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

时间:2022-02-15 21:11: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工程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 专业硕士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30-03

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基础是从事复杂机械装备设计、先进装备制造、机电系统控制与监测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机械工程实践环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时间较短,开展机械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及开发技能,同时满足机械工程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

1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方向的确定

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及工程能力培养要求,才能确定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该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的设计、分析、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现代制造工程,机械性能分析、设备故障诊断、状态监测与维护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技术,工业设计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具有从事机电新产品、制造装备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水平高,掌握先进设计、分析、检测、制造等现代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

由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现代设计与方法、先进制造与装备、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向。

2 培养环节的设计

2.1 实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该领域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且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一学期内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般由学校导师所合作的单位内具有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指导学术、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的模式为主。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特别是理论部分)的指导。学校导师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负责。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经常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共同指导从而保证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4-5]。

2.2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6]。学位论文形式可根据行业特点,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课题最终成果,要以具体的设备、系统来体现。学位论文完成后,按有关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审议,充分考核其实践能力,验证课题论文具体实物成果,然后才能将相关材料上报研究生院,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获得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3 实践课程的设定与实施

3.1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代设计与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实现。该实践通过使用ProE绘图软件和PowerMill软件以及数控机床来实现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首先学生通过使用ProE软件来设计出需要的加工零件,然后将绘制好的加工零件导入到PowerMill软件,通过此软件来实现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需要加工轨迹代码,在仿真检验后将代码导入数控机床中来实现零件的加工。图1为学生完成的零件三维造型及加工轨迹设计。

3.2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在对先进制造与装备的认知基础上的实践能力。该实践课程培训在西门子840D SL数控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如图2所示。教学试验台上配有针对机床常见情况(如运动、故障报警、加工状态)的演示盘,通过各种信号灯的显示可模拟机床的刀库的旋转、换刀以及机床辅助动作的状态。学生可进行西门子840D-SL系统的连接调试、西门子840D-SL系列S120伺服轴调试、西门子840D-SL系统参考点建立调试及故障诊断、西门子840D-SL系统所用Step-7 PLC指令编程与调适、ShopMill CAD/CAM编程实践、PCU单元OEMs HMI扩展界面开发与编辑、SIMATIC WinCC flexible开发工具包的使用及数控加工程序测试,完成图形仿真训练。

3.3 机电系统测控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方向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测试和控制技术的认识与实践能力。该实践通过数据采集卡来实现对模拟量的采集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控制,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据采集卡是如何将外界的模拟量转换成电压,然后将电压转换成人们熟悉的数字值;明白数据采集卡是如何控制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编程来实现对直驱试验平台的控制。通过该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先进制造与装备的概念,还能够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位机来调用动态链接库函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图3是学生通过变成编程软件实现的简单测控界面。

4 结语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过上述环节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为我国制造行业提供实用型科研、技术人才,间接促进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宝营.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5,13(25):120-122.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设备监理》编辑部.工程硕士培养应以行业队伍建设需求为目标――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高彦芳副教授[J].设备监理,2013(2):34.

[4] 郑文轩,杨瑛,田贝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154-155.

第2篇

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缓解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人才培养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对于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刚实施了两年,全国各高校均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可借鉴,如何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培养质量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已成为相关培养院校的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培养具有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供应形势的日趋紧张,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石油企业近年来迅速扩张,大量引进人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反映了石油石化行业和石油科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对人才复合型的要求,也体现了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适应性和服务能力的期望。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必须迅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式、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能源经济形式下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十二五”和中长期石油规划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对机械工程学科来说,它既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学科,又是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2]。为了满足国家制造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应以全面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

三、当前石油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为拓宽知识结构,石油院校大批增设课程门数,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形中缩减了课程本身的学时和内容,使教学知识面过窄,课程内容浅显。同时,大多数选修课较为传统,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术信息匮乏。机械学科是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受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影响显著。目前,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战略目标和科研动态,难以掌握学科的最前沿信息,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与突破[3]。

3.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院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另外,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新增的导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满足机械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4]。

四、石油石化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掌握机械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给我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强特色、求卓越,加快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发展主题,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地依托校内基地,联合行业共建,寻求企业支撑,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培养过程上,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构建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特定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石油高校的行业背景和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对复合式、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分析石油工业面临挑战、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应注重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石油机械装备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

转贴于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一种专业学位的界定,体现其性质和特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标准等内容[5]。石油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应着眼于“实用、创新、复合”的培养目标,积极摆脱学术型学位硕士突出理论学习的影响,深化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夯实专业基础,实习、实践主要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位论文内容要求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

3.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只有拥有一个新颖的适用面宽广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知识结构特征的研究生。机械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其课程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出发,加强基础课的宽广性、综合性和专业课的先进性、实用性,突出研究方向。同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尤其是设置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关课程和反映石油机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前沿性课程,以此体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4.以协作培养为突破,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研究生受教育的过程最主要依靠导师知识的传授,科研活动的指导、学术问题的探讨等。因此,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而且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和科学学风[6]。目前,针对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理念,“双导师制”为多方协作培养、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提供了一种思路。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学术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共同承担课程实践过程、项目技术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7]。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侧重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校外导师则侧重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解决“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的同时,体现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协作培养人才的一系列载体,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3篇

英文名称: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Welding Institution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360X

国内刊号:23-1178/TG

邮发代号:14-1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任务驱动;教学

1 前言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高等学校工程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工程材料和热处理的相关知识,并且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内容相对复杂、抽象,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任务驱动法是将课程任务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机械专业主要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人才,将课程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根据其特点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教、学、做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构架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任务中心,在问题动机、实践任务等驱动下开展教学的方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以知识的构建为基础,通过以提出问题、提出任务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目标的教学方式。将任务驱动法教学导入《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框架下,将总体目标分为一个个小目标,根据学科的特点明确教学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教学安排。

3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方法

3.1 根据职业特点确定能力培养目标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机械专业类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将材料的加工与热处理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根据专业和职业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学习。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机械工程材料以及热处理工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件加工的全过程、了解热处理工艺的特点、根据零件要求合理选择热处理方式,实现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与课堂上的学习的整合,在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3.2根据岗位需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对于未来机械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相关行业与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与学生的岗位发展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本校所开《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总学时为63学时,其中的教学内容包括金属学的基本知识、机械工程常用金属材料、陶瓷材料与复合材料等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对其中一些理论性强、岗位实用性较差的内容进行压缩,为了满足现代岗位的需求,及时补充新知识,确保教学的时效性。

3.3 以任务过程为导向的组织教学

任务引导型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教学组织,需要采取问题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学导入,让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课程组织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组织中,以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教育行动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分为相应的项目组,从而完成教学。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根据项目布置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3.4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并不相同,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差异化教学,以异质小组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整体提升。任务导向式教学需要以学生的情况为基础,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安排,有意识的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明确发展方向,同时相应的教学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

3.5 以任务为导向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任务导向的实验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原有实验主要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的提升有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加入以任务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让学生能够了解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材料,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企业典型应用为载体, 实现以实例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借助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以将学习过程转化为 “企业现场情景的再现”, 实现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的学习目标。

3.6 以学生创造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主,为了确保学生得到提升,取消传统的书面考核,而取代以综合性应用知识的考核,能够深化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项目报告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考试,能够让学生在任务的基础上,对任务进行思考与分析,并且就此开展资料搜集,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任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通过“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工艺选择”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本校近年来开展《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任务教学,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组织、教学的开展等方面开始,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情况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树明.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设计--以“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为例[期刊论文]-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4)

[2] 李蓉.陈志平.张巨勇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堂教学改革[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2014(19)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 测试技术 创新能力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54-02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了各个学科领域,探讨新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是现代测试技术总的发展方向[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项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具有发展性与不定性。任课教师一定要紧跟学科与学术发展动态,积累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构筑扎实的专业基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历年来该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多个专业都将其作为本科专业课程。该课程对于构筑机械类本科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拓宽研究思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内容

针对我校人才培养定位,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科学安排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介绍现代测试技术发展态势,讨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趋势;随后介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共性知识和各种传感器所依据的定律和效应,重点分析基于传感器的各种基础效应,使学生对传感器有全新理解;然后对智能传感器进行了全面介绍,包括智能传感器的结构与系统、智能传感器的功能特点、智能传感器中的软件、设计与制造等;最后重点介绍近年来出现的几种新型传感技术,如磁流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MEMS系统、机器视觉、无损检测、多传感器融合等。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把握了重点、难点和新技术的动态,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以传感新效应、新原理、新技术为重点,同时将传感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信息处理这一抽象理论知识能有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由于上课学生涉及多个专业,根据学生背景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部分内容,如汽车安全状态监测、信息解耦、多信息融合、网络化传感、机器人控制等内容。此外,在教学环节上还设置了实践环节,安排了自学内容和研究热点问题,通过撰写相关的课程论文,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总结写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际前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论文选题和科研打好基础。总体来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和行业性。

2 教学方法

开课学生对象主要为大二和大三学生,他们已经奠定了初步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在于传递知识,而更注重激励思考,讲授的重点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如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以及如何分析事实和综合事实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门工程技术类综合性课程,涉及大量基础理论知识及传感技术研究进展的内容[2-3]。针对本科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运用问题启发式、发言讨论式和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研思路。

(1)问题启发式。不能把问题启发式教学简单、片面地看成就是在课堂中多提问,而是多让学生练习。教师的教学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首先向学生介绍某一类研究专题或方向大致的研究内容与进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构思研究方案,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最后由学生设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介绍光电绝对编码器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它是一种角度编码器,可以将角位移转换成二进制编码,方便与计算机连接,具有非接触性、体积小、分辨率高、可靠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然后分别介绍绝对编码器的二进制码盘和循环码盘,启发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讨: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编码方案?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是什么?如何设计一种新的编码方案? 该编码方案可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2)发言讨论式。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小组或集体讨论,再由教师作总结分析。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完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言讨论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语言表达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在此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4]。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我们在讲授传感器特性时,布置的一次讨论题目是研究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根据不同传感器的特性谈到了多种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同学们也发现实际传感特性往往与多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压力等)有关,因此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传感器的多维因素补偿。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之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项目驱动式。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入手,通过结合实际课题项目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安排一些实际课题项目让学生完成,或者直接让学生参加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去,给学生创造科研实践的机会,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情感和提升科研素质。教师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授课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纳入教学之中,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及时更新[5]。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将课程内容与教师具体科研项目结合。一部分学生参与了相关课题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了主动性、创造性,使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解题变成有趣的试验过程,培养了研究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了以科研项目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将科研项目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有一些学生已经申报了专利、发表了学术论文[6-8]。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对于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有着良好的补偿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研创新的能力。

3 教学手段

教材是本科生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目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国内可用教材众多,教学基本上都以知识体系为顺序。先讲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然后依据不同传感原理介绍几类传感器和相关应用,如电阻式、压电式、电容式、电磁式、光电式传感器等,一般还配有几个简单的传感原理演示和验证试验,过多地强调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精心选择口碑较好的教材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此外,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我们还编写了补充讲义,新增了近几年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新发展。力争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该课程,掌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根据讲授内容,教师带有关实物在课堂上展示,使枯燥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根据讲授内容,教师提出有关工程实际案例。以工程应用背景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通过例题、习题和思考题的内容选编和精心设计反映传感器技术在当代科技和工程实际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增加课程信息量,我们还采用Flash、Powerpoint等多媒体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了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进行教学,借助Matlab、Proteus、Labview等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演示和实验验证,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变粉笔黑板式教学为现代电子教学,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4 实践环节

近两年,我们购置了一批功能更为齐全和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精心安排了一批实验项目,将原来单纯传感器原理验证性实验改变为与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或企业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对一些想学习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课程知识的学习,完成一个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同时,开放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结合课程知识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开展DIY电子设计制作等,并将这些活动的成果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建立起以全面发展为导向,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9]。此外,利用假期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千名教师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的契机,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地考察、现场学习,与企业开展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学们在活动中能很快发现课堂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而且一些老师回来以后有了很多的好想法、好点子,也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实践形式,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服务社会的机会,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 结语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在机械类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表明,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及时地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采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快教材和课件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重视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岳春生,许宝庆.浅谈工业仪表及关键测试技术的发展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0):26-27.

[2] 王保建,刘吉轩,陈花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5):120-123.

[3] 徐琳,李伯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现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49-50.

[4] 王杰.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以液压系统故障诊断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20-222.

[5] 刘韵璇.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浅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22):155-156.

[6] 王翠,王中任,张振华,等.车削工件表面粗糙度在机视觉测量装置的设计[J].装备制造技术,2012(7):46-47.

[7] 王鹏飞,王中任,秦凯歌,等.基于机器视觉的积屑瘤在机监测的实验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7):4-5.

第6篇

一、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发展目标

实践教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深化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建设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团队为保障;以实施教学、竞赛、科研相结合的发展为导向;实现实验教学“设计、制造、控制、检测”四位一体的教学平台;形成立体化、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信息化、网络化、多方位、开放式实验中心。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按照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科学设计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实训、工程(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核心理论与技术,要加强学生综合利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训练,增加必要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比例。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内外”结合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构成;分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如图1所示。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传统专业现代化。应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专业。控制、信息、测试、网络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贯穿于机械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应用整个过程,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实验中心设备紧跟科技的发展,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质量人才。2.实践教学体系立体化。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平台上进行各个实验课程的整合、改造、提高,以四个实验类别为层次,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构成实验教学新体系。新体系打破原有机、电分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训练项目整合为4个层次10个模块。如图2所示。3.实验内容模块化。以学生为主自主选择训练模块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把基础型、综合设计型与研究创新型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不同阶段训练的需要,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开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4.实验教学网络化。(1)实验内容的网络化:实现由单机向网络的综合实验发展,现已建有CAD/CAM局域网,虚拟制造网络平台,与学校网络平台互通,有效地促进了机电工程实验教学由单机技能教学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的集成技术教学的转化。(2)实验管理的网络化:中心将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将实验教学课件、网上预约实验、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内容都放在网上,使学生能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网上学习、与实验教学互动。目前部分实验室的计算机已联网运行,供学生预习。5.实验中心开放式。(1)中心成为学生服务平台,对全校学生开放,开展科研训练、机械创新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等,按需要配备专人指导,提供场所、设备及技术支持。(2)中心成为教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全校教师教学、科研服务,使中心成为产学研基地。(3)中心成为对外服务平台,先进的、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为天津市、滨海新区,乃至全国提供服务,通过举办了各种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竞赛,实现了资源共享。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完成了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等完整的产品开发过程,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技能,达到了培养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作者:尹明富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第7篇

1.美国高校。仅为大四学生开设顶峰(又译高峰)体验课程,基于工程学开设,绝大数高校(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是(专业)必修课,从3学分到分,学生自行选择,有的甚至长达三个学期,学分也从分到18学分不等。还有课程属于选修课,通常能拿到3~4个学分,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解答,不要求写毕业论文。教学的模式是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接受指教学内容和方法。打通学生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壁垒。科目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主题,整合经验。专家评估后,编写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考核方案等。

2.德国高校。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多偏重于应用,毕业设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提供经费、制定法规和优惠企业的政策,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1)本科生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为两年,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和淘汰。第二阶段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规定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习和毕业论文,第五学年,学生花3~6月时间写毕业论文[5]。(2)毕业设计选题。①大企业在网站或报纸杂志上贴出课题信息,学生申请企业选择是否录取。②小企业由校内相关部门企业需求信息和课题内容。③一些校内课题信息。(3)毕业设计管理方式。①一旦学生被企业选中,企业就会派一名工程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要求、课题截止时间、预期结果等。②学生在设计课题一段时间后,要找导师审查课题。(4)毕业设计基本要求。①大约100页的文字材料、论文格式、需要的图表说明。②对于论文的质量控制,坚持应用为本。即使课题未能完成,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获得通过。(5)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五分制评定。毕业论文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而得出的平均分数是毕业的总分。评定毕业论文原则上有两位考官,其中一位是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定者,另一位(教师或毕业设计单位工程师)由考试委员会主席委派。两位考官在评定毕业论文中发生意见分歧时,以地方性考试规则的评分办法为准。成绩由学校教授给出,毕业设计单位不参与成绩评定。

二、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及实践

提出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指导老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管理,对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

1.时间安排。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下学期,16周,每周5天,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证8学时,学时总数是640学时,便于集中做好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学生。缺点是学生没有充足自由安排时间,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暑期期间,重点学习冶金工艺、相应重点设备结构、传动原理及零件或材料加工机理。大四上学期,基础知识学习、夯实及拓展专业知识、研究及设计工具掌握。如本课题组研究重要方向之一,金属材料控冷强韧化,就需要学生学习流体力学、传热学及材料相关理论,并且熟悉研究及设计工具,如流体仿真软件Fluent、有限元软件ANSYS、设计软件CAD二维或三维等掌握及熟练应用。大四下学期,进入学校规定的毕业设计阶段,重点是研究及设计方案的创新。

2.结合生产实际或者实验室建设任务,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本专业选题绝大多数仍然以冶金行业中课题进行设计及研究。作者所在的“金属材料控冷强韧化”研究团队,分为钢板、钢管、棒材及型钢等方面控冷题目的设计或研究,根据品种规格,在一大题目下,分若干小专题。如“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研究与设计”题目下,有几小专题“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影响因素研究”、“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上料装置设计”等,这样选题能对学生进行流体力学、传热学、液压传动及机械等各专业的综合训练。对于已经明确就业意向或者是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讲,作为指导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在就业时的选择以及需要设计相关的毕业课题,如准备读研学生分配做论文(研究)类题目,拟到公司就业学生分配做设计类题目。

3.借鉴国外高校做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如“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研究与设计”题目的几个专题,研究题目可以为设计题目提供设计合理结构参数,设计题目又可为液压设计或研究题目提供合理结构模型。

4.国内设计成果主要有二类:设计类提供图纸,设计类课题的设计图纸工作量,一般控制在4~7张(折合A1);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有用计算机绘制的图纸;研究类提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使用计算机打印。将毕业设计成果多样化。只要能反映学生的创新成果,达到学生锻炼的目的成果形式均可。

5.采取“专题讲座”、“学术汇报”、“个别辅导”、“科研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指导方式指导学生。第三类是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提高设计质量。但必须组织得当,在校企联合中“以我为主”,坚持学校主导作用。

6.毕业答辩时,一般会根据专业大类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单独答辩,答辩组对学生的态度、能力水平、论文质量及应用价值给出评定意见,给出成绩。以答辩组成绩为最终成绩。建议还是建立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组共同给学生成绩较为合理,当然可以给答辩组成绩更高的权重,有的高校达到50%。作者所指导本科生中,优良率一直较高,尤其是在设计方面,图纸规范,结构合理,较好地传承了我们工科院校对本科生进行良好设计综合训练的传统。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英语;句法特点;翻译技巧

0 引言

机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工程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占有基础和核心地位。机械工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是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国际间工业技术合作交流日益增多,机械工程技术的各种技术文献资料的翻译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机械工程英语的翻译愈发重要。

翻译的境界是“信、达、雅”。是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翻译文章本身的优雅。科技工作者通过了解掌握机械工程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方法,不仅可以提升自身专业英语翻译水平,也有助于帮助国内相关企业引进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企业产值产能,开发新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本文试从机械工程英语的句法特点和在实际翻译中的运用技巧进行探究。

1 机械工程英语的句法特点

1.1 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大量使用被动语态是科技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可以使表述更真实客观,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教授John Swales(约翰.斯韦尔斯)认为,科技文献中有三分之一的谓语部分都是由被动语态构成。机械工程英语通过准确严谨的解说,对事物属性、运动过程等客观事实描述,反映对象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规律性,避免了主观臆断,具有信息量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由于表达的意图不反复指出施事者,或因主体不重要,或不值得提及,而在句法上多使用被动语态。通过使用被动语态,进行连贯的逻辑推理,更有权威性。此外,使用被动语态可以在句子开始部分就突出所要强调的最重要的内容,使句子更加紧凑。

如:When leader bees executes the search in neighborhood to generate new food sources, multi-components of every source are changed simultaneously to enhance their local mining capacity. 引领蜂执行邻域搜索生成新蜜源时,同时改变蜜源的多维分量,以提高局部开采能力。

1.2 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

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是科技英语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每个英语简单句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如果一个长句中有几个动作,必须将其中一个作为谓语,剩下的作为非谓语动词。科技英语要求句意严谨周密,行为简洁紧凑,因此在文献中使用更加广泛。该结构的使用能更准确描述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位置和状态的变化。一般而言,非谓语动词有四种形式: 动名词V+ing、现在分词V+ing、过去分词V+ed和不定式to+V。例如:

1) Process planning emerges as a key factor in CAD/CAM integration because it is the link between CAD and CAM.因为在 CAD 和 CAM 之间的联接作用, 工艺规划脱颖而出成为整合 CAD/CAM 的一个主要因素(动名词planning作主语)。

2) Standard NC machines greatly reduced the machining time required to produce a part or complete a production run of parts, but the overall operation was still time- consuming.标准的数控机床极大地减少了加工单一零件或完成零件整个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加工时间, 但整体的操作依然费时( 现在分词machining作定语,动名词time-consuming作表语)。

3)The automated systems available now cut metal about 70% of the time, and the goal is to com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having them remove metal 100% of the available time.现在的自动加工系统加工时间占总时间的 70%, 我们的目标是要使它们的切削时间尽可能接近总时间的100%(不定式to come作表语)。

1.3 名词化结构的使用

R・夸克等编著的《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在论述科技英语中复杂的语法现象时,提到了科技英语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即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名词化结构指的是大量使用名词、名词词组和短语充当某种语法成分,在科技英语里往往会转化为由名词充当这种语法成分,使文章更准确、客观、严密。科技英语的名词化结构主要是具有动作意义的名词+介词+名词,如:In the case of all motor vehicles, friction is essential in the operation of brake(所有机动车辆的制动器工作时都需要摩擦) the operation of brake相当于 the brake operation该介词短语的名词在深层中转换(shift)或变异(variation)为动词,构成了动宾或主谓的关系。

1.4 长句的大量使用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107万词的计算机语料库统计,科技英语的平均长度为21.4个词,7个词以下(含7个)的短句仅仅占8.77%,超过40个词的长句占6.3%(方梦之,1989)。由于机械英语在陈述事实或描述过程中必须严谨、精确,语言中会加入一些修饰性或者限定性的语句,对长句的运用不可避免。

如:While followers perform search in neighborhood, the hybrid algorithm uses the 2-individuals tournament and blend feasibility rule to select the followed leaders, and then employs differential evolution operators to generate new food sources, so it can maintain the diversity of food source population.(跟随蜂执行邻域搜索时,按2元锦标赛和混合可行性规则选择被跟随的引领蜂,再应用差分进化算子生成新蜜源,可维持新蜜源的多样性。)

2 机械工程英语的翻译方法

2.1 利用网络电子工具翻译确定词义

利用网络电子工具翻译顾名思义即通过互联网、电子词典、电子参考书等一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方法,借助网络查阅检索文献信息资源。和传统的工具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查找相关信息,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查阅资料变得十分方便,谷歌、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大英百科全书、各种专业电子词典应有尽有,容量无限,实时更新且便于摘录,省时省力。

如:机械工程中的常见术语suction screen吸入滤网,bearing seizure轴承咬粘,chock block止动楔,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ECU(Engine control unit)发动机控制单元。因此可以先将专有名词输入互联网,确定词义并摘录,为下一步的翻译做准备。

2.2 被动句的翻译

2.2.1在翻译过程中,如保留英语原来句子的主语,可直接翻译为汉语的被动句,采用“被”、“由”、“使”、“予以”、“为…所…”。如:Gears are widely applied in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devices(齿轮在机械传动中被广泛运用。)The tool post is driven forwards along the carriage at the correct speed by the lead-screw, ensuring the threads on the work-piece to be of exactly the right pitch(刀架为丝杆所驱动,并沿着拖板以精确的速度向前移动,从而确保工件上的螺纹节距完全符合要求)。

2.2.2 原句主语无生命且没有by引导,译为汉语主动句,原句译句主语一致。如:Both the hob and the blank must be rotated at the proper angular-velocity ratio(滚齿刀和毛坯必须按正确的角度旋转)

2.2.3翻译成汉语主动句,加上具有泛指意义的词语做主语如:我们、人们、有人,把英语的主语议程汉语的宾语;原句的主语在翻译中变成动词或者介词宾语。如:The third equation is obtained from the assumption(我们根据假定得出第三个方程式);The thickness was expanded to 20cm(把厚度增加到20厘米)。

2.2.4翻译成独立成分

如果英语中有note(注意)、report(据报道)、state(据称)、find(据发现)、say(据说)、know(众所周知)、hold(人们认为)等谓语动词,且常用句型是It is +Ved+that-clause或者主语+be+Ved +V将英语被动句的谓语单独翻译,使其成为一个汉语句子的独立成分,用逗号分开。This thesis is stated to be in comply with the recent scientific research(据称,这篇论文符合最近的科学研究。);It is known to all that this is the truth(众所周知这是真理。)

2.3 词性转换与转译法

为了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或达到某种修辞效果,翻译中往往需要进行词性转换,将英语句子中某种词性的词汇翻译成汉译中另一词性的词语。如:The resulting pressure distribution is different from which has been assumed.(所a生的压力分布与事前设想的情况不尽相同-----形容词转译成汉语动词);Coating thicknesses range from 0.2mm to 2.0mm.(涂层厚度的范围是0.2mm ~ 2mm-----动词转译成汉语名词)

2.4 长句的翻译

由于机械英语中的长句通常包含多个从句的主从复合句,兼有多个并列和主从关系的并列复合句,带有多个并列成分或者修饰词语较长的简单句。翻译的时候,应仔细阅读原文,弄清原文的句法结构,找出句子主干、中心内容及其各层次含义,分析逻辑关系,最后提取主干,按照汉语表达习惯及机械工程英语专业规范,作出恰当的翻译。长句的翻译方法有:顺序译法、换序译法、拆分译法等。

例1:Since EAs is a kind of stochastic algorithms for the 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s, the constraints also need to be handled when solving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译文:由于进化算法是针对连续变量无约束优化问题而提出的的随机算法,因此求解约束优化问题时还需处理约束条件。其中since引导条件状语从句,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长句拆分,逐一顺序翻译。

例2:This is why the hot water system in a furnace will operate without the use of a water pump,if the pipes are arranged so that the hottest water rises while the coldest water runs down again to the furnace.译文:如果管子的安装能使最热的水上升,而最冷的水流下来后再回流到锅炉里去,那么,锅炉中的热水系统不用水泵就能循环,道理就在于此。在词句中动作发生时间舜玉和逻辑关系与汉语表达不太一致,翻译时适当调整了句子之间的位置,表达更准确。

3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机械工程英语的各种句法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既要做到忠实原文又要符合译文的语言规范,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的各种特点以及句子结构的差异,弄清逻辑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翻译人员还应当准确理解原文,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各种专业术语,不断加强自身双语修养,善于总结积累经验,举一反三,才能使译文更加准确、通顺、规范、简洁。

参考文献

[1]张晶. 科技英语中非谓语动词的用法 科技信息[J],2008(16).

[2]李丙午, 燕静敏. 科技英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2(2).

[3]严俊仁. 科技英语翻译技巧.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4]刘佳等. 英语的句法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科技视界[J] 2004(17)183

[5]牛跃辉,从敏.工程机械英语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电力教育,2008( 2)

[6]廖福妹.机械专业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 长沙大学学报,2010( 1).

[7]冉明志.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与翻译[J]. 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12(1).

第9篇

关键词:英国高校;本科教学;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李红(1974-),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资助(项目编号:GJ20130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14-03

英国的教育、学术和科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其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巴斯大学成立于1966年,是一所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全英排名前十,在英国国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巴斯大学的电子和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15个学科被评为“杰出”(最高等级)。其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在英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以巴斯大学工程和设计学院的本科生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学制和课程设置、授课形式、设计类项目、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等教学环节进行介绍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分析。

一、教学分析

1.学制灵活,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并重,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巴斯大学工程和设计学院的本科教育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BEng,学制三年或四年)。本科生在入学时只分专业,在大学二年级学期末根据前两学年的成绩申请确定学制。四年制学士学位在学业的第三年增加工程训练实习环节。学士学位根据第二年和第三年的考试平均成绩、设计分数和工程实践成绩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学士学位第I等级(BEng Honours degree class I),第Ⅱ等级、Ⅱ等级,第III等级和无等级。学位等级直接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性质和是否可以申请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有关。[2]这种不同学制、不同等级学位的划分,形成了灵活的培养机制,不但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也为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可能。

巴斯大学每学年29周,每学期14~15周,其中教学11周。机械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课。包括66学分的机械工程和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24学分的数学、计算机工程与软件课程;24学分的设计和材料课程,6学分的实验及应用工程。第三学年学习的课程有30学分的机械工程方面的专业课程,6周12学分的全天的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和6周18学分的工程设计,以及一定时间的工程实践训练。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学”、“热流体”、“固体力学”、“设计”、“材料和制造”、“实验方法”、“工程技能和应用工程”、“测量仪器”、“电子和电气驱动”、“系统和控制”、“建模技术”、“现代制造-综合设计”、“制造和服务”、“结构力学”、“机械振动和噪声”、“工程设计中的材料选择”等课程。与国内该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没有“英语”、“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各课程学分基本为6学分,各学期学习任务均衡。课程体系既重视专业基础和机械原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实践环节。前2学年,使学生了解包括设计和制造等方面的一些最重要的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最后1学年,学习与学位相关的机械工程专业知识,进行全天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和工程设计,锻炼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企业工程管理的能力。

2.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实用高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英国大学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3]根据不同种类的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各种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和教学质量。主要包括讲授课、辅导课、实践课和研讨会等。

(1)讲授课(Lecture)。其在前两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较为常见,课堂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一次课50分钟,教师利用传统的板书结合多媒体手段集中授课,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记笔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一些小问题,师生有一些互动。国内高校此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指定具体的教材,教学内容丰富,力争面面俱到。而英国高校讲授课一般没有固定教材,授课教师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做成课件(PPT)或者讲义,免费分发放给学生。讲义后面一般列有教师制作讲义所参考的和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这样一方面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认真备课,及时了解所讲授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使课堂讲授内容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虽然课堂上看似轻松,仅仅一个小时左右,课下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辅导课(Tutorial、Problem and feedback)。其是讲授课的补充、反馈、巩固和实践。主要是讲解和辅导与讲授课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对讲授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和反馈,导师或者助教处理作业中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完成实践作业,学生分组讨论等等。

(3)实践课(Laboratory、Computer、workshop)。包括基础实验课、上机课和设计制作类课程。基础实验课主要是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基础实验。教师或助教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每次实验提交实验报告,与国内高校基础实验课相似。上机课主要是根据要求完成相关的程序调试、设计作业等任务。设计制作类实践包括设计过程、制作过程、展示过程。

(4)研讨会(Seminar)。是工程学院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

3.设计类项目特色鲜明,为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平台

工程学院与设计学院非常重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设计类项目,此类项目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课程小组设计项目、全日小组设计项目、个人设计项目和毕业设计项目。在这些设计中实行导师制,每个导师负责一组或者若干组学生。导师和学生每周固定时间举行碰面会,学生汇报工作进展,教师检查进度完成情况并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设计类项目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于所学知识实践和创新。

课程小组设计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专门的全天的设计时间,学生利用辅导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完成。成绩占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例如在机械系机械工程专业的Design,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2课程中,要求学生设计福利彩票裁剪和折叠装置。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个人,分工协作完成个人的特定任务和小组任务,最后提交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计划书、构思设计、设计报告、图纸、定货单等。此装置在下一学年将由本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成样机,制作过程和样机作为下一学年设计课成绩的一部分。

全日小组设计项目是指三年级(MEng学位课程体系)第二学期的课程设计,名称为小组设计和商务工程(Group Design and Business Project)。此类设计是以小组为单位,既包括技术设计还包括商业运作和管理内容。实行导师制,时间是12周全日设计,每组6个人左右。每个人在此项目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包括项目经理、商务经理、市场经理、销售经理、商业发展经理、产品经理、实施经理、财务经理等角色。每个角色不但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还要对整个小组负责。需要提交用户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技术设计报告、技术细节设计及相关图纸、商业计划等与此项目相关的文件包。每一项都有相应的、明确的成绩评定方法。设计项目完成后,学生要制作海报,对自己团队的项目进行宣传和展示,接受学生、教师的提问和外部评审专家的评审。

个人设计项目(Individual Design Project)是学生最后一学年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相当于国内的毕业设计。一般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的10月开始,到第二学期的5月底结束。每个学生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实行导师制。导师提前列出供大家选择的题目,或者学生自己跟导师协商拟定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整个设计过程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最后提交报告和与设计相关的文件包,并且制作海报或产品模型,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宣传和展示,接受教师、其他同学的提问和外部评审专家的评审。导师要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评定成绩。

4.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英国大学的成绩评定形式灵活多样,课程评价包括期末笔试(Examination)、课堂测验(Test)、课程作业(Coursework)、小论文(Essay)、展示(Presentation)、报告(Report)、小组项目(Group Design)等形式。典型情况下,在第一、二学年的总评成绩中,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80%,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20%,所占比例与国内类似,其中每一课程的作业必须合格。课程考试前,教师不进行针对性辅导,只是在校园网上公布本门课程前三年的试卷,但没有试题答案。目的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卷题目一般都采用4选3(或6选4)的方式;[1]试卷中通常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创新。试卷一般为百分制,教师判分标准比较严格。学生40分以上为合格,60~70分的居多。不合格者允许一次免费补考,成绩单上将会显示原来的分数和补考分数,以此约束学生自主学习。

5.辅助教学体系完善,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学习保障

学校设有教学促进中心,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学生开设相应培训课程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写作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信息和IT技能培训、数学技能培训、学生发展规划培训等实际应用技能训练。通过这些课程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英语运用能力、熟练运用IT技能获取必要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各类数学和统计问题的能力。教学促进中心要与大学学生会一起定期收集各类与教学相关的反馈信息,如对指导教师、课堂、学生的评价,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等。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并将学校听取学生意见后进行的重大改进工作反馈给学生。

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电子教学(e-Learning)服务。学生可以利用先进、高效、成熟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下载课件、讲义等与课程相关的资料,通过论坛与同学和教师及时进行沟通并讨论问题。

学期中,巴斯大学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每天开放24小时。图书馆藏有50万册图书和期刊,并订阅2000种杂志。图书馆设置了800多个自习座位,装有400台个人电脑、计算机工作台,并有笔记本电脑的连接插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文献资料。

二、能力培养

灵活的学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多样高效的授课形式,特色鲜明的设计类项目,灵活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以及完善的辅助教学体系都充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与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培养自学能力

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自学能力。讲授课一般没有指定教材,[4]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和参考书目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给定的框架内去学习和了解相关内容,通过阅读相关参考书目,吸收此门课程的精华,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理论和知识点。从课程作业、小论文到设计类作业、综合报告,都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完成,且在论文后面要详细注明引用的参考文献,严禁抄袭。虽然每节课只有1个小时,每学期只有大约11周的上课时间,但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图书馆、电脑上查阅文献,学习理论,动手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精心设计的设计类项目,鼓励动手实践,激励开拓创新

工程学院尤其注重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固体力学和设计”课程中,进行机械赛车设计(the Dragster Challenge),教师仅提供给学生车轱辘、小轴、弹簧等基本零件,学生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赛车设计,教师根据赛车的行走情况和速度评定成绩。小组设计项目也是如此,教师分配给学生题目,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再到商务运作都由学生自己策划、设计制作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动脑、动手,还要有一定的创新之处。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口头展示,合作交流,培养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许多课程不仅需要提交小论文、报告,还要进行口头展示(Presentation)。学生要通过海报、PPT展示自己的作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并进行演练,以展示自己的作品。经过3~4年的类似训练,学生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能恰当地包装和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在小组设计中,设计项目模拟公司运行和管理模式,由教师根据学生基本的情况进行分组,给每组分配相应的题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项目,需要每个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各负其责,沟通交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结论

通过在巴斯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的交流和学习,对巴斯大学工程学院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生成绩评定等进行了系统的了解与研究。其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以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左,李建增,张云,等.英国高校本科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3).

[2]安琦.英国大学机械类专业教学模式浅析[J].化工高等教育,

2003,(1).

第10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课业评价;自主学习;工程素质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材料类及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即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1]。该课程从材料的工程应用角度出发,阐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对材料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具备根据机械零件的性能要求和服役工况,对机械零件进行合理地选材并正确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的初步能力[2]。因此该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工程应用的桥梁,是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必由之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践能力及创新意识[3-,4],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交汇,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但当前机械工程材料的课业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不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因此有必要进行课业评价方式的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价体系。

1 机械工程材料课业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机械工程材料课业评价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大部分偏重及知识的记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及评价,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不仅不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存在下列问题。

1.1 教师教学的功利性

传统课业评价方式单一,以卷面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亦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导致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的功利性,即“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则怎么教”,大都只注重相关理论的研究和论述,工程实际应用练习不多,重基础、轻应用,不能很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教学的功利性又导致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及局限性;出现“一门课仅读一本书”的现象[5],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能动性与创新性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1.2 学生学习的应试性

传统的考试方式,学生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及期终试卷两方面组成,其中试卷成绩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这样的考核方式片面,脱离工程实际[6],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背诵的都是相互独立的“点”,没有理解贯通成“线”,对知识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及如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并没有掌握,而恰重要的。

2 机械工程材料课业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机械工程材料课业评价多元化考核方案,即以学生为单元的自主学习考核占10%,以小组为单元的案例讨论考核占20%,大作业考核占20%,考试考核占50%。改革后的课业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能动性与创新性,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各组元所占分值比例均以上述培养目标为基础,是上述目标的综合反映,并为多年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2.1 以学生为单元的自主学习考核

对材料类相关专业学生,该课程前几章与材料科学与基础课程有较多的重复,但该部分是基础知识点,亦是材料后续选材及热处理的理论依据,结合各校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该部分内容并不能完全删除,因此采用引导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的作业、章节总结及随堂小测验为考核标准,教师仅对重点,难点知识做讲解,相应减少该部分课时量的分配。同时,自主学习考核可包含学生日常出勤、课堂讨论,其目的是鼓励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

2.2 以小组为单元的案例讨论考核

在工程项目化分组讨论教学中,每个小组(5~8人为一组)会收到一份工程项目任务书,任务书中说明了某机械部件的名称及部件的结构,学生根据具体的任务,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查询相关资料,明确该部件的服役条件、失效形式,并依此进行选材及工艺路线分析,制定合理的热处理工序,阐明热处理后材料的组织及性能,最后完成相应的工艺报告。该过程中不仅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和应用,更是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的结合,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及分工协作能力,是该课程主要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2.3 大作业考核

该部分给出大作业题目,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独自完成相关作业要求。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论文的考核可以打破学生单纯应试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2.4 考试考核

当前,考试考核虽有局限性,但仍不失为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一种公平有效的方式。精心设计的考试题目涵盖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完成熟练选材及材的基础。

3 课业评价改革实施效果

通过对机械工程材料课业评价进行系列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方面起到显著效果:第一,实现了全程化管理。多元化考核方式从考勤、作业、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大作业和考试等方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该过程不但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而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的交流,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引导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为解决生产问题,探索问题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关联,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所需信息,该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理解、归纳及应用创新的能力,并从中收获成功的快乐。通过对比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较课业评价改革之前得到显著的提高。第三,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工程项目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使机械工程材料成为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的桥梁。

4 结束语

机械工程材料学业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多元化考核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改革后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精力及教学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方能为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高为国,董丽君,吴安如.“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43-45.

[2] 韩海梅.机械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4(11):62-64.

[3] 曹霞.卓越计划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9):69-71.

[4] 高为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3):74-77.

[5] 高旭,陈晓红.“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考试方法改革[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4):436-440.

第11篇

关键词 机械工程信息化 毕业设计 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everal Thoughts on Graduation Design (Paper) Projects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LIU Dan, LI Shaobo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3)

Abstract First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paper)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Guide of Graduation design(paper)work of Guizhou University, the problems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s is analyze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0 引言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重大命题,因此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信息技术,掌握信息在工程中的传递方式与流程,能够对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进行规划、采集、处理和管理的新型两化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信息化方向正是基于此需求开设的。由于信息化方向是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先进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信息与管理等技术的综合叉学科,与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做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到答辩结束,历时数月。毕业设计中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质量完成得如何,均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根据两化融合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和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进行探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毕业设计选题基本原则

按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南,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首先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科研和专业基本训练。(2)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增加课题的应用价值。(3)体现多样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科研实践训练。(4)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5)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2 目前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分析近几届毕业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本专业方向的选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1)理论研究类:如《基于TRIZ的可拓产品创新设计》(2008届)。(2)机电系统设计类: 如《基于触摸屏和PLC的变频调速系统设计》(2010届)。(3)管理信息设计类:如《汽车配件采购管理系统开发》(2010届)。(4)计算机技术研究类:如《基于Web服务器安全防护的用户行为检测方法研究》(2010届)。

分析本专业方向历年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具有以下特点:(1)选题的先进性 :由于信息化方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方向,必须紧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解决问题,本方向的指导教师拟定的题目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基本紧跟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2)选题的唯一性。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较为全面的训练,强调训练每个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保证了一人一题。此外,本专业方向的选题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在选题时,采用了尽量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人发展意愿的方式。(3)选题的创新性。题目的选择具有新意,教研室各位指导教师对每一个选题,都认真进行研究,通过对选题要求的分析,提出选题的方案。并力求做到了:选题有新意、内容有新意、观点有新意、方法有新意、手段有新意。

虽然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方面,各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严格遵照相关毕业设计的工作指南,但是在实际选题时,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方面,仍然以学生被动选题为主。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都是在教师出题时已经限定。这样的选题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缺乏了解,导致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后,学生进展缓慢,甚至失去兴趣,而是应付性完成。(2)选题随意性较大,选题范围比较广,部分选题缺乏生产实际性。(3)不同教师的所选题目工作量差异较大。某些教师的选题由于来自前沿的科研项目,在选题的时候涉及较多前沿性知识,而学生受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初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新知识。因此出现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而有些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于对学生状况不太了解,要求完成的工作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得到毕业设计环节应得到的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4)学生选题比较盲目。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既不了解设计内容又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仅凭兴趣或对教师的认可进行选题;同时有部分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选择自己认为要求比较宽松的指导教师,只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等等。(5)片面强调“一生一题”,不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改进建议

(1)以就业为导向。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已基本确定未来的就业单位及可能岗位,因此在选题考虑前,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尽量选择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题目或由学生直接选用来自就业单位的实际课题。对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应安排科研性比较强的课题,做好进一步从事科研的准备。

(2)在保证课题类型多样化的同时,保证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满足教学要求。在选题控制上,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导师组制,进行集体讨论。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并说明每个设置方向侧重培养的能力。原则上企业信息化的选题应该来源于实际的信息化方面的科研项目,根据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可以从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提取相应的小模块确定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具体可涉及到CAPP、CAD、CAM、ERP、PDM等企业信息化主要领域的技术问题。在具体选题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但在题目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就业倾向,有继续深造愿望的,考虑设计侧重研究型的题目,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可考虑侧重系统开发、应用。②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方向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理念。③信息化系统实施也是企业信息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以前毕业设计选题中,这是一个空白。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考虑增加与信息化系统选型及实施相关的课题。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类题目尽量选择与制造业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

(3)在选题方式上,改变传统的指导教师先出题目,再提供学生选择的情况。而应该提前公布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名单和毕业设计老师主要研究方向及历年毕业设计题目主要偏向,由学生选定老师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再行出题。指导教师出题时,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如基础较好的同学,安排一定的研究型、创新性题目,而基础薄弱同学,则选择以工程训练为主的课题。

(4)在选题时间上,建议由四年级上学期后期提早至三年级下学期,以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对于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允许学生提早进入。此外,也便于对于选题知识需求范围超出本专业培养计划的题目,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开发类题目,针对项目组开发任务需要的技能和技巧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集中培训。

(5)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确定选题后,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负责联系,将从事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和/或软件公司进行1~2个月的毕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企业对实际需要人才的要求,以便自己更好地面向企业进行定位。在软件开发公司的实习期间,学生应该充分融入到具体产品开发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工作管理模式,培养软件产品质量观念,为将来从事企业信息化如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储备知识积累。

(6)为了提高本科毕业生写作能力,便于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的整个过程中,从开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阶段都要求学生必须及时完成相应的开发文档,由指导老师组织进行文档评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4 结束语

众所周知,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设计任务书工作量的确定,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整个设计过程与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首要环节,对培养合格的本科毕业生非常关键。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和教师均应充分重视这一过程。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一定要切实加强对毕业设计选题的考虑,估算其难度、工作量和覆盖面,列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指导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中做到与时俱进,正视问题,积极探索,勇于改革,适应社会的需要,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自勤,王秀伦,杨志刚等.机械工程信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35-38.

[2]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南.2011.

[3] 杜明辉,张聚凤等.工科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41-43.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中外对比

中图分类号:TU;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1304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包括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形式、形态各异的课程如何结合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人才的培养目标。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对特色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澳教育存在很多差异,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1-5]。笔者通过对比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下简称“UNSW”)与沈阳建筑大学(以下简称“SJZU”)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分析两所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群、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特色,对借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提出建议。

一、课程设置对比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单一性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即体现不同的个性发展,突出专业特色和个性。因此,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突出专业特色;要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既有通才的素质,又有专才的技能。课程设置的设计属于课程体系范畴,它应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在一定教学方案设计原则的指导下,选择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过程。

UNSW机械学院和SJZU机械学院都建立于1949年。目前两学院建设规模和招生人数都相似,都以培养机械工程类人才为目标,前者在澳大利亚工程院校排名前5位,后者于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UNSW各专业方向每学期开设4门课,4年共开设32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为6学分,总共192分;总学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略有不同,以机械设计方向为例,总学时为2 028。其中所有的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穿插在课程中,不单独设置。SJZU机械专业分为理论课程和公共实践环节及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其中理论课共开设41门课程,其总学分为150,总学时为2 394,除此外所有实践环节有52学分,共53周。

课程设置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归类,从开课门数、所占学分和学时比例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通识教育平台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所占学分和学时均比UNSW多,前者大约是后者的4倍;在基础课程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比UNSW少2门,所占学分和学时少8%~10%;在专业基础课程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是UNSW的2倍,所占学分比例比UNSW多12%;在专业教育平台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比UNSW的少4门,所占学分和学时比例少24%。总体看,SJZU在专业基础平台中所设置的课程较多,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造;UNSW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大,说明该校对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非常重视。重视基础课程,即“厚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重视专业课程,即“强专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适应性,这也是澳洲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

二、课程群对比

深入研究课程体系内部的关系,考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需求,根据课程内容相关性等因素构建不同课程群。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有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教授。在课程群内部,以核心主干课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各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有机结合,研究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映成彰。通过对UNSW和SJZU机械专业课程群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特色(表2)。表2UNSW和SJZU机械专业课程群对比表课程类型课程群UNSW机械专业开设课程SJZU机械专业开设课程通识教育平台社科类通识教育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科普类通识教育2军事理论、健康教育、外语、体育基础教育平台计算机类计算机1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数学类高等数学1A、高等数学1B、工程数学2E、数值方法与统计高等数学1、线性代数1、概率与统计物理类物理1A、固体力学1、固体力学2、热力学、流体力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专业基础平台创新类机械工程与创新建筑机械概论、综合素质训练制造类制造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化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精度设计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力学类工程力学1理论力学2、材料力学2设计类工程设计2、机械设计1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子与控制类电子与通讯工程、线性系统与控制电工技术1、电子技术1、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微机原理测试类工程试验测试技术方法与管理类工程管理现代设计方法制图类画法几何2、工程制图与CAD2液压类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教育平台力学类设计类专业类工程力学2结构力学机械设计2工程机械、钢结构高级热流体学内燃机与工机底盘计算机工程工程机械液压系统高级振动学机械振动实践实践类专业工程、毕业设计1、毕业设计2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选修专业选修1、专业选修2专业选修1、专业选修2通过对比和深入调研,课程群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深浅程度、涉及范围等都有所不同。

(一)基础教育课程群比较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主要由数学、物理和计算机这3个课程群组成。通过深入调研和对比发现,在数学课程群中,UNSW开设的高等数学是分在2个学期开设,尽管基本内容与SJZU大体相同,但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消化;通过教学大纲了解到,UNSW开设的数值方法与统计,其内容宽泛但难度较低。在物理课程群中,UNSW除了普通物理外,还开设了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以后的专业课中还继续热传导等方面的学习。在计算机课程群中,UNSW开设的计算机主要学习C语言,以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为目标,其作业难度较大,学生要完成3个大的编程任务;SJZU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则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

(二)专业基础课程群比较

在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相似性划分课程群,如力学类、设计类、制造类、电子与控制类、测试类、方法与管理类和创新类等类课程群,在专业教育平台中有力学类、设计类和专业类等课程群。

在力学类课程群中:UNSW只开设了工程力学1、2,却包含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结构力学,以及疲劳断裂等力学知识,所涉内容广泛,但难度较低。UNSW力学类课程群重点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工程中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避免对知识的割裂,并拉近与工程实践的距离。而SJZU分别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3门力学类课程,内容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往往因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设置。

在设计类课程群中,UNSW将机械零件的设计分在大二和大三的3门课程中,课程内容前后衔接合理,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且涉及范围宽泛,普适性较强,但是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而SJZU开设的机械设计课程群学时虽不多,却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对这类知识模块的迅速掌握。

在电子与控制类、制造类、方法与管理类和测试类课程群中,UNSW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程紧密结合实际工程,以课程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如UNSW开设的工程试验就是以测试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在实验室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对不同传感器的测试、安装及实际应用等任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创新类课程群中,双方各有特色:如UNSW开设的机械工程与创新课,内容涵盖了机械制图、快速设计、工具使用、项目规划和作品制作等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将机械工程基本素质培养集于一体,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又如SJZU开设了综合素质训练实践环节,学生通过拆装机械产品增强感性认识,并通过机械创新方案的构思和制作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专业教育课程群比较

比较两校专业课有以下特点:(1)UNSW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开设的专业工程课程,是一个类似毕业实习的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环保装置等,应用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伏笔。(2)SJZU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重专业化,知识分门别类,系统性和专业性强,如机械设计专业方向开设了钢结构、工程机械和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等特色课程,突出了面向建设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紧密联系建筑机械装备,为培养学生建筑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运行管理能力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就业。

UNSW课程内容宽泛而难度较低,注重知识点衔接和综合应用,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辅相成,注重实用性和工程应用,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SJZU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课程具有行业特色,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做准备。

三、实践环节对比

中澳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安排上差别很大。国内工科院校普遍都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环节单独设置,集中训练,用整周的时间完成某一环节;而UNSW的所有实践环节都穿插在不同的课程中,没有独立的课程设计或实习,课堂内容直接与实践结合,边学边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一,金工实习。国内高校一般安排2~3周在金工实习基地集中训练;而UNSW则作为一年级的工程设计与创新课程中的一个环节,带学生去车间培训,学习加工工具的使用和简单的实物制作。国内高校都有独立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而UNSW不统一安排,只是要求学生在假期找企业进行12周的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并带回企业反馈,并在专业工程课程上完成实习内容和结果的汇报和验收。

其二,对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国内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便于学生集中思路完成设计;而UNSW以大作业的形式根据课程进度进行课程设计,并且大多数课程中都有多个设计类的大作业,以课程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其三,国内大部分高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作为对几年理论学习的总结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UNSW则作为两门课程分布在大四的两个学期,也就是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边学边做。前一学期不写毕业论文,但要完成对课题的深入了解,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并在专业工程课程中参加答辩;后一学期根据具体的研究项目撰写毕业论文,根据相关要求制作出实体,并进行最终的答辩。尽管毕业设计在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校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同样严格。

四、结语

综合比较UNSW和SJZU的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课程群特点、实践环节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各自特点,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一些操作性强、易于实践的新想法,为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依据。

其一,在课程设置上,UNSW重基础,更重专业教育。“厚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强专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适应性;SJZU更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有利于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借鉴国外的课程设置情况,取长补短,在兼顾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完善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探索适应SJZU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二,在课程群建设上,既要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行业特色,又要注重知识点的融合以及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并侧重知识的宽泛性和工程实用性。在课程群建设中,删减重复课程,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强化知识的综合应用。

其三,在实践环节中,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并逐步形成以“课程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通过课堂中的“课程任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在完成各种课程任务过程中,将知识学以致用,不仅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而且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春兰,陈仲常.中澳教学方式的差异及启示[J].社科纵横,2009,24(1):126-128.

[2] 周宁之.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139-140.

[3] 胡卫中,石瑛.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4):92-95.

[4] 朱麟飞.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见闻与思考[J].教育,2011(1):63-64.

[5] 李力,张屹,赵春华.中外机械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分析与启示——以澳大利亚JCU大学与三峡大学比较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2009(6):178-179.

Comparative study of mechanical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LUO Jiman1, ZHENG Xijian1, YUN Yanbin2, DUAN Chunzheng3

(1. Traffic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P. R. China;

3.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0624,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