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4 18:3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多元文化音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应诗真着.钢琴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李晨阳.巴赫《帕蒂塔》的世俗性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王倩.舒曼《升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沈阳音乐学院2013
[4]李应华着.西方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5]吴晓.格拉纳多斯的《12首西班牙舞曲》之舞蹈元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4
[6]韩萌.肖邦夜曲的旋律结构、人文性解释及演奏诠释[D].燕山大学2014
[7]潘雅清.钢琴演奏的心理调控技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8]姜珊美.浅析舒曼《阿贝格变奏曲》Op.1[D].西安音乐学院2012
[9]蔡良玉着.西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10]邹建平,施国宪编着.罗西尼[M].东方出版社,1997
[11]姜洋.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初探[D].沈阳音乐学院2013
[12]张鹏.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和声运用特征之探析[D].沈阳音乐学院2013
[13][美]保罗·亨利·朗格(P·H·Lang)着,张洪岛译.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4]王一凡.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5]刘碧琳.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风格特征与演奏诠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4
音乐论文参考文献二:
[1]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三联书店,2004
[2]王黎平.浅谈电影音乐审美的多元化[J].电影文学.2010(22)
[3]邢艺,主编.西方钢琴作品曲名全集[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4]肖晶.罗西尼声乐套曲《威尼斯赛船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杨儒怀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郭赛男.论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D].山东师范大学2011
[7](美)弗里德伯格,着.成功钢琴家攻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8]高为杰,陈丹布编着.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着,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0](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着,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1]曾睿娟.罗西尼歌剧唱段中女声花腔部分的特点及其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6
[12]宋晶.罗西尼喜歌剧中两位女主角罗西娜与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3]李京宪.罗西尼艺术歌曲《舞曲》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把握[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4]高晓光,吴国翥编着.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15]钱仁康,钱亦平着.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16]张玲玲.透过歌剧《塞密拉米德》看罗西尼次女高音的风格及特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9)
[17]喻家燕.钢琴学习中的踏板基本运用技法[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音乐论文参考文献三:
[1]邱鑫.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王少维.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
[4]冶鸿德.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5]石慧.梅西安《被遗忘的奉献》音乐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1
[6]邱鑫.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7]蒋长清.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王艺.约翰·菲尔德夜曲初探[D].山西大学2010
[9]陈昀.福斯特歌曲在美国大众音乐发展中的地位[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0]王菲.军旅歌曲《热爱》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1]耿仁甫.音乐分析法研究[D].贵州大学2008
[12]欧阳文思.音乐鉴赏中动漫的现念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3]许黎.无词人声作品类别与特征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4]张盼盼.约翰·斯塔米茨交响乐的音乐学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4
[15]刘岩晶.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6]金华芳.《陕北四章》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心得[D].中央音乐学院2011
[17]司季发.序列“准则”与赋格“结构”的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8]蒋长清.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程露.高平《舞狂》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3
张思九、郑仲仪/编
湖南衡阳两位古稀老人张思九(75岁)、郑仲仪(80岁)自费印刷了这本包含150首抗战歌曲的读物,免费赠阅,以此纪念那些军歌嘹亮的日子。该读本在抗战名城衡阳产生强烈反响,近日再版。
乘着吉他的翅膀
编辑、剪辑:刘军、王迪平、卜文风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本书共分理论和乐曲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吉他重奏知识、音阶与音阶模块、音阶模块与移调、和弦与和弦模块;乐曲部分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小星星》《小步舞曲》《送别》《平安夜》《悲伤的西班牙》等。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
作者:重返61号公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我错过了一个用真挚感情、优美文字和完整音乐概念建构而成的美好世界,于是我用所有青春岁月追回失去了的感动,希望把自己思想成长的真空期用那些唱片再度填满,贪婪地将这些散落在旧唱片铺里的拼图碎片凑在一起……
肖鉴铮音乐文选
作者:肖鉴铮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该书是肖老几十年音乐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结晶,编以《音乐论坛》《美学探索》《知识传授》《随笔杂谈》《戏曲春秋》5个专辑。文字间流露出肖老睿智多辩的思维和多元知识的积累。
交响情人梦
出版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或震撼、或欢喜、或悲伤……此专辑收录最卖座日剧配乐,带动全民古典疯潮。
乐宝宝之家
出版社:上海声像出版社
乐宝宝之家系列专辑融合了诸多的音乐元素和其他的声音元素,将轻柔的乐曲和爸爸、妈妈、宝宝的声音有机地结合,呈现出一副其乐融融的家庭画卷,能够促进父母和宝宝的情感沟通。轻柔的音乐加上活泼轻快的旋律让宝宝沉浸在音乐的国度中,自然而无拘无束地感受所聆听的音乐。
八千里路云和月
出版社: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公司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了该院声乐教授张晓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国声乐作品独唱专辑。张晓钟认为声乐教授不等同于歌唱家,声乐教师也有别于歌唱演员。“歌唱得好、书教得好、论文写得好”,3种能力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思想》 音乐思想 文人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122-03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是由著名音乐学家,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四海先生所著。陈四海先生在音乐史研究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及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专业,在其研究领域中硕果累累,其代表作有:《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等十部,并发表学术论文《乐府:始于战国》、《“三月不知肉味”新解》等百余篇。笔者有幸成为陈四海先生的学生,跟随陈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陈教授的谆谆教导使笔者一步步成长。《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一书以其缜密的思维及逻辑性向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详细记录了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的音乐现象,及各阶层人士的音乐主张,以时代背景为纵向,以各时代的音乐现象为横向线索,将音乐现象层层剖离,以此阐释音乐的本质及其内在之规律。《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一书涵盖面极其广泛,陈教授翻阅了无数资料进行考证,参考文献多达四十余部。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将各时期所出现的文人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文人音乐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历史风貌,及音乐文化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解析。
一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音乐思想
音乐思想是指人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音乐思维与音乐观念,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客观音乐现象的理解与认识。中国文化可追溯到先秦,有文化就有音乐,同样中国音乐亦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由于士大夫阶层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产生于士大夫及贵族阶层大文人之中,文人音乐体裁十分丰富,又因中国地域宽广,不同体裁的音乐又分不同风格的品种和流派,这些不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正是文人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书中即有记载,甲骨文中“N”既为“礼”字。后郭沫若先生将“N”字解读为是鼓的一种代称。由于鼓在古代音乐祭祀礼仪中是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乐通过鼓来传送与展现,因此,礼与乐不可分。先秦时期的音乐已然是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艺术。先秦礼乐历经了原始礼乐风俗、西周礼乐制度,更是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思想。但无论经历哪一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思想,都与“儒”字相关。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一书在开篇之处,陈教授以音乐考古学的方法通过对古文字的探究,寻找“儒”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联系的千丝万缕,以此阐述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至高位置。阐明了“政教合一,礼乐相随”的礼乐文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可见,礼乐制度的重要性。
陈教授将先秦时期的“儒”解读为有着专门技艺并且可将专门技艺传授给他人的艺人。且进一步将“儒”字解读为“需”字,意为古代祈雨活动以解不时之需。同时论述了“雩”字在甲骨文中为“祈雨之舞”。将“需”与“雩”字做字形上的比较时可看出,两字字形都为正面人形,一个手拿饰物,一个则不拿。从字形上来看,“需”字与古代祈雨活动有关。如前所述,甲骨文中的“儒”字为“需”字可说明“儒”字是祭祀文化中的领导者。以此可见,“儒”并非起源于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但儒家重视礼乐这一观点,不可否认。
中国音乐文化与“儒”家密不可分。因此,探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陈教授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一书中将孔子的音乐主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孔子的音乐思想早已在《礼记》中完全展现。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社会经受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礼乐制度产生于商代,成熟于周代,周公制礼作乐沿袭了前朝的传统。孔子尽可能地维护旧的礼乐制度,试图通过礼乐制度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地位与利益,以达到安民心、定社会的目的。
孔子将“善”与“美”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述,并主张“郑声、思无邪”。孔子把“仁”看作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所
在,认为人必须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陈教授在书中不仅详细阐明了儒家音乐思想,封建社会中的礼乐文化与礼乐制度,更是将其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做了进一步探讨。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一书中同样记载了儒家学派中其他代表人物的音乐思想主张,如孟子、荀子等。孟子的音乐主张与孔子音乐主张中的“仁”字相一致,音乐应为政治服务的观点同样不谋而合。孟子认为音乐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政治、伦理等有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与民同乐”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忽视了阶级对立性,将阶级之间的矛盾与观念上的差异完全忽略。另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并在对先秦儒学家们的音乐思想总结的基础上将音乐思想进行提炼升华,著成《乐论》一书。《乐论》中将先秦时期艺术领域中的儒家音乐思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将自己的音乐思想与主张放置进去,可见,《乐论》一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引起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各社会阶层的代表人物根据自己的立场各自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一书中,陈四海教授将这一时期所产生的诸子百家音乐思潮做了详细的阐述,并进行了分类。如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音乐思想,主张“非乐”,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音乐思想与墨家音乐思想有极大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道家主张“大音希声”,主张从“道”的角度去思考音乐。庄子主张自然无瑕的音乐才是最真的,他反对一切人工雕琢之后的音乐。把自然之乐称之为“天籁之音”,而恰恰是这种“天籁之音”才会是符合天道的音乐,才是最终所真正能够留存的音乐。
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思想
秦朝之后,中国开始进入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社会的稳定使音乐文化思想有了极大的发展。秦统一六国后,文化大一统,各国文化精髓碰撞到一起,产生了新的文化火花。秦朝时期的歌舞音乐极为丰富,乐队规模比以往更为壮观。自秦始皇建立乐府后,音乐文化开始聚集,同时为汉朝的音乐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汉代,汉武帝的音乐思想非常开放,大胆把俗乐用于宗庙祭祀和日常享乐。这一时期乐府机构的规模进一步发展扩大。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思想领域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政治上的平稳过渡和思想上的相对统一,使先秦的灿烂文化几乎完好无损地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音乐文化中,以礼乐为代表的文化脉络也就延续了下来。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在记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时,除了将该时期所出现的新的音乐现象进行阐述之外,还进一步将汉代音乐思想如何传承进行剖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深入到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中,也正是这些文人音乐家们将儒家思想进一步推广传承,使得儒家音乐思想能够得以长久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北魏礼乐制度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孝文帝汉化改革有着密切联系。他要求恢复雅乐,完善乐官制度,不断汲取各民族音乐文化养分,使得这一时期民族音乐文化大发展为隋唐音乐的大繁荣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在阐述魏晋南北朝时的音乐思想时主要以记述人物为主线,以此来影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形态。
三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思想
唐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音乐文化同样发展到鼎盛时期。社会各个阶层中的文人们创造音乐的热情极为高涨,其音乐思想空前丰富,音乐现象亦精彩纷呈。唐太宗打破陈规,执行开放政策,与诸位大臣们一起围绕着关于音乐决定国家兴亡的论点,展开讨论。他提出“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的音乐思想,并大力发展唐代乐舞。这一时期由于贞观之治的开放,丝绸之路的发展,外族音乐继续与中原音乐融合,外来乐器也随之传入中原。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位大诗人不得不提及――白居易。他的千古乐诗《琵琶行》反映出他对政治、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借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体现出他的音乐思想。他是儒家学派的门生,懂得从音乐的角度把握乐舞与时政的相互关系。他的音乐思想也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所在。苏轼是宋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精于音乐,热爱古琴艺术及其他民族乐器,创作了许多琴曲,试图用古琴来解除自己思想上的苦闷之情,可以说古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到了元代,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余种,是元杂剧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剧作家。他的音乐创作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核心,创作了大量反映爱情和抨击社会黑暗题材的杂剧。他的音乐思想是“超前的”“合理的”“人性的”,在继承儒道两家的音乐思想的基础上又摆脱两者的束
关键词:道教音乐;崂山韵;审美特征
道教音乐是中华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荟萃了历代的部分传统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宫廷音乐及其他宗教音乐。在历史上,中国的文化、人文、民俗等在不同层次都受到道教音乐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显露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外延。中国的道教分布极为广泛,道士们云游四海,修炼活动也是遍及大江南北,道教音乐也呈现出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特点。崂山,是我国海岸线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高大雄伟,很有气魄,风景秀丽。早在战国后期就被享誉为“东海仙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的道乐则是道教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大分支。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游崂山时写到“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诗人对崂山触景生情,流连忘返,如痴如醉。他与唐王朝宫廷乐师李筠一起云游此地时,将宫廷音乐曲牌带到崂山,促进推动了崂山道教音乐的发展,二人共创的《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成为崂山道士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传授给太清宫的道士,成为太清宫沿用至今的早课经韵曲牌。
一、崂山韵的起源
崂山历史上,曾有很多的文人墨客来到此地。据《汉书》记载,汉武帝与方仙道的活动来往密切,紧密相关。载汉武帝在崂山“祠神人于交门宫”时“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公元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给崂山的道教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公元420年,南北朝寇谦之,据说是最早制定了四大经韵,这些音乐,都对以后崂山韵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到金元时期,崂山道教大兴,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归属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明代时期崂山及周边地区的道教兴盛不衰。至清代中期时,初步形成了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格局。蒲松龄等大文人也多次到太清宫等地暂住,精心研究崂山韵,对以后崂山道乐经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蒲松龄的小说《崂山道士》被世人传诵,为崂山道教文化增添了很多文化底蕴。另外,崂山道教音乐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形成风格独特的道乐体系。还吸收了其他宗教的经韵,流传至今的“大赞”“六句赞”等都吸收了佛教“赞佛偈”类经韵风格。在较为重大的庆典活动中,无论是在唱诵手段还是大型的器乐协奏时,都会唱诵和演奏神圣的经韵,如“三清号”“接大驾”。《山东宗教志资料选编》载:“太清宫道长在创立随山派后,静居太清宫数十年,除去立说和讲道外,又继承和发展了太清宫的十方韵,并借鉴其他曲风,进行改编,旋律抒情性强,曲调舒心优雅。”史料中记载,在胶东地区的全真道观中,大多都在使用崂山韵。同时,在北方东北地区的若干全真教道观中,也有使用“崂山韵”的。“崂山韵”借鉴吸收了很多当地秧歌,胶东的民歌、戏曲等曲调,无论是在曲调还是曲式中,崂山韵都渗透了这些民歌戏曲的形式,突出了虔诚,平日不念,只在初一、十五念此韵。
二、“”时期的崂山韵
在“”时期,政治色彩极为浓郁,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崂山的道教遭受了重创,停滞不前。道长匡常修、刘子志等人,被迫还俗。在此时,大量的文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太清宫里的古玩、字画、藏书、历代皇帝的真品全部都毁于一旦。道士们演奏的曲谱、乐器大部分也都所剩无几。崂山及整个胶东地区的整个科仪音乐活动全部终止。直到1978年,崂山又有了新的局面,新的发展,道教音乐像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国家非常重视崂山道教的发展,为了道业可以传承,“”期间遭受迫害的道长们重新回到崂山,发展崂山音乐,崂山经韵经过这么多年的浩劫,现已遗留无几,虽经号称“崂山第一经师”匡常修道长传授,但目前崂山只流行早晚坛功课,其他如施食、大表等法事均在崂山绝迹。
三、崂山韵的现状及审美特征
崂山韵历经了一千五百年的发展,西汉时期道教音乐的深层次影响,唐代道教音乐的空前繁荣,明代第二次崂山经韵的高峰期。“”后崂山韵慢慢复苏,经当代热爱艺术研究的人的传承,使即将消失的“崂山韵”又渐渐恢复。崂山的道乐分布在各个宫观之中,在不同时期,因社会背景和文化层次的差异,使崂山道乐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特色鲜明的风格,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神秘、悦耳的韵味,从而更具有音乐的艺术魅力。
崂山道乐经韵,是崂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崂山庙会及其他民间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盛行于崂山太清宫的崂山韵及十方韵,是胶东地区道观使用的经韵,也是全真派宫观通用的乐谱,演奏形式也大都一致。虽然因历史的沿革变迁及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但是这一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还是得以保存,它是鲁中地区道教音乐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道教音乐传承的珍贵资料和活化石。
崂山韵的曲谱,都是用工尺谱写的谱子,有固定的音名、唱名。但是在胶东的工尺谱中并没有记录,它们一般都是口传心授,以手抄曲簿为载体,是一个容纳丰富古代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宝库。它与山东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联系紧密,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崂山韵而闻名于道内。在已经恢复的边唱边念的崂山功课韵中,其中[大澄清]是早功课韵,也是第一个韵,崂山韵将此韵也称之为[步虚韵],《道教斋蘸科仪》说:“现行[步虚]为四言: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海河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此经韵以五声音阶为主,音阶递进,旋法以变奏为主,节奏四平八稳,装饰音的巧妙运用,听起来不是那么呆板,有律动感。在弱拍上加入临时的变化音,增加了更多色彩。而这种变化体现为轻微渐变,因此经韵音调较为平和、安详。崂山韵“晚功课吊挂”的韵腔结尾都是在同一个主音上,追求稳定的效果,心态的平静,结构比较单纯平稳,自始至终比较平和,净化人们的心灵。
崂山韵在整体的音乐形态中,始终追求着清雅磬淡、形简意远的自然风韵。此外,崂山韵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渗透这道家所推崇的清、虚、简、雅的品格和特征。道士们平时的早课与晚课,都有相配的音乐给予伴奏,深深沉浸在音乐之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美妙感觉,身临其境。道士们演唱经韵曲谱时,有一种凝聚力,使道士们演唱时能提高吐纳效果,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内心的感受,有一种高雅脱俗的意境。
崂山道教音乐有着历代高道的不懈努力,虽然经历了“”时期的停滞阶段,但是崂山道乐还能延续几千年的传承,还是在蓬勃向前地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崂山道教的多元性,自身的文化系统的发展,使其在道教音乐方面有了很高的音乐价值和学术价值,使这一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注:论文系山东省文化厅课题《崂山道教概况及审美特征》立项成果之二,课题编号:2011091
参考文献:
[1]郭清礼.忆崂山匡常修道长[J].中国道教,2006(5).
[2]周宗颐.太清官志平[M].青岛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1987.
[3]曹本冶,刘红.道乐论.1版.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45.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理念逐渐被国内学术界接受,这 一概念的应用也纷纷出现在不同专业的研究成果中。 蓝雪霏的《畲族音乐文化》[3]代表性地体现了“文化中的音乐”在 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意义。作者从畲族音乐的形式、内涵与外延三个层 面,对畲族音乐的形态进行了总结,将“文化中的音乐”作为理论指导, 透过音乐本体,反窥其所折射出的民族历史遗晖与社会内涵。通过对 畲族音乐与高山族音乐、客家音乐、壮族音乐之比较研究,为畲族自身 价值的认定、畲族与周边民族文化互动的可能性、畲族的族源之确认 提供了线索。 在其他专业领域,例如史论方向的研究成果也借鉴了“文化中的音 乐”的概念,如《文化中的音乐――我国20世纪儿童歌曲创作述评》[4] 一文就把“文化中的音乐”作为观念指导对我国20世纪儿童歌曲进行 创作述评,并套用“音乐不只是音乐自身,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真正 的源泉是人和它的文化。
”[5],试图借鉴音乐人类学领域的理论支持。 此外,“文化中的音乐”这一研究理念在当代音乐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斯坦蒂夫・翁毅在他的著作《多元文化中的音乐教育》[6]代表性地回答了为何“文化中的音乐”在音乐教育领域如此受欢迎――“大多数人都更倾向于强调事物或人物之间的差异性,并且喜欢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去评价这些差异,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良好的、内化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能够有效地减少这些种族优越感的影响,并能帮助人们应用现有的文化概念和经验去评价人、事物或行为。进一步说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之间的共同点,进而正确评价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和不同。”[7]。宋瑾在《如何走进音乐――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评述》[8]中指出“我们要有全球视野,要将多元音乐文化纳人普通学校的教育中,以此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音乐文化,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并学会欣赏各种文化中的音乐。”[9] 上述例子只是管中窥豹,如果将“文化中的音乐”作为关键词在网络中进行文献搜索,就会得到相关论文数百篇。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化中的音乐”其背后深远的意义,不再把音乐作为一个单一的孤立体,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角度去审视研究对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美好愿景。“文化中的音乐”这一概念也日渐成为文献中频繁出现的理论支撑,但这并不能成为一把万能的钥匙。在民族音乐学范畴中,“文化中的音乐”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特定的学科应用,这一概念与其研究方法体系――“音乐观念、音乐行为和音乐产物”是不可随意分离使用,如若对研究对象没有上述三方面的分析,那便不是民族音乐学理论支持下的“文化中的音乐”的概念。那么,什么才是民族音乐学科下的“文化中的音乐”?
二、“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观念
传统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西方艺术音乐的历史和文献,民族音乐学旨在对人类社会所有作为文化现象的音乐做研究。“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点在于研究口传心授的非西方音乐。
1950年在孔斯特《音乐学》一书的副标题中首次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此书在1955年再版时正式更名为《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学科发展至今,研究对象已经包罗五洲四海的所有音乐风格。 民族音乐学初期称为比较音乐学,主要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界定。马里乌斯・施耐德评论“民族音乐学的主要目的是对所有非欧洲音乐的特征进行比较性研究,无论其是否符合常规”[10],内特尔更是把民族音乐学界定为“研究西方文明以外的人类音乐的学科”[11]。1950年代,比较音乐学方法受到了冲击,科林斯基对单一的对比两种音乐提出质疑,认为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更多的田野调查中,更多的学者也同样认为“比较法”已经不能给个案研究带来满意的研究成果。
20世纪60年代是比较音乐学过渡到民族音乐学的重要转折期,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学的理论和技术适时地加入到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中。最为代表性的,梅利亚姆于1963年在《音乐人类学》明确提出比较音乐学方法的弊端――“倾向于不把民族音乐学当作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当作一个仅仅由其所研究的地区较为独特而具有重要性的学科。[12]也就是说,它的侧重点在于“在哪儿研究”,而不重视“怎么研究”。随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民族音乐学应当被界定为‘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13]为此他进一步解释到,“民族音乐学有音乐学部分和民族学部分共同组成,而音乐的声音是人类行为过程的产物,人类行为过程又是由创造某一特定文化的人们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决定的。”[14]在这个定义中他也提出了其著名的研究模式“音乐的概念化与音乐相关的行为和音乐本身”[15],即学界普遍提到的三维模式“声音――概念――行为”[16]、“音乐模式的三个部分” [17]、“三元研究模式”[18]等。洛秦认为“音乐观念、音乐行为和音乐产物作为一个结构的关系”[19],注重的是其结构逻辑。我认为,称其为研究体系可能更为妥帖。体系即是“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20],而“音乐观念、行为和音乐产物”是研究的整体并且有逻辑,所以如果非要给“三个分析层面”一个总结定义,那称为“文化中的音乐”这一概念下的“研究体系”似乎更为恰当。 三、“音乐观念、音乐行为和音乐产物”的内在逻辑 民族音乐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考的方式。有学者在讨论“文化中的音乐”与音乐观念、行为和音乐产物三者关系时,指出“产物是行为的结果,行为是观念的结果;有观念才有行为,有行为才有产物,这三者的相互关系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关系、起码的普通常识,人人都应该认识到的问题。其实,不一定然。”[21]对此作者以爱斯基摩人的社会生活为例,认为“音乐的艺术价值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对他们来说,音乐是维系生活、生存和生命的一种方式”[22],爱斯基摩人的音乐行为没有受音乐观念的支配。而在南美洲苏亚人的概念中没有音乐或者歌唱的词汇,音乐如融入他们血脉般自如,是自我存在的化身,是一种部落的图腾,是“一种社会化、政治化的意义”[23]。这说明在苏亚人的眼里并没有音乐的观念。
“音乐观念、音乐行为和音乐产物”的提出到底有没有逻辑?梅利亚姆提到了逻辑的依据――“音乐的声音是人类行为过程的产物,人类行为为过程是由创造某一特定文化的人们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决定的”[24],同时梅利亚姆也提出“它涉及三个分析层面上的研究――音乐的概念化与音乐相关的行为和音乐本身。第一层面与第三层面相互联系,共同作为所有的音乐体系都表现出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性质做着准备。”[25]“除了在理论层面上以外,我们不能把上述模式的各个部分当作截然分开的事物来考虑。音乐产品不能脱离产生它的行为;行为也只有在理论上才能同作为其基础的观念相区分;他们通过从产品到观念的学习反馈而全部联接在一起。”[26] 我认为,“音乐观念、音乐行为和音乐产物”还是有逻辑的。洛秦看待三者的关系,是从“局内人”角度出发,而梅利亚姆,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阐述其理论。就如“音乐的艺术价值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一例证,对于爱斯基摩人本身来讲,音乐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是巫术的媒介,虽然不存在“音乐的观念”,但不能说其没有“观念”,并且在局外人的角度来讲,“音乐的艺术价值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恰恰正是他们音乐行为有特点的原因所在。又如在南美洲苏亚人的音乐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及政治意义,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正是苏雅人音乐中最特殊的研究关键,民族音乐学家安东尼・西格尔正是因为了解苏雅人音乐所代表的矛盾符号,充当了巴西政府与苏雅人之间的沟通桥梁,避免了白人与苏雅人的政治冲突。 对于“局内人”与“局外人”的问题,从“一个大洲,即是局内人”到现代“地球村”理念深入人心,“文化中的音乐”这一理论的提出本是针对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异国文化中的音乐这一概念已经变更,正如内特尔在《民族音乐学:31个论题和概念》[27]中所说,“Athome”音乐也应该是我们田野工作的新范畴,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所有社会的“局内人”,或者是任何研究对象的“局外人”,到底“谁是局内人、局外人”的定义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面对变幻莫测的政治因素和新的田野工作理念的环境背景下,我认为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状态应该站在“局内人”的角度去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就如布鲁诺・内特尔所提出的“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安于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角色,提供有限但独特的视角”。[28] 四、“文化中的音乐”的具体实践 每一种音乐活动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特定的审美价值,音乐植根于滋润它的土壤,不同的国家、民族、个人的音乐表演,不同的社会结构、自然环境与文化教育都决定了音乐的独特形式和内容。音乐具有象征性,如代表拉美文化的安第斯排箫多为两人合奏,其象征音乐的社会性高于音乐性;又如在非洲扎伊尔和刚果的原始部落俾格米人眼中,音乐代表着基于满足基本生活之上的奢侈行为;音乐还是表达文化的途径,我国的曾侯乙墓编钟就是典型的例子,整套编钟气势恢宏,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象征意义,传递着古代社会礼仪的等级观念。 面对如此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只有“音乐中的文化”的理论先导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体现在具体实践中?梅利亚姆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要纠正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即其他人群的音乐是低级的,不值得研究和欣赏的。”[29]第二,“民间的音乐正在迅速消亡,必须在它们消失以前对其进行记录和研究”。[30]第三,“把音乐视为一种可以用来增进世界了解的沟通手段。 [31]第四,“概括的说,对所有关心音乐和原始文化的人来说,研究这种音乐可以提供新的探索领域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32] 此外内特尔提出了民族音乐家在研究过程中应担负起的道德责任与人文关怀也是不容忽视的――“看一下我在田野中的几次经历,我问自己,我的老师和资料提供者想从与我的交流中得到什么?”,“他们想得到像人、朋友、老师、合作者、形同家人这样的对待,而不是像机器人性质的资料提供者或百货公司的店员那样的待 遇。
”[33] 内特尔的田野经历告诉我们,只有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的符合被研究对象的社会的标准时,比如在表示自己会像当地学生一样学习时,才能获得研究对象的认可。内特尔引用了海伦・迈尔斯对民族音乐家的描述――“音乐学最伟大的平等主义者” [34],但民族音乐学家不能只把研究对象放到“平等”的层面上,因为资料提供者往往深深的相信自己的音乐对社会、对全世界都是独特的。内特尔举例,“在印度马德拉斯(Madras)的一位音乐家告诉我,他坚持认为,世界仅仅需要两样东西祥和地存在:英国文学――主要是莎士比亚戏剧,另一种就是卡纳蒂克音乐(Carnaticmusic),它能够表现人们期望以音乐表达的任何东西。我的黑足人老师说: ‘做某件事的正确方式,就是唱适合它的歌曲。’他又改口说,‘黑足人做事的合适方式就是演唱适合该事的歌曲。’最后是我的伊朗老师,他经常对我讲他听到或听说过的各种音乐。波斯音乐具有十二种调式,即称为‘达斯特加’(dastgah),它是最丰富的音乐,因为它具有普遍适用的表现力:它能够反映波斯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35]所以,研究者只有怀揣着与研究对象一样忠于本民族音乐的那份至深之情,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上,才能称之为一个有意义的、合格的研究者。 在做“文化中的音乐”研究过程中,把精力放在对音乐现象的改变和文化遗产的流逝上是不必要的,全力以赴的抢救工作固然重要,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正在发生改变的过程。变化,是人类经验里的一个恒定的元素,“对当代音乐的保护无疑很重要,但是面对改变的必然性,它不能成为民族音乐学的唯一目的”[36]梅里亚姆如是说。只有真正明白民族音乐学家在研究中肩负的责任,才能达到民族音乐研究的真正目的。
注释: [1][36]艾伦・帕・梅利亚姆.音乐人类学[M].穆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3]蓝雪菲.畲族音乐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4][5]马方圆.文化中的音乐――我国20世纪儿童歌曲创作述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
(6):160-161.[6][7]斯坦蒂夫
・翁毅.多元文化中的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4):25-26.[8][9]宋瑾
.极大关注
:如何走进音乐
――第一 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评述[J].音乐研究.2003(4):81-85,84.[10][11][12][13][14][15][24][2
5][2
6][2
9][3
0][31][3
2]艾伦・帕・梅利亚姆
.音乐人类学[M].穆谦译
关键词:民族声乐 美声唱法 分析 比较
中国是一个宽容开放,兼容并包的国家。对于国外优秀文化,中国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文化与其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中国民族声乐也在结合中逐步的发展、进化。西洋声乐对于中国的声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产生了很多的相同点。可是无论是中国民族声乐,还是美声唱法,都保留自己本身的特点。
一、从文化方面来比较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
(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
在几千年历史变迁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各族人民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是中华民族存在发展的重要根基。中国民族声乐也是经过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人民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进而慢慢发展的。而中国的传统美德则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情感为主导的,所以弘扬民族情感便成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主流思想。而音乐又是经过数千年的淘洗与发展变化,所以中国的民族声乐在不同的地区,不光有不同的唱法,连表达的主流感情都会有些不同。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并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域的差异。这样的事情就会直接性地发生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继而产生不同音乐种类。
(二)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唱法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作为人的意识形态的一种,它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这种唱法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产物,这种唱法在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和完善下形成了美声唱法的雏形,集合欧洲整体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优秀的美声唱法。并且,在欧洲经济,文化,政治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和开始有属于自己的一种音乐风格。同时,欧洲的宗教对于音乐有很大的影响,在宗教不断的影响下,逐渐让人们体会到了音乐中所包含的宽松之美。由于在这种浓厚的社会中,美声的唱法也开始变得宽广、浑厚,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忍耐性。与中国民族声乐一样,美声唱法同样也蕴含着欧洲人民深刻的感情。例如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的作品,既有欢快的、洒脱的、雄健的民间歌曲,同时又有韵味绵长,多姿多彩的不同题材、体裁的创作歌曲。他将美声唱法巧妙的在自己的演唱中结合,丝毫没有故意的痕迹。含蓄悠远的《家乡寄来一幅山水画》《地下的星在欢笑》;潇洒豁达的《春风吹》《牡丹之歌》《火把节》《延河战火》;感情真挚的《青松岭》《边陲》《潜猎从这开始》等优秀作品,都蕴含了他饱满的激情和高超的歌唱技巧。
二、从演唱技巧方面分析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
在这个科技、文化、政治不断发展的时代中,演唱的技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变革,它成为了技术与情感表达结合的一个载体,在声乐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对于演唱技巧的要求也很高。一首好的歌曲,不光对于声音的要求很高,对于唱歌的技巧也有很多的要求,不光要对声带的共鸣进行练习,更要对于感情的投入,一首没有感情的歌不会是一首好歌,也不会唱的深入人心,更不会收到人的欣赏。例如,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用那“金子一般的高音,烈火一样的感情。”在歌唱活动中显现出那种挥洒自如,恢宏博大的气势和热烈真挚,强劲刚健的力度和那种纵横万里,奔放不羁的气派。而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昂扬激越的时代精神和豪迈奔放的精神之美。他演唱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牧马之歌》《再见吧,妈妈》《草原之夜》等不同的声乐作品。他既能够把握歌唱时代精神,同时又能体现独特的歌唱的技巧以及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
(一)发声训练中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声乐,是以民族演唱为主;美声唱法利用混合唱的方式进行音乐的演唱,这就是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最大的差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经过几千年的淘洗的过程中进行演变发展,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的一些演唱技巧,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是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捕捉到充分表现自己声音特质和风格的,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中国民族的音乐是更能表现出更多领域的音乐。每一个歌唱家所具有的与个性气质相连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能力,促使歌唱家产生与音乐的共鸣。这就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家具有的特色。而美声演唱,则是在演唱过程中,将自己的声音,通过真声音和假声音两种方式的结合。在演唱的时候主要采取真声和假声的混合性进行演唱,美声唱法主要通过真声和假声的转化与混合进行创作。除了表面上看到的这些,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方面到底有什么存在哪些更大的差异呢?这需要一些音乐方面的专业的研究人员,从我国传统的音乐入手,从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及发展的原因开始研究,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的发展对于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声乐唱法,音乐结构以及美感的不同进行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去探索它们之间的不同。
(二)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呼吸掌握
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呼吸节奏和深浅的掌握表现出的差异性,则是我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另外一个不同点。民族声乐主要注重声音的协调性以及呼吸的平稳性,所以中国民族声乐对于气息的要求很高。唱歌的声音也大多由于腹部的呼吸与震动所产生,腹部呼吸与演唱,既对于嗓子的破坏性很小,其次也可以使声音更加的饱满与圆润。而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则与中国民族声乐的不同,美国唱法看重的是节奏的快慢和呼吸的强弱,而在训练方面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美声唱法对于训练是十分严格,练习美声唱法的歌手都要制定一些适合他们的特殊方式和训练项目。美声需要从自然的呼吸发展,提高声音利用的广度,并且从适合歌手角度来进行训练。
(三)在声带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和美声唱法的分析
嗓音具有一定的特点是美声音乐最典型的唱法,以汉语为基本,通过汉族本身的内涵和底蕴来演唱歌曲,以此来弘扬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汉语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一种伟大的语言。美声唱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语言的优势,可以给人一种磅礴的力量,并且可以充分发挥汉语的魅力,表现它特有的韵味。
其次,美声唱法强调了声音的爆发性和协调性,可以整体上将声音表现的更加浑厚及动听。
三、结语
由此可以推论出,无论从唱法、音域、语言等多方面来看,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都有很多的不同。不过,音乐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不会因为国界、唱法、区域的差异,而改变音乐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尚家骤.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省出版总社,1999.
[3]毛慧.2003 全国声乐论文综述[J].人民音乐,2004,(12).
[4]欧阳蓓蓓.民族声乐唱法之我见[J].北京:艺术教育,2007,(01).
[5]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01).
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声音的存在,交通、机场,居室、教室等等各种生存环境和空气中,都充满了各种声音来源,这也使得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能没有音乐的存在,如影视中的背景音乐、餐厅里的背景音乐、商店里的背景音乐、工作时的背景音乐,等等,音乐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1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似乎是这样紧密的联系着人类的生活,可是人们对于音乐的认识恐怕还是仅停留在“娱乐”的基础上,从学校音乐教育到社会音乐教育,音乐对人类的影响除审美之外,还有着众多需要被了解和认识的价值。
阮籍在其《乐论》中说道:“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认为所有艺术形式的基础在于模仿原则,他将音乐在艺术中的特殊作用归结为音乐不仅模仿了事物的外表,更表达了其内在特征—激情与美德。从我国古人到西方哲人有关音乐特性的描述中,无不透射出他们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的洞察力,道出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某种独特性-对有机体从外在到内在的影响。
国内,历来学校和家庭音乐教育偏重的是音乐技能的教化作用,而近年无实证根据地对智育功能的夸大,又似乎将音乐教育在学校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置于次级学科的位置上,音乐成为了其它学科发展的补充工具;而中国普遍的音乐考级现象似乎又将音乐的价值蒙上了1层功利作用;社会音乐环境则重在音乐的娱乐功用;商业媒体对“莫扎特效应”的歪曲抄作,到胎教音乐的大兴于市,则更加表现出1种强烈的功利化的倾向;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乃至社会音乐环境,其高级目标应该是最大发挥音乐自身的价值,并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对智力的影响。
音乐如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我们如何从聆听或参与音乐活动中受益?音乐如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1直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社会学家家等不同学科领域关注的根本问题。从音乐心理生理反应测量,证明了音乐对人类身心的效应,到“0点计划”负责人加德纳提出音乐是人类多元智力因素中必需和根本的形态,是人类认知、情绪和行为的1种特殊的传播和交流符号;再到认知神经科学家运用脑成像、儿童认知发展等方法,探究音乐与内在神经通路的关系,与学习的“关键期”和“认知窗”的关系,试图将音乐作为了解高级脑机能内在皮质语言和促进大脑发展的窗口,取得科学论证。都足以说明国际环境,尤其欧美,关注音乐教育价值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事实,在智力竞争的时代下,更为突出和明确。还是让事实数据来证明音乐教育是如何对人类生活添光增色的。音乐教育的价值在民众中间的认识是如何的?以下为世界上,有关音乐学习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相关调查,可供参考:
1.根据NAMM2000年的统计,美国百分之80的学生认为学校音乐课可以促进学习评价的得分,比97年的统计增长了14个百分点。
—Attitudes, NAMM (International Music Products Association), 2000.
2.音乐教师的职业角色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们热衷的职业。
— “Music teachers as role models for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993.
3.2000年的调查中,美国仅有百分之31的青少年和成人因为学龄太大而没有学习音乐乐器演奏。
—Americans Love Making Music – And Value Music Education More Highly Than Ever, American Music Conference, 2000.
4.美国加州大学和日本新泻脑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们发现仅仅在读谱时,大脑的1个部位被即活。
—“Musical Brain – Special Brain Area Found for Reading Music Scores,” NeuroReport, 1998.
5.参加乐器学习的初中学生在数学测试中的成绩随着乐器的学习,逐年增加。
—“Music Training Helps Underachievers,” Nature, May 26, 1996.
6.10个人中就有9个青少年或成人,承认音乐学习增加了他们家庭关系的融合度。
—Music Making and Our Schools, American Music Conference, 2000.
7.音乐学生们证明了他们有的考试焦虑和表现焦虑要轻于没有学习音乐的学生们。
—“College-Age Musicians Emotionally Healthier than Non-Musician Counterparts,” Houston Chronicle,1998.
8.大概百分之90的学生认为1中音乐乐器的学习应该成为学校基础公共课的1部分。
—Americans Love Making Music – And Value Music Education More Highly Than Ever, American Music Conference, 2000.
9.大多人认为音乐教育是1种基本的权利,而我认为音乐教育对人类的存在是最基本的1种方式。
—Jewel –歌唱家、歌曲作家及乐器演奏家。
10.音乐家职业的人群证明了他们有着比非音乐经历的人群多出百分之25的脑活动。
—Exposure to Music Is Instrumental to the Brain, University of Muenster.
11.1998年的1项研究中,证明了参加键盘学习课的退休老人表现出了焦虑感、孤独感、抑郁感状态的减轻。
— Scientific Study Indicates That Making Music Makes the Elderly Healthier, American Music Conference,1998.
12.据瑞典的研究证明,学习音乐的人群,生命力要比没有学习音乐的人更长。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96.
13.加入学校管乐队的学生们在烟、酒、违法药物的使用上,都是任何社会群体中是最底的。
14.法国1项研究证明,音乐学习有助于意外伤害中受伤人群的语言恢复。
—Neurology, December, 1996.
从以上罗列的种种与音乐教育、音乐生活相关的研究和调查,不难看出,在人类文明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以“审美”来确立音乐在学校和生活中的作用,确为偏颇和浅显。学校教育的目光不应仅仅是看重教化的作用,音乐对人类的身心影响的潜力是巨大,从道德、情感、到人生态度,关乎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0点计划”负责人加德纳提出音乐是人类多元智力因素中必需和根本的形态,是人类认知、情绪和行为的1种特殊的传播和交流符号;再到认知神经科学家运用脑成像、儿童认知发展等方法,探究音乐与内在神经通路的关系,与学习的“关键期”和“认知窗”的关系,试图将音乐作为了解高级脑机能内在皮质语言和促进大脑发展的窗口,取得科学论证的事实,都足以说明国际环境,尤其欧美,关注音乐教育价值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事实,在智力竞争的时代下,更为突出和明确。
从当代音乐社会学角度来看,在现实生活中,聆听者以音乐为中介,将音乐作为1种获得情感的手段,作为涉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情感陈述方式,借以使自己更好地成为1种社会化存在。因此,学校音乐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号召下的今天必须面对的,必须实施的。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是倡导素质教育后非常热门的名词,对其部分期刊有这样的表述:“充分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在环境、教育影响下发展有关生理心理的、智力与非智力的、认知与意向的各种因素,并内化外在获得的经验,形成稳定的品行和体质。“简言之,只注重外在获取不注重内化经验,就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音乐对人类情绪、焦虑、压力、内在生化指标的有效影响,直至对大脑发育的影响,无不说明,从中国的大音乐教育环境直到学校基础教育乃至家庭教育,都应充分利用音乐对人类自身的内外效应,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发展,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研究未来的发展
实验室研究拓宽了人类了解音乐价值的视野,提供了客观的实证基础,音乐治疗、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等学科交叉进行众多疑案的解决,但目前为止,还有很多问题仍是悬而未知的,虽然音乐心理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大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只要有问题的存在这门学科就能更远更深地发展。
搜罗相关文献,很多学者目前关注的是,未来有关音乐效应的生理心理实验,需要投入人类学视野,鉴于音乐的文化差异性、种族性,研究需要关注是否人类能否从多种音乐文化中受益,即,本族文化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其他音乐文化是否也能产生1定的影响。
其次,在未来,学者们提出,音乐效应的研究应该,也会越来越多地渗入到工作地点、医院、学校甚至是公共交通。以有少数研究介入此领域,如音乐聆听能够刺激商店客人的购买驱动力(Stephanie Wilson,2003);音乐能够加速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Teresa Lesiuk,2005)。部分研究者已提出可能需要将舒缓性音乐应用在公共场所减少犯罪率(Ian Boswell,2005)。
再次,从自主神经系统到基础研究的最前沿-高级脑功能,与教育实际应用存在不同的文化,脑科学研究者关乎的是脑功能的新发现,而教师们关注的则是这些发现对课堂教育中的应用,执直白的说那么多发现,对课堂有用吗?在基础和应用之间构架贯通的桥梁也是重要的方向。
国外部分:
[3] Altenmüller, E. (1989). Cortical DC-potentials as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higher hemispheric dominance of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s. Inter. J. Neuroscience, 47, 1-14.
[4] Anvari, S.H., Trainor, L.J., Woodside, J., & Levy, B.A. (2002). Relations among musical skills,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nd early reading abil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83, 111-130.
[5] Andreassi, J. L. (2000).Psychophysiology: human behavior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w Jersey.
[6] A .Reznikov、S. Leush、V. Reznikov.(2000). Reducing too High Hormone Levels in Women during Parturition.
[7] Arnon, Shmue等.(2006). Live Music Is Beneficial to Preterm Infant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Environment. Birth. 33:131-136(6).
[8] Aschoff, J. (1979). Circadian rhythms: General features and endocrinological aspects. In D. T. Krieger (Ed.), Endocrine rhythms. New York: Raven Press.
[9] Augustin, P. and Hains, A. A. (1996) Effect of music on ambulatory surgery patients'pre-operative anxiety. Association of Operating Room Nurses Journal, 63 (4) 750-758.
[12] Barrett, L.F., & Russell, J.A. (1999). The structure of current affect: Controversies and emerging consensus.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1), 10-14.
摘要:承德满族音乐历史悠远,其中“清音会”已经被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的音乐工作者们、满族音乐爱好者们为满族音乐的传承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与贡献,但在满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需要有创新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满族音乐;传承;创新对策
一、承德满族音乐简介
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历史源远流长,多年的积累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满族音乐十分丰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集成”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工作,音乐工作者们整理出了满族音乐文化大致的框架结构,而当今的满族聚居地仍有很多满族风情的音乐需要搜集整理、传承。
清康乾时期,承德成为陪都。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清廷开始于此大兴文教,使“蛮荒之地”成为文化之都。具有特色的满族音乐就是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承德繁衍生根的。
在承德民间流传的满族音乐艺术大致有以下几类:满洲罕都勒春(热河二人转)、满族乌春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小唱)、朱赤温音乐(古老的满洲戏曲音乐)、哔喇力乌春(民间器乐曲:满吹音乐、清音会音乐、佛事音乐)、民族宫乐(宫廷乐)。而萨满音乐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它集歌舞乐为一体,成为满族音乐灵魂的代表。
满族的乐器也颇为丰富,其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的萨满音乐,如单鼓、抬鼓、朗、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而宫廷乐器的种类就更加复杂了,如:打击乐器包括建鼓、编钟、特磬、杖鼓、云锣、拍板、龙鼓、铜钹、达卜、接足、巴打拉等皮膜类、金属类、竹木玉石类共37种乐器;吹奏乐器包括埙、笙、管、箫、大铜角、笛、巴拉满等边棱类、簧管类、簧舌类、号嘴类共20种乐器;吹弹乐器包括琴、三弦、筝、巴尔扎克、得约总、口琴等板面类、皮面类、金属类共26种乐器。
二、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做法
承德,旧称“热河”,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为其关系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承德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与经验上,在传承满族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获得了市政府文件、政策性的支持
在从事满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的积极努力下,2010年,承德市政府出台了《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承德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定位,指出利用“清宫廷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促进文化、旅游、城市一体化发展。
2012年5月,承德市委宣传部针对政协承德市委员会第十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切实加大宫廷音乐保护传承力度、进一步扶植承德清音会发展的建议”这一提案进行了答复,纲要如下:将保护和传承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列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视并支持承德清音会申请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尽快在避暑山庄内设立展示宫廷音乐文化的固定场所,在市区内提供一处日常排练场地;设专项资金扶植承德清音会宫廷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对清音会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的支持是完成满族音乐文化发掘与传承的重要保证,这使从事这一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更加坚定信心、对承德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希望。
(二)立足于对满族音乐的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承德的学者及音乐工作者们长期以来积极投入到满族音乐研究中,其中对承德清音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研读史料,到民间访谈、搜集资料,分析与论证等研究方法,完成了许多论著,如钱树信先生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概说》、《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王玫罡先生的《关于承德避暑山庄清音会的由来》、程红菲的《清代宫廷遗音―寻访承德清音会、白晓颖先生的《避暑山庄文化中的承德清音会》、勤先生的《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等。这些著作和论文对于承德清音会与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向世人呈现了满族宫廷音乐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三)努力发掘并传承、创新满族音乐
众多的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在发掘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德清音会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清初形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呈现着汉族宫廷音乐与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复合型态,充分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大统一”的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存,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2001年原清音会的老琴师及高校的离退休老教授等30余人重新成立了清音会,他们潜心挖掘整理了民族文化音乐遗产,整理出包括皇家佛教、道教寺庙音乐在内的清音乐几十首,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活动展演、文化交流,为宣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承德满族音乐文化传承及创新对策
毋庸讳言,承德满族音乐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民族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性降低;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人锐减;挖掘、整理及传承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依据国家关于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做好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还要进一步创新。
(一)合理选配专业人员挖掘整理满族音乐
需要整理的满族音乐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宫廷舞蹈、民间歌曲、民间曲艺等。
一方面,应“走群众路线”,深入到市、县、农村,采集第一手资料,到人民中去,深入挖掘、搜集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满族音乐,把采录资料汇集成册、编印成书,使其受到记录、有料可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发展与继承。此发掘整理工作对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很强,他们必须是有丰厚的满族文化积累、精心研究过满族音乐文化的人,必须是能锐眼便从民间音乐中识别出有价值的东西的人,他们必须是个有力的专业团体,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并把搜集整理的音、谱、图、问、像建立数据库存储。
另一方面,在发掘、采录、整理的基础上,对承德满族音乐进行研究、创新、发展、继承。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对满族音乐的历史进行动态研究。满族音乐文化在经历了社会的变迁、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动态环境发生改变后,自身发生转变、在变中求存。音乐工作者们要研究满族音乐中各种音乐形式的产生、演变、发展,从中找到其自身变化的规律,发现其文化综合性的特点,使其得到弘扬与继承。
(二)充分利用政策工具保护发展满族音乐
承德当前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打造文化大市。所以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如管制、公共事业、政府直接提供等。
市政府要将满族音乐的保护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建立健全非物质遗产保护责任制、舆论宣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等,推进其科学化、民主化,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促进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将满族音乐文化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发掘、整理、开发、继承的经费投入。开展好此项工作,需确保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统一,共同做好发展满族音乐文化的工作。
把满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公共事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共同开展满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将满族音乐植根于基础教育的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满族音乐、了解满族音乐、传承满族音乐,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有效发挥高校资源研究创新满族音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办法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基地设在这里,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对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1.编写高质量满族音乐教材
对于教材的研发必须依靠扎实的理论知识,在音乐工作者采集、发掘、整理的资料基础上进行。清朝时期的满族宫廷音乐文化是蒙、汉、满、回等民族融合的音乐文化,要理清它的脉络,弄清它的历史发展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整体与分支、科研与教学、教学与应用诸多关系。
2.开展针对性满族音乐研究
依托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音乐与舞蹈研究室”的资源(包括师资、设备、高校间沟通、调研便利等),制定总体研究规划,采取分步实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整理出版满族音乐和民歌曲调集,作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资料库,为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提供依据;开展满族音乐文化各种器乐的研究工作,培养可以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人才队伍,以继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专业性较强的表演团队,依据开发整理出来的音乐进行创编,使满族音乐走向社会、投入市场、深入大众,在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繁荣满族音乐文化。
3.打造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
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应开发地域文化旅游项目。可谋划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参观欣赏,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教学、实践的成果由师生共同在园内呈现,形成研、学、产产业链,做大做强,一方面可解决政府对满族音乐文化研究投入资金的不足问题,还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宣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做到一举多得。
(四)积极吸纳多元机构传播满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一种文化,满族音乐文化来源民间与宫廷,具有大众性。目前,承德能说流利满语的人不足十人,能唱满族歌曲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文化的流失应受到大众的重视,而能唤起公众意识的手段依靠政府的宣传。所以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推广满族音乐文化,让大众认识它、接受它、乐于传承它;同时,也不能忽略民间力量,对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满族音乐研究及表演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帮扶,积极帮助民间演出团体克服各种困难,来共同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做法如下:
1.多措并举加大宣传
举办展览、讲座、论坛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公众更多了解其丰富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承德本土加强宣传力度,让市民及游客自觉、自愿成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播者。
2.深入大众成为亮点
通过发送宣传单、鼓励民间演出团体义务演出(产生费用由政府补贴等形式)号召人们保护满族音乐文化、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满族音乐文化深入大众,将满族音乐做成承德的一块品牌,成为承德文化中的一张名片,使世界了解承德、了解承德避暑山庄、了解承德满族文化、了解承德满族音乐。
满族音乐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自己的变化,但其文化价值就在于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文化内涵,它必须得到很好的保存、继承、发展和丰富,发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使承德的满族音乐得到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钱树信.避暑山庄宫廷音乐[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钱树信.离宫札记[M].内蒙国人民出版社.2010
[3]王珊珊.论满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J].音乐论坛.2011.06
[4]李鑫.满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
[5]白玮.满族音乐的文化定位[J].文化学刊.2006.1
[6]高玉侠.满族音乐及其研究现状[J].满族研究2013.2
[7]尚晶.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文学.2008.5
[8]张蕴华.发掘承德满族音乐,完善文化旅游产业[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作者简介:
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效果是很好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运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教学内在的规律性
运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不能想当然,不要认为只要是音乐,就能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随便拿一首乐曲或一首歌去应付,会导致教学的失败。事实上,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是很强的,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常规的教学,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篇章句段的理解,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些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往往不是听音乐所能掌握的。运用音乐要讲究针对性,要记住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
二、注意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音乐虽然可以融进语文教学,但它并不是主角,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不能超越语文的常规教学,它是作为教学方法之一而存在。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角,音乐只能充当伴舞、配角,因而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始终要明确这样一个概念:语文课堂中的音乐,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载体,带到语文课堂中来的音乐,其目的也只能是为教师授课时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增添道具和色彩,而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否则把语文课上成乐曲欣赏课,本末倒置,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三、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留白”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课堂在文章处理上,也要把握住突破口、关键点,找到文中四两拨千斤的地方。教师是导演,决不能身兼主演,切莫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文学讲究“意境在诗外”,音乐里有时“无声胜有声”,而这种感觉,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才能体味。比如教授苏轼的《赤壁赋》时,配放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解说,不要“配乐朗诵”,要把音乐还给学65生。欣赏完毕,教师也莫急于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最高境界的最好媒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四、注意音乐播放的时机和时长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学都用音乐,都需要音乐,我们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音乐,细致地进行操作。除欣赏式的播放外,一般的乐曲播放应在备课中根据需要进行节选,否则一曲下来六、七分钟,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远离教学内容。还要注意调控音乐播放的时间和音量,过多的音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过高的音量也会影响师生的交流。
五、注意音乐的选择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音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要与音乐课区分开来,所以选曲尤为重要。
(一)乐曲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用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捕捉信息,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如果作品的内容欢快、愉悦,就应该选取节奏明快、欢乐的乐曲;如果是表现悲伤情感的散文、诗歌,则应选取舒缓、了一幅幅迷人的春景图。学习课文时,我们不妨把这些优美的文字、景色诉之于听觉——共同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用活泼、欢快的曲调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畅想美好的春之景,深刻体味其中的生命跃动。如果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则不宜选用欢快之曲了。《故都的秋》表现的是苍凉、萧瑟的秋景,反映出来的是作者那颗孤独、凄凉的心,冥冥之中有一股鲜活的力量,因此,选择配乐曲目应侧重于用低沉而略带亢奋的乐曲。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轻快活泼的轻音乐;而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最好是选用琵琶曲。只有古朴的语言配上古朴的音乐,才能使学生在音乐感受中领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运的感叹。一般地说,配乐以纯音乐为主。从体裁上来说,写景的散文、诗歌配以轻音乐,像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等。音乐素材不仅要根据体裁来确定,还要根据文本的情感点来选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心脏搏动是每分钟60——80次,它按照这种节奏向大脑输送血液,节律平稳安静。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人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均按此节奏在微微地前后摇动着。这种节律,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节奏,人脑就是在这种节律下有规则地调整着全身的活动,并积极地思维着。因此,用以开发智力的音乐节奏,应该是二拍子,或者是四拍子的,它的速度也应该是每分钟60——8066拍。
(二)歌词的内容要与文章思想相符学习充满亲情的文章,比如赞美、颂扬母爱的,我们可以选《白发亲娘》《我的母亲》《妈妈的恩情》等;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选用《父亲和我》《父爱》等。讲解体现教师崇高精神的文章,我们可以配以“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烁,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这些歌曲的内容与我们要讲授的文章内容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思想。 (三)语文课上选用的音乐贵在和谐、流畅在剪辑上应当过渡自然、不留痕迹,音乐的节奏应当与教师组织教学的节奏同步,应注意寻找合适的衔接点和恰当使用音乐衔接的技巧。如:音乐接点要轻起轻落,接点前后的音量基本相同,把接点安排在教师讲解与效果音响之中,或在乐曲转换间作暂时的停顿等。音乐应与教学内容和谐,既要注意不同节奏的教学内容与不同旋律乐曲的和谐性,又要处理好不同调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的和谐性,紧张的气氛应选配节奏稍快和节奏感强的乐曲,愉悦的气氛则选配节奏欢快明朗的乐曲。在调式上、风格上差别太大的音乐素材(如: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等),即使它们的旋律和节奏都匹配,应用在同一节课上,也会给人以首尾脱节、前后相悖、若现,把音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用以抵消学生对单纯讲解可能产生的枯燥无味的厌倦感,使学生以饱满、愉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把注意力投入到获取语文课的主要教学信息之中。如果喧宾夺主,冲淡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发言,就会把学生的思绪带出课堂,迁移到欣赏音乐的境地。选配的音乐内容在风格上要健康、朴素。禁止将庸俗、低级的音乐引入语文课,音乐出示要把握好火候,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六、注意防止学生“走神”
在实际音乐欣赏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会在聆听音乐的开始时,能在一定的时段内使自己的心灵与音乐保持一定程度的同步,并随着音流的起伏产生种种情绪反映。但一段时间过后,不少人会开始胡思乱想,并通过这种音响产生种种联想,或对自己某些曾一度经历过的场景、场感和某些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这实质是一种走神。当然,这种聆听状态不一定是坏事,或许他们还会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得到某种精神满足而感到心旷神怡,还或许从中领悟到某种诗情画意,或因67此对自己以前经历过或阅读过的诗篇或文学意境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感悟。但我们也得承认,这相对于听乐之始所怀的目标,已经偏离了航向。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把握住播放音乐的时间,做到恰到好处。
第二节注意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无疑对现任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该有开放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有对当代文化包括通俗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探索并使用这一新的方法。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对当代文化现象毫无认知,对通俗文化抱有成见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个从来不喜爱音乐也不会欣赏音乐的老师会给学生营造出美的课堂氛围来。
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
运用音乐辅助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这是最起码的实践基础。如果教师本人对音乐一窍不通,未能领会乐曲的含意,也不向行家请教,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会贻笑大方,效果也适得其反。试想一个五音不全、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能选好音乐,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学和音乐的殿堂里遨游?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需要教师平时对音乐作品的大量接触、品味、欣赏,同时也应兼及其它艺术种类的学习。只有在一定积累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逐步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才能准确判断音乐作品水平的高下与风格基调的异同,从而准确恰当地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作品。一般来说,不好的音乐有如下特点:(一)具有病态性质的美,它的美很不大方,而是矫揉造作,带有使人不愉快的刺激性;(二)虽有音乐灵感性,但不具有开拓思维的想象力,音乐无高尚的意境,乐思浅薄;(三)使大脑得不到安宁;(四)音乐乐思缠绵,振奋不了精神,听后感到疲倦;(五)和声无规则,刺耳,毫无美感;(六)节奏较乱,规律性的重拍几乎不存在,听起来在心理上得不到平衡,干扰了生命同步律;68(七)乐队滑奏太多,油腔滑调;(八)歌词低俗。那么,听哪些音乐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呢?一般来说,好的音乐大致有如下特点:(一)具有自然、和谐、优雅性质的美,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二)具有开拓思维的想象力,能将人引入高尚的意境,以带给人灵感;(三)使大脑得到休息和平静;(四)音乐乐思慷慨激昂,振奋精神,;(五)和声优美,给人以美感;(六)节奏和谐,具有规律性,能使心理上得到平衡,气息产生共鸣;(七)歌词高雅、优美、有意境。诸如《两把吉他》、《古堡之月》、《再见,罗马》、《牧场上的家》、《环游世界》、《威尼斯之夏》、《葡萄牙的四月》、《贝尔西兹的自行车》、《伦敦德里小调》、《重归苏莲托》、《西班牙之雨》、《陌生人在伊甸园》、《蓝星》、《瑞典狂想曲》、《在巴黎天空下》、《我的意大利》、《春江花月夜》、《梦幻曲》、《天鹅》等等。
三、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
除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的音乐成分外,语文课文中也有大量的诗歌和一些戏曲的片段,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涉及一些音乐史和音乐常识。因此,要搞好这一类语文课的教学,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并准确地把这些知识引入到语文教学。这些知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古代乐律知识《明湖居听书》中的“五音十二律”。五音,是指“宫(1多)、商(2来)、角(3米)、徵(5索)、羽(6拉)”,再加“变徵(4发)、变宫(7西)”,就是现代简谱的七个音阶名。十二律,是指“黄钟、大吕、太簇(còu)、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战国策》中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时,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变徵之声(F调),曲中多“4发”音,音调悲凉哀乐,感动得送行者人人垂泪。元杂剧《窦娥冤》中的戏曲音乐,为“六宫十一调”。六宫,是指“黄钟宫、正宫、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道宫”,十一调,是指“大石调、小石调、高平调、般涉调、歇指调、商角调、双调、宫调、角调、越调”。元杂剧的曲调规定,每折只能用同一个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套曲。课文中节选的“法场”(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包括“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69活三、鲍老二、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十支曲牌。元散曲可以合乐清唱,分为小令(一支曲子)和套曲(多支曲子),仍然有宫调名,雎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宫调名)、“哨遍”(曲牌名)、“高祖还乡”(标题)。套曲只能清唱,不能搬演,但套曲是杂剧唱词的基础。
(二)古代音乐史知识从古到今,音乐与诗歌就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春秋时期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民歌)、雅(宫廷歌曲)和颂(颂歌)三部分。《伐檀》《硕鼠》是两首古老的山西民歌,《关雎》是古老的河南民歌,《无衣》是古老的陕西民歌。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根据湖南民间祭祀曲编写了《楚辞·九歌》。汉代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专门采集民歌,制订乐谱。著名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子夜歇》《折杨柳歌辞》《西洲曲》等,都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可惜的是,《诗经》《乐府》,只有歌词保留下来,乐谱大都失传了,所以今人不知怎样唱,虽有后人谱有《木兰辞》《琵琶行》等歌曲,但已不是古乐府音乐了。唐代设立了音乐机构“教坊”,收集了很多诗词歌曲和曲谱。转贴于 当时不少诗人的诗词,都谱成歌曲,广泛传唱。如王维的“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清平调》《关山月》、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卢纶的《塞下曲》、李煜的《虞美人》等等。现在,敦煌曲谱已由叶栋破译成现代曲谱,我们也可以听听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音乐了。词是音乐与文学合的艺术形式,又名“曲子词”“歌曲”“琴趣”“诗余”“长短句”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他们都是词人,也是音乐家。最有名的宋词歌曲,如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水调歌头》、辛弃疾的《西江月》《永遇乐》、姜夔的《扬州慢》等。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是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明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闻名世界的戏剧作品。到了清末,产生了最有代表性的戏曲艺术——京剧,还有其它说唱艺术。《明湖居听书》中的歌唱奇才王小玉,就是以演唱山东梨花大鼓而出名的。
(三)器乐知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器乐,按演奏方式,分为“吹、拉、弹、打”四类;按制作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类,就是所谓的“八音”:匏土革木,金石丝竹。匏为笙、竽之属,成语“滥竽充数”的“竽”,就属此类;土为埙,就是用瓦器制造的乐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请秦王击盆缶,缶属此类;革为皮,即牛皮蒙的鼓,《曹刿论战》中,军中70所击之鼓,属此类;木就是用木器制作的乐器,和尚敲的木鱼属此类;石为玉石之器,《石钟山记》中提到的“罄”,就属此类;金为钟镛,就是用金属制造的乐器,“无射钟”、锣、钹、战国编钟,都属此类;丝为琴瑟,凡使用弦索的乐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弹奏的琴,《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十五岁学弹的箜篌,《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所击的筑,《琵琶行》中,歌伎演奏的琵琶,都属此类;竹为箫管,横吹笛子竖吹箫。由于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机构,各种音色对大脑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例举一些常见的乐器的音色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现象:长笛:音色优美柔和,有浓郁的乡村情调。它的慢奏能勾起回忆,快奏表现天真快乐。它可以帮助去掉“心理杂质”,安心定神,协助人们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帮助人思路专一。黑管:音色光辉华丽,丰满圆润,音域宽广,表现力强。高音活泼欢快,中音幽默可爱,低音甜美空虚。在大脑疲劳时,它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思路活跃,体内肾上腺素增加。萨克斯:音色圆润甜蜜,情感真挚动人,有亲切感。可以作为调剂情绪的一种需要。圆号:音色丰满,甜美刚毅。有英雄豪迈的气概。音域辽阔、遥远、安静、朦胧,反映出空幻、忧郁、沉思的情调。它可以帮助增强形象思维中的幻觉。提琴:小提琴音色变化很大,给人幸福、甜美、快慰、恬静的感觉;中提琴则含蓄内在、稳重成熟;大提琴浑厚饱满,对平静大脑、推动思维活动很有帮助。二胡:可以激发人的爱国热情,从而增添奋发向上的激情。还能增强大脑的记忆力。琵琶:可以帮助人头脑清醒,减轻疲劳,增加。由于它是弹拨乐器,对大脑的声能刺激也是敲击性的,时时提醒你注意它的变化,所以只适宜单听,钢琴也是这个道理。
(四)语文知识中包含的音乐常识例如语文课本上有些成语与古代音乐有关:一鼓作气、滥竽充数、有板有眼、四面楚歌、靡靡之音、黄钟大吕、高山流水、异曲同工、弦外之音、胶柱鼓瑟、铜琵铁板、对牛弹琴、余音绕梁等等。
结语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语文学习,便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曲悠扬动听的旋律,一段欢快明朗的节奏,一个刻画得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都会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求知之弦,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而音乐便是这其间的潺潺流水,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灵,回环、旋转、陶冶、荡涤,它更是语文课堂的一剂活水,使整个课堂活力四射,魅力无穷。何况语文与音乐又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贝多芬认为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将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也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能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以往的教学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在我所任课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如下实验:前一个班采用音乐渗透法,后一个班则按传统常规方式教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我进行了一次测试,发现前一个班在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和情操素养等方面明显优于后一个班,前一个班学生的情绪与纪律也明显好于后一个班,前一个班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有兴趣,并且有很多学生已由厌恶转而开始喜欢学习语文了。实践证明,利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可以收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陶冶情操、营造学习氛围等效果,尤其是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有显著意义。在本论题的研究中笔者还存在一些困惑,其一,音乐的作用除了辅助课堂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是否还有助于其他语文学习领域或学习方式;其二,就音乐与语文教学存在72的更深层关系能否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比如一部乐曲的主题与主题变奏交错出现之于语文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多元对话;交响乐中各种不同音色乐器的配合演奏之于师生角色的协同共进;合唱中的领唱、对唱、伴唱和和声之于语文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等等。这些研究将有待于来日,有待于笔者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2]乐记.[3][21]刘勰.文心雕龙.
[4][5][6][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10][27]论语?泰伯.
[8][9]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2]孝经?广要道.[1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4]王守仁.传习录[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5.
[15]国家教委.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6]孟子?尽心上[M].中国古代乐论选集,1961.
[17][20][24][26]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8]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