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音教学法论文

语音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2-12-20 23:01: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音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音教学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 自然声乐教学法 情绪的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95-01

我们知道要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歌声来,我们不仅要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还要运用科学化的方法来表现出完美的音乐。因此,我们就会运用到具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法。目前世界上声乐教学法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心理教学法、机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语音教学法、比喻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都是为了更好的使演唱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尽可能地表现出最美的音乐。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已探索出一种新颖科学的声乐教学法―― 自然声乐教学法。

1 声乐教学法的发展及演变

自16世纪末、17世纪初诞生迄今400多年的历史,声乐穿越了音乐时空各个不同阶段。从声乐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知道最初的声乐教学是非常简单的,或者说其演唱要求并不高。当时(卡契尼时代)的主要要求歌唱者的就是:唱的质朴自然、连贯流畅、注意词义的表达,能使公众听清歌词而不引起混淆。总的要求便是要求用音乐来“说话”。当然在歌唱技术的钻研和探讨上,也已经注意到了呼吸、起元音、音准、音色等方面的问题。

从17世纪的40年代起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段时间是属于“阉人歌手”。“阉人歌手”能把那时的声乐作品比如:频频出现的音阶式快速乐句、断音、颤音、琶音和即兴花腔乐句以及段落等唱的轻车驾熟、效果非凡。但是,由于这种不人道的做法日益受到人们的谴责,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阉人歌手”便日薄西山、气息奄奄。19世纪30年代初很多声乐作品已由真正的男女歌手担任,此时声乐教学开始系统化和科学化。

2 现代声乐教学法

声乐教学从她的诞生迄今已40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从最初的不完善和不科学甚至不人道,到这一学科变得越来越完善、科学。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层出不穷,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心理教学法、机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语音教学法、比喻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中,简单介绍一下机理教学法和语音教学法。我们知道机理教学法中更强调对发声中各有关的生理机能自觉的调节与控制,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对肌肉有意识的调节与控制逐渐成为下意识。这种训练方法很明显更具有实际练习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声乐她并不是象她出现的当初那样简单的把歌词配上音符就演唱,声乐已成为一种艺术、一种审美、一种人类精神文明的表达。人们已不能再忍受当初的粗糙,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开始对她精雕细磨了。所以如语音教学法(古老的教学法之一)中提倡的那样要求我们演唱既要象说话那样自然,又要赋予她一种美的艺术。虽然有一点回归质朴的感觉,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不但科学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对于艺术的探索人们并不沉溺于满足,他们对艺术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3 现代声乐教学法改革的新探索――自然声乐教学法

3.1 自然声乐教学法

我们知道西方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强调人对自身的控制力,而缺少一种对自己本身的审视比如说,对自己的性格认识、情绪感知、心理问题。中国古代哲学讲究一个“和”字,即与万事万物都能很好的相互存在,彼此的出现不会给对方一种制约。这一相处原则我们可以理解为“平衡”。我们应该认识到当我们在演唱时,这时我们的整个身体都处于“演唱”状态,而不单单是声音的收于放,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朝着一个目标挺进:吐出最清晰的字、发出最美的声音、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整个身心都要求平衡自然。

歌唱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是一种愉悦的抒情过程,人们在演唱的过程中应该是整个身心处于一种享受的兴奋的过程。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演唱者,他们在演唱的过程中面目狰狞、神情紧张、身体僵硬、不够自然。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处于这样一种背驰的状态。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演唱者消除这种不良状态。

3.2 自然声乐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演唱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咬字吐字对作品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如果在演唱作品遇到比较难的时候,就难免会有紧张情绪,而紧张情绪对演唱最大的破坏就是:改变正常的、自然的演唱状态,其中就包括口腔的咬字与吐字。因此,加强口腔的自然咬字与吐字状态就可以有助于在遇到状况时稳定情绪,稳定演唱状态。

语音教学法中提到:“唱歌应该跟说话一样”意大利美声学派认为“歌唱与说话有相同的语音”他们主张“在歌唱中体会说话,在说话中体会歌唱”。而我们的自然教学法要求练习自然的咬字与吐字状态,努力使口腔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并且以一种平和的态度练习。这一点上语音教学法与自然声乐教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试想一下,我们每天都要与人说话交谈,当我们在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是否会感觉到身心的不舒服呢?

音乐是感性与理性的产物,音乐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很快的明白并且掌握它,因为它是可以具体化的,它有它的体系和规范标准在那里。但音乐情感―既看不见又摸不到,它只能是让人去感受她,让人去想象她、并努力去捕捉、揣摩。虽然我们不能真正描绘出音乐情感的具体存在形式,但人们对于美得审视还是很容易达成一致的,人们对于好的音乐视听总是一致的看法。所以,优秀的演唱者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要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首先我们要自己对作品有正确的情感表达。声乐的训练主要是围绕吐字咬字及情感的表达来进行,情感又收到情绪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量稳定我们的情绪让音乐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情绪又与我们的心理、性格关系紧密。比如一个人平时就比较自信、阳光、积极向上,他看待许多事情都是有着积极的一面。自然,当他在处理作品时即使遇到困难,也显得积极、乐观、自信。这时,他能以比较自然的情绪去表达音乐情感。因此,我们在声乐的教学中应该让歌唱者尽量做到自然、平和的情绪状态。

4 结语

声乐教学法因老师和学生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不管哪种声乐教学法她都是为了给演唱者更好的指导,唱出最美的歌声、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人们对于艺术的探索也永无止境,相信人们会探索出更科学、更全面的声乐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薛婷婷.论“激情式声乐教学法”[J].艺术教育,2005(3):65.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听说教学法

 

1.引言

成为一个双语者已经流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只要有人学英语的地方就势必有人教英语。众所周知,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根本性的地位,怎样有效的传授英语一直是众多英语教学者试图探寻的话题,而词汇教学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枝。

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一直是颇受争议的,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词汇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似乎得到了较统一的认识,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

2.词音传授

学生对词汇掌握了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相应词汇发音的好坏,所以教师必须对语音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遇到新词时,教师都需要传授该词的发音听说教学法,可通过自身朗读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借助播放磁带或视频的方式,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相关单词。

语音传授只是词汇教学中的一部分,而词汇教学的根本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恰当正确地使用单词,而这又得从始于单词意思的掌握。

3.词意教学

3.1 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GTM)

语法翻译法始于十九世纪,是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的新名称。此教学法以语法为中心,强调词汇的记忆,注重文本的翻译,进行大量的写作练期刊目录。语法教学法在二十世纪之交的语言教学方法改革中经受住了考验,直到今日,此法还是教育机构所采用的标准语言教学手段。Prator 和 Celce-Murcia列出了语法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其中与词汇教学联系最紧密的是以下几点:①课堂教学中以母语传授为主,较少地应用目标语;②很多词汇是单个列出来讲解的;③用语法来讲解构词原理,以词形变化和语音变化为中心。

在中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根据①和②,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主要是通过汉语来进行,并不怎么主动使用英语。换言之,英语教师在呈现新单词的时候,给出单词并直接把单词翻译成汉语(1是指这是本文所讨论的第一种具体细化的词汇教学法听说教学法,下文中的2~8类同)。例如,单词characteristic:教师先给出该单词,并同时用中文告知意思为“特点,特征”(可能是直接读出,可能是在黑板上写出来,也可能是用屏幕呈现)。而根据③,又可以延伸出三种词汇呈现法: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来解释意思,如用“regularly”来解释“on aregular basis”;运用词汇列,如用“fry,boil,bake,grill”来解释“cook”;用构词法或常见词缀,如“achievement 和achieve”,“possible和impossible”

目前,语法教学法还是很受欢迎。很多语言教师还是在用这个方法来传授新词汇,因为此方法对于教师本身来说没什么特殊的技能要求,但是,学生面对此方法往往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3.2 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

实用语言学家,特别是Charles Berlitz,通过努力创立了现在所谓的直接教学法。该方法的基本前提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要跟母语习得一样:要有较多的口语交流;要自发的运用语言;不要在二语和母语间互译;不(或几乎不)分析语法规则。Richards和Rodgers总结了直接教学法的几个基本原则,其中跟词汇教学最有关系的两个原则是:

表达具体概念的词是通过演示、实物和图片来传授;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是通过概念联想的方式来传授;

仅仅教授日常词汇和句子。

具体地说,以直接教学法为基础的词汇教学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①用画图片、图表或地图来表现单词的意思听说教学法,如单词airplane,gear-box;②用实际物体来展现单词意思,如单词flowers,blackboard,basketball;③用做手势或表演来呈现,如washingface,playing cards。

直接教学法非常地受欢迎,尤其是在私立学校里,该方法被更加广泛的采用,因为私立学校里,教师很可能是外籍教师,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很适合该教学法的要求。但是,受财政预算、教室大小、时间和教师背景的约束,直接教学法很难在公立学校中得以实施。

3.3 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Method,ALM)

听说教学法是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结构语言学家从事于他们所谓的对各种语言的科学性的描述分析。教学方法研究者则把这种分析运用到了语言教学中(Fries 1945)。同时,行为主义者提出了学习条件和学习习惯形成模式,这两者正好与听说教学法的练习形式和模仿任务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听说教学法的特征中,与词汇教学最有关的一点是:词汇是严格限制在语境中,并从语境中得以学之核心期刊目录。该法跟前面所讨论的教学有所区别,它强调词汇要在语境中得以传授,不能单独讲解。

4.建议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听说教学法,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学效果。以下建议仅供外语教师们参考:

1)准备例句。例句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而不是直接从字典里抄来的,因为学生有时也会用字典查单词,如果学生发现教师很多例子都是跟字典里一样的话,学生就不愿再听教师讲解,他们会觉得,反正讲的内容自己都能查的到,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2)请学生先来解释单词的意思,若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到位的时候,教师可帮助并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的意思。

3)考虑如何用相关的词汇(如同义词、近义词等)来呈现单词意思。

4)想想如何来确认学生是否理解。

5)思考该单词会在何种生活实景中用到。也就是呈现一些相关单词的生活实用案例,若能把新学的东西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3篇

论文摘要:语音教学是通过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语音能力的获得?而课堂教学是英语语音教学的主要场所。英语语音教师应充分了解教学对象?认清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既做语音理论的说明者和示范者?又做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鼓舞者?更做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育学家杰里米·哈默指出人们为什么学习英语有的学英语为了就业1:ng_lishforOc:c:u}}tionalYur}>ose*有的为了学业深造和学术研究EnglishforAc:ademic:Yur}>os-有的为了阅读英语方而的科技文I#JJ}EnglishforSoienc:eandTec:hnology。他们都带有特别的目的学习英语En蜘shfor孙eoifioPur}>oses。无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们-么学好英语语音是他们达到自己学习目标之前必须先行的一步。作为英语语音教师首先有必要了解教学对象认清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既做语音理论的说明者和示范者又做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鼓舞者史做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和引泞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英语语音教师是语音理论的说明者和示范者

作为英语语音教师最根木的素质是英语语音、语调准确流畅交际能力强。另外英语语音教学是在汉语的语境中进行的教学对象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对汉语语音系统比较熟悉在语音理论讲解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语言。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以相差加倍因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和效率。”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晦涩难懂学生们听不懂、听不进是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旱在70年代就有人提出在特殊目的外语教学中使用一定的母语教学是一种可取的、有效的于段。RuthClark所著的PapersinAppliedLin-guistit*中说“在理论上看起来似乎没人反对在第一语言教学中使用母语。事实上使学生史清楚地了解他木不甚明白的东西对外语教师来说使用母语是最快捷有效的。’,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在讲解48个音素的发音时要讲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因为大一的新生对语音学中的这些专业词们_如alveolar齿音、lalal>ial双唇音、dental林「音、palatal舌而音、vel、软愕音、plosives爆破音fricatives摩擦音、affric:ate*破擦音、lateral边音均不熟悉所以适当地使用汉语讲解各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要比全堂用英语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现实生活中学生英语语音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汉语普通话和各自方言的语音干扰使学生英语语音、语调不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限。第一语言学习的性质是在接受“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教育情况卜发挥山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非理智性的”、“非自发性的”、“受客观因素和主体的主观意志强制的”强制性学习。语音教师在课堂上作为语音理论的说明者和示范者可运用汉英对比教学法寻找两种语言的“共同要素”commoncol。促进正迁移positive。。,,-fer的产生最大限度地消除负迁移,legativetrarlsfel·的影响。通过汉英两种语音语调的对比讲解学习者在教师的示范卜进行有意识的强制性的练习与模仿使学习者语音方而的规则知识内化将内化了的规则知识转化成自己发音、辨音的能力。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发音上难点音不一样。语音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自身条件的前提卜既进行集体教学又可进行个别教学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正音、辨音练习。

二英语语音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鼓舞者

J‘舒曼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文化移入”模式〔ulturemove一111。他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社会因素与个人感情因素是外语学习成功的要素。我国占代教育家孔子把学习分为二层知学、好学和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而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它们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因此语音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强调学好英语语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和信心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不怕丢脸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开口说英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传统的英语语音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填鸭者”spoon一feedixxg的角色。以教师为课堂中心教师详细讲解语音知识后让学生跟教师或磁带朗读。山于缺乏交际训练缺乏言语应变能力很多学生成了实际交际中的“聋子”、“哑巴”。这种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包办型教学使学生普遍认为语音课枯燥乏味无法真正提高语音能力。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过“课堂上有趣味有吸弓}力的东西使识记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笔者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方而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根据不同学生较普遍存在的错误音和缺陷音挑选一些小诗、顺口溜、绕口令等让其模仿背诵。在教发音这一章时针对/e/./v/音发不好的学生可选择以卜顺口

多样化的练习符合生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使学生的神经总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不至于因申一的练习造成申一的神经刺激而i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这种练习也符合20岁左右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结合教学要求语音教师可有意识有目的地穿插一些诸如俩俩交流pairwork·游戏garue·角色扮演,bole一playing·小组讨论youpdisc:ussion、情景会话*itua-tionaldia咏ue·英语原声歌曲authentic:Eng-lispsongs)次赏等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语音过程中充满乐趣。同时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人笔者还尝试将计算机英语学习软件与语音教学相结合以创设良好的语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把《从零开始学英语》、《走遍美国》、《空中英语教学》等系列光盘作为计算机辅助语音教学的软件。学生在多媒体语音教室中根据自己语音实际水平有选择地进行听音、辨音、正音、模仿、跟读等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开口欲望少I=力求语音、语调准确自然。这些软件涉及英美文化、历史、日常生活学生可边看、边听、边说随时纠正发音彻底消除说英语的恐惧感增添学生的自信心既提高学生的语音能力又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使学生能从英语木族人的角度去体会情感认识事物为交际成功奠定基础。通过这一实践学生一改原来认为语音课枯燥乏味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的观念变得喜欢上语音课而II.对用英语交际充满信心。

三英语语音教师是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英语语音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介绍英语语音语调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英语的发音、语流的规律、语调的功能基木上能正确使用英语语音、语调朗读表达思想少I=进行交际。语音教材都是依据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用好教材是英语语音教师上好课的前提。语音教师应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总依据。然后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语音教师要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和学生。首先要吃透教材精通所教内容。另外还要吃透学生把握学生在语音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对象的特点。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科学地安排好课堂的每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上避免过分强调理论讲解而忽略学生听说实践把语音课上成理论课而应遵循认知规律和交际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管课堂教学怎样进行语音教师都要进行管理和指泞以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这是一个调动各方而因素的积极过程。课堂不是图I}馆和阅览室而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语音实际操练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语音教师是组织者和指,,_者。这种作用表现在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情景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到的英语语音和语调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和指,,_卜互相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

第4篇

关键词:英语语音 障碍 措施

中图分类号: H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44-02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良好的语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是成功交际的前提。因而语音教学被我国学者看作是外语教学的起点和基石,然而传统的语音教学往往注重单音的教学。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也是先集中安排单音的训练。这种方法虽然强调基础, 但是比较枯燥, 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讲, 在中学阶段他们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音方面的基础, 但在语调和节奏方面却比较薄弱。因而当学生的单音的读音已经比较标准的情况下,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来, 语音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甚至影响意思的表达, 使说话人的意思被误解, 从而影响与人的交流。其实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语音不仅是语言的本质,也是口语教学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口语能力或说语言能力本身也包括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语言知识很大程度上是语音知识。Holee曾提出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学习。Widdowson 将这两个目标所体现的语言能力区分为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构成语言能力的有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等,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进行成功的交际。而交际技能则指实现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听、说等。语言三要素中音、形、意的不可或缺告诉我们,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音这一因素的作用。但综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功能、语法相比,语音教学仍然障碍重重。

2 大学英语语音教学障碍

2.1教学主体问题

2.1.1师资

大学英语语音教师缺失严重,虽然他们在语言文学基础和阅读语法都有一定剑术,但是对语音本身有一定差距,不足以使学生信服。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是关键。语音教师语音不标准是制约专业英语语音教学,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瓶颈。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们抱怨说教师不重视他们的发音,学生也没有太多机会练习发音。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事实上,并非教师对学生的发音不够重视,多数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语音的重要性,只是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信心和耐心。另外,教师们能够发现学生的语音错误,但是却不知纠正错误的关键方法。教师仅仅指导学生要多练习,然而如何练习,如何纠正发音错误,成了棘手的问题。

2.1.2学习者

许多学生期待提高英语发音,但是有时只能意识到发音有错误却不知道错在哪里。元音发不准,辅音连缀发音困难,加音、吞音现象严重,朗读或口语表达时语调或平淡无节奏感或南腔北调、怪腔怪调是常见的事。例如, [w]和[v], [l]和[n]等等,诸如此类的最小对立对,不少学生无法对此做出区分,甚至意识不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只能通过他人来指正自己的错误。笔者分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2.1天赋

天赋就语言习得而言可称之为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J.B Carroll 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他认为,语言学能就象智力一样,是与生俱来的。由于语言学能的差异,不同的人学习语言的速度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对于语音来讲,天赋的表现之一就是发音差别的敏感度。学生即使语法等很好,只是表示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等跟上了,而形象思维,观察力就差一些。这些看是很浅表的东西又决定了语音的学习。

2.1.2.2性格

个人性格的差异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害羞、内向、不善交际等消极性格特征与第二语言的习得呈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英语语音教学。而开朗、乐观、合群,善交际等性格特征会有利于语言学习,对英语语音教学会产生积的推动作用。

2.1.2.3学习动机

影响英语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Gardner (1985)认为学习外语的动机包括 四 个方面:a.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b.学习中作出的努力;c.实现目标的愿望;d.对学习的热爱程度。Gardner 和 Lambert 经过多年的研究,最后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两种:融入型(integrative motivation)动机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是指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所谓工具型,是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的好处,如通过考试、获得奖学金、胜任一份工作及晋升职位等。一般来说,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高度的学习动机的人。学习动机不明,尤其是融入型动机不足将会极大地阻碍语音学习和语音教学效果。

2.1.2.4自信心

学习者自信心不足是制约大学英语教学的另一重要因素。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而部分学生由于性格的内向,发音上遭遇的哪怕一次挫折也会使得他们表现出极度的自卑心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主动参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英语教学变成教师的天下,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2.2外部因素

2.2.1社会环境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的语言环境、经济活动、文化观念等都会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影响。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日益密切,整体的外语学习环境已有巨大改善。但中国幅源辽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在大部分地区,学生除了英语课以外很难接触到真实的英语语言资料或有真正使用英语的机会。所以中国不具备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如印度和香港)及双语教育发达地区(如新加坡)那样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除此之外,一个社会的文化观念也会成为语言学习的障碍因素。与多数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较为含蓄,爱面子,集体观念强。因此,课堂上,中国学生保持沉默的多开口说英语的少。这无疑严重阻碍了英语语言学习和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2.2.2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的硬件、各类教学与非教学活动,以及总体氛围等。教室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条件,在中国的多数高校里并不利于语音教学。因为大多传统教室都是固定桌椅,且班级过大,不利于学生对教师口型,教师对学生口型等的观察;也不利于语言课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2.2.3教材

教材是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市场上出售大的大学英语教材看来,纳入比较全面的语音知识(语音、语调、弱化、节奏)的教材比较少,教师可以对市场上教材进行整合,既有理论又有口语练习,适度把语音的练习纳入到口语教学中,并针对学生常犯的错误编辑进练习库,因材施教,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2.2.4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的滞后和教学方法的刻板单一是制约外语教学的另一重要因素。多年来,有关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沉默法、暗示法、意念法、功能法及后来的交际教学法均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及不同语言学流派带来的直接结果。限于语音教学,许多教学法又不适用。具体的教学手段如:演示法、对比法、手势法、辨音法、口形定位法、模仿法以及录音法也在业内不断地受讨论。但结果是我们仍然未找到最适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教学手段,同行论文显示出大家也只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语言输入这块有提高。

3 教学实施

当我们听到流利的英语时, 会感觉英语就像流水一样波浪起伏, 像江河水一样连续不断。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语流”, 所以人们把流利的英语形容为“语流好”。语流会直接影响交际时的效果。它的好坏取决于重音、节奏和语调三个因素。解决上述矛盾的措施是实施口语与语音的关联教学。

3.1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暗示出英语口语学习的成功依赖语音的突破。但在过去 20 年的研究中,二语习得的专家普遍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依赖于学习者个人本身,受许多个性化因素的影响。燕国材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动机 (motivation),兴趣(interest)、情感(motion)、恒心(persistence)及个性(personality)――极大地影响了第二语言学习得的有效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恒心及情感特别是对自己英语的认同感极大程度影响了语言的学习。此段时间学生在单词拥有量上已经没有阻碍,说得漂不漂亮成为他们学习的最大动机之一

3.1.1课堂上以学习者为中心, 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

健康愉快的氛围能化消极情感因素为积极因素, 从而提高语音学习的效率。因此, 课堂上, 教师可以在集中介绍了某种语音知识以及练习内容之后, 将学生分组, 进行自主性、互的语音练习。例如, 教师可以将语音水平不同的学生分为3~4人的学习小组, 其中语音较好的1~2名学生就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起到“老师”的作用, 纠正同伴的发音及语流错误。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总体水平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定(assessment) , 使得语音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 从而有效地降低焦虑等负面感情的影响。

3.1.2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

由于课时上的限制, 学生在课后还需进行必要的巩固性的练习, 并且需要对课上的学习进行反思, 思考每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需要学习但教师并未涉及的内容, 写成学习报告交给教师, 从而达到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目的。另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 如英文电影配音比赛、演讲比赛,英语朗读比赛,英语短剧大赛等,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3.2学习环境的营造

我们可以利用英汉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英语与汉语的异同, 利用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似点及差异加深对英语的节奏和语调特点的理解, 系统地把握发音要领, 加强对它们的记忆。通过英汉的对比, 也势必会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学习英语时会碰到的困难和可能犯的错误,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充足的语流训练基础上, 学生语音的学习必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要建立稳定的语音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带头人,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搞好英语语音课堂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形式、教材编排、教学计划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保语音教学的长期性、连贯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毫无疑问, 一口漂亮流利的英语会让人学习英语的信心倍增, 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舒服、顺利。然而语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的探索与改善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屠蓓.英语语音[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92.

[2]刘宇.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情感障碍及其应对策略[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3):121.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7.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德语 通识选修课 教学研究

一、高校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分析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既承担了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人才的任务,更担负起培养综合素质高、掌握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对其他领域的相关科学动向和前沿知识有一定的渴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程,这类课程是对学生除专业学习外所感兴趣领域的补充。通识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强化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因此,通识选修课成为高校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识选修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设的课程是否符合时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2)课程设计能否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是否高;(4)课程考核机制是否完善等。现以笔者长期开设的“大学德语”通识选修课为例,对以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寻找解决方案。

二、湖州师范学院通识选修课“大学德语”的现状分析及意义

湖州师范学院自2010年以来每学期都开设通识选修课“大学德语”,主要针对全校学生,课程主要安排在晚上,一般一周2个课时,每学期开设16周~18周,以中小型课程为主。该课程一直以来受到学生的好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时量的问题。一个学期一般开设32个~36个课时,课时相对来说较少,要在一个学期内将“大学德语”课程的主要内容讲透,是一项较难的任务,因为一门语言除了发音之外,还有日常交际问题和语言国家文化背景问题等。(2)选课人数的问题。因为这门课是语言课程,所以会限定选课人数,但考虑到是全校性的选修课,所以在人数问题上作了相应的调整,一般课程人数定在30个~60人之间。(3)课程设计安排的问题。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因此课程的内容设计应顾及各学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给教学计划制订增加了不少难度。“大学德语”课程教学首先反映在语言和语音教学上,因为选课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学习能力差异,使得初期语音入门阶段尤为困难。为照顾各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课程中相应加入文化教学内容,如何将语音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是这门课程教学中值得探索的地方。(4)学生参与度的问题。学生在专业学习压力之余,晚上参加通识选修课程的学习,对其来说,已是超负荷工作。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堂参与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5)考核机制的问题。此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在教授德语的同时,介绍德语国家的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及思辨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德两国在政治合作、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德国是所有欧盟国家中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密切的国家,德语也成为除英语和日语等外语外最多被学习的外语之一。德国在科技、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因此在高校课程中开设与德国德语相关的课程有其实际意义。高校教育应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相结合,因此本课程主要分为德语语言教学和德语国家国情知识介绍两大内容,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会话能力后,在兼顾本国与德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达到交际目的。目前在中国设立的德资企业及与德语国家有贸易往来的企业越来越多,具备一定的德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成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之一。

三、“大学德语”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研究

该课程作为一门高校通识选修课,应符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即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渴求及利用语言知识达到一定交际目的或为科学研究服务等。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学会一门语言不再是唯一目的,而是学会如何很好地运用一门语言。学生在熟练运用英语的同时掌握第二门外语,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西方日耳曼语支,这种亲缘关系决定了二者在字母、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因此通过英语基础学习德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除了语言运用外,还有一方面是需要关注的,那就是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单纯掌握一种语言是不够的,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在实际交往中才能得当得体。例如,德国人夸赞“您真好!”(Sie sind so net!),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应作答“哪里!哪里!”之类,这在德语国家的人看来就很难接受了,一般德语中只要回答“谢谢!”(Danke!)即可。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运用德语,与德语国家的人进行得当的交流,使学生们具备跨文化的敏感度。

四、“大学德语”通识选修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研究。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面对的是来自全校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需要花大功夫。首先,教学内容应是贴近生活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实际意义,学习内容尽可能地在实际生活中展现,所以在这块应选择与日常生活较贴近的教学内容,例如,日常对话涉及问候、购物、问路、打电话、点餐等方面。其次,教学内容应是与时俱进的。在每次课程的开始,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适时调整上课内容。这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需要在备课时充分准备课程内容。例如,足球世界杯期间,准备相关德国球星资料及足球赛用语;圣诞节期间,介绍德国人如何度过圣诞节及圣诞祝福语和圣诞歌曲等。再次,教学内容应是富有趣味性的。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音乐和影视在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是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德文原版歌曲和电影是值得借鉴的,谢晓东在《把原版德语电影引入大学德语教学的方法》中提到“这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也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感”。可将电影或歌词作为阅读及对话的主要素材,例如,在讲述《格林童话》时,将一些经典的德文童话电影片段展现给学生,既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唤起他们想要看懂原版童话故事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与专业教学相同,但对其教学任务是非常高的,在短短一个学期内,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门学科的大概内容,又要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就“大学德语”这门课来说,在德语发展现状、德语国家历史、德语国家国情知识和德语运用等方面都要涉及,这就要依赖高效的教学方法完成。高校教育应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笔者在通识选修课“大学德语”的课堂教学中对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1.德语项目教学法。实用主义哲学派代表人物杜威(John Dewey)强调在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学生进行自主创造的活动,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他认为,在教学中“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环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进而“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克伯屈(Wiliam H.Kilpatrick)于1918年正式提出“项目教学”的概念,他认为,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具有“现代、行动意义、在一个能够发现社会或自身问题的情境中、跨学科”等特征的教学法。在“大学德语”课程中尝试在学期初制定5个~10个研究主题,如,德国啤酒文化、德语的演变、二战中德国人的生活等,在学期过程中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学期最后几次课中,小组分别展示研究成果,大家参与课堂讨论。

2.情境交际德语教学法。这是情境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有机统一,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德语,把看到的情境和听到的内容自然地联系起来,在一定德语知识的基础上本能地做出反应”。交际教学法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发展而来的,在这种教学法中强调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运用所学语言达到交际目的。情境交际德语教学法主要运用在对话教学,特别是在日常交际用语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会在开始教学时设定具体场景,给出交际意向,学习固定用语,完成交际任务。例如,以一首德文版生日快乐歌曲开始,列出可能使用到的日常交际用语,通过带读、跟读、反复练习、游戏的方式掌握具体句型和词汇,以小组情境表演的形式展示对话,达到掌握词汇句型和完成交际意向的目的。

3.网络互动式教学法。目前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运用广泛,手机更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创办qq群、微信群、微博群和微信公众号等,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在交流群和公众号里推送课堂上无法详细讲述的知识和内容,而聊天群又成为课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阵地。一些课堂上无法完整展示的对话及情景表演,可在多媒体交流平台上传供大家学习和改进。

五、考核机制的改革

“大学德语”通识选修课是一门侧重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课程,靠单纯的考试是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的的,所以应摒弃以往只看考试成绩的做法,将这门课的考核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和项目研究作业或期末小论文。

(一)出勤率的考核。虽然大学学习是相对宽松和自由的,但这种宽松和自由是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所以到课率也是评价这门课程的好坏及学习者热情是否高的标准之一。以往统计出勤率只是点名或签到,但这种方式比较浪费上课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高校利用电子设备点名的新闻层出不穷。笔者认为,一堂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好课,应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有探索欲望的。因此,尝试设计了一套出勤率考核的办法:每堂课结束前5分钟都会给出一个与这堂课相关问题,布置学生在课后半小时内在聊天群中发表相关看法并进行讨论,既可以对到课率进行统计,又可以发现学生对该问题的侧重点和本课程可以深化的地方。

(二)课堂参与度。对本门课程的课堂参与度考核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期过程中学生表演对话、小型情景剧、项目研究展示和参与课堂讨论等方面。前两者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是否掌握一定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同时可观察学生是否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后两者主要考查学生在科研能力和讨论及论证能力方面的能力及积极性。

(三)项目研究作业或期末小论文。一般由教师提前设计与课程相关的主题,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和完成。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相互合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这门课上学到的不仅是课堂知识,还有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方案可行性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结语

通识选修课“大学德语”是一门侧重语言知识学习和德语国家文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课程。通过以上改革研究,尝试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避免只讲德语发音和词汇,设定语言场景进行交际,使所学语言知识成为能用的知识。德语国家文化学习方面,避免教师一味地讲述,而翻转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相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始终带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侯宇晶.“情景交际德语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引入[A].华章,2013,25:19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06:2-8.

[4]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5]辛红,姜超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3(1).

[6]于洋.外语教学中选修课现状分析与探究[J].经济管理者,2011(23):407.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英语课程的改革,课堂教学效率已得到很大提高,但在英语教学中还明显存在着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兴趣越来越浓,同时另一部分学困生兴趣骤减,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甚至到了放弃英语的地步。因此,如何改进英语教学尽快提高英语成绩,成了众多英语教师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处于英语课改的时代,然而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学困生日益增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现象,这与课改相违背。现阶段在英语教学中正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即任务型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它是一种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并最终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目的,把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作学习过程,以课堂展示来体现教学成果,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学以致用”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此模式可以使课堂效率提高,还可以提升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为此,笔者想到能否借助此方法来改进英语教学,减少学困生,防止两极分化,从而提高英语成绩呢?经过大量实践,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英语成绩差的病根——学生两极分化的产生

学英语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分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初一下或初二上,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部分学生随着词汇量、语法知识点的增多,学习兴趣减弱。。2.受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幼稚,老师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主动地学习。4.缺乏语言环境,得不到巩固运用等。

二、解决两极分化所采取的措施

1.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其它学科一样,英语教学,必须赢得学生的信赖,师生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广泛接触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注意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吐露自己的思想;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英语教师的情感在溪流般的流动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生活,逐步发展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刘芳,贾晓波,2000)。

2.授以学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阶段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要防止学生学习两极分化,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立足能力培养,使课堂教学交际化。

(1)抓好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起点。如果语音教学的基础没打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词汇、句型和语法的学习,影响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如对语音教学重视不够,学生打不下扎实的语音基础,学习英语就全处于被动的地位。造成记单词的发音,往往不是按照读音规则,而是借助汉字或想象出来的符号帮助记忆,完全脱离了单词发音与形义的内在联系,仅凭机械记忆。语音是语言的基础,学不好语音,英语是学不好的(胡春洞,1990)。

(2)抓好词汇教学。搞好词汇教学是防止部分学生掉队的关键。词汇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教学生学会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方法来记忆单词;指导学生掌握语音规则,帮助记忆单词;运用构词规则帮助学生分析单词,加深记忆(胡春洞,1990)。

(3)培养学习兴趣,对学困生要高度关心、爱护、并倍加赏识。俗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什么都觉得有劲,都觉得不累。反之,又怎会产生求知欲呢?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更要给予赏识、夸奖、表扬与激励,千万不要挖苦、讽刺,熟知优等生是赏识出来的,学困生是挖苦、讽刺、批评、缔造出来的,有关这一点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否则,学困生会越来越多,教学就难以进行,那么,你的教学就是失败的。另外,讲究教学艺术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因为好的教学艺术可以像磁铁一样吸引人。

3、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多媒体的教学信息量大,转换节奏快,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活动的密度,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高密度、大容量、高效率的语言实践活动,而多通道的信息输入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在备课时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备教材。要吃透教材,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英语教材如同一个高明的厨师烹调出可口美味的佳肴一样,对教材优化处理,使学生容易接受。

第二,备学生。了解学生往往比了解教材更重要。因为教材是固定的,而学生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和适应水平的差异,拟定不同的方案,统筹兼顾,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做到人人有事做,课课有收获。

第三,备教法。在教法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使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法(胡春洞,1990),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论、规律理解更深,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4、突出听说,排除障碍,实现四位一体的目标。

(1)听在人类交往活动中至关重要,幼儿学习语言,是从听开始的,学习英语,也必须从听开始,尤其要重视听力训练, 反之,则会影响英语水平的提高。初一年级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听觉灵敏,爱说爱动,不易害羞,无论时间多紧,均要坚持听录音,多听多说,才能兴致勃勃,容易学会,根据教材的特点,只要突出听说,才能把教材教活,不至于僵死。

(2)另外,还要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听力训练, 通过听力测试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缺漏和困难所在,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要经常变换练习方式,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听读方法,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听说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正确的方法, 良好的习惯将对他们成绩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传授学习方法,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必须

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不只是尽力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教师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主导作用才会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才可能实现。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必须贯彻教学一致的原则。一.学生怎样学最有效,教师就应该怎样教;二.只有教者得法,才能使学者有方。时刻要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这条原则。三.采取小组活动形式,生生互动,共同参与。在此基础上,学生必须反复运用,练到心领神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减少学困生,才能达到把听、说、读、写形成一体即四位一体的目的,最终也才能达到提高英语成绩的目的。

5.及时帮助,以防为主;提高认识,人人过筛。这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及时帮助学困生,以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在当代学英语的重要性,逐步让学困生提高认识;另外在布置作业后,要尽力逐一检查,严格过筛,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

6.讲究教法,因材施教,注重实效。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变换教法,不能死板一套,即使是一种好方法如经常使用也会不灵验;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只要有效果就行。

7.注重教学评价方式。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并创建学生成果展示包,争取做到教学有效高效。

8.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节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活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延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组织。比如有目的地培养骨干,开展英语角和朗诵会等活动,既可以各班进行,也可以同年级或全校进行。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创造学英语的气氛,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说到做到,才能尽快改进英语教学,防止英语教学的两极分化,学困生才能越来越少,英语教学成绩才能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芳,贾晓波.2000.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素质.

[2] 胡春洞.1990.英语教学法[M].北京.

第7篇

论文摘要:在大学英语中采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但有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加快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外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机械地操练语言,语言变的枯燥无聊,缺乏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不能真切体会到语言的真正的意义,慢慢地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减弱,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情景性,教师必须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给学生,因为只有在实际的情景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学习语言的目的,才能真正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情景,而依据情景教学设计出来的教学课堂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语言的运用变得真实起来。它是一种动态式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的实质是通过设计适合于教学的模拟情境,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

一、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涵义

情景教学法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设计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外语教学法,70年代后这种教学法被引进中国。现在我们可以在许多流行的外语教科书中看到情景教学法的影子。情景教学法的语言基础是英国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口语呗认为是语言的基础,结构师说话能力的核心。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同的是,在这里语言被看作是与现实世界的目标和情景有关的有目的的活动(束定芳,庄智象,1996:194—195)。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学中的情景都是模拟的,教学和学习是受情景所驱动的。情景教学法融合了当代和传统的很多教学策略以及学习原理。

老师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积极动脑,启发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在英语课堂上坚持采用情景教学法能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熏陶,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情景教学法融直观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仿佛置身其境,语言情景是人物、事件、场景、时间、地点、上下文和社会文化等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情景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基于丰富的语言场景而设计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在丰富生动情景中完成复杂的交际任务,从而丰富了语言感受,提高了语言迁移能力(段仁学,2007:34)。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成学生的发展,从而使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

二、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英语中的具体应用

2.1 坚持用英语讲课 2.2 观看英文原版电影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知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感知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思维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学习。情景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要使学生有感知到学习对象,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的对象,克拉申认为语言学习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其目的是为了使习得者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教师通过播放英文原版电影,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内容,获得最大量的信息,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把课文内容与实际情景、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深刻的概念。电影里的语言内容丰富且地道,会话真真实,可以人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听说的积极性,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现在英文原版的电影资源题材丰富,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利用这样的资源进行教学属于情景教学法的一种实际应用,它可以不受教材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教学效果取得显著的成效。原版的英文电影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听上的享受,还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英语环境,提高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的进一步认识,听到地道的日常生活用语表达方式。观看英文电影是一种非常愉悦的英语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听说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虽然原版电影较早地被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但如何有效地利用它进行教学才是关键。教师不能仅仅是播放完一段完整的电影就抛之一边,而应该挑选一些对学生来说难度适中的片段仔细地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电影所要传达的内容,对于经典片段可以重复放映作为学生的听力素材,让学生练习听力。另外,学生在欣赏电影画面之时感知语言材料,进而教师根据电影内容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复述所看的电影的情节或者是角色表演等一系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教师向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学生则根据实际情况作答,可运用任何已学过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在观看电影中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学生会感到所学英语的重要性和真实性,对语言的感觉和理解便会更加深刻,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3 多媒体教学拓展情景

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集声像,文本和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技术媒介。随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大量的接触真实的材料,使教学方式由原来单一的黑板板书形式变得形象化,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一定的情景,而且可以看到说话者说话时的姿势和表情等,使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比单独听或从书面学习更加深刻,带动学生利用多感官学习语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Alice Omaggio Hadly, 2004:163)。多媒体教学提供了语境以帮助学生记忆和认识语言。它将学生置于情景之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习得语言,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情境中加深了对语言的进一步理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体现了语言学习过程中视听结合的特点,能逼真地再现语言交际过程,体现语言教学中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并营造气氛,学习效果自然会加速提升。

如今课堂上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课件。教师利用先进的影音教学手段,CAI媒体展示大量色彩鲜明,直视生动视觉形象,调动多种感官,寓教于乐,能够加快学生对各知识要点的理解和记忆。通常的方法有:一是根据课本的插图或幻灯片投影媒体,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二是运用语言实验室,创设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集中注意听与说,有利于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学说纯正的英语,自然地进入英语交际的情景。多媒体影像生动形象、韵律感强、节奏欢快,学生既容易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从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调动学生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

第8篇

    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英语阅读中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作用探析        

    3.心理语言学卡罗尔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理论述评      

    4.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5.从心理语言学语篇理解的角度理解网络神回复       

    6.心理语言学在英语语言学中的应用     

    7.心理语言学     

    8.提高日语培训课堂教学效果的心理语言学思考    

    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背诵对母语学习的影响     

    10.否定句研究中的几种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模型探析     

    11.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对心理语言学发展的贡献     

    12.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谈二语词汇教学     

    1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失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14.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15.心理语言学研究对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6.心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对高校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     

    17.英语阅读中的心理语言学图式理论     

    18.浅析心理语言学关照下的英汉语句翻译     

    19.心理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工程心理语言学          

    21.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特征       

    22.关系从句的心理语言学模型评述          

    23.习题反复出错现象的心理语言学探究       

    24.心理语言学对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影响     

    25.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6.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日本女性用语的变迁      

    27.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中学生口试中的自我修正    

    28.心理语言学理论模式下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29.试论运用心理语言学提高专业英语的口语教学    

    30.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理解的特点    

    31.心理语言学视角下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心理特征研究     

    32.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听障儿童听觉记忆的临床探究     

    33.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34.从少儿英语看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35.阅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模式    

    36.心理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积极心理培养     

    37.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语篇分析与语篇记忆在英语言中的作用     

    38.回顾与展望: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相关原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39.句子——语篇理解与心理语言学模型     

    40.国外关于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研究综述    

    4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析造成民航英语陆空通话歧义的原因     

    42.东巴文认知研究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及展望     

    43.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44.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解读英语阅读教学     

    45.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感培养     

    46.浅析心理语言学原理对克服高职学生外语焦虑感的应用启示     

    47.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看维果茨基心理语言学观     

    48.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解读语言迁移现象    

    49.心理语言学对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启示    

    50.心理语言学中的心理模块和语言模块的综述    

    5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设计的一例高中英语课堂教案    

    52.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中职英语教学      

    5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中职英语教学    

    54.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5.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56.口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语言学研究初探     

    57.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      

    58.基于心理语言学基础上的外语学习     

    5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谈词汇的异常搭配     

    60.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托     

    6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62.汉语词汇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前景     

    6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大学英语教学    

    64.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5.心理语言学理论对计算机辅助英语阅读课程的启示    

    66.从心理语言学中注意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中话语的自我修正     

    67.心理语言学概述    

    68.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理语言学原理渗透       

    69.浅析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     

    70.心理语言学支持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71.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快速阅读训练中的启示     

    72.心理语言学理论对计算机辅助英语阅读课程的启示    

    73.心理语言学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C级学生对话式英语学习的启发和应用     

    74.外语教师课堂中加强学习者学习动机之心理语言学阐述     

    75.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天赋性和普遍性思想及其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76.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词汇记忆策略     

    77.心理语言学证据:如何学习英语更有效     

    78.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79.从心理语言学研究看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自我提高    

    80.心理语言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81.从心理语言学谈影响大学英语听力的心理因素     

    82.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据    

    83.言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84.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改进写作教学    

    85.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86.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87.英语“写长法”中心理语言学的运用      

    88.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89.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探究     

    90.听力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91.心理语言学视角下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应对      

    92.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听说教学法述评    

    93.英汉口译听力中的心理语言学基础及其启示    

    94.论多项选择试题的心理语言学基础与命题原则       

    95.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组织形式透视     

    96.心理语言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7.心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98.语言理解过程中句法分析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第9篇

中小学微机上机操作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它是一种实践操作型课程,以计算机操作为主,大部分知识点的学习,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学习主体是一批兴趣转移快且无学习自觉性的中小学生。在中小学生微机课的课堂教学中,摸索一套微机操作课教学方法,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乐学,这已成为课堂教改研究的主题。本人结合实际,推行环环相扣七步法(兴趣—目标—自学—实践—解疑—反馈—点评),因材施教,因人施导,将每周两节的上机操作课,分成七步来走,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仅此初探,敬请专家同仁指教。

关 键 词:中小学微机操作课 课堂教学改革 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是当前教育改革核心中的核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乐学,这已成为课堂教改研究的主题。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教改方法层出不穷,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法(启—读—练—知—结),顾冷源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诱导—尝试—变式—归纳—回授调节),张宝发的四步阅读教学法(依纲自学—检查释疑—精讲小结—及时练习),甚至包括国外布鲁纳的发现法,兰本达的引导探究法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都在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即课堂教学先学后讲,学主教从,民主和谐,导贯全程。

深入学习上述各家思想理论,结合中小学生微机上机操作课教学实际,比“猫”画“虎”,经过大半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微机操作课教学方法,粗浅称之为环环相扣七步法(兴趣—目标—自学—实践—解疑—反馈—点评),仅仅是初探,敬请专家同仁指教。

对于微机上机操作课,一方面,它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是一种实践操作型课程,以计算机操作为主,大部分知识点的学习,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比如典型的OFFICE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等。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学习主体是一批兴趣转移快且无学习自觉性的中小学生。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因材施教,因人施导,将每周的两节上机操作课,分成七步来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 演示示例,激发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主导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具备“能源”,促进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促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高效率活动;通过各种示例,创设“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情景,从而揭示矛盾,促使其产生探究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动脑思考。

因此,一节优质课必定会有一个精彩的新课导入过程,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颗火星,学生对老师在引入中所展示的真理或疑问感至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便会油然而生。为此,在每节课之前,我都精心设计了能够充分体现本节要点的多媒体课件,力求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扣人心弦。一开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起迫切的求知欲。例如在讲Powerpoint的片内动画一节时,我就利用动物剪贴画、树木剪贴画和文字构造了一幅森林狂欢节的画面,树木茁壮成长,小鸟在树枝上飞旋,狮子、小猴、小黑狗等森林的主人都从不同方向以不同形式出现,伴着拟人化的配音和欢快热烈的背景音乐,使演示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使学生对其中多种动画效果产生浓厚兴趣。

二、 剖析示例,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同时,教学目标又是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和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的相关技能目标。因此,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从而进一步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达成这些目标,同时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

针对演示的多媒体示例,点拨操作技巧和知识要点,借鉴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原理,确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讲幻灯片的片内动画中,我就有的放矢的点评不同对象的入场效果的设计,揭示该幻灯片中动画效果产生的主要原因,即自定义动画的应用。

三、 明确目的,有针对性自学

自学能力在中小学生能力层次当中属于最重要最基本的。首先,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学到课本里没有的东西,知识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大有好处。它可以使学生打破老师和课堂的限制,在学习上获取更大的自由。其次,学生在学校里生活毕竟是短暂的,现在提倡终身教育,将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即自已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认知新知识,自觉发现问题,再归纳概念,作出判断,进而解决问题,改革创新。再次,针对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自学能力的成长和提高,显得更为重要。

因而在明确本节学习目的后,老师就需帮助学生确立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提出具体要求,启发诱导学生去自学,去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幻灯片片内动画系统综合一节中,我就提出以下问题,有针对性的诱导学生去思索,去学习:Powerpoint的自定义动画如何设置?各动画之间的时间顺序如何安排?动画和动画之间的切换可以采用哪几种方式?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课本或实践操作找到答案。

古人云:“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求异探索能力的具体体现,是深入钻研、敢于创新的个人品质,因此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或有疑惑的问题提出来,由全班同学讨论解决,盈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沟通的教学佳境。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如果不会,则由老师解答。做到集思广益,通过“一疑”而解“群惑”。这样质疑分析,总结归纳,不仅解决了难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自求之得”、“自知其知”的快乐。

例如,在讲《插入图片》一节时,书中所介绍的对图片的修饰和处理仅限于图片工具栏中的一些按钮功能,通过自学和讨论,一部分同学大胆实践,利用快捷菜单探索出对所插入的剪贴画进行拆分和重组的方法,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图片,使我也为之震惊。

四、 实践操作,揭示存在问题

对于专业操作课,理论解疑解决不了上机操作中的实践问题。在上述问题都得以解答后,提出实践操作应用技巧部分,要求学生利用本节操作要求,模仿示例,自行创作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空间。同时,老师在巡视中要注意倾听和发现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以记录和总结。

五、 因人施导,精讲普遍问题

通过实践操作,对揭示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一方面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解决个别问题,另一方面将普遍问题提取出来,利用多媒体语音教学环境,为大家演示说明。例如在片内动画中,大部分学生对动画顺序安排不清,于是我就将“森林狂欢节”幻灯片切换到Powerpoint的幻灯片视图中,打开“自定义动画”对话框,分别设置了三次不同的动画顺序,进行重新播放,使学生直观地掌握住其操作要领。

六、 反馈吸收,修改完善作品

问题解决了,留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反馈吸收,进而在实践中修改完善自已的作品,放开传统教育的绳索,任学生在自已的想象空间里任意驰骋。

七、 展示优秀作品,增强学习动力

第10篇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地方政策因素和发展基础薄弱,民族地区小学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不高和教师素质缺失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岗教师专业素质差,缺乏必备的小学英语教学法知识和技能

民族地区小学大部分英语教师为转岗或兼职,他们未受过职前专业化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小学英语教学法知识相当贫乏。常见的问题是发音错误多,口语和交际能力差,不能流利用地英语组织教学。

2.教师奇缺导致课时不足和大班教学问题,教学效果难于保证

由于政府财力投入不足和学校内部教师结构失衡,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奇缺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学校由于英语教师不足每周仅安排2课时,农村学校甚至只有1个课时,远远达不到《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提出的小学英语课程每周不少于4次教学活动的要求。教师数量不足的另一结果是大班教学。小学英语学习注重模仿和操练,班级规模过大,学生人数太多,无法保证在有限课时内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3.专业理论知识贫乏,知识结构单一

杨中华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或非英语专业毕业,学历低、英语基本功差,除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外,对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知识、相关学科以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使得教学内容陈旧枯燥,难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罗震山等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小学英语教师认识到自身英语专业水平有限、外语教学理论知识贫乏、学科基本功不过硬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他们最迫切需要补充专业理论知识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4.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技能有待提高

罗震山的研究也表明,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法知识的系统全面而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评价中过于强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重笔试而轻听说的测试仍然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新教材的本质变化,但仍不能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将大量精力用于应试准备。笔者针对百色市英语教师发展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英语教师具有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紧迫感。他们希望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希望在培训中得到教学法专家的有效指导,能有机会观摩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课。

5.培训机会少,教研能力薄弱

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意识淡薄、缺乏科研经验,受训机会少,教科研方面很少得到针对性指导。关于百色市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调查数据显示,44%的教师参加过1~2次、29%参加过3~4次,仅有6%表示有过5次以上的培训机会。关于培训内容,参加教材培训、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培训的教师比例分别是57%、49%和54%,仅有12%表示参加过教研方面的培训。80%以上的教师承认自己不了解教研方法,未参加过任何教改实验或课题立项,未发表过学术论文。

二、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策略

政府财力投入不足,教育行政部门缺乏规范的教师培养机制,学校未能形成教师发展保障体系,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差、发展能力不强等构成了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缺失问题的多元因素。国家和广西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和各种相关文件提出,要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1.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课标》提出,小学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一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理念、目标和内容,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二要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三要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四要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五要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六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可借助各种渠道的优质英语师资,开展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业务培训或全员培训,培训内容应体现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实际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注意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提升教学和教研能力

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学和科研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能力结构的完善,努力培养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以及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校应建立校本研究保障体系,一是建设教科研的校园文化,二是发挥英语教研组长的作用,三是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互动平台。

3.构建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1)构建多元主体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通过骨干教师、辅导员培训和非专业教师转岗培训等各种在职培训,解决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通过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小学英语教育质量。整合、优化教师培训资源,构建并完善省、市、县(市、区)、学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要充分体现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在培训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对培训项目承办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对学校和受训教师发放配套经费,健全教师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质量。学校构建内部保障体系,建立培训考核评估机制,尊重教师话语权,强化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和动力,利用各种途径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2)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意见》要求各级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教研室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对在职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民族地区要积极构建以师范类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开放灵活的小学英语教师终身学习发展与服务体系。民族地区小学应加强同地方高校的联系,利用高校优秀师资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英语教师可以为小学英语教师提高语言、教学和科研能力提供帮助,而小学也为高校进行教学科研、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和素材。例如,小学与高校英语教师针对民族地区方言对学生英语发音的负迁移进行联手调研,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开设民族地区英语语音教学技能课程,编写本土教材,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

(3)充实培训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方法。民族地区部分转岗或兼职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理论水平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学历提高培训、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等,从根本上提高业务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应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多学科性,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为了突出培训内容的实践性,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教改项目设计、个案研究、课堂观摩、座谈研讨等各种形式,为受训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创建交流平台,实行资源共享,推进教师培训网络化。短期培训可以使受训教师提升理论素养,初步形成教学改革的意识。但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将意识转变为改革行动,促使教学发生质变,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为确保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应建立开放式、网络化的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库,构筑教师合作交流、探讨研究、共同学习的网络交互系统。此外,通过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示范性学校对普通学校的对口支援和小学英语教师跨校结对活动,使民族地区贫困小学在资金、设备、师资和教学经验、教育管理等方面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支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4.赋予教师话语权

教师作为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其话语权利的丢失将影响整个课程内涵的丰富和多元。如何赋予教师参与话语权?首先应通过自我发展意识觉醒、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强化小学英语教师的话语意识。其次学校应建立开放的课程组织、管理与评价体系,赋予教师更多的改革自。第三,教师不仅仅做课程改革的执行者,还应参与课程决策,充分表达对课程改革的意见或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小学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低和教师素质缺失问题依然严重。政府应加大财力支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学校应形成内部保障体系,教师需强化自我发展意识和动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构建教师团队,参与教师话语权。只有全面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中德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德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01-04

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快,国际高等教育活动日益频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共享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外合作办学正是中国迈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的一步。2004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Hochschule Merseburg)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和市场营销”等四个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德国际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应运而生,成为四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机构。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采用了“2+2”分阶段跨国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就读于我院,通过德方合作学校举行的德语大学入学考试FZP和基础阶段专业课程考试;后两年赴德国继续德语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顺利完成学业后,学生可以获得中、德两国政府认可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

学生能否顺利地走出国门,完成学业,扎实的外语知识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为了强化德语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院不断进行各种教学尝试,力求建立起完备的外语教学体系。

一、“国际化”的教学目标

我院的德语教学目标和一般德语院系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国际化”和“强化”。基础德语强化课程是我院为学生四个学期的德语学习而开设的必修课。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拥有中德文化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过程中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通过一年半到两年的德语强化课程,使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能够达到德方大学语言入学考试(FZP)的要求,最终为学生赴德留学和在德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在每个阶段我院又都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语言测试标准是严格参照欧洲语言标准框架的要求A(初)B(中)C(高)三个等级来确定的。每个等级又分为1和2两个级别。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这是基础学习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用清晰标准的德语表达涉及工作、学校、业余时间、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平常事物,并能够简单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学生的语言水平能达到A2,并完成到B1的过度。

第二阶段(暑期班和第三学期):这是中级教学和考前强化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要能够理解包含具体或抽象主题的复杂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所学专业范围内能够理解专业性讨论。这一阶段结束后,学生的语言水平应达到B2,这也正是德方大学入学语言考试的要求。

第三阶段(第四学期)这一阶段对于已通过德方考试的学生来讲是专业德语学习阶段,而对于没有通过的学生,他们既要参加专业德语课,同时还要进行下一轮的补习,迎接德方的第二次考试。通过专业德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看懂难度较高、篇幅较长及专业性强的文章;能在社会交往、工作或接受培训时,有效并灵活地运用语言。这是B2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完成到C1级别的过度。[1]

二、教材的选择和处理

对于教材的选择,由于国内现在还没有一套完全适合德语强化教学的教材,我院最终选用了由梁敏和聂黎曦(Michael Nerlich)主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当代大学德语》。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学生使用的综合训练型教材。这套教材从2004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从选题和文章内容看,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在教学法上也有新的突破。但是,因为教材针对的主要还是四年大学德语本科学生的教学,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讲求循序渐进,但有时过于细致,内容的讲解过于繁复,有些文章内容上也显得有些陈旧,缺乏实用性,德国的国情教育的涉及面也不够广泛。针对语法点所安排的练习,因为要和阅读课文有所呼应,往往难度过大,缺乏基础性的语法练习。到高级阶段,教学内容还涉及到德语语言学和文学的研究,这些都不适用于我院德语强化课程的教学。此外,四册书的内容要压缩到三至四个学期教授完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针对这些问题,德语教研组和外教们一起对教材进行了删节、修改和补充。对每课书后的词汇根据德国语言水平要求整理出了必备词汇,加进了注释,并编排了相应的词汇练习。删除了不适用或过时的内容,将繁复的语法体系重新编排,使其更加简单明了,增加了基础性练习,并参考了国外最新的权威的德语强化课程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备考阶段,所有的练习材料,都是我院中德方教师在共同商讨后选定的,选材大多为原版篇章,未作简化或改动;语言地道自然,原汁原味,学生能在扩大词汇量,习惯原汁原味的德语表达方式的同时,认识各种文体,深入了解德国国情。

三、中外师资安排

在教学安排上,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发挥中德师资的优势,同时达到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目的,是合理安排中外教课程的关键。

中外教的教学各有特点,可相互取长补短。比如在师生互动方面,中外教之间就存在着差距。国内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过多交流,造成了语言教学的单一性。而外籍教师的德语地道自然,教学方法灵活,很容易让学生吸收与理解。在授课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还介绍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以学生作为课堂的重心,运用交际法教学,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是反之,中教的教学方式也有它的优势所在。如在讲解语法点时,中方教师运用母语解释,从外国人学习外语的独特角度去阐释难点,运用改进过的语法翻译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法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不像外教的教法那样灵活多样,但对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某些问题深入了解很有帮助。教学内容系统性方面,中教也更具优势。国内教师都具有教师资格证,所教授的科目配备完备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使学生容易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易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提高。而外教的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2]

针对中外教的教学特点,我院对中外德语教师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第一、二学期的学习,学生以练习正确的发音,朗读,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在这一阶段注重学生各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中外教在工作安排上是综合性的,无专项之分,共同承担所有教学内容。但在练习阶段,比如发音教学,是各有侧重的,中教负责发音规律的讲解,外教负责纠正发音等。中教侧重知识点的讲授和书面训练,外教则侧重于知识点的口头训练。暑期班和第三学期的学习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过程,这也是难点所在。为此,我院以FZP考试为目标,突出听说读写分项技能训练,和外交进行合理分工,中外教承担的工作量是相同的,无主次之分。中方教师主要负责语法,词汇和阅读的教学,外教则负责听力,写作和口语的教学,充分发挥中外教各自的优势。同时在内容上,我院也进行了分专题教学,比如学习专题,经济专题,家庭专题,媒体专题和环保专题等,并且和外教定期交流教学成果以及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力求共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第四学期的德语教学,就更加突出专业性,教学工作以外教为主,中方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同时为未通过考试的学生,进行下一轮的备考强化练习,师资以中教为主,外教协助。中外教有各自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互相配合,同时又相互独立。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所以教师在不同阶段采用的教学方法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例如:第一学期的德语教学中包括为期两周的语音阶段。语音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发音拼音,能区分重音、重读以及辨音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克服学生方言和英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音规则记忆单词的习惯。这一阶段主要以“听说法”为主。在德语强化教学的第一阶段我们倡导以循序渐进的单语言教学为主,使学生逐渐习惯德语语言环境。知识点的讲解上主要使用“讲授法”,在知识点的运用上,则实施突出听说和语言思维训练的“交际法”教学。在教学中不苛求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除了一些影响交际活动的理解性错误需要纠正外,一般不因为语言错误而打断学生思路,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语言交际的内容上,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德语,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大量使用图片、模型等有关教具进行讲解,将语言游戏穿插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设备,来丰富课堂教学。[3]

在德语强化教学的第二阶段,我院坚持突出听说、读、写分项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中德和德德等词典工具,通过大量的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德语理解和思维能力。在扩充词汇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由此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交际能力。这一阶段主要以“练习法”为主。

换一个角度看,学生作为个体,也有不同的学习和接受方式,1975年德国生物化学学家Venster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了人类接受信息的四种不同方式,这一理论被很好地运用在了语言教学中,发展至今,可以将此概括为学习的四种类型:听觉,视觉,阅读书写和操作应用型。[4]因此,在设计课程时也将其考虑其中,以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听觉型

在课上多借助媒体,如:CD、MP3,播放歌曲或电影等,来进行语言教学。教师自己领读课文,让学生聆听跟读,并且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同时可让学生背诵实用性比较强的对话,并让他们在课上大声朗读,进行小组练习,等等。

2.视觉型

针对这样的类型,教师在布置教室时,把生词,语法规则,或其它的学习内容写在大的画报上,然后挂在显眼的地方,让学生每次走过时总能看到它。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图画或图表等。通过实物图片来教习生词,帮助学生将单词按照特定的规律整理归类。

3.阅读书写型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事先准备好如词典之类的阅读工具,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练习,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同时还让学生通过自己拟小标题的练习,对所要学习的文章进行结构分析,等等。

4.应用操作型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通常使用卡片教学,生词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授。在这里分组学习讨论的方式是值得推荐的。如果将小品之类的角色扮演融入到教学中,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五、作业和考核的多样性

作业和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进度进行检验的标准。因此,布置作业力求科学性,尽量从多方面去训练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根据内容,作业类型大致分为实践类、制作类、课题类和表演类等。实践类,比如通过采访的方式,安排每个学生做个学习经历和家庭状况调查。或者调查商场里常见商品的种类和价格,最后做一份调查报告等。制作类指的是制作海报或小报,为班级设计宣传画等,然后进行评比,并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里。课题类是就某个主题,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在课上就该主题作个报告,这也是德国大学常用的一种上课和作业模式。表演类的作业,是让学生设计小品表演,然后分组进行,在课上评比等,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够通过表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乐趣。

外教的评分方式和中教是不同的,但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中教注重学生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而外教更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制定了“平时成绩打分机制”。将学生的出勤率、课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情况等方面都记录在册,待到期末总结时,这些情况都会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总成绩,这就杜绝了学生平时不用功、只靠期末考试蒙混过关的情况。考核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笔试以外,我院还采取单独口试、对话、讨论、作报告及写文章等形式,对学生的德语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课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好引导工作,比如,我院会组织学生德语社团,请外教担任辅导员,组织观看德语原版电影,参加外语讲座,举行外语竞赛,等等。

德语四年制的本科教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但是在德语强化教学方面,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学管理模式,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中德合作学院在德语教学方面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尝试和探索,力图找到一种符合双方要求的最佳结合方式。我院的教学模式是9年来合作办学经验的总结,是德语教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种尝试,它有合理之处,亦有缺陷存在。比如在各个阶段的课时分配上,专业课程和德语课程安排有时会产生矛盾;与外教的任务安排上,由于理念不同,有时也会产生摩擦;外教流动性大也会给教学带来不便;再加上班级人数众多和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等,都给教学工作增加难度。在德国,德语强化教学体系已相当成熟,有很多值得中方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事实证明,照搬照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何将这些宝贵经验和中国国情以及大学的教育特点相结合才是关键所在,这也正是是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德语教学良性发展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欧洲语言标准框架官方网站[EB/OL].http://europaeischer-referenzrahmen.de.

[2]李欣.外籍教师与本籍教师课堂教学特点对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

第12篇

【关键词】师范生 专业技能 培养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20-04

传统的师范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其弊端较多。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应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一 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的内涵及其价值

专业技能是指通过特定的专业学习所形成的为特定专业活动服务的技能。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中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为从事教育职业、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准备的一整套复杂的操作系统。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育目标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行为方式。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技能在内涵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程度和阶段上有区别。教师职业技能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资格所具备的各种技能;而师范生专业技能指师范生通过专业学习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因此,教师职业技能是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关于教师地位各国政府间的特别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一项题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的文件,这对近几十年各国教师的培训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份由会议主席约翰・托马和联合国教科文事务局长鲁奈・莫共同签署的建议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相继加大了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力度。近年来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如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使得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2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很显然,教师专业化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已成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很多国家都明确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师的专业标准。早在1858年美国师范学校协会(ANSA)制定了师范学校的教学标准;1899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规定了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低限度要求;1923年,美国师范学院联合会(AATC)第一次正式实施师范院校办学最低标准;1954年,负责全美教师教育机构资格鉴定工作的全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NCATE)正式成立。在我国,国家教委教师司也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如〔1992〕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2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对高师学生切实加强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并且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根据上述文件的基本精神,国内关于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相继发表出版了一些关于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一些师范院校制定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由此可见,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对师范生开展系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

就全国而言,虽然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不尽如人意,甚至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下面以中文师范专业为例做概括的说明。中文师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少师范院校仍过分强调专业专才教育,学科及专业划分过细,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思路不够开阔。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应用性课程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重视学术性而忽视师范性。由于以上原因,不少师范院校不重视至少不太重视师范生的教

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对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渐实现大众化,中国的师范教育也实现了由原来的中师、专科、本科“老三级”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新三级”的过渡。纵观历史,中等师范学校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中等师范学校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江苏省保留下来的中等师范学校全部演变为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从而跨入高等学校系列的今天,有不少高等师范学校丢弃了过去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优良传统,盲目地向普通高校看齐,以至于培养出来的高师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在师范生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不能较快地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全国各地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过去和现在基本上局限在本科师范生的层面,很少有以培养小学师资为主要方向和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以至于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几乎就是个空白。因此,研究五年制高等师范中文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目前尤其有必要。

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不仅是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更是其获得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要途径。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根据中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实际,探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系统化,对促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人才市场进一步放开,师范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重视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具有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训练对象是“五年制高等师范中文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考取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培养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学习和实践,获得大学专科文凭,然后到小学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本课题侧重在实践研究,重点研究在职前专业教育中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哪些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如何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问题。

二 中文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内容

根据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宿迁分院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

1.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第一,阅读指定名著30部。一年级阅读6部,二年级阅读8部,三年级阅读8部,四年级阅读8部。在校期间至少阅读这30部。五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再选择其他名著阅读。

第二,阅读每部名著都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第三,阅读文学名著,要多摘抄,勤积累;先感知,重体验;细品读,抓感悟。开展读书月活动,举办征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系部安排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读书笔记每学期不少于1万字。

2.背诵古诗文

第一,一年级背诵50首(篇),二年级背诵30首(篇),三年级背诵20首(篇)。在校期间至少背诵指定的100首(篇)。四年级、五年级学生除巩固这100首(篇)之外,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选择其他古诗文若干首(篇)背诵。

第二,所有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同时要求会默写。

第三,背诵与默写相结合,每学期检查背诵两次,默写两次。建立“个人背诵默写古诗文档案”,档案存在系部。语文课任课老师在上课之初用三五分钟检查学生背诵情况。期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安排一道古诗文默写题目。

3.学说普通话

第一,分年级要求。

一年级:(1)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按词连写的基本规则,能直呼音节,能阅读纯拼音的读物,具有一定汉语音节的拼写能力;(2)能发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3)能基本上发准普通话的400个基本音节;(4)能给2500个常用汉字注音;(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定课文,课堂上能使用普通话发言。

二年级:(1)掌握普通话轻声、变调、儿化韵的发音,能辨别一些常用的轻声词、儿化词;(2)掌握本地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难点,具有方音辨正、纠正误读的基本技能;(3)有准备地讲话时语音正确,语句通顺、流畅,语音的错误率在15%以内,在校内的公共场合能用普通话进行交谈;(4)能给2500个常用、1000个次常用汉字注音。

三、四年级:掌握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法,能指导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拼音,能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自由交谈,语音错误率不超过20%;在见习实践中能坚持说普通话,将其作为教育和教学语言来使用;能给3500个常用、次常用汉字注音;普通话水平经过测试达到二级甲等。

五年级:在达到四年级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

第二,结合普通话、教师口语、现代汉语、语文等课程教学普通话。加大推普课的训练力度,从高年级选派普通话水平优秀的学生到低年级担任推普小先生。各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课外普通话活动,并上报系部。重视普通话考核工作,对学生逐个考核,考核成绩计入档案。学生到四年级按《江苏省普通话测试管理细则(试行)》的要求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应不低于二级甲等,合格者发给全国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不合格者缓发毕业证书,不得参加优秀毕业生评选。

4.学写“三字”

第一,“三字”指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第二,提倡写规范字,练习写正楷字,消灭畸形字。写规范字从规范笔画开始,每个学生都要掌握8类43种笔画。练习从背诵“15字诀”开始:“看字形、析结构、记位置、写端正、比美丑。”

第三,每个学生都要备好“三字”练习工具:一支毛笔一瓶墨,一支钢笔一本帖,一块木板两面黑。

第四,每人每周用毛笔描红1张(28字),用钢笔练仿影5张(500字),每天用粉笔练写小黑板1块(28字),由班主任收缴检查。粉笔字每天每班展览10块小黑板,毛笔字和钢笔字系部定期举办展览、评比。报名参加由市教育局组织的书法等级考试。

第五,经过一至三年级的三年练习,到四年级写字要达到以下标准: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字形规范,笔画位置恰当,笔顺正确;笔画宽窄相称,疏密相同,间隔均匀;笔画配置上下左右均衡,重心稳;大小均匀,行款整齐;纸面干净;有一定速度。

5.学写应用文

第一,以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课为有效载体,通过语文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规范,并通过写作课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有针对性地以板报、应用文写作比赛等形式强化应用文知识,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第二,分年级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便条(包括请假条、留言条、托事条、意见条)、收据(包括借据、收条、领条、欠条)的写作规范,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二年级:掌握启事(包括寻物启事、招领启事)、专用书信(包括倡议书、申请书、表扬信、检讨书)的写作规范,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三年级:掌握通知、通报、请示、演讲稿的写作规范,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四年级、五年级:进一步巩固上述应用文的写作,达到熟练的程度。

6.开展文学社团等活动

开展文学社团等活动,要有时间、地点、内容、载体,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我们成立了以下社团类组织开展活动:

第一,组建黑白文学社,为文学爱好者打开一扇窗户,为有一定文学创作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内容以学习、交流、审核来稿为主;定期邀请专家来讲座;编辑出版《黑白》社刊,每两个月1期,每学期2期。

第二,成立蓝靛紫戏剧社,招收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入社;每周二课外活动时间为学习创作和表演排练时间;每学期汇报表演一次。

第三,成立朗诵协会,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培养有较高水准朗诵和演讲的人才;各班说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可加入协会成为会员;每天晚自习设有推普课,各班推普组长带领全班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诵协会每周集体活动一次,主要研究“每日一拼”的授课内容;每月举行一次小范围的朗诵会,每学期举行一次演讲比赛或朗诵会。

第四,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引导书法爱好者入门,提高学生书法修养,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在笔画笔顺正确、正楷字形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如通过笔画走势的变化、笔力的轻重运作、结构的美观、章法的巧妙、通篇的气势来传达作者赋予作品的韵味和意境;每周活动两次,每学期举办两次“中文系书法作品展”,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金秋书画展”;检查和辅导中文系学生“三字”规范书写。

三 中文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采用了两条线并行推进的途径:一条线是在课题组老师的领导、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条线是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与学生的实践训练同步进行,用本课题的理念指导学生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训练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保证课题按预定的方案实施,并且从理论上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撰写课题论文和实验报告等。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训练方法:

1.课堂集中训练与小组合作演练相结合

教育理论要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练,课堂集中训练则是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起点。在课堂训练中,指导教师精讲有关专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操作程序、基本要求、训练目标、训练方式方法等,使学生掌握每项技能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演练的方式互学互练,逐步掌握相关技能,实现课堂集中训练与小组合作演练的有机结合。

2.课后活动拓展与学生自学自练相结合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组建各种社团,开展社团活动,如文学社、戏剧社、朗诵协会、书法兴趣小组等;课后定期开展各种训练活动和比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达到促使学生常练技艺、努力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为学生搭建提高与展现技艺的平台。

3.教学观摩、教育见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充分利用周边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有关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学习优秀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接受小学教师的指导,协助小学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安排学生到小学顶岗实习,让学生开始以教师的身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首先,情境模拟法。训练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个仿真的教学情境,让受训学生扮演教师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演练,经过反复演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其次,案例分析法。教师精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研讨,师生共同评析案例中的教学行为,归纳和总结教学原则与方法。最后,示范模仿演练法。对于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师基本功训练,可以教师先示范,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或者由教师提供训练材料,学生边练习教师边纠正。

在各项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中,表现好、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表现差、专业技能测试不过关的,给予批评,限期整改过关。

课题组成员负责领导、指导学生从事专业技能训练,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每学年举办一次“中文系学生专业技能汇报演出”活动,向全校领导师生展示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果,接受大家的评判,以便进一步做好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工作。

在中文专业师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引领下,各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异彩纷呈。在最近两年的江苏省本专科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活动中,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宿迁分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毕业生到小学任教,受到了所在学校的广泛好评。

四 结束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应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及其研究工作。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构建以技能为主要培养要素的体系。

参与这项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中文系骨干教师,研究范围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进程等诸多方面,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等特点,使五年制高师中文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