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

时间:2022-08-19 17:1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园林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1-0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1)增加认知实习,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安排在一、二年级,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时间控制在0.5~1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从实践中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4)补充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6.与研企社合作,节约实习经费,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经过我们八年的努力,我们筛选了一批有经济实力、热情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研究单位、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作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基地不仅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承担了实习学生的吃住行费用,一些单位还给学生劳动补助,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校的实习经费,保障了我们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而且校外基地指导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我们实习效果的有力保障。

第2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思路;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0-0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总体发展思路是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师资培养为重点,控制规模,优化结构,调整目标,创新模式,提升规格,带动设施农业学科全面发展,提高园艺学科科学研究及应用技术水平,增强培养高层次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的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更新培养目标,实现设施农业一、二、三产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步伐的加进,尤其是都市农业的日渐发展、成熟和普及,对设施农业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还需注入新的内涵。都市农业是集生产经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于一体。因此,我们设施农业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设施农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能从事设施农业科学相关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推广开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外,还需掌握信息科技、管理科学、规划设计等知识,熟悉产品包装加工等知识,具有新时代的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实践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实施宽口径培养,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实践和专业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导向。创新实验给予学生学分,其学分可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部分高校,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学科科研条件未能同步发展,加之部分研究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难以达到高标准要求,必须加以改进。

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构建设施农业学科梯队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为重点,加强学科交叉,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竞聘教学、科研带头人岗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与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各校设施农业学科教师交流等。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忠于设施农业学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在实施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方面抓好三个梯次:第一,继续发挥好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第二,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大胆使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第三,继续选拔、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可选派继续深造。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此外,还可在农科院、农业局聘请具有丰富科研和生产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士作为长期的外聘教师。

四、夯实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进一步调整和合理设置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多方筹措经费,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重视本科实践基地建设,成立专业实验中心,按一定比例配备实验教辅人员,实现资源与仪器设备的优化与合理配置,完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之成为设施先进的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重视并加强学科图书资料的网络资源建设,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凝炼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经济或社会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形成各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立足传统设施农业,拓展现代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学的教育和办学应该立足传统设施农业,拓展现代设施农业。以社会对设施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办学规模,在现有的设施农业及相关专业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增设新的设施农业专业研究方向,寻求学科增长点。

六、产学研合紧密结合,加大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教育,把高等学校建成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拓展国内外农业教育资源,引进或利用国内外师资和相关软件,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来提升设施农业专业,在学科建设上顺应现代农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并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为农服务的学科新特点。加强设施农业专业与农业产业、行业企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加强与农业厅、农科院、各地、市、县农业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网。必要时聘请上述这些单位一些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工作,听听他们对设施农业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内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提高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七、创新培养层次,提升培养规格

在全日制设施农业专业高等教育之外,应当保持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等。坚持以多种形式发展设施农业学科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既是实现设施农业学科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设施农业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层次主要有:高职(专科)、本科(学士)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其合理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形。设施农业高职(专科)主要培养掌握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设施农业专门人才。设施农业本科(学士)培养具备生物学和设施农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设施农业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设施农业研究生(硕士、博士)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设施农业学科不同方向(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和设施作物生理生态)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设施农业学科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或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八、优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改革传统的板书和挂图的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专业课程比例达到100%,使教学生动、直观,改善并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专业实践教学逐渐形成“实验、实践―课内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生产实习―技能测试”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教学实习分为校内实验基地栽培和管理、实验室分析研究、校外基地实习等方向。推行“毕业论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师科研项目”捆绑的实践教学模式。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与校外签订的“校外产学结合协议”单位和企业中完成。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一是打造教学团队。初步建立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制度,教学团队至少由一名具有正高职称或副高职称的教师负责,同时至少配备1-2名副高职称以及中级职称人员。二是坚持高级职称教师(特别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三是加强停调课监管力度,制定详细的调停课制度和审批程序。四是坚持严格的领导听课和信息反馈制度,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五是实施网上学生评教制度,督促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九、推行本科教学学分制,实施“2+1”学期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实施学分制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多规格、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制度保证。学分的最小计量单位可以设定为0.5。所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在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可以设定为每16个学时计为1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可设定为每周计为1个学分。根据学生所修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普通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3~6年。实施“2+1”学期制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2+1”学期制将一个学年可分为各为18周的秋季与春季两个传统学期和一个6周的选择性夏季学期。选择性的夏季学期可主要安排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实验课程、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重修课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短期培训、学生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

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研究任务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科学研究是所有大学需要完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大任务。只有正确理解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才能保证不会厚此薄彼,正确处理两者的协调发展。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应该包括资源分配与评价机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资源的合理分配将教学、教材等专业建设成果与科研项目评奖同样看待,特别是要建立以成本核算,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价为基础的高校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

十一、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设施专业发展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起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短期留学生。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邀请专家讲学。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组织选派学科中青年骨干参加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定期邀请本学科或相关的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交流讲学。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茶产业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转化科技成果,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十二、出台高校设施农业专业招生优惠政策,试行设施农业人才“免学费”教育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设施农业因其产品为人们一日三餐所需而成为“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元素,备受人们关注。设施农业既是一门涉农的艰苦行业,又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特殊行业。需要广大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其中,并为之默默奉献。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影响,许多单子家庭的父母不愿意孩子从事这门特殊而又艰苦的行业。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包括设施农业专业在内的涉农专业一度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招收不满需调配”的局面。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有必要效仿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出台“高校设施农业人才免费教育政策”,并适当降低高考录取线,鼓励和吸引学生将智慧和才华奉献于设施农业行业。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JY11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