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

时间:2022-09-22 02:5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继续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继续教育

第1篇

影响继续教育社会效益的因素大致分为3类,包括学习者本身、教育机构和社会需求。学习者的意愿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继续教育情况。继续教育对于学习者的知识量的增加以及能力的提升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是社会个体适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学习者本身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比如继续教育的学习时间、学习所需要的资金、继续教育在未来带给学习者的回报以及学习者本身的知识水平等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习者对继续教育的选择,也从某种程度上指引着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机构的综合指标直接影响着继续教育的效果。继续教育机构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水平决定着学习者的平均水平。继续教育机构为企业和社会输出大量的人才,提供新技术。继续教育机构的招生情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因素也制约着继续教育的质量,是影响继续教育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经济的时代鞭策着人们不断地学习、不断给思想加油才能在社会中立足长远。因此社会及岗位的更高要求是人们参加继续教育的一大动力,企业要立足长远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对人才进行培养,对设备进行更新,对技术进行改良。这都离不开对企业的不同人员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近年来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也表明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将成为将来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

2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2.1近年来辽宁省高校继续教育概况

目前辽宁省主要以高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办学单位,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高等院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当下鼓励建设学习型社会,各地高校的继续教育情况直接影响着继续教育的成效。我省设置的针对成人就读的高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教师进修学院及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等)的数量相对稳定,自2010年以来都保持在22所。下面就辽宁省近几年来高校继续教育情况加以分析(表1)。如表1所示,自2008年以来,我省高校的成人本专科的在校生状况不容乐观,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08年和2011年均有大幅度上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普通本专科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扩招导致生源的减少;近年来的经济风波导致的就业问题;在职人员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加等。

据了解,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考录取总数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12年录取685万人。普通本专科的不断扩大招生使得社会上更多的人拥有了较高的学历,因而近年来在工作后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相对减少。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使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以前的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进而很多人会利用业余时间选择继续教育以使自己走在社会进步的前沿。表1中,2009年的本专科招生及在校生人数减少幅度最大。由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导致许多人就业难或者工作不稳定。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稳定也是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建立在受教育者本身的工作状况稳定的基础之上。2010年经济逐渐复苏,继续教育人数的缩减量也在减少,自2011年以来,成人本专科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又逐渐增加,继续教育蓬勃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增添了动力。现在社会中的大多数工作者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发展得越快,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大,适应社会的同时也要跟上社会的脚步,这使得很多人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挤出时间进行继续教育来补充知识,提高能力。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教育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近几年参加网络继续教育的人数有显著增加,如表2所示。说明网络教育在继续教育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与普通的课堂教育相比,成人网络教育存在着更大的潜力与发展间。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辽宁省成人网络教育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以及毕业生的人数相对2011年都有大幅增加。网络继续教育以高度的时间与地点的灵活性,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便捷的学习条件受到更多在职参加继续教育人员的欢迎。据了解,我国目前大约有1500万网民经常使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相信网络教育将会成为在职人员学习的主要方式。

2.2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

2.2.1继续教育能够提高人员素质受教育者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技能,使个体更具有竞争力。相比之下,更多人进行继续教育就会使某一地区人们的整体素质提升,形成能够适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团体,优化了这一地区的人才结构,使整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也为职场提升了竞争力,促使个体继续进行继续教育,从而形成了良性的继续教育的循环与延伸,使整个地区建立起浓厚的学习气氛。就辽宁省而言,继续教育的活跃地区主要分布在沈阳和大连,而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经济不够发达、就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城市的继续教育氛围相对较差。政府应当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使人们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2.2.2继续教育为人们的终身教育提供良好的机会与条件对于继续教育机构来说,更多的人参加继续教育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便会更进一步地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受教育者在继续教育机构能够学习到新知识或者得到相应的证书与认可。所以继续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继续教育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为终身教育事业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继续教育机构不仅为广大学员提供学习的场所,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与保障。继续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新项目的方式从而为企业服务,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可以提高教育机构的科研能力,为教育机构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继续教育机构输出的大量人才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提升了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

2.2.3受教育者、继续教育机构和社会需求共同影响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如图1所示,受教育者、教育机构和社会需求即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首先,受教育者接受继续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员的素质与水平的要求提高,许多行业尤其是信息行业的发展迅速,对某些技术人员求贤若渴,很多在职人员为能够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参加继续教育,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当今社会提倡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工作中的需要,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必须使自己的知识及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进步,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接受继续教育人员的数量的增加及起点的提升推动了继续教育机构的发展,使继续教育机构的教学设备更加完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使继续教育不仅成为学历教育的延伸,还是学历教育的升华。继续教育机构只有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能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最后,经过继续教育的人员再次融入到社会中,使地区与社会的整体竞争力有所提升,也为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2篇

关键词:蚁族;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13—03

“蚁族”是由廉思及其带领的一批青年学者通过对“80后”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工作及心理等社会问题的探究,总结出用于形容这一代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群居生活。“蚁族”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概括。“蚁族”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还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蚁族”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等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改善“蚁族”的失业或者是低收入状态,进而形成一套有效解决城市“蚁族”问题的教育模式。

一、“蚁族”现状

“蚁族”是社会中新生的弱势群体,已不简单是他们自身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问题。之所以名为“蚁族”,是因为与蚂蚁有颇多相似特点:高智、弱小、群居。“蚁族”中绝大多数曾经是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曾是父母的期望和骄傲,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对未来满怀憧憬,但是大学文凭并没有成为安身立命于都市的舟楫。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他们在心理和认识上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没有殷实的家境,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在泥沙俱下中他们被卷入社会的弱势群体,成为“蚁族”。

社会学家芒福德认为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体,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大中城市,其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与一些小城镇或西部城市相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当然会想尽办法留在大城市。另外,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的客观影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这无疑更加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当前的就业形式也不容乐观:首先,扩招大学生逐渐进入社会;其次,民工潮,还有多年累加的大量未就业人群,几股就业大军形成了就业洪峰,造成市场上的就业压力增大,在短时间内解决是不可能的。此外,不同城市之间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不同行业之间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也间接导致了“摩擦性”失业。而“蚁族”正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历史产物,他们独特的生活现状正逐渐显露出来。可见,就业数量巨大,信息不对称,造成“蚁族”在进入城市生活的起步阶段步履维艰。

对于这样强大的弱势群体,很多学者都做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廉思于2009年发表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冯丹等人在2010年发表的《“蚁族”青年网络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刘锐在2010年发表的《互联网对城市“蚁族”的增权作用:以“京蚁”为例》、姚明等人在2010年发表的《城市“蚁族”幸福感调查分析及影响因索探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廉思和张琳娜在2011年发表的《转型期“蚁族”社会不公平感研究》、廉思在2011年发表的《“蚁族”身份认同研究》,等等。从这些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蚁族”这个群体逐渐为社会所认同、为社会所关注、为社会所关心、为社会逐渐所认知和探索,他们的分析和探索覆盖了很多不同的方面,但是对于如何解决这种社会问题却未见研究。

二、“蚁族”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课题组对多个存在“蚁族”群体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先通过交谈对符合基本情况的人分发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问卷填写指导和说明,采用匿名的方式独立填写,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106份,收回有效问卷率达98.1%。在调查问卷数据录入和分析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充分保证数据可靠。

通过调查被访者就业方面,关注薪酬高低个案百分比是73.1%;关注个人未来的发展空间个案百分比是71.2%;关注福利待遇个案百分比是53.8%;关注工作单位规模个案百分比是40.4%。说明“蚁族”群体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最看重的是收入待遇、个人发展和学习机会,而较不看重单位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单位规模。而且他们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与个人能力、工作经验、毕业学历、实用性技能、所学专业以及毕业院校有关,而与家庭背景、熟人朋友、工作经验关系不大。因此,他们的世界观足以支持他们进一步去提高能力和潜力。

“蚁族”人群虽然生活艰苦,但是没有颓废,对未来充满希望。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就业状况一般的占59.6%,不理想的占21.2%,很不理想的占3.8%。这表明“蚁族”群体对目前就业状况呈现低满意度情况,稳定的工作并不是他们理想的归宿,所以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需要进一步探索。调查显示,认为造成就业困难或者不理想的原因,以专业能力较差、没实践经验、期望值过高、求职目标不明确以及综合素质差的居多;而缺少人际关系、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选择人数较少。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规划职业方向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调查显示,他们在薪金方面都期望在未来2—3年内有合理的提升,并还是希望能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工作生活。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是自己有能力但是工作上没有体现、自己有特长但是工作上没有体现的情况居多。调查显示,期望的职业趋向主要为拓展其他专业职业技能、参加继续教育和参加职业培训。调查显示,树立以上职业趋向的主要原因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和态度。可见,他们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充满希望和一定的规划为未来打拼,特别是对职业培训方面的继续教育情有独钟。

同时,世界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对继续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已全然为社会所认同,如何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将会在终身教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首先,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社会成员;其次,继续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高校教育的不足,很好地补充普通教育的短板;最后,继续教育很有针对性,实用性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在职人员的工作需要。正是继续教育的这个特点不得不使我们利用它来尝试改善“蚁族”的生活状况。那么,“蚁族”是否可以接受这样的学习机会来提升工作能力、改善生活状况、改善人际关系学、拓展职业发展思路呢?调查发现,“蚁族”人群对未来两三年是需要继续教育或职业培训的,其中:非常需要的占30.8%,很需要的占38.5%,不好说的占19.2%,不需要的人数很少。能接受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个月之内(占40.4%)和3—6个月(占30.8%)。而且调查显示,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高等教育院校主办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

“蚁族”人群都是工作的成人,所以要基于knowles(1998)提出的成人教育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六条基本思想原则,同时也要借鉴Mezirow(1990)提出了变革式学习(transformational lean—ing)理论——把变革式学习看作学习者内在变革的过程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等成人学习理论。可见,元论是实际中还是理论上,继续教育都将成为社会解决“蚁族”问题的有效和必然手段,特别通过调查问卷设置的基本情况、就业状况、未来期望和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进一步肯定了“蚁族”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明确了“蚁族”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石。

三、“蚁族”继续教育模式

“蚁族”作为继续教育模式服务的根本,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为支柱,政府、企业及其他公益群体资金为保障,高校招生为引导,高校继续教育为基础,企业实训为提升,企业工作为目的,从而打造“蚁族”专业化服务的继续教育模式。此模式立足于发挥政府、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为“蚁族”打造全方位的专业化继续教育服务。此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更加强调的是服务型教育体系下以服务“蚁族”人群为根本的继续教育新模式,既不是基于市场需求也不是基于社会需求,而是基于培训对象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目标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实际上是指继续教育为满足教育对象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可以仿效实践与理论、现实与理想办学服务的一种可持续人才发展战略方式,其基本内涵除了基本服务主体,政府是此继续教育模式下政策的制定者和倡导者,负责对此类人群的政策指引、政策制定、行业引导和相关行业的倡导;高校是此模式中理论教育、职业引导和长远发展规划的主体,负责前期的策划、根据策划的专业性引导“蚁族”参与培养、提供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训中理论与实际的应用教育;政府、企业及其他公益群体为此模式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之所以能够提供相关资金支持也是由于此人群的特殊性;企业提供完备的实训环境,负责其工作中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提供专业方面的就业机会;总之,多方面地立体参与,打造引导、培养到工作的专业化继续教育服务,以解决“蚁族”问题为初衷、提高“蚁族”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为根本、提供就业机会为目的、适应我国长远发展所需人才为宗旨的立体教育服务体系。在应用此模式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充分关注“蚁族”个体,重在提高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提供相关与企业或社会公益项目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践内容和工作机会,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对象具有针对性——接受继续教育的“蚁族”都有提升能力的需求;内容具有现实性——培训内容明确并能提供学习者的知识,并和实际的工作内容保持一致,并符合社会长远的发展需要;利益具有多赢性——高校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也能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企业能够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少、效益好、并能吸收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而学习者不但获得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体验,而且可以获得直接工作的机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发展在此模式中都是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去设计,因此,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可持续性。“蚁”本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蚁族”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多赢”局面,最终的目的是利用这样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综合上述“蚁族”与继续教育两者关系的分析、成人学习理论的阐述、研究机构的探索及其自身的认识及社会的发展等,必然使它们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通过高校采用“蚁”本模式开展针对“蚁族”人群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为城市解决“蚁族”问题有效的模式。继续教育不仅是终身教育背景下在职成人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蚁族”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长远发展,不但是解决“蚁族”现状的一剂良药,也是步入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应用此模式开展“蚁族”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蚁族”人群的特点,善用前人的经验和方法。

四、总结

第3篇

当前,全军正在构建“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训体系”,军事职业教育中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军队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提升思想认识、拓展课程结构和完善规章制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基于任职发展的军人继续教育对策,以此来促进军队继续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

军人;任职;继续教育

一、引言

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当前科技高度发展的特殊时期的产物。我军继续教育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事实表明,军队发展和军人个人专业素质提升受益于军队继续教育。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大批信息化军事人才,对基于任职发展的军人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全军目前正在构建“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训体系”,这一发展形势,为军事继续教育大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二、当前军人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到位

继续教育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工程,称之为CEE。目的是把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再次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更快更好地适应迅速发展的生产需要,完成越来越难以掌握的新技术、新产业规定的任务。当时美国许多大学都设置了工程技术革命专题讲座和培训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人们普遍地认识到继续教育工程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国家开始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强有力地推动这一工程。英国政府多次提出要重新考虑教育和培训的作用。德国已经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继续教育工程的范围、对象、要求和方式。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传入中国到获得初步发展,整个历史较短。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普通教育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重理论教育轻技能教育。军队内部院校、研究所和部队看中的是军人的文凭和学历,忽视军人的能力和内在素质,重学轻人,重眼前使用轻长远发展。舍得花钱搞建设,不舍得出钱培训人才,对军人继续教育抱着应付差事、不屑一顾、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发展军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军人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尚未在全军形成。

(二)运行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学习激励严重不足

军队现有继续教育机制缺乏活力,缺乏有机组合和高效运行的大环境。主要表现为:首先,激励各类军官和士兵学习的各项政策不配套,学习与个人利益尚未挂钩,学与不学区别不大,行政军官、专业技术干部缺乏主动求学的自觉性。其次,军队内部继续教育的培训实体习惯于按指令、等政策、要经费,缺乏压力和动力,自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学校办学的自主性不强。再次,军队内部管理对战场需求的紧迫感不强,对人才需求的压力不大,从而表现为对继续教育态度整体冷漠,开展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质量有待大幅提升,个别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还没有完全符合全军总体实际情况的课程大纲和教材,有些培训面向部分部门、专业和对象,但却用同样的教材,考同样的内容,缺乏个性。二是“教”与“需”的脱节。从事继续教育的一些专职教师,缺乏对军队需求、部队作战训练、装备技术等实际情况的了解,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习惯于以教材为本,照本宣科,教学很难结合部队训练管理与作战实际,无法满足部队官兵的需求。三是部队官兵几乎都工作在战备训练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任务繁重,岗位分布不均;工学矛盾一直是继续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让人代学、请人代考、公差学员现象应运而生。把本该严肃认真的继续教育活动演变成了形式主义。四是军内有些继续教育组织部门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只要课时完成了,内容讲到了,就算达到目的。对于军队参学人员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管理措施,继续教育成了应付晋升职称的敲门砖,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应有的目的。五是继续教育和部队需求脱节,缺乏部队急需的继续教育内容,也不能跟上军队建设形势的发展,更加没有军队建设前瞻性的继续教育内容。

三、提升基于任职发展的继续教育质量水平对策

军队建设已经进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时代,如果军队继续教育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就不可能在时代的潮流中有所发展和建树。军队继续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基于军人职业发展的继续教育规范创新,提升继续教育生命力。

(一)全面提高认识,创新继续教育观念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巨大进步,战争的作战方式、保障方式、运行机理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战场的竞争是综合实力和体系能力的竞争,实力的关键在于科技提升,科技提升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人才素质的培养在于教育、在于基本任职能力的继续教育。在当代科学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力开发军队人力资源,提升其尽职尽责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增强压力感、使命感。要通过继续教育为军队的发展准备信息化技术人才,就应把继续教育放到战略性地位,并使其发挥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思维、求实的态度去观察、思考、研究、认识和指导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找到解决为题的新途径,创造出新成果,开拓出新局面。

(二)优化课程设置,拓宽传授知识结构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放弃低层次的技能和基础知识培训,围绕核心军事能力的提升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提倡多学科、跨学科设置课程,特别是反映最新军事理论、军事训练成果、科技成果以及战法和训法的课程,真正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综合,基础与应有相结合,使参加军事继续教育的人员感到只要参加学习,就一定有收获,在今后的职业工作中实现“用中受益”。从而,通过基于任职需求的继续教育,提高全军干部战士、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人员对作战能力的体系贡献率。

(三)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章,确保有效监督

军人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要依据军队有关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军事教育规律、受教育者特点及保障条件,实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不间断的协调、监督与控制,高效率、高效益的继续教学管理,这是展开军队继续教育的核心环节。首先,创新基于任职需要的军队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起既适应部队需要,又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军队各院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训者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监督与考评,选用有能力、有责任、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培训者,防止滥竽充数、走过场。其次,要建章立制,狠抓落实。采取有效措施从登记、评估、奖罚考核等制度入手,把继续教育工作统抓起来,避免流于形式,从根本上搞好继续教育。再次,要解决好工学矛盾问题。在继续教育中体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比如一些高、精、深的理论知识,可采取面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方式以及引入自学考试机制或远程教育等方式,还可采用学分达标、水平达标等方式。在对受训者的管理方面,要规范管理、严格考勤。要把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考核结果作为上岗聘用的重要条件,只有考核合格者,才能晋升或聘用。还要建立有利于参加继续教育人员的能力提升、任职资格、成长进步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机制,以便于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为实现“培训——考核——使用——提升”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提供保证。

四、结语

继续教育对于军人任职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军队院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军队指挥人才与科技人才。因此,不管是军队院校教育者还是研究工作者都有必要高度重视军人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除了在硬软件方面需要全军统一筹划建设外,还需要完备的运行、监督与考核机制,使院校、教师、学员三方都处于督导的监控范围内,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2]俞坤东.对构建军校军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16(1).

第4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舟山市渔农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渔农民继续教育对于促进渔农业转型升级、新渔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发展渔农民继续教育,主要是要构建合理的政策体系,完善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运用好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宣传,形成合力。

关键词:

渔农民;继续教育;途径

舟山市渔农民在全市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渔农民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农民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对推进“美丽海岛”建设和舟山市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舟山市渔农民素质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舟山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第五次普查的3306人上升为1028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2206人上升为1235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32719人上升为35514人,全市人口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但从相关部门2015年做的农村实用人才统计数据来看,全市渔农民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1.1学历层次偏低

2015年,舟山市农村人口59.5万,其中农村劳动力41.8万,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9787人,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33%,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73%。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以下的共有4332人,约占总数的21.9%;初中及以上的共有15455人,约占总数的78.1%;其中大专及以上562人,仅占2.8%。人才年龄趋于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足。45岁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共有8179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1.3%,渔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基本上是妇女及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

1.2技能结构不合理

农村实用人才以生产型人才为主,占31.2%,其次是技能带动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经营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营销、产品的后续加工、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层次人才极为匮乏,与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3职称水平总体偏弱

从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来看,全市共有农民高级技师29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0.15%;农民技师1397人,占7.1%;农民助理技师737人,占3.7%;农民技术员2501人,占12.6%。没有职称的人员15123人,占76.4%。农村实用人才,是指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农村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专业型劳动者。其它未列入实用人才统计的渔农民,其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则可能更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数据说明当前新渔农村建设人才队伍极为短缺,也折射出渔农民总体素质还比较低下,渔农民素质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2渔农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通常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从广义上来说,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渔农民继续教育在舟山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

2.1渔农民继续教育的意识和动力不足

受年龄、文化水平影响,除了有明确就业和技能导向的培训以外,渔农民自觉参加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的意愿比较低,一些政府补贴的免费培训项目,报名者也了了无几,有些渔农民宁可把时间花在牌桌,也不愿参加素质提升活动。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还是来自各级政府部门。

2.2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渔农民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两部分组成。其中学历教育以个体需求为主,覆盖面较广的主要是短期培训。由于农村布点分散,加上渔农民生产劳作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渔农民继续教育在形式上与生产生活结合度不高,各种培训内容以作物载种、渔农家乐经营等培训为常见,政策宣贯、信息技术、文化讲座等培训则比较少。且由于渔农民自身素质所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自主学习形式也较难施展。

2.3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合力没有形成

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各级基层财政相对困难,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组织培训不够重视,再加上渔农民继续教育一般见效慢,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教育效果可能还不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得更加直接。渔农民继续教育市场没有形成,培训力量比较分散。舟山市教育培训机构各自为政,对渔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不太专注,缺少拿得出的继续教育品牌。

3舟山市渔农民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建立政策引导和扶持体系,重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渔农民素质的继续教育应该分层实施,重点是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农村实用人才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近年来,省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对相关县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补助,各级农业、林业、渔业等有关部门优先安排相关现代农业扶持项目,并在农业继续教育、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农业成果审定等方面,享受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缓减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的矛盾。除了引进毕业生,最主要还是要针对渔农民生产主力,开发一些生产技术、技能的培训课程,培养一支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经营能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对生产典型进行扶持,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室,在渔农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明确舟山市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扶持办法、激励机制等,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管理等体系,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3.2开展各类渔农民培训,提高渔农民整体素质

根据我市农业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渔农民培训需求,大力整合各方面培训和教育资源,分级分类开展渔农民继续教育,不定期举办市、县两级农技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渔农民生产者到先进的农业示范区、合作社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注重抓好三方面。一是培育渔农民继续教育市场,采用“政府买单、多方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寻求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加大培训投入和绩效考核,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渔农民培训项目,为渔农民素质提升、生产技能推广等方面提供丰富的继续教育产品。二是积极构建培训网络,利用乡镇、渔农村工作系统和高校、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资源,形成分级分类的渔农民培训网络,梳理培训需求,优化培训项目。劳动人事部门设立面向渔农民的技术技能鉴定,逐步形成符合舟山海岛渔农村实际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培育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普及性培训项目。三是做好重点时段的渔农民培训。农闲和伏休是开展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大好时机,各级部门和培训机构应有计划地开发一些短小精悍的培训项目,比如伏休期间组织渔民进行海上安全基本知识培训等,考虑到渔农民的接受程度,时间不宜太长,关键是把知识讲透,让渔农民理解接受,即使每年只开展一次,几年下来,这种生产间隙参加培训学习的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3.3利用示范点效应,开展多样化的渔农民技术技能培训

针对不同社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形态,为当地培养现代渔农民。广泛开展“走出去,引进来”,鼓励渔农民加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到现代渔农业比较发达的外地城市参观学习,引进优质品种,拓展生产销售渠道,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部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及时反馈当前生产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给各级部门和培训机构,形成需求导向的良性机制。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渔农业培训机构联系,邀请专家教授、渔农村科技指导员到现场授课,在生产地头和作业现场解决渔农民面临的难题和困惑,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指导。全市县区乡镇要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示范性的生产基地,同步建设培训实践基地,开展科技示范、岗位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交流指导。在乡镇社区建设渔农民继续教育学校,开辟专门的场地供渔农民学习,在学历层次低、年轻人口多的社区开设文化夜校、知识技能扫盲班等各种继续教育形式,使渔农民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在学习中提高素质,从普通生产者成长为有一定水平的实用人才。

3.4运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继续教育网络平台

随着电视、手机、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当前渔农村手机普及率大大增加,许多渔农民已经学会利用智能手机上网获取知识和资讯,手机已成为继有线电视以后,渔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一是利用电视机的普及程度,采用音像教材加专家指导示范模式,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音像,送到社区或者在乡镇渔农民继续教育学校,供渔农民自主选择观看学习,优点是学习知识权威科学,指导性强,传播性高。二是建设渔农业网站加实用人才示范模式。建设渔农村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第一手的政策和市场信息,把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过程拍摄上传,形成实时互动的信息沟通平台,这样由少数带动多数来逐渐提高渔农民的信息素养,从而从整体上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进程。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架设在微信上,以公众号的形式,吸引渔农民关注,逐步丰富课程、培训、信息服务等内容。三是利用现有高校成人教育资源,建设适合渔农民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针对渔农民中有学历提升需求的人群,提供规范的学历教育辅导和课程服务。

3.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各级媒体,对参加继续教育渔农民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电视台开设的“渔农天地”等栏目,宣传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邀请专家学者解疑释难,指导生产。将渔农村文化活动资源纳入到继续教育体系中来,送戏下乡、送教下乡可以相互融合,让渔农民在观赏文艺演出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修养。渔农部门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实用人才技能大比武、渔农民欢乐行等活动,组织茶艺、果苗嫁接、农机修理、渔农家乐等技艺比试,通过展技能、秀风采进一步提升渔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继续教育机构要坚持“送教下岛,送教上船,送教进社”,关注渔农民这个继续教育的群体,逐步挖掘拓展市场,在渔农民中形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作者:章靖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琴琴,邵云.运用信息技术培育职业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14(09):13-15.

第5篇

在教学技能方面,除了每周的研讨外,还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了听、评课,学科教学理论,科研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另外,还特别注重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进行校际观摩等活动促成长。师徒结对既训练了自己,收获良多!

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多样,效果良好.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 听:采用讲座、报告会集中进行培训。

2. 看:通过观摩示范课、优质课(包括录像)对我进行培训。

3. 赛:每学年学校定期举办教学比赛、论文评比、成果展示等活动,在活动中体现价值,不断激励我.

4. 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学校的主导课题参加或学习一个课题研究任务,让我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较好地体现了研究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继续教育平台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

5. 经验交流:通过开展教师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要求人人参加,逐级评选,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②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在研究中取长补短,互通信息,促进共同提高;

第6篇

一、继续教育本科可以考研。

二、若已毕业,有本科毕业证就可报考。

三、有大专科毕业证,满2年理论上可以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还要加试。

四、若在读,本科生毕业学年可以报考, 专科在读不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也是保卫国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式下,为了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强我国的军事力量,需要积极探索新型、高效的教育形式。将继续教育应用于军事教育中,对提升军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我国军事教育现状为出发点,指出了继续教育对我国军事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其实践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军事教育;继续教育;重要作用;实践策略

通过使广大军官进行持续性的学习,进而掌握更多的现代化军事理论和技能,并且对原本所学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实现自我的提高。将继续教育应用到军事教育中去,对于提高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提升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军事教育现状分析

1、军事教育思想认识不统一

我国实施军事国防教育时间较短,教学认识不足,教学思想统一性不高,对军事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透彻,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很多方面的工作仍处于探索学习阶段,与西方军事教育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军事教学思想不够统一,导致很多军事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体制不完善,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满足国家对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

2、军事教育力度有待提高

军事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到普通高校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品质,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军事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没有设置专门的军事课程,学生对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了解不足,军事素质较低,身体素质较差,缺乏坚强的意志;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军事课程,但是仅仅是完成表面的教学任务,缺乏对学生的科学考核,不能发挥军事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现阶段很多地方的军事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老师只重视向学生传授军事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逐渐固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无法将其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达不到军事教育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继续教育对我国军事教育的重要作用

1、提高了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

军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官兵作为军队的基本组成元素,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只有从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入手,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才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进而增强军队战斗力,提升我国的军事实力。在军事教育中应用继续教育模式,以培养全能型、应用型军事人才为教学目的,根据官兵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2、完善了军事教育中的不足

军事教育传统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能自觉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学效率较低;老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不符合专业课程特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的掌握不够全面。将继续教育模式融入到军事教育中,完善了传统军事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军事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军事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实现了军事人才的全程培养

原有的军事教育是在学生接受正规教育之后,便不再对其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很多学生从军事学校毕业之后便会上岗任职,而原来在学校所学的军事知识便会逐渐淡忘,并且工作之后也很少学习新的军事知识,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军事教育中实施继续教育,形成有计划的军队院校教育、部队岗位培训教育、在岗持续教育等系统化教育模式,能够对军事人才进行全程培养,使其在脱离正规教育之后仍然处于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我国军事教育应用继续教育的具体策略

1、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首先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对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法规为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并进行约束,将继续教育作为军队建设的一项长期性任务,在军事教育中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成立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机构,为离校官兵提供学习的机会,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官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增强其专业化程度,掌握更多的专业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责,比如在对技术类干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为其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拓宽其视野,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技术干部的交流,分享经验。

2、加强管理和监督

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是顺利实施继续教育的必要保障措施,在军事教育中应用继续教育模式时,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和监督,落实教育效果,并根据教学效果对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调整。首先应该根据岗位任职需要科学选择学员,优先选送综合素质较高的学员,保证生源质量;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学员进行定期考核,检验学习成果,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逐步进行;优先录用综合素质较高、军事能力较强的学员,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3、创造有利教育条件

基于我国军事教育现状,为了更好的将继续教育进行利用,需要为其顺利推广和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将其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上升到与正规军事教育同等重要的程度,充分发挥出继续教育在提高军事教育质量的价值和作用。制定完善的学与用有机结合的人才成长模式,形成统一的任职标准,加强晋升资格管理,激发广大官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和能力,进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四、结束语

军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准,只有不断加强对广大官兵的教育,才能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将继续教育应用到军事教育中,能够形成在校教育、远程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提高军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提高重视以及实践力度。

作者: 单位:国防科大

参考文献

[1]丁双双,李宇庆,魏子任.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2015(1):13-16.

第8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进入我科的护士11人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本科3人,专科8人,年龄21.5岁±0.84岁。2011年9月─2013年8月进入我科的护士19人设为试验组,均为女性,本科6人,专科13人,年龄21.6岁±0.79岁。两组护士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继续教育方法进行规范化培训,基础理论按护理部和科内教学计划进行,每周集中授课1次,其他内容以自学为主,日常工作由具有带教资格的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带教,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完成对新护士的传、帮、带的教学任务,注重专科知识与实践操作。试验组在传统的继续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用同伴教育干预的策略,加强服务内涵建设的教育。由总带教老师制定同伴教育计划、护士长审核计划,依据同伴教育计划选择同伴教育者,在科室内由总带教老师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前期教育,再由同伴教育者对新护士进行教育。具体如下。

1.2.1.1同伴教育计划同伴教育计划包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①知识目标。以我院2011年─2013年《临床服务科室护理质量》为标准,结合我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基础护理、安全管理、环境物品管理、药品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沟通技巧、应急处理、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讲解,再结合科室建设布局及物品摆放要求进行实践,同时新护士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交流,再由同伴教育者结合案例进行情景描述,以此来帮助新护士在分析问题和制定措施时清楚聚焦。②技能目标。基础技能:吸氧、输液、输血、吸痰、鼻饲、导尿、灌肠、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糖监测等;专科技能:心肺复苏和呼吸机、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测仪、静脉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的配合和护理。每周科室集中培训1次,业余时间护士互相学习、交流,随时将有疑问的地方向同伴教育者、总带教老师或护士长咨询。

1.2.1.2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由科室护士长、总带教老师负责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同伴教育者的入选标准:在护理部教学科具有带教资质的护理人员;在护理部教学科连续3年组织的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考核中成绩大于95分;工作年限>3年;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表达及应急处理能力;热爱护理事业、有奉献精神。选择符合要求的2名护师作为同伴教育者。将试验组的护士分成2个小组,一组10人,一组9人。2名同伴教育者分别负责两组同伴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同伴教育者培训:先由总带教老师制定同伴教育的目的、培训方案及考核标准,再由护士长审核;护士长认可后,由总带教老师对同伴教育者先进行前期培训指导,同伴教育者培训合格后,由其根据护理部教学科及科室教学计划,列出培训重点,并将培训内容做成幻灯片进行授课,解答学员的疑问;护士长和总带教老师旁听,负责纠正不准确的部分,同时对授课时新护士讲出的工作中遇到的事及处理方法,给予肯定和表扬,保证培训效果。

1.2.1.3同伴教育计划的落实护士分两组在同伴教育者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计划的实施。同伴教育者进行示范教育,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负责日常质量控制。每月总带教老师组织1次理论、操作考核,掌握进展情况。6个月后进行综合能力测评。护士长不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考评,还从不同的角度,如病人和家属、科室医生和护士、科内进修人员和实习人员处收集护士信息,以了解培训效果。

1.2.2评价指标①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每月1次,满分100分。取6次平均成绩为最后得分。②综合能力。科室自行制定考核标准,从护士的工作态度、观察病情、沟通能力、病房管理、应急处理能力方面考核是否合格。由同伴教育者、总带教老师和护士长进行考核。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同伴教育在病区新护士继续教育管理中具有可行性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人年龄偏大、病情重、突发事情多,要求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敏锐的洞察力、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且目前科室护士年轻化。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似年龄、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在彼此间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知识,以唤起共鸣。人们的许多行为可通过角色示范来学习,当榜样与个人年龄、文化、经历、工作环境等有较多相似时,个人更易受到榜样的影响。新护士的年龄相仿、知识背景相近,思维活跃、自信心强,对工作和未来充满激情,选择优秀护士担当同伴教育者,使他们觉得榜样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内在动力,形成良好的赶、学、超的学习氛围。同时他们的工作环境相同、学习需求相似,更加利于沟通和交流。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较对照组高,说明同伴教育者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2.2同伴教育有助于病区新护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2.2.1同伴教育有助于护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护士在学校都学过相关知识和技能,但缺乏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两者的结合。同伴教育者用其言行激发新护士学习的热情,增加感性认识,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示范传授给护士,使其以较快的速度掌握专科理论与技能。同时进行小组比赛,促进学员的积极参与,在学习、练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提高效果。

2.2.2同伴教育有助于护士综合能力的提高护士长是病区护理管理第一负责人,护士同样也肩负管理病区的责任,故而培养护士综合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采用同伴教育模式,小组成员在情感、心理、技术、服务方面相互支持,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护士间相互交流,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获得了同伴和带教老师的认可,增强了自信心。而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护士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也是采用同伴教育模式的原因。

3小结

第9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模式研究;煤炭高职院校

一、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三改一补”转型而成,煤炭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目前,高校毕业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另外还有部分是中职教师和少量生产一线人员。高职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教师存在年龄断层、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科研水平不高的现状,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认同度低,对继续教育理念、模式和方式认识存在误区;学院提倡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但用于培训的资金相对较少,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另外,大部分教师在职培训也仅限于学历提升教育。同时,由于国家关于师资培训政策及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对培训机构考核不完善等因素,从而导致培训课程不合理、规划不规范,注重对教师的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对操作能力和其他能力的考核办法;培训模式不科学、过程流于形式,考核以笔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为主等现象。因此,将在教师教学、专业、个人发展方面开展继续教育,以“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为研究,进而推动煤炭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的有效实施。

二、“学校-企业-基地”三位一体继续教育的特点

(一)立足校本培训,注重培训实效

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校本培训的目的所在,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可以对培训时间、培训主题、培训对象等问题自行安排,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会影响日常的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另外,培训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培训目标直接指向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所学知识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将培训的成果直接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二)加强企业锻炼,增强操作技能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其所培养的人才的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的高低,并且又与教师对当地产业结构和状况是否熟悉有着很大的关系。企业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专业发展学校”。在“学校-企业-基地”继续教育模式中,高职院校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寻求企业进行合作,定期抽调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短期培训、跟班学习等形式去熟悉一线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对生产一线的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解,让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不断地完善。

(三)强化基地学习,拓展延伸

在基地学习中,以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基本理论与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促进教师自身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依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帮助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最终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开发的实施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常,在基地学习中,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学科与专业发展的新动态以及教育理论的新动向为培训内容,通过普遍性的教学问题和典型案件,运用集合模块的方式来对各种知识进行组合;通过互动式的研讨、剖析等,来完善参加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其师德水平、提高其专业技能。

三、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的实施与建议

(一)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的实施

在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其培训内容分为学校、企业、基地三个模块来进行,因此,教师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对培训内容的选择。在学校模块中,教师的学习主要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课程开发能力等内容。通常采取集体交流、小组研讨等方式进行学习,由学校管理层、校内名师或专业团队中的同伴担任指导老师。在教师学习结束时采用教学效果测评、教学设计、行为观察记录等形式进行考核,突出其学习的主导性和实效性。在企业模块中,教师的学习主要包括企业文化、行业基本知识、产学结合的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等内容。通常采取跟班学习、挂职锻炼、技术开发等方式进行学习,由企业家、工程师、高级技工等担任指导老师,在教师学习结束时采用实景演练、各类测试、实践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突出其学习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基地模块中,煤炭高职院校可以选派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到基地进行短期培训或访学。在基地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专业最新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采取课题研究、专题讲座、项目合作等方式进行进修学习,由学校和基地共同选定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在教师学习结束时,采用研究报告、论文、项目成果等形式进行考核。在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任职学校,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来确定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对相关企业和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协调,明确各类教师的学习内容,并且制定出培训计划,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企业则担任对教师应用性、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使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基地担任的是对教师进行前瞻性、补偿性等知识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学科动态的新趋势,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教师是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的主体,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自我导向性发展目标,同时,在学校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自我设计、撰写成长日记等方式在“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进行实践体验、探索和自我反思,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二)对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的建议

1.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在提高煤炭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学校-企业-基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必须得到企业和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来助推校企合作。在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律制度之前,应认真梳理和总结校企合作的政策,应用法律制度来明确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机构、行业组织的协调以及优惠政策的实施等方面,使煤炭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在煤炭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经费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近年来,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资金仍然很少,因此首先要做的便是设立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

3.加强职业教育理念建设,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应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要让教师明白,为人师应当树立终身发展的继续教育观念,教师也需要不断发展的道理。应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继续教育观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加强对教师学习的指导。在教师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基地”模式中,无论是在学校、企业,还是基地中,都应该对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加强学习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培训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参与学习的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培训与教学相统一、学习和科研相统一,进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评价有着鉴定、调控、激励和教育等功能。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使教师在多方面得到增值,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通过评价还可以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做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评判,为其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在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评价时,应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此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准确性和人性化、全面性和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不断地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6.建立和健全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尽管多数教师有着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但在行动上表现得较为迟缓,所以,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如设立继续教育奖励资金,将参与继续教育的次数、学习成效与其晋升加薪等挂钩,对那些在继续教育中取得较大成绩、有较大收获的教师给予鼓励和奖励等,有效地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胜任其职业。

参考文献:

1]范洁梅,杨林生.高职院校教师“学校—企业—基地”三位一体继续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0,(05):104-105.

[2]姚素敏.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07):80.

[3]范洁梅.高职教师“校—企—地”继教模式[J].教育,2009,(32):60-61.

[4]周健.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韩素兰,尹素敏,王全乐.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基地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93-94.

[6]顾晓叶.论教师专业化、终身教育与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10).

[7]康军.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0).

第10篇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旧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与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与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虽然使受训者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强,但并不能给受训者带来高学历。在当前文凭主义还盛行的条件下,继续教育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也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对中学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才会发出“继续教育是给教师增负”的慨叹。而且,如果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过硬,使中学教师参训后并无获益,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别的。来自于城市的大多数教师,由于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也更大,危机意识浓厚,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偏好也就强烈一些。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级中学的教师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相比,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由于其处境、素质不同,前者比后者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更强烈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是缺乏强烈偏好的。

第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异。继续教育的收费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需要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竞争性,即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每增加一个教师来培训,培训方就要多负担一笔费用,这说明它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即社会效益,表现为通过继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学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产品提供者,须由政府部门付费予以补偿。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是自费或负担大部分费用的。如据对杭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次调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师经费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师全部报销,其余的报销一部分。杭州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支付能力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区教师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学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包括工资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更悬殊,有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训费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报销。因此,支付能力的差异就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就大为不同了

三、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投资需求的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需求,更是一种投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享受,同时也以此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是为了赢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反之则相反。假定投资成本为c,投资收益为y,投资预期收益率为R,则R=(y-c)/c×100%。

可见,投资预期收益率与投资收益成正相关,与投资成本成负相关,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同样,继续教育是中学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对其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继续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说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际成本,包括继续教育的学费、各种资料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二是机会成本,即如果不来参加继续教育而能挣到的额外收入。虽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工资和基本福利照发,但是某些补贴可能会失去。同时,继续教育大都放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学教师本来可能会在此期间挣一些额外收入,如给学生补习、兼课,甚至带学生;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平时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也兼顾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学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心理压力重,一周工作下来,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现在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就得以牺牲闲暇为代价。即使继续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学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样要在空余时间补上,所以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在实际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后者在住宿费和交通费的支出上明显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农村教师提出来的那样,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上,二者是不平等的。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如城市教师积极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来考查接受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中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其人力资本增值了,收益必然会提高。但实际上,在我国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的问题。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邹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地区各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低于台湾的8.4%和16.1%。同样,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们假设培训方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相当高,态度积极的中学教师明显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即使这样,教师最多早一点评上职称,比别的老师多一点工资收益。据笔者了解,同一所学校中学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异,也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带的班级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同,因而获得的奖金数额不同而导致。也就是说,对初中教师而言,所教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越多,其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越多谁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未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仍旧是学生的分数,而学生的分数靠大量的辅导材料及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的投入也能获得。因此,那些态度消极的教师、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强化训练、题海战术照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数,照样能获取高额的奖励。因此,惟一迫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压力、评职称。假若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则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总体上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需求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继续教育尚未由中学教师外在被动的需求转化为其内在自觉的需求,是由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所决定的。要促进这一动因的转化,也须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具体对策如下:

1.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保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据笔者了解,继续教育的经费原则上是由政府部门调拨一点,中学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一点,教师自负一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政府部门负担的那一块经费不到位,更不用说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训经费是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并真正吸引教师自觉参加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培训经费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而增强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师这一行业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虽然我国教师这一行业早已实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师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岗。同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以此为据,不仅从精神上,更从物质上奖优罚劣,拉开不同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会大大增加中学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从而增加参加继续教育的收益。为此,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并全面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机会参与教师岗位的竞争,迫使现任教师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自觉地参加继续教育。

第11篇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需求;经济学。

一、新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新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熟悉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新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然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摘要: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摘要:

第一,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和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虽然使受训者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强,但并不能给受训者带来高学历。在当前文凭主义还盛行的条件下,继续教育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也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对中学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才会发出“继续教育是给教师增负”的慨叹。而且,假如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过硬,使中学教师参训后并无获益,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别的。来自于城市的大多数教师,由于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也更大,危机意识浓厚,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偏好也就强烈一些。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级中学的教师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相比,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由于其处境、素质不同,前者比后者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更强烈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是缺乏强烈偏好的。

第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异。继续教育的收费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需要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竞争性,即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每增加一个教师来培训,培训方就要多负担一笔费用,这说明它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即社会效益,表现为通过继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学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产品提供者,须由政府部门付费予以补偿。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是自费或负担大部分费用的。如据对杭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次调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师经费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师全部报销,其余的报销一部分。杭州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支付能力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区教师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学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包括工资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经济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更悬殊,有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新问题。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训费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报销。因此,支付能力的差异就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参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就大为不同了。

三、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投资需求的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需求,更是一种投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享受,同时也以此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是为了赢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反之则相反。假定投资成本为c,投资收益为y,投资预期收益率为R,则R=(y-c)/c×100%。

可见,投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收益成正相关,和投资成本成负相关,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同样,继续教育是中学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对其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继续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说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实际成本,包括继续教育的学费、各种资料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二是机会成本,即假如不来参加继续教育而能挣到的额外收入。虽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工资和基本福利照发,但是某些补贴可能会失去。同时,继续教育大都放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学教师本来可能会在此期间挣一些额外收入,如给学生补习、兼课,甚至带学生;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平时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也兼顾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学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心理压力重,一周工作下来,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现在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就得以牺牲闲暇为代价。即使继续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学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样要在空余时间补上,所以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实际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后者在住宿费和交通费的支出上明显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农村教师提出来的那样,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上,二者是不平等的。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如城市教师积极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来考查接受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中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其人力资本增值了,收益必然会提高。但实际上,在我国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的新问题。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邹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地区各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低于台湾的8.4%和16.1%。同样,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们假设培训方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相当高,态度积极的中学教师明显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即使这样,教师最多早一点评上职称,比别的老师多一点工资收益。据笔者了解,同一所学校中学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异,也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带的班级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同,因而获得的奖金数额不同而导致。也就是说,对初中教师而言,所教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越多,其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越多谁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未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而学生的分数靠大量的辅导材料及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的投入也能获得。因此,那些态度消极的教师、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强化练习、题海战术照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数,照样能获取高额的奖励。因此,惟一迫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压力、评职称。假若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则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总体上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需求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策略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继续教育尚未由中学教师外在被动的需求转化为其内在自觉的需求,是由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所决定的。要促进这一动因的转化,也须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具体策略如下摘要:

1.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保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据笔者了解,继续教育的经费原则上是由政府部门调拨一点,中学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一点,教师自负一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政府部门负担的那一块经费不到位,更不用说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训经费是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并真正吸引教师自觉参加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培训经费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而增强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师这一行业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虽然我国教师这一行业早已实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师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岗。同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以此为据,不仅从精神上,更从物质上奖优罚劣,拉开不同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会大大增加中学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从而增加参加继续教育的收益。为此,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并全面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机会参和教师岗位的竞争,迫使现任教师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自觉地参加继续教育。

第12篇

1概念界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教育训练活动的运行方式。其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内容、手段、管理与评价等。内在构成要素所组成的结构、要素之间的不同关系决定模式的实质,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体现模式的特征。由于指导思想、培训程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模式所发挥的功能,即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效也不同。

2研究概述

继续教育模式是使继续教育目标与内容落到实处的具体组织形式。由于受训教师需求的多样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前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在呈现多样化特征。从培训主体角度来看,基本形成了四个比较稳定又相互补充的模式,即“高校本位”模式、“培训机构本位”模式、“研训一体”模式及“学校本位”模式。国内最近十几年关于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很多。著作方面的主要成果如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姚继业,陈邦峰,2000)从继续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五方面分别进行专题研究。《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典型经验与实践》(陈世楷,2000)对贫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自修学分模式、校本培训模式、科研驱动型模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研究》(“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课题贵阳实验区课题组,2004)阐述了城乡联动式教师培训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与培iJII}(吴卫东,2005)对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和行动研究培训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李树栋,2007)系统阐述了“协作——探究”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模式研究》(靳希斌,2009)从理论阐述、含义、类型及政策分析等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郑百伟,2009)中概括出了五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学历指向的模式、基于区域协作的模式、基于校本培训的模式、基于个性化研修的模式以及骨干教师培养指向的模式。《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研究》(陈跃辉,2010)从教师培tJIl~体角度分析,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高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研训一体模式、校本培训模式、自我反思培训模式。《教师培训研究与述评》(李方,钟祖荣等,2011)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模式,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培训和基础项目学习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期刊、论文方面的成果颇丰。例如“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所依存的空间形式,把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分为高校模式、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和社区模式。“基于教师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讨”提出:培训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拓展教师能力;培训形式——离职为主,校本为辅;财政投入——多渠道,多形式;教师培训评估——史前评估,事后考评;教师终身进修制度——演进教师资格证书,体现教师发展特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阐述了送教下乡、订单培训、置换培训等。专门针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研究》(“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课题贵阳实验区课题组,2004)提出了师训、教研、科研、电教“四位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通辽地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提出农村教师培训模式:课题牵动、听评课、反思教学、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网络交流和专家引领等模式。“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山区的教育人类学而透视”以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的五所山区小学为个案,运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对边远贫困山区小学师资现状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模式及政策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阐述了参与式培训模式、开放式培训模式、案例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研修——反思模式、“处方”式培训模式。

3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归类,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为此,我们可以从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管理等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解读。目前国内存在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从培训主体角度看,有院校培训模式、研训结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新教师培训模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晋级履职培训模式。从培训内容角度看,有基本功训练培训模式、计算机培训模式、课程中心培训模式、热点培训模式。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案例教学培训模式、项目研究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电化教育~~iJII模式。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培训模式等。述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相关理论与实践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内容,后续研究者都努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研究方法上,从最初的个案法、访谈法到后来引入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成果日趋科学。在研究的视角上,不断引入其它学科视角,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所以的这些成果对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体看,日前的研究对具体培训模式的介绍分析比较多,对教师培训模式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系统分类等还不够;对培训的教学模式分析多,对宏观的、管理的模式研究比较少。此外,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水平实际的研究不多,已有的农村、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相关研究成果不够丰富,日.零碎、不系统,论述不够深入,大多停留在阐释的层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通过分析和总结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达到进一步优化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目标。

第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应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系统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所受继续教育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系统性。但是,现实中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往往具有随意性,就事论事,对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专业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不足,导致继续教育模式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规划,降低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为此,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索m能够与教师已有经验建立联系的、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继续教育模式。

第二,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具体主要包括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理论基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因素分析,各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重要影响因素分析等。

第三,进一步丰富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成果,提高相关研究质量。目前很多的研究都是普适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对于具有相当特殊性的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探索不够,研究不够深入、系统,质量不高,且多集中于教学法的探索和个案的研究。为此,我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探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