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17:4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怎么医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论文的写作对于大多的中国本科毕业生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更别说是医学英语论文了。其实不然,经的整理发现,只要清楚的了解医学英语的特点,本科论文,医学论文也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通过整理,发现医学英语论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医学英语本科论文:英语词汇常用意义在医学英语中的转变。
例如,(Stomach)Ulcers are wounds in the stomach that are similar tosmall cuts or tears.
"tear”在通常英语用法中,指眼泪,但在这个句子中指“撕破的洞或裂缝”,这句话的意思是“(胃)溃疡是胃中类似小割伤或撕伤的伤口。”
(2)医学英语本科论文:多用书面语,少用口语中的动词短语,尤其是在动词的使用上。
如:用evaporate,而不用to turn...into vapor;用discover,而不用to find out;用absorb,而不用to takein等。
(3)医学英语本科论文:医学英语中多动词或名词的派生词。
描述某种物体或医疗现象的特征或某物的数量、大小、程度、性质、状态等的形容词,很多是动词或名词的派生词。
例如:名词加-ic,- ious,-al;动词加-ing,-ive,-able等。
(4)医学英语本科论文:语言应简洁精练,逻辑清晰,内容准确而客观,专业性较强。
(5)医学英语本科论文:医学英语应多使用长句和定语从句
长句和定语从句能够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信息连贯,并且能够强调重要信息。
例如,Extrinsic asthma occursin atopic individuals who often have a strong family for allergic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asthma, hey fever, and urticarial erupdons.
意思是外源性哮喘常发生于有明显家庭过敏史,包括哮喘、枯草热及尊麻疹等的遗传性、过敏性个体。
(6)医学英语本科论文:名词作定语以及大量的专有名词的缩写,使得语句精炼,且信息量增大。
例如,CR意思是Complete response,完全缓解;ECG意思是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CRF意思是CaseReport Form,病例报告表等。
(7)医学英语本科论文:多用被动语态,能够增强文章客观性。
例如,Muchhas been learnt about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course and prognosis.
意思是:关于他的临床特征,病程及预后,已经了解得很详细了。
相信了解的医学英语本科论文的写作特点,医学英语论文的写作对于现在的你已不是件什么难事了。
本科、硕博、职称
南大核心:《云南社会科技》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党建与思想教育》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脚肿原因多
70多岁的宫大爷最近不知怎么回事,两只脚都肿了起来,走路时脚底有股刺痛的疼。宫大爷以为是自己锻炼时,把脚底碰伤了,于是买了扶他林在家抹。可三四天过去,双脚没有一点消肿的迹象,而且越来越痛。到医院检查,老年病科赵大夫告诉他,脚肿是老人常见的一种现象,引起脚肿的原因很多,不少还是疾病的预兆,因此要认真对待。
引起老年人脚肿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器官衰老,功能减退引起的:
人到老年,不仅外貌出现衰老,而且内脏器官的功能也在减退。主要是由于心脏排出量减少,肾脏血流量下降,皮下组织松弛,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内的液体流向细胞外的皮下间质,所以导致出现浮肿。由于脚处在人体的最下部,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血流向上阻力大,站立时间过长,水肿明显加重。临床表现为:
1.特发性脚肿:多见老年女性,多双脚同时出现,程度较轻,常在站立时间较长或劳累时出现,若平卧或休息后可逐渐消失。
2.功能性脚肿:多见于老年女性,一般不严重,可以间歇出现,一般持续数年,有的病人脚肿与季节有关,但与无关。至今原因不明。
另一类是各种疾病导致的,包括:
1.营养性脚肿:由于老年人进食较少,消化功能减退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医学论文,导致身体营养缺乏,这时病人常伴有贫血,同时因免疫功能减退而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也可因维生素B1缺乏而出现手脚局部发麻。这时常常出现下肢及全身浮肿。
2.心源性脚肿:这是因心脏功能减退所致,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者多见。这时检查心脏可发现有器质性杂音和心脏扩大等病理性改变论文怎么写。临床表现为:浮肿从两下肢踝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全身。老人还会有心慌、气喘、憋气等现象。肝硬化时,也是先从两下肢浮肿,以后出现腹水,最后全身浮肿;肾脏疾病的病人,也可以出现下肢浮肿,不过,一般先从两眼睑或颜面浮肿开始,然后再发展到全身。在脚跟、脚背轻按一下,肿胀处即凹下,肌肉像失去弹力
3.下腔静脉性脚肿:这是由下腔静脉回流不畅而引起的脚肿,常是一只脚先肿。多由于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或盆腔内发生肿瘤压迫下腔静脉所致。
4.男性老年人如果患有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炎症,个别老年人患膀胱肿瘤,由于尿潴留引起肾功能不全,最终出现下肢浮肿。
5.痛风引起的脚肿,临床表现为:大脚趾、脚跟及膝盖部分会突然红肿胀痛,关节发热,疼痛难忍。
老人出现脚肿,应该先去医院检查,找出脚肿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如果脚肿并伴有剧烈疼痛,应该去医院骨科检查;如果是脸部也有肿胀,就要去肾内科检查;如果伴有心慌、气喘、憋气,该去心内科检查;若其他症状不明显,那老年人应该去医院老年科检查。
题目:不同饲料饲喂断奶仔猪对比试验研究
1、毕业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1.1背景:
近几年我国的养殖事业发展迅猛,大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养猪业正是如日中天。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仔猪成活率低、腹泻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在现代养猪生产中,合理的仔猪饲料是养猪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影响仔猪阶段的生长,还严重影响仔猪成年后的生产性能。而仔猪断奶则是仔猪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仔猪在3~5周龄断奶称为早期断奶(swineearlyweaning)。国外的早期隔离断奶(sew)技术甚至把断奶日龄降低到14天以下。仔猪早期断奶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越来越被养猪业者所认识。仔猪断奶后,首先是摄入营养成分的改变,一是由母乳改变成吃饲料;二是由猪呵护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生活方式;第三是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产房转到仔猪舍,并结识新的伙伴,另外离开了母乳的喂养,容易受到病源微生物的侵害而生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侯国方,徐凤军、王显在杭报道颗粒饲料在制粒过程中将自身所含的淀粉糊化,使饲料易于消化吸收,提高了饲料的能量含量;同时破坏了胰蛋白酶抗营养因子等,提高蛋白质消化利用率;膨化还能限制某些脂肪酶的活性,减少饲料氧化分解,延长了饲料的保存期;制粒过程中还能杀灭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减少了仔猪腹泻的发生。耿照银,田正伟,彭友银等采用相同营养的水平的颗粒饲料与粉状饲料饲喂杜长大商品猪,在全程的饲养过程中都表现出了颗粒饲料的优越性。颗粒饲料组的日增重、采食量、料肉比、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都比粉状饲料组有所提高。
颗粒饲料与粉状饲料相比,具有减少粉尘,防止挑食及营养组分分层、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单位时间的采食量及降低采食能耗等作用对于饲料添加剂意义特别重大,可防止饲料生产及运输中组分分离;可杀灭病原微生物,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减少包装运输费用。但颗粒饲料在加工过程中某些营养成分失活,如维生素类和酶类。1.2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饲喂断奶仔猪,通过仔猪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实验,对两种饲料的饲喂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今后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毕业论文的研究目标:
本试验主要研究比较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对断奶仔猪饲喂效果的研究,比较其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料肉比、死淘率,从而养殖户的提高经济效益。
3、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具体措施和研究的可行性、创新点:
3.1研究内容;
3.1.1不同饲料饲喂对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3.1.2不同饲料饲喂对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的影响。
3.1.3不同饲料饲喂对断奶仔猪死淘率、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3.2研究方法;
试验前对两组仔猪进行称重,计算个体的平均体重,在试验结束再进行称重,然后计算仔猪每组的平均日增重、日耗料和料肉比根据当时的市场物价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及T检验。
3.3具体措施;
在相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的饲料进行饲养试验。为了给断奶仔猪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选择日龄相近,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仔猪60头35日龄断奶的仔猪随机分成两组,采用2种类型的饲料;即颗粒饲料组和粉状饲料组,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经30d的饲养试验。
颗粒饲料与粉状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指标(%)
项目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钙总磷赖氨酸
颗粒饲料
粉状饲料≥21
≥21≤4
≤4≤7
≤70.7~1.2
0.7~1.2≥0.6
≥0.6≥1.2
≥1.2
3.4饲养管理:
饲喂时间是每天饲喂四次,分别是6;30、10;30、14;30、18;30进行饲喂,任其自由采食、饮水。预试验期为一周,以利于仔猪适应饲料环境等条件。
3.4可行性:
本试验在普通猪场即可完成,在吉林区周边猪场很多,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猪场。试验地点容易选择,我们已经学过《动物营养学》、《猪生产学》、对断奶仔猪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我在猪场实习过,对仔猪的养殖和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饲养后的采样结果在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即可进行。
3.5创新点:
不同饲料饲喂断奶仔猪在动物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因此,通过以断奶仔猪作为研究对象,不同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最适合断奶仔猪的饲料,为饲养断奶仔猪而提供参考和依据。
4、主要参考资料及使用的原始资料:
[1]胡文琴,孟庆丽,王恬.不同形状饲料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4(5):29~30.
[2]陈润生,魏国生.膨化颗粒饲料饲喂仔猪实验[J].畜牧与兽医,2002(1):3~4
[3]顾平生,杨国明,张曦,等.仔猪膨胀颗粒饲料饲养试验[J].云南畜牧兽医,2002(1):3~4
[4]陈权军,关则记.乳猪日粮不同处理方法(膨化、压粒、粉状饲料)对刚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当代畜牧2001(6):37~37
[5]耿照引,田正伟,彭友银,等.牲猪全程饲喂颗粒饲料饲料试验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1999(2):36~37
[6]姚建军,陈月霞,等.粉状饲料、颗粒饲料饲喂不同毛色的杜约太三元杂交商品猪试验[J].天津畜牧兽医,1999、16(1):24~25
[7]陈文存,沐学勤,范荣俊,等乳.猪优化颗粒饲料扩大验证试验[J].云南畜牧兽医,2002(1):4
[8]傅仲,汪明,范光厚.早起断奶仔猪的生长限制因素及营养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12):15~16
[9]卢亚萍,杜杰.断奶仔猪腹泻原因分析与防治[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12):15~16
[10]侯国方,徐凤军,王显航.仔猪膨化饲料鱼颗粒饲料对比试验(初报)[J].饲料与畜牧,1997(3):10~11
5、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XX年4月:准备开题,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5月~2013年1月:试验前的准备,试验场的选择,试验材料的用品的搜集,试验场的打扫、消毒,仔猪的选择。正式试验。
(3)20XX年2月:撰写论文,上交初稿。
关键词: 专业英语 需求调查 医学英语
1.前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外语的学习的工具性和应用性都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也随之大大增强,此外,国际化的交流对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如、参加学术会议)和以后的深造都要求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里的英语水平或能力不仅是公共英语的体现,在很多时候也是专业英语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2.文献综述
Richterich(1972)第一个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的模式,从那以后,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需求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Hutchinson&Waters(1987)提出以学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模式。国内关于专业英语的研究为数不少,大多数文章集中在理论研究上,有刘法公(2001),陈冬纯(2001),李红(2001),韩萍、朱万忠、魏红(2003),刘法公(2003),蔡基刚(2004),陈冰冰(2005)等,他们对专门用途教学的性质及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章很少,有孙秋丹、张健、董哲(2003),王蓓蕾(2004),马雁(2009)等,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学生期望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要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其中,孙秋丹等(2003)和马雁(2009)都论述了基于网络的ESP课程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结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下述问题:
(1)运用需求调查来分析专业英语教学的文章少之又少。
(2)学生需求与参与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关注。
笔者通过在某大学医学专业展开需求调查,以医学英语作为案例来分析专业英语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给目前的专业英语改革提供一些依据和建议,最终达到提高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能力的目的。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取Hutchinson&Waters(1987)模式来设计问卷,在某大学医学院2004级和2005级医学生中展开需求分析的调查,我们随机抽取73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辅之以访谈,有效问卷数是69份,有效率为95.5%。
3.1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
表1 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
如表1所示,对学生来说,专业英语写作技能的需求总体上要比公共英语的要大,这主要是因为步入高年级的学生日益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尤其是写作能力的需求达到58%,他们无论是查阅文献获取最新的国际上医学领域的信息还是撰写自己的论文,都感到专业英语在本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在问到专业英语在从事本专业研究的重要性时(单选题),认为“重要”、“非常重要”和“至关重要”的学生分别是14.5%、44.9%和8.7%,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都一致认为专业英语在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此外,他们对一般口语技能有着较高的需求,而对公共英语阅读技能并不怎么看重,这可能是由于国内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忽视口语技能,所以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好而口语却比较薄弱,他们期望加强自己的口语交流能力。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专业文献或资料是专业英语学习中主要的学习任务(88.4%选择阅读专业文献或资料的能力),因为对国内学生或是将来的从业人员来说,阅读文献在他们接触到外语的情形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2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
表2 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
在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方面,如表2所示,有将近70%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应突出实用性,这里实用性主要指的是进行医疗对话、撰写英文病例和英文摘要或是论文、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应有相关学科的侧重点,这就说明专业英语还要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医学领域。除了经典的专业文献外,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最新的专业文献应该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在问到专业英语的题材时,分别有58%的学生认为国外医学优秀期刊论文,42%的学生选择国外医学教科书选读,34.8%的学生倾向于经典医学文献。
4.调查结果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4.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EGP)之后的医学专业英语(ESP)除了要培养和训练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此外,学生的口语能力也要得到加强。因此,笔者建议:医学英语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专业英语基础课,选修课包含一般口语课、医学英语口语课、外国医学期刊选读、医学应用写作等。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语论文写作能力有待提高。而英语论文写作能力对学生非常重要,所以开设医学应用写作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在课上可以多介绍英语论文的格式、科技论文的语法语言特点等,笔者认为加强医学英语基础课和丰富医学英语选修课将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4.2教材
医学专业英语基础课的教材选文要注重实用性,最好改编自国外医学优秀期刊论文、国外医学教科书和经典的医学文献。王蓓蕾(2004)在调查中发现教材的难度系数和实用性在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中很关键,在访谈中,学生也多次提到实用性在医学英语的重要性,期望专业英语教学加强针对性,着重培养他们阅读原版文献、撰写英语论文的能力及真实场景中交流的能力。由于国外原版教材的难度较大,改编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还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阅读和翻译是传统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写作和听说往往遭到忽视。阅读课教材要包含医学期刊文献、仪器和药品的说明书等有针对性和实用的材料,写作课教材要着重培养学生撰写病例和医学论文摘要和论文的能力,听说课教材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医学会话,比如医生和病人、医生和护士、医生和医生之间的交谈、病例报告或是模拟会诊等。
4.3教法
学生普遍反映英语教学气氛不活跃,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把网络与多媒体引入到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是21世纪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制高点(马雁,2009),在课堂内,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现自己搜集到的医学英语学习资料,可以是医学对话音频或视频剪辑,可以是网络上搜索到的医学期刊文献等。将最新而又实用的专业英语材料展现在课堂上,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还大大提高了实用性和新颖性。在课外,教师可多采用任务教学法把学生课外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比如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把课外网络上搜索到的英文版的医学知识带到课堂上分享展示辅之以谈论,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能得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在这些过程中得到提高。
4.4师资
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目前医学英语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英语水平较高的医学专业教师,前者虽然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良好的英语教育素养,但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后者虽然自己能较好地使用英语查阅文献和撰写英语论文,但面对英语教学,也感到捉襟见肘。调查中,超过70%的学生希望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来完成医学英语的教学,笔者也认为这是将来ESP教学发展的方向,加强和双语课程的专业课教师的业务合作,结成对子,在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方面相互协商、相互帮助(蔡基刚,2004)。李红(2001)也提出专业英语合作教学模式,即专业人员或专业学科的专家和语言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英语的教学,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合作,这值得进一步地探讨。
5.结语
ESP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需求纳入到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去,这对我们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课程安排、教材、教法和师资各方面结合学生的需求作了一些探讨,专业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从事专业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人士不懈地追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Richterich,R.A Model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Modern Language.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72.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4.
[4]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3):75-78.
[5]陈冬纯.提高21世纪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J].外语界,2001,(2):33-35.
[6]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22-27.
[7]李红.专门用途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1):40-43.
[7]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8]马雁.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125):60-63.
[9]孙秋丹,张健,董哲.专业英语教学探索――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J].外语界,2003,(2):29-33.[J].外语界,2003,(2):22-27.
医学检验论文2200字(一):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型均相同,在所有受检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各抽取10ml静脉血液样本,分别探讨不同稀释浓度(1:5000和1:10000)、22℃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低温放置(-5℃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和3h)三种条件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所以检测结果均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四个指标衡量。结果:第一,1:5000稀释后的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低于1:10000稀释的样本实验数据,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在22℃的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WBC在放置3h的含量比放置0.5h和6h的含量高,其次RBC、HGB的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PLT的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以上几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细胞在检驗时的质量与多种因素相关,稀释浓度、放置温度与时间等均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临床医学在检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型均相同,所有患者均无存在精神类疾病以及认知障碍,均属于非过敏体质,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实验享有知情权与保护权,其中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等。
1.2研究方法
在所有受检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各抽取10ml静脉血液样本,分别探讨不同稀释浓度(1:5000和1:10000)、22℃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低温放置(-5℃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和3h)三种条件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所以检测结果均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四个指标衡量。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稀释浓度(1:5000和1:10000)对WBC、RBC、HGB和PLT含量的影响
1:5000稀释后的RBC(€?0^12/L)、WBC(€?0^12/L)、HGB(g/L)、PLT(€?0^9/L)的含量分别是4.27€?.16、6.91€?.11、105.27€?.15、136.37€?1.51;1:10000稀释后的RBC(€?0^12/L)、WBC(€?0^12/L)、HGB(g/L)、PLT(€?0^9/L)的含量分别是5.22€?.17、10.23€?.58、145.32€?0.34、186.04€?5.12;RBC、WBC、HGB、PLT的t值分别是13.421、15.791、16.824、14.277;RBC、WBC、HGB、PLT的P值分别是0.000、0.000、0.000、0.000,综上所述,1:5000稀释后的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低于1:10000稀释的样本实验数据,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22℃时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对WBC、RBC、HGB和PLT含量的影响
在22℃的条件下,放置0.5h、3h和6h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WBC在放置3h的含量比放置0.5h和6h的含量高,其次RBC、HGB的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PLT的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以上几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的基础,可以为医生提供基础的判断标准,从而更准确的做出临床治疗,提高血液检验质量精确度,对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次实验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在所有受检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各抽取10ml静脉血液样本,本文从稀释浓度、放置时间以及温度三个方面分析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含量,结果显示稀释浓度、放置温度与时间等均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综上所述,检验人员需要严格控制血液样品的稀释比例、放置时间和温度,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以提高细胞检验质量,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论文
摘要:LIS系统其实就是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简称,是将医院传统的收费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体现,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了检验、电子通讯、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能够更高质量的完成检验医学工作。本文就是针对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和效果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开展检验医学实习教学工作。
关键词:LIS系统;检验医学;实习教学
一、引言
LIS系统就是信息化时代下检验医学结合计算机技术的产物,具有诸多应用优势,包括速度快、可靠性高、适应性强等等,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LIS系统不仅在医院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医院进行质量控制、检验流程控制及临床诊断决策提供帮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逐渐在其他科室的实习教学中得以普及应用,为医学教育工作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平台,也给检验医学实习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二、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可以概述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应用LIS系统后,检验医学的工作效率能够大幅度提升,检验报告的出具时间成几何式缩减,同时应用LIS系统后,检验设备能够实时的将检验结果在电脑信息网络中呈现出来,检验科室的检验效率更高,有效解决了人力手工检验的高劳动强度问题,医生查阅检验结果的速度更快,甚至在未来,也能够实现患者通过网络查询检验结果的功能。其次,能够有效的减少检验误差率,输出更加统一的LIS检验报告,系统程序对检验结果进行核查,提示检验错误,发现检验结果中存在不良情况时及时报警提醒,进而避免检验错误的情况发生。第三,能够将检验结果在中文报告单中直接打印,省略了检验结果在报告单上粘贴的步骤,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解决了报告单丢失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第四,LIS系统能够实现更加严谨的检验计费管理,有效的解决了存在于管理中的漏洞,将所有的检验项目进行记录,包括明确检验者与审核者,做到有据可依,同时清晰规定检验系主任及一般工作者的管理权限,真正做到事前限制、事后复查。最后,检验结果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保存,生成了更加快捷的查询方式,更有利于进行科研统计及研究,将检验数据和结果在历史数据库中进行永久的保存,方便医护人员直接查询同一位患者的所有检验信息,为后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便捷条件。
三、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和效果
(一)提升实习学员将检验结果转变为诊断信息的能力
检验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应用到生物医学基础与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对临床医学上研究有关疾病的病因及病理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为临床的疾病诊断、治疗与预后提供准确且全面的数据。也就是说,LIS系统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个体疾病状况数据,同时将获取到的数据转变为可以利用的临床诊断依据。在方便医务工作者的同时也对检验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开展满足临床医学需求的检验工作,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且可靠的检验结果,同时也必须要具备转化检验信息的能力,进而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应用LIS系统能够为培养检验工作者的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LIS系统能够对提供的综合数据进行横向分析与纵向比较,对历史库中存有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同时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同时LIS系统实现了HIS系统的无缝对接,更有利于快速查询病人的基本信息。检验医院实习学员通过LIS系统能够掌握病人的基本疾病信息,对分析所得的信息加以加工,合理的评价检验结果,最终将检验结果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临床信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帮助实习学员进行检验质量教育
检验科的主要任务就是向临床提供大量的数据,因此提供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效果,LIS系统下学员能够更加轻松的开展质量意识教育与学习,首先在进行学习前,实习学员必须要明白LIS的应用方法,也要明确,随着LIS系统的深入应用,传统的检验模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标本的接受模式发生了变化,实验室在收到检验标本后,只需要对标本上的条形码进行读取即可以得到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检测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照患者及检验项目,网络系统的应用虽然简化了大量的工作程序,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学员必须认识到,前期的匹配错误将会导致后期的所有工作都是無用的。虽然应用条形码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错误的发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错误,因此在使用条形码技术进行检验工作时,核对制度至关重要。其次,在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让学员能够借助LIS系统进一步了解检验质量控制工作。LIS系统中的测定功能能够对检验工作进行实时的监控,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预警,统计质量控制的数据,甚至可以直接生成质量控制图表,对检验信息进行了集中的管理,方便医护人员查找问题并分析发生原因,真正实现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由于LIS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是将数据传送至服务器中,因此实验室检验工作者不再需要将检验结果用纸质报告单进行打印,而是在工作站系统上审核完检验报告后进行电子签名,医生只需要登录自己的操作端就可以及时的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但是在进行检验结果的审核时一定要重视与患者的诊断数据进行联系,分析系统提示的生命危急值,找到最为合适的处理方法。如果发现患者的检验结果出现了问题,则需要在第一时间动态跟踪检测全过程,分析所有数据产生的环节,减少出现误差的可能性,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LIS系统中的质量管理功能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员更加深入的理解检验工作的全质量控制。
(二)帮助学员提升沟通能力
应用LIS系统在检验医学科上的意义重大,能够在检验实验数据处理、传输、诊断与共享等领域发挥作用。但是如何有效的利用LIS系统的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作用并协助临床科室与检验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是研究的重点。作为自学实习生,一个良好的沟通能力才是未来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能力。LIS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给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医务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LIS系统的信息传输功能在互联网上进行新项目的推广与传播,同时,因为LIS系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医学教学的改革,其中的实时交流平台为学生之间的探讨提供了条件,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实时交流,可以让学生自主式学习,自主发现与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检验医学实习学员还可以利用LIS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检验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临床科学,甚至是国际间的实验室展开信息交流与互换,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为医学行业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对实习学员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居民对医疗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医学水平的发展与进步速度越开越快,医学人才队伍更加完善的同时又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因此,检验医学领域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但是因为检验学科并不同于临床诊断科室,受到人们重视的程度有限,在科研水平上要落后于其他学科,历史遗留原因和科室的科研沉淀问题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实习医生学员进入临床科室开展实习工作之前,必须要培养其科研的素养,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医生的未来发展。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为实习学员提供了一个提升科研能力的平台,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系统中的学术统计模块功能,为学员提供基于常见的检验业务搜集到的患者信息与真实的检验数据,进而帮助学员开展各项与检验项目有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例如可以对免疫项目中的阳性率进行分析,为学员提供高效的统计功能,可以通过设定搜索条件与分析条件的方式,将统计结果快速导出,便于学员使用更加专业的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进而给学员提供更为精准的文章撰写素材,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学生浪费在数据统计上的时间。除此之外,LIS系统的应用更有利于学员掌握患者的病情,利用LIS系统,可以对患者在本院就诊的所有以往资料及检验结果进行查询,便于学员对患者的检验结果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相互结合实验数据和临床诊断的资料,对患者疾病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这也更有利于学员展开良好的科研工作。
(五)对实习学员实验室管理能力的培育
实验室管理能力虽然并不是检验科实习学员的主要学习项目,但是却不能忽略他在实习阶段的重要意义。在实习阶段就培养学员的实验室管理能力有利于其参加今后的相关科室管理工作,这种正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医院的重要职能科室之一,检验科的管理工作包含范围较广,包括标本管理、医护人员管理、检验质量管理以及检验试剂管理等等。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检验科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对医院更加系统化的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了帮助。检验科学员在开展实习活动时,首先需要对LIS系统内的各个模块进行基础的了解,一般情况下,LIS系统中包含的主要模块有七个,分别是质量管理基础模块、试剂管理模块、人员管理模块、标本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资产管理模块及历史信息管理模块等等,要了解系统的实际功能并有能力在科室的工作中进行应用。例如利用LIS系统标本管理模块之前,临床诊断的医生需要手工书写申请单,不仅如此,还需要手工书写标本的具体采集方式、时间、抗凝剂的选择、费用等等信息,医生也很难确定采取好的标本处于何种检验状态,患者的信息也无法匹配,应用LIS系统后,所有的检测项目及相关信息都会在计算机内录入,纸质的检验申请单将由计算机条形码代替,条形码信息上包含着患者的主要资料及检测相关内容,解决了检验过程的复杂性,同时也减少了乱收费的现象发生。通过系统网络能够实时的检测每一个环节的标本检验状态,这是实现检验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
关键词:布卢姆;掌握学习;高职院校;医用化学;目标教学
1掌握学习理论的背景分析
“学困生”问题是困扰各国教育的问题之一,而同一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掌握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以应对来自苏联“人造卫星”的挑战。而20世纪60年代,以布鲁纳学科结构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由于片面强调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从而导致了学校大批“学困生”的出现。
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劳动力需要具有比过去更为复杂的技能,这就需要扩大教育范围,“问题已不再是找到能够成功的少数人。根本问题在于确定怎么才能使年龄组中最大部分的人有效地学会那些技能与学科内容——它们被认为是在复杂的社会中发展自身所应具备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布卢姆(B.S.Bloom.1931一)提出了面向绝大多学生的掌握学习理论。他的关于学习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现在《教育目标分类学》(1964),《学生学习的启蒙形成和总结评价手册》(1971),《人类特征和学校学习》,《教育评价》等一系列著作中。
2 我校五年制高职生源状况
我校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大多数来自地处偏远、基础教育落后的农村,少数部分学生来自城镇;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不扎实,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少数学生还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且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从学习态度上看,大多数持无所谓的态度,个别极端厌学,持积极态度的学生是极少数;从课后学习作业上看,大部分学生自觉性差,有作业也不做;从遵守纪律上看,这些学生自我约束较差,少数自律性缺失,随意违反课堂纪律,受到批评就随意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总之,高职院校五年制学生,从学习水平到其他非智力因素都是参差不齐的,两极分化严重,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是主体。
3医用化学课程与学习特点分析
在医学领域中,医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毕业论文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护理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后续医学课程(如生物化学等学科)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医用化学课程的学习特点是:(1)抽象。化学反应虽然时时发生、处处发生,但看不到、摸不着,有限的实验难以达到让学生有真实体验的目的。(2)复杂、难记忆、难理解。(3)规律性相对其他自然科学来说要差,学生要记忆很多知识。例如物质的结构式比较复杂也难记忆。医用化学的学科知识内容繁多,十分难记。
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觉到化学知识“繁难”的主要原因有:化学基本概念的严谨与学生肤浅的认知习惯之间存在差距;化学基本理论的抽象与学生具体经验少之间存在差距;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相关性与学生对规律理解之间存在差距;反映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现象与学生观察问题易于浅表的方法之间存在差距;结构、性质联系的复杂性与学生思维能力之间存在差距;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学生的混沌的思维方法之间存在差距。以上几个特点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学习医用化学过程中显得更加突出。
4 “掌握学习”的基本内容
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成就大小大致按正态曲线分布。即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布卢姆指出:“这些使师生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而以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操作程序、教育评价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布卢姆掌握学习法,由于是以常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操作策略具体实用,因而得到广泛推广。其中“掌握学习”的思想核心在于:许多学生之所以未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因此,只要创造出适当的教学条件,全面地,最大限度地开拓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就能最终达到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的目的。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中有很多“学困生”,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五年制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就显得很有意义。
5掌握性学习理论的操作策略
在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上,布卢姆设计了掌握学习策略,这一策略包括三个部分,既掌握学习的准备阶段、掌握学习的实施程序和掌握学习的课堂操作要点。
5.1掌握学习的准备阶段
5.1.1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
5.1.2教师先把课程分解为一系列学习单元,并制定具体教学目标。
5.1.3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具备了多少有关学习新课程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自信心等情况,以便在新的学习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实施因材施教。
5.1.4教师根据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编制该单元简短的“形成性测试”试题,硕士论文一般为2O分钟左右,目的是评价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5.1.5教师根据“形成性测试”试题再确定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如达标练习册等)和矫正手段(如个别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等)以备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选择。
转贴于 5.1.6当本学科学习结束时,教师编制“终结性测试”,对全班进行终结性测试,用以评价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程度。
5.2掌握学习的实施程序
5.2.1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程序,使学生适应掌握学习的方法。
5.2.2教师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教学目标、内容,采用集体教学形式,让学生得到等同的学习时间。
5.2.3在进行形成性测试时,以正确率达到9o%以上为及格或通过。
5.2.4对于已通过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转入下一单元的学习,或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补充教材进行巩固性活动,医学论文或帮助不合格者学习;对于没通过的学生,教师在帮助其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或矫正手段,进行补充学习。
5.2.5在补救教学结束之后,再进行一次平行的形成性测试(学生回答第一次没答对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9O%以上)在达到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后,方可进入下个单元的学习。
5.2.6在本学科学习结束后,进行总结性评价,评定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
5.3掌握学习的课堂操作要点
掌握学习在课堂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5.3.1设计单元掌握学习计划
设计单元掌握学习计划的目的,有利于使教师教学前就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周到地考虑好如何帮助学生达到单元教学目标,主动而有效地控制教学。
5.3.2为掌握而教:大多数学生(也许是90%以上)能够掌握教师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
5.3.3为掌握分等
实施终结性测试,并告诉学生获得的等级。分等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成绩分为“A”等和“未掌握”两种。另一种方式是把“未掌握”的学生成绩进一步分为几个具体等级(如B、C、D、E等),以表明学生达到目标的具体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把终结性测试结果作为最终等级的一部分,否则形成行测试就失去了它提供反馈以便改进教与学的功能,不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
综合看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中很重要的是用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成性评价来检测教学和学习效果,利用“矫正”学习来实施个别化教学或帮助学习,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学习。
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掌握学习的教授模式可用下图1表示。
6 评价
6.1 优点
6.1.1学生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增强,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导致了高水平的学习行为。
6.1.2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心增强。
6.1.3该理论博采众长,具有易操作,易为教师理解和运用的特点。它为解决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矛盾,认识教师期待与学生成绩影响的关系,将教学评价引人教学过程的必要性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6.1.4最为明显的一个效果,就是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掌握水平。
6.2不利因素
6.2.1一般来说实验班的学生所需时间比控制班大约多10-15%,在实践中运用掌握学习理论时,要避免用超额的学习时间来使学生达到掌握水平的极端做法。职称论文应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搞时间本位,从而加大学生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6.2.2不能完全抹杀传统教育而一味的采用布卢姆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遗传学论文4000字(一):南瓜银叶突变体48a的表型特征及其遗传学分析论文
摘要:南瓜银叶突变体48a是在嫩食型中国南瓜中分离筛选到的稳定遗传自交系,银色叶不仅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应用到育种中,还可为南瓜抗虫、抗病、耐寒等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笔者对银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鉴定分析,发现植株整体长势、熟性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成熟叶片正面全部呈银灰色,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叶片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间明显剥离,存在明显的空隙。利用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南瓜自交系构建的六世代遗传群体,调查发现F2的绿叶与银叶符合3∶1的分离比,回交群体BC1P1分离比符合1∶1,表明南瓜银色叶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南瓜;银叶突变体;表型特征;遗传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S6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871(2020)04-012-05
南瓜葉片银斑是南瓜中的常见性状,主要表现为叶脉的腋处带银白色斑纹,俗称“银斑叶”,是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的一种斑纹[1-3],区别于烟粉虱BemisiatabaciB型(又名银叶粉虱B.argentifolii)诱发的葫芦科作物叶片正面全部呈银白色的银叶病[4-5]。2016年笔者在嫩食型中国南瓜资源中分离出1株完全银色叶突变体,自交后5代后形成可遗传的稳定银叶自交系,同时在同一材料中分离出稳定的普通绿叶自交系,田间种植观察发现银斑叶南瓜具有很好的避蚜和抗病毒病的效果,这为南瓜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对银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鉴定分析,并构建了银叶六世代遗传群体进行遗传学分析,为后续的南瓜银色叶基因定位和避蚜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在嫩食型中国南瓜材料的自交后代中,分离出具有完全银叶的突变体48a和普通绿叶野生型材料49a,经过5代自交,形成稳定的自交系。以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为亲本,构建六世代遗传群体,2018年4月将银叶南瓜亲本P1、绿叶南瓜亲本P2、F1、F2、BC1P1、BC1P2种子同时种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高桥试验田中。种子采用穴盘育苗,幼苗生长至3~4片真叶时定植,株行距50cm×100cm人字架栽培,进行统一的肥水管理,用于银叶和绿叶南瓜农艺学性状调查和银叶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1.2方法
1.2.1突变体48a的表型及农艺性状观察突变体48a在苗期即可观察到明显的银叶表型,定植后到成株期都为银叶表型,6月中旬成株期,对主蔓长、主蔓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等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同时在生育期内对其始花期(小区内50%植株开花的时期)、雌花数量进行调查,本试验分别调查测量了突变体和野生型南瓜材料各10株。
1.2.2遗传学分析方法定植后30d左右,分别统计双亲、F1、F2、BC1P1、BC1P2等世代各群体银色叶和绿色叶的植株数量,然后通过卡平方测验,分析控制南瓜银叶性状基因的遗传特性。
1.2.3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待植株生长到成苗期,定植后30d左右,分别取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的顶端嫩叶和相同位置的成熟叶片用于检测叶绿体色素含量。参考Arnon法[6],具体如下:随机称取叶片0.1g,剪碎,装入15mL带塞的玻璃试管中,加入10mL的80%丙酮,黑暗浸泡24h,至组织发白。将提取液在岛津公司的UV-1800分光光度计上测定663、645、470nm波长的OD值,计算Ca、Cb、Cx·c和CT(mg·L-1),公式如下:
Ca=12.21×OD663-2.81×OD645;
Cb=20.13×OD645-5.03×OD663;
Cx·c=(1000×OD470-3.27×Ca-104×Cb)/229;
CT=Ca+Cb。
式中,Ca、Cb和CT分别表示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浓度;Cx·c为类胡萝卜浓度,按下式计算组织中各色素含量。
叶绿体色素含量(mg·g-1)=(色素浓度×提取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鲜质量。
1.2.4叶片解剖学观察方法定植后30d左右,选取生长一致的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植株相同部位的成熟叶片,用于叶片解剖学观察。首先用FAA固定液固定,番红-固绿染色,RM2016病理切片机进行切片,切片放入干净的二甲苯透明5min,中性树胶封片,NIKONECLIPSEE100光学显微镜镜检,NIKONDS-U3成像系统进行图像采集分析。用测微尺测量叶片横截面的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CTR)、疏松度(SR)的计算,参考田丽波等[7]的方法。
CTR/%=(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
SR/%=(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
2结果与分析
2.1突变体48a的表型与农艺性状分析
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进行表型对比观察。子叶期,银叶突变体和绿叶野生型子叶均表现为正常的绿色,子叶颜色无明显差别;但进入真叶期,突变体48a长出真叶为绿色,带明显银斑(图1-A),随着真叶逐渐长大,叶正面银灰色逐渐加深,植株长大成熟后,叶片正面全部为银灰色(图1-B、C、E),背面仍为绿色(图1-D)。
由成熟期的田间比较(图1-B)可以看出,除了叶色有明显区别外,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南瓜整体长势和熟性差别不大,对两者农艺性状测量数据显示,两者的始花期、叶长、叶宽等指标无明显差异。其中突变体48a南瓜主蔓长度(335.43±14.50)cm,比野生型49a低8.94%,而突变体48a主蔓粗度(1.19±0.03)cm,比野生型49a高4.39%,整體长势与野生型49a差别不大(表1)。
2.2遗传学分析
构建六世代遗传群体,用目测分级的方法探究南瓜叶颜色的遗传规律,F1为绿叶、卡平方检验结果表明F2绿叶与银叶符合3∶1的分离比,回交群体BC1P1分离比符合1∶1,BC1P2植株叶颜色全为绿色,南瓜银色叶性状符合1对显一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为完全隐性遗传(表2)。
2.3叶绿素含量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间叶绿素相比,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减低,但嫩叶与成熟叶间的叶绿素无明显差别。从成熟叶来看,突变体48a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片,其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主要由于叶绿素a含量变化导致,叶绿素b含量相对于绿叶野生型叶片无明显差异。
2.4突变体48a解剖学特征
从叶片横切面可见(图3-A)银叶突变体48a叶片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下表皮细胞与海绵状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从图3-B可见绿叶野生型49a叶片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下表皮细胞与海绵状的叶肉细胞之间连接紧密,没有明显的空隙。
对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的叶片厚度、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进行测量(表3),结果表明,突变体48a海绵组织厚度(44.2±3.00)μm,显著低于野生型49a,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等指标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测算,突变体48a叶片结构紧密度(CTR)32.06%,显著高于野生型49a,叶片叶片结构疏松度(SR)40.11%,显著低于野生型49a(表3)。
3讨论
突变体48a的银色叶可能是叶片结构变化所致,一般叶斑/片颜色变化产生原因主要分两类,色素的变化(叶绿素/花青素等)和叶片结构的变化(表皮细胞/空隙结构)。前人研究普遍认为银斑是叶片结构变化导致的,由于上表皮组织与栅栏组织之间的空隙,使光线达到绿色组织时候发生二次反射,在叶片上表皮形成多边形的光反射,而不是正常绿叶上皮细胞形成的白色点状光反射,使得叶片呈现偏灰白色,即银色的叶片/叶斑[8-10]。本研究结果表明,银叶突变体48a的叶绿素含量比野生型49a虽有显著降低,但也不会造成叶面显示银灰色,从突变体48a叶片解剖学特征显示,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下表皮细胞与海绵状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这与张慧杰、张站备等[11-12]对西葫芦银斑研究一致,但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葫芦银叶病的叶片结构,突变体48a与西葫芦银叶病叶片在结构上虽然相似,但西葫芦银叶病会造成植株长势弱、植株矮小、生长点皱缩等特征[4],而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相比,除叶片呈银灰色外,植株整体长势正常,与野生型差别不大。所以突变体48a叶绿素含量明显减低,但长势正常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银叶突变体48a的银叶表型为单基因的隐性遗传,与Lopez-Anido等[13]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在西洋南瓜和中国南瓜杂交后代中发现了1个完全银叶,研究表明由隐性基因grl控制。而Coyne[14]和Paris[15]等研究认为,南瓜银斑叶受M基因的显性遗传,且认为影响银叶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有3个,(1)细胞结构:V基因作用最强的部位是位于叶脉的腋处的细胞。(2)修饰基因:影响了M基因的时空表达。(3)包括温度/干旱在内的环境因素。据笔者田间试验表明,突变体48a的银叶性状,不受环境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种植均显示完全银叶,也不受时空表达影响,在全生育期内均显示银色叶。目前南瓜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16],下一步拟利用全基因组混池测序的方法,进行银叶基因的快速定位,为后续研究该基因在南瓜中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遗传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及主要问题,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目标,本文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学校现实情况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适应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内容设置,举例探讨优化抽象性、理论性强、重点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提出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探讨提升高职医学遗传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9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0)01(c)-0185-05
醫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病因、遗传方式、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但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学生层次、教材、教学、实验环境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层次不一、课时少、实验室硬件条件较差等。教师如何选择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教学的诊断与改革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时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基层医院、卫生所、社区医院等工作岗位,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医学遗传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行为操守,建立能尊重患者、为患者服务、替患者着想的职业素质[1]。
2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
医学遗传学课程理论知识涉及面广,综合了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2-4]。课程的整体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遗传病发生的机制以及遗传方式,学会利用产前诊断的原理帮助人类减少出生缺陷,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而且应注重遗传伦理学、医学法律法规等医学人文知识的渗透融合[5-7]。高职的临床医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医学遗传学的经典理论和技能,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也得到开发,为卫生保健和医疗实践服务。本课程总课时32学时,其中理论课26学时、实验课6学时。
2.1课程目标
该课程教学的知识培养目标是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学会利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分析常见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学会对人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能运用医学遗传学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临床遗传病的遗传机制;其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分析正常核型、识别常见染色体病的能力,绘制系谱及分析常见单基因遗传方式的能力和初步诊断常见遗传病以及具备优生指导的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是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客观的职业认知及职业意识、热爱医学专业、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道德,塑造严谨的学术学风、务实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格逐步完善,同时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8-9]。
2.2内容设置
课程理论教学主体内容包括医学遗传学概述、遗传的分子学基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优生学等部分。该课程设置与传统理论、纯实验实训课程比较,该课程凸显了学科融合、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技能训练及理论联系临床等特点。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根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设计,該课程的实验课开设染色体核型分析、系谱分析、唐氏筛查3个实验,均注重遗传学理论、实验技能及医学人文知识的融合渗透(表1)。高职医学院校培养的临床医学生对接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通过手工剪纸的方式让学生熟指人类21对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根据各组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能进行核型分析,了解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及核型;系谱分析实验整体设计锻炼学生能在临床实践中绘制出患者的家族系谱并进行简单分析,了解常见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及遗传方式;唐氏综合征筛查实验通过血清学的方法分析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普及唐氏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并从遗传学角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优生问题的能力,增强优生观念,做好基层优生宣传。
3教学内容的优化
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注重理论知识设计的简约性,同时融入临床内容将教学过程丰富和生动活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等方式进行指导。如Prochazkova等[10]在讲授医学分子遗传学时,采用游戏化、数据模拟的方式,开发的交互式应用程序模拟了一个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过程,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1枯燥乏味、抽象性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枯燥乏味、抽象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趣味化加工处理,如讲授染色体病时,适当插入一些病例图片,既形象、生动,又记忆深刻,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简易化及图示化处理(表2、图1)。
3.2难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难理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讲解遗传的分子学基础时,针对基因的分类及结构,文字的讲解使得学生很容易混淆和不理解,即使加上基因的结构图,高职的学生还是觉得模糊不清,可适当加上图表的方式进行汇总归纳,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图2)。
4创新和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高职医学生的特点、高职医学遗传课程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注重教与学互动、教学方式多样化、内容兴趣化。
4.1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及讨论教学法可将临床案例搬入课堂学习,在学生早期还未积累经验时,给学生提供熟悉的学习背景,帮助学生整合应用专业知识、全面学习评估具体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工作态度和职业理念的探究,了解职业行为及态度在真实经验或想象的经历中的应用[11-12]。例如讲解单基因遗传病时,分析共显性遗传时,举例ABO血型的遗传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假设某院同一天出生了4个孩子,已知4个孩子的血型分别是A、B、O、AB,4个孩子父母的血型分别为O与O、AB与O、A与B、B与B,请你采用遗传学的知识帮护士将4个孩子准确无误地分配给他们的父母?通过故事和叙事的方式,演示推理过程,解释遗传学知识,拓展医务工作职业行为及涉及的法律法规问题,使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案例叙述教学应强调学生参与评论事件,促使学生认识蕴含在行动中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法可充分展示医务工作者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讨论,促进教学互动[13],使学生以学生的角度是评价、剖析、辨别、反思医学行为,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归纳,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对比而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处于医务工作的环境。在讲述常染色体遗传病时,举例史诗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什么他无后代,因为他与他的表妹结婚,虽然生育了10个孩子,但有3个从小就夭折,剩余的7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终身未婚,其余的都终身不育,该实例为解释婚姻法中避免近亲婚配提供了实际基础。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绘制系谱图,通过连连看的方式说明亲缘系数(图3),假设自己置身于系谱图中的角色,估算亲近结婚的遗传病发病风险,解释遗传规律,拓展医学遗传伦理学中有关遗传病患者的婚配与生育权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课堂趣味性。
Ⅲ2与Ⅱ5之间有两段不间断的连线,两者为二级亲属;Ⅲ2与Ⅲ5之间有三段不间断的连线,两者为三级亲属
4.2边缘性的遗传学内容,采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
边缘性的遗传学内容,采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14]。例如,八成以上的罕见病由遗传因素引起,而且国内的罕见病误诊、漏诊很多,但因为罕见性遗传病种类多、发病率低,大多遗传学的教材中未曾涉及,如果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罕见遗传病的诊断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南通大学的陈曹逸等[15]指出采用“课堂教学+撰写综述+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点评”的多元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也能丰富教学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4.3用信息手段,開展互联网教学
将信息技术与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以网络资源平台拓展个性化学习空间,多媒体教学资源由少量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元素组成,能给学生以更强烈的感官记忆[16-17]。我校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充分利用学院“学习通”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件、专题讨论资料、课程文献资料、课后复习资料等,开展网上教学答疑、疑难案例讨论等活动,形成集电子教案、试题库、文献库、教学反馈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教学-学习-辅导”无缝对接。在课前,任课老师通过学习平台共享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在预先过程出现的相关问题反馈到教师,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并根据学生的课前反馈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中,教师可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通过导入问题至平台中,学生通过手机直接回答问题,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可参与教学的课堂提问或讨论,教师可根据全部的学生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学生集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部分未讲解清楚的内容等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后作业并提交平台,教师对做错题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实现私人订制式的个人辅导[18]。普及遗传学相关专业网站,如中国遗传咨询网、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学生可以在相应的网上查看相关遗传疾病详细、专业的、科学的遗传学知识和相关病例分析,拓宽医学视野和见解,激发学习热情。
5改革考核方式及手段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其中理论试卷考核分数占50%,实验考核占40%,教师平时考核占10%。改革理论考核手段,由传统的试卷答题改为利用手机学习通进行无纸化电子考核;实验考核采取抽题作答和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最终实验考核成绩由实验课平时分(30%)、实验操作(50%)和实验现场作答(20%)组成,这种考核不仅能调动学生日常实验课的参与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操作技能。
赵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儿童骨科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副组长,亚洲和太平洋国际骨科学会儿童骨科分会理事(中国代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国际骨科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Journal of Musculoskeletal Research等学术期刊编委,英国版《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BJS)审稿人,全球性学术组织“国际儿童骨科学会联盟”(IFPOS)教育委员会成员。主编或参编《婴幼儿髋关节超声波检查的方法和原理》、《实用骨科学》、《外科学》、《小儿外科手术学》等多部专著,发表医学论文60余篇。曾多次出访欧洲、美洲和亚洲多国,受邀出席国际会议,举办以儿童脊柱四肢畸形和儿童运动医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科学生活》: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小儿马蹄内翻足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
赵主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足部畸形,表现为一出生就可见的外观畸形,如足部跖屈、内翻、前足内收等,它严重影响儿童骨与关节的生长发育,可能是骨科领域内最常见的、需要特别治疗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病因不清,又称为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目前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原则性共识,即如能早期适当处理,大多可获较好的畸形矫治,如不治疗,则将导致终生残疾,影响生活和工作。
《科学生活》:小儿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那么我国每年大概有多少这样的患儿呢?他们是否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赵主任:国外有报道称,其发病率高达1‰~6.8‰。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余万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其中80%出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例多,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尚不健全、资源也相对缺乏,这也影响到对此病症的有效诊治。
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出生缺陷与残疾国际学术会议的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之一,马蹄内翻足发病率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出生缺陷中位列第一。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约1200万,按发病率推算,我国每年约有1.2万~7.1万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儿出生,尤其多发在西部和偏远贫困
地区。
在我国,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筛查和监测体系,许多医生尚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所以可能无法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未经治疗或延误治疗的马蹄内翻足病人,会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并且给其家庭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科学生活》:您前面提到小儿马蹄内翻足是先天性的或者说是特发性的,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可以表现为马蹄内翻足?
赵主任:是这样的。先天性、特发性的马蹄内翻足由于出生后即能看到足部畸形,故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脊柱裂、多关节挛缩症和姿势性马蹄内翻足等相鉴别。马蹄内翻足不是胚胎畸形,正常足发育成马蹄内翻足发生在孕期的第4~6个月期间,超声检查很少见到16周以前的胎儿有马蹄内翻足畸形,因此,像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脊柱侧弯一样,马蹄内翻足也是发育性畸形。
马蹄内翻足畸形在足踝部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一定存在踝与距下关节呈跖屈畸形、跟骨内翻和前足内收的畸形。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症,很可能存在膝关节以远所有骨骼肌肉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骨关节和神经血管结构)先天性发育不良,即使得到目前认为是最好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治疗结果仍不可避免地遗留某些形态和功能的缺失。
《科学生活》:小儿马蹄内翻足是脚的哪些部位发生的病变,它是否仅仅是骨骼的病变?
赵主任:小儿马蹄内翻足不单单是脚部骨骼的病变,它同时累及了软组织与骨软骨组织。对此,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初生婴儿大多只有软组织改变而骨关节正常或仅有轻微改变,但随着年龄增长,其软组织与骨骼病变可进行性加重;另一种观点认为,骨骼特别是距骨的畸形是该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科学生活》:对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应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来说疗效是怎么样的呢?
赵主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目标是期望尽可能获得并保持足踝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基因学的研究可能在未来为该疾患的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但目前我们尚不能从出生环节防止马蹄内翻足的发生,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和早期有效的治疗,阻断延误或晚期病例发生的途径。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趋向于简单、有效、经济,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延误治疗病例的关键。据此,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WHO)十分倡导和支持北美儿童骨科学会(PONSA)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我们新华医院儿童骨科作为国内培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已在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举办培训课程,培训了数百名专业工作者,使这一治疗方法在中国广泛、全面地传播和实施。
目前,国际医学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最初治疗应该是非手术治疗,新生儿时期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最佳时机。即便是手术不可避免,通过非手术治疗也可以减轻畸形程度和减小手术范围。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畸形是逐渐得到纠正的,骨骼和软组织获得生长和重塑。手术治疗是通过对软组织的广泛松解和骨性的手术来矫正畸形,这样势必会产生疤痕。
《科学生活》:相对于非手术疗法,传统的手术治疗存在哪些弊端呢?
赵主任:对于延误治疗的病人,往往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较大,足部组织损伤较大,往往造成关节僵硬,而远期的功能疗效多存在很多问题,影响足踝部的活动。比如说,一次性矫正手术中神经、血管受到强力牵拉,就会限制患足矫正的程度;手术需要充分显露,这会危及重要的侧枝血管,可能加重原有的循环障碍;同时,截骨术移除部分骨质,会造成肢体短缩;特别是对于需多次手术的难治性足踝部畸形,将使已发生僵硬的足踝部更趋僵硬。
《科学生活》:那么非手术治疗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您能简单地帮我们介绍一下吗?
赵主任:由美国Iowa大学的Ponseti教授提出、自北美兴起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学术界称为Ponseti方法,正在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治疗方法。Ponseti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非手术治疗方法,这一疗法的兴起和发展,使马蹄内翻足治疗成功率大大提高,初期矫正成功率接近100%。
Ponseti方法治疗在出生后5~7天就可以开始,9个月之前,是治疗的最佳时期,9~28个月之间开始治疗仍可能矫正全部或大部畸形。Ponseti教授所倡导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核心操作是,距骨头是所有矫形的支点,通过轻柔的手法操作,马蹄足的所有畸形可同时得到矫正,Ponseti方法包括早期连续手法和石膏矫形加经皮跟腱切断术,辅以足外展矫形支具佩带,以及在必要的时候实施肌肉转移手术以维持获得的矫正。
《科学生活》:Ponseti教授的非手术治疗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赵主任:经过几十年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应用该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可以使患者获得有力量、灵活而无疼痛的足,避免了传统手术治疗带来的复发、足的僵硬、疼痛和软弱无力的后遗症,并且具有许多优点。
最重要的是借助手法和石膏逐步恢复足部各骨间正常的解剖关系,完全保留了足的肌肉和韧带,从而保留了足的发育能力和稳定性。而且,石膏操作无痛苦,手术操作微创,支具佩戴简便舒适,患儿容易耐受。同时,这种方法的疗效很好,可以同时矫正马蹄内翻足的所有畸形因素,治疗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无足小、行走疼痛等远期并发症。特别是患儿免除了大手术之苦,家长经济负担小,容易接受。更为重要的是,Ponseti方法简单、实用、有效,通过短期的培训,儿科医师、保健医师、康复医师甚至技师都可掌握这一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操作工具简单,普通石膏、石膏刀剪即可,治疗费用低廉,十分适合我国国情。当然,我们更应该重视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素质,贯彻预防为主,有效预防小儿马蹄足的发生,减少晚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我国预残工作和提高公民健康水平。
《科学生活》:非手术治疗没有大的创伤而效果又非常理想,那么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通过X光检查发现,那名两岁的患儿确实吞食了一枚别针;尤其让人揪心的是,这枚别针并非处于闭合状态,而是张开的,并且锋利的针头朝下。赶到医院的韩占波仔细查看了腹部X线片后又了解到,别针卡在十二指肠,当时距离患儿吞入别针已过去4个多小时,随着胃肠道的蠕动,别针锋利的针尖有可能会刺入胃壁或者肠壁,造成消化道穿孔,患儿将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取出别针,刻不容缓!在麻醉科杨艳超主治医师、内镜中心值班护士李增新的协助下,在场医生迅速给患儿建立好液路、吸氧,摆好、麻醉。一切就绪后,韩占波立即进行胃镜操作。此时,别针已经进入十二指肠,情况更加紧急。韩占波熟练控制异物钳稳稳伸进,慢慢夹住别针,经过15分钟的手术,随着胃镜的退出,别针也被顺利取出。孩子的家长以及所有在场的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只是韩占波30余年从医生涯中遇到的、十分普通的一个急诊、急救病例。但每次遇到这样的患者,韩占波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妹妹的一场遭遇。正是那年3岁的小妹遭遇的一次“意外变故”,促使他还在上小学时,就早早地选定了人生的方向――长大后当一名医生,为天下的病人解除痛苦!
一枚瓜子“逼出”人生理想
韩占波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内最困难时期。特殊年代艰辛的日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且至今都在影响着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临床工作的心境。
“我最初朦朦胧胧地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医生,还是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韩占波回忆起那段往事时,语气深沉地说。
那年冬季的一天,放学回家的韩占波得知,妹妹在吃西瓜子时,不小心把瓜子吸入了气管,并且不上不下地卡在了那里,因而剧烈地咳嗽。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当地医院对这样的“意外事故”无能为力。由当地医院转到省会的大医院后,尽管小妹住了很长时间医院,但医生也没能把西瓜子从气管中取出来。
“不知道是瓜子太小,还是卡的位置不好,总而言之那枚卡在呼吸道的瓜子,一直无法取出,好几次我妹妹都命悬一线,好在都被抢救过来了。但我妹妹在各个医院转了一圈儿回家后,因为瓜子一直没能取出,稍一活动就气短、气喘,而且一年四季不住地咳嗽,一咳起来就满脸通红、浑身是汗,非常痛苦。无奈,整天只能按照医生的吩咐,用消炎药物缓解症状,防止出现更严重的问题。”韩占波沉浸在往事里,一脸凝重,“为了给妹妹解除痛苦,家里的人带着她四处求医,把家底儿全花光了,还欠了亲戚邻居不少的外债,但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太落后了,居然连一个被误吞的小瓜子都无能为力。就这样,我妹妹一直到第二年冬季的一天,在经过一阵剧烈咳嗽后,那颗要命的西瓜子终于从她的气管里咳了出来――瓜子在呼吸道里停留的时间太长了,都变了颜色,还带着血。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刚刚3岁多的小妹妹因一枚小小的瓜子所遭受的痛苦,对韩占波的影响太大了,直至决定了他的人生理想――他在那时就暗暗地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学好本事,当一名医生,去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韩占波上高中时,正处于后的拨乱反正时期,中断了整整10年的了。1978年,韩占波参加了高考。在填报志愿时,他觉得萦绕在心十多年的梦想终于触手可及,于是,他填报的学校均为医学院校。1978年10月,韩占波如愿以偿,进入河北医科大学,成了一名医学生,为实现他做一名大夫的梦想迈出了至为重要的第一步!
儿时的愿望长成了大树,韩占波由此开始了刻苦努力的大学生活。但医学知识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人体解剖、生理、生化、药理以及临床课程都需死记硬背才能完成,韩占波硬是一门一门地啃了下来,在进入临床见习时,如何把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是他能否成为一名医生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于是,他白天看病人,晚上结合白天所看过的病人情况再与书本对照学习,整理;再有搞不懂的问题,就向同学和带教的老师请教。渐渐地韩占波觉得,少年时立下的“当一名医生,为患者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的理想,变得越来越清晰……
两手托起新的学科
1982年10月,大学毕业后的韩占波被分到一家职工医院,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根据当时医院的科室状况和医疗条件,他选择了内科。此后,经过十几年内科专业的锤炼,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内科医生。
1992年,韩占波到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学习了一年,完成了从神经、呼吸科等专业到消化科医生的专业定向过程;随后,又经过10多年消化疾病的临床磨练,到了2002年,韩占波的肩上便挑起了一副沉重的担子――他要率领一支年轻的团队,创建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消化科。
当年,青年时代的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即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消化科无疑是与“吃饭问题”联系最紧密的专业科室,因此,韩占波领衔创建的消化科,也就成了解决患者“最大问题”的科室。这些年来,韩占波经常对科室的医护人员说:“我们这些治疗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医生,就是生命健康的保护神,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站在先进医疗技术的顶端,这样才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困扰,才能受到患者的信赖。”
消化科创建之初,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韩占波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总是满满的,从来没有好好地过过周六、周日及节假日。每天他在病房和门诊接诊和处理患者的同时,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这个新创科室未来的发展。1997年夏的一天,一名患者在基层医院住院20多天后治疗无效,转到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当时患者的病情危重,不能平卧,胸闷气短,少尿,全身高度浮肿。入院后经过3天的积极治疗,上述症状未见明显效果。为此,韩占波茶饭不香,即使是在梦中,还在想着怎么才能给予那名患者以有效治疗――这不是夸张,事实上韩占波的确是在梦中“灵感”突现,才最终找到了解开沉疴的“钥匙”――就在那名患者来院的第三天夜里3点多钟,已经就寝的韩占波,梦境中突然浮现出曾经在书中看到过的一种疾病――水中毒,其症状与那名患者十分吻合。他从梦中惊醒后,立即披衣起床,打开《实用内科学》查找相关内容。联系到患者的症状、体征、诊疗过程和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均符合水中毒的诊断。第二天天刚亮,韩占波便急忙跑到病房,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24小时后,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住院10天后,那名患者痊愈出院。
――类似这种昼夜在心地牵挂患者病情、牵挂临床学术研究的轶事,对韩占波而言,几乎已成家常便饭。潜心于临床研究,时刻关注和学习国内外消化疾病治疗的新技术,并及时应用到临床诊疗上,一直是韩占波和他的团队的执著追求。他始终认为,当年小妹因一枚小小的瓜子卡进呼吸道而饱受了那么久的痛苦折磨,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医疗技术太落后了。韩占波说:“如果是现在,我妹妹肯定不会受那么多的罪。”所以,在消化疾病治疗领域,只要他发现有什么新技术、新项目和新疗法出现,就立即开始咨询、了解,必要时还要亲身考察;如果条件成熟,他会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引进。在他和他的同事努力下,消化科在河北省内率先引进运用了消化内镜等诊疗技术,这些新技术对胃肠道“早癌”的发现和切除粘膜肿瘤,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及胆道梗阻和经内镜治疗肠道梗阻等多种疾病的医治效果有了显著提升。此外,自组建消化科以来,他们还先后引进了ERCP、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术、胃肠道支架置入术、胶囊内镜;ESD、EMR、超声内镜诊疗技术等17项新技术、新疗法,为更多、更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病痛,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科室的发展、专业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为韩占波的团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消化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质的飞跃,并且由一个消化科孵化出了三个分支团队。作为此学科的奠基者和领头雁的韩占波主任,始终走在治疗、科研、诊疗的最前端,引领着这个团队不断发展……
卅载光阴成就仁医本色
自韩占波1982年进入那家职工医院,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开始,至今已经30多年了。
据韩占波的同事介绍,每天他都是早晨7点就到医院,晨交班后,先看一看科室的危重患者,再签署一些医疗文件及出院病历,然后就赶去门诊,因为那里有许多外地慕名而来的排队等候的患者。从门诊开始看病人到中午下班,每个半天都要看50多名患者;而在下午,他不是在内镜中心,就是在放射科造影室指导下指导下级大夫检查治疗。每天从早上7点离开家门,到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家,经常半夜三更到医院会诊或者抢救患者。多年的孜孜以求、勤奋从业,更使韩占波在个人学术成就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1991年,韩占波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做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实验研究。1992年,他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疾病诊疗中心进修学习,期间得到了国内著名消化疾病专家郑芝田教授的青睐,并在郑芝田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了《胃粘膜保护与消化性溃疡》的综述,阐述了他当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收获。1993年,韩占波进修结束返回医院后,率先开展了腹腔镜的检查项目,为临床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客观依据。1993年至1994年,他开展了“急慢性胃黏膜损伤法制作大白鼠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实验研究”,后来,此项研究获得石家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韩占波到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1996年研究生班结业后,参加了抗洪救灾,因表现突出,获得市政府表彰,荣获市级先进个人称号。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河北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二等奖、石家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有多篇优秀医学论文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30多年来,他医治好的肠胃疾病患者达20多万人,抢救治愈疑难、急、危、重患者3000多人。
据韩占波的同事介绍,除了个人在专业学术方面的收获外,他总是带着满腔的热情、带着感恩的心,带着对职业、对生命的敬畏,带着为解除患者病痛的追求在工作;而最令同事和患者称道的,是韩占波的那颗“仁医”之心。在社会上,只要是韩占波接诊过的患者都说他没架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容易交流,细致耐心。跟病人说话,即使是十分专业的医学知识,他也能解释得通俗易懂。很多患者及家属都说:“找韩主任看病很轻松,没有任何压力,还没用药病就好了一半儿。”
好习惯、好品德,坚持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也许不是很困难的事儿,但韩占波能够在三分之一世纪的时光中,始终如一地保持“仁医”本色,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问及他为何能够在3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日复一日地保持初心,自始至终地待患者如亲人时,他为记者讲了一件发生在多年前的往事――
1982年,韩占波还在外科临床实习时,有一位因食道癌手术后的患者,住院已经两个多月了。因为长期治疗,那名患者上下肢的静脉血管都已用遍了,每次输液都很困难,谁去给那位患者“扎针”都发怵。有一天,韩占波看到液体在输液架上挂着,还未输液,就和患者说:“我给您试一试,行吗?”患者说:“行。我的血管用的时间长了,谁输液都不好扎。”于是,韩占波就挑选好血管,扎好止血带、碘酒消毒、再酒精脱碘后,备好胶布,为患者扎了起来。一针不成功,两针不成功……他有些冒汗了,那名患者反而很平静地安慰他说:“不用着急,慢慢来。”在韩占波扎到第七针时,终于成功了,由此完成了当日的治疗工作。当护士长问患者是谁输的液时,患者依然很平静地说:“是个实夫。”
韩占波说,每当想起这件事情,他总是非常感激那位患者。“是那位患者为我提供了机会,让我学习了静脉穿刺技术。所以,现在我就经常给科室的同事们讲:我们要感恩每一位患者。患者在接受我们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提高临床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感谢患者、感恩患者,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这段质朴而又发自内心的话,也许是他因小妹的一场意外变故而催生从医梦想,并执著地在“仁医”之路上走到今天的最好注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