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16:1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实习计划安排不合理
一般高校都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或大四开学第1个月,而此时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已经趋于尾声,学生从实习中学到的很多知识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效果不明显。此外,相当一部分同学忙于研究生或公务员考试等,导致其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很多生产性的企业此时正值生产上的淡季,能接纳的实习生有限。上述种种原因使得毕业实习的作用没有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1.2实习缺乏老师的有效管理和指导
由于实习经费有限及老师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在实习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老师只是负责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完成交接后便返回学校。虽然实习期间有实习单位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并不能有效针对实习生,学生实习期间在生活上、精神上和专业知识上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1.3联系实习单位困难
由于企业生产季节性强,或是企业规模较小,只能接纳少量实习生。此外,一些事业单位存在意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一般也不愿意接纳非重点高校的实习生,因而要联系较好的实习单位往往非常不易。
1.4实习期间学生收获有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主要是到一些生产性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在企业实习的学生,由于目前食品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线上基本不接受实习生,而企业的研发部门和检测部门能容纳的实习生数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生普遍是到包装工段实习,做一些简单和重复性的工作。在政府事业性单位实习的学生,由于这些单位对实验结果的要求较高,基本上不会让实习生过多参与其中,学生们基本上是帮单位的老师打下手,做一些很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很少独立负责一些实验项目。这些原因都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真正学到的专业知识不多。
1.5实习后缺乏总结
实习后学校一般要求学生提交1份实习报告,由指导老师给出成绩,毕业实习这门课就算完成了,缺乏深入的总结和反思。
2对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2.1对实习计划进行改革
根据原有实习计划在时间安排上的诸多弊端,结合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多年来对毕业实习的研究与实践发现,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有诸多好处。①年后一般是企业工人和职员跳槽高峰,很多企业比较缺人,因而此时联系实习单位就比较容易,而且实习的岗位也会更加多样化;②第6学期往往开设的都是一些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本学期就参加实习,学生们对食品工程、食品机械、食品工艺、食品质量管理等知识有了直接的接触或参与,这样在回校后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多感性认识,学习效果也会得到较大提高;③以前将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或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由于要准备考研和考公务员,因而申请分散实习,这种动机的分散实习,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大多下过车间,都接收过劳动的洗礼,回校后学生们都非常珍惜学校的美好时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
2.2根据学生特点分配实习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每年的毕业实习都安排在3家以上的实习单位进行,每家单位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和待遇等情况差异很大,如何将学生分配至不同单位很关键。每年在确定实习单位后,实习带队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召开专门的会议,确定各实习点学生的分配问题。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实习单位比简单的以班为单位或随机进行分配,更有利于实习的管理和提高实习效果。比如,对于家境不是很好、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可以安排在有报酬的实习单位;对于身体条件不是很好或是过于娇气的学生要安排到一些工作较为轻松的实习点;而对于平时纪律意识差的学生要安排到有实习老师驻厂管理的实习点;对于一些事业单位,则要安排学生成绩好,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如此安排下来,可达到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共赢的效果。
2.3实习前进行全员动员
实习前由院长和系主任亲自做实习动员,所有参加实习的学生、辅导员、实习带队老师都要参加,动员会上对实习的目的及意义、实习内容、实习方式与场所、实习要求、实习纪律、实习安全、实习前的准备、实习具体安排等各项事宜都要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实习动员,既让学生充分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与人为善并积极沟通的态度,也能让学生和带队老师对实习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并尽量减少实习中意外情况的发生。
2.4实习中指导老师驻厂管理,领导中途看望
实习期间,对超过8名实习学生的单位,至少派出1名老师驻厂管理,要求老师跟学生同吃同住,这样做有以下优点:①实习期间,由于工作或简单、或枯燥、或辛苦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往往情绪比较消极,甚至有的同学会有中途退缩的想法,此时老师可以倾听学生们的倾诉,并对他们进行安抚和鼓励;②由于学生只是在工厂做短期的实习,他们往往不太服从厂方安排,如果有指导老师协助管理的话,则能明显提高管理质量;③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学生们往往不敢或不愿意请教实习单位的师傅,而是更愿意与我们的实习带队老师交流;④实习期间,学生可能出现一些疾病或身体不适,此时他们最需要得到老师的照顾;⑤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有更多的收获,轮岗实习非常重要,指导老师可及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实习单位沟通,适时对学生的实习岗位进行轮换;⑥老师驻厂实习,每天都要下到车间,可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创造机会。实习期间,学校及学院领导也要前往实习单位看望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了解实习情况,听取师生意见,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解决实习中的实际困难。虽然只是一次简单的探望,既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对实习工作的重视,也加强了校企双方的了解与合作。
2.5实习后及时总结
实习结束后,学生、指导老师、学院3个层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学生上交1份不少于5000字的实习报告。实习指导老师则要从实习的基本情况、遇到的问题、改进措施以及个人收获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座谈会交流和书面总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院要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与表彰大会,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并从各实习点的优秀实习生中选取典型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参会学生则为低一年级的学生为主。这样既能让低年级学生提前对毕业实习有一个初步认识,也可通过榜样的力量让他们对毕业实习充满期待。
3结语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程实践 途径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少部分高校授予农学士学位),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体现在食品工程创新能力方面,而食品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的要与工程实际操作相结合。目前,普遍存在培养学生食品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整体上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形式,即:以工程理论教授为主,实践操作教学为辅,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只是单纯地对教材中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但是,现有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只是对工程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抽象解释,其与工程实际操作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伴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原有的工程理论知识出现老化速度不断加深等趋势,在工程教学方面和工程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教授模式及其内容也逐渐发展成为高素质工程人才培育成长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1]。
1.存在问题分析
1.1工程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工程实践教学对硬件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就针对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硬件件来说,一些高职院校情况反而好一些,而大学却是更多地将资源投向学科建设方面,对本科实践教育教学条件的倾注反而不足。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例,工程实践训练机会少,虽然全校有工程实训中心,但是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只是金工实训1周。其它专业基础或基础课程中工程训练机会很少,实验的开展基本是科学技术实验。因为对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室的投入较少,教师只能按照现有条件来开设实验。
1.2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是最关键的。是否拥有一支既了解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又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强大师资队伍是工程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往往是化学和生物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工程类课程和环节教学非常薄弱,师资出现了“偏科学、轻工程”的现象。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虽然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大都缺少工程设计的经历,工程观念和意识淡薄,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故此,通常难以有效地指引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提升工程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1.3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机会少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并且,也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并不断发展对操作经验的认识与提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我所用。
虽然有课程实践,但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过程只是简单地验证已有的结论而已,学生的实践性操作体验活动一般只是停留在理解、掌握、吸收和运用已有的工程原理知识。创新型、研究型等的工程实践操作深入研究活动比较少,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缺失了创新性思维,就会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难以进行创造性的工程实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缺少紧密合作的企业与支持
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而掌握并拥有这一能力的途径,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工程实践操作训练[2]。亲身参与体会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但是,因为某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依托学校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社会知名度较低,与许多企业进行的合作不是很密切。另外,企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兼顾情况下,更注重经济利益,在产品生产线、场地和时间上不可能满足校外学生的专业实习要求,大多数企业只是提供参观,真正能够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实地训练场地的机会比较少,致使学生真正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与此同时,学校提供的实地训练的稀少或缺少直接影响了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1.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具有一定工程性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其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阶段,课程学习己结束,工作或读研基本确定,所以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时间和精力较少,往往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
2.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性实践教学措施
2.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食品工程类实践课程群体系
随着食品工业技术和设备不断发展,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工科实践课程群体系,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进行修订。注重了对食品工程类基础、专业课,使工程技能知识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此外,大一、大二短学期集中强化为期3周的工程技能训练、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确保师资到位,学生有集中训练的时间。
另外,要实现综合创新,就要以课程设计和专业创新实验课程为主,结合一些大学生工程设计大赛,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等一些高层次实践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现代工程研究能力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2.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制定有效工程实践训练方案
通过学科导论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的适用性、时间性以及与各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大二开始实行导师制,通过导师定期给学生做研究成果、发展状况、就业前景、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所需修读的课程等,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楚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并及早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3]。另外,当学生已经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实践能力时,导师可以尝试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企业的攻关课题组等,通过直接面向科学研究前沿方向,接触科研或技术攻关的一些环节,不论这些课题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开发类型,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工程研发体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2.3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开放综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并联合申报成立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即以大学的智力资源为支撑,以企业为主要单位的投资主体,组建一个大学和企业共同享用先进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平台[2]。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来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践锻炼和良好技术训练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老师和专业工程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多元化的互助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此期间,不仅大学和企业可以共享知识和研究成果,而且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践与科技研发,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4注重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培养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工厂实践积极性,通过学校“教授、博士下企业”行动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缺少工程经历的高学历专业教师到企业服务一年到二年时间,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专业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也大大改善。
2.5提高工程设计在毕业论文中比例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本科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又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从而综合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4]。浙江省高校对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要求,其中毕业论文中设计性比例不得低于70%,因此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更有必要,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取材于食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流水线的设计与设备选型,也可以对已有食品生产过程与设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另外,工程设计论文也可以是食品工厂设计平面图、某一车间平面图、车间剖面图、设备流程图,充分的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毕业设计,强化和巩固食品工程的设计能力。
项目名称: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项目编号:yb09044。
参考文献:
[1]蒋佐斌.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6:4-6.
[2]张喜梅,杨戬,崔屹.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0-12.
[3]李元元,李正,徐向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31-32.
[4]周卫东,陈宏伟,宋慧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9,5:128-129.
关键词:食品科学;实验管理;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29-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为湖南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拥有1个园艺产品采后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点;食品科学与工程、预防医学与卫生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拥有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质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食品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中心拥有1个有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肉类加工技术研究工程中心、1个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引进、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配置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区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实验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一、实验中心建设与改革指导思想
以食品类专业本科生为主体,面向我校相关专业本科生进行实验教学,对我省食品科学类专业开放,满足食品科学以及生物、作物、园艺、动物、动植物检验检疫等专业开设食品加工类和微生物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食品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食品科学类实验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食品科学类实验课程具有实践性、技能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以下几方面实验教学改革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和软硬件投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突出食品科学的特点及其实验课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注重实验教学队伍的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同等对待,摒弃过去将实验教学人员定位为教辅人员的观念,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与实验教学人员年终工作量考核、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等挂钩。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筹管理模式。由相应的课程责任教师进行统筹管理,统一制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适时监控教学质量,使两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建立现代化、高效运行的“模块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学校领导―学院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模块实验室主任实施”的流程式管理模式,实验中心实验人员、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实验药品均统一调配和管理,由专人专管,各功能室主任负责实验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探索和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联络与合作,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扩大与兄弟院校、湖南省各地市的职业技术学院和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验教学成果共享。特别是加强与企业联合,引进企业的一部分科研合作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扩大学生创新教育经费和科技项目的来源,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与“实际”接轨,努力创造条件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基础研究工作,为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营造一个教学资源共享、实验成果共享、学研产相结合的对外开放式服务实验教学环境。
二、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管理与教学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理顺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
明确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学院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实验教学中心内部的分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中心主任由学校聘任,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实行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制和任期制,贯彻人才流通、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制度。完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四统一、一统筹”的管理模式,即“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项目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资源统一调配、实验经费统筹安排”。
(二)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和内容,使实验教学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到70%。将食品科学技术实验课程进行系统整合,按“模块”的思维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将过去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分离,实验课与理论课相对独立,单独设课,单计学分。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心计划每年组织实验教学公开课、实验能力竞赛、实验产品和科技作品评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实验改进方案,师生共同对优选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
在学校的支持下,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加入本学科教学与科研队伍,壮大和优化实验教学人员体系;保证教授和高级研究人员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积极鼓励和支持骨干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岗进修培训,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提高队伍专业水平,建立一支管理理念先进、爱岗敬业、精通实验技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五)充分挖掘潜力,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按功能和生产工艺分类,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对仪器设备进行配套,添置先进、实用的新设备,增加设备和用房的共享性,达到资源优化重组目的。
(六)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全方位开放制度
将毕业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鼓励本科生参与中心教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与实际接轨,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向国内外开放,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派送教学骨干到国外教学进修;接受国内外教师、学生到中心进修和进行实验;继续加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的具体制度如下:(1)时间开放:学生申请实验时间,学生通过网上、电话或登记预约实验,实验教学中心按约定安排学生进行实验。(2)内容开放:对课内时间必做实验,提供可选择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做。对课外提高性实验,实验教学中心网上题目或类型,供学生选做。实验教学中心提供条件满足一些学生个性化实验。(3)过程开放:学生在网上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教学中心完成实验,也让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创新。(4)开放范围:面向本校园艺园林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全省同类专业学生开放食品科学类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试验及科学研究;面向校外同类专业老师开放,如相关专业教师在本中心完成相关食品类课题的研究;面向企业培训技术人才;面向农民培训加工技术;面向国外开放交流:已接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留学研究生的硕士、博士论文研究,从2005年起每年接受一批泰国皇家理工大学食品类学生进行专业培训。
(七)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引进先进的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控制系统,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水平,建设现代化、高效、科学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同时,完善实验中心远程教学网站,加强精品课程、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建设,将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廖卢艳,吴卫国,易有金,李清明,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4,(2):161-162.
[3]张春艳,李清明,周红丽,易有金,谭兴和.《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轻工科技,2014,(2):149-150.
关键词:食品科学;实验教学;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70-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引进、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配置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区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实验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心以食品类专业本科生为主体,面向我校相关专业本科生进行实验教学,对我省食品科学类专业开放,满足食品科学以及生物、作物、园艺、动物、动植物检验检疫等专业开设食品加工类和微生物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食品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本科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创建由“专业实验、生产训练、科技创新”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1.构建了“五模块五层次”专业实验。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研产紧密结合特色,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素质高和特色鲜明的食品科学类专业特色的优秀人才,对原有的24门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按照专业技能培养要求进行整合、优化、创新,构成5个独立的专业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包括基础实验(自学)、基本技能实验部分、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网上拓展组成的“五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由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独立设课,独立教学,独立考核。
2.生产训练。校内外教学基地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训练有以下四原则:“专业对口原则”——实习教学的地点能满足实习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专业技能基本训练的要求;“就地、就近的原则”——校内有教学实习基地的优先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校内无实习基地的应就近选择实习教学地点;“先进性原则”——选择设备工艺较先进、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对学生实习较重视且有一定指导学生实习能力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为实习单位;“稳定性原则”——为了保障实习教学的正常进行,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实习地点应相对稳定。
3.科技创新。以毕业论文设计、参与教师科研、申报各级各类创新项目、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主要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情况、利用率
1.主要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情况。中心现在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1650.08万元,现有仪器设备2047台(套),购置和更新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4台(套),万元以上设备246台(套),中心建成的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食品分析检测实验室和多功能饮料生产线实训实验室等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能够满足目前教学需要。
2.利用率。中心实验室面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全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使用,实验室的仪器专人管理、预约使用,仪器设备利用率较高,设备完好率100%,仪器使用率达到100%。
3.自制仪器设备。坚持将科学研究融入实验教学,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设备,中心教师自制和改造仪器设备20台(套)。
4.维护维修。仪器设备维护和维修经费充足。维护维修经费保障分为日常维护维修经费和设备大修经费,日常维护维修经费由学校按定额拨付,由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安排使用,中心每年列仪器设备总资产的5‰作为专项维修经费,设备大修经费由实验教学中心向学校申请,专款专用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及时维修,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仪器完好率达100%以上。
三、环境与安全(实验室用房、环境、安全、环保情况等)
1.实验室用房。实验教学中心使用面积5242.0平方米。为了便于统筹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的不同特点,中心下设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食品机械实验、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创新实验平台等功能实验室。
2.实验室环境。中心配有计算机设备的实验室,全部使用专用地线和防雷电装置。所有计算机组成的局域网络均可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相关实验室的地面和所有实验台、凳、架均耐酸碱腐蚀,符合技术要求。精密仪器室安装有空调、除湿等设备,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人性化的环境条件。
3.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实验中心安全责任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和中心建立了安全检查和督察制度,专门指派安全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登记。对有毒、易燃、易爆等物品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①走廊设有实验知识展板、安全通道指示牌和防火警示等各种标识。②实验中心配有由防强酸、防强碱、阻燃等功能材料制作的实验台,实验台与实验台、实验台与墙之间间隔达1.5m。③建立了药品室,集中管理药品,避免药品的流失。④仪器设备高度集中的实验室(如大型精密仪器室)均设置防火防盗设施,并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条例,确保其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⑤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养成科学而良好的实验习惯。⑥实验室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管理员。
四、主要教学成果
近年来,获得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持教改项目20项;发表教改论文37篇,出版教材与专著20部,自编实验教材8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门,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15门。拥有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教师1人、农业部高级专家2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3个,建设了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4个。
学生省级、校级科技创新项目154项,近3年指导学生118篇;12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其中2人获得省级优秀论文;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9项,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项,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项,“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学生创新大赛1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2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1人,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1人。良好的实验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较高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食品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考研率达30%。
中心人员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级科研项目29项,到账经费3864万元。发明专利授权5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
本中心长期注重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湖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及湖南省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产学研”密切结合良性互动是湖南农业大学的重大办学特色,得到教育部2001年、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
中心在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校园艺园林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农学院、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等学院实验室管理人员多次来本中心交流经验。中心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邵阳学院、长沙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校培养了大批师资,提供了食品类实验室建设资料和经验。
积极与国内外大学开展交流,如先后有英国萨里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菲律宾新比斯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的教师来到本中心进行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易有金,陈雪,李宗军,王远亮.农业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20(6):62-63.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食品工业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应用型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食品加工一线企业创新型研发人员的有效途径,所以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挖掘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为食品工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是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主要实行学位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在农业院校、轻工院校、综合性大学设置。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专业主要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在某种程度上从属于农业科学,主要涉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此外,有少量的轻工院校和商业院校设置该专业,而且也是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为主。现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逐步向我国综合性大学扩展。从师资的配备和教学的内容来看,食品相关专业教育在我国仍然带有浓厚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色彩。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目录,设置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此一级学科下设有食品科学、粮食/优质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可授予工学或农学学位。目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有两种,即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是以培养食品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的学位为学术型学位;专业型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食品技术相关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旨在为食品加工及质量控制相关的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与复合型专门人才,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化职业教育。设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食品领域内的高级科研、管理、工程技术人才的战略任务,近十几年来,本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向食品工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面对“十三五”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食品领域专业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显露了一些问题,导致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愿望不足、创新能力匮乏。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大同小异
专业硕士重视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学术型硕士重视的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二者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不同。但一些高校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准确,仍在沿用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不明确,研究课题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导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重科研、轻应用”的思想,造成食品专业硕士的职业型人才培养特征不明显,不能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把握和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技术问题这一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偏离专业实际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应以研究为导向,以创新精神或者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判优劣高下的标准。研究生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O置不尽合理,偏离专业实际和研究需要,授课方式多是沿袭以往的课堂授课为主,没有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给研究生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有些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由于近几年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有些课程研究生的授课班型较大,授课形式与本科生差异不大。而且,近年来,一些研究生受到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急功近利,学习心态浮躁,对科学研究兴趣不足,学风较差。课堂学习不认真,玩手机,甚至存在缺课、旷课等现象。由于学校和导师监管不严,个别学生更是忙于社会兼职或是提早到就业单位实习等,真正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
(三)毕业课题脱离生产实际
研究生科研训练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食品专业的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科研选题上,很多研究生甚至是导师缺乏实际生产经验,不能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更不能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发现科学问题,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上,脱离食品企业实际。第二,查阅文献的能力、研读文献的数量及深度不足,缺乏国际视野和对食品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了解,文献读得不多、读得不深入,较难胜任开拓自主创新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第三,缺乏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尤其是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开展课题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而目前很多同学往往是为了发文章,为了毕业论文而去搞实验设计,当然,不能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对于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尽早去实验室锻炼,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问题去搞科研。
(四)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创新来源于实践最终应用于实践,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依托科研实践进行培养和训练。这就使得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当大一部分研究生是由应届本科毕业生考上来的,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一般都是在本科生阶段学习比较优异的同学,已经适应了本科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对研究生阶段以“研”为主的学习方式还缺乏了解,忽略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学习。造成刻苦“学习”的研究生很多,但很少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多研究生只在意怎样发表几篇论文然后顺利拿到奖学金、得到学位,而对创新不感兴趣。所以,研究生阶段,首先在思想和认识上要明白研究生主要就是研究、创新、工作,所有的学习都为创新服务。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意见
(一)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
经过本科阶段的专业课学习,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所以非常适合运用自主性、开放性课程教学方法。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通过“讲授”“讨论”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帮助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学科交叉,开拓学生思维。食品专业是一门包括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交叉。学生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改善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维方式,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学科理论、技能和方法的互补互感作用,改善其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科学方法和综合技能。这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使学生了解掌握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最新知识,以开阔研究生视野,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形成学术氛围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学术活动研究生可以了解相关学科前沿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交流和探究等活动,研究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会融入和产生很多创新思维,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可以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渠道。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应以研究生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学科为依托,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配合与合作下,形成纵横一体的学术交流网络,营造学术氛围、丰富学术交流机会,以及调节学术交流形式的多样化。食品领域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及实施需要从导师组、校内和校外三个层面上开展。
一是导师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二是校内学术交流制度化。定期邀请校内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可以交流的学术讲座,建立学院间不同学科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机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或课题组之间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就学科的最新问题或难点进行讨论,也可谈谈最近的学习心得,培育学生的学术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三是开展学术竞赛活动打造学术氛围。如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研究生食品大赛等,在校内开展学术竞赛一方面可以选拔参加全国比赛的人才,同时也可以提高校内的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与沟通,并带动研究生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是校外层面上,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团队保持学术联系,与其他院校保持适当的团队合作,定期选派研究生交流,努力实现校际间学术资源共享,实现学术资源受益的最大化。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各个学校的优秀学术讲座及时放到网上,供大家分享,扩大受益面。
(三)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随着现代加工、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手段等,如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实际就会落伍,造成研究意义的空洞。
所以,首先从研究生管理人员、导师到研究生本人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来自于食品加工、检测实践,探索科研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去指导生产实践,应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指标并写入培养目标。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多与食品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对研究生能力的需求并依此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加强多方合作与交流。在专业课程的要求与设置上尽可能形式多样,以满足科研与实践所需,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科研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结合食品企业的需求,开发出新的课程体系、培训体系等,并学习国内外优秀高校,加强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许多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组织研究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双赢的模式应加以利用和倡导。
另外,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即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企业家来为研究生授课,或者根据学生参与不同项目的科研方向指定相关方向的企业人员担任导师,以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效果
锦州医科大学2007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主要以畜产品加工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以辽宁省肉类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通过与辽西地区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和锦州益多乐乳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聘请校外企业优秀专家兼职研究生导师,充实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定期举行导师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探讨学生的创新培养方法。学院每年邀请校外兼职导师和用人单位的领导到学院进行座谈,征求提高培养研究生质量的良方,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聘请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专家开展中式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生产的研究。
目前,学校已与企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不仅加强了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研究生解决企业生产实践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要锻炼的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促进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吉忠,,张俊,黄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之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1).
[2]李保国.关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4(15).
[3]宋晓燕,朱伟,张小全.论食品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
[4]王彪.\谈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
[5]王小三.浅谈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
[6]卢芳国,陈伶利,杨胜辉,高强. 论学科交叉在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
Abstract: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s practical extremely features.There are out of touch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other defec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build a good plat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cooperation was built.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Key words: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cooperation education;practice teaching;mode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50-02
0 引言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是,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决定了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极强的特点,也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与实际生产脱节等弊端,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高校教育的需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克服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2]
1 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与科研场所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把理论知识、生产实际与科学研究三个环节有机结合,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3]
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是的实践中感受体验知识,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情操,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4]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把理论知识——生产实际——科学研究三个环节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产学研有机结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实验教学、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教学与市场等关系,使学生能够以教学实验指导实际生产,以生产实践拓展教学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2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式,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强化理论教学内容,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加深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过程中,不仅应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应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掌握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食品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面广、适应性强、既能从事技术开发、也能参与产品研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课程与生产实际及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其结构图如图1。
2.1 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软件建设 目前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是以实验教材中的实验项目为基本内容在校内实验室完成的,这种墨守成规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与当地的地方经济与特色,以及食品加工企业设计生产操作存在较严重的偏差与脱轨。因此,深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软件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其目的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约束与规范,使实践教学过程能够按照科学的约定成熟的条例、规则及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以获取应有的教学效果。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软件建设如结构图2。
2.2 构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地方经济与农产品特色,针对当地及周边地区食品加工企业的实际状况,改革、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食品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使校内实验教学内容能够与相对应的食品加工企业的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如结构图3。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充分了解当地食品产业特色及食品加工工业现状,并结合学校食品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建立对口的见习实习基地以及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茂名市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及罗非鱼养殖基地,茂名的博贺港是全省三大渔港之一,盛产龙虾、对虾、海参、鲈鱼、膏蟹等,全市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因此茂名的食品加工业近年来一直迅猛发展,果蔬加工保藏、水产品加工、肉制品加工、饮料、酿酒等一应俱全,这为我校食品相关专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与资源。比如: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实验项目“软罐头的杀菌保鲜设计性实验”,我们结合茂名龙海海蜇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生产设计实验,该公司加工的即食海蜇丝采用软包装袋包装,且需要进行杀菌试验。食品分析实验中的实验项目 “麦芽质量指标的测定”,我们结合湛江珠江啤酒有限公司的实际生产进行,该企业为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已完成5届学生的认识实习。该实验项目从实验原料到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均按照该企业的实际操作标准及要求进行,这样,既可实现学习与生产的完全对接,同时也增加了该实验项目的趣味性。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实习基地,该局负有对食品的生产、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检(抽)查的质量监督职能,该局的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检测食品分析的种类及项目较为齐全,包括目前我们所开设的所有食品分析实验项目。我们组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到该局参观,部分学生参与到日常检测工作中,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多个食品成分的检测。
通过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校内实验、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能够更深地体会到学有所用,更强烈地激发学习兴趣。
2.3 构建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体会、科研经验、科研方法、学科研究领域所了解的新进展以及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之中。通过构建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有较多的机会与渠道接触与参与教师的科研领域,让他们尽快适应一场“学习的革命”,尽早进入“科研”角色,加入到实践创新项目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及创业创新能力,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如结构图4。
学生科研训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及科研能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与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渠道,再通过教师与企业间的充分接触,建立面向科研的横向联系,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项目内容保证。同时综合组织机构、执行程序、项目来源、政策保障等方面制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并加以实施,使科研能力的培养环节真正渗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之中。
3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见习实习及科研创新环节的权重,使实践操作与科研创新进一步融入教学过程之中。②结合地方特色与当地食品加工工业现状,调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内容,充分融入与食品加工企业相对应或者相关联的实验项目或实验方法,完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实验教材建设。③建设见习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以校企合作为目的,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合作机制。④鼓励师生科研合作,加强实验室及科研条件建设,拓宽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渠道,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赵辉,平文祥,李海英等.综合性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8,(1,2),66-67.
[2]李东霄,常景玲.“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1,(3),96-99.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91-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我国社会发展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功能食品学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树立健康养生意识,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懂食品科生产、质量控制、安全评价以及监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达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富有科学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功能食品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关系着食品学科的发展,提高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使命。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食品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食品开发等方面的课程。
既要培养学生的对科学研究的探究精神,又要让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研究中,即在大学阶段利用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必修或选修具有人文特色的课程,了解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理论课堂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独立能力的熏陶;强调教师自身的主导性,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注重知识的机械记忆储存,忽视素质与独立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深度度以及对活动的感受,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的表现,实际参与课堂活动的行为。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反映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学习活动的方向性相关并对教学目标任务的主体有自觉意识。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将为达到老师提出的目标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使学生的课堂行为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提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被动获取知识转变为积极探究知识,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根本,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研讨式教学方向改变。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教师课堂上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生动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讨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时,要求学生课后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提出案例,大家进行讨论。这样做,学生在收集材料时,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且大家也希望于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辛苦搜集的材料被大家选为讨论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课堂效果非常好。基于食品相关内容发展迅速,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知识更新速度快,并易受一些错误健康理念的误导,在教学中要不断与时俱进,引入新知识和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理念,激发学生对保健养生的科学意识和兴趣,让他们真正投入到食品学专业的学习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营养健康的认识和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树立教师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修养。例如教师在某类功能性食品学习之后,要介绍此类食品的生产企业和市场研究动态,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在讲解白藜芦醇功能因子时,既要让学生知道白藜芦醇主要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抑制癌细胞、降低血脂、心脑血管保护、代谢调节、抗炎、抗过敏、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保健作用。又要介绍市场概况,欧美已上市的白藜芦醇高端产品(包括药品及保健食品)已近千余种,该品全球使用者约2亿人。剂型有片剂、胶囊、口服液等。白藜芦醇天然纯品提取物的国内生产厂家大约有十余家,其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
二、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并与实践课程相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时不要急于把一些抽象性的东西提前教给学生,而应侧重知识传授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当基本理论涉及实际应用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使学生觉得知识就在身边,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从事药学科研工作的热情。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内容,根据不同特点,按照学科的类别,对实验教学进行单独设置。实验教学内容要有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从基础和设计实验发展到综合实验,不仅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嫩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中,减少对验证性实验的设计,增加了一些障碍性实验内容,真正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科学的课程教学与实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通过实验,可以亲自验证课堂所学到理论的正确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校食品专业课程理论部分的授课时数与学生实验教学时数的比例约为2:1,利用这个机会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实验方法来探求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如山楂枸杞甘草复合功能饮料制备、调配及品尝,此实验用以调配研制出一种抗氧化保健养生的功能饮料,可以让学生先查文献,然后自己设计实验,增加学生主动实验的目的。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试验的能力。一个人的科学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不能通过某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必须有意识地渗透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的教学环节逐渐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达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顺利链接起来,学生能接触到本学科前沿领域。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和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辩证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无论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要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要淡化书本和教师的权威,相互尊重,培养高尚的人格。鼓励学生提问,认识教学相长的道理。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得到丰富的精神陶冶,教师应该有一种宽宏、坦荡的胸襟,真正在课堂上树立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鼓舞学生,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历史、哲学及文艺等方面的素质,是各种专业人才建立远大理想目标的基础和激发创新灵感的催化剂。课堂上可增加关于食品的发展史和转基因产品的发展史。哲学使专业人才在复杂的科学问题面前,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所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能完善学生人格,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严峻,“三聚氰胺”牛奶,“染色”馒头、“苏丹红”鸭蛋、“孔雀石绿”鱼虾、“瘦肉精”猪肉、“镉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要增加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确利益与道德的关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止身边安全问题的产生,增强自身食品安全意识。
四、开展多种课外学术研究和创新活动
关键词: 高等食品科学教育 创新食品专业人才 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成长,尤其是随着大学扩招浪潮的涌进,高等食品科学教育质量下降,目前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与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食品人才已经不相适应,如:首先,扩招后,学校的基础条件建设出现滞后现象,许多院校在自身条件下,只能以培养“成品”为主,无太多精力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目前的高等食品科学教育学科体系分散并缺乏开放性,多学科交叉融合固有的屏障仍未被打破,哲学、自然科学与食品科学共同发展的平台尚未建立,使传统与创新这一对矛盾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最后,对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认为素质教育只是赶时髦,只对个别学生进行一次性的改革实验,或者将其作为第二课堂的“亮点”,而未全面、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在食品科学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未将创新人才的培养真正纳入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之中。
对食品产业群内各方面人才的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传统食品科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食品人才,思维方式以模仿型、再现型为主,许多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其素质、知识、能力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食品专业毕业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这已经成为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食品科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高等食品科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创新型食品人才的培养。
我们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建立创新食品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从学科核心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专业教育阶段的多模式设计和教学管理模式建立等五个方面,并引入“PBL”教学新模式,构造创新食品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一条具较强可操作性的创新食品人才的培养之路。
一、整合相关学科,构建以化学学科为基础、食品分析为核心、食品生物技术为前沿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按学科大类平台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形成学科大类平台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形成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1.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大类的核心课程设计,重新确定平台核心课程。
充分利用我院学科的优势,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域、资源等优势,重新整合相关学科,本着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复合型专业的原则,构建以化学学科为基础,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艺学为核心,食品高新技术学科为前沿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
2.构建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体现弹性学习要求。如以“化学学科”为依托,打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旧模式,把四大化学教学融为一体构成基础化学课程,在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的前提下,形成基础化学教学模块;打破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旧有模式,将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构成食品科学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另外,在模块内设立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逐步建立并实现在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上的体现学生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带头作用。
1.倾力打造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带动,加强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建设。
加强课程体系规划建设,在原有基础之上,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培育力度,循着“优秀”、“样板”和“精品课程”三个建设阶段逐步推进,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此外,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发现、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育具有“食品”特色的特色课程,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支撑体系。
2.深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计划,着重选择一些特别拔尖的学生因材施教,专门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增加特殊训练环节;在创新食品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中,大量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大面积采取双语授课,大量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开设专门的科研训练课、尽早进入教师实验室或课题组等途径更多地将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探索科研训练课程教学的新方式。
3.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引入“PBL”教学新模式。
在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扩展教学时空,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建立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引进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优秀教学课件;学生也可借助自己网站设留言板,建立网络学习园地,作为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由教师确定与实验有关的问题,问题一般要求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性,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动手做事、相互讨论及自我反思而理解实验原理、操作等。教师则起启发引导作用。
在此类实验学习中学生以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学习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并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例如:解决问题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三、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培养创新食品人才。
明确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之后,为强化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应将理论符号和实践行为相结合,因此,必须强化学科平台课程的实践环节。为此,我们构建了由实验教学、毕业专题实践、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五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注重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落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
1.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创建新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1)参与实验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在现行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实验内容缺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非常有益,但不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应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的力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走出计划性、封闭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且将每个实验分为基本部分和提高部分,丰富和充实基地的实验项目,并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次培养,避免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使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任务而心急气馁,从而更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开放实验教学中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自由舞台。以学校局域网为支撑、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化,所有基地仪器设备、开放式课题、教师研究方向全部在网上公布,对学生进行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实验平台网页,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影象资料。无论哪个专业、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网上预约实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申请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实验课题和指导教师。同时,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通过开放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不仅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培养科研团队协作精神,而且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优秀者脱颖而出,对培养21世纪创新食品人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提供毕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新型实验教学中心不仅是教学、科研的主阵地,而且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毕业实习基地。学生进入实验中心实习后,由导师给出基本课题,启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补充,给学生留有思考创新的余地。首先,学生通过查阅和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课题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并将文献的精华和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制作成PowerPoint,在seminar(小型讨论会)上进行汇报,不论是PPT的设计还是讲述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同学都要对其一一指出。然后,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前提下,确定实验内容、设计技术路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同样以seminar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实验进程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导师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度,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阶段性调整或修改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设计,避免盲目和少走弯路。最后,在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完成论文的撰写,论文质量能明显提高。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能熟悉一流仪器设备的操作和规范使用,为以后踏上科研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制作PPT,不仅提高信息领域水平,而且通过seminar汇报,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与导师一起参与科研工作,他们科学求实的科研态度,严谨周密的科研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2.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1)重视毕业实践,加强“模拟实践”环节。
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因此我院非常重视毕业实践环节。在学生进行毕业时间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强化训练,将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串烧式”回顾与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实践单位性质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小组配备一定教师根据实践单位性质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2)调整教学计划,提早并延长毕业实践时间。
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提前一学期进行,这样,一是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学生可以安心进行毕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二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做准备,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3)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扎实培养拔尖创新食品人才。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食品人才。
(1)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
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食品企业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基地,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
(2)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与食品企业、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沟通、联合与共建,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稳固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产学研结合实践基地。
4.融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一体。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巩固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采用赴地方经济实践服务团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如进行调查研究工作,走访食品市场,参观食品基地等活动。通过这些密切结合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充实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四、分阶段设计多模式的专业教育体系。
学生在大一阶段按大类招生后,在三年级明确专业。在专业教育阶段,各学科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尽快转化成本科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将科研课题和高水平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在教学方法上实施基于问题或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法,形成以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多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1.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
要真正实现创新食品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突出“以院系为重心”的管理重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中心。因此,要通过为拔尖创新人才在学籍管理中开设特殊通道、在学分制选课提供最大的自由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指导教师制、建立“严格、严肃、严正”和具有人性化的淘汰与增补机制等,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中,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2.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努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第一,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和实施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实行创新教育学分制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健全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第二,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第三,通过继续开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为创新人才创办学生刊物提供更好的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同时使各类创新人才成为全面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典型和样板,从而激励更多、更好的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富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4):71-72.
[2]高海生.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24-27.
[3]刘国买,谭轶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8):132-133.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特别是对于以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科技创新的能力。而现有的实验教学虽然正在逐步地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向发展,但是依然缺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于可能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且实验项目比较少,教学各个环节之间互相渗透和融合还有所欠缺。
二、实验内容的变革
实验改革中最直接的接触方式便是实验内容。实验内容要力求开放,广范围全方位的体现实验思想。针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采用兴趣教学法,用启发与研究性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种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应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可以将实验项目分为必修、选修、多选一的自选型、与公司合作等。开放性的实验由实验老师结合实验课题、相关社会实践和公司项目等提出带有一定探究类型的实验,给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不限实验方法,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创新想法,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学校实验室提供实验仪器和材料。
(1)必修实验项目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类型大部分是基础性的实验,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理论进行验证,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是辅助理论教学的一种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提出实验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案完成任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进行自主创新。这样既不能活跃学生思维,也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致使学生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本实验体系则是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将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进行很好的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自由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寓教于乐。
(2)选修实验项目
经过必修实验项目的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实验方法和流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能力高低和兴趣不同选择不同的选修实验:学生可自主运用实验器材和实验环境、组建实验设备开展实验,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并提交实验结果;学院以论文或答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可与其他同学组队,通过小组互相帮助的形式,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设计。
(3)实验实施过程和考核机制
实验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验项目,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类型和实验题目,提交实验申请表;指导老师认真审查学生的申请原因与条件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审核后交予实验室进行审批和备案;学生选好实验题目后,可根据内容自己划分小组,由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讨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前期准备。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认真做好每一步,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将实验结果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交给指导老师,请其给予指导和纠正;指导教师随后将实验结果进行归档管理。
开放性实验的考核应采取全方面立体化的考核方式,而非传统的试验考核形式。传统的实验考核是老师对学生报告的审核,学生所上交的实验报告水分多,根本无法反应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程度。而开放性实验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的能力。在做开放性实验过程中允许学生失败,但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1.1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需要,目前设立了三个专业方向: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乳品加工。每个专业方向都有非常突出的特色。该专业可开展多层次的办学,曾培养了专科生、函授本、专科生、双学位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科学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优秀的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良好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高层次的教学管理队伍、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都为办好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一省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1.2专业主要特色
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重要标志。专业特色既是办学历史的长期积淀,又要与时俱进地持续发展。专业特色可以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但最终表现于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和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程度[3]。
1.2.1突出厚基础宽专业培养目标全方位开展教学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根据食品经济、科技发展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教学计划不断修订,加大了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数和课程门数,充分体现了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基础的宽口径平台;缩减了专业课学时数,增加了专业方向选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的数量。以4—5门特色专业课为一组构成一个平台,既保持畜产品加工原有特色,又发展了新的专业方向,保证了育人目标的实现。
1.2.2发挥优势,全面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近几十年为乳品、肉品和农产品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有报道证实“乳品行业人才的竞争就是东北农业大学学子之间的竞争”。国家乳品工程中心、国家大豆工程中心、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生生产实践提供了人员、资源条件,特别是国家乳品中心培训部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乳品培训基地,拥有包括酸奶、奶粉、炼乳、干酪、冰激凌等七条乳制品生产线,不仅可以进行人才培训,而且与国内各个大中型企业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和国家乳品中心、国家大豆中心、我校乳品中试基地和肉品中试基地等各方面的办学优势,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食品企业发展的需要,在食品技能方面能获得食品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工作后尽快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
1.2.3乳品工程专业方向实行“3+1”培养模式
为了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乳品加工专业方向实施了“3+1”办学模式。“3”即学生前三年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完成,这一阶段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部分实践教学任务。“1”即学生第四年到合作办学单位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其指定的乳品企业完成部分理论课程和大部分的实践教学。一年的教学完全在中心和企业完成,双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将学生的就业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可到乳品企业带薪实习。这样不仅大大加强了实践教学,同时还解决了学生就业期间的生活来源问题。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此种模式对乳品加工人才培养非常有利,值得提倡。
1.2.4形成三支导师队伍
我院实行了三、四年级学生导师制,学生不仅在学校有指导老师,而且聘请企业、乳品中心和大豆中心的科技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指导老师,结合辅导员,形成了三支导师队伍(包括学校、企业和辅导员)共同指导的人才教育平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2建设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之一,通过深入细致的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多方向交融,实现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化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创新、具有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逐步将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特色的食品工艺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使得本专业具备以下特点:(1)造就一支学术造诣深,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2)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到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3)教材配备合理,教学手段先进、实践教学条件优越,科研进一步促进教学;(4)通过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使专业特色更加突出;(5)特色专业建设依托学科和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6)特色专业同时依托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技术平台,提高办学水平;(7)通过上述条件培养一大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建设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完善适应个性化教育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质量为生命线,以改革求发展,全方位育人,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成果、人才与智力支持。发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畜产品加工方向的特色和办学优势,将乳品加工“3+1”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以师资建设为根本,建设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水平高、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的教学团队。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做到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理论、实验、实习有机结合,强化特色建设。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各种实践手段,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教材建设为基础,在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同时,紧跟本专业最新国际动态,扩充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
4建设方案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2)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在课程的设置上,根据特色培养需要,采取了开设专业方向的办法,每个专业方向又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其特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又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1]。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国内外培训,提高理论水平;专业青年教师每年下厂实践,提高实践技能,掌握食品加工先进技术;积极鼓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深入到食品领域相关研究院、所、企业及农业生产单位进行合作研究,使教师了解社会对食品科学和相关人才的需求状况,形成结构合理、国内一流的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另外,积极建设由国内外大学教授和国内食品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从而满足不断发展的特色教学的需要。(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专业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补充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改善办学条件。(5)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教材必须和特色相适应。由于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具有独特性,可能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合适的、针对特色培养的教材,可以采取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必须要由高水平教师来进行编写。按照学校制定的教材建设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教材编写及选用制度,充分利用学校、省设立的教材基金,鼓励支持教师参与编写一批特色教材。在教材选用方面,鼓励教师使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或先进优质教材,严格把好教材质量关,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在双语教学方面,选用优质国外原版教材。(6)教学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配套,高校要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方式,通过各种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使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上层次、上水平。(7)强化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每一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要求实验课开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训练。特别注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开设理论课程的实验与实习课,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项目,每名教师带3—5名学生,发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科研动手能力的锻炼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8)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除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授课,聘请实习指导教师,采取与其他学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培养的方式。(9)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弊端是整齐划一,缺乏个性,这不利于特色专业培养特殊人才,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偏才”、“怪才”的脱颖而出与成长。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摸索出一些新方法。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才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如某学生发散思维特别强,某学生演绎推理能力超群,某学生空间想象、形象思维突出等,就应对他们实行“随遇而教、随遇而管”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10)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很多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华南农业大学主要为热带作物的加工、江苏大学主要是计算机在食品中的应用、浙江工商大学主要是培养食品管理和食品贸易方面的人才、东北农业大学主要是畜产品加工的人才培养[3]。积极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执着、宽松的治学氛围和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治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特色专业的培育有着重大的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支持特色专业培育的物质条件。
1.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设计总体实践培养计划
根据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参考国内其他高校的专业建设,课题组组织专家教授开展了5次关于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研讨,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实践培养体系。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理论实践并重,校内校外并举,校企共同培养”的应用型实践培养体系,并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与优化要找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适应宁夏生物发酵产业强、人才需求量大的产业特点,与地方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食品生物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实践性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更要具备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解决企业各种难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1.2改革优化本科生物工程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根据宁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要求,需要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基本技能培养方面、综合技能培养方面、创新能力培养这四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改革,所以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这3个方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依托于食品学科的生物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农业院校学科群的发展状况,丰富食品行业各个领域的知识及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根据食品生物课程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实践课程设置上做了如下的调整:
(1)减少理论学时,加大实践学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2)强化综合实践效果,设置综合课程实验;
(3)设置三个综合实习模块:生物反应与发酵工程综合实验实习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原理、工业微生物育种学、氨基酸发酵工艺、有机酸发酵工艺、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程等;果蔬产品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原理综合实践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生物化学、果蔬采后生理、果蔬保鲜技术等;机械与设备综合实践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生物工程设备、机械基础、发酵过程控制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学分获得也需要进行改革,在学校制定的创新能力获得及认定办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体现本专业特色及创新学分获得途径,如:
(1)食品生物发酵企业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2)家乡传统特色食品调查研究,
(3)食品生物类企业调研报告,
(4)创业新建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学生选择完成其中一个内容,通过学校认定后均可获得2个创新学分。
1.3通过多层次的实践环节设计,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1.3.1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优化专业实验课程,学生基本技能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验证性实验并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一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演示实验、基本技能实验);二是围绕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如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优化试验方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基本技能实验由教研组教师共同研究编写"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指导手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综合性实验是将原分散在不同课程的实验进行整合,开设统一的实验课(如生物工程综合实验),避免出现重复或漏开实验的情况,同时也加强了实验设计的连贯性和综合性[7]。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依据企业、市场或创新需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方案,通过研究项目的应用前景、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撰写论文或项目报告、准备项目验收等环节,训练学生的项目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观察、分析和表达等能力[10]。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方向开设了95%以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1.3.2实行专业课程综合教学实习模式,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改变过去单科教学实习的模式为综合教学实习,根据每学期设置综合实习的内容、时间,制定实训指导书,针对生物工程方向专业特点,设置了生物反应与发酵工程、果蔬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原理、机械与设备三个综合实习模块。实习根据专业特点、生产周期及生产季节统一安排,相关课程的老师都要参与,在基地或车间与同学共同工作,解决同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将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知识的系统性,极大地增强了实习的效果。
1.3.3实行跨学期顶岗毕业生产实习,提高实践技能毕业生产实习改过去的一学期实习为跨学期实习(3个月实习期(第八学期春季)延长为6个月实习期(第六学期4月-第七学期的9月底),毕业实习实行毕业生定岗实习,由于毕业环节与产、学、研课题融为一体,学生受到了实际的工程与科研的训练。此过程既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科研项目的完成和转化,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定岗实习使学生了解参与全生产周期的环节,掌握了关键环节的技术,熟悉了主要实习环节,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同时,结合这种顶岗毕业生产实习方式,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方向)的学生最近几年尝试了订单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3.4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或研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由两个模块组成:第一个模块为与产、学、研关系密切的小型发酵食品中试生产线,主要由全自动啤酒发酵中试线、乳酸菌发酵饮品小型生产线、代谢控制发酵系统等组成。第二个模块是建立了生物工程专业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代谢控制发酵、现代酿造工艺、生物工程设备等生物工艺仿真实验。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快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工厂操作、工艺过程、自动控制、安全生产、企业管理、质量控制和物流等环节,有助于提高专业兴趣。选择本地区现代化程度高、管理规范、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重点建设了1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伊品生物、百瑞源枸杞、金河乳业、万胜生物、夏盛酶制剂、夏进乳业等;继续以挂牌或合作的形式增加校企合作型校外实习基地,如宁夏伊利、灵武果业、泰瑞制药等。
1.4自选科研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生物工程方向的建设总体上在保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前提下,侧重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人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依靠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去探究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4.1设置自选科研训练项目选择本专业本科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后的任何时间开始自己的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担一个小型研究课题。研究题目既可以由学生自行提出、指导教师认可的方式确定,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本科生科研训练科目要求学生完成文献检索分析、实验、实验结果分析或研究论文等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设置专项负责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评估小组,从立项至完成都需经过评估,最终通过结题验收的学生将获得2学分,计入专业选修课学分。同时,科研训练项目工作开展时间达到一年,且取得良好进展的科研训练项目,可以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提交,学生无须再按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目前每位教师都指导1-2组不同年级的科研训练小组,目前该项目已实施了三年,参与学生约120人,师生评价效果良好。
1.4.2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挑战杯等创新项目自2009年开始,学院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除了参与国家级、区级和校级的创新实验项目,学院和系拿出专项资金,设置科研导师制项目和各类科技服务为主体的实践创新活动项目。各类项目均严格按照有关的管理规定,认真组织实验立项、中期质量监控与结题验收环节,确保落到实处。几年来,食品生物学生主持6项国家级、13项区级、4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试验,主持参与18项"科研导师制"项目,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达92%以上,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在各类比赛中获奖20项,其中国家级2项。有35%的学生参与了科技服务实践活动,先后组织8个社会活动小组参与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2.1通过教改实践,推进了专业及课程建设进程
结合宁夏特色产业建设,食品学科群下的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积极开展自治区及教改立项和宁夏大学教改立项,通过多方面建设,形成优秀教学团队。宁夏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区级、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2014年由自治区教育厅唯一推荐申报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目前正在审批中;申报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极大地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为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根本保证。2012年获自治区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2013年获批1个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
2.2信息反馈结果显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效果明显
生物工程专业方向依托食品学科开设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实行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跨学期毕业生产定岗实习以及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综合掌握专业知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大部分同学掌握了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生产管理和关键技术,生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达到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学生比例比实施前提高25%,应届毕业生中攻读硕士研究生达15%,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6%以上,毕业后自主创业学生占12%。先后有8名学生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选送到对口支援学校进行访学。由于生物工程方向的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了具有较高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的本科生,毕业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和技术指导服务,受到了各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2009年以来,生物工程方向先后有10余名应届毕业生被选聘为科技特派员,20余名毕业生工作2-3年后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部门主管,10余名毕业生自主创业,有1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创业之星”称号。
3实践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Agricultural Science)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9964
国内刊号:31-1837/S
邮发代号:4-69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