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化学生活论文

绿色化学生活论文

时间:2022-03-22 20:4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化学生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化学生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 医用基础化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改革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

化学教育尤其大学化学教育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医学类职业是与人类生死、健康休戚相关的事业,保障人类健康离不开药物,药物合成又离不开化学,而化学工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如何在这三者之间构建和谐,绿色化学是唯一出路。绿色化学不应是一门独立学科,而应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人们应该倾力追求的目标[1]。作为大学化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将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培养出具有绿色化学意识的一代新人[2]。绿色化学成为医用基础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提高自身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绿色化学是化学科学与物理、生物、材料及信息等科学结合的产物,是化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学人员不但需要具备化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还要系统地学习关于绿色化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有关绿色化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2.改革实验方式,避免实验污染物产生。

化学实验中总有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有害或有毒的实验废弃物。笔者所在的安徽三联学院医用基础化学课程针对的是文理兼收的医药营销专业学生,他们毕业后从事药物开发、合成的可能性很小,进行化学实验实际意义不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取消了实验操作环节。对于个别必要的实验,借助网络,利用录像、多媒体课件、Flas、计算机虚拟实验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演示,避免了化学污染物的产生。

3.针对职业需要,整合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结构,添加绿色化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选用了张法浩主编的《医用基础化学》,该教材包含了无机、分析及有机化学的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根据专业的特点及教育部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我院该课程总学时只有72节,比过去减少了二分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3]。要更多地将医药营销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知识融入教学过程,摒弃那些不重要又晦涩难懂的知识,使医用基础化学真正成为理论的基石。现行教材内容与职业缺乏紧密联系,忽视了与实际的联系,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笔者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删减和压缩了教材中电解质溶液、酸碱滴定法、配位化合物、分光光度分析法、分子轨道理论等章节内容。将压缩的理论和实验课时用以补充绿色化学内容[4][5],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揭示、展现绿色化学与基础化学的紧密联系。对晦涩难懂的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常识性的内容由学生讲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内容设计题目,让学生发表见解、分组讨论或辩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4.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原理,结合绿色化学,撰写科技小论文

作业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除了布置教材习题外,为让学生更深入更主动地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传统化学学习中,在课程结束前,笔者布置学生选择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选题,通过探究和调查,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评价、调查、讨论、研究,写出科技小论文。从对连续三届学生提交的论文情况看,由于平时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了“绿色”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主题,学生兴趣浓厚、选题广泛、立意明确,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始终是决策者、行动者。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将对现在和未来的全球环境、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改革教学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五年的教学中,笔者经历了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改革过程。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无论信息量还是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成绩的评定,考试方法的创新是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从2005级开始,课程成绩的评定项目包括:平时成绩20分,科技论文40分,理论考试40分。前两项是基本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占总分60%,比重超过了理论知识的考核,既有利于调动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教改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笔者经过几年尝试性地将绿色化学融入到医用基础化学的教学探索,逐渐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及时渗透绿色化学方面的知识,适当地加深和思维拓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成为有绿色化学理念的新一代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莉,冉呜.绿色化学的提出与发展.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9,(6).

[2]何树华,田开江.大学化学专业应加强绿色化学教育.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0,18,(5)

[3]乔秀文,杜志坚,李洪玲,曾宪佳.医用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探讨.农垦医学,2004,II(1):47

第2篇

    一、绿色化学教育的含义

    “绿色化学教育”是工作坊基于对美国化学学会(ACS)的“绿色化学”概念的思考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是“绿色化学的教育”与“绿色的化学教育”的和谐统一。前者,是基于对学生乃至广大民众传播“绿色的化学”的思考,追求的是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掌握“绿色化学”的知识、学习“绿色化学”的技能,解决教育“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是基于对教师乃至全社会提出“绿色的教育”的思考,追求的则是化学教育的绿色、和谐,解决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

    二、绿色化学教育采取的“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图略)“绿色化学教育”旨在探讨在化学教学中解决“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呢?绿色化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工作坊全体成员通过开展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的工作,决定突出学法指导,用课堂实验方式大胆实践,探究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教学新模式,即“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点拨的作用。这个教学模式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的统一。从实践效果来看,此教学模式得到了师生的认同。在“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中,“三维”是对于教师的教而言,指“导知、培能、导法”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而言,则指“求知、展能、得法”的过程。“六段”包括:①前情回顾。复习前课内容,并以做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②新课导入。结合生产、生活、社会实际等引入新的教学内容;③新课研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示通过学案自主预习所收获的知识、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存在的难题;④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明确希望请教哪一个学习小组来帮助解答。在组与组的相互提问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辩论激情,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并通过师生间的合作对疑难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⑤归纳总结。先由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自身在学习中已有的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提升,同时梳理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教师订正;⑥巩固训练。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问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采取课堂上巩固和课后作业两个方式完成。其中“,学案辅助”是指根据上述“三维六段”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问题呈现的方式编写出相对应的学案,至少在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外先行自学探究,再在课堂上进一步深化探究。

    三、“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学绝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四“、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

    2010年以来,工作坊先后建立了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合浦县公馆中学、石康中学、合浦县教研室、合浦县西场中学、防城港市高中、贵港大圩一中等坊点,并辐射周边的学校共同构建农村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平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绿色化学教育”工作坊的建立,培养了教师的“绿色化学教育”思想,树立了“绿色的化学”专业思想和“绿色的教育”的教学观。工作坊还专门组织全体成员学习近现代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做中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撰写了相关理论与“绿色化学教育”的论文,提高了工作坊成员的理论素养。同时,依据“绿色化学教育”理念,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上公开课、研究课,提高了工作坊成员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绿色化学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绿色的化学”和进行“绿色的学习”,明确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重点实现了两个转变,即“要我学”变“我要学”,“学会”变“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3篇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环境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倾向,是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包括了环境伦理意识、对环境科技知识和常识的了解、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以及环境心理意识。环境意识已成为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使人的言语行为更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使个体能够主动的认识、评价和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控自身的言语行为,使之更符合规范与道德。早在1992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加强环境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高职绿色化学教育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张 琳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的对策。高职学生毕业后,他们将承担生产一线、社会服务等领域主要岗位的工作,提高这一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水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显然,环境意识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二)高职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使得人们在碰到环境问题时能够做出及时的辨别和判断,并得出解决的方法手段,以减小环境危害,保障人体健康。绿色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前沿,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绿色化学教育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环境意识中具有较其他学科更多的优势。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接受绿色化学教育,会逐步具备绿色化学的思想,具备绿色观念,直至能用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用绿色化学的方法手段来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碰到的环境问题,而且,他们将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环境意识的群体,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现如今,国际社会已将绿色环境、绿色家园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国内各行各业都已经意识到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耗、环境保护这些方面加以足够的重视,甚至是让其成为行业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文化。基于此,行业企业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员工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帮助行业企业长久处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必要的。在高职院校开展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绿色化学教育,不仅可以让绿色化学教育的目的、目标更明确,而且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的选择也更易于让高职院校所接受。

二、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高职绿色化学内容体系构建

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大方面:绿色化学原则、绿色化学理念、绿色化学原理、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工艺等。基于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特点,在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内容的选择非常关键,我们不需要去追求专业深度,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原则、理念上,选择一些贴近实际、反映学科与技术、技术与生活生产,体现环境保护的内容,同时介绍一些化学领域中涉及到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在高职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教学目标可定位在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化学生的绿色观念,时刻牢记人类对于环境与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绿色化学恰好可以承载环境意识培育和环境知识传输这一核心任务。

三、基于“环境意识”培养的高职绿色化学教育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是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主阵地,能够较系统的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知识的教育,然而受到教学课时数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绿色化学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很少,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为了让绿色化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普及面更广,使更多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提升,可考虑灵活多样的实施途径。

(一)安排绿色化学教育讲座

选择学生较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绿色食品、赤潮的危害、异常天气的形成、新能源、生态城市建设等,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还能进一步提升环境认识。

(二)利用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

3月17日世界保护臭氧层日、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利用这些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主题班团会,举办专题宣传栏等,充分挖掘隐含的绿色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宣传,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境保护的责任,保护我们的大家小家。

(三)成立社团或兴趣小组

第4篇

关键词:考试改革 无机化学 农林院校 N级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32-02

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化工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是培养化工类本科各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验科学。本课程是研究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以及以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元素的学科。因此,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同时,本课程是化工类各专业的第一门主要基础课程,起着衔接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与为后继大学化学课程打基础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教学方法和考试手段的改革是多年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考试是现代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查方式,是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1],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评价和检测方式。然而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由于平时考核次数少,平时学习没有压力,很多学生不能主动学习,临到期末考试前,为了考试及格,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开夜车”,如此被动的学习,只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学习效果必然很差;第二,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因而导致“一考定音”的现象;再者是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卷面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80%)加平时作业(一般占总成绩的20%)的考核方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知识面得不到较好的扩展,不能对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个性发展进行有效的锻炼,因此,就无法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不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东北林业大学做报告时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三要素。为了全面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为此,我们准备对高等农林院校化工各专业无机化学这门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即进行N级考核方式。进行N级考核方式,也就是把传统的让学生学一学期考两小时变成天天考、周周考、月月考,这样“考”出来的学生,就认为“考”其实就是学,就学得最扎实,也就不会怕考,那么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都会在平时的“考”中逐步显现出来[2]。但考试方式的改革需要各高等农林院校的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

N级考核方法,包括课程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随堂小节测验、课后作业、每章专题讨论和课堂质疑五部分,具体实施如下。

1 课程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

无机化学这门课程,大一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都有所接触,很多学生自认为学好无机化学应该没有问题,再加上一开始无机化学是高中和大学的一个衔接,知识点比较简单,调查显示很多的学生不会把很多精力放到这门课程上来,只是在上课的时候来听一下,课外时间也不进行预习和复习,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改变学生高中固有的学习方式。在上课的初期,可给学生拟定多个有关化学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的论文题目,如“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绿色无机化学、纳米无机材料、无机化学合成新技术”以及“无机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学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题目,也可以自己选择更感兴趣的与无机化学有关的其他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课程学术论文。开课之初给出题目,在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有计划地介绍些有关前沿话题,在课程结束时收这个报告。教师根据论文综合质量给出相应的分值,其项在考核总成绩里占10%。

完成论文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特别是老师推荐的文章。这种让学生撰写课程学术论文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大量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热门话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能力,同时,也为进入大二的创新实验以及高年级设计实验阶段的文献调研及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鼓励学生将小论文制作成PPT进行学术报告,这样可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面更好地得到扩展和延伸。

2 随堂小节测验

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教学过程,而随堂小节测验正是体现和适应这一要求的最好措施之一。如果任课教师按照教学进程,大约每上完一节内容后设置一个随堂小测验,测验内容大都与课堂讲解内容有关,其题型任课教师可灵活掌握,同时结合一些典型的习题,内容可涉及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等方面,随时拿出一张纸利用最后几分钟即可,不能占用太多课堂时间。随堂小节测验短小灵活,它不同于单元检测,也不同于期中、期末检测。它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或其一问题的内容而进行,它既省时又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5篇

所谓渗透,就是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对教学中涉及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更新以及思维拓展.通过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既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食品安全教育,又不对紧张的教学时间安排造成新的冲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1有机物对食品的污染

食品的化学污染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食品污染问题,如农药、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都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教学过程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有机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并告诉学生化学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比如,在讲烯烃的化学性质———聚合反应时,可以插入包装材料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内容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作为包装材料,聚乙烯、聚丙烯比较安全,而聚氯乙烯单体———氯乙烯不仅具有麻醉作用,还具有致癌、致畸作用,以此说明如果食品包装材料选用不当,会造成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再比如,有些不法商人为了提高食品的色泽,吸引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可以此例引出偶氮化合物的学习,并介绍一些天然食用色素如辣椒红素等.在有机化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效果

.1.2食品污染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它所形成的困惑已经将人类包围.然而,人们却忽视它的存在,并且将这种威胁置之度外,这与人们的错误观念和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及对食品污染危害的认识有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防范,从而增加他们的忧患意识,消除食品污染带来的隐患.曾经震惊世界的日本公害事件“水俣病”,原因就是汞在水体中通过食物链逐渐富集,最后危及到人们的健康.把这个事件与乙炔水合反应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乙炔水合反应的学习,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例如,2006年9月,上海300多人因食用猪肉、猪内脏,出现肌肉震颤、头晕、呕吐、心悸等中毒症状,后被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为瘦肉精中毒.如果在胺类化合物的学习中插入瘦肉精事件这一生活实例,讲述食品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更容易增强学生的食品忧患意识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1.3食品营养卫生知识

在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同国民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国民的食品卫生教育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渗透.比如,苯并芘是一种由5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是含碳染料及有机物热解的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在烧烤、燻制食品如烤鸭烤羊肉串中含量较多.对于苯并芘的危害可结合芳香烃的学习,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习惯,以减少致癌物对身体的侵害.在蛋白质一章的学习中,以阜阳空壳奶粉事件为例,让学生明确认识到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如果食品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或营养成分缺乏,即使不受到任何污染,它同样会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杜绝陋习,改变不良的食用方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以防止学生在食用时或食用前的处理不当造成食品污染.

2进行专题知识讲座

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的食品安全知识,是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融合、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但这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识缺乏一种整体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由零星、分散走向整体、统一,在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应对同类食品污染物进行归纳总结,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有机化学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食品的有机污染物很多,通过调研我们得知,有毒重金属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对食品的污染日益严重.由于重金属常以慢性中毒的隐蔽方式危害人类,因此常被消费者忽视.而在有机教学中,重金属往往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有机反应中,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金属这一重要食品污染因子的重视,我们以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为教材,将涉及到的有毒重金属的有机反应进行总结.以此为平台,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专题讲座.相关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重金属汞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铅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镉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锰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铬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砷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等.通过专题讲座,学生关于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有了一整体的认识.由于我们在讲座中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学生反应强烈,在进行激烈讨论时认为有机化学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如环境、食品安全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发展绿色化学,消除有机反应中的有害因子,改善我们的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现状.

3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

通过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渗透以及专题讲座的途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危害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同时,学生在上述途径中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主动来认知食品安全知识,从更深层次认识到食品安全产生的危害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能够弥补前两种途径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教育与有机化学教学的融合.

课外讨论和小论文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有选择地布置课外讨论作业,可以是具体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范围,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内容进行课外讨论或撰写小论文.如2011年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风波,我们将其融入酯类化合物的学习过程,因为塑化剂的化学本质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了使学生对塑化剂用途、危害有更多了解,我们让学生撰写与塑化剂相关内容的小论文,学生完成得很好.他们不仅通过文献资料对塑化剂的化学本质、种类、在工业上的用途、被用作起云剂的原因、对人类的潜在危害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有的学生在论文中提出:既然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酯,那我们在实验课上所制备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不是也有起云剂的效果?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是否也可以?有的学生还设计出相关实验来揭秘商家加入塑化剂的目的.更有的学生从塑化剂偶然被发现,感觉到化学专业的学生担负着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因为有机化学中涉及的波谱分析是现在质检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学习卤代烃融合塑料的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塑料对食品安全影响.结果,同学们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认为塑料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之一在于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焚烧塑料时,易产生世纪之毒“二恶英”,只要吸入一点点,就可以造成各式各样的文明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过敏、不孕、癌症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塑料在800℃高温情况下销毁不会产生二恶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外讨论和小论文撰写,对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起了学生将来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热情.因此,通过课题讨论,也间接培养了“专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类似小论文撰写和课外讨论的内容还有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4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众所周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非常严峻.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和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改善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但是,在我国由于长期缺失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造成了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民众宣教食品安全知识.该课题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渗透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平台,将了解和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民众来关注食品安全,从而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基于此,我们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宣讲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同学们积极将课堂上了解到的以及自己通过文献资料收集而来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宣讲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使有机化学教学与食品安全知识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使更多的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为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贡献.

5总结

第6篇

论文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本文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学

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作为化学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实验教学既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本文就化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实验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有意识地将实验带给学生的兴趣感逐步转化为对实验本质的研究方面,使其成为促进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的根本动力,以保证学生认知兴趣的持久性。实验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技巧的难度,除了要求学生做好规定实验以外,还要开放实验室,设计包含新意和创意的综合类实验,增加实验考核力度等,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爱的操作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最终导致实验失败或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不责备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重新操作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学生实验成功时,要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实现价值观念化,进而将其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当学生遭遇失败后,教师要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从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新的经验,争取下一次取得成功。教师在进行考核时,一定要注重衡量学生设计实验的逻辑性、创造性、实验总结,以及他们的表达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意识来观察与分析问题,最终发展兴趣、获取成功。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认真探究实验教学的内在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启迪学生思维;并为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

二、重视实验的探索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的能力

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大部分的实验属于验证性试验。在验证特定物质的性质、提取方法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时,学生只需根据说明进行简单模仿即可完成,根本体现不出任何的创新之处。探索性试验则不同,它最主要的目的是把教材中设计的各种实验与学生已掌握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更高意境和更新内容的操作实验,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让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更高的境界与高度上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努力探究新知,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获取新的成果,从各种角度、方法和层次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增强知识迁移与探究创新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创新灵感。以溶液配制的实验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解,后实验,再验证,最后讨论。即教师先把实验仪器、基本步骤、注意事项在黑板上写出来,让学生按照设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有关溶液配制、容量计算等实验知识,有能力独立完成这类实验。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只需告知学生实验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准备,在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时,教师也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只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即可。如果对两个不同班级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教学会发现,采用前一方法的班级课堂井然有序,学生操作规范,实验过程非常顺利,学生没有提出什么问题;采用后者教法的班级,课堂气氛积极热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实验方法和步骤不尽相同,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实验完毕,教师检验各组实验成果,可以就其中一组或几组为代表进行点评,把学生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手法点出来,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实验技能方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并就自己的实验操作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再加上教师的精心点评和指导,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

三、把化学实验向绿色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与环境污染练习最密切的当属二氧化硫、各种卤素以及氮氧化合物。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教材设计的各个实验,然后再增加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实验,针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现象进行探究实验,开展绿色化教学。还可以把一些实验改成微型实验来提升学生兴趣。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幻灯片、投影仪、视频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开展化学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深入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把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然,教学效果必定会非常好。比如,在学氧化硫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二氧化硫危害社会环境的视频,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进行纳和水产生反应的演示实验时,把烧杯放到投影台上面,让学生从大屏幕上仔细观察纳和水产生反应的现象。特别是向烧杯内滴入酚酞溶液,水变成红色后,再放入钠,学生就会看到一个白色的光球游动在红色的水里,仿佛宇宙中的星球,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调动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总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无可替代的部分,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会.浅议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

[2]董文庆.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1,(17).

第7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高校教学方法;途径

“绿色化学”这一词是从20世纪末开始出现并广泛应用。它的出现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是通过利用化学的技术及方法来尽量消除或减少化学产品在设计、制造和应用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作为高校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绿色化学融入到高校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并努力进行课堂的教学改革。

一、绿色化学的内涵

绿色化学可以理解为环境无害化学或者是清洁化学,其内涵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及化工产品生产中,采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将生产与使用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降到最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其着眼点放在了生产的源头就开始消灭污染,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一切环境污染的可能。比如,开发新的绿色合成试剂替代现有的化学试剂;再比如,用水替代有机溶剂或者是彻底革除掉溶剂,或者摒弃使用一些石油化工原料而用生物制品作为替代等等,绿色化学最早被化学工业发达的美国率先提出并使用。这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它也是更高层次的化学。目前,许多国家都将绿色化学作为未来化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绿色化学的教学意义

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类带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是生态危机。比如,海洋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如果不提高环保意识与采取措施,人类就会遭遇可怕的生存危机。因此,绿色化学应运而生。高校的化学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化学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将绿色化学融入到高校的化学教学中,能使这些人才牢固树立和提高绿色化学环保意识,养成绿色化学的习惯,将来可以在所从事化学工业的工作中将绿色化学的概念和思想推广开来,为人类的环保事业提供更多的帮助。所以说,高校的化学教育者肩负重任,要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地引入绿色化学教学模式,做到普及和宣传绿色化学,并开始研究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融入绿色化学教育,树立和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高校绿色化学教学方法和途径

(一)增强学生绿色化学的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对照新旧教材版本,从中发现新教材十分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例如:很多新教材在有机化学部分中增加了关于氟氯烃的相关知识。这种材料多用作冷冻机等设施的制冷剂,可是它会对大气中的臭氧层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一旦臭氧层被破坏,地球上的生物都会受到强紫外线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呼吁停止使用氟氯烃。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充实自己绿色化学的知识,多多学习、多多搜集资料,并将之用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

高校的化学课堂教学是融入绿色化学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使用绿色化学元素,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任务,向同学们传授绿色化学知识,做到“恰当、恰好、适量”,将绿色化学渗入内、寓于中。与此同时,教师应该调动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自己拓展思路得出绿色化学替代传统化学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学习化学的热情会高涨,而且这样依靠自己主动思考得出的结果会更加深刻地印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另外,可以在课堂中举一些化学物品对环境造成巨大危害的例子,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其危害时,学生就会产生了环境保护、使用绿色化学的强烈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具有了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从而也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化学实验操作

1.微型化学实验。化学微型实验法是指在满足原有实验效率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实验条件、精简实验方案,在减少实验原料以及实验设备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或者接近目标收率的实验方法。其中,实验装置微型化和实验原料少量化是化学实验微型化的重要特点。微型化学实验的试剂用量与常规实验用量相比很小,只占常规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以内,这样对于实验室环境非常有利,尤其是对实验室排放出去的空气以及水体的污染程度有所降低,而且操作也更加简便,药品也更加节约。这些都说明了绿色实验的发展方向。比如,某高校优化了氯气的制备方案。他们制备氯气的方法是:将稀硫酸和漂白液通过在培养皿中反应制得氯气,通过此法生成的氯气快速地扩散到培养皿中其他的液滴里产生反应。这个制备方案不仅效果十分明显,尤其是生成的氯气量很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较小,并可以同时验证多个性质的优点。再比如,试管是许多实验中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但是过多地使用试管不仅不方便,而且会造成严重的浪费。那么,我们可以将使用试管改为在点滴板上进行实验操作。这样一来,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药品浪费,还能提高操作安全性,减少污染,特别是还能提高实验进行的速度。2.化学实验规范性操作。化学实验操作有其严格的标准与规范,比如药品试剂的称取、处理三废流程方法等,操作流程具有缜密性。如果未按照操作标准与规范执行,很有可能造成药品试剂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甚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威胁。比如,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完后方可排放。这些过程和结果的理性认识都蕴含着绿色化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引导非常重要。这种引导除了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化学实验无害化药品。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很强,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兴趣、专研能力等发散性教育目的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由浅入深。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与实验原理的解读往往最能吸引学生,通过这些理论与现象的结合阐释来引起学生的深思。比如,围绕环境污染少的原则进行实验药剂选材,了解哪些选材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哪些选材可以减少或缓解污染,这样学生会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开拓思维,深度理解无害化药品进行化学实验的绿色理念。比如,白磷自燃实验,白磷自燃的产物对环境的污染性可以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举例如乙醚水解产生的SiH4可以在水的表面自燃,从而让学生了解自燃的同时,想到用绿色化学理念解决问题的构思。4.高危实验用计算机辅助模拟。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通常会通过计算机模拟高位实验评估实验的安全系数,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化学实验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并且危险患较多(如易燃、易爆等),很可能会给实验人员的身心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有可能会失控,以上的情况与绿色化学理念形成一定的反差。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验原理、实验现象进行模拟,让学生在计算机仿真操作的过程中同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一来,实验的目的到达了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减少了“三废”污染。回收利用通常在化学实验完成之后,大量废液会被倾倒,无疑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污染和破坏。绿色化学教学大力提倡回收实验废液,这是属于我们化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例如,对实验室制取氨气后的氢氧化钙可以固体回收,用做干燥剂。

(四)将绿色化学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和了解所在地的环境状况,分析当地的环保现状,撰写关于环保的论文。2.学以致用,造福社会。如鼓励学生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当地一些社区居民对绿色科技的看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绿色环保活动的宣传和普及。3.成立绿色化学实验研究小组,鼓励学生实施环保化学实验;培养微型实验仪器的制作能力;开展对实验的无害化研究,以此来提高学生勤于动手的实验探究能力。4.通过环境保护纪念日等途径,开展绿色化学的宣传活动。比方说,在社区里摆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化学品,通过安排多名学生讲解,达到普及宣传的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用品使用或处置不当对环境的危害,使人们共同来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绿色化学在化学教学中任重而道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化学教师应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在夯实学生的化学理论基础上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绿色化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去,为绿色化学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也为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杨廷海,牟志刚,刘维桥,等.绿色化学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6):99-100.

[2]刘倩,丁玉洁.谈绿色化学理念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及实施[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32(3):111-113.

[3]蒋及格.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绿色化学增强环保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0):190-190.

[4]谷春秀,王子君,李颖,等.微型实验与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类实验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27-29.

[5]高兰.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企业导报,2016(3):138.

[6]王晶.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7):40-41.

第8篇

论文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中的很多理论与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验证的。高中化学新课改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但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文章主要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分析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深入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好方法”等这些说法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化学中的很多理论与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验证的,因此,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与灵魂。新课标指出高中化学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化学概念、理论,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探讨知识形成的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因其形象性、操作性、探究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落实新课改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分析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深入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资源不足。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都存在资源不足的现状。比如,相对于教学需求来说,配备的实验室数量存在严重不足;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人才短缺,工作量大;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实验准备时间不充分;实验制度管理不科学、不配套;实验仪器落后且缺乏补充维护;实验药品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资源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要增设大量的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原有的实验仪器配备标准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需求。

2.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看重的是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讲授的内容较深,学生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甚者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的知识更新慢,很多教师平时不注重提升自己,也缺乏培训和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上课时还是沿用的旧知识体系,对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思考与交流活动等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这些内容不重要,有时甚至忽略不讲;淡化了化学实验教学,有些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也用多媒体来做,看起来像做了实验,其实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相当于流水作业式的形式。比如做演示实验前,教师先写出了实验的化学方程式,实验探究活动转变为验证活动。有些教师虽做了实验,但是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只追求一种答案,忽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3.学生不重视化学实验。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且化学实验教学功能比较窄,很多人没有深入了解化学的机会。新课标纠正了这一不足,但是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增加化学实验,这让学生误认为化学实验不重要。并且,由于很多学校都存在着实验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另外,个别化学实验存在着腐蚀、污染、爆炸等安全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导致一些学生惧怕实验,忽略实验。

4.滥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操作性强等特点,给化学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滥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化学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如有教师在讲氨气的喷泉实验时,利用电脑做成了动画,演示的效果比较好,学生也很感兴趣,观看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多媒体课件点击的速度比较快,如同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学生通过看演示不能获取相关的化学实验知识。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1.注重探究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的是演示实验教学法。通俗的说,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看实验过程,然后再用实验结果来验证新知识。演示实验教学强调了知识的传授,但是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行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点拨作用。所以,新课标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清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比如,讲授“硝酸”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用稀硝酸钠与铜的反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常温下,稀硝酸钠与铜反应后生成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一氧化氮,此气体具有污染性,性质不稳定,很容易就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但是,通过教材中的实验不足以观察到一氧化氮的生成与氧化物,也很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该实验,研究怎么样能观察到一氧化氮的生产及氧化过程,并能避免污染环境。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注重发挥家庭小实验的光彩与魅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现行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自身的经验,花大量笔墨描写出现实生活中的化学,反映了化学学科的思想。化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皆化学,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家庭小实验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是联系化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途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用什么方法测定雨水的PH;用什么方法可以漂白发黄的报纸;用熟苹果能催熟青香蕉吗等。家庭小实验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普及绿色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普及绿色化学实验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渗透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实验。在化学实验中,使用的药品量大或者操作过程不熟练,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物。而且有的实验比如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时,排出的气体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实验时尽可能处理好有害气体,减少其排放。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废气,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阻止这些废气扩散到空气中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而且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4.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些实验耗时长、污染大,很难在教室内完成,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可以用“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的影响”实验课件,让学生看到具体的气体颜色变化,加深学生的认识。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钻研新课标,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途径、新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参与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开发环境课程,优化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爱国、爱校、爱家的责任感。同时,通过营造浓郁的环境保护氛围,以学校带动家庭,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契机,推动学校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工作。

二、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我校办学总目标中的“环境优美”,是指“校园建筑规范,校园绿化怡人,校园环境整洁,校园文化浓郁,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人格,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的学校文化氛围”。这也是我们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具体而言,包括六大指标,即: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修德美性的人文环境、以生为本的课程环境、亲善宽和的人际环境、横宽纵深的信息环境、自律自善的法治环境。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策略

1.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创建现代化小学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创建现代化小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办学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使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融入学校的总体工作中。

2.把创建绿色学校与德育工作、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以德育和课程作为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支柱,以创建绿色学校夯实德育工作,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建绿色学校的步骤

我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分三步实施:

2007年——重在完成创建规划中的“环境建设”工作,即创建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

2008年——初步达成创建规划中的“四大指标”。

2009年——在总结近年来创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整改薄弱环节,全面达成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

四.创建绿色学校的措施

1.构建组织网络

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总务处主任、少先队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

同时,学校将依靠三支队伍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工作,即:班主任队伍;少先队、班干部队伍;有关教师、班级卫生委员队伍。

2.提供保障措施

(1)课程保障

学校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建设中,并确保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中得到体现。

(2)经费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保障,学校拟将创建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3)其他保障

学校每周一次全校性“健康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选送相关人员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培训进修。

3、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1)校园:内外环境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清净舒适的感觉。

(2)家园:培养师生“爱校如家”的意识。注重教室、办公室的基本建设。整个学校整洁美观、环境幽雅,使师生倍感家庭的亲切和温馨。

(3)学园: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不仅要营造优美的环境,更要有人文气息,使学校成为学园,成为艺术氛围浓厚的学府。

(4)乐园:学习是艰苦的劳动,需要适时调节,要建设好健身娱乐等活动场地,供师生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到身心愉悦。

4、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1)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人风范。

(2)以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营造良好学风、校风为宗旨,开展以“文明、健康、温馨”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和“追求卓越,创造未来”为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3)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和理性思考水平。

(4)创设舞台,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充分利用网络、黑板报、升旗仪式、校班会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五.创建绿色学校效果预测

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以下六个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

1.环保意识方面:师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使环保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环保行动方面:通过“绿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师生的环境意识和校园的环境质量达到新的层次。

3.人文精神方面:“绿色”不仅指环境绿化、学生坏保意识、环保行为的培养,还包括团结协作、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氛围的建立。

4.环境教育课程化方面:课程化的教育才能持久有效,这是“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将通过创建活动,将有关“绿色教育”的内容加以整合,使这项工作达到课程化的要求。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生活;教学改革;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18-02

随着全球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逐渐被们所认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这种紧迫感促使人们关注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低碳[1]。低碳旨在倡导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绿色文明是继黄色文明(农业文明)、黑色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为了能够持续满足人们的幸福感,持续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所追求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新型文明。绿色文明包括绿色生产、生活、工作和消费方式,绿色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的双赢式发展。

低碳生活和绿色文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而进行的一种努力,是为了人类进行可持续发展进行的一种尝试和自救。为了倡导低碳生活,推行绿色文明,笔者在全校开设了《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全校公选课,以增强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养成日常低碳环保的行为。选修该课程的大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专业,且每个教学班的人数在150人以上。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学生数量的庞大,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如何让学生接受简单易懂的低碳生活常识等,成为该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和挑战。为此,笔者向学校申请并获得了《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课程的教学改革课题。在该课题的支持下,通过3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优化,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满意。

一、精选教学内容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低碳经济概论》(孙桂娟等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第1版)、《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卞文娟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版)和《低碳知识与低碳广东》(梁桂全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版),几本教学参考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为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低碳知识,笔者精选了相关授课内容:低碳经济、低碳广东、环境问题、环境与文明的关系、低碳经济与能源、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低碳农村、低碳校园、低碳城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绿色农业等。从低碳的定义、由来,低碳生活的注意细节、广东低碳领域的具体进展情况、绿色文明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给学生讲授相关低碳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能学习到很多低碳生活小常识,增强了低碳意识和日常环保行为。

二、课堂教学改革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省时、激发兴趣等特征,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可有效解决现代教学内容丰富和课时缺乏的矛盾。多媒体教学可以随时补充最新的教学素材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在各类学校已被广泛采用[2]。例如讲解低碳饮食时,笔者选用佛山电视台的视频,通过播放素食的好处、年轻人对素食的理解与尝试、素食饭店的盛行等,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日常生活中鱼类、肉类等荤食的高碳排放及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加强日常生活中对低碳饮食的理解与宣传。同时,笔者也大量播放其他类型的低碳生活视频、动画、公益广告等,不断强化学生的低碳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低碳的教学资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能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可以把一些问题讨论的非常清楚透彻。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们参与讨论。笔者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然后全班同学课堂集体讨论。如讲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低碳常识时,笔者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几分钟,然后让比较活跃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或质疑。同学们的低碳生活常识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洗餐具,甚至洗头发;在室外空气潮湿时将废旧报纸铺地板上吸潮;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出门自带喝水杯,不用或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筷子、饭盒;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少用空调,热时可用电扇或扇子;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变废为宝;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衣服尽量手洗,少用洗衣机、脱水机;用节能灯替换普通白炽灯;不开或少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少开启计算机程序,尽量节电。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不宜过多或过少;晚上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到一定温度关闭空调。

学生通过几次这样的讨论活动,对日常低碳细节能领会的非常透彻。此外,笔者在课堂上也与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低碳生活经验:如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坚持爬楼梯进课室、坚持关闭不必要的灯等。笔者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学到知识,课堂气氛也轻松愉快。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大多是依据期末考试学生获得的分数来给出学生成绩,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平时不用功、考试临时抱佛脚搞突击的不良学习风气。为此,我校特意改革了传统考试模式,现在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根据学校的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笔者采用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的方式,最终合理地给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平时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回答问题、积极给老师提供教学视频、图片的同学,教师及时登记这些学生的名字,提高他们的平时成绩。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不采用统一出试卷让学生笔试的考试形式,而是采用期末撰写课程论文的新型考试形式。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笔者要求学生的期末课程论文尽量手写(尽量选用废纸的背面),或双面书写,此举得到所有学生的大力支持。学生都觉得通过用废纸撰写课程论文,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低碳生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通过对《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收获了很多低碳生活常识与低碳注意事项,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对该课程也给予了非常高的教学评价与评分。当然,由于选课同学专业背景的差异,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差异,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课程的教学改革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随着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诸多选课同学的献计献策和任课老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必将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杨锐,孙少叶,王莹.低碳经济概论(第一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吕辉雄,黄荣,蔡全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

第11篇

我们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而作为一个职教中心的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就课堂中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化学实验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中的作用,结合热点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强化环保意识等问题发表两点自己的看法。

1、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职业化学教学可以通过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把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日常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两个头号“杀手”SO2和CO在职业化学教材中就有详细的介绍,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给学生讲清SO2和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避免SO2和CO的产生,SO2和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解SO2的特性时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物中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教师可以结合1942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在职业化学教材中涉及很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材料的内容,对于这些知识,采用开放式教学效果较好。我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然后组织分组讨论,达成知识的内化,最后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对社会性问题的关心与关注,特别是环境保护的知识和“三废”处理的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达成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的目的。在教学中遇到和环境有关的绿色化学的内容时在讲清楚原理内容后要适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因素,知道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污染的成因、解决办法等,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班委会在学生中发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倡议活动,提倡少用合成洗涤剂,保护水环境;拒绝香烟,保护自己和环境;合理使用绿色装饰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等做法,让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2、化学实验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化学实验设计要有的放矢,精心准备,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在教材中,Cl2、HCl的制取强调要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可以联系Cl2、HCl的毒性向学生讲清这样做的目的。而在做Cl2、H2S、SO2等性质实验时,特别是实验室分组实验,实验的尾气直接排放到教室中,对学生危害较大,也污染了环境。可以据此向学生讲解实验室条件下有毒气体的排放量与工厂的排放量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以扩展开来,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毒气体,必须经收集处理后才能排放,否则会对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这样结合实验情境,因势利导,环境教育水到渠成,并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以巩固被唤起的环保意识。我们还可以自己动手改进实验装置,目的是使学生在试验中亲身感受危害环境的物质,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加以利用转化或无害化处理。由此也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积极的参加解决环境问题的讨论与实践。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愿我们大家联合起来,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国的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有效建构 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意义不大,而且觉得十分生疏。高中生在学习化学前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这样学生才不会对知识没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

一、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二、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措施

1.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进而对化学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时,教师可以从如何选购“优质银耳”的生活小常识引入,看似“白洁如玉”的银耳却是SO2的漂白产物导出新课题;可以直接划燃一根火柴,引导学生闻气味,发现SO2的产生;也可以播放一段“酸雨的形成和对人类危害”的资料片,从环境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还可以从SO2气体泄露造成人员中毒的社会新闻切入……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辨析熟知诗词和谚语引入,如学习《葡萄糖》时,引用泰戈尔的诗“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做绿叶的事业吧,它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学习《氮的化合时》时,引用谚语“雷雨发庄稼”等等。现实生活能帮助我们的教学简化、解决很多问题。所以,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2.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这是“体验”的奇妙之所。这启迪我们: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案例1.“氯水的漂白性”教学片段

情景创设: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报道(麦地枯黄、油菜变白)。

联想质疑:为什么绿色麦地一片枯黄?油菜已熏得枯黄甚至变白?

实验探究:将上半部干燥下半部湿润的绿色布条迅速插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为什么绿色布条干燥处不褪色而湿润处褪色呢?

小结新知: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样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提供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非常必要的。“生活化”的化学课堂要求训练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化学科学知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训练题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化学原来如此地真实。例如,对“金属腐蚀条件”这个知识点,以往的训练设计绝大多数可能是直接入题,如:铁腐蚀的必需条件是(多选):A.水?摇?摇B.空气?摇?摇C.纯铁?摇?摇D.生铁?摇?摇E.导线?摇?摇F.酸溶液。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缺少生活经验的体现。学生也不知道记住有什么用。加之试题的“面孔”显得冷漠,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给试题设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小李晚上在家经常帮妈妈洗铁锅,但有时在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其可能的原因是(单选):A.未洗干净,剩菜与铁反应?摇?摇B.残留洗洁净与铁反应?摇?摇C.铁锅未擦干而被空气腐蚀生锈?摇?摇D.铁锅与空气接触肯定会生锈。这样将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洗锅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4.课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或遇上“愁患”时,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暂时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应鼓励他们进行实验、猜测、推理、创造等活动,即指导学生“搞研究”。如学习《SO的性质》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测定雨水的pH值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发现我校附近雨水酸性严重超标。基于此,我们开展“我区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和危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调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习《甲烷》后,我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池塘收集沼气,并对沼气的性质进行实地研究,并提出了“我国中西部沼气的开发和应用的现状”的课题调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等等。这些从实际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应用化学,使化学和生活能融会贯通,让化学立足于社会生活。

三、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积极创设生活情景化的主题或情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学校,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体验创造了条件。所实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许多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他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因此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化学课上的认识。从而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知识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既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让学生保持探究的渴望。真正培养出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学生,为其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1).

[2]王祖浩,余惠文.义务教育化学新可能教学问题解决方案.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1).

[3]赵小段.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4]周衍安,吴乃域.课堂生态系统中师生角色探析――兼谈后现代主义的角色观[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