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21:2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配套设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以十堰市为例介绍城市配套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的细节,而细节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品味,路灯、垃圾箱、道路指示牌等等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在设计师的新意设计下,它们可以形成某种风格、感觉、氛围,它们给你的感觉同时也是这个城市给你的感觉。
概括而言,城市基础设施是这个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现代化的宜居城市的建设,最好将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生活区主要设施配套有:交通、通信、银行、超市、水、电、气、服务等。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十堰市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近年来,十堰城区新建成北京路、浙江路等多条街道,街道两旁绿化覆盖率超过70%。新建成的北京路体育馆等科教文卫体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通讯便捷,主干道人民路的加宽,高峰期车流量过大的现况得到再一次缓解。襄渝铁路横贯东西,209和316国道交汇十堰。汉江黄金水道运输可通江达海。武白、郧十一级路的建设,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银福高速穿市而过.年内即将动工的武当山机场,圆了十堰人民多年的机场梦。十堰市邮电通讯已实现了传输光纤化、长途自动化。十堰城区拥有两座水厂,三座大型自来水厂。
城市基础设施首先有市基础设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它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又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配套,又会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二、以十堰市为例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均况及原因
就我国目前的综合发展状况而言,问题集中于表现在城市化进程问题上,城市化进程问题里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最为突出。中国对于如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理性长远的目光,基础设施长期处于赊欠状态。单从交通设施方面来看,全国近700个城市,建成有轨道交通线路的仅有十多个城市,营运总里程也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城市的规模。快速公共汽车系统也仅北京、广州等屈指可数的一线城市建成。这个路口出现了问题就只考虑解决这一个路口,而缺乏整体设计。承载量大、效率高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落后,不断加剧我国大中型城市的交通矛盾。这是交通方面,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有此类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群众对于公共配套设施呵护有加,但是,仍有少数人蓄意破坏公共设施。公交站亭玻璃支离破碎,垃圾箱随意倒在街头,……这些“满目疮痍”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不仅使国家财产受损,群众利益受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形象。下面将以社区、医疗、交通,图书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十堰市的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现状。
(1)社区篇
社区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文化建设又事社区建设中得重中之重。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社区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现以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十堰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从十堰整体上来看,十堰是一个处于丘陵地带的中小型城市,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很小,寸土寸金。作为居民社区而言,
主要功能和首要功能是主人,要先解决了居民的居住人体才能去考虑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十堰可直接利用的土地非常少,许多新建社区都是通过先挖山誊地的形式出现,多以许多社区连基本的停车位都无法保障,更无法建设居民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了。
十堰是一个新型年轻的城市,城市人口主要来自上个世纪的技术援助人员和下放知青。所以十堰居民的素质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都非常高。长期以来,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持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传统的休闲文化场所如火车站附近的园源公园早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近几年来兴起了大量的现代化小区,且都具有一定的文体场所,但鲜有居民光顾,这也反映了社区文体活动的单一和陈旧。
(2)医疗篇
十要求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作为推进重点,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但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未来5年,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将步入快速改善时期。按照十报告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将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会进一步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具体来说,全民医保体系和重特大疾病保障救助机制的健全,将从制度上解决百姓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基本药物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将保障群众用药质量安全、方便价廉。
十堰市现有三甲医院四所。各医院都拥有先进齐全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自荧光支气管镜、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植入术等。医护人员过万人次,医疗设施资源高达百亿元,拥有病床量过6000张,年平均门诊接待量过300万人次。 大规模的就医环境也带来许多弊端,如工作量太大导致医生护士态度不尽如意、就医高峰期划价和取药窗口设的太少、就医难买药贵、医院内部水果食物摊点不正规不卫生等。(3)交通篇
城市交通问题是全世界国家都很困扰的事情。进入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的贸易往来和社会性活动量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传统的交通运行和管理模式大大制约了城市的稳定与发展。当前我国交通问题早以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中小型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不仅给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水平,更同时考验着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十堰位于鄂西北部,与陕渝豫交接,号称“车城”。城市人口近100万。随着武当山国际机场的建设,十堰市的公共交通市场需求呈日益扩大的趋势。据资料显示,5年内十堰市出现4次公交罢工时间:2002年12月,部分司机得知公交公司将被“买断“后集体罢工,这是第一次罢运。此后,2003年6月、2008年1月和4月又先后出现3次罢运事件,规模越来越大,市民反映强烈。2008年4月的第四次罢运后,市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收回城市公交公司的特许经营权。
(4)市图书馆篇
十堰市图书馆是政府建设的公共综合性图书馆,是十堰市文献收藏利用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图书馆始建于1979年。馆舍总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藏书超过60万册。图书馆全年开放。全馆除了向市民书刊的借阅,还面向社会为政府部门、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料查询,文献编辑和情报管理追踪等服务。图书馆定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外展服务等。书刊的信息化管理可链接百余个相关信息点,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居民服务。
现代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商业圈,新兴时尚居民区接连拔地而起,周边的基础设施也随之一应俱全,但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却严重滞后,跟不上节奏,而且往往品种单一,仅限于atm、报亭等几个方面。另外,还存在着形式陈旧,缺乏城市特点等创新问题。当今社会配套设施建设的另一大缺陷就是缺乏人性设计,市内街道、公共厕所等方向的指示牌功能不明确,在街道等公共场合缺乏人文关怀的设施,如盲道被随意占用、孕妇老年人休息区基本没有,免费儿童游乐院设施陈旧缺乏人员更新管理等等。总之,我国的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与设计目前才刚刚起步,在发展的深度于广度方面完全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配套设施的科学技术与工艺也相差甚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①国家的公共配套设施作为文化精神的福利建设,投入大,零回报,直接导致相关
部门的不重视,进而导致配套设施的从属地位;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经济的过快发展导致了我国面临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此块建设的关注和投资过少,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公共配套设施在设计发展,科技革新等相关方面的进步;③公民对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问题上得认识不清不新,也是导致了政府有心建设,但难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应该成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
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借鉴国际经验。
华盛顿地区乃至美国其他城市的市政公共配套建设立项过程十分严谨和公开。如在华盛顿加宽道路的工程,首先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解决资金的问题,最终都必须由当地议会通过决议案来解决。解决了费用问题后,议会还要通过两党议员的辩论,对项目的设计进行环保、费用、规模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监督,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在当地议会过不了关,项目都无法破土动工。当市政府就一个工程立项之后,除了在网站上登载立项情况之外,法规要求该办公室至少要在华盛顿地区的一家大报上登一次广告。申请华盛顿政府基础建设项目的公司,都要经过华盛顿市专门的企业评估部门的评估。评估通常包括6个方面:企业的整体质量、成本控制能力、完工的及时性、施工安全记录、劳工权利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专业评估人员不但要逐项评估打分,最后还要写出书面评语,供相关部门参阅。
其次,应当将民间资本引入基础设施的投资过程,使项目融资成为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融资手段。为了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在管理体制上应逐步实现转型,快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②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③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④使城市基础设施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⑤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陈为邦.城市规划应成为重要公共政策[j].2005.
[2]诸葛敏.城市基础建设建设前期档案资料管理问题研究—以丽水市为例[j].2009.
[3]陈为邦.以科学发展观看城市规划和房地产[j]. 2005.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温江位于成都市中心区正西16公里处,辖柳城、公平、涌泉、天府等4个街办以及永宁、万春、金马、永盛、和盛、寿安等6个镇,现状总人口为45.7万人,辖区面积277.6平方公里。
成都将建设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2010年编制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开创性地提出“九化”理念,作为指导成都规划建设的总要求,“九化”导则提出的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配套标准化等要求对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温江区为成都市4大新型卫星城之一,生态条件优越,作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应将高端现代服务业与宜居功能有机融合,而公共服务设施是宜居的基础,对于温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未来成都大都市发展中,温江作为新型卫星城,肩负着城市人口、产业和职能的转移,以及自身功能完善的重大战略使命。因此,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不能仅仅拘泥于现状城市和社会发展水平,而应以未来新城职能的完善为导向,重新考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和规划布局。
二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确定
(一)概念界定
1.卫星城
卫星城的一般性定义为:现代卫星城市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
2.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以政府为主体或其他社会组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是公众共同享用的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商业金融服务设施、邮电设施等。
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了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和服务,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关系到公众享有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居民的切身生活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性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相关标准分析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以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及其各项指标作为依据,目前指导公共设施规划的规范主要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CBJ137一9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一93)、以及《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一93)。另外,2010年成都市颁布了《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按照“功能齐备、标准完善、集约复合、品质提升、建设同步”目标分类明确了以5万人、1―1.5万人为服务对象的居住区、基层社区的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布局、项目设置及功能要求、建筑规模。这些都为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提供了依据参考。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项目和建设指标可根据用地的组织结构类型和周边的设施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叠建,但不能低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建项目和千人总指标,当规划用地内的人口规模介于两级之间时,在配建下一级配套设施项目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增加的人口规模及周边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设施内容并增加相关指标。
2.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指引
(1)公建配套设施分级
大区级:大区级公建配套设施以本地区约20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服务于由自然地理边界和交通干线等分割形成的功能相对完整的区域。大区级公建配套设施中心宜设置购物中心、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共活动广场等设施。
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以一个居住区约5万人为服务对象,宜集中设置(除少数设施外),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或邻近公共交通站点形成中心,为居民提供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以一个社区约1-1.5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宜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集中设置。
(2)地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准则
地区级公共设施保证实现居民在步行30分钟、自行车10分钟、机动车5分钟内可达,用地规模控制在21~25公顷,与地区公共绿地广场共同形成综合的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三)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设定
1.标准设定原则
统一性原则: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体系及标准,按照此标准对各组团现有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优化调整
均衡性原则:按照均衡性原则,结合温江区规划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集成集约原则:引导公建配套设施集中集约建设,功能复合集成,形成有特色、有活力、易识别的中心场所,方便居民使用,并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规划控制、实施和管理。
2.标准的设定
根据温江的现状规划水平,在以上原则下,结合国家标准、成都市规划标准以及温江区已有的专项规划,提出了同一级别和不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1)同一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同一级别公共设施应通过规划预留中心用地的方式进行布局,形成各级集中的中心。鼓励同一级别、功能和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设施集中组合设置。如行政管理设施、社区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等可集中采用叠建的方式。
功能相对独立或有特殊布局要求的设施可相邻设置或独立设置。如教育设施、运动场、派出所、公交战场等需要独立设置。
(2)不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不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设定了温江特有的“区级-居住区级-基层社区级”三级配套设施标准。区级公共设施是指以温江区整个城区为服务对象的公共设施,服务于由自然地理边界和交通干线等分割形成的功能相对完整的区域,服务半径一般为1500――2000米,人口规模约为20万人。居住区级是以居住片区的中心为核心,服务半径一般为800――1000米,人口规模约为5――8万人。基层社区级主要以一个社区为服务对象,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服务半径一般为350――500米,人口规模约为1――1.5万人。各级设施对应设置项目见下表:
三、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同一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温江区分区规划确定城市形成“两心一轴”格局,“两心”是指旧城中心和新城中心;“一轴”是指光华大道――柳城大道为城市发展主轴线。根据温江作为大城市的同一级别公共设施标准,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两心”设置了旧城中心和新城市中心两个集中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温江区由单中心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向多中心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中心的转变。
旧城中心是以商业和文教为主要功能和服务方式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着重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问题;而新城中心是以行政、文化和体育为主要功能,以叠建的方式进行集中组合设置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新城中心与原来旧城中心的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互补,扩大了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和服务种类,也提升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级别。
(二)不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体系配置与布局
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结合温江区各个居住片区的人口容量和服务半径等,配置模式采取了分层分异、综合开发的模式,设置了三个配套等级:区级、居住区级与基层社区级。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主要有两个公共服务设施中心:旧城文教商业文教中心和新城行政文体中心,主要服务于温江整个城区;居住区级中心除老城区组团之外,规划共形成新居住区级中心28处,平均5.5―― 5.6万人一处。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别布局在各个居住片区,其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半径为350――500米。
四、结论
在往新型卫星城转变的过程中,温江选取区级――居住区级――基层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分级配建,并优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从数量、种类、设规模等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大提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体系,为把温江建成“宜人成都”中最具魅力的都市品质新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周岚,叶斌,徐明尧.探索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南京城市新建地区配套公共设施规划指引》介绍.城市规划,2006(4)
[3] 成都市规划局,《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2010
[4] 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试行),2010
[5] 陈力松.从几个转变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与规划.福建建筑,2004/5
[6] 刘佳燕,陈振华等.北京新城公共设施规划中的思考.城市规划,2006/4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居住者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的意义
居住是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居住地是生存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业余时间的增加,都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居民对社会状况的满意程度,在注重社区发展的今天,居住区公共配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社区甚至城市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城市居住区的开发方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结构多样化,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配套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产业自身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各类居住区公共设施之间不论是运作方式还是分布特征都显示了很大的差异。在建成的居住区中出现了一部分设施配套过剩,使用效率低下,一部分设施配套不足,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的问题。
研究主要围绕着在现阶段如何有效的对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设施进行有效的引导而进行,主要研究内容为现阶段居住区公共配套的差异性。也涉及到对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发展趋势的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按照时间纵向比较研究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分析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段的居住者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并总结居住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各类问题。
(二)对居住区实例进行调查研究
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的居住区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新旧居住区的调查和研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各种相关因素,研究探讨改善和管理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措施,并提优化途径与建议。
三、对居住区实际案例进行诊断与分析
(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教师生活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教师生活区(以下简称建大南院)属于上个世纪较老的小区,位于西安二环以内,交通较便利。主要居民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教职工为主。由于建大南院不是一个普通的住宅区,所以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优势
(1)区位优势
建大南院位于雁塔南路与建设路的交汇处,南有二环南路、北有友谊东路,多条公交线路均过此处,还有正在修建的地铁,未来交通将十分便利。西安市碑林区的经济发展及周边日益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为本居住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毗邻大雁塔景区,富有良好的生活和文化气息。因此,从所处的地段及内外环境分析,在未来建大南院的发展空间很大。
(2)便利的商业配套设施
建大南院周边的万达广场、赛格电脑城、百脑汇和东新科贸等都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
(3)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
建大南院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职工的一个生活区,本来建大南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一体的,后来由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将建大南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为两个区域。而且小区内部建有幼儿园、附小和附中,如此便利的教育设施将使小区内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往的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需要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对居住环境各方面的要求。建大南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滞后。随着居住者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要求,扩建了新的高层住宅楼,但是基础的文化体育配套设施跟不上,就出现了滞后现象。
(2)休闲活动设施配置不合理。主要是在住宅后之间随意配置,导致设施脏乱差,也没有管理和养护。
(3)老年人服务设施短缺。伴随着老龄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服务设施突显短缺。
(4)停车与居住区的矛盾问题。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间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小汽车的国产化规规模越来越大,价格也不断平民化,小汽车也逐渐进入普通家庭,所以建大南院作为较早建设的居住区出现了停车与居住区的矛盾问题。人车交叉的问题日见突出,由于设计考虑不周和居民交通工具的快速更新,停车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乱停乱放、侵占绿地和活动场地的现象随处可见。
(5)整个居住区的规划布局与景观绿化问题。整个居住区缺少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规划混乱,居民活动无序。外部空间的组织没有章法,相互之间缺少关联,景观绿化单一。
融侨馨苑
融侨馨苑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电子西街2号,西接太白南路主干道,东临电子西街,南靠电子五路,北临唐城墙遗址公园绿化带。项目总占地432亩,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米,共有51栋楼,以板式小高层为主,总户数近6000户,分四期开发。容积率为2.73,绿地率40%,停车位3500个,建筑密度23%。以南北通透的板式小高层为主,楼间距开阔,布局合理,通风采光较好。
优势
(1)区位优势
融侨馨苑项目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电子西街2号,西接太白南路主干道,东临电子西街,南靠电子五路,北临唐城墙绿化带。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及周边日益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为融侨馨苑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之周围已有一些住宅群体,富有生活和文化气息。
(2)完善的医疗设施环境
项目所在地周边拥有众多的大中型医院,如:交大医院、高新医院、521医院、西安博爱医院等。因此,完善的医疗设施可为本住宅小区带来良好的医疗保障。
(3)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
本项目周边设有各种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如:西安科技商贸学院、西安联大、高新国际学校、电子一中、电子城小学以及西部大学城等,而且小区内部建有幼儿园。因此,在子女教育普遍受到家庭特别重视的今天,这一点将成为一个优势。
(4)便利的商业配套设施
本项目周边的人人乐超市、民生百货电子城购物广场、电子商城、军人服务社电子城店、卜蜂莲花、爱家超市、海星超市、世纪金花高新店、国美、金鹰百货等都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与此同时,小区内部也配置了相应的商业,为业主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便利了业主的生活。
存在的问题
(1)部分景观区域荒废、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内部商业街不景气。
(2)现行的国家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很难执行和落实。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由于容积率被严格控制,开发商多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用地条件较差的地带,造成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不合理。
(4)商品房空置率高导致新建住区人口实际密度与规划密度产生较大背离。这也是造成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内部商业街不景气的一个原因。
四、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思考与建议
(一)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思考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标准,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和数量能够满足当今以及未来居住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实施建议
合理分级,着眼社区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由传统的“小区—组团—单元”三级模式向“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四级系统转变。与传统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注重居住区与城市间的关系,通过强调与城市整体规划紧密相联系的“社区”概念,更有利于营造亲切、完备的城市社区生活圈。
以人为本,适应人口多样化
在保证社会公平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满足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居民需求。人口结构的多样化是造成需求日益多层次的关键原因。针对这一现象,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生活喜好等进行规划。
加强政府支持,协调多方利益
在当前城区各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都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在基层社区公共设施中,很多公共服务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和政府的支持不能得到及时的建设。这就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市场引导,引进有能力的企业投资或是鼓励公益性民间组织进入基层,动员社会力量承建各类便民的城市居住服务。
五、结论与展望
居住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居住区建设好也就是如何协调居民生活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居住区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的过程,它需要管理者,规划师以及城市居民共同参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规划角度看只是诸多类型规划中单一类型的一个分支,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受到住宅区所处城市、区位、外部环境、人口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居住区如何完成从传统居住区向现代居住区的转型,如何有效的对其转型进行指导和调控,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朱家瑾 编,《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彭岩,对大型居住区配套公共设施供给与管理问题的深入探讨[J],城市,2008,10.
[4] 丁一,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研究与动态思考,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会计上一般将“配套设施”分为“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可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两类。“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包括水塔、锅炉房、游泳池、公厕、自行车棚等:“可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有开发小区内营业性公共配套设施,如商店、银行等,也包括非营业性配套设施,如中小学、文化站、医院等;还包括开发项目外为居民服务的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的增容增压、交通道路等。对于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其实际成本应转作为开发产品处理;对不能有偿转让的,竣工后,应将其实际成本,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房屋等开发项目成本及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产品成本之中。可是因房开企业的特殊性,开发的开时间较长或开发企业在开发进度不同步,有时先建房屋,后建配套设施。这样,就会出现房屋已经建成而有的配套设施可能尚未完成,或者是商品房已经销售,而配套设施等尚未完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可转让的,其本身就可作为成本核算,如实核算就可以了。可是对不可转让的,而又有要计入那些已具备使用条件或已出售的房屋应负担的配套设施费,会计规定是可以以未完成配套设施的预算成本或计划成本为基数,预提配套设施费用(不能有偿转让的)记入可售的房屋等开发项目及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产品的开发成本。
税法的规定是,按国税发[2006]31号文件规定开发产品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当期实际发生的,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计入成本对象;当期尚未发生但应由当期负担的,除税收规定可以计入当期成本对象的外,一律不得计入当期成本对象。还有对预提费用的规定是,除税收另有规定外,不得在税前扣除。但目前,对内资房开企业还没有预提未完成配套设施费用可在税前扣除的规定。
这样因预提费用就不但产生了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而且出现了实际成本应如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问题。国税发[2006]31号文件对此也有规定,规定是“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后发生的,应按计税成本结算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首先在已完工成本对象和未完工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然后再将应由已完工成本对象负担的部分,在已销开发产品和未销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摊”。那具体应如何处理呢?下面以实例进行说明。
例:黑龙江省某市的名为“黑龙江省万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千万;2005年在花园小区开发住宅搂A幢楼,B幢楼。两幢楼的可售面积都是10万平方米,预计开发成本都是4500万元。2006年3月份A幢住宅楼全部竣工。实际开发成本5000万元,当年售出5万平方米。B幢楼尚在施工,可是做为A幢,B幢2幢楼的配套设施的锅炉房并未动工。其工程预算是20万元。企业在06年年末的会计处理如下:
因锅炉房属于不可转让的配套设施,应计入住宅搂的开发成本,按会计规定可以以工程预算成本预提计入住宅搂的开发成本。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A幢楼)
10
房屋开发成本(B幢楼)
10
贷:预提费用——预提配套设施费
20
借:库存商品(开发产品)——A幢楼
5010
贷: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A幢楼)
5010(5000+10)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2505
贷:库存商品(开发产品)——A幢楼
2505(5010/10*5)
会计结转的成本是2505万元,税法确定的计税成本是5000万,而不是5010万,因预提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所以税法确认的销售成本应是5000/10*5=2500万。
经上述分析,在不考虑其他所得税影响因素下,06年该公司应调增所得额5万;注意不是10万,更不是20万。
假设07年10月锅炉房完工,共发生料工费40万,根据会计规定,:对于因不同步开发或竣工而采用预提方式计入有关商品房等开发项目成本的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竣工验收后,应将其实际成本冲减预提的配套设施费用,如果预提的配套设施费用大于或小于实际开发成本,可将其多提数或少提数,如有关开发产品已竣工,可将其差额冲减或追加分配于尚未竣工的开发产品成本。
相关会计处理是:
借: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成本(锅炉房) 40
贷:相关科目
40
借:预提费用——预提配套设施费
20
贷: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B幢楼)
20
将少提数20万(40-20)直接追加分配于尚未竣工的B幢楼开发产品成本。
假设07年年末前将住宅搂A幢剩余5万平方米全部售出。B幢楼还未完工。
这时,企业转的成本与06年相同还是2505万元。而税务机关的可扣除数就不仅是2500万,实际发生的锅炉房的费用要按“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后发生的,应按计税成本结算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首先在已完工成本对象和未完工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然后再将应由已完工成本对象负担的部分,在已销开发产品和未销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摊。”
计算过程:1,在已完工成本对象和未完工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40/(10+10)*10=20万。也就是已完工的A幢楼与未完工B幢楼各分配20万;2,在已销开发产品和未销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摊,因A幢楼在07年已全部售完。20/10*10=20万。所以20万元都要在07年做所得额的减少额。但因当年转成本已与计税应转成本多转了5万,故只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再调减所得额15万即可。也可理解为当期的税收产品成本是2500+20=2520万。注意:这20万都是在07年调整。
对于B幢楼会计上确认分摊的锅炉房的费用是10+20=30万,而税法确认的是20万(见分摊计算)。
假设08年B幢楼竣工,实际成本5010万(含锅炉房的成本30万)。售出5万平方米。则会计结转成本是5010/10*5=2505.税法结转成本是5010—10/10*5=2500.要调增所得额5万。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B幢楼分配20的万锅炉房费用是实际已发生的成本,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2006]31号文件对此也有规定,“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应按计税成本结算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直接计入成本对象。”。也就是将计税成本20万(会计成本是30万)直接计入B幢楼成本。
假设09年B幢楼全部售出,其会计的结转成本还是2505;税法结转成本也还是2500,要调增所得额5万。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公共设施;分类标准
A taxonomic study on the tourist resort based on the angle of public facilities
ZHU Song
(APCE Design Co., Ltd.,海口 570125China)
【Abstract】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ype of resorts and currently u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summary of classification applicable to public facilities. Horizontally divide the tourist resort for the hotel lived and integrated resort, the type three categories, and define the strict classification of measurements. Portrait resort is divided into large, medium, small three types, and to draw detailed quantitative criteria,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From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wo-pronged and is divided into 9 different types of resort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our resort standards 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Key words】Tourist resort;Public facilities;Taxonomic criteria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念界定
通过我国近年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目前旅游度假区的相关定义为参考,本论文认为其定义应当适用于我国已修建的度假区和未来度假区的发展规划,并符合各类型旅游度假区的特点。
因此,通过对旅游度假区现有概念的梳理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本研究认为旅游度假区的关键词在于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对独立完整的功能、高质量的设施及高水平的服务。基于此,本文将旅游度假区定义为:
具有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向旅游者提康体、休闲、娱乐、运动等设施的旅游地。
根据该定义,本研究范围仅限于旅游度假区,不包括风景名胜区、观光景区。
2度假区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度假区发展迅速,度假区类型也在不断发展,当前度假区分类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旅游度假区的多样发展,而度假区公共设施的配套相关标准规范缺乏针对性的内容,无法区别指导不同类型度假区的建设。因此,规范和有效指导目前快速发展的旅游度假区建设,有必要对度假区的分类和公共设施配套进行专项研究,这对整理当前度假区和指导未来度假区的发展,保障旅游度假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是旅游度假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研究的一部分。
3度假区分类
3.1度假区常规分类方法
目前通常采用的度假区分类方法有四种:(1)根据服务水平和发展潜力及档次分类;(2)根据资源类型分类:(3)根据接待设施的类型分类。一般来说度假区不会以某一种形式单独存在,但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把它们作为4种独立的情况分别加以叙述[1]。
(1)根据度假区服务水平和发展潜力及档次可分为:
①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一般是指必须达到一定标准要求,并经过国家相关专业部门评估认证通过的旅游度假区。由省级部门申报,国家级部门组织评估审核。
② 省级旅游度假区
一般是指达到一定标准要求,并由省级部门审核确认的旅游度假区。
(2)根据度假区资源类型可分为
① 海湾度假区海湾度假区呈现出非常多样化的特征,其自然景观也因度假区面海的特点和度假区所提供的娱乐内容而不同,比如度假区所占用海滩的岸线长度、海水的品质、沙滩沙质的好坏、视野的通畅与否、天气状况及所能提供的相关运动等。简单来说,就是海洋与陆地分界面直接影响度假区多样化的程度,它可以是一个海湾形成的内陆水道或海湾独立的岛屿半岛等[2]。
② 滨湖(河)度假区滨湖(河)度假区与海湾度假区一样,也是依托水资源而建,不同之处,在于提供的娱乐活动更注重与水的密切结合,如垂钓、划船等。另外,滨湖(河)度假区对比海湾度假区就河滩及视觉景观对人的影响注意较少。滨湖(河)度假区通常作为第二寓所社区来建设,选址大多在距大都市3~4小时汽车路程的近郊区域(无需乘飞机抵达),属于非名胜度假区。因此,其建设标准和规模也都相对较低。
③ 山地度假区当前,山地的自然风光资源正越来越多的被度假区所充分利用。为了吸引游客,度假区往往开辟出四季旅游新景点,并不断地挖掘新的旅游项目,使旅游项目多祥化。实际上,山中矿泉是目前许多山地度假区所“宠爱”的,保健休闲成为新的主题,依靠周围山林环境和山中的温泉来吸引游客,游客则能够在度假区疗养和治病。
④ 高尔夫度假区高尔夫度假区现展起来的重要的类型,此类度假区主要依赖高尔夫运动来吸引客户。在过去十多年中,高尔夫运动发展迅速,其需求量也大量增加,相应的高尔夫度假区也在稳步增长。高尔夫作为度假区中核心娱乐项目,其运动本身具有的魅力也是度假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对比前三种度假区,高尔夫度假区所具有的改造性使得其并不完全依托自然资源,我们也可以看到,能够开发新的度假项目的滨水用地或矿泉资源是越来越难找到了。因此,高尔夫度假区成为主要的开发形式。
⑤ 其他类型的度假区包括以娱乐和文化为定位的度假区、以积极的娱乐和健身为定位的度假区和纯娱乐度假区等。
(3)根据度假接待设施类型可分为
从房地产行业的角度看,度假区往往根据其类型、所提供的居住条件和占地面积来进行分类。以开发商的角度看,寓所类型和占地面积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首先,旅馆和住宅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项目的开发建设花费了开发商的大部分资源;再次,建筑物往往是决定度假区整体特征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这种观点,度假区中最常见的住宅或旅馆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3]:
① 度假旅馆型度假区传统旅馆与度假旅馆的区别在于其典型的布置仅仅是个健身房或一个小游泳池,只能安排简易的户外活动。而度假旅馆在室内就安排很多娱乐项目,包括大型游泳池、水上运动馆、室内网球馆、风景庭院和花园以及高尔夫球场等其他的活动场馆。
② 分时制和假日产权度假村分时制和假日产权度假村一般安排大量的娱乐设施,如游泳池、网球场或高尔夫球场(这一点上与度假旅馆类似)。它与度假公寓的相别之处主要体现在度假村往往含有多个房间——主要有卧室、起居室、厨房等等——因此通常比旅馆客房要大。
③ 第二寓所型度假区第二寓所是度假区项目开发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二寓所型度假区基本上不包括度假旅馆,而是直接由第二寓所组成。具体定义,第二寓所是指由家庭或个人所拥有的某一个寓所,该家庭或个人同时拥有或租另一套寓所作为主要居住地。因此,第二寓所也可以是第三或第四寓所,名称中的“第二”是指家庭或个人可以拥有的众多住所中的一个。
④ 多功能度假区多功能度假区是度假区种类中的一个特殊的形式,它结合了前面三种度假区的所有形式。多功能度假区往往依托优质的度假资源,并拥有大量的娱乐设施。
3.2分类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旅游度假区的分类应该具有系统性的原则,即具有梳理所有度假区的功能,能明确的区别不同类型的度假区,特别是在度假区公共设施配套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征。
(2)针对性原则
本度假区的分类,应该针对度假区公共设施的配套,并以此作为度假区分类的重要标准,能准确的区分不同类型度假区在公共设施配套上的差异。
(3)特色性原则
针对度假区公共设施配套的特点进行度假区的划分,其目的是为了使度假区的分类更加贴合规划的相关要求,便于政府部门更加科学的实施和管理。
(4)严肃性原则
严肃性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分类方法的严肃性,能明确而简单的所有旅游将度假区进行分类;二是划分结果的严肃性,本论文是度假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研究的一部分,分类应该直接指导公共设施配套的标准制定。
(5)操作性原则
度假区分类必须简单便于操作,不宜分类太过复杂,受众包括专业和非专业人员。
3.3度假区综合分类
(1)横向分类
本研究结合度假区发展实际情况,并根据以上分类方式的分析,针对度假区公共设施研究的便利性,将度假区公共设施划分为三类:
① 酒店型度假区:指以酒店接待、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度假区,其设施安排、资源利用都围绕酒店的设置而展开。此类度假区一般以酒店为品牌,突出酒店的主导形象。酒店型度假区的特点是接待人口和服务配套人口比例都较高。
② 旅居型度假区:指以第二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度假区,此类度假区以旅居型房地产为主,在上世纪下半页,此类型度假区在美国占有很大比例,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第二住所的购置,加上旅游业的繁荣,旅游型度假区近年来发展迅速。
③ 综合型度假区:指兼具酒店功能和第二居所功能的度假区。此类型度假区大都属于大型度假区,由于其资源的丰富度和开发模式的多样化,其公共设施配套相对更为全面,属于混合式综合度假区。
(2)纵向分类
另外,度假区的规模不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标准会有所差异。为了更加细致、准确的研究海南度假区公共设施的制定标准,我们建议根据人口规模将度假区划分为:
① 大型度假区
② 中型度假区
③ 小型度假区
(3)分类的标准
从规划的角度、以量化的方法来区分度假区的类型是本文的亮点。横向上采取接待型设施所占用地的比例来区分度假区的类型。纵向上采取度假区规划的人口规模来作为度假区划分的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将这两种分类结合起来进行度假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管控,具体形成大型酒店型度假区、中型酒店型度假区、小型酒店型度假区、大型旅居型度假区、中型旅居型度假区、小型旅居型度假区、大型综合型度假区、中型综合型度假区、小型综合型度假区九个类别。度假区分类详见表3-1。
表3.1 度假区分类标准
Table 3-1 Taxonomic criteria of holiday resort
4结论
旅游度假区的分类关切到旅游度假区发展的速度与方向,站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角度系统划分旅游度假区,对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和规范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公共设施的角度提出了旅游度假区划分的方法,实属抛砖引玉,寄希望更多学者关注此方面的内容,使分类更完善、更准确。本文提出以下结论。
(1)便于研究的方便,本文将旅游度假区定义为:具有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向旅游者提康体、休闲、娱乐、运动等设施的旅游地。
(2)当前旅游度假区的分类已无法适应新发展的需求,致使在实践中,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颇多缺陷,政府部门无法准确监控,特别是度假区用地和公共设施配套方面。
(3)本文将旅游度假区横向上划分为了酒店型、旅居型和综合型度假区三类,并按照接待设施的用地比例划分不同的类型。在纵向上将旅游度假区划分为了大、中、小三类,并按照规划的人口规模来划分旅游度假区的类型。
参考文献:
[1]陆朋,滕兰稳.论生态旅游设施体系与规划建设[J].安徽:安徽农业科学,2007.06
一、指导思想
围绕城乡统筹推进年活动,弘扬大包干精神,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农村新一轮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四个集中”,加快“五个一体化”,全力推进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逐步实现全市城乡共同繁荣一体化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全市计划建设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1000个,建设规模162655户,2671万平方米,总投资212.8亿元。其中:新建305个,建设规模43314户,644万平方米;在建382个,建设规模82987户,1518万平方米;已建成仍需配套的313个,36354户,509万平方米。
三、工作重点
1、突出规划引领。编制集中居住区规划是搞好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强配套原则,依据《滁州市村庄规划技术导则(试行)》,科学确定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范围、建设规模、功能设置和基础设施配套,在此基础上编制好建设规划。市交通、建设、商务、金融、电力、电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要依据市域镇村体系规划,抓紧编制农村交通、电力、通讯、供排水、商业网点、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文化体育设施布点规划,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各县(市、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规划编制要加强指导管理,严格审核把关,以规划引导集中居住区建设健康发展。
2、坚持高标准建设。一是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方式和实施主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一般采取两种方式:(1)委托代建,由农户委托镇(乡)专门机构集中代建,镇(乡)依法选定有资质的施工、监理单位承建;(2)统管自建,由镇(乡)统一规划设计,提供统一的施工图,农户按图自建,镇(乡)负责施工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工程造价、安全施工、竣工验收等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要按照城市居住小区的标准,配套完善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电视、通讯、农贸市场、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及居民广场等健身休闲设施。三是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公交等要向农村集中居住区延伸,逐步将公交招手站、学校、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图书室等服务设施配置到位。
3、加强集中居住区管理。集中居住区应参照城市社区的管理办法,创新集中居住区社区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对社区物业、环境卫生、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管理,为集中居住区住户提供清洁、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要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措施、不同载体,强化对小区居民的文明教育,提高社区农民文明素质。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为实施“千村计划”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千村计划”建设工作。要层层建立组织指挥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全力推进“千村计划”落到实处。同时要抓好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千村计划”实施。除了市级13个示范集中居住区建设外,各县(市、区)要重点抓好10个以上示范集中居住区建设,每个镇(乡)抓好1-2个示范集中居住区建设。
2、政策保障。要制定奖励扶持政策、公共设施投入管理政策、规范入驻政策等,鼓励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参与新型集中居住区建设。(1)在投入方面,可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采取政府补一点,部门支农项目配套一点,区内农贸市场、经营性用房市场化运作收入补贴一点,解决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投入问题。(2)税费征收方面,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房屋、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免征各项税费。(3)建设用地方面,可允许农民建新拆旧,在不占用耕地、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建设用地调换。(4)对集中居住区建设要建立严格的入户审查、公示、监督制度。
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条件。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全市城镇便民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但与广大市民对强身健体的要求相比,体育设施总量明显不足、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城镇住宅小区、公园、绿地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缺乏,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城镇便民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把便民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要坚持就近方便、灵活多样、安全适用、管理规范的原则,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推进体育设施进小区、进公园、进社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城镇便民体育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
实现新(改、扩)建小区、社区、公园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便民体育设施全覆盖,城镇便民体育设施是指城市小区、社区、公园(含绿地)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设施。便民体育设施建设的目标是2015年。加上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平方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构筑体育设施与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的城市生态格局,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体育设施。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体育休闲景观。
新(改、扩)建的小区以及现有的标志性建筑、绿地、广场、园林、景观、闲置地添置一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便民体育设施,按照“布体于绿(地)布体于(广)场、布体于(公)园、布体于景(观)布体于空(地)思路。寓健身于休闲之中,创造良好的体育生态环境。
三、加强城镇便民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一)坚持规划先行。
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城镇便民体育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新(改、扩)建住宅小区项目、旧城改造项目、商业社区项目、新建公园应结合自然条件按规划标准配套建设便民体育设施。按照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规定,城市住宅小区便民体育设施规划占地面积人均不少于0.30.65平方米;公园、旧城改造项目体育设施占地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35%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划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二)严格管理城镇便民体育设施建设用地
将城镇便民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并依法审批安排。国土资源部门在办理土地出让时,应根据规划要求,将需配套建设的便民体育设施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便民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或改变其用途。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当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
(三)健全城镇便民体育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根据财力逐年安排并有所增加。同时要多渠道、多元化筹措城镇体育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经费,各级政府要把城镇体育设施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维护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积极探索向社会筹集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新路子。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引导、带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冠名、入股等多种形式,投资兴建体育设施。鼓励、支持居民和单位通过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新建、改建城镇体育设施时,项目立项、土地使用、规费减免等方面可以按规定给予优惠。政府投资建设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经依法批准后,可以采用划拨方式提供土地。
采取由政府投入为主、体育彩票资助、部门适当补贴的办法解决。新建、改建、扩建小区按规划要求配套建设的便民体育设施所需资金由开发商负责解决;公园、绿地配套体育设施所需资金由公园、绿地的归属单位负责解决;社区配套体育设施所需资金由社区负责解决;机关、企事业单位配套体育设施所需资金由各单位自筹解决。公共场所配套体育设施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关键词】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产居融合
一、前言
1、项目背景
工业园承载着引导产业发展的重任,是实现工业集约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完善园区综合配套、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对于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改善投资软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产业工人创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有干劲"的外部环境,我们以威海市区工业园区为例,基于"将每个工业企业7%的配套设施用地复合集中"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市区工业园生活配套设施规划标准及实施建议。
2、项目概况
至2011年底,威海市区工业用地面积约54.0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189万平方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9家。从业人员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约16.6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61%。工业园区的产业门类涵盖了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机械钢铁、船舶海洋工程、渔具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二、问题剖析
1.重产值、轻服务,造成供需失衡。以往市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偏重于土地、资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忽视了配套设施建设,造成各项配套设施供需失衡,给园区内企业及职工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尤其是职工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对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重扩张、轻集约,造成设施分散。首先,工业厂区集聚程度低,不仅浪费土地,而且分散了从业人口,给配套设施建设带来了难度。其次,现阶段工业园普遍实行"谁建设、谁配套"的建设模式,设施的规模和类型等依据各企业自身需求和意愿而定。而受资源条件限制,除大型企业外,多数企业配套设施建设能力较弱,按照现有的建设模式,园区内的配套设施分散布局于各大企业内部,无法做到设施共享,也不便于进行社会化、一体化管理。
3.重分区、轻复合,造成产住分离。在总体规划层面,居住用地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分散于城市,产居用地关联度低,导致了组团之间联系交通压力较大,"钟摆"交通现象明显。在控制性规划层面,只有《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中对工业项目的厂前区(含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比例给出了规定(上限不得超过7%),缺乏其他明确的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使得配套设施用地短缺,配套设施内容、规模及类型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三、规划应对
(一)"产居融合"理念
"产居融合"理念是指以满足工业园内职工生产、生活需要为前提,统筹考虑产业与生活配套设施的空间、用地和功能布局,实现共生共融、互动发展。
(二)指标体系构架
1.层级化"产居单元"
(1)划分依据。"产居单元"的划分主要考虑人口密度、产业类型两大要素,同时兼顾建设现状和道路隔离,以集中相互关联的工业,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同时科学预测单元人口和设施规模,提高单元可操作性。
(2)规模控制。根据交通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规模,将"产居单元"分为园区级和邻里级。园区级"产居单元",即以职工步行方式为主进行测算,根据可接受的出行时间,产居单元规模宜为2-4平方公里。邻里级"产居单元",即根据国内外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大于800-1000m)来测算,产居单元规模宜为0.8-2平方公里。
2、配套设施规模及类型
(1)规模建议。我们选取我国不同类型工业园为案例,研究其生活配套功能用地在工业用地中所占的比例。如东莞松山湖北部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曹妃甸滦县临港工业园、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成都天府软件园等,结合案例及不同类型工业用地的人口密度,确定生活配套功能用地在园区工业用地中的比例大致为3%-8%。建议在威海市区工业园中集中建设的"青年中心"和"便利中心",在产居单元中所占的用地比例基本等同于生活配套功能用地在园区工业用地中所占3%-8%的比例;每园区级产居单元中"青年中心"与"便利中心"的规模分别为6-28公顷、1-3公顷。
(三)规划布局
规划依据道路隔离和规模控制原则,同时注重强化各单元内的主导产业,对各个工业区进行了产居单元划分,共细分了22个园区级"产居单元"(见图1)。
图 1 青年中心、邻里中心位置图
四、实施建议
(一)用地控制--规划引导与弹性控制相结合
"青年中心"及"便利中心"的用地性质应与其建设模式相挂钩,弹性确定。当以企业为投资主体时,为降低创业成本,两中心的用地性质可以是工业用地;当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时,用地可采用划拨形式,由政府统一建设、管理,可将其划拨为商住用地。
考虑到远期发展的不确定性,"青年中心"及"便利中心"的规模尽量取上限值,预留充足的公共空间,分类配套设施的规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节。今后新审批的产居单元内的工业项目,除厂区内的办公用房外,不再单独安排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同时降低新建工厂厂前区的比例(不宜超过3%)。
(二)建设模式--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1.居住设施--政策支持、企业参与。一是政府统建。政府通过运用中央和省下拨的城市棚改资金、金融融资以及住房公积金闲置基金等,直接投入建设并纳入公租房统一管理。二是大企业自建。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大企业,在 "青年中心"集中建设。三是中小企业合建。引导相关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在"青年中心"建设。另外鼓励中小企业为职工在"青年中心"内部租赁宿舍和住房,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对纳入公租房计划的居住设施,供应管理和建设标准应严格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的规范标准。
2.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一般采取两种建设模式。一种是政府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该模式基本能够保证配套设施配置的数量和规模,但政府负担较重,实施难度较大。另一种是政府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通过扶持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但应加强政府调控与监管,以避免建设混乱和恶性竞争。对于自身配套已经比较完善的大型企业,可以保留其配套设施;暂时保留现状自发形成的分散商业设施,采取开放式管理,但限制其数量的增加。
一、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管理
(一)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住宅,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配套相关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依法办理建设手续。本意见所称住宅配套设施是指小区内的道路、路灯、桥梁、给排水、供电、供热、燃气、消防、邮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园林绿化、居民活动场地、停车场、停车库等基础设施和物业管理用房、社区管理用房。
(二)住宅配套设施建设,应当统筹安排,与主体工程同步组织规划、设计、报批和施工,同时验收交付使用。
(三)规划管理部门在审批新建住宅详细规划时,应当落实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项目,在核发新建住宅项目规划许可时,同步审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外部环境工程。
(四)建设单位报审住宅工程施工图,应同时报审各单项配套工程的施工图。施工图审查机构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新建住宅项目详细规划和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要求进行审查。
(五)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申请,应同时将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项目和市政、园林工程项目等配套设施作为许可内容。凡配套设施工程未进行施工图纸审查或审查不合格、未按规定办理工程质量及安全监督手续、未办理开发立项手续、未委托工程监理、未落实建设资金的项目,不予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未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不得开工建设。
二、加强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质量管理
(一)加强规划监管。经规划许可的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前的各个阶段必须接受规划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每个阶段经规划管理部门初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阶段施工。
(二)加强建设监管。开发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建设内容、工程进度等进行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开工前与开发行业主管部门和其委托的银行签订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协议,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向开发行业主管部门申报配套设施施工计划,由委托银行按照协议和批准的配套设施施工计划向建设单位支付储存的资金。建设单位要切实保证承担的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并接受开发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
(三)加强质量监管。
1、实行监理制。配套设施项目的施工,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监理单位必须配备合格的监理人员。未经监理人员签字认可,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特别是隐蔽工程上使用或安装,否则,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不得进行竣工验收。监理人员要按有关规定做好旁站监理和见证取样工作,按作业程序即时跟班到位进行监督检查,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得签字,并有权责令返工,有权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2、加强施工合同管理。配套设施项目的施工必须签订合同,并报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承担配套设施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资质等级,必须配备足够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筑施工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配套设施施工合同的监管力度,严禁签订虚假合同、冒用资质签订合同。
3、建设工程监督机构要加强对配套设施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有关机构质量行为、工程实体质量以及有关质量文件的监督检查,对工程建设各方违法违规降低工程质量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要对进入住宅配套设施工程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加强监督抽查,严禁无出厂合格证、无实验报告、无见证取样送检资料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在工程中使用。
4、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及具体工作人员,按各自的职责对其经手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5、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配套设施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由施工单位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质量保修期满后,在设计合理使用年限内,因工程质量不合格受到损害的,产权人有权向建设单位要求赔偿。
(四)建设单位是住宅配套设施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者,对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全面负责。建设单位应设立质量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加强对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和验收管理。在工程建设中,要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设计标准,不得擅自变更已审查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出现漏项、自行降低标准、建设滞后等问题,由各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建设单位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三、加强配套设施验收和备案管理
(一)住宅配套设施建设应达到下列要求,方可予以规划验收。
1、配套设施建设齐全,符合规划许可要求。
2、对违法建设的配套设施,经规划管理部门行政处罚,并履行完毕,达到要求。
3、配套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须委托规划管理部门认可的勘察测绘单位进行竣工测量,并完成竣工图编制。
4、配套设施竣工档案材料已向城建档案馆移交,并取得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出具的工程施工档案预验收认可文件。
对配套设施项目不健全、不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住宅工程,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该工程不得组织进行竣工验收,并由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法规,组织招标,完成不健全的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同时监管使用配套设施建设资金。
(二)住宅配套设施建设应达到下列要求,方可予以竣工验收。
1、生活用水纳入城市自来水管网。使用地下水的,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2、用电纳入城市供电网络,不得使用临时施工用电和其他不符合要求的用电;
3、供热纳入热电管网或区域供热系统,并实现并网。
4、民用燃气纳入城市供气网络,并实现户外管线对接;
5、雨、污水排放纳入永久性城市雨、污水排放系统;
6、所在区域按照规划要求配建公共建筑设施和物业管理用房、社区管理用房;
7、完成区内道路和软硬铺装。绿化建设因季节原因无法及时完成的,建设单位应提供按时完成绿化配套的书面承诺。分期分批建设的住宅区最后一批住宅交付使用时,绿化配套和小区围墙应全部建成;
8、完成区内环卫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纳入城市清运排放系统;
9、住宅小区应经招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或有前期物业管理合同。
(三)住宅配套设施工程的竣工验收与主体工程的竣工验收同时进行,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向项目所在地的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提出竣工申请,由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协助建设单位组织实施。
(四)竣工验收执行建设部规定的基本程序。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有关部门作为验收组成员,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质量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并形成经验收组成员签署的工程竣工验收意见。
(五)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对工程竣工验收的组织形式、验收程序、执行验收标准等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发现有违反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令改正,并将对工程竣工验收(含配套设施竣工验收)的监督情况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的重要内容。
(六)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建设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备案机关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七)未经竣工验收或竣工验收不合格的住宅工程不得投入使用,未取得《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书》的住宅工程,房屋产权产籍管理部门不予办理产权确认手续。
随着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顺利通车,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轨道交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苏州轨道交通相关基本服务明显提升,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轨道交通这一准公共物品进行理论性分析,结合问卷调研(表1所示)从应然层面来剖析苏州轨道交通及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均衡供给,并用其指导城市其他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以期实现政府在轨道交通及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有效供给的正确监管和导向。虽然一号线在站点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方面有了一定成绩,但还是有不少问题仍须改进,调查结果显示,苏州轨道交通及相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供给不均衡,苏州轨道交通及相关基本公共服务与市民的诉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梳理如下:
(一)部分站点与公交换乘衔接度不够,轨道交通的辐射力较低
轨道交通一号线沿线的公交首末站共有4个,公交站点共70个,但非城区的公交站点数较少,远远低于中心城区的周边公交站点,随着城市不断向郊外发展,很多站点距离轨道车站较远,超过400米,降低了轨道交通的辐射力,因此,以站点为中心、直达站点周边区域的短驳公交线路需不要不断完善。
(二)部分站点公共服务供给失衡,降低线路聚集效应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串联了苏州乐园、中央公园、金鸡湖景区,给市民提供了比较便利的公共休闲场所,87%的受访市民对轨道交通的公园设施比较满意,但89%的人认为轨道交通沿线的医院,大型药店缺乏,86%的人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置不足,且站内仅有中国银行的自助服务,无法便捷满足日常的金融服务,76%的人认为轨道交通沿线的文化场所严重缺乏,既无大型的图书馆舍,也无便捷的期刊报纸销售场所,83%的人认为轨道交通内外快捷便利的餐饮店铺供给不足,无法有效满足上班一族早餐及夜宵的需求。98%的人对轨道沿线公厕设施比较满意,但也有6%的人认为公厕都是设在站点内,必须是购票乘车的人才能使用,这种布局和管理不太合理。
二、轨道交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机制架构
(一)轨道交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原则
轨道交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是公共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它是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交通的同时基本附加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这一目标在我国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提出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现阶段轨道交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应坚持现实性原则、国际原则和发展原则。
(二)轨道交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机制架构
1、科学规划站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1)调研轨道交通沿线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沿线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苏州整体轨道交通的建设,有的站点的重要性迅速提升,之前规划或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轨道交通的出行更加普遍,市民对沿线基本公共服务诉求点增多,因此,后期,相关机构和部门应持续强化调研的力度,真正整合相关沿线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
(2)梳理站点沿线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种类
有关部门应该基于详细的调研、当地居民和单位的需求,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对轨道交通沿线的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种类的梳理及分类:换乘设施,轨道站点周边能衔接公交、公共自行车、出租车交通模式所必需的相应设施。导引设施,能够引导乘客出入站点的指示牌,地面道路及换乘信息平面图,综合信息触摸屏,为乘客了解交通、天气、换乘车辆信息等提供有效的媒介。商业设施,为乘客和其他公众提供便利店、快餐店、酒店、自动取款机、报刊饮料亭等,甚至配套建设学校、医疗中心、银行等,形成以轨道站点为依托的高强度社区中心。市政设施,为乘客提供必要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厕所、绿化、安全防灾、宣传广告和营造文化氛围的设施等。
2、建立信息联动机制有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轨道交通整条线路的服务效应是全局性的,站点的服务效应则是区域性的。一方面通过建立良好的会商制度和征询制度,定期召开市、区有关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充分交流、协商在轨道交通包括站点配套设施规划、设计、建设中需要配合解决的问题。向站点附近的居民和单位发放征询意见单,吸纳各区站点配套设施需求中的合理部分,综合平衡,完善站点规划、设计,并与站点同步施工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建设的审议制度和评估制度,轨道交通站点作为一个耗资巨大的重大工程,成功与否将对国计民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完全有必要对站点的整体系统工程进行科学、客观、公正、严格的全方位的评估,甚至长期进行多次跟踪评估。
三、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 新加坡 新镇 邻里中心 公共服务设施 对比
Abstract: Singapore as the island whose land area is about 7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city construction is in intensive and high efficiency as the primary criterion and forms a set of perfect planning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And our country is in from divergence to intensive city development stage, research and Singapore city planning theory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China and Singapore City Planning in the planning system, and gain enlightenment from.
Keywords: city planning; Singapore; new town; neighborhood center;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contras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新加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新加坡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拥有美誉,其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作为宜居环境建设重要的一方面值得借鉴。在城市规划实践中,新加坡的“新镇-邻里中心-邻里组团”的规划理念的应用取得不错的效果。
新加坡新镇公共设施根据其等级和服务范围从大到小,包括新镇中心(new town center)、邻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邻里组团中心(residential precinct center)。其中邻里中心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政府组屋分布,保证居民8分钟步行可达,为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的设施,主要功能为商用产业,其实质是购物中心。同时,邻里中心定位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与社区政务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共同构成社会配套基础设施系统。
2、新加坡与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分级的比较
在居住规模分级方面,新加坡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新加坡居住是以新镇模式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串联式发展,强化了新镇层次,建立了新镇、邻里中心、邻里组团为梯度的三级结构,注重按照不同层次的梯度要求进行规模化、社会性、复合型的公共设施配套。新镇级设施服务约15至30万人口规模,邻里中心级设施服务约1.5至3万人口规模。我国的居住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为梯度的三级结构,其中新加坡的邻里中心级相当于我国两个居住小区级的规模,但较之我国的居住区的规模要小约1/2。而新加坡邻里组团级所服务的人口规模则是我国居住组团人口规模的1.5-3倍。
新加坡各级公共中心的服务规模
我国各级公共中心分级控制规模
3、新加坡与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的比较
公共服务设施可按功能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非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新加坡主要集中在新镇级,我国主要分布在居住区级和小区级。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新加坡新镇级设施主要集中购物、金融、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中心,而且与地铁站和公交转换站、主干道紧密结合;邻里中心级的设施一般在交通便利地段集中形成的日常综合商业中心,以商业、金融、娱乐等功能为主,必备基本项目有银行、超市、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店、书店、电器维修店等,建设形式以商业大厦或商业广场为主,单独用地进行建设,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能充分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既做到便民利民、又能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新加坡邻里中心与我国居住小区中心主要的功能相类似,均是围绕社区服务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活动和小型的金融等功能。
新加坡各级公共中心的内容
我国各级公共中心的内容
4、新加坡与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形式的比较
新加坡各级公共服务中心一般集中设置,形成综合商业服务中心,能够为居民提供便捷和多元的服务。而我国的相对较分散,常见为沿街设置。小区中心与组团中心缺少较高层次的公共设施,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不易形成,缺乏社区氛围。
新加坡商业服务设施布局示意我国居住区商业设施布局示意
目前,我国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的标准,以分级设置、千人指标为依据建立的。在这种理念下,住区被视为静态的空间单位,有着相对固定的人口、相对固定的市场规模,以及假定的市场与人口相对应的自足关系。住区服务功能的空间布局被极大地简化,只需要按照居住人口的规模加以“配套”。但是,随着居民交通能力的不断提高,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大大增加,住区自足性特征逐渐消蚀。因此,有必要将住区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理解。
笔者试图从供需特征的差异化出发,通过对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抽象总结出区位因素与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理论。
2、级差地租理论
传统的地租理论将地租定义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所得到的报酬。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市场原则是将土地出租给最高的竞标者,而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土地租用者必须要为这块土地安排收益更高的用途,或者生产要素之间更优的投入组合。
匹兹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Hoover将生产函数和地租理论结合起来,推导出竞租函数。
1
其中:TC代表单位土地面积上非土地投入的总成本;F代表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固定成本;Q代表单位土地的产出;R代表最大可支付租金;P代表单位产品的市价;t代表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x代表距市场的距离;a和b是影响该项经济活动的可变成本的参数。
通过这个函数,我们可以得到理想情况下的竞租曲线(图1)也就是说,处于城市中心区位土地的商业用途比例最高,商业容量最大;随着区位向城市移动,商业容量逐步降低。具体到住区,我们会发现,不同区位的住区会占用不同的经济容量,在理想状态下,在空间规模与人口规模均相似的情况下,位于城市中心的住区会比位于城市边缘的住区具有更大的商业容量和更高的开发强度。据此可以提出假设1.城市区位会对住区配套设施产生影响,且位于城市中心的住区会比位于城市边缘的住区提供给居民更高层次的支持性。
图1 理想情况下的竞租曲线
3、资本密度和人口密度
(1)资本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资本投资,在建筑层面上,可以通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来表示。建设建筑物需要两种投入――资本投入与土地投入。
一般来说,开发商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2
其中,J为利润,p为单位面积的收入,r为单位面积的土地价格,i为利息率,H为建筑面积,N为资本投入,L为土地投入,pH ( N , L )为总收入,rL为土地成本,iN为资本成本。
在其他因子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价格上升时,资本变得相对便宜,开发商就会增加资本的使用量,减少土地的使用量,以获取最大利润。相反,则会增加土地使用量,减少资本使用量。综合地租理论,就可以得出资本密度由城市中心向递减的规律,即在城市中心,由于地价昂贵,容易造成高容积率和高密度。
(2)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即人口密度=人口/土地面积,考虑到资本密度的影响,高容积率和高密度必然会导致高人口密度。需要说明的是,人口密度是以居住地来测算的,也就是说,度量的是晚上12点至凌晨6点的城市活动。因此,人口密度与就业密度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而这一点,正是产生大量的城市通勤的根本原因。而通过比较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在不同区位的变化,就能比较直观的把握城市不同区位的就业分离情况,进而能看出城市的就业分布与空间分布。
通过资本密度和人口密度的对比,可以提出假设2.城市中心相对于城市边缘区,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丰富的服务设施。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住区相对于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住区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同时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城市边缘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的要求高于城市中心区。
4、城市的生态特征
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区位实际上是内在的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生态结果和外在表现。麦肯齐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过程研究模式,他认为城市的发展包括分散、集中、隔离、入侵和接替五个主要过程。城市的分散和集中体现了城市的扩张过程,而在城市的集中、隔离和入侵的过程中,城市空间使用上的分布及其变化展现了城市发展的过程。
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城市宏观发展变化的影响。在城市的扩张中,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住区会逐渐被扩张后的城市空间包围,而住区的配套设施随着与城市相对位置的改变,也会具有不同的支持度。如图2所示,右图的住区相对于左边,具有更高的经济容量,同时也需要配套设施提供给居民更高层次的支持性。现实生活中除了规划层次上的调整外,还出现了居民的“破墙开店”的现象,这在20世纪60-70年代建于城市边缘的“新村社区”中表现尤为明显,可谓是民间对住区支持功能的自我调节。生态过程中的“入侵、接替”的过程同样会在住区中发生,即居民的居住变迁和流动会带来包括消费能力、生活习惯、就业要求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住区配套设施支持能力的变化。据此可以提出假设3.城市住区配套设施的支持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变化、人员的流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图2 城市的生态特征
5、结语
通过对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区位会对住区配套设施产生影响,且位于城市中心的住区会比位于城市边缘的住区提供给居民更高层次的支持性。
(2)城市中心相对于城市边缘区,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丰富的服务设施。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住区相对于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住区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同时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城市边缘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的要求高于城市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