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

时间:2022-08-13 18:1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

第1篇

班级

姓名

学号:

1、我和3位同学共搬了360本书,平均每人搬了多少本书?

2、暑假里小利坚持每天写36个大字,八月份,她一共能写多少个大字?

3、三年级3个班同学,一起外出参加“我爱科学”活动,每个班平均分成4组,每组14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活动?

4、小明用150元买3个热水瓶,营业员找了6元,每个热水瓶多少元?

5.兰兰从

7月15日去夏令营,到下个月的9日回来,夏令营共有多少天?

6、一个化肥厂每天生产化肥150千克,7至9月份共生产化肥多少千克?

7、制伞厂要生产5000把雨伞,已经生产了12天,还剩2120把没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把雨伞?

8、副食店运来5箱色拉油共重150千克,每箱装6桶油,平均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9、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9时从甲地开出,19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棉纺厂5天织布250千米,照这样计算,16天一共能织布多少千米?

11、小红和小华跳绳比赛,小红6分钟跳612下,小华5分钟跳520下,谁跳得快些?快多少?

12、学校准备用一些钱买奖品,买90支钢笔,每支5元,剩下100元买笔记本。如果用这些钱只买每个8元的文具盒,最多可以买多少个?

13、大米每袋25千克,面粉每袋25千克,粮店运来40袋,大米和20袋面粉,请根据有关信息提出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解答出来。

问题:

14、小明家订牛奶,如果按季度订,每季度100元,如果按月订每个月35元,如果按天订,每天2元,如果他需要订全年的牛奶,你觉得哪种订法比较便宜?

箱数

1

10

20

25

30

瓶数

24

15、填表

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

班级

姓名

学号:

16、大号运动服30元一套,小号运动服20一套。

(1)买25套大号运动服需付多少元?

列式计算:

(2)买45套小号运动服需付多少元?

列式计算:

(3)买15套大号运动服和12套小号运动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17、电影院有25排座位,每排可坐24人。我们想组织600同学看电影,坐得下吗?你是怎么想的?

18、电影院有25排座位,每排可坐41人。我们想组织1000同学看电影,坐得下吗?你是怎么想的?

19、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钟要白白流掉

68克水,1时浪费掉多少克水?

20、有18箱苹果汁,12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5瓶,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21、西丽小区新建了25栋楼房,每栋有6层,每层有8户。新建的楼房可住多少户人家?(用两种方法解答)

22、4瓶饮料20元,每人一瓶,48人要付多少元?

23、一个旅游团有48人,儿童36名。儿童票每张15元,成人票每张30元,。

(1)购儿童票需要多少元?

列式计算:

(2)购成人票需要多少元?

列式计算:

(3)一共花了多少元?

列式计算:

24、红领巾假日活动站,乒乓球组有98人,比篮球组的3倍还多2人,这两个小组共有多少人?

25、小平今年12岁,爷爷的年龄比他的5倍多3岁。奶奶的年龄比他的5倍少2岁。爷爷今年多少岁?奶奶今年多少岁?

26、王老师要打一份20页的稿件,每页25行,每行28个字,这份稿件有多少个字?(用两种方法解答)

27、田丰庄园采摘香蕉820千克,已经运走420千克,剩下的每32千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

28、废旧电池回收小组三天共收旧电池730个,前两天平均每天收240个,第三天收了多少个?

29、一面镜子长

12

分米、宽

5

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这种镜子的价格是每平方分米

2

元,买这面镜子需要多少元?

30、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

第2篇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数学教学;应用

2010年教育部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并就义务教育工作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文件中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较大篇幅的论述,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等。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深入改革的航标和着力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是:根据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缩小城乡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提升义务教育总体水平。其核心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而教学课堂作为义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80%以上时间都在课堂上。虽然素质教育模式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课堂单调的数学语文课程,增设了科技、美术、品德和音乐等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数学科的分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数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推理推断能力培养、升学考试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笔者就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逻辑教学观念和教学均衡发展新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小学数学更加注重数的运算和应用题的推理推断。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学前班开始,学生开始接触数学,对数学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算法则和一定数量范围内数的四则运算,到三年级开始接触更深一步的运算,如小数、分数和大数的乘除加减。根据课程的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单一或混合的数的运算,还必须具备解决一般应用题、简单图形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只是通过三年级的教学获得,而是在一个从家庭教育、幼儿园、学前班、一年级直到三年级的连续学习上培养得来。在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时,往往需要前面所学的内容作为基础,这种逻辑特点,在三年级数学中尤为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由此及彼”的课堂驾驭能力,继承二年级的数学内容,在三年级数学开始教学之际,适当地为学生温年级的数学内容,逐渐引申到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来,而不是一开始就进入三年级的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点,也要适当的引用曾经学过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缩小教育均衡发展的个体(学生)知识和逻辑推断能力的差距。

二、因材施教与学相结合

到三年级,学生开始出现成绩差距,部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出现厌倦和厌恶,部分学生对数学的运算和推理显得迟钝,而部分学生则对数学相当感兴趣等等。这并非只是教学本身的错误,更多的是学生个体本身的特点所造成。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智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根据教育均衡发展新理念,教师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缩小学生个体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差距。采取个别辅导,布置不同的练习和作业,适当的家庭作业和帮助温习旧知识等方法,让“落伍”的学生能得到提高,让尖子生也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同时,不应忘记学才是数学教学的主体,课堂面向所有学生,讲解统一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大部分学生“跟得上”“听得懂”为目标。将因材施教和学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理念。

三、赋予学生公平享有教学资源的权利

学生公平享有教学资源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课堂时间分配、授课计划、座位安排、师生交流和课堂互动都涉及到学生个体是否公平享有教学资源的权利。虽然教师尽最大的能力也难以让每个学生绝对的公平,但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公平享有教学资源着想和尽力维护学生公平享用教学资源的权利。通过教学组、调研或研讨会的方式,指定合理的课堂时间分配和授课计划,每个学期进行一至三次的座位重排,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和站在讲台上演练等等。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调查,教师根据调查结果及时改正或做出相关措施。

四、互动教学促进师生交流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满堂灌和被动的教学模式日益暴露了其弊端。素质教育完善到今天,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了相对公平的地位,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更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能。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呼吁全体教师要充分促进教学互动,让每个学生在接受学的同时,预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主要包括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和讲解、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和演练。这种互动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发言权,更能激发学生个体本身的潜能,由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到主动的学习上来,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笔者认为,三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内容,可以适当延伸到趣味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甚至和数学无关,但能够培养学生素质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更加活跃,师生之间才不会有隔阂。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知识迁移有效教学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常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并能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作用。数学新知识的掌握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已经掌握的不同数学知识进行组合,往往可以形成新的数学知识,这就是迁移规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基础,新旧知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材本身的编排也十分重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在以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间迁移,掌握新的知识。数学课没有不与旧知识产生联系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怎样合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有效地讲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一、重视引入技巧,把握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新知识引入的技巧。先组织好预备知识,可以提问、回忆等形式,造成良好的定势准备接受新知识,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这样有了已有知识的铺垫,又有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就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去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知识。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有层次地展开,有步骤地实现,重点问题要强化讲解,但是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语调无变化就更容易引起疲劳;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自制能力不强,便会抑制迁移的发生。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模型)、电化教学手段、色彩、变化语调等方面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细胞保持兴奋,抑制疲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中,可以激发迁移,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同时,迁移依赖的是知识间的共同联系点。教学新课时通过复习铺垫,挖掘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导出新知识,再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例如,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根据题目的类型,我是这样设置复习的和进行引导讲解的:

育才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40人__________。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多少人?(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师: “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三年级和四年级各有多少人。

师:“三年级有多少人,题中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生:没有

师:怎样求?

生:40×3

师:四年级有多少个人?题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没有

师:怎么办?

生:补充

于是我指定学生补充条件,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通过复习题复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把复习题中学生补的条件改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38人”,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便于知识的迁移。

二、利用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的引导

数学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往往需要借助形象直观。如今教材的编排也体现出这一点,通过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直观形象思维进行知识迁移,抽象出数学知识。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就是通过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12 。又通过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13 。又让学生把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就这样利用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的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几分之一。

三、利用类推加速知识迁移,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类推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这种推理比较简单具体,虽然推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但这种推理有很大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这种方法加速知识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写法(含有三级的数)时,引导学生从含有两位数的读法、写法类推到含有三级数的读、写法;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类推到亿以上的数的大小比较;从求一个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类推到求比亿大的数的近似数;从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类推到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出了触类旁通缩短了知识迁移的过程,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精心设计练习,使知识再迁移

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知识的应用也可以看作是知识的再迁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般从表面理解到比较深刻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重视练习的设计,有意识地设置具有层次性的拓展练习,为今后学习打下更好伏笔。

如,在教学完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一组练习:

8+8+8+8+8+8= 7+7+7+7+7+7+6=

6+6+……+6+7= (一共有99个6)

重点让学生说出解题办法;

又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出现这样的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当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基本练习后,再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个分数的分母是7,当分母增加14后,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 )。

通过这些练习设计与讲解,不仅可能使知识得到再迁移,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训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恰当将知识对比,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知识的负迁移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育;案例分析;畏难心理

1、畏难心理的成因

1、客观上,题目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的现象并不罕见,教材中一些属于“思考题”的部分,“扩散”到对所有同学的要求,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要求和理解难度。当然,奥数“普及”,渗透到课内外,造成“超载”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不少家长感觉如今的数学教材中,复杂的应用题、绕着弯的思维训练等很多,难度远比自己当年读书时大。《解放日报》记者曾报道,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的数学作业,经常把本科生、硕士生家长难倒。比如三年级时曾有一道题:“在啤酒节上,每买3瓶啤酒,会免费换赠1瓶。小强共买了30瓶,最后拿到多少瓶啤酒?”这道题,其实是个连环套:30瓶共获赠10瓶;这10瓶,每3瓶还可以再获赠1瓶,共3瓶;这3瓶,还可再赠1瓶;最终的答案是30+10+3+1=44瓶。这种原本只供少数优秀同学的“余兴”题,变成了普遍要求,家长不禁感叹:“脑筋急转弯,成人都想不出,孩子怎么办?”

2、主观上,小学生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开始运用新的理念驾驭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如何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解答数学问题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低年级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往往出现了学生能力不足以分析数学问题或不能够集中长时间注意力分析和处理数学问题的情况。

3、面对数学难题,很多学生缺乏挑战难题的决心和勇气。这是产生“畏难心理”的主要原因。数学教学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而不能浅尝辄止地停留于活动的层面或者数学的表层。俗话说积极的人像太阳,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主观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就是要给孩子的心一个正确的方向,给予积极的影响。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学生智力的发展,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多想多做。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这是科学的真理。教师虽然无法代替学生思考的,但是却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多想多做,才会积极思考,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肯于思考”到“善于思考”是学生的智力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但是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初期阶段,很大程度上靠老师的教学态度。老师热爱数学事业,才能以饱满热情的情绪从事教学工作的精神感染学生。

2、通过案例分析看克服“畏难心理”的对策

我们课本中有很多难度适中且体现探索性、创新性的例子。笔者试以《表面积的变化》[2]为例探究克服“畏难心理”的对策。《表面积的变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排列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合成为一个大长方体,进而探究正方体的个数与拼后减少的面数的关系,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图1

如图1所示,8个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到正方体组合不同导致的表面积的不同。通过这种“直观”的认识,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由于空间思维能力的不足导致的畏难心理的产生。

然而直观的观察只是停留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数学教学更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师可以进一步分别通过数据比较、计算说理的方式不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计算的理性精神,而且发掘通过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算式中感悟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通过实际地算一算,使学生从动手实践上升到数学方法;动手操作若干个小正方体研究哪种拼法表面积较小,让学生操作后从外形观察,还可以通过计算验证表面积最小。教师可以通过图形、体积算式、表面积大小的数据三者结合加以论证。如图2所示,是8个正方体的拼合情况。它们的体积计算分别是:V=8×1×1,V=4×2×1,V=2×2×2,都等于8。面积的计算分别是:S=6×8-2×7=34,S=6×8-2×6-2×4=28,S=6×8-2×4×2-4×2=24,,并可以看出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减的隐藏面积的大小(分别为14,20,24)。进而引导学生认识隐藏面积的概念,借助数与形的结合,亲手计算来理解和掌握计算表面积的大小的数学方法。

图2

至此,引发了学生探索该问题的兴趣之后,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学生不难得出:当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越接近时,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进而,执教者可以因势利导,提问12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四种不同长方体表面积变化的情况。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8个小正方体的情形下分析问题的经验,显然对12个小正方体的分析也就更加容易和到位。

3、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克服“畏难心理”主要要主要以下三点:

1、合理安排题目难度梯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要注意题目的趣味性,使儿童能够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学习兴趣的增长。所以,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题目安排是必须的。

2、感情先行,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3]。推崇赏识教育。“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而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题目没有解出来,不要有“我是学不好数学了”这样的暗示,而要对学生说:“别人能行你也就行。”“这次比之前有进步。”培养积极的自信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赏识激励学生,不要吝啬表扬的话语,要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3、培养对于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面对难题,乐于思考题目。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心理学家也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负担。可见,有兴趣就有解题的自觉动力,有兴趣就有成为数学家的潜力。必须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作者单位:安徽芜湖红杨镇和平小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学习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5-02

小学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逻辑性较强,更不便于学生理解、吸收。如果教师还是坚持实施“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也只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思考,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创新、改变,结合具体学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创新学习,让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得以提高,在能力、情感方面更是得以最好的发展。

一、实施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的价值不可斗量,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效力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讲解知识内容,是永远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反而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开展趣味教学,让学生从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增强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巩固练习时,为学生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练习:今年小明10岁,小红6岁,请问再过几年小红的年龄可以和小明一样大?有学生受本节课加减法知识的影响,在教师给出问题后,立即给出答案,10―6=4,所以再过4年,小明就和小红一般大。而且,出乎意料的是还有好多学生附和这位学生的回答。这时,教师就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问题,以开发学生智力。师:按你们给出的结果,四年后的今天,小红是几岁呢?学生立即给出结果6+4=10(岁),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小红4年后是10岁,那小明4年后也还是10岁吗?学生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发现了自己逻辑上的错误,小明四年后的年龄将不再是如今的10岁,而是10+4=14(岁),并反应过来,小明和小红的年龄永远不会有相同的一天,小明永远比小红大4岁。

这一趣味性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间接地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并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爱上数学,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数形结合,培养数学思维

很多数学知识抽象复杂,不便于学生理解。如果教师强硬的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学生也只能被迫地接受、机械的记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将其理解,更不要说掌握、吸收。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数形结合,以活跃学生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时,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工人要粉刷一面墙,已知这位工人每小时

可以将这面墙粉刷,请问小时,这位工人可以刷这面墙的多

少呢?由于学生刚接触分数乘法的知识内容,一时间对这道应用题很难理解,太多的分数,让学生有些迷糊。于是,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技巧解题。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将纸张比作题中的墙,并根据题目要求先将这面墙平均分成4份,然后再根据题意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3分,并在其

中用彩色笔涂出所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这一系列

的操作后,很直观的发现,小时后,这位工人可以刷出这面墙

的。最后,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很快地列出数学算式。

数形结合的引入,使数学内容更加的直观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这一创新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有效地活跃了学生数学思维,推进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融合生活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近年来,教师逐渐摒弃以往一些枯燥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创新型教学方法,不再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传递,而是更加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常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融合,将学生带入到具体情境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分数比较大小的知识内容时,将这些内容融合于生活情境中。师:有一个菜园子,小明一家展开了讨论。

小明的爸爸想要将菜园子的种上西红柿,种上茄子。小明的

妈妈则说要在菜园里围出的地方种上黄瓜,的地方种上胡萝

卜。教师通过设定生活情境,成功地激起学生思考意识。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猜想一下,妈妈所想要种的两种菜中,最喜欢哪种呢?爸爸呢?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成功地激活,急切的进入探索中。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要想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

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和,和的大小关系。于是,学生开始

主动地研究、探索每一组的分数大小,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也适时的对其进行指点、引导。

案例中,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成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乐于去接受,去探索其中的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巧妙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觉、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逐步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蓉蓉.初探引导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途径[J]. 教师, 2014(34).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智慧

一直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进而遮蔽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教师的职能被动地与他所面对的知识对象、接受对象联系在一起,当一位数学老师在黑板上推演一条复杂的定理时,他的职业角色显示为对这一数学公式推演的复现,而其他学科也概莫例外地重视既成公理、概念、事实的传输。这样一来学生成为没完没了地记忆各种知识细节的机器,对知识的的兴趣丧失殆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对教学智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理应放到更高的高度,用教学智慧营造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启发学生智慧。

一、教学智慧概述

所谓教学智慧,指的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所作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及其体现于教学实践各环节的主体能动性。[1]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2]可见,教学智慧是以教学为本体的主体实践范畴,教学智慧的媒介因素关涉知识对象、教学设施、学生、教学制度,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在实现教学智慧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生命灵动的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营造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是机械的知识授受活动,而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智慧引领知识建构、关照生命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师充满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充满智慧地学习,实现智慧人格的建构。由此,教师有无教学智慧,便成了课堂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用教学智慧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一)以教学智慧寻求课堂学习活动的新资源。

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教师用智慧才能发觉。例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室可以让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生日都写下来,并大声说出来,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年有多少个月,若是碰到节假日,例如教室节、国庆节等可以让学生随时说出来,因而可以创设活生生的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教学智慧启发学生智慧,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动发展。

(二)让数学教学智慧在“转向”中生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般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形:其一,学生由于前期某一环节的学习不够扎实,有关知识不够巩固,因而预设的教学内容难以顺利接受,导致教学过程不能如期推进;其二,教学过程在推进之中,突然发生跟原来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事件,而这种事件对学生发展却有另一种价值。应该如何应对这两种情况呢?从实效出发,从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出发,在放弃原来计划后可以随即采取新的行动:针对第一个问题是“回头走”,即发现随机事件反映了学生先前学习中比较明显的“软肋”甚至空白时,就回头去补救先前的薄弱环节,巩固前期知识,以便后继的新知学习不致“沙滩造屋”,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学习到乘法口诀(一)时,如果学生的加法知识不够巩固时,教师应回头看看,把加法口诀进行复习一下;针对第二个问题是“换道走”,即随机事件中蕴涵着对知识拓展和学生发展很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时,就当即以随机事件为生长点,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过程。这就是转向的智慧,这种智慧反映了教者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果断的抉择能力,例如同样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发现前面的教学内容“乘法口诀”,这两个教学内容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时就要有转向的智慧,在讲述图形之前,让学生画两个四边形,问学生两个四边形有几条边,这就和乘法口诀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上了。[3]

(三)以少胜多的练习智慧

一直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人采取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不仅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阻滞了学生智慧的发展。这样数学教与学投入多,但成绩却不理想。怎样解决这问题?

首先、练习设计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如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认真仔细不马虎,工整,准确规范。教学中习题的精选要有针对性,应该紧扣目标。

其次,采用一题多变方式,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习题的运用不能仅仅满足一题一解、一问一答,我们需要在设计和运用习题时在“活”字上下功夫,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就能够“练一题,带一串”。例如:在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之后,可以选择这样一道习题: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填小数)”这一道题,不仅沟通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沟通了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方面的知识。

(2)一题多解。同一道题,可结合学生实际,从不同方面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

6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张阳在计算平均成绩时,忘记了自己和自己跳的84下,计算结果为平均每人跳了72下。你能算出这6名同学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下吗?

分析与解答:

解法一:72×5=360(下)

360+84=444(下)

444÷6=74(下)

解法二:(72×5+84)÷6=74(下)

解法三:因为张阳自己跳了84下,比平均每人跳的72下多(84-72)下,算上张阳平均每人比原来多跳(84-72)÷6=2(下),因此,6名同学平均每人跳72+2=74(下)。相比之下这种方法较为简便,但学生受求平均数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容易想起此方法。当然,这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用多种方法解题,而是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各自的作法,达到吸收和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对教师而言,只有掌握多种解法,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掌握较为理想的解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又对又快地解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解答难题的信心。

(3)一题多变。同一道题目,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可以是同类习题和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应用题解题应从各个知识点去考虑,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进行优化选择。

(四)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思维培养数学智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教学必须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作铺垫。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源自身边熟悉的情景, 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的理解深度, 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 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 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格与小格等知识, 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 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 这样的设计, 忽略了学生已有对钟表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 有些是家长给的, 更多的是儿童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积累起来的。如儿童看电视节目, 每当整时或半时, 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与挂在墙上的钟表相对照, 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认识, 我们不妨这样设计教学: 出示钟表或模型, 让学生观察钟表或模型上表示的时间;引导学生解释不同的时刻呈现出的位置不同的指针和钟面, 说出不同时刻的理由;寻找不同时刻读法的共性。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多, 分针指的几格就是几分, 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还要揭示出组成钟表面的更为重要的知识, 即12个大格,60个小格, 一个大格等于5个小格;通过1分钟的感受与时刻的读法。这种设计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是一个无法一次言说殆尽的事情。事实上,以教学智慧营造生命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可能仅仅限于几种教学方式,或者说,限于固定方式的就不是教学的智慧了,教学智慧的精华在于教学行为的随机而动。一个教师的全面素质不仅体现为他是有知识深度的职业创造者,而且也体现为他是立足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而不断用智慧完善操作的科学的以及艺术的研究家。因此,对教学智慧的探求是无止境的。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勤于探索,精于实践,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随时显现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界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7.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16.

第7篇

1、钟面上有( )个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钟正好走一圈,是( )分钟。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是( )秒。

2、3分钟=(     )秒         1小时=(   )分        1分=(    )秒

4小时=(     )分钟       7分钟=(    )秒        5时=(    )分

3、30分+20分=(    )分         5秒+25秒=(    )秒=(    )分

1分-40秒=(     )秒            90秒+30秒=(    )秒=(    )分

80分+40分=(   )分=(  )小时   2时-30分=( )分

4、填上“>””<”或“=”。

3时(     )300分      250分(     )5小时   6分(    )300秒

60秒(     )60分       10分(     )600秒     4时(     )280分

120分(     )2时       70分(     )7时    90分(    )1分30秒

5、中古友谊小学每天早晨8:00上晨检,8:10下晨检,晨检用了(   ).8:10开始上第一节课,8:50下课,第一节课用了(  )。

6、(3)百佳超市早上8:30开始营业,晚上10:30休息,百佳超市一天营业的时间是(      )时。

(1)从9:50到1:00经过了多长时间?

(2)从8:45到11:20经过了多长时间

(3)百佳超市早上8:30开始营业,晚上10:20休息,百佳超市一天营业的时间是(     )时。

7、在钟面上秒针走了3个数字,走了(  )秒,走了8个数字是走了( )秒。

8、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   )车开的早。

9、在100米赛跑比赛中,小菊用了14秒,小梅用了16秒,小桃用了13秒,小丽用了12秒,小兰用了17秒。冠军是(   ),亚军是(   ),季军是(  )。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35(   )。         2、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

3、小新跑60米要12(   )。           4、工人叔叔每天工作8(   )。

5、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要17(   )。   6、李勇从家走到学校要15(   )。

7、这场雨真大!整整下了3(    )。

 

三、判断(正确的在( )里打“√”,错的打“×” )

1、2小时=20分。(  )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3、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   )

4、时针和分钟都指着12时是12时整。(   )

5、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

6、小军做50道口算题用了128分钟。(   )

7、飞机2:30起飞,3:10分在机场降落,飞机飞了1小时20分。(   )

 

四、选择题。

1. 秒针走一圈就是(    )

A.60分     B.1小时    C.60秒

2. 分钟走30分钟,走了(    )个大格

A.6        B.30       C.5

3.在1分钟跳绳比赛中,小菊跳了50个,小梅跳了56个,小桃跳了48个。哪位第一名呢?(   )

A. 小菊    B. 小梅     C. 小桃

4. 52÷7,商是(   ),余数是(  )。

A.6,7     B.7,3     C.8,3

 

五、解决问题。

小青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早晨要在8:35到校,他至少应在几时几分从家出发?

 

一、在( )里填上时间单位。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        

2、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

3、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   )。      

4、课间休息10(    )。

5、小明吃饭用了20(    )。           

6、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

7、爸爸每天工作约8(    )。          

8、王艳跑50米用了10(   )。

9、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   )。     

10、跑100米需要13(   )。

11、看一场电影用了90(    )。        

12、做一次深呼吸大约7(    )。

1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    )    

14、夏天午睡大约1(   )。

15、脉搏跳10次用了8(   )。         

16、爷爷每天晨练1(   )。

17、小红下午在学校的时间是2(    )。  

18、一集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是50(    )。

19、小惠每天晚上睡觉9(    )。       

20、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

21、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约用了5(   )。

22、学生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

23、运动会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

 

二、填空

1. 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   )和(   ),其中(   )是最小的时间单位。

2. 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

3.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   )小格,分针走了(   )分;秒针走一圈,分针走(   )小格,是(   )分。

4.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

5. 8:30:25是(   )时(   )分(    )秒。

6.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就是一小时。

7. (    )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8. 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    )时;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   )分,等于(    )时;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    )秒,等于(   )分。

9. 分针走半圈是(  )分,时针走半圈是(  )时,秒针走半圈是(  )秒。

10. 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  )小格,是(  )分;秒针走60小格,分钟走了(   )小格,是(  )分。时针从(  )走到6,走了5小时。

11. 从8:40到9:30经过了(  )时(   )分;从2:30到4:40经过了(   )时(  )分;从6:10到6:45经过了(   )分。

12.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  )车开的早.

13.小军每天6:20起床,小青每天6:25起床,(   )起床早.

14.跑60米,小红用14秒,小英用12秒,小云用13秒.三人中(   )跑的最快.

15.月亮每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行2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   )千米.

1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   )米.

 

三、比较大小

1时100分      60分1时       60秒1时         1分10秒

2时120分      300分3时      5分500秒        240秒4分

1时60分       1分100秒      10分1时          4时4分

5分50秒       4时300分       200秒4分        400分6时

1时40分100分   150秒2分30秒       150秒2分30秒

 

四、判断(正确的在( )里打“√”,错的打“×”)

1.2小时=20分.(   )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3.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    )

4.时针和分钟都指着12时是12时整.(   )

5.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

6.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

7.秒针从钟面上的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5秒.(    )

8.分针从钟面上的2走到7,中间经过了35分.(     )

9.分针和时针在6时正成一直线.(    )

10.2时30分也可以说2点半.(    )

11.妈妈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    )

12.小云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要用54秒.(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

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   )个字.A.6 B.5 C.30

4.第一节课在8时15分上课,8时50分下课.这节课上了(   ).

A.半小时 B.35分 C.40分

5.工人小李和小王各做24个零件,小王用了6小时,小李用了8小时.(     )

A.做的一样快 B.小王做的快 C.小李做的快

 

六、算一算,填一填

1时=(      )分      1 分=(     )秒       60秒=(     )分

60分=(     )时       1分70秒=(     )秒      1分12秒=(     )秒

2分=(     )秒        100分=(      )时(    )分

2小时=(    )分       1时35分=(      )分     2分=(     )秒

65秒=(    )分(    )秒      75秒=(      )分(      )秒

1时5分=(    )分              118秒=(   )分(   )秒

80分=(    )时(   )分       1分21秒=(    )秒

2时12分=(   )分              90分=(    )时(    )分

 

七、计算:

8时50分—7时40分=                 7时50分—15分=

10时40分+60分=                   12时10分—11时40分=

11时30分—8时30分=                7时15分+45分=

2时50分—2时5分=                  1时20分+40分=

 

八、应用题(解决问题)

1、小兰去上学,7:35从家出发,7:50到校。她从家到学校要走多长时间?

2、奶奶今天早上6:30去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10分钟。她昨天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的?

3.玩具厂的王师傅1小时可以做8个玩具,他从8时到 11时可以做多少个玩具?

4.少先队员去李奶奶家打扫卫生,下午3:30开始,4:10结束,共用了多少时间?

5.工人张师傅6分钟做了54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比张师傅多做2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做几个零件?

6.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要在7:40到校,他应该在什么时候从家出发,才能准时到校?

7.杨师傅4小时做了36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比杨师傅多做3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8.一场大雨从9:20开始下,到10:55雨停止.共下了几小时几分?

9.王华上午在校3小时20分,下午在校2小时30分.他一天在校多长时间?上午比下午多多少时间?

10.1人唱歌要2分钟,18人合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11、妈妈做米饭用15分钟,择菜、洗菜5分钟,做菜用5分钟,做完这些事,妈妈最少需要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