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1 20:1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三板教学模块
地理课堂教学的板图、板画和板书统称地理三板教学。三板教学模块设置有板图、板画和板书3大板块,每一板块下设置绘制方法、绘制技巧、模拟绘制、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5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可观看板图的绘制过程,可互相交流探讨三板的困惑,也可自己动手进行电脑模拟绘制,还可自我检测三板教学方面的反思水平。所有提出的问题如果得到解答都会汇入案例库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教具制作模块
地理教具是校内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知识和学习情境的器材都是地理教具的组成部分。教具制作模块依据地理教学专有教具分类设置平面教具、立体教具和可操作仪器3大板块。其中平面教具包括教学挂图和纸质地理图片等。立体教具包括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等。可操作仪器如气象观测仪器、手持GPS等。在该模块中,每一板块下设置教具名称、教具演示、设计用途、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模拟教具制作、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共10个专题,教师可选择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的其它资源,如输入“时间变化演示模型”时,会出现与该模型相关的教具演示、设计用途、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也可自己选择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进行在线模拟教具制作,还可以自我检测在教具制作方面的反思水平。
三、热点追踪模块
地理学的研究区域是人类居住和生息繁衍的地方,这样的研究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热点追踪模块下设考点追踪、时事追踪、知识更新追踪3个板块。考点追踪指最新的高考地理大纲涉及的考点,时事追踪指与地理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知识更新追踪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或社会的发展,部分知识点的认识出现了新的观点或内涵,也存在原有教科书的某些知识重新建立新认知的可能。每一板块下设置知识点介绍、知识点分析、试题库、模拟命题、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6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既可学习交流知识点,检测在热点追踪方面的反思水平,举一反三,也可以自己尝试模拟命题。其中模拟命题下设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综合4个部分。
四、天文观测模块
在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除选修1“宇宙与地球”外,天文科普知识的涉及较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重视地理观测等实践活动。天文观测模块下设置天文知识、天体观测、情境模拟、在线预测、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6个板块。其中,天文知识板块中下分天球坐标知识、天体起源与宇宙探索历程3个专题;天体起源板块中下分宇宙的起源、星系的起源、银河系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和地球的起源5个专题;天体观测板块中下分太阳、行星、月球、流星体、彗星观测有5个专题;情境模拟和在线预测板块中下设日月食、四季星空、潮汐、其它4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既可相互探讨天文知识,还可以在线进行模拟观测并模拟出观测到的可能情境,同时还可对感兴趣的天文现象如日月食等进行时间推算与预测,并检测自己在天文观测方面的反思水平。
五、虚拟课堂模块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考试目标之一为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虚拟课堂模块主要针对教学经验不足的地理教师和准备预授新课或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帮助这些教师设立一个虚拟的授课环境应用于现实课堂中。该模块下拉菜单设置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技巧选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选择、地理作业设计、教学情景模拟、反思水平检测9大板块。在该模块中,教师除了可以互相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外,可以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上述7个项目的自由组合得出对该内容不同的虚拟教学情景,不同的虚拟教学情景有着各自的课堂效果评价,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虚拟教学情景,并在现实课堂中真实讲授,依据现实教学效果反馈反思教学中的得失从而进入下一轮的虚拟课堂演练。高中地理教师反思平台中专业功能模块的设计试图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通过该模块的设计让高中地理教师能够从中自我检测教学中的得与失;二是高中地理教师既能通过一节课检测自己的反思水平,又能通过某内容模块检测自己单项的反思水平;三是高中地理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训练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四是解决高中地理教师不知如何反思及反思什么内容的现状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还有一些值得完善和探讨的问题,如在实际开发中如何建立有效的范例与资源及案例库、如何准确反映参与教师在具体项目上的反思水平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能为高中教师反思平台建设研究与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张敏黄江华李民主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省武汉市新洲第一中学湖北省咸宁市赤壁第一中学
1.从“衣”中来人类的服饰选择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讲授到有关地理环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用人们所穿的不同服饰作为课堂例证的素材。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常见气候类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人们的服饰照片,如:我国地区藏民的“藏袍”;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原始服饰;阿拉伯地区的人们的白色长袍;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季的皮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推导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服饰照片的展示,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有生活化。
2.从“食”中来由于地域差异
水热组合特征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类型不一致。在讲授到必修二第三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事先掌握了我们班有南、北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在课堂上我就请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甜食,而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辣椒,然后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不同?从而推导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造成人们饮食上的选择差异,最终得出结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3.从“住”中来民居的样式、材料常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如: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地区的平房;南方地区的斜顶房;云南的竹楼等,然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推导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乡土地理的意识,我特意到我们本地的古镇上去拍摄了几张老式民居添加到课件的图片素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行”中来在地理学科中
人们的出行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讲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如:(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要求次日必须到,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2)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交通工具是()。(3)从密云水库运20吨活鱼到北京,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4)从太原运200吨煤到武汉,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5)从天津到上海运一万吨海盐,要求最经济的方法,可供选择的合理的运输工具是()。从以上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二、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而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所以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创设生活情境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资源,去模拟生活场景,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直观的感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举例如下:衣:比如在学习完我国气候的降水特征后,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情景剧:请一位同学扮演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利用假期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8月1日刚到北京就遭遇了一场暴雨,于是匆匆忙忙买了一件雨衣穿上。8月10日,该同学又去了乌鲁木齐游览美景,在乌鲁木齐的三十天内一直没有下雨,雨衣反而成了累赘,于是他就将雨衣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小朋友,然后启程去了广州。可是没想到一到广州他又遭遇到了持续的阴雨天,他气愤地冲天呐喊:“这是为什么呀?”观看完表演后,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我国降水特征来帮助这位外国朋友解答这个问题,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直观有趣地感悟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
2.组织实践活动去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热情
培养其主动探究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与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着眼于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学科特点,通过有效的引导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掌握新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从高中地理教材特点出发,并与本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通过联系实际、引用与教学情境有所关联的实例、事物或者教具来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节教学为例,笔者课前制作了PPT课件,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电影《后天》里讲述的地球气候因温室效应而出现异变,冰山融化导致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全球各地极端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尤其是自由女神像被汹涌的海水淹没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笔者由此导入课堂,简述了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各地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并引导学生们对地质时期以及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分析不同时期内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后天》里的这一幕会不会真的发生?”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小组间讨论并积极踊跃发言,并将常见的灾害天气现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例如干旱、热浪、厄尔尼诺以及洪涝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等,笔者从中加以评析和总结,并穿插讲述了本章节重点内容。由此,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激发,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培养其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地图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影响、决定其整体地理知识水平。而且在历年高考中,识图能力通常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地图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以及对各类地图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求学生简单看图,能明确地指出图中各类标识所代表的意义,然后着眼于学生识图能力给出未标明的地图,要求学生对其中各类图标所代表的意义予以判断;最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画图能力,选择不同地图要求学生临摹地图,掌握基本画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一改以往单纯做识图题的练习模式,而通过对绘制一幅完整地图来全面掌握所需相关知识以及教材知识点。学生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于地图中所蕴藏的各类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掌握。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极地俯视以及侧视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地球公转与自传动画,同时要求学生对照个人画图进行学习。教材知识点讲述完毕后,笔者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绘图作业,并通过投影仪向其他同学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评估,分析其中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其中的错误。通过这一方法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径学习了本章节知识点,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三、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科特点展开深入探析与研究,结合学科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心理特点来激发教学兴趣点,同时还应在高中地理教学多教具、多图的特性基础上对教学手段加以丰富,将不同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做到手脑并用,重视学生自主思维的开发与提高。从现代教育角度分析而言,地理教学应跳出以往照本宣科的范畴,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阅读、研究和学习,并且还应做好知识梳理以及情境教学,指导学生完善所学知识并加以巩固,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奴隶,保持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作者:夏菲菲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做好“引路人”
(一)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针对大班额,教师要将学习精神发扬光大,精心组建学习小组并指导各组积极认真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载体。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把握住学生“思考”“讨论”“学习互助”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顺序过程,使之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高效教学形式。为实现此目标,我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要创建“先思、再议、后互助”的小组学习模式。先思,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避免小组意见只是某一个学生的意见,使小组活动变得富有活力,而且更具实效;再议,有利于缩小学生差距,提高整体水平;后互助,有利于学生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价值感。
(二)合理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引入是地理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师生互动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地理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质疑,从而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比如,在学习“地图”一节时,我引用了“美国轰炸阿富汗”这个事件以导入新课,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为寻找本•拉登的确切地点,最需要什么?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地图,这时,我就引导他们说地图与军事密切相关。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师生进一步展开深层次的互动。
2.合理使用发现法。发现法就是将探索、发现的过程予以教育教学上的再编辑,使其成为学生的普遍学习途径之一。为此,我在教授“地球的公转”这一章节时安排了发现法的教学步骤:(1)课件展示“黄赤交角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加以简要说明。(2)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思考:假设不存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将如何变化?假设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那么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这对地球环境又有何影响?(3)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小组讨论。(4)学生代表发言,并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教师点评及总结。(5)阅读课文,布置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学生情绪高涨,特别在讨论到“如果黄赤交角改变而影响环境”时,许多学生旁征博引,课堂气氛融洽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在发现法教学方式下,学习效果非常好。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辩论会、讲演、竞赛,让外地学生讲家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挥特长,在互动中得到锻炼,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创设多样的课堂学习形式。
二、及时、准确、客观地评价,以鼓励、鞭策为主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但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评价。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回答也许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其闪光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改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书面作业要认真批改,多表扬和鼓励,从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画图作业或者小组合作的作业,一对一地检查作业,教师要及时抽查,给予评价。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而“互动式”地理教学,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辅导,使各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进而形成整体、多维、动态的交互式教学活动过程。
作者:侯文海蒲仲钰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甘肃省永昌县农业中学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 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 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 。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 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 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 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 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 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 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 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 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 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 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外延伸
一、结合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很多教师也会在课堂中结合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很多地理教师也许会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做实验无非是多此一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执教《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知识内容,我事先准备了一个类似孔明灯的塑料罩子,然后再在下面点上酒精灯,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罩可以左右飘动,并最终慢慢上升起来。看到这一现象,同学们均大呼不可思议,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大家便开始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有的同学说:“这一定是老师施了魔法,才让灯罩飘起来的。”有的同学说:“这根本不可能,是不是老师在灯笼上拴了一条透明的细线啊?”……各种猜测都有。看到同学们疑惑不解的表情,我说道:“事实上,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老师并没有施什么魔法,也没有做什么手脚。灯罩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所造成的。”听到我这样说,大家仍然不愿意相信。无奈之下,我只好说道:“要想理解其中的原理并不难,只要学习完今天的新课内容你们就全部了解了。”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积极,他们均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其中的原理。结合实验创设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情境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并不常采用这种情境教学方式。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了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地理学习兴趣,适当结合实验创设情境还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活动是同学们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基于此种情况,我们高中地理教师也可以适时的结合角色扮演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同学们的地理学习兴趣。例如执教《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的时候,教授完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我要求同学们回去之后,根据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做一份本地区的天气预报,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现场预报。这样的活动立刻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热情。他们回去之后经过精心的准备,在第二天的角色扮演活动当中也表现的非常出色。在角色扮演活动当中,有的同学一身正装,扮演的像模像样;有的同学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现场播报。他们精彩的角色扮演也赢得了场下同学的阵阵喝彩。为了激发同学们参与角色扮演的积极性,我还专门组织几名同学担当评委的角色,对于角色扮演的同学进行现场打分,得分最高的同学还获得了奖状———最佳表演奖。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在我的课堂中屡试不爽,均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效。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之前,必须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刻的把握,唯有如此,他们方能在角色扮演活动当中表演的更加惟妙惟肖,更加的得心应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当中,同学们不仅体验到了角色扮演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很多相关的地理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情境教学法的践行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游戏创设情境、结合故事创设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由于写作篇幅有限,在此不再一一进行论述。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有效运用不仅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还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我一定会将情境教学法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叶荔琼单位:莆田第四中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习已不仅仅是学生的一项任务,而成为了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通过学习可以增强一个人适应社会的本领,从而为他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仍然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讲解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学生来说,不但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终身发展的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自主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要有想学、要学的意识和愿望,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要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欲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2.独立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是教学中的配角,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产生依赖心理,要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有效原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有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最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励、唤醍、鼓舞学生的学习意识。”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向学生提问:“马路上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便很自然地回答:“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此时,我直接切入本课内容,对红、绿、黄三种颜色在大气中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进行分析,然后再解答关于红绿灯的问题,即红色波长很长,穿透空气的能力强,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作为禁行信号;而把绿色作为通行信号是因为绿色和红色差别大,显示距离较远,易于人们分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讲解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自探究新知识,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营造参与的平台,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从中发现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乐学、好学。
3.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最大的障碍就是形不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能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前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以旧知识为桥梁引入新知识,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清晰的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对于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融合中提高了地理知识水平。
4.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高中地理知识点比较多并且繁琐零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与遗漏,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陆地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种规律,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逐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对规律性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到实际中去。
还是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备课都是前提和基础,6+1课堂模式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要求更高。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本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做到学习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各个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空洞抽象,大而无当。同时,备课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教师先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设计,撰写初稿,然后参加集体教研,在教研过程中相互交流,扬长避短,再将初稿进行修改,进行个人复备,实现课堂的高效和“6+1”课堂模式的真正实施。具体的课堂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导
“导”是课堂的起点,是每一个课堂教学模式都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是2~3分钟,包括“导入”和“导学”两个方面。“导入”要求教师将新课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或者运用校本实例,从而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导学”主要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元情境,快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过渡,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引出了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新知识。
2.思
自读深思,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教师要先提出学习任务以及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看导学提纲,自学深思,或勾画圈点,或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
3.议
小组合作学习,8~9分钟,合作学习时学生都站起来,由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解决导学提纲中的问题,议论互学。老师可以巡回检查,也可以参与到某个小组的议论中去。
4.展
激情展示6~7分钟,小组讨论之后,进入展示环节,小组代表或口头表述,或到黑板上讲演,展示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同学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要面向全体,自然大方,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适中;既要说清“是什么”,“有什么”,也要说清“为什么”。其他人(包括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和思考,不可中途打断,当一个问题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再提出疑问,或者进行补充纠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掌控全局,适时指导。
5.评
点评精讲,4~5分钟,评是精讲,是拓展,是点睛,是结论。教师在同学们充分展示后,开始精讲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归纳方法,补充学生未展示的内容,梳理本节知识后,形成知识网络。
6.检
检测反馈,4分钟,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检验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落实情况。学生先对本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反刍内化,继而接受老师的提问。
7.练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这个环节是在课外进行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习题巩固训练,还有写随笔,小制作等,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它是完成本阶段学习任务的最后环节。优势: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地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最后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学情,造成部分学生“掉队”
“6+1”课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尤其是思考和展示环节,对学生预习,表达等能力要求极高。但是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等不尽相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理解速度不同。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效率低,跟不上课堂节奏,影响了学习效果。
2.需要学生提前预习,部分学生落实不下来
课堂时间四十五分钟,总共分为六个环节,每个环节时间都很紧凑,教师在设置“思”这一环节的时候,内容又不可能特别容易,不可能全部一步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要进行预习,这样不仅有助于自己在课堂中有重点地学习,而且对于教师布置的内容也不至于太陌生,使得自己对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但是有的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是贪玩等,总是不能很好地预习,使得“6+1”课堂模式的效果大大折扣。
3.流程的具体步骤过于程序化
怀仁八中在集体教研活动中都严格按照六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时间上也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势必造成教学活动的模式化。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就有差异,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是很难得出结论的,而有的教学内容又特别简单,容易理解。所以在环节的顺序上和所用的时间上不能有过分的要求,需要一定的弹性化。
三、改进办法
1.课堂导学卡的应用
“6+1”课堂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上了一个高度,整个课堂的把握需要极好的控制,那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卡,会使得学生和教学对整个课堂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而且在导学卡上设置一些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写写填填,督促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思考这一环节可以适当勾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导学卡上的标记了解其掌握程度,更好了解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讲解。综上,导学卡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学步骤和时间可以适时调整
不管是哪一个科目,也不管是哪一个科目的哪一部分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各个步骤的时间或者顺序进行调整。如果教学内容比较难以理解,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内容,就可以根据需要把思这一环节放在相对后的位置,教师要先进行一些说明讲解,再来让学生自主思考,找出问题答案。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学可以缩短自己讲解内容,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学生科学分组,形成竞争意识
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变应试教育为 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地理教学中,实行设疑、解疑和留疑这种“三 疑”式教学法,也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 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三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 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地理课如何设疑、解疑和留疑呢?
设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八种:
1.拟问设疑:是老师自问自答,宛如和学生进行娓娓动听的谈话,使学生在思考中听课。如讲地球的形状 时,老师边讲边问:“地理的形状像什么?”“怎样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状呢?”通过学生回答后,开展讨论式 教学。
2.推理设疑:老师在讲课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推理提出问题。如讲外流 河汛期时,先讲明外流河的水量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然后请学生回忆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并提问,各地 区河流的汛期分别都在几月份;根据推理,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发现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3.课题设疑:把地理科研课题当成问题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立志献身于地理事业做准备 ;如讲长江水资源开发时,谈长江能否变成第二条黄河,三峡工程的论证等。讲地壳演化时,谈恐龙灭绝,我 国第四纪冰川分布之谜等。
4.故事设疑:讲故事设疑,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加深了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直布罗陀海峡两岸都在英国军队控制之下,但德国潜艇却能平安地通过海峡而不被英军发现,到底用了 什么绝招呢?然后讲解密度流的知识和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的特点,最后揭开其中奥秘——德军潜艇潜入浅水 中关闭发动机随密度流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
5.图象设疑: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进行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 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笔者将六册教材中的图象系统都设计了各种练习题型,翻印后叫学生阅图练习 ,效果很好。
6.情景设疑: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再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你从雪山中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 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
7.假设设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地理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相象能力。如讲平流层中的臭氧时,结合环保知识向学生提出,假设臭氧层继续遭到 破坏而消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8.综合设疑:在复习时,采用综合设疑的方法,能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如在夏至这一 天,我们假设全班同学做了一次周游世界的旅游,要求学生采用日记的形式,把世界各地夏至这一天具有明显 特色的地理景观都写出来,这个题目涉及天文、气候、自然带河流、水文、洋流等多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有 效地把握知识脉络、理顺思路,发展思维。
设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太玄,高深莫 测,学生会失去信心。因此,应力求学生跳一跳摘到为好。其次,设疑的问题要题意明白,有一定情趣。在讲 非洲撒哈拉沙漠时,可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似乎是“越近 海,降水越多”。然后指出“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沿岸,东抵红海。人站在大西洋岸边,前边是碧波荡漾的 大海,背后却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这是为什么?有谁能解这个谜?”题意明确,富有诗意。既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能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对地理事项进行分析。
最后,设疑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和提问,不可面面俱 到。无计划无目的设疑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设疑之后,就要针对设疑进行解疑。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解惑 ”也就是解疑。
能否熟练的掌握解疑技巧,这是教师基本功扎实与否的具体表现。
怎样进行解疑呢?方法很多。下面简介几种供参考。
1.教师自行设计有关信号、图表,精讲教材的基本原理;间接地进行解疑。
例如关于“世界洋流的分布”,重点指导学生对照分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 图”相关联系。从而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若分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效果会更好。
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原理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此时教师可穿梭 在学生中既能方便地为优生提供高难度的“跳杆”,又有时间为差生指点迷津,以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失误。在听、答、问巡视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迅速处理,以便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3.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在相互启发中开阔思路,促进正确答案的产生。如对“漂流瓶”是否过赤道逆流, 学生中可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教师对这一分歧的点拨解疑可进一步揭示洋流分布规律与洋流形成之间 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一个,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4.通过评析总结,将学习状态推进到更高层次。对于学生的解答,正确的或有独创性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 励;对于回答欠妥的,甚至错误的要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讲解,及时纠正,以免干扰听课。这样使学生的输 入信息得到强化,把直接感受和强化后的信息转化为理性认识,促进思维的深化。
解疑时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首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加 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用小步子解决,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 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 本宣科了。若将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题:(1)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2)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 变化?(3)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4)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其次,在解疑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这比断然否定要好得多。最后,在解疑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遗漏部分及时提出新的设疑,使学生掌 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时”,学生在读图后,对七月份20°-30°N沙漠地区成为世界 最热的地方理由讲得充分,而对赤道地区为什么不热,却只字不提。对此必须提出设疑,引导学生对赤道地区 气温状况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上完课后或某个问题解疑以后,教师不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 、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即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 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 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留疑有两种类型,一种留疑是为了让学生消化课堂内容或为下一节课铺垫,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运用书本上 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解释和解答一些现象和问题。这类留疑必须紧扣教材。上完北美洲概述的 地形部分之后,留给学生北美纵列地形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这一道题既起到复习的作用,又能引导学生从欧洲地 形对气候的影响来推导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下一节课讲述打下了基础。
(一)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常见的地理学习评价一般以作业、测验的形式呈现。作业的完成情况良莠不齐,教师也大多只进行批改和讲解工作;测验多在单元结束、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师根据成绩只能判断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因此新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学习评价,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事先设计的评价手段检验教学目标实施情况,还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二)有利于教师改善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斯塔弗勒比姆(D.L.Stufflebeam)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事先进行学情分析,并以此安排教学方法、重难点讲解、板书设计、课堂语言组织等教学过程。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如果教师仅仅关注各个教学环节是否顺利展开,就不能充分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来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改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要,从而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中教的改革。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情况,这就要求更多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最直观的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提问、课堂活动等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基于课堂教学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
根据对几所高中进行的课堂观察和对教师的访谈,我发现大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实施学习评价,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教师大多根据教案把书本中的内容讲解出来,较少关注学生能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否解决相关问题、为什么课堂上讲过的知识也有很多学生完成不好作业等。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为例,试图构建基于课堂教学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旨在丰富课堂教学理论,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根据学情分析,进行初步评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之上。”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前的学情分析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方面。《气压带和风带》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过渡作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学完“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后,能较好地分析和探究大气在不同空间和作用力产生的运动。但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很难建立气压带风带分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本节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一些气候名称、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等内容,学生易产生记忆性困难。教师在对学情进行初步评价后,教学设计便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二)设计评价模式,进行课堂评价
美国课程研究者查特斯认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取决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犯的错误。因此,适当的教学情境和评价任务可使学生显露出认知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以便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1.确定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是强调考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数量与质量,还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解决能力、探究与解释能力,都会影响评价目标的形成。评价目标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因此,本节课的评价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2.设计评价任务。
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可设置不同的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合理设置能为判断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供显性、可操作的判断指标,并为教学改进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因此,评价任务质量的高低常常决定着评价信息的效度和信度。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难度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3.选择评价方法。
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单纯的测试不能全方位、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地理科技文、问卷、地理测验、观察、提问等。根据评价任务,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当学生绘制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时,教师可观察学生绘图的准确性,并以此判断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和绘图能力;在进行提问时,教师就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思维发展过程。
4.制作评价量表。
具体的评价量表不只方便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打分,还能让学生清楚教师对学习的期望,作为评价自身学习行为的尺度。评价目标是评价标准的依据,教师可根据学生达到评价标准的等级来进行打分。总分100分,每个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知识与技能分别对应4、3、2、1这4个分数段,过程与方法对应8、7、6、5这4个分数段,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应5、4、3、2这4个等级。
(三)调整教学过程,进行反馈性评价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进行概述,说明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基本模式,指出探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文章的第二部分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则针对地理分层教学中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以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问题及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阔、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采用了分层教学法,但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实践和探索之中。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概述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基本地理素养以及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地理教学更符合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分层教学不仅能够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有所获,还能够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分配。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以其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在实践和应用中的分层教学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分层交叉模式,即在一个班级之内形成能力均等的学习小组,而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对象施以同样的教学;第二,班内分层模式,即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层次,将地理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类进行细化,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第三,分层走班模式,将全校每个班的学生都进行统一的分层,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分层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师,使同一层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相对较少。
以上三种分层模式都能够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有相应的提升,但是,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实践,始终还在探索当中。从理论上讲,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是有益的,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分层方法的不足。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但是,划分学生层级的标准却是不相同的。有些学校按照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但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出现“高能低分”的学生被扣上了“低能”的帽子,在相应层级中,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不能被满足。类似的现象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由于分层方法有问题,分层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师教学准备压力大。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为分层教学的模式准备更多的教学材料、教学设计,甚至要考虑到在一堂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觉得教学压力变大,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分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分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划分层级”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多数学生被分层之后,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更缺乏自信,有些还会因为有“被歧视”的心理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态度,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直接削弱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部分学优生被分在较好的层次也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骄傲自满,影响学习。
三、解决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问题的策略
(一)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层方式。
分层次教学之所以不容易实施,学生的科学分层是关键难题,分层方法不同是导致分层教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一样,学生基础知识、地理素养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导致分层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在学生的分层上要科学慎重的划分。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可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如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人数、班级容量、教师带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层方法。如果某个老师已经担任5、6个班的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在所教每个班级中都实施分层次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任务太重了;如果班容量太大或太小的话,对学生的分层上应该适当的增多或减少;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分层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利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学校、家庭、社会一起营造便利的条件辅助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下工作量的增加,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多媒体将文、图、声、像合理的组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因此,为了使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应积极支持地理教师的再深造学习,创造共同学习、一起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定期的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和总结报告,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派送学校老师去别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等;除此之外,地理教师也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付出努力,除了在学校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经常去教育教学论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等。只有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分层教学才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能力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教学资源,这实际是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表现。但是,分层教学表面上看来确实是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分层,为了规避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抵触情绪,学校还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分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同并配合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平时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认真学习,努力进取,勇于创新。同时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隐形分层和适当保护。老师心里有个对学生的分层,但是呈献给学生的是另一种分层结果。这样就能避免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是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实际的教学结果却显示出了各种问题。由于分层教学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成为影响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学校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分层方法,并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再教育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只有这样,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够真正成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敏.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
[2]邱培原.新课程标准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3]田冬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3(04).
[4]李群山.分层次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探索与实践[R].学知报,2011(01).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相关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能力的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作为必修类课程,在活动设置方面主要分为:思考、探究、实践三类。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三册教材,活动共计有193次。如何根据活动内容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讨论类的活动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深度。在进行此类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应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力设置若干的团队活动内容。通过划分活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评价与反馈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课堂,而学生也能在团队讨论时更好地互相激励,更好地合作,也就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正确的引导,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意识有深度的提问与层层导入式的引入。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进而达到思想的交融与火花的碰撞。
例如,在高中地理I(必修)中,有一项目活动是要求讨论太阳辐射对于影响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进行讨论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对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初学阶段的知识框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把其设定为一个辩论赛的制度,学习小组间观点的对垒与思想的交锋非常到位。为了控制好整个讨论的方向,笔者还设定了辩论的时间,精确到秒的发言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提炼,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总结,用最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对于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以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活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拓展教师自身的思维层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进行肯定与正确引导。但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考虑到成绩的因素,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对于地理知识活动的处理都处于:要求学生读死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要问为什么,只要记住就好等情况。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更多的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材是采取报答案的方法进行教学,甚至还有直接跳过,不予教学的情况出现。这都是因为教师把活动看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没有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教师更多地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记忆,而并不在意学生是否有思考与深入。这也反映为高中地理大量的题海战术,教师要求学生记典型等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低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思想观念的狭隘。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需要反思:
(一)活动与学习的区别
这方面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把活动内容直接视为理论性知识内容。如在进行高中地理I(必修)活动的第三项时,其提问如下:
计算某日所在学校、北京和南北回归线之间某著名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直接把其看成是一个地理应用题。直接进行解题分析与思路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就直接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活动的基本意义。在笔者看来,对于此类活动,应首先让学生去想想,如何用这几个条件去得出那个城市的太阳高度角呢,也就是进入“侦探的找线索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要求学生先把这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专用名词进行复习,并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复习。即,正午太阳高度=90度-欲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得到这一公式后,让各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并讲出各自所持有的思路。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黑板上的计算,作为一种开放性小组测试。黑板上的代表与台下的小组成员可以保持沟通,并计时比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甚至有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已经对一天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下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进行规律总结。接下来,我对各小组代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决出了最快、最优秀、最全面的小组。
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我在最后提出一项问题,就是安装在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怎么去调整角度才算是最佳效果。这一题中已经蕴涵了对于太阳高度角的利用与应用,学生通过分析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角间的夹角,也就可以达到迅速理解知识、把知识生活化、提高知识应用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
作为活动内容,无法避免的就是对于现有知识的拓展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甚至已经对于教学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当遇上这种活动内容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思考权利剥夺,甚至直接把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与理论当成新知识讲解了。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好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例如,在高中地理Ⅱ(必修)中的活动题: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中,教师应摆脱自身的包办意识,只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与大纲性的要求。分组时应考虑各组实力的平衡,不限定角度也不限定内容,给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要求调查报告中规定要有图表、要有数据、要有实例但不能规定怎么样去研究、去什么地方研究、去哪些网点研究等等。这样的平衡才能做到兼顾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适当的跟踪与指导是必要的,确保调查的公正无误也是必要的,但重在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