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家安全个人心得体会

国家安全个人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28 23:36:13

国家安全个人心得体会

第1篇

每年的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也是国家安全教育课开课的时候,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需要明白国家安全高于一切,让我们一起学习国家安全的内容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优秀心得体会2021,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优秀心得体会【1】中国特色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多角度、多维度、全方面的大安全观。“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在社会环境愈发复杂、国家内外都面临挑战、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刻,我们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团结一心、磨砺才干,才能在重要关头扛得住风险,化险为夷。

作为一名大学生,当前的我们,能做的并不多,但是是万千力量中最坚固的基础,我们安心在家不出门,面对纷繁的消息,不信谣不传谣,是对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大支持。许多同学在疫情开始的时候就透过发达的网络及时了解疫情,并同时向消息相对滞后的家人科普转达,这也是我们所应当做。与此同时,尽管当下的我们还在自己的小家里,但在未来,我们会步出社会,成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运转中的一环。当下的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知识,不断奋斗,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安全学子,尤其是即将面对行业岗位的大四毕业生,把握好国家总体安全观,了解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就业和择业都有很大帮助,公共安全三角形基础理论的讲述对我有了新的启发。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对于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日趋增加,这不妨成为未来工作的落脚点,对于其教育、宣传都将有大范围的实践和发展空间。

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优秀心得体会【2】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或者国家安全的集中系统教育是中国在大国和强国道路上要补的课。政府要引导民众对于国家安全的长远方向和战略取向有准确认识。有几条基本思路可供借鉴:

第一,政府不能包办一切,需要引导社会和市场资源共同参与,从全方位、多层次协调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比如,好莱坞大片是美国进行爱国主义和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电影把威胁具象化,这就是教育。所以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大片,当然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动画等形式把安全观念具象化。信息安全集中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渗透、要持久。

第二,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政府、企业、个人在信息安全上有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安全教育首先检验的就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知识储备。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政府首先要树立一个标杆,制定一个正确与错误的标准,从而实现网络的自由有序。对企业来说,安全是一种成本,所以企业不太愿意在网络安全上投资。因而,国家安全教育不是单向度的对人民的教育,而是对国内各层次的系统教育,从政府官员到企业人员,再到普通民众,各行各业都要将网络安全上升为指导生活、工作、学习的一种准则,并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具体落实。

此外,媒体要以负责任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避免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进行放大和煽情报道,在制造新闻的娱乐性时,不要忘记媒体的社会责任。

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优秀心得体会【3】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不仅是因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作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要尽自己的力所能及来维护国家安全,为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了这次国家安全教育课,我认识到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家携手同行,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是人民安全,从我做起做起,防范疫情期间不聚集,戴口罩,共同战胜疫情,向奋斗在一线的人员致敬!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的关心国家安全,并为国家安全在适当时候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也深深的为我的国家骄傲,为中国打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安全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国防和国家安全观念,已不能完全满足科学技术含量急剧增加的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因此,顺应时代变革、更新国家安全观念成为时代所需。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法治意识,营造维护国家安全的浓厚法治氛围,增强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

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优秀心得体会【4】没有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国和家永远是一个整体有国才有家,所以国家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而言,安全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于我们至关重要,一旦失去便是毁灭。国家安全像一个舒适的摇篮,但是我们不可以躺在摇篮里从大人变成孩子。国家安全看似宏大遥远,但是由每个人的努力而组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从身边做起,捍卫国家的安全。

国家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因为国家的安全,你我都是受益者,虽然我们生在了和平时代但我们也需认识到,仍有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运用人力和技术的各种方法手段,对我国家安全利益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我们要做到‘’人人关心国防建设、人人维护国家安全、人人为国防建设贡献”的社会环境,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防线,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优秀心得体会【5】在当今现代化竞争社会,不论是个人,是国家,还是祖国的未来希望,气氛变得愈加紧张,同时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愈加流行的话题,反思一下,会有一天,我们繁荣一世的祖国会走向毁灭吗?

人类是地球的高级动物,但不是主宰者,同时,仍然有着不可推卸的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出于个人,它有着养育一方水土,一乡人的恩情,出自他人,则有着人人之间,彼此爱护的情义,出自其民族大义本身,国人应当为民族利益安全献身贡献,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周恩来年少读书时,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身作堂堂七尺男儿,不倾心效力于国,要此身躯有何用?话虽如此,先人之所以能从当初黑暗纷争的时代,挽回曾经的旧中国,就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与世俗不一的气魄与民族魂,拥有着忘我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捍卫国家的警惕自卫意识,有人说,逆境使人求生,顺境使人消沉落寞,故如今人们没有太多的必要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然有愿意付出的人去做,有人却为之摇了摇头,留下的只是无声的叹息。

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优秀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观看“国家安全教育课”后个人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交流个人心得体会5篇2020

国家安全教育课心得体会5篇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观后感优秀范文

2020《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学习心得5篇精选

国家安全教育公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个人心得体会范文5篇

大学生观看国家安全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5篇

第2篇

 

国家安全教育课心得体会一

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各地国家安全教育活动正广泛展开。本次国家安全教育日的主题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给坚强保障。值此之际我也观看了由公共安全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教授主讲《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疫情防控》高校公开课。这种全社会对国家安全的热切关注和进取响应有力证明,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国家安全始终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稳”最“实”的基石。维护国家安全须臾不可放松,更需汇聚全民力量。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历史一再启示我们,没有意识到风险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当前,在疫情在国内外蔓延的情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所覆盖的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各种能够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任何一个领域出现安全问题,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乃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们将每年的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就是为了提醒人们认清国家安全形势、增强危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国家安全观念。

国家安全教育课心得体会二

经过这次的国家安全教育课,我认识到在此刻我们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给坚强保障。

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我们更要意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人人都是主角!这堂宣传课结合了目前发生于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中国在防疫面前做得十分棒,同时在进取援助其他国家抗疫面前也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职责大国的形象。

我们注意到民众在公共安全事件面前绝不仅仅是被动的、被保护的对象,同时他们也是进取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主体。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法制建设、强化政府职能建设、健全信息公开媒体与互联网管理制度、强化专家的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公民应对疫情灾情素质、切实把”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注重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外溢风险及其应对政策措施。

应对疫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能够做好日常的自我与家庭预防、利用假期丰富自我,做好心理调控、提升信息辨识本事、不传谣不造谣。大学生们创新前行,在进取对社会做贡献中,将实现自身的韧性增强和境界升华。

国家安全教育课心得体会三

一、时代不断提高,发展是保障安全的基础

在遥远的古代,威胁国家安全的无非是部队人数的悬殊,或是冷兵器的寒光,而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因素早已远远不止这些。军事、政治、文化、网络、生态、生物……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来自四面八方,而要想保障国家的安全,就必须要使得国家各个方面都不断发展。“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我国曾有过深刻的体会,好在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捍卫了我们的国土,又以坚持不懈的精神使我国不断发展,到如今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颗最闪耀的星。由此我们能够明白,要想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是第一要义。

二、各个方面环环相扣,每个方面都值得重视

国家安全有很多方面,我们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因为每一方面的因素都是环环相扣的,他们会互相影响,在必须条件下也可能会互相转化,比如此次新冠疫情,按理说,疫情应当属于生物安全,但当疫情发生时,我们的经济也会受到损害,此时经济安全也受到了必须程度的威胁。危害国家安全因素众多,每一个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家之间应互帮互助

作为人类,我们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我们的行为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会互相影响,所以纵使有时国家间会有利益纠葛,但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就应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帮互助,共同度过危机。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国外疫情不断加重的同时,不仅仅国外损失严重,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会受到影响。而我国在这时就充分展现了友好的一面,当疫情蔓延,我国进取帮忙其他国家,主动供给医疗物资,分享疫情防控方法,展现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有的样貌。

四、全民参与,人人都应当加强保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大学生更应起带头作用

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国家安全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极为方便,同时,信息的泄露也更加不易察觉,所以我们人人都应当树立起保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对一切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细心谨慎,注意自我在网络上的言行。作为大学生,我们理解着先进的教育,也有着更先进的思想,我们更应当做好表率,为维护国家安全献上一份力。

国家安全教育课心得体会四

既要重视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既要重视发展问题,又要重视安全问题;既要重视自身安全,又要重视共同安全,这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每一位公民,都应熟悉和把握这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刻内涵,以自我的一言一行践行“国家安全法”,自觉成为国家安全法的模范遵守者和持久守望者。

2000多年前,古人左丘明就警醒世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应对“国家安全法”这样一部事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大法,每一个公民都应知法、学法、懂法、守法。去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的“国家安全法”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我们不仅仅要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这一天参与、体会、感受国家安全这一高大上的主题,更要将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家庭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等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一天的记忆与实践。

国家安全教育课心得体会五

经过这次的国家安全教育课,我认识到在此刻我们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给坚强保障。在即将到来的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我们更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的国家安全法治宣传教育。要意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人人都是主角!同时要加大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等法治宣传力度,结合典型案例,加大以案普法的力度,坚持网上网下结合,不断提高国家安全法治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第3篇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当今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前所未有密切联系条件下提高驾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已经成为关系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就国家安全战略而言,地方领导干部思虑和谋划工作不仅要胸怀经济发展的全局,还要关注国防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对军队领导干部来说,思虑和谋划工作不仅要胸怀国防和国家安全的全局,还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没有经济发展的国家安全是不稳定的安全,没有国家安全的经济发展是不完全的发展。从实践的效果看,军地干部交叉培训,通过系统学习战略理论与参观考察,学员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维能力,在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寓军于民的过程中,树立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全局观念,从而形成一支具有战略思维和战略前瞻能力的高素质领导队伍。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过去一讲国家安全,就是指边境疆土,现在看,还要围绕国家利益这一更高层次来认识国家安全。当今世界,国家安全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国防和国家安全观念,已不能完全满足科学技术含量急剧增加的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因此,顺应时代变革、更新国家安全观念成为时代所需。

   很多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感悟:一个人懂得经济管理,可能是一个经济家,掌握了组织领导管理的学问,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但学习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知识,具备了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才可能成为一个战略家。

   国家安全绝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在保卫国家安全上都义不容辞。对今天中国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认识越深刻,忧患意识就会越强烈。而只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才能使我们避免在实际工作中以眼前利益遮蔽未来利益、以任内利益替代长远利益、以集团利益超越国家利益,才能以更大的胸襟、更远的眼光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一、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是保障安全的基础

   在遥远的古代,威胁国家安全的无非是部队人数的悬殊,或是冷兵器的寒光,而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因素早已远远不止这些。军事、政治、文化、网络、生态、生物……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来自四面八方,而要想保障国家的安全,就必须要使得国家各个方面都不断发展。“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我国曾有过深刻的体会,好在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捍卫了我们的国土,又以坚持不懈的精神使我国不断发展,到如今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颗最闪耀的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想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是第一要义。

   二、各个方面环环相扣,每个方面都值得重视

   国家安全有很多方面,我们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因为每一方面的因素都是环环相扣的,他们会互相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互相转化,比如此次新冠疫情,按理说,疫情应该属于生物安全,但当疫情发生时,我们的经济也会受到损害,此时经济安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危害国家安全因素众多,每一个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家之间应互帮互助

   作为人类,我们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我们的行为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会互相影响,所以纵使有时国家间会有利益纠葛,但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就应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帮互助,共同度过危机。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国外疫情不断加重的同时,不仅国外损失严重,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会受到影响。而我国在这时就充分展现了友好的一面,当疫情蔓延,我国积极帮助其他国家,主动提供医疗物资,分享疫情防控方法,展现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有的样子。

   四、全民参与,人人都应该加强保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大学生更应起带头作用

   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国家安全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极为方便,同时,信息的泄露也更加不易察觉,所以我们人人都应该树立起保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对一切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小心谨慎,注意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作为大学生,我们接受着先进的教育,也有着更先进的思想,我们更应该做好表率,为维护国家安全献上一份力。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这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每一位公民,都应熟悉和把握这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刻内涵,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国家安全法”,自觉成为国家安全法的模范遵守者和持久守望者。

第4篇

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将于6月1日实施,与之相应对,国务院拟设立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也轮廓渐显。

一位接近组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人士日前透露,为配合即将实施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委员会不日将组建完成。该人士表示,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有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四个部门。此外,农业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因与农产品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也在组建之列。

该人士还称,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将由国务院副总理级别的官员担任;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则主要是食品安全监管各相关部门的高层官员。 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是中国政府提出的目标。

有关专家指出,国务院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是一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该委员会的级别将高于国务院其他部门。

“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级别高于卫生部,其职能的技术操作性很强,应该由国务院规定,我们不便揣测。”卫生部新闻办未能向《凤凰周刊》记者证实相关求证,仅表示已留意到有关报道,正在向有关部门核实。其他相关部委也表示,目前还不清楚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组建进展情况。

或副总理挂帅

虽然相关部门三缄其口,但上述接近组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人士告诉记者,新组建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将进入国务院组成机构序列,卫生部主要承担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标准制定、信息,其他部门则分别负责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安全。“人员不会采用从各部委抽调的形式,而是组建一个新机构,人员固定化。”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但卫生部门需要协调的部门包括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由卫生部牵头协调上述平行机构,显然难度不小。

“级别太低,无法协调相关部门工作。”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分析认为,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将会由一位国家级领导人领导,级别高于国务院各部委,这样才可协调所有食品安全部门。

分析人士认为,按照国务院分工,有可能挂帅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工作的将是分管工业、农业的副总理。

罗云波表示,在组建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同时,还将成立国家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三个专业性质的委员会,为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这三个委员会的大多数人员已基本选定,其中既有官方代表,又包括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有关人士,但未包括企业界人士。

“食品安全委员会最主要的职能是协调,协调各部门之间在监管中信息的交换,以及统一的行动等这些问题。”罗云波认为,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还应在现行监管体制下对监管者进行监管,了解监管者是否作为、是否乱作为等。

此外,他特别指出,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还应担负起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方面的职责。“国家的食品安全战略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站在更高层面上来研究。”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将主要负责决策,卫生部及各相关部门负责执行。各部门可能会在卫生部牵头下成立一个办公室,作为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对于记者“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否在卫生部设立办公室,并由卫生部副部长(同时兼任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出任办公室主任”的求证,卫生部新闻办工作人员未作表态。 近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促使监管升级。

监管模式争议

组建高级别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并导致公众对监管滞后、疏漏的质疑和诟病。

目前,我国卫生安全执法主体涉及农业、卫生、工商、质监、药监5个部门,但在执法实践中,往往暴露出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来管的问题。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即使在某一个部门的层面,也很难面面俱到地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

“中国食品安全涉及面很广部门、种类、行业、企业都很多,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很容易造成‘一个部门管不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局面。”罗云波表示,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在运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部门利益平衡问题。

“政出多门”是中国食品监管的“先天”顽疾。在罗云波看来,不同部门分管不同环节的“横向分段”体制,不如“垂直管理”有效。多个部门在分段监管,各个监管环节的衔接不够使得一些信息、一些事故的处理不及时。食品事故一旦发生,尽管有这么多部门,事故仍扩大和蔓延。

罗云波坦言,从名义上讲,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是高于各部门的协调机构,理应有权协调各部门的管理职能,但是在具体运作中,难免受到部门利益的牵制。他认为:“可以成立跨部门的专业管理机构依据具体的食品生产情况,随时指导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管,保持食品监管的连贯性,排查食品监管的真空。”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食品安全法》起草有关负责人李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食品安全法》依然维持了分段监管体制。不过他解释说,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家层级的协调机构,是对分段监管体制的很大推进。

对此,罗云波表示,采用哪种监管方式由国情所决定,并不是说分段监管没有垂直监管有力,而是在现有分段监管的模式下,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食品采用垂直管理的方式将会更有效。

难以“一劳永逸”

据了解,在以往的食品监管中,曾经出现过以临时形式存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机构2007年国务院曾经成立过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由质检总局牵头。后来的运行情况表明,该机构在协调各部门职责,平衡部门利益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第二个由法律上明确的常设议事机构,级别高于部委级,在协调各部门时理应享有更大的话语权。罗云波表示,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但随着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和运转,必定能在协调监督各部门时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罗云波称,食品安全监管,不仅在中国是个难题,在全世界都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食品安全委员会应理性看待,不能指望食品安全问题能一蹴而就或是一劳永逸地解决。

第5篇

一、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重大意义

对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文化是民族生命的血脉与国家生存的灵魂,国家对于每一个个体既是一种切身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共同体,所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涉及到国家利益的大事,是维护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战略。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先生在主题演讲中说,做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真正的坚实根基,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好可控因素来抵御不可控因素的消极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王佐书还特别指出获奖作品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影响,并强调了建立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紧迫性。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来颖杰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今世界,如何保存本国的文化个性,如何建构本国的文化认同,如何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如何在全球化的文化参与体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已成为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课题。“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讨会”正是以中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为研讨核心,旨在深入分析影响中国文化安全的多重因素,积极探索进一步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文化战略。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研究员在大会致辞中提到,文化安全对国家的安全是一种内在的支撑力,我们也切身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内心里感到了一种对我们自身赖以生存的文化忧患,因此,国家文化安全是研究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良性文化生存境遇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社会、信息等方面的安全状态――它主要包括国家的文化利益是否得到保障,文化的价值与精神是否得到认同,文化的资源与遗产是否得到保护,文化的传统是否得到传承等诸多核心内容。中国人民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杨毅将军认为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体系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安全贯穿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信息安全中。新千年来,文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正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基本的政治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的安全在文化安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目前,我国的国际角色正在进行战略性转换,将承受更大的国际压力,意识形态与西方冷战思维的对立、民族复兴与世界霸权主义的矛盾以及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其它国家利益的矛盾都是我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杨毅将军指出,文化安全不能只靠防和堵,要有与西方文化竞争的勇气与努力,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体系中,要着重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穿透力与影响力。

二、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相关范围

当前,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尚无准确的定义,而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概念范畴与国家文化安全又存在着概念的交集,与会专家共同认为,目前尽管关于文化安全的定义不尽相同,关于文化安全的研究也各有侧重,但是其主要内容都涉及到国家的文化、国民的精神信仰、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的传统习俗等主要理念,大家从各自角度就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界定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刘跃进教授认为,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社会特征的保持与延续,其关键则在于文化的先进性,我们要摒弃、归档和消解落后文化,选择、创造和拥戴先进文化,这才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潘一禾教授认为,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文化安全”主要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这种被普遍渴望的“安全感”需要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局观视野,一种尊重国际文化关系和国家、社会文化关系复杂性和联动性的整体思路、一种超越军事胜负和财富排名、敢于用新的理念运作国力、促进跨国、越界各方合作和共同治理的怀、大气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关系列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化、国际文化霸权、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多个向度、多种关系的复杂命题,是涉及到我国文化安全的内在结构、国家文化的国际形象以及如何对待我国民族文化与历史资源等历史、民族、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文化合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喻发胜教授在对文化内涵的深入考证基础上,对国家文化安全做出了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的定义,其广义定义是指“作为利益主体的国家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其利益生成能力与方式、利益分配原则与利益博弈机制不受外在威胁与内在疾患的影响,国家的生存、发展处于非危险的状态”;而狭义的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作为利益主体的国家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其利益分配原则与利益博弈机制(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不受外在威胁与内在疾患的影响,国家的生存、发展处于非危险的状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副教授沈洪波女士就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困境做了专题发言,她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困境,如文化安全的参照系数,文化安全研究的宽泛性使国家文化安全的学术研究难以定量与定性等问题,在梳理文化安全研究的现实困境的过程中,她总结出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是以全球文化的方法为线索,以民族认同为基本立场,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进行的理论研究。

三、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威胁总体而言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来自外部力量的,对本民族、本国文化构成的破坏性甚至颠覆性影响,使我国文化传统受到侵蚀与断裂,其二来自我国传统文化内部的对待文化传承的断裂与遗失问题,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认同危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果不认真对待文化领域的安全问题,不及时发现文化安全隐患,并在可执行层面上提出解决方案,那么,我国当今良好的发展势头将会在文化方面出现裂痕,进而危及国家安全。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视角详尽分析当前文化安全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报社社长、总编辑许明先生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缺乏主体性、主流文化创造仍然弱化、对传统文化的取舍保留、对西方思潮的消化不良、文化理念的基点不清、新媒体的外强内弱、对外宣传的输出乏力、文化遗产的大量外流等八个方面概括了当前文化危机的客观存在。就国际传播领域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范周先生在发言中指出,文化传播力与国家文化安全关系十分密切,我国科研机构与教育部门要在传播对象、传播手段、传播观念与传播的形势方面做细致的研究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搞好国际传播是完成文化软势力建构的前提,是文化安全极为重要的表现形态。他特别提出,只有我们充分地掌握国际传播的话语权,才能在国际上树立我们国家的正面形象,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就当代文化理论的西方化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建明先生以《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对文化安全的影响》为题,细致分析了当前文化理论的学术话语权存在的现状与现实矛盾,他指出:中国现在的社会科学理念大部分是从西方引进的,这必然对文化安全造成一定影响,解决当前文化安全的话语权问题的核心部分是我们要自觉地进行文化建设。

就新媒体环境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从概念与观点,形态和内容、行为和影像,思考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当前传播领域出现的微博、网络游戏、“谷歌”退出等新媒体事件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他主张建立一种综合与发展的文化安全观念,让社会公民普遍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增强社会个体的自身文化免疫力,他认为此举比创建无菌化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同时他提出文化是差异化的代名词,“求同”与“存异”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处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两个主要策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女士在发言中提出,当今媒体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这种以社交媒体、博客、播客,SRS(社交网络),RSS(订阅技术)系统为技术代表的媒体形态颠覆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方向,形成社会个体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新态势,为国家文化安全的建构提供了一种载体。

在艺术创作与研究领域,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著名剧作家柳建伟先生从影视艺术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提出,比较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在2010年创作与评奖倾向差异,他认为美国电影对美国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坚持是一以贯之的,并且有很强的现实精神;而中国电影仍走在逃避现实、钻故纸堆的老路上,当前一部分影片扭曲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断地突破中国传统价值观底线,十分令人担忧。他指出,应及时扭转这种创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在今后创作中体现正面的、积极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张志君研究员以多年来对中国电视文化安全的实践与研究经验为例,从宏观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要维护中国电视文化安全需要从系统性、关联性、等级结构、动态平衡、持续性等五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思考,既要注重国家文化安全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又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清轻重缓急,同时也不能忽略个体、环境与预期的动态平衡,要注重与时俱进。同时张志君先生就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需要在道德、行政、法律、社会学、习俗、宗教、意识形态等十种维度上加强调控。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藩先生从电影与文化安全的角度提出,电影作为视听艺术重要的媒体形式,能引起受众内心深层情绪的强烈共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通过对当前影视创作个案的详尽分析,指出当前主流电影与商业电影应该摒弃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流弊,突破当前现实题材创作的困境,用艺术的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政治认同感。西南林业大学朱晓艺副教授也就西方电影节的文化安全策略分析了中国电影和文化海外传播情况,她指出,西方成功的电影节通过树立强有力的文化品牌进而推行本国或者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捍卫本国或者本民族文化安全,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少局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深入的研讨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研究员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社会性的形态与特征。《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先生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阐释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编辑部苏娟老师从2010年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若干热点问题,分析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前提,其作用和影响是深层次、潜移默化的。与会专家共同总结了我国目前的文化安全形势,并就如何采取积极的文化战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持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共同展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前景。

第6篇

你在焦虑吗?为什么而焦虑?

去公司的路上,你在路边的早点摊上买了个煎饼果子,面目可疑的食用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你决定不去想安不安全的问题,大口咽了下去;办公室里,同事们正奋力敲击着键盘,表情凝重,看起来个个都很上进努力,你知道原因不过是最近公司要裁员的消息,大家都不希望自己是那倒霉的百分之几;打开电脑,你检查了下自己的股市账户,发现亏损额又增加了,想起当年奋力扑进股市,希望能实现理财致富的梦想,你觉得自己有一点可笑;新闻上正在滚动放着深圳病人家属起诉助产士的医疗纠纷案件,你记起上次取体检报告时医生叮嘱说你有慢性胃炎,最好开药治疗一下,你这时有点怀疑,那医生会不会是为了多卖药,故意把情况说得严重了一些?

这是你日常的生活,和许多都市人日常的生活,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安全感

食品

据《小康》杂志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2011-2012中国饮食安全报告》显示,「80.4%的人对当下的食品没有安全感,绝大多数「91.3%的受访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在食品当中,消费者最不放心的是熟肉制品,其次是膨化及油炸食品、鲜肉、乳制品和蔬菜。

职场

网络调查显示:69%的职场人士经常会产生不安全感,23%的人偶尔会有不安全感。缺乏职场安全感已成为焦虑症的主因之一,并攀升至职场身心健康杀手榜单的高位。职场安全感缺乏甚至是世界性难题,欧洲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涵盖16个国家2.3万名职场人士的调查,发现欧洲多国职场人受不安全感困扰,并已经影响到了身体健康。

养老及社会保障

多年的一胎化政策,造成中国很快临近421的家庭模式,「独一代要扛起养育4位老人的重责。此外,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得比较晚,因此养老金的缺口一直是让全社会焦虑的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浪潮扑面而来,社会养老的支出将在未来数年呈现增长态势,而「独一代面临的焦虑是:随着人口增速的下滑,缴费人群回落,到自己老的时候,怎么办?

财产

对很多人来说拥有财产等同于拥有安全感。那么,拥有多少钱才能有安全感呢?这个问题始终是网络BBS长盛不衰的话题,在五花八门的答案中,最多的答案是:够花就行。《财富赢家》杂志对此话题进行延展,以而立之年的普通中产阶层生活为参照,计算出「够花这两个字的价格是1500万元,并且强调,「这是个让人心碎但不得不面对的数字。

收入

焦虑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财务焦虑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来自收入的压力成为了摆脱不掉的阴影。房屋贷款、信用卡账单、油费、水电账单、保险支出、社交应酬,恒定上升的支出,和缓慢的收入增速,形成鲜明的对比。

「80.4%

69%

「91.3%

1500万元

421的家庭模式

安全感指标

婚姻

这个曾号称世界上婚姻最稳定的国家,如今正迎来离婚率的高发期,全国离婚率已连续8年增长。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新婚夫妇和离婚夫妇之比几乎达到了3:1,即每3对新人结婚,就有一对夫妻离婚。婚外情、家庭经济纠纷、情感不合成为促成高离婚率的3大杀手,而其中,又以婚外情为主因。一边是庞大的剩男剩女,一边是一路走高的离婚率,中国人在情感问题上正面临着高度的不安全感。

3:1

公共交通

2011年的「7.23温州动车事故、上海地铁追尾,以及下半年连续几起校车悲剧,使得公共交通牵动了全体国人的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众在交通出行上的不安全感。

社会治安

在官方发布的公众安全感指数中,社会治安是最重要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编制的「2011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中,重庆成为排名全国第一的最安全城市,紧随其后的是天津和北京。

环境

去年底,PM2.5引起了公众极大关注,它再次提醒了人们:在一个受污染的环境里,提高生活质量是多么虚妄的事情。在一项针对移民人群的调查中,干净的空气、清澈的蓝天、纯净的饮用水,孩子们可以活动的大片绿地,是除教育以外最吸引移民者的因素。

政治

对中等收入及富人群体来说,政策安全感在诸多影响安全感的指标中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却极为匮乏。修改宪法时明确国家保护私有财产和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在当时都极大增加了人们的信心。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提升,政治透明度、稳定的法律法规等,都成为影响安全感的重要风向标。

贫富差距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更有安全感,由于贫富分化不严重,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会太激烈,因为有庞大的中产阶层可以作为缓冲地带。拉美国家近年的发展就是极好的例子,中产阶层的崛起,改写了这一地区历来严重的社会不稳。中国的经济总量虽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产阶层规模过小,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中产阶层的规模仅仅在12%~22%之间。

12%~22%

天津/北京

重庆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哪些因素对普通人的安全感影响最大,我们将11项安全指标制作成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问题是:「下列11项安全问题,你最担心什么?并请按照担心程度给它们打分,分值越高,代表你越不放心。随后我们在街头随机访问了100位路人,请他们帮忙完成这份问卷。

结果显示,食品问题、收入水平、贫富差距成为普通人不安全感的最大来源。根据调查人员的反馈,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的随意交谈显示,新闻事件对人们的影响较大。以食品安全为例,许多受访者都提到了三鹿奶粉及蒙牛牛奶丑闻,并表示这导致了自己在超市购物时都十分谨慎,以前不太关注品牌、生产日期、添加剂成分的,现在都会仔细挑选比对。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没有遇到严重的食品问题,但大部分人仍将此项列为最影响安全感的指标。

此外,收入水平和贫富差距过大,则是人们财务焦虑最大的源头,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物价涨幅,并且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很难改变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社会地位;而不时爆出的炫富及官员贪腐事件,则加重了这种两极分化的无力感。

IMPORTANCE

TO YOU

选项 影响程度 (0~100)

1.食品

2.职场

3.收入

4.财产

5.养老及社会保障

6.婚姻

7.社会治安

8.公共交通

9.环境

10.贫富差距

11.政治

财政

职场

贫富差距

养老

及社会

保障

公共

交通

婚姻

环境

政治

社会保障

收入

食品

对普通人来说,安全感意味着什么?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安全感意味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确定感和可控感。换句话说:你相信自己从超市购买的这盒牛奶没有三聚氰胺;饭店端给你的菜是用符合健康标准的食用油烹饪的;走在马路上时路面不会突然塌陷;坐在列车上不担心它会中途出现意外;你在家中看电视时不会有人未经许可就破门而入;你合法挣得的财产不会被人强行占有;你努力工作后可以老有所养;你打开水龙头就能喝水。

这就是安全感,很基础,但是很重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它仅次于生理需求,而其他的所谓幸福、自由、舒适等需求,都需要建立在安全感之上。它是人们构建文明生活的基石。

那么,究意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安全感?

个人的欲求偷走了我们的安全感。

对大部分人来说,财产是安全感问题中最重要的一环。一项针对「剩女的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未婚女性认为选择男友时,对方一定要有财富积累,才能带给自己安全感。考虑到现在的择偶观,这一数字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每年都会做的「上班族财务焦虑大调查则显示,每年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感到焦虑的都市人群比例平均达到了85%,大陆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台湾相近,这一数据可以作为大致的参照。

对富人来说,存量财富的安全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财产是否有保障。如果财产可能因某种原因被损毁或者剥夺,那么就不安全,这原因既可能是犯罪者抢夺,也可能是自然灾害,或者是社会的稳定性发生动摇;对更多人来说,流量财富则更为重要,即未来预期收入能否大于支出,如果需要支出的财富要高于能获得的收入,那么安全感无疑就会降得很低,人们不敢随意增加消费,而是更偏爱储蓄。

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对财富的追求,放大了个人的欲求。拥有一套大房子可以住得宽敞舒服,抵挡各种恶劣的天气,容纳你对家的所有要求;拥有一辆代步车能应对紧急情况;拥有新潮的电子产品能让你紧跟时代而不会变得落伍。但太多的欲望却会降低一个人的安全感,想要的太多,能拥有的太少,这中间的落差会让焦虑感越来越强。卖肾买iPhone的新闻虽然极端,却折射了欲求泛滥的社会现实。

失范的社会偷走了我们的安全感。

在一个GDP崇拜的社会中,更高、更快、更强具有群体性的感染力,所有人都在力争上游,剧烈的竞争和社会的失范相合力,让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公共交通安全等问题凸显出来,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增加了人们对失业、生病、养老等困境的担忧程度。在这种氛围下,人心的敏感程度有增无减,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会自然投射到自己身上,从而引发共振效应。 人们变得越来越觉得不乐观,越来越焦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降到低点。移民热的背后,正是有能力者用脚做出的投票;更多的人则只能在继续不安中寻求解决方案:或者努力推动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或者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平和的心境。

自测:你有安全感稀缺症吗?

锁门后一定会重复检查一次

在餐厅吃饭时坐靠里且朝外的座位乘出租车时只选择后排座位

经常更换银行卡密码

从银行取款后习惯性先验钞

家中预备应急物资

关心公司政治和人事调动

把「不相信陌生人视为生活信条

不愿在情感上全力投入

有较强的控制欲和依赖性

安全感稀缺症

一代人的病

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全体,安全感的稀缺,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病。

金钱能带来安全感吗

在中国,针对金钱和安全感关系的调查中,有个有趣的现象:普通都市人和富豪阶层对此的回答截然相反,而且比例几乎完全一致:近90%的普通人认可金钱带来安全感;也有近90%的富豪认为金钱带来不安全感。

那么,金钱到底能不能带来安全感?这取决于前述安全感指数中哪些对你更为重要。对普通人来说,不为钱而忧愁毫无疑问占据了绝对的首要位置,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自身财务状况达不到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很难真正获得心理安全。网络上流传的都市族群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可的数字是300万元,前提是有房有车且无贷款。即在拥有300万元储蓄或现金的情况下,金钱所带来的不安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财富人群的不安,则大多来自于钱太多的保全和继承担忧。

但300万元对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难以企及的梦想。据瑞信研究院去年底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中国百万美元富翁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1.7万人,仅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0.07%,以此推论,能拥有300万元现金的中国人,不会超过总人口的1%。

大众收入增长的乏力,与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及物价涨幅的对比,显得触目惊心,多年徘徊在大致相同的区间,使得人们对个体收入上行的预期,感到挫败而焦虑。与此同时,与收入对应的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安全感。可以证明的是,CPI作为一个专业经济学词汇,却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最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正是人们在财富预期受挫、物价不断走高、生活成本上升时做出的直观反映。

这或许正是「中国版收入倍增计划出台的背景之一。2月8日,国务院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称,「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将年均增长达13%以上,「要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据此计算,未来5年内中国最低工资有望倍增,人均工资亦有望成倍提升。

1960年,笃信凯恩斯主义的池田勇人当选日本首相,上台后即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他认为,「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若劳动者工资水平没有与GDP增长比例同步增长,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实施收入倍增才能解决国家经济内需不足、产能过剩问题。在此期间,日本GDP年实际增长率高达11.6%,国民收入年增长率达11.5%,两者基本上实现了同步增长。至1967年,日本GDP提前翻了一番,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人均实际收入增加了两倍。经济学家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一书中写道;「这些成就让日本国民生活方式、社会形象、思维方式乃至日本列岛的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像换了个国家似的。如今人们谈起日本的国家面貌和日本人的精神状况时,或许应该记起,正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普遍在地解决了日本国民在经济上的不安全感,才带来了从消费习惯到精神层面的发展。

与提升预期收入相配套的,还应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让收入处于中间阶层的人能够不仰赖储蓄来应对风险,而他们正是中国民间存款的主力。唯有达到这一点,才能将庞大的沉淀储蓄释放出来,变成切实的购买力,一则以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二则能改善个体的日常生活。

唯有这样,民众的安全感才能有切实的提升:当一个人还在为明天的面包、小孩的学费、父母的养老、个人的医疗等问题而焦虑时,很难想象他会感到安全。只有当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至少能保证全家过安稳的生活,病有所医,老有所保,不会为住房负担而担忧时,安全感才有可能到来。

经合组织公布的《生活质量报告》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在41个参加「生活满意度 调查的国家之中排名倒数第一,丹麦、加拿大和挪威位居前三,美国居第12位。该调查涉及收入、工作、住房、健康、教育、环境等11项指标,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安全感指标。

信心丢

在了哪里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催生了一句话,「反正我信了。但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我什么都不信的时代。

不相信天是蓝的,每年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是真的。

不相信水是安全的,去超市抢水是常见的。

不相信食品是放心的,反正蒙牛的牛奶是不能喝的。

不相信倒地的老人真是被撞的,不相信专家学者的话是有建设性的,不相信红十字会的自证清白是可靠的,不相信陌生人,不相信爱情。

这是一个毫无信赖感的时代,人们只相信世道人心已然崩坏,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没有底线,人们相互伤害,相互践踏,相互撕裂。一起为一个充满怀颖的社会添砖加瓦。

是谁的责任?

政府有责任

人民网曾写道《公信力缘何被削弱》:「政府、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因此重构公信力应首先从政府着手;也离不开老百姓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线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发起的一项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调查中,公众对公开透明和廉洁高效两项最为看重,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执行不力,上有政策下游对策 、「信息不公开,暗箱操作和「官员贪腐 上。尤其是在信息获取越来越容易的时代,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监管力度等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公信力的持续下降将不可逆转。

更为严重的是,不信任司法也逐渐成为一个大众心理。连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都坦承,「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渐泛化成普遍社会心理,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现象。司法是正义最后一道防线,不受信任对全社会来说,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精英人群有责任

在一个转型剧烈的社会,比成熟稳定的社会更需要精英人群来弥合社会的戾气,通过理性的辩论、宽容与妥协以及在公共问题上有价值地传达声音,来帮助普通民众学会公民的独立操守、独立思辨,以及达到自我教育的可能。而在当下,权贵精英只忙于捞取团体或个人的利益,财富精英只考虑在中国挣钱在国外生活,媒体精英则在广告收买和新闻管制的夹缝中苟且度日,公共知识分子们只关心立场和站队。人们的日常公共生活充满了无价值的喧嚣和争吵,无助于培养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发布的《2011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称:中国社会的心态问题日渐凸显,如阶层存在隔阂,北上广三地的社会信任度很低,其中以北京得分最低。房地产业、药品制造、食品生产、广告业、商业、医院等都处在非常低下的信任度上。

每个人都有责任

三十多年的改革就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变得更多元更有色彩,随之伴生的就是人们普遍的利益诉求不同。在目前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的情况下,犬儒主义成了时代的潮流,成功学成了一代人的春药,整个社会失去了健康的精神支柱。人们只相信自己、亲人、朋友。我们仍然还是一个血亲社会,对此,美国智库兰德公司还有篇专门的分析文章:「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中国人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的,而非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阻碍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重建我们的安全感

不安全感是人类永恒的心理特征,即使我们再努力,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临床心理学家马斯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旨在了解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理特征。缺乏安全感的人经常感到孤独、被遗忘、被抛弃;对他人抱有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有悲观倾向;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自责、自我过敏等等。

每个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平静而有安全感的,而在内心深处,则隐藏着各种不安全感。客观世界对人来说,的确是具有各种危险的。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心理已经具有了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并对未来将要出现的危险,具有了提前预感的想象能力。这就使得人们不仅在面对危险的当时会感到紧张恐惧,在危险出现之前,人们心里就会提前预想到发生各种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并有紧张恐惧感。积极的人会努力防患于未然。比如,人们在没有患病之前就想到自己有可能得癌症,因此每天花时间锻炼身体,从饮食上不吃致癌物质,多吃抗癌食品;在还没有被盗之前,人们就预想到了被盗的可能,提前装上了防盗门;尽管飞机失事的发生概率仅是800万架次分之一,但每架飞机上仍然安装了紧急设施。

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是由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因此无法消除。因此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个人内心安全感的建构。把安全感建立在外在环境上的人,容易产生空虚无力的感觉。真正的安全感源于自己的内心,需向内求索。

在社会恒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安全感取决于财富或权力和欲望,当财富或权力越大,欲望不变,就会获得安全感;当财富或权力不变,欲望越小,也会获得安全感。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表示,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和当下的比较中的人较不易获得安全感。

第7篇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心得体会1

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淄博市淄川二中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远程方式开展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开展主题班会。结合安全教育平台,各班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网络主题班会。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了“何为国家安全”“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及相关罪名”“如何维护国家安全”“谁来保卫国家安全”等国家安全相关法律知识内容,在班会中同学们静心聆听,用连麦的方式畅谈自己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以及国家安全与个人的关系,以历史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说明国家安全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举行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开展了征文、手抄报、书法、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学生用画笔、文字宣传国家安全知识,书写个人感悟,每名学生都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学生纷纷表示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法意识,培养了关心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更使学生了解到触犯国家安全条例的危害,提高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增强了全民国家安全责任。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心得体会2

2020年4月15日是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加强宣传教育和提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师生国家安全意识,近日,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实验小学积极开展主题为“国家安全你我同行”的系列教育活动

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学校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组织全校师生通过微信平台,了解“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来历及背景;各班班主任通过微信群观看以“国家安全”为主题的宣传片,引导学习《国家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相关法律,了解国家安全的含义;结合疫情期间最美逆行者坚守岗位,舍小家顾大家,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安全的事迹,感受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感情;同时,布置制作安全日手抄报,深化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措施的落实,提高自救能力。

据悉,临城实验小学将继续深入推进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依托主题宣讲、征文演讲等形式,陆续开展国家安全进家庭等线上系列宣传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覆盖的宣传效果,着力培育国家安全意识。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心得体会3

随着“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临近,连日来,烟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深入口岸辖区一线,开展了一系列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普法活动,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国家安全你我同行——烟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

烟台边检站立足近年来国家安全教育活动的特点,制定了周密的活动计划,组建6支普法宣传队,依托通关现场、服务前沿以及一线执勤点等重点位置设立普法宣传点,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材料、现场咨询讲解等形式,向口岸各方宣传国家安全相关内容,结合典型案例,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达到教育警醒的效果,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自活动开展以来,该站通过“线下发动,线上咨询”的方式,共派发宣传单5000余份,张贴海报20张,安排“片警”进企16人次,建立5个法律咨询微信群,使辖区企业和人员形成了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边检队伍法制建设水平。

据悉,烟台边检站将深入推进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依托主题宣讲、研讨讲座、征文演讲等形式,陆续开展国家安全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方位覆盖、全社会融入的宣传效果,着力培育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你我同行——烟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心得体会4

为增强广大师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生命意识,保障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近日,枣庄市第三十六中学开展主题为“安全第一

从我做起”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由学校政教处牵头,各班主任主抓,全体学生参与配合,积极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日教育宣传系列活动:一是加大宣传。线上召开有关国家安全、公共卫生的主题班会;开展手抄报网络评比,通过微信家长群、钉钉和QQ群、校园公共号等媒体形式,广泛组织开展中学国家安全教育法律知识普及周、主题演讲、手抄报和征文活动。二是“空中课堂”宣传。充分利用“空中课堂”,结合中学生特点,针对性安排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使广大学生普遍接受国家安全教育。三是常态化宣传。要把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教学相结合,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教育长效机。

通过组织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日活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弘扬“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心得体会5

在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邯郸市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创新方法、灵活方式,搭建载体、扩大覆盖,重点宣传报道和主题宣教活动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形成“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浓厚宣传教育氛围。

线上网络与线下活动结合。发挥新媒体优势,结合传统媒体,围绕坚持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内容,进行动态活动重点宣传报道,开展主题教育宣传和全民知识答题活动。同时,在主城区和县城部分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布置宣传海报标语和展板图片,利用电子屏播放宣传标语,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形势教育。

安全教育与法制宣传结合。结合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实施普法规划等,大力宣传国家安全法等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及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危机忧患意识。重点加大对《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环境保护法》《核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密码法》及“12339”国家安全公民举报电话的普及宣传,扩大了群众对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知晓度,让群众感受到,国家安全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提升了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第8篇

当今,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当中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是质量与安全。质量与安全,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我想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日常消费心理是不会缺乏想要有高品质有保证的消费,想要得到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保证的消费。在日常消费当中我们有很多实例来说明这些问题,例如劣质奶粉造成的大头娃娃事情,我们许多的准妈妈们都会很关注奶粉的质量,会担心给小孩喝奶时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在选择奶粉时就更加谨慎;一两个月前报出的用纸箱纸做包子的事情,更是引发大的讨论,人人自危,最后经调查核实,国家质监总局郑重声明包子事情的真实性,严惩了这一事情的始作俑者才算平息,大家也才算解除了担忧;前不久出现的凤凰石桥整体坍塌事件,国家建设部、安全部、质监局整体出动,国家主席高度关注,蹲点调查,在所有生产建设单位进行质量与安全的大讨论,大检查,大整改。为什么会从上至下、从集体到个体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呢?这些都源自与我们对自身生命的高度关注与尊重。

生命是我们一切生活之源,它得依靠质量与安全来保证。质量与安全,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不管它在哪里,是我们始终不能被放松也不能被遗忘的关键所在。既然它始终是不能被放松也不能被遗忘的关键所在,又都是这么的人人自危,为什么不能从自危当中解救自己呢?为什么又会出现这多的有关质量与安全问题的严重症状呢?我们的质量与安全到底从何而来,又会从哪里得到保证?

我个人的想法是质量与安全不能完全依靠国家政策的强制手段,不能完全依赖国家质监总局、国家安监总局的监督与调查,不能在出事前就存侥幸疏忽心理,出事后就后怕自危,才来个亡羊补牢;得事先防范于未然;得人人自重,认识到质量与安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自觉承担起这个责任,从个人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初始做起。如果每一个人都对质量与安全负起全责,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是单纯的尊重自我个体的生命,那么我想质量与安全终会有来路,终会得到保证。

在我们单位,公司的质量理念是:产品彰显人品,质量赢得市场。安全理念是:相互关爱,共保平安。这说明了公司对质量与安全的认识和要求,质量与安全是我们能够长足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质量与安全的普遍性,不仅是公司紧抓常抓不懈的重中之重的事情,也同样要求我们每一位员工认识到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位员工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事情。

那么我们要怎么把质量与安全具体做好呢?我们只有秉着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在每日工作当中注重每一个细节,细分到每个具体的事项,用科学的态度与行为,修练科学家的职业敏锐度和洞察力,严谨审慎地对待工作,才不会差之毫厘,缪之千里,才会在质量与安全上获得成效。这次订工作服时,让我深有感触,钢架班的师傅们出差益阳,通过短信联络填报身高尺寸等内容,按照表的要求应填报单位为㎝的尺寸,但是他们却在用钢卷尺量过尺寸后,以他们的职业反应报上单位为㎜的尺寸。对于质量与安全,假如我们都有这样的职业精神与职业反应力,那么我们也会达到像科学家一样的成就;质量与安全也就根本不会有出现问题的可能,更不会有我们大是大非的讨论空间。

质量与安全,从何而来?它从我们每一个个体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对待每一具体事情细致入微的修练当中来,从我们以科学家的精确考量思维当中来。

第9篇

关键词:政治安全;国家安全;政治安全观;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3-0069-07

“在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政治安全问题被突出地提了出来,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的关注。”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我国政治学界就出现了关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安全观与新安全观等理论问题的讨论。一般认为,在传统安全观中,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占据核心地位,主要包括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颠覆势力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传统安全的威胁因素主要是指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军事因素上的威胁。随着后冷战时期国际局势的整体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趋势,中国抓住30年改革开放的契机,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也随之提高,因此,对国家安全的探讨也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威胁转移到社会的其他领域。

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指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应当“彻底摈弃冷战思维,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型安全观”。这正说明,中国的国家安全观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观念,“军事一政治安全的比重相对下降,与此同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拓展。这样关于安全的研究有两种见解摆在桌面上:一种是传统的以军事和国家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一种是宽泛的新研究路径”。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安全无疑也将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研究路径。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政治安全问题。《易·系辞下》指出:“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近年来,对隐含在我国经济大发展背景下的政治安全因素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围绕着政治安全的核心内涵,影响政治安全的要素,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以及促进政治安全的战略、策略、原则等方面的问题,学者从不同的价值偏好和研究视角出发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就近年来学界对政治安全问题的主要观点做以下综述和评析。

一、关于“政治安全”的内涵界定

对概念的准确界定是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给政治安全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英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巴瑞·布赞所言:“也许由于社会领域已被定义,政治领域就变成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因为它很容易被介于军事和社会领域之间”,“说起来自相矛盾,政治领域是最大的领域,却也是一个多余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安全事务都属于政治范畴。”

从现有出版文献来看,不少学者对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界限并没有严格区分,对国家安全的概念和外部防范机制探讨较多,而对政治安全的内涵和内生机制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从总体上看,目前对政治安全的内涵界定各有侧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家说。这种观点强调了国家是政治安全的主体,所谓政治安全即国家在面临外部威胁和国际压力的情况下,防止其他国家的政治干预和颠覆活动,以维护本国和政权的完整性。从早期的文献来看,从国家的角度来研究政治安全问题代表了主流的研究方向,并且这一领域也集中了众多从事安全研究的学者。按照以往的观点,政治安全一直是与军事安全密切相关的概念,甚至在很多语境下等同于国防安全,关注的热点也主要是与维护国家与领土完整相关的国际事务领域。

如马振超、马维野等人认为,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主要是维护国家的和人权;民族尊严不受污辱,维护国家政权的独立自主,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①。

尹淑艳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出发,对政治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重新做出界定,将维护国家政权安全作为政治安全的核心内涵和实质。认为政治安全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状态,也就是客观上国家政治制度不受威胁的状态,主观上国民也不会出现因国家政权的完整性受到威胁而产生恐惧心理。

2.制度因素说。这种观点主要从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稳定的角度来阐述政治安全。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在《全球化时代的安全新观念》中提出:政治安全即保持政治领导层的团结一致,提出令社会信任的政府工作日程和战略目标,不断实行制度性的自我革新和各种“微调”,避免公开的权力争斗和大政方针的非连续性,有条不紊地面对和处置各类社会矛盾,避免出现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动乱,等等。

梁艳菊和宋晓梅等人认为,政治安全的内容就是保障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稳定,防止社会政治动乱,促进政治发展。杨宁认为,政治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主要包括稳定的政权性质,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和有序的政治过程等三方面基本要素。

沈伟烈和陆俊元把主体意识形态纳入政治安全内涵,认为政治安全是指国家保障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安全:政治安全的主体是国家的基本制度、政治体制及其主导这种制度与体制的主体意识形态。政治安全要求:国家确立的基本制度得以保持,政治体制要相对稳定,主体意识形态得以维护。

3.意识形态说。这种观点尤其重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为意识形态的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如刘祎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灵魂,其对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感、维系社会控制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执政安全说。这种观点主要是从一国范围内执政党的执政安全的角度来界定政治安全。如有学者指出,政治安全就是“人们常说的执政党长期执政的政体安全”,“在中国,政治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安全问题”,随着中国社会力量的崛起,执政党和社会的各种利益集团对政治改革的阻力也在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维持执政党作为改革主体的地位,成了其面临的最严峻的政治挑战。

从以上第二、三、四种观点可以看出,从国内政治因素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安全的学者,对政治安全的主体有相对统一的态度,即政治安全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而且涉及国家具体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意识形态等方面。当然,以上观点虽各有其侧重点,但总体上还是倾向于从政治制度、主体意识形态和执政党执政安全等多方面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安全。在这部分学者看来,政治安全的主要内容就是保障国家主要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定、维护执政党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把社会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以防止社会的政治动乱,从而促进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然而这类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其政治安全问题应该放在国际层面进行审视,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可以脱离其他国家而独立存在。

5.综合因素说。这种观点综合了国家说和其他政治因素说,强调要从国内政治安全与国际政治安全相结合的角度来思考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认为政治安全既是国家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是国家内部的基本政治制度、执政党执政活动、政治体系以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安全。

如有学者认为,政治安全表现为一国在国际政治领域中防止外部的政治干预、政治压力以及各种危险因素,保障国家的,同时也表现为在国内保持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保持权力机构对政治过程的控制,从而赢得大多数公民的支持。邓卫永和李屏南同样也提出,政治安全的内涵是指确保国家政治制度的安全、稳定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增强国际地位。

陆俊元在《界定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中提出,中国政治安全利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政治稳定,独立,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稳定。

李忠杰在《怎样认识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中指出,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其主要是指国家的安全、国家基本制度的安全、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等等,当然也包括政府体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内。

刘跃进认为,所谓政治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土、政权和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不受别国的干涉和破坏,社会政治稳定,政权巩固,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田玉才对此也做了比较清晰的概括:政治安全是指国家、领土、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各种侵袭、干扰、威胁和危害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我国表现为:对外保持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对内保持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稳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社会稳定。

可见,综合因素说从过去的以一国静态的政治安全逐步拓展到全球动态的政治安全,从而开辟了新形势下政治安全观的新认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活动更加紧密相连,一国的政治活动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地传遍全球并给国际政治环境带来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同时,网络社会的诸多便利也造就了一种新的政治形态——网络政治,而网络政治参与的不确定性也正在改变着原有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相对于国家说和其他政治因素说等传统观点而言,现实社会中政治安全的外延和内涵开始不断拓展。可以预见的是,围绕政治安全体系的构建,系统研究国家安全、国家政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政治文化安全、政治秩序安全、执政党执政安全、网络政治安全等各个领域,将外部防范机制和内部生长机制紧密结合的政治安全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6.广义政治说。巴瑞·布赞的“新综合安全分析框架”认为“人类集体安全主要受到五个领域的影响: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有学者据此认为政治安全涵盖了军事安全、安全、国民安全、国土安全、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经济安全、贩毒走私、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甚至包括严重传染性疾病、非法移民等要素。这实际上已经把政治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了,而事实上两者是有一定边界的,各自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不可否认,从广义政治的视角看待政治安全问题是个全新的值得借鉴的方法,但如果将人类面临的大多数重要的社会问题都当成政治安全问题,那就难以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政治安全问题了,同时也无法正确区分政治安全与其他社会问题的界限,这样政治安全概念将失去其特定的意义,而且政治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将失去其特定的对象。

7.政治状态说。与狭义的国家说和广义政治说不同,有学者主张政治安全问题应该围绕政治这个主轴展开,所谓政治安全应该是指国家政治体系的安全,这样才能与其他诸如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区别开来。虞崇胜等即认为:“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它通常可以从国家独立、国家政权稳定、政治意识形态广纳、政治制度恰适、执政党地位巩固、政治秩序良好等方面来衡量。”应该说,从政治体系的角度,将政治安全理解为政治体系处于良好状态,并针对政治体系的构成要素,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进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政治安全不无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政治安全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但也不是纯粹的政治问题,它是广义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但又与传统的狭义国家安全不同。当然,政治安全内涵的界定会随着政治环境的不同,其侧重点相应也发生变化。因此,政治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纯学理的问题,它需要理性思维,但同时也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二、关于影响政治安全的要素分析

特定的国家,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政治安全的结构是不同的,也就说,任何国家的政治安全都不是由单一要素支撑的,而是受到该国内外政治环境的性质与状态的影响并由多种要素构成,不过,在这种政治安全结构中,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会处于较为突出的地位。

国家独立无疑是政治安全的核心要素,不然,连国家和人民的尊严都无法保障,只能依附于其他国家,那又何谈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当代政治安全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国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安全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不然,“安全就是残缺的,甚至会导致不安全”。

针对影响中国当前政治安全的要素,刘普和林毅认为: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即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单纯地从政治的视角来考虑政治安全问题,而应该树立一种立体的综合安全观。如刘文认为,从构成要素上看,政治安全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国土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政治稳定、民族尊严得到尊重和捍卫。在信息时代,政治安全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了。应该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把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相结合,综合加以考虑。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趋向相对稳定,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摒弃军事政治思维,是人类政治文明进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王逸舟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出现越来越明显的世界经济政治化和世界政治经济化的互动融合趋势。这说明,经济已逐渐成为政治安全结构的基础和核心要素,传统的以军事安全为基础的政治安全观,正在为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的政治安全观所取代。

除此之外,有学者还认为,全球化进程也是政治安全不可忽略的一个要素。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加强,同时,全球化浪潮也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从而使政治安全受到挑战。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也曾说过: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可见,相对于传统的安全观的影响因素,全球化趋势使得不同政治制度的不同理念、价值观念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意识形态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些软武器的威力和长远影响甚至远远大于直接的武力威胁,从而使政治安全面临更严峻的威胁和挑战。

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应用冲破了国家有效控制政治参与的阀门,人们前所未有地获得了参与政治活动的渠道。亨廷顿曾用“政治参与/政治制度=政治动乱”的公式来说明,在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够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随意扩充和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将必然导致政治动乱。因此,对于许多政治制度不够完备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一般会对网络政治参与采取适度的控制,以确保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防止政治动乱。在这里,网络政治安全就成为一个影响政治安全的新要素。

我们认为,广义的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的安全状态,它包括构成国家政治体系的国家、国家政权、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执政党地位、政治秩序等要素。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通常可以从国家独立、国家政权稳定、政治意识形态广纳、政治制度恰适、执政党地位巩固、政治秩序良好等方面来衡量。

总体来看,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国政治、经济交往更加密切,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的利益和诉求也在不断出现分化的趋势,可以想象的是,影响政治安全的要素会不断发生变化,具体要素的影响力也会不断调整。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系统化的视角和寻求合作的理念来分析政治安全的要素问题。

三、关于我国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

我国政治安全在新形势下无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无论从理论层面上厘清思路还是从关注现实的层面上研究这个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政治安全的挑战进行了论述。

1.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挑战。意识形态是国家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来源。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政治制度的差异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经常利用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向我国输入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企图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我国的民族精神进行瓦解和分裂。如作为西方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念,“自由主义”就一味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鼓吹多党制,鼓吹私有制,并鼓吹全面市场化,反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削弱公众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浪潮中,虽然新自由主义的某些观点有其合理成分,值得引起国内的学者反思,如反对垄断、鼓励竞争等,但在社会的转型期,如果国家过早地放弃了某些经济功能,尤其是宏观调控职能,将可能使市场经济改革陷入失控状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动荡。

2.社会认同感缺乏的挑战。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政治认同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带来挑战。“社会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即认同”,也就是说,社会是关于认同、关于共同体自我观念和个体确定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概念。对共同体的认同,也意味着对共同体政权合法性的认同,这种强烈的认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整体的国家观念,并内在地形成了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民意基础。如果没有绝大多数人的社会认同,作为共同体的国家也难以长治久安。

3.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挑战。执政党执政能力除了体现为客观的行政能力,还体现为主观的行政动机,即依法定职责高效履行公务和依内在道德约束廉洁从政的能力。因此,从反腐倡廉的角度来讨论执政党能力建设是经常被提及的。有学者认为,只有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能力建设,才能确保执政党执政的政治安全。权力的垄断性和扩张性,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也就是说特权是产生腐败的终极根源。而特权现象之所以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内的保守性的必然产物。虞崇胜认为,任何体制都内含有进取和保守两个层面的因子,当原有体制的保守性大于其进取性,就必然产生特权现象,因为这时候要维护原有体制就只有巩固原有的权力关系,而官员享有某种特权和维护这些特权的动机,将促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从而必然阻碍体制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也可以视其为政治安全面临的制度层面的挑战。

4.各种宗教组织进行渗透活动带来的挑战。陈蔚结合社会责任领域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026000)的出台,提出对我国政治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各种西方利用宗教渗透,传播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宗教渗透是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政治渗透。他们通过扶持地下宗教势力,干预我国宗教事务,从而对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形成挑战,并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形成潜在的影响。

5.经济活动政治化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国际政治利益经济化,另一方面使国际经济利益政治化。不同国家经济利益背后的政治目的使得经济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上升为政治问题来考虑。西方国家常常利用多种经济政策来影响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如通过有针对性的金融改革政策、汇率政策等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政治安全。

6.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的挑战。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不同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安云初从网络政治参与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在信息时代必然面临的全球信息化挑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全球性和开放性趋势,敌意和恶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得多。网络为各种敌对势力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提供了便利,而恶意和敌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往往具有对执政安全的巨大的破坏力量。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控性,而参与膨胀引起的利益实现障碍容易引发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形成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普世价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秩序等等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应该说,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变得复杂而多变,因此,抓住核心问题,并掌握必要的原则才能真正应对这些随时存在的挑战和威胁。

四、关于政治安全战略与策略

对于政治安全所面临的这些挑战,邓卫永和李屏南认为,有必要确立政治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如国家利益原则,综合安全原则,合作协调原则等。同时,我国政治安全战略应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用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力量,从观念层面到制度层面,从经济层面到文化层面来实现我国政治安全的目标。

1.建立新的政治安全观。关于如何促进国家的政治安全,有学者指出,首要的是创新观念,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新型政治安全观。因为信息时代的政治安全已突破了传统的军事安全范畴,还涉及经济、社会、信息、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这无疑扩大了政治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考虑到我国政治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制定和实施新的国家政治安全战略就必须根据当今社会的内在特点,把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结合起来,综合加以考虑,树立立体的综合安全观,而不能仅仅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政治安全的实现。

2.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马振超认为,在国家政治安全面临来自外部的直接政治颠覆、干涉和军事入侵等威胁的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维护和保障国家政治安全主要集中于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直接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以及扰乱社会稳定的企图。针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必须针锋相对,给予有效回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要围绕国家政治安全的主题,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抵制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活动。

3.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扬优、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和吸纳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借鉴是政治制度的优化;创新是政治体制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创新能力是政治体制生命力之所在,充分显示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因此,尤其要注重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规范政治行为,维护政治秩序,保障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

4.加强执政党建设。要提高国家政治安全水平,执政党执政安全不可回避。执政党在国家的各个领域活动中都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执政党的建设水平及执政能力,必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的整体安全带来重大影响。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水平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要素。因为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如果党的执政地位丧失了,就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丧失,意味着国家政局的动荡和混乱,意味着中国政治安全的丧失。因此,党的执政地位,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的政治发展水平和政治安全水平的高低。

5.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保证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是应对政治安全威胁的基础物质条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政治安全的内在要求。不可否认,经济安全现今在政治安全中处于主导地位,绝不能将经济安全建立在对其他大国的依附上,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加强地区和国际合作来谋求一时的安全,更不能在国际社会的夹缝中去谋取安全环境。姜川认为,维护政治安全,改善安全处境,不仅要从外部人手,也要从内部寻找出路,中国的安全要依靠自己的发展才能获得根本解决。一个国家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其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就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因此,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是维护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

6.确保我国信息安全。在全球信息时代,政治安全的外延由现实空间扩展到“网络空间”,网络发展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新的威胁与挑战。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我国在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有利影响的同时,只有采取相应对策,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才能有效防范其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如建立完善的信息立法机制,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同时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防止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活动,确保信息安全,从而促进政治安全。

第10篇

党员干部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

国家安全形势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以确保整个安全机构能够协调高效运转。

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容,是理解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依据。作为安全工作者,更应该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保障油库和国家的安全。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和攻坚克难的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历来就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点。

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遵守政治规矩,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守纪律是底线,守规矩则要靠自觉。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务必用心参加党组织的活动,要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度学习,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在规范权力运行、防治腐败中的根本作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 服务业人才人才安全

一、“人才安全”的提出背景与误区

1.“人才安全”提出的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日益发展,在国家之间、地域之间、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竞争中,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人才本身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层次的相对性、本质的创造性和本身的趋利性等特点,使得在人才流动、人才位移的过程中,对原组织的利益造成侵害,由此,人才安全问题开始得到重视。

目前,国际上并无“人才安全”的提法,只有人事风险的概念。所谓人事风险,是指工作人员出于利益动机,以“跳槽”或窃取组织机密、携走核心技术、工艺诀窍、设计图纸、客户网络、研发成果等知识产权的方式,致使当事人所在组织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现象。受到人事风险侵害的组织,大到一个国家、地区,小到一个企业或机关、事业机构 。

而针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入世后外资企业大举进入的现实,我国的人才安全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多样更复杂,如海外优秀学子留学不归、人员严重闲置浪费等等。因此,在我国,人才安全有其特殊的含义和,!范畴。

2.对人才安全认识的几个误区。虽然目前从国家到行业,对人才安全问题已经非常重视,但是对“人才安全”的科学内涵还是模糊和有争议的,对人才安全的认识至少以下四种观点:

(1)认为人才安全是因用人不当或人才流失而造成泄密等危及组织利益的安全问题,核心是留住关键人才,避免核心机密的流失。

(2)直接将人才安全与人才流动对立起来,认为人才安全是人才流动的直接产物,维护人才安全就是要限制人才流动。

(3)认为人才安全是一种制度而非一种机制,它是国家主管部门的事,与各地区,各单位的人事工作无大关系,主张不提或少提人才安全。

(4)认为人才安全只涉及到国家科技、金融、外贸、国防科研等部门,其他行业则不涉及。

这些观点或以偏概全或将问题简单化,或忽视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发展状况,都不足以解释实践中的人才安全问题。只有明确人才安全的科学内涵,才能有助于深入研究“人才安全”问题。

二、人才安全的研究综述

1.关于人才安全的概念研究。着名人才学家王通讯(2002)认为,对人才安全的理解,目前国内的学术观点还不一致 。阅览文献,总结对人才安全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徐颂陶(2003)把人才安全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关键核心人才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 。核心人物主要是掌握国家或单位的军事、科技、经济、金融等核心信息、技术的关键人物。

杨河清(2004)认为人才安全,是指人才系统的运行对组织发展与安全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人才安全交织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安全之中,处于各种安全问题的最深层,是最本质的安全问题。

陈全明、张翔(2003)认为人才安全问题是由于人才流动所引致的组织机密泄漏、经济资源流失、核心和关键技术外流,进而损害组织整体利益的现象。我国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闲置浪费严重,特别是人才流失所导致的人才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赖华子(2004)认为人才安全制度是指防范或减轻人才流失特别是高级人才流失对原用人单位的负面影响,进而减轻乃至消除人才外流对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不利影响的一种安全保障制度 。

林泽炎(2003)认为人才安全不是指人才本身的人身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在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竞争中,不会因其无序或过度流失而使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竞争优势受到损害或威胁 。

田志峰(2005)认为国家人才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国家人才安全是指因工作在国家机密岗位、掌握国家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而发生的人才安全问题;广义的国家人才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才资源及其开发运行系统免于遭受外部势力的侵害,以维护国家人才资源的稳定性,保障国家人才需求,保持国家的综合实力,避免因人才资源给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带来风险和危害。

王红乾(2004)认为“人才安全”不是人才自身的人身安全问题,而是人才资源配置安全和人才资源供给安全的结合,是缘于人才问题造成的危及组织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战略利益的组织安全问题。“人才安全”实际上是指国家,地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事业进步的合理匹配和协调增长,免于危险或没有危险,不受威胁或不出事故,有利于主体生存发展的客观状态。

2.关于人才安全的研究角度。王志军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千方百计争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来论述“人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的“核心”(2001);许慕霖则从美国因人才流入获得的利益和发展中国家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来呼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安全(2003);赖华子、詹明、茆明认为人才安全法律制度的缺失是核心问题,面对国际人才市场一体化的挑战,我国应该从建设和健全人才法制着手,从而保障人才安全(2004);陈江生认为爱国主义

教育和我国教育、经济发展、科研体制的改进是人才安全的保证(2003);杨红伟建议从信仰、薪酬、环境创新方面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安全机制(2002);国务院发展中心的林泽炎博士认为构建人才安全管理体系是涉及政府、用人单位、人才和中介机构等多主体以及政策、舆论、机制、制度、技术等多层面的“系统工程”(2003);何章华认为我国人才安全及风险防范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人才高频流动密切相关(2003);朱松山和王效国主张建立人才安全预警机制以保障国家人才安全,对人才市场的进行监控(2004);王肇军认为通过竞业避止来减少企业由于人才跳槽造成的危害(2002);曾毓敏提出涉及法律、薪酬、激励等方面的引领人才安全的十大举措(2002);桂昭明从科研人员、军工人员、优秀学子三个层面论述国家人才安全(2003);边慧敏、郭志刚(2003)、朱利平(2005)、黄海燕(2003)都对企业的人才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宋斌、张卫东(2003)根据人才流失现状、人才流动发展趋向来构建留人机制。

3.人才安全的研究框架总结

从以上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人才安全的概念理解和研究角度具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笔者对以往研究归纳总结如下:

人才安全文献研究框架图

通过以上框架图可以看出:目前对宏观层面上人才安全的研究成果较多,认识也比较深入;而对微观层面上人才安全因素的研究不足。

三、人才安全的内涵研究

笔者曾与几位服务业服务业管理者就服务业服务业人才安全问题做访谈,他们的观点是服务业并不涉及人才安全问题。理由一是自改革开发以来,服务业最早与国际接轨,所以,因“入世”带来的冲击力远远小于其他行业;二是服务性行业没有什么核心机密,因此谈不上“安全”问题。显然,他们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那么?服务业是否存在人才安全问题呢?我们不妨做出以下分析:

1.简单地从资源的角度来看,服务业经营者拥有人才资源、无形资产资源、固定资产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既然人才是生产要素之一,就必然会象其他要素一样,有损、耗、失等风险,就不可能处于绝对的安全状态。既然人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就必然会在资源配置和供给方面有不均衡,并因此影响服务行业中各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2.从安全科学的定义看,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和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

3.从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来看,安全与危险在所要研究的系统中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伴存在。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的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绝对安全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系统的安全是相对于危险而言的;其次,安全标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而言,抛开社会环境讨论安全是不现实的;再次,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安全机理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即,安全对于人的认识而言具有相对性。危险的绝对性表现在事物一诞生危险就存在,中间过程中,危险可能变大或变小,但不会消失,危险存在于一切系统的任何时间和空间中。不论我们的认识多么深刻,技术多么先进,设施多么完善,危险始终不会消失,人、机和环境综合功能的残缺始终存在。

4.从我国业人才现状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服务业人才存在着供给短缺危机、人员素质不齐、人才结构失衡、人才流动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已成为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服务业人才安全是人才问题与服务业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战略利益之间的和谐程度。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目标集合”。包括以下范畴:

人才安全是一种企业文化:在服务业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活动中,保障人才系统的完好运行的观念。

人才安全是一门管理艺术:通过服务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达到人才的平衡稳定,合理更新,从而保障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人才安全是一种机制:通过有效的协调、管理,激励人才,激活人才。

人才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服务业企业对人才的投资得到合理回报。

第12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需要讲话稿,讲话稿是为发言者表达自己想要讲的话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你知道安全话题的讲话稿怎样写才规范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际安全日讲话稿,供大家参考。

国际安全日讲话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空港服务公司财务部的一名员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荀子曰: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其意思是说,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未雨稠缪是为预防,事情或其征兆刚出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止事态扩大是为补救,事情发生后再行责罚教育称为惩戒,预防为上策、补救次之、惩戒为下策。

单位每年组织观看了安全警示片,一摊摊鲜血,一幕幕悲惨,这足以让我们敲响警钟,安全工作刻不容缓。就因为一次麻痹失误,一次不起眼的违章作业而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夺去,破坏多少幸福的家庭。在工作就是因为我们六月是一个温馨的季节,鲜花开满整了个港城。踏着时光的节拍,带着关注与使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我们迎来了全国第九个安全生产月。关爱生命,安全发展。日常中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安全,关注最多的也是安全,但安全问题仍旧存在。在各个建筑施工单位随处可见安全生产大于天、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的标语口号,由此可见安全发展对于一个项目的重要性,然而在生产中仍有许多都是人为的责任事故,究其原因是由于麻痹大意思想的泛滥,不把细小环节当回事。一个小小违规操作行为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蕴藏着巨大的危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点疏忽,一点大意往往是一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起因。黑龙江哈五公路扩建工程八死两伤事故还在人们的议论中,重庆特大瓦斯突出事故30死77伤还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京沪高铁坠落三死一伤事故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每一启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预警和提醒。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从自身、从小事做起,从最细小的问题、最低级的错误抓起,把这些近乎苛刻的细节要求当成是安身立命的必备,才能杜绝危险,保证安全,营造无隐患、无事故的安全生产环境。

安全生产的响鼓仍需重锤敲。项目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管理规定,但内容再好的规章制度,不去认真贯彻、积极落实,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因此,规章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作为项目职工,要做到把纸上写的,口里说的,切实变成日常生产工作中的一举一动,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安全,实际行动中落实安全,安全才能得以保障,项目才能得以稳定健康的发展。

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脚踏安全这块基石,以企业生存发展为理念,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防患未然的意识,尊规守纪的行为,齐抓共管的`方式去扼杀百分之一的大意,千分之一的`侥幸,万分之一的偶然。

安全为了谁?安全为了你、我、他,只有安全才能谈到将来和幸福,安全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自己,自己安全了才能兼顾他人安全,自己安全了家人才能放心,自己安全了才能创造经济效益构建美好的未来。所以安全最终要落实到人,从自己作起,以身作则,把安全工作抓到实处。

一切事故都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抓经营效果、抓经济效益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完成经营目标是政绩,保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三违不除,永无宁日,隐患不除,危险难消。我们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把违章和隐患当作事故来对待,要作到谁主管、谁负责,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带血的进尺一米不要,带血的速度一秒不抢,带血的效益一分不挣。

我们要严格把好安全关,只有规范动作,没有自选动作,要把每一个安全细节印入心中,要作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多年来,有多少血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这足以让我们敲响警钟,安全工作刻不容缓。只有基层安全了,才能使国家整体安全,安全工作是全国的重中之重,不安全就谈不上生产,更谈不上发展。只有我们以安全健康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才能更好的建设祖国。

安全,从小的方向上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从大的方向上是为了国家乃至世界。所以我们要放弃小我,实现大我,把安全工作放到首位,在安全的基础上更多、更好的为祖国作贡献,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超级强国,今天,让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鹤立鸡群。

我们一定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达到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零损失的安全目标。

国际安全日讲话稿2今天是《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按照中央国安委的统一部署,在省国家安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当日在全省各地开展了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

今天一早,长春市文化广场内,彩球飘飘,人头攒动。50块宣传教育展板分列广场两侧,广场LED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反间谍宣传教育视频。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胡家福来到现场视察,认真询问活动组织情况,他要求工作人员要以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认真开展好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主要围绕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斗争中的职权、公民与组织的义务和权利以及法律责任等,向群众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通过发放《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和《反恐怖主义法》漫画书、宣传手册、宣传资料以及现场设咨询台等方式,向来往群众进行宣传。

全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党政军机关、国防工科研单位、高校、涉密企事业单位等核心要害部门,要时刻紧绷国家安全这根弦,筑牢反奸防谍防线。长春市国家安全局一名工作人员说,如群众发现可疑情况和线索,可拨打举报电话12399,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

今天中午,省公安厅联合长春市公安局举办了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当天11时30分至13时,在长春市重庆路万达广场门前,活动现场通过搭建舞台、播放公益宣传片、设立宣传展板、传唱爱国歌曲、有奖知识竞答、微信转发关注等方式吸引了大量过往群众积极参与。

在长春市桃源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发放各种宣传手册,社区法律顾问回答着居民反邪教、强化安全防范等方面的问题。这个活动搞得好,内容看得明白、听得懂,国家安全不光是政府的事,和咱老百姓关系也大着呢。一名社区居民说。

同时,在全省各市州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一场《国家安全法》和《反间谍法》的专题报告会正在进行。在延边州政务中心,群众在一块块宣传教育展板前驻足观看。在吉林市世纪广场,广大市民纷纷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主题横幅上签名,表达对国家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白山市委党校,全省首家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在此挂牌成立,白山市将以此为契机多措并举,构筑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据统计,此次活动,全省共设立宣传点13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22000份,书签2500余枚,摆放宣传板350余块,悬挂横幅800余条,咨询人数7000余人。收到了良好效果。

国际安全日讲话稿34月15号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了让广大师生更多了解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近日,我校开展了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现把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LED显示屏宣传国家安全知识。它将有力地促进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提高同学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做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是组织全体师生观看《国家安全警示案件宣传光盘》、学习长安镇宣传《国家安全法》画册,不断提高全体师生、职工的敌情意识、保密意识、防范意识、支持配合国家安全工作意识,使全体教职工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是开展“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通过活动,孩子们增强了对国家安全知识的了解,清楚了国家安全的含义和国家安全机关在依法执行公务时的有关权利义务,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同时掌握了防止手机、网络途径泄露国家秘密等涉及国家安全的基本常识。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该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安全法》,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积极支持国家安全机关开展工作,共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的开展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种宣传普及,了解了很多关于国家安全方面的知识,今后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国际安全日讲话稿4今年4月1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的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切实增强全市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市依法治市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现就活动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是召开“国家安全教育学习会”。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4月12日上午组织全局召开“国家安全教育学习会”,向干部职工传达学习了滁州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文件精神,播放了国家安全教育宣传片,并对“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是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讲座进学校活动。联合市法制办、团市委、国保大队等相关部门于4月13日下午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讲座进学校活动,现场为学生讲解国家安全法制、案列警示、安全防范等安全知识,发放《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法》等相关国家安全教育读本资料,广泛普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组织应尽的义务”等相关知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国家安全工作。

三是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活动。4月15日上午在天发广场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现场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来往群众宣传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为群众就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答疑解惑。与此同时,各乡镇(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普法志愿者也将按照市依法治市办公室统一部署,同步深入村(社区)开展入户宣传,将宣传资料送到群众手中,形成城区+乡镇的全覆盖宣传态势,切实提高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

四是利用手机、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教育。编发国家安全教育意识的相关内容信息,并于4月15日“国家安全日”当天发送给全市领导干部、全市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充分利用~~普法网站、~~普法微博等新媒体,定期发布以《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为重点的国家安全知识,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宣传。

五是利用LED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播放“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标语。制作有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标语,并于“国家安全日”当天全天候在路口LED电子显示屏上循环播放,形成全方位覆盖的宣传态势,营造浓厚的社会学法氛围。

国际安全日讲话稿5今天是新国家安全法实施后的国家安全教育日。

所谓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全国人大的常委会表决通过国家安全法,明确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并规定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现代社会中,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国家是人民的屏障,在国家安全领域尤为如此。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不仅需要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更要注重复杂环境下关涉国家安全的新动向,与时俱进,让国家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新国家安全法颁布的本身就意味着,对国家安全教育要与时代同步,直面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主编刘慧曾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大量非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被提出并获得重视。就议题而言,相比于传统的领土、政权、军事等三大领域安全,恐怖主义、核安全、环境安全等新的问题日益为各国政府所关注;就发生方式来说,“棱镜门”事件等信息安全事件的出现,表明国家安全已呈现出由现实世界向虚拟网络空间扩展的趋势。网络空间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信息安全,同时让网络主权由概念步入现实,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国家安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说明国家安全最终落实到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上来。一方面,对人民安全的保障,能够增强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深化国家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要求国家安全的维护也要紧紧依靠人民,在国家安全布局上不能忽视个体的重要性。

只有每个人都视国家安全如自己安全,才能自觉抵制那些可能会危害到国家安全的潜在因素的侵蚀,从而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工作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