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06:5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和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简单地比较角的大小。第二部分是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学生分析: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角”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且知道一些图形中有角。
2、知道生活中存在着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也有把角误认为是那个尖尖的点。
3、不能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对角的认识还处于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和感知获得直接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发现角的特征,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角的共同特征,能够正确画角,知道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角、长方形)、学生学具、学习单
教学流程:
猜图形导入研究角的特征根据角的特征画角找生活中的角角的大小比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导入:
1、猜图形,教学法:
出示图形①:遮挡了一部分的三角形
请学生说清猜图形的方法。
提炼学法:抓特征,猜图形
2、用学法,猜图形:
出示图形②、③、④
请学生回答图形特征及所猜图形
3、找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入手,先教学法,再放手让学生用所学方法,继续猜图形,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导出新知识。)
二、研究角的特征:
1、课件出示:
问题:这些角有哪些共同特征?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2、学生反馈,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4、变式练习: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是的打√,
不是打X。并说明原因。
(讨论: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指名讲解。
(设计意图:从图形特征到角的特征,学生认识到“特征”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角的共同特征,尊重学生的认识,再给予数学规范性的语言。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建立的角的表象)
三、根据角的特征画角:
1、明确用具
纸、笔、尺子(再次强调角的特征)
2、学习画角
电脑动画指名汇报教师示范动手画角展示评价儿歌牢记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指名说、教师示范等强化画角的步骤,让学生牢记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四、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身边藏着哪些角。
2、教师指导指角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认识数学书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五、角的大小比较
1、“谁的眼力好”
信封里的东西倒出来:缺一角的长方形,三个角
找一找合适的角,向同桌解释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两个角。
全班交流(请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2、三个角的大小比较
独立思考,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突破角的大小比较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补一补”的方法,判断长方形原来的角,并能够通过动作明确角有大有小。之后进行三个角的大小比较,学生的比较方法多样,要尊重孩子有价值的想法。)
六、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师的三种滑梯草图,请同学们利用角的大小的知识,看看哪个设计又安全又有趣?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常见的滑梯中的角引发思考,里面蕴含着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学生能说清楚选择哪一种滑梯的原因,也就明白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意义。)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特征:
共同特征:
3个角
1、尖尖的一个顶点
5个角
2、两条直的线两条直的边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DD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
数一数………………………………………………约1课时
2、
比一比………………………………………………约2课时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
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
分类…………………………………………………约2课时
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
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
认识钟表……………………………………………约2课时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
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使学生知道“l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
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再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这个学期我更应该关注的是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继续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在教学中的主要活动: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
(以上在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在本学期末进行测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4.结合研究课题《问题教学法》,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应用题分析能力。
5.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在学生中建立“一带一”小组,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五、教学的主要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4.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预期效果: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计算准确率达到95%。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一、全册教学内容
1、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包括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有余数的除法;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4、直线和线段。
5、万以内的加法。
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万以内数的笔算。
二、教材分析
1、表内乘法和除法(二)。
主要学习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有余数的除法,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是一切整数、小数、分数乘除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之一。学会解答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有助于理解分数、百分数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可为寻求解答有关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的捷经创造条件。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主要学习计数单位百、千、万数位顺序表,万以内数的组成及读法和写法。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四则运算就有了基础。学习多位数的读写也就不会有困难。算盘的认识,主要使学生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从而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3、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主要教学这些单位的具体大小,单位间的进率和化聚。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运用数和量的工具,去进一步认识周围事物,解决实际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4、直线和线段。
主要教学直线和线段的直观认识。介绍直线和线段的特征。指导学生量线段的长度和按指定的长度画线段。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
5、万以内的加法。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万以内的笔算加法及连加的计算。用调换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加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口算和笔算打下基础。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位关系。
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掌握加法的笔算法则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能较熟练地进行万以内的加法笔算和百以内的加法口算。掌握用调换加数位置验算加法的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4、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掌握相邻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化聚。
5、观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6、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化聚。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一、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9、要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在光盘播放教室、卫星接收教室进行上课。
10、上课前要利用农远资源进行经心备课,写好农远专用教案,并准备好课件资源,要以利用农远资源为主,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这样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运用远程教育网络。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四、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学会运用所学单位测量生活的物体,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
2、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七、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八、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传万年真理。”这一时代已悄然离我们远去。紧随着充满了浓厚现代气息的当代教育已轰然而至。这就无形的向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信息技术有效纳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努力创个性化教学,做个性化教师,走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之路。
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中去呢?教师要对当代的课堂教学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教师要调动各种感官来解读文本,超越文本,感悟生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多种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求知热情。教师要善于细心观察,留心倾听,耐心查找,努力为当代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整个过程充当着摄影师、导演、画家、设计师、厨师、主持人等不同角色,感受着当代教育教学的无限乐趣!
初步构思,寻找运用信息技术的最佳时机。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前的构思,其实在课前多下功夫进行有效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有了思想就会生活得很好。同样,想证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是鲜活的个体,必须将思想寓于教育教学中去,而且应贯穿于整个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建立、推翻、调整、直至满意的过程。比如:在讲《框架》一课,我事先反复翻阅教材,翻阅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前亲自动手制作了简单的三角形、长方形框架和正方体框架。然后开始构思如何创设本课的个性化课堂教学,需要从哪些方面下手准备。初步拟订为:本课要体现孩子身边的科学,以生为本的科学,激发创作欲望的科学,充满现代气息的科学。由此,我开始留心身边一事一物(生活、网络),不断感受框架的存在以及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以便努力创设一节学生喜欢的科学课。
搜集信息,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尝试脱离书本的束缚,丰富教学资源,广泛收集材料,创设超越教科书的知识含量,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在《框架》一课的准备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留心观察身边的框架建筑。小到学校的电视架,教学楼安装的空调框架,太阳能热水器的框架等,大到教学楼后面的衡器厂的框架,还有集安市所有高耸的建筑工地的塔吊,加油站顶棚,联通、移动的信号塔,电线塔,电视塔等,观察后进行有选择的拍照,以备用。在这个过程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框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作用,为本课添加新的构思埋下了伏笔。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截选光碟、录象、影视、配乐等手段促进教育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也随机写教案,甚至写教案草稿,以备修改。
整理剪辑,努力挖掘教育教学精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你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课的理解、设计,进行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取舍、加工,制作一件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件。体现课件的实效性、服务性和不可替代性。然后整理教案,将教案与课件融为一体。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感觉,努力给学生以启发、思考、震撼、鼓舞,给教师以信心和力量。体现具有灵魂的新课程课堂教学。
有效运用,体现信息技术的无限魅力。
幼儿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这一点在近年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英语学习出现了低龄化趋势,一些幼儿园和社会团体纷纷举办英语学习班,对幼儿英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00二年开始,我园也开展了英语教学活动。最初,我们完全依赖于课本,将幼儿置于完全被动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大,不敢开口、不愿开口的幼儿占大多数,能开口的幼儿也只有在英语课上才有机会表现。而且幼儿教师们普遍感到英语教学活动设计难,组织更难。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好英语活动是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转化,学会学习远比学会知识重要,教育内容正在从知识—能力、技能—价值观、态度的排序向着价值观、态度—能力、技能—知识的排序转变。作为人生启蒙阶段的幼儿教育要为人一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幼儿乐于学习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尤为重要。所以,我们把幼儿教学的目标制定为:
(1)、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和大胆交流的学习动机。
(2)、培养幼儿听、说英语的能力。通过参与英语活动有效地习得粗浅的英语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省教育厅为我们提供的《幼儿学英语》教材,很符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活动性、参与性和实用性。它所选用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它所包含的内容从认识幼儿自身出发到认识他人、认识周围的事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教材把学习内容按一定规则划分成相互联系的若干单元,这样更能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断反复巩固的过程也更有助于幼儿总结、探索、发现等能力的发展。
三、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在情景与环境中让幼儿自然地习得英语,不仅使幼儿感受并体验到活动的快乐,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学习day、night这两个单词时,教师扮演大公鸡报晓,幼儿扮演的“小动物们”被唤醒了,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大家玩起了摸人的游戏。这时,大伙儿发现了还在睡懒觉的小pig,“大公鸡”连忙叫醒它:“pig、pig,Thisisday,getup,please!”,“Day?”“Yes,Thisisday!”,此时,适时出示白天挂图,教词语day,并引导幼儿运用“day”或“Thisisday”句式邀请pig做游戏。在这次活动中,有95%以上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且准确地掌握了这个单词。像这样,在“情景”中引导幼儿理解英语的意义,把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幼儿轻松自主地学习和运用英语提供了条件。
又如在学习服装单词时,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时装表演游戏,所有的人都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我们做着夸张、有趣地动作,大声朗读着服装单词。有98%以上的幼儿在课上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并准确的掌握了这些词语或短句。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把枯燥的单词、短句配上生动、形象、夸张、有趣的动作,把静态的英语转化成他们能理解的身体语言,动作语言、表情语言等动态语言,设计成表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体验与参与,在活动中自然地习得了英语。
在MyHometown单元中,一个生动形象的手偶Jack被引入进来。Jack要去它的家乡看老朋友,一路上,教小朋友认识了不少东西:roadriverorchard。幼儿每次看到Jack都兴高采烈地,他们可以从Jack那学到不少知识,还主动地发散思维“Jack路上还会遇到什么呢?”、“Jack的家乡在哪里?”……。象这样设计一个情景,引出一个单元,指导幼儿从学习—联想到主动联想—自主学习,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幼儿总结、探索、想象、发现等能力的发展。在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思路非常清晰,教学活动轻松、活泼,活动效果非常好,这也证明了我们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课后,我们还把对话、短句编入歌曲、儿歌中,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用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发现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让他们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短句和对话,在对话和短句中学习单词,在单词中掌握正确发音,再配以歌曲、儿歌等复习形式,能促进幼儿对英语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 微格教学 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 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teaching 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ized Face-To-Face Class
HENG Ruoyu
(Sichu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73)
Abstract The microteaching is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ourses in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theory" of face-to-face teaching. First in learning phase combination of the micro-standard teaching theory knowledge with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theory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lan writing choose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content, formulate specific the behavior of the target, idea and detailed teaching process, and carry on effective reflection; In the training phase, pay attention to role play view demonstration the guidance of the modify feedback link, through the micro-standard teaching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in teaching practice earnestly, achieves good education effect.
Key words microteach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pre-school education;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微格教学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及伊芙提出并创制,将之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他们将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 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营造微型课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上一节课或者练习一种技能,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时至今日,微格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演练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推广于世界各国。而在我国,微格教学也是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重要教学方法。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为幼儿园在职教师,教授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并能够有效提升其工作能力的实践性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课程论”课程的面授课中,笔者尝试采用了微格教学的方法,结合电大面授课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对微格教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实施方法进行了改编,探索了微格教学应用于电大学前教育专业面授课的路径。
1 幼儿园课程微格教学的理论学习
在理论学习中应将微格教学的理论与幼儿园课程教学理论结合。前期的理论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微格教学和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原理,微格教学虽然仅要求学生做很短时间的教学实践练习,但其中涉及了教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有效的教学评价等相关知识,基本涵盖了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多方面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是较高的。因此,相对传统教学仅讲授课程内容,教师应注重在所讲课程内容中找到能够契合微格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为学生后期的微格教学演练做好准备,如笔者在幼儿园课程论的讲授中,就将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拟定、教学过程、活动评价等理论知识融入到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活动设计、方法和评价的相关内容中。
2 幼儿园课程微格教案的编写
2.1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微格教学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即编写适宜于微格教学演练的教案,由于微格教学的时间较短,因此教案的编写应尽量结合课程内容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在幼儿园课程论这门课程中,涉及到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如主题活动、区角活动、集中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在15~20分钟,且在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符合微格教学强调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因此笔者将集中教学活动作为微格教学的主要形式,并要求学生就幼儿园课程涉及的五大领域(科学、社会、艺术、语言、健康)中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选题。
2.2 拟定教学目标
如前所述,以幼儿园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微格教学目标的拟定,应符合微格教学教学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特点,具体而言,不仅要切合集中教学活动的要求,还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得具体细致,以便随时检查这些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微格教学目标制定,首先应满足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三方面的要求,其次应符合集中教学活动目标制定应具体细致的要求,即应制定具体、客观、可操作的行为目标。所谓行为目标,是指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指向实施课程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譬如以认识不同国家为主题的微格教学集中教学活动,把目标定为“让幼儿了解不同国家的名称”和“让幼儿说出三个不同国家的名称”,后者即为行为目标,较之前者更具体,也更易于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3 构想教学过程
微格教学过程的拟定是教案编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后期的微格教学实践演练提供脚本,笔者认为教案中构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具体详尽的,如何进行导入、需要用到的教具,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等应体现在构想的教学过程中。此外,从幼儿园课程对教师要求的角度来看,由于幼儿园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其年龄发展特点决定了课堂可能会存在较多的不可控因素,因此,教案的设计者应仔细设计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引导策略、提出的问题及幼儿可能的回应,教学过程的设计越详尽,在教学实践演练中出错的几率越小,同时,详尽教学过程构想,也有助于设计者观照之前学到的幼儿园课程中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巩固所学经验。
2.4 进行初步反思
这里的初步反思是指在微格教学的教案设计完成后,设计者应回归设计的教案内容,对目标的制定、教具的采用、选取的教学方法、提问引导的方式、可能出现的状况等等进行回顾,反思是否存在不足,如何进行调整,通过反思进一步完善教案。
3 幼儿园课程微格教学的实践演练
3.1 角色扮演
在学生编写好了教案,并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就可以开始微格教学的实践演练了。实践演练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即是角色扮演。幼儿园课程微格教学的角色扮演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分组,根据学生提交的教案将学生按照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分为五个小组,将同一领域的学生分为一组更便于学生在微格教学中相互取长补短、对比评价。其次,是进行模拟教学,同一组的学生在进行模拟教学时,由主讲的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其他学生扮演幼儿的角色。在开始讲授之前,扮演教师的学生应讲明本次微格教学有一个简单的说明,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扮演幼儿的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微格课堂中,与教师的扮演者进行互动,力求营造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在整个微格教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扮演教师的学生进行录像摄制,完整记录学生的教学过程。整个微格教学的过程应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
3.2 课后评议
课后评议的价值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集思广益,指出微格模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帮助学生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更好地反省。教学课后评议可分为同学评议和教师评议两个部分。完成模拟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进入同学评议阶段。同学评议可在小组每一位学生模拟教学之后进行,也可在整个小组完成模拟教学后进行。在评议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师之前摄制的教学录像,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评议,评议的内容应结合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完成情况,扮演教师者的教姿教态,教学氛围的营造,语言表达的提问的方式和技巧,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应对等。在教师评议阶段,教师不仅需要在分析和把握学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学生微格教学演练的问题所在,还应该找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解决学生在微格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整个评议过程中,教师都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3 观摩示范
在幼儿园课程的微格教学中,除了强调通过师生评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也强调要给学生提供教学示范,教学示范可以是正面的示范,也可以是反面的示范,但一般以正面的教学示范为主,通过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一次好的幼儿集中教学是怎样的,并以此反思自己的微格教学演练过程。教学示范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以微格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示范,另外一种是通过播放优秀的幼儿教师集中活动视频为学生提供借鉴。就幼儿园课程中集中教学活动的教学示范而言,笔者认为更宜于采用后者,因为优秀幼儿园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更能够给予学生更直观更富实践性的启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往往经验不足,在观摩示范的时候可能会不知道重点看什么,视频中哪些内容值得借鉴。因此,在提供示范的同时,教师应就范例中学生借鉴的重点和涉及到相关教学技能运用的内容进行点评。此外,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就示范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比示范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演练可能存在的不足,通过讨论交流巩固学生的经验。
3.4 修改反馈
在就学生的微格教学演练进行了充分讨论、评价,且观摩了优秀示范案例并进行点评之后,学生对如何上好幼儿园的集中教学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和经验,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演练和讨论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之前的集中教学活动教案进行修改,修改的依据可来自教师的点评、同学的意见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三个方面,教案修改完成后,如时间允许,可就修改后的教案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演练。通过及时修改和反馈,让学生一步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
4 幼儿园课程微格教学的应用效果分析
4.1 增强了课程的实践适宜性
幼儿园课程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之所以能成为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要让学生学以致用,需要将幼儿园课程论中涉及的课程理论、教学与设计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微格教学为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一条实现的路径,在微格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参与编写教案、进行微格教学演练,均涉及到了幼儿园课程中目标编制、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课程评价四大基本要素,通过微格教学实践,学生更切实地理解和运用了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知识,增强了课程的实践适宜性。
4.2 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微格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重在前期是指导和后期的点评,而微格演练的讲台是属于学生的,无论是前期准备阶段的教案编写,还是微格演练的过程及后期的反思,均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自己设计教案,自己讲课,通过同学间讨论进行效果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而是让学生在自己操作演练中不断地学习,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换为教学中的直接经验,这种类似于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较为深刻的感受和体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4.3 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学技能的提升
在微格教学指向的是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开展幼儿园课程的微格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也能够让教师汲取有益的经验,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微格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组织、示范、研讨和点评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在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和各种难以预计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知识要有完整而熟练的把握,要能够准确地抓住这些问题,并给出恰当的建议或解决方法,这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完善自身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微格教学是培养师范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应用于师范类院校,也广泛应用于教师在职培训。对于广播电视大学学前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已有教学经验的在职幼儿教师,还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通过微格教学演练,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通过笔者将之与幼儿园课程集中教学的相关内容结合,经过理论学习、教案编写、实践演练等环节,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因此微格教学是非常适宜应用于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笔者也将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微格教学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振海,等.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3] 陈传锋,等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
[4] 冯海英,等.微格教学在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9).
关键词:绘本;数学游戏;文学作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数学游戏有许多,如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数学游戏,一直是我们课题组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幼儿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以绘本《花妖精的生日派对》为例,来谈一谈如何围绕文学作品开展有效的数学游戏。
一、幼儿已有水平分析,确定选材
大班上学期,教学中幼儿对规律已有经验为ABCABC、ABB、AAB等,此次借用的文学作品《花妖精的生日派对》紧紧围绕生日派对所需要带的礼物、参加生日宴会自我的装扮、去参加party的路线等等,处处彰显了数学规律的元素,因此选用这个绘本主要是复习巩固幼儿对规律的已有认识,并提升幼儿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游戏中感知规律的乐趣。
二、根据教材基本内容,构思教案
绘本《花妖精的生日派对》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装饰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参与设计规律的兴趣;
3.让幼儿体验合作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片花妖精、贺卡一张、PPT、两人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重点:
按规律排序。
活动难点:
创设规律。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直接提问导入
提问:蝴蝶在花丛中采蜜,从左到右仔细看一看,蝴蝶在按什么规律排队的?花又是按照什么颜色规律开放的?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简洁明了,较少幼儿有惯性思维:图上有什么?对于“从左到右仔细看,这样可以给幼儿一个正确数数方式。什么规律排队?的提问是对于大班幼儿已有经验的调动与铺垫,为后面逐步递增的规律埋下伏笔。”
(二)通过绘本,发现各种规律
播放PPT第6~15页。
1.介绍人物、事件,初步认识各种规律。
提问:裙子/鞋子/帽子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2.幼儿自由设计。
提问:你们想为花妖精准备什么礼物呢?
幼儿自由讨论,并设计礼物并按规律装饰。
3.播放PPT第16~25页。
提问:小路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设计意图:这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通过层层铺垫“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序的?”、步步解剖“完整说出它的规律”、自由设计“你想设计什么规律”,在这些环节中让幼儿的创造与想象得以发挥。我将幼儿的设计进行了展示,最终幼儿自由讲述礼物的规律,“比比谁最有创意?”发现大班幼儿强烈的好胜心,会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规律。
(三)结束活动
花妖精收到了这么多礼物,她开心极了,瞧!她还为你们准备了丰盛的点心,请你们去品尝一下吧!
活动反思:
《花妖精的生日派对》教学中孩子们活学活用,尤其表现在在“做礼物”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不同规律的排列方式。正是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在自由设计这一环节,幼儿通过有趣的“游戏”,又一次开启了思维的碰撞,在与同伴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游戏的乐趣。
三、教学视频集体研讨,价值取向
通过视频展示,课题组的老师各抒己见,纷纷指出数学游戏的挖掘情况,因此教学中可以:
1.文学作品中的游戏来源于幼儿的兴趣
每次找到一个好题材的文学作品,老师总是在挖空心思去想有什么游戏好玩呢?可以怎么玩呢?这始终是将教师的位置放在了主体,我们应该明白,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开展什么游戏,怎么玩,应该由幼儿的兴趣来决定,我们的想法可以改为:“你觉得可以怎么玩?”幼儿自己去商讨玩法,教师做一个记录者,有时甚至可以做一名默默者,静待花开。
2.文学作品中的游戏可以投放到区角中
绘本活动开展后,我们在美工区投入了一些模板,如:小汽车、花裙子等让幼儿通过不同材料进行装饰,可以用毛根绕成一圈、可以用橡皮泥捏成点进行粘贴、可以用水彩笔画出花纹等;在益智区让幼儿按规律排序,“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呢?”“我设计的迷宫”;表演区就直接让幼儿创设背景的规律等等,真正将文学融入幼儿的游戏中。
3.文学作品中的游戏可以融入多领域
【关键词】预设;生成;和谐
1问题的提出
预设与生成是高效课堂的两翼。两者既是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也是共同体。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而动态生成则是静态预设的完美体现。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逻辑性强、教学目标高、解题方法繁多等特点,尤其到了高中数学这些特点更加明显,这为教师进行预设与生成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当更多教师将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理念融人到教学实践中去时,我们也不难发现。“重预设、轻生成”以及“重生成、轻引导”的弊病也愈发明显。
1.1重预设而轻生成
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过分拘泥于设计好的“预设”程序。这种系统性、强制性和规格化的“预设”,既让教师局限于数学教材的范围,又制约教师个性化光芒的散发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应该丰富灵动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高。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高效课堂,更不受学生的欢迎。为了在课堂中“应对自如”刻意地完成预设流程,拘泥于程式化的预设实施步骤,让学生时刻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使得学生多样的生成资源被抑制下去。
1.2重生成而轻引导
课堂氛围是在现实自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以教学背景为衬托,所反映出的心理环境,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状态、情感、人际氛围等中。为了打破传统教学中生硬、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学数学教师虽然做着不懈的努力,但还是存在盲目营造课堂氛围的现象。有些中学数学教师过分地强调生成,盲目地追求动态生成,认为只要是生成就是好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成的含义。没有预设目标的牵引,一味地进行指向不清的生成,并不能给学生真正的数学体验,还会造成忽视预设基础的极端状况。预设与生成同属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因此,摆正预设与生成的位置,调整好两者之间的“度”,使其和谐共存,共同缔造高效数学课堂应该是目前广大教师更为关注的课题。
2理论思考
2.1概念界定
2.1.1预设
“预设”本来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名词。《辞海》解释:“预设”就是“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具有真值或有意义的先决条件。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预设是有效教学行为实施的前提。教师是预设的主体,教学预设(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是教学中的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和文本的研读和把握,对学情的了解和对学法的选择,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总体设计与达成的预测等等。预设并非是一份对课堂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设计的详尽的教案,而是具有弹性和留白。充分的预设是非常必要的,它既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新的更有价值的生成的基础。一般说来,预设越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也就越深刻。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体会它们认识的局限性。
2.1.2生成
“生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建构主义理论家维特罗克的《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中,从学习者的角度阐释了“生成学习”的概念。《教育大词典》第五卷中这样描述:生成是“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显然,这已经是“教学生成”的意义了,“课堂教学生成”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有研究者把“课堂教学生成”看成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并认为“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教育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特性。实际上,“生成”是与“预设”相对应的,它是一种由无到有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生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促使实现有意义、有目的的习得并完成自我构建的过程。“生成”在数学课堂中不应该是稍纵即逝的,而应该是一种常态的存在。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应该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
2.2把握课堂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原则
2.2.1预设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
(1)以生为本的原则
正是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前准备等方面都不相同,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预设时,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预测学生的学习方式,预设出能够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策略,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以生为本特点。
(2)活用教材的原则
高中数学教材容量大,教师应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该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预设都要符合教学主体的要求,不能追求形式,而要看学生真正能学到什么,掌握什么,怎么去学,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活用教材时,应该着重考虑:让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到知识的出发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学习的兴趣点;从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到学习新起点。
2.2.2构建数学课堂生成的原则
(1)灵活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机械地按原先预定的思路教学,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生成最新的数学教学流程,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好效果。
(2)开放性原则
一是开放的时空环境。时间上不限制在一堂课和在学校学习时间,空间上注视教室环境的灵活安排,还要把课堂引伸到社会,充分利用广泛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得到广泛的发展与关注。二是开放的人文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平等对待学生,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使数学教学具有灵活性、拓展性、开放性,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2.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3.1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研究教材、教法是教学预设的重心。《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越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越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
2.3.2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生成是预设的精彩呈现,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仅仅是一种“假设”,因此,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的思维,更不是防止课堂发生意外,而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服务于学生的挑战与创新,为了更有效地生成,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名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进行一问一答。当然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动态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2.3.3预设生成对立统一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结果性、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过程性、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是,教师如果按照预设方案机械地加以实施,就会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限制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抹杀学生的创造智慧。所以精心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有效生成,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充满灵动的魅力。过于强调预设与过分追求生成都是两个要不得的“极端”!前者将课堂禁锢在死的教案上,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后者容易信马由缰,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会大打折扣,甚至遭到严重阻碍,一个有效与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中丰富着预设,实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3操作与实践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另一方面要采取灵活机智的手段,有效处理课堂教学的“生成”。
3.1精心预设,诱导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成的起点。生成往往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和重建。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诱导高水平的、精彩的生成,尽量减少低水平的生成。
3.1.1预设学情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人手。奥苏伯尔曾指出:“从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课前准备的程度等皆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时了解他们,然后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新课程强调数学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利用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来整合教学资源。案例1:日常生活资源①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如商场的促销活动,阶梯电价等现象;②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如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时利息的计算,购房时的公积金贷款等;③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如平时爱喝的易拉罐饮料为何要设计成圆柱形等。学生比较熟悉,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感,缩短师生的距离,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就有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可以为课堂的“生成”打下扎实的基础,彰显学生主体。
3.1.2预设教材
预设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对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有一个充分了解,在预设中要将数学的本质内容进行体现,同时要将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有效信息进行挖掘与展现,使预设更具开放性和针对性,为有效生成奠定基础。案例2: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Sn的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课本上介绍的推导方法,有以下预设:①回顾等比数列定义。②利用合比性质推导。③老师鼓励学生寻找其他证明方法。④将预设③变形为错位相减法。⑤举例说明为什么采用错位相减法而不用预设③的方法。在上面的预设片段中,老师希望通过引导与鼓励,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能够在动态生成的过程逐步形成了。
3.1.3预设疑难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教材的“疑惑处”“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教师备课时应对易引起学生质疑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
3.1.4预设空间
预设空间即为生成预留空间。新课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认为科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要求我们拓展科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阅读生活这部无字词典来获取信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了解他们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与途径,做到胸有成竹。案例4:函数课前预习笔者在函数新课之前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①了解函数名称的由来;②与函数定义相关的中外数学家的简历;③查阅历史上函数的定义(至少两种);④回顾初中函数定义(变量说),预习高中函数定义;⑤完成导学案预习作业。通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初步了解,知道函数相关史料,减轻了学生对函数这一抽象数学概念学习的压力。预设空间也经常通过弹性预设来实现。弹性预设是指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都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预设,避免将预设重点放在学科知识上,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弹性化设计以生成为目的,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具体的活动时间、标准的解题答案等等不必做量化规定或者是刚性处理,而是将更多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质疑、探究、尝试与开发,同时也为教师适应教学环境、调整教学步骤,争取更多空间。对于本题的证明,有的学生采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有的还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甚至于有的同学将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用解析几何知识进行求证……一节课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出了老师的预期。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但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预知的。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时,要树立正确的课堂观,灵活应对并使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且做到及时记载,及时反思,为下一次的预设作好铺垫,打好基石。所以,笔者以为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融,而是水火交融,似一对孪生兄弟。
3.2依据生成,调整方案
余文森教授指出:“生成性是我们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基本的价值追求,它要从原来的‘特例’走向现在的常态。”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并不只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预设相吻合,更多时候则和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因此,教师应该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加精彩。
3.2.1找准起点,因人施教
案例6: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这是我校高三文科B班的一节复习课中的一个题目:解关于x的不等式x2-2x-3≥0。预设:因式分解、据口诀写答案。生成:学生板演出现了如下解法,由(x-1)2≥4得x-1≥±2……显然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但却出现了另一种常见的方法:配方法,因此老师就按照此法继续解下去,结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总结出口诀,殊途同归。在此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批判学生的错误,而是先表扬学生的配方法,较好地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3.2.2由此及彼,回旋升华
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有一些“奇谈怪论”,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其中有意义的信息,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由此及彼,顺势生成,就一定会让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闪光点。案例7:三角函数线学生在课堂上用三角函数线证明:x<sinx<tanx,0<x<π2≥≥,老师连续抽问了三位同学,都认为只要比较正弦线、弧长、正切线的长度即可,但始终不知与弧长怎么比较长短。老师再叫一位同学,同学答说用“直尺量一量”就好了,教室内哄堂大笑,老师对此一笑置之,然后就开始用面积法讲解了。案例8:二面角在《数学》必修2的“二面角”教学过程中,在讲解“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后,笔者要求学生在二面角的模具上画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请同学们来讲解、展示自己的杰作!”,笔者语音一停,许多学生都高兴地讲解、展示自己的杰作,但有一位学生出乎教师的预料:生成:他在二面角的模具上画出一个平面角,虽然满足角的顶点在棱上、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但角的两边却不与棱垂直。调整:针对该学生的画法,笔者并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地借用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指导,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角的两边一定要与棱垂直呢?若以棱a上任意一点O为端点,在两个面内作与棱成等角θ(0<θ<90°)的两条射线OA1,OB1由空间等角定理知,∠A1OB1也是存在且唯一的,为什么不用这样的角定义二面角的平面角呢?”升华:学生陷于沉思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及活动角通过变化活动角与二面角的棱的位置关系,测量、观察这些角的变化规律,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测量,学生终于认识到当我们用一个垂直于二面角α-l-β的棱l的平面去截两个半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分别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平面角的大小是确定的,而当我们随意用一个平面去截两个半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组成的平面角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这样就难于刻画该二面角的大小,通过进一步的反思与探究,学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角的两边一定要与棱垂直”。在案例7中教师对“直尺量一量”这种方法一笑置之的处理不够妥当,虽说弧长没法用直尺丈量,但却可以用弦长来近似,再进一步联想到三角形面积就很自然了。在案例8中教师的耐心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把疑问留给学生,促使他们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教师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正确的认识在探究中逐渐生成,使他们逐步理解“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的合理性。在以上两例中,教师对生成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效果自然也是天壤之别。前者藐视教学生成,强推自己的方法;后者则耐心处理,使数学概念在脑海中得到回旋升华。
3.3利用生成,巧妙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把“课堂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包括有价值的问题和偏离课堂目标的问题;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中突然出现的“闪光点”或错误见解、错误理解;三是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叶澜教授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教学中,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这是值得教师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要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利用生成资源,进行巧妙引导。
3.3.1化错为利,促进优化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每个学生的权利,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作的某种尝试,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是非常正常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因此对学生的差错,教师要认真对待,耐心等待,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差错当作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化错为利,促进优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头脑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新知识时的障碍。优秀的教师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将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牢固构建知识体系。新课标要求我们预设应着眼于生成,生成指导预设。预设与生成的互动才能使课堂教学在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中实现新的超越,才能使教学中师生的智慧像生命之树的枝叶一样交相辉映,才能使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3.3.2偶发事件,合理利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然发生一些事件,如有人随便插嘴、学生间或师生间冲突等,不但偏离了教学预设,甚至严重打乱了教学秩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无法回避.如果处理不当,不但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可能伤害学生的感情,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换个视角,认为这是教学生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经历,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坦然处之,一定能化险为夷。案例9:圆柱体与火腿肠的故事笔者听过“圆柱体的体积”这课的教学.教师上课后首先复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然后就提出:那么我们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呢?生成:正当大家苦思冥想的时候,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吃根火腿肠就知道了!”合理利用:老师犹豫了一下还是叫这位同学来解释怎么回事。“我是这样想的,这是一个火腿肠,我想把它横着切成一个个圆片,分给你们吃。”霎时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想这个回答也应该出乎老师的意料吧!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提问:切火腿肠,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啊?“有啊,这个圆柱体的火腿肠的体积就是每一个圆片的面积乘上圆片的个数。”这样解释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笑,有的在议论,还有的在思考。这时,这位教师不慌不忙地提问这位学生:请你给大家解释一下,圆片是什么?圆片的个数又是什么?“圆片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圆片的个数就是圆柱的高。”话音刚落,掌声响了起来……这既顺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必须看到,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
3.3.3呵护创新,拓展延伸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大胆假设、操作验证、质疑问难、创新生成。在探究中,学生独特的见解、创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呵护他们的创新,并加以拓展延伸,发展创新思维。新教材中都设立了探究性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要将课堂真正动起来,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提供的探究性材料,更应从教材的例习题、平时的练习题、课堂的生成等挖掘探究性素材,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与创造的历程,从而引领动态课堂的有效生成。
4成效分析
4.1共建师生和谐课堂
通过精心预设,诱导生成;依据生成,调整方案;利用生成,巧妙引导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
4.2提高教师教育智慧
教师能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讨论,一起去分享。提高了课堂应变能力,并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5反思
5.1摒弃无效生成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因此动态生成不是盲目地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生成,必须考虑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
5.2注重应变能力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使教学避免陷入呆板,才能正确分析现时课堂的情况,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地运用。但是这种技巧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增强专业修养和文化底蕴,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提高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捕捉和利用能力。总之,我们在课堂中要平衡课堂的两翼预设与生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效引领课堂的生成,构建和谐的课堂,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让教学真正“真”起来,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2]沈涛.探索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3]熊文中.关于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构想[J].中学数学教学,2007,2.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心理咨询 教学 应用
随着社会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心理学专业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加大了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心理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中,心理咨询技能是最重要的内容。在心理咨询专业培养目标上,我们致力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个人咨询风格、咨询水平、人格魅力、个人成长也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专业的咨询技能训练及课程,都应围绕大学生身心发展、学习需求、个体差异和就业发展开展。
一、图式理论与教学设计
1.教学四个心理环节的设计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古宁汉(Cunningham)在研究中发现,学习活动并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而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前提下,利用自己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构建其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图式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领域非常著名的基础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大脑中存在的由各种事件、经验、情景和现象组成的图式完成对语句的理解;图式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各种外界事物及内在逻辑联系的反映,利用已有图式,我们可以对一些具体事实和情境进行“推论”,从而实现学习迁移。学习者就是利用图式理解、学习知识的。在现代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从第一步激发学生已经具备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开始,到促使学生进行感性认识的理解、总结与重构,再到建立知识体系,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该理论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2.设计环节中的具体情境创设
由于学生本身的感性认识不够充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必要的感性认识。为了能够对学生学习活动需要的感性认识做有效的补充,教师需要先加工这些感性材料,对于感性材料能引发学生产生的心理反应进行初步预测。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认知动机的形成大多是从学生对生动的画面、声音和视频材料中产生的。这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具有诱导和启发功能。由此看来,在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最好措施就是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
实例:采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诱导学生。如讲解认知疗法中的“认知三角”时,教师从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中取材,并设计相关知识目的,即从相关材料背景中了解A(诱境)、B(对发生事件的看法、观点等)、C(被诱境引起的情绪、后果等)的定义及鉴别要点等。设计如下:
2.1给学生现场播放《心理访谈》栏目中一期名为《我为铃声狂》的节目,观看结束后分享感受。
2.2显性题目设计:认知三角A(诱境)、B(对发生事件的看法、观点等)、C(被诱境引起的情绪、后果等)。
隐性知识积累:增强对认知三角的感性认识,从节目主人公叙述自己的过去经历及专家对主人公的分析时激起学生对认知三角的多种心理体悟,为认知ABC理论的讲解做感性经验上的准备。
2.3在现有知识体系中准确定位认知ABC理论,激发学生思考A、B、C之间的关系。
3.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学习,同步培养学生能力和心理发展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在促进学生发展智力方面,基础理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对发展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很大不同,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智力水平为基础,重构基础理论知识,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养成新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发展某种新的心理活动能力。这个过程不是记忆知识那么简单,更多地体现在学生敏锐地发现并提出针对性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活动中。
二、自我调节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虽然存在个性差异,但当学生组成共同的集体时,就具有了共同的心理特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先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同时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控制调节。另外,教师的心理活动也会受到外界影响,合理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仅要备好教案,而且要备好学生课堂心理活动的心理教案。
设计师生双向的自我形象,促进师生产生心理共鸣,是心理教案的主线。自我形象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在潜意识水平上对自己形象的认识、评价和想象。“一切有意义而持久的变化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然后再由里向外地发展”①。心理咨询教案的设计受到了内部、外部两种条件的影响。从外部条件来看,教师通过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从潜意识中同化师生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心理认知的动机,帮助学生进行内部积极心理因素的积累。通过塑造学生形象增进学生对班集体与个体的期望,不仅有利于建构认知的动机,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教育理念提倡的想成为的人。
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班级不同,以及个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心理教案需要灵活调整。具体可以分成集体心理教案和个案。
1.个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首先,教师要进行个案积累,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个体运用外部手段干预学生的自我调节,也就是说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和评价,制订计划,采取行动,总结和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还要为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实证如下:某女生Y,由于高考失常上了专科班,心理特征:语言行为比同龄人较为幼稚,个性上比较任性、固执,曾经向班主任反映同班同学对她有敌意,也认为经常有人在背后偷偷说坏话,不论做什么事都有人和自己做对。初始态度,心理上对教师有抵触、敌视特征,无法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迟到或旷课,对同学冷漠不关心。心理纠正方案:对她微笑;任命她为本学科的负责人;关注她在课堂上的表现,多给予鼓励和认可,包容其不正常的行为,转变同学对她的态度。态度变化:遵守课堂纪律,配合教师和同学完成学习任务。期中后,可以逐渐认真对待学习,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经常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学习问题。下半学期,该学生已经可以很好地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对自己能够进行积极和客观的评价。
2.集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主要从外部采取一些干预措施,调节集体的心理特征,试着促使学生重新设计自我形象、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给出相应的反映。教师评每个阶段的效果,并对结果进行激励。
实证如下:某专科班,学生和教师具有很大的心理隔膜,不主动配合教学活动,对教师具有抵触心理。实施过程:第一,缓解课堂教学时的氛围,对学生保持微笑,与学生进行多交流,谈谈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第二,多用鼓励的语气和态度,宽容地对待学生。第三,课后就学生关注的问题与其积极进行交流,并就问题提出学生认可的解决方案。实验结果:学生对于教师的抵触心理消除,愿意与教师交流,配合教学活动,课堂学习氛围融洽,对教师有礼貌,尊敬教师,学生之间也可以友好相处,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3.教师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的基本策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提高心理素质,采取有效的减压方法,合理缓解压力。
实证如下:某本科班,不愿意进行非专业的学习,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全体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学生的心理教育难度较大。心理咨询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开设的模块课,往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任课教师也有抵触情绪。实施过程:首先,尽可能多看到学生好的一面,主动克服负面情绪,积累积极心理因素。其次,课堂上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关注和提问,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融洽课堂氛围,适当增加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之间合作配合。再次,改变和班主任的沟通合作方式,尽量多鼓励赞扬,减少苛责批评。尽管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出现反复的行为,但经过一段时间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全班学生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学生可以平静下来,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学习效果显著强化。
三、以探究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究性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让学生由重视教材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课外知识的拓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关注自己的生活现状,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促使学生拓宽学习视野的过程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讨论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经验的积累,形成更丰富的知识。另外,学生课外还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以便培养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的能力,逐渐养成处理反馈信息的心理习惯和学习习惯。
实证如下: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设计课外探究性题目。比如,让学生通过和同学合作完成个体心理咨询案例,包括筛选个案,收集个案资料,对个案进行评估和分析,设定咨询进程,进行个案咨询,对完成个案进行追踪等。学生从实际个案入手,深入细致地完成了整个咨询过程,从而对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及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一种必然趋势。不难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可以有效强化教学效果。希望通过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咨询教学的应用范例的研究分析,本文可以给同行们提供一定的教学和教法方面的参考。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相信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会在今后有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
注释:
①路・泰斯著.罗汉,方燕译.邬性宏校.聪明的谈话――激发你潜能的5步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
[2]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
[3]贝克(Judith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一、以专业的视角作剖析,偏差较大
无论在校际教研课,还是去参加省(市)以及全国级的观摩课,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用字母表示数”的课的内容和结构大同小异,唯有对意义与理解水平的把握偏差较大。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一):意义引入时有画蛇添足、舍近求远之势头
其一,上课伊始,教师随即抛出了以下习题。
第一幅图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
第二幅图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
第三幅图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
其二,很多教师在课的最后引入一首熟悉的儿歌,出示“数青蛙”: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大多数学生对第一句没有异议,对第二句有的说是“2ɑ只眼睛”,有的说是“ɑ2条腿”……
点评:对其一,我认为,课堂教学由热烈的讨论转变为激烈的争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时间花去了近10分钟,表面上热热闹闹好像与生活接轨,实际上与“用字母表示数”全然无关。大家都知道,CCTV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英文缩写,车牌“浙A”表示浙江杭州地区,只有扑克牌中的J可以表示自然数中的11(勉强可以,扑克牌J其实也是英文JACK的缩写),案例中教师真可谓在教材的处理上有画蛇添足之势头。对其二,我认为多数教师为了追求时尚和新意,丢开了数学课本本质的东西,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中不就有2ɑ+2b与4ɑ这样的教学内容吗?但教师总不愿意采用,宁可舍近求远,效果却适得其反。
案例(二):理解层次有要求整齐划一、生搬硬套之感觉
在理解应用时,教师安排了“猜老师和同学的年龄”这个环节。
师(板书“ɑ”):猜一猜,ɑ是老师的年龄,还是同学的年龄?(全班学生鸦雀无声)
师(板书“ɑ+20”):请同学们猜猜ɑ表示什么?ɑ+20表示什么?
生1:ɑ表示我们的年龄,ɑ+20表示老师的年龄。
生2:ɑ也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么我们的年龄是ɑ-20。
点评:教师全然不顾这部分“另有想法”的学生和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对学生只作整齐划一的讲解,使部分学生特不服气。因此,这个环节给我一种要求整齐划一、生搬硬套的感觉。
二、 用专家的观点细解读,内涵丰富
1.用“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解读。
“用字母表示数”属于概念性知识,从数学发展史的视角来看,它的教学无疑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要寻找承载“用字母表示数”的本质意义并使意义有直观认识的教学模型;二是引发学生对数量间的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的情感需求;三是应该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即抽象认识源于直观模型的心理程序。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归纳为以下四点:其一,把字母当作一个特定且未知的数;其二,字母可以代表几个数或一批数;其三,可以把字母当作变量;其四,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水平的解读。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理解水平不是由教师的教学期望所决定,而是由学生的数学现实、认知能力和数学学科的本质所决定的。我认为根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意义的理解程度,可把理解水平划分为四级:第一级水平——了解,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达到感性的、初步的认识;第二级水平——理解,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达到理性的、能比较差异的层次;第三级水平——掌握,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能举例、能解决一般问题的技能;第四级水平——灵活运用,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综合其他知识灵活运用,且形成能力。
三、 依专题的研讨来实践,“研”有方向
数学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概念教学要坚持三性:一是数学性;二是自然性;三是知识形成方法的可重复性。遵照以上三性,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我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结构相匹配,以经典的事例改编教材的主要内容。在设计教案时,我既利用人教版教材中的特点,也吸取北师大等版本教材中的优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板块(一):实例导入——探究规律,初步体验意义
1.想象用小棒摆正三角形,寻找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联系。
(1) 出示一根小棒,想象用同样的小棒如何摆一个三角形。
(2) 依次回答摆1个、2个、3个、4个、5个三角形需要小棒的数量。
(3) 寻找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规律。
2.尝试用简明、概括的方法在一个括号里分别表示所有的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通过信息反馈,得出用字母表示是一种相对简明、概括的方法。
(1) 教师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如下的小纸条。
师:尝试用一种既相对简明又非常概括的方法把所有三角形的个数都写出来,同样用这种方法把相应的所有小棒根数也表示出来,而且还让人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3倍)。拿出一张小纸条,怎么想就怎么写。(学生信息反馈环节略)
(2) 引出课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
师:通过简短的分析,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是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其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师:再回头看这种方法,一旦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个数,根据这种表达方式,我们能不能很快确定小棒的根数?22个、1000个三角形呢?
师:你觉得你们找到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通过找数的规律,让学生尝试简明、概括地表示数,并对思路进行分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地用字母来表示数,初步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与作用。
板块(二):本质学习——应用范例,理解实际意义
1.猜猜年龄。
(1)猜父女年龄。
(2)出示下面两个式子猜师生年龄:ɑ+20,ɑ-20。(学生分小组讨论)
2.猜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师(贴一个正方形,板书“C=ɑ×4”):猜一猜,这个式子里的字母分别表示正方形的什么?
师:凭你的经验,ɑ在这表示任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时可以是哪些数?(任何数)
师:你看,同样一个ɑ在表示年龄的时候与表示正方形边长的时候,表示数的范围一样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们安排了两个猜测,一是猜年龄,让学生明白字母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示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另一个猜测是与导入互为辩证的过程,导入是从数到字母,这里是先有字母式子,反过来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解释字母式子表示的意义。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去不断诠释“用字母表示数”这个概念的内涵。
板块(三):反馈训练——开放练习,诠释概念内涵
1.开放性练习,根据ɑ×4与书本图片说明ɑ×4表示的意义。
(出示ɑ×4,再出示4本书的图片,如下图)
师:ɑ×4只能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吗?谁能说清楚这里的ɑ表示什么?ɑ×4又表示什么?
2.儿歌。
(1)出示(数青蛙):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2)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唱。
(3)理清青蛙的眼睛与只数、腿与只数的关系。
(4)照这样唱,唱得完吗?学习这一课后,你能用简明、概括的方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吗?
出示:(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5)学生信息反馈。(略)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练习。首先让学生开放性地说一说ɑ×4的意义,突出字母作为一种符号的意义,它不代表一种具体的数量。然后再从这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把数学史的介绍安排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再次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史。最后,儿歌的规律用字母表示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能用正确的方法来表示。
板块(四):互动总结——自我反思,提升理解水平
1.组织学生学习以下改编后的儿歌。
1张课桌1个面,2人可坐有4条腿;2张课桌2个面,4人可坐有8条腿;3张课桌3个面,6人可坐有12条腿……
2.教师提问。
(1)我们全班有42个学生,你能立即算出有几张课桌、几个桌面和几条桌腿吗?
生:有21张课桌21个面,42人可坐有84条腿。
(2)全校有ɑ个同学,要多少张课桌,有几条腿?
生:ɑ÷2。
……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亲历事例,感悟意义,提升理解层次。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与理解水平已有一种潜在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课的最后把教室的桌、人等作为终极目标,从实际生活场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目了然的自然状态,感悟到实在的意义。
以上教案和实施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两条线:一是明线,具体问题数学概念强化应用小结反思;二是暗线,自我领悟抽象领会抽象领悟形成概念。
四、按专门的理论鉴效果,收获丰厚
1.理论依据。
对于这个问题,英国CSMS研究小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撰写的《孩子们的数学理解(11—16岁)》一书中的第八章就“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水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他们主要选取了两个标准作为测验孩子理解水平的内容,这两个标准是字母赋予的意义与题目结构的复杂性,并根据结构的复杂性和量的性质把题目划分为四种理解水平,同时得到了印证。
2.实践意义。
“用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系统学习代数知识的第一课,且是代数知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知道,代数中的字母可以赋予许多不同的意义,因此,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的理解就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这种层次和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后续学习数学与进一步发展创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具体效果。
经过对重组后的教材进行试教(最后一次试教的课堂实录),学生在以下方面有了提高。
(1)充分地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
先前教学中,按照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以教学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定律、公式为主要内容,内容简单、枯燥,学生学习没有激情。这次教学从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中的变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性、概括性,并回顾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的过程,体验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易记性。在最后环节,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字母正确地表示出青蛙只数与嘴、眼睛、腿之间的关系,说明学生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知识。
(2)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前教学中,我通过乘法交换律引出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再通过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引出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书写规则和平方数的意义、读写法,按部就班,一环接一环,整整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讲清其中的要点。这一次,从找小棒与三角形之间的规律入手,尝试用不同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运用字母来表示数。接着通过两个猜谜的游戏来诠释字母表示数的内涵,开放性地解释ɑ×4表示的意义,自然地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意义的渗透,最后通过一首儿歌来加以提升。这些环节层层衔接,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成功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课堂教学研究了学情,分析和掌握了学情,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基础,而且使学生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其实,这在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调查等都能适时应用。如图形知识中要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概念性知识要知道学生的生活经验,简便计算中要了解学生对数的感觉情况等等。
(一)乘除法的对比教学:
1、教师边说边摆草莓实物图,学生观察是怎么摆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个一份,摆了3份
师: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共有()个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同桌互相交流怎么列式。
指名交流并说说是几个几。
师:合起来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让学生回忆摆的过程: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2、教师摆6个桃子,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突出先看到的是一个整体。
教师把桃子平均分成3份,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每份是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共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让学生回忆摆的过程: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3、教师摆9个萝卜,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把萝卜三个三个地摆,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个萝卜
每份摆3个,说说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板书:9个萝卜,每份摆3个,有()份。
指名学生列式,师板书。
4、让学生比较三种摆法,说说摆的过程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生的观察总结得出第一种摆法是合的过程,第二、第三种摆法是分的过程。教师板书。
师:想想什么时候用乘法,什么时候用除法?学生总结。
(二)练习:
1、完成书本练习一第1题。
第一小题:教师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6根小棒,2个三角,每个三角有3根小棒。
师: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列式说说看的顺序。
第二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并说说看的顺序。
2、完成练习一第二题
独立观察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文字提示看的顺序解决问题。
指名说说并列式
3、完成练习一第三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三只小动物提出了什么问题,并根据情境图说出计算结果。
学生独立列式后指名交流。
4、完成练习一第四题
观察图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选择自己喜欢的蔬菜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并在小组中结合图意说说算式的实际意义。
指名交流
二、反思:
乘除法的对比练习,是一节复习课。所谓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相应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一种课型。它的主要任务是: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行、竖成线”,从而构建知识体系;②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安排相应的练习,并对学生学习缺陷进行弥补;③要延伸、拓展知识,以求温故而知新;④要着眼发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24人。从毕业成绩来看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还要抓好每个学生尤其是新生和学困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转化学困生,控制学生流失的根本保证。
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①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②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②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③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④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⑤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②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③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②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③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④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要及时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各教研组每周要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记录、课后辅导记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做到不求全面,但求突破。布置作业时,做到少而精。全科作业量要控制在1.5-2小时左右。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学、复习、整理。这样,真正把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接触知识,从而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