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口译学习计划

口译学习计划

时间:2022-02-10 20:2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口译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口译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根据《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人才的培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培养能够熟练应用英语口译进行外事翻译,并且要有非常扎实的英语语言技术,能够在教育、经贸、文化以及科技等部门进行翻译工作的综合性人才。口译课程在独立学院被列入了大纲,但是在相关的学习中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对相关的弊端进行分析,对口译课程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对独立学院口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期望。

一、当前口译课程的情况

独立学院口译课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相关的课程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排列,知识的传授要符合教学的规律。课程设置必须与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课程的作用。

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32个学时,而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很难在短期内收到效果,当前的独立学院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制订了日常学习计划,对于提高口译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本科英语专业中口译学习是必修课,是高年级才能够学习的课程,因为口译学习需要丰厚的英语语言技术,而且为了促进口译学习,必须有一些辅助的课程,比如口语和英译汉以及汉语笔译课程。大学中,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课后学习的效果差,课后的练习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必须把相关的英语翻译课程整合在一个系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实现英语口译学习的有效性。

二、相关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设置对于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所以说课程的设置也非常复杂。在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中,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当前的口译市场需求非常大,人才的需求是一种金字塔形的需求。越高水平的人才需求越少,翻译水平高超的人才是少量的,这类人才主要是做一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会议译员。当前独立学院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底部和中部的人才上,而一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要由一些条件优良的学校进行专门的培养。

三、口译人才的课程分析

在人才分类中,主要有理论和应用两种,独立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第一步应该是理论的学习,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关键,学习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采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人才综合能力的挖掘。人才应该有一定的知识转换能力,能够转化知识的人才,能够通过知识的转换进行物质财富创造的人才,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独立学院应该制订相关的培养模式:专门技术性人才,研究创新人才,理论研究应用人才,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都是必要的,其中复合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是重中之重。

独立学院对口译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双语能力入手,不断扩充学生的综合知识,在口语的训练方面一定要加大力度。

1.独立学院的口译基础

独立学院的生源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学习基础好,才能够为英语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口译人才培养非常注重语言基础,并且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基础阶段的学习应该在低年级开展,在相关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简单的翻译方法,并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够在高层次的教学中达到效果。

2.独立学院的口译专题

独立学院的口译专题教学是全面提升学生口译能力的课程,比如旅游、公共演讲以及商业谈判方面的专题,直接涉及学生以后的工作,学生在专题教学中能够切实体会到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能够积累很多的经验,并且能够熟悉各种口译的场景,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独立学院通过课程的设计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课程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我国英语口译人才大量缺失的情况下,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成为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任务,独立学院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从基础教学开始,逐渐延伸到口语教学,实现了英语口译教学的循序渐进。并且当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符合我国口译人才的需求层次,独立学院应该定位自身发展方向,从办学条件、师资条件以及学生生源等各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英语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燕.商务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第2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商务英语 英语视听说 教学应用

一、引言

任务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采用以真实活动为方式,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是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教学方式。在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商务英语视听说课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的现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单调乏味。在听说课课堂上,教师仍然延用传统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即教师放音―学生答题―教师公布答案。教师一味地将大量的听力材料“灌”给学生,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不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个体差异被忽略。由于教学班级多数是多达五六十人的大班,上课人数偏多,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本不可能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也无法确切掌握每位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基础、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

3.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待英语听力、口语学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许多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功利性很强,在课堂上追求速成,忽视了基础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误解了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的理念,认为听听英文歌曲、看看英文电影就可以学好英语听说,却忽视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是一体的,学好听说同样需要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支撑。

三、任务型教学在商务英语视听说中的应用

1.突出任务目标层次性指导,培养学生的整体语篇意识

围绕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层次性,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不仅能给他们指明学习的方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运用意识。突出层次性目标指导,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自由选择运用,增强运用能力。

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计对应任务目标,突出层次递进性,根据素材组织语言来表达主题大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听学能力加以灵活选择,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感知。突出目标多样化,按照语言信息的表达不同,设计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和运用技巧。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和思维,使学生享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运用的机会,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开展

商务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要求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语言的意义,然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形式,即首先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再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形式与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利用一切信息资源,采用多种手段,主动探索,勇于实践。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对英语单元有更深刻的了解,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顺利实施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措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把控教学进度,从而取得更好教学效果。对于英语语言学来说,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条件和教学安排,制定相应学习计划。通过学习计划,教师需要使学生能充分理解相关内容。同时,教师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还要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可以更有针对性。在教学计划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同时也要注意任务设置也要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学生中的乐趣,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听前教师要呈现完成听力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组织学生就话题展开讨论;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具体步骤。听前任务活动的设计,应该为学生熟悉听力任务情景和完成任务做准备,准备工作包括复习以前学过的语言结构和词汇,简要介绍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解释听力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方式等。

听的过程中要强化记忆,对所听的内容进行联想,教师要设计数个微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伙伴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听力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订丰富多彩且能引发任务的方案。同时要设计一些问题和正误判断等联系的引发任务。任务可以通过口头,也可以通过笔头完成,如一边听录音一边记要点,还可以罗列有关事实,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

第三阶段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活动,以拓展对目标语言的操练。可以个人和小组向全班展示最终任务结果,自评、互评、师评任务完成情况,总结语言知识点并开展巩固性和拓展性训练。听后的任务应与其他技能活动相结合,如说和写等。

3.任务的呈现

任务呈现是任务型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及资料收集,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不呈现任务而只是在知识学习和进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就不是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强烈。并且要注意所呈现的任务的真实性。

4.任务的完成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的最后环节。具体活动中,教师始终充当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可以针对任务进展时的问题,积极微调设计,以提高学生执行任务的成功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适当延长学生准备的时间;营造好的完成任务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调节学习行为和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小组活动的协作关系。

四、结束语

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英语视听说中开展任务型实践,采用层次性、阶梯性、可操作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开展英语学习,从而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陶r.任务型教学在商务英语视听说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10):141-142.

[2]段春艳.任务型教学在剑桥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55-58.

[3]吴夏芸.基于任务型教学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任务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

[4]武皓,马丽群.任务型教学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堂中的运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5):67-69.

[5]王兴军.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案例-任务型教学[J].考试周刊,2007,(37):76-77.

[6]张相明,谢衍君.商务英语阅读课任务型教学模式探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143-144.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与我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作为国际交流与沟通的工具,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译是不同母语的人们进行交流,甚至是不同领域交往的主要桥梁,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定位是: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构建有特色的专业体系”的思路,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知识和专业的翻译能力,能够在涉外单位从事翻译、旅游、教育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翻译能力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毕业生的翻译水平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所以,挖掘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翻译,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它对翻译者语言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 “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之所以把译放到最后,也反映了翻译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前四种技能扎实掌握的基础之上。所以,本科院校一般把翻译课开设在第三学年,而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一般从第三个学期开始,每周四个课时,内容以笔译理论和实践为主。从数年来学生的意见反馈分析,学生认为翻译课开得太晚了,他们希望早一些接触翻译的学习,毕竟他们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要早一年毕业,早一些就业。更早开设翻译课,让他们更早接触翻译,更早做准备,为更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提供了条件。翻译课的类型基本是传统的汉译英、英译汉、口译等基础课程,与社会紧密结合多领域的英语翻译课程如商务英语翻译、会展英语翻译、旅游英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翻译、文秘英语翻译开设不足,这样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教材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的要求

现在普遍使用的翻译教材比较适合本科的层次,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相对过高。我们应该承认,现阶段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是翻译学的研究者,而是掌握翻译的基本技能,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发展的工作人员。教材偏难是承担翻译课程的专业课教师的同感。所以很多教师不得不量体裁衣,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或者节选教材中合适的部分进行教学。

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在目前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过于传统,课堂氛围沉闷。教师仍然将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导,仍然采用缺乏创造性的教学理念。比如花很多时间很大精力讲解翻译理论,翻译流派;经常挑选文学作品中精彩的句子,花很长时间跟学生探讨翻译的魅力;课堂上核对上节课留下的翻译作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知识被动接受者的位置,缺少自主发挥的机会,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效率比较低。

4.测评考核制度单一

目前翻译课采用的考试制度仍然是沿袭传统,以一张试卷“盖棺定论”。这种考试制度最不适合翻译这门课程了。这给任课教师出题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般的做法都是出课堂上或作业中出现过得翻译题,考的不是能力而是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这张考试卷的成绩占到期末总成绩的70%, 而平时成绩只占到30%。这样学生很难避免“以考试为导向”,花更多的时间去背诵所谓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去参与翻译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5.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翻译是建立在听说读写能力之上的,综合体现了英语的应用能力,属于运用英语的高级技能。这对翻译课的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知识,还要对各自的文学背景和跨文化交流等很多方面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英语教师,在商务、会展、旅游、科技、法律、文秘等方面也要有所涉猎或对一方面有所研究。而目前很多年轻的新教师不仅缺乏翻译理论的素养,教学经验的积累、实践能力也跟不上,更不用说多领域的学习提高。这使得英语翻译教学的各项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

三、英语翻译教学问题的改进对策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为促使英语翻译教学能够真正培养出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试提出以下对策。

1.改进课程设置

对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翻译课程可以在第二个学期开设,每周两节课,目的不在于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而是让他们预热。早一些接触翻译可以让学生更早地发现自己的差距,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任务。从第三个学期开始除传统汉译英、英译汉、口译等基础课程外,通过问卷调查,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后,开设商务英语翻译、会展英语翻译、旅游英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翻译、文秘英语翻译等学生特别需求的课程。这样可以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承担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2.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现在普遍使用的翻译教材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相对过高,而且大多偏重理论,实践所占的课时不足。这样的教材不太适合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的教材,理论和实践的比例搭配好。理论部分如翻译的基本原理、基本标准做个简单介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可以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和讲解。这样可以卸去加在学生身上的“理论包袱”,还能促使学会更灵活地运用翻译理论和方法指导翻译实践。如果自编教材在使用中效果较好,日趋成熟,可以鼓励教师出版一本适合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3.优化翻译教学模式

合理地教学模式是保证翻译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而应该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首先,应该树立学生自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对翻译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保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自主的模式靠拢,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小组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每次从网络或外文杂志中节选500字左右的材料进行翻译,课堂上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翻译成果,将遇到的难点做个收集,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

(2)让学生收集自己课后阅读中发现的优美的句子或有翻译陷阱的句子,课堂上和大家分享。所谓:“独乐乐,众乐乐,孰乐?”总之,突破传统授课模式,设计学生都能参与的活动,而且时不时变换活动,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对保证翻译教学的效果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学生需求进行授课,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以求不断提高翻译课的授课质量。

4.改革考试制度

首先,应该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试占30%,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其次,平时成绩的考评必须规范化,教师需要制作一张量化表,把对学生平时考评的项目列上,比如迟到、早退、旷课、发言、作业完成情况、提问等等,每节课测评一次。对于小组活动,除了教师评价,也可以启动学生互评,给出分数,记录下来。如此,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避免教师的偏见,更加公正客观。强调平时成绩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通过平时扎实的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5.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经常给承担翻译课的任课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利用假期派送教师参加翻译培训活动,或多参加全国性的翻译年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还应该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涉猎不同领域,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另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到相应的企业挂职一段时间,让教师除了拥有书本知识外,还掌握第一手材料,便于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

四、小结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翻译专业人才,而英语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师生要对英语翻译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对策切实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效果,使英语翻译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卓.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5).

[2]龚文莉.论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滞后成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3]王雪.情景认知理论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J].教育探索,2012(12).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自主创新能力;EASE

Abstract: With rapidly increasing national educational scope and deepen higher-education improvement, independent college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relieving higher-education’s quality resources disadvantages. For the purpose of put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practice, creativity with liberty is the core of developing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 needs multi-directional education includes cas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personal teaching approach. Create liberty characteristics, independent and constant creative talent is the foundation and effective approach for higher-education, especially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independent creative; EASE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各项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其中“独立学院”发展较快,在保证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对缓解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300余所独立学院已经承担了30 %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近年来,面对高校扩招后学生数目日益庞大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标准,如何开展处于基础地位的本科实践教学活动,是摆在独立学院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独立学院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

传统教育观点认为,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水平,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在这种传统观念下,加上办学条件有限,教学实际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压缩实践教学学时,降低实践教学考核标准。而实际上,现代实践教学已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平台。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认知并进行创新的过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实验课、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另外,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能力的掌握也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遵循这一客观规律,独立学院要发展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首要目标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个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贯穿大学四年,构建学生实践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而独立学院要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一方面要将一批有创造力的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为区域经济或某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改革不能片面地追求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而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在实践活动中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满足社会发展、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过在培养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前提下,独立学院提出以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南,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同时以国内外心理健康模式为借鉴,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对社会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

独立学院外国语学院主要围绕E-A-S-E四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心理、智能、自我和人际进行全面的培养。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人生综合幸福指数;积极乐观,激扬生命活力;分享快乐,传播积极情绪情感;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全员参与,突出主体自立自强;反思自检,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发展。那到底什么是“E-A-S-E”改革呢?

1E(Environment)环境

从狭义上说,教学环境是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由物质环境形成硬环境,由社会环境形成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包括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座位编排方式、班级规模,而软环境包括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等等。这里“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周围环境。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善待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首先给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设备,如CAD课堂设备,多媒体、语音录制设备,口译智能设备等,同时,还设立不同的奖学金,举办各种类型的语言竞技类比赛,如“新生杯”、“奋进杯”、“英语角”、“英语全能”、“演讲比赛”、“英语书法”、“英语诗歌朗诵”、“翻译大赛”、“口译趣味竞赛”等等。

2A(Anticipation)参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增强进取动机,改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应置于前提的位置,它是教学过程中和谐的最基本条件。作为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情感信息交流和知识信息交流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保持良好积极地学习态度,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要创造条件,给予参与的机会。教师应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参与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要积极做到:鼓励质疑,激发参与;提倡合作,刺激参与;多方启发,提高参与。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做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联系起来,变传统的单一交流为网络式交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交流的机会。

3S(System)系统

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等约束,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时间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实现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个性化教育”。目前,它的研究和应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Web的软件实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或教师只要有一台连网的计算机,就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远距离教学,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在这样的系统中学生可以进行学习、讨论、考试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传输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第二种形式是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方式,它除了需要第一种方式中的各种软件支持以外,还需要特殊的硬件,使学生和教师可以相互实时看到和听到对方,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所提供的特殊功能。学院在前两种形式的基础上,还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现有教材重新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然后经过学习过程的加工,让学生能够在课后通过知识导图与课前的导学案相互认证,真正实行了大循环教学。而且整体教学系统的构建,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教学的责权利,更便于学校建立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4E(Evaluation)测评

学院在外语改革中的测评主要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效能方面,分为自我测评与学生语言能力测评两方面。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不能正确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其发现、分析和解决人生问题的重要指导意义,影响了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认同及其接受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自我测评,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其在思想道德修养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性,具有较强上进心的大学生们就会产生解决问题以求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的强烈愿望。 而学生语言能力测评不是单纯的测试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而是结合学生的语言的学习态度、语言学习参与度、语言效能、语言网络测试系统等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全面的测试与评定。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外语教学的E-A-S-E改革的最大特点集中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地品质;用积极地思想浇灌积极地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地效果;用积极地态度塑造积极地人生。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同伴指导;中外合作办学;听力教学

1 引言

近些年,随着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研究重点也由对教法的研究逐步转向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研究。英国的Topping教授和美国的Ehly博士系统研究了学生认知活动过程中个体间所发生的互动交流以及其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他们以这种个体间自然发生的互动交流现象为基础,并按照一定方式组织,使之发展成为具有稳定性的同伴互助,进而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主动认知。在《同伴互助学习》一书中,Topping和Ehly具体定 义 了 同 伴 互 助 学 习 (peer assisted learning, 简 称PAL)这一概念:通过地位相等的或相匹配的同伴间的主动帮扶,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Topping,Ehly, 1998:292)。

同伴互助学习作为学生间相互帮扶的重要手段已经被英、美等国高校广泛采用。以英国Bournemouth Uni-versity 为代表的西方高校,依托 Topping 和 Ehly 提出的同伴互助学习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以院系、学科分类为前提,来组织实施本校PAL项目。但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PAL的应用和发展还相对滞后。此外,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在接受西方先进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的同时,其固有的学习方式、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听力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探究同伴互助学习理念和模式,并以此为指导改革现有的听力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同伴互助学习潜在优势分析

同伴指导(peer tutoring)作为同伴互助学习的重要展开形式之一,Topping指出其两大核心要素为:帮助彼此学习和通过讲授进行自我学习。(Topping, 1996:6)由此可见,同伴互助学习的展开能够打破学生依赖教师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认知拓展新的途径。一方面,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协作,在合作中向对方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向同伴讲授,在讲授中进行自我学习。在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笔者所授听力课程中,学生听力词汇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等待教师复述生词、释义已成为教学常态。而同伴互助学习通过建立互助、互教的协作学习关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拓宽知识来源,其具备调动学生认知主动性的潜在优势。同时,该潜在优势为改革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听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上文中提到同伴指导的核心之一是通过讲授进行自我学习(Topping, 1996:6)。Micari, Streitweiser 和Light 等学者在文章《本科生相互指导:科学工作坊项目中的同伴促进》中更加详尽地解释了同伴互助学习中指导者是如何通过讲授进行自我学习的: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同伴中的指导者需要在讲解前缕清思绪,思考组织相关信息。该过程迫使其从更深层次接触教材,因此起到稳固对教材的理解作用。(Micari, Streitweiser, Light,2006:270)从认知层面看,以吃透教材为基础的同伴讲授能够促进学生内化学科知识,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并为学生能力拓展打下基础。在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大授课量能够确保学生较为全面地接触到中外双方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这种信息输入量大、消化时间有限的状态导致了学生认知表面化、碎片化,进而对学生相关应用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笔者发现在听力教学中,学生听力词汇量累积缓慢,相应的听写、复述、速记等能力发展滞后。同伴互助学习以同伴间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为基础,通过以教促学的方式,展现出其在推动学生强化认知、促进学生内化学科知识方面的潜在优势。这些潜在的优势,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听力授课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综合性学生评估体系是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听力等旨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中,其评价模式虽已由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模式向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行的模式转变,但其仍面临评价结构单一(以测验为主)、评价内容单一(学生课业表现为主)、阶段内形成性评价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左璜、黄甫全(2008)指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多元化评价,这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内容以及形式多元化等方面:评价的主体从教师延伸至学生,使三方评价即,教师评价、同伴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评价内容也由学业发展拓宽至人格发展;评价形式兼顾了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左璜、黄甫全,200817)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多角度、全面立体地衡量学生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同伴互评以及自评可以为教师了解学生阶段性发展提供较为及时、客观的信息。有鉴于此,这些潜在优势为听力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思路。

同伴互助学习在学生思维方式培养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左璜、黄甫全(2010)在文章《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和前瞻》中提到,同伴互助学习可成为除三种传统思维训练方式(嵌入式、渗透式、附加式)以外的第四种思维训练方式。(左璜、黄甫全,2010:55)训练以阅读形式在跨年级的同伴互助学习中展开。指导者(通常为长者)在阅读各个阶段提出能够引导被指导者思考的相关问题。该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思考与反思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在地位平等的同伴互助学习中所有成员都有做出同样重要贡献的可能,在解决方法未知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依赖他人指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Havnes, 2008: 194)。正确答案的缺失使任何观点的提出都有可能被挑战,最终达成一致的最优化解决方案是在质疑中被不断纠正和完善的结果。综合来看,同伴互助学习培养的及时思考与反思的思维习惯,以及相互质疑的思维习惯都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有效助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外双方教师协作授课使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更大、来源更广,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认知冲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辩证地思考和分析所获取的信息是包括听力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而同伴互助学习能够以此为切入点,发挥学生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潜在优势,满足新形势下各个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3 影响同伴互助学习展开的不利因素分析

目前,在英、美等国同伴互助学习理论日益丰富完善,并被系统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如,英国Bour-nemouth University 自 2001 年起历时三年,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本校的同伴互助学习计划。其相关成果如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具有不唯一性和可变性等特点,验证并拓展了已有的同伴互助学习理论。(Capstick, Fleming,2011:1-17)然而在国内,从宏观上来看,关于同伴互助学习领域的研究起步晚,研究课题较为分散,系统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匮乏。从微观层面来看,同伴互助学习的实施面临着针对具体教学环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缺失的问题。例如,迄今尚未形成中外合作办学中同伴互助学习模式的本土化理论,未曾系统展开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同伴互助学习计划。这是在我校中外办学中开展同伴互助学习所要面对的首要不利因素。

Capstick 曾提出在实施同伴互助学习中需要教师群体信服同伴互助学习的重要价值,并积极参与其中(Capstick, Fleming, 2011:2)。此外,英国BournemouthUniversity 在改进本校同伴互助学习计划中得出:教师对同伴互助学习的了解、认可和一定形式的干预是该计划改革成功的条件之一。(Capstick, Fleming, 2011:1-17)然而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群体对同伴互助学习的基本理论认识相对不足,给学生在同伴互助学习中提供指导的能力有限。左璜和黄甫全曾提到,教学机构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发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成果的教师培训课程。(左璜、黄甫全,2010:57)我们可以以此为着眼点,开展相应的教师培训课程来提高教师在同伴互助学习这一特定领域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现实中,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尚未有相关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这极大限制了教师素质的有效提升。教师在同伴互助学习中所起到作用也将非常为有限。概括来说,基本理论的欠缺和培训体制的缺失是在我校中外办学中开展同伴互助学习的另一大不利因素。

另外,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听力课程中系统地实践同伴互助学习也面临着一些其他不利因素。首先,大一学生听力基础普遍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效率从而会受到影响。其次,依赖教师讲解、被动接受知识成为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而且短时间内,该学习方式不可能被彻底扭转。这不利于建立同伴间互助协作的学习关系。再次,学生在听力学习中自信度低。经常性的自我否定降低了学生间相互分享所获取信息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制约着同伴互助学习的顺利展开。而一些不利因素,如培训体制的缺失、被动的学习方式等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变。因而,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系统性地展开同伴互助学习是不切实际的。不利因素的存在不是我们放弃的理由,而是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目前,我们可以从基础教学改革做起,在逐步探索改革道路的同时深化理论研究,逐渐形成适合中外合作办学实际情况的同伴互助学习理论和模式。以下笔者将结合听力教学的实际情况,介绍在同伴互助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听力教学改革尝试,期待为日后同伴互助学习的顺利展开打下一定的基础。

4 听力教学改革尝试

通过上文对同伴互助学习理论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同伴互助学习是以学生间协作学习关系为基础,能够促进学生认知主动性形成的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认知为核心。在教学改革尝试中,我们应该逐步转变教学方法,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最终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渐变为学业指导者。以此为着眼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师放音,教师释义的教学方法,逐步融入以学生自主听力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听力教学活动。其中以A/B分享听力和填空排序两种活动较为典型。

4.1 A/B 分享听力

A/B 分享听力是一种以学生获取的信息差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听力教学活动。其基本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基于某一具体题目的相关音频被切分成A、B两段(在实际操作中需确保两段音频难易度相当)。答案出处和干扰信息分别存在于A、B两段音频当中;其次,相邻两列的同学在语音系统中同时听取不同音频;再次,相邻两位同学分享、讨论自己所听音频信息,进而排除干扰,找到正确答案。如一方不能够提供有效信息,则另一方有权听取对方的音频,并向对方提供帮助。如双方都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则可加入周围其他同学。此外,在活动准备期,教师要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听力困难,并积极寻求对策;活动进行中,教师整体监控,选择性地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提供适时的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如语言知识点等。在实际教学中,这种信息差成为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动力。为在讨论中达成一致,学生愿意主动反复听取指定音频。在问题解决权交到在学生手中的同时,教师则成功退居指导者的位置。

4.2填空排序

填空排序是针对听力篇幅较长的练习展开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操作方法如下:在活动准备期,教师找出听力段落中的若干关键句,并以文字的形式将每句话呈现在单独的纸条上,同时移除句中核心词汇。一组关键句(乱序)为一份完整的纸质材料。另外,教师还需记录每个关键句在音频中出现的时间范围(该范围可适当扩大,以包含关键句的前后两句话),以及准备若干与丢失核心词发音相近的单词。活动期间,学生自由结合,两人一组为单位领取纸质材料。在共同听力的基础上,学生将句子补充完整并整理排序。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适时提供相应指导。如排序出现问题,则提供排序失误句的时间范围,由学生自主纠正;如核心词汇出现问题,则提供一组发音相近的单词,由学生辨别。

活动结束后,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关键句和音频,讨论该听力段落的大致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填空排序降低了长篇幅听力练习的难度,学生成就感因此上升,其进行反复听力的主动性得到提高。基于小组的共同听力,促使学生协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成为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了辅助作用。

4.3李生助教

上文中提及同伴指导是同伴互助学习的重要展开形式之一。它通过以教促学的方式,来深化学生认知,促使其巩固、内化学科知识。但是目前我们还不具备展开同伴互助学习的条件,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为学生创造讲授的机会呢?为此,在听力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融入学生助教这一角色,把讲解的机会交给学生,改变由教师一人垄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现将学生助教的选拔、培训、课堂参与等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4.3.1学生助教的选拔

学生助教以班级为单位,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进行选拔。每班选拔人数不限。参与者两人一组(抽签决定),相互讲解各自所准备的语言知识点或语言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来评判讲授者的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简。一方讲解结束后,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来判断另一方是否理解对方所授内容。如果讲解者思路清晰,能够运用简洁的语言使对方理解其所讲内容即为合格。

4.3.2助教培训

合格者需参加以下两种培训,入职培训和课前培训。入职培训由听力教研室成员共同承担,在教法、自我学习、课堂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课前培训则由任课教师单独完成,仅面向各班本周值班助教(助教以周为单位,四人一组,实施轮班制)。课前培训主要围绕具体的授课流程展开,其中包含了对助教所需语言知识和助教任务分配的简介,以及教师对各环节中疑难点的预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避免把课前培训变为对本周授课内容的提前讲解。助教了解授课流程和其主要任务,并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自我完善知识体系中的缺失部分是进行课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另外,鉴于学生提出需要时间吸收培训内容,课前培训的开展时间为任课教师每周第一次听力课的前两天。

4.3.3讲解

助教在课堂讲解中的参与是多方位的。首先,助教参与小组活动的讲解和总结。活动期间,教师整体监控,四位助教适时加入到多个小组中,帮助同学们排除影响活动顺利进行的语言障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学生存在的疑问或困难超出了我们的预测范围,其所提问题随机性强,因而助教不能提供有效指引和解释的情况时有存在。所以在活动结束后,助教需要各自总结所指导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分别向全班反馈。教师选择性地处理助教没能有效讲解的问题。其次,助教也会参与到课堂知识点的讲解中来。教师负责讲解知识点的核心部分,助教则负责知识点的扩展和补充。例如,教师讲解音频中back up作为支持的用法,助教们依次讲解出back up作为备份倒车等的含义和用法。由于每节课的知识点可以提前预知和准备,所以助教们都能够进行有效地讲解。最后,教师负责总结该词组的所有含义和用法。

经过实践的检验,融入学生助教讲解的授课模式让听力的教与学变得更为有效。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助教的总结和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详细地了解学生听力的难点,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日后教师选择听力材料、制定教学方案和设计听力活动的重要参考。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助教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很高,且对所教内容记忆深刻。在学期结束时,他们能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帮助同学们进行有效地复习。此外,相对教师与学生而言,助教与学生的地位更相近。学生在课堂中乐于向助教提问,敢于和助教进行辩论,双方在辩论中积极探索,寻求正确答案。这比传统的教师参与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调动学生学习听力的主动性。

新生事物的不足能够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暴露出来。我们注意到,学生助教的采用仅使少部分学生有了教的机会,但大多数学生都未能参与到讲解中来。据此,在听力课上,我们加入了我用微课来上课的环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以微课视频的方式向全班同学讲解教师所布置的内容。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发现,部分学生逐渐显示出对助教这一角色的兴趣,并表示有意愿成为一名学生助教。为了满足这些同学的需求,每学期的助教人选由固定不便更改为定期更新。同时,我们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对新成员实行培训。当然,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学生助教参与讲解的授课模式将会展现出一些其他不足。这是挑战也是契机。相信我们能够认清不足,不断完善该授课模式,使之在听力教学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5结语

通过上述听力教学改革尝试,同伴互助学习模式所需求的自主学习习惯、协作学习习惯以及互教学习习惯逐步在学生群体中培养起来。教师对同伴互助学习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应用经验也不断丰富。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的听力教学改革尝试只是部分同伴互助学习理论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阶段性产物。同伴互助学习的展开仍然受到了诸如本土化理论缺失和培训体制缺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然而我们仍将继续推进同伴互助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听力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寻找种种限制因素的最佳解决方案,期待为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在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听力教学中顺利展开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t]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口译教学研究[fJl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3非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2008(5).

[4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fJl外语电化教学,2008(5).

[5]王芳如何开展生态化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互联网+” 信息教育技术 有效性 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49-04

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相互融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平台,教育事业也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开创更新颖的创新教育思维,实现更多教学革新可能。大学英语教育领域应该集合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所带来的丰富资源,实现对其教学过程的集成和优化。

一、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大学英语教育

(一)发展概述。早在20世纪8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就已经逐渐融入大学教育,并运用于英语教学体系当中,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萌芽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开始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各色网站也逐渐丰富普及,这为师生英语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与素材。20世纪90年代末期,基于在线学习的大学英语教育平台建设逐渐兴起,它将线下英语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还借助网络功能加以丰富,展现了更为全面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线下英语教学中对时间与空间的传播限制,产生了极为强大的交互功能特性,也为师生第一时间提供了灵活自由的交流反馈空间,满足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2012年,我国在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互联网+”新概念,其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名词,体现了互联网兼容并包的开放性业态形式,成为“互联网+计划”的主要出发点。在这里,“+”就意味着添加与联合,它可以与各行各业领域形成合作融合模式,并给出全新的整体概念,实现传统互联网产业的完全升级,建立更为开放、平等、互动和具有网络特性的新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也实现了对新形态、新领域教育模式的建立,在该网络环境模式下,大学英语基于传统学习理论指导,借助丰富网络资源优势,将数字化技术传播内容灵活运用起来,以大学生为核心构建了非面授教学活动空间平台。这种新教育形态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技术优势的有效整合,它通过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平台,实现了围绕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资源所展开的“三位一体”有效沟通,也使线上、线下英语教学模式有效联合起来并形成具有实质发展意义的教学体系。可以说,它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英语学习者对大学英语内容的现实学习需求。

(二)“互联网+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革新模式。如今是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产业发展与传播呈现碎片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也体现了“碎片式学习”理念,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实现了深度融合,学习者通过使用电子设备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它不受任何空间与时间限制,完全呈现出基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模式,同时也最大限度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时间与精力成本。

具体来说,“互联网+课堂”模式就是典型的现代化“互联网+”教育体系,它将大学英语教学通过互联网带入课堂,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智能终端和计算机互联网设备,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查询资料,进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教师则主要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来为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利用论坛来实现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沟通交流。总而言之,就是要围绕“互联网+”模式展开多媒介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与网络“三位一体”的互相衔接,达成远程互动、线上教学融合线下自学的远程互动教育目的。

客观地讲,“互联网+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现了从教学内容整理、包装、传播到转化的全方位教学进程,它将学生从传统教育体系中的被动环境拉出来,进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主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拥有主体参与感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全新创造,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差异化学习的能力,弥补了传统英语教育中资源分配不均、学习环境受限的诸多问题。在这里,教师不但能实现人机交互、语音远程测评,也能通过模拟各种场景环境来达成对英语教学中数据的深度有效挖掘分析,开发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理念,打造适合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移动化教学平台。因此,“互联网+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成为未来学科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体现英语教育之于人的人文优势与工具交流特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有关“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近年来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许多学者从宏观层面对大学英语的网络化学科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希望就提高英语教学信息技术环境来实现其教学的微观层面有效性。提高教W效益,让学生更加关注“互联网+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并将其与大学英语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大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交叉渗透。由于“互联网+”所提供的是开放式教学环境,因而大学英语在其教学过程中是会实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影响、渗透和内容交叉的,它也是学科网络化教学发展的常规逻辑与必然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所设计的教育信息技术数据被得到有效整合,它为信息化下的英语教学理论重新命题,且它的研究进程被加速,研究涉猎面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它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导致了教学体系的混沌无序性。融入“互联网+”模式就是希望通过互联网优势来整合规划教学信息,将它与大学英语课堂重新组合起来,梳理知识体系,突破教学重点,为学生构建全新且良好的新教学环境,并让他们融入其中。

(二)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所涉及的关键问题。从2002年开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网络化时代,它所涉及的技术、教师、学生与教学效果之间开始逐渐形成理论实证关系。许多高校也改变了自身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新英语教学思路,推出了诸如自主学习、网络化考试等新教学学习模式,为大学生构建了以英语全面化教学学习为主的网络应用平台,将更多教材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实现了多媒体化。当然,大学英语教育网络模式并不仅仅涉及技术性问题,它还体现融合性。自2012年“互联网+”概念推出以后,以“互联网+课堂”的全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登上历史舞台,它灵活化了人机技术,丰富了教育设计、运维形态,同时也构成了一系列基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技术的网络教学手段,为教学进程构造分析模型,构建行为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系统,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特性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奠定有机基础。总结来说,“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完全将课程整合到了网络当中,形成了基于生成机理概念的教学有效性影响体系,同时结合现有教育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学资源,体现了“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及高质量,为大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了更优质、更现代化的理想空间。

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充分利用到了“互联网+”所提供的动态过程,围绕英语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归纳、总结以及演绎,让英语教学的认知过程逐渐趋于平衡,形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虽然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拥有不同的认知能力、语言需求以及知识水平等个体差异,但是他都在教师与“互联网+”体系有秩序的引导下逐渐明确自身的英语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并循序渐进的改变学习策略,逐渐步入主导式自主学习模式正轨,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趋势。

(四)多元化互动教学原则。在“互联网+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多元化互动教学所提供的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的转化关系,即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人机关系,这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互动教学机制。多元化互动教学原则非常强调信息处理过程的双向性及多向性,更注重对英语语言输入输出的相互协同作用。网络环境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驱动条件,它将英语这一技能体系以互动、实践等特征表现出来,为大学生在课上课下的英语语言交流提供输入输出平台。目前许多大学围绕“互联网+课堂”模式所展开的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小组互动、远程在线会议、聊天室、微信公众平台等都在时时刻刻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将教学实践引入互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使用。可以说,多元化互动教学原则也是上述3个原则的有效整合,它不但整合知识也整合个体个性,所以在未来,以“互联网+课堂”理念为主的大学多元化互动课堂将成为大学英语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互联网+课堂”模式下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改变师生教学及学习观念,以提高学生信息素质、英语素质为目标,培养他们在“互联网+”环境下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融合能力,懂得利用“+”将互联网与生活中的任何内容融合起来,形成英语学习环境,这也是强化自主学习过程的有效做法。当然,大学作为大学生英语深度学习的主要场合,也应该为他们完善“互联网+课堂”自主学习体系,不断优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观、学习动机、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学习策略,有效调节他们的自主学习情绪,形成英语教学内外部监控模式。以下给出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互联网+课堂”英语教学模式框架图,如图1所示。

(一)隐性与显性培养策略。传统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堂很容易出现教学失调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缺失。在“互联网+课堂”模式下,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教学方法模式,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辅助作用,基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论及实践内容方面的有效培养。

首先,显性培养。显性培养应该从大学生一入学就展开,因为此时是他们语言学习理念及策略培养的最佳时期。该阶段应该为大学生开设以网络信息教学模式为基础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训课程,例如一开始就可以拿出1-2月时间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关机语言学习策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能力。在这种“显性”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对英语对自我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会慢慢提升,对大学英语学习逐步形成认识。而教师此时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有关英语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将传统教材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新体系,例如《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程》《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指南》《大学英语理论教程》等,给大学生融入“互联网+”环境的时间与空间。

其次,隐性培养。隐性培养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内在动机为主线。为此,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搬到课堂以外,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具体来说,还是要借助网络环境来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比如“互联网+课外学习小组”,为学生分组并让他们走出校园,借助互联网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模式来考察某些社会现象,然后制作微视频在课堂上供师生进行互评;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来形成“互联网+英语广播”模式,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广播,多参加以课外网络英语角、英语竞赛活动,不定期推荐给学生一些有用的英语网络学习软件、网络英语学习资源;再者还要提出“互联网+互助学习平台”模式,为班级建立在线微信公众平台,教师通过时下最流行的微信通讯手段来与学生进行在线沟通,为学生分享学习资源、在线收取批阅学生作业、记录监督学生课下学习状况、在线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等等。

(二)情景性教学策略。所谓情景性教学策略,就是围绕“互联网+”理念构建大学英语虚拟实验室,它倡导“互联网+大学生生活”,希望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融入互联网世界当中,以情景交融的生动形态将语言教学系统传达给大学生。客观讲,虚拟实验室所提供的情境环境是可视化的,它利用互联网环境来为大学生模拟创设英语演练场景,让大学生形成远程可视化语言交流、口译翻译等仿真环境。在这里,大学生也能全方位获得各种英语立体信息,实现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完全可以将语言交流、口译过程利用系统合成影像方法录制下来,上传到网络空间中供其他学生观摩学习和点评。从教学策略角度讲,它所体现出的多元化与仿真性能大幅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效率,实现教师通过“互联网+”环境对目标性资源管理策略的有效支持。为此,教师也可以开设诸如课堂论坛、网上答疑等新在线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虚拟英语学习社区,鼓励大学生积极深入虚拟实验室、深入情景性教学模式来解决在现实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难题。总之,教师应该秉承“虚拟情境问题提出,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这一原则,通过展示专家解决问题过程来培养大学生对英语教学情境性策略的适应能力与探索能力,即以互动协作真实反映、协商交流环境持续提供以及情景化评估来解决大学生在现实中所存在的英语学习问题,并反映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支架式学习策略。支架式学习策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它以信息加工作为主体,强调学习过程与互联网的相互协作,充分发挥W生学习英语的积极自主性。具体来说,支架式学习策略过程主要通过“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三个环节来实现英语教学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通过选择和处理英语影像资料,比如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为学生现场直播英语电视新闻节目来将教学内容带入所设置的教学环境当中。而教学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主要参照教学计划选择展开,其范围可以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外交、贸易、军事、科技等多个方面,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以“互联网+课堂”模式为主的、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的机会。整体来看,支架式学习策略也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自主学习空间,配合互联网来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形成学习氛围,构建良性和动态的学习支架系统。实现教学控制从教室到学生的有效动态转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协作活动能力和英语自主应用能力。

总之,“互联网+”这一新业态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其所强调的就是网络化先进英语素质培养模式。它希望摒除旧教学模式当中对学生的约束和教学局限性,也希望平衡传统学过程中课堂环境的失衡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希望灵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思维,允许英语教学将“互联网+”与任何内容相加,形成良性融合模式,以更贴近大学生思维、更接近大学生生活为目标,为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网络化基础,体现“互联网+课堂”新教育模式鲜明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赵冰,何高大.“互联网+”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变革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3)

[2]廖甫.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延伸教学探究[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3 (3)

[3]周桂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6(2)

[4]于蕾,朱恒华.对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海外英语(上),2015(7)

[5]洪小琴,周鑫琴.“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

[6]梁昕.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探究[J].青年时代,2015(21)

[7]桂香.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

[8]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 商贸英语翻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13-03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ors are needed greatly for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his paper aims at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working abilities, exploring the ways to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guidance of the Outcome-based Theory by tak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environmen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nd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 Southeast Guangxi. Moreover the paper intends to combin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outside-school-base practice with the Task-based Approaching principles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get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career practice, in the hope of building the effective training mode for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ors, and making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not only agree with the general law of the translator training, but also hav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erspective, and highlighting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as well. Therefore, the students trained can satisfy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and market demands and become qualified translators of Business English.

【Key words】CASEANFTA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or Training

泛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形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推动了国际商贸活动蓬勃发展,同时给地方高校的外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也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该地区急需一大批既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又通晓商贸知识,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大舞台上开展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交际活动的复合型商贸英语翻译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地方外语院校商贸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商贸英语翻译,作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向,它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完善和存在问题的探讨、解决,一直为业界所重视。对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试评估、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就要跳出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培训体系。”[5]“课程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4]商贸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应与时俱进,凸现应用特色。

目前地方外语院校英语专业商贸英语翻译教学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教材、教法和实践环节上还沿袭英语教育专业的模式。翻译教学常以培养学生的翻译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多以文学、社科为主,课堂仅局限于翻译理论的探讨和基本翻译技巧的传授,教学方法仍然是从单词、句子翻译的讲解,再到篇章翻译的评析,译例及译品的评价标准仍袭用文学翻译模式为主。这种翻译教学只能称为教学翻译,而非真正意义的商贸英语翻译教学。同时还由于对时代、形势认识不足、观念滞后、市场需求分析做得不够深入,忽略了地方因素和地方特色,如此等等客观上制约了商贸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与效果。这种状况,在地方本科院校尤为突出。诸如此般,对学生商贸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不尽人意,远远不能满足东盟自贸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为适应泛北部湾经济建设,需要建立新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讨。

二、商贸英语翻译人才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

1.改革目标

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建设环境和桂东南经济文化地域优势,建立既有国际文化视野,又具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探索研讨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构建合理可行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期培养出立足东盟自贸区,适应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商贸英语翻译人才。

2.改革内容

以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内的国际商贸活动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教学活动。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为指导,实现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的整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结合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教改实践活动。增强专业意识,把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行动上做好职前准备。我们的教改实践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基础课为核心,方向课为特色,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有机结合,课堂内外互为促进”为原则,以板块设课,拓展实践类的课程和活动。教学内容凸显四个关键词:语言、文化、商贸、实用,主要包括口笔译技能、语言文化、商贸知识、综合技能四个板块。合理设置涵盖翻译技能、人文素养和商贸知识的教学课程,使用东南亚国家文化经济、人文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和广州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等华南地区和桂东南地区的国际商贸活动案例充实课程内容,逐步实现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与教材的相互对接。凸现地方特色,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有机结合,做好职前准备。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输入式”课堂教学方式,以成果为导向,任务型为原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驱动“输出”。大量进行课外专业实践,以活动促能力,以实践练技能。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建立交流平台,借助地方资源优势,建立实践基地。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商贸英语翻译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3)教学评估体系。主要涉及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两部分。过程评价指建立学生档案,内容包括其专业学习、公共课学习、课外活动、专业实践、综合素质等,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参考。终端评价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档案、成果体现和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专业实践教师和实践单位的综合评定而形成。

三、教改策略及措施

1.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估手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建设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对象,设计不同的评量模式,并使其质量多元化。[1]它强调“以专业技术成果为基础,按专业成果本身的结构方式组织教学,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对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强调必要性和相关性”。[2]“基于结果的教育意味着首先要对教育结果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然后据此组织教学,指导评估,以保证这一学习结果最终能发生”。[1]立足中国-东盟自贸区,培养适应泛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是我们的教学成果目标。

成果导向理论体系框架下的商贸英语翻译教学,教学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学科方向的成果形成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实践,探究目标的完成,最终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如完成口译任务的评价,项目翻译的作品,学习证明、学业证书、口笔译资格证书及参加口笔译活动的获奖证明等。学生也在学习成果的获得中,了解自身的认知发展过程。在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成果设计是关键,要有明确的目的,体现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成果的定位、构成需合理可行,要以学生的水平能力为出发点,不强求一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学习实践。总之,学习成果的形成要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这是根据社会需要,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探索性教学。它从学习的要求到目标的设立,从学习的过程到目标的实施,从学习方式到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业成功作了新的诠释。

在商贸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及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明确的学习成果来组织实施。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能力训练和能力培养。教师通过布置具体的商贸翻译任务,如公司简介、产品宣传、商务谈判、项目洽谈等,开展教学活动,并与学生一道寻找并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如期达到所设立的成果。教师在目标设定、成果形成、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甚至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及业绩评估等给予指导。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学生或教师自己“何时”、以“何种方式”完成任务,而着眼于最终的成果。这些工作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任务、专业设置、职业范围开展,并实施于涉及商贸英语翻译学习的相关课程,如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英语口笔译及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教学中。工作中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商贸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适应社会。

为此要改革现行的考核模式,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观”,改变在“考试大旗”的指挥下,把应付考试、获取高分,掌握多少知识量与信息精确度作为评估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仅限于卷面的一次性考核。课程伊始,为学生建立成果档案,以呈现其学习过程,同时也作为学业成绩的依据,评价体系的主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档案、成果体现和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专业实践教师、实践单位的综合评定,形成对该学生的终端评价。

2.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原则,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Approaching)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把学生的语言学习置于具有真实意义的情景化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益”。[7]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学生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干”中学,“用”中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其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要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而且要结合职业需要,以真实的具有明确交际目的的翻译任务作为学生建构翻译技能的基本素材。学生在完成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的翻译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翻译知识与技能,如运用专业知识、查找背景信息、掌握各类体裁与文本格式等,同时学会应对真实翻译任务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如资料欠缺、时间紧迫等。在进行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真实或仿真的翻译工作环境,让学生如职业翻译工作者那样,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完成相仿的翻译任务,提高职业素质。

在商贸英语翻译教学活动中,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是具体的工作项目,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和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学生接受工作任务后,要做好译前准备,制订工作计划,设定任务流程,形成行动序列等。通过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的活动,根据认知规律和职场规则,将完成任务的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即课程学习。任务活动的内容材料可直接来自教材本身,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整合,或结合当地的商贸活动,补充其他材料,加以融合拓展。提供学生学习实践的翻译材料应体现时效性和实用性,其内容要广泛,涉及商贸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按具体的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开展工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以任务促学习,以任务促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强化,为学生日后的工作进行热身训练。把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使三者相互作用,互为促进,相得益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协调发展。

3.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建立实践基地,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商贸英语翻译技能训练和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性教学是商贸英语翻译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多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课后作业”,内容单一,或流于形式,不能展现复杂多变的商贸活动全貌,不能体现真实鲜活的商贸工作环境,无法达到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商贸英语翻译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探索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和弱点问题,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搭建平台。

同时,商贸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培养翻译技能方面,应包括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面对泛北部湾经济腾飞的大好形势,针对新兴的经济模式,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将社会交往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基地,在真实或仿真的商贸经济翻译活动中建构从事商贸翻译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其作为翻译工作者在商贸经济认知过程中必须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翻译作坊,联系外事单位和外经外贸进出口公司企业,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本地或周边地区参与国际商贸翻译活动,学以致用,进行实战。多渠道多途径为他们营造真实的翻译工作环境和压力,将教室转化为“翻译作坊”、“社会实践大课堂”,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学习、提出问题、探寻策略,构建商贸翻译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养。上海高级翻译学院的姚锦清教授指出:“以真实的翻译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练习主体,是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6]“把社会实践带入课堂,把课堂推向社会实践,缩小了课堂教学和实际翻译操作之间的距离,教学目的性、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3]学生以“翻译作坊”、“实践基地”为平台,在实践基地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商贸经济、翻译行业的特点,不断积累经验,构建翻译知识与技能,并学会独立开展翻译业务、开拓翻译市场等。在实践基地的训练学习能成为学生建构翻译技能和各种类型知识的有效手段,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从业自信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立足中国-东盟商贸区,胜任日后所要从事的商贸英语翻译工作。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工作已不再是纯语言的转换,而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专业+技能”,外语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已成必然。商贸英语翻译工作者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翻译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和快速学习、高效获取知识、信息的技能,才能达到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切实展开市场调查,进行相关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商贸英语翻译教学既有国际化的学科视野,符合翻译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又能突出区域优势,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商贸英语翻译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此着眼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发展态势,改革现行的翻译教学模式,加强综合型实用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这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并对当今的翻译教学改革实践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Spady, William G.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Arling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1994

2 姜 波.基于结果的教育,原则和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3(08)

3 刘靖之.香港的翻译与口笔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1(03)

4 穆 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2007(04):13

5 谢天振.翻译:从书房到作坊――2009年国际翻译日主题解读[J].东方翻译,200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