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时间:2022-09-11 00:2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第1篇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探究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学论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化学论文,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学论文,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学论文,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化学论文,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和实验中,关注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够在化学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必要性;途径与方法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不是太乐观,许多学生在挫折面前不能独立思考,冷静下来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或者过于激进的行为,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埋怨、悲观、失望,甚至轻生的念头等消极情绪,这些不当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倡导的教育理念,它除了包含常规教育理念上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文化素质和科研素质之外,还包括抗挫素质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讲授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强,导致毕业后走上社会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也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造成的结果。因此,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很好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培养,一旦步入社会,发现与大学校园环境相差极大,只看到了社会的复杂面和阴暗面,不能正确处理,那么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感。因此,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遇挫原因分析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其原因也多种多样。

(一)人际交往不适应导致的挫折。进入大学前,学生主要精力和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好就行。进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丰富多彩,人际交往频繁,有些同学因为缺乏与人交往经验,不善与人交往,长期以往会产生与人交往的困难感,形成自闭,内向的性格,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

(二)学习方式和特点不同导致的挫折。大学生学了上课,学习全凭自觉,所以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前,习惯了靠教师手把手教,家长看着,填压式学习方式。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如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和学习习惯,遇到考试突然乱了阵脚,往往成绩并不理想,自信心大打折扣,长期以往,厌学、逃课等不良习惯严重滋生,造成了挫折感。

(三)恋爱观不成熟导致的挫折。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现今校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对于高校我们既不反对,也不提倡,但是不少大学生对爱情观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慎重的态度,不能摆正爱情的位置,因恋爱受挫已不争的成为大学生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

(四)就业困难和压力导致的挫折。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难已成为在校大学生一个切实存在的心理负担,特别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对就业难,求职过程中挫折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诸多不良情况和沉痛的教训。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利用“两课”,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两课”教育是现代高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开设的人生成长课程。高校必须在“两课”教育中,发挥主导功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培养其勇于应对挫折的能力,不断提高抗挫能力。高校应将“挫折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识别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理性的对待情感等问题,不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生;挫折;应对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和公立院校、民办院校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格局。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供需矛盾并增加了多样性和选择性。[1]因为办学性质,办学条件的特殊性,其生源构成相对于于公办一本、二本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入学新生挫折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建立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为相关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一般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是人性化的培养理念、科学化的培养方法、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国际视野中的多元文化的大融合;注重校园环境建设、风景优美,大多数建筑设计比较新潮,虽然没有历史厚重感,但也意味着崭新的开始,没有包袱、可以轻装前进;管理上更侧重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的理念,有各类丰富的课外活动调剂学习生活。

我国以公立院校为主,私立院校包括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很短,其生源构成复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往往跨本科二批、三批,大部分来自于本科三批,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进而另辟蹊径以经济为基础进入中外合作项目,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和学历文凭[2];学费较高,一般是国内公立院校的3倍以上(因为公立院校有国家财政补贴),参与合作项目需要读外方学位的学生学费更高;家庭背景复杂,虽然学生整体上的经济状况似乎要好一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庭贫困,家长望子成龙,举家借债让孩子上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凸显了学生间的贫富差距;学生个性张扬,虽然不擅长传统的应试教育,但是不乏多才多艺之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均较强,但自律意识较弱,有的学生课本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生挫折调查结果

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不确信人们将会如何回答你的问题,或者你正在寻找不同的答案,那么开放式问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开放式问卷调查需要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先找到回答中重复出现的内容,然后计算每种内容出现的频率,以了解每种回答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可以发现那些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回答。当然,这种调查需要大量的阅读劳动,耗时耗力。[3]

为了得到学生真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以"根据你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如何应对挫折"为题,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生在第一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新生在开放式问卷中自陈的挫折体验经统计如下图:

在问卷中,新生谈到最多的是学习挫折,其中包括中考和高考的复读,尤其是高考失败的阴影,大多数人对上三本心有不甘,感到学习压力大,有自卑感。其次是恋爱挫折,尤其是失恋导致强烈的情感困惑,有的总结自己高考成绩不佳是由于高中谈恋爱的不良影响造成的。居于第三的家庭变故挫折中最多的是亲人离世,其次是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第四项,贫困挫折,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费高,其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贫困生,因为贫富差距明显,加上同学间攀比盛行,令他们有挫折感。第五项,经历疾病挫折的学生虽然是极少数,但是他们对疾病充满恐惧。最后一项,是个别学生为自己太胖、太矮、面有胎记等体貌特征而苦恼自卑。

新生调查摘录:

实录一:我的愿望一直都是考上一个一本院校,在高二时学习名列前茅,我甚至许下伟大宏愿,要上比北大清华分都高的国防科技大学,但是活就是不遂人愿,我的爱情在这个最不该来的时候降临了,我喜欢一个女生。恋爱不耽误学习,那是天方夜谭,除非你不是真心的,我学习一落千丈。……我上了一个三本,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却很骨感。

实录二:09年,我来到了这个陌生却又向往的地方:xxx国际学院。说实话,这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大学,但在这里,我圆了我的大学梦,十几年的求学征程,早已让我心力焦瘁。我来自农村,当初是咬紧着牙交了高额学费,来到xxx。本以为到学校后可以干点勤工俭学什么的,一个月应该花不了多少钱。可实际我在这里感到非常的自卑,而且压力非常的大。因为同学大多都来自城市,家境状况都不错。平时,经常会有些聚会什么的,还有就是同学的生日。毕竟大家都是新生,因此,任何的活动都非常的积极,互相请客吃饭更是常有的事。这些完全打乱了我的生活规划,我只好借钱或是编理由向家里要钱。说实话,每次向家里要钱我都感愧疚,并且带有负罪感。因为自己都这么大的人还要靠父母养活,心里实在难以接受。我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但进入大学后,我好像也开始学会了攀比,因为每一次和同学一起去买衣服,心里都特不舒服,因为自己穿的太寒酸了。

实录三:还记得,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谁可以说自己没有经历过挫折?”有人说:“来这里上学的人,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否则,我们就去北大清华了。”旁边的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也笑着说:“就是!”但我更明白自己来到这里经历的心路历程,记忆中的那段时间夹杂着雨水、泪水,还有陌生。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同学,让新来的我有些许不安,但让我压抑的是,来到了一所昂贵的三本学校,作为孩子,谁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骄傲,但我失败了。不知道,在这所学校,我的机遇在哪里?

实录四:“心理健康课”,一开始我觉得这课可有可无,我们都多大了,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第一次课来了,不是为了课,而是怕老师点名,来到教室,手机打开看小说,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都在鼓掌,我就听了会儿,然后我就听了一学期。老师很激情,讲课也很HIGH,老师没有照着课本读,而是用一个个例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走进我们心里。我郁结了多年的心病也开始缓解,我现在有了生活的目标,我很感谢这门课,也感谢我们亲爱的老师。

实录五:一学期的心理健康课过得好快,老师像灌溉花园的温和的园丁一样,精心给予我们营养物质,而当我这根枯草正在“咕咚咚”喝个饱时,老师却宣布时间到了!真是意犹未尽啊!从没想过心理健康课会上得这么尽兴!

三、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生挫折情况的应对途径

针对新生的常见问题,建议制定配套解决方案,缩小学生挫折感受的范围和程度,可以采取上好心理健康课、强化成才教育、加强学习指导、给贫困生提供切实帮助、建立多元化和谐校园等具体措施。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一点是其它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目的是预防,“防重于治”,而不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再想方设法去补救。心理健康课注重教学完整性,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易产生问题的各个方面[4]: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爱情与性心理、适应、学业压力、挫折、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改善。通过教学不仅给学生们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在理论中贯穿着许多切实可行、可操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正确自我归因、合理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控制愤怒、适度宣泄、妥善运用人际交往技巧、压力的应对、正确对待爱情和性心理、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等。心理健康课要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情感交流,可以配合讲授法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讨论、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籍以提高教学效果,。

2正确看待挫折,强化成才教育

有首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其实,挫折教育本身应包括成才教育,因为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要让受挫的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景,才能把挫折当作垫脚石,在困境中奋发图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有八十挂帅的姜子牙,现有数学曾考1分的马云。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与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寻求适合自我的成才之路。

3加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自信心

由于合作办学学生的高考总分整体上偏低,所以,新生普遍有学业不佳导致的自卑感,一些同学信心不足, 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引导新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因学习困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专业课教师要注意讲究策略和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疏通,努力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协助新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教会他们科学管理与支配时间;学校要多举办一些有关学习方法、记忆策略的大型讲座和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自信心。[5]

4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恋爱引导

本调查发现,除了高考的挫折,失恋是排在第二位的新生挫折体验,而且,许多同学坦称:中学恋爱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佳影响很大。所以,从中学就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在引导男女生健康交往的同时,帮助学生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分析早恋会导致的不良后果,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把时间和精力投向长远的奋斗目标上。其次,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挫折的指导。分析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人自杀的缘由与失恋等情感受伤关系密切。大学生虽然从生理上来说已经成熟,但在心理上还没有成熟,他们正处在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时期,有些情感脆弱的学生会因为恋爱失意导致行为失常,甚至出现伤人、自伤等极端过激行为。所以,一定要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恋爱引导,要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并关心遭遇恋爱挫折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任课教师要掌握现实素材,有的放矢,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学生正确的情感认知,案例和讨论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举办专门的爱情和性心理系列讲座,并加强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对愤怒冲动的控制能力;最后,辅导员要发动同学互相帮助,形成集体支持的良好氛围,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要进行危机干预,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时效性作用。

5给贫困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和关怀

虽然中外合作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宽裕,但是也有来自倾全家之力举债让孩子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在社会攀比成风的大环境下,身处有“贵族学校”之称的贫困生,同学间凸显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受到有形无形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首先,努力帮助他们改善经济条件。通过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贫困奖学金、师生爱心捐助、一帮一等活动使特困生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联系社会企业机构提供假期、周末兼职打工的机会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劳动报酬,增加收入。其次,关心贫困生的现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体会他们的心理感受,让贫困生在集体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主动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境。最后,要教育贫困生珍惜在大学里读书的机会,认真学习,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要和其他同学盲目攀比,要善于分析环境中的利与弊,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尊和自信,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奋斗方向,坚信天道酬勤、知识改变命运,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光明的前景。

6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构建多元化和谐校园

心理学认为,受挫者的挫折反应总是在一定的挫折情境中产生的,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的重要条件,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或消除,挫折感也就会随之消失。因此,设法改变挫折情境是克服挫折的一个重要方法,融洽民主的生活环境会大大降低不良情绪发生的程度和频率。提高大学生耐挫力,不仅要靠学生自身的主观调控,更需要以先进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改善校园软环境,尤其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如设立院长学生助理团、家长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院长信箱、法制督察处,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好的校风学风、协调的人际关系、恰当的奖赏与监督机制、民主协商与对话制度,是帮助大学生减少和克服挫折的重要条件。从新生入校报到开始,学校就要为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做好新生的接待、安置、熟悉环境,举办家长见面会介绍学校概况和各专业情况,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充满蓬勃朝气、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医疗保险,让身体不佳的同学无生病之忧;为了减少学生对就业的担忧与迷茫,学校要经常举办模拟招聘会,提前模拟招聘会的流程和面试过程,让同学感受招聘会的氛围,对就业方面有充足的准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说破生死,正确对待亲人离世带来的情感冲击,珍惜生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要求人性化、个性化[6],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疏通。所以,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譬如,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多鼓励、支持他们参与学生集体活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好、耐挫性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激将引导法,促使他们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总之,学校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提高挫折抵抗能力,挖掘自我潜能、不断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以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泊.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2] 钱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期,227.

[3] [美]Annabel Ness Evans等著,心理学研究方法[M].周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318-319.

[4] 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 年 8 月.

[5] 王啸天.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6] 邓琪,许骏.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4卷第4期,140-144.

第5篇

[论文摘要]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可以从其所主张的学习形式、教育原则、师生关系几方面借鉴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道德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理论 ,它重视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道德学习”是与“道德教授”相对而言的,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也就是他是如何学习道德的④。“实践一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是:道德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实践 ,个体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进行借鉴,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道德学习理论,“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道德学习是实践的,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有两点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

道德的习得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它必须通过人的感性实践,通过亲身的参与,才能被人直接体验、感受和建构。因为道德这种“知识”在本体意义 L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认识、掌握、创造道德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亲自去实践道德、体验道德来实现。同时,道德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统一体,这些要素无法分割地统一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单纯的内部心理活动尤其是理智上的活动绝不能直面真实的道德。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活动 ,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 比较严重。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与能力。单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应该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但实际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这就必然导致我们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愿望落空,更难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实践一建构”学习观认为,道德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面对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实现道德的发展,这就是道德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道德学习之所以有这个特征,一方而是因为道德弥散在社会生活中、弥散在人际交往的氛围中、始终见诸于具体情境的,没有抽象的、独立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道德。从书本上、从课堂里学到的“道德”并不是真实的道德,也没有内化为学生心理、道德经验的一部分。所以,较之其他方面的学习,道德学习对环境、社会情境的依赖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学习要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因素在个体道德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体尽管可以选择和超越,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个体的道德学习始终是在真实的、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热衷和关注的一些颓事物、新现象不能给予相应研究和及时指导,难以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认知上的困惑,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心理欠成熟的时期,结果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方式乘虚而入,误导甚至贻害了大量学生,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变得脆弱和无力,不能全方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二、“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从“如何学”逆向理解道德教育“如何教”的问题,必然催生了对道德教育课程、教育原则及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这些问题具有革新意义的理解。从解读“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观照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及其启示。活动课程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又被称为“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其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脱离、与生活经验脱离的所谓系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主要的问题②。“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是人际间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过程的产物,对个体而言,也只有通过个人的社会交往,通过自主构建,才能将外在于己的道德约束落实为自己的道德发展。所以,道德教育的影响只有被个体纳入到“实践一建构”的自主活动中,才会产生实际效用。在高校中,和活动课程相对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各种实践活动,但是,这些环节和活动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和被忽视掉。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而:一是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作用;二是客观上的经费 、师资、时间等投入不够。实践环节和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把实践环节和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与教学大纲,并付诸实施。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基本教育原则、形式及其启示。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不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还有一个依据什么原则实施教育的问题。从 “实践一建构”这种新的道德学习理论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心理匹配原则。

主体性的教育把学生当做主体来看 、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丰要 目标。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主体觉醒阶段,需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太多的呵护下成长,有些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于少数大学生不敢直面社会。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性上下工夫,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独立人格,又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坚持实践性原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不排斥,但是觉得政治理论与现实实际的距离太远 ,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拟定周密的实践教学调研课题 ,确定实践调研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与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紧密结合 ,安排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研 ,组织教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评阅、计算成绩,逐步形成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要以课外社会实践为途径,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民情、世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民主化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民主性原则体现在德育的方法上 ,就是指主要采取平等对话、说服疏导、实际锻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民主化原则主要强调的两点。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主体性。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性格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和他们“互相信任”“平等对话”。我们要及时、不断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关注他们心理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物质观 、自由观、爱情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意图出发,正确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融入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成为朋友。

心理学的研究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教育者可以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汲取大量养料,有效的道德教育不仅有赖于一种适当的和成熟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还有赖于人们对思想发展过程的理解,对学生发展水平和人格构造的理解。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心理匹配原则要求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心理学的结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心理匹配原则落实到实处,要做到: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心理学的规律其次,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再次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3.“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师生关系及其启示。因为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一建构”理论认为,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对话合作的关系,通过一定媒介的师生对话,产生精神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接,可以增加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对话合作相对应的师生关系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平等、尊重、宽容、信任、爱。在高校中,师生之间以进行涉及内想法和真实感受的对话机会并不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相关课程教学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这两种方式往往是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即大班授课或对学生的日常规范与服务,这样就使得学生和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在一些集体讨论之类的环节中,由于场合、时间、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往往也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讨论。今天 ,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甚至 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也能经常听到,如果师生之间进行过对话,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释放 ,不正确的观念得到了矫正 ,获得了帮助,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再有,进行对话 ,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良好心态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活动课形式,还是它提倡的教学原则和师生关系,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注释]

第6篇

关 键 词:钢琴教师 硬功 软功

伴随“钢琴热”的持续“升温”,钢琴教师的“市场价位”也不断攀升。但这种“升温”背后明显存在“重技轻艺”“重技轻文”两种跛足倾向。这两种倾向在“市场价位”的诱引下,使钢琴教育由于缺少人文底蕴而发展后劲不足。这除了钢琴教育的体制性问题外,从主观上讲,就是钢琴教师“软功”缺乏锤炼。笔者从事高师钢琴教育多年,经过实际探索和体验,深深感受到,要做一个优秀的高师钢琴教师尚非易事,他(她)不仅应该是一个钢琴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个钢琴艺术家和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与精神追求的人。目前,钢琴教师尤其是高师钢琴教师的“硬功”从总体上是练得不错的,但缺乏的恰恰是“软功”。

所谓“硬功”,就一般而言,应该包括钢琴演奏的技术水平、能力和钢琴知识。作为钢琴教师当然不限如此,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力和修养。在衡量钢琴人才的标准上,我们往往是以“硬功”来衡量的,唯“硬功”是瞻。比赛也是凭“硬功”打分,谁的硬功好谁就得奖。整个教育理念和比赛理念都围绕“硬功”这一轴心旋转,忽视了钢琴教育中的“软功”条件。这也正是我国钢琴教育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软功”是相对“硬功”而言的。“软功”它既不是外在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也不是物化的知识结构和非人性化训练,它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功夫,属于能力、精神气质、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的范畴。具体说来,“软功”分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维能力。“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要传达这种声音,钢琴教师教学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思维是意识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心理活动”。[1]钢琴教学不单是技术层面的,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的技巧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即如何启发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而要达此目的,教师自身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必须先行。俗话说,“授人以渔”。就是说不要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向学生授之以方法,启之以智慧,使学生通过提高思维能力去把握音乐。钢琴教学思维是教学者教学理念的核心。教学者必须在提高自身钢琴教学演奏技巧和更新钢琴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提高钢琴演奏思维和钢琴教学思维及其方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钢琴教学中有所作为。

其次,情感内涵。音乐是表“情”的艺术。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钢琴音乐应该是最美和最能表达情感的。笔者同意把它称为“帝王艺术”,因为从表达情感的角度,它居一切艺术之首。钢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这种情感包括有人情、爱心、良心、同情和种种神圣的感情。只要我们静心下来欣赏一下西方古典名曲,就会充分感受到这种情感。钢琴教师应该加强这种情感的培养,不断通过音乐来激发这种情感,并借钢琴演奏示范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特别是钢琴音乐对于表达情感的至上意义。

再次,人文素养。钢琴教学需要很深厚的人文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植根于文化环境之中,它的内涵的大部分与音乐本身以外的文化,如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心理学、道德、宗教等发生关系。钢琴教师首先要借助这些人文知识来树立人文精神。要“立人”先必“自立”,要达人必须自达,这乃是教育之古训。一个真正的钢琴教育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用英国学者帕金的话说,没有比提高文学、诗歌、历史乃至哲学修养更为重要的事了。一个中国钢琴教育家,首先必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基础,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去学习和融化外来文化,才可能在研究众多学者和哲人的思想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傅聪和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正是这样做的。正像有的学者所说:“音乐能表现一切观念和事物,音乐能提供文化最内在的精神手段。”[2]正因为如此,钢琴教师必须超越“市场价位”的诱引,多花时间在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上,使自己真正能成为高雅艺术的启蒙者和教育者。

最后,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既是人文修养的一部分,也是人文修养的升华。钢琴教师不仅要有音乐艺术修养,而且还要有其他艺术的修养;不仅要有艺术实践的修养,还要有艺术理论的修养。现在有不少的钢琴教师只是懂得一点音乐技术,至多懂得一点音乐艺术,而对于其他艺术一窍不通;只有一点音乐艺术或技术实践的感受,而缺乏音乐或艺术理论的修养。他们只是钢琴教学的教书匠或“技工”,而不是艺术家和教育家。傅雷先生在《家书》中提出的先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的教诲是值得我们钢琴教师去反思并引以为鉴的。

当我们知道什么是“软功”后,下面笔者就如何练好“软功”谈一点看法。

首先,要对与音乐相关的哲学思想或思维方式有所了解和有所体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就是通过了解哲学实现的。纵观中西音乐史,大凡著名的音乐家总是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音乐创作思维均源于哲学的启示。如贝多芬受到过康德哲学的熏陶。他的《英雄交响曲》以及一些钢琴作品在本质上是康德哲学及其其他一些哲学的旋律化或音响化。又如瓦格纳的歌剧也是叔本华哲学的艺术再现。再如当代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的“自然音乐”“具体音乐”的创作,就是受到中国道家哲学的影响。作为一个高师钢琴教师,对所演奏的钢琴作品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必须有所了解。如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就要了解康德哲学和美学思想。由于康德思想博大精深,不可能像理论家那样去作深入研究,但对于一些基本思想应该有所体悟。演奏瓦格纳的歌剧如《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就不能不了解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等相关哲学。演奏西方现代钢琴作品就不能不了解现代哲学。同样,演奏中国钢琴作品,也不能不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有一大批钢琴作品既借助了西方音乐技术元素,又运用中国哲学理念。所以,在演奏和示范教学中西音乐作品时,必须要了解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和理念。否则就不能领会作品的真实内涵,就不能在示范演奏和教学中真正再现作曲家本人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并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思维能力决定着演奏能力,思维能力差必然演奏能力就差。在我国钢琴教育中普遍存在演奏能力缺失的问题,用周广仁先生的话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偏重强调演奏质量,忽视演奏能力的培养。”[3]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师的演奏能力和教学能力入手。如何提高呢?首先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来自于哲学。哲学可以从两个角度提高思维能力:一是从思辨的角度;二是从诗性的角度。思辨强调的是思维的逻辑性,诗性强调的是思维的想象力和非理性的创造力。而这两种思维能力的提高,要端赖于思辨哲学和诗性哲学的学习和培养。特别是在演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这种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受思辨哲学影响较多;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受诗性哲学的影响较多。

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对学生施予爱心。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当你教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必须与之接触的东西,是学生的心理。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无论是学习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可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师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越来越受到专家和社会的重视。2005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会议上提交的数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中探讨了音乐心理学中的各种问题,充分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

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体验。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在反复熟习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理解时代和环境对作者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独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教学内容和具体作品的情感投入,而缺少对教学对象的热爱之情,同样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音乐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一周内仅有很少的课堂交往时间。特别在广州,大学城建成后,教师和学生的直接接触的机会更少,使两者之间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怎样充分利用钢琴音乐教学活动这个客体达到情感交流呢?除了客观因素外,关键是教师如何突出一个“爱”字。在“爱”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的和谐气氛。应该树立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即:要把学生看作是“爱”的、平等的主体,不要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被任意操作的对象。根据笔者以及很多同行长期钢琴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唤起相应的情感,并使情感变成和美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爱心更强烈,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再次,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衡量一个钢琴教师的水平不应该单纯看他的技巧水平,更应该看他在演奏和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的东西。特别是青年一代的钢琴教师,他们的成长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技术培养过程。从小对钢琴的强迫训练是非人性化的,继而上了专业院校后又是一个技术加知识的训练过程。而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缺乏。加之改革开放以来,金钱主义或市场负面效应使不少钢琴教师失去了人文关怀,也缺乏应有的能力去关怀。这是我国钢琴教育亟待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现在连理工院校都开始注意开展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聘请大量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系列讲座,并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艺术院校借鉴的。笔者觉得,钢琴教师必须要跳出自身专业的限制,结合自身修养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多与人文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交朋友,多听他们的课,参加他们的学术沙龙活动,多了解和吸收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钢琴音乐作品是最能够体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因为它产生的背景正是西方人文主义鼎盛时期。如果你不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和精神,你就不能正确把握钢琴作品的真髓。如果你要演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你就必须深切体悟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那种不屈的人文精神;你要演奏李斯特的《爱之梦》,你不仅要了解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所写名为《尽情地爱》,更要了解李斯特是如何既根据歌词内容又超越其内容的伤感情绪,以达到对神圣爱情的炽热追求。

最后,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加强艺术修养。其他艺术修养已经包含在人文修养中,之所以要特别提出来,是因为它与钢琴艺术最接近,是音乐或钢琴音乐的姊妹艺术。笔者发现,我们不少钢琴教师不仅缺乏一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还普遍缺乏姊妹艺术的修养和知识。一个优秀的钢琴教育家、演奏家,除了钢琴的演奏和教学艺术外,不仅不同程度地要有其他方面的音乐知识或表演经验,还应该有绘画、雕塑、文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用一位钢琴音乐学者的话说:“钢琴家应该像画家面对颜色一样,对音色十分敏感和富于选择能力;像诗人一样,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并能把万千思绪浓缩到一个短句之中;像杂技演员一样,你接受最艰苦的训练并能准确无误地完成任何艰难的技巧动作;像电影演员一样,毫不做作、朴素自然;像指挥家指挥乐队一样,能让钢琴发出像交响乐队般的丰富音响……”[4]因此,笔者以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钢琴教师,要在现有的钢琴演奏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更多地掌握一点其他艺术门类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和教学达到更高水平,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第7篇

    随着对以上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随着专业的调整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该课程的学时被不断压缩,另一方面课程的知识量大、内容繁杂、涉及的概念原理规律多,因此就形成了“较少的教学学时与较高的教学难度”之间明显的矛盾冲突。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内容以观察性、验证性的分散实验为主,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很少,因此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以下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2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贯穿主线、突出重点、强调实用、体现先进”的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贯穿主线”就是在介绍各种工程材料时,都围绕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使用性能这根主线展开。“突出重点”就是在介绍各种工程材料时,针对每种材料的实际应用特点不同,介绍的重点也不同。“强调实用”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合理选材、合理选择热处理工艺及合理制订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体现先进”就是及时引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按照以上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且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该课程的精髓。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包括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作者在以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3.1感情交流

    师生间感情的双向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利于学生构建学习兴趣及产生学习动机。例如,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交谈,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考研、求职、爱情观、人生观、个人爱好、学科前沿及学校发展等话题,通过交流,拉近了与学生的心里距离,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都大大提高。

    3.2启发思维

    巧设情景问题,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金属塑性变形时设问,来回在同一处折弯几次铁丝等冷却后再去折弯感觉有什么不同?

    3.3形象比喻

    形象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或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例如,在讲消除零件内应力的方法时,可形象比喻人在疲劳时通过洗个热水澡或捶捶背揉揉肩来消除身上的疲劳,这就对应着去除内应力的两种方法,即热处理法、机械法。

    3.4对比区分

    把两种相互对应的内容或同一内容相关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照说明,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异性,可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促进理解与掌握。例如,通过对照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贝氏体、托氏体、马氏体等概念,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5联系实际

    知识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背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将教学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例如,在讲金属材料时,可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可以接触到的自行车的各个零部件和金工实习时所使用的普通车床上典型的各零部件。

    3.6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题讨论课,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讨论选材及热处理工艺分析时,以汽车齿轮为例,要求学生分小组预先查阅汽车齿轮的材料及热处理方法,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在黑板上列表介绍本组查到的结果,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总结。

    4强化教学手段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者相加达到94%;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同时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3]。基于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将学习过程中的看和听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接受信息。

    4.1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方式将抽象、感性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单调、呆板的讲解趣味化、灵活化,具有提供图文声像等综合信息的能力,使得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例如,在讲工业用钢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生活用钢的大量实例图片就会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认识。

    4.2利用网络资源强化教学

    通过网络资源,可实现师生的互动,加强师生联系,突破时空的界限,延伸课堂的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使用E-mail或QQ的方式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的交流,当学生遇到疑问时可以通过发送E-mail或通过QQ向老师请教,老师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

    5加强实践环节

    我国着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说过“:实验室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过分[4]。”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设一些与以往实验有本质区别的设计性实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在实验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例如,要求学生完成制备金相试样和观察显微组织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除截取试样由实验室准备外,其余操作皆由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第8篇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界60年代最早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何克抗,2004)首先,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不是一个单向传递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认知和双向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与新信息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主体对客体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结构会发生变化,个体对新知识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建立起学习者新的知识结构。作为间接经验获取的重要方式,信息的传递是必须的,但是,信息的传递并不足以保证学习者知识的构建,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能记住多少老师讲授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真正的意义构建者,老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第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即“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的重要作用。学习是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只有在真实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学习者才能重组原先的知识结构,深刻理解当前内容的实质与规律,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对意义构建起关键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完成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2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要素

乔治•加农(GeorgeW.Gagnon)和米歇尔•柯蕾(MichelleCollay)(2001)等人在皮亚杰等研究的基础上,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LD(ConstructivistLearningDesign)所包含的六大基本要素,即“创设情境(DevelopingSituations)、提出问题(AskingQuestions)、搭建桥梁(BuildingBridges)、组织协作(OrganizingGroupings)、展示成果(ArrangingExhibits)和反思过程(InvitingReflections)”。丰玉芳(2006)指出,“创设情境”是指创建有利于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思维;“搭建桥梁”指的是搭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的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组织协作”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展示成果”是学生通过学习小组、个人演讲、角色扮演、专题汇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所学知识和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展示出来;“反思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原有知识与所学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全面深刻的反思活动提升元认知水平、激发潜能。

3课程设计案例

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Unit1TheTailofFame为例,展示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设计六要素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王峥(2014)指出,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与相关知识水平、具备主题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而且要兼顾语言知识、技能与内容,具备系统性与逻辑性。这篇讨论艺人追名逐利问题的论说文的教学目标为:理解成名给人的生活带来的好的、不好的影响;掌握学习策略,兼顾语言知识的扩展,尤其是词汇学习策略;难点是外化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议论文的段落写作能力。为实现有利于学生意义构建的情境,结合建构主义学习要素,笔者进行了以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让学生对即将要学的新知识有感知的唤起、好奇心的唤起,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态度与学习积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产生的前提是学习内容引发学习者的关注,进而使其形成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倾向。课堂情境创设应紧扣课堂主题,引导学生选择性注意,能激活学生相关知识并促其重构。(王峥,2014)上课时,教师围绕本单元的主题Fame,首先展示两段与学生真实生活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视频一是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OprahWinfrey对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中国歌手张靓颖的采访,在采访中,张靓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独特声音魅力,还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成名带给自己的收获;视频二是电影《明星之恋》的节选。该电影讲述了美国超级明星克里斯托弗和平凡女孩的一段际遇,是一部现代版灰姑娘和明星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明星在名利之前对爱情和友情的选择。视频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导向刺激(orientingstimulus),激发学生对“名声之尾”主题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Sanders(1996)曾经指出:“好的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或者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读写课堂上,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探究知识。教学中,导入视频后,教师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Whatarebenefitsbroughtbyfame?Whatdothepaparazziwantfromthecelebrities?Why?Whataresomeofthebestthingsinlifethecelebritieshavetogiveup?Howtogainfame?这些问题是老师针对课文的主题,联系视频的内容所设计,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协作,自主寻找答案。

(3)搭建桥梁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的建构是在新旧知识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主体根据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搭建起与课文这一客体之间的桥梁,在老师创造的能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情景下,吸收并内化知识,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通过前面视频展示与小组讨论,学生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成名所带给人们的利弊,这样构建起了他们对课文主题“成名”的基本概念。那么如何才能成名呢?作者对于成名本身和名人所能带来的利弊持什么样的观点?有哪些建议?老师接着抛给学生这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增加学生构建新知识的愿望。同时,老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查读和略读,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这样,老师以追加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搭建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4)组织协作

Schmucks(1997)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能使学生更好地分享信息等资源,有助于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构建。组织协作时,“每个人既分享外界的知识,同时又共享自己的知识,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又是资源的设计者、知识的‘生产者’”(陈琦、张建伟,2003)学生被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分组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与自己意愿,确保各组之间的竞争公平性。小组讨论开始前,根据大脑短时记忆的特点,首先让学生回忆导入视频与自主阅读时出现的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短语,比如achievedherinstantcelebrity,exploitingtheirtalentfor等。通过重读文中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语言背后的人生哲理。比如通过学习Thecrueltyofsuccessisthatitoftenleadsthosewhoseeksuchsuccesstoparticipateintheirowndestruction.(成功的残酷在于他往往使那些寻求成功者自寻毁灭)这句话,让学生结合“名人效应”,谈谈自己的理解。文中类似的值得挖掘的句子还有很多,老师引导学生列出这些句子并进行赏析。此外,本课的词汇很有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不同的词汇记忆方法。比如,联想记忆法记忆,chasev.“追赶”,谐音为“追上去锤死(chase)它”(谐音);新旧词汇对比法如discount,minute,second,fine等词;词根词缀法如conquest,justify等词。每一组学生负责一类词汇记忆方法,从书中找出对应单词,然后从自己记忆库中补充其它的单词。小组活动时,老师控制活动的节奏,监督活动的质量,对于讨论中偏离中心学习任务的学生要及时纠正。

(5)成果展示

小组的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可以是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其它同学针对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与看法评价,汇报组的所有同学参与问题的解答;也可以是小组成员以角色扮演等形式共同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课的展示环节,由于各小组成员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小组展示的结果也千差万别,各有千秋。这反映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特征: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拓展的和未知的。通过全班的集体交流,学生对成名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议论文的基本协作模式加深了理解。学生的口语与自信心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也有望得到改善与提高。

(6)反思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意义建构的个体性与主体性。学习者在综合和概括自己观点、反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性推敲和检验、重构自己的观点。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课文的识别、理解与加工,更是对这一学习过程的自我观察、评价与调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归纳整理,包括课堂活动中反复操练运用的新的语言知识、成名给人带来的利弊等。归纳整理与对学生的活动作出评价后,老师布置外化语言知识的练习——段落写作。老师以课文的第3段为范例,分析ageneralstatement+supportingdetails这一写作技巧。学生模仿段落组织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新的角度外化建构的语言认知。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生;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包容和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理想的课程之一。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跨度非常广,可以从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的。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语言、艺术、军事、伦理、政治、经济——都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让他们能够从中领会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历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者们;那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寻者们;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贤良们;那些“舍生取义”的斗士们;那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爱国者们无不是我们学习和歌颂的对象,将古代文学中的这些经典篇目介绍给大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美学氛围的课程。从别有韵致的诗词到骈俪的辞赋,从意蕴优美的散文到情节曲折的小说,古代文学作品呈现着多样的形式美,具体到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离骚》的语言美、李白诗歌的韵律美、韩愈散文的格调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弃疾词的崇高美、苏轼词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灵美、《红楼梦》的人性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养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审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古代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质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学的钱伟长曾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感情强烈,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达给大学生,以提升其内在的人文素质。

1、爱国情感教育

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代文人都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从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陆游的“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仁人志士所体现出来的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能够感染大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们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的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捍卫国家尊严,坚持民族气节的文学主旋律。因此,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爱国精神进行深入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报国精神。

2、道德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孟子“舍生取义”的道义精神,孔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精神,《礼记》中的“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的诚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良好爱情观,《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张中丞传后序》中张中丞和南霁云视死如归的精神,陶渊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中体现的亲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现的友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无数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善待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善良、正直、无私、宽容等美德,都是我们今天培养大学生良好伦理道德素质的深厚文化基础,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情感资源。

(二)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一个优秀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树立民族信念,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把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精准地传达给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上。这就需要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彻底地理解作品,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使学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气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对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自己教育和教养的提升。要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各朝各代的文学家、文学作品如数家珍。与此同时,还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及时更新看法和观点。

教师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不仅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也会对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产生很好的影响。因此,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古典气质,具有一种不问世事的洒脱之气,从而能够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由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这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对传统文化、对古代文学有着强烈的爱,并把这种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性介绍,而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愤之感、无奈之感等情绪传达出来,以此来感染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学习一些诗词、散文等的朗诵技巧,用自身充满感情的朗诵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三)充分改良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环节

善于引导,提倡“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他强调: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并认为“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知识,即使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但只要这些知识是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重要的步骤: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可用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资料,作抽象概括并从中引出结论——引导学生从逻辑上和实践上证明自己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高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辅助手段,让教师有发挥研究专长的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科研兴趣和科研方法。 减少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讨论的机会,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结论的独到看法,并且给予帮助和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调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形式。这种方法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时期依然采用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

1、多媒体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试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给学生完美的视听感受;在讲李白诗歌的时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如乔榛、丁建华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可以在他们激情的朗诵中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在讲《杜丹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视频,让学生既能领会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优美的曲调。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比较教学

我们还可以将古代文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式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将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讲,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另外,如果我们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相比较来讲授,学生就可以认识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文学韵味的独特之处。

3、实践教学

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毕竟教会学生某个知识不如教会他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加强他们自身动手、动脑的能力。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课程论文的形式。写论文是文学课程考察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写论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何选题、查找资料、提出创新点,以至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让学生在课后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相应的论文,这个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不仅如此,今后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10篇

我在十二三岁时,就对男女关系非常好奇,脑子里几乎整天都想着这些事。到了初中二年级时,老师给我们发了生理卫生书,我有些激动地翻开它,迫不及待地看了生殖器官那一课,下身也一阵激动。从此取而代之的是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总是人体裸的身子,看到人就好像看到了他们的屁股,看到了他们的生殖器官,甚至想到了,无论做什么事,就连写作业时也在想这些。天啦!我是怎么啦?我该怎么办?虽然我把这些都藏在心里没有对任何人说,但我非常害怕别人知道我的内心。表面上我装着很镇定,内心里却非常紧张和害怕,千方百计想不让自己想这些,在笔记本上反复写“不想了不想了”,但一切努力都毫无作用。就这样,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初中毕业后,我自然是没考上高中……现在我已是孩子的妈妈了,快30岁了,却仍然还是一看到人就想起这些,我越控制反而越厉害。而且经常感到心慌、头痛、心里难受,长期以来都睡不好觉,记忆力严重下降,人也更加憔悴。我怎样才能不去想这些?请帮帮我吧!

刘英

刘英读者:

你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强迫性性意向”,属强迫性神经症的表现。“性”是人的本能需求,进入青春期后,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性意向、性幻想等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由于你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却把它当成是不应该、不道德的,因而感到紧张、害羞,更怕别人知道,千方百计想克制自己不出现这类想法。心理学上有一逆定律,即越是不想它出现的,就越是会出现。所以,你越反感、越是想克制,反而出现得越多。时间一长,通过条件反射的作用,就变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以性意向为主的强迫性思维。

只要你自己有信心和毅力与医生配合,这是可以治好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对这种意念采取接受的态度,不害怕它出现,也不去克制它,任凭它出现和存在,带着这种意念,甚至是忍受着不适和痛苦,照样去做该做的事。慢慢地你就会习以为常,最终它就会自生自灭。如能同时服用抗强迫症的药物,效果则会更好。

杨司佼

无端猜疑是精神病的先兆吗?

近几年来,我爱人总是怀疑自己的工资、奖金、津贴被科室领导冒领了,虽经上级领导多次调查确认并无此事,可就是不能使她相信。最近,她又怀疑家里的煤和食油被邻居偷了,辱骂邻居,搞得四邻不安,单位领导和同事都认为她是胡闹,要处分她。我觉得她可能是精神上有了毛病,请问应如何判断?

李江

李江读者:

你爱人的症状有三个特点:一是无中生有;二是自己坚信不疑;三是事实和说理不能使她消除怀疑,这完全符合精神病学中“妄想”的诊断标准,是患了“重性精神病”的标志之一,建议你应尽快送妻子去精神病医院就诊,以能早诊断、早治疗。

杨司佼

我心归何处?

8年前,我爱上了宏,无论上班下班,只要有他在,我便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天,我们单位一个也在追求他的女孩告诉我:他只是把我当妹妹看。我一听就气昏了头,立即找了我们这个圈子里的平淡了朋友。当时我已感到宏的颓唐与悲伤,我亦心如刀绞。在我公开与平谈恋爱的第二个月,宏调动了工作,次年我与平也一同调往上海。平对我很好,可我并不爱他,我心里从未开心过,常想起宏,非常想。前不久,我们回到原单位参加庆祝活动。面对深爱着的人,我们谈了很多很多,他说他一直来谈女朋友,6年来一直后悔当初顾虑太多而失去了我,一直想念着我,没有心情去交女友,至今独身一人。此后,我们开始了频繁的电话联系,他告诉我,如果平不是他的朋友,他会让我离婚。最近他也准备来上海发展,我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宏、丈夫和儿子的影子整日在我脑海里显现,心里更加地不安,也非常痛苦,我感到好累好累。我想,我应该做一个决定:①与平离婚,和宏重新开始。②与宏从此分手,任凭思念,也决不再联系。请告诉我应该怎么办?

崔燕

崔燕读者:

爱情是浪漫的,越是曲折越富有想像力与吸引力。然而,婚姻却是现实的。你与宏虽然有互爱之意,却没有进行过实际的恋爱过程,没有进行过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磨合,如果你们结合,从浪漫到现实,生活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你若选择离婚,与宏再续前缘的话,虽可了却你的一段情缘,却会让你欠下新的情债。当你平静下来后,你又会想起对儿子、对平的伤害,你的心同样会不安,同样会活得好累。如果与宏的婚姻生活比想象中的要差的话,将会令你后悔、失望,以致更加痛苦。因而这一选择可能会使你失多得少。我认为你还是选择“从此与宏分手,任凭思念,也决不再联系”为好。这样,苦了你一人,却幸福了你一家,况且,这种痛苦也只是暂时的。

杨司佼

给文夫立一项“公约”!

我与丈夫结婚快两年了。很多时候他因对我的生活方式不满,或没有主动帮他做某件事而大动干戈。另外,如在街头遇到那些穿戴较暴露的女性,他会说些诸如“她性感,她好露,她穿戴得体,她长得美……”之类的话。为这些我曾动过与他分手的念头,但每回分开不久,他又会向我检讨,弄得我又不得不接纳了他。可时间不久,又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我到底该怎么办?

岑岑

岑岑读者:

倘若你丈夫的脾气只对你一个人而来,而对其他人“都没脾气”,第一,这表明他对你缺乏爱的深度,一个男人绝不会总是忍心对他真心所爱的女性进行感情上的伤害;第二,他极可能是个欺软怕硬的人,跟这种人过一辈子你就得窝心受气。作为一男性,在街上遇到一些穿戴较暴露的女性,因而多看几眼,内心生出几分羡慕乃至非分之想,我认为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他敢于把真实心迹在妻子面前大胆“由衷”地表露出来,那么这种“诚实”对双方的关系来说绝非什么好兆头。这说明他在心底里并不在乎他的妻子。从我的直觉来看,你的丈夫不成熟,而且也很任性,这使得你们相处时间稍长,彼此就很难相容。但是他也“挺会来事”,一旦与你分手后,他可能又觉得不能失掉你,转而又换了一副态度,关心你、体贴你,使你感动。女性的许多人生悲剧,都是因为心肠该硬的时候硬不起来,以一时的感情代替了理智,在该说“不”的时候说了“是”。所以在婚姻大事上,如果自己看清楚了,想明白了,就当断则断。

因此我建议你从现在起,给你丈夫一次机会,和他约定好“以往的过错不究,重在今后的表现”,两人从此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真心相待,不故意伤害对方的感情,有错及时承认,对方也要耐心帮助。他若同意此项“公约”并坚决执行,那就好,否则,只好说“拜拜”了。

肖峰

笑对“嫉妒”

我去年发表了两篇论文,谁知却被主任嫉妒。他常对我冷嘲热讽,我不搭理他,他更得寸进尺,说我高傲,专找我的碴子。渐渐地,我与他的矛盾越来越深,关系也

越来越紧张。而且同事们在他的挑拨下,亦都疏远了我。我现在心里好烦,好苦恼,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周宜

周宜读者:

我早已品尝过被人嫉妒的滋味,所以我很理解你的苦恼,并乐意与你讨论这个问题。

我认为,导致你苦恼的原因,除了你那位主任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容不下“能人”而过分嫉妒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自己对被嫉妒作出的反应而产生的负效应。主任嫉妒你,使你心中不快,相应地作出愤怒、疏远、工作上不合作,甚至反唇相讥等心理反应,一争二斗,矛盾公开化后,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他对你的嫉妒便无需掩饰。所以,我建议你不妨反过来想想,若是你的下级超过了你,你是不是也会感到面子上过不去?也会感到有一种威胁?也会嫉妒他?就不难得出“嫉妒是人之常情”的结论,也许就不至于这么生气和愤怒了。若再换一个角度想想,别人嫉妒你是因为你有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有比别人行的地方,因而遭人嫉妒是你的荣耀,你就更宜平心静气了,至于同事们疏远了你,恐怕除了受主任的影响外,亦可能与你的为人有关。人们都喜欢与相同层次的人交往,特别不喜欢“高攀”,所谓曲高和寡,别人认为你比他们能干,与你交往有些“不搭对”,如果你不主动表现出热情与兴趣,即使你是个再好的人,别人也只会对你敬而远之。我以为,对待嫉妒的最好方法是装聋做哑,假装不知道,心平气和地照常与别人交往,尤其是要主动热情地用自己的能力、特长去帮助别人,主动地把自己“融”进集体中去,让别人受益于你。这样,随着时日的推移,对方的嫉妒心理就会逐渐淡化,使自己既取得了成功,又得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杨司佼

老想家怎么办?

以往每逢节假日不能回家时,我都特别难过,常常以泪水相伴。眼看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又要来到了,可我因工作需要,仍无法回家过节。请问怎样才能减轻想家的痛苦呢?

司马宏

司马宏读者:

你虽然品尝到了想家的痛苦,可我还是要告诉你,你应首先为自己庆幸。因为有家人在爱着你,所以,有家可想是幸福的,想家之苦也是甜蜜的苦。

第11篇

关键词:视听法 微电影 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下的听说课和微电影的关系

新时期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实施使影视多媒体教学开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进而改变了以前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了“多媒体热”的局面。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具有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国际的教学,因此它必须与国际教学方法和模式接轨。在汉语教学“多媒体热”的大局面下,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法来运用多媒体从而更充分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这一问题就尤为值得关注。视听法强调的在一定情景中听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正好适应了“多媒体热”大局面下的教学法改革思想。而微电影作为一种电影艺术,又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就成为了联系多媒体教学与视听教学法的绝佳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说, 看电影学语言作为视听法的保留曲目, 依然有其生命力和研究空间。

微电影是最近几年开始在网络上星期并流行的一种电影模式。微电影,是微型电影的简称,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小投资”的视频短片。从微电影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微电影具有情节简单,时间短,内容主题单一等特点。微电影的题材多来自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了爱情、友情亲情、公益、教育、时尚潮流、商业等多种类型的主体,内容极为丰富和多彩。利用微电影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利用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来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者贴近自己生活的情景中去感知汉语和汉语文化,并对电影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展开讨论,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将微电影与汉语听说课结合的理论基础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将影视材料引进视听说教学。是因为影视的语料真实、情景自然的特点受到对外汉语教师的广泛关注,这种语言和文化的立体输入方式也逐渐成为学习汉语的有效途径。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将语言习得作为第二语言的获得方法,学习者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的交际来获得第二语言知识。影视中语境化的教学有助于视听说的结合,可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视听说教学,就是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说综合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视听说教学也可称为影视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环境的创设十分必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的影视教学,是在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先从视、听两个方面学习影视作品中的“可理解性输入”,让学习者切身体会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语言和情景; 再从说的方面刺激和诱发学习者对于语言的模仿和再现来进行“输出”。在“输入”环节,如果能尽量做到各种情景的真实再现包括说话者的肢体语言、眼神和其他副语言,那么将会大大增加“输入”的有效性。那么通过微电影这种视觉多媒体来进行有效“输入”,恰好能充分将其最大化。心理学家Terenchera调查发现,人们通过听觉所得到的信息占10%,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占87%,这两项之和就已经达到了97%。学生在新知识认知的过程中,只用听觉认知,经过三天的遗忘率已达到 80%,只用视觉认知,经过三天的遗忘率可达到 50%,而视听结合后,相同时间内的遗忘率才达到 18%。这说明声音与图像的配合刺激人脑反应的视觉和听觉,相对于单独依靠听力课程在同一时间内,知识的获得的效率更高,储备时间更长。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教学影视材料,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优越性。首先,片长适中。微电影以其“微”区分于其他电影,由于它的时间长度为30秒至3000秒时间,所以它在短时间内能体现出来自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灵活的时间长度不仅适合50 分钟课堂内的教学,满足汉语学习者在课上的观摩、分析和讨论的时间,而且有利于学习者课外碎片式的休闲观看。教师在课堂中可任意选取不同主题的微电影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交际环境,学生所获知的信息量选大于传统电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掌握大量不同的交际情景。其次,主题鲜明,内容简短。微电影一般只展示一个故事情节,人物较少,题材也都贴近生活,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象,因此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受影片整体时长较短的限制,微电影的叙事体系就要以简单精炼的故事内容为立足点,同时要保证影片质量体现内涵思想,所以情节通常非常紧凑。简短的内容情节通过简单的人物自述和对白表现出来,这种表述,在数量上又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一定的可理解性输入。最后,传播方式多样,观看方便。微电影主要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它的传播速度以及观看群体远大于传统电影,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汉语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众多手段随时观看。随着微电影的普及,现在甚至在地铁、公交和电梯里,都出现了微电影的身影,这种多地点全方位的传播方式,使得汉语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外也随时自主或不自主的接触到微电影,便于学习者熟悉汉语语境。

三、基于定量问卷调查的微电影及相应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上面已经提到,微电影有着众多的主题和风格,虽然都是微电影,但是影片的长短还是有差别,长的可以到半个小时左右,而短的只有七八分钟。对外汉语听说课对时长、风格以及主题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反过来我们通过一部微电影在听说课里教的内容包括生词、语法、交际和文化等等。对于这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300位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主要是初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包括微电影时间的长度,主题,风格和字幕等等。下面将问卷中几个核心问题的调查结果一一列举并分析。

关于时长:如果将一部微电影运用于汉语的视听教学课上,你觉得 多长的时间会比较合适?

可见,超过一半的留学生认为时间不宜太短(少于10分钟),又不能过长(超过15分钟)。所以在选取微电影时,要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不宜过长。10到15分钟也是大部分微电影的时长,可以完整的介绍一个故事或者情节。如果时间太短,可能信息量不够,导致学生不能理解;而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则会下降,降低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尽量选择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的当做教学材料。

关于题材:如果将一部微电影运用于汉语的视听教学课上,你对什么题材更感兴趣?

可见,对于题材,各种题材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偏好,各种题材均有一定的比例。这也是和不同个体的兴趣和性别有关。在对“爱情故事”感兴趣的23.7%的学生中,女生占了85%。而在对体育运动感性的10%中,男生占了9%。只有这两项中,男女性别差异个体明显。其他三项中,男女比例基本各占50%。由此可以看出,在题材的选择上,一般选择贴近日常生活,主题鲜明,注意情节生动有趣,并能开发学生思维对其能进行讨论的微电影。而对于纯粹的艺术片或政治气息很浓的影片应该避免。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性影片夜莺尽量避免,除非是为了专门介绍或者是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贴近生活的材料人物语言真实,并能够反应社会现象,同时让学生有可以思考的空间的微电影最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影片中的语言要自然规范,所适用的词汇和句式也应是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学习者融入语言情景进行学习。同时最好在影片中能体现一定文化内涵,巧妙的表现中国文化习俗和元素等等。

关于教学内容:如果将一部微电影运用于汉语的视听教学课上,你更希望从中学到什么?

可见,在教学内容上,接近一半的学生主要想通过微电影学习词汇,交际用语和文化习俗也占一部分,而汉字和语法的学习,则很少有学生想通过微电影这种形式学习。听和说是语言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微电影教学中,把握好这两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听为主,看为辅,看是为了听得更明白,而单纯的看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视听结合的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围绕帮助学生听懂并理解影片的内容。

四、课堂教学步骤和教学建议

由于影视欣赏教学的独特性,现在将其与听说课结合起来,用于听说教学,充分发挥它的独特优势。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制定合理有效地教学步骤,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将微电影用于听说课教学的一个范例步骤。

第一,介绍影片。教师在播放前,要对影片内容做一个简介,如题材的类型、故事背景、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等。老师可以先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从中教师对学生也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和判断,有利于下面教学中更好的处理可能会出现的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等问题。或指出在观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观看影视作品的目的,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欣赏影视作品,认真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

第二,整片连贯放映。随后,播放影片时,将教学片从头放到尾,中间不作任何暂停,每堂课中也不宜暂停,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观看边寻找问题的答案。否则不利于信息输入的连贯性,也不利于学习者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这种方法主要是训练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能力,同时可避免学生只注意电视画面,不注意片中角色言辞的现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每堂课可划分为不同的片段,每个片段有要传达的主题和传达的词汇、交际用语、文化风俗等目的,并且要进行细致全面的讲解,单重点是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让学生互相多说多听,紧扣听说课这一课型进行训练。

第三,消音放映。在第一次基本讲解结束后,第二次放映,但将音量关闭,让学生只见画面,不听声音。播放完后让学生复述内容。在复述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与关键词的指示。允许不同的学生会复述出不同结果的故事,此时,教师不用受到原片段内容的拘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并积极鼓励。在学生复述过程中,教师应可以随机提问关于剧情涉及目的语言点的教学问题,在课上随机进行提问。这样可以考察除复述者以外学生的理解程度,也可以通过纠正错误答案来引导全体学习者正确的思维方向,也提高了学习者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这种方法可十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听说结合。

第四,配音与表演。通过以上两轮讲解和听写、排序和跟读的训练,确认学生对电影情节和人物台词充分理解后,选取其中一到两个场景对话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配音练习,前者是只听声音不看图像,通过输入考察学生听的能力;后者是看图像不听声音,通过输出考察学生说的能力。考察每段场景的时间为3-5分钟,场景中出现的角色为2-4位。这种训练的课堂效果较好,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角色模仿时带入感强烈,可以通过模仿角色行为更深刻的理解所说句子的含义。

第五,小组讨论。在通过多种课堂讲解和教学训练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与汉语水平,平均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在小组中交流所学电影涵盖的各方面知识,教师及时评价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加以正确引导。也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出答案,再由每组组长回答出最后的整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这项训练能够锻炼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每个的学习者的课堂参与度,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以上只是一个范例步骤,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可以对重点情节进行多次重复放映讲解。在视听说课中,教学效果如何,关键看教师怎样利用影视材料、设备以及怎样控制课堂教学,并没有既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何庄.对外汉语教学中中文电影教学的影片选择和课程设置[J].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孙炜炜 臧蕾.以英国喜剧电影为资源进行视听教学的探索性研究和设计[J].科技信息,2008(24)

[3] 田班超.看电影学汉语―海外汉语视听教学新探[J].电影译界,2010(23)

[4] 张丹丹.浅谈微电影与对外汉语教学[J].网络传媒,2013(2)

[5] 张晶涵.浅谈微电影在对外汉语影视教学中的运用[J].电影译界,2014(16)

第12篇

一根据课程特点,更新教学内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文学教育公选课一般是30学时,相对短暂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对象的非专业化决定了文学教育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它有较强的灵活性。我们以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为蓝本,每学期对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局部更新,尽可能地将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带进课堂,做到经典性和时尚性兼顾。90后的大学生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对时尚性表达的偏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引领他们鉴赏那些以前教材中、课堂上未被关注的文学样式,如流行歌曲、网络文学等,我们把其中适合做教学内容的文学素材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学阅读观。例如:大学语文课程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插入当红男旦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歌曲,这是一首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多学生都爱听爱唱,“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我们引导学生就这几句歌词从原诗里找到相应的表达,并说说各自写法的妙处。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导语”中有这样的话“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流行音乐入耳入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影视与当代文学课程讲到知青题材的小说时,把网络上红火的“最温馨感人的情感读物”——《山楂树之恋》推介给学生在线阅读,让学生把小说文本和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思考这部小说所写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在追求性解放的今天还有没有价值?法国小说欣赏课程讲莫泊桑作品时,把当今流行的《金陵十三钗》和《羊脂球》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二者表现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和“救赎的主题”。把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与影视、文学文本与流行音乐进行参照阅读阐释,“可扩展课堂容量,充实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在文学体验之路上获得更多知识”[1]。我们还密切关注当代文坛发展动态,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推介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奖项的获奖作品,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强化主体意识,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工科学校公选课基本都是大班(180-220人)上课,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人们常常将讲授法与灌输式、填鸭式联系在一起,并把教学的呆板、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看作是讲授法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造成这些弊病的不是因为使用了讲授法,而是运用得不恰当,即方法本身未能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环境相协调[2]P269。讲授法对教师的表述语言要求较高。90后大学生“他们对图像化与游戏化的世界相当熟悉,对种种轻巧、有趣的表达非常热衷,对大话式的网络语言更是驾轻就熟”[3]。教师讲授语言应尽量适应这样一个教学群体的阅读风尚和欣赏旨趣,可以适当采用戏仿、戏谑式议论、调侃式转译等表述方式,让阅读过程变为“悦读”过程。“在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这就要求“教师讲解声调要有抑扬顿挫,语言应精炼、优美、富有情绪性”[4]P164,加上巧妙剪裁内容、适当制造悬念、适时提出问题、适度穿插花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教师要对讲授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并实现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指导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景,获得美的体验和人生启迪。“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与互动是文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且对经过十多年应试语文学习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能够多参与,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将自己的认识放在课堂中与大家交流,以便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6]。所以要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互动不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教学行为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情感的大量高扬,而不是无视甚而压抑。教学属于文科教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是认识论上的判断、机会、视界,以让文科教学固有的大开大合的教学场,承载大学生真实生活自我解放的性灵之声”[7]。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师生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在大学阶段,教师降低的是认识尊严”,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真正放下身段与学生对话交流,实现彼此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课堂上学生开小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表现冷漠、教师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三开放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

对文学阅读经验有限的工科学生来说,多媒的教学手段可以让看似静止的文字变得活色生香,产生“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应。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寻求文本和音像媒介的最佳结合点,用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充分展示文学作品美的内质,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音频、视频播放只是手段,不能代替学生个体对文字的含英咀华,因此在插入音像媒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适当、适时、适度,不能本末倒置,不无原则地迎合学生。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板书。课堂是一个师生双方不断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信息场,蕴含着师生巨大的生命张力,具有丰富的现场生成性。事先设计得再完美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面面俱到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那些师生思想碰撞的点滴火花,那些对文本的独特解读,那些对突发事件的即兴发挥等,面对这些情况,做好的课件不便即时修改,简便快捷的板书就成了不可取代的辅助记录手段。对文学类课程教师而言,精心设计的具有书法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板书,不仅能够辅助教学,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滋养,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态度。有创意的板书和多媒体交错使用,可以消除审美疲劳,刺激学生注意力集中。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网络,是文学课程教学的有力助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多媒体教室基本都可以上网,我们充分利用此便利条件,提前在课件里做好链接,课堂上随时点击相关网站,例如《红楼梦》导读课程,在讲到红楼梦的版本时,我们链接“红楼资料网站”,此网站对红楼梦的版本介绍较全,并且清代至民国的红楼梦研究资料应有尽有;在需要引用脂评本原文资料时,我们链接“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网站”,它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基础上,吸取了甲戌本、王府本、戚序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它保存脂批文字相对较完整。把网络引进课堂,既能了解有关本课程最新最鲜活的资讯,引导学生熟悉对文学作品多元、多样、多视角的解读,启示学生获得自我的评判;又能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并学会从海量信息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把文学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针对学生特点,巧抓课堂管理

学生中流传“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说法,对公选课,学生更是重选不重修,逃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现象比较普遍,公选课的课堂管理一直是个难题。如何防止学生“必逃”,硬性点名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方法,对大班来说费时且效率不高。我们的做法是:课堂考勤在做到常规化的同时注意方式的多样化。例如,我们允许学生请一次假,但一定要有正当的理由,这样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平时采取抽点名、签到等方式检查到课情况,课堂做随机小练习、即兴提问也是一种变相的考勤方式。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现教传媒曾对全国五大区域的城市的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7%的学生表示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达30分钟以上,大学生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的比例比中学生低将近17个百分点。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自习时比上课时,能集中精神的时间都更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冯伯麟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老师授课方式、课程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8]。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始终让自己的课讲得生动有趣那么就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不断的求新、求变意识,要加强业务进修,吸纳本专业、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课堂管理在做到规范化的同时注意实施时的人性化。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较强,那些动辄训斥讽刺甚至打压学生的做法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既要治学严谨又要有亲和力,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旁敲侧击以语言暗示,也可以用小幽默让学生在轻松一笑中注意力回归,或者借机生发,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从学生角度看,好的课堂纪律让他们受益,我们在与学生访谈时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管理不力的教师很有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好的课堂纪律能够让他们学起来更轻松,更有效果。

五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多元化考核

对工科学生而言文学类公选课程的教学任务不是要求掌握一些文学知识,而是拓宽学生视野和改善学生思维品格,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品位,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评价指标应由单一的考试评价向多元的综合性评价转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人格发展。我们对学生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注重平时的考察。我们每门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如到课次数、课堂回答问题、写读书笔记、自办刊物、参加演讲辩论、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或表演等都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期末的考查主要是写论文,但要求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除写论文外,我们还允许别开生面,如大学语文课,指导学生就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作家作品收集资料,做成幻灯片上台讲述自己的研读心得;红楼梦导读课,鼓励学生把宝黛诉肺腑章节改编成独幕剧上台表演,或者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葬花吟》;走近鲁迅课,就近年来的鲁迅纷争组织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这些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我们还重视及时收集并积极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的反馈信息是监控和深化课程改革的最好的参考和依据,能促进师生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务处每学期中期组织全体学生在网上对教师进行学评教,并在期末让各系部把评教结果反馈给老师。我们课程组每学期期末考查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附加题目,就是给本课程教学提建议,无需署名,让学生畅所欲言。电脑、手机的广泛运用也给教学提供的了一个开放性的师生互动平台,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跟教师交流,教师从中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我们每学期都从这些渠道收集的反馈信息中找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真正实现文学教育公选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不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