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11:3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演艺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琵琶演奏中声音的情感表现功能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抒发艺术情感。琵琶演奏者须将自己人生经历转化为自身的审美体验,以技巧和表现的统一为桥梁,进而化作音响,在感性情感的宣泄下,动用理性思维传达音乐的表现形式,世间喜、怒、哀、乐,尽在琴弦倾诉之中。音符、音色、节奏、音响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听觉,或轻松欢快、或低哑深沉、或高亢嘹亮、或清幽静谧。而当人们从轻松欢快中感体验到成长与欢乐,从低哑深沉中听到沉郁悲痛,从高亢嘹亮中听到命运的抗争,从清幽静谧中体验到生命的永恒时,已经与音乐产生了共鸣。
(二)琵琶演奏中声音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乐记》中讲:“凡音之起,人心之动”。音乐是人类生活情感的表现,是抒感、传达思想的艺术[2]。它可以给人以爱的美好感受,也可以给人以失败后的低落和惆怅,这些都与演奏者和聆听者的情感经验相关。
其节奏、其色彩、其力量,可以占据情感,也可以消减情感。当琵琶演奏者走向舞台,将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自身的情感有机融合,以纷繁的音色变化来表现时,五味杂陈的内心感受和艺术情绪便随之而来,听众结合自身阅历,进行心理关照才能踏进真正的审美之境。
(三)声音变化与情感想象控制
人类情感是复杂却又真实的存在,抽象化的情感可经音乐转化为可以感受的想象,而想象又是琵琶演奏和聆听的情感转化媒介,抽象却通感,随着理解清晰深入,意境渐渐鲜明。在表演过程中,抽象的符号、音色、节奏以听觉感观的形式作用于欣赏者,当欣赏者深入到音乐创造的环境中,把音乐与自身生活经验、情感阅历进行关照与融合时,情感体验便得到了升华。中唐香山居士于勾留江上听一曲《琵琶行》,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可见听音知人,听音有感、听音触情。在表演《春江花月夜》时,要让听众联想到春天的夜晚,联想到江水、花朵与明月之间的交相辉映。
(四)结语
总而言之,琵琶表演是一门高雅艺术,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审美想象活动。表演者的演奏技艺以及情感体验是琵琶表演的关键,只有处理好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达到“声外之意,弦外之境,美之所在”的美学境界。
作者:段茹
一、程式化的变化
戏剧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需要锻炼自己的表演的技巧,也需要动脑筋琢磨其中的道理。很多人认为,戏剧的表演艺术是由一定的套路可循的,换句话说,就是戏剧表演艺术是一种程式化的表演艺术。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戏剧也是表演的一种,不能够被某种框架所束缚住,也就是不能够简单把自己困在“化”之中,要对传统有所突破。但是这种突破又是建立在程式的基础之上。程式是京剧的灵魂。如何让灵魂通过花旦人物得以体现,就是我们创造灵魂中所要突破的灵活化的创新过程。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程式和创新能够相互融合。现在花旦中出现的“两门抱”的现象就是才能够程式中创新的一种体现。这种创新让花旦的表现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让花旦体系中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剧目和表演相辅相成
首先,从剧目上来说,有花旦表现的剧目的内容的大多数是由“小花旦,小生,小花脸”组成的戏。这样的人物的组合大多数是表现的生活的琐事,表现出生活中的趣味性,没有严肃的历史性的题材。这样的剧目的内容让戏剧的表现主要是在演员对话的逗趣性上。这种特点让京剧在南方地区的表现出现了冷场,因为南方观众听不懂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京剧俏皮话。这样的特点让有剧情的花旦戏更多的在南方被接受。剧目上内容的局限性使得花旦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剧目和表演的相辅相成而不是传统的依靠对的花旦表演。在花旦表演发展的今天,为了让表演更加吸引观众,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老的花旦的表演的形式,结合了青衣、刀马旦等表演形式,让花旦的表演在观赏性上更加的丰富。这种多种形式的结合的表演,反而让花旦的戏变得更加好看。
三、节奏鲜明,身段灵活
花旦角色的表演一般问了展现女性角色的轻巧魅力和活泼动人,一般在节奏上的都有鲜明的体现。虽然要动作鲜明,但是花旦绝不可以在舞台上手忙脚乱。花旦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传达一定的目的。花旦的一颦一笑一夜为了增强整个舞台表演艺术的舞蹈性和观赏性。
一般,花旦的出场是踩着小碎步出场的,其间也可能伴随着神态或者甩辫子的动作。比如,在《拾玉镯》这部戏中,孙玉娇的表现就巧妙的将旦角的神态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从孙玉娇出场的碎步,到找镯子由慢到快的步伐,以及找到后的惊喜的神态。都是值得人观赏和玩味的。花旦艺术博大精深,演员们只有不断的体会角色的情感,仿佛锻炼基本功,才能将舞台生动的艺术人物表现出来,发扬京剧艺术的魅力。
作者:贺婷婷 单位:兰州市城关区文化馆
一、中世纪以及中世纪之前的小号及其用途
小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古老的“号(角)”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就出现了,那时的原始人用海螺作为传声工具,后来也有用兽角或象牙作制成的“号”。最早用金属制作的小号实物是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8代法老的陵墓中出土的两支小号,分别为银和青铜制成。中世纪时,由于小号通透嘹亮的音色,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欧洲各地的君王、贵族、主教、祭司等都拥有许多号手。然而,此时的小号无论从功能还是审美角度来说,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它们主要用于巫术、战事和宗教仪式,起到传递声音或使音量扩大的作用。
二、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小号表演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百废待兴,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大陆迅速蔓延,几乎所有音乐内容及形式,包括乐器形制都出现了重大变革。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复调音乐的推崇,铜管乐器制成了各种大小的形制,形成完整的一套乐器来演奏和声,以达到演奏复音的效果。随着小号管身的加长,除了直管小号之外,为了便于持号还将其弯曲成各种形状,有“S”形小号、“8”字形小号等等。巴洛克时期小号开始普及。18世纪德国出现了活塞式小号,起初只有一个活塞,至18世纪末逐渐形成与现代小号一样的具有3个活塞、可以演奏半音阶的小号和短号。活塞和按键的增加给小号带来了新的生命力,音域的扩大和表现力的丰富使其在管弦乐队中被频繁使用。亨德尔著名的管弦乐《水上音乐》中,小号就承担了主旋律声部的角色。而在巴赫的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首(F大调)中也用了一支F调的独奏小号。
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小号表演艺术
古典主义时期很多乐器的技术水平和演奏形式都已相当成熟,而当时的自然音小号却只能适合作品的部分或者具有英雄主义风格的片段,乐器的局限性制约了它的发展。当时小号形制的重要变革是出现了有键小号。19世纪的西方音乐史是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的时期,伴随着思想文化领域各种自由和进步的思潮流派、艺术风格的出现,乐器在制作技术上的改进也空前繁荣。1815年首先由德国圆号家发明了直式活塞装置,再由比利时乐器制造商萨克斯(AdolphSax)将其应用在小号上。活塞使小号终于能自由地演奏任何一个半音,因而再度成为主流乐器。19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的小号演奏家阿尔班(1825-1889)写出著名的小号音乐教科书——《阿尔班小号-短号教程》。阿尔班卓越的演奏才能赋予了小号新的生命力,使小号成为一件极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
四、现代小号表演艺术
现代音乐对小号的演奏技巧及表演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高方面不断追求更高音,甚至连乐队作品中也偶然要求吹出高达“d3”的高音,因此自19世纪中期起制造了一些更高调的小号,如D调等。为了追求更为新颖的音响效果,各种先锋流派进行着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将爵士乐上的某些演奏技法,如滑音、花舌、各种不同速度的揉音、复音演奏、各种弱音器的使用等也用于独奏和乐队。由于受到音乐流派的影响,小号也出现了印象派、无调性、多调性等风格的作品,例如前苏联作曲家格季凯于1933年所作的《小号协奏曲》,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于1940年所作的《小号协奏曲》等,都充分挖掘了小号的音域及性能,将传统的表现方式提升至现代艺术的范畴,甚至还有所颠覆。20世纪之后,顶尖的小号演奏家光芒引人瞩目,他们以超人的技术技巧及艺术表现力充分展示了小号的个性及其审美内涵,直接促进并带动了小号表演艺术的深化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乐器形制的完善、小号演奏技术的提高、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卓越的演奏家的出现,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小号表演艺术的进步。现代的小号演奏者不仅从技术角度也要从文化角度全方位把握小号表演艺术,推动其更好、更茁壮地发展。
作者:赵宏斌 单位:长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