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

时间:2022-03-13 09:45:08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

第1篇

《品德与社会》学科,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一、积极拓展课外资源,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思品》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

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自主选题,自主展开学习过程,自主总结学习结果,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中教学行为来体现的,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可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为他们进一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启发学生质疑解难。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的"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爱护公用设施》时,教师首先呈现这样一个范例:一同学在公园里玩耍,只见他一会儿像猴子一样跳上长条椅,一会儿又像野马在草坪上奔跑,围观的人惊讶的看着他。起初同学们开始小声指责,最后有的同学简直是愤怒,教师要求同学们谈感受时,由于受此启发同学们提出诸如"什么是公共设施?""怎样爱护公共设施?""为什么爱护公共设施?""我们今后怎么办?"等许多问题。由此开展分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第2篇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 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 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 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 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 归纳模式。

6、2004.1——2004.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第3篇

关键词:活动设计 , 形式多样,广泛参与 , 评价多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mathematical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is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rough the activities, the mathematical into life, let the students in the activities of mathematics and the natural feel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reflect the value of mathematics. Activity design: want to highlight student's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and variety of forms; The cooperative group a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ie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multiple, multi-level, focusing on the participation, focusing on the experience.

Keywords: activity design, various in form, the broad participation, multiple evaluation

数学是中学教学的核心课程,数学已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多个层面,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新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对数学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注重情感﹑态度﹑过程的体验和应用数学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突出了数学活动过程中的过程性目标。

数学课外活动是数学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生活,通过活动,体现对数学知识的体验﹑感悟和应用的课程形态。通过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数学引向课外,走入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用所学数学去思考,去体验,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他们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新课标”的任务。

那么,如何设计好数学课外活动呢?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自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活动目标: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要获取多少数学知识,培养多少数学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体验,“过程”也是目的。所以,在制定数学课外活动目标时应坚持“三个有利于”,也就是:

1.要利于淡化“应试教育”下的等级观念,鼓励学生人人参加,体现广泛参与性。

2.要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广泛兴趣和求知欲,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要有利于学生的实践与探索﹑感悟与发现﹑解决与创新,以及合作与交流﹑总结与反思,实现过程体验性。

活动的组织:

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可采用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为好。一般说来,班内开展活动建议3至5人组成一个小组;各班,各年级间开展活动时,小组的人数以10人左右为宜。在小组成员的选择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师作宏观指导,提醒他们注意小组成员构成应尽可能的多样化。活动时,小组内各成员要分工合作;活动后,各小组之间要交流总结。

活动的形式:

数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地点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时间一般在每天放学后的课外活动时间内,大型的活动可连续安排几天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也可利用星期天进行(大型活动每期不宜过多,一次即可)。活动形式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与课堂教学结合型:

这种结合不是单纯的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复习与套用,而是课堂知识的变化,拓展,或课堂知识背景的体验以及知识的趣味化,游戏化。如:学完“圆”的概念后,可组织一个套圈活动。让学生五人一组,各小组在操场上摆放一个目标,每人距离目标必须大于两米,在规定时间内(3分钟,教师可放一段音乐来体现这一时段)用小圈去套目标,以各小组套中目标的次数多为胜。第一次比赛后让各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总结,然后再比赛几次。活动结束时让学生总结,各小组要怎样组织才能取胜。此活动让学生明白小组成员最好站在以目标为圆心,两米为半径的圆周上,进一步理解了圆的概念。同时,还要求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套圈既要准﹑快,又要防止两同学的套圈相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与日常生活,学校活动结合型:

数学问题的广泛性涵盖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数学课外活动与生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可以丰富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应用意识。如:结合班上开展的小组间乒乓比赛,让学生提出比赛方案,编制赛程表。这样既让学生体会了排列组合与生活的关系,提高了他们应用意识。同时,通过他们对活动的亲自设计﹑组织以及积极的参与,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表达﹑交流﹑组织﹑管理能力,并分享活动的成功,反思活动的缺陷。

3.与其它学科整合型: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应用,与其它学科联合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如:教师提供跑表﹑一米的刻度尺﹑十米长的软绳﹑计算器﹑测角仪﹑纸﹑笔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上面工具中选出所需工具,测出教学楼第五楼(人可以到达)的高度。要求写出测量方法,计算过程。活动结束后,各小组从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完成时间,方法的简捷性等方面进行交流。此活动可用数学的方法,也可用物理学的方法解决。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设计简单可行的方法,会测量,会计算,会用计算器,而且要求学生能分工合作,细致认真,才能迅速﹑准确地完成任务。

4.淡化知识型:

这类型的活动涉及到的数学课堂知识很少,更能调动学生(特别是差生)的积极性,活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协作意识的养成。如游戏,棋类,牌类项目等。如下面一个活动:首先,全班每小组选一名代表,老师从余下学生中选出十人站成一排,然后叫他们从左至右报数,报到偶数的学生出列,出列学生再报数,报到偶数的学生又出列,如此下去,直到最后一人。在每次报数时,让旁边的各小组代表开始猜最后一人是谁?每一次报数各代表只能猜一次,最早猜对为胜。一次比赛后,让各小组研讨,并总经验。然后老师改变人数(20人,30人等)再比赛几次。此活动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不大,更能吸引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广泛参与。通过活动,使学生由开始的乱猜,到小组成员间的研讨,理性的分析,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展以上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应注意和课堂教学相区别,不能把数学课外活动课搞成数学知识传授课,也不能把课外活动课搞成数学知识竞赛课。在活动中,学生有所创新固然很好,但不能创新,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解决也行;不能发现,不能解决,有所思考,有所体验也行。总之,过程比结果重要,参与比过程重要。

活动的评价:

由前面活动的目标可知,数学课外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取多少数学知识与能力,而且还涉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价值的体验和合作,交流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对活动的评价应是全方位的,多元﹑多层次的。评价时,应将学生对活动的表现(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考勤情况,活动中的讨论﹑表达﹑交流﹑合作﹑分享,活动中的时间管理,以及活动中的严谨性﹑细心﹑注意力等)和活动产品(如:收集﹑处理的信息,发现﹑分析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与创新,总结﹑体会和自我评价等)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方式上尽可能采用语言描述,用具体的﹑准确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评价。也可根据上面依据,在学生反思性自我评价后,使用等级评价。且尽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时,不要过多的针对学生活动后的结论,即是不强求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相同程度的成功,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关键的在于,作为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态度,关注他们能否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去体验,思考所遇问题。至于在活动中的发现,解决和创新只能是我们评价的一个方面。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活动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80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高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和兴趣,还可以帮助高中学生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满足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教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下,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宽高中学生的知识视野,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培养高中学生敏锐的学习意识,有利于高中学生解决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参考,我在本文中将从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开展形式以及开展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此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所启示。

一、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原则

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主要从素质教育的一般原则出发,主要体现在:一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也就是思想教育与知识技能培养的统一;二是地理文本课程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第三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第四是充分利用家乡的地理环境优势。

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课外活动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结合各地特色,充分开展课外活动。例如在我们班的地理课外活动中,我就直接让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一个组长,组长直接负责小组成员的安全,在此之前还对其进行过活动探究的安排:第一小组的活动探究内容为:本地河流走向的探究。为此,我们专门走过了一条河流,大致有一千米的路程,大致知道了河流的全程流向图,并且因为当时没有专门测量方位的仪器,我班上一个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便灵机一动,悄悄告诉我可以用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位置大致算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我一听也觉得特别有道理,就叫提出方法的这位同学带着他们组的几个组员去实践,结果真的把河流的走向给大致算出来了,这一下就提高了同学们课外活动的积极性。第二小组的研究主题是学校周围道路规划的合理和不合理地方。很多学生表示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夸大了,但是我对他们说的是一定要把自己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当中。你们可以没有探讨出什么深奥的、有建设性意见的结果,但是你们必须要树立这样的意识,就是高中地理的学习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这门课来源于生活,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运用。在这样的要求和指导下,我们第二组的同学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了学校门口的道路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就是道路维修做得不够好,道路有很大一截已经是相当于坍塌了,没有车会从哪一个地方经过。在交通高峰期,比如上下学、上下班的时候这个地方显得十分拥堵,对骑电动车和自行车为主的学生也有不小的安全隐患。第二,大路口未设置红绿灯,造成很多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抢道,并且造成了很多的纠纷,前几天甚至还有打架斗殴的现象,并且屡禁不止。对此同学还提出了解决方案,首先有关部门要做好道路维修维护的工作,对有安全隐患的道路要及进行修理,另外还可以在道路中间设置一些绿化带,将双向行驶的车辆分开,最后也要在大路口设红绿灯,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看见同学们的探讨研究结果,我大为震惊,不仅是学生们对待这样一次简单的活动的态度及其认真,还有就是看到同学们思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竟然如此清晰甚至水平超出了我的想象。

因此,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脱离死读书的误区,让学生走出阴暗的教室走进生活,让高中学生锻炼认真做事的品质,看出他们身上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遵循地理课外活动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课外活动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结合各地特色,充分开展课外活动。

二、高中地理课外活动的可行性办法

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是开展的一个方面,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会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

通过我在教学期间带领全班同学完成的课外活动,我觉得对课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有明确的要求,使得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在设计和组织上都要显得科学与合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要体现目的性和科学性。于是,我在总结自己的课外活动经验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课外活动做了细致的反思,并且结合了其他优秀教师的开展经验,我对高中地理的课外活动规划有以下看法:

课外活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该项活动应完成的教育教学功能,一般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三部分构成。活动准备工作:其中,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越雷池半步,也要把高中生的安全放在首位。活动准备是指在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之后,确定参加活动的对象,参加人员分工、组织形式、活动经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及场所设施条件等,也包括背景知识介绍、组织工作、物质准备等。地理课外活动离不开野外勘探,教师应该提前到场地进行勘察,确保勘探场地的安全性与具备能顺利完成勘探的条件。并且要提前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例如在活动开展之前就与消防队、医院医疗急救中心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防止意外的发生。最后,要做好课外活动的总结,总结过程一般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个人总结阶段,二是集体讲评、展示成果阶段。讲评内容主要是明确观测或实验的结论,进行经验交流;展示标本、照片、模型、图表等活动成果;表彰活动中的突出事例。集体讲评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如召开班级或年级总结大会、办展览、黑板报等。做到以上几点,地理课外活动就可以顺利开展了。

三、高中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意义

开展高中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才能让学生脱离死读书的误区,让学生走出阴暗的教室走进生活,才能让高中学生锻炼认真做事的品|,才能看出他们身上思考问题的方法,才能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

第5篇

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对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操作时,儿童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时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端正教育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报刊上有关文章,每位教师有一定的数量的学习笔记,定期交流。用理论指导实验,保证实验的方向性和科学性。

2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操作课。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几体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将此实验纳入“练五功”活动中,要形成“教研组――备课组――实验教师”的实验网络,组织教师“讲五课”活动,即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写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设置组织机构。(1)专家指导小组。(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3)课题组成员。

第6篇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学生 能力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又可指导实践。教材的理论知识是先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知识。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学生仅靠单纯学习书本知识是跟不上科技发展的, 必须使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技能和能力, 这也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理解和识记生物学的各类知识点,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当重视和认真组织好每一堂实验课,与此同时,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要求, 那么,如何组织好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呢?

一、教育学生认真地做好生物实验

做好生物实验,要让学生明确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才可能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遵守实验室规则, 并投人实验。

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认真地做好生物实验,学生才会对某些生理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并且做好每一次生物实验, 还能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明确了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才可能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遵守实验室规则,并投人实验。

二、教育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实验操作步骤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实验, 都是根据现行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周密设计安排的。每个实验的实验步骤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验课上得成功与否。所以, 在做实验前, 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循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工作, 积极准备生物标本和观察材料在每次生物实验前。

教师对实验课的组织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把以往附在课文之后的部分实验,编排在课文之前或课文之中,要求先实验后讲课或者边实验边讲课。对于条件有限的学校,为了充分使用和节约实验材料以解决实验室安排不开的困难,可以采取集中做实验的办法,即视教学内容将实验集中在课前或课后做。

1.实验一般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2.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方法、步骤和实验过程,实验前最好放映关于这个实验的录像片。如果没有录像片,也要由教师讲清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

3.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实验小组的辅导,对年龄较小的初一、二年级学生,最好采取同步实验法,即教师分阶段逐步引导学生,同步观察、操作、解剖、填写实验报告单。如果条件有限,不宜采取同步实验法,可由学生按要求自己完成实验,教师应及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错误。

4.各组实验基本完成以后,师生一起共同归纳总结。比如,(1)叶芽结构是由哪五部分组成的?(2)各部分将来发育成什么?(3)叶芽哪部分观察得清楚,哪部分观察得不够清楚?(4)杨树芽表面有一层黄粘东西是什么物质等。最后,老师对各实验小组情况做一总结、评比。实验课还应注意:讲述与实验相结合的课最好在实验室上,即使没有这个条件,在教室里上课,也要课前做好实验准备,把实验材料、用具等给各小组分放好,避免延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5.学生动手前,对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教师要特别强调。比如,菜豆、玉米种子的实验,教师应强调指出:解剖玉米种子时,不是横剖,而是沿玉米胚隆起部分纵切,并用挂图或模型模拟演示。解剖菜豆时,不要将子叶掰断,剥去种皮以后,应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豆瓣,动作要轻。这样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实验效率。

三、要求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工作,并根据实验要求,积极准备生物标本与观察材料

在每次生物实验前,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工作,并根据实验要求,积极准备生物标本与观察材料,为上好实验课打好基础。如在做《观察芽的结构》、《观察茎的结构》、《观察草履虫的外形、运动及对刺激的反应》、《观察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等观察实验时, 因为所要观察的材料多,学生又容易获得,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准备材料。由于实验材料充足,学生观察的较细致, 就可大大提高实验效果。对于那些不易获得的, 学校实验室又不具备的生物实验材料, 可指导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在课下准备,以备上课时利用。例如,《观察水媳》这个实脸需要用到活的水媳, 而实验室没有这种动物。这时, 就要利用课余时间,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同学采集、培养水媳, 以备实验时利用。实验时, 可先让课外兴趣小组成员阐述水媳的生活习性, 这样能够提高实验效果。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两个方面。教材中的每个学生实验,教师都应当争取放手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真正地感知,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所以在安排生物实验时,除了个别危险性较大的学生实验, 教师适当进行必要的演示操作以外, 多数学生实验都可以安排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 依照实验步骤自行操作。教师只是巡回指导并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做法。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也要留给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来解决, 适当时候, 老师给予点拨。

五、充分发挥各实验小组中实验能手的主导作用

为上好生物实验课,提高实验效果,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培训一批实验能手。方法是选拔班上几个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的、并且头脑反应灵活的学生参加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注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组织学生实验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可明显提高实验效果。如显微镜是一种最常见的观察用具, 同时它又是精密的放大仪器, 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许多学生掌握得不太熟练在观察玻片标本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对不好光,压碎玻片标本等现象,大大降低实验效果。但如果为每个实验小组培训至少一个实验能手,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时,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课堂效果会明显提高。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外活动 教学参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99

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高中化学需要的趣味性更强,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化学学习,因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强化学教学与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化学能力。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化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及组织方法,希望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一、化学课外活动的意义

化学课外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跟化学有关的各种活动,把化学课上获得的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它有利于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化学课外活动的知识范围可以超出教学大纲的规定,但要跟教材有关系。例如发动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进行一些化学实验,制作一些模型和直观教具等,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有益的劳动,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化学课外活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对提高学生化学课的学习质量起着有益的辅助作用。

二、化学课外活动的组织

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一些可行的化学课外活动及其组织方式,主要包括:

(一)课外活动小组

课外活动小组是由同一年级的学生参加,无论是活动时间还是活动内容都容易统一。活动的次数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以每一、二周举行一次。小组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应该和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化学教材相联系,如制备硫酸铜晶体,可以加深对提纯、结晶概念的理解。制作接触法制硫酸工业生产流程模型,可以加深对生产硫酸的化学反应、主要设备和流程的认识。其他如根据教材需要制作一些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都非常有利于教师化学教学的进行。

(二)课外阅读小组

教师可以吸收阅读能力较强并爱好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参加。通过阅读有关化学的科普读物、伟大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伟大贡献、化学发展简史等,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化学家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法都会对他们发生良好的影响,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搜集和组织材料,参加化学报告会,培养他们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三)课外参观活动

课外活动的参观与课堂教学的参观课不同,课堂教学的参观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或复习课进行,而课外活动参观的内容则可以超越大纲的规定。为了扩大眼界,加深巩固某些知识,或了解现代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可以举行课外参观。参观的对象和目的要求可以由教师与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共同制订。准备参观的工作可由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进行。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搜集一些标本,如原料、产品或半制成品的样品,记录生产过程和发生反应的条件以及一些生产统计数字。回来后要根据记录整理材料,把带回来的实物样本制成标本,在化学展览会上展示,或进行专题报告会,或制作生产流程图表和模型,使课外参观在化学教学上产生一定的良好影响。

(四)举行化学竞赛

化学竞赛对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意义。它能启发和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推动学生进一步钻研有关理论和试剂的化学知识,并熟练运用化学技能和技巧。参加的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命题、评议和组织工作可以由教研组进行。

(五)化学专题报告会

专题报告会是针对某一专题而举行的活动,可以请化工工程、医师、其他科技工作者担任,也可以由教师担任,也可以由几个学生围绕某一化学题目,在教师指导下,事先进行充分准备,结合化学活动小组进行。这种互动型的课外活动一学期只能进行一、二次。报告会的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例如,报告会与课外参观、模型制作等结合起来。总之,教师要在适合当地条件和本学校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进行。

(六)化学表演会

化学表演会是化学课外活动群众性比较广泛的形式之一。通过这项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还有利于发挥高中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要组织好这项活动,并以文娱形式进行。化学表演会的时间一般以一小时半到二小时为适宜。内容较多的可以由各个课外活动小组共同准备。举行化学表演会,应注意防止使它变成“化学魔术会”,所以不要以为追求如何使观众好奇。活动内容既要有吸引学生兴趣的现象,又要使参加者懂得某些化学科学原理,使学生受到一定的科学普及教育。

(七)化学展览会

为了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鼓舞他们努力学习和认真钻研的热情,教师可以常在某些节日或特定场合(如召开家长会议时)举行化学展览会。在展览会中可以展出各种自制仪器、图表、模型、学生的笔记本、实验报告和课外活动小组的成绩等。这种展览会可配合其他学科在全校进行。在展览会开放期间,要选出几位同学做讲解员,讲解展品的内容、性能和用途以及学生制作的经过。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实验操作,借以鼓舞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兴趣,吸引大家对课外活动的爱好,同时这也是向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汇报学生化学成绩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缺失 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基本活动经验”列入课程总体目标之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数学课程目标的调整表明,我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被整个数学共同体所认同的“客观性知识”(科学形态的表征),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个体认知的表征),即带有鲜明的个体认知特征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个人化的、阶段性的、经验性的、表象性的、非严格的、可错的、动态变化的。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反映了学习个体对数学的真实理解,它形成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并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不同,教学的实际效果也相差甚远。

一、当前数学课堂中基本活动经验的缺失

笔者听了两位教师关于《圆的周长》一课的同课异构,现摘录部分内容:

案例一:

动手量一量: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圆,小组内交换圆,合作填写表格,看哪一组完成得最快。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师巡视(看时间)。

当有一个组的学生举手的时候,教师立即大声说:好,时间到了!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并展示一下小组测量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大多没有完成,有的还在测量。)

学生展示小组的成果。

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

案例二:

师:观察并估计,这个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几倍?你觉得哪个更为合适?看来,意见集中在3倍和4倍之间。再来看一个,这是我们学校篮球场的中圈。看看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几倍。看来,目前大家认为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大约是3或4。怎么办?还是动手验证一下吧!

学生做一做:(1)请每组的组长分工一下,指定一人用计算器计算,另两人合作量出3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组长负责收集、填写数据。下面,分小组比赛,时间6分钟,要求既要好还要快!开始!(生实际测量、计算、填表)(2)教师巡视(了解数据),加以指导和评价。充分给予时间。(3)请填好表格的小组到前台展示一下。

师: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同学对不同的圆进行了测量和计算。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集中在3点1几(或3到3.5之间)。没得到相对准确的商,这很正常,因为测量时总是有误差的。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发现每个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商为3点几。凡是通过测量计算发现你的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同学请举手……

比较两个案例,同样的数学学习素材,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案例一中,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并填写活动记录表,在多数学生没有做好时,有一组完成了就停止了全体学生的活动,这组的活动结果就能够代表其他学生的观点吗?这样的数学活动对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帮助吗?这样的课堂培养出的学生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吗?这样为活动而活动的“伪活动”是发展了学生还是满足了教师?案例二中教师的处理相对来说就比较得当。史宁中教授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于知识的多少,还要依赖于知识的运用和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每节数学课中,学生都有很多经验可谈: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开展问题探究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交流中有哪些思想碰撞……反思、提炼与评价这些智力活动所产生的体验和经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本是能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机会,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却很遗憾地缺失了。

回顾、反思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如案例一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缺失已是普遍的现象。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无法真正将其作为数学教学关注的目标,因此学生的“伪经历”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没有真正地经历,自然无从积累有价值的活动经验。数学学习的类似性使得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具有很强的迁移性,这些带有个人认知特征的经验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备课时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评价方式上,教学评价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教师一般不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更少关心对它的评价。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要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二、在教学中让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根”扎得更深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强调的是“发生”而不是“强加于人”。作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

1.加深认识理解。

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和理解来源于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利用教研活动等学习机会进行再学习,以加深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是对结果的教学,更是对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认识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带有个体认知特点的个人知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某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个性特征的,教师应给各种不同的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教师要多听多看名家的教学录像和案例,分析他们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积累活动经验的,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坚持这样的学习实践,有助于教师加深认识和理解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完善备课观念。

在备课时,除了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要从数学的角度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进行分析与联结,充分利用并重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迁移性,真正达成“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在备课中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要让过程性目标从原来可有可无的软目标,变成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硬指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还要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份合格的教案,需要设计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的、充分体现数学本质的活动;教案中设计的数学活动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做和思考的过程,且能在不同的活动阶段获得不同的经验内容,以促进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

3.拓展课堂内涵外延。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离开了活动,就不会形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交流、内化、反思……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及时总结、提升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在运用中不断丰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课堂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广。

4.注重科学评价。

将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学目标,那我们必然就要去判断和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及其现有的水平。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主体性、实践性、内隐性、个体性、动态性等特征,决定了这种评价与数学知识点的考查截然不同。笔者认为,可以联系这些特征,进行多元评价。

(1)课堂观察评价。

课堂观察要求教师在真实自然的课堂情境中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态度、爱好、兴趣、参与度等。有不少学校还是用一张课堂观察评价表去评价所有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计算、空间、几何、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对学生掌握相关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情况进行分类别的评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课堂观察评价表。

如,在教学“小数乘除法”时可借助下表进行评价:

“小数乘除法”课堂观察评价表

可以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对课堂观察评价表进行统计。最终的评价表由每个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

(2)网络交流评价。

网络具有灵活开放、实时交流、即时反馈的特征。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知名的学习网站去寻找所需要的数学资料和信息;可以通过MSN、QQ、Skype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的观点、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网络,使每个学生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能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经验展示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对其进行评价。

(3)数学活动报告(数学小论文)评价。

学生每天都在经历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如果能将自己的所学所得以数学小论文或数学活动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将不仅有利于他们对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还能使教师清晰地看到他们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情况。

(4)成长记录袋评价。

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对其评价的有关材料。如:优秀数学作业、数学活动记录、数学实验报告、数学小论文、发表的作品、记录学生学习活动的照片等。笔者让学生每月整理一次成长记录袋,并让同学间进行交流。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在建立记录袋时,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在提高,他们会有选择地保留下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作品。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审视自己积累下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评价自己的进步,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悦纳自己。建立数学成长记录袋,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数学上的成长与进步,也能为老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使大家能够更加全面地、多层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成长。

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让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让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根”扎得更深!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1-5.

[2]王林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第9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教学之路

“校本教研”就是以所在学校为研究目标进行教研活动的过程,具体过程和方法应该视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而定,强调从实际出发,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的教学之路。当今,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效和质量,也为了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多年来,我校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定期开展备课组、教研组活动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实验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形式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的魅力在于参与教研的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我校特别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学科教研组的建设,积极推进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制,要求学科教研组有共同的教研目标,内在的合理分工,若干相对固定的交流平台与教研活动的载体。每学期开学,教务处都要根据上学期的教学成绩综合评定,确定各学科和各年级的备课组长及教研组长,形成全校的教学管理网络。各年级确定备课组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内容有:探讨教学工作中的疑问、统一备课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寻找教学过程和方法、总结上阶段的教学工作、布置下阶段的教学任务、对考试内容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等。倡导集体备课活动,调动组内教师的沟通、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给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与共享、情感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使每位教师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二、扎实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是校本教研成果的最重要体现,横泾中学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尝试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分组教学模式。

1.改传统的备课笔记为按课时编写的包含科目、执笔者、审核者、课题、课型、讲学时间、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内训练题、课外训练题等内容的讲课稿,教学时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师课后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讲学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提炼成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的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内容。

2.每班分5~6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般4~6人,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序号,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个序号,小组成员的序号按学业倒排。每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小组中学业较好的),是各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分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分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教师课堂研究,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有效课堂的形成。横泾中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的课堂开始活起来了,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已成为了关注点。

三、继续开展常态化听课

听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取经、相互学习的一种最普遍、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是我校多年来坚持做的一项常规工作。

每学期开始,学校都要求全校各位教师排定一节校级公开课。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和教务主任、副主任开设校展示课、备课组长开设备课组展示课。其他教师开设校内或教研组内汇报课。这样,每周都有几位教师开设不同的公开课,每人、每学期都要开设公开课,这样,推动了校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成为日常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在现实的对比之下发现自己的问题和长处,之后再运用到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是提高校本教研能力的一项非常好的措施。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

同伴互助、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成为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基本形式。我校详细制订了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组织青年教师培训,规范行为,提高业务。每学期初,组织师徒结对活动,要求跟踪听课,让青年教师多开校级汇报课,要求他们钻研教材,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充分发挥教师间“同伴互助”的作用。

这一措施,大大推进了学校的分组课堂教学,使青年教师取长补短,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许多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不少教师被评为了“区级骨干教师”。

五、努力寻求名师引领模式

尽管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内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但它离不开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指导和引领,否则,其研究很难有大的提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为了充分发挥“走出去”的作用,横泾中学(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5页)开展了“名师工程”。为顺利实施名师工程,学校坚持安排不同类型的人员外出听课学习,其中既包括到外省市中学学习成功经验,如山东杜郎口中学、连云港的白塔中学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的学校,也包括到邻近的学校参观学习。同时还诚恳邀请外面学校的名师、专家来我校讲座,请他们来把脉,每学期外出学习的人数平均每人一次。这项措施给了许多教师拓宽眼界,“走出去”学习先进校本教研经验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名师队伍的带动,专家引领,最终把学校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成群体成长的目标。

总之,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董守生.校本教研制度构建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刘丽群.关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

[3]郑仲贤.校本研究要回归校本.北京教育,2005(5).

[4]周扬.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校本教学研究探析.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覃薇.关于推进校本教研的研究:以张家界A中学为例.中央民族大学,2011(5).

第10篇

关键词:示范;指导;探究;评价;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69-01

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1.示范演示——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操作规范,准确无误;(2)操作和教材内容一致,创新实验要加以说明;(3)示范操作快慢适中,语言简明,创造和谐,美妙的演示气氛;(4)保持演示台(或桌)上整洁干净。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2.指导实验——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人为控制与干预

学生实验操作时,除了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明确操作方法、步骤外,还要对实验操作进行艺术性人为控制与干预,让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概念由表及里不断加深。如《溶解》一课,为了让学生建立"溶解"的初步概念,我提供了这样一组结构材料:(1)食盐与沙子。(2)面粉。(3)高锰酸钾。师生分三步完成实验:其一,通过对食盐和沙子这组材料的实验操作,学生初步感知现象:食盐在水里看不见了,它溶解了,沙子沉在水底没变化,它没溶解。其二,通过过滤、沉淀的实验操作,把面粉与食盐、沙子作比较,学生会区分较难判别的"溶解"现象,认识推进了一步。其三,通过对高锰酸钾未搅拌与搅拌两个现象的观察,学生认识到了"溶解"的本质属性: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样,活动由浅及深层层推进,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化,效果显著。

3.课外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获得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拓展。

如四年级下册(科教版)"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另外,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4.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参考实验的兴趣

总结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部分。实验后,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结论,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不能用"我认为……", "我觉得……"这样的语言代表小组发言。当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汇报时,教师更不能评价为"你说得真好!""你的实验很成功"等。在评价时,教师不要侧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人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也不能侧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的具体做法是:当学生的实验设计有新意时,奖个"红五星"记在"实验星"签名本,分组的同学,不同组之间,不同分工之间进行比赛,如最佳小组长、最佳实验操作员、最佳观察员、最佳记录员等等,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5.多媒体辅助——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11篇

大良镇小学美术中心教研组活动总结

梁肇淦

大良镇小学美术中心教研活动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持之以恒的教研活动与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

美术中心教研组成立较早,有十几年的历史,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搞美术教育改革,国家艺术教育试点都落在大良镇一些学校,美术教材(岭南版)很多的素材也来自大良镇的一些学校。促使大良镇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

一、教育形势的发展,加上教育办对教研工作的重视,促使美术教研活动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化,雷打不动。就是每个学期组织组员们活动两次,学期初要先集中讨论通过教研计划,期末再集中进行活动总结。并要求组员认真写好总结或论文。

《教研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内容,活动的时间、地点及每次活动的负责者等,在内容上,每学期教研活动要贴紧当前的教改动向,结合美术教育形势发展,每期订出教研专题。过往制定的教研专题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促进其智力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等。

教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开展美术课观摩教学活动,课后进行认真的评课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二是外出参观听课、学习和吸收外地先进的美术教学经验。开阔组员们的视野,提高自身教学教育素质。每学年外出活动听课一次,我们首先过广州、佛山、深圳、中山、番禺、南海等地参观听课学习。每次活动我们都与当地老师进行评课交流。虚心向别人学习。务求一课一得。收到预期的效果。

开展教研活动,美术教改,要不断提高层次,不能仅停留在听听课再评评课上,教改的思路要紧贴教育形势发展,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美术教育在小学基础的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如何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关联性、一致性。总结并提升一些教学经验成为理论。以指导美术教改。通过教研活动努力使我们的组员锻炼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的美术教师。

二、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教研氛围

我们的美术观摩教学活动,形成了轮流讲课的制度,每个学期由两位老师主讲,期期循环轮流,人人都会是主讲者,同时又是评讲者,每节公开教学,尽量消除讲课者的顾虑,轻松上阵,我们提倡不计较讲课成败,主张大胆尝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法。从大处着眼。探讨和解决平日实际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每次观摩教学后,都进行认真的评课总结,认真总结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改进的方法。大家都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无拘无束,营造浓厚的和谐的研究气氛。

每次外出听课参观学习活动,大家心情特别轻松愉快,好象回到学生时代,活动既开阔老师们的视野,又活跃身心健康,促进大家之间融洽的交流,加强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样对教研及工作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12篇

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研究者运用系统的合作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管理,对调和种族矛盾,促进不同种族的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促进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合作学习理论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可见,国家对合作学习的重视。由于合作学习在我国开发与研究的历史较短,目前仍属新生事物,能否乘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在我国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系重大。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我们现在所普遍谈论的合作学习,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孙伟(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等等。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嘎斯基著,王坦译:《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课题研究意义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通过此次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意味着明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仅对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重大。本课题的研究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一方面摸索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的实施,为学生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法积累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我们政治组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课题立项依据

1.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经济全球化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交往、合作、分享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

2.从我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对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意义重大。

3.从我校政治教研组当前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较多关注教材教法,对学生学法,尤其是对合作学习指导不足;亦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陈旧,被动,需要寻找新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结合教情学情,研究合作学习,对于转变传统的教法学法具有现实意义。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在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践行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促进教师尽早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提高业务素质。

2.实验合作学习方式,掌握学情,加强指导,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寻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乐学。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3月8日-3月25日):课题筹划。确定课题人员,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集体学习研讨,明确任务分工,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8日-6月17日):课题实施。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及任务分工,课题组成员学习文献资料,提高理论水平,站高角度,进行多种多样的课题实践活动。

梁小波、霍艳:根据我校我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问卷调查,分别在高一(2)班实验课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高二(19)班实验课后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及时地统计了调查结果,书写了调查报告,给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寇利利:在高一(2)班上了实验课,课前有设计,课后有反思。

申彩云:在高二(19)班上了复习课,课题组邀请了我校教研室资深教研员对本节课进行了重点点评,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集体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达成了合作学习如何在复习课中运用的初步认识。申老师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实验课的开展,总结了复习课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心得体会,在复习课中探索合作学习方法做了有益的尝试。

陈永霞:在高一(5)班上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实验课,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3个小组又分为一大组,组成两个大组,以组为单位,小组活动为依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例如,在复习导课环节,她采用了两大组A组、B组互考的方式,向学生出示了该环节的规则,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答对了给该组加分,答错了给对方组加分,引导学生温习了上节知识,学生感到“用这种方法新鲜紧张,不像过去老师提问谁,好像这事与自己无关,坐着歇着,可用这种方法大家都想回答对,不想给对方组机会,都没闲着。”(学生语)又如,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并能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课堂进行了中日经贸谈判模拟现场,A组B组各推荐团长、企业代表,政府发言人、专家学者等若干人。双方在谈判中据理力争,言辞激烈,各自都站在自己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老师不时给谈判活动指导点拨,期间不参加谈判的学生也没闲着,他们时不时给自己组的代表递纸条,传资料,同学们看起来很兴奋,也很尽兴。

第三阶段(2012年6月18日-7月10日)课题总结。课题组成员人人总结课题活动,做到人人有课题成果。

2.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组专门安排了两位老师进行问卷设计,在实验课前和实验课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问卷,及时掌握教情学情,向实验课老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另外,实验课老师在自己的课前或课后随机进行师生访谈,了解实验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为后面的实验课提供帮助。

(2)课堂实验法:课题组安排了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教龄的老师开展体现合作学习的课题实验课,经过课前研讨,课堂听课,课后点评等环节,对比效果,发现问题。同时,课题组老师深入非课题实验课进行听评课活动,对比效果,总结得失。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实验教师作为首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传递给第二批实验教师,使第二批教师能够准备地更充分,以便更好地在课堂实施合作学习。同时,在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中,课题组老师将课题研究方面的资讯传播给非课题组老师,让更多的老师受到影响,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为课题提供意见和建议。另外,也会影响到非课题组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题研究沐浴于浓厚的教研氛围之中。

3.课题成果分析

(1)科学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础和依托的,没有分组,谈不上合作学习,没有科学分组,谈不上能有好的效果。分组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调整。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如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寄宿走读(走读生比较之下更有条件搜集下载查阅资料)等方面因素。课题组老师在每一节实验课前,都在分组方面下了工夫。根据课堂活动需要,有时还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例如,陈永霞老师的实验课亮点“中日经贸谈判模拟现场”,正是有了合理的分组,两组学生才能唇枪舌战,激烈交锋,势均力敌。否则,分组不匀,有可能出现默默无声冷场现象。

(2)小组奖励。我国学者王坦(1994)在《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中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老师必须向学生讲明学生小组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它与学生的个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小组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当小组成员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老师应该给优胜组奖励,奖励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也可以是物质的东西。我们课题组承担实验课的老师给优胜组有奖励名人名言的,也有奖励水果糖的,笔记本的。小组奖励这种形式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有。因为它可以是学生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一副“引子”,因为它的存在,学生会很在意小组活动的结果,他们也会积极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来,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

正如合作学习研究者所讲的:“在教学目标上,合作学习注重教学的情愿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由于合作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睡觉的没了,沉默的少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掌声笑声讨论声,课堂氛围民主和谐,老师以小小的奖品鼓励学生,拉近了师生距离,教与学达成良性互动。

(3)任务分工。课题组实验课老师有一个共识:合作学习课堂效果好不好,要看课前任务分工细不细,任务完成实不实。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了事,分组是为了合作,为了高效,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需要对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当然,小组长的协助不可缺少。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老师要指导检查任务落实情况,每个人对小组的成功都有平等的贡献机会,要在合作中体现出自己对于小组的独特贡献,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合作学习追求的境界。防止出现“责任扩散”现象,即小组的任务由少数人来完成,而其他人不闻不问,袖手旁观。

(4)酌情评价。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很强烈的期待,假如老师对小组的活动没有及时做出评价,他们会表现出失望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下一次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就告诉老师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往往热衷于分数排队,比出强弱胜负。这种评价方式,由于拿到高分的或好名次的毕竟是少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转化成小组计分,将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整个评价的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我们课题组实验课上,听到了老师们这样的评价:“xx同学,你能搜集到这么典型的事例,说明你会动脑筋想问题,真好!”“你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你的勇气令人钦佩,希望你继续大胆发言,相信你的观点会有更多的追随者!”“我们组今天这节课是落后了,但我们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尽力了,你们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爱拼才会赢!”“你们争执不下,老师一时也难分伯仲,你们可以让你的同学点评吗?”总之,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对课堂活动进行总结评价,我们认为评价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评价标准一定要注重开放性。

4.课题效果分析

(1)从学生收获来说,我们通过课题调查活动,了解到学生对什么是合作学习,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比较陌生,因此课题组老师在不同的年级向学生介绍了合作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实验课让他们践行了合作学习方法。这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人际交往技能、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2)从教师收获来说,课题组老师通过课题活动,提高了理论素养,丰富了教学经验,撰写了各自的教育教学论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高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自觉性。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带动了非课题组老师的参与热情,形成我们政治组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5.课题研究反思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合作学习方式需要老师和学生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怎样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如何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测量、统计?

(3)如何更好地实行小组合作,使合作学习方式更富有成效?

(4)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介入的时机?

(5)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课案例剖析深度不够,课题研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课题活动中注意邀请课题“外援”,让专家学者,学科外的老师,甚至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我们以为这种做法定有裨益。

以上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继续探索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