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时间:2022-06-17 05:4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边城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边城教案

第1篇

一、时下教学的低效状况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许多教师往往把目标定得很全面,很高很大,目标常与实践落实存在较大的差距。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性不强,与教学计划和教案上设计的不符。随意性大,缺乏紧凑有序的教学节奏,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案上定好的教学目标到课堂上被弱化,甚者虚化了。其次,课堂氛围上,假热闹空效果现象多,特别是低年级,或程度稍差得班级,不用心的大声朗读及随意附和,甚者哗众取宠者时常可见。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加上光声电一体化的多媒体演示,让课堂绚烂多彩,声情并茂。而究其效果,学生热闹了视听,心智的开启却很少。最后,老师常做的作业是记忆考查,多停留在浅层次的训练上,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迁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落实到考试上,自然识记部分还不错,但当涉及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就不理想了。

二、突破有效课堂教学瓶颈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一个包容知识、能力、情感的师生互动活动。教师如导演,他将演员、剧本、背景、表演等舞台元素进行整合起来,学生即演员在导演的引导下,体验剧情(教材),恰当表演(学习和感知),最后成功上映(考试和评价)。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旧有模式,做了有效教学的尝试。

(1)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处理

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是让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的目标”。每个学年的教学大纲已经将教学目标确定,教师在开学初,需将大纲中的考点及大目标分解到具体的单元和课文甚至课时中去。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三大目标,在每个课时教师当具体完成的目标在行课前必须烂熟于心,并且将其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及方法体现在教案中,每课时尽量目标的设定尽量做到少而精,这样有的放矢,集中时间和力量突破实现教学目标。并且三维目标力求做到明确具体,可观察,可量化。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上,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中,容量适当,不是用目标去要求学生,而是根据学生适当调整目标,提高或是降低要求。

例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将三维目标分解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侧重小说的主要情节,采用学生概括情节比赛,学生打分后完善补充的方法;第二课时侧重分析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围绕“逼”字,师生共同寻找相关信息。使学生对于封建社会的社会现象有较为充分的理解;第三课时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环境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对于较好的班级还可以结合水浒其他的经典环境描写运用课堂掌握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训练。

(2)教学环节设计力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A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语言学科的教学首先要求有和谐轻松地语言氛围,才有益于产生浸润性效果,教师走上讲台就要保持亲切平和的情绪,用自己的良好情绪感染带动学生的情绪,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关注新闻时事,走进教室的瞬间如板报的变化,某位同学课桌上的一个细节,都是老师营造良好氛围的包袱和契机。小品演员受欢迎是因为他的言语魅力和动作滑稽,教师树立个人魅力也可以参考借鉴。

例如在教授《边城》时,我播放了今年暑假去凤凰古城拍摄的照片,学生们对于如诗似梦的边城风光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远古纯朴的湘西画卷之中,为我介绍边城里所发生的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在教授《雨巷》时,我无意穿了一件紫色的T恤,在赏析丁香姑娘前,由我衣着的色彩切入,自然而富有机智。

B先声夺人的导入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设计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探求欲望。有助于主题的自然切入和过渡。精彩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启人心智的发问都是很好的导入方法。

C 创造浓墨重彩的

一堂课40分钟,学生很难做到时时刻刻都认真听讲,教师就要在安排重难点上有所侧重,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做到张弛有度,起伏适当。作为重点和难点应当设在环节。教学是教师有意创设,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环节,最能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环节。教学的设计可以是课前悬念的解答,可以是巩固重点知识的游戏或是竞赛,可以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争辩,还可以是师生情感的高度共鸣。

D 设计回味无穷的延伸美

刘勰对于写作的要求是“风头、猪肚、豹尾”我想一节好课也应当做到这三个环节。作为最后阶段的延伸和拓展,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环节,也是新旧知识衔接的纽带,也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埋下良好的求知欲。同时结尾的设计还可以是由课本向课外的延伸,由学习向评价的过渡,由教师引导向自主探究的飞跃的过程。具有回味无穷的美尾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如:课内知识的课外联系、用歌声渲染的情境、学生温故探新的预习等。

(3)评价反馈机制的多样性

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过程的小结和反思,是检测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传统的评价有练习、作业、小测和考试等。这种实行许久的方式有其可行性,可以保留。但还可尝试新的评价机制,如 课后口语交际运用实践考察、学生学习心得的撰写、学生设计小测题考学生、学生课外发表的文章、等,都可以以量化的方式计入学生的学期考评分数中。摆脱以一张考卷评价人的旧有评价模式,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实践证明多元的评价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促进新一轮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高效,不应当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评价,应当有更加丰富的评价体系,它 不但包含知识的、能力的评价还需有情感及价值观的评价。它不当由听课老师的评价,更要听学生的评价。让学生说出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能力,体验了什么情感,参与了什么环节,还有什么掌握的不理想,如何改进。让学生有教得对象变成教得主人。

(4)留足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时间

第2篇

【关键词】淇澳岛;资源优势;生态文明;生态旅游

一、引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适逢淇澳岛完成生态保护及环境容量的相关研究,因此目前发展生态旅游业,将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及意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它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某些或特定自然区域和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和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或人文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以使当地经济在旅游业发展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旅游方式。它可分为两大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地质、水体、动植物;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人工环境、民族风情等等。

从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看,它包括以下三重意义:

(一)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能够向旅游者提供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文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旅游项目,以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体验日益增长的要求。

(二)保护当地自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文化资源

即让游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旅游、休息或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三)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开发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在经济收入上获得益处。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旅游对当地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将一举多得。

三、淇澳岛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珠海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珠海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现正大力推动旅游总体规划、项目建设、市场推广、行业管理四大工作,打造“温泉、海岛、高尔夫”三大旅游品牌。全市现有景区景点40多个,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176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4.88亿元,其中外汇收入9.02亿美元。

而目前淇澳岛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低,知名度不高,还有很大的潜力。

(二)淇澳岛发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机遇

淇澳岛位于东经22°23''''11''''''''~22°27''''30'''''''',北纬113°35''''46''''''''~113°40''''13'''''''',具有热带、亚热带河口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以及特殊的咸淡水交迭的生态环境,红树林面积占珠江口红树林面积的37.4%;其所在的伶仃洋海域是中华白海豚分布的主要区域;沙丘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沙湾文化”的人类生活遗址,是珠江口海洋文明和海岛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岛上有海洋、湿地、森林、草地、农田、城镇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存环境;岛上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多样性丰富,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低,还建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生态环境良好,是中国沿海地区少有的集山岩、海湾、沙滩、湿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一体的生态岛。

淇澳岛位于珠三角中心位置,依托珠三角的辐射,周边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居民消费力强。配合珠海市打造海岛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淇澳岛要发展生态旅游,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及政策优势,正面临不可多得的大好机遇。

(二)淇澳岛发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珠海市本身及周边城市都已有不少海岛在开发海岛生态旅游,例如珠海市的东澳岛、外伶仃岛、荷包岛等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岛旅游项目。因此,淇澳岛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发展区别与其它海岛的生态旅游项目。

另外,由于淇澳岛目前开发程度低,经济基础比较差,而且由于地方相对偏远,政府职能部门未能对其进行良好管理,以致部分村民为改善生计,隐瞒及盲目上马一些较大污染或受限制的投资项目,例如陶瓷厂、养猪场等等,导致岛上部分地方出现污染,也导致村民之间的争吵与投诉。因此,这类投资项目的关停、搬迁,及改善当地居民的收入,是目前属地管理部门发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四、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区的政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和作用

管理部门及岛上居民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选择符合淇澳岛资源环境的产业发展方向。必须意识到,尽管淇澳岛目前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但如果发展定位不正确,就难以控制不合理的开发,以致对淇澳岛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岛上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具有重要生态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就会面临巨大的威胁。目前发展生态旅游将是一个可行并有经验可借鉴的方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生态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再结合休闲度假产业、会议产业与教育产业等低污染、低能耗产业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岛发展模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

(二)发展生态旅游前的对策与措施

首先,在淇澳岛引入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以前,管理部门必须对已存在的破坏岛内生态环境的污染企业、违章建筑、非法养殖场等进行彻底清理,以改善过去管理不足的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依法守法的开发制度,并建立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清理后也以便腾出空间,或作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用地,或进行生态恢复。

其次,要保护淇澳岛生态的完整性。岛内引入的应该是高素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生态旅游项目,并要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适宜性安排建设与开发项目,控制开发强度,避免大型公路的建设,及限制房地产开发等等。

(三)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要注意生态资源的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

系统是淇澳岛主要且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及岛上其它生态景观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建设中的旅游项目配套设施,游客的数量及人口的增长都要有效控制,以保护岛上的生态系统及景观不受破坏,对已受损害的森林、红树林和海滩要及时开展生态恢复。

其次还要注意外来事物的影响,除了外来游客的生活垃圾及噪音等的常见污染外,还要考虑是否有外来物种对岛内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影响是相对缓慢的,不容易察觉的,但是又难以恢复的,因此也应该根据发展的情况,定期进行旅游产业及生态状况的评估,以适当调整发展方向及进行生态恢复。

(四)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发展自身特色

淇澳岛处于珠海市高新区,该区以打造高品位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的先行区为目标,拥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广东省生态示范镇称号,多个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社区,环境同样相当优越,与淇澳岛相得益彰;区内还有多所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为淇澳岛的生态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并为旅游行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文本;解读;角度;

一、这里所说的文本,即是教材、或者说是课本、教科书。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任何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文本的深度解读。教师不能解读文本,教学就是去了价值。文本的深度解读,首先是文本的正确解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们对初中语文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对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它是一种静态的文本。“初中语文的文本解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担负着深入解读文本的责任。语文教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座桥梁。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解读文本,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显得至关重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解读。

二、首先是要从教师的教学角度解读文本。当今的语文教师,特别是我们边疆的语文教师,好多都不注意深入地解读文本。部分教师,从教参或现成的教案上抄一点,从网络上下载一点,拼拼凑凑,对文本是“半生不熟”就去给学生讲课,这样,授课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更有少部分老教师,凭经验上课,以不变应万变,不去深入解读文本。这样,教学中免不了会出现对文本解读不到位,甚至会出现文本的错误解读的现象,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败笔。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要在熟悉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自己认真的去阅读语文教材,掌握语文教学的内容,透彻地解读文本。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知道自己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决定自己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文本解读决定教学的内容,决定教学的设计,也决定教学的方法。文本解读,决定对话的质量,教师设计的问题,都应该来自于为文本,如果教师文本解读不到位,他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不着边际的。

三、其次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解读文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不能把教师自己的解读结果强加给学生。举个例子:解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从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第一、二遍上课,是按参考资料上讲的,板书如下:

百草园 ( 对比 ) 三味书屋

(乐) (苦)

从上第三遍开始,关注到学生的感受,主要板书改为:

百草园 ( 对比 ) 三味书屋

(游戏乐园) (求知乐园)

四、 以上两种板书设计,是对文本的不同解读的结果,区别主要在于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不同感受。为什么会把三味书屋的生活教成是“苦”的呢?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吗?不是的。你看,在那里读书,学生可以“到后园爬上花坛取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师有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

所有这一切,都是小孩子自由、快乐生活的写照,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自由快乐的心理。从小孩子的角度看,三味书屋的确是求知的乐园,而不是枯燥无味和苦。

五、再次是要从作者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要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作者所选取的自然的、生活的图景,经过思想的渗透、情感的倾注,就不再是原先的个别的生活图像的复现,而形成了有情有境、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一种典型生活空间,一种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更能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例如:读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五书屋》以及读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他们都是从小镇走向大都市的,大都市里人心叵测,环境乌烟瘴气。这些作品表现小镇上的那一份温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社戏》中,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非但不责怪,还夸他的豆好,还要送给孩子们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更是写了小孩子顽皮、无法无天的一面:为把何首乌而弄坏了泥墙;把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站在高高的石井栏上跳下来……

结语:

文本的教学解读,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但最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文本解读决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承明·中学语文文本教学的深度解读·2012.11.29日

[2]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1

[4] 孙志编著·教材点睛七年级语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06

第4篇

1.在对IT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行业需求和岗位需要,建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课程内容,并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发核心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将行业、企业的焦点、难点问题融入课程,体现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应用性。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推行“教、学、做、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质人才。

4.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优化信息资源库,提高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化水平。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重点是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

6.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升级实习实训设备,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创设优越的实习实训环境。

二、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形式,着力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互动、真实演练,学生以企业员工、学徒身份参与生产过程等形式,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

2.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创新

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技能,制定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用人需求;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创新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梯次递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工学结合”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

3.教材建设、应用及更新

根据IT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完成核心课程建设相关校本教材的编写,组建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团队,落实教材编写负责人,编写《Photoshop平面设计》《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三本适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训的校本教材。

4.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以校园网为依托,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核心课程的声像资料、课件、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平台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平台、平面设计实训系统的建设,提供较完善的网络与服务支撑环境,实现全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通过国外进修、国培、省培、专业或行业研讨、下企业锻炼等多种渠道,制定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和措施,培养专业带头人,引领把握本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前沿知识,在专业建设中起到带头的作用。

2.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在职进修、企业岗位实践、外出培训等方式,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使其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带动本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3.“双师型”教师培养

以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制订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认定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培训制度、实践操作考核制度。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学生工学结合、协助企业完成订单”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平面设计实训室;增加和补充理实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设备,使其成为工学结合的载体,使计算机实训室不仅用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在校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满足各级各类社会培训,并力争为培训学员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IT行业、用人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合作,通过人员交流和体制创新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專业实习和人员培训的需求,同时也为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2.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本专业将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加大校内教育资源共享的力度,以“校内短期培训班”的方式,以社会青年为招生对象,加强与劳动部门的联系,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点,积极开展职业技能上岗培训,并直接输送人才到企业就业。

三、结语

通过建设,力争将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打造成具有中职示范性的重点专业,带动周边城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带动IT产业的发展,使我校成为滁州市计算机应用行业技能人才的优质输送基地。

参考文献:

[1]宋艳芳.浅谈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7).

[2]吕娥.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7).

第5篇

一、教学观念守旧,缺乏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颁布可以说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全面落实在农村小学的教育者心里,还尚需时日。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在农村小学根深蒂固,要想彻底改变,非一日之功。诚然,所有的教学行为立足根本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不过有些旧的教学观念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使教学功用最大化。如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机会提一个问题,完全把自我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根本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农村小学的学生,有相当数量是留守儿童,缺乏监督,这就要求教师从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众的教学思路和操作方案。有的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如有的教师在上数学课时,不是提问就是学生回答,不懂的就熟记下来,从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如果总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定会慢慢地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摆脱客观条件的约束,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好的学校,要想把教学质量稳步提上去,没有完整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那都是空谈。当前农村地区,陪读现象成风,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宁愿放弃工作,也要陪孩子去县城或周边城市就读,一方面是追求高的升学率,另一方面就是对当地农村小学长期教学境况的麻木。永远是破旧带钉的桌椅,破烂不堪的校舍,几张熟悉的面孔,毫无生机,缺少崭新的活力。

硬件设备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上好一节课,首要是备好一节课,设计一份满意的教案。可有的学校连全套的教学挂图都没有,学校内部搞公开课,或学校之间开展交流,教师只好把授课内容写在白纸或小黑板上,这是不是多少显得有点寒酸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为了省事连写得想法都没有。遇到有些知识需要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直接抽象,无需过渡,日积月累,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吸引学生,怎能燃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激情和兴致。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随意性太大

教师在备课之时,就已经开始塑造一堂课,一节课到底要启发、点明和引导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对每一节的教学重点把握不透,认为学生会做几个题目才是重点,这样的课堂学生也会毫无目标。教师也就不能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设计教学环节,更谈不上突破。

四、对教学缺少足够的反思,缺乏自我批评

成功的一节课,自始至终都是受到思维的控制,不受任何时间节点的约束,有的老师认为走出教室,也就意味着一节课的结束,或许对学生来说,接受这节课的有效学习是一种结束,但对从事终身教学的工作者来说,却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只能达到尽善尽美,如何扬长避短,把好的灵感记录下来为我所用,把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思路摒弃,提升自己的修为。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才能提高自我评价水平,达到自我能力的提高,以便在下一节课甚至是以后的循环教学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针对以上出现的几个问题,制定了以下几个对策。

(一)提高自身觉悟,坚持时刻自我反省

老师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可对待出现错误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教师害怕动摇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将错就错,有的教师出现错误主动改正。作为教师本身就是要不断重塑给学生正能量的一个职业,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出现了以平和心态对之,根据错误性质和个人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策略即可。例如,在六年级的一堂练习课上,我把一道关于比例的题中的比的前项和后项颠倒了位置,立即就有一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您写错了,我立刻停下粉笔,问其他同学,你们知道在哪里错了吗?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发现的问题呢!所有同学的注意力立即转到的黑板,不约而同地发现了那个错误点。顺势笑着说老师教给大家的并不全部都是准确的哦!大家以后做完每道题是不是肯定都对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对,那该怎么办呢?认真检查,所以老师希望大家以后上课认真听讲,不要让老师出现错误。可以说这节课进一步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也让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开拓创新思路,克服教学困难

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相对城市来讲说简陋一点也不为过,因此很多教师以此为借口,对教学采取松散、放任的态度,遇到上新课需要的道具,不管有没有,自己需不需要制作,一概凭嘴作道具,就算有什么好的想法,也只是停留在想法,从不想方设法去实行。小学数学是学生自我认知,确立知识架构的形成期,其中一个环节的好坏影响都是深远的,如三年级下册一节关于《平移与旋转》的课,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教材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关键点,因而如何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视程度,决定采用课件进行教学,考虑到学校的台式机无法搬上讲台,最后把借来的笔记本电脑带到了班上。这节课首先创设生活情境,课件演示游戏场景图,刚一出现画面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数学课堂真正的有枯燥变得活泼起来。当“小房子”在方格纸上缓缓移动,全班学生个个都瞪大眼睛,当提问小房子移动了几格时,每双手都举得高高的,看到此刻的情境,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整节课下来,基本所有的同学都完成了所有的问题和练习,达到了课时目标和初步渗透的交换思想。心理学上说: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和最具有实用性的知识。这节课通过课件教学激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一个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是很值得回味的。

(三)认真钻研教材,实现有效学习

数学课是多种信息交织在一起的一门课,并不是讲的越多,见得越多,就能解决每道题,而是要求学生会提炼有效的学习价值。作为教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引路人,如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吃透教材是关键,以便全面了解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上课时让学生明白每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个环节内容的衔接,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作铺垫。如在上新课和练习课时是否可以交叉进行,巩固练习中的某些例题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实际,寻找那些补充习题等等,这些操作都要求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研读,切不可人云亦云、胡乱取舍。再比如,有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定义和道理教材已经说得够清楚了,教师就可以略讲。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多花时间是值得的。可以说对教材的处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接受的才是好的,学生受益的才是我们需要的。

(四)认清自身不足,寻找教学亮点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今天再好的教学方法,未必满足明天的学生。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们要重视让人疏忽的不足之处。记得刚参加教学一段时间,原本一个课时的新课教学时间,总是需要一节半课,总是感觉时间不够,有时还占用他们的课下时间,学生很是反感。可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生怕压缩时间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麻烦,又怕教学进度受到延误,再三思量,决定求教老教师,在他们的点拨下,我明白了,有些问题简单讲解就可以,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现在的课堂,我总把问题放在四十分钟之内,不耽误他们一丁点时间,同时也明白了时间的累积不是效率的提高。

第6篇

一、经典的课堂,演绎数学的美丽

整个活动中,我们一共欣赏了黄爱华、华应龙、朱乐平等多位名师的经典课程。名师的另类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数学素养、人格魅力,无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

华应龙老师上的是《神奇的带子》。导课时,华老师以剪信封的魔术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教学中,孩子们沉浸在创造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中:问题的激活、思维的碰撞、发现的乐趣、智慧的飞扬,每一处,每一时,都显露出魔术课堂的无穷魅力。最后,华老师说“下课”,同学们说“不下课”;华老师说“再见”,同学们说“不再见”;华老师问学生:“为什么同学们不下课呢?”学生说:“我们想学你那个剪信封的魔术!”在我所听的数学课中,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学生不让老师下课的情景。后来,还是学生的数学老师出来,做通了学生的工作才把他们带出了课堂。当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华老师分别时,听课现场长时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朱乐平老师上的是《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脸是长形的,他想把自己的脸整成圆形,要求学生为他设计草图。很快,学生找准了圆心――鼻尖。有的学生用半边脸长为半径画圆,这种方法很快被否定,因为以半边脸长画圆“整容”,必须要将朱老师额头和下颌的多余部分去掉,这是不可能的。经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以鼻尖到额头的长为半径画圆来“整容”比较合适。有的听课老师认为他设计的“整容”环节不合理,是这样评价的:朱老师“整容”问题值得商榷,试想有哪位患者会把自己的脸整成标准的圆形,不论是大圆还是小圆,都是难以接受的。数学源于生活,这样的情境看似来自于生活实践,但有悖于生活的常理。研究这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但我认为朱老师的“整容”设计别具匠心,扎实有效,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淡然之美。

黄爱华老师上的是《平均数》。他的课着实让我眼睛一亮,让我领略到真正的大师风范。黄老师首先出示“环保小队共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让学生尝试练习。不一会儿,学生汇报说是“(142+140)÷2=141厘米”。黄老师问道:“对吗?同意的请举手。”有一半学生举手。黄老师又问道:“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这样求的,(142+140)÷2=141(厘米),对吗?同意的请举手。”有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黄老师接着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吃惊的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一不小心被同学们这么快就解决了,好,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课!”学生坐在那里,没动。黄老师再说了一遍“下课”,学生还是没动。这时,有一只小手伸起来了,他说:“不对,现在男女生人数没告诉我们,只有男女生人数相等的情况下,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才是141厘米;男女生人数不同,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不一定是141厘米。”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当黄老师说“下课”时,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可黄老师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其课堂调控能力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叹服。

二、理性的思考,解读教育的困惑

活动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名师们的报告。几乎都是脱稿演讲,句句精彩!会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从名师的报告中,我们读出了他们对数学的思考和实践,对教师的关爱和引导,对教育的忧思和展望。

1.什么是好课?几位名师的经典课堂,也引发了众多名师对“好课”的认识和讨论。吴正宪老师认为:一节好课要有好的“课感”,要有“学生缘”,既要有“营养”又要“好吃”。闫勤老师认为:好课必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了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二是顺应了学生又建构了学生。她还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有效的、有追求的、也是有缺憾和相对的。讨论中,名师们也提到了公开课和家常课的平衡问题,多数名师提倡走向公开课和家常课的中间地带。怎样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呢?冯恩洪老师介绍了湖南藩阳某中学的平衡方法: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太“活”;只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课堂又太“死”。所以,他们就搞它一个“半死不活”的。

2.小学数学教师姓什么?朱乐平老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不应只姓“小”,也不应只姓“数”,应该是个复姓。为此,他要求我们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位的数学知识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他举例说,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应该看一看初中解析几何中的“圆”,以及高中的“椭圆”,这样你的教学就有了深度。来自边城的一位名师甚至认为要当好一名数学老师,就必须成为一个杂家,即:“半个演员”、“半个导演”、“半个作家”、“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半个电脑专家”……诚然,在我们的从教生涯中,也许究其一生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追求!

3.让数学变得简单些。冯恩洪老师介绍自己在德国考察时,有个教育专家对他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你们学生的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是,你们中国得买我们德国的货。”他认为,我们中国是在用世界上最深的数学完成了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过程。他举例说,美国的数学相对于中国比较容易,学习手段也比较开放。美国从幼儿园起就允许使用计算器。有一个14岁的美国男孩回答“3+5等于几”时,他想了一会儿说“3+5大概等于7”,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说:“你真了不起,离成功只差一步。”冯恩洪老师的报告引起了我们在场每个人的深思:为什么我们的书厚,题目难,货却是人家的好呢?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该以什么样合适的方式才能做好和未来的衔接呢?

4.农村教学应有“农”味。来自农村的一位名师认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他介绍的两个教学案例,给我的印象很深。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他让学生先用泥巴捏几个完全相同的圆锥体,然后试着用三个圆锥搓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验证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年、月、日》时,他没有采用“明明今年九岁了,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等情境导入新课,他说自己在教学中从不用这个情境,他认为农村的孩子只过“农历”生日,一般每年过一次生日,让这些农村学生理解“九岁的明明只过了两个生日”,他们肯定接受不了。

5.“抛秧与插秧”的启示。闫勤老师报告中提到的“抛秧与插秧”,对我的启发很大。插秧的方式较抛秧辛苦得多,但收获却没有抛秧的大。原因是插秧破坏了自由生长的规律,而抛秧不但保护了它的生长本能,还提供了充分的生长空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传统观念在这里几乎被颠倒过来。虽然我们一时不能接受,但它却确实存在。我想,我们在教学时也不能太“勤奋”,该懒的时候还要懒,要努力做一个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抛秧人”。

三、智慧的语言,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近距离接触名师,我们在享受着课堂和报告的同时,也在努力地捕捉着每一个零星的精彩语句,虽然很短但却是那样的深刻,闪烁着名师充满智慧的光芒,引领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旅途中不断前行。现摘录部分经典语句与大家共同分享:

1.数学老师要有数学味。

2.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

3.即使猜错了,也是美丽的错误。

4.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

5.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找“恋爱”的感觉。

6.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他本身就是数学。

7.只有当教师自己被数学所感动时,他才可能打动自己的学生。

8.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9.课堂上,我们不能一次次地照顾差生,而让比较优秀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陪读”。

10.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境化、去个人化、去时间化。

11.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12.为别人鼓掌,也是为自己喝彩;鼓掌多的人,也是智商高的人。

吴正宪、黄爱华、华应龙、朱乐平、冯恩洪……这些以前只能在报刊、杂志上见到的名师,如今真真切切地来到我们身边。他们的报告和课充满着智慧、流动着经典,让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数学可以如此的美丽!原来自己从事的职业竟也可以如此的精彩!我们有位听课老师甚至感慨地叹到:“苹果砸在牛顿头上就是万有引力,苹果砸在我们头上就是一个大包,所以苹果选择了牛顿,而数学选择了名师,让他们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课堂。”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能走多远,在于他和谁同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宽阔的视野,应该认识一些名家大师,应该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应该创造机会与名师“同行”,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数学的天空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真希望常有这样的机会,常走近名师,感受更多的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