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影欣赏论文

电影欣赏论文

时间:2022-06-04 13:5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欣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影欣赏论文

第1篇

一、电影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校园生活的质量

作为高职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业负担不是很重,很多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其实非常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到了学校后能做什么,之前的学习经验告诉他们来学校就是在课堂里学习,现在突然多出这么多自己可以把握的课余时间就觉得无所适从。因此,很多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没了电脑,他们会无所事事,看着书本,他们会瞌睡连连,他们也知道这样的生活很不好,也不应该一直这样过下去,但与其离了电脑游戏无所事事,他们宁愿沉迷在游戏里,享受游戏带来的刺激,此时教师就应当给予引导和鼓励,带他们走出迷茫。高职学校的学生课余时间很多,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时间,尤其是双休日很多同学会在宿舍睡上一天,甚至在网吧呆上一天,教师可以在双休日的时候提供一些优秀的影片让学生去观看,并布置一些作业,例如,让他们去查阅和电影有关的一些历史背景,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延伸,利用我们的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提交作业,这样学生在双休日就有事情可做,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思考,并在这种娱乐的方式中获取知识,充实校园生活,提高校园生活的质量。平时学校也可以开一些关于影视欣赏的选修课,在集体的氛围里和老师、同学一起来探讨与品味艺术。有很多学校也会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在多媒体教室播放最新的电影并在平时打出广告吸引学生前去观看,收取少额的费用。这无疑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假日休闲的方式。将优秀的影视融入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能帮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生命的体验,向学生传送美的理念,开启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二、电影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在安逸的时候不贪图享乐,在困难的时候能积极进取,勇敢面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一)优秀的电影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敏感多变、自尊心强,渴望独立、渴望被人肯定,如果这种诉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压抑;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处理与异性之间关系的经验而产生各种矛盾;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络中很多血腥暴力的场面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扭曲。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一生。山东泰山医学院心理咨询师宫梅玲利用阅读来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宫梅玲老师不开药方只开书方,图书馆就是她的药房,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走出困惑。电影也是一样,电影把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包括亲情、爱情、友谊、苦难、挫折等诠释出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当学生心理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合适的影片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重拾阳光。比如,对于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迷茫的同学可以推荐他们去看《乔布斯传》、《当幸福来敲门》,通过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对于一些在感情上受挫折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看《泰坦尼克号》、《山楂树之恋》,告诉他们真正的爱情可以是轰轰烈烈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爱是一种付出,而不是纯粹的索取;对于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看《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鼓励他们重新振作,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春天。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出现的不同心理困惑给他们推荐不同的影视作品,让学生通过故事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内心的忧患得到排解。学生在观看影片心灵得到放松的同时,影片中阳光积极的一面也能逐渐被学生吸收,在他们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内心世界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优秀的影片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的时期,这个时候的他们人生阅历不丰富,人格发展不健全,容易受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容易走入误区。电影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载体,代表着现代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影视作品向学生展示了各个民族的不同物质文化和精神追求,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审美。电影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很多人物的心灵美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内心,启发着学生,引领学生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不妨将影视作品加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育课程中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当然影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构建还不健全的时候,不乏很多低级趣味的影视作品出现,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优秀的影片并对学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应该利用这些资源,并充分挖掘出这些电影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内涵,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自我修养,构建健全的人格。

作者:季丽花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助教

第2篇

利用真实的视听材料如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机会接触不同语言环境中英语为本族语的语言材料,而且也真实地呈现了异族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选择合适的影片让学生“泛看”,即在不打断影片节奏的前提下,将影片分成几个片段,并根据交际法安排一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每一片段进行一次,常安排在看电影片段之前或之后;有些活动由学生独自完成,有些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电影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主题音乐,因此合适的影片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用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愉快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的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同时从电视、收音机等的诸如流行音乐排行榜等栏目中,从因特网的网页上,学生都已初步接触过真实的视听材料。

将听说课引进教学课堂是对教材教学的补充和扩展,由某一话题入手,对影片中出现的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用交际性任务来组织课堂教学,使电影、语言素材、教学活动以及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情感态度等有机地融合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用交际法安排原版电影教学活动是可行的。

二、注意的问题

原版电影大都有复杂的情节,学生要听懂、看懂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故事情节,将电影从头到尾放一遍,提几个理解的问题,往往带来的结果是课前学生热情高涨,课后却因为看得似懂非懂而心灰意冷。其中不仅有语言上的障碍,如学生自身的词汇量有限、语言能力不强,某些人物用了生僻词汇或俚语、俗语等;而且还存在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然而,过多地中断电影放映、某些细节的过分重复,不但打断了电影的自然节奏,而且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解决的途径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途径是让学生“泛看”电影。在不打断影片节奏的前提下,将影片分成几个片段,同时根据交际法安排一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每一片段进行一次,主要是解决电影中出现的语言信息,并使这些语言信息有效的运用,因此活动常常安排在看电影片段之前或之后;有些活动由学生独自完成,有些则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有些活动得集体完成。

1.选择合适的影片。影片中语言的难度不宜过大,情节不宜太复杂。笔者倾向于选用沃特·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迪斯尼的动画片一般不长,约80至90分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影片中的动画人物语音有鲜明特点,而且个性极强,影片中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典型语言环境中人物的语气及用词特点,给教师留下了安排教学活动的巨大空间。

2.在放映影片之前一定要告诉学生:看懂原版电影并不意味着一点一滴完全看懂。只要理解了故事情节,领悟了其中的幽默之处,能完成教师安排的大部分学习活动,就很成功了。提醒学生注意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如何使用语言,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语言体现他们的个性特征。影片中的某些插曲和对话要能完全听懂,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多看、多听、多练、多积累。

3.一般每部动画片安排四个课时。以影片本身的节奏分段,每一片段之后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整部影片,让他们“深入”影片,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每个片段放映之前,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给他们一些暗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一阶段要处理影片中出现的语言信息,进一步落实学生语言的基础知识!

4.在学习活动中将学生分成对子或小组,完成教师留给的任务。这样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必须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作业。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把握节奏,并适时给学生以帮助。

四、影视教学的优势

1.这样的教学安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好处不仅是使学生由被动地看转化为主动地看,而且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让师生讨论文化差异。可供使用的论题如:

Whichdifferencesdidyouseein...betweenourandwesternculture/life?

Howwouldpeoplefromourcountryreact/havereactedinthesituation?

Whatwouldwedonow?

Whatdoyouthinkthecharacterinthefilmwilldo?

2.学生接触的是真实语言环境中地地道道的英语。借助声音和图象,学生不仅易于理解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能逐渐掌握英语为母语者说话的语言使用特点。日积月累,可帮助学生突破听力理解的大难关,同时对他们的口语也有促进作用。

3.从交际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看电影的过程中,而不是消极地看。欧美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积极投入教学过程时,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因此,安排在影片片段前后的学习活动,既帮助学生理解原片,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练习给学生提供了交流运用语言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后的写作练习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因此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通常约75%的学生对影片的理解程度表示满意,能回答大部分理解问题、完成练习,而这些学习活动并不影响他们对影片的欣赏。超级秘书网

4.看完电影后,教师把影片中的一些语义学上与中文特别不对称的用法挑出来给学生讲解。学生平时不可能想到这样来表达。因此,很多学生课后反映这样看电影让他们学到地道的表达法,而且印象深刻,使他们受益匪浅。

五、具体操作

可以参看教学实录。该教学实录的对象是小学生。为尝试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开设了视听说课(研究型的教学实践),但只有小学课被制成教学实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电影;欣赏;长处

外语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与外语相似的情境中主动尝试和运用英语,能更利于他们加深理解记忆,增强语言运用准确性和灵活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特别是英语原声类的电影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和具体性的学习模式,能使得学生在轻松玩学的过程中识记课程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激情。原声电影对激活学生认知英语思维和增强学生无意识理解记忆力,都具有一定的正面迁移作用。

一、欣赏原声电影有效活跃课堂情境,让学生爱学

课堂是学生议论纷纷和笑声不断的阵地,更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乐土。围绕原声电影的欣赏来活化学生认知感悟,能使得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跨文化,增进学生学习的主观潜能。电影的立体化模式,更给学生提供了可模拟展示的平台,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在欣赏原声电影中,应根据课程授课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兴趣点,从原声电影中筛选出相应的电影,截取其中相关片段,在选材上做到情节生动,画面逼真,让学生有似曾相似之感。电影内容尽量从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挑选,让学生在规范性的语言中获得相应的启发。建议学生根据电影中人物表达内容主动模拟,让他们在自然习得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更好激活思维。多鼓励学生从西方文化背景中搜集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在主动甄别对比过程中了解异域民情风俗,便于他们强化认知感悟。

在欣赏原声电影过程中,教师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可鼓励学生就自己就观赏的原声电影截取有趣的片段,让他们在感受到电影魅力基础上更好强化感知。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一Unit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中,可推荐学生观看《历史系男生》、《嘉宾表演》、《青春记忆》等电影,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看体验,就“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films?”“Are you interested in school life in the UK?”“What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school life in the UK? ”等发表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梳理阅读认知感悟。

二、欣赏原声电影切实丰富课程内容素材,让学生广学

教材无非是个样子。引导学生从相应的电影中找到学习的内容,更在更好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和灵活地学习使用英语。在电影的选择运用中中,按照课程教学要求,突出情境性导学,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感受。

在欣赏过程中,多给学生相应的策略指导,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声中找到学习的素材,他们更加开阔视野和丰富认知思维。教师更精选英文原版电影,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尽量搜集相关的背景素材,特别是原声音乐和经典画面的截屏、视频,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全面感知。鼓励学生搜集相应的精彩片段,像《海上钢琴师》中钢琴师对人生的真谛的探索,《生死时速》里富有黑色幽默的人物语言对话等。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寻找相应的电影,跳出教材文本资源束缚,更好延伸学生学习的触角,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

通过欣赏原声类电影来找出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能使得学生的理解记忆更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在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教学中,可播放《雾都孤儿》中有关大雾的场景,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就“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针对“Why did Polly feel fear?”“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ndon from the film?”等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悟。

三、欣赏原声电影延伸任务互动探究过程,让学生探学

根据课程的任务型教学原则要求,多引导学生在主动欣赏的过程中积极探究,能更好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以观看电影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探知,让课程内容不再变得枯燥无味。

在实施互动交流中,根据电影表达主题以及课程学习内容,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可采取模仿和复述再现电影内容,让学生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思维灵感;针对电影情节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情节、人物语言、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欣赏心得,帮助须学生深化认知情感。引导从剧情、人物、文化差异或者口语句型等方面认知撰写心得感受小论文,让他们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知感悟。

总而言之,原声电影是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外化和再现,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思维的基础上,便于学生将眼观耳听转化为主动识记,激活学习潜能和内生动力。引导学生从原声电影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利于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樱夕.欣赏原声电影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2(12)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电影片名,归化,异化,审美艺术

 

一.引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所以我们在转换一个文本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含的文化意义[1]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形式融于一体,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人以震撼和反思。一部优秀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广大观众,除了独具匠心的剧情、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绚丽多彩、唯美真切的画面之外,意义深刻、回味无穷的片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可以说片名是一部电影的精髓,也是点睛之笔,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就尤为重要。优美的电影译名在语音、语义、形式等各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翻译中运用归化异化策略,可以使译名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认知特征,有效体现两种语言文化的共性特征,表现翻译的审美艺术性。

二.从归化异化角度看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一)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策略作为两个互相关联的对应概念于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1813年德国哲学家斯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7],并分别将它们称为疏离(alienating)和归化(naturalizing)。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突破了语言因素毕业论文的格式,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9]。总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过程,更是一种文学接受和构建的过程,翻译作品是客体,译者和观众是主体,归化和异化策略为我们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合理运用翻译策略不仅能够提高译文的质量,而且也是译者认知结构、审美艺术的体现。

(二)从归化角度看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翻译存在于用最接近源语的接受语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在这个概念中奈达认为翻译是语言交际行为,主张用交际学理论诠释翻译过程和结果,使翻译从语言层面扩大到使用者,用动态眼光审视译文与原文,考虑的因素包括语言、语境论文格式模板。由此可见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尽量使译名在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艺术上功能对等。人作为思维的主体,其思维方式的形式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的。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侧重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伦理精神重视“群己合一”,倡导集体主义;而英美社会文化注重个体的人格,倡导个人主义。受思维模式的影响,英文电影的片名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人、事、物、名、数等都可用来命名,如Rebecca, Titanic, Seven, The mask,Doubt ,Rocks,Shooter 等,这些简洁的电影片名也反映了英美人崇尚简洁的美学理念;而中文影片则多采用能概括全剧的片名,反映影片的主题,如《英雄本色》、《》等。

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文化差异和审美情趣的差异,翻译时应结合译入语的文化特征作相应的调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翻译时要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突出意境,好的影片加上恰当的片名使人观后感到意味隽永毕业论文的格式,回味无穷。运用归化法来表现影片的意境美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片名的意境美在许多影片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例如影片Waterloo Bridge的译名“魂断蓝桥”就是意境美的完美体现。影片女主人公玛拉那深情的双眸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既表现了美貌纯真的女子对爱情和幸福的渴盼与期望,同时也是她生命中痛苦绝望的记忆,战争将这个纯真可爱的姑娘的爱情、未来化为泡影,最终走向死亡。看完影片观众会为这逝去的美丽感到叹息。片名“魂断蓝桥”运用了蕴涵中国文化意象中代表爱情意义的“蓝桥”一词。蓝的颜色是幽静、悲怆、沉着的象征和心理感受,与这部电影的剧情吻合, 而且“蓝桥”在中国古诗中是个常用的词组,唐朝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有句曰:“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据记载“蓝桥”一词最早出自《庄子.盗跎》:“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南西蓝溪之上,称为蓝桥,从此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因此,“魂断蓝桥”这一片名的翻译巧妙地将影片所展现的悲剧性和中国观众在文化审美上达到了共鸣,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以均衡匀称为美,《文心雕龙.丽辞篇》中就提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是六朝时期华美骈文的美学观点。这种审美心理对汉语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突出地体现在四字格上。四字格字数统一,短小精悍,音节固定,具有结构工整、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等鲜明的特色,四字格在文学上多以排比修辞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华丽丰富的辞藻与优美和谐的音韵正切合了中国人均衡对仗的审美心理,成为汉语中表现文字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因此,译者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应将影片和中国文化中的四字格相结合,将音韵美和语义美相结合,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和谐悦耳,又能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地体现影片故事的情态与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如爱情片“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被译为“秋水伊人”毕业论文的格式,其中“秋水”一词来自《庄子.秋水篇》,“伊人”一词来自《诗经.秦风.蒹葭》,如果不采用归化法将其直接译为“瑟堡的雨伞”,则既失去了影片的意境美,又让人不知所云。再如电影“My Fair Lady”被译为 “窈窕淑女”,这一词出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14届奥斯卡最佳获奖影片“How Green was My Valley”译为“青山翠谷”,儿童音乐电影 “The Wizard of Oz”译为“绿野仙踪”,上述例子中的四字词不但准确反映了原影片的内涵,而且片名凝练达意,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论文格式模板。

(三)从异化角度看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要欧化的主张,“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 就是所谓洋气,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4]”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作者使用的语言往往打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对于原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但凡有可能应尽量采用异化法,保留原有的笔调与情趣,给译语读者带来几分新鲜感[5]。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用直译、意译、补译等方法将原名原汁原味的带给观众,保留原影片异域文化元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映、审美经验等方面。一部好的电影艺术作品有其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译者的翻译中才表现实际的美学价值。从美学角度来看,电影既是审美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因此电影片名的美学价值也应纳入译名翻译研究的范畴[6]。译者在翻译时应力求使译名忠于原片名,再现源语的艺术魅力。为保留原片名的意义和风格,影片多采用音译法,因为相应的固有词汇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例如: Titanic(泰坦尼克号),Jane Eyre(简.爱),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Pearl Harbor(珍珠港)等,这些片名的翻译忠实传达了原片名的意义。又如经典影片 “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毕业论文的格式,片中如诗如画的风景与浪漫感人的爱情交织在一起,将拉美现实主义风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影片中的葡萄园取名:“云”,原因在于取其占地广阔,绿茵融融,云雾缭绕,犹如梦境一般,译者采用了异化法尽量保留原英文片名的原意,译为《云中漫步》,这一译名通过异化处理保留了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在精神上给观众以极大的满足,以虚幻如仙境般场景给人以遐想,寓无限于有限,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三.结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既受电影原名的约束又赋予创造性,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语言文化差异,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把握观众的认知心理,既能使译入语文化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外来文化,又能带给观众一种亲切感;既与原编剧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为译语观众接受和喜爱,兼顾美学与文化价值的体现,有效实现电影审美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荣开明,现代思维方式探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4.《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a,《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张廷波,浅谈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J].江汉大学学报.2002(2)

7.Schleiermarcher A.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M]//R Schulte, J. Biguenet. Theories of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42

8.Venuti Lawrence, Th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20

9.Lefefvere Andre.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第5篇

关键词 英文原版电影 英语专业教学 英美文学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更是日新月异,朝着高科技,多元化发展,并以月产百部的速度前进。在这当中不乏根据经典的英美文学原著改编的作品,而英文原版电影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已有多位教育专家论述过。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无论作为教学手段还是教学内容,电影都具有其它教学媒体如录音、投影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优越性

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和文学就有了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联系。因为文学与电影都是活生生的人为表现对象,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处于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之中的人,连缀或折射出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同时,电影和文学都是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续和运动过程中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而且电影和小说都常通过戏剧化冲突方式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因此电影与文学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在讨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时,我们还应提到电影艺术对小说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许多小说家都曾公开表明他们借用过电影语汇或电影表现手法。美国30年代的作家Dos Passos在其颇富创新的三部曲《美国》中就借用了电影的蒙太奇等技巧,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新闻报道”,“照相机快门”的手法,力图客观记录时代背景和模拟人物内心的意识状态。

其实,电影和文学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大量的文学作品被转换为电影作品。通过电影的再“发掘”。传统的经典文本重新为人们所重视、欣赏。电影的普泛化和大众性一定程度上使文学作品为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从而使文学更为广阔地融入社会。一部成功的电影会促使文学原著的畅销,甚至令其成为文化热点。譬如,五六十年代的外国电影《苔丝》(X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曾在中国观众中掀起重读原著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电影《霍华德庄园》(HowardsEnds)和《占有》(Possesion)也一度令迷恋电影的英国观众重拾E.M.Foster和A.S.Byatt的作品。当许许多多文学名著被改编为电影电视之后,人们的欣赏渠道显然得到了扩展,对文学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电影对文学的普及功不可没。

从认知方面里讲,让形象和言语结合起来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的。影视作品强调视觉效果,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话语对白以及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这些感性的认识会在学习者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当学习者带着具体的视觉和听觉记忆来阅读文本时,无意识中增强了对原文的理解。从教学法观点看,直观性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而英美原声电影赏析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因此我们可以说音像结合的教学手段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所以说英美原版电影丰富的内容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2000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而丰富的电影内容除了可以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同时更直观地向我们提供了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风土人情、地理、自然、经济、政治等情况,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把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是否可行呢?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条件。在多媒体环境下。原来手段单一的方式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原来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之效。在网络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有了新的先进的网络设备,如互联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等教学环境,学生接触英文电影的机会大大增多。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英文电影资源,还可以进行多遍的重复欣赏,根据所需作适时的暂停或倒退以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的。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信息的获取途径,使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信息成为可能。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加强对英文原版电影信息资源的收集控制,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课中电影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另外,现在有许多为电影配音而专门设计的英语教学软件供英语学习者选择。这些教学软件是以世界英语电影名著为题材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这些都为电影用于文学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条件。

其次,从主观方面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主观需求也完全具备。英美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多为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原版电影教学不存在根本障碍。关键是要加强责任心,不能把英美文学课上成电影放映课或影视欣赏课,同时要进行进修和深造不断地提高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把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利用电影辅助教学当中去。就学生方面来说,英美文学课程一般开在大学三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能力,经过从难到易的训练,欣赏英文原版电影应当不成问题。尤其关键的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在英美文学中,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大师,他们的作品不仅成为文学精品,而且也成为英语应用的典范。而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就能够更直接的接触到标准的、地道的英语,在理解原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语言的熏陶。能更直接、更贴切地去欣赏英美文学,巩固学生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养成对英语的敏感性,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活生生的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看电影,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有了近一步研究和学习文学的欲望: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语言交际的能力,学到了地道的英语或美语。

三、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操作方法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电影视 为一种有自身独特风格的与小说平等的作品来“阅读”,而不能视其为小说的附庸,更不能将电影代替小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习者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习者的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要做好选片关。美国电影理论家杰佛里・瓦格纳在他的论文《改编的三种方式》中曾经提出影视改编的三种方法,即移植法、近似法和注释法。一是移植法。即电影尽量忠于原著,尽量不显露改编的痕迹。意大利导演卡斯特拉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954),是一个标准的移植式改编。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选取这一类的影片辅助教学。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这类影片可以进行完全放映,甚至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课下让学生反复观看,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二是再注释法,即电影对小说进行颇具个性化的解释与评论。这类电影融合了导演和演员对原著的个人理解与感悟。能明显地表露导演对小说的艺术加工和创作自由。由Mike Nichols导演,根据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 22)。三是近似法或再构思法,即电影完全背离原著的故事情节,却对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别出心裁的彻底改写或模仿和讽仿。2000年独立制片人兼导演麦克・阿尔默瑞德执导根据莎翁名剧《哈姆雷特》是再构思法改编电影的典型例子。以上两类影片尽量少选取。如要选用,可以使用节选放映的方式或让学生业余时间观看,以影评或书评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影片。把握不同切入点。例如2000版的《哈姆雷特》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人物性格分析上,而淡化其主题。因为影片所具有的后现代因素是原著所没有的。对待不同的影片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教条单一。

其次要做好观看前的准备。影视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课文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但是,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为避免学生在看录相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思考的被动状态,教师最好在组织学生看录相前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在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将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等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并就电影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看改编的影视作品,能对学生产生视听触冲击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先看原著的方法是更应当提倡的,因为它避免了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

下面就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观看影片了。

除了挑选一节课从头到尾地放映全片以外,教师还可以在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和教案结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如在教《简爱》,《远大前程》时,可把VCD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学生在教师分析有关情节后或讲解完选读以后再欣赏相关电影剪辑,能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教师也可以对电影进行节选,和选读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白。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的多,收到了声情并貌和身临其境的效果。讲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的时候,也可以节选奥利弗在济贫院的一段进行放映。加上对原文的理解。学生更能体会到资本主义的黑暗和作者幽默的写作手法。

第6篇

【论文摘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问题被广泛研究。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利用英文电影的欣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口语素材,使学生在观赏中学习和掌握真实的语言使用情景。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口语水平是一个极其有效地途径。

引言

视听说教学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融视、听、说为一体,将语言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视听说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视、听、说、写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表达训练。听说课堂中英文电影无论是从输入材料的真实性、口语输出活动的真实性和包含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来讲都是视听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素材。

一、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口语提高的可行性

语言形式本身蕴涵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的事实决定语言教学必然涉及文化教学,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必须在教学中得到有机结合。而电影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个语言环境又包罗万象——语音、文化、思维。学生在观看英语电影的同时学习了真实的语言使用语境、异国文化等知识。我们无法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英语语言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影这样的“生活复制品”来再现英语国家的文化生活等,无论从真实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

1、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Rost (2005)曾经强调了听力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原则:语言应该旨在真实,即使用母语的人自然使用该语言时涉及的特点:如语速、节奏、语调、停顿等。而电影是在母语环境中由母语者制作,从这点上看电影所提供的是真实的语言输入,有很多真正口语中出现的语言特征如俚语和非正式表达,这些正是母语使用者所用语言的一部分,也是传统的教材上没有的。教师可以通过对电影中真实再现的这些语言现象有意识地介绍和总结,指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中语言使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语言输出活动的真实性

通过视听说课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是该课程的最重要环节。英语电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了形象生动而又丰富的素材,精心挑选的电影加上精心设计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张口说英语的欲望。围绕观影所设计的活动就是学生和电影这种视频材料之间的互动,具有真实性。如预测活动、模仿活动等,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对电影的理解应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锻炼了语言能力。

3、呈现文化的真实性、广泛性

电影把语言放在生活的情景中展现出来。而这些情景中呈现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文化和各种非语言行为,学生可以看见电影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也能观察到某一情景中的肢体语言,说话人的距离等信息。非语言行为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受该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和习俗规范的影响。包括跨文化交际在内的任何交际都离不开非语言行为,而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展示平台。此外,电影通过对不同故事的刻画去折射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通过对电影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社会习俗、交际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内容。

二、视听说课堂活动的组织

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应该把握视听前、视听中和视听后三个环节,科学合理地设计真实、有效的课堂活动,此外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任务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更加注重教学活动和练习的设计。

1、观前活动:其作用是给学生提供背景和动机,以文化导入为主,减少文化背景知识所造成的认知障碍: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有准备的讨论或报告来激活背景知识。在课前教师把将要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在正式放视频资料前组织学生把他们搜集到的相关背景知识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同学。这样在放映中避免了以往由于人名复杂、人物关系复杂、中间有一些隐含的小故事等原因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电影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把找到的资料做成幻灯片。图文并貌地给大家讲述出来,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转贴于

2、观中活动: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视听。由于电影一般都比较长,可以在不影响故事观赏性的前提下,把影片分成几个片段来观看。并在每个片段结束处停顿,同时根据交际法设计符合真实性原则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在有文化信息点的地方停顿,以引起学生注意并进行介绍。这样能有效地加工信息并最大限度地使用输入内容。此外,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可以把整个电影的观看留给学生课下完成,课上只观看、讲解重点片段。

3、观后活动:由于能力培养是视听说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wain(1985)指出,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第二语言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还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电影教学中常用的观后活动。

第一、对比练习:在文化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发展和行为调整的过程。在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实践,使这些文化信息和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和体验进行反思。与本族文化对比。从而培养文化敏感性并增强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观看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对比,可以是英汉文化差异的对比,并把总结成果口头向全班展示。

第二、改编练习: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让学生给电影编一个短小的续集或者对电影的结局进行改编,并表演出来。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使用在电影中所学的俚语、习语以及地道的表达方式。这一练习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结

英文电影内容丰富,文化特色突出,语料真实。电影引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素材。在视听说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电影特有的优势,根据视听说教学的基本原则把握好每个环节,科学地设计真实、有趣、又具挑战性的课堂活动,电影必将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水平,解决“哑巴”英语的病症。

参考文献

第7篇

引言    

本科法语专业开设影视欣赏课程的并不多见。高校法语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两类,主干课程主要是以学习语言技能为主的基础课,以及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主的加强型课程。部分法语专业还设了以拓展知识而和培养个人兴趣为主,同时与学生日后就业密切挂钩的课程,例如“法国文学选读”、“经贸法语”、“法国概况”等。就“影视欣赏”这门课而言,以四川地区的几所高校例,如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近几年也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传统的外语类大学,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都还未开设类似课程。在理论研究上,早在十年之前,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学者就研究发现,借鉴电影学习外语能帮助学习者克服词汇量有限、阅读能力低、语法错误多等许多困难,而且,电影字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对电影的欣赏也可以作为学生课下的基础写作作业和口头报告叫。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想学好法语就必须了解法国的文化,而影视作品最能生动形象地用真实的画而、语言和故事情节来呈现法国的文化。同样,也有研究分析日剧对日语教学的作用,并提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开展饮食课程,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川。法国电影本身就是法国文化的重要名片,因此开设法语专业影视欣赏课程不仅仅可以提高法语水平,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法国文化。

二、法语专业开设影视欣赏课程的重要性   

听,是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环节,而配有画而及情节的影视作品更能帮助学生提高听力。DoganYUKSEI和Mehdi Latif等人曾分别以多名外语学习者为对象,研究以外语电影辅助学习的优势。结果表明,将原声电影作为学习辅助的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分数高于没有将电影作为学习辅助的考生。笔者针对法语一个班级26位同学在上完一学期《影视欣赏》课之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图1的调查问题是“您认为《影视欣赏》这门课对您的法语学习最有帮助的两项”。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影视欣赏》对法语的听、说、读和文化知识这四个方而都有帮助,特别是对听力的提高和对法国文化知识的理解帮助最大。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能对其国家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分析潜在的文化因素、美学和艺术观。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的承载。它不仅综合了语言、音乐和视觉等多种艺术表现,同时能展现出一个国家的社会风俗、文化礼仪、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开设这样一门课程不仅仅能给学生呈现视觉上的享受,还能极大锻炼法语听说能力,提高口语水平,让学生增强语言感知力。更重要的是,从电影中了解法国社会文化生活,通过对法国影视作品的欣赏,叠加地增进对法语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以播放影视作品的形式结合教师对文化知识的讲解,深入了解法国文化和法语的表达方式是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对于非母语语言的学习,学生若没有身临其境,学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实际操练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在没有语言环境下,同学们很难理解和记住很多词汇的应用变化。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读音。那么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场景、画而、人物、对话,同学们会很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词汇的应用。束定芳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就提到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针对各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根据各自的需要,划出了各自的研究领域,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解和阐释。外语教师其实早就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的特殊重要性。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1957年出版的世界第一部对比语言学专著《跨文化语言学》中倡导了在语言结构对比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外语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学习上的困难困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法语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和了解其文化呢?这就是开设电影欣赏这门课程的必要性。电影场景来源于生活,学生可以根据电影里而的背景了解法国,通过电影里的场景和对白,明白真正的语言环境所表达的方式,使它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因此,该课有很强的教学功能,能给学生提供原味地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法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影视欣赏教学策略   

 从电影层而来说,学生可以从影视作品中全而了解法国的各个层而,比如法国影片洋溢的法国浪漫,那浸存于法国人骨子里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优雅气度。在电影《Jeuxd' enfant)(两小无猜)中,以一句“Au fond du beton, on a enfin partage notrereve d'enfant:1e reve d'un amour sans fin(在这混凝土的最底端,我们共同分享了儿时的梦想:让爱无比境。)以这一经典对白来结束影片。他们用死亡来相守,以献出各自生命的方式,赢得最后的胜利与爱情。让爱封存在记忆的水泥里,回答那个疯狂的声音:敢不敢……从法语教学方而来讲,法语电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语中的但语、文化内涵。听力训练一直是法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一味的做听力训练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学生很难坚持学习。而用电影进行听力训练,是一种轻松、愉快、有效的途径川。所以在播放这部影片之前,笔者会从影片开始男女主角从小玩“cap pas cap(敢不敢)那一段先让学生听电影对白。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光听可能不能完全明白“cap pas cap”的意思,然后笔者会再继续让学生听在结尾时男女主角在十年之后,再次相见,继续上演“敢不敢”游戏时的对话。这可能还是会有一些困难redlw.com。接下来笔者将播放刚才听过的电影片段,前提是没有中法字幕。这一次结合了视觉画而中的人物和场景,几乎所有同学都能理解"cap pas cap”是“capable”的缩写词以及男女主角的对白。

法国影片的幽默。法国影片通常在分秒之间,用寥寥数句言语,与夸张的而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配合起来,让观众嬉笑,并激起共鸣。这些玩笑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成为一种本能。欣赏法国的喜剧电影,我们认识到,幽默同样是法国不可或缺的生活娱乐方式之一。电影《La grand vadrouille))(虎口脱险)中,Louis de Funes(路易德菲奈斯)精彩绝伦的表演以及电影本身剧情的跌宕起伏,成为了法国战争喜剧片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一部分,我会选出Louis de Fune、另外一部喜剧电影《L'Aileou la cuisse))(美食家)。说到美食,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如何看懂一份法餐菜谱,怎样在餐厅点菜,各种菜式的法语名称,都是本次主题的内容。在学习完这一主题后,我会播放更多相关美食的法语电影,例如《comme un chef ))(三星大厨)、((Les saveurs du Palais))(爱丽舍的女大厨)等,让这些电影场景加深学生对法国美食文化的了解和相关法语词汇的应用redlw.com。

谈到法国影片的人性,(( Intouchable))(无法触碰)就是一部代表作,影片戳中两个完全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产生的尖锐矛盾,反映当今法国社会的尖锐种族问题。在讲完这部电影本身后,我会讲到法国社会文化的问题。例如移民问题,移民又常遇到文化方而的困难:宗教、行为准则、家庭或团体内部权力关系都是与不同文化现实相冲突的因素。他们的大部分人通过形成过渡身份,调整原来身份融入法国社会以此来克服困难。一些出生在北非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讲阿拉伯语,但法语被看作是他们的母语。再比如用工歧视问题。歧视的特点表现为由于性别、年龄、肤色、种族、姓氏、宗教信仰、性取向、政治归属或缺陷而导致的差别待遇。一份来自法国国家劳动技能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黑人和马格里布后裔(马格里布是指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失业率高出国家平均失业水平的3倍。例如影片中黑人年轻人的故事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昭redlw.com。

从教学层而来说,《影视欣赏》是一门专业实践课程,而向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32个课时里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必须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精选电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如何选择电影类型、选择的标准、选择这部影视作品的原因和目的、影视库的构建、电影的难易程度,以及怎样利用精选后的电影结合实际教学状况都直接影响了法语教学的效果。因为授课对象是法语专业学生,笔者通过对大量法语电影的研究和整理,充分考虑教学实用性和电影本身的特点,将法国电影按时期进行了划分,针对每个时期精选优秀电影,构建了包括电影起源默片到当代电影,总计60多部电影的电影教学库。(本文由论文平台网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redlw.com 咨询客服。)

第8篇

[论文摘要]在电影中,几乎所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以歌曲及器乐曲来烘托影片的内容。自从电影诞生以来,“歌曲片”始终受到观众欢迎,本文就电影歌曲的功能及其审美进行了分析。

一、电影歌曲的抒情功能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

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

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

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

3、唤起回忆性

有时因为音画组合的关系,描绘性歌曲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记忆,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第9篇

3.丰富的影视资源。电子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风暴席卷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我们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这种环境下,网络的电影资源极为丰富、分门别类,是人类浓缩的精神文明资源,给学生造就了浓缩的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除此之外,影院的英语影片更新快速、影像店的英语碟片种类繁多等,这些也丰富了英语影视资源。

二、英语第二课堂影视活动的可行性

1.视频设备充分。社会的进步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改善提高,大学的教室现在基本都有多媒体设备、网络中心有联网电脑,大学生基本都有现代化的手机、部分大学生还有个人电脑。不仅如此,影视业的发展催进了影院的剧烈增多,商圈和大学附近的影院都多很方便,影视设备相应数量也很多。这些充分的视频设备为学生观看足够的影片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2.影视兴趣浓厚。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力的必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会愉快没压力地去研究。事实表明,学生对电影娱乐极感兴趣,英语课堂上有时播放的电影剪辑让他们流连忘返,课外他们利用空闲时间也经常独自或群体看英语电影。无论他们看英语影片是出于娱乐还是学习英语,如果没有对其有浓厚的兴趣,毫无疑问他们不会对其有丝毫的热衷。

3.自由时间较多。大学课程时间远远少于高中,大学生课外自由时间大大增加。有的学生课外勤奋学习,有的忙于校内外各种活动,有的虚度光阴,有的沉迷个人情感,如此等等。他们都能在课外较好地利用空闲时间来看自己感兴趣的英语影片,这是英语第二课堂影视活动的时间保障。

三、正确欣赏英语影视

1.选择合适的影片。不同的英语影片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首先,要选择适合语言学习的影片。它们的语言地道丰富、内容贴近生活、故事情节性强,如生活片、爱情片、喜剧片、肥皂剧;相反,不要选择那些专业术语较多、逻辑性较强、语言较难懂的科幻、医学、悬疑、法律等类型的影片。其次,应选择内容健康的影片。影片中展现的价值观或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电影就适合学生观看学习。再次,该选择合适难度的影片。英语影片各种各样,难度不一。

2.持有平常的心态。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听不懂英语影片里的很多英语词句,尤其是没有中文字幕时,从而产生胆怯心理甚至从此逃避英语或只看影片的剧情去体验娱乐而不是在娱乐中学习英语。这就违背了通过影视欣赏来学习英语的初衷。心态决定一切,平常心是道。听不懂很正常,英语毕竟是我们的外语不是母语或第二语言,我们要宽容自己;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逐渐听得懂、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有了正确的心态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影片中的英语。

电影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媒介,集多重感官于一身,内容丰富,来自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如果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选取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英语影片,合理利用这类语言学习资源,训练自我积极性和独立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鼓励自己在欣赏英语电影时有意识地加强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英语天赋、高效又愉快地提高自己的英语素能。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影视旅游,营销,投资,制度,生态

 

1.影视旅游的内涵

影视旅游,在西方被称为“电影引致旅游”(Movie induced Tourism),体现了影视与旅游的密切关系。影视旅游是影视创作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它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概念。我们可以把影视旅游定义为: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其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是旅游资源,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易逝的。二是拍摄影视作品的外景地,其面对的客体对象可以是人造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人文古迹等与影视相关的旅游资源。

到目前为止,国内影视旅游研究的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主题公园和影视城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影视旅游研究的侧重还只是“点”,而没有形成系统的“面”。

2.影视旅游的营销模式

2.1开发影视主题公园

这种影视旅游发展模式是以影视为主题开发主题公园或娱乐设施。论文参考网。美国好莱坞影视城和迪士尼乐园就是这种模式的典范。尤其是迪士尼乐园以风靡全球的动画片为原本,将动画片中的梦幻般的场景和人物在乐园中再现,成为全世界旅游者向往的童话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围绕电影拍摄场景建立的主题娱乐公园,是一个能够让游客走入电影,亲身体验电影拍摄的神奇世界。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好莱坞环球影城己经成为游客游览好莱坞必不可少的一个景点。在亚洲比较成功的是韩国大长今主题公园,随着《大长今》在整个亚洲的热播,该公园己成为新兴的著名景点。我国采取这种模式的比较多,但成功的不多,很多影视主题公园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块鸡肋。比较成熟的是江苏无锡影视基地和浙江横店影视基地,两个基地都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2.2策划影视旅游节日活动

这种形式是指影视节活动带动旅游业和影视的双发展,举办电影节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国际三大电彰节之一的戛纳电影节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原本戛纳只是一个无名小镇,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举办了电影节,发展至今电影节成功的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据夏纳电影节官方网站介绍,每年电影节举办前两个月和举办后两个月是戛纳的旅游旺季,当地酒店基本都呈爆满状态。而另一个知名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同样存在着这种状况.我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典范,每年在上海的举办给上海吸引来大量的游客,同时也提升了举办城市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形象。其带来的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大规模推广,一方面搞节事活动存在很大风险,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一个国际知名影视节事活动来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可能每个城市都举办一个电影节。

2.3推广影视旅游目的地

最后这种模式是把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好的影视作品不仅是一条极佳的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有着长久不衰的魅力,这样旅游目的地就会随之在电影电视上进行长久的展现,进而旅游目的地就有了长久的吸引力,可以不断促使人们前去体验主人公成长及故事发生的环境,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模式成功的例子比较多,国外《指环王》推热了新西兰旅游。国内《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而目在国外也多次获奖,使得山西乔家大院名声大振。2006 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进一步提高了乔家人院的声望,游客接待量大幅攀升,对当地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

3.影视旅游的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投资,降低风险

对景区而言,首先要分析剧本的质量,高质量的剧本会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论文参考网。景区可以通过情节全局性地展现旅游资源所特有的优势,实现旅游景区宣传效果和旅游者获取信息的双赢。其次,要注重投资方的经济实力和摄制组的整体实力。优秀的导演及摄制团队可以通过影视剧充分展示本区域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展示了一种包括旅游者可能进行消费的全景图,使旅游者在观赏影视节目之中潜意识地把自己和影视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置换,通过隋节和人物所带来的鲜活记忆深化旅游景区在旅游者脑海中的形象。从而稳定了旅游者到该景区旅游的预期,降低了旅游景区所提供的旅游产品作为一种经验品给旅游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3.2加强生态管理,完善法律制度

影视剧的拍摄活动必然会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影视拍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时段性,拍摄场景也是既定的,外景地的旅游发展很容易产生时空集聚,表现为某一时段、某一地点游客蜂拥而至,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积极的生态管理是维护景区稳定发展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必然手段。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摄制组搭建场景的数量、规模与地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剧组及各方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运用生态学原理,根据剧组拍摄活动生态影响特点和监测所得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来制定科学生态管理方法,保证影视剧拍摄活动影响控制在资源所能承受的合理程度上。在兼顾制片方和经营者的利益同时,维护好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在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忽视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保护景区旅游资源使之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3加强景区合作,重塑文化氛围

针对景区及影视剧组之间的盲目性、景区文化内涵不足没有满足游客的内在需求、对旅游者吸引力不够等问题,景区应更新管理和建设理念,加强与制片方合作,通过影视作品的启示,恢复和营造人文、历史或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氛围。例如,景区可以为进一步加强游人的文化感受,设计各种精彩的艺术表演。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恢复当时风貌、建筑、设施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并模仿当时的生活场景,营造一种新鲜而有趣的生活氛围,使旅游者随处可见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其中一员,这种独特的娱乐形式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也可以在景区内拍摄影片所搭设的每一处场景都回放在此拍摄的影片,传达出影视文化内涵,使游客真正从欣赏影视作品到身临其境、实地体验的游客的角色转变。如横店的旅游景区与影视拍摄基地相重合,可提供的静态与动态的旅游产品与影视密切相关。静态的包括景区自然与人文景观、拍摄场景的观赏,动态的包括观看影视拍摄的过程、参与影视拍摄。拍摄剧组、云集的演艺明星也是重要的旅游产品。横店也利用游客对热播影视作品的喜爱,现场表演经典的影视画面,吸引游客。

4.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影视传播具有巨大的市场推介效应,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及自然景区为了增加人气,大打影视旅游牌,迫切希望能够与影视联姻。论文参考网。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反思影视文化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和环保责任,反思如何利用影视文化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3—8.

[2]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98.

[3]王玉玲,钟伟.国外利用影视发展旅游的方式总结[J].商场现代化.2007(01).

第11篇

(一)三维动画艺术的形式美

三维动画艺术的构成元素多种多样,绘画艺术中的素描、水彩和雕塑艺术等都可以被用来构建三维动画,这也造就了三维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中国动画《大闹天宫》就是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风格,在传达故事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水墨画的感官享受。另外一部中国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更是将水墨画风格运用的恰到好处,在表现动画电影故事乐趣的同时还能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艺术表现上的形式美。在国外,众多动画电影也运用雕塑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②在动画电影《小鸡出逃》中动画形象都是由泥偶橡皮形象地表现出来,泥偶橡皮形象引发观众的童年记忆,充满了童心童趣。短片动画《星期一闭馆》,通过动画技术使人物动作夸张化来表现醉汉的心理,这种表现形式引发观众的共鸣并得到好评。后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不再是单一的动画展示,也开始与真人表演相结合,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给予观众新鲜的观影感受并受到热烈欢迎,代表作品有《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疾走罗拉》、《天生杀人狂》等。正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三维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以前只能通过观众想象的清洁画面,现在也能通过三维动画艺术形象展现出来,这使得观众在欣赏令人震撼的影视画面的同时审美也发生着改变。三维动画艺术多种表现形式都存在着自身独特的美感,这给设计师不同的选择适当地表现场景和画面,也使三维动画艺术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二)三维动画艺术的虚拟美

三维动画艺术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存在着与众不同的虚拟美。有了三维动画,人们可以将幻想变为现实,将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场景变为银幕上令人震撼的画面,在虚拟的世界中重塑现实,在现实的存在中展示虚拟,虚拟和现实的交汇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审美样式。恐龙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经灭绝,我们无法在现实中观察到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状态,但在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侏罗纪公园》里恐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十分逼真,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影感受,也使观众实现了观察已经灭绝生物的梦想。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得虚拟和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存在于想象的生物和画面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艺术展现出来,观众在欣赏时有着真实之感。③后来美国拍摄了众多科幻题材以及末日题材的电影,如《Alien》、《七天》、《E.T》等,这满足了人们对于不同未知事物的渴望,也带来人们全新的观影感受。近期上映的科幻大作《地心引力》更是突破了人类的想象力,全片只有一个人物角色,通过三维动画艺术表现人物在外太空的生存状态,真实展现了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状态,既有传统电影的美感和细腻情节,又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动画效果,展现了人类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对于虚拟现实的渴望。

(三)三维动画艺术的造型美

三维动画艺术对于人物形象与影视场景的刻画是逼真和精确的,加上艺术化的创作,打造了或夸张或真实、或可笑或荒诞的视觉效果,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极大的感官享受。早期的动画电影如《白雪公主》就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的弧线造型,让小朋友在观影的同时得到亲切温暖的感觉。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够收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也正是动画电影展现出一种令人感受到亲切和安全感的画面。对于真实的再现已经不再是三维动画艺术表现的唯一追求,反而在设计时对造型的夸张式设计更能带给人们虚拟与现实的落差感,这对于观众是前所未有的观影感受。电影《疾走罗拉》中罗拉的主要动作就是奔跑,其奔跑之夸张、嘶吼之神经与正常人有所差别,但正是这种带有三维动画艺术的设计恰当地表现出罗拉这个人物形象的生命力,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将人的生命力展现出来,这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三维动画艺术中对于人物造型的精确刻画极具美感,新的视觉感受也给观众新的体验,这也正是三维动画艺术的造型美。

(四)三维动画艺术的技术性审美

技术性审美成为三维动画艺术的重要特征,这正是由三维动画艺术的特点决定的。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三维动画艺术能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场景效果,创造出人们无法想象出来的“视觉盛宴”。长时间的发展使得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得以扩展,新的制作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三维动画艺术给予创作者更多的启发和尝试,也带来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场景画面。现在的影视制作已经不再需要人工上色,也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胶片拍摄,既节省了拍摄人员的体力劳动,又减少了经费投入。从传统二维动画制作手段到先进的CG技术,三维动画艺术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精美的场景效果使得三维动画艺术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也使得众多导演和制片商对三维动画艺术倍加青睐。计算机技术在三维动画艺术中的应用效果可以说是瞩目的,众多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如《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卑鄙的我》等刻画了生动真实的形象,具有强悍性能的计算机也给三维动画艺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正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让三维动画艺术插上了飞行的翅膀可以翱翔在幻想的天空中。技术性审美成为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也使三维动画艺术的突出特点。

参考文献:

①陆美玲《三维动画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大舞台》,2012年第7期。

②宋成《动画电影审美趣味与审美体验》,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版。

第12篇

我至今还理不出个头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清楚地记得当天看得满心喜欢。喜欢的东西很多,首先是喜欢国际章。宋慧乔一出场,我就想这下章子怡完了,她能漂亮过宋慧乔吗?那难度丝毫不亚于挑战貂蝉、PK西施。可是她胜出了,是完胜。不摆妩媚,不脱衣走性感路线,甚至连东北皮袄都一直厚厚地裹在身上;也没有煽情,不哭不闹、不动声色,一脸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艳与孤傲。竟美得出奇,这样的绝色美人也只有阅美无数的梁朝伟才把持得住,一般的人,对一眼都会心颤,马三惨败于她,他把原委归于“老猿挂印”,其实那只是面子,里子是老猿换成了年轻貌美的母猿——师妹,他不输也难。

其次喜欢台词。一直以来,喜欢冯小刚的台词,幽默诙谐,京味十足的冯式挖苦,常让很多被骂到的人还开怀大笑。

《一代宗师》的对话却往往是拿人生说事。无论南北,无论什么门派,各路江湖豪杰个个人生练达,世事洞明,要么老神在在,沉默寡语,一张口却是至理名言,绕梁三日;要么江湖本色,字字句句生死劫杀。

宫二说,“人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又说,“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如果真无悔,该有多无趣啊”。能说这样的话,一生该经历过多少回分离的折磨、丧失的痛苦,也真有了这些情感的历练,反倒心静如水,波澜不惊了。

宫老爷子说,“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都是时事使然。”又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老僧入定一般地喃喃自语,却是让人感觉他已经反反复复将这个世界底朝天地翻了个遍,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什么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倒是叶问的话还有点江湖好汉的火气,“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倒下。”说得有点冲,却也是字字玑珠的真理,不由人不佩服:经典!

喜欢的还有很多,比如武打中的诗情画意,雕塑感十足的人物造型等,一切都是那么唯美,美到让人不敢去想它的什么毛病了。

那天散场,寥若晨星的场子里,还有人久坐不起,以为流连难舍,走近一看却是熟睡了。还不止一个。不免为他们可惜,多好的电影。

不久,有朋友问我,片头,梁朝伟在雨夜与一群人打半天,死去活来的,对手谁啊?

啊?我一下子语塞了。光知道打得精彩,却没看清楚打的谁,更不知道打过后的恩怨。

朋友说,你也不知道?这说明这场打斗和后面的剧情没什么关联对吧,这样的打斗有意思吗?

朋友又问,宫二的未婚夫到底是谁,张震,还是张智霖?

我说应该是那个张震吧。

什么叫“应该”?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你有什么证据说张震,就凭火车上章子怡用裘皮大衣为他作掩护?他既然也是有武功的人,为什么就不帮章子怡去打马三呢?

我又一次语塞。

朋友又问,叶问的老婆宋慧乔后来怎么就莫名其妙不再出现了?离婚?因为章子怡插足?

我彻底无语。

朋友显然还有不少问题,但已经不想问我了。此时我感觉我就是那天散场还在熟睡的人,一问三不知,居然还自以为看得很懂,很会欣赏。

天啊,我到底看了些什么?我到底喜欢对了吗?

于是恶补。发现恶补的远不止我一个,大家还都有一个共识:想真正看懂《一代宗师》,必须掌握大量的背景知识,需要恶补民国史尤其是民国武林史。也就是说,花在解读《一代宗师》的时间,将远远超过看电影本身的时间。到底要超过多少那是没底的,学问深着呢。

作为恶补的收获,“论文”纷纷出笼,不少人都拿出了研究成果:

有专攻爱情的——宫二爱了一辈子叶问,叶问却只是爱了一辈子宫家六十四手。男人果然无情无义,什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假的。

有专门研究台词,而且只研究台词中“面子”、“里子”的,一举拿出结论——对于《一代宗师》这部电影来说,也存在面子和里子之说,两个小时的版本是面子,四个小时的版本是里子,看到银幕上的戏是面子,背后藏起来的故事是里子。

对张震的研究成果显著——原来他是人,为了陪着宫二,与同僚恩断义绝,打翻一帮弟兄,护着宫二南下,引开日本人的注意,之后到了香港。宫二终生不嫁,张震便开白玫瑰理发店默默相守,后来开门授徒促成八极拳传入香港。

有的题目一看就像是答辩的论文,比如《宫二为什么要奉道》《什么是刀,什么是刀鞘》《金楼是妓院吗》……门类之多,课题研究之细,足可以给《一代宗师》开设一门学科了。

至于宫二的未婚夫到底是张震还是张智霖,到目前却仍未有结论,因为电影中宫二退还戒指的那个侧脸,有说像张震,但也有的坚持说是张智霖。看来仍需继续深入考证。

还有便是叶问到底是否去了北方,这应该是个重大课题,因为这涉及到叶问心里到底有没有宫二的问题。现在也终于有了研究成果。有人考证说,叶问虽然去北方,但并没有和宫二正式见面。因此叶问会说,1937年他曾经想去东北而没有去成。1937年他是没有去成,但是他1940年去了。证据是电影结束的时候,宫二在雪地里打拳,有一个黑影一闪而过。研究说,那个黑影就是叶问。

偶的娘,连一闪而过的黑影也成了证据,那学问该有多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