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人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的好词好句

时间:2022-11-03 05:4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人的好词好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人的好词好句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起步作文;教师指导;学生模拟

低年级的学生在起步学写作文的时候,特别困难,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学生阅读量不大、视野较狭窄,词汇量贫乏。针对小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把平时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画出来、抄下来、记起来,让它们能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财富,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接受、掌握。

一、好词好句篇布局的模式

好的范文,有好多的词句,例如每授完一课,引导学生欣赏本课的好词和佳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把这些好词好句记下来、写下来,通过“模拟”方法把这些好词好句转换句式的用法,遣词造句贴切,修辞方法得当,改变文章的写法,应多看、多记、多鉴赏开篇布局引人注目。

二、场面描写的模拟

以学生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首先引导学生审题,(可以先点明时间、地点)如球类比赛、田径比赛、拔河比赛、演讲会、故事会、班队会以及文艺演出等各种场面,可以因地取材,练习描写。由于事例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生提笔写起来不免有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样指导,开拓了学生思路,解决了“没什么可写”和“不知道怎么写”的难题,又启发学生留心感悟周围世界。

三、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的模拟描写

人物千人千面,怎样真实地、栩栩如生地把他(它)们的外貌、姿态、变化描绘出来呢?一是要多观察,看清楚是什么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白,是黑?要仔仔细细观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描写人的形状、性格或状态的词语,就能把观察到的人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熟悉的人物,模仿例文,指导写作使学生将平时学到的词语、句式、写作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练习写出其在某一时刻、某一情况下的外貌形象的变化、不同的心理活动以及不同的言行等人物形象特征。

四、景物描写的模拟

如校园内、公园里、街道旁的各种花卉树木,景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晨午暮夜各显特色,春夏秋冬景致不同,风雨阴晴各具姿态。教师引导学生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一是要观察得仔仔细细,看得清清楚楚,二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有关景物、事物描绘的词语。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描写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学习,就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模拟描写。

五、对话交流的模拟

第2篇

一、用心观察,从看图写起

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如何用心观察图片,看图说话,怎么把图中的内容说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了什么。我不要求学生能说多少句话,或说得有多好,我只要求学生要说清楚,把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想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用一句话或两句话写下来。看图写话是我在一、二年级中重点抓的内容,从说清楚到写清楚,从交代清楚基本的内容,即三要素,到能用一些形容词、修饰性的词语去说去写。

在这个过程中,以一幅幅图画作为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是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方法,也是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从看图中,让学生学习写人、记事、写景、写状物、写想象,从而教好“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这两大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一句话中,学生要学习找出关键内容,说清楚关键信息,再到培养孩子用两句话、三句话,甚至更多的句子或段落去描写,从而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积累,打开写作的大门

在过去,常常听家里长辈说:“肚子里没点墨水,怎么写得出东西?要想写出好文章,还是要多读书,你不看,怎么写?”我觉得他们说得真好,没有积累足够多、足够好的词汇和句子,又如何写出自己的好文章。所以,写作要从文字积累开始。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孩子多背四字词语、好词好句。二年级开始,则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好词好句,学习使用比喻句、拟人句,使自己说的话、写的话更生动有趣。三年级开始,学生要开始学习模仿别人的写作顺序和方法,使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写作方法,去写清楚,写细致,写好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变得尤其重要。所以孩子手中,都会有一本摘抄本,或好词好句积累集,还有一个观察本,观察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甚至是天气的变化,观察所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为写作积累素材。

每节课的课堂,是我训练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说话,是一种积累,多给孩子说的机会,特别是上课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要使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不要求说得多么优美,尽量贴近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课文就可以了。

日记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积累。我告诉孩子们:所谓写话就是把自己说过的话记录下来而已,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把说的内容变成写的,用文字表达我们所说的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说话与写句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写话,就是用笔说话,用笔说话和用嘴说话一样,你想说什么,笔下就写什么,你想说多少,笔下就写多少。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只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意思表达得清楚、完整,就算只有一句话,也是值得表扬的。

三、读写不分家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只有理解了文字内容、文章的意思,方能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为自己所用。因此,我每天给学生规定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多读,读多了,学生写起来自然就比较顺手。

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文段的特点,如段落开头空两格,有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观察文章的内容,如每篇文章或一段话的第一句会明确写清楚什么,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学生就能发现什么必须详细写,什么可以简单交代。所谓“详细写”,就是能写出人物间的对话,人物具体是怎么做的,并能够用上恰当的动词。在观察中,学生还学会正确使用“,”“。”“?”“!”等常见的、常用的标点符号,也能写通顺句子,然后做到在写话中不丢字,不多字,学过的字必须写字,没有学过的字,就写拼音。

同学们在读了无数遍课文,在和别的课外书做了比较,在读书中慢慢理解和积累了句子,就会慢慢地学会使用形容词、比喻句、拟人句等。在写作上,学生就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拒绝,甚至会爱上写作。

四、仿写,开始写作的道路

写作就是从模仿别人的写作方式、方法开始,慢慢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感悟,从而悟出自己的写作内容、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能独创一枝的方能成为大家。虽然,我不会要求学生成为写作能手、写作大家,但模仿是所有孩子进入写作的最好方式。

低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写作的门槛,看图写话就是低年级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发现通过长时间的教学,通过不断的积累和阅读,当学生们正式开启写作之路时,将会轻松很多。我只需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仔细推敲,去写出自己要说的话;再要求学生找出要素,按照要素去写话,要求把关键内容交代清楚,如:谁在哪里做了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别人怎么把话写得具体,写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就会把他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用上,甚至把电视中、动画片里学到的一些可爱的话恰当地用上,让人读了感到很有创意。如有学生写小猫抓鱼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只小花猫,看到一个鱼缸里面有一条金鱼。它想来想去:怎么能吃到这条金鱼呢?小花猫伸出猫爪在鱼缸里抓鱼。小金鱼游得非常快,就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小花猫怎么也抓不到它,于是,它急得满头大汗。小花猫抓抓脑袋想出了一个办法。它对小金鱼说:“你游泳的技术真棒,可是你会跳吗?”小鱼得意地说:“我当然会跳啦!”“那你跳几下给我看看,我就不吃你了。”小花猫刚说完,小金鱼就跳了起来,水花溅了一地。小花猫看准时机,在空中抓住了小鱼,塞进了嘴里。小花猫闭上眼睛,舔着嘴巴,得意洋洋地走开了。可怜的小鱼,到死也没明白,它被骗了,真是可怜。这真是条笨鱼!

这样的习作是很有趣的。因此在模仿中,我会要求学生注意重点观察别人是怎么按顺序写的,只有按顺序写了,才能使你的表达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在写景时,我们可以按照从前到后、从后到前、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观察,并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描写。这样,你的表达就显得条理清晰。我们的课文通常是怎么介绍的?为什么会这样介绍呢?我们能否用另一种方式呢?我要求的模仿也是要学会变通的,能做出改变的,能详略得当地描写,才能使作文更@张力,有所侧重。

第3篇

关键词:积累;阅读;生活;能力;方法;观察;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97-01

难以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苦衷。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学生尽看电视、卡通,课外阅读的量不足,不善于积累生活和多数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认识不足,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师没有把识字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只是片面的进行识字教学,认为作文教学时中、高年级的事。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解决作文难的痛苦,笔者认为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典型问题:

一、作文教学必须从一年级抓起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些能力的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就口语交际而言,要求一年级学生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后,能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连贯的话,学习使用文明礼貌语言进行口语交际;就“写作”来说,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完整通顺的句子,能根据简单的画面或事物练习写句子。也就是说,从写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开始。这样的开始,就是作文训练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由句到段到篇的训练,有了这个基础,就不会到高年级学生作文时,连语句都写不通顺的现象。

从心理学方面讲,一年级的学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认真的打好作文基础,就会贻误学生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作文从一年级起步,确实大有作为。我曾经在教一年级时,就要求学生从每天写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开始进行作文的基础训练,结果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极其活跃,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很好。

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多阅读,多积累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运用,要充分提高作文能力,还必须加强阅读训练。加强阅读训练,不仅仅是在理解内容上进行,还包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好句。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是片面地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忽略了文章的写法指导,对于那些精彩的词句,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没有认真的进行指导,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极大的障碍。《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不外乎于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些类型,所以在记叙文教学中,记事的文章一定要抓住“六要素”,了解事情的发展顺序,还要认真地赏析好词好句,体会思想感情;写人的文章一定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去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表现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再画出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等语句。再认真地赏析这些描写人物的精彩词句,最后教给学生写人物的方法和文章结构,让学生懂得写人物时必须以具体、典型、生动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人物写活;记事时要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具体;写景状物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这样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紧地联系起来,便于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必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古文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告诉我们多读多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文也便成为无源之水,便无法形成技能、技巧。所以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读课文,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把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带进学堂,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后,多读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刊物。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在书上圈圈画画,画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圈出文中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写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在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大量的知识,形成写作的技巧。

三、要善于积累生活并勤于练笔

第4篇

摘要: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没意思”。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尤其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写作文,学生往往是望而生畏。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坚定的走出当前作文的误区,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充分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生活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呢?

关键词 : 指导 作文 体会

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比如,指导初一学生写作记叙文,我们可以针对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的特点。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作文,写作要求是: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新意;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决不能像老师给你写品德评语那样来写人。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根据写作要求,提出的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写出“特点”,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例如×××同学,在描写数学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郭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当然,仅仅观察生活,学生也不一定就能够写出好文章,积累佳词妙句也是初学写作者必不可少的途径。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它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有意识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章,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丰富语文素材,识记好词好句,及时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写作文,只要勤于动笔,善于观察,勤于积累,以“临池学书,池水为墨”的王羲之为楷模,勤恒结合便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就能写出好的作文。

第5篇

【关键词】 作文 兴趣 积累

提起作文教学,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写。就一堂作文课而言,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仍然无从下笔。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刻的明白作文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学会习作,使他们有感而发,有事可写,则成了我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现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关于作文教学的粗浅看法。

我认为,要提高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积累生活素材,多观察多体验,在重视写作的同时,还要重视作文的评改,尤其是相互评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一、注重日常积累,开拓学生视野

要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就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底蕴,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就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读课外书则是积累的一个好方法,课外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但对学生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外书的推荐工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有益的书籍既要配合语文课的教学要求,又要符合思想内容健康,适合青少年阅读,如:《格林童话》、《爱的教育》原著 、《寄小读者》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现身说法”,告诉学生自己喜欢读哪些课外书籍,学生会因为喜欢,而去模仿老师,这样就很自然的在教师的要求下去认真阅读。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教给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故事续写等。我任教的每届学生,都有看课外书并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因此每学年他们每个人的“采蜜集”都有好几本。此外,每天晨读,我都会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另外,我还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书方法、心得,以此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

最后,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作为教师,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或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品好,好在哪里,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我读过的一本好书”、“这篇文章美不美”等,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写作兴趣,创设习作氛围

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成功的基石。作为教师只有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爱写作文,他们才会下功夫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在生活中做一个细心人。作文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只有对平时的所见所闻多记录,多思考,生活才真正的成了学生写作的源泉。如,去春游,面对大自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准备通过自然景物反映什么主题;面对一个场面,如运动会,你将怎样把场面写具体;针对一件事,你怎样展现其思想内涵等。但这些问题如何观察思考还要靠教师得法的指导,学生才不至于写出流水账。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就得有话可说,能满怀兴趣的将自己看到的人或景,做过的事有重点的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作文。

第二,教师要展示学生习作成果。展示成果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即可。如,开辟“佳作专栏”,在教室一角或黑板报上设置一个栏目,经常选登本班学生中写的具体生动的文章,精彩片段等,供大家赏析。或是在作文课上,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或作文中老师勾画出的好词好句,然后全班交流,是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创设轻松的写习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第三,教师还可以创设情景,优化习作氛围。如,记事的作文,可以采用先说后写的方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人的作文,可以采用猜猜他是谁的方法,侧重抓住特点进行人物描写等,还可以自己当“导演”,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边做边说,边说边写,以提高写作兴趣。

三、加强方法指导,重视相互评改

作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写作前的实践,尝试写作之外,还要重视写作后的评改。传统作文教学重写轻改,教师在学生作文后写一段长长的评语,但到底有多少学生去认真看呢?因此写作后,教师应该克服“怕麻烦”“不放心”等思想,下功夫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评改作文,把评改权力教给学生。

评改方式可以采用,自我评改,互相评改,,指导学生认真推敲词句,直接在作文本上点评。当然教师还要重视习作后的辅导,根据评改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讲评。在讲评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优点并加以肯定,这样的效果比写一段长长的评语要好得多。

总之,写了作文后通过学生的互评反馈和教师的有效讲评,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凝.《全国优秀教育论文选萃》.

第6篇

1.我国学生阅读现状堪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每年人均课外阅读量远远不够,人均阅读图书1.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人均阅读量着实让人感到惊愕和不可思议。除了人均阅读量低之外,另一个倾向是读书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阅读的目的是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取得高分。在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教参、基础训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应试教育”导致阅读教学收效甚微,产生了“高耗低能”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2.利用教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让学生读通读透,悟出写法,领会作者的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如我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词语表现人物品质。如救助车夫一段,作者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出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抓住了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反复阅读,深刻体会,就会领悟鲁迅先生的关切之情以及救助车夫后的激愤之情。这样,学生不仅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提高了阅读能力。

(2)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展开学习。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要重点体会的部分,并鼓励学生质疑。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抓住“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写的”这个问题。学生找到了“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再分别找出詹天佑“杰出”和“爱国”的部分,这篇课文就很好理解了。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找准重点段: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先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反复诵读,再认真领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超人的才能就能跃然纸上。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不言而喻了。

3.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首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愿意读,老师应该先推荐一些有趣的儿童作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欲罢不能。再让家长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读书的环境,养成善于读书的好习惯。再结合新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以及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要求学生一定坚持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反复训练,养成习惯,就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或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精彩语句片段,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

4.让学生多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都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了学生较大的自;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环境描写的句子”,加强了学习的指导性,积累在于运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几个单元复习过的词语;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过的词语。这样归类整理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搭桥,进一步巩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5.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第7篇

关键词 水浒传 小学生 作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upil Composition from "Outlaws of the Marsh" Mapping

Abstract Currently, have a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literary value, historical value, but from the angle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primary school essay writing specialized exposition indeed ra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clues and descriptive methods to look at the guidance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Pupils' essay writing.

Key words Outlaws of the Marsh; pupil; composition

《水浒传》是我国公认的四大名著之一。虽有较多的批评之声,但此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方法上却有指导性的意义。无论是从作者或是作品的角度分析均有较高的建树,但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是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接受美学”,①是从学者和成人的角度考虑作品的。小学生是一个基础教育的低段团体,其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基础教育又存在面向全体的特点。因此,对《水浒传》的分析、借鉴应从人物、情节的个体、个性的成人化的分析转向有教育意义、实用意义及体现小学生全员意识的探索方式上。

对于《水浒传》全文的内在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提炼要照顾大多数,而且有现实意义,并能指导小学生作文整体效果把握的是文章的线索。单从每个章节来说,人物的表情、动作、语段的引用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心理,烘托气氛也是提高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手段。针对以上方面本文要详加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指导小学生效仿和体会。

1 从线索分析

《水浒传》的线索有学者认为是分散性、无章法的、缺乏有力的线索,这些论述主要的源于国外学者的评论。从国内来看学术界整体认为《水浒传》是章回体小说的开端和典范,是有机的缀合体文章,以“忠义”和“反忠义”为线索,以宋江为中心人物展开叙述。“《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自线结构”。②线索的确定是文章的灵魂,单从叙事性来看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的指导是有一定意义的。线索的选择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人物的性格,也可以是事件的。《水浒传》是一种纵向的线索,从忠义国家——无路可走——被逼梁山——等待招安——忠心报国——走向瓦解。宋江这个主要人物按此线索一步步地把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带入了宋代积贫积弱的体制中来。小学生的作文可以以此为借鉴,利用一个主要人物在整体事件中的情感的变化统领全文。“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发展与思想感情发展的线路,它像链条一样连接着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和影响。在记叙文中,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事件及人物贯穿在一起,推进情节的发展,彰显主题。在抒情性的文章中,线索是咏物抒怀、托物寓意的凭借,使主题突出,形散神聚”。③“神”在作文中是主题,是对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认知的反映。宋江是作者思想的反映,是摆脱不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学、理学思想束缚的。以“忠义”为行动目标,无论是“浔阳楼吟反诗,智赚玉麒麟,还是抵童贯破高俅,李师师献殷勤”④都是为成就其社会认知而服务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高低主要来源于教师、父母、同学,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的宣传。其作文线索中思想的肤浅或深刻与其直接和间接得到的理性认知的水平有关。从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抓住思想而不是抓“好词好句”,这是作文精彩的必要条件。形成习惯,从思想延伸至内容而不是反转的。但是,现实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要实现摆脱形式主义作文可谓“难”,教师的眼光放在五年后的少之又少。课文的讲习、阅读的训练要从社会的大环境中找重点、找亮点、找污点,可以一针见血地体现作者的社会认知度。

2 从描写分析

《水浒传》的描写是贯穿于其篇章结构布局方面的修辞技巧和表现方法。“《水浒传》可作文法教科书读”⑤可见《水浒传》的描写方法被近现代作家所推崇。清金圣叹的“十五法”总结得全面而深刻,包括倒插法、夹叙法、大落墨法等等,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荐。

《水浒传》每一章节都存在总领。在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中的情景小学生比较熟悉,本文就以此回进行分析。开篇“延士声华似孟尝,有如东阁纳贤良,武松雄猛千夫惧……报兄诛嫂真奇特,赢得高明万古香”⑥为开篇。与作文教学中的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的方法相似。但以诗为开头更具文采,简洁明了。题目、开篇是文章的龙头,是吸引读者的最佳方法,《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开头就略显平淡了,但如何修改,笔者就不妄下结论了。作文教学应从题目和开头谋划,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关键环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做法已经过时,过于死板。写人就要通过描写,在一千个人中一眼便可知其位,写事开篇或命悬一线,或如高汤入口,或如履薄冰,写物要有跃然纸上之感,小学生写作首先应从吸引眼球开始。

再谈过程描写,就是突出一个字“细”。如《水浒传》武松遇大虫时的环境描写:“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⑦“细”字不易体现,只要有景在突出重点时就应细到每一片树叶,只要有人在突出性格时就要细到每一个眼神。同样是“打”单看,景阳冈武松打虎“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睛光不闪。”⑧可谓细到极致,而小学生只重用词描写,“四字词、成语的堆砌应转化为细节描写的教学,让“过程”充实有货,可以细细品味。

最后,看结尾。二十三回最后一句“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叫声,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看觑我则个?武松回过头来看了,叫声:阿也!你如何却在这里?”⑨典型的设悬念的写法,小学生的文章喜爱写“满”,口号式、感想式结尾,让读者如快马到天涯前的感觉,极不舒服。作文教学应有的放矢,结尾以设悬念,或让人回味有所思考的结局为主。看后读者能仰望天花板沉思一分钟,也就达到最终目的了。

《水浒传》与小学生作文教学看似关系不大,但从读经典到学习经典,到运用经典才是读书的目的,才是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头、细身、长尾巴”是作文教学从《水浒传》得到的新启示,值得推广于小学生作文教学中。

注释

① 接受美学理论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欧美新批评等20 世纪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的反对派,把文学研究转到读者这一极的理论研究.

② 黄凌云.宜春学院学报.2005(1).

③ 钟开.金典三年.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1:125.

④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3,4.

⑤ 宗延虎.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1:140.

⑥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3.

⑦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9.

⑧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9.

⑨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305.

参考文献

[1] 高日晖. 《水浒传》接受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3.

[2] 张同胜.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明清小说研究,2006.4.

[3] 李秋晨.明清历史小说的衍变.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

第8篇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石

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使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终身受益。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一些好的阅读习惯。(1)养成“早读”的习惯。早读是小学语文的一种重要形式,清晨能够大声读书,能够与同学相互温课,久而久之,学生从读书中就能体会到阅读之美。(2)养成借书的习惯。“书非借不能读也”,看别人的书要还,从而能引起读书者的紧迫感,使之快速并高效地完成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购买一本书,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互换,一学期一本,这既不会加重家长的负担,也能使学生在交换中多看很多的书,长久坚持,学生就会形成看书讲究效率,见书就要读的品质。(3)养成总结、提问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及时向同学、教师提出自己读书时碰到的问题,及时和同学谈论自己读书的心得,可以争论,可以请教,这就是读书时的总结、提问的习惯。多提问、善总结能促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量变走向质变。

早读、借书读、总结、提问等优良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在于长期的坚持。我们要让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阅读教学的最好帮手,也成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基石。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表明教材只是教师传授的工具,只是一个个生动的学习语文的事例。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归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针对不同的教材,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写人记事类文章,我让学生有步骤地阅读理解文章。一读课文时,要了解课文写的人和事;二读课文时,要弄清文章的介绍顺序,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大致内容说出来;三读课文时,要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体会,初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对于写景状物类文章,我让学生初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再读文章,了解作者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三读文章,了解景物的特点;最后再读,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对阅读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就能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简单的课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建立起来,阅读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展现的活动氛围,将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起来。

首先,将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阅读教学不能让那琅琅的书声成为一种形式,不能走过场,草草了事,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这样的阅读教学只是一种表演,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其次,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可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来进行阅读教学。在集体的氛围内,热烈讨论与个人思考更容易使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提高阅读的能力。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我每次都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小组里的每个学生都有目的地去学。尤其是合作学习,不但要明确目标,还要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鼓励小组所有的成员都在读书的基础上发言,使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

四、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增强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本的容量很小,不能满足学生对故事、对世界的阅读需要,教师应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这既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词语储备,又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多读好书,才能真正做到“气自华”。

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不同的读书小组,定期在班级上进行读书心得汇报,讲述所看书籍的有趣内容;可以开展各类与读书有关的竞赛活动,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好词好句多;可以通过读书成果展示,让学生写出读书心得,强化对所读书籍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演出的形式,让几个同读一本书的学生,同演一个故事,将书中要表达的道理向全班同学展示。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阅读,形成一个有益的读书氛围,就能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9篇

一、以读为本,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中最多的活动无疑应是学生自己的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着教师分析讲解和谈话讨论过多的想象,一节课中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很少。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首先,保证学生有足够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静静地思考,让学生在读、思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其次,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水平。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反复阅读难免产生厌倦情绪。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引起学生读的兴趣,朗读、默读、诵读相互穿插;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相互交替;引读、听读、品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和补充读相互变换。通过教师示范、同学评议、必要的阅读技能指点等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再次,就是读思结合。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画、批注同步进行。提倡学生在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初读阶段了解大意,发现问题;精读阶段体验感悟,赏析评价;熟读阶段积累背诵等。

二、朗读感悟,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中心环节,我们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是,课堂上仍然表现出大量的费时低效、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我认为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

(一)整体感受,抓住核心

所谓整体感受,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它符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语篇上,信息冗余度大,意义灵活;语用上,贴合情景,意趣悠远。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从一堂课的角度讲,如何正确快速地整体把握课文,抓住课文的核心,是阅读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整体把握得好,核心内容找得准,等于打开了深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走向课堂教学成功的大门。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先在板书课题后首先解释“天堂”,然后请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读后的感受。一般学生较容易说出鸟的天堂“很美”、“鸟很多”。这就基本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部分。继而可以依此辐射重点段落及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哪段写了鸟的天堂的美呀?你认为哪句话、哪个词最能表现天堂的美呀?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本文只讲了大榕树的美吗?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意在指导学生找出大榕树的第二个特点“大”,进而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大而美”。再如《瑞雪图》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板书课题,请学生自读课文,看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南方的学生会有困难,可以直接一点:你认为这第一场雪下得怎样?学生自然不难找出这第一场雪的“雪大”、“雪美”、“及时”。若学生还有困难,可让其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的方法进一步引导,进而抓住有关段落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朗读指导。

(二)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索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而找出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把它读好、读深入生成语感,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我认为应抓好两点:一是抓好本句的理解;二是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如:指导学生朗读《鸟的天堂》的第二个特点――鸟多,可启发学生寻找哪个成语的描述体现了“鸟多”?引导学生抓住成语“应接不暇”,读好句子……“我注意的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继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我的眼睛为何会“应接不暇”呢?使学生找到并读好句子:“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再返回头读刚才的句子,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应接不暇”的含义。

老师在精读阶段要以读为主线,充分发挥朗读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老师充分地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应接不暇”一词表达的准确,在重点词语的研读中提升感悟,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让学生体验到了学语文非常有意思、有味道。

三、积累语言,提高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北师大版第九册《语文天地2》中阅读短文《海市》,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以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此外,摘好词佳句,诵读经典诗文,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一)做好读书笔记,首先,可以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其次,体现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再次,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读课外阅读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是关键。可着重指导学生用以下几种方式:①摘录式,摘录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优美句子、佳段和名人名言;②剪贴式,把自己读的书报中的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图片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成册;③提纲式,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选择的材料、详略的安排;④体会式,记录阅读时的感受、体会和看法;⑤质疑式,记录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⑥仿写式,学习所读材料的描写方法,如写人、物、事、景等。中低年级主要是摘录式和剪贴式。不仅要求学生写好课外的读书笔记,还要求学生做好课内的读书笔记,充分利用教材例子的作用。北师大版在四年级开始,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每个单元后的“语文天地”都有“我的摘录笔记”,要求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二)诵读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语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四、运用积累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习作中运用到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如拓展阅读课文《海市》一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进行这类训练,可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写句子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引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到达语言的再积累,进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书面表达;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策略

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学习英语能力的重要标志。书面表达主要训练学生英文写作基础和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既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又具备运用语言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年来英语书面表达一直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只是把英语当作知识来学习,只会死记硬背语法知识和单词,而一旦要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意义表达时,就会出现各种的错误。因此无论从中考时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还是从平时的练习、测试来看,学生书面表达的得分率普遍不高。学生对英语写作感到无从下手,充满恐惧心里,视其为洪水猛兽。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进行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呢?

一、教师必须深刻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三级要求写作的目标是: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卡和邀请卡;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四级目标描述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用词组或简单句为自己创作的图片写出说明;能写出简短的文段,如简单的指令、规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五级目标描述有: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在安排写作训练时可分设不同的要求。例如,七年级侧重于造句、扩句、听写、汉英翻译等方面的训练;八年级侧重于仿写、写日记等方面的训练;九年级侧重于缩写、看图表达、创造性作文等方面的训练。据此,就形成了“给关键词——造句——扩句——段落的写作训练方式,直到最后创作。

二、教师必须深刻研读并分析新课标教材

(一)新课标写作的特点

1.写作量大,六册书共计66个模块,66个写作,每学期学生都有22个大小作文。

2.交际型的写作占主流,写作不是漫无目的的,重视了读者的反馈。

3.题材丰富,以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一般社会生活、与国际友人相处等为主要写作内容。

4.写作的趋势向交际型、实用型发展。

(二)新课标写作按体裁划分:

1.记叙文 :30篇(写人或写事)

2.应用文 :28篇(信、贺卡、图表、调查、email、海报、传单、报道、计划等)

3.说明文:6篇(建议、how to improve, make a list of……)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 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1.过好词汇关和口语关,做到“见词读音,听音写词”。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英国学者布里顿根据多年的研究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写作的基础。”因此,在学生学会“写”之前,应该让他们先学会“说”,而且必须是在符合英语语言环境、习惯和西方文化氛围的前提下学会准确地道地“说”。平时在抓好学生课文读背和一些基本单词、词组、句型的理解掌握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主题或所提供的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鼓励学生先在口头上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点来表达自己初步的想法或图片所传递的信息。

2.过好造句关。造句是以单个的词或词组为主干,组词成句、连词成句、写简单句、由短句到长句、由简单句到复合句,这样不断地给词干注入血和肉,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逐渐丰满的句子。用词准确是写作最基本的条件。英语语言的功底指对这门语言中各种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其中包括用词的准确和精炼、修辞手段的自如运用、时态的准确运用以及语法和句法结构的熟练掌握等。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句型,以图片、实物、情景、教师的语言等为辅助,开展造句联系。

(二)自主探究、强化写作

1.以背助写:指导帮助学生摘录格言、谚语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背写。

2.以说促写:除了平时课堂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课前可以进行一分钟俩俩对话比赛;也可让每个学生准备每天的值日汇报,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可简单汇报每天的日期、天气、出勤人数等情况;能力强的学生则要求能说、写一些小故事,或小短文等;还可进行采访活动等。

3.以读导写:把教师课堂上课文教学和学生课外大量的阅读有机地结合,引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善于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明辨同义词,近义词的用法,词与词在句中的修饰关系和逻辑关系以及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并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句型操练。从理解整篇课文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的重要信息,并有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文概要写作练习,或挑出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给出主题句,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将这些关键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文。

(三)以写提写

1.续写:可根据文章进行续写,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新目标》八下unit3 Section 3a 描写外星人进入博物馆时,可让学生想象此刻的人们都正在做些什么。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大量用上when 和while的句式。这样,教师对学生是否掌握when 和while的用法就一清二楚了。

2.仿写:俗话说的好,有创见比模仿好,Originality is always better than imitation.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反过来说更好,即模仿比创见好。仿写可使学生尽快入道,可以进行段落仿写,课文仿写甚至于经典句子的仿写。

3.改写:我们完全可把不同文体的文章尝试着进行改写。在学了《新目标》八上Unit 7 怎样制作Beijing Duck后,可以让学生把它编成对话、信、email等,学生写起来就很有新鲜感。

4.缩写文章:适当给出提示词即key word,让学生进行缩写。

(四)写作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写作应注意四定

(1)定内容, 不折不扣。例如:写作时有的要求写一封书信,有的要求以对话形式表达,有的要求写e-mail等。写作前须仔细审题,以免不必要的扣分。再如明明是一份应聘信,结果学生却加上一句:I hope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一下子就离题千里。

(2)定时态。时态前后呼应。记叙文、日记一般用一般过去时;说明文、通知、布告、介绍等用一般现在时;计划等用一般将来时。

(3)定人称。用第一人称亲近自然,用第三人称客观真实。

(4)定句型、定词语。依据内容,尽量用上三年来所学的好词好句。

2.恰当运用“避繁就简”原则。如果复合句用不好就不要用,用简单句,文章虽算不上完美,但很实用。

3.把握要点,避免遗漏,注意适度地发挥。

4.注意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行文连贯,注意适当使用连词。

总之,英语书面表达是英语语言的一种综合性表达方式,是听和说的能力的提高。它涉及造句能力、语法知识、逻辑思维等方面。将英语写作融合于各种英语教学方法之中,是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能力的好方法,可以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良性互进的整体提高。学生要想掌握这门技巧,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严格训练,才能逐渐提高。因此,教师平时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多练,坚持不懈,才能熟能生巧,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汪福祥.英语写作构思与技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资源;习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08-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农村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这是不争的事实。鉴于此,我们依托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申请了一项市级课题:《利用农村特有资源培育小学中高段学生习作兴趣的实践研究》,全面展开了研究,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二阶段的中期,我们在学生的写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点滴经验,现提出自己的官窥之见和同行们探讨 。

1.发掘优势,全面利用农村特有资源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虽然有着先天的不足,但农村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田园风光、鸟语花香、莺歌燕语、淳朴民风,这些都是城市学校不可求的宝贵资源。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期冀摸索出一套通过挖掘农村资源和优势以促进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的策略,使教师全面地、客观地、有选择地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水平联系起来,让教师能有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自然景观和淳朴的乡村生活气息,并以发展的目光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让每个走进作文课堂的学生都必然会在走出课堂的时候有不同的收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被逐步调动起来,从而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设计总是有意靠近农村特色,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如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红柳、骆驼刺等植物,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每年不足50毫米降雨量的戈壁滩涂中生长着,它们是如此的顽强。我们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想去描写它们,赞美它们,教师并适时引导,让学生去发掘和领悟它们的精神,它们所具有的品质。这样就可把学生的作文能力引申到比较高的一个内涵层次,让学生从精神的层面去赞美。这样逐步的挖掘和引导,学生的领悟和感受能力会得以逐步提高,此达到课题实验的目的。

2.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

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创作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只要心中有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 热爱周围环境。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学生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青翠的群山、甘醇的泉水、清新的空气、飘香的果子、憨厚的人……慢慢地让孩子们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2 关爱身边的人。农村生活是一潭深水,看不见爱的流淌。学生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感受到生日的欢快,也没有收到一张贺卡,感受节日的欢乐,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一声问候、一次守侯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2.3 留心周边的事。由于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同时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利用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只有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看多想,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经常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大棚蔬菜种植,家禽家畜的饲养等,调动学生写农村素材作文的积极性。

3.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3.1 交流、收集农村语言。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

3.2 观察农村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 但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指导学生些实验报告,扩展学生写作题材。

4.发扬民主,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第12篇

【关键词】 评价;考试命题;语用;特质

中图分类号:G62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3-0064-05

评价是对学生实施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人们根据特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或方法,对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着的工作进行检测,找出反映进程质量或成果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工作或成果作出一个合理的判断或选择。概括地说,就是检查情况、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明确方向、促进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考试评价的导向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科学地命制评价试题。笔者曾就小学语文考试命题问题向十几位教师了解情况,受调查教师普遍反映问题较多,有些教师提的意见还很尖锐。笔者又搜集了近年以来我市各县(市、区)的语文小学单元与期末试卷,将这些试卷与课改以前的试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试卷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固有模式毫无创新。综合分析目前语文考试命题的状况,笔者感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试卷――“穿新鞋走老路”

1. 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没有变。过去我们常常听到“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以“大纲为依据”,紧扣教材,着重考查学生对课本中“拼音、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其权重通常是关注基础知识,轻阅读与习作,就连阅读试题中还包括数量不少的基础知识考查(拼音、生字、词语、造句)。现在的试卷虽然在形式上有些改变外,其考查的内容、重点依然没变。

2. 考试试卷的功能单一。内容不全面,重基础知识,轻阅读与习作;试题设计重记忆、轻感悟;重应试、轻应用;重储存、轻整合。

3. 试卷的题型模式化。试卷的题型不是填空,就是简答,要求简单化(死记硬背或简单模仿);或仅从表面上形式上追求新颖,试题“难”“怪”“泛”,学生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指挥棒”影响下,教与学都出现了问题。

二、教师――“随风”摆动

1. 目的功利:教师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在考前大搞题海战术,强化训练,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抄抄写写,死记硬背。

2. 方向极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失衡。有的教师脱离语言语境,孤立地让学生去学字、词、句、篇章结构、修辞方法等知识,或简单地模仿;有的教师离开对文本的基本理解,离开言语实践,抓住课文的某一点进行漫无目的地延伸;还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阶段应该是突出强化工具性,然后再逐渐增强人文性(思想性);更有甚者将语文课演变成 “品德课”、“历史课”……泛化了人文性,冷落了工具性。

3. 内容机械:教师的教注重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教死板的语文知识,背词语解释、背作文套作文、串讲串问等,教学与作业练习追求标准答案等,忽视学生的多元感悟和个性理解,忽视语感与思维的培养,忽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4. 训练凌乱。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文本资源设计语言训练内容,有的教师把握不住语言文字训练的规律,有的教师缺少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随意性较大,导致语言训练不到位、训练效果不明显。

三、学生――“云里”学艺

1. 学习被动:学生学习被动,老师没有问,自己不会学。即使是所谓的自主学习,也只是简单地对课本中的生字词或某些语句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2. 兴趣低下:由于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加上简单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学生毫无兴趣,不会阅读,怕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

3. 思绪浮躁:由于老师课堂教学“串讲串问”,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缺失,似乎没有“老师问”,自己不知道怎么去学习,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惰性,变成了学习的旁观者,只是在教师或别人说出答案以后再进行记忆或重复,导致产生学习的压力,慢慢地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厌学。

既然考试评价对教与学会产生这样的影响,那就要端正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发挥这根“指挥棒”的导向功能,改变考试命题的弊端。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第一,从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来端正考试命题的方向。

通过对1992版、 2000版的《语文教学大纲》和实验稿、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与比较,发现都始终不渝地坚持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这些目标要求,说明了“语用”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以阅读教学为例,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这个核心目标和任务,新课标在阅读这个领域中,无论是在具体的阶段目标要求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中,既有继承,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

默读方面,除了要“边默读边思考”外,新课标还提出了“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的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明确、具体、可测的要求。

实践方面,除了强调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外,新课标还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实践作为一项能力要加强培养,还具体指出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语文实践,方法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目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明确具体的要求。

训练方面则大大弱化。《大纲》对“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训练” 的描述或要求有23处之多,新课标只有1次出现,即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传递出了“要重视‘感悟和运用’ 淡化‘机械简单的训练’”。

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要更注重“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的渗透与培养,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多元理解与感悟,强调“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更加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考试命题的方向要注重“语用”能力的考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二,考试命题的核心要突出“语用”的特质。

基于新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命题的整体思路要突出语文学科的语用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不同学科的特有任务。语文学科的特质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为其终身的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的“语用”基础。

语文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1. 三维目标――“语用”的目标性特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要着力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一是突出知识与能力。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在考查所学的汉字的音形义辨析,词语理解与运用,优美词句、名言警句、古诗词等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语文基本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的评价,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二是注重体现过程与方法。语文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识记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个过程,要关注“学”与“用”之间的衔接、“数量”与“质量”的平衡、“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化”与“活化”, 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升。三是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隐性目标对于学生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因此,在考试命题中始终注重将这些隐性目标渗透于显性目标的考查之中,无论是积累运用、阅读,还是习作题,都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传递正能量。

2. 基础领域――“语用”的区域性特质。命题要涵盖小学语文各个领域(即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情况与能力,侧重考查基本阅读能力(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联结运用能力)和习作能力,关注阅读量的目标的考核,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学习兴趣培养的现象,突出评价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 信息阅读――“语用”的对话性特质。阅读试题跟以往各县(市、区)的语文试卷相比较之下,有一大特点是:阅读试题就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考查基础性知识(如,标点符合、字音、字义等)。试题设置考查的阅读能力应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释与推断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评价鉴赏的能力、联结运用的能力等,要涵盖《语文课程标准》学段阅读目标要求(能够纸笔测试的点),有些能力目标还有多道试题对应,较全面检测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等方面的表现。考查的能力层级应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五个方面,充分显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要求。题型上客观题与主观题应基本对等。

4. 习作交流――“语用”的综合性特质。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要学会在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中,以“语”或“言”的行为来应对生活的考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为自身的生存提供一个交际的工具及环境。可见,这种“语”或“言”都是寄托于一定的生活场景,受一定的话题限制,不可能是天马行空的侃侃而谈,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延续性。

四、考试命题的内容要体现“语用”的特质

鉴于语文学科的这些“特质”,我们在小学语文试题设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阅读试题要尽量体现多个维度。

(1)鼓励思维的多维性。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阅读文本依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感受等不同,理应产生不同的结论。读者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所以,阅读命题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要求,可以从满足学生的个性思维需要和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个性思维的角度出发,编拟适当的题目供学生解答。

(2)培养答题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应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在考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除了让学生对试题进行自主解答、个性解读外,还可以在试题编制中,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的题目供其作答。

(3)重视阅读的延伸性。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兴趣、生活兴趣、求知兴趣等。试题的设计如果重视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延伸,可以促使学生由阅读学观察、学习作、学思维、学生活、学做人。

(4)注重信息的操作性。从阅读材料中收集、处理信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试题应加强此类题目的设计。

2. 习作平台要发挥 “语用”的评判功能。

(1)题材方面――情境性与区域性的界定:在想象作文的设题上,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个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熟悉的场景,可以引发学生的生活及态度体验,以有效地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但同时又给予一定的要求与限制。虽然较之以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又是必要的。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不是一般的“自然人”。

(2)内容方面――想象性与生活性的诠释: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再造想象”。因为,再造想象是一种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再现、再编织的过程,而创造想象则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由内而外的全新创编的过程,难度显然高于前者。只有“再造想象”的“羽翼”稍丰满,才可期待今后“创造想象”的“飞翔”。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 “想象作文”合理性、生活性的课标要求!

只有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进行一个多元化的发散思维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得到了一个可贵的平台,更得到了一个有效的引导和锻炼。这就是对课程标准中的“大胆想象”“自由诉说”“合理性思维”的一个最有力诠释了!

(3)表达方面――文采性与朴实性辩证:语言是思想(思维)的外壳。而文章又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思想和情感的传递则是靠文字的组合来完成。

可是在现实中,学生一拿到作文的题目,在构思文章结构的同时,他(她)的脑海往往会紧张地搜索一些所谓的“好词好句”,而后,不管是否恰当、合适,就一股脑儿地粘贴在文面上。显然,这样组合、粘贴而成的文章,往往文不对题或毫无真情实感。

富有文采的表述,在于真情实感。为了达到这一效应,避免以往学生一味地堆砌辞藻追求文采的表述现象,应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写作情境,并针对具体要求,来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准确、有趣地表述……这样,学生的文采性只能根据具体的情节推进、人物性格要求、思绪的变化来有效地组织脑海中的词语库,进行一个有机的搜集、处理和整合,而不是单纯地“默写”或“粘贴”记忆中的好词好句。就可以有效地综合性考查学生“语用”能力的水平状况。同时,在习作命题时还应力求体现了四个“尊重”,力求达到三个“防止”。

一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兴趣:小学阶段的写作之所以定位在习作,很重要的是考虑降低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想象作文试题应在尊重学生好想象的思维特点上,根据具体的要求展开想象,体现想象作文的层次性要求。并有目的地给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生活及态度体验,以有效地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二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习作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习作试题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也是践行“生活性”的课标要求!

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语文课程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而从人们终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情感时又受一定的场景、气氛、对象等方面的限制,即学会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不同的对象即使是说同样内容的话,表达的方法与形式也不同,并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尤其是想象作文试题应该有意增加一些限制,虽然这样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尊重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四是尊重学科的语文特质:作文测试旨在通过一个具有界定性的写作空间里,让学生顺着一定的背景、情境、人物,去推测、想象故事的发展,描述“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变化,将细节的刻画都烙上界定性的空间印迹。也就是说,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情节的曲折与否,当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的所思所为都必须符合“大背景”下的特征。他的思维轨迹可以是发散的,局面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但他对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则必须是“线性”的,必须符合原先所界定的概念(或范畴),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活动才具有现实意义,富有生活的气息。

一是防止无语――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学生面对习作题无话可说,或不知道从何说起的原因:要么是题目过宽太泛,再加上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写什么;要么是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或经历,也会造成学生无语。因此,习作题最好能给学生一定的情境。

二是防止套题――特殊情境,续写,无处套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在考试时候得高分,会针对各类习作体裁内容进行简单训练,之后背各种类型的(写人记事、童话等)所谓的学生优秀作文,让学生套题套作。那么在习作命题时就应该出一些老师无法猜测到的题目,创设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无法猜测到的情境,将孩子的思维引入到这种情境,进入到习作的思维空间来展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