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09:4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中全会公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不仅是对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的概括,同时也对宪法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宪法是治国的总章程,是治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来源和依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来源:文章屋网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强调,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检委会讨论决定案件,集思广益,对于保障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正确处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检委会议案实质行使着司法职能,应当尽可能符合司法工作规律的要求。为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检察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发挥检察委员会对重大案件和重大业务问题的决策、指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和改进检察委员会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完善检察权力运行机制、保障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具有重要意义。
一、修正完善检察业务决策模式
检察委员会是检察机关最高业务决策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加强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对检察业务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进一步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事关检察机关在处理重大问题、重大案件如何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也事关检察机关如何更好地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检察机关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将检察委员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进检察委员会工作创新发展,提升检察委员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
在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语境中,检察机关的办案程序发生较大变化,检察官对承办案件有二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提出处理意见后,报请检察长(副检察长)审核决定;另一种是提交检察委员会审议决定。实际上,第一种方式中检察官仍然是独任制,只不过检察长通过审核发挥监督指挥权而也。如此,在“检察官、检察长、检察委员会”三元层级递进架构模式中,检察业务决策就转化为检察官独任决策和检察委员会民主集中决策,“问题就转化为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合理分工了”。既然有分工,就必须确立分工的标准,有学者指出,“凡是疑难案件,即有不同认识或者有争议的案件,对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或者法律适用有不同意见、面临多种选择的案件或者案件处理环节,都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其他的案件,不管涉案金额或涉案人员数量多大,只有没有认识分歧,没有多种选择,就不必提交检察委员会来决定”。
此种分类方法当然值得借鉴。然而就分类的标准或许还应当考虑另外二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证据审查、事实认定问题与法律适用的分离问题。实际上在以往的三级审批程序中,承办人对事实和证据负责,在司法实践办案已经形成良好的传统,秉承传统并没有多大的问题障碍;而检察官对证据和事实负责,则是贯彻司法亲历性原则的直接体现,更是落实问责和纠错机制的良性济药。如此,宜可对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作为划分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案件的标准。二是转型改革时期检察委员会职能调整问题。当前,检察委员会审议案件的范围偏重于从诉讼程序决定案件范围,对重大案件的理解呈现出主观性、层级性、复杂性特点,司法认知不一。检察委员会审议案件从民主集中决策异化为集体审批和集体负责,偏离了检察委员会审议案件功能设置初衷,造成案件类型混乱、办案效率不高、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不好等问题,严重削弱了检察委员会审议案件的职能。从现行的法律和领导体制来看,检察委员会应当定位为检察业务决策机构,才符合其法律定位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这一定位只能强化,不能动摇。克服上述问题当然不能淡化甚至否定检察委会的业务决策机构的性质,将其作为检察工作的管理机构甚至是咨询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检察委员会对重大案件和重大业务问题的决策职能,积极贯彻检察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总结检察工作经验,加强对类案的法律适用研究,研究典型案例,积极指导检察工作实践。
二、加大检委会理论研究力度和机构建设
紧紧抓住检委会工作面临改革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加强检委会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力度,通过理论研究带动解决制约检委会工作科学发展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并抓好理论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重点针对检委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系统地研究总结,为推进检委会改革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完善检委会委员结构。检委会委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决定着检委会作用的发挥,担任检委会委员应当比实行员额制的主任检察官要求更加严格。笔者认为,对检察委员会委员一是经历要求,一般应在检察机关(或者审判机关)从事业务工作10年以上;二是任职要求,具有本院部门正职两年以上的任职经历;三是专业造诣,具有相对于本单位其他人来说较高的法律水平和理论功底等,切实把好检委会专职委员的条件关,将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法律政策水平高、业务熟悉、经验丰富、议事能力强的资深检察干警和优秀检察干警任命为专职委员,促进检察工作开展。
当前,检委办机构归属管理部门不统一,除了少数院单设机构以及大部分归口研究室和办公室管理外,还有一部分归口案管等其他部门管理,造成上下级之间难以很好地协调沟通工作。省市院检委办要加强对机构建设的调研指导力度,推动检委办统一归口研究室或办公室管理,逐步建立起上下级检委办工作沟通与联系长效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检委会改革。认真学习贯彻高检院《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中对检委会改革提出的要求,从检委会讨论案件范围、检委会组成、议题提请程序、议事决策程序以及检委会决策咨询机制等五个方面加强检委会改革的研究探索,在充分考虑检委会工作自身特点规律和严格遵循检察改革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各地要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改进和完善检委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依法有序地推进检委会改革。
三、提高检委办规范化应用水平
上级院对于发现下级院应用中出现问题的,要及时指出并要求限期纠正。上级院检委办也应加强对下级院使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情况的了解和监督,对未规范应用的,要及时提醒、警示,要求尽快使用。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为下级院更好地使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大指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对于使用中涉及操作技术方面问题的,要积极寻求本院或上级院技术部门实时指导、帮助。对于涉及检委会业务方面问题的,上级对口部门应积极提供业务支持和相关指导,帮助解决困难。特别对于操作不熟练或不会操作等问题,上级院要加大指导帮扶力度,切实提高检委办工作人员操作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能力和水平。
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检察委员会工作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对检察委员会工作的全面、实时、动态监督管理,推动检察委员会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院要把深化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运用作为检察委员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针对该系统尚未在全省检察委员会工作中全覆盖和规范运用的现状,积极引导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认识到运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与意义,从思想和行动上推动系统的全面、全程使用。对于尚未运用的,要尽快使用;没有规范使用的,要切实做到全面、全程应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提高能力;学讲计划;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08-01
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也是很多的。下面结合“学讲计划”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策略,以促进学生成才。
一、要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必须明确,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学习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否则,如果教师当主角,讲课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那就本末倒置了。目前,虽然有的教师也明白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为中心,独占课堂,结果使学生养成懒于动脑、愿意吃现成饭、希望老师公布现成答案的习惯。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让学生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教师可少讲,让学生多讲、多活动,使学生的活动由单一的听讲转变为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持己见的全方位活动,进而使学生由单纯掌握知识的知识型向应用和深化知识的能力型发展。当然,对一些难点问题,教师可通过“讲、练、做”等方式,让学生去掌握并加以巩固。
二、要紧密结合现实,精心备课
徐州市教育局提出“学讲计划”以后,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学讲计划”的公开课。当时我的教学进度是第6课第一框“认识依法治国”,所以课题就定为“认识依法治国”。恰好十八届四中全会此时正在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又正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在党的历史上当属首次。于是我决定以这次全会作为背景,让学生全面认识依法治国。由于学生在家要做家庭作业,没有时间看当天晚上《新闻联播》播出的公报内容,只能由我来查找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大家看。当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等到九点多钟没有等到视频上传网络,第二天一大早,我跑到办公室打开《新闻联播》官网,下载视频、剪辑视频、修改课件,保证了第一时间把重要信息送到学生的课堂。我设计好导学案后,给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备课组的教师们基本认可我的教学思路,只是建议我在教学环节上做出了微调,最后确定了这样几个部分:(1)学生自主先学,确定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2)突破重点。(3)学生发现问题,互助解决问题。(4)检测反馈,用经典例题检测学习效果。(5)小结反思。用3W,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梳理本课的知识体系,方便学生系统掌握;最后背诵和默写,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三、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创造之源,主体意识是兴趣之根。学生有了主体意识,才能有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鼓励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帮助其克服自卑与胆怯心理,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中国有句老话:“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自己亲口尝尝。”只有自己尝了,才能触动自己的感觉,有了切身的感觉才能激发出真情实感。这也是“学讲计划”所追求的宗旨。我在备八年级思想品德课“自立自强”这一单元时,感觉内容非常丰富,只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活动主题:“体验30分钟的黑暗”(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中学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跃跃欲试。当蒙上他们眼睛的时候,他们就有了真切的感受。为了加深他们的感受,我加入了音乐欣赏和图片欣赏。当音乐响起时,很多学生随着音乐打起了节拍,小脸上荡漾起陶醉的微笑。图片欣赏时,学生们更是表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最后,让我惊讶的是学生们的感受是那样的至诚至深。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了盲人的不易,理解了坚强意志的巨大作用。如有的同学说:“我不敢将手伸出去,怕撞到别人,我只好在自己的四周摸来摸去……我突然感觉到很孤独,很无助。”“蒙上眼睛,一切都是黑色的。盲人看不见了多少年,想把眼前的黑色变成彩色,可他们可以摘下蒙眼睛的布吗?只有内心强大才可以。”“一个人如果眼前是黑色的,那他的心就应永葆彩色,才能不寂寞。”“从―个光明的人到盲人只是刹那间,眼睛所触及的全是黑暗。但是,我感觉盲人的世界还是光明的,那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与追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失去眼睛的时候,也是释放心灵、敞开心灵去热爱每一个事物、每个人的时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氛围更浓了,他们的表现也给我上了一堂丰富而厚实的课。学生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另外,实施“学讲计划”不管是学还是讲,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唱、画、写、哭、笑都可以“讲”出来。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我们要彻底废除“满堂灌”,引导学生多说、多讲、多动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一、全力以赴,着力做好人口普查、R&D资源清查等重大普查工作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2010年将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一是要抓好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二是要精心制订符合我县实际的普查实施方案,抓好普查小区划分、普查区地图绘制等工作;三是要抓好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调和培训工作;四是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介,大张旗鼓地开展普查宣传动员,让人口普查家喻户晓;五是完成人口普查登记质量抽查和快速汇总工作。此外,继续抓好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及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开发利用等工作。
二、保质保量,全面完成年定报表和专项调查任务
统计定期报表和统计调查是统计部门的基本任务,在统计任务日趋繁重、难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以“准确、及时、全面”为标准,按照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各专业的统计定期和年报工作。同时,根据上级部署和本地实际需求,精心组织好各项专项调查活动。
(一)、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核算。明确评估程序,规范操作方法,严格按照GDP下算一级的要求,以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建立GDP核算制度。
(二)积极改进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履行全县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职责,督促各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夯实统计基础,推动我县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努力提升能源统计工作水平。全面加强能源统计工作,密切部门配合,共同推动节能降耗监测和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加强对基层单位能源统计基础建设的指导和检查,举办能源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强化重点能耗企业的跟踪监测,开展重点能耗产品、重点能耗企业、重点能耗领域能源消耗数据的审核评估。
(四)认真搞好农村住户调查。加强对农村住户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注重业务指导,规范调查行为,努力提高住户记账积极性和规范性。加强网点管理,规范网点布局,增强调查户配合程度,确保调查户如实填报调查数据,准确反映我县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变化情况。
三、强化职能,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一)加大统计监测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情况,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总量、结构、效益、速度的监测,及时提供监测预警报告,增强监测性、预警性和前瞻性,为党和政府把握调控力度,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二)加强专题分析研究。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难点、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等,积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及时为党政领导和部门管理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统计依据,多出统计分析精品。
(三)规范统计信息。进一步完善统计信息制度,不断丰富统计信息产品,及时《统计公报》和《统计月报》,编撰《统计提要》、《统计年鉴》,努力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四、依法治统,切实加强统计基础和统计法制建设
(一)继续加强统计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园区和三上”企业的统计基础建设,确保人员、设备、条件能适应现代统计工作需要。同时,针对乡镇统计薄弱环节,想方设法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全县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着手搭建统计网络信息平台。组织实施各专业联网直报工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选项开展规模以上工业、能源、贸易、劳动工资等专业联网直报工作的实施。
(三)加强统计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统计法制意识。结合统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加强新《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学习培训,把统计法制宣传融入统计工作和统计服务的全过程,规范统计活动,维护统计秩序,树立统计权威,不断推进依法统计进程。同时,以贯彻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为抓手,坚持统计普法与统计岗位知识培训、统计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把统计法律法规知识列为统计人员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
(四)深入开展统计巡查、统计监审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树立统计权威。把对基层单位的统计监督检查作为日常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统计监审和统计执法工作,建立重点监审、专业监审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瞒报、拒报、弄虚作假等统计违法行为,为依法统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进一步抓好统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专业资格考试等工作。
五、提升素质,努力促进统计队伍和谐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建立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
(二)结合实际深入开展政治、业务和计算机知识学习,促进干部素质继续提升,有计划做好干部培训工作,培养统计复合型人才,增强应对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 公务员 培训教师 角色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逐步进入关键性时期,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公务员素质培训已成为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更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人保部、国家公务员局也在年初发表公告,称将在近年内进一步加大公务员队伍建设及培训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并具体拟定《2011-2015年公务员培训纲要》以保障计划的有效实施。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展开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公务员培训教师应认真思考应对,及时做好角色定位,加强自身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公务员培训任务转变的新情况。
一、公务员培训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公务员素质培训工作的核心在于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素质是培训工作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对公务员培训工作的性质、特征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是公务员培训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
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公务员培训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其一,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公务人员与时俱进,在知识与能力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其二,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要求公务员将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重要形式,不断创新工作项目、服务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三,团队工作成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同一工作性质的成员须接受交叉培训,以确保工作环节的连续性。因此,新形势下的公务员培训课程设计应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分类,紧紧围绕政府工作实际进行展开;教学方式上应对此前的“灌输式”、“标准化”教学加以改革,将解决问题与创新工作的能力培养作为为培训主导方式。简而言之,公务员培训任务要做到“三个适应”,即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适应政府工作需要、公务员职位培养要求;适应公务员素质技能提升需求。
二、新形势下公务员培训教师的角色定位
1.由传统教师向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从公务员培训需求来分析培训教师素质标准的变化,可发现公务员培训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由知识传授向技能教授转变,进而发展为以高质量满足培训者需求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毫无疑问,这一高质量的培训相应的也会要求高质量的培训教师来完成。与传统教师履行职责有所差异的是,在现阶段公务员学历、整体素质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公务员培训更侧重于方案的设计指导、主题与时间控制、问题顾问等。此外,公务员能力培训以工作绩效、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学员是培训主体,其教学规律呈现为经验共享――观察思考――初步形成并整理概念――验证概念――个体经验吸收的良性循环模式。
由此可见,培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努力从传统教师向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教师转变。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培训素质与学者知识的完美结合:一是要准确把握公务员培训动向,及时充电,与时俱进,始终站在领域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沿;二是要在培训领域内有专门研究和独到见解,做到“术业有专攻”;三是熟知公务员培训理论与培训规律,能有效处理教学内容结构,合理组合教学手段及教学流程;四是能有效帮助受训公务员构建理论知识框架,实现新工作理念传递及潜能开发。而要具体完成公务员培训教师的角色定位,则需要从教师素质及培训方式两方面着手。
2.优化培训教师能力结构,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培训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要求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必要能力、核心能力及拓展能力等要素做到和谐集合,相互影响作用,不断发展完善,促进公务员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1)基础理论素养
培训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具备专业的教育艺术或技巧,能有效掌控、引导课程思考方向与课堂气氛;具备学习能力,在专业领域内能妥善处理好继续学习中的纵深、横向发展关系;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必要能力
①表达能力
专业化的公务员培训教师应善于与学员沟通,能借助于语言表达、文字及肢体表达等多种形式辅助信息传递,提升学员对培训内容的记忆理解、消化吸收。
②科研能力
以专业教学为突破口,根据公务员培训需求,注意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学科学术研究水平,与时俱进,在培训工作中增强对领域前沿动态的接受,提升培训内容的科技含量。
(3)核心能力
这是公务员培训质量提升的源动力,同样也是教师素质提升的重心。主要包含专业学科能力、精湛的业务操作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和相应的政府工作经验。
(4)拓展能力
主要是指培训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时期不断完善自我,适应受训公务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情况的必备素质。
3.培训方式多样化
培训需求的变化也给培训技术或培训手段带来了变革的要求,这同样也是对培训教师教学技巧掌握程度的考验。培训方式应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培训技术尤其是教学方式的组合并用,是满足培训需要、实现培训效果最优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公务员培训教师应拟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包含内容及方法的培训方案以便灵活运用。譬如,在培训项目开始阶段可实施“破冰活动”,即帮助学员融入受训群体、共同参与的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这一阶段需扮演组织者、参与者的双重角色,观察并评价学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培训项目的教学过程或经验分享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来进行评议式、式学习,教师应注意把握运用步骤及技巧,将培养学员发现、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本阶段的主要训练目标。此外,利用管理游戏式、拓展训练式教学同样也是提升学员团队协作能力、应变力及创造力的有力途径。
三、结语
总之,公务员的培训教育工作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也不断提升,公务员培训教师应努力向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教师角色转变,这是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换所带来新的培训需求,也是公务员培训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与时俱进、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培训编辑部.培训能力与培训师制度建设[J].中国培训.
【关键词】行政执法 刑事司法 两法衔接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改革思路。在字字珠玑的两届中央全会公报中提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可见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疑问和困惑。
2001年国务院出台《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问题作出了规定,随后陆续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等规定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进行规制。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随后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分别颁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其中《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刑事诉讼法》第52条做了扩大性解释。上述规定的出台为行政证据进入刑事诉讼铺平了道路,明确了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职权范围,提高了执法和司法效率,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实践探索
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为了形成衔接合力,我国许多地方都组织召开了联席会议。这种联席会议在防止和纠正行政执法机关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有罪不究、选择性执法,强化立案监督工作,依法惩治职务违法犯罪行为,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动执法机制、执法监督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建立网上衔接平台。通过各地建立的网上衔接平台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处理和传输,不再需要专人传递纸质文件,可以相对的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使得行政、司法机关可以更加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可以将每年繁杂的案件迅速的归类整理,统筹办理,将案件的整个办理过程搬到网络平台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案件办理的工作流程,更好地实现案件的办理监督。
行政执法人员出庭作证。行政执法领域是行政法规和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的领域,我国的行政执法部门有数十个之多,其所涉及的执法领域也有数十个之多,这些执法部门收集到的行政证据都有可能进入到刑事诉讼中,而公诉人和法官不可能全部掌握各个部们所涉及到的行政法规和自然科学知识,所以行政执法人员出庭作证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选择。
将言词证据纳入衔接的范围。目前的行政执法中行政执法人员一般都配备了同步录音、录像设备,行政执法人员在取证中一般能够严格遵循取证程序要求采取诸如双人取证、个别询问、自愿陈述等方式来保障当事人或证人客观真实地进行陈述。虽然《刑事诉讼法》第52条将行政机关收集的言词证据排除在衔接范围之外,但是对于上述的言词证据有的司法机关采取了开放性的态度,将其纳入衔接范围,发挥行政机关收集的言词证据在刑事程序中的反驳作用,即当事人、证人在刑事程序中做出与行政程序中不同的陈述时,以行政程序中的陈述反驳其刑事程序中的陈述,以起到去伪存真、形成震慑的作用。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实践困境
缺少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强力牵头部门。2001年国务院成立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商务部负责日常的协调工作。这是目前国内负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调的最高牵头部门,但是这个部门也仅仅在破坏市场秩序违法犯罪方面发挥作用。这也反映了我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领域的一个顽疾:缺少强有力、规格层次高、从中央到地方一以贯之的部门来牵头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目前在各地的衔接中,牵头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召集会议、通报情况等方面,无法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进行系统性、强制性、规范性的指导。
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履行监督职责。《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包括对行政执法活动和诉讼活动的监督,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信息共享和公开机制缺乏、监督依据缺乏操作性等问题,检察机关还需要通过查办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方式进行事后监督。我国行政执法机关每年处理的行政处罚案件数量众多,依据现有规定行政执法机关既不向检察机关通报也不向检察机关备案,检察机关无法掌握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状况,监督也就无从谈起。我国近些年来出台的一些关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文件,多是以领导小组、部际联系会议的名义下发,强调的多是联系配合,法律效力孱弱,检察机关无法依据这些文件履行监督职责。
对执法部门的经费保障不足。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经费做不到全额保障,普遍有30%左右的缺口需要自筹,也就是“皇粮不够,杂粮来凑”。随着行政收费项目的的减少和公有房屋禁止出租政策的出台,行政执法机关自筹经费的渠道只剩下行政罚没返还这一条途径,如果每年的罚没返还的资金达不到预期目标,那么该单位正常的工资、福利都会受到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了行政执法机关不积极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不愿接受检察机关、公众、媒体的监督,“以罚代刑”等情况的出现。近年来环境违法犯罪、食品违法犯罪呈愈演愈烈之势,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反映出环境、食品的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乏力,没有对环境、食品犯罪形成强大的威慑。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完善路径
确定牵头部门。按照现行的体制各级政府内设的法制部门负责划分和赋予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权限、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并应对复议和诉讼,可以说无论从部门权限还是业务能力上,各级法制部门完全有资格代表不同的行政执法机关。这样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中法制部门可以代表数量众多的行政执法机关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往需要多家参与的复杂过程,就简化为行、公、检、法四方参与的高效衔接。同时要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经费予以全额保障,不能将罚没返还作为弥补经费不足和变相奖励的手段,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细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证据规则。目前《刑事诉讼法》对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的范围仅明确为实物证据,对于言词证据是否纳入衔接的范围,不仅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做出了扩大性解释,而且各地的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实践中也摸索出将部分言词证据纳入衔接范围的路径,现在距《刑事诉讼法》第52条出台已近四年,可以对实施的效果、改进的方向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将来源于实践的各项可行的作法纳入到立法改革中。
赋予检察机关行政惩戒权。《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条的立法本意应该是检察机关对一切法律实施的活动进行监督,对一切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其中不仅包括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所以《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并进行惩处的权力,检察机关也应该享有,具体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领域就是检察机关对不移交刑事案件的、不刑事立案的,可以做出检察决定,依法给予行政执法部门和侦查部门的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警告、记过等处分。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练育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重构之理论基础》,《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
在第三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教育局党委认真抓好第一阶段学习调研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力在加强领导、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学习提高、深入调研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现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超前谋划准备,广泛组织发动。一是成立领导机构。由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安友(主持工作)任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各股(室、站、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学区、学校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二是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根据上级安排部署,教育局党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学区、学校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了方案;三是全面开展思想动员。截至10月9日教育系统187个参学单位,分别都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整个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启动,全面推开。
(二)抓好学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按照“分层次、有重点、重实效”的原则,通过以自学为主,结合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本系统各单位近阶段坚持每周抽一个下午进行了集中统一学习,并坚持学习考勤制度。在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安友同志统一做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四集中五促进八落实”的专题辅导报告。主要领导亲自带领大家系统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等,之后,按照局党委的安排,各学区学校也由主要领导分别进行了专题辅导会,为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各参学单位巨使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学习笔记本,要求全体党员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以提高学习效果。10月9日到29日,局机关讲师团到各学区作主题辅导报告14次。
(三)开展思想讨论,形成发展共识。
在学习过程中,各单位统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做到五破除五突破。破除“旧”的教育传统观念,在树立教育科学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破除“应试教育”思想,在更新素质教育上实现突破;破除小成即满的思想,破除教学质量连年提升而不思进取的守业意识,实现教育强校的新突破;破除畏难发愁、不思进取的思想,在树立事在人为、勇于突破的观念上实现新突破;破除精神萎靡不振,思想僵化落后,工作松松垮垮的思想,在树立奋发进取、严谨勤奋上实现新突破。在此活动中全县教育系统参加讨论人员达3000余人,通过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主题展开讨论,切实提升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进行。
(四)广泛调研走访,深入查找问题。
在认真讨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以“三入三问”、“一人一题”为主要形式的调研活动。局班子成员及分管股室负责人深入学校、各单位负责人深入师生,就各自分管的工作分别确定一个调研课题。紧紧围绕“立足教育实际,解决教育问题,谋划科学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力争在四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是要在缓解城区上学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三是要在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四是要在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着力改善教育民生问题有新突破。
(五)边学边查边改,解决实际问题。各单位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评边改,即学即行,促进了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在各项工作上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密切了与广大师生的联系。
(六)加强指导检查,确保取得实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情况,教育局党委成立了检查指导活动小组,并于10月中旬由局党委委员带队,深入到学区、学校进行检查指导,有力的促进了基层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七)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基层学校的橱窗、板报、横幅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活动,不断扩大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影响。及时宣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积极向市、县报送稿件,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以及我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的典型和成功经验。
二、初步成效
(一)科学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了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上来,增强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改革意识和实干意识,在本单位是不是科学发展、愿不愿科学发展、会不会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新的共识。
(二)“两个加快”步伐明显加快。通过系列的学习和讨论,使基层干部和党员的认识得以提高、思想更加统一,决心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为四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各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中,紧密将科学重建相结合,将化解广大教职工等民生工程相结合,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的和
谐发展。
(四)基层党建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局党委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开拓创新中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使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上见成效。
三、下步打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已有的成绩不能有丝毫的自满,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巩固扩大教育成果,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创和谐教育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1、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在学习实践上力求深入。前段学习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教育工作的实际和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强化系统、全面的学习,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员干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立足本职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力争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在思想上有新收获,在实践上有新突破,不断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引向深入。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 EC ) 在其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也就强调“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
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 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 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所以
作为财务人员,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不能躺在文凭上吃老本,以为有了资本,不再努力学习。现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现有知识在不断老化,即使是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反过来,没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通过勤奋学习,同样可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很强的能力,成为人才。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也想学习,可是财务工作又多又忙,哪有时间学?我想每天10-20分的空闲时间还是有的,将它用于学习,日积月累,知识就会不断增长。本人10多年来就是从一个对财务知识的一无所知的门外汉,经过不断的学习取得财务人员从业资格,而后又取得中级职称。我想任何人只要有想法肯去做,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都会有所收获。
二、树立“拥有能力”的理念。
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有文凭并不意味着就有水平,有学历并不意味着就有能力。财务人员应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着重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拥有能力”就意味着把知识学深学广会用。把知识学“深”如何做到?首先,向书本学习,找到财会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例如财务会计( 初、中、高级三个层次) 、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审计、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职业有关知识等,扎扎实实的学深学透这些基础的专业知识,把它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其次,向实践学习,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及时找出不足,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总结经验。再次,向他人学习,对不懂的问题,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自以为是。最后,向自己学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错误中学习,争取少犯错,犯过的错争取不再犯。有句话说的好“认真做对,用心才能做好”。把知识学“广”如何做到?那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专业的基础上,还要多学习一些相关知识。现今的财务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比如本人所在的事业单位从最初的会计电算化记账到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的汇缴、政府采购的申报,哪一项都离不开电脑,而学习一些电脑知识就很必要。还有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贸易、金融等知识,多学一些,多懂一些,工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所以不断坚持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下功夫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我们还要积极参加对在岗的会计人员进行的再教育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它是我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理论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的根本,但也不能忽视对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对《会计法》的学习,它是我国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大法,它是其他会计法规的准绳,通过学习,可以使我们知法、懂法,在实际工作中规范我们的行为,确保财务工作的正确实施。
三、树立良好形象,职业操守求“诚”。
财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单位的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离不开它。做好财务工作不仅需要财务人员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更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履行其相关职能过程中应具有的重要道德品质,它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具体应用的体现。它是对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由此可见,财务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重要。财务人员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从自身出发在工作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也尤其重要,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财务人员要正确认识自我,必须要有一种内在的道德的要求,持之以恒地进行修养锻炼,坚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作起,从点滴做起,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慎微,严格操守,构筑牢固的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其次,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区分职权与特权的界限。管钱管物是会计人员的职责,但不是会计人员的特权。会计人员只有管好单位财产的义务,没有利用单位财产物资的权力。应经常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把握好是非的界限,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确保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关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从他们的经验,教训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再次:会计人员要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客观公正、 廉洁奉公、经济效益的观念。就是要端正思想,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实际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及时准确地办理各项会计业务,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立,不做假账,及时发现和查纠各种违规违纪以及不规范的行为,努力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积极地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方法进行预测、参与经营决策,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最后:财务人员的在工作中应学会自我约束,它涵盖了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自省,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反思和检查,为自我完善进行人格剖析,以纯洁心灵。自律,会计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控,会计人员对待事情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各种意见、方案,进行全面比较,正确权衡得失。自勉,会计人员要告诫自己继续保持振奋向上是精神状态,努力把本职工作做的更好。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可以更好地培养锻炼坚强的职业道德信念。
结语:作为新时期的会计人员我们应看到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了能力我们才能抓住机遇,有了能力我们才能迎接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更好的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应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终身学习、戒骄戒躁、与时俱进,积极开拓进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严格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行事,把会计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力求在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做一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财务人,真正发挥出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财务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财会[2010]19号
[2]李云。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考《会计师》2010,8(19-20)
[3]张静。浅谈财务会计人员如何提高专业素养《会计之友》2011,1(126-127)
关键词:苏南地区;环境治理;困境;ENGO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89-03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系统化的环境保护机构,环境法律体系也日益完善,政府环保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强[1],这些举措对于环境治理固然有用,但是只靠行政力量无法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因为,单一的政府推动是有限的,环境治理需要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由于苏南地区政府责任意识不明确、制度建设有缺失、政府对ENGO认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了苏南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问题。
一、苏南地区环境治理的困境及产生原因
(一)苏南地区环境治理的困境
1.苏南地区环境问题突出
在苏南地区,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传统的轻工业转向纺织、冶金、化工等。然而,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使得各类污染事件频发,水污染尤为严重。无锡太湖蓝藻暴发,迅速引发了整个城区上百万人的饮用水问题,情况十分危急。湖水的污染也致使周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太湖流域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治污的重点地区。2011年PM2.5首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进一步加强。根据2013年国家环保部和江苏省环保厅公报关于天气的记录中,苏南地区PM2.5和PM10均超标,空气质量达标率为53.6%~68.3%,①情况不容乐观。而PM2.5主要由大量的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产生。农工商业的用地、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土地日益成为稀缺的资源,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使土地的可利用率不断下降,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2.ENGO在环境治理中被边缘化
综观国内外环境治理的经验,民众环保意识觉醒、社会力量参与乃至全民参与环保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苏南地区的ENGO很少参与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北京的ENGO,如自然之友,却常常受邀列席环保局的会议。每年人大会议期间都会提交相应的环保提案,首钢搬迁一事,②就是自然之友1997年所做的提案。从这个角度可以说,ENGO在苏南地区的环境治理体系中是被边缘化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政府对ENGO的认识度不够。
(二)环境治理困境的原因
1.政府责任意识不明确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责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政府需要做到统筹兼顾,而在实际操作中,苏南地区的政府一方面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也包括环境治理过程中只强调自身作用而忽视社会力量。
苏南地区的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以无锡市为例,在太湖污染事件之前的2006年,它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九,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却没有意识到追求绿色GDP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各类机械制造加工厂,造纸厂、印染厂、化工厂遍布苏南各地。所以,太湖污染事件后,政府将沿湖各类高污染、高能耗等企业进行取缔或另选厂址进行改造升级。而由此形成了政府追求经济发展的责任和对环境保护责任的对立面,经济发展也就意味着环境受到污染。
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因此,环境治理是全社会的事情,应该由社会的各个主体进行参与治理。但是,苏南地区的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绝对的核心主导地位,在主导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的环境问题政府也要靠自身的行政手段进行治理,忽视了企业、公众及社会组织的力量。长此以往也会使这些主体产生对政府的依赖性,认为环境的治理就是政府的事情[3],这样会加重政府的负担。因此,环境治理的责任应是全社会的,每个主体都应该有明确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于宏观把控,制定政策,资金投入,放开渠道等。
2.制度建设缺失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使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环境治理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就更加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关于环境治理的各类法规和条例,自第一部《环境保护法》(1989年)到新《环境保护法》(2014年)的修正,中间相隔25年。理念的落后导致了人们对自然价值和权利的忽视[4],这25年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环境保护法的一些条例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制度的落后,必然导致执法力度的薄弱。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中首先就是推行环境立法先行[5]。有了各类制度和法规,执法的力度也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在很多地方,政府有时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不得不为污染型企业开绿灯,这种“家长主义”的做法会给公众留下“污染猜想”的空间,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3.政府对ENGO作用认识程度不够
我国创制的环境治理政策大致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刺激型和社会型。社会型政策工具的主要载体和渠道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NGO,运用横向或自下而上的方式,发挥其观念倡导和行为改变的独特优势。苏南模式下的环境治理政策以往过于强调命令控制型政策和经济刺激型政策,这样做虽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会导致政府无休止投入,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2007年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为例,各级政府先后投入了上百亿元进行太湖的治理,虽然初见成效,但是生态环境的恢复远远没有这么快。与此同时,ENGO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能做些简单的环保活动。
二、苏南地区ENGO的产生特点及现状
(一)ENGO的产生特点
在政府责任意识不明确、环保制度缺失等情况下,苏南地区的ENGO却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这与苏南地区公民意识较早地萌发是密不可分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公益、慈善组织纷纷成立,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加入一个义工组织,做一个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志愿者。ENGO作为第三部门也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弥补政府单一主导产生的不足。
1.道德自觉催生草根组织
很多非政府组织的名称都含有“爱心”“义工”等字眼,如“欢乐义工环保协会”“常州义工联”“苏州小红帽义工协会”等。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些组织产生的内在动因就是一种道义、爱心、奉献精神或者服务意识,因此,它们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也关注到周围的社会问题,自然也包括了环境问题。在组织的创建过程中,创始人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而影响创始人的恰恰又是其强烈的自我使命感和利他主义。使命导向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其日后长久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利他主义者在投身环保事业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子孙后代,这种利他主义在维系和支持着一批人一批组织的发展。
2.价值归属维系组织动力
ENGO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个体自觉意识成长的体现,但是要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形态,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支持性资源。这些资源一方面来源于原有体制内资源的释放,另一方面更需要的是市场和民间的横向支持。
在组织产生和维系的动力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自我归属感与自我价值的成就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归属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些社会成员可能在家庭、工作场所得不到自我实现感,而在社会组织奉献过程中得到这种满足感。他们会选择继续这种“双赢”的局面,通过不断付出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在帮助组织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
3.社会支持促进组织发展
ENGO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其合法性的确认。但是,诸如资金来源、人才管理、日常活动等方面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以外的主体。
在ENGO的活动中,公众的积极参与为环保组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的支持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而ENGO也能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因此,企业和公益组织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方式。苏南地区ENGO在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
(二)苏南地区ENGO的现状
“社会组织最基本的维度便是它的规模或能力”[6],这个维度的考察应该包括雇员数量、志愿者雇用水平、慈善捐款金额、公民社会部门的多元化程度等因素。苏南地区共有100多家环境保护公益组织(包括学生环保组织在内),①不乏像绿石环境网络行动、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等专业的ENGO。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一般由在校大学生、在职人员、退休老人或者专门从事NGO的人组成。这些人学历相对较高,有一定的从业热情,因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可以为组织带来更多源源不断的活力。而且,高比例的高学历人员,可以带来更高水平的ENGO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招募大量的专业人才,如社会学、管理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可以使ENGO向更深的领域发展。随着组织的不断壮大,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机会与平台。
三、ENGO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ENGO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之一,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环境治理中的资源整合、信息供给、倡导和协同治理的作用。环境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态的恢复更是需要时间的积累。要想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想就需要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参与其中,尤其是发挥ENGO的作用。
(一)资源整合是其基本的作用方式
相对于政府的权力导向和企业的利润导向,ENGO的优势在于其明确的使命导向[7]。这个优势也使得本来分散在政府、社区、公众、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具有了导向性,能够集中调动并用于环境保护。某种程度上,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支持可以使ENGO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环境的保护中。
无锡太湖之音志愿服务团队举办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志愿者策划执行,综合调动多方资源来做活动。该组织的志愿者中有医生、教师、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等,尽管背景不同,但抱着对保护环境的一股热情,贡献着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乃至各种设施、工具。ENGO作为一个中介、联络者、协调者,把项目运作起来。
一个环保组织可能专职工作人员很少甚至没有,但是这些志愿者中蕴含着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都是组织的宝贵财富。这些社会资本一旦集中用于环境保护,ENGO也就发挥出了资源整合作用,就能够以小博大,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二)信息供给是其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环境信息的有效供给,对避免公众误解、便利公众参与和化解环境公共危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各方的努力推进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自2008年起施行,但是环境信息的公开依然是一个难解的敏感问题,瞒报信息、谣言四起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其实也反映出,环境信息公开的渠道不足,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巨大需求未能有效满足。
ENGO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中介,基于自身对环境的专业和关注,能及时有效地传递政府的相关环保政策、法律和制度以及公众关心的环境信息。
无锡的二泉网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组织市民志愿者参观藻水分离站,参与水质监测的过程。用实地考察的形式,增加了对市民的说服力。这样的ENGO提供了一种开展活动的渠道和方式,便于公众与政府和企业的接洽,能够使民众获得真实有效的环保信息。这些信息供给的做法,成为公众了解和参与环保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慢慢树立起了ENGO的环保形象,减少了政府和公众的“邻避冲突”[8]。
(三)倡导是其调动公众参与互动的形式
所谓倡导,指非政府组织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分配决策的过程。倡导不同于宣传,宣传是单向度的,而倡导强调的则是一种社会影响力,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宣传是一种比较初级的作用,倡导则是公民环保意识的回应。清华大学的贾西津副教授认为“所谓倡导,指非政府组织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分配决策的过程”[9]。因此,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倡导,能让公民有序参与公共决策、提升和改善政府的行为。苏南地区ENGO早期发展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是起着宣传的作用,但是随着组织的壮大和专业化的加强,逐渐成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途径。
通过ENGO的倡导,使公众不光了解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够积极投身到环保,使其自愿做出符合政府意愿的环保行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无锡太湖之音志愿团队就是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环保的理念传递给大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环保。
(四)协同治理是其发挥地区独特优势的手段
苏南地区具有地缘相近、社会历史条件相似等特点,因此在治理某一方面问题时可以相互配合,协同治理。协同治理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由地方政府之间协商、协同和合作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强制力,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合力确保和引导多层次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合作的环境污染治理机制[10]。苏南地区的ENGO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促进政府之间形成利益点,搭建政府合作平台。如苏州的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会定期将太湖流域的水和空气等环境监测报告和日常的一些污染事件公布到网上,使社会形成对政府改善环境的压力。由于苏南地区大部分处于太湖流域,太湖生态环境的变好是政府间共同的利益,从而会使政府间形成更多治理上的合作。
改善生态环境是以使命为导向型的ENGO最大的特点,这些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多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不涉及经济利益。而政府各部门之间因为环境治理产生各种矛盾,使环境改善难以推进。所以,ENGO之间的合作能为政府提供一种借鉴,共同的利益应该使政府内部之间形成合力,而不是张力。
四、总结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权益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需要有一个平台和组织来参与环境保护。ENGO的发展为苏南地区的环境治理提供了一支社会参与力量,弥补了由政府单一治理手段产生的不足。通过其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的能力,将政府、企业、公众的有助于环境保护的力量纳入其中,建立一个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持久的环境治理体系,使苏南地区政府间在明确自身责任的情况下,用协同治理的手段共同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出的“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成果”,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新梦想。
参考文献:
[1]王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治理的理念、体制和政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178-180.
[2]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论生态文明建设[N].光明日报,2014-11-07(1).
[3]晋海.走出环境治理的困境: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建构与运行保障[J].生态经济,2008(1).
[4]王芳.结构转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困境与体制创新[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2).
[5]邬晓燕.德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4).
[6]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5-90.
[8]徐祖迎,朱玉芹.邻避冲突治理的困境、成因及破解思路[J].理论探索,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