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中的化学论文

生活中的化学论文

时间:2022-03-07 04:5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的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中的化学论文

第1篇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探究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学论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化学论文,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学论文,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学论文,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化学论文,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和实验中,关注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够在化学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第3篇

 

物理学理论的研究是源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总结和解释,这也成为一种非常通用而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物理教育教学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必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这一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用准确简要、逻辑清晰的物理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阐述物理概念、陈述物理规律等。然而,在高考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的物理信息处理能力和物理表达能力不高;在教学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很难读懂科技文章或者对此类文章和新闻毫无兴趣,无法有效提取新闻报纸阅读材料中包含的物理学信息,也不能够将科技文章和平时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物理中的科技写作是指对某一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逻辑推理,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问题进行解释,最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成报告或小论文[2]。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同时对一部分有志于物理学研究的学生来说,还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开始撰写一些有创新性和学术性的科技论文。此处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第一,重视科技写作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应该成为教材学习中的一部分。在这里先以美国流行的《物理:原理与问题》教材为例,该教材分为30章,在每一章节的课后测评都设有“科技写作”栏目,至少一道题,多则三道题,从题目的分类情况来看,主要是以下这么几个方面[3]:

 

1、物理学史:

 

1)实验发展类:例如研究并描述人类测量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的发展史。

 

2)物理学家的生平和影响:如研究并阐述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

 

这类型的科技写作需要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参考资料做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了解物理理论建立的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家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在研究中发现物理知识的突破和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发展的联系。

 

2、生活中的物理学:这类型的题目很多,例如要求用物理学原理解释过山车竖直的环形滑道大多数并不具有圆环形状的这种设计思想,还有研究体重计的工作原理、安全气囊的作用等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研究,能够真实体会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会更会深刻,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物理学与其他学科:

 

1)物理学与生物学:研究一个人能够无眩晕地忍受的最大加速度。

 

2)物理学与艺术:研究某些乐器,如小提琴或者小号的构造。

 

3)物理学与天文学:研究多普勒效应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4)物理学与医学:研究和解释衍射在医学和天文学中的作用。对每一种领域,至少描述两种应用。

 

这类型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物理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跟很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是万物之理并不是一句大话,特别是现在诞生了很多的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等等。学生越能够了解物理和其他学课的关系,就越能体会自然科学和谐统一的美感,同时也能发现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重大影响,从而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也会更为重视。

 

4、物理学前沿:例如研究迄今所见的最大质量的粒子的干涉效应,描述实验过程,并说明干涉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物理学发展前沿,对学生的物理学学习十分重要,通过对前沿的了解,学生不仅可以知道物理学在高新科技上已经取得的成就,还能加深对这些成就中用到的物理学理论的了解。有时候,前沿科学中涉及到的物理学并不复杂,以中学的物理知识完全可以理解。而当学生了解这一点以后不但能建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减少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会对当前物理学的应用产生兴趣,增加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二,目前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物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现在高考题目的改革使得题目都会有一定的生活或科技发展背景。以近年各地高考试题为例,就能发现大量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或者与科技前沿相联系的题目。

 

如2015年北京卷的18题,以“蹦极”运动为背景,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以及功能关系。20题又以常用的一卡通(IC 卡)为研究对象考察电感和电容以及电磁波的相关知识。

 

又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II 中的第18题,是以指南针为载体考察磁学基础知识;而在第25体总,以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为背景,考察摩擦力、压力等受力分析以及物体的运动等知识,可以说综合应用性很强。

 

尤其是2012年浙江卷的25题,是设计一种提高自行车夜间行驶安全性的“闪烁”装置,在第四问中还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评价,这就直接考查了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

 

其余各省的考题中这样的题目屡见不鲜,如2015年四川省的物理部分第9题联系到了目前人们关心的严重雾霾天气,并从“铁腕治污”出发讨论地铁的运动,并且计算燃油公交的气体污染物,这就极大增加了物理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应用,就能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遇到这样的题目心里有底,从容应对。特别是在回答非选择题时,能够对题目给出的材料细致分析,从而给出清晰的回答和明确的解释。

 

第三,科技论文写作有利于加强多学科联系,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有益。

 

关注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在物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而且,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科联系,不仅可以实现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效果。

 

科技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简洁明朗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论证观点的严密性。而在完成论文写作中,学生不可避免的需要查询资料并分析整理,这样也会积累很多有用的科技素材,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在语文课上的议论文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在论述物理学史上的一些物理发现的地位、物理人物的成就时,会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势进行分析,并对科学家所处年代的政治经济情况有所了解,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常常会受到哲学宗教以及国家政局的影响,因此训练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对政治历史的理解。

 

如果让学生分析猎豹适合奔跑、鱼鹰能够捕鱼的物理原理,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学生还能对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体态特征有更深的感受,对生物学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物理和化学之间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为何收集氢气试管开口朝下、为何收集氯气试管开口朝上,为何我们可以通过火焰的颜色或者液体的色彩来初步判断化学实验的产物,这里面都蕴含了大量的物理道理。

 

物理和体育就更有关系了,在投铅球时为什么老师强调出手速度要快、角度要成45度左右,为何跑步时手臂要前后摆而不是左右摆,这些都是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的。所以学好了物理,对提高体育成绩也有好处。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科技论文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多关注最近的物理进展、科技发明,引导学生自动发掘生活中的物理学应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物理课程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而科技论文写作可以在教学中实现这一课程目标。

 

5、总结

 

通过如上三点论述,可知在物理教学中重视物理科技论文写作,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物理知识理解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让学生能够发现学科间的联系和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编辑点评:科技论文写作是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这些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些目标的达成并非易事,需要从物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出发,深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才有望实现。撰写者可参考以上相关内容进行写作。

第4篇

毕业论文 摘 要

流行音乐是1种特殊音乐形式,它的节奏明快富有动感、旋律优美容易记忆、内容通俗易懂、具有时代感。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当中流行音乐已经被大学生所青睐。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本论文借鉴音乐美学、音乐文化学、心理学对流行音乐与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流行音乐;校园文化;大学生

ABSTRACT

Music is a special form of popular music, its rhythm ensemble exciting, beautiful melodies easily memory, content user, a sense of the times.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ampus culturel life of pop music has been favor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Its existence depends on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al life. The papers on music aesthetics, music and culture, psychology and pop music to the culturel life of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campus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words : pop music; campus culturel; university students

绪论

流行音乐是当今大众的音乐,它与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认识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流行音乐是1种低俗的音乐,往往只会联想到流行音乐给社会带来的诸多的副面影响,而忽视了它们在校园文化生活中产生的积极影响。以至于很多人干脆全盘否定流行音乐的重要性,或者在课堂教学中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等等。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要求人们改变1些陈旧的观点,正确认识流行音乐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主动更新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素质上不断提高,加强对流行音乐的引导。在评论流行音乐的时候,本文试图从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以及流行音乐对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之间的影响加以分析,并且提出加强对流行音乐的引导这1措施。让大学生尽可能正确规范地、完善地去判断流行音乐,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以真正提高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

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课题组组会 高层次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来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逐渐体现在各个层面,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教育。但是要实现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不仅要加强对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研究生思想和综合素质提高上多做工作,从而真正实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通过沟通和引导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

现在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任由他们自己处理这些问题,有时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对于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我们不能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解决,应该防患于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有所了解,而了解的一个最直接办法就是导师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

二、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导师非常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忽略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在研究型大学尤为突出。研究生所修的课程是研究生进行论文工作的基础,通过课程教学,可以不断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从而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的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以我们所承担的“表面物理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为例,介绍一下我们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根据历年对选课学生统计,选修本课的研究生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很少。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是课堂和书本式教育,参加讨论课和项目研究课的机会很少,其中80%来自化学化工专业,但是毕业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各高校所开设的前置课程物理化学选用教材不同、课时不同,基本要求也有差别;还有20%的毕业生来自其他学科,这些专业的学生有些只学过普通化学或基础化学,物理化学基础更差。另外,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一些差别,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这样一种生源情况下,如何上好这样一门研究生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在教学中还要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1.针对研究生的来源、基础不同,开课教师为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适当地将课程向课堂外延伸。对物理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补课、讲座、引导学生兼修和自学等方法对课程教学加以补充。

2.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讨论课和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作为开课教师,在重点讲授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科研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开课教师对于学生也要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学生配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教与学双方的互动。

3.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分解考核内容,使学生从繁忙的应付考试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的考核方式采取开卷考试(作业,复习和巩固)和闭卷考试(强化和提高)。同时把讨论和自学的内容都纳入到考核方式之中,考核扩展到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写作能力等各方面。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课题实验工作中着重培养研究生实践和总结分析能力

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大都通过实验完成,但是大多研究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能力则较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样使得毕业论文的水平不高,很多毕业论文看起来就同一般的实验报告一样。这一问题除了与研究生本身有关之外,还与导师不进实验室参与课题实际工作有关。现在许多导师只是在开题和答辩时才去关心一下学生,平时总是因为教学和行政事务繁忙而对研究生无暇他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除了研究生自身刻苦努力之外,就是导师要回归到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中。我们课题组老师都是经常检查研究生实验状况,从而及时了解研究生在实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并且对研究生的具体实验细节也能够全面掌控。而对于各种实验中的问题,一般要求研究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再通过分析和讨论来进行实施,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对于分析不深入的实验结果一般要求学生要查阅文献重新分析讨论;对于有新意的研究成果要求进行多次讨论,直至形成学术论文。通过对学生分析总结和撰写学术论文锻炼,可以使研究生的分析总结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所带的许多硕士研究生在硕士期间都有,并且很多都是SCI和EI检索的科研论文。

四、通过课题组会制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协作精神和拓展知识视野

对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课题组组会制度。通过老师之间的合作或利用研究课题方向相近的特点,在有限范围内建立研究课题小组,将导师和研究生形成一个科研团体,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会制度从成立起一直坚持到现在,在课题组会上要求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都要定期介绍自己的实验工作和进展情况,老师和其他研究生对其所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讨论。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综合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拓展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灵感。在组会上通过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大家取长补短,在实验中发挥协作精神,使得各自的论文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五、加强导师自身修养和提高业务能力,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第6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获得进步。”并且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转变学习方式。为此,本文对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科学处理教材内容,让教材更具实用性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编排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自主创造的广阔空间。教材是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化学实验主要有实验设计、科学研究、思考讨论以及各种实践等基本形式,没有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之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情况科学处理教材内容,开发新的教具,选择合适的辅助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完善,有效补充教材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深入研究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组织有效教学,拓宽教学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信任度

虽然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顺利完成激活凝固文化的任务。实践证明,仅仅依靠经验教学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还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实验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成为实际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努力成为让学生信赖和信任的教师,从而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坦诚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的两个要素是:一是教师的学识渊博,二是教师的人格高尚,因此,教师要努力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来感染学生,形成学生的理想人格,最终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实施教学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演示型实验,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先讲解、再演示、后总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渐渐失去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规律,将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型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虽然探究式教学方式比较耗费时间,但是能够使学生相对牢固的掌握知识,为今后的复习节省了大量时间。当然,我们在设计实验时,没有必要将所有演示实验都设计成探究实验,只要将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精选出来即可,相对简单一点的知识还是应该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因为,学生只要掌握了核心知识和基础概念与规律,就大致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并有利于形成拓展知识结构的能力。

2.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实验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来解释化学知识,会让学生的学习不切实际,增加其学习难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形成自身感性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材中的各个章节都使用了较为浓重的笔墨来描写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思想。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化学知识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得来,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着手,从学生司空见惯的实例出发,将学生引入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轻松性和愉悦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化学知识的广大用途。

3.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然更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大力支持。多媒体技术具有容量大、省时、省力、图文并茂等优势特征,不管在收集信息还是控制实验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此外,对于易于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安全系数低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模式,以强化实验效果,减少污染;还可以模拟有机化学或无机化学的微观反应过程,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过程,将人们肉眼所观察不到的化学反应现象搬上屏幕,有效补充了常规实验的不足。

总之,在教学中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采取多种对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一.国内研究概况

目前,我们可搜集到的中国研究者与茶爱好者完成的图书与著作有3000余种(包括茶具类)。通过“读秀”搜索引擎,以“茶”为标题关键字,可得到1832种图书(截至2011年3月22日),说明多于一半的图书被一些学术引擎纳入其中,促进了传播与利用,但也有少数仍处于沉默状态。总体而言,这些图书可分为以下类别:综合茶文化类(如《茶海之梦足痕心迹: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张顺高、梁凤铭著,2007)、茶的种植加工类(如《种茶和制茶》,刘佩娥等编,1983)、茶贸易类(如《官营茶马贸易研究》,王晓燕著,2004)、经营管理类(如《茶业经营管理》,姜爱芹编著,2005)、茶道茶艺类(如《非常茶非常道》,林清玄著,2008)、茶具类(如《图说茶具》,唐译主编,2009)、养生保健类(如《中国茶与养生保健》,朱永兴、张友炯、黄永生编著,2008)、工具书辞典类(如《中国茶典》,中国茶典编委会编,1995)、小说散文类(如《国茶恩仇记》,赵宗琳著,2007)、人物介绍类(如《回甘人生:世界茶王李瑞河传奇》,蔡慧菁著,2003)、茶馆文化类(如《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刘清荣著,2007)、茶马古道类(如《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木霁弘著,2003)、古代典籍介绍、翻译与选读类(如《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陈文华主编,2008)、生活哲学类(如《一杯茶的生活哲学》,池宗宪著,2005)等等几大类。

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开展的研究涉及到了美学、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贸易学、生物化学、文化学等诸多方面。主要的代表作品有:《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朱海燕著,2009)、《茶叶生物化学》(宛晓春主编,2003)、《茶业经济学》(杨江帆主编,2010)、《茶业管理学》(杨江帆主编,2010)、《茶叶市场营销学》(姜含春主编,2010)、《茶叶经济管理学》(陈椽著,1992)、《唐宋茶业经济》(孙洪升著,2001)、《茶文化学》(徐晓村主编,2009)、《茶文化学》(刘勤晋主编,2001)、《茶叶经济管理学》(杨江帆、管曦编著,2004),等等。

社会学与茶、茶文化相关联的著作并不多,主要有《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王家扬主编,1992)、《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林满红著,1997)、《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徐明宏著,2007)、《茶与宋代社会生活》(沈冬梅著,2007)等。

《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是一部研究论文集,收录了1992年5月在湖南常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40篇,内容涉及茶文化的内涵发展、社会功能、饮茶习俗与茶艺、茶道等诸多方面,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特色并不明显,主要集中于对个别性的茶与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分析。

《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是一本从茶、糖、樟脑业研究台湾社会和经济变迁的作品。1860-1863年,台湾在及其附属条约下,正式对外开放淡水、基隆等地,1895年,台湾被日本人统治。在此期间,茶、糖、樟脑是台湾的三大出口品。该书分析了1860-1895年间三者的出口市场、生产及产销组织,探讨了三项产业对晚清台湾社会及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特色。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对茶与宋代政治、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中外交往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宋代茶艺做了系统梳理与历史比较,对宋代贡茶和赐茶的政治意蕴、茶与宋代社会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观念、宋代茶书、茶与宋代诗词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剖析。全书更注重社会史的研究,并在其中穿插社会功能分析。

《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以杭州茶馆作为切入点,从社会学的视角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茶馆”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在杭州市的存在状态,考察了茶馆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类社会角色及发挥的社会功能,同时分析了茶馆休闲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杭州茶馆休闲的未来,社会学研究特色明显。关于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论文情况,我们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了搜索。以“茶”为“主题”字,可得到115400多条记录(截至2011年2月28日),其中包括了硕博论文与报纸文章。但以“茶社会学”为“主题”、“题目”、“内容”进行检索,均未得到有效的文章。可见,茶与社会学并没有在学术论文中被直接联系在一起,至少在论文题目中反映了这一情况。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我国研究者没有开展社会学视角的茶产业或茶文化研究,相关的论文主要涉及:茶的社会功能研究(成青,1995;徐永城,1997)、茶文化的社会特征研究(邹明华,1994;沈海宝,2006)、茶与社会机体关系(卢祺义,1994)、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朱云松、江平,2007;邹跃光、余玉荣,2006)等。总体而言,中国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关注茶产业的发展与茶实体的应用、茶文化的传统视野(茶艺、茶道、茶疗等等),这与茶产业、茶文化实践情况相匹配,为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现实基础,是中国茶产业在世界茶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我们讨论的研究中(著作与论文),社会学视野已经有了明显体现,多以文化分析的方式表现出来,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茶产业与茶文化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视野与包容力。尤其在中国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中,茶与茶文化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因而,从社会学与茶产业、茶文化的交叉视角开展深入的研究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二.国外研究概况

在茶、茶文化和与茶相关的研究领域中,除了中国的研究者外,英、美、日、韩、印等国的研究者开展的研究也相对较多,研究成果丰富;同时,这些国家都具有较为深厚的饮茶文化与习俗,饮茶的历史也较为久远;另外,考虑到英语在学术研究中应用的广泛性,一部好的研究作品势必会有英文版本。所以,我们在进行外国文献的梳理时,更多的是注重英文作品。在梳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日本、韩国、印度以及其他国家研究者的著作均有英文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我们选择的可行性。另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梳理是相对的,是对茶学及以其他学科视角开展的对茶与茶文化的研究的一种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发现国外对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总体情况,尤其是茶研究与社会学的关系。我们首先对国外与茶、茶文化有关的图书、著作进行大致分类,并列出一些主要代表作品,进而再对这些研究中与社会学有关的著作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科普类。主要介绍一些茶的种类,茶饮(餐)知识与方法,不同国家的茶文化,茶具、茶道、茶俗等等,如《Tea》(LydiaGautier,Jean-FrancoisMallet,2006)、《AlltheteainChina》(KitBoeyChow,IoneKramer,1990)、《TeaandEtiquette》(DorotheaJohnson,JamesNorwoodPratt,2002)、《TeaforAllSeasons》(ShellyRichardson,BruceRichardson,1996)、《TheTeaCompanion》(JanePettigrew,2004)、《Japaneseteaculture:art,history,andpractice》(MorganPitelka,2003)、《TeaandCeremony》(DianaSaltoon,2008)、《TeaCuisine:ANewApproachtoFlavoringContemporaryandTraditionalDishes》(JoannaPruess,JohnHarney,2006)、《CulinaryTea:MoreThan150RecipesSteepedinTraditionfromAroundtheWorld》(CynthiaGold,LiseStern,2010)、《Theteaceremony》(SenōTanaka,SendōTanaka,2000)、《Chadō:thewayoftea:aJapaneseteamastersalmanac》(SanmiSasaki,ShaunMcCabe,SatokoIwasaki,2001)、《TeaTimeEntertaining:ACollectionofTeaThemes&Recipes》(DoloresSnyder,2004)、《AnintroductiontoJapanesetearitual》(JenniferLeaAnderson,1991)、《TheUltimateTeaDiet》(MarkUkra,SharynKol-berg,2007)、《ThebookofKoreantea:aguidetothehistory,cultureandphilosophyofKoreanteaandtheteacere-mony》(Yang-SeokYoo,2007)、《TheSpiritofTea》(SenSoshitsu,SōshitsuSen,2002),等等。

第二,专业性较强的对茶的发展史及茶文化影响的形成和扩散过程的研究类。如《Tea:thedrinkthatchangedtheworld》(LauraC.Martin,2007)、《Atimefortea:women,labor,andpost/colonialpoliticsonanIndi-anplantation》(PiyaChatterjee,2001)、《Tea:cultivationtoconsumption》(KenC.Willson,MichaelN.Clifford,1992)、《PassionforTea:ItsHistory,ItsFuture,ItsHealthBenefits》(BeverlyRorem,2008)、《Theempireoftea:theremarkablehistoryoftheplantthattookovertheworld》(AlanMacfarlane,IrisMacfarlane,2004)、《ForalltheteainChina:howEnglandstoletheworldsfavoritedrinkandchangedhistory》(SarahRose,2009),等等。

第三,以茶为名、主题或线索的文学作品和纪实作品类。如诗集《Tea》(DouglasA.Powell,1998)、《TeaPartyToday:PoemstoSipandSavor》(EileenSpinelli,KarenDugan,2006),小说《Tea》(StaceyDErasmo,2001)、《Thetea-planter》(FEPenny,1906),纪实作品《Threecupsoftea:onemansmissiontopromotepeace———oneschoolatatime》(GregMortenson,DavidOliverRelin,2006)、《TheMeaningofTea:ATeaInspiredJourney》(ScottChamberlinHoyt,PhilCousineau,2009),包括了历史、宣传、文学作品介绍的《Anecessaryluxury:teainVictorianEngland》(JulieE.Fromer,2008)、《DrinktheTea:AMystery》(ThomasKaufman,2010),等等。

第四,从不同视角对茶的诸多功能进行专门研究与介绍的著作类。如关于茶的医药功能研究的有《Tea:bioactivityandtherapeuticpotential》(Yong-suZhen,2002)、《Greentea:healthbenefitsandapplications》(YukihikoHara,EbooksCorporation,2001)、《Protectiveeffectsofteaonhumanhealth》(NarenderKumarJain,MaqsoodSid-diqi,J.H.Weisburger,2006),关于茶与人生修养和人生智慧的《MeditationswithTea:PathstoInnerPeace》(DianaRosen,2006),关于茶与宗教的《TeaTimewithJesus》(LauraSanders,2008),等等。

第五,以茶为线索的政治、经济史的研究类。如《Tea:Addiction,Exploitation,andEmpire》(RoyMoxham,2004)、《TheBostonTeaParty》(MattDoeden,2005),等等。

第六,以社会学的视角进行的研究类。主要有:《Asocialhistoryoftea》(JanePettigrew,2001)、《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KhemrajSharma,2003)、《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KhemrajSharma,2005)、《Socio-economicandpoliticalproblemsofteagardenworkers:astudyofAs-sam》(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SarthakSengupta,2009),等等。

《Asocialhistoryoftea》对17世纪到21世纪(2001年)茶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社会视角的综合研究,尤其是对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以及与这些角色、功能相对应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如茶舞蹈、茶的社会礼仪等等。该书主要谈了英国和美国的许多城市的茶社会历史,还涉及到了日本、印度、德国、意大利,对中国的城市涉及不多。该书对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一部较为综合的从社会学视角来考查茶的功能的著作;但显然,其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历史中这些功能发挥的考查,没有系统化地运用社会学的视域来分析茶的社会性。

《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重点讲述了印度、锡金的喜玛拉雅山脉地区的茶农的生存状况:该书认为,那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一旦受雇于种植园,便成为工薪阶层,但从社会角度而言,他们是一种异质的结构。即使有着不同方言的两个部族间难以达成有效互动,但尼泊尔社会的异质性有助于维持这种种植园系统的封闭状态。该研究基于2000-2001年对TemiTeaEstateofSikkimHimalayas进行的调查。他首先进行了家庭统计(householdcensus),共设计了15个问题;然后,他又针对茶农(工人)开展了社会文化方面(socio-cul-turalaspects)的调查,共设计了60个问题。通过这些数据收集来深入考察这些茶农各方面的生存状况。这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茶产业的一个典型代表,但尚欠缺交叉学科的特色与高度。

《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主要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迁移人口与当地人口在印度茶产业内的融合与整合问题开展的研究。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介绍、背景与范围、工人的经济生活、工人的社会生活、外来文化群体关系(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作者首先收集了相关数据,包括对家庭情况的调查和个人情况的调查。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在背景与范围部分,分别讨论了劳动力的固有限制、ArunachalPradesh地区劳动力的演化、劳动力结构、工人的年龄结构、ArunachalPradesh地区劳工的迁移、工人的出生地情况、工人与出生地的关联、工人的教育、人口统计情况等等方面。作者进而以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了工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印度茶产业内人口融合与整合的研究。如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一样(《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本书也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与视角以茶产业中的某一构成(人口)为研究对象。这带动了印度学术界以社会学的视域对茶农研究的热潮,如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的研究以及SarthakSengupta(2009)的研究。我们以SarthakSengupta的研究为例再简要介绍一下。

《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是一本以人类社会学视角对印度东北地区茶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该书共收入了22篇针对茶农的学术文章,研究内容涉及茶农们各方面的生存状况,如生活状况、社区、身份认同、女性工人、居住及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状况、教育设施、童工的雇佣、发展问题、茶农的人口统计、健康卫生等等,茶农们的生存状况与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相互的反衬状态。该书以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茶农开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印度茶产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由于该书是研究论文的集合,必要的系统性尚不具备,没有形成交叉学科成果。

以上图书与著作只是从不同时段、不同方面做的简要介绍,是对茶进行研究的各类图书的冰山一角。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发现,在2008年出版的关于茶的各类图书达350余种,2009年全年出版的图书达300余种,2010年达340余种。可见,英语世界对茶的关注近来一直处于较活跃状态。但同时,我们很清晰地发现,这些图书与研究多集中于科普类,真正从学术的视角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药生物类。以印度研究者为主开展的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了茶园、产茶区的人口问题。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或系统全面地研究茶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学特征的著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第8篇

关键词:白酒,陈放,观点,思考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我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从事质检工作,在工作期间,在平常生活之中,也常常会接触到白酒。记得在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检验了一次陈放多年的低度白酒。检验数据表明:该酒的酒精度与标注不符,酒精度偏低,总酸总酯严重达不到标准要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听说过低度陈酒不如刚出厂时好喝的说法。这使本人对酒越陈越好的观点产生了疑问。经过多次对低度陈酒和高度陈酒的对比检验,发现:无论低度酒还是高度酒,存放的时间越长,酒精度也就越低。但就口味来说,高度白酒越陈越好,低度白酒时间越长,口味越淡。因此,酒越陈越好喝的观点中的酒应该不能包括低度酒。这是本人自己的观点,有不当之处敬请指出。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酒以陈者为上,愈睐愈妙。暴酒(指仓促酿成的酒)切不可饮,饮必伤人。”这是古人总结所得的经验,由于条件限制,古代的白酒都是酿造而成的,只是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加工制成了各类的各类香精香料,制成了食用酒精,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无烟白酒厂。有的酒厂即便有自己的发酵池、蒸酒车间,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也是很少酿酒,而是从外地购进酒精和香料香精,勾兑好装进瓶子里,贴上自己的标签,就成为自己的产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现在的酒精度也在悄悄的进行变化。根据了解,很多白酒厂都在生产低度酒,32°的白酒已经很常见了,有的厂家甚至生产出28°的白酒。论文参考。以新修订的浓香型白酒标准GB/T10781.1---2006为例,低度酒的酒精度下限由GB/T11859.1---1989的35.0%调整为25%。看来酒精度25%的白酒也即将面世了。

酒能成事,亦能败事。尤其是现在,我们也越来越体会到过量饮酒的危害性,有的酒后乱说乱骂、有的长时间饮酒落下病根、有的酒后一醉不起、有的在酒桌上当场身亡。危害最大的是酒后驾驶,这些人往往是马路杀手,多少人因此而丧生毁掉多少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因此我们十分赞同生产低度白酒,这样能使我们相应的少吸收一些酒精,多节约一点粮食。对个人对大家对社会都有好处。

那么低度酒也是越陈越好吗?既然生产工艺变了,那么古人的饮酒经验是不是也要变化呢?有好多的人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一般来说低度酒存放两年,喝着还可以,但是不如刚生产的好喝。如果多年存放的低度酒,打开品尝时,你就会感到苦涩难咽。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呢?本人在2010年春节时遇到了这种情况。朋友聚会,一位朋友拿了两瓶存放四年的39°某名牌白酒,据他说因为好喝没有舍得喝。也算是职业病的缘故吧,就向他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在座的都不以为然,等到打开酒大家品尝后,发现还不如低质的散酒好喝,这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白酒越陈越好。至于原因,本人曾经请教过酒类专家,据他们解释是说盛酒的容器――酒瓶密封不好,酒渗漏出去了――跑味了。既然能“跑味”,那么现在的酒精度等各项理化指标也就不可能全部与刚出厂时一致了,单就一项口感,固有的口味失去了,人们喝酒就是喝的这种味道,想想这酒还能合格吗?

我们这里生产的白酒酒,香型一般为浓香型,就以浓香型白酒为例,来说明本人的观点。

GB/T10781.1―2006规定:白酒的指标主要包括酒精度、总酸、总酯等。其中酒精度有上下偏差,总酸和总酯只有最低值没有要求最高值。学过高中化学的人也知道:醇类和羧酸类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酯类,酯类物质正是产生酒香的根本原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对酒精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都知道:酒精很容易蒸发。因此,低度白酒经过长时间的存放,由于酒精的蒸发,造成酒精度变低、味道变淡,失去应有的味道。而高度酒由于长时间的存放,虽然酒精挥发一点,但生成的酯类物质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香。酒的存放,要求在温湿度适宜的地方,使之慢慢地发生化学变化,酒里的醛便不断的氧化为羧酸;而羧酸再和酒精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从而使酒质醇香,这个变化过程就是酒的陈化。但这种化学变化的速度很慢,需要的时间很长。

“暴酒(指仓促酿成的酒)切不可饮,饮必伤人。”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无法准确地测定出酒中所含的各种成分,但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却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根据现代科学测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越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如蒸馏酒,高度的蒸馏酒中除含有较高的乙醇外,还含有杂醇油、醛类、甲醇、氢氧酸、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物质。人长期或过量饮用这种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质酒,就会中毒。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胃病、咳嗽、胸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的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但是低度酒的配制大都是食用酒精加香精香料勾兑而成,有害成分极少,因此可以即时饮用。

白酒要有一定贮存的时间,里面的有害物质经过自然挥发和氧化,变得不再对人体有害,才能保证各类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使其质量稳定。但也并不是任何酒都必须保证长时间的贮存,这要根据生产情况及贮存能力而定。根据大量实验数据及口感品评表明,白酒贮存到一定时间后,成分变化极其微弱,相对稳定,形成了一定风格,达到了质量标准要求。但这也并不能说白酒没有保质期,酒在贮存过程中,酒中的羧酸和醇类发生酯化反应,这种反应速度较慢,因此白酒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但酯化反应达到一定的程度趋于平衡,则会出现停止状态,如继续贮存则会使挥发损耗增大,酒精度下降,酒味变淡。现在的低度酒大都是配制酒,按正常比例来说,总酯的添加量已经远远高于趋于平衡时总酯的含量。也就是说,这种酒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质量要求,不能再发生酯化反应。如果继续陈放,只能造成酒精和酯类的挥发,致使失去固有的风格,味道变淡变涩,也就难以达到标准要求。

据我所知,黄酒的度数不高,现在要求标注保质期,因为本地不生产黄酒,不知道以前是否要求标注保质期。但我听说老陈醋这么一说,在以前食醋是不需要标注保质期的,但现在也标注了。是不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低度白酒也要标注保质期呢?现在,我想也很有可能。论文参考。而现在,好多人对低价位低度白酒的生产日期都不太关心,有关心的,它们的生产日期都是标注在盒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看到,而打开酒盒也就必须买下这瓶酒,这不利于消费者的选择,白酒也应该在显著位置标注生产日期。但现在国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论文参考。因此,奉劝各位,在国家相应法规出台之前,购买低度白酒时尽量找刚出厂的。至于高度酒,还是越陈越好。怎样看出生产时间呢,只有看包装的新旧和自己的经验了。

参考文献

[1]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酒文化大观.

[2]GB/T10781.1―2006――浓香型白酒.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内容;可行性;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00-01

在高中教学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意义。同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它是得出理论的基础,更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过程,所以说提升化学实验内容的可行性研究非常重要。就此,本论文针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一、优化高中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在高中实验教学中是最主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质量的好与坏直接性的关系到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从目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来看,尚不理想,存在一定的问题,本小节主要从以下两点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1.实施趣味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实验中,兴趣是最好的引导教师,更是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根本。同时,高中是学生负担最重的一个教学过程,在实施趣味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给予学生一些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欲望,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彩色温度计的制作”,在试管中加入半试管95%乙醇和少量红色氯化钴晶体(CoCl26H2O),振荡使其溶解,在常温下呈紫红色,加热时随温度升高颜色呈蓝紫色至纯蓝。

这一实验原理主要是因为,钴的水合物在加热逐步失水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呈现的颜色变化做成温度计。通过这样有趣的化学小实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对化学学习的渴望,并且帮助学生学习到了化学知识。

2.鼓励学生开发家庭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课堂少之甚少,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家庭小实验,在生活中进行化学实验,将生活和学习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研究学习的欲望。

这主要是因为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和想象,通过自身的想法利用行动表现出来,学生会更加轻松。同时,家庭小实验的开发能够将生活和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提高对化学的认识和重要性,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提升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尽情的提问和谈论,不论提出的问题和想法有多么的离谱,都可以自由的进行讨论。学生在这样放松的环境中,能够大胆想象和实验,不必拘谨于传统的教学束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在实践中利用化学知识解决试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三、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置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中,明确指出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根本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置,发挥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就此,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提高学生主置的策略。

1.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本着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学生为主体”的根本思想。从传统的教师主体者转变成教学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明确学生的主置。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团体学习等多形式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2.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从实验准备,实验观察,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等环节中,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教师充当一个指导和辅助的角色,充分彰显出学生的主置。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大胆猜测和想象。最后,通过教师的再一次实验模拟,让学生自己找出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实验的印象。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改变被动学习状态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实验中,教师就可以在讲解了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主置的目的

四、将高中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在一起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多媒体的普及,我国教育机构逐渐将多媒体和教学融合在一起。这一决策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性的了解化学知识和实验内容,从而提升高中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丰富实验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补充传统化学教学实验的不足,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对微观实验的了解,帮助学生探究化学教学中的奥秘。同时对于一些危险性较高的实验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模拟,能够降低现实实验的风险性,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化学,学习化学。

结语: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中实验教学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对枯燥的化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总体上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和积极意识。因此,必须要不断的完善高中实验教学,提高高中实验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整体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学业评价 评价策略

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学生学业评价既要求结果评价又要求过程评价,只有这二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初中化学学业评价,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

一、鼓励学生制作化学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并且将教学目标作为导向,更加方便地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评定,并且非常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使学生能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使学生一直坚持自主整理、汇总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收获。初中化学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生态环境、资源、物质结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初中是刚开始接触化学,打好化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农村初中学生要想在繁杂、庞大的化学学科面前打好基础,就必须充分利用学习档案及时记录和观察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以对自己的化学学习情况作出正确评价。

例如,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水的净化”一节内容时,为了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可以根据学校现有资源做一些能够实现的实验:教师首先让学生都做一个针对自己非常详细的学习档案,档案主要包括对这节内容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和汇总,有关“过滤”实验过程的详细记录,有关“水的净化”内容的重点部分,“水的净化”中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对教师讲课的想法和要求,等等。总之,农村初中资源毕竟有限,不能像大城市那样拥有很多先进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制作一些这样的学习档案,并且要求学生在整理学习档案时,做到严格填写、收集和整理,对自己负责,并且经常翻看这些学习档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化学学习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第一时间向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建立全面的学业评价标准

初中农村化学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往往是以学业成就为主要评价,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就代表了学生的一切,存在只要学生的分数高就什么都好,一旦分数不高就什么都不好的看法。然而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要看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高不高,有没有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只有成绩测验是不能把学生的学业情况全面反映出来的,学生的学业具有很多隐形特征,例如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发展,这两方面的发展和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发展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中前者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前者直接决定学生的情商,对他们将来处理好人际关系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一个人将来发展真正需要的,知识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体现一个人的内涵,而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二者是一样重要的。初中化学这门学科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对于农村初中化学学业评价来说,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体系囊括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人际交往、品质等方面内容,使学生在将来成长过程中以此标准要求自己、改变自己。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适当进行奖励,总之该全面的评价标准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奖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整体表现好的进行奖励,例如,对于学生课堂上是不是积极发言,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是不是多动手、多思考,以及对教师是不是尊重,是不是团结同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评价综合考虑,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做好纸笔测验的学业评价方式

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学业评价最常用、最基本的评价方式为纸笔测验,该方法也是一种能够成为量化的评价方式。纸笔测验主要以科学、合理的测验设计为主,能够使其编制出来的测试卷具有非常高的信度和效度,该测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一些化学实验的理解和化学实验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纸笔测验最主要的是对试题的设计和编制这两个环节,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本校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将一些生活中、实验过程中引用一些实例,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为学生营造有乐趣并且具有深刻探究意识的化学意境,使学生在纸笔测验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实践的精神,并且品尝到自我探究的乐趣。

例如,农村初中教师在对学生“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节内容掌握情况进行考查时,传统的纸笔测验试题编制是这样的:“下面请同学们详细说明下过氧化氢是怎样制备氧气的。”这样的设计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只会使学生永远停留在对于文本的记忆当中;现代纸笔测验是这样编制试题的:“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医用‘过氧化氢’,然而它却能够制备出氧气,有谁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化学实验紧密联系,进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

四、结语

新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进而转变为对学生整体、全方位的学业评价,这样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激励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进步,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语言文化学作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产物,是西方文论的重要延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对其研究中承载着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尤其是表象理论的发展,其特征、结构对文学、艺术、文化等有了新的阐释,尤其是结构中的定型对文学造型与艺术事实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等在文学文化领域有了新的解释,是对当下文学文化现状研究的必然需求。

语言文化学自产生来时,在人文思想上坚持以为文本的理念,对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加以尊重,对文化的内在性、民族性与本然性作出阐释。表象与知识更具有名族地域特色,因此对表象理论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情感倾向、自我文学、艺术等的发展与独特的思维特征。

一、表象理论综述

本文所写的是表象问题,它与知识更具有民族特性,其独特的表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在表现其独特的民族族心智特征上有重要意义。

表象一词并不是语言文化学先发明的,在古老的东西方早有其渊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概念来自表象”和“灵魂不能无表象而思维”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象思想主要表现在《周易》中,其中所表述的“象”更多的是意象,《周易》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的意象来阐述世界本原以及事物的本质。

哲学认为表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印象留存于大脑记忆中,其产生是由外在的刺激物所引起的。心理学认为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感知事物的形象,无论是否受到刺激引发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也就是说,表象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已经潜入到我们的思维之中,不自觉的影响我们的活动,同时表象还具有强烈的民族倾向性与思维特性。因此,对于语言文化学的民族文化研究来讲,表象更具重要性。因此语言文化学的表象理论研究对国际间文化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表象的特征与分类

1.表象的特征

语言文化学中的表象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表象,包括形象与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意义属性。可见,语言文化学范畴的表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体的。表象结构在当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更为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所提供的独有形象,其结构所带给我们的直观刺激性、可感性更是让大众感到快意。也就是说,表象在更广范围的国家文化交流中,通过研究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进而探询民族思维和精神世界,达到为国际文化交流服务。

2.表象的分类

表象可以分为集体表象和个体表象,因为表象具有双重性,它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集体的,这是表象特有的个体性和超个体性。具体到个体来说,每个个体都具有各不相同的个体表象,而从个体所属的民族文化角度来看,必然要接受从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继承下来的民族的共同的表象,这就是集体表象。两者之前的区别研究在语言文化学之前便有:有的把集体意识看做社会成员世代继承的公同的信仰和感觉系统,在这个基础上群体可以产生共鸣;有的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形式,是“一般思想”中的知识,其内容、功能和再现都受社会制约;有的认为社会表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认知现象,它们是关于行为、思想和价值的多层次系统等。

三、表象的结构

由上文可知,集体表象是语言文化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表象理论中一般指集体表象。在集体表象的结构体系中主要有先例现象、定型、艺术事实与鬼神。

1.先例现象

“先例”或 “前例”,指“已有的事例”或者“可供后人援用或参考的事例”。语言学术语“先例性”,基本是这个含义,表示“己有的可以供后人援用和参考的事例”。

先例现象作为一种表象,自然具有表象的特征,但是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作为先例现象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具有超个体性,在这个个体共同体或者民族文化体中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很熟悉,如同常识知识一样熟知,至少知道这些现象存在;在认知层面上这个现象是现实存在的;此种现象在某个民族文化群体的言语中经常出现,带有民族标识。

先例现象具有自己的原型性与单一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民族中的先例现象有着相同的原型形象、评价取向及伴随意义。先例现象非常广泛,可以是言语思维活动的各种文本,也可以是非言语类的绘画建筑等。但是语言文化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是语言化先例现象,并按照语言单位本身特点将其划分为先例名、先例语句、先例情景与先例文本。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他们的书名、故事情节、重要人物等被后人时时提起。这些文本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具有先例地位。

2.定型

定型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认知学、语言学、民族心理学与民族语言学等方面加以论述,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社会学,社会学家们主张定型是在一定的民族精神需求与文化动机基础上产生的,是同种族行为方式相关的模式,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或社会团体对某个需求的语言化符号,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在社会化进程中对个体意识有着典型的促进作用。

定型作为表象主要有情景和表象两种形式,前者是一种行为定型,后者是表象定型。因此定型又可分为情景定型与形象定型,情景定型如排队、交通、考试等情景,形象定型按照事物所属的不同领域有动植物定型、人类定型、职业定型、社会定型与人定型等。语言文化学主要是对反映民族文化的行为定型和形象定型有所关注,如民族行为定型中的传统风俗习惯等。在现实中有的行为定型仍在农村地区多以种植农作物为为主的形式保存着,还有在婚礼中的行为等也有不少不存。形象定型则侧重于更多的动物形象,如在西方文学中,绵羊多指性格上愚钝、倔强或者顺从命运等群体,狗熊是指笨拙、没教养、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表。从上可知,定型与先例现象基本相似,都带有民族性标识,是民族文化的表现,是主观对客体现实的反映。

3.艺术事实

艺术事实是现实的模仿,可以算是第二种现实,通常是文学等艺术作品中的人或物,它具有一定的民族标识性,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事实主要分为两类: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物与潜在世界、第二艺术世界,它们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前者以镜子为例,一方面它具有客观属性,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在自我的传说、神话或文学作品中,镜子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能够知道古代、展望未来,这是在前一种现实镜子对照中的艺术事实。后者是仅仅存在于第二重现实中的艺术事实,如《西游记》哪吒三太子烽火轮、乾坤圈等,这些在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只存在于潜在的艺术世界。

4.鬼神

鬼神不具有原型性,同时在唯一性上比较缺少,他们存在于各种形象之中,如西方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中的鬼神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有着区别。鬼神和先例现象处于原型性和唯一性标尺的两端,具有完全截然相反的两极性质。

参考文献:

[1]丁听.语言国情学的出路一文化语言学,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4.

第12篇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教师的职能及教育的方法都有了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背景,以化学实验为为主组织多种探究实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几年的探索发展比较成熟的模式有"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大致分为:1、课前预习,学案导学;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师生互动,引导点拨;5、巩固训练,拓展提高。在这个五个阶段中第一个课前预习,学案导学与美国高中主流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的课前活动对应。下面从两个方面对比分析:

一、呈现形式

在我国很多学校的课前活动往往是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导学案的内容一般是与本节内容一致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填空和选择题。这种形式能够促进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预习相关的内容,如果控制得当对课堂教学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觉得有何新意。对应的美国教材中在每个章的开篇都有个[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相关的课前活动大多数的呈现形式都是实验或实践活动。实验的设计尽可能简单让学生在家中就可以进行。如在气体行为这一章节中,课前活动设计的就是一个观察一个充了气的气球在室温下的周长在浸入冰水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很好的把本节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一种很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举手之劳,但是这里面引起的思考却可以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抓住他的兴趣。同时教材的编写者们还专门留有相关知识的链接网址供学生查阅,解答疑问。对比这两种呈现形式,我们所采用的导学案的方式,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节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但是相较于美国教材中以实验或实践活动的呈现形式少了几分学习化学的乐趣也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有机物的开篇甲烷的学习中,很多学生由于空间想象力不足始终对甲烷的取代产物的种类数无法理解。在此我们可以设计个小的实践活动加入到我们的课前预习中。

课前实践活动:

1、动手制作两个立体的四面体,图形如教材P52图3-1,里面的C和H原子可以用纸团或橡皮泥,C与H之间的键可以用短的木棍。

2、将其中的一个四面体上的一个H用笔上色,同时给在另外一个四面体上的不同位置找一个H也用笔上好色,你认为这两个四面体能够重叠吗?(假设木棍和纸团或橡皮泥都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是两个上色呢?三个还有四个呢?

3、你认为如果CH4是正四面体它上面的氢有一个被其他原子取代能得到 种产物,两个 种,三个 种,四个 种。

二、评价及反馈

如果我们采用导学案的方式,那么评价和反馈可以同过导学案的批改,来总结出本班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接受难度,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美国教材中的课前活动中,得到的是观察实验得到的实验现象及数据,以及由此涉及到的相关讨论。这里没有硬性的评价标准,只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引导及释放。如在介绍阿伏伽德罗常数[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时美版教材中提供的课前活动是要求学生先测出回形针的长度,然后将其长度乘以阿伏伽德罗常数,再折算成光年对比地球与最近的恒星的距离及到银河中心的距离。对于这样一个课前活动没有标准答案,只是通过这样一个小的实践活动让其初步认识阿伏伽德罗常数,在学生脑海中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在以后能够在生活中通过回形针联系到阿伏伽德罗常数。我们能够得到的反馈是学生通过这次活动他的思维方式,所欠缺的和所具备的素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模式要多种,不能还是单纯以做题的正确率来判断。而是要在教学中设置多样化,多形式的考察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释放思想,开拓视野。

总之,设计好一个合理的课前活动可以让我们的化学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其乐于学并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