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习工作评价

实习工作评价

时间:2022-09-08 15:1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习工作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习工作评价

第1篇

【关键词】武警院校 教学工作评价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036-01

武警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系统通常由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构成,外部评价与办学效能核定、质量证明、鉴定等总结性评价联系在一起;而内部评价则与改进、激励组织成员相联系。内外评价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作为整体发挥作用。武警院校教学工作评价必须以自我评价为基础,并通过多方面的外部评价,促进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学员群体,武警院校教学工作评价要采用分类评价避免院校偏离办学定位而尽力“升格”的情况。不同的评价主体也应采用数据信息、质量审核、专业认证、院校分类排行等多种方式,并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办学过程。

一 权力结构的调整策略

武警院校教学工作教育评估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工作运行模式基本形成。但是,这种运行模式存在着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权力结构的失衡:武警权力机关主导,而部队和院校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权力机关控制着教育资源分配权,且用一元化的质量标准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在这种情况下,武警院校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院校通过竞争行政权力而获得学员分配的“市场”。由于市场作用的缺失,武警院校只需要对部队主管部门负责。由于感受不到部队用人单位带来的压力,院校也就失去了自我约束机制的动力。

当前武警院校教学工作运行模式应该着重培育两个市场:(1)入学宣传。为报考学生提供详尽的职业发展轨迹、学习过程信息,供其决策参考等。(2)评估市场。武警院校个体差异较大,权力部门已无法独自承担教育质量保证的重任。需要在总部的筹划下,成立专业性评估机构,独立地开展高等教育的外部评估工作,权力机关仅对评估机构进行资质认可和评估结果的再评估。

二 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中的主体策略

1.武警权力机关引导: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大力推进五年一轮的院校评价制度和教学状态数据采集与制度;(2)制定评价的政策和标准,加强指导;(3)组织评价,并将结果与拨款挂钩。

2.部队实施:发挥服务作用

武警中介机构能保持一种公平的态度和使用公允的价值标准对院校进行公正的评价,其责任是代表用人单位负责将部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反馈给武警权力机关和院校;负责权力机关委托的各种单项评估,建立评价结果定期公示制度;对武警权力机关的评价进行一定监督和补充,激发各院校的危机感。

3.院校配合:发挥自我质量保障作用

院校的责任是要主动开展自我评价,实行自我质量保证,组织经常性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员和学员的评价,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改进机制。另外,还要积极配合武警权力机关和部队的评估工作,促进参与评估的主动性。

三 评价运行模式中的具体策略

1.评价的目的、内容以及指标体系注重教学质量的改进

在运行模式构成的一些重要因素上要体现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进。首先,在评价的目的上,要注重实质性目的。武警院校教育质量保证,具有改进与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外界问责的需要、为机关管理部门和部队提供质量信息和决策资讯等多种目的,但根本目的是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其次,在评价的内容及指标体系上,实现输入、过程和输出的多个环节并重。武警院校教育质量保证以总部与院校为核心的、双模式运行为主的、全面而且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各个质量环节,将条件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达到保证评价质量的目的。

2.增强武警特色,发挥部队用人单位的评价职能

教学工作评价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部队岗位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最终目标。因此,部队用人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评价职能,为武警院校培养人才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首先,要在职责范围内提供院校与部队接轨的条件,尤其是在武器装备建设等方面。其次,合理使用院校毕业人才。长期以来,武警院校执行计划体制,毕业生在部队的使用中出现了偏离岗位使用、学非所用的情况。要改善这种现状,就需要建立部队岗位成才体系,即让学员先经过部队岗位的成长锻炼,再走上新的岗位,既满足了部队岗位的需要,又弥补了学员基层锻炼的实践环节。再次,及时反映部队人才信息。随着日新月异的部队现代化建设,在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方面无疑会出现新的矛盾,人才队伍适应性自然要摆在首位。最后,积极参与院校人才建设。部队应积极参与院校教学评价与教改工作。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部队要积极承担院校人才培养任务,承担实习任务,并选派兼职教员;参与院校组织的专业比武和岗位资格认证考核。(2)积极配合院校和机关做好人才的调研工作,为院校、机关提供可信的数据;积极参加人才培养的各级会议,及时准确地反映部队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评价。

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与质量评价

实习过程管理是实习企业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确保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包含了学生在实习单位所有的一切活动。比如实习准备策划、具体实施、检查和改进四个方面,它是实习企业落实实习任务和实习内容的重要载体,从而确保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利益平衡。实习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们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和评价过于单一,实习标准不清晰、评价结果主观性比较大,缺乏系统、可序的评价方式和结构,所以导致职业院校的实习质量一直饱受家长和学生的诟病。所以制定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实习管理和评价系统就显得很有必要,它不仅提高了职业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且也能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多元化的一种体现,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产生的,它打破了教育群体的限制,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5年国务院颁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教育部出台《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职业院校广泛推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的速发展。职业院校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样也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更是将实习作为每一个学生学业的必经之路。但是可以看到,目前我们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实习计划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等,学生的实习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关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实习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严重脱节、实习管理粗放、实习质量缺乏有效地保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不断扩招,各个学校为了抢夺生源,往往将就业率作为招生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在毕业之前,与实习企业签订实习顶岗证明。但是这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并没有什么要求。部分企业不敢让实习生深入企业内部,怕弄坏了生产设备,干扰了正常的经营秩序,甚至担心实习生带走自己的管理秘籍,这就表现出企业对实习生的接受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职业院校的实习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已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学生生产实习原始记录不完整,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培育体系。纵观全局来看,学生实习是职业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专业理论知识深化和检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工作环境的必经之路,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研究

(一)研究目的

通过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更加科学地规划实习方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案和特点,将劳动技能和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质量监督管理和评价的方法,确保实习质量,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才,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

以平等自愿为原则,选择某所职业院校即将毕业的300名学生机械加工的学生,学生的平均年纪在20岁左右,男生220人,女生80人。主要学习机械的设计、制造、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让学生对机械技工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走访法。

(四)研究过程

将这300名学生分成150名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按照过去的实习方式进行管理,观察组则采取新的实习管理模式。学生在实习前,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需求,从而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每一个星期老师检查实习学生的工作日志,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指导。实习采用双元制的管理模式,以实习单位的教学老师为主,学校的带头老师为辅,按照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学生在一个循环的工作完成以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工作,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项技能。学生实习范围主要在广州、深圳、东莞、福州、中山等城市M行实习。学生主要的实习单位是有关设备制造技术的工厂和生产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了解学生对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组织和管理的满意度,包括实习组织方案、实习内容、实习条件、带教老师的能力等因素。

(五)质量评价

对照组学生实习情况采用传统的评价法。主要由学生、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各自评价,然后交给学校的实习管理部门,学校的实习部门综合学生、实习企业、学校老师三方的评价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评价,这种是一次性评价。观察组的学生则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建立学生职业素养的顶岗实习全程评价系统、校企多元化考核办法,并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融入到学生评价管理体系中,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职业环境中,安排适当的工作任务,以能力为导向,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努力、职业素养等结合起来,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每一个学生实习结束以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填写学校制定的《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以及《学校指导老师评价表》等表格之外,还需要填写《学生对实习企业的实习工作评价表》和《学生对学校的实习工作评价表》,不同的表格,它的项目分值有不同。《学生自我评价表》占总实习成绩的10%,《实习企业指导老师评价表》占整个实习成绩的60%,《学校老师的指导评价表》占整个实习成绩的30%。学生对学校和企业组织的实习工作进行评价,并将填写的表格提交给学校的实习管理部门,学校的实习管理部门将学生填写的表格进行汇总,并将相关的情况反馈给学校老师、实习企业,并找出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推进学校实习工作的开展。最后根据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实际实习情况,抽取实习企业指导老师对两组实习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沟通技巧四个方面的评价的评价结果,并通过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学生实习成绩和综合成绩的得分,学生实习最终结果90分以上的为优秀,70~89分的为良好,60~69分的为及格,低于60分的为不及格,并检验两组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实习企业的管理满意度,从而对两种模式进行客观的评价,总结并形成一套比较好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六)研究结果

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评价方式和粗放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实习并没有太大帮助,而观察组使用新的实习管理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沟通能力、专业技能。虽然新模式需要实习老师经常去检查和督促学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一些影响,但是实习老师介入以后,极大地提高了实习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对该方面的工作内容也逐渐掌握了。观察组通过双向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实习存在的问题,学校的实习管理部门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学校实习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为学校的下一步实习工作鉴定基础。使用新的管理模式以后,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专业技能方面效果显著。因此,职业院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实习管理工作。

第3篇

关键词:连锁管理;校企合作;经营;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45-02

管理类专业重实践运作,在实践中优化理论。学校和课堂是一个提供前任经验的场所,能够为学生以后进行连锁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仅仅是一个理论性的基础,更多的还是要走向社会,在社会实战中随机应变,进行有效的经验积累。校企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才,使之与社会市场相互衔接。

1 企业案例走进课堂,运用知识有效分析和预测

连锁管理有对象,有案例,需要现实中的大量案例来分析说明,获得社会经验。在课堂之内,我们又很多理论上的案例来给学生进行论证,从而获得对于理论的深刻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又具备了更多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案例,通过这些例子来进行连锁管理的运营。

1.1 请进来策略,活生生的现实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现实社会,在具备了基本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案例来巩固知识,获得实际的操作能力。请进来策略的目的就是邀请所在地附近公司企业的管理者,走进课堂,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连锁管理,这样对于学生一方可以更加深刻认知,对于现实中发生的案例,往往带有社会性质,已经超出了一般课堂理论的范围,对于提升能力大有益处。

1.2 案例的重新演绎与诠释,校企合作的新方式

已经发生的案例,由连锁管理企业提供,找出日常问题中常常发生的事件,由学生进行重新的演绎,通过合作创新再次表现出来。通过结局的再设想,演绎新的结果,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让人们进行思考。

2 提供实践实习基地,演绎校企合作共赢

学校一个是理论场所,企业一个是实践空间。学校的一个弊端就是不能接近市场实践,企业一个弊端就是不能时刻更新理论。这两者要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我们的一个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2.1 在学习期间穿插阶段性的企业实习

学生不能等到完全学习之后,在进行实习演习,这样不容易把理论化为有效的能力。需要我们通过阶段性的实习随时巩固,建议校企合作方式可以以一个月为单位,进行有效的穿插实习,达到提升能力、巩固水平的效果。

2.2 实习要有重点和针对性

在企业管理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抓重中之重,抓住事物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实质制定决策。同时对于实习前期要制定好目标,做到抓关键,体现目标的合理化,具有针对性,体现有效性。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企业经营模式,然后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重点思考和针对性的解决切实提升自己的能力。

3 制定校企合作的有效奖励机制

3.1 企业单位的措施制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无论是校内的实习理论,还是校外的校企合作实践,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进行强化,达到巩固的目的。院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的要素包括被考核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绩效考核之后,首先要将考核结果公开、透明地反馈给被考核者,再将考核存在的优缺点进行明确,反馈给被考核者。在反馈考核结果的同时,企业应该给员工一个提出异议的平台,并对提出的异议进行沟通处理。同时对于学生提出意见,进行相关部门的调整与再次反馈。

例如考核每月一次,根据考核成绩,评出本月之星1名,优秀学生2名,考核由三部分组成a、内部评价(40%)b、管理者的评价(30%)c、学生班子成员评价(30%),通过每月定期的评比考核,来使学生实习的表现量化,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工作潜能。

3.2 轮岗制度的建立,全面提升实习学生能力

轮岗制度是让学生短时间之内,提升自己的全面能力,达到有效的教育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例如对于学生我们制定的管理理念:责任・技能・效率,明确我们的责任:自主、自觉的主动工作,技能:用人之长,一专多能。效率:创造和谐的项目环境,个人价值体现最大化等,根据个人不同的表现,建立和实施奖励与激励,从而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使我们能够发现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找出相应的注意事项和问题,同时能够借鉴和重新制定相关对策等,为我们以后的发展起到指引的作用。这样的措施可以运用到各个部门当中去,切实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变换不同的岗位,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连锁校企合作管理要扩大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影响力和渗透力,创新和深化落实,完善运作机制,不断扩大影响力,提高效益意识,不断提高知名度,调动大家的参与激情,丰富服务和工作内容,找准切入点,提高水平。连锁企业要将最前沿的理论与社会市场的实践相互结合,让学生得到切实的锻炼。

3.3 企业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评价研究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办学方针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针和办学模式都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正是高职教育的独特性与生命力所在之处,而这也就决定了要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党建工作评价体系,就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引入企业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进行评价,从而建立起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4 连锁企业管理校企互评推动发展

高职院校第三方评价体系可由“学校自身评价、学校就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组成,学校为核心,集中调动学生听取各个方面的反馈意见,不断进行自我的更新和完善,改进课程设置,不断与市场相互连接,使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所以此评价体系要做到全面和严谨细致,对于评价方式的展开,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企业的相关经验,用好用活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方式,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对高职院校党建及其评价工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归纳分析出高职院校党建评价工作的特点,事物的特殊性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别,研究出高职院校党建评价工作的特殊性,就能为构建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党建工作评价体系做好铺垫。不搞内耗,团结互助,心情舒畅,工作愉快。班子成员和支部成员还多次利用各种会议开展谈心、座谈等活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诚布公,排找差距,互相交流,讲真话、办实事,力求从思想上互相统一,到行动上互相配合,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合力,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将职能与任务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共创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打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学有用武之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学生体现出特色优势和整体优势,并且结合实际需要和发展目标,制定出人才资源发展战略,投之于实践运用,进一步发掘出学生的人才潜能。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土建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46-02

一、引言

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顶岗实习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一大亮点,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土建军工类专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地域分散、项目多样、变换频繁等缺点,因此,如何建立可行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从而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共同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指导不到位,日常管理难度大

目前高职院校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的时间有限,多数只是针对学生在思想上、生活上、与企业的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而且学生实习岗位种类多、岗位不稳定、人员较分散,要让每个学生得到有效指导,困难较大。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数量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各专业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般是辅导员和少数专业老师,这些老师还担任其它班级的授课任务,实习指导往往不到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和指导功能就弱化了。

(二)实习地域分散,集中实习难度大

土建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主要是工程施工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造价员、资料员和监理员等,顶岗实习的单位也就集中在施工企业和少数的监理企业。而建筑工程的单件性、固定性和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又决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及不同的施工现场。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许多学生的实习岗位还会因工程的进展、岗位的适应性、毕业就业等原因发生变动[1]。

(三)顶岗实习的评价缺乏科学性

顶岗实习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往往在开始的进行阶段安排的井然有条,而在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内部交流、总结等环节,由于受时间制约,往往比较草率,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不能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总结,对取得的成绩不能上升到理性[2]。对于学生顶岗实习到底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未形成科学的办法。

三、解决的对策

(一)建立顶岗实习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组织与管理

1、设立独立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

(1)学院成立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各项实训工作;(2)系部成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负责本系各专业顶岗实习的领导、组织、安排、协调、考核评价等工作;(3)每班成立顶岗实习工作小组,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2、建设配套文件,完善责任制度

结合土建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制定顶岗实纲、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实习协议书、成绩考核评定办法等格式文件,并设计编印顶岗实习学生手册和顶岗实习教师手册。

(二)搭建顶岗实习沟通平台,实现过程监控

考虑到顶岗实习校企之间的实际情况,需要引入一套基于网络的顶岗实习在线管理控制系统[3]。该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适用性强、高性能、易实现信息共享的平台,学校、学生和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基本信息的提交和反馈。考虑到部分学生工作过程中无法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新增了与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口,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接入该平台,保证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信息查询和提交实习报告[4]。

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及作用如下:1、便于掌握顶岗实习教学基本信息:通过查询可实时了解指导老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学生顶岗单位基本信息、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信息等;2、便于掌握顶岗实习教学动态信息:(1)学生实习单位的动态信息。如:实习单位的变更与调整;(2)学生和老师沟通的动态信息。如:周记批阅、老师布置作业、师生交流等;(3)系部根据信息实现动态管理。摸清学生的顶岗情况,通过不同区域、岗位危险程度分类,可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区域分布情况,及时探望,并对实习单位和学生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3、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为信息提供平台,加强沟通交流。

(三)建立实习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指导教师责任感

顶岗实习教学效果的好坏,指导教师是关键,建立和实施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体系,不仅能提高顶岗实习质量,还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对推进教学改革,激励和督促教师实践能力,稳步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的建立,使每个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都有了信息记录,使实习指导工作得到了有效的监督,也有利于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另外,制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测评)表,由学生、系、督导室和教务处从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准备工作、过程管理等方面分别对指导教师进行(测评)考核。

(四)制定顶岗实习考核成绩的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制定顶岗实习学生成绩的考核和标准,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考核滞后、考核形式单一的不合理现象,更加注重过程指导和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一)顶岗实习考核的依据: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单位考核表、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表和顶岗实习与答辩成绩综合评定表。(二)顶岗实习成绩的评定:1、校内指导教师考核占总成绩的15%;2、校外实习单位考核占总成绩的10%;3、实习手册占总成绩的10%;4、实习论文占总成绩的15%;5、实习工程成果占总成绩的20%;6、毕业答辩占总成绩的30%。

四、小结

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是我国高职教育不断探索的一项前沿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了顶岗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责任制度和运作机制,提高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参考文献:

[1]徐广舒.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2]何晓升.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浅析[J].河南化工,2008,(25).

第5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emanding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The teaching methods need to be updated constantly. To carry out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collaborative teaching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eaching in Real Estate Specialty, by introducing real work scenarios and competition mechanisms,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learning can be stimulated, so that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关键词: 赛教结合;一二课堂;协同教学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eaching;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collabora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183-03

0 引言

高职房地产类专业主要为房地产行业培养房地产中介服务性高素质人才,这类人才更强调沟通、表达、抗压和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经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将职业技能竞赛引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能很好地改善教学效果,对房地产类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 基于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模式的含义

基于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综合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教学评价,通过竞赛项目的设计与竞赛活动的开展来完成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开展得还很少,下面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一起分析基于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改革探索。

2 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改革竞赛教学项目设计

采用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具有培养职业技能的竞赛教学项目。在实施之前,根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三项典型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型课程进行分析,设立6个比赛项目,详见表1。

在这些竞赛教学项目中充分结合了房地产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典型岗位的职业技能与素养要求,同时体现了“寓教于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能”的特点,具体分析见表2。

3 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改革实施基本方案

要实现培养目的,除有了教学设计之外,教学组织实施也是关键。针对上述竞赛项目(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第二课堂(如专题班会),第一课堂(如实践性教学)以及一二课题协同(如校园技能节、文化节)等方式进行;竞赛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考核、课程考核或作为全国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技能大赛选拔重要依据;活动组织有学业指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具体见表3。

4 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改革实施条件分析

赛教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其中主要有:

①赛教结合的教学团队。开展赛教结合的协同教学,需要竞赛命题、竞赛组织、竞赛主持、竞赛评判等工作人T,而这些工作大部分需要专业老师或教辅管理人员来完成。这就需要需要组建一支与往不同的含学业“指导师、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教师”的教学团队。

②赛教结合的实训系统。房源客源信息抢录赛、房地产产品设计大赛等赛教结合项目的高效实施,需要能够实现实训与竞赛同时开展的系统。如果缺乏这样的系统,或者系统功能不完善,将无法做到“教、学、练、赛、做”有机融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③一二课堂协同教学的运行机制。赛教结合的协同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将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通过第二课堂竞赛活动来完成。这就要求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进行对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还存在第一课堂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培养,第二课堂主要承担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与事实。要实施赛教结合的协同教学,需要建立一二课堂协同教学的运行机制,从学生评价、教学工作评价、教辅工作评价、经费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进行调整,否则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无法全面开展。

5 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改革预期成效分析

开展赛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成效是可以预期的。

①以赛促学。传统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或某一门课程时,很难在学习中感受到收获与成就。而通过竞赛,除了用理论知识指导技能实践,学生还竞争展示了自己,收获了成就感。竞赛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挑战自我的斗志,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比赛学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中的坚持与努力也大大加强。

②以赛促教。作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必须紧紧跟上专业技术的发展速度,这样才能将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由于竞赛涉及范围广,融合多门课程,并提倡新想法、新思路。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使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快速提高。另外,在正常教学环节中,利用实训课时进行竞赛模拟,所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方式都难以达到的。

③以赛促能。在楼盘推销大赛中引入真实项目,企业专家参与评审,让学生直接面对职场;在房地产经纪与房地产开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综合实训中,依托实训与竞赛系统,开展赛练结合;在代表参加全国技能竞赛中,学生面对的是全国的精英学子,竞赛使大家交流、过招;将以工作成果(专业报告)为对象,从专业的角度,细心分析、找出错误或疏漏,这些提高了职业技能,同时提高了面对职场的信心,为后续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定了基础。

④以赛促建。开展赛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需开发系列竞赛项目,这些竞赛项目可涉及专业的人文素质、思想政治、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课程,这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重构;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将实践性教学与竞赛、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这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教赛结合活动,将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学业指导师、辅导员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专业教学团队的整合与重构。

基于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在传统的理实结合教学基础上,引入竞赛引导的新模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改革,也丰富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校企合作方式,打造了容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教师于一体的专业教学团队,能使专业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廖世海,陈立.以赛促学开展高职电类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34).

第6篇

1工业工程专业“211”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1“211”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原则与依据具体说来,本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四部分组成:(1)通识教育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使之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这些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术技能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以及计算机课程等。(2)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该专业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和数理统计A、大学物理、工程实训A、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3)专业核心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该课程包括计算机绘图、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运筹学课程设计、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设计、系统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系统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4)专业选修及实践实习领域课程。该课程包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机械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现代物流学和专业社会实践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1.2“21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前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学生还必须修读非本院、本学科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完成8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体育专项课程等,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5学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学分5学分纳入自主修习课程考核。其次,“211”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共性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以思想的自由为前提的,个性是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的表征;如果说通识领域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

2校企合作背景下的“211”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

为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工业工程专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业工程专业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与之对接合作,采取课程实训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措施。

2.1明确实训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为了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效果,“211”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所有的实训课程都有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这些实训教材或指导书由本专业的老师集体编写和修订,并贯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2)实训课前,教师和实训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备课,检查实训设备、设施的性能和实训材料的有效性,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运行。(3)实训教师需严格管理学生,向学生讲明实训规章、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对那些违反实训章程,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应该明令其停止实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实训报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做。(4)实训结束后,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并认真批阅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将其记入实训成绩档案。

2.2构建实习管理体系,促进实习效果的提高实践实习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实习取得良好效果,湖北文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按照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制定了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编制了与实习各环节管理相对应的《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申请表》、《变更实习单位申请表》、《实践实习进度表》,以及一系列能够反馈实习效果的《实践教学工作评价调查表》、《实习单位意见调查表》和《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意见表》等,这些实践实习跟踪管理文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监督作用。

作者:贾利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第7篇

摘 要:顶岗实习是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顶岗实习 应对策略

教高 [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顶岗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营销管理类岗位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顶岗实习可以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施顶岗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市场营销专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顶岗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也带来不利影响。

一、顶岗实习现状调研

1.顶岗实习时间安排。目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顶岗习主要有三阶段:第四、五学期各为期四周的实习,第六学期为期18周的实习。其中第四、五学期主要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第六学期以学生自主联系企业为主。

2.顶岗实习企业统计。以2012年10级营销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的实习为例,有迪信通、达圣元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展新商贸等10家企业,共接收130名学生。

3.顶岗实习现状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与企业、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访谈交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获取有用的信息。(1)顶岗实习岗前调查,主要包括实习企业及岗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情况等。(2)顶岗实习过程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工作情况、教师的跟踪管理及企业的管理情况等。(3)顶岗实习结果调查,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综合评价、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系顶岗实习工作评价等。

二、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1.实习企业方面。(1)实习岗位单一,不能与人才培养方案良好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是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专门制定的,课程的设置以此为依据,专业培养方向涉及房地产、医药和汽车等行业的营销岗位,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并没有完全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2)企业有担忧。市场营销专业一直以来就业形势不错,有一部分企业以能留住人为目的,非常欢迎学生顶岗实习,但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担忧。

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因此企业在接受顶岗实习学生过程中,主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学生到企业需要由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如果顶岗实习时间短,学生刚能上手实习就结束,企业很难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

2.学校方面 。(1)教学计划中实习安排时间与企业用人安排不合拍。学生顶岗实习的安排是以学校管理的方便为出发点,安排在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2)实习过程管理欠规范。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第六学期学生实习以自己联系为主,地点分散,给日常管理带来难度,这也使得教师的指导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3)实习管理力度不到位。由于许多企业都是第一次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双方还需要进一步协调,需要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3.学生方面 。(1)对顶岗实习认识片面。对于顶岗实习,部分学生及家长存在认识偏差,不能正确对待顶岗实习的利弊,甚至认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签有不利于学生的约定。(2)职业意识缺乏。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实习岗位以销售代表为主,工作既有挑战性又较辛苦,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角色的变化,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时间等不能适应。甚至有学生“中途退岗",这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较大困扰。

4.法律制度方面。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讲,实习期间的权益不能有效保障,在受到侵害时,没有合法途径维护,这也使得学生有后顾之忧。

三、应对策略

1.构建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要想实现三方共赢,应就顶岗实习的目的、实施、考核、评价进行共同探讨,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学生顶岗实习协议等,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建立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指标,设立各实习阶段的考核指标,将实习全过程分解并量化,使实习过程便于考核和监控,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实习过程的信息和情况及时地反馈,构建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与信誉良好的实习单位建立互动,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加大校企深度融合,利用学校科研资源,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可以与商联会等行业协会合作,主动出击,寻求效益好、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3.做好岗前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就业指导与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心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把握好实习与学习的关系。加强学生职业营销人的道德素养,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

4.明确学校、学生、实习企业三方责任。教育部教职成[2006]4号规定,“职业院校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所以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权关系,使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能有效维护;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学生权利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

第8篇

一、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附属医院兼职教师模式的问题

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大多为兼职,医疗工作是医院的中心工作,部分老师由于忙于完成临床医疗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加之临床工作任务繁重,临床教师精力不足,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许多带教老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影响了教学质量。临床教学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学工作与医院医疗工作的回报有差距,使得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见习老师不稳定,常常谁值班谁带,随意性大、盲目性大,老师水平良莠不齐,手法不一,有些教师自身操作不熟练、不规范,这必然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规范,甚至存在错误。

2.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

由于医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目前学生人数与床位比例相对失衡,教学用病种、病源相对不足,加之病人维权意识增强,不愿配合教学,病房环境难以满足临床见习和实习要求,学生见习常常成了参观医院,或者几十个学生围着一个病人,根本达不到见习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医院都加强了对医疗事故的防范,临床医生为了减少或避免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明显减少实习生动手机会,学生临床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实践技能得不到锻炼。

4.就业压力下实习生管理问题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大多数实习生都选择了考研,以缓解就业压力。这就导致实习后期学生以牺牲实习时间为代价,为考研作准备,或为就业而奔波忙碌,无心实习,极大地影响了实习时间及效果。

二、解决临床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1.实施临床专职教学秘书及专职教师模式,确保临床教学秩序稳定

自我院成立了教学领导小组,根据临床课程设置建立了26个临床教研室,并设立了专职教学秘书,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责任,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使教学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临床教学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各科室可根据工作量多少,每学年选派出理论丰富、功底扎实的医疗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在其担任专职教师期间相对脱离临床工作,专门负责本科班临床理论和见习授课,负责组织科室开展教研活动和实习生带教和管理等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可使临床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临床教学工作中去,确保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稳定了临床教学秩序。

2.加强临床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组织临床老师进行教学观摩、操作培训、会议交流,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课堂授课示范、教学查房示范、教学病例讨论示范、体格检查、收集病史等操作示范,使青年教师掌握规范授课及实习带教方法。每年可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进行教学法学习,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使临床教师规范教学活动,提高了临床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为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3.健全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临床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计划组织管理人员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督导,定期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保证教学检查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对各项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对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同时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和奖惩办法,将考评结果与科室及教师个人利益挂勾,在医院营造出一种公正、公开、公平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了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4.顺应形势,科学管理

在解决实习与择业矛盾问题上,学校可集中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大型专场招聘会,减少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保证他们的实习时间。对报考研究生的同学除积极引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利用小讲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其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复习,缓解这部分学生工作和学习时间不足的压力。还可通过评选优秀实习生等活动,发挥优秀实习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者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在就业方面给予支持、选拔表现优秀学生优先录用,这大大调动了实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9篇

 

1、前言

 

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指师范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活动实践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并且通过到大中小学校开展实习活动,接触原生态教育场景,积累朴素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而通过教育评价上升为系统性、理论性实习收获的过程。教育学专业目标定位是培养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人才,其专业设置具有浓郁的师范特色。其开展的教育实习活动能够帮助教育学专业师范生获得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与素养。但是我国目前师范生教育实习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因此,探求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研究便显得愈加重要。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调查选取某某师范大学已经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的100名教育学专业师范生为样本。

 

2.2 调查方法

 

为了解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看法,笔者参考已有的科学问卷,结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涵盖实习准备、实习过程与实习评价三个阶段、17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15项选择题和2项开放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为94%。对数据的处理则借助SPSS和EXCEL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以学号为依据,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0位教育学专业的师范生作为个案访谈对象,围绕“对实习有效性开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如何进行实习评价”等在问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与20位被调查对象进行深入交流。

 

3、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只有8.1%的实习生在实习后表示“毕业后不想当老师了”,91.2%的实习生则表示在实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其中42.6%的实习生“更坚定从教为师的决心”,59.6%实习生“看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有意识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弥补”。以上数据表明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习生自身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普遍增强。但是,如表1所示,实习生认为诸多因素在制约着教育实习有效性的开展。为行文方便,我们将从实习开展的“实习准备阶段”“实习开展阶段”与“实习评价阶段”三个阶段进行问题分析。

 

3.1 实习准备阶段

 

3.1.1 实习生自我准备不充分

 

师范生的实习准备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知识学习储备。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51.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当学生积累的经验”对自己的实习帮助最大,这一方面说明师范生能够通过“学生经验”组织课堂,另一方面“专业课学习”让步于“经验”,说明实习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未能将专业课知识与自己“当学生的经验”发生勾连与融合,用专业课知识统合、提升“经验”的能力尚需要进一步锻炼。

 

3.1.2 实习时间短且安排不合理

 

在表1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实习的时间与内容有限”高居榜首,且有近8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与内容上的设置不合理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所占比重之大提醒我们需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有学者对我国7所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教育理论课程开设情况调查表明:教育实习在各校的教学计划中一般为6~8周,一般安排在7~8学期。本次调查对象实习时间从3月24日到4月24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很多实习生反映自己“刚进入角色,实习活动就已经结束了”。

 

3.2 实习开展阶段

 

3.2.1 实习学校接洽不易

 

从表1中我们发现高达46.81%的实习生认为“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不信任”与“实习学校不欢迎”三项有关实习学校建设的问题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有效性开展。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观念落后、主动性不强、经费紧缺等,另一方面则由于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排斥态度,怕接受实习对正常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甚至在实习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指导教师毫不犹豫的对实习生说:“怎么讲都行,你们随便讲吧,反正你们走了我们还得讲呢!”。以上两点原因导致了高等师范院校在联系实习学校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campus-based)”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school-based)”,与中小学关系逐渐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

 

3.2.2 实习生自我态度不端正

 

在问及“师范教育阶段的实习重要吗?”这一问题时,87.2%的实习生都对实习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说明师范生对于实习的态度大都是比较端正的。但部分实习生还是存在投机取巧心理,如有同学从网上下载授课所用课件、课时不多而经常请假离开实习学校等。在被问到“实习是否达到应有效果”时,1.1%的同学直言因自己没有全身心投入而收获不多。

 

3.2.3 实习教师指导不充分

 

实习指导教师包括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与班主任指导教师。如表4所示,不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开展教育实习的帮助是不同的,实习学校教师普遍对实习工作缺乏热情,特别是实习班主任指导教师“针对性强”一项出现空值;在个案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指导教师带多个实习生现象屡有发生,甚至部分学校实习班主任指导教师带15个实习生,如此高的师生比又如何保障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呢?

 

3.3 实习评价阶段

 

3.3.1 实习评价过程不透明

 

在表1中,17.02%的实习生表示“实习评价不合理”,并且出乎意料的是在本次的调查中,实习生对于实习结果的评定方式竟然是众说纷纭,还有10份问卷显示根本不知道怎么进行实习评价。可见实习指导教师在对实习生进行评价时容易忽视学生的知情权,或者存在“一言堂”等现象。

 

3.3.2 实习生反思性成长缺位

 

实习生在实习返校后,通过递交实习反思报告完成实习活动的全部程序。实习形式上结束,使实习生让渡出了自我反思性成长与持续性成长的可能。许多实习生没有继续聚焦于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或者自身通过实习暴露出来的问题,导致更深入、更广泛的实习成长在形成“反思报告”这种文字形式之后被束之高阁,于是实习反思的再生失去了附着点。

 

4、对策与建议

 

4.1 实习准备阶段

 

4.1.1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合理安排各时期实习时间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实习方式,逐步建立不间断的实习制度。在一、二年级用充裕的时间让实习生充分接触中小学教学实际,学习理论与增长实践经验相结合。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各安排一次集中教育实习或分段式教育实习。

 

4.1.2 专业课程设置立足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

 

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类课程与教法改革正在逐年渗透新课改理念,但师范生的学习内容与自身素质还是不能满足大中小学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改变这一状况,师范院校要从实践课程的设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找准大学与实习学校教学的衔接点。要构建好教育实习的课程体系,将教育实习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4.2 实习开展阶段

 

4.2.1 建立相对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

 

从根本上来讲,高等师范学校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是“教”不出来的,而面向真实教育环境的实践,才是师范生成为未来合格教师的根本道路。我国有些师范专科学校为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尝试与附近的农村中学建立稳定的联系,让师范生到农村中学中顶岗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实习效果。因此,各级各类高师院校应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双方互惠”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使高师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未来的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临床专家”。

 

4.2.2 实习生应加强对实习活动的重视程度

 

实习生是实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实习活动的服务对象。首先,实习生应积极主动的与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在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协商中有序开展实习活动;其次,实习生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升教育教学能力,如在实习班主任期间,实习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开展实习班级的第二课堂,或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文艺晚会等形式多彩的活动;最后,实习生应认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中的教育研究活动,这是基于前两项工作基础之上的,实习生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发现教育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

 

4.2.3 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与帮助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与大学指导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日常的、具体的实习训练和指导。师范院校指导教师的指导应建立在对中小学了解基础上,应该经常到中小学去了解教育实际,使他们掌握一些中小学教改的动态,在具体指导中减少失误。同时带去最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实习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大学也邀请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者到大学课堂讲学,参与大学的师范教育工作,促使双方指导教师密切合作,取长补短。

 

4.3 实习评价阶段

 

4.3.1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习评价机制

 

实习评价对教育实习的后续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实习评价应当客观、严格、公开、透明、公平。了解实习生实际情况,多听取指导教师意见,评价方式多元化,可以让实习生主持实习工作评价会议,熟悉实习情况的指导教师参与实习成绩评定,保证评价公平。

 

4.3.2 关注实习生自身评价

 

要着重指导实习生从理论上巩固和提高实习的成果,认真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从思想上、业务上找出与教育事业的要求相适应的地方与不相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的地方,防止实习生只讲耕耘不问收获、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的毛病。

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辅导员 工作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08-02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产物。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这对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独立学院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而许多独立学院自创办以来,大多采用公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整体工作已形成鲜明特点,一味采用公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已无法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因此,应认真思考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整体工作现状

独立学院从1999年兴起的二级学院走到今天,历时21年,已经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关于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学者们已经做了许多探讨与研究。纵观独立学院的发展,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整体工作已形成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

1.多数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呈现多、杂、乱,难以体现自身工作重点。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由于独立学院刚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行政管理与服务等部门设置有限;为节省开支,部门中的人员配备也有限;而辅导员又战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这就导致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内容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除基本的学生工作――思想教育、学生党建、学风建设、学生活动、宿舍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贫困生工作外,还涉及教学管理、安全保卫、后勤保障、招生宣传、催缴学费等等。工作职责很不明确,工作任务繁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使许多辅导员感觉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工作起来上窜下跳,无处适从,而且还模糊了自身的本职工作重点。

2.现有独立学院辅导员整体工作无法完全体现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对独立学院至关重要,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独立学院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应从学生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还要从自身出发,紧密结合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目前,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形式与内容多采用公办高校的工作模式,有时甚至盲目追求与母体高校一致,这样就束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逐渐丧失自身优势与特色,最终培养出的是公办高校的“克隆”产品或“次品”。

3.现有独立学院辅导员整体工作停留在表面,难以提升,尚未形成系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近年来独立学院不断扩招学生,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也不断扩充。但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经验,大多出自非思政专业,其中近90%的辅导员均为大学本科学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虽然近几年来,部分独立学院也陆续提高了应聘辅导员的标准――应具有硕士学历;但由于目前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可度不够,况且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品学兼优的硕士生都将独立学院作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甚至作为转换工作或是提升的“踏板”,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导致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加之,许多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事务,少有时间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学习,缺乏调查研究与系统分析。因此,现有独立学院辅导员整体工作停留在表面,难以提升,尚未形成系统,有碍独立学院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

二、不能一味采用公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原因

当前,公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的主要方法:等级评估法、小组评价法、360°考核法、序列比较法、相对比较法等。但由于新时期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在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公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自身存在弊端。因此,不能一味采用公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

1.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的运行机制不同。公办高校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其投资主渠道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拨款。而独立学院则是高校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学院,其投资主渠道是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市场而筹集的民间资本,而民间资本的投入往往又具有投资回报性质。在没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的条件下,独立学院采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从而使得独立学院从管理型组织正在走向经营型组织,甚至采用类似于企业管理的市场机制来改革大学的典章制度,以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办学效益。因此,独立学院的运行机制比较灵活,在人事制度上需形成教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聘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才能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应体现鲜明的优胜劣汰的特点,而不能像许多公办高校一样,辅导员“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2.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特色对独立学院至关重要,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与学院母体的“学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独立学院受现有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制约,大多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公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对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从我们的调查分析来看,一些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在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考核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考核定位的模糊与偏差、考核内容指标不明确、重结果轻过程、考核结果没有合理利用、考核没有实时化、网络化等。有的高校把辅导员看作行政管理人员,参照干部考核标准,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但这种考核方式着重于工作态度和整体综合表现,并没有细化到辅导员工作的相关环节,针对性不强;有的高校根据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制定了辅导员考核的具体项目,但这些具体考核项目却未能准确反映辅导员的工作情况,或在项目权重设置上不尽合理,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因此,一味采用公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固有的问题将更难以调动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构建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几点思考

辅导员工作考核是对辅导员在一定时期内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作出评价的过程,是对辅导员在工作中成绩和不足进行系统的描述,涉及“观察、判断、反馈、度量、组织介入以及人们的情感因素”等。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辅导员队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重要保证,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闭合系统。因此,笔者认为,构建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工作考核体系的内容指标,体现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特色。考核项目和指标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全面和是否相关,定义是抽象含混还是具体明确,对考核结果影响很大。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主要有四个主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维护校园稳定等。具体的说,一年级学生重在养成教育,辅导员需要在日常管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适应力上投入更多精力。二年级学生已对校园和大学生活较为熟悉,此时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其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实习实践上来。到了三、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发展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设立职能考核量化目标,将任务量化为任务完成率、活动参与率、实习实践参与率、公共课及格率、就业率、毕业率、学位率、考研率、严重违纪率等若干指标。这样有利于规范工作目标,形成制度化保障的量化考核要求,按照层次来制定考核标准。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下,辅导员按照此目标来要求自己完成工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领会工作要领,达成工作规范,尤其对新担任辅导员工作的年轻老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参照。但在制定过程中,也应注意工作结果容易量化、行为不易评估。只注重让辅导员做出成绩,而对如何做出成绩等与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行为相关的工作动机、热情度、忠诚度等“周边工作”考核点采取轻视或漠然置之的态度是不合理的。因此,在进行可量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目标与过程并重。

2.突出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特点与人才培养需要。学风建设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独立学院招生“门槛”相对较低,生源整体学习基础较差。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必须围绕学风建设展开。以此同时,独立学院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应从学生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还要从自身出发,紧密结合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因此,我们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特点设考核指标,以体现加强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在考核过程中,例如:一年级可设公共课及格率、课堂出勤率、学生活动参与率等,二、三年级可增加CET4通过率、CET6通过率、计算机三级通过率、实习实践参与率等;而在四年级则可重点体现考研率、就业率、毕业率、学位率等。

3.为体现公平公正、科学客观的原则,优化辅导员考核办法与形式。当前,公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的主要方法:等级评估法、小组评价法、360°考核法、序列比较法、相对比较法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以往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形式与办法较为单一、未能准确反映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因此,笔者认为可实行目标管理的办法,使辅导员工作考核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辅导员目标管理体系可包括共性目标、职能目标、发展目标和学生测评目标等四个方面。共性目标是各部门和所有辅导员都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德、能、勤三个方面。职能考核量化目标是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年度工作要点安排给各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并将任务量化。发展目标是对学校有重大贡献,完成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且落实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工作创新、自身学习或科研方面的优秀成果,含学习成果类、学生团体成绩类及其他类等。学生测评目标作为辅导员考核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对目标实施情况的检查考评,可按照日常检查反馈、学期考查和学年终考评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4.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队伍成长。据调查,现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采用“以事为本”的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就是激励机制的缺乏。而这在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管理中显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缺少有利的晋升与成长空间、缺少学习培训的机会及薪酬体系缺乏相对公平性等方面。因此,要建立一套符合工作实际、有一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在体系中,可将辅导员工作纳入学校教师工作考评的整体框架,与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学习培训和晋升晋级等有机结合。笔者认为,首先要在考核体系中体现晋升机制,创造个体成长空间。要解决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发展问题,就要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职称评聘问题。我们可以对辅导员进行单独评聘,例如上海大学根据辅导员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研究水平和工作实效等因素,设立了自低到高1-5级辅导员岗位,最高级别等同于教授,实行分级聘任、考核,让大家感觉到辅导员岗位上有发展空间。其次,我们可为工作考核优异的辅导员提供更多学习与多元化培训的机会,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利用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年轻,上进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像重视培养教学科研骨干一样,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独立学院辅导员骨干队伍科研活动。最后,要设置并有效落实不同考核结果下辅导员的薪酬标准体系,根据因时、因人、因目标而采取不同激励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在适当的时候提高独立学院辅导员岗位津贴。

四、结语

我国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本文只作了粗浅的探讨。上述构建新时期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的思路,还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进一步分析。在实践过程中还需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对工作评价体系进行充分的说明,以消除参与辅导员的顾虑,确保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善琳.企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虹剑.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七大误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5)

3.杨蕾.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J].新西部,2009(20)

4.杨晨光.优秀人才就这样被吸引过来―上海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纪实[J].上海教育,2006(3)

第11篇

关键词:校企协同;高职;集中顶岗实习;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04-03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一般可分为分散型和集中型两种。相对于分散顶岗实习,集中顶岗实习更有利于整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资源,较好地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也更便于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无论对于学生、学校还是企业,集中顶岗实习都是更科学、效果更明显的一种顶岗实习模式。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华好学院①的首届毕业生共有40名,其中24名学生被广东华好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好集团”)选拔为实习生,参与为期6个月的集中顶岗实习。由于集中顶岗实习所涉及的学生和岗位数量较多,而且校企双方需要在组织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协调,其质量控制的难度不言而喻。在管理学中,质量控制指的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为了确保学生参与集中顶岗实习的效果,华好学院将此理念应用到集中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中,并协同华好集团进行集中顶岗实习的质量控制。

集中顶岗实习质量控制的难点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实习岗位的有效对接。校方安排集中顶岗实习的出发点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希望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吻合度较高的实习岗位;而企业方的目的则是要将新员工放在空缺岗位上,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和磨合,达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提供实习岗位的共识,是有效开展集中顶岗实习的重要前提。

第二,基于岗位核心要求的校企协同质量控制。虽然学生在集中顶岗实习前已经完成了相关综合素质课和专业能力课的学习,但是每个企业和岗位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明确具体的岗位核心要求,并依此制定培训、考核、沟通机制等方案,校企协同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是集中顶岗实习的重要环节。

第三,校企制度与人员的有机融合。校方有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和专职导师,企方也有实习生的管理制度和专业培训师。如何充分理解双方的制度内涵和导师的角色,整理出既能符合学校的管理要求又有利于企业进行实习生管理的集中顶岗实习制度,如何使双方导师能配合指导、协调沟通是校企双方顺利开展集中顶岗实习的重要保障。

集中顶岗实习质量控制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习工作岗位。华好学院首届毕业生全部来自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美容会所管理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情商,掌握美容、保健、养生、营养及会所管理等相关知识,具有员工管理、顾客管理、销售管理、美容养生项目组合及运用等美容会所经营管理能力,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与管理复合型的店务管理人才。基于此人才培养目标,由校企双方领导班子组成的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召开专项会议,共同商议,达成共识,优先考虑人才培养的需要,面向华好集团旗下的所有品牌以及广东、北京、浙江等12个省市的商,筛选出省级经理助理、会务助理、加盟招商助理等一系列与学生专业吻合度较高的实习岗位。

第二,根据实习工作岗位界定岗位核心要求。明确实习岗位后,校企双方共同对此次顶岗实习的岗位核心要求进行界定:首先是职业认同感,即学生“想不想做”,主要影响因素有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行业企业认知、社会因素等;其次是综合素质,即学生“能不能做”,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具备积极的心态,是否自信,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专业技能,即学生“会不会做”,主要指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第三,围绕岗位核心要求构建集中顶岗实习质量控制体系。围绕以上岗位核心要求,校企双方协同规划与准备,协同实施与管理,协同考核与完善,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对此次集中顶岗实习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过程质量控制,以解决以上所述集中顶岗实习质量控制的第二和第三个难题。各个控制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集中顶岗实习质量控制的实施过程

(一)事前控制

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导师制度及岗前培训是集中顶岗实习事前控制的三项关键内容。因此,校方除了需制定常规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外,还需制定《实习生项目方案概要》,对集中顶岗实习的岗位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企业导师工作机制以及岗前培训体系的设计等做出明确说明,为顶岗实习的质量过程控制提供制度保证。

对于实习生的岗位任务和考核办法的制定和落实,由企业负责制定《实习生工作任务卡》和《实习生工作评价表》,帮助实习生和导师明确实习岗位任务和考核的方式方法。另外,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秀商,向其推荐实习生,并且由企业的驻地大区经理和督导负责安排实习生的工作任务和跟进考核。

对于企业导师工作机制,校方负责制定《企业导师系统工作指引》,对企业导师的选拔和权责进行说明。企业任命其培训中心总监作为项目负责人,并且选拔多名资深经理人和培训师担任学生顶岗实习导师,以项目小组形式对学生的集中顶岗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

对于培训,校企双方各施所长,各尽其责。校方主要负责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重点在于调整学生的心态,提升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工作的适应力;企方为实习生制定详细的岗前培训计划,包括企业特训会和品牌培训等,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起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培训内容如图2所示。

此外,企业的招聘小组到学校对报名参加华好集团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职业性格测试和面试,并结合校方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在校表现所进行的评估,最终确定入选学生名单及其工作岗位。

(二)事中控制

沟通平台的搭建是进行集中顶岗实习事中控制的基础性工作。校方专职导师不仅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顶岗实习系统,还建立起由实习生和校企双方导师组成的腾讯群和飞信群,并使其成为相关信息的主要窗口和学生交流实习心得的重要平台。另外,企业导师还建立面向各自指导小组的微信群和商反馈系统。校方专职导师通过在顶岗实习系统上查阅周记,了解实习生的心态变化,借助沟通平台引导“正能量”并进行安全教育。此外,也会通过电话对个别情绪需要调整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辅导,为实习生提供理论知识援助等。

企业方导师则通过查阅实习生上交的工作日志、在线答疑以及实地指导等,在关注实习生心态的同时重点关注实习生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导师每两周定期碰面,交换所了解的信息,明确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协同对实习生进行跟踪辅导。

(三)事后控制

实习生在集中顶岗实习期间是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所以,学生的实习成果展现也分为在校内的展现和在企业的展现。在校内,实习生通过“师生座谈会”与学校相关教师交流实习期间的各种收获,对学校完善集中顶岗实习制度提供建议,并通过“经验交流会”向来年的毕业生做经验分享。在企业内部,实习生通过参加业绩成果分享会,获得企业导师和直接上司的肯定和改进建议,并且对企业完善实习生项目的制度和运作模式提供建议。

集中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考核主体包括企业导师、实习生直接上司、实习生所服务的商、校内专职导师和调研报告指导教师。其中,企业的评价主要围绕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校方的评价则主要围绕实习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心理成长、纪律表现和毕业调研报告等。

此外,校方以问卷形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企业则收集各方反馈信息对实习生表现进行评估分析。最后,双方以项目总结会的形式对此次集中顶岗实习过程质量体系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完善措施。

集中顶岗实习效果评价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华好集团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54%的学生的表现表示非常满意,对其余学生的表现也基本满意。另外,学生也高度认可集中顶岗实习的效果,过程中没有学生表示或最终退出实习,其中有86%学生认为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有95%学生认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对公司的满意度达到100%,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也达到79%。

经验与启示

第一,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才能保证集中顶岗实习的效果。与分散顶岗实习不同,集中顶岗实习涉及的学生人数和岗位较多,需要双方领导班子在岗位提供、制度融合和人员配备等方面达成共识,也需要较为完整的制度设计和严密的安排以保证有效运行。因此,集中顶岗实习需要学校和企业的直接对话,而不仅是专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或者是学生与企业导师的对话,这是对集中顶岗实习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

第二,集中顶岗实习需要明确校企双方的不同角色定位。在集中顶岗实习中,学校和企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学校在顶岗实习前完成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课堂教育后,在顶岗实习中更多担当的是调整学生心态和提供理论知识援助的角色;企业则从行业企业需求的角度向学生提出要求,对学生的实践表现给予指导。

第三,集中顶岗实习要注重事中、事前与事后控制的结合。事中控制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事前控制的结果。在此次集中顶岗实习的事前控制中,校企双方都非常重视选拔、培训、导师安排和工作任务安排等工作,这些为学生集中顶岗实习扫除了不少障碍。而事后控制中的实习成果展现、总结与分析等,既对实习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产生正面的影响,又对下一届学生的集中顶岗实习起到宣传作用,同时也会有利于集中顶岗实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华好学院是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美容化妆品行业的知名企业广东华好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二级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师资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面对新的就业形式,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知识,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规划设计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后一层次人才的艰巨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职业院校实训教师的肩上。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强调了职业院校实训教师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高职高专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重要力量,而产学合作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最后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实训课程开发、实训教学教材建设的主力军。

一、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学院对实训课程的管理尚有欠缺。一是理论与实训课程不成比例。压缩实训环节,提高理论教学课时量无形中压制了实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实训课程缺乏考核标准。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对实训教学效果的考核仍沿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方法,只要学生参与了实训过程,完成了实训报告,一般都能取得该课程的合格成绩,至于学生是否真的锻炼了动手能力、获得了一技之长,没有一个严格的指标去考核。三是教学过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生要想取得一张职业岗位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还要另找渠道,重新学习或参加培训。显然,上述种种现象,均背离了设置实训课程的初衷。从而导致了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习风气等一系列问题。而实训师资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办得好,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问题,特别是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的问题。如何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是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实训师资的现状

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却不够。我们对多所高职院校师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实训教学师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训师资缺乏

由于学校在经费上、人力上的不足,以及引进和培养渠道的不畅通,使高职院校现有的“双师型”队伍还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要求“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应达到专业教师的70%”。而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天津市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60%左右。同时各高职院校按照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的标准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他们缺乏真实的企业实践,专业技能仅限于“纸上谈兵”状态。如果扣除这一部分,则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30%左右。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虽然各院校从企业引进了一部分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但这部分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普遍缺乏教育理论背景,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综上所述,由于实训教师数量更本达不到1:14这一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因此在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一名实训教师要指导几十名学生的实训,致使学生的实训演变成了自主实习,教师的监管力度不够,指导作用更无从谈起。这样做造成两个结果:1,实训教师一身轻松,但无法掌握学生实习效果;2,学生实习放任自流,真正获得的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较少。

(二)实训师资职称结构不合理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天津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副高及以上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基本趋于1:1:1。但从事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较高的教师多年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较多,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由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担任,或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主持,几名青年教师辅助配合完成。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吃苦,但综合比较起来教学经验不足。实训师资队伍的职称状况与专任教师队伍的差距十分明显,表面上看是职称的差异,实质上是教学水平的差异。

(三)实训师资学历偏低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据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21.28%,大专及以下占5.32%。学历的整体提升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难点,特别是研究生乃至博士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升职业教育师资层次的突破口。

(四)实训师资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教师还不能“能文能武”,也就是既能动手,又能上讲台。有些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既没有受过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也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实训基地中缺少既精通理论、又懂技术、也会操作的指导教师,很难保证实训的教学质量。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又缺乏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

(五)实训师资待遇不高

长期以来,实验室、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辅助教学单位,从事实训教学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与被认可的工作量之间存在着不相称的问题,造成与专任教师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六)聘任兼职实训师资存在弊端

兼职实训教师大部分来源比较广泛,他们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既能解决高职院校自身实训师资队伍的不足,也能弥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缺憾,把工程中的实际做法传授给学生,他们能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补充力量。但兼职实训教师也存在弊端,他们的实训教学工作往往具有阶段性、动态性,不够稳定,加上教学方法的欠缺和对学生了解程度不够,不能象职业教师一样因材施教,而且对兼职教师也缺乏有力的考核标准,导致只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三、对高职院校实训师资能力的认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毕业之后应能直接上岗,毕业生应该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能工巧匠;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出校门时,就应具备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并得到社会的考核认可。高职学 院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实训教师。所谓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首先应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即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其次,他们还应有较好的行业或职业岗位的专门知识及实训能力。一方面具备行业或职业岗位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具备较强的上岗工作的能力——从事相关行业或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如预算专业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到建筑公司就是预算员或造价师;装饰设计专业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到设计公司就是设计人员,能应客户的要求拿出确实的作品。最后,他们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具备把行业或职业岗位知识及职业实践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训的能力和把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牟力的能力。他们应既能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教学开发和课程开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又能参与新产品、新技术等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因此职业学校实训教师实际上应该是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称证书,另一方面还应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四、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实训师资的培训制度

对在职实训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旨在提高在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对每位实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做到定好方向、定好目标、定好措施,并根据教师的情况和发展,及时加以调整。各高职学院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举办讲座、专题宣专等多种方法,加强实训师资的教育理论学习,以便提高实训师资的教学水平。如分期分批把中青年教师送到企业顶岗培训;校企合作,利用寒暑假的实训,让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聘请企业专家和校内的专家开办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等等。通过培训,实训师资不但具有了较高的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实训经验,讲起课来言之有物,既能联系生产实际还能指导学生实训,教学效果显著。

(二)依靠相关政策扶持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价值取向,以及部分人的偏见,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实训师资,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造诣较深的中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这不利于教学及研究的连续性,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更加成了一句空话。为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实训师资,特别是中青年骨干实训师资的切身利益,制定相关政策,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研究、进修和生活环境,从各方面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三)加强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应了高职院校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教育系列中级以上职称及基本素质和能力,又具有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职称(如工程师、造价师等)或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训和科技开发能力与素质的专任教师。为了保证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保证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光靠引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立足现有高职院校师资的培训和培养,使现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四)外聘企业兼职教师

外聘一定数量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工作经验、处于生产一线且对新技术、新工艺有亲身体会,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做兼职教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带动在校教师提高实训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这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可取方式。

(五)制订合理引进人才的计划

引进人才补充实训师资队伍不仅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实现学校为社会输送紧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制定合理引进人才的计划。可以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动态考核的机制,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实训能力较强的专家来校工作,要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六)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高职实训师资队伍是为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服务的,我们可以根据本国的国情、教育水平,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训师资队伍。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相当大,几乎在80%左右,我国的情况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在20%左右;德国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除了对学历有严格要求外,对工程或社会实践经历也有明确要求,要求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但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师资,半数以上是从高校毕业直接任教或从其他高校调入的。所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的一些实训师资模式,对我国的高职实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