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时间:2022-08-13 07:12:58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团体心理辅导 基本要求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初中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已经成了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2016年新学年,思想品德教材改名道德与法治,进一步提出了探索“活动型”教学模式和“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要求。在道德和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健康心理品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2.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充分发展,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和人格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由于心理认识偏差导致的管理难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单独心理疏导和引导,为了防微杜渐,还需要开展各种心理团体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优化心理品质,培养阳光少年。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可能性

二者使命相同,都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目标和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追求与学校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体验式活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目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团体心理辅导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关内容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亲密性。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要求。

1.要掌握比较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操作技巧

单纯依靠原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难以开展和胜任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进修,并努力争取获得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上岗证、资格证。

2.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初中生身心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个人成长、情趣陶冶、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生命价值、意志品质、学习管理、人际沟通、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还要根据初中生年龄和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游戏或活动。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绝不做无准备的辅导活动。在讲授《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时,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护蛋行动》。我首先通过告家长书、家长群等途径提前和家长沟通,讲清楚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督促孩子。还要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选好组长。活动感悟可以写在周记中,交给语文老师或班主任阅读,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践。

1.认识自我和自我意识方面

在《我的自画像》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画自画像》,可以是头像画、半身画、全身画,可以是单色画、多色画,可以画各种动植物。学生的自画像丰富多彩,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和班级分享,学生对自己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学生懂得了认识自我的意义和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我还尝试设计了《寻找镜中的我》、《价值拍卖》、《我的苹果树》等活动。为了鼓励那些长处和优点不是很明显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闪光点,我设计了《我想表扬你》的活动。通过寻找班级里每天的点滴正能量和进步表现,很多原来不起眼的学生,经常登上了班会课上的每周之星,得到了奖励和表扬,增强了自信心,使其悦纳自己。

2.竞争与合作方面

在《学会与人合作》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搭躺椅》。每个小组12-13人,凳子摆成圆形,学生坐在凳子上,用手搭住前面同学的肩膀,然后躺下,再把凳子移开,形成了一个相互倚靠的圆形。也可以和体育老师合作,在操场开展《十人十一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了如何与人合作,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结之风。在活动感悟中,很多同学写道:“要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关心。”

3.锻炼意识品质方面

在《磨砺坚强意志》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举手游戏》。每个人两只手臂放在胸前平举,身体不许晃动,坚持10分钟,看谁坚持到最后。活动过程中我也参与进来。虽不断鼓励和引导,但仍有学生在坚持了几分钟后选择了放弃,十分钟后,还有几位同学在坚持。最后,有一位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坚持了15分钟,得到了我的大力表扬和鼓励。有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原来以为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但没到3分钟我就想放弃,因为手已经酸痛,没有一点力气了,但老师和同桌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下去。虽然我没能实现十分钟的目标,但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懂得了把小事情做好就很了不起。”

4.开展集体适应环境方面

在《众人划将开大船》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啄木鸟》。这是一个快乐的游戏,充满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通过在失败中不断激发“再来一遍,可以做得更好”的主动性,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虫子的传递需要团队配合,只有双方配合完成才能成功,要懂得坚持,懂得合作。”《个人与集体》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性名片》。活动中,五分钟内,学生在自己的胸卡上设计一个个性鲜明的名片,不少于五条个人信息。学生在组内交流,交流结束后,教师从每组找一名同学交流。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之间有了比较大致的了解。课后,把所有个性名片展示在教室内。这样大家的了解更深,增进了同学友谊。

5.孝敬父母方面

在《孝敬父母长辈》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感恩父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填写一份《我所了解的父母》,填写完后,学生组内分享,选择3到5学生在班级分享。活动反映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不是很了解,提醒学生要更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关心父母,爱父母,感恩父母要从了解沟通开始。

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平台。通过这个平成教学任务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两个任务,从而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敏毅,鞠瑞利.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M].希望出版社,2010.

[2]杨敏毅,周嘉,张静.中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60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第2篇

关键词:体验;思维;分享;表演;情景

案例描述:

案例片断一:《人生难免有挫折》中第一小节知识,这一节的目标是了解挫折的含义及造成挫折的因素多样性,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这一知识,我设计了两个环节。首先设计了感悟挫折,教师创设情境,大屏幕出示挫折图片:地震、大风暴、泥石流、干旱造成的挫折;踩踏事件、失业、战争苦难等造成的挫折;考试低,老师家长批评,家庭不和等造成挫折。学生浏览图片,结合题目感悟,分小组交流以下问题:图中遇到什么挫折?分别由什么因素形成的?说说自己的感悟?最后根据形成因素把所有的图片分类?学生很有兴趣的看图讨论,在互相交流中了解了每个图片的信息,并且积极交流。很快学生就能领悟挫折的概念及形成因素,只是到了分类图片时产生了分歧,有的分为两类,自然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有的分为四类,自然的、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还有的根据结果的严重程度分类;有不同的分类呈现出来,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很快就发现教师要求的是按因素来分类,这样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们顺利将图片进行了正确科学的分类,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思维的体验,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其次设计了说说挫折,请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或你最近遇到的一次挫折,这个挫折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根据以下格式来说:我遇到的挫折是( );我当时的感受是( );造成这个挫折的原因是( );我当时是( )做的。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分享,学生自主上讲台自主展示,其他学生倾听分享。这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回忆,通过讲述,理解挫折的概念和形成因素,体会人生难免有挫折。

案例片断二:《难报三春晖》中的第一小节知识,这一小节的目标是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学会感激孝敬父母。掌握这一知识,我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第一环节是体验亲情,要求学生课前书面整理出两个问题:1.收集、整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做的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可以配上照片说明。并根据事例说一句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于是学生们都纷纷利用课下时间去通过各种途径回忆、整理自己与父母交往的事情,有的和父母共同回忆,有的查阅相关的资料,还有的请教他人等。第二环节是展示亲情。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要求大家选出典型的一个事例在全班展示,于是学生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一个个分别向本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其他成员也听的十分认真,积极参与评价,生怕自己的小组落后他人。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展示很感人,有雨中送伞,母亲的唠叨,父亲的关怀,虽然他们语言朴素,但是他们在感动的展示中情感得到升华。甚至有的学生讲述时热泪盈眶,深深的感染了全班同学。这样利用真实的事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回忆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中,体会到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质朴、最无私的爱。

案例片断三:《礼貌显魅力》中的第二小节知识,这一小节的目标是学会以礼待人。掌握这一知识,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家里来客人、不小心碰了别的同学等日常小事为载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引导学生从语言、态度、动作等方面去体验如何做一名文明礼貌的学生。每个小组表演的主题不同,各有自己的特色,学生们很有兴致、积极参与。有的学生表演时语言动作到位,但是表情漠然,其他小组很快提出异议,态度要和气,后小组重演效果更好,学生们的礼貌体会更深入了。这样经过几轮的演示体验,学生很自然明白了:语言和气谦虚、尊重他人,态度亲和,举止端庄、得体,通过思考、编排、演示、感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情感上的触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使文明礼貌落到实处。学习活动中,教师无须运用过多的言语进行说明,学生的认识已渐渐提高。

案例反思:

以上三个案例都运用了体验性教学,先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体验),然后再去提升直接经验,最后形成内在的思想品德素质。一般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由教师将间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往往脱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因而教学实效性不高。采用活动体验教学,则可以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学生与认识客体的互动产生各种信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在此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上升为抽象的知识。因此,体验性教学能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案例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种体验:

1.思维性体验。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出示相应的情景,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辩论,从而分析归纳总结,增强是非善恶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缜密的学风,达到思想的交流、经验的分享。在案例片断一中出示大量图片,让学生看图说知识,并且讨论交流分类图片,经过这一思维体验环节,学生对挫折的含义及形成因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所以适当的在教学中进行思维性的体验是十分必要的。

2.分享性体验。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讲一段故事、经历或谈某种感受,渲染气氛。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回应,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和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与升华情感。在案例一中学生互相分享自己遇到的挫折及因素做法,在案例二中让学生分组分享父母对自己爱的典型事例,分享体验中,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进一步深化知识,使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3.表演性体验。就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体会和观察,扮演剧情角色,在剧情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案例三中通过模仿表演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真实的体验语言、态度、行为文明的具体做法,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人格,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学生们深受感染,礼貌文明的情感油然而生。

第3篇

一、内容:建构生命之信仰

生命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为基础,通过探询现实生活问题,以生活拨动生命的琴弦,这是品德教学对生命的现实关怀。

1、珍视生命的存在。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活着的状态。没有生命的存在,谈不上生命的意义。因此,品德课程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中,无不把“珍爱生命”列为序列之首。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培养对自然以及自然界生物的感谢之心;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培养热爱生命、享受生命以及自尊、自爱的同一感等等。笔者以为,珍爱生命本身代表着一种道德规范,能让学生在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不可重复性的基础上,产生敬畏、抑制、尊严等心理的震荡,并使这种震荡融合到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判断过程中去。

2、体悟生命的价值。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换言之,生命的真谛在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在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品德课应用价值理想唤起学生身上的“善根”,促使个体生命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实现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和提升。如通过《我们分享,我们快乐》,让学生懂得分享能带给自己和他人快乐;透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能看到自身非凡的生存价值;《失败怕什么》可以让学生体味“不在失败中屈服,要在失败中自强”的道理。

二、过程:体悟生命的灵动

人的生命,在生理层面上具有自组织性,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所以,品德教学应珍视生命发白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创设饱含支持、肯定、接纳、赞扬、欣赏等积极成分的环境气氛,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关注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得以焕发。

1、关注生命的体验性。实践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了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因此,品德教学中的体验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去感知教材,通过领悟、想象、移情等因素的交融、碰撞和整合,激起学生的生命涌动,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

2、关注活动的生成性,以生命关怀为旨归的品德课堂,具有显著的生活性,是一种“柔性”的课堂。这种“柔性”表现在其目标除了预设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发生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其内容不再是作为客观的摆在学生面前等待他们去接受的“死的东西”,而是刚学生已有经验与之相互作用生成新的意义的“活的东西”。?而且,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教学方案根据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并引导着教学逐步走向深入。如在教学《班级是我家》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流鼻血,教师马上把教学聚焦于这个学生:“在我们这个家里,现在有人流鼻血,我们该怎么做?”于是,同学们一下子把爱心投向了流鼻血的学生……正是因为生命是丰富的、多变的、复杂的,所以品德课堂本应如此真实!

3、关注方法的对话性。道德教育是建立在个体生命境遇的基础上,以实现对个体生活的超越。道德教育的这一使命在很大程度要通过生命的倾诉与对话来完成。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留下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感受同伴的生命故事的时间,把他们对道德的个性化理解与践行带人课堂,并通过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拓展道德视域,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笔者在教学《节日大观》一课时,学生们囿于对野牛的同情、对血腥的排斥对西班牙斗牛节提出了异议。在对斗牛的多种解读中,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西班牙斗牛士身上所具有的勇者之风,更生成了“要保护野生动物”、“要节约活动成本”等意外的道德观点,课堂的主导价值观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目标:陶冶健全的人格

生命的“质”意味着个体能拥有健全人格,能感受到生命和生活的快乐。因此,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更应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第4篇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以人为本;教学效果 

 

坦率地讲,新课改之初由新教材和新思路的快速“嫁接”所带来的“轻松活泼”的“快乐课堂”有很多是“泡沫教育”下的虚假繁荣。更多时候,课堂依然是本应生动的知识却被教师用枯燥手段予以灌输的乏味场所,是大量教辅资料与试卷的集聚地,是充斥着无数考试的主战场,是教师通过公开课和竞赛课登上领奖台的功利性表演场。这样的课堂如果持续存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将被钝化,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创造力将被消磨。以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为例,它的德育功能以及启迪、反思、警示功效,绝不是让学生记住一大堆“条条杠杠”的知识点就能实现的,其怡情知性的魅力更不是通过将学生训练成“应试型人才”和考出一大批所谓“高分”生就能体现的。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将人文、情感等理念渗透于课堂之中,最终使其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课堂思辨的氛围 

 

人格权的含义是什么?维护人格尊严权有何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重要性?我国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类似这些问题在传统课堂广泛存在,表面上看是在鼓励学生思考,实际上却在禁锢学生的思维。传统政治课基本上是以概念和理论的传授与掌握而展开教学的,教师习以为常地通过类似上述这些问题,千方百计地试图将学生的思路向所谓“标准答案”上引,学生不同角度的甚至是精彩的解答仅仅为点缀,最终还是以要求学生熟记“标准答案”为目的;相应的,考试也以教材“标准答案”为评判标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阐释很难被认可。 

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体系的重构,要求执教者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享受知识,而不是如同以往在僵化的直灌式课堂上通过应试化教学培养应对各种考试的理论型学生。执教者要在提高课堂驾驭力的前提下,在“设疑一析疑——解疑”的过程中,运用执教智慧拓展学生的智慧,尊重学生的思维,欣赏学生的创新,构建智慧型课堂,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类似上述这些缺乏激趣、智慧的呆板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重新启迪学生,效果或许会截然不同。例如:“女司机在财物遭抢的情况下开车撞向劫匪,导致其死亡,你如何评价这一行为?”“2008年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抗雪救灾,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航天员实现中国首次太空漫步,你从这些事实中想到了哪些,看到了什么?”“你对国家‘限塑令’、节能减排、‘地球一小时’关灯接力活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事实了解吗?你对此怎样理解?”这些设问都没有向学生明确指出知识观点、概念理论或其思考方向,但却引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任何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理解,从中找到思维切入点,多角度的看法、结论在学生的互动探究中不断生成。虽然同以往所谓“标准答案”相比可能更加分散,但是在思想的交融和观点的碰撞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权,以合理合法手段维护公民权利,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核心知识点及其延伸知识点会在水到渠成中自然呈现,学生的智慧也因此得到彰显。 

不需要灌输理论,用不着死记硬背,当课堂点燃起智慧的火花,一切便迎刃而解,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扩展,创造活力得到了绽放,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此在课堂上形成浓厚的思辨氛围。 

 

二、渗透人文精神,引领课堂理性的激情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在当今信息爆炸引领潮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远远不是课堂所能包含的。通过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时事及社会新闻等,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同时,在网络进步所造就的新兴词汇、概念的表达与使用上,学生甚至还强于教师。如果执教者继续孤芳自赏地陶醉于按部就班的预设课堂,那么,他们反而会因自身的“孤陋寡闻”而成为学生的笑柄。 

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课本知识只是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基础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载体,是指引学生踏向求知征程的阶梯。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文本中的事例引证材料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教师要善于将“静态”教材文本与“动态”现实素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领悟,使思维的敏锐性和学习的能动性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共融,展现政治课的人文魅力和理性激情。

例如,在网络、媒体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类似于“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海域联手国际社会打击索马里海盗、世界金融危机、朝鲜核问题、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滥用职权及受贿罪被判刑、不务正业的嗜赌者引发成都公交车纵火惨案以报复社会”等时事政治或社会新闻素材,学生们都有较多的议论并希望在进一步了解中获得共鸣。事实上,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开展探究思索的积极体现。教师不应抱着预设教学资源及预设教学流程的传统观念阻滞学生探讨、沟通的学习欲望,而应以学生知识资源涉猎面的扩展为学习的丰富载体,激发学生运用智慧思维探索的动力,从而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需求的驱动下自主感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责任意识”等观点。 

当执教者以探究合作者而非知识传输者的身份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以自身的知识涵养与人格魅力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学生共同架构起以课堂为基点的学习平台时,师生之间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就看法相异的观点展开辩论,就精彩的人生哲理展开分享,和谐课堂由此洋溢着人文气息,学生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活力得以经由理性的引桥奔向知识的海洋。 

在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执教者所要考虑的不是为驱散传统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而形式化地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欢快,而是激发学生实践导向的思维能动性,增强学生品德践行的内驱力。 

例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教师通过布置学生了解家人所从事工作的特点以及调查所在范围地区经济行业发展情况,并结合自身外出消费、逛街等活动参与情况,让其来学习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主题内容就能获得不错的效果。在对基于生活与社会现实的生动素材的分析探讨中,每个学生都能从观察体验和亲身感受中找到思维支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究学习。于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有多种表现形式”等知识观点在自然而然中被学生从现象实例中提取归纳。学生以概括得出的观点为基础,又联想到“三鹿”奶粉事件和频繁发生的矿难等时事新闻材料,进一步通过迁移性思索,在研讨中得出“用经济、行政、道德、法制等手段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与管理”的结论,显然这样的理解感悟会深刻得多。 

事实上,当执教者将学生知识学习的宽广平台与学生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在课堂上和谐交融时,课堂就成为感性和理性有机统一的契合点,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和主动践行的积极性在激荡着动感氛围的课堂上交相辉映,学生由此而释放学习与实践的灵性。 

 

四、关注学生情感,闪耀课堂人性的光辉 

 

当节节攀升的中考成绩被不断盘点的时候,学生、家长、学校似乎都欢欣鼓舞,教学的“成功”被无限放大。至于学生在日后人生历程中品行发展状况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显然,应对考试的成功并不等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卷面成绩也不代表实际品行。事实上,今天展开笑脸、欢呼雀跃的人明天或许就会瞪大双眼、欲哭无泪。 

在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所建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排序格局中,知识的掌握是基础,学习方法与实践技能的运用是保障,而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和情感品德的升华才是核心目标。执教者要善于从社会与人生舞台上积累和挖掘情感素材,引领学生感受体验源自内心深处的情感震撼力,帮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情感之旅发现自身的品格闪光点,从而在解读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奠定人生价值观的基础。 

例如,通过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现实素材,教师引领学生在情感深处感悟党和政府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动人旋律,感悟抗震英模舍生忘死、勇救他人的高尚情怀,感悟普通民众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公民道德之光,感悟灾区同胞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感人乐章,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通过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以及残疾运动员金晶等海内外华人保护奥运火炬的素材,教师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悟礼仪之邦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风采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感悟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自豪与荣耀;通过平息乌鲁木齐“疆独”分裂势力和拉萨“藏独”分裂势力暴乱的时事素材,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广大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共同心声,感悟我国政府坚持依法治国、努力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坚强信念……学生在这些涉及面广泛的非预设动态情感资源获取感悟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回顾与理解,而且逐步养成融入社会时空活学、活用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良好意识。 

第5篇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1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2

   本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颇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3

   10月17—21日,我有幸参加了新郑市政府组织的传统文化培训。四天的学习,倍觉时间短暂。感恩、感动、崇敬、赞叹……交织在一起的感情,总让人留恋与思念。学习培训班期间,我跟八十名同仁一起在聆听、感悟、震撼中尽情享受了巍巍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盛宴。

   从每日早6:30晨练、集体吟诵传统经典《弟子规》、《孝经》,在吟诵中体悟经典内涵;到本次培训班精选的讲座、报告,在聆听中感悟经典;再到晚上在互动交流中分享学习心得,亲历四天的学习培训,我享受到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因为在这里,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涤,找到了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获得了可终身相伴的财富。感动之余,我还要感恩,感恩市政府领导给了我这样一次拓展眼界、增长智慧的机会。通过此次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愿将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接触国学方面的知识不广,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认为学这些也没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孝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已成为当今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心灵的震撼:在四天培训中,我们聆听了蔡礼旭老师到的《落实弟子规 做好中国人》、《家和万事兴》,肖陈颖的的《爱心伴孩子成长》,吕杰校长和王琦老师的《弟子规经验推广》,彭鑫博士的《仁义礼智信与内脏健康》、靳雅佳老师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胡小林总裁的《践行弟子规 实现幸福人生》课程。

   吕杰校长和王琦老师的《弟子规经验推广》,让我倍受鼓舞。我们学校也在推广国学经典,我们只是让孩子熟读成诵,我们做得太肤浅,我们选取的内容太繁多,我们没有践行,教师参与率不高,我们取得的效果不大。王琦老师告诉我们:教育重在实质,不重形式,推广国学要专精结合,持之以恒,要活学活用,要正确引导,要循序渐进。

   靳雅佳老师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让我印象非常深,整个讲座是在欢愉感动中度过的。我们随靳雅佳老师一起互动,随着靳雅佳老师的示范,我学会了让歌于演讲中演唱,于演唱中阅读,于阅读中一起赞美生命,歌唱祖国,感恩父母。很多学员与我一样,在靳雅佳讲感恩父母那一段的时候都流下了眼泪,是什么让我们学会感动?是什么让我们学会感恩?是什么让我们学会彼此热爱?是那一曲《生命之河》,简单的旋律简单的歌词,竟然如此纯粹完美。

   我醒悟最大的是彭鑫老师所讲的“仁义礼智信”。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诠释这与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前我对他们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于道德的要求,总以为要是做到了“仁义礼智信”就是一个道德崇高的人。而今日的我,深刻认识到他们分别对我们的肝、肺、心脏、肾、脾胃有影响。要是真正做到“仁义礼智信”,我们身体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得病,而且疾病也会不断地减少。现在我才深刻认识,原来传统文化也可以养身,因此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它。

   我永远记住的一点是——再也不吃动物肝脏(鸡肝等)。在这四天的培训里,自从听了老师的“健康饮食”课,我才了解到原来动物肝脏是这么有毒的,因为动物所有毒素都集中于肝脏内。还是“素食”好,素食包含了人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样一来不仅给人类带来健康的身体,而且对环境很健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同时,老师的讲解让我领悟了集家训、家规于一体的《弟子规》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是打开幸福人生的金钥匙,不愧为人生的第一规,感动之余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反思自我,认真对照圣贤的教诲,感觉自己的道德都归零了,只有输入新的血液,新的灵魂新的道德,才能完善自己的幸福人生。

   三是努力的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五天来授课的老师至诚至真地分别向我们传授了修身、齐家、教育、饮食、管理、待人、处世之道,让我们充分地享受到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盛宴,使我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和感动的状态,丰富多彩的上课内容和灵活多样的上课形式让我意犹未尽,兴趣盎然课堂上他们以幽默的谈笑拨动我们心弦,以智者的语言激发我们灵动思辩,字字句句直指我们的心灵讲座,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授课的老师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为我开启了一扇深入地了解、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大门,在他们的讲话中既有深层的道理,又有具体的做法;既有生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人生的理想,让我体会到了做人的意义和做人的乐趣。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静心沉思,老师们从无刻板的说教,更无哗众取宠的言语,有的只是一片真诚的心,字字句句无不是感同身受的善意,令我不能不为之动容,他们实实在在教我们从孝做起,从经典做起,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践行《弟子规》,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能自省便会开悟,圣贤的教导让我豁然开朗、迷雾顿消;“学贵力行”,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工作当中,我要把所学到的圣贤的教诲变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行,做为女儿、儿媳对父母,“孝”字为先,遵循孝道,时时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爱生如子,以宽容、平和、智慧去感化孩子;做好孩子的表率,我想只要心存善念胸怀仁慈,扎实工作,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尽心尽力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都应以《弟子规》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让所有的人都体会到圣贤教育带给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参加传统文化培训班学习体会

   春节后有幸参加华韵启程文化中心在大福地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培训班,感恩组织方、大福地。感恩老师、义工付出。通过学习心得如下:

   ﹡物质的基础就是意念。意念组成了物质。物质是意念长期积累而成的。

   ﹡意念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它是万事之根,起心动念的善恶决定后果。

   ﹡意念的能量首先影响自己,其次影响与自己最亲的人。

   ﹡父母对子女的担心是最温柔的诅咒。

第6篇

一、改变德育模式,实现由理论性灌输向情景体验式的转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是硬性的灌输,应弥漫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学习,课堂渗透着德育,教师们把授业与传道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对于价值观的认同,需要一个在体验感悟基础上的内化过程,内化的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实践,方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德育知识是可以传授和灌输的,但是一个生命个体的道德水平不是学来的,更需要情景下的体验感悟和实践的强化,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不是体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实践证明,情景体验下的德育比单纯的说教灌输更有实效。例如,我们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是爱人的起点,担当社会责任的基础。围绕感恩主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在情景下体验的感恩教育活动。感恩父母,让学生走进父母,讲一讲父母为我做了什么,叙说最让我感动难忘的一件事,列一列家庭收入的来源、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我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等,通过具体情景下的体验反思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从而从内心的深处感受到我们应当孝敬父母,进而引导学生感父母之恩、教师之恩、同学之恩、他人之恩、社会之恩,进而感谢党和国家之恩,增强未来报效祖国的情感和责任。

二、拓宽德育渠道,实现德育与心育的结合

学生生命个体在具体情景下的体验与反思,不但依赖其阅历的广泛,也受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制约,心理的健康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实施,既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支持、补充作用,又可发挥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调节和促进作用。为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开发了《心理课堂》《心理健康》等学校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讲座,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灵工作坊”,开启了“心灵之桥”教育信箱,较好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寓心育于班主任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德育与心育整合”的主题班会课。如主题班会课《心中的力量》,通过短剧欣赏、团体互动与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共同体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在生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带来的不同影响,引导学生在处理事情时多启动积极的自我暗示。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为学生在具体情景下的体验活动和反思表达起了积极的正向作用,提高了德育实效。

三、渗透生态体验德育理念,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是一门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我们努力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渗透生态体验德育理念,一是完善课型类型。在原有的开题课、行动指导课、成果交流课的基础上,又创立了体会反思课,形成了“情境创设——明确角色——体验感悟——反思表达”的课型流程。二是丰富了研究内容。我校的综合实践课教学,以小课题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借鉴生态体验德育理念,我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调查研究——确定课题——设计方案——活动探究——成果分享——反思提升”的基本思路。对于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基本分为学科性和非学科性两类,特别是非学科性的课题,我们注重了“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研究,即以学生生命主体为中心,按照内生态、类生态、自然生态圆融互摄、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究应如何处理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悦纳自我、友好他人、关爱自然、亲近社会,在活动体验中,诱发学生的生命感动,在体验与反思中促进学生努力实践自我人生价值,促进学生个人的和谐健康发展。

四、运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领域的永恒主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根据生态体验德育理念,具体情境下的体验与感悟,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依托于具体情境理解的反思性表达,有利于真情实感的流露。鉴于此,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感悟。这样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面,逐渐形成了情景设置(营造体验场)探究合作(感悟思考)分享交流(开放式对话)总结完善(理性提升)即时强化(实践运用)的课堂操作范式。在这种课堂中,在具体的情境下,通过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现场解决矛盾、真情相拥、热泪盈眶、低声哭泣、奋斗明志等课堂现象时有发生,来自学生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场景,诱发着生命感动,师生彼此情感的共鸣与交融,改变了原来那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提升了课堂文化的品味,知识课堂实现了向生命课堂的转化。在这种课堂中,教师不但关注了学科知识能力,更关注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了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和生命潜能,提升了生命价值。在这种课堂中,也充分展现了教师的生命活力,老师的激情、老师的热情、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不但影响着学生,也影响了自己,教师的生命与学生生命共同成长。

五、尊重生命个体体验,关注教师生命质量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固然不错,但同时也应该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和生命质量。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教育智慧,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生命样态,这对教育好学生,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此,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重视教师的自尊感和幸福感,让老师做快乐的人。一是让教师有幸福感。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首先就要让教师感到幸福。教师幸福了,才能真正传递给学生幸福。为此,在学校管理中,要立足教师生存发展的需要,生活上关爱,学习上关心,工作上关照,思想上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心中有情”。工作中少一点强制,多一点尊重;少一点疑虑,多一点信任;少一点不准,多一点自由,让教师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二是让教师享受成功的愉悦感。成功的喜悦给予人精神成长的鼓舞推动是巨大的。要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力促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为教师搭建水平展示和成长的舞台,让教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学习、研究、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认同感,体会到成长的愉悦和满足,享受职业自豪感。三是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自觉地关注教师生命质量,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注重引导教师们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健康心理,在工作上减负、心理上减压、活动中放松,让教师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工作的幸福。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让教师也有阳光般的生活。走上讲台的教师,要让自己的生命涌起生命感动的波涛,让听课的每个学生的生命能随之而丰满起来。

第7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互动;实践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虽经多次改革,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认为,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关注、重视。

一、自主学习贯穿“趣”

所谓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老师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思想要求,也就是我要学。所以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密切相关,自觉的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才不会是一种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了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就要力争向学生提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刺激,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例如,运用与课题有关的歌曲、诗朗颂、情景小剧等新颖有趣的节目导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把这种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环节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遵循“近、小、亲、实”的原则设置情景,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切口小;表达形式亲切;要求是在。以设问、选择、判断、模拟、看图、评价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的呈现课题内容。通过情景再现,阅览人生、感悟名言、辩论时刻等一个个有趣生动的小模块内容的重现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思维参与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学习突出“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带着“只是走向学生”,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地死记硬背,学习方式不仅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而且摧残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对学生进行发现和探究学习能路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为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索取者,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把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是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经历过或者关注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呈现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意义,提高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认知与践行的统一。

总之,探究学习要以“引导、探究、练结” 六字法作为主线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和教材之间的多边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指导得法,学生探究得体,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字法”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

引导:设计课堂导语,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探究:(1)自主研读,自觉探究。创设问题情景,先由学生阅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感知、感悟,体验成功的喜悦。(2)学生互动。对自研不得解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互帮互学。(3)师生互动。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集体探究,解决共性的、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认真讲解重点、难点

练结:练,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结即感悟、总结,使知识和能力得以提升,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三、互动学习体现:“活”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纯粹的被动接受,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的互动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交流彼此的感受,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互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认知过程,使学生体味到与人合作的喜悦。

互动合作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互动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参与学生的讨论、表演,与学生感同身受,教学相长。“生生互动”则是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固定的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根据问题需要小组之间分工安排,有记录的、有主持的、有发言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各组之间无形中还产生了一种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学内容自编自演的“小快书”“哑剧”“三句半”等生动有趣的节目,更能使学生在笑声中愉悦了身心,在相互的启发和感染中获取了知识,在互相交流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

四、道德实践学习落实于“升”

思想品德不只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拔河、接力跑等体育项目比赛和社会调查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感悟社会,体验生活,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8篇

莫:各位兄弟姐妹,

合:大家上午好!

何:很高兴能够在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初夏时节与大家相聚仪陇供电公司道德讲堂,我是主持人XXX

莫:我是XXX。

何: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体青年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青年发挥优势,展示风采,传递正能量,我们在此举行“励志成长,追逐梦想”主题道德讲堂活动。

莫: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XXXXXXXXX

何:今天的道德讲堂活动共有10个议程:分别是看视频,省自身,学模范,话成长,诵经典,诗朗诵,唱歌曲,谈感悟,送吉祥、作点评。

莫:首先进行第一项内容:看视频。请大家观看XXX。视频看完了,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现在也请大家静心自省,想想自己的学习、家庭和工作。

何:好的,下面进行第三项内容:学模范。这个环节我们采用现场访谈的模式。

何: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四项内容:话成长。在这个环节我们请到了党组部同事为我们青年员工讲解成长成才通道的系列文件。

莫:感谢党组部带来的干货,这些文件可以说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理论指导。

何:恩,太对了,那么我们听了理论之后再来看看我们应该如何去实现这些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上挂锻炼的XXX和援藏青年员工XXX的成长分享吧。首先有请XXX。

莫:谢谢XXX的精彩分享,接下来有请援藏青年员工XXX

何:谢谢我们的XXX,藏区援建工作很不容易。要适应恶劣的气候和环境,还要长期与家人分离。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我们的XXX,谢谢。

莫: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公司之前的几个青年员工在XXX公司给我们带来的成长寄语。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一家人,也感谢他们的成长分享,希望他们工作顺心,一切顺利。

何:接下来是我们的第五项内容:诵经典,请全体起立,大家看桌上的册子,我给大家起个头。

莫:谢谢,请坐下。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六个环节:诗朗诵。现在舞台交给我们的XXX,有请。

何:谢谢XXX给我们带来精彩朗诵。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七个环节:唱歌曲《不放弃》。有请在座的青年员工。

莫:谢谢,请大家坐下。活动进行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有一些感想。下面就是我们的第八个环节:谈感悟。首有请变电运检的XXX。谢谢,接下欢迎营业大厅的王瑜棠。

何:好的谢谢XXX,最后我们有请XXX。不知不觉我们的道德讲堂就接近尾声了,接下来我们给大家送吉祥。今天要送出的是之前的问卷调查里收集的大家想要买的书,希望大家回去好好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莫:感谢公司对青年人的关怀,最后有请公司党委书记XXX作点评。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XXX。

莫:谢谢!XXX的讲话为我们下一步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意见。

何:习总书记曾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莫:是的,我们青年人现在的样子就是国家未来的样子!

何:无传承不青春;

莫:无信仰不青春;

何:无情怀不青春;

莫:无梦想不青春;

何:无奋斗不青春。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 生活实践 有机结合

社会的道德和个人的品德,都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即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上天神喻的,又不是人们凭空臆想、生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认识本课程的生活性,怎样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态度、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爱默生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释。我认为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知识储备,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实际,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建构,获取切实可感的生活内涵,受到道德教育。

结合平时任教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三方面实现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源于生活

课程为了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是一门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材的选材源于儿童生活事件,将思想品德、自然、生活、劳动、社会、历史等课程知识融为一体,教材的主角是儿童,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课堂教学中实现与教材平等对话的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学习,道德学习的过程必然内在于社会生活学习之中。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依托教材、结合生活实践经验,通过获取教材中生活的理性知识,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相印证,进一步加深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从而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激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时,由于教材中描述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每个学生都耳闻目睹过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再结合课前调查的一些资料,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十分踊跃,气氛异常热烈。无须教师多加言词说教,学生对烟酒的危害了然于胸,自觉抵制烟酒的情感油然而生,劝诫行动也有所体现。有一个姓薛的女生,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集中整理好,交给她有10余年烟龄的爸爸看,并积极帮助爸爸戒烟,且获得成功。此故事的习作还被《关心下一代周报》刊登。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现实生活以“情境活动”的形式在课堂重现,而且让学生不断在学习活动中丰富积淀,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习课程不仅应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而且应让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知识、学习道德,形成既有共性品德又有独特个性的意志品质。

学生品德的形成,不能依靠单纯地学习品德的概念,而应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即通过课堂模拟的“准生活”场景体验生活、内化为道德素养。如在教学《感受村民选举》一课时,我通过模拟选举村干部的“准生活”场景,让学生充分讨论:“为什么要村民直接民主选举村干部?”“我们选谁当村干部?”由于农村的孩子对民主直选村干部有一定了解,对现任村干部的能力、作风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从他们在“小辩论”活动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看法和想法是多元化的。这些都源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也就各不相同。在第三课时,我在班主任的支持下,结合《填图册》的要求,组织了民主选举班干部活动。选举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中心论题是“我们选什么样的同学当班干部”。学生讨论热烈,有选成绩好的,有选号召力强的,有选人缘好的,也有选跟自己关系好的……最后,学生都明白了: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选好班干部。这一活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让课堂成为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舞台”,又成功地改选了班干部,使那些表现积极,乐于为老师、特别是乐于为学生服务的同学进入了班委会,班级建设得到了加强。

三、享受生活快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学会民主地参与生活,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课堂教学就是要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充分享受生活学习、道德学习的乐趣,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

如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我创设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地采取“小辩论”、“小调查”、“小设计”、“讲故事”、“玩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体验、感悟,获得自己真实的感受。特别是“玩传统游戏”活动,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玩“拾布棋”、“改绷绷”、“推铁环”、“赶陀螺”、“弹弹子”等传统的游戏。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游戏兴趣,使学生体验游戏的不同特点,体验游戏的快乐,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的精神,感受生活的变化,享受生活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春节和圣诞》时,我并不急于进入教材,而是让学生交流“我的春节生活”,畅谈春节的风俗和春节前后的一些生活习俗,引导学生深情回味自己家乡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同时指出,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春节,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深深的春节情怀。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学习情趣高涨,不仅学习了知识、深化了认识、加深了情感,还在学习中回味了生活,尽享了生活乐趣。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生活与学习活动的桥梁。

参考文献:

第10篇

吴德江出身苏州书香门第,受父辈熏陶,十三岁始治印习画临帖,擅花鸟山水,兼收王字和欧字风格,同时又酷爱西方艺术,十五岁创作写生的十三幅水彩画作品先后参展世界少年儿童绘画展,分别赴英、美、法、德、日本、香港等十一个国家与地区巡回展出。十六岁师从吴野洲老先生学花鸟画,不光学会吴老隽秀雅致之画风,也学得吴老处世不俗的品格。吴德江至今的一些画论都源自吴老的教诲。高式熊是他篆刻的启蒙老师。吴德江

的山水画全靠他自悟而成,父亲只是偶尔指点。吴德江十岁能作诗,十八岁已经能作格律诗词,平仄诗韵尽能娴熟,年轻时常与父亲作诗唱和,颇有雅趣。祖父与吴昌硕也有交往,受父亲影响,深崇吴昌硕之苍劲画风,至今他与吴昌硕之孙吴长邺结交甚深。吴德江的画风时而兼有吴昌硕、吴野洲的笔韵,这也许是吴德江的互融之道,他自诩为吴门后人,刻有一章为誌。

吴德江从事书画五十年,从事商业设计三十年,他总结了两个字“悟”与“融”。所谓悟,即知其然而所以然。第一靠自己,父亲从来不手把手教他;第二靠领会,学其神,再学其形,才能神形俱备,再融入自己的笔意。几十年的积淀,吴德江自称多风格书画家,除吴野洲、吴昌硕之外,也喜爱山人、任伯年、郑板桥、石涛、晖南田、文征明,乃至近代的齐白石、吴作人、陆俨少等风格,吴德江近期写了一首七律,

则是他从事书画的一些感悟:

自然造化是吾师,应物象形妙悟时。

诗卷凭栏还一读,墨地印月再三思。

画工有致神为贵,章法无常变足奇。

最是浮风何取赏,境界淡泊共人知。

悟之法

吴德江先生始终认为,一个书画家应当熟读古典文学和诗词,底蕴厚实,意境在胸,才能去感悟古人字画的气韵、章法、笔墨以及品格,才能厚积薄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吴先生认为能写诗,画必有品,吴先生从小就养成一种赏画的习惯,先看画,再看题诗,再看印章,再看气韵。任伯年画虽上品,但据说不会写诗,也为后人一憾。吴昌硕,吴野洲诗写得很好,自然增色,现代的一些名家画师能写格律诗的已经非常少了。其实以诗悟画,以画悟诗,诗画相融,不亦乐乎。

说到悟,各人之悟性也不尽相同,名画家的启蒙时代都是从临摹开始。旧时的书画家们,都有擬某某法,仿某某笔意,吴昌硕仿米芾的山水,也确实悟出自己的风格,他不追求形似,而在于神似。齐白石画论曰: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也。悟的大忌是心存浮躁,悟的道法是宁静方能致远,淡泊才以明志。吴德江先生在拍卖行的好友们几次要他的画,都被拒绝了。至少他认为不能以画为生计,更不能炒作,一切都随缘而行。其次,悟是很刻苦的,来不得半点捷径。从事诗书画金石,无一不是从读帖、读诗、读印、读画开始,读到心领神会,悟也就在其中

了,所以,悟是一种癖。他祖父遗留的闲章曰:山水癖,一直用在画中,外出旅游眼观山水之奇景,心临山水之笔墨,不用写生,尽在胸中。他听父亲讲,旧时有人学郑板桥的字,竟然把他的字帖挂满蚊帐内,每天必看,久而久之,把郑板桥的字学得几乎可以乱真。会悟也许是一种天赋,最后变成一种潜意识的本能。看名家书画,不只是欣赏,还能从中悟出一点对自己有启示的东西,这就是吴德江五十年悟之有道的经验之谈。

融之道

所谓融,首先是融百家之道,融古今之韵。要融到炉火纯青,方能渐渐融入自己的东西。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境界。吴德江先生一直认为,画了五十年,只可说是能画。写字也是一样,有一次他在赵冷月家里做客,赵老感慨地说,不要先说字写得好不好,而是你写了多少年。他认为,写字起码要写四十年,才算是能写字。这句话一直是吴先生的座右铭,所以吴先生自认能画,能写字,能写诗,能篆刻,仅此而已。他一直在摸索吴昌硕,吴野洲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之间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吴昌硕五六十岁时也是能画,直到七八十岁才是大家风范的鼎盛时期。融,需要时间,需要历练,需要心态,需要执着。他祖父有一枚闲章曰:乐此不疲。他自己二十多岁刻的闲章曰:学然后知不足,这正是他五十年艺术与设计生涯的写照。

商之根

讲到商业设计,吴德江先生非常感慨,他说,商业设计之道,其实核心的东西,还是一个悟,一个融。所谓商业设计之悟,它有二个根系,一个根系是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另一个根系是市场营销,现在更多的年轻设计师缺这两个根系,只会玩软件技巧,很肤浅,不耐看。吴先生认为,当今商业社会,没有文化,没有艺术感的产品,只能是产品,不是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感受,除了功能享用之外,必须传达一种文化,感受一种艺术。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艺术,设计家的使命就是在于能悟出一个共融之道,把这两个根系融合起来,有看点也有卖点,这才是当今的商业社会所需要的。吴德江先生三十年的设计之路,说明悟要有法,融要有道,这才是商业设计之根。吴先生不是科班出身,却经常以教授身份给艺术设计院校授课,大学生十分爱听他讲的设计实战和自我训练技巧,因为这在其他课堂上是听不到的。那时,学生们很崇拜香港的靳棣强,吴先生常跟他们说,你们其实不知道,靳棣强年轻时就有非常深厚的书画功底和文化涵养,才成就他的大师之作。

第11篇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采用“动,引趣;思,启智;悟,升华”的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引导兴趣,搞活课堂,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

[关键词]思品教学;引发兴趣;启迪思维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的必修课。其核心在于有机整合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法律责任、人文与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奠定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顺应青少年的认知规律的特点,认真抓好动、思、悟三个环节,努力上好思想品德课。

一、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而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在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为素材,通过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经验交流、角色扮演、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感知、体验与思维,从而领略教学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引趣,增强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对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快乐的活动,一种美好的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就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漫画、图片和资料,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形象生动,又引起学生兴趣,还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引自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创设一个师生心理相悦相容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用诙谐幽默带激励性的语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利用问题诱发和激起求知欲,通过问题寻找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持续的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悟――升华学生思想情感

通过教师的激思、启智,使师生在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强化自我。把体验的直接经验和学习的间接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提炼、得到升华,将知识、经验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积极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悟品德左右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例如,我校在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中,笔者充分运用思品课的教学优势,让学生展开讨论,刊出板报,最后达到共识:通过教育梦,实现成才梦,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圆中国梦。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珍惜青春、升华人生、创造人生的辉煌,形成对待自己健康、自信,对待他人热情、真诚,对待学习主动、专注,对待活动积极、有序,对待事物好奇、探究的优良品质。热爱生活,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磨砺意志,自强不息,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同时,让学生学法明理,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作用;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法、懂法、爱法、用法,增强防范意识,抵制不良诱惑,在法律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教学情境;合理创设;潜移默化;熏陶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

(一)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形象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感悟道理。多媒体教学能将音乐、图画、视频、文字统一在课件中,使课堂更加新颖生动,引起中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调动他们钻研教材的欲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对故事的感悟中自然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让生活充满阳光》这一课时,可以通过PPT对学生进行讲解,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短片来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视频内容则应该包括如何让生活充满阳光的具体做法,如,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以及进行体育运动等。通过视频能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用这种方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则更为显著。

(二)通过语言创设虚拟情境

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引入,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口头表达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通俗易懂的讲述中,化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为形象的故事、情感。针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诗歌和名人名言引入课堂中,结合教学目标,恰当导入诗歌的朗诵或者名人名言的阐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强对思想品德学习的自觉性,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更好地实现品德课的德育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诵诗歌《地球母亲》,让学生在教师的动情吟诵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产生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

创新和进步的前提是勇于质疑,对问题的思考和疑惑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热情。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性、启发性的设问,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化思维和意识,增加看问题的理论深度,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组织合作探究创设交流情境

探究与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学生要自主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拓展思维,产生初步的观点和看法。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和互动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在辩论与协助中逐步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向往和追求正能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与意志品质。例如,在《感悟青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青春是什么?然后小组讨论:青春的幸福有哪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和体验了青春,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时光,对未来会做出更多的期望和努力。

(五)契合思想品德目标创设生活情境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枯燥灌输大道理,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没有实际用处,因而产生对课堂的反感和应付情绪。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明确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与个性,因此,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教材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参与社会的体验统一起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联想,产生正确的体验,实现心理的共鸣,更好地接受教材观点。例如,在《诚信是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你在平时经历中,是否发现自己周围有对人不守信用、对事情不负责任的现象?你怎么评价呢?你是否有过这类行为?你做过后心里有哪些感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体验到诚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蕴含在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中,实现思想和觉悟上的升华。

(六)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名人经典阅读

许多学生抵触对思想品德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课程内容不了解,没有发现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所以,这时教师就应该开展名人经典阅读。例如,教师在教学《珍爱生活、热爱生活》这一节课时,教师应该将内容的含义逐一进行讲解,并且应该在课前找好相关资料,利用政治家所说的名言来响应本节课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这样的哲理名言。并且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会有艰辛,不过应该勇敢面对,这样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由此,能够达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情境创设注意事项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学情

情境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如果情境脱离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设想和任务,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感觉无趣,丧失注意力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的情境内容必须与自己学生的实际知识与经验相适应,预设问题最好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努力中获得结论。

(二)教学情境应该结合教学目标

一切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课堂情境不能为了热闹和新鲜而设置,必须符合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通^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和记忆思想品德的道理、知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构建高效课堂。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