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17:4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站开发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网站开发;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7-02
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类专业开设了网站开发课程,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动态网页技术等等。相比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网站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笔者从近两年从事此类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对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网站开发课程特点
网站开发课程主要介绍了在网站开发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知识与技术,全面阐述了网站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开发网站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毕业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或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等工作奠定专业技能基础。综合来看,网站开发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综合性高。在学习该类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程序设计、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基础知识。在掌握网站开发技术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开发网站。
2.技能实践性强。在整个该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实际开发实践动手的内容较多,技能的练习十分重要。
3.要求良好的自学能力。本类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所以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关键,要求学生能利用手边资源,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毕业能很快适应企业的需求。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偏于理论,动手机会少,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高。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探索一种适合这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所以传统理论知识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网站开发课程的教学中并不太适用,采用系统理论讲授和任务驱动法更适合这类课程的教学。所谓任务驱动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地求解,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讨论、交流,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分两个部分:知识的讲解与案例的实训练习。在讲课之前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等。这样在介绍新知识的同时,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基础知识做个复习和总结。使学生能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当正式进入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介绍一种网站开发技术,并加以多样的案例讲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整个开发过程全面详细并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督促学生及时上机进行实训练习,巩固知识技能。当前网站的开发技术丰富多样,根据专业设置以一种技术为主线进行展开,系统地介绍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介绍过多的开发技术,反而使学生不知如何取舍,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混乱。我院信息管理专业是以作为开发技术的主线进行展开课程设置的。待到开发技术介绍完毕后,在介绍综合案例时,教师要从网站的整体架构入手,由大到小,由外及内,逐级细化。可以详细分析一个典型案例,按内容和使用到的技术进行分阶段的介绍,前台界面设计、脚本编写、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操作等,最后介绍网站的和维护。其他案例可以让学生按照这种分析模式,自己动手,逐步完成。学生通过自身参加了解整个小型案例的开发过程,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地讨论、改正和完善遇到的问题,对相应的知识也会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
2.课外任务。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多,学生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无法一一解决,就需要学生能在课外自主查阅资料、上网查询和互相探讨相应问题。在此,课外的教学资源网站就可以发挥其作用。教师有必要收集并整理资源丰富、难易程度合适的网站及其资源,在每堂课的结束前留下合适的任务,供学生参阅和动手实践。教师可以创建类似的网站,及时将课程的代码、视频等资源信息到网站上,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上传电子作业,进行网络互动交流,由技术好的学生代替教师进行问题指导等等,使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更为方便快捷,也减轻教师的重复工作量。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是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所以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站开发课程应该属于实践性质比较强的课程,所以传统的考试形式并不适用。但是某些实践课程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试,也不适合网站开发课程,毕竟要求学生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小型站点不切实际。鉴于此类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分组综合实训的考试方案,其中包括课程设计、技术内容文档和答辩等内容组成。每个小组大约3~5人,以一个技术较好的同学带头组织进行选题和任务分配,每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参照相关技术文档编写自己的技术文档,最后在期末提交小组的设计作品并答辩。以组队的方式完成期末考核,也让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能发挥自我优势。比如有的学生比较擅长美工,有的学生擅长编写代码,那么这种组合方式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答辩环节,全体人员需要介绍自己在整个任务中完成的工作,由同学和教师一起来进行评判。
经过两年的实践,这种改革以后的考核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连贯,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网站开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外任务和最终期末课程设计成绩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重复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团队意识、实践动手和创新等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俊才,周兴斌,谢泰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05,24(7):80-81.
[2]肖宁,贾伟.大学信息技术类课程改革考试模式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1):187.
[3]蒋秋艳,张东.对教考分离模式的再思考[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1-62.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0引言
《WEB综合实战》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北大青鸟网络工程师)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必修课。基础课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WEB综合实战》课程分别为.NET方向和ASP方向提供综合应用与项目实践机会。
1课程调研及前期准备
在课程改革之前,由于对企业需求调研不够,对本门课程的特点研究不够,对这门课程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形成与企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申请了本门课程的课程改革后,课题组先后组织教师到哈尔滨鑫昱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鑫联华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系统地调研和学习。通过学习和调研,课题组将课程改革的重点定位在下列3个方面:依据高职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力图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实训项目,建立教学资源库,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构建一个能体现高职教育特点、满足现代网站建设发展需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网站建设技能的实训课程体系。
2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改革小组最终是以培养网站开发及web应用程序开发中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典型工作过程作为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着力点制订了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校企共育、项目实做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目标。
3资源开发
知识是可以讲授的,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不能来源于传授,只能源于主体不断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在本门课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就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一个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平台,我们围绕本门课程构建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开发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网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为学生的项目开发提供了学习包,其中包含有行业职业校准、大量的项目模块开发实例、开发知识点说明材料、前沿技术学习材料以及教学视频等资源,便于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开发完善了《Web综合实战》课程学习平台,并完善了学习资源包的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自主研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2.设计开发的在线测试系统将网站开发的知识、技巧以在线答题的方式在网上,方便学生测试,以查找不足之处深入学习。
4教材开发
《Web综合实战》教材已经多次修订,以实际网站开发过程为参照,详细介绍如何综合利用网页设计、动态网站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进行企业网站的设计开发。书中以黑龙江省DNA鉴定中心网站项目开发过程贯穿,依据网站设计与制作的工作过程将黑龙江省DNA鉴定中心网站分为六个具体项目。六个项目中又细化了任务,任务安排按照实际开发过程设计,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设计开发的同时,更积累实际开发的经验,突出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体现了“教、学、做”一体的理念。
5试点情况
通过对实验班进行改革后的《Web综合实战》讲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试点班的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5.1基本原理部分掌握程序不同
5.1.1掌握广度不同。往届学生反映《Web综合实战》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有一些太枯燥,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一些基本理论,不能根据案例或模拟企业实际进行应用分析;但试点班的同学不仅对基本原理记忆深刻,而且能灵活运用到企业实际项目中。
5.1.2掌握深度不同。整理分析了实验班学生对动态网站建设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部分,有约80%的学生,无论是对概念还是对具体内容掌握程度都比较深刻并能灵活应用;而往届班级只有约40%的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理解的深度上还不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5.2学生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是的情况不同
通过对比得出,试点班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和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比如对于老师布置的相同题目“新闻”系统,要求和材料给予是相同的,但试点的学生能够主动分成小组,积极收集资料,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上都明显优于普通班学生。而且遇到问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普通班往往是有问题就放下了或等待老师解决,主动性差。
5.3学生课外活动质量提升
课题组成员通过比对发现,往届班学生也有参加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等。但主要靠教师引导和推动。试点班学生不但在兴趣小组活动上积极而且参加各种实际开发、社会服务等活动更多了,锻炼的机会更多,更贴近实际工作了。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试点班的张春晖、钱磊、张晓宇、张雪宁、王灵筠同学就取得了12年黑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网站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比赛的内容就是实际公司网站策划及开发,最后小组答辩。
6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综合技能增长,课程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尚彤.关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改革的思考[J].电子制作,2015,(6):86-87.
对于英语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计算机应用能力一般的中职生来说,要使其能够熟练应用ASP语言开发网站,传统灌输式教授已不能保证教学效果。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及课程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动态网页制作知识的掌握,选取了项目教学法作为这门课的教学实施方法。下面以“在线考试系统”项目建设为例,结合教学过程,对《ASP网页制作》课程进行探讨。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将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设计为一个项目,以小组协助方式指导学生按照实际共同制定计划,团体协作完成整个项目。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问题的全过程,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动态网页制作技能的掌握。
二、课程设计
本校《ASP网页制作》课程课时安排为每周四个课时,每次教学为90分钟。为了使项目教学在课堂中更好地开展,任务尽量细化设计,争取在五周内完成教学,周期太长不利于项目连贯性,学生学习热情和持续性都会降低。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将知识点融合在项目中,学生通过练习操作,熟练地掌握所需知R和技能。本文采用“在线考试系统”为例进行说明,该项目以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学习知识点分解到各个任务中。
三、项目教学法课堂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学生在掌握了必备基础知识后模拟真实工作任务,我们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基本实施过程见表1。
教师为学生提供对应纸质学习资料或者网络课件,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
2
项目二环境配置
任务1 开发环境配置任务2 数据库设计
引导学生搭建班级网站框架,建立数据库和连接
2
项目三框架搭建
任务1搭建首页网站框架,应用主题任务2形成清晰网站目录结构
指导学生使用导航控件和地图
2
项目四考生模块
任务1 登陆界面任务2 考试管理页面(规则、待考科目、考试、成绩、个人信息)
指导和鼓励学生克服编程中遇到的问题,掌握算法
3
项目五教师模块
任务1登陆界面任务2教师管理页面(题库管理、浏览成绩、个人信息)
3
项目六管理员模块
任务1 后台管理(学生信息 教师信息 试题信息科目信息 考试结果 管理员信息)
5
项目七 网站测试和
任务1 网站测试任务2 网站项目到IIS 服务器任务3 申请免费域名
教师指导学生网站,使用免费域名在internet 环境下访问网站,实施系统测试
2
项目总结
1
关键词: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1],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针对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展开的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活动;它不同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简单的实验过程。它是软件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技术思维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学生除了掌握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外,还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的技能、工具解决与其相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
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很多本学科的学者与施教者总结了不错的经验,比如“激励机制”[2]、面向对象的自主实验教学[3]、课程相关体系研究[4]及相关的案例法教学实践设计[5]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我取其所长,结合亲身教学实践,从课程设计的目标要求,设计内容,设计的具体实施,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作了系统的探讨。
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专业教育、教材与实际应用需求严重脱节[6]。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虽然也有设计的要求,但一般只是停留在组织学生编写软件项目若干设计文档这个单一环节上,忽略了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更新。目前,大多数院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目标不够明确,实验和设计不加区别。把软件工程实验和设计的要求同等对待,从而使设计内容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和方法偏多,实验过程变成了重复的复制和操作的过程,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课程设计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很多从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本身缺乏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对课程设计的内容往往从一些参考书籍的实例中拿过来让学生去做,有的甚至多年不更新设计内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抄袭的机会,达不到课程设计的要求;同时,很多学生对设计的内容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也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在项目组划分确定方面,缺乏对学生专业基础,性格和技能的分析与匹配,导致没有凝聚整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的开发能力。组长的核心作用很重要,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一般就是简单的按学号自然的分化,或者学生的自由组合分组,前者失去了团队能力的柔化组合与应用,后者导致少数技能较差的学生不能分到组中去而处于孤军作战的局面。
4.教师制定课程设计的指导要求目的不明确、不详细,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项目开发团队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安排任务不合理,出现某些成员任务过重或者过轻的情况。
5.学生成绩的评分结果过于单一,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对学生的设计成绩的评价往往是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和设计结果来评分,这样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
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软件人才,高等学校探索良好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
针对当前多数院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了如下探讨。
1.指导老师根据软件工程教学的特点,制定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与通过该课程设计后可取得预期的收获。下面是我对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制定的目标和可能的预期收获。
(1)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及其前后的准备与总结,复习、领会、巩固和运用软件工程课堂上所学的软件开发方法和知识,比如,软件项目的完整设计与开发过程、结构化技术、快速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等等。
(2)为学生适应毕业后团队合作开发规模稍大项目和综合应用本专业所学习的多门课程知识(例如,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比如,对Web网页设计、或ASP交互网页技术、Java开发环境、网站构架如Struts,Hibernate,Spring,商用数据库应用、电子商务、客户机/服务器技术、Visio与Rational Rose,Sybase powerdesigner软件工具等内容的学习)、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的机会。
(3)使学生通过参加小组团队的开发实践,了解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与客户交流、文档编写、口头与书面表达的重要性。
(4)使每个学生了解软件工具与环境对于项目开发的重要性,并且重点深入掌握好一、两种较新或较流行的软件工具或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
(5)通过“稍大的”富有挑战性的软件设计项目开发实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与团队其他成员交往和协作开发软件的能力,提高学生今后参与开发稍大规模实际软件项目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和自信心。
2.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应该具有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十分重要,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和难度的适当性,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对当前软件开发领域的整个动态有总体掌握。下面是我对当前软件开发领域进行的大致归类。
(1)网站开发类:包括休闲娱乐(音乐,影视,聊天,休闲运动,旅游景点等)网站;工商经济网站(摄影,日用家居,玩具等);文学网站(诗词/韵文,港台文学,民间文学,科幻文学等);体育与健身网站(极限运动,球类,健美/健身,运动常识,网球,乒乓球等);卫生与健康网站(医学理论,医疗器械,保健/养生,论坛等);国家地区网站(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教育培训网站(小学/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软件,培训机构等);其他等类型网站。
(2)应用软件类:如信息管理系统,汉字输入,转换翻译,文字处理,压缩解压,电子阅读,文档管理,字体工具,数据恢复等。
(3)系统软件类:如系统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系统测试工具等。
(4)游戏娱乐类:如网络游戏,Flash游戏,牌和棋游戏等。
(5)其他:如安全病毒,桌面工具等。
这样,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以上几方面进行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内容,指导老师把握学生选择的项目难易程度,同时提出所要达到的要求(包括完成日期,演示时间,学生所要提交的成果,文档资料,等等)。
3.课程设计项目具体实施
(1)确定开发团队。指导老师在班长和学习委员的协助下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基本技能和未来学生的就业意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分组,一般3至5人为一组,并选定好组长。
(2)确定开发项目。指导老师给小组成员分配好开发任务,组长写好开发计划进程安排并提交指导老师检查以便及时修进。
(3)中期检查与指导。指导老师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开发计划,对各团队开发项目进程定期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各团队的项目进展情况,包括各个小组的开会记录,所查阅的资料,当前所遇到的困难,协助与指导小组面对困难所要采取的解决方法等。
(4)成果提交与演示。课程设计结束时指导老师要求按时提交项目的相关成果,并组织小组团队进行演示与简短的答辩。演示过程要求学生用5―10分钟时间叙述设计原理、过程、系统运行的情况和体会,叙述完毕后由指导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提问,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记录该学生演示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为了对每个开发团队中的成员成绩有个公正、公平和合理的成绩,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提交成果,学生演示与答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分。学生提交成果根据表1学生所承担的角色来交付;学生演示与答辩重点体现对系统的原理、过程、结论,以及开发体会进行表述;学生自评和互评体现了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互相认同感;最后是教师的评分,教师的评定从以下几方面全面考虑:(1)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总体表现;(2)项目组织是否有条理,协作程度;(3)软件系统文档资料表达格式是否规范、符合要求,表达是否准确、完整、简单明了;(4)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正确,人机界面是否友好;除了符合上列基本要求具体评定可以参见下表1。最后学生的总评定成绩为:0.4×教师评定分+0.2×学生互评分+0.2×学生演示与答辩评分+0.2×学生自评分。
表1 评定标准
四、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很强课程,我结合自身从事软件开发的经验和多年的教学,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索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但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个别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存在抄袭设计成果现象,等等。这些都需要继续努力,尤其是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5-73.
[2]张引,杨小虎,陈越.“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中激励机制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5):30-32.
[3]江颉,石晓耀.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自主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12-114.
[4]王薇.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8):31-32.
[5]巫华芳.软件工程教学案例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11):139-140.
[6]马燕,张根耀,王文发.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6):149-150.
关键词: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网页设计与制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16-02
作者简介:王玉,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张伟红,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开发、智能决策支持。
《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并指出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概述
1.工学结合概念。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有报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得到锻炼。实施过程中无法为学生提供到实际企业工作的机会时,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工作情境及任务。
2.工学结合的特点及作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通过参与实际工作考察自身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机会。
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程开发过程
1.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快速进步、市场的快速变化、各地经济环境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网页设计与制作相关技术更新较快,新的组件、框架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变更教学内容。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础技术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今后的职场需要。
2.课程设计思路。网页设计与制作是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的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操作性非常强。学生只需要了解如http协议、网页的回发机制等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就能学好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相关技术,非常适合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笔者曾在星广传媒、南北科技、企腾科技等吉林省知名网站开发公司参加企业实习实践工作,我院一直与这些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对网站项目开发流程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与这些公司的项目经理、网站前台设计师的交流,以及对实习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归纳出网页设计与制作相关工作所需要的主要技术和技能点。通过调研总结出企业需要的技能点,再以“80-20法则”筛选出必要的技能点,将其传授给学生。以项目贯穿的形式组织技能点,同时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动手能力,这样设计的课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满足企业用人需要。
3.项目及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及筛选出的技能点,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划分为九个典型工作任务,如下表。
4.课程实施过程。整个课程的实施按照所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执行。以30人的教学班为例,在课程实施前将所有学生分成工作组,每组4~5人,每组在课程结束前要完成一个实际网站项目的开发,网站项目主题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拟。工作组成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任务分工不同。组长由所有组员轮流担任,每位组长任期3~4周,任期内组织组员开展项目工作。任期结束前要安排一次讨论会,阐述工作开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让组成员作出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及点评,通过讨论会锻炼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的平时出勤及表现(重点考察担任组长期间的表现)、实验学时的上机操作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学生在工作组中承担的工作及完成情况(将同组中组员的评价作为参考依据),不再设置期末考试笔试环节,其目的就是重点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体会
从我院2009、2010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学生的实施情况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每位学生在组内各司其职,开展合作学习,课程结束后均能设计并制作相对完整的网站。
1.教师应注重工作任务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带有模拟工作情境的任务设计和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课程学习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尽可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工作情境体验。
2.高职学生应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各种相关技能,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赖月云.高职管理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新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2,(8).
[2]陈永平.高职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3]孟雅凤,孙皓.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4]付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6)
[5]马晓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0).
[关键词] 网页无障碍 网站无障碍 WAI
[分类号]G203
网络因具有广播、电视、电话等传统大众传媒和通讯工具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而日渐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WW创始人TimBerners―Lee认为“Web的力量在于其普遍性。能够被任何人访问,而不论其是否有残疾,是Web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设计时为了美观和更吸引人注意而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等技术,而未考虑到特殊人群的上网需求,因此导致一大部分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访问到其中的信息,平等地享有网络带来的利益。这极大地违背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信息公平利用”的要求。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不懈努力,展开了网站无障碍建设方面的研究。
我国亦如此,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对网站无障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本文目的即在于通过梳理国内关于网站无障碍方面研究的成果,分析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1 网站无障碍研究文献的收集
网页无障碍是网站无障碍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网站无障碍的研究都从网页无障碍开始。网页无障碍译自“web accessibility”。关于“accessibility”,有的译为“可访问性”或“易访问性”,有的译为“可达性”、“近用性”、“无障碍”等。在2004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上,正式把aeeessibility翻译为无障碍,故本文也采用“无障碍”来表述。而“web”也有“网页”、“网络”的不同译法,还有以“website accessibility”为主题的研究。鉴于译文有差别,为了相关文献搜集齐全完整,笔者分别以“网页”、“网络”、“网站”与“无障碍”、“近用性”和“易访问性”分别组合进行摘要检索;然后,又以“web accessibility”为关键词在CNKI上进行检索,力求将“web accessibility”译为其他解释的文章也涵盖在内。最后,去除重复文章,经整理统计,共获得期刊文章84篇,学位论文13篇。
2 网站无障碍研究文献的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在网站无障碍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基于不同用户的研究和基于不同类型网站的研究。
2.1 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大部分文献介绍和引进了国外关于无障碍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尽管对access,bmty的翻译不同,但几乎都引用WAI(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网络无障碍组织)关于网页无障碍的概念,即认为网页内容对于残障用户的可阅读与可理解。同时指出,提高无障碍性也能让普通用户更容易理解网页内容。
在网页无障碍建设的意义方面,蒋淑君从互联网带给残疾人的优越性谈起,分析了不同残疾人群的无障碍网页需求及设计要求。樊戈分析了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后,从意识、策略、技术三个层面,就如何构建国内Web信息资源无障碍化建设环境进行了探讨。
网页无障碍的实现需要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张家年等阐述了新版《残疾人保障法》修订背景以及其中与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联的条款;讨论了该法在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如何利用《残疾人保障法》为构建信息无障碍环境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并提出将《残疾人保障法》和我国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链接起来;贯彻和执行无障碍设计原则理念等策略。章品等在对美国信息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最后探讨了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对我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建设的启示。孙祯祥等还对澳大利亚各个层面、领域有关信息无障碍的法规和政策进行了部分梳理,希望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为了保障所有人拥有均等的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机会,需要构建无障碍的网络环境。陈子健等对建构无障碍网络环境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帮助人们对网站无障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指导网络设计开发人员的实践。
2.2 技术研究
目前,国际上在解决网站无障碍问题时,主要从开发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规范网站设计这两个方面着手。规范网站设计是在服务器端对网站内容提出设计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是从网站的设计上去除障碍,以使残障者能借助辅助设备顺利地访问网站。规范网站设计要从网页无障碍的设计标准人手,国内的文献主要以介绍WAI颁布的一系列规范文件及美国的508标准为主。吴英桦则主要介绍我国互联网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标准的立项背景、标准的制定过程,并介绍了标准的技术内容,最后介绍了标准的应用推广情况。
网页无障碍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也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樊戈等在分析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根源基础上,分别从实施基础、核心人物和根本保障三个环节对Web资源实施易用性控制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霍利分析了国内网站可达性的设计现状后,对一些常见的设计错误提出了改进方法。同时设计并开发了测试工具WAET。该工具可以测试基本的可达性问题,并能够修改级别错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赵洋等针对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的不足,讨论基于XSLT的网页易访问性评估工具设计思路,阐述网页易访问性评估指标的设定,分析指标设计的规则和实现方法。孙祯祥等参考WAI所的WCAG1.0及国内外无障碍网站相关信息,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结合中文网站的特点,总结得出符合中国实情的中文无障碍网站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此外,网站无障碍实现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有人研究。陈子健等通过对一些网站进行无障碍检测发现网站导航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根据无障碍设计原则,为网站导航无障碍设计提出了一些策略。丁文洁结合国际上的无障碍网页开发原则和规范,分析并提出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即SMIL技术)可以解决多媒体播放在视觉无障碍网页设计中的可及性和可控性问题,重点研究了利用该技术解决网页中动态图像的视觉无障碍优化面临的问题。
2.3 基于不同用户的研究
在所有弱势群体中,视障用户在访问网站中所要面对的困难是最多、最复杂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资源首先是一种视觉资源,视障用户必须借助于各种软硬件辅助手段,以非视觉的方式来访问,因此大量研究以视障用户为视角展开。孙庆华通过
调查法、观察法等深入全面地了解视障用户不同于普通用户的网络访问方式和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在网络访问中的障碍体验和无障碍需求。最后,针对在工具测试和用户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描述视障人士的障碍和需求基础上,依据通用设计原则和WCAGl.0,提出了针对视障用户的无障碍设计原则,为WCAGl.0的运用提供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参考。王雅溪针对视障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现今网络界面中他们面临的一系列存取障碍问题,通过深入了解视障用户的生理、认知、心理、行为等特点及上网习惯方式,分析由此形成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要求,进而提出针对视障用户的网络界面无障碍设计原则。杨金转分析了视障人群在使用网络课程时可能存在的障碍,按照国际标准对我国部分网络课程页面无障碍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理念,研究如何设计网络课程的页面元素、用户界面的布局以及如何提高其无障碍访问。
除了针对视障人群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有针对其他人群如老年人群和认知障碍人群进行的网站无障碍相关研究。
2.4 基于不同类型网站的研究
由于无障碍理念的广泛传播,国外已经将这一思想广泛廊用于各行各业的网站设计中。有研究表明,在对无障碍需求方面,政府排列第一位,其余依次为教育、图书馆、新闻组和在线期刊、公共设施、交通、医院、银行等。我国学者分别对政府、教育、图书馆领域的网站无障碍建设情况展开了研究。
2.4.1 政府网站 肖卫兵在阐述政府网站管理的重要原则――可用性原则时认为,该原则包括可访问性和可使用性两层含义。这是首次在政府网站管理中提及可访问性的问题。毛家菊认为政府网站的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不仅体现在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还体现在针对特殊人群提供多种服务途径,并指出这是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建设趋势。武晓鹏分析了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的必要性和我国当前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后,对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提出建议;最后认为,只有政府充分重视自身门户网站无障碍建设,逐步克服目前所存在的各种认知误区,真正建立起贯穿于政府门户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意识,才能够更大程度提升政府门户的公共服务效能,从而保障残障人士应有之权益。他的观点为后来学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周晓英等具体分析了国内外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的政策、标准和举措,最后对我国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出法律法规层面、标准构建方面、评价体系方面等宏观方面的对策。唐思慧从分析了电子政务与信息无障碍的关系人手,从普遍设计原则与无障碍标准两方面探讨电子政务信息无障碍的实现。夏义从政府网站无障碍性原则的概念探讨出发,明确网站无障碍性的内涵包括网页内容无障碍、网络应用无障碍以及它们与辅助产品和技术的兼容。同时,系统介绍了一些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等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制度规范及做法,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性的差距与实践进展,并指明未来的发展道路。郭金兰认为政府网站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课题涉及法律和政策制定,Web技术标准和用户本身等诸多因素。通过中外比较和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政府网站几乎完全忽略了网站内容对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的原因:立法的空缺,未将可访问性作为政府网站测评指标之一以及政府网站开发者完全忽视Web可访问性技术和标准。钱小龙等阐述了政府门户网站引入无障碍理念的必要性和建设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背景,研究分析了无障碍化政府门户网站的主要特征,并详述了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化的基本技术要求。最后提出推进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在内的网站空间无障碍发展进程的建议。
在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也有对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状况进行的调查。王静生等以我国省级电子政务网站为代表对当前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在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我国电子政务网站无障碍建设中要转变电子政务服务观念,完善相关法律;完善电子政务网站开发技术和遵循相关标准等策略。霍利等为了了解中国网站可达性的现状,依据WAI的WCAG.0,选用Bobby软件作为测评工具,在线测评了国内外10种类型的200个网站。基于测评数据,进行了国内外网站可达性的比较性研究,总结了中国网站可达性的发展现状,并对政府和网站相关人员提出一定建议和要求。
2.4.2 图书馆网站 李院在我国学术界开启了网站无障碍研究的先河。他阐述了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含义,探讨了影响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的各种因素,并指出建立可访问性良好的图书馆网站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图书馆网站的可访问性测试。钱国富等。分析了在图书馆网站中进行无障碍建设的原因,指出无障碍建设是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针对视障残疾人的特殊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刘炳芳在WAl制定的网页内容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阐述无障碍网页设计的必要性,指出无障碍网页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并结合图书馆网站开发的特点,提出图书馆在网站无障碍化设计中应遵循的具体步骤。张炜等遵照我国网页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及WAI的WCAG2.0设计了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该图书馆网站不仅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而且还实现了网页设计无障碍、内容呈现无障碍、辅助技术兼容无障碍、后台管理无障碍等无障碍技术在网站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2.4.3 教育网站 教育网站的研究包括教育网站无障碍和网络课程无障碍两个方面。孙祯祥等认为WAI开发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对网站健康有序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测试了我国一些学校网站的主页后,发现当前教育网站的设计中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王佑镁参照由WAI的WCAG1.0,借助于Bobby Online的在线评价工具及人工检测工具,采用抽样调查法对2003―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进行了可及性检测和评价分析,结果发现10%的网上资源在可及性测试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指数,大多数网上资源都有网页可及性错误。通过可及性参数分析与评估可以为高校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指标。赵洋等也对我国精品课程网站易访问性进行了评估。不同的是,他们对2003―2007年度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易访问性抽样评测和分析,结果与王佑镁的发现类似,大多数网站都有易访问性问题,最后对改进精品网站的易访问性提出对策。
除了基于测评的理论研究外,在教育网站无障碍方面还有具体的实践方法研究。张家年等介绍并分析了IMS开发的IMS AccessForAll系列规范,提出基于IMS AeeessForAll规范来指导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张家年论述了教育网站易访问性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型,并从媒
体获取和教育教学信息理解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黄璐则从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入手,在研究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依据后,阐述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型、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提出了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实现框架。根据提出的设计思想,对《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进行了开发、检测和评价。文剑平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套网络课程的无障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陈子健针对教育网站研发过程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例说明怎样进行无障碍开发。最后介绍了教育网站无障碍检测方法。杨金转则对我国45个和国外15个网络课程的首页和二级页面进行A-prompt自动检测数据分析,针对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无障碍设计原则和应采取的操作,并介绍了使用A―prompt软件对特定问题进行修复的过程。张燕还对网络课程无障碍建设进行了微观方面的研究。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的网站无障碍研究从2000年的崭露头角,经过10年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无论是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所涉及:既有对网站无障碍建设的必要性、法律基础和环境等总体性理论的分析,也有以不同用户为视角进行的专门研究;既有对网页技术标准的探讨,也有对具体设计工具和检测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此外,还有对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和教育网站等专门领域的详细论述。从表面来看,我们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网站无障碍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然而,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在此领域进行的研究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1 研究范围狭窄
WAI认为网站无障碍有7个组成部分:内容、用户(网页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等)、辅助技术、用户、开发者、开发工具、检测工具。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方面,对网页内容制作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对检测工具只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对开发工具则仍停留在介绍阶段。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我国目前虽然也进行了网页无障碍研究,但并未推动我国网站无障碍建设实践的部分原因。由于我们只对网页无障碍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缺乏另外两端的研究,使得网络开发者不清楚如何开发出这样的网页,而用户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样的网页,就好比设计好了路的蓝图,至于怎样铺路,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却还未研究。
3.2 研究深度欠缺
我国对网页无障碍方面的研究尽管始于2000年,但只是浅尝则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比如,我国学者为了解我国网站的无障碍建设现状,借鉴国外研究的方法,通过检测工具对网站进行实地检测。但检测得到的大量数据仅用于说明现象,而并未对数据做具体的、多角度的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来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致使研究停留在表面。再比如,网站检测和评估是判定一个网站有无障碍的一种重要方法,WAI网站上提出了网站无障碍评估方法主要有专家检测、自动工具检测和用户检测三种方式,而最佳的评估方法是三种检测方式的综合。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仅使用自动工具进行网站无障碍检测(例如Bobby软件),而并未深入探讨选择此种检测方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客观性。
3.3 研究主体单一
从文献的作者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是来自教育技术、信息管理学及部分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如果再将这些文献的作者进行分类的话,我们会发现其中有17篇期刊文章和6篇硕士论文甚至只源于一个研究小组的成果,即孙祯祥教授组织进行的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平等意义上的无障碍网络环境构建研究”。可见,从事网页无障碍研究的其他研究主体确实寥寥无几,这直接导致了研究范围狭窄等问题。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领域学者从多个视角人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4 未来研究的建议
网站无障碍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研究的复杂性。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4.1 扩大网站无障碍相关研究范围
网站无障碍的实现除了网页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涉及其他因素,还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广泛分析和深入研究。比如,从利益主体的角度来说,网站无障碍建设涉及的相关人员主要是网站开发者和用户,所以需要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鉴于用户在网站检测和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进行开发者端和用户端的沟通研究;从环境保障角度来说,除了网页无障碍技术指南外,还有检测和评估技术及法律政策等因素。这些都是实现网站无障碍的必要条件,因此都需要深入研究。
4.2 深入探讨网站无障碍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网页无障碍建设的建议总无外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指南标准制定方面和意识宣传方面。然而,从国外研究情况和实践情况来看,在网页无障碍的立法、标准都具备的英、美等国家,其网站依然没有达到很高的无障碍程度。可见,法规和标准是网页无障碍实现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我们要继续深入探讨导致网页无障碍问题存在的其他因素。
4.3 重视对网站无障碍状况进行检测评估
当前研究中,对我国政府网站无障碍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内容较少。实证研究的缺乏导致对网站存在障碍状况了解不足,因而不能提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外进行的大量网站无障碍水平检测的研究已经证明,只有通过网站无障碍测试和评估才能证明一个网站遵守网页无障碍指南的要求与否,进而帮助网站开发者找到可能存在的网页利用障碍,提高网站无障碍水平。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情境;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73-02
20世纪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在所长菲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的带领下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作,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称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简称教高16号文)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同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开始在我国本土化,并迅速成为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理论,开发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成为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高职的《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课程,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企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项目为依托,课程标准以职业资格为依据、教学内容选取以工作需求为目标、教学组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做到课程教学项目化、模块单元任务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课程评价过程化,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1学习情境项目化、模块单元任务化
《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是我校计算机应用、嵌入式技术、图文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管理等几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也是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通过对Web页创意及制作工具和XHTML、CSS、动态Web基本工作机制的学习,使学生对于网页设计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小型网站建设、网络推广等全方面网站开发的能力。
作为一门实用型课程,该课程教学环节按基础实践阶段扩展实践阶段工学结合实践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安排。其中,基础实践阶段将模仿型总任务“《悠游江城》网站设计与制作”作为教学载体,依据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流程,即设计与制作小型网站的逻辑关系来序化教学内容,包含网站规划设计、网站实现环境的构建、首页设计、二级页面设计、交互页面设计、动态页面设计、网站与推广7个学习情景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并组成以任务驱动的、任务目标明确的教学模块和单元。学生依据任务样本,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通过模仿而逐个完成子任务,最后完成总任务,获取学习成果。
课程综合设计中,以完成开放型总任务“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作为教学拓展。教师只给出设计要求,网站内容按照学生个人爱好自由确定,技术的运用在满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由学生创意发挥,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企业实训(顶岗实习)中,以实战任务作为提高,鼓励老师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可以组织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在主讲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实际项目开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课程的内容模块顺序如表1所示。
2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形式多样化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其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完成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的真实再现,“为了行动而学习,在行动中学习”,课堂就是实际工作情景的模拟。
《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是典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我们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首先通过项目实现情境导入、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再借助项目,分解任务,让学生自己实践、或进行模仿训练,然后总结突破、探究规律、分层练习、共同进步;最后对学生作品进行小组互评、学生自评、老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表1
2.1项目教学法
本课程设计了小型专题网站《悠游江城》的建设与推广及《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2个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展教学,按照完成这个实际工程项目完整的流程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注重把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2.2任务驱动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以完成模仿型任务作为教学载体,以完成开放型任务作为教学拓展。教师以任务引领,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如在学习情境“二级页面设计”中有工作任务“XHTML/CSS技术的应用”,以完成页面布局和内容的添加、样式的定义。其中我们就不同风格的图文混排页面设计了模仿型子任务和开放型子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每个模仿型子任务并评价记录为平时成绩,然后再鼓励学生做得更好,去完成开放型任务,如有较大难度的,则教师重点辅导,给以关键性的点拨后让学生去实现。通过在真实的任务中探索学习,不断地提高学生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2.3案例教学法
如工作任务“网页的艺术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准备了多个颇具代表性的网站页面,一一展示给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就网站特点、网页版式的类型、色彩的搭配、文字的运用、logo的表现形式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于一些操作比较繁琐的内容,利用Camtasia Studio等软件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屏幕录像,以辅助不同记忆类型、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查缺补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4分组教学法
在课程设计环节,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灵活运用如探究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WHAT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给提供学生充足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怎么做、按照什么步骤做都由学生参与讨论;边学边做完成任务过程中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适时进行典型作品的欣赏点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通过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开发潜能,培养能力,收获快乐。
3课程评价过程化、考核方式多样化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学生一人一机,还配备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控制软件。教师利用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学生机上的作业点评;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时监督控制、在线实时辅导答疑等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我们还注重课外的学习辅导,通过电子邮件、QQ等实时交流工具,即时辅导答疑。每个班级都建立自己的班级QQ群,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弥补了课堂讨论的不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辅导也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满足了教师教学的需要。
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建立了课程项目评价、综合实训评价、课程设计考核多级评价体系。其中平时课程项目评价占20%,综合实训评价占20%、课程设计考核占60%,形成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鼓励学生以证代考、以项目代考、以赛代考,即学生若通过相关认证考试,获得行业认可的“网页设计师”证书;或者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成功为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建立网站并能得到应用;或者参加市级以上的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都可取得该课程学分。
通过重视“工作过程”,精心设计项目,实施任务驱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让学生也体验到了职业成功的快乐,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得到螺旋递进式的全面提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如果教师对教材或学生实际能力和需求研究不到位,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把握不了学生,就会减弱乃至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它的优越性也就难以体现。
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网络数据库,项目教学
引言
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是近几年来高职高专职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资料分析高职教育在不少课程的设计及实施方面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其核心就是以项目课程模块化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组织和设计。结合《网络数据库》课程特点:知识点较多,且不容易理解,讲授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我们学院成立了《网络数据库》项目课程研究课题组,并在近两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项目式教学在《网络数据库》教学中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本文结合《网络数据库》项目课程教学进行研究。
1项目教学的需求分析
1.1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型”的人才。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是输送给出企业的。因此,我们每门课讲些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能力,要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吻合。但是,学校和企业毕竟是两个独立的主体,各自有自己的利益考虑,企图将这两个主体完全融合起来,让企业承担一部分教育职能,这在目前毕业生总量过剩及现行体制下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在自身内部进行改革、创新,才是走出困境、奋力突破的唯一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中心,唯理论是水平”的观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个或多个项目,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贴近工作过程,保证我们学生一毕业就可以满足企业岗位需要。逐步缩小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
1.2教学内容
《网络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按照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需要我们的毕业生就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建网站,而实践证明,前几年我们的学生很难胜任。大量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我们选用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现代网络新技术不适应,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虽然学生通过完成一些实验,能掌握了知识点,但对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还是不能胜任。
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精心组织内容,构建项目开发教材体系,编制了《WEB数据库项目开发教程》教材,并以网络专业网络3061,网络3071、网络3072两届三个班作为试点进行项目课程教学实践。这样突出以能力为中心,在理论学习中进行操作实践,在操作实践中接受理论知识,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真正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2项目教学的实施
2.1项目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选择好项目。我们选择的项目是我们已设计好的企业网站“南通市光阳针业有限公司”网站,该项目核心技术是网络数据库,符合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其分成若干个小的项目,如“文件管理”、“计数器系统”、“站内搜索”等小模块。这样,我们通过对企业中网站创建流程的项目分解,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模块我们按“操作体验-知识准备-项目实战-同步实践”的顺序进行,难度适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通迅速掌握一些概念,通过上机实践,掌握编程技巧,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每个模块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就需要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讨论、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2项目教学重点
项目教学的重点是需要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了解实施“南通市光阳针业有限公司”网站设计与制作项目的整个流程。通过教师讲解后自主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最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项目。
2.3项目教学内容
我们以WEB应用系统—“南通市光阳针业有限公司”网站开发为主线,以课程核心知识点:vbscript脚本语言、数据库技术、内置对象等为重点进行组织。根据《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我们将项目任务拟定为三块:基础知识准备、核心知识点学习、综合应用编程,按整学期15个教学周(每周4课时)、两个实训周来按排教学任务,详细制定了《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计划表(见表1)。
表1-教学内容计划表
阶段
模块名称
知识点
课时
教学方式
基础知识准备
相关知识
计算机网络
网页设计与制作
程序设计基础
Vbscript脚本语言
安装配置服务器
4
脚本语言部分教师辅导
此内容前面已学,学习自学复习,教师辅导
核心知识点学习
用户登陆与注册模块
创建数据库
数据库连接
加密算法(扩展功能)
6
操作体验-知识准备-项目实战-同步实践
菜单模块
Request对象
Response对象
Session对象
6
计数器
模块
Global.asa文件
Application对象
保存计数器值的方法
6
文件管理
模块
Server对象
Fileaccess对象
6
站内搜索
模块
模糊搜索
关键字搜索
通过其他搜索引擎搜索
8
综合应用编程
阶段
网络投票
模块
网络数据库知识综合运用
6
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协作完成
新闻
模块
网络数据库知识综合运用
6
留言板模块
网络数据库知识综合运用
6
在线订单
模块
网络数据库知识综合运用
6
测试评价总结阶段
自选题
综合运用网络数据库知识进行课程设计
两周
关键词: 软件测试; 案例教学; 实践教学; 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74-03
Research on case teaching in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Xiaolan, Guo Jiandong
(Guangdong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0, China)
Abstract: Case teaching can not only ful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but also improve their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software testing, the problems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the case design method in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is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ase library is given.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cas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case library
0 引言
51testing公司的《2013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显示[1],2013年中国软件企业软件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基本保持在1:3,相比之前的1:7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与国外软件企业1:1的比例相差甚远,这表明国内软件测试人才市场需求仍会增长,其职业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相继开设软件测试专业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一般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介绍软件测试方法,但却缺乏较好的测试案例供学生测试,以验证所学的理论,故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利用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设计测试用例,学生虽然能按要求做练习,能设计出测试用例,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会疑惑设计出来的测试用例有何用、怎么用,学生缺乏实践环节的经验,当面对实际软件项目测试工作时,仍然无从下手。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软件测试”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系从2009年开始开设软件测试课程,通过近五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总结,提出从构建软件测试课程的案例入手探讨该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
1 软件测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1 教材及教学资料缺乏
当前软件测试方面的教材很少,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更少。绝大部分教材只是阐述空洞的理论,附加简单而又陈旧的工具介绍,而这些理念和工具很多已经被业界淘汰或是被取代[2]。根据《2013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显示,业界现在普遍采用的功能测试软件是QTP,而绝大部分教材中还停留在介绍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的WinRunner工具,同时对于业界中性能测试龙头软件LoadRunner,很多教材并未涉及。绝大多数教材上所提到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不多,而且讲解的也不是很详细,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补充。
1.2 案例缺乏
大多数软件测试教材都是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内容不足,甚至只有最后一章有测试案例。大多数高校软件测试课程的定位都是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教学只占很小一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势必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实践,而实践需要大量的测试案例。同时,理论教学也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理论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及教学资料的缺乏势必需要软件测试主讲教师有针对性地扩充理论教学案例。
2.1 扩充教材中的教学案例
在软件测试的众多教材中,讲述软件测试方法的经典案例有三角形问题、日期问题、闰年问题等,但这些案例通常都是文字表述,缺乏具体的程序供学生测试。因此,首先要扩充教材中的案例,采用面向测试的软件设计方法将这些案例做成一个个小的被测系统,设一些缺陷,让学生沿着“测试―理论―进一步测试”的主线来学习。首先对这些案例系统进行测试体验,再系统学习理论,最后利用设计出的测试用例进一步测试,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抽象理论的理解,也让学生更加深知在编程过程怎样避免缺陷,做到规范化编程,提高编程能力。
2.2 引导学生编写软件开发文档作为教学案例
在软件测试的理论教学中,经常会提到几个概念,如:黑盒测试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测试,集成测试的测试依据是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单元测试的测试依据是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等。学生通常会觉得很困惑:用户的需求到底是怎样的,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中分别包括什么内容,有何区别,对这些文档始终没有直观的认识。事实上,在企业的开发与测试工作中,文档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软件开发企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文档,如需求分析报告、详细设计报告、概要设计报告等等,但很少对外公布这些文档。就算能通过校企合作或项目合作的方式获得企业项目文档,缺乏项目业务背景的学生也很难弄清项目中的数据流程、工作流程等。所以通过与软件工程课程教师的沟通协调后,要求学生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按小组自选熟悉的项目系统,如:“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等等,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编写相应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等,只有具备以上资料,才可真实地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在软件测试课程中,延续使用这些案例系统,将对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流程很有帮助。
3 实践教学案例设计
3.1 实践教学目标及工具选用
为了培养面向市场的合格测试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教师加强学生测试技能的培养。测试技能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来获得的[3]。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掌握软件测试的技术和方法,熟练主流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使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51testing公司的《2013年第七届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中对软件测试从业人员常用的单元测试工具、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在功能自动化测试工具中QTP使用最广泛,如图1所示。在性能测试工具中LoadRunner仍然稳居第一,LoadRunner在性能测试工具中的大哥地位无可动摇,Jmeter测试工具在今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在单元测试工具中,软件测试从业人员最常用的单元测试工具是Junit,如图3所示。
图1 2013年调查中常用的功能自动化测试工具分布
图2 2013年调查中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分布
图3 2013年调查中常用的单元测试工具分布
注:以上图表数据均来自51testing公司的《2013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
在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中选用的单元测试工具是基于Java开发软件的测试选择Eclipse+Junit;基于C++开发软件的测试选择了CppUnit;基于.NET开发软件的测试选择Nunit。另外,性能测试选择了LoadRunner试用版本,功能测试选用QTP,实践教学环节工具基本与当前主流工具平台相符。
3.2 实践教学案例来源
在软件测试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扩充教学案例。
⑴ 课程设计成果
我院计算机系软件技术专业在程序设计方面,前期开设了Java和.NET程序设计两个方向。在Java程序语言设计,C#程序语言设计、数据库设计课程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两周的课程实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设计作品。将程序语言设计作品用作单元测试的案例,学生间交叉进行测试,互相充当对方的测试员,这样不仅有利于将程序开发与软件测试结合起来,综合解决软件开发中的问题,而且交叉测试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测试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⑵ 毕业设计成果
在大三第二个学期,我院会安排12周的毕业综合实践周,由指导老师跟学生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对以往选题汇总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Windows程序开发和网站开发两个方面。从毕业设计作品中可选择一部分优秀的作品作为实践教学的案例。考虑到现有的网站如网易、搜狐前已经做足了测试,很难再发现其中的缺陷,所以在Web网站测试实践中,我们将学生的网站作品在机房的局域网内,学生在学生机进行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Web网站测试、Cookies测试、安全测试、目录测试等方面,找到测试成就感与自信。
⑶ 科研项目成果
我院一直鼓励教师多参与科研项目,教师参与开发的项目也可以用于实践教学案例。只有任课教师对所选的项目非常熟悉,甚至是亲自参与开发,才能对项目开发整个流程、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和准确及时的指导,为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使项目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都能在任课教师的良好掌控之下[4]。
⑷ 校企合作项目
目前我院已与部分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软件测试课程的综合性生产实习中,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案例。邀请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行业专家将实际工作项目带入实训室,学生3~5人为一组,按行业实际给他们分配角色,在该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让学生掌握在实际项目应用中各种测试方法的使用,熟悉测试项目管理,感受大型测试项目工作流程。
4 案例教学的实施前提
4.1 跟前导课程的衔接
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测试人员,就必须会编写程序,至少精通一门程序开发语言才能胜任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的工作,软件开发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软件测试能力。在软件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教学实践中,案例主要来源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设计作品,这要求该课程主讲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按小组保质保量完成小组作业,这些小组作品是软件测试课程中交叉测试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软件测试要用到一系列的文档,如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和安装使用说明等,这些也是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上要学生完成的内容,课程设计对这些内容的要求严格与否,会对软件测试课程带来很大影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文档不甚了解,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重技术轻理论,不愿意花时间去写文档。
4.2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为了顺利实施案例教学,主讲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软件测试工具较多,范围广,不易把握重点,大部分测试工具如:LoadRunner、WinRunner、JUnit、Jmeter等都是英文版[5],参考资料少,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主动学习、走进企业来提高自身素养。高职院校提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学校也可以派遣教师到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如地将企业实际的测试流程、方法、技术带入案例教学实践中。
5 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建立测试案例库,使理论和实践过程更具直观性、生动性、说服力、吸引力,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有助于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深对软件测试测试自动化工具的理解。同时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可针对当前的测试工具,设计新的教学案例,扩充至教学案例库中,不断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实效性、鲜活性。
参考文献:
[1] 2013年第七届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http://
,2013.
[2] 钟久隆,路桂明.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130-131
[3] 丁智国,吕振洪.软件测试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3:
102-105
[4] 龚宇辉.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J].华章,2013.20:
199
关键词:网页制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969-02
Discussion "Homepage Manufacture" the Curriculum Reforms which Face the Work Process
WANG Wen-li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530007 Nanning,China)
Abstract: In the now informationization society, many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all hoped can establish this unit website, in order to propagandize own product and the service on-line, the homepage novel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formidable can more appealing and a convenient use. The "homepage manufacture" took in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specialty an essential curriculum will be facing the very big challenge.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way already did not adapt society's development demand, at present the higher education primary mission was, face the work process, manifeste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ability. How i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o "Homepage Manufactur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Homepage manufacture;Curriculum reform
1 对传统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好像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实际操作起来时就没有了头绪。也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在进入到专业实训阶段中,学生虽然比较感兴趣,但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而在传统的考试中更不能客观反应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这样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结果是越学越乏味,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是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那么我们如何从传统模式走出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使培养的人才更趋向市场需求,避免以往的与实践脱节呢?这就是要探讨的《网页制作》的教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2 课程改革构思
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就要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应该具有上岗适应能力和转岗适应能力,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方法应该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运用“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实际项目为导向,注重职业情景中的实际技能的培养,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迁移能力。为了能够达到运用“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我们首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重点关注学生在完成《网页制作》这门课的学习后能做什么,可以应用在哪方面,而不只是知道什么;
2) 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知识、技能的学习要结合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来进行;
3) 围绕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组织教学。做到不与实际“脱轨”。
3 《网页制作》的课改实践
3.1 课程内容设计
构建以“网站开发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情景式”课程结构,情景的划分以“行为导向教育理论”来展开。将知识和技能分为七个学习情景(网页基础情景、网页制作情景、网页色彩搭配情景、网页版式设计情景、网络知识情景、动态设计情景、综合项目设计情景)16个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又包含若干个具体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分解,同时项目主线中没有涉及的内容,采用“问题驱动”的形式进行补充讲解。通过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收集、处理信息,准备、加工素材的能力;制作静态网页效果图的能力;颜色搭配和版式设计的能力;开发网站的综合能力;代码与界面融合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策划能力。
图1 《网页制作》课程设计各学习情景
3.2 对学习项目的选择
选择“学校网站设计”为工作任务进行驱动,以具体的实现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网站设计”这个项目比较真实,比如有学生常常登录使用的“选课系统”、“讨论园地”、“校园动态”等页面,相关的流程学生比较熟悉,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其他行业网站的体系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3 提供教材外的学习资源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精选一本好的教材是不够的,包括知识面的局限性等,所以还要为学生准备或者建议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一两本教材以外的参考书,选择的参考书可以是典型案例参考、网页制作技巧和方面的;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比较资深的网页设计的学习网站,鼓励学生课后主动进行扩充学习。这样,在参考别人的同时也积聚了一定的网页制作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4 面向工作式教学
在课程教改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带有决定意义的转变。观念变了,行为就会变;行为变了,教学效果才会变。所以从作为高职教师必须清楚我们的课程是“完成一个项目”入手,带着“项目”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对学生“教、学、做”一体化,而不是传统的只要求学生这节课掌握什么知识点和重点要求是什么。
首先在学习《网页制作》这门课前要求已开《图像处理技术》课程,那么学生就具备了图像处理的基础,可以在综合项目设计时自行准备图片素材,以免产生盗用图片版权的误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提供独一无二的信息;可以在学习《网页制作》这门课之前也可以同时开《flas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为制作网页设计独特的LOGO以及所需的flas。
我们选择“学校网站设计”为工作任务进行驱动,在具体的网站设计实现中贯穿了七个学习情景,其中每个学习情景又设置多个工作任务,比如情景一网页基础包含有网页欣赏与设计初步、网站设计流程两个任务,在这个学习情景中先给学生欣赏一些做得精美的网页和介绍一些功能比较强大、设计有特色的网站,引起他们学习网页制作的兴趣。接下来实行后面的学习情景,学生模仿做,边教边学边做,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并准备足够的拓展训练题,比如网络寻呼、留言板这些平时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任务,以帮助学生强化,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学有乐趣,就觉得学有成效。同时开展互动教学,师生互动和学生间互动,相互学习和指出不同的观点并一起去解决。在这个环节,基础比较好或者网页设计得好的同学可以“一帮一”,充当老师的“助手”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完成任务,这也是我们在职教中所要求培养学生达到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每个任务阶段学习过程中,把学生做得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以相互学习同时学生得到鼓励后更激发了学习、创作的兴趣。在整个学期都围绕大型网站项目,将各个知识点融合到每个单元之中,例如在做注册页面时用到了表单,在设计特效时用到了时间轴和层,在制作讨论区时用到了ASP等等。多个小项目的实施最后完成大项目,让学生在完成这个大项目后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完成了所有实训环节后,学生模拟项目,可以从个人网站设计、学习网站设计、企业网站设计、旅游网站设计的题目中四选一,个人或者两、三个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所选的项目。从而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提高了他们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设计累计了经验。
3.5 考核
“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形成式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程度以及策划创新等综合能力。考核内容有平时的实训任务40%,期中的实训任务30%,期末项目、案例设计30%。
4 总结
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选用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学习项目,学生认知效率高,能够学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综合项目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邓文渊. 网页制作高手Dreamweaver8网页设计[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XJK011CGD11);湖南省教育厅课题“中美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比较研究”;“创新性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校教字(2011)14号。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50-02
1.商科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也是世界各发达国家中久经不衰的热门专业之一。在教育部2012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中,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门类属于工学;二级学科属于电子信息类。根据 “基础扎实、口径拓宽、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维护、制造、管理、设计开发和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2.商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思路: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整体要求,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具有市场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3]。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模块,调整为全校通识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模块[4,5]。总学分163,每学分16课时。部分单独设课的实验课每学分24课时。主要特色:目标定位上的特色培养具有商科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教学上的特色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教学与考核优化
课堂教学全部由主讲教师负责,学校和学院基本上都不具体管。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为主,但特别注意互动,如有疑问,学生可随时提问。在课后辅导方面,每个任课老师每周安排2次答疑,每次2小时,地点在老师的办公室。对于实践教学课程,每周1次,每次3小时,2位同学为1个小组。学生做完实验后,老师会对实验记录进行检查,并分别向两位同学提问。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考核成绩包括多个方面:期中考试占30-40%,期末考试占30-40%,随机考试10%,作业10%,Project占10-20%。考试形式主要是闭卷,允许学生带入1-2张A4纸,学生可将复习中认为重要的内容抄录纸上,此纸在考试过程中不允许交换,考完后连同试卷一同上交。随机考试一般每两周进行1次,每次布置1道题,时间一般是10分钟,重点考查两周来的主要知识点。Project相当于我们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在期中考试后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两人为1组, 1-2个月内做完,完成后写出Project报告,报告中要说明各自完成的任务。期末考试前在课堂上汇报Project的完成情况,并上交Project报告。对于实验课程,只安排期末考试,且只通过试卷进行考试。
4.商科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与优化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最新精神,树立工程特色与商科特色的技能训练,强化全面型应用的观念,以市场应用为准则,加强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与职场教育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能力的提升。以“行业/企业通识教育”为主的讲座,如“信息技术概论”、“现代企业组织行为”、“IT企业的发展战略”等,通过这些讲座的开设,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地了解信息产业岗位的基本情况、从业的基本技能、行业的发展及所需的先进技术等。以“工程设计和管理”为主的课程,如“项目管理”、“市场营销”、“文秘文档”及“专利申请”等,学生可以根据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和兴趣来选修所学课程,以满足企业运行中所需要的知识。让学生以组队方式开展工作,完成工程项目从研发选题到产品成型全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一个队就是一个独立的“企业”,指定一名教师远程指导,指导以虚拟货币方式进行。按照经理、财务经理、质量管理、技术人员及秘书等职务分工,但是所有人员都参加技术工作。企业通过自建网站开发和销售进程的情况。
5.总结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同时也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本文探讨了商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法,使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更能体现创新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要求,使得商科院校的大学生更具创新与创业能力,切实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显力, 陈海滨.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等农业教育, 2011, 10(10):53-55
[2]张可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论坛, 2012,9(145):73-74
[3]林卉, 赵长胜, 胡召玲等. 测绘学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教学实践研究, 2010, 1(2):197-198
[4]隋博文. 北部湾地区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探析. 钦州学院学报, 2011,26(1): 99-102
[5]朱艳茹, 胡思涛. 交通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西部科技, 2010, 9(24): 82-85
【关键词】理科生;专业;目标;定位
一、概述
在高校培养计划中,理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于工科专业来说,基础理论课程学的更多些,课程的设置也更偏重于理论学科。但是,这并不是说,理科生就该纯粹学习理论,特别是对于本科生而言,学生们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对于理科毕业的本科生而言,如果将自己定位在理论研究,那么将很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理科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该如何定位自己,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所学专业
以理科中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这个专业在大学的大一和大二阶段,是以学习数学类的基础课程为主,到了大三和大四,开设了一些计算机类和通信类的专业课程,到了大四毕业时,都将以数学类理科生的身份毕业。据我了解,许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同学,他们有的是被这个华丽的专业名称吸引而来的,有的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不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选择了这个专业,经过大一和大二的基础课学习之后,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就是个学数学的,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忧心忡忡。同学们的普遍想法是:如果要考研究生吧,倒还有机会转计算机或者通信;但若想本科就毕业找工作,那就难了,因为在投档案时,就可能因为自己的专业而在第一轮筛简历时,就被筛掉了。所以,很多同学抱怨自己没有能够选到一个好的专业。
作为一名负责该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老师,我觉得同学们的想法太狭隘了,只看到了自己的短处,却忽略了自己的长处。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能力观。
作为理科专业,从专业培养方面来说,的确会偏重理论基础些,所以在大一和大二阶段,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设置的较多,而且侧重点也更偏重理论证明。例如,几乎所有的工科学生都会学习《高等数学》课程,工科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更偏重的是对理论的应用,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在数学类的理科生中,一般开设的课程是《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很多的理论知识点上和《高等数学》类似,但是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理科生,更注重的是从原理上理解定理,并运用定理去证明推导出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往往工科学生们会应用定理解题,但并不理解为什么用这个定理而不是那个,而理科生往往需要能够从本质上看问题,不仅知道做还要明白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所以,我觉得理科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所受到的训练比起工科学生来说,应该是更胜一筹的。
然而,理科的同学们却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而更多的是抱怨自己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的太辛苦,学的很枯燥,完全忽略了自己其实在理论分析方面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工科学生。我觉得这一点,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只有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才会喜欢并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信心。
三、有效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上面谈到了理科生有着较好的理论基础,那么就会有同学提出,光有基础有什么用呢,在面对用人单位时,他们并不会看中本科生的数学功底啊,这个优势等于是劣势。是的,这是事实。所以,我想谈谈如何有效的发挥优势。作为教师,更需要注意方法的教导、能力的培养,引导同学们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1.要学以致用。虽说理科同学有着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如果不用,那么就等于零。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用到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性环节中去。
我曾经指导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同学做学校的STITP项目,这组3位同学当时是大三年级的,编程动手能力明显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所以,在完成任务中,我没有强调要将算法实现的多优越,而是把重点放在优化算法方面。这组同学思路非常清晰,准确地描述了算法实现的一些特例,并从多个角度对算法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简单的编程进行了验证。我觉得,从所写的程序本身来说,并没有体现出这组同学的优势,但从对问题的阐述,从分析问题的角度,从结果的分析来看,可以比得上普通工科研究生的水平。之后,该组同学将项目的成果总结成论文,已经被一个较好的杂志录用。
2.要拓展思维。我这里指的主要是理科同学们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特别是在有实验环节的专业课和实践性环节中,要注意拓展思维。
在本科生中,即使是学数学的理科生,也很少有同学会研究学究气很浓的纯理论问题。同学们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性的课程很喜欢。我觉得在这些课程中,老师应该多引导同学,多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当前流行的技术,并尽可能的让同学们去尝试自己动手做,帮助同学把思路打开。
说到拓展思维,免不了要了解新技术、新潮流,但光靠老师课堂上说说是不够的,那么很多时候网络是个好手段。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离开父母老师的监管的大学生来说,更加如此。作为老师,我们更加要科学的引导同学,让网络变成帮助同学们拓展眼界的好帮手,让同学们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我曾经负责大三的一门课程,叫做“基于WEB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刚开始准备这门课程时,我觉得很难把握。因为我们这些理科同学,编程水平不高,如果完全让同学自己做网站开发,数据库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课程的进行中,在理论学习方面让学生加强UML建模方法的知识,从网站的结构和设计方面出发,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实践环节方面,更注重学生的设计理念,比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见,构思有特色的网站内容。这点也深得同学们的赞同,很多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体现了非凡的创造能力,实现了各具特色的网站。
通过类似的实践性课程,同学们虽然编写程序方面做的还不算多,但是对当时的新技术、新的开发平台、流行的设计理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也是很好的收获。
3.明确目标。到了大三特别是下学期,对于同学们来说,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是对自己4年本科学习结束后何去何从讨论最为热门的话题。我觉得作为理科学生,更应该早做打算,不要总是迷茫,更不要“人云亦云”。
“早做打算”对于准备大四毕业就工作的同学来说,特别重要。虽说理科生的基础课功底很深,这是优势,但是面对用人单位,单凭这点远远不够,而且往往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会被拒之门外。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大学期间的实践性课题进行包装加工,以使得自己在面试中有料可谈。更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的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去恶补下专业知识。这样,有了扎实的功底+一定的实践经验+宽广的专业知识,那么应该是非常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的。
“早做打算”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来说,其实最大的压力不是要学的太多,而是坚持到底的压力。文化基础课的功底,理科生应该更胜一筹的,毕竟大一大二的基础训练强度更大,所以基础相对也好些。那么,只要调整好复习的重点,掌握考研的基础课特点,应该把握很大的。而专业课呢,虽然说有些可能没学过,但其实对工科同学来说,也不是门门擅长,很多知识也是要学习的,所以大家水平差不多,关键看掌握的进度,理解的程度。所以,我觉得考研,理科生也还是占优势的。
“人云亦云”是指那些善变的同学们,今天周围的朋友说准备考研,他也准备考;明天,周围人说还是工作吧,于是他也放弃考研。我觉得这是最可怕,最不可取的态度。
所以,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为理科生,应该尽早的确定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在面对毕业时,不会无所适从。
四、展望
工科院校里理科的同学们似乎总是弱势群体,老师们觉得他们的动手能力会差一些,而同学自己也常常会抱怨说,“我没有编程经验,我没有项目经验,我学的都是些深奥而不实用的知识,所以,我们注定了我们的未来没有热门专业的同学们那么美好。”
其实不然,我认为,作为工科院校里的理科同学,他们也是有很多优势的,而且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那么他们也一样会做的很精彩。
所以,我期望同学们能够和老师一起努力,正确的认识自己,努力提升自己,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争取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毛晋平.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气质性乐观、目标定向、自我效能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1,Vol.32,No.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