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12:5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提问适时,及时反馈,有效牵引
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课堂提问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等在课堂的有机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就闪耀出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次,我用稍慢的速度在琴上弹奏旋律让学生倾听感受,并提出了这样的设问:这段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说音乐表达的情绪是安静的、幸福的、温柔的……但是一个学生却说音乐让我感到很难过、伤心。我没有给予否定,因为“安静”有时确实会与“伤感”有所联系。我意识到可能是我琴声的速度和感觉可能没有表达好,于是重新调整了一下速度和自身情绪再次弹奏一遍,并再次提问,这名学生马上就说:“变高兴了、幸福了、温暖了!”。第一次的回答是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看似“不和谐”音符,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牵引,使教学片段还是较顺利地过去了。
二、提问面向全体,考虑学生差异
大多教师为维持课内活跃气氛、防止冷场,往往将80%的提问都交给思维灵活者来回答。但作为提问对象的学生,由于先天和环境的不同,其学习基础、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在近年的教学中,我尽量把课堂提问的范围扩大,更注重提问那些平时胆小、不敢举手的学生,这样的结果是使得敢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了。例如,我试教《大鹿》一课时,设问:如果喜欢歌中的大鹿就说说你的理由?我特意挑平时很少发言较为胆小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因为它善良,它帮助了小兔;有的说因为它很勇敢,不怕危险……。提问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了教材,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利用了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来设计提问,更好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共鸣。
三、提问环环相扣,注重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的评价也要因人、因答而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重述、追问、评价,也可以用情感性的语言表示惊讶、喜悦、赞美、好奇等。我在上《守株待兔》的教学导入时提问:有谁知道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并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我马上用欣赏的语言好好地表扬了他:今天你是我们班唯一能讲述这个故事而且讲得很精彩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给他一点掌声!随后我奖励了他一个小礼物。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讲述一个故事是很不简单的,更何况是一个平时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
四、提问设计新颖,注重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15分钟,而课堂却有40分钟。所以在教学提问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注意力,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精心设计,语言精炼,甚至要创设情景表演来趣味解答提问。例如,歌曲《小雨沙沙》,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又富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播放了春天下小雨的无声视频,播放前提问:老师想了一个词来表现小雨的声音,我来配视频唱一唱,你们听听看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学生马上就接受了“沙沙沙”这个象声词,并每次唱到这个词特来劲,我于是再引导他们注意是“小雨”,要注意唱好这个词的轻、细,最后学生很好地用声音表现了小雨的形象,并自然地加上了轻柔的下雨动作。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在课堂提问的影响下得到落实,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
一、关注寓意的多元解读,让思维走向开放
寓言教学的要想浅出,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要正确而精准地把握教材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有的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在寓言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发散的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想,而不是单一的、一元化地理解文本。《纪昌学射》这篇寓言故事,就应该有多元的解读。我们可以从“飞卫”的角度来理解,即严师出高徒;可以从“纪昌”的角度来理解,即学习一项本领,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这样理解,只有把一个个的小目标、阶段目标看大,做好,才可以更好的接近大目标,实现大目标。当然学生理解到这一层次是不容易的。可是,做教师的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有多元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这样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因势利导,顺学而为,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助学生“一臂之力”。
《扁鹊治病》这篇寓言也同样有多元的解读,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多视角、多方面、多维度地解读寓言故事,这本身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折射。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容忽视。
二、寓意的揭示要有依托,力求做到“浅出”
镜头一:让形象树立得更完整,不要“碎片化”
艺术形象是寓言的躯体,道德教训是寓言的灵魂。寓言教学要想办法让学生理解它的比喻义,换句话说,就是要懂得寓意。我们在进行寓言教学时,往往会将关注点过分地聚焦在寓意本身上,而忽视了揭示寓意的过程性,忽视了“形象”树立的过程。
《扁鹊治病》一课,有两个人物形象――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形象应该树立起来,并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身上获得启迪,从而理解寓意。一位教师对名医“扁鹊”这一形象的体会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找出描写扁鹊的一个词。(名医)
出示一组四字成语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理解:妙手回春 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起死回生 望闻问切 医德高尚
(2)介绍扁鹊的关于“起死回生”的历史故事。
(3)请从课文中找找能说明他是名医的句子。
生:我从第2自然段中知道的。我从“皮肤上有点小病”连小病也能发现,从中看出他是名医的。
生:我从第3自然段中知道的。“过了十来天,他又来拜见”看出他很高尚。
生:我从第4自然段中知道的。这时的病已经到肠胃了,他劝蔡桓公快治病。可以看出他是名医。
生:我从第5自然段中扁鹊的解答中知道的。他说――(生读文)
师:是呀,不同的阶段都有方法,不愧是名医。能对症下药呀!
反思:
教学即便到了最后,扁鹊的形象也没有立体地树立起来,只是零零星星的印象,没有从整体上的了解和认识,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教学设计,造成学生的头脑中只能留下一些“碎片”。教学设计没有遵循整体性原则,缺乏“整体性”的考虑,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每个学生只是从“一孔”之中“窥人”,所得不会是整体的。如何渗透给学生立足整体分析人物,认识人物,在头脑中树立起一个呼之欲出的形象?这应该是本节课改进的方向。
如果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集中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扁鹊?
试想,学生联前想后,通过分析扁鹊的一系列的行为、语言,人物的形象还会是“碎片式”的吗?很显然,学生就容易从“一次又一次”的拜见中――“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来天”“拜见”等词语中,体会到的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高尚医德的体现;从“站了一会儿”“老远”“只看了几眼”以及蔡桓公果然不幸被言中等内容中,可体会到扁鹊望闻问切的功力之深厚,真不愧是――神医呀!
虽然学生同样是从这些语句中体会扁鹊,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却不同。这个不同在于――后者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要联前想后地读书,要比较着读书,从一个人的一系列的行为举止中了解一个人物,分析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物形象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对比分析得出的,而不是教师一点一点地牵引着理解到的。
寓言故事往往是用最朴素、平实的语言进行故事叙述,很少会“描绘”,而寓意的揭示要想水到渠成,“入木三分”,需要在树立人物形象上下功夫,需要关注学生“领悟”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注意整体性。
镜头二:引导学生走入人物的内心,彰显其“源”,明晰寓意
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往往是夸张的,讽刺意味十足,而寓意往往就蕴含于他的思想认识之中。因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心理想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扁鹊治病》一课,我们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蔡桓公到底死于什么?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一次走入课文。用学习扁鹊的方法来分析蔡桓公。学生也一定会将蔡桓公的一系列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会从中发现:蔡桓公死于自己的固执,是固执让他送命的,是刚愎自用让他送命的。从蔡桓公的语言――“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以及他的表现――“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可设问“试想,蔡桓公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当时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他可能在想什么?”“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又会想什么?”这样,通过推想人物的内心想法,就将蔡桓公的问题根源彰显了出来,也就直指寓意了。
教材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一类的讽刺、训诫意味较浓的寓言,要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也同样要挖掘人物的“思想痼疾”,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明确寓意。
镜头三: 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坡度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的道德训诫的高度。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设计,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把玩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一)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能力薄弱
目前,随着现代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幼儿课程设置与传统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教法或者教材。而正是这些自由选择权限,导致部分幼儿园直接搬用其它大城市示范幼儿园的教材与教法,但是这些教材与教法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除此之外,还普遍存在幼儿课程与生活经验脱节、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这对幼儿的正常教育将会严重影响。
(二)课程结构单一化
在笔者长期的调查实践中发现,在很多幼儿园的课程中都采用园内课程资源结合国家标准文本教材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园外课程资源以及非文本课程资源等形式在开发与应用上相对较少,尤其是部分幼儿园管理者、教育者及家长未有效发挥课程资源开发中主体作用,从而导致幼儿园课程资源结构出现明显的单一化现象。课程结果单一化不仅制约了课程资源的多层次综合开发可利用资源,还导致幼儿教学缺乏必要的生机与活力。
(三)课程内容脱离幼儿生活
在我国部分教育水平较低的幼儿园中,其在教材及教法上基本上都是借鉴示范园、实验园的课程模式,因此导致教学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由此在教学活动中极易出现被动、死板等现象,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幼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很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从而无法达到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回归幼儿生活课程教育实施措施
(一)选择教育内容,关注幼儿生活
现代幼儿教育,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幼儿园课程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的生活是感性的、生动的,与成人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而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拓展契机和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1]。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缺乏教育敏感度,从而错失了大量的教育契机,更多的是直接搬用文本中的教学内容,长而久之,便让幼儿教学逐渐远离幼儿生活,从而让幼儿无法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游戏中的简单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积极关注幼儿生活,让教育内容紧贴幼儿生活。
例如:在“保护牙齿”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的教学素材便可直接从学生中获取带。记得有一天早晨,有一位小朋友急急忙忙的跑到老师面前,急促的说道:“老师,小东的牙齿掉了,嘴里还流着血!”于是老师跑到学生面前,发现小东手里正拿着一颗被虫蛀掉的牙齿,老师帮助小东将血擦拭干净之后,发现周围的孩子对被虫蛀掉的牙齿非常的好奇。于是教师抓住这样契机开展“保护牙齿”的教育活动,孩子们热情的提出了各种问题,老师都给予全面的讲解,“保护牙齿”的主题系列活动由此而展开了。
通过这个教育活动中我体会到,只要我们能够及时抓住幼儿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便可从中寻找到很多的教育素材,从而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广泛。
(二)依据兴趣需要,理性组织活动
幼儿课程设置应该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很多活动都是依据自身的兴趣而开展的,若不能有效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那就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2]。因此,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幼儿兴趣需要角度出发,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点去寻找适合他们的主题素材,理性组织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车”的主题活动设计中,必须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或者需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消防车,为了增加活动的实效性,我们请消防叔叔给我们演示了消防车的作用,孩子们参观后都马上兴奋地指手画脚的讨论起到,关于“车”的主题活动由此而展开了。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发现、探索车的奥秘,我们建议家长带孩子们去参观车展,用相机记录经典车型或者喜欢的车型,第二天上课时让孩子们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的记忆,之后再带领孩子们利用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车”,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参与到造车的活动中,结合自己对车的印象及想象力制造自身心目中的汽车。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孩子们在自由的发现、探索活动中实现了积累经验——验证经验——拓展经验,这样有利于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与实践能力。
(三)抓住生活点滴,进行随机教育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在幼儿园教育中应该让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的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幼儿课程设计中不仅仅是选择幼儿的生活来作为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生活既是教育,接受这个理念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如何将它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
例如:在开展“小鱼吹泡泡”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每喝完一杯水,就在自己的小鱼嘴边有规律的贴上一个“小泡泡”,每天喝多少杯水就在小鱼嘴巴贴几个“小泡泡”。这样设计初衷在于以前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不喜欢喝水,老师和家长都比较担心。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让那些不爱喝水的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去喝水,在放学时和家长一起数小鱼嘴巴上的“小泡泡”,这样不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将数学教学活动无形地渗透到活动中,从而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四)参与课程建构,凸显幼儿生成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他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要在开展主题活动中体现教师这种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使用过去那种“守株待兔”的教育方式了,作为幼儿的引导者,要引导孩子的新发展就应该创编出适合他们的新活动[3]。作为幼儿的支持者,教师必须认观察孩子的实际需要,以此来对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作为幼儿的合作者,在配合他们活动的同时还应对活动作出适当的调整。
如:班上有个孩子玩耍着一个录音机器人,吸引了全班的注意力,孩子们想办法创造各种声声,有的拍桌子,有的拍手、有的大喊大叫,想办法将自己的声音录到机器人的肚子里。我看到孩子们对录音机器人的喜爱,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预设了一个“有趣的声音”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玩找声音的游戏,并向孩子们提出了游戏的要求:用自己的话把你们找到的声音表达出来。在游戏活动中,小浩使劲扇着书说:“风来啦,风来啦”,萱萱用手拍打着桌子说:“雷公公打雷啦”。平时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声音,在孩子们的表演下成了观快的音符。接着,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着根据新物体创造出不同的声音,我编制了一个“打雷起风下雨”的诗歌,这就样,我根据特定的情景设置教学活动,努力成为孩子们的玩伴并参与到活动中,根据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能力。终于,孩子们的玩耍游戏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6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符合教学规律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1]。换言之,教学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仍有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前准备草率,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处理三维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形式浮华等问题。这些均造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严重缺失,抑制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出现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效不大的现象,又回到了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旧路上。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是为小学语文教师们进行教育改革亮起了一盏明灯,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枷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笔者结合新课标的理论要求和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落实和优化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为有效阅读教学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教学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经常出现抽象化、模糊化、孤立化等问题。例如,制定“空、大、难”的情感目标;不确定字词默读范围,不理清教材重难点;弱化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忽视单元教学目标等。
(一)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准确表达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倡教学目标均需满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来讲,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需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是学生掌握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知识能力,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过程与方法方面是学生锻炼自主思考能力、语文应用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学生了解人文情怀和优秀品德,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应扎根于教材,把握阅读教学要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它包括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以古诗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①要熟读古诗;②拆字成词,连词成句;③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④背诵古诗。制定三维目标时,要准确、清晰、可视化表达目标,而非框架式、概括性阐述目标。当然,不仅要钻研教材,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顶层设计,整合优化三维目标,实现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
关注顶层设计,除了落实三维目标,从三个层次构建阅读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要整合优化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三维目标,使“学习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知识与技能”,三者既有层次的梯度,也能紧密连接。同时,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不能把教材分成一课一课来教,更加关注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单元目标关联化。
二、简化和聚焦阅读教学环节设计,为有效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教学,崔峦老师曾指出:“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由于环节过多,结果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觉。在教学设计上,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主张削枝强干,把教学环节整合成几个板块,然后一步一步进行,效果会更好。
(一)简化阅读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教学环节简洁的,能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以执教《丑小鸭》为例:①学生默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作记号;②交流自学收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③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质疑,如:丑小鸭离开家,对不对?丑小鸭在家会不会变成天鹅?让学生分成两组辩论,通过正反两组的激烈辩论,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不光是课文的内容,还有语言的积累,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④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估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写小动物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等等。简洁连贯的教学环节,聚焦到课堂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中。
(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找准切入点
有效课堂教学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实际选好讲课的切入点[2]。通常,识字、读句、培养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三维目标,根据具体的阅读文本要求,找准切入点。例如,通过分析文章的教学目标,判断教学设计的切入是需要了解全文的文章大意、重点段落,还是需要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与领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当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找准切入点。又如: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注重教学问题设计,利用问题直奔课文中心:“我为什么只要葫芦?”“我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好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能带动一堂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3]。
三、灵活和多元选择阅读教学方法,为有效阅读教学增添动力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时间进行调节与控制。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路宽广,经常有新想法、新思路、新问题,教师都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每位学生,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舞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观念也逐渐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语言应用规律与关注语文情感表达等方面发展。阅读教学是充满生机又复杂多变的,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必然关注它的每一个个体――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年龄较大的教师经验丰富,管理学生井井有条,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老是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把学生当做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而当做一种教学阻力。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掉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纠正,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马马虎虎,课堂就谈不上有效性了。
(二)根据课文特点运用多模式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摒弃单一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情景体验为核心的阅读课文,多数是景美情深,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导、练、评、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感悟中心情感,积累好词好句,如《北京亮起来了》、《日月潭》、《泉水》等。充满探究性的阅读课文,多数是以开放性的问题为导向,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少量贯穿全文的问题作为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最大的“书”》等。寓言明理的阅读课文,多数是读故事、悟道理,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初读、熟读、再读、明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语、悟出核心道理,在学习过程当中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写法有特色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了解写法,尝试运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雷雨》、《葡萄沟》、《充气雨衣》等。选读的课文教学,则可采用“通读、知大意、分享”的教学模式。总的来讲,阅读教学教无定法,不仅有“基本式”,更需要根据文章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师生相互沟通,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本该属于学生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也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配角,学习效果差。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见识增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设计加强沟通,从主体转为主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教学的提升在于学生的表达,这样在地位平等的课堂中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一问一答或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就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就提高了。经研究,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好像提高了,但学习兴趣还是不浓,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还是围着教师的问题转,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学生心存疑问,阅读课文,在找答案中再发现问题:妈妈为什么说“我”是勇敢的孩子?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最后延伸实践:我是最弱小的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来培养学生多想多问、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发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分析问题。语文阅读的教学难点不在于字词、句式,而是在于中心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在实际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常常局限在个别生僻字词的学习,对于关键句、中心段落没有深入的学习,更别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不愿意追问,无法独立总结出中心思想,都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好问”要有一定方法,需要耐心培养。一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二是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得到迁移。三是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合作意识”、“合作态度”等以“合作”为关键的学习方式受到极大关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推崇学生自主思考,多思多问,还需要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有技巧、有策略的,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看时间,当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引导学生共同合作解决。二看方法,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确定合作规则,学生分别发言,听取其他组员的想法。三看场合,新旧知识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的阅读练习教学,都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四看策略,小组合作探究推崇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为辅导、引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旁观、激励、参与探讨、引导、答疑。
阅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几年来,笔者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自己的一线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创新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任金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14).
可以说,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支柱是“抛球一接球”理论,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瞬息万变的特征,像教练把球抛向学生一样,及时提出问题以及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美国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多尔认为:以往的课堂是一种“行进型”的,直线的前进,后现代的课程则应该是“舞蹈型”的,是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长期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开始向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变化。后现代课程论为美术课堂生成式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它给美术课堂生成式教学提供了又一充分的启示与借鉴。
因此,就生命课堂这个意义来说,架起预设与生成的“鹊桥”尤为迫切,势在必行。
一、基于生成,精心预设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有预设的一面,当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有成竹时,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1、板块预设,留空白点
新课程的课堂设计应从线形设计转向板块设计,教师总体把握教学思路,框架式设计教学环节,整节课围绕主题进行弹性设计,为课堂动态生成留下空间,为学生的成长留下空间。
如一位初中老师在自编教材《最后的古法制度》的教学设计中分为:制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陶器的制作,陶器的欣赏,人文故事等板块,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关于陶器你知道些什么?你能从哪些角度欣赏陶器的美?”等,同时根据学生关于陶器的知识储备和需求,教师可以从任意一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互动。这种粗线条的板块预设能有效地给课堂的生成创设富有弹性的空间。
2、学情预设,定准起点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识世界的,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等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肯定不同。他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由此,要想在艺术的问题上得出一个绝对一致的结论,并为所有的人都接受很难。正因为如此,德国哲学家鄬莱尔马赫才提出了阐释学。在他的眼中,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心理状态。他的理论就使每个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了理论依据。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课堂上,教师应预设学情,理清学生的思路,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预设。这种为学生的学而做的预设,正是课堂生成更具方向性、成效性的一种预设。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太阳》一课时,有的孩子很快就画完了一个美观的太阳,而有的学生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这位老师便设计了一个游戏:让画好太阳的学生把太阳蒙在自己的脸上扮演太阳,播放音乐让他们表演舞蹈、小品,还可以唱歌,其他没有画完的同学一边欣赏一边画。这样这部分学生表演完了,另一部分学生也就画完了,课后他们之间也可以交流,互相表演。这样一节美术课就很充实,所有学生都体会到了课中的乐趣。
3、问题预设,突出要点
美术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提问。
二、立足预设,动态生成
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课堂需要动态生成。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尽管生成是“难以预约的美丽”,很可能只是意外的发现。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精神。常言道,“机会对有准备的人而起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我们在这“难以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应该如何施教呢?
1、有效调控,把握方向
美学家腾守尧在《艺术与创生》中指出:“生成式教学法为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调控式生成法更是生成式教学中的重中之重。”H调控课堂生长点要求教师随时在预设性教学内容和即兴生成的新教学内容之间,作适度的调控和把握,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具有高超教学机智和娴熟教学技巧的教师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握生长点催化为生成。例如小学寄宿一年级公开课《滚动乐园》的一个教学片断:
课上,老师借用给学生当点心的一箱梨子,做课堂的用具。老师把梨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滚动梨子,感受滚动中的乐趣。谁料一对同桌的梨子被撞烂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似乎更有乐趣。于是周围的同学纷纷效仿起来,最终成了一场“梨子大战”,原本好好的一堂课乱成了一锅粥。渐渐,老师愁眉苦脸起来,一些学生看到之后开始向老师道歉:“老师对不起!”“老师我不应该对梨子这样,梨子会很伤心的。”老师从这话中偶然间得到了启发,便将计就计,说道:“你们瞧,现在梨子哭得多伤心啊,为了补偿我们的梨子,我们今天就为我们哭泣的梨子画一张画,就取名为《哭泣的梨子》。”于是这节课又步入了正轨,学生们感受到了很多,也画得格外认真。
这种意外的情形彻底打乱了老师的课前预设,学生的话启发了教师,机智地把握现场的资源,促使了另一种课堂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多元解读,尊重个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开放变化发展的,是预设与生成持续交互优化的过程,课堂的生成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因为它往往体现学生真正的生命成长过程。例如以下一个教学片断:
一个下午的第三节,正是初三年级一班新学年的第一节美术课。铃声响过了两遍,但意识到已经上课的同学并不多,大部分依然狂欢着。现在要讲准备好的课程显然是不适宜的。给点下马威?同学们似乎也司空见惯了。课前预设算是白忙活了。正当老师寻找举措的时候,学生送上了一线转机:“老师,让我们画画吧!”老师抓紧了开讲的机会:“同学们,今天的课题是《美术中情感与精神的表现》,请先拿出纸和笔,用15分钟的时间,自由想像地画一幅开心的画吧。”话音未落,有人迅速地插上了几句“发黄”暴露情感的话,又一波的混乱开始了,老师马上警觉起来,连忙补充道:“主题一定要健康的。”……一切都在课前预设之外不断生成与创生预设中进行。教师在过道上巡视着,与同学交流着……紧接着老师捕捉到了一张特殊的有教育意义的作业。一张百孔千疮的作业纸,老师却认定它是一件作品,当作业一亮相时,教室的声音和空气暂时冷却下来,也许大家等待的是再一波的闹剧。趁着这间隙,老师说:“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艺术活动的开始,更何况作为艺术主体的造型呢?美就在于发现。”老师继续说:“没有人规定艺术作品只能画而不能戳,这张作业在无意中却显出了特有的创造性想像力,是具体形象的,又是抽象的。”老师把作业举高了一点又说,“透过灯光它让人想像到宏观宇宙无数的星光。”这位学生作者无比得意,其他同学似乎也有某种认同,感到今天自己没有被迫接受所谓的教育,一切都是那么舒心自然的交流。
这个教学片段描述了一堂平常的美术课上发生的不平常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前预设算是白忙活了,在一些学生提出的“让我们画画吧”的要求下(生成),教师提出进行命题画《美术中情感与精神的表现》创作的要求(创生预设);当学生几旬“发黄”的言语(生成)教师补充到“主题一定要健康”(创生预设),教师捕捉到一幅特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业(持续生成)进行点评(创生预设)。正由于教师善于建构预设与生成交互发展的新型关系,抓住教学契机,因此这堂课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成效。
3、平等对话,善于捕捉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节奏,在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上看,教育要从根本入手,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幼儿的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的重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才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人才的教育要从幼儿时期着手,重视幼儿综合能力的教育,当前,国际教育教学部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方式都在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因此,在我国国内,幼儿学前教育也逐步走向正规化,作为我国首要教育重点将全面进行改革。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学者应当首先了解幼儿面对学前教育的心理和态度,并且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也较成年人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能力,并且幼儿在性格上有较为明显的可塑性,所以,具备良好的幼儿学前教育,对我国幼儿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我国现阶段幼儿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已经与国际接轨,在西方的各大国家普遍开始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教育特别提到了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是一切发展方向的根本,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全部掌握在幼儿未来的发展前途中。在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正式施行是在20世纪末,但是,在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在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1当前的教育相关学者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深入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标准在不断的提高,而相对应的,对于子女的在接受教育上的问题上逐渐开始重视,这也就涉及到了幼儿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所在。这种重视的形成,对于我国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由于社会上的教育形式繁多,鱼龙混杂,从而导致了部分家长在对子女学前教育的意识上出现了偏差,一味的注重课堂教学将学习成绩看的很重要,重视孩子的理论学习能力同时,被家长忽略的不仅是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幼儿早成长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早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充满好奇的心理,在幼儿进入这个可塑性极强的成长阶段,教师和家长要进行及时沟通,对孩子的行为品格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够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引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1.2在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缺少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教学保障:政府精简政策的出台,部分区域的教育相关部门对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的重要意识还没有被深入的渗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中,幼儿学前教育不能被相关部门所重视,从而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更甚者,有些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教育工作上的忽视,造成幼儿学前教育地区化,或是空白化,在当展形势下,幼儿教育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提高,将对当地幼儿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在幼儿学前教育发展上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时代的需要,教育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在日益严格,由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进行改变。在新时代开启的同时,教育相关学者意识到,教育要从根本着手,在教育的整体理念中,教育不仅要对幼儿在知识和实践技能上进行相关的培养,并且,还要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进行积极有效的开发,使幼儿在接受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创造。这样以来,幼儿在面对未来学习生活所出出现的困难时,能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幼儿在教育中塑造完美的言行举止。
2.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将开发智力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中:学前教育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丰富幼儿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教学经验的诞生,有益于幼儿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在培养幼儿的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正面教学,比如,“我爱祖国,我爱学习”等等,以贴近幼儿生活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在对语言的学习中感悟情感。
2.2在幼儿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品行素质: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教师能够有效的将正确的道德品质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的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幼儿的学前教学中不需要死板的课本和枯燥乏味的课堂,相反,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却能够有效的打开幼儿的心扉,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寓言故事的情节作为教学的载体,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在《守株待兔》的故事中,教师为幼儿讲述以为农夫在田中干活,偶然间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大树上,于是,农夫美美的大餐了一顿,从此,农夫日夜守在树旁希望能在等到兔子撞上大树,从此荒废了农耕。在教师绘声绘色的对故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深切的明白,在生活或学习中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由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进行规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幼儿学前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水平两大方面,所以,在幼儿早期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的把握好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及辅助指导的环节,在学前教学中,较比更高等教育的方式,更要将教学做到细致化,只有充分的将幼儿的实际情况与优质的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智慧与多变两种具有矛盾性质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才能对幼儿教学模式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上,需要教师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的思想,综合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从而使幼儿在学前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接受知识的传授。总而言之,在幼儿学前教育教学的苦心研究中,所有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为之而不断的努力,为国家的未来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作者:黄江蓉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幼儿园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互动;策略
一、前言
目前,初中科学课堂师生的互动还不够完美,部分老师不注重进行师生的有效互动,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初中科学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科学课堂互动的重要性
1、互动教学让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气氛应该非常活跃才对,因为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就比较贴近生活,其中的一些实例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或者是能够引起学生们兴趣的。但是,如果是通过教师一味地语言叙述,然后本着应试的目的让学生们不去思考地去死记硬背,那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参与进来,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就是提问。提问如果可以把握住技巧,就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去主动思考。把可以讲授的内容通过提问让学生们去思考,让学生们更多地去占据课堂时间,甚至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们都是可以的。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课堂的气氛也会相对更加活跃。举例说明,比如在讲解地质方面的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去发掘身边的实际例子。比如可以问学生们,我们所处的地域属于那种气候?根据自身生活的环境去了解所学的知识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们很有成就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体会知识可以学以致用是非常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提问互动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也能更好地带动课堂气氛。即互动教学在调节课堂气氛方面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2、互动教学让科学课堂更具感染力
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如果只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而不在乎学生们的听课效果是非常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教学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如果能够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去授课就能够让课堂气氛改变。一堂教学课应该满足感染力这一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感染力就是能够让教师的思想付诸于学生,然学生们受到教师的感染,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感染。对于初中的科学教学而言,采用互动教学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感染效果。例如,在教授弹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个测力计,即内置弹簧的那种。然后可以先让同学们去测试自己的力气,这个过程最好在上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进行。尤其是男学生们,更愿意去表现一下自己的握力,这样就会让学生们更加喜欢上科学课。此外,学生们的兴趣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被调动起来,对于教师的印象也会非常好,认为教师授课很特别。再者,教师可以通过先让学生们去感知教学内容,然后通过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学生们去了解有关弹力的知识。可以在学生轻松娱乐之后,学生们个题:为什么弹力可以用数据显示出来呢?每个人的握力大小与弹力又有哪些关系呢?这些问题如果直接去发问,比如在上课最开始的时候,教师就这样进行提问,相信学生们是不会愿意去回答的,即便是勉强回答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只能凭空去想象。然而,教师如果能以刚才的活动为例,再让学生们去思考,那么这样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了实际的体验,学生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从心里自然地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即互动教学所能达到的感染效果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互动教学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感染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更好了解与理解。教师要在这方面进行完善与加强,让学生们在自己的感召下热爱学习,那才是教师的最大成就。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是要想拥有好成绩就一定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为基础。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三、课堂师生互动的类型
1、无效互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师观、教学观。这种观念强调了教师的威严和教学中自上而下不可逆转的教学方向,表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互动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唯一信息源;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课堂沉闷、专制,没有活力。这是师生之间消极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无效互动。
在第一则教学案例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唯一的信息源,学生只能洗耳恭听,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他们不能有自己的问题和想法,需要做的就是遵守课堂纪律,保持教室绝对安静认真地听老师歌唱。大部分学生能成为这种权威的遵从者,而亦有少数“叛逆者”根本没有融入课堂,尽顾做着自己的事情。音乐课的目的不只是教会学生唱首歌,更主要的是要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热情和情感,通过教学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形成审美力和欣赏力。但是,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严肃枯燥的课堂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遗憾的是,这种互动形式长期以来主宰着我国中小学课堂,表现为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教学等,在这些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本是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单化、机械化。针对这些弊病,很多关注教育的学者、研究者呼吁:要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要在课堂上建立一种融洽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学相长。于是,在这些新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与这种无效互动相对应的互动形式。
2、有效互动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师生观:关注课堂师生的平等、民主,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新的人才观:关注“以人为本”而非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本”;新的学习观:注重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无奈地接受性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这些观念的转变,我们直接能够感受到的是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课堂教学在师生有效互动行为中进行和完成。
这种有效互动形式是指师生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其特征是:教师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建构知识;课堂民主,生机有活力。
四、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师生互动遇到的问题
师生互动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从互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传授知识,和学生沟通,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
1、课堂问题过多
教师通过在课堂提问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可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多,一个接着一个,让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由于问题过多,因此分给每个问题的思考时间就会减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不能认真思考,或者刚刚思考出一点眉目又会因为教师为了课堂进度而给出答案,这就造成了学生没有独立认真思考的时间,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热情,而且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没有深刻理解课堂中所有的知识,缺乏课堂效率。
2、对学生的评价单一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评价或者是肯定否定的态度,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对学生一味的赞美,无论怎样都是一律表扬,或者说你听听别人怎么想的,这就会造成学生对于正确答案没有基本的认识,到最后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对是错,如果自己的答案错了,教师也没有及时的分析错误原因,让学生改正,学生就会在下次有同类型的问题的时候还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思维去做,又或者教师只是对学生一味的批评,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失去自信心。
3、教师演示实验
在学习初中科学的过程中,实验必不可少,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能够看清本质,找出规律,总结成果结论,可是在实验的时候基本都是教师演示,学生在下面看着,这就造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没有很好的交流,不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从一旁指导,出现问题和教师沟通,让学生只是对实验的“观看者”,而不是“操作者”,没有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五、关于初中科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建议
在课堂上,应当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均衡地参与和展开多样化的课堂互动行为活动,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这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课堂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在这种价值视野下,并针对当前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优化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活动的策略建议。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观。
教学实施由“灌输中心教学”转向“互动中心教学”。教师由教学控制者转向学习引领者、推进者和平等互动者。教师长期以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将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主生客”的观念,建立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空气》这一节的教学中,有一个活动:“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教材中是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及变浑浊的快慢。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结果各小组汇报探究情况时,均回答石灰水和未通入时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显得有些乱。幸好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本来就很低,而用针筒通入的空气很少,效果确实不明显。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说:“请安静下来,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猜想。学生提出了“广口瓶中盛的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可能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可能我们通入的空气太少?”等三种猜测。前两种猜测,学生很快就用事实和实验了。对第三种猜测,我先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多通入空气呢?”有学生提出用打气筒,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气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一会儿,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而应该以期待性的运作,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预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2.关注全体学生,强化师组互动的评价观。
教学评价由“分数评判”、“名次排列”,转向促进学生“深层理解”和“三维目标”的达成。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甚至分组行为本身会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及师生互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师组互动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地准备。另外,教师应把每个学生个体看做学习小组的一员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教师的评价应基于整个小组的表现,使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不再明显,从而可以增加低成就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课堂可以明显地发现,师组活动的小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好于未参与师组互动的小组。值得注意的是,建构互动性教学机制,关键在于建立起有效引发和推动互动性学习实践的学校课堂场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敢于打破课时限制,建立“课程属性”教学设计观。
教师需要从教学技术熟练者转变为教学反思者与行动研究者。当学生的探究活动超出一节课的时间容量时,如果为了完成课时计划,匆匆对初窥门径的知识方法进行总结,再用这些知识方法按部就班地练习,所谓探究学习只能成为形式上的自主学习,与“满堂灌”的区别只在于“灌”的先后而已,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惰性。实现有效的探究学习就要将探究进行到底,只要总体教学目标能达成,探究过程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实际情况适度调节。
4.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喜欢与教师交流。
语言是一门艺术,幽默生动的语言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只是照本宣科,结果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收效甚微。事实证明,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化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在教学中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做到“雅俗共享”,就能把抽象枯燥变为简单易懂,轻松活跃。如在讲微粒的性质时,我跟学生这样打比方:“构成物质的微粒好似一群顽皮的孩子,不停地到处跑”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记住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一性质;在讲用天平称质量物码倒置时,我跟他们一起分析天平的构造后,得出“坐等右家友”这一口诀,即:“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这一恒等关系,这样经常交给学生学习的窍门,学生对同类题型就会迎刃而解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夸张的动作或表情、高昂的语调和情绪来引起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注意,从而加深印象。除了在课堂上,课外教师也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侃侃而谈,诙谐幽默地与学生聊天,这样更便于了解学生、增进感情、缩小代沟了。
5、捕捉有益信息,促进互动生成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界。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在进行《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呢?》教学时,我校陈老师用唐伯虎的故事引入。“据说唐伯虎的画画技巧很高,有一次一个画家不服气,向他提出了挑战,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面,都完成了一幅非常好看的画,栩栩如生。正当大家争执不下谁画的好的时候,两只蝴蝶飞了过来,都围着唐伯虎的百花争艳图飞,还时不时的停上去。这时候,比赛的结果就出来了,唐伯虎的画骗过了蝴蝶的眼睛而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赢家。”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吗?”
生(1):可能是画的颜色,唐伯虎的画画的太漂亮了!(很多学生都支持这个观点)
生(2):可能是唐伯虎的墨水质量好,很香吸引了蝴蝶!对对,也可能是唐伯虎在墨水里面加入了一些香料来故意吸引蝴蝶!
生(3):可能是蝴蝶是近视眼,看走眼撞上去的。(全班大笑,该生也是一脸难堪)
师:这个也有可能,我们知道蝴蝶有眼睛,但不知道他的视觉怎么样。既然我们对这个有了怀疑,那蝴蝶的嗅觉呢?味觉呢?甚至听觉呢?灵敏吗?
师生通过网络搜索,很快就找到了蝴蝶的详细介绍,确定蝴蝶的视觉很正常,没有近视;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师: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蝴蝶这个主角的一些感觉特征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整堂课的学习气氛相当不错!
由于陈老师善于捕捉信息并果断整合信息,对学生的“不配合行为”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借视觉引出嗅觉、味觉、听觉等特征,为后续的探究指明了方向,高了课堂效率。可见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科学课堂师生的互动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激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打造高效、生动的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徐亚雄.初中科学课堂师生对话的优化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08:106.
[2] 朱庆云.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36-38.
[3] 赵彬彬.科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类型观察研究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