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地文化论文

当地文化论文

时间:2022-08-26 07:0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地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地文化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一、相关概念解析

1、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认同包含了民族关系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关系认同是针对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而言的,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于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界限划分;民族文化认同指的是在一个民族发展中,一种文化体系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

2、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 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二、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的维度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美国学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们的民族认同情况。

1、民族身份的认知:包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认知

湘西州是有着四十三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尽管这里有着不同的民族群体相互杂居,但是这里的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历史传统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知度却依然十分强烈。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所居必择高居”的居住传统;湘西苗族的民族认同更加是能够通过当地至今仍保留下来的“落洞”、“赶尸”、“种蛊”三大习俗来体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湘西州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是有着很强的民族认同的。

2、民族归属感:通过民族群体内部的团结情况和对本民族之外的群体的接纳与排斥情况来了解该民族的民族归属情况。

教授曾指出一个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会增强自我的族群意识和群体归属感。由于湘西州是个多民族社区,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每天除了要与自己本民族的人们相处共处之外,还要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交往联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在与其他民族的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当地人们的族群自我意识会有所增加。

3、行为卷入:包括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偏好、社区或民族社团参与情况等。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主体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仅要参与自己本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活动,还会积极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动,这些人们在参与其他民族的节日活动的时候,更加意识到和珍惜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可贵性。例如在湘西州境内,土家族的摆手舞不仅是当地的土家族人在跳,在举行盛大的晚会的时候,来自周内的各个民族也都会参与在其中。

三、湘西州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

由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传统型的多民族社区,那么在这样一个社区的各个民族之间就免不了相互之间的交往与接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样也势必会使得在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会与单一的民族社区有所区别。

1.多民族社区内的民族认同较为强烈。

在上面介绍民族认同的维度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讲过了,在多民族社区内,各民族的人们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会增强对本民族的民族记忆和归属感,从而会导致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有所增强。在我们所了解到的湘西州内,尽管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会增强各自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但是并没有出现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成民族不和的结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湘西州内的各个民族还都是很和睦的相处在一起的。

2.多民族社区内的国家认同存在很大的对比性。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认同的对比性,在这个多民族社区之内,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社区内部的一些政策决议必须要公平公正,否则,很容易引起社区内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如果州内的政府只是单纯的给予土家族人民一些优惠政策,而忽视其他民族,那么这样的话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在这些民族的心理产生对比心理,这样一来,他们的国家认同度会大打折扣。

四、余论部分——民族政策的文化隐喻问题

我们国家目前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这些被国家化为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会给予很多政策上的照顾。可是,这些被国家化作自治的地方,一旦带上“自治”的头衔,其带来的文化隐喻就是代表着“落后”和“贫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些地方在从国家那里得到很大的资金支持的同时却又使得很多市场投资机会白白流失,因为很多市场投资者是不会在落后不发达的地方进行大规模投资的。

关于如何解决民族自治地区文化隐喻所带来的问题,在这里提供三种解决途径,希望与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1)对少数民族地区取消自治称呼,而同样的享有政策上的优惠。(2)深入研究与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地区文化品牌的旗帜飘得更远。(3)调整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化叙述,比如说“贫穷”、“落后”这些用来形容少数民族地区的词汇,在今后的官方叙述中尽可能的少出现。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3]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M].民族出版社.2007.

[5]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研究[J].西南大学.2009

[6]董珞.湘西北各民族文化互动试探[J].民族研究.2001年05期

第2篇

本文围绕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选题、素材、写作套路和后期修改这五个方面提出小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用“多”“亮”“实”“顺”“美”等美妙的“音符”,谱写政治小论文的华美乐章!

一、提供撰写角度,突显一个“多”

同一个主题,同一份素材,进行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有助于多角度呈现立意。

1. 政治学科角度

小论文的撰写要始终紧扣教材知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知识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等相关知识,由此构成一个学科体系。在学科理论观点的指引下选择小论文撰写角度,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使文章更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例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天蓝了 水清了——记马渚镇沿山村生态村建设》《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和《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三篇文章曾获余姚市高中学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篇论文的共同点是:立足于教材,充分调动了《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如科学发展观中涉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中涉及的宏观调控等知识,对素材的解读回归于课本,避免了空洞说理,因此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2. 时政性角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直面高中生思想上的现实问题。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盗版的世界“学问”大》《绿色奥运 绿色希望》和《似曾相识燕归来——小手机折射出大道理》等小论文,以盗版、北京奥运会和手机等当年的热点问题为载体,不仅引发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把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逐渐积累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新鲜素材。

3. 地方人文角度

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要具有地方色彩,体现政治学科的独特性,富有研究价值。笔者发现,近几年获得一等奖的小论文一般都有一股浓郁的家乡味道。如本校学生所撰写的《姚剧——姚江文明的瑰宝艺术》和《名邦之奇葩 余姚之骄傲》两篇小论文,挖掘了余姚地方传统文化——姚剧这个文化资源,从姚剧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进行阐述,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本土文化的价值;《菜,榨出道理来》和《小杨梅 大道理》两篇小论文,选择闻名中外的榨菜和杨梅两种余姚特产,从它们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展望等角度进行撰写,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余姚本土产品的魅力;《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同样的土地 不同的财富》《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四明山经济发展的“春天”——论四明山“农家乐”》和《白色珍珠——余姚的摇钱树》等小论文,以余姚的梁弄灯具、朗霞裘皮、四明山的“农家乐”和塑料为撰写角度,告诉人们这些产业是如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翅膀的。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熟悉,站在地方人文角度撰写政治小论文,得心应手、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本土资源为素材,倡导“生活化”教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知行的辩证统一。

二、帮助学生选题,突出一个“亮”

帮助学生选好题目,是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重要一环。小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最简洁、最准确和最新颖的文字告诉读者本篇文章将要阐述的问题,使人阅读之后一目了然、过目不忘。由于高中生的知识面、理解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限,课余阅读报纸杂志和上网了解时事资讯的时间并不多,教师可结合政治学科实际、社会现实问题、地方人文特色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来为学生选题提供素材,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不落俗套,注意“亮”度。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文章选择一个好题目,可以对整篇文章起到点睛的作用。政治小论文的“眼”,应该明亮而富有生命力,一般为20字左右。若学生以提炼小论文的观点作为标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仔细研究背景材料,认真领会材料要说明的中心思想;第二,联系材料,找出其中心思想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第三,将材料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小论文的观点,确定标题。例如,本校一位学生以余姚特产——杨梅为主题,立题为《小杨梅 大道理》,一小一大,对比鲜明,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深刻印象,在省高中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中获了奖。

三、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素材,彰显一个“实”

题目确定好之后,紧接着下一步,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小论文虽小,材料也不可少,充分占有材料是写好小论文的前提。教师在辅导中要注意提醒学生:题目不同,搜集资料的范围、重点和途径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可让学生从以下两个途径搜集和占有材料。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一、相关概念解析

1、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

民族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认同包含了民族关系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关系认同是针对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而言的,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于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界限划分;民族文化认同指的是在一个民族发展中,一种文化体系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 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2、多民族社区的概念

多民族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的多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往,从而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社区。多民族社区的构成要素:不同族属的多个群体、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社会体系和结构。 多民族社区以社区民族关系的行程过程为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多民族社区、识别型多民族社区和建构型多民族社区。

传统型多民族社区是指,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也一直被社区成员所意识到的社区。该种社区类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历时性。历史上长期存在,不受解放后民族识别工作的影响;(2)多元性。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上,各民族文化,形成了现在地区文化多元共存的现象;(3)传统性或原生性。这是就社区本身而言的,是放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性与原生性,这类社区相对于现代都市社区而言,它的传统建筑、饮食与服饰等都保存较好,具有原生态的一面论文格式模板。

湘西州现有民族43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其中毕业论文题目,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通过上述的介绍,很明显湘西州属于一个多民族社区。按照我们民族学对多民族社区的分类,由于湘西州是自古就存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共聚的情况,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社区定义为传统型多民族社区。

二、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的维度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美国学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们的民族认同情况。

1、民族身份的认知:包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认知

湘西州是有着四十三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尽管这里有着不同的民族群体相互杂居,但是这里的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历史传统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知度却依然十分强烈。以他们的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为例来讲,这两个民族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历史上的民族记忆至今仍然在这些民族的人们心中留着深深的痕迹。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所居必择高居”的居住传统,传统的吊脚楼工艺一直是当地的一大建筑特色;湘西苗族的民族认同更加是能够通过当地至今仍保留下来的“落洞”、“赶尸”、“种蛊”三大习俗来体现;土家族的传统技艺“西兰卡普”,就被称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这对于如今的土家族人们而言,无疑是一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情。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湘西州的各个民族都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宗教习惯保持着十分积极地态度,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是有着很强的民族认同的。

2、民族归属感:通过民族群体内部的团结情况和对本民族之外的群体的接纳与排斥情况来了解该民族的民族归属情况。

由于湘西州是个多民族社区,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每天除了要与自己本民族的人们相处共处之外,还要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交往联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在与其他民族的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当地人们的族群自我意识会有所增加。教授曾指出一个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会增强自我的族群意识和群体归属感。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所得,湘西州内的各个民族都内部都十分的团结,对自己族群内部有着极高的归属感,都承认自己属于某一民族群体,同时,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本民族的族群意识和族群归属感。例如,当涉及到民族政策、利益分配等问题的时候,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会被进一步的加强,但从总体上而言,湘西州内的各个民族之间的人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毕业论文题目,他们的相处还是十分融洽的,各民族之间都能够和睦相处。

3、行为卷入:包括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偏好、社区或民族社团参与情况等。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主体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仅要参与自己本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活动,还会积极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动,最后形成了很好的民族融合,这种文化上的互动,不仅没有减低民族主体对本民族的认同,相反,还因为在参与其他民族的节日活动的时候,更加意识到和珍惜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可贵性,从而使得在湘西州这样一个多民族社区内,最终达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共生的局面。例如在湘西州境内,土家族的摆手舞不仅是当地的土家族人在跳,在举行盛大的晚会的时候,来自周内的各个民族也都会参与在其中;凤凰城里的苗寨,每天也都吸引着周内不同的民族的人们来参加这个活动。

三、湘西州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

1、多民族社区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性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所得,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一个传统的多民族社区中,与其它的单一民族社区一样,州内的各个民族也都存在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如今州内有部分人的民族认同是基于工具性的思考上,而关于传统的原生性认同却在逐渐减少,这一群体以新一代的青年人居多,他们对于祖先们的许多历史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是怎么热衷,他们这部分人会觉得自己的民族身份给予自己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国家政策方面的照顾、考试可以优惠加分等。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部分人却有着极高的国家认同感;而社区内的老一代人们,对自己本民族的认同度却是原生性的认同多一些,不过他们对于国家层面的认同却不如青年群体。

2、多民族社区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殊性问题

由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传统型的多民族社区,那么在这样一个社区的各个民族之间就免不了相互之间的交往与接触,这样也势必会使得在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会与单一的民族社区有所区别。

(1)多民族社区内的民族认同较为强烈。

在上面介绍民族认同的维度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讲过了,在多民族社区内,各民族的人们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去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与尊严毕业论文题目,会增强对本民族的民族记忆和归属感,从而会导致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有所增强。在我们所了解到的湘西州内,尽管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会增强各自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但是并没有出现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成民族不和的结果,在湘西州内的各个民族还都是很和睦的相处在一起的。

(2)多民族社区内的国家认同存在很大的对比性论文格式模板。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认同的对比性,具体来讲就是说在这个多民族社区之内,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社区内部的一些政策决议必须要公平公正,否则,很容易引起社区内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就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个多民族社区来讲,如果州内的政府只是单纯的给予土家族人民一些优惠政策,而忽视其他民族,那么这样的话,会在这些民族的心理产生对比心理,他们就会觉得国家没有很好的照顾到他们,这样一来,他们的国家认同度会大打折扣。

从总体层面上而言,湘西州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各个民族都对自己的民族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尤其是像土家族和苗族这些在湘西州占主体地位的民族,他们都为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在谈及到对国家层次上面的认同的时候,州内的大部分民族也都对国家的各种民族政策表示支持和感谢,他们也都能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四、余论部分

1、民族认同的原生论和工具论讨论

目前我门国家基于保护民族平等的原则,对我国少数民族实行民族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来讲确实对促进少数民族共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来讲,这种民族优惠政策又使得的当今社会中民族认同的原生性受到了一些质疑。于是,在学界里关于民族认同的原因探讨就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些学者持原生性理论,这批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应该是基于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认同;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当今有一部分民族认同是带有功利性的毕业论文题目,这些民族主体主要是基于国家优惠政策可以给自己带来种种好处而产生和维持自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的。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该究竟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今仍需大家不断共同的探讨。

2、民族政策的文化隐喻问题

我们国家为了实现各个民族事实上的平等,而对少数民族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例如我们国家目前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这些被国家化为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享受到了国家的很多政策上的照顾。可是,这些被国家化作自治的地方,一旦带上“自治”的头衔,其带来的文化隐喻就是代表着“落后”和“贫穷”,这些地方在从国家那里得到很大的资金支持的同时却又使得很多市场投资机会白白流失,因为很多市场投资者是不会在落后不发达的地方进行大规模投资的。

关于如何解决民族自治地区文化隐喻所带来的问题,在这里提供三种解决途径,希望与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1)对少数民族地区取消自治称呼,而同样的享有政策上的优惠。(2)深入研究与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地区文化品牌的旗帜飘得更远。(3)调整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化叙述,比如说“贫穷”、“落后”这些用来形容少数民族地区的词汇,在今后的官方叙述中尽可能的少出现。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3]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M].民族出版社.2007.

[5]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研究[J].西南大学.2009

[6]董珞.湘西北各民族文化互动试探[J].民族研究.2001年05期

[6]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民族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广告经营;困境思考;创新营销 ;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电视台概述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内,我国的城市电视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台已经在全国520多个城市达到了每城一台甚至多台多套的规模,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电视大国。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于面临世界电视市场考验的中国电视来说,单靠林立的电视塔是无法生存下去的。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加快的步伐,电视台终究要从政府的怀抱走出来,实现“断奶”。而中小城市电视台在脱离政府财政的扶持后,如何依靠经营维持生计,这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

二、中小城市电视台的优势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视台做为文化事业单位将逐渐走上企业化经营之路。目前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做为省里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已经走在了前面,各市县电视台也将逐渐的推进改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模式将摆在各市县电视台的面前。而中国当前的电视格局中,除了中央台、省级卫视台外,各中小城市电视台的广告资源是很少的,但由于其节目题材与本地受众的贴近性优势,在当地也有很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因而,中小城市电视台在许多广告客户眼里,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城市台频道综合收视率、市场占有率很高

目前, 城市台的各频道收视率普遍较高。很多城市台主频道是当地综合收视率最高的频道。城市台的自办节目的收视率也很高, 不少也是当地所有落地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因而, 城市台培育了一批较固定、较忠诚的收视群体因此, 城市台的在本地的市场占有率高于其他电视台。

(二)一般性的本地广告, 只选择在本地媒体

所谓的一般性本地广告是指其销售市场、目标销售群完全在本地的广告, 如各城市的房产、医疗、装演、商场、餐饮、休闲娱乐等等。这类广告也不可能投向省台或中央台, 只会选择本地媒体: 报纸或电视。而地方电视作为地方性的强势媒体往往成为本地厂商的首选。目前, 本地广告也是城市台广告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中小城市台船小好调头, 广告经营比大台灵活

中小城市电视台广告针对特定的某个城市, 即它所在地的消费群。因此目前城市台开始学会充分利用它得天独厚的地域性优势, 把纯粹的广告经营过渡到把产品广告与产品营销相结合。

三、中小城市电视台面临的经营困境

(一)收视率不如人意,影响力日益下降。

电视业竞争的焦点是节目,城市电视台就目前的经济实力、技术手段、采编制作能力、电视传输手段而言,都无法与国家级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抗衡,这就导致城市电视台的自办节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劣势。

(二)人才缺乏,流失严重。

由于缺乏对人才的有效管理,城市电视台普遍存在总体人员过剩,而专业人才缺乏,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一直以来,城市电视台用人自不大,尤其在中小城市,想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和低学历者却通过行政手段等办法挤进来的情况很常见。

(三)广告经营没有双赢意识

广告经营的目的一方面要追求媒体赢利, 但另一方面也应使客户的广告投放能物有所值, 做到相得益彰, 力求“双赢” 效应。这就要求媒体能牢固树立互利互惠的思想。目前, 地市电视台中存在的随意调价、漫天砍价等价格混乱行为, 就有悖于这一原则。这时常令客户无所适从, 应该尽快克服。

四、结论

近年来,全国媒体的广告创收总体上明显放缓,城市电视台广告也不例外,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的最新研究,“我国广告的‘饱和’时代尚未到来,增量空间还极为巨大” ③。得出这一结论主要依据我国的经济结构、GDP增长状况。

目前,城市电视台的广告经营业态,主要还是出卖“播出时间”。播出时间的价格与收视率相匹配。也就是说,收视率高,“播出时间”的价格就高,反之,就低。这也就是业内人士对收视率高度重视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高度重视收视率以提高“播出时间”的单位时间价格无疑是正确的。但“仅仅把广告市场的经营局限于卖时间,那显然是大大缩小了广告市场的外延”④。今后,城市电视台的广告部门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介入到广告制作、传播的全过程之中,如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预算、广告策略、广告测评等等。这样一来,广告市场空间与经营项目将成倍扩大,就不再需要靠人情去拉广告。

参考文献:

[1]李明达.浅议地方电视台的广告经营困境与发展战略,《现代商业》,2009第35期

[2]喻国明.《观察广告市场新走势》,《传媒观察》,2003年4月

[3]徐丽玲,王克.《广播电视管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4]熊仕平.品牌战略与产品推广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

5]李光斗.电视媒体的整合营销之路[J].媒介观察,2005

[6]李日伟.城市电视媒体的突围发展之路[J].市场观察,2006,11

[7]余贤君.电视广告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保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及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应该当仁不让,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护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态的人文历史论文,文化形式与文化空间只有在传承发展中才能保证其鲜活的生命力。”[3]根据这一特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之外,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而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可能选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而在涉及到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问题时,一般可以通过如下形式:其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在相近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块课程,培养能够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其二,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

另外,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广大的学生到民间采风,积极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现实馆藏外,还有虚拟馆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通讯设备共享馆外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图书馆拥有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

(三)科研创新优势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云集之地,长期以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起步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直笔耕不辍,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其他部门难以媲美的。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人文历史论文,这样,无形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地方高校经费稳定,组织有序,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创办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有一定的优势。

二、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同时也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级别,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潮州市可以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潮文化的灵魂。潮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铁枝木偶戏、枫溪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剪纸……,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种类繁多。但是,大多数项目后继乏人,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紧迫。韩山师范学院是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拥有其它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作者拟以此高校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1年设置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枫溪瓷烧制技艺)、雕塑艺术设计(潮州木雕)、服装设计(潮绣)、烹饪工艺与营养(潮州菜烹饪技艺)。其中前三个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后一个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专业的设置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针对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学院在师资力量充足、各种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申报设置这几个专业,并形成“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申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已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韩山师范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举措,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也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人文历史论文,探索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的有效途径。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山师范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很早就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类的课程。例如,美术学专业开设《潮州剪纸》、《潮州木雕》等课程;音乐学专业开设《潮州音乐》、《潮剧欣赏》等课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开设《潮菜制作技术》、《潮州小吃》、《潮州茶文化》等课程;同时还开设《潮汕历史文化》、《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受学生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机构,大力争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设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潮学研究所”,定位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学研究院”,并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创建的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民间学术团体)合办了大型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可以说,韩山师范学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申报课题,如《潮汕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抢救》、《地域文化与潮州民间剪纸》、《正字戏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从事潮汕民间剪纸、正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出版发表了大批相关的论文及著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或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例如:2003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2006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地方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几十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山师范学院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重要阵地。于1987年创建的潮风学社,是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义教、民俗征文比赛等活动人文历史论文,为韩师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平台;茶艺表演队成立于2008年,社团虽然年轻,但是表现不俗。2010年,我院茶艺表演队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带领下,在亚运会、亚残运会上为世界各地来宾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艺服务等,展现了传统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剧”是韩山师范学院2005年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它将潮剧与动漫完美结合,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剧,喜爱潮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潮动画工作室,现在仍孜孜不倦地为潮剧和潮州童谣的传播作努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应该主动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力量,同时,也不断地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百年院校的魅力。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tect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for Example

ZHENG Jing-jing ,Huang Jing-zhong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nesses the history of ourcountry and contains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urgent increasingly. Local universities areincomparable with any other departments i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The writer try to tak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probe into how local universities do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ng andpassing dow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dvantages;protection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第6篇

一、专辑系经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刊有“CN50-1089/K”、“ISSN1005-5207”号的正式出版物,享有同《地理教育》正刊同等待遇。

二、专辑面向全国各级各类从事教育、教学、班主任及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教师和在读研究生、本科生等征稿,希望广大读者能利用课余闲暇,梳理改革思路,总结教育经验,撰写教研论文,积极踊跃投稿。

三、专辑内容结合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德育美育、校园文化等问题选题组稿,主要涉及:①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的探讨;②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探索;③教学技术及新方法的变革;④新学习方式及学习途径的改革;⑤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创新;⑥高考复习及各类测试的指导;⑦新时期学生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探究;⑧教师专业素养及专业发展的研究;⑨课堂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的举措;⑩校园文化建设及德育教育的论述等。

四、专辑拟于2013年8月出版,征稿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30日(以当地邮戳日期为准)。

五、论文字数要求在2000字以上。征文经初选入编者,本社将寄发采用通知并酌收出版及评审费用,专辑出版后,赠阅作者样书一册。

六、本社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刊出论文进行公正评比,凡获得特等、一、二、三等优秀论文奖者,将发给获奖证书。

七、电子稿请发至邮箱:,主题注明“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纸质来稿请寄: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专辑出版小组收,邮编:400030 。来稿请在论文左上角及信封正面特别注明“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字样。

八、来稿请详细注明作者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以便及时联系。

以上未尽事宜,请电话联系:023-65362774(办)。

第7篇

“人靠衣装马靠鞍!”要想让议论文语言“美”起来,就要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而修辞是给语言增色添彩的催化剂,有了它,议论文的语言就可以做到形象美、文采美、气势美、波澜美。

一、巧用比喻,增强议论的形象美

先看几句比喻说理。

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2.讲到,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3.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逊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第1句采用比喻和对比,把交友之道说得深入浅出;第2句的三个比喻形象地诠释了的伟大意义;第3句巧用比喻,谦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议论文在于表明观点,阐明道理,而有不少观点与道理抽象而深奥,如果直截了当地分析,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比喻能使抽象事物形象化,深奥道理浅显化。精彩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词、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欣赏中考满分作文《驾思想的野马,创美好明天》的精彩片段:

当我们驾马启程时,我们不应该朝秦暮楚,忧心忡忡,而需要跨上一匹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去创造人类幸福的明天。野马蹄疾,飞越天堑,此刻,我们会想起曹雪芹十易其稿,写就《红楼梦》;苏轼数载寒窗,苦守赤壁,吟唱《赤壁赋》;李时珍清贫乐道,留下《本草纲目》……

标题精彩,用“思想的野马”来比喻思想创新,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来比喻创新要一心一意,形象而生动。

二、巧用引用,增强语言的文采美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也叫道理论证,有人也叫“引证法”。议论文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等哲理性的语句来说理,不仅言简意赅,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还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引用古诗名句,增加文采美。古诗是语言中的钻石,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恰当地运用古诗名句,不但能使文章增色,给语言添采,还可以增加文章的论证力量。如:

谈“立志”,可用“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论立志要高远,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论证立志要有恒心与毅力,可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谈“勤奋”,可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论勤奋须早,可用“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论学习要有恒心,可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引证加对比论证,说服力强。

谈“爱国”,可用“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谈亲情,可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些诗句在增加文采、厚实文章底蕴的同时,无不增强了论证力量。

再看中考满分作文《我欣赏这样的幸福》的片段:

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犹如有了源头活水,时时滋润灵动的眼睛,去发现幸福,发现美,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了吗?为什么不去用心品味“留得残荷听雨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这就是幸福。

这段文字,既直接引用古诗,也巧妙化用古诗,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小桥流水”等,如此,使文章语言诗意化,具有灵动美,同样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名言警句,增加文章的哲理美。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它浓缩了前人的经验,饱含哲理,是语言中的钻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恰当引用名言警句,也能增加文章底蕴,提升文章境界。如:

谈“追求”,可用高尔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可用莉莱的“赢得好射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追求的目标”,还可用莱辛“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

谈“积累”,可用列宁“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积累起”,可用贝多芬“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它的积累之工”,还可用罗丹的“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积累的工夫”……

养成平常收集名言警句的习惯并不难,更重要的是,不管是积累古诗,还是积累名言,要学以致用。请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的,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悟到她。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一则名言含蓄,富有哲理,引人玩味;罗丹的名言通俗易懂。两则名言相得益彰,巧妙引出话题。

3.引用谚语,增强文章的趣味美。谚语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它言简意赅,恰当引用,可使语言妙趣横生。赵树理、老舍等老一辈作家议论时,谚语均随手拈来,而且恰到好处。更是使用谚语的高手,在《反对党八股》、《反对自由主义》中,就大量引用了谚语、歇后语,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瘪三”、“蹩脚”……谚语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说理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三、巧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美

排比可增加文章气势,强化文章情感。排比议论说理,既可以增大信息量,使文章行文紧凑,又可以增加说理的气势。培根《谈读书》开篇就用了一组排比:“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你在诗意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中考满分作文不乏佳作。请看满分作文《告别=新的开始》的精彩片段:

当爱迪生离开关心他的母亲到各地去找工作时,这与母亲的告别意味着爱迪生发明事业的开始;当比尔・盖茨离开故乡西雅图去到其他地方建立微软公司时,这与他故乡的告别意味着他创业的一个新的开始;当鲁迅放弃医学回国开始他的写作生涯时,这与他的恩师藤野先生的告别就意味着他人生旅途的又一个开始。由此可见,告别旧的事物就意味着一个新的事物的开始,所以,告别并不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

排比句形象地诠释了告别的含义,富有气势和力量,有力地支持了论点“告别=新的开始”。

四、妙用问句,增设文章的波澜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小说行文的展开要有波澜,同理,议论文的行文也要富于变化。恰当采用设问和反问,是增加议论文行文波澜的有效方法。

1.巧用设问。议论文行文,要避免平铺直叙,可采用设问,既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引发读者的兴趣,也使文章富于变化,呈现波澜美。请欣赏中考满分作文《告别――一种胆魄》的开头:

鱼儿告别池塘,你认为她会没命?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江河;鸟儿告别竹笼,你认为她会饿死?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山林;石子告别高山,你认为他会孤独?不,他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天地……

“告别――一种胆魄”,观点新颖,独树一帜,敢发人之未发。开头的三个反问排比句,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思考,语言富有诗意而又气势不凡。

2.巧用反问。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反问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不容置疑。议论文巧用反问,能增强说理的气势。请看中考满分作文《教育方式要多样》的精彩片段:

第8篇

关键词:那文化;蝶城广场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42-01

一、隆安县蝶城广场现状概况

广西区南宁市隆安县蝶城广场地处隆安县县政府办公大楼正前方,本地区属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四季常青。蝶城广场作为隆安县城市居民休闲的聚集地,在隆安县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场成为当地居民特有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广场规划还存在以下不足:比如,未充分体现那文化的本土特色;在规划中不够合理,缺乏相应的娱乐场所;为更好的借助水体造景等。下面分别从规划现状,铺装现状,绿化、水体及公共设施现状进行阐述。

(一)整体规划

蝶城广场规划的现况是由竖向的三部分长方形组成,中间部分是以铺装为主的活动区,活动区两侧是园林形式的休闲区。在规划上大多采用直线规划,相对比较单调,缺少情趣性和文化内涵。规划面积就目前而言基本满足使用的需求,但从长远考虑当前的广场可适当增加一半才能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广场扩大之后,活动区可以根据功能需求、活动特点、年龄阶段等进行划分;休闲区在现有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定的公共设施,并对已有的设施进行完善与改进;在广场整体规划中应因地制宜,结合那文化进行设计,从而体现蝶城广场的地域性。

(二)铺装现状

蝶城广场现有铺装大多采用广场砖和单一的鹅卵石等,解决了基本需求,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公共空间。但是从整体来看铺装过于单一,层次不够丰富,造型不够美观,图案过于单调,工艺过于简陋,更缺少特有的那文化本土气息。

(三)绿化现状

绿化在蝶城广场现有的设计中分居广场两侧,以当地的盆架子、榕树、草坪进行绿化,种类稀少;从绿化的造型来看,缺乏艺术性以及那文化的相关造型元素。

(四)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在在广场规划中非常重要。虽然蝶城广场已经具有基本的公共设施,但还缺乏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创新设计;材质上,只是单一的运用石材,未将当地的木材和新型的材料运用到设计中;更没有体现那文化相关的元素。

二、广场改造设计与“那文化”

(一)“那文化”在改造设计中的体现

1.铺装改造设计。蝶城广场整体面积扩大之后,铺装设计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比如,在活动区的中央,可以在现有铺装的基础上进行切割改造,把现有活动区域两侧现有的绿化部分拆除并设置台阶,铺装青石板作为长廊的基座,成为活动区与休闲区之间的公共休闲平台;针对休闲区的铺装在造型上可用直线、弧线、曲线进行改造,并用青石板、鹅卵石、广场砖、透水砖搭配铺装,改造后的铺装设计可体现出丰富的那文化特色。

2.绿化改造设计。蝶城广场的绿化尽量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的移植,或根据铺装形状和改造后的设施造型添植相关的植被和花卉,来烘托那文化的整体氛围,在个别节点和局部区域可以借助那文化元素通过植物的造型进行修剪和加工,来体现艺术审美与那文化魅力。

3.水体改造设计。水体在整体设计中避免大面积的规划,更不允许出现较深的水池,应该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进行改造设计。如:可以在广场中央根据铜鼓造型设计旱喷,并跟随那文化的音乐节奏呈现出旱喷的韵律,在休闲区可以设计水景文化墙体来烘托那文化。

4.公共设施改造设计。公共设施是广场的灵魂所在,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增添相应的设施。如:在广场休息活动区域增加适量的休息座凳,在外形上可以设计成具有那文化特征的稻谷纹样,体现相应的那文化元素特征。针对广场中的长廊、亭子、卫生间、垃圾箱、路灯等都可以结合那文化进行设计,并通过不同颜色的灯光体现广场的夜景,彰显颇具文化内涵的艺术氛围。

(二)“那文化”在广场设计中的创新

每年四月份是“那文化节”,当地居民在广场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该节日。由于缺乏特定的活动区域,并且广场现有的面积不能够满足节日庆祝活动的需要,导致节日期间广场上整体出现混乱的场景。通过改造后的设计并在广场局部建立了可供演出的戏台,且在戏台的外观进行一定的文化元素的装饰,可进一步增添当地的那文化气息,体现广场的创新设计。

三、结语

通过对蝶城广场现状的分析、考察与研究,结合当前的现状,分别在道路铺装,水景绿化,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改造设计,增添那文化的相关元素,不仅可以加深当地居民对那文化的重视与理解,还可以为那文化的研究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本论文为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留英生活 影响 对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多。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留学生开始大批涌入英国。在英国,中国内地学生已逐渐成为除欧盟外的第二大留学群体。英国之所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有四大理由:1.教育质量好。英国教育以“历史久、标准严、质量高”著称,各大院校享有良好的声誉,所颁发的文凭国际公认。2.语言优势: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3.签证率较高:英国政府将中国列为英国国际学生的重要来源之一。4.学制短:英国大学课程紧凑而严谨。本科学士学位一般需3年。研究生硕士学位一般需1年。博士学位一般需读3年。中国留学生到了英国,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必然受到中英文化差异的影响。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1]。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建立在自己的信仰、价值和规范体系之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中,在文化的同化作用下,人会顺应地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在同一民族的人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对人际关系、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二、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留英生活的影响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别。由于不同民族所在的环境不同、历史不一样,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中英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留英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深入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相当重要。英语语言能力欠缺是接受英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加之当地人的语速快、地方口音重,使得语言障碍更加复杂化。语言障碍直接影响到留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存在语言障碍与其在国内接受的英语语言教育是分不开的。由于国内的英语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师侧重语法、短语、语言点和翻译的灌输,学生缺乏口语练习。另外,国内学英语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正宗地道的并且可以使学生沉浸在其中的语言环境,“哑巴英语”现象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2]。语言障碍使得中国留学生难以适应英国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深感挫折、信心大减。

(二)价值观。

中国文化信奉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人好“面子”,追求和谐共处,提倡中庸之道。而且,中国文化强调尊重权威,把挑战他人或对他人持批判性态度视为对人生尊严的侵犯。中国文化的这些特征使得从小接受中国式教育的学生表现出过于听话、恪守规章制度,课堂上沉默寡言、学习不自主的特点。这恰恰与英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基准,倡导独立自主,强调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背道而驰。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英国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多展现自我,多提问,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受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的中国留学生往往不习惯上课提问,他们认为上课打断老师是不礼貌的,而且认为老师和书本是神圣不可挑战的,因此上课非常遵守课堂纪律,只希望一味地听教师灌输知识。英国的学生在课上表现很活跃,而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显得很安静,这使得英国教师对中国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产生怀疑。英国教师和中国学生之间存在的期望差,必然会导致中国学生接受英国教育时经历文化碰撞,使中国学生留英的学习生活遭遇困难和挑战。

(三)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3]。中英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说话比较直接、开门见山;而中国人是曲线型思维,习惯迂回、含蓄、谦虚。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和对事物整体的把握,注重人文、伦理、道德;英国人擅长逻辑分析,偏重自然、科学、实证。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世界统一在太极阴阳合和之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方式。由于英国人和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努力适应英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在英国学习和生活的保证。

(四)教学模式。

国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国外的教学方式反差极大。中国的课堂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试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起的作用偏重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英国的课堂弥漫着浓郁的个人主义气息,教学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有讲座、研讨会、辩论、演讲等。英国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中国留学生,特别是初到英国时,往往难以适应英国如此自由开放式的课堂氛围。英国大学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模式强调教育是一种互动性的文化,最高层次的学术形式是学术论文,照本宣科是低层次的教学方式,因此英国的大学没有固定的教材,学生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在英国,论文写作贯穿学习的始终,然而在国内的英语学习中,写作往往不太被重视。批判性思维是英国教育所倡导的学习精神,而中国留学生往往在写作中不擅长用批判性的思维模式,论文写作是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学习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五)民俗习惯。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俗及生活习惯,中国留学生来到英国必然会受到当地风俗习惯的冲击。例如,在中国,熟人或朋友见面时常用“吃过了吗?”、“干什么去啊?”等表达来打招呼或进行问候,然而英国人习惯用“How are you?”“Fine day,isn’t it?”等;中国的交通规则人、车都靠右行,而在英国正好相反,人、车都靠左行;英国人非常讲究礼貌,“thank you”是英国人挂在嘴边的话,被用在各种对别人表示感谢的场合,不管事情有多么微不足道,而在中国,“谢谢”不常用在亲近的人之间,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跟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说谢会显得生分。

三、留英中国学生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一)端正对异国文化的态度。

留学生要正确看待异国文化差异,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既不能唯我独尊,又不能妄自菲薄,即一方面,在对自己祖国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同时,不能对异国文化进行排斥或否定。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但不存在优劣,在心理上避免对异国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对异国文化也不能盲目地崇拜、追随及附和,否则很容易在异国文化的潮流中迷失自我,成为崇洋的人。留学生对待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心理上的尊重、宽容和接纳。

(二)出国前夯实英语基础。

出国前夯实英语基础是成功融入当地文化的前提和保证。英语是留学生与当地人交流的必备工具。英国的课堂充斥着个性化氛围。准确地讲,上课被理解为教师和学生的见面,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课上的互动性极强,这就要求留英的中国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特别要加强英语口语训练。英国的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阅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另外,论文写作伴随着大学生活的始终,出国前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同样是相当重要的。总的来说,讨论、阅读及写作是贯穿在英国学习生活中的一条主线。

(三)出国前加强对英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留学生在准备留学的过程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相当严重。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只是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中国留学生要更好地在英国学习和生活,全方位地了解英国的文化是相当必要的。留学生初到英国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在很大程度上跟其对英国文化缺乏认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有必然的联系[4]。因此,在进行出国准备时,英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同英语语言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出国后加深对异国文化的思考,努力适应新文化。

留学生到达英国初期,在对异国风情感到兴奋、好奇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加深对异国文化的思考,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尽早适应新文化。到了英国,通过耳濡目染,进一步了解英国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入乡随俗,留学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适应英国的文化,尝试用异国文化的视角和价值观念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尽可能多和当地人交往,多参加一些当地人的聚会,这样既能提高语言能力,又能消解独居异乡的孤独感。

(五)出国后积极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

在留学期间需要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身在异国的留学生饮食起居都得自己操办,这能有效地培养其独立能力。吃住问题是基础,往往中国留学生都不太适应英国的饮食,经常在外面吃开销也大,因此很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自己到超市买一些食材在家中自己做中国菜,这使得留学生们练就了精打细算的本领和娴熟的厨艺。平时可以和国内的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感受,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既可以缓解思乡之苦,又有助于留学生适应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文化差异是由于文化的民族特性造成的,各国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是自然的现象。留英中国学生要正确地看待中英文化差异,同时要在心理上接纳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固然重要,进一步加强对英国文化的了解也不可轻视。中国留学生只有把英语语言知识和英国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严璇璇.对高校跨文化管理的思考[J].科教导刊,2009,(7):126-127.

[2]李晓红.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9):114-115.

第10篇

毕业论文 摘 要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蒙古族民间舞蹈也是多种多样;《安代舞》是蒙古民间舞蹈中的瑰宝。如今,《安代舞》经过众艺术家的努力,以传统文化走向了都市的舞台,充分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着。本问论述了《安代舞》的起源和《安代舞》与当地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其发展及演变;然后谈到《安代舞》对当今舞台艺术的影响;最后论述了我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态度,让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发展。

关键词:民间舞蹈;地域性;原始性;全球化

ABSTRACT

Our country nationality folk dance has the glorious history,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 folk dance also is many and varied; "An Daiwu" is in the Mongolia folk dance treasure. Now, "An Daiwu" passes through the numerous artists endeavor, moved towards the metropolis stage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ully manifested the nationality folk dance to change along with the environment change is developing. Interrogates elaborated "An Daiwu" origin and "An Daiwu" and local region culture relations by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n talks about "An Daiwu" to now the stagecraft influence; Finally elaborated me to the nationality folk dance culture development manner, lets our country the nationality folk traditional culture be able to develop

Key words: Folk dance; Region; Primitive; Globalization

第11篇

祥亮先生出生在广西钦州。钦州尚武之风甚盛,上世纪四十年代出了两位有名的拳师,一位叫车才贵,一位叫古树万。车才贵铁臂功了得,碗口粗的石柱挥臂可断,青年小伙儿用红砖狠砸他的手臂,他亦岿然不动。古树万铁脚功了得,南方农村碾稻谷的石碾子二三百斤重,他一个泼脚可将其扫出二三丈远。

祥亮先后拜车才贵、古树万为师。师傅就教他从扎马步冲拳开始,练了站桩、套路、对练、拆招、喂拳各种器械等。祥亮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练拳,晚上又从八点起练至十二点半左右,随着他的身体逐渐强壮,他的功夫也不断进步。七十年代,他又多次上武当山、少林寺、陈家沟拜师学艺,使自己的武技日臻完善。同时,他进人医学院潜心学习中医,又是祖传叶氏医术的第三代传人,武医结合,使他对武术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祥亮精于铁板功、5吨汽车过人、隔空穿纸(距1.5米可将白纸炭化洞穿)等绝技,且武功精湛。他1983年获“南珠杯”全国散打冠军;1985年获“爱多杯”全国自由搏击冠军;1989年获全国传统武术表演一等奖。在与西班牙、德国的拳击、柔道界人士交流时,他一招“螳螂捕蝉”,对手则瞬间外跌一丈多远。祥亮曾在西班牙、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任教,亦曾任武警某部自由搏击教练,现任中华武馆、中华武术培训中心总教练,海内外弟子众多。作为祥亮堂武医阁掌门人、武当清微门二十三代传人、祥亮叶氏医术第三代传人、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祥亮堂医药研究院院长、西班牙亚洲东方传统医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多家杂志、报纸对他作了报道。

祥亮的外婆、母亲、姐姐都是当地的民间医生。外婆叶氏,精通草药、针灸,她给村民看病从来不要钱,仁心仁医,受到当地村民的敬仰和称赞,祥亮的母亲也是个心地善良,德高望重的人,她继承了叶氏全部的精湛医术,并将医术传给了样亮,使祥亮成为叶氏医术的第三代传人-祥亮15岁时就已记住了300多个穴位,150多味中草药。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祥亮经常发表医学论文,有多篇论文获奖。他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其武医结合的疗法很有特色。他结合治疗,教患者练武术和增强内劲的经络导引术,并用气功给患者点穴导气,以利他们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些方法,配合中药治疗,可达事半功倍的疗效。

经过多年的传统武术及医术的学习探索与实践,祥亮觉得应该把武医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发扬光大,把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回馈社会,服务社会。他的这一想法得到省政协的领导与省市体育部门领导的支持,其拳术、医术、功法遂得以向社会推广和传播。他表演的铁板功、5吨汽车过人、头断石碑、隔空穿纸等技艺,令观看表演的领导、观众与国际友人大开眼界,啧啧称奇,都说见识到了什么才是真功夫。

1990年,西班牙亚洲东方传统医药文化协会代表团一行,专程从西班牙来到广西南宁,访问参观了祥亮先生主持的中华武术培训中心,并要求学习中国功夫。一个月后,他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南宁回国,随后就寄来了任命书,聘祥亮为西班牙亚洲东方传统医药文化协会名誉主席,并在西班牙很有影响的《功夫》杂志(西文版)上发文介绍了祥亮的神奇功夫和事迹。

鲜花和荣誉使祥亮倍感责任的重大,他是一个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之人,他希望继续将祥亮堂武医阁武术、医术传给广大武医爱好者,使更多的人掌握祥亮堂武医阁绝技,创业致富,走出一个美好人生。

第12篇

论文摘要 结合北京798艺术区的案例和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思的设计作品,从场所精神、文化传统对景观元素地域性进行研究,论述了风景园林如何结合场地特征进行规划设计。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点,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风景园林设计总是敏感的反映着这种当地文化思潮、思想体系、社会生活需求以及经济技术条件,这样风景园林设计就会具有某种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往往就引导着当地风景园林出现其独特风格而又包含其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也就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风景园林。

1对场所精神的的表达

20世纪末,随着工业的逐步萧条,景观设计也慢慢开始转向后工业景观,北京798艺术区改造就是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工业厂房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对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1]。

后工业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一种新的景观形式,伴随着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而兴起,这种工业文化的独特表达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认可,也为后工业国家生态修复做好了铺垫。这种趋势很好的反应了城市更新理念对工业历史的追寻以及对现代艺术的表达。

波尔多植物园是一个以分类为主题的植物园,风景园林师通过运用当地的乡土植物和普通的自然生境来展现不同植物景观的特点,将全园划分为水花园、生境走廊、耕作田、植物林荫道等几个部分,以表现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景观艺术变化,较好的展现了城市历史及园林师对艺术的追求。

2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挖掘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巴西著名设计师布雷马克思将巴西当地的地域特征与他的风景园林作品完美结合,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艺术天赋。布雷马克思早期主要受巴西本土文化和当地自然植物景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时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先锋艺术并没有把他完全给淹没。布雷马克思发挥他独特的艺术天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通过丰富的图形,夸张的色彩打破了那种完全模仿自然的设计方式,同时也与世界其他的现代主义思潮划分界限。他对民间艺术和抽象、立体主义很感兴趣,创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灵感来源极其丰富,陶瓷贴面、花岗岩废料构筑的景墙和铺地,像绘画一样的设计平面,利用棕色、黑色、白色等马赛克组合形成有机线形的图案以及富有动感的铺装效果,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1]。正如布雷马克思所说:“一个好的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件艺术品,对比、结构、尺度和比例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首先它必须要有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对场地文化传统的深层挖掘[3]。只有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够体现出出色的艺术特质,也才能够很容易让大众接受。

3科学、艺术、文化的融合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途径和方法,发挥艺术构思,才能体现结合场地特征。而L. 麦格哈格的设计方式就是这3个方面的完美结合。L. 麦格哈格在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书中直观的揭示了景观设计与环境后果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叠图分析法。麦格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指出,“西方的傲慢与优越感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以牺牲人的个性而取得”,似乎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由于人类的行为正成为景观可持续性、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在自然与人之间,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人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生态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必须坚持。

4结语

风景园林发展到今天,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完美的结合了场地规划设计,而现代化城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得人类更加注重结合场地的风景园林设计。地域性的表达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最求的目标,如何将科学、艺术、文化完美的融入设计是风景园林发展不变的主题。

5参考文献

[1]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19(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