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收账款审计论文

应收账款审计论文

时间:2022-01-31 04:1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收账款审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应收账款审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现状,影响,管理策略

 

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是指在施工经营活动中,依据合同规定或价款确认书向发包方主张的债权。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接工程难,做工程难,收款更难”的困境。一方面,为扩大市场份额,企业要垫付大量的资金来承揽项目;另一方面,发包方拖欠工程款,加大了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面对困境,建筑施工企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策略,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降低坏账风险。

1.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

1.1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长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大宗商品价格动荡、人民币升值、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应收账款余额增长幅度较大。据统计,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50%以上,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20%的水平。

1.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

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利用市场信用来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销售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企业诚信、企业信用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给一些单位和个人进行商业欺诈、恶意拖欠账款、欠账不还造成可乘之机。加之一些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企业资不抵债,根本无法支付到期款项。

1.3应收账款基础管理工作差

1.3.1领导不够重视。许多企业领导只重视建筑施工产值的增长,忽视了将能否收回所欠工程款及回收应收账款的质量纳入项目管理的相应绩效考核中,使得项目管理人员只重产值完成的多少,而不考虑工程项目的现金流情况。

1.3.2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有些企业为了调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完成工程量挂钩,而忽略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科技论文。项目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片面关心工程量的完成情况,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1.3.3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管理职责不清,控制薄弱。项目管理人员只埋头工程的进度、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管理,而忽视工程现场签证及进度结算;财务人员只管埋头做账、报报表,不了解合同的签订、工程签证、工程进度、付款条款、质保金的约定等情况,管理责任模糊,经营与核算脱节,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核算,只是进行事后反映,不能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2.应收账款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2.1应收账款余额过大容易引发财务危机

建筑施工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将使大量资金被在建项目占用,资金不能及时回收,项目的现金流为负值,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了财务风险。

2.2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

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据统计逾期应收账款在一年以上的,其收回的成功率在50%以下,我国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已达到60%以上。大量实际已成坏账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未作相应的账务处理,这样无形中就虚增了企业利润。科技论文。

2.3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

过多的应收账款被占用,使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期变长。大量流动资金停留在非生产环节上,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速度,限制了企业进一步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

3.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

3.1加强应收账款的成本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成本的发生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应切实加强应收账款成本管理。在收账过程中,要考虑应收账款成本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分别采取信用方式、委托收账等方式,尽快回收账款,加快资金周转,尽可能减少应收账款在各环节造成的损失;另外,一旦诉讼案件发生,在索赔金额中应将应收账款已经形成的成本计算在内,最大限度地争取索赔费用。

3.2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

强化管理人员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意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公司各部门到公司高管人员,在抓好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及效益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要求全体管理人员从日常工作中培养对工程项目全面管理的风险意识。

3.2.1事前控制,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承揽工程项目之前对建设单位的资信状况、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项目的资金来源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决定是否参与投标。中标后的工程项目应加强合同的管理,真实、完整、合法、有效的合同为工程款及时、足额收回提供法律支持。

3.2.2事中控制,按规定及时结算工程进度款。对于发包发有意拖延付款或拒付,要认真分析,查找真实原因,若暂时性的资金困难,可以适当放宽收款期限,以便为双方合作打下基础;对于合理的拒付,要查找自身原因,及时整改,尽早拿到工程价款结算单;对于无理的拒付,在通过沟通协商仍然无法凑效的情况下,可通过要求停工、行使置留权等方式,要求对方及时支付,以避免完工后资金回收的风险。

3.2.3事后控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账方式。通过现金折扣、让利清收,债权拍卖、债务重组,放宽收账期限及延期交付工程等方式回收应收而未收的工程剩余款,把收账风险降到最小化。

3.3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3.3.1强化客户资信状况调查和评估,根据不同客户,确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加强合同管理,完善合同台账制度。

3.3.2建筑施工企业应自觉维护社会信用体系,不故意拖欠供应商和分包商的工程款项,并利用社会舆论、行业监督和法律武器等手段来打击拖欠工程款项和恶意商业欺诈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3.3.3加强应收账款的计划管理,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通过这些计划和制度的贯彻实施,使项目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公司各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3.3.4不断完善收账政策。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适时监控,建立应收账款预警制度,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制定恰当的催收政策和机制,定期监控大额应收账款变动情况。对应收账款的进行账龄分析,对逾期应收款项,分析拖欠原因,对属于工程质量问题的,应积极与业主联系,争取尽快解决纠纷,尽早收款;对于信用良好,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不应过多干扰,而应积极派人沟通;对资信不良的客户,应加紧催收。

3.3.5建筑施工企业应遵循稳健性原则,积极建立弥补损失的坏账准备金制度。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具体分析各应收款项的特征、金额大小、信用期限、债务人的信誉和当时的经营状况等因素,确定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对符合坏账损失条件的应收账款进行整理上报审批,然后核销,核销后的坏账应按项目逐笔记录备案,以便对项目部进行奖惩兑现。

3.3.6建立应收账款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认真落实应收账款终身制,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科技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工程项目制定目标责任,不仅从进度、安全、质量方面进行考核,而且从资金流量方面进行考核,包括从项目开始施工到工程竣工后保修金的回收,直到工程竣工决算后把工程质保金因素都考虑进来,然后兑现奖罚。

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管理工作相当艰巨。施工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采取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通过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降低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加快资金回笼,保护企业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树恺.谈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和管理.陕西煤炭,2004,(4).

[2]林诚洲.浅谈加强建筑行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发展研究,2005,(1).

[3]姚飞.应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2).

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舞弊 表现形式

一、会计舞弊的概念

国内外对于会计舞弊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至目前为止,对于会计舞弊这一概念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的定义。根据我国2001年7月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中对“会计舞弊”的定义为: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包括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采取非法手段进行会计处理的不法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将会计舞弊定义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正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由此可见,会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为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采取非法手段故意的、有目的的谎报具有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行为。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表现形式

(一)利用关联交易:

1.关联购销。关联方之间的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最终并未将其产品销售出去,形成上市公司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转移而已。

2.关联方企业相互承担债务和费用。上市后,控股公司继续由关联公司为其提供后勤服务。因为各项收费的具体标准和摊销原则操作弹性很大。当股份公司出现经营不善等情况时,子公司可以主动调低上市公司的应缴费用,或直接承担控股公司的相关费用等以此达到转移费用、增加上市公司利润的目的。

3.虚构关联交易。主要做法是在关联双方签订销售合同时,将库存商品中尚未出售的资产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资产确认为资产;从而虚增企业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通过银行间相互转账虚列收入、虚支成本从而达到虚构利润的目的。

(二)运用不恰当会计政策:

1.改变折旧政策。折旧政策包括两个因素即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折旧年限的确定可以通过人为估计来实现,上市公司可以依据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选择折旧方法,但因实现方式的概念并不清晰。通常试图通过降低当期的折旧费用的手段来从而增加当期利润。

2.滥用资产减值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的不允许转回减值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性资产,其他如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等资产的减值准备仍可转回。

3.使用不当的收入确认方法。根据新会计准则,收入的确认应该在满足收入的确认条件时才应予以确认和记录。但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经常通过舞弊的手段虚增销售收入。主要方法包括提前确认收入和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

4.使用不当的费用确认方法。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就是将期间费用以及应当与本期收入配比的营业成本等故意列作长期资产,以此虚增利润。

费用摊提目标化,企业基于配股、增发等融资目的,或者为了迎合市场盈利预期等,常常人为调节诸如广告费、折旧费、研发费、预计损失、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的计提或推销的依据比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及推销期限的延长或缩短均可使当期费用减少或增加。

(三)虚构交易事项:

虚构交易事项通常涉及到虚构销售业务、伪造经济合同、填制虚假发票、银行账单、海关报关单、税务发票等等一系列原始凭证。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识别

1.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

(1)资产项目分析。分析应收账款项目首先要考虑应收账款的规模与企业的信用政策、经营方式、行业特点是否相称,考虑应收账款的来源。其次,应该考察企业应收账款背后是否有真实的交易,企业是否按规定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充足的坏账准备,并且建立了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

(2)负债项目分析。分析负债项目要同企业的经营形式相联系,分析企业采购政策、分利政策、付款政策和其他经营特点。对于商业企业,通常是流动负债和销售收入同时增长;对于工业企业,通常是长期负债和利润项目增长,而流动负债无明显变化。

2.利润表项目分析

(1)收入项目识别。首先要关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其次,要分析主营业务税金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是否合理。第三,将主营业务收入与现金流量表结合分析,判断其与现金流入量是否协调。

(2)费用项目识别。对于费用项目的分析应当重点关注两点。一是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数额。二是关注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

(3)利润操纵分析。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利润操纵,首先要判断企业利润的来源,如果企业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一次性利得而不是企业的营业利润,那么利润真实性则需要深入分析。长期依靠利得获利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的前景不容乐观。并且利用利得操纵利润操作上容易,效果直接而明显,是上市公司的常用手段。

此外,要留意企业利润的现金保障。企业现金流既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保障。通常来讲,企业通过粉饰利润表进行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操纵企业现金流的难度却非常大,因此分析企业价值和盈余质量时,一定要分析现金流量。有些企业净利润很高,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却很低甚至为负,这些上市公司实施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虚构的交易收入可以虚增盈余,但那些子虚乌有的所谓应收账款是无论如何也带不来现金流量的。

参考文献: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识别研究 杨薇 《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05-01

[2]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监管研究 陈淑萍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10-01

第3篇

现在的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呢?这是大家在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当中都要遇到的问题。下面学术参考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毕业论文不同于课程论文,是对整个学习研究生涯进行总结,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决定了作者将以怎样的研究内容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体现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如此之多的学生群体中,如何展示自身与众不同之处,在正式开始选题之前就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大量参考文献进行收集和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会计专业的参考文献要注意时效性,要检索近两年的文章。

2、参考文章要注意确保质量,除了要在权威的论文库检索相关文献外,还可以考虑会计专业类水准较高的期刊。

3、如果是涉及到会计核算方面的专业,一定要熟读相关的最新会计准则,包括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等。

通过上述几点要求,完成大量的参考文献搜集,阅读和整理工作后,即可进入到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关于如何选题,可以参考如下步骤:

1、明确选题方向

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根据专业的具体方向来决定论文选题,如:会计核算(包括对会计准则的学习质疑)、财务管理、审计、税收、内部控制、薪酬制度、公司治理等方面着手,也可以根据作者学习阶段所完成的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根据专业研究的找重点来确定论文选题。

2、选题要小而具体

毕业论文选题不应太宽泛,导致论文内容体现不出研究内容的重点,需要细化到小而具体的方面。例如选择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就要具体到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作者可以选择写建筑、化工、服装行业等关于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了具体的行业或者企业作为研究目标和实例,避免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需要注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不同行业进行探讨,也避免了选题出现重复。

3、选题要结合实际

学生在选题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专业或者工作内容来选题,这样才能更容易的展开论文写作。更重要的是,针对论文内容所需要的资料以及写作思路的建立能够促进今后的择业和实际工作。比如针对出纳的工作,建议可以选择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方面的选题

如果是销售方面的工作,可以选择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选题、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机制方面的选题等;如果是财务管理,建议从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模式、纳税筹划等方面进行选题思考。

4、非会计专业学生选题建议

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B公司;中小企业

1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具有所有制结构单一、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近年来,各种原料、人工、土地使用成本的增加对依赖资金和成本驱动的中小企业无疑是一种打击,特别是疫情过后,不少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急剧降低。中小企业为了开源节流,尽可能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导致财务人员配备不足,一人身兼数职难以满足企业日常经营的需要。另外,内部控制在中小企业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很多中小企业忽视向管理要效益,向风控要效益,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2B公司财务问题分析

2.1B公司简介

B公司于2005年创建,是一家专业从事饲料添加剂、动物保健品以及教保料和预混料研发、生产、销售的公司。注册资本为2204.82万元,是一家中小型企业。B公司共有150名员工。监事会和董事会平行设置,统一由股东会管理。其中监事会董事会授权总经理管理公司。由总经理直接管理技术部、销售部、财务部等部门。

2.2B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2.2.1B公司资本结构

该公司债务资本为1716.56万元,约占资产总额的19.9%。其股东权益总额为6910.02万元,约占资产总额的80.1%,其中实收资本为2204.82万元。

2.2.2B公司应收账款规模及发展趋势

2016年前,该公司应收账款一直在1000万左右,直到2017年该公司应收账款突然增加到了2778.8万元,应收账款规模直接扩大了1倍,此后该企业应收账款规模一直居高不下。

2.2.3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发展趋势

从2016年开始,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一路下跌,2018年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为5.8,到2019年时,存货周转率已经降至1.58。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也不容乐观,近年来,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呈相同走向,到2019年末,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已跌至2.52。

2.2.4B企业销售收入波动情况

从年度的财务报表数据来看,B公司2016-2017年的销售收入一直居于较为稳定的水平,2016年销售收入为8057.34万元,2017年有小幅增长,为8155.52万元,但是在2018年,B企业的销售收入突然减少至5897万元,2019年虽有回升但仍没有恢复之前的水平(见图4)。从季度财务报表数据来看,该企业上半年度的销售收入普遍比下半年度的销售收入高,且差距较大。2019年下半年的营业收入为6148.97万元,约占一年度营业收入的71.36%。而2019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只有2446.71万元,相应只占全年营业收入的28.54%。该企业年度营业收入波动较大,且该企业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也较大。

2.3B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1企业规模小,员工少,职责划分不明确

B企业属于典型的中小企业,公司的组织结构也较为简单,其员工只有150人,由于员工人数不多,该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扁平,管理者管理幅度较大,在接受众多的信息中可能会忽视最重要的信息,存在一定运营风险。管理者不能对每个下属进行充分的领导,不利于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

2.3.2筹资结构不合理,综合资金成本较高

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公司2020年的资金来源于负债的比例约占19.9%,资金较为充足,但同时说明企业举债经营能力不足,没有更好地利用债务资本让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效益与所得税效益。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也不利于扩大企业规模、降低企业综合资金成本。

2.3.3企业负债中流动负债占比过高,流动风险偏高

从报表数据可知,该企业从2017年到2020上半年非流动负债全部为零,流动负债占比企业100%,企业对短期资金的依赖性很强,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挑战,也使企业处于较高的经营风险之中。目前B公司的财务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相关财务数据中。

2.3.4预付与应收款较多,企业在上下游之间议价的议价能力较弱

2016年该企业应收账款从1321.7万增加到2778.8万,几乎增加了1倍,此后应收账款一直居高不下,说明企业没有更好地利用他人的资金来谋求自己的发展。一方面是企业为了促进销售,放宽了信用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在其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较弱,这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3.5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步下降,企业销货压力较大

一般来说,一涨一跌为企业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正常的变化关系,而B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从2017-2019年持续下跌,从5.80跌到了1.58,应收账款周转率也持下跌趋势,从7.14跌到了2.32。这表明B企业虽然放宽了信用政策,希望以此来促进销售,减轻存货压力,但由于各种市场因素,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仍在下降,存货变现能力不容客观。值得关注的是B企业2019年存货周转率的大幅度下降可能是因为疫情的爆发,B企业主销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受到了较大打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小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的薄弱。

2.3.6营业收入变化较大,存在业绩波动风险

受猪肉价格及下游养殖行业的影响,该企业的销售收入一直处于较为不稳定的水平。特别是2018年的非洲猪瘟疫情,造成我国大量养殖农户的饲养猪死亡,企业存货大量囤积,从2017年的1452.87万元上升到了1880.24万元。同时企业销售收入直线下降,从2017年的8155.52万元下降至2018年的5894.54万元,近乎下降了27.72%。这表明该企业受猪瘟疫情的影响巨大,且企业没有做好风险应对措施,没有时刻关注行业发展现状。受养殖季节性的影响,饲料销售也呈现季节性波动。由于春节居民对猪肉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大量畜禽被出售,部分中下型养殖场只会留存一些种猪,因此春节后的2个月,养殖户对饲料的需求也大幅减少,是饲料销售的淡季,企业上半年的销售收入自然较少。企业的业绩受季节的影响较大。

3针对B公司财务问题的对策

3.1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是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的,要想改善过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就要从管理层次入手,可以适当向下属授权,将无关紧要的事情交给下属处理;设置其他辅助管理者决策的职位,帮助管理者搜集信息;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部门化,设置多名主管,以减少管理者的管理压力,最终实现企业高效运营的目标。

3.2优化企业筹资结构,合理利用债务资本撬动企业发展

企业要优化筹资结构,做好财务规划工作。针对B公司而言,业务稳定且风险较低的项目可以债务资本为主,积极寻求长期贷款,合理利用债务资本的税盾效应,撬动企业财务杠杆效益,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增加企业价值,从而谋求更好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应注意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合理安排筹资,优化资金结构。

3.3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与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

B企业可尝试发展OPM战略,充分利用企业在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增加与上下游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减少占用在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资金,针对供应商可以尽量争取集中采购并且以银行承兑汇票结算,延迟资金流出时间,增强财务弹性;针对客户可以尽量争取预收订货保证金,客户提前收取部分资金,以此来实现利用其他企业的资金来撬动自身企业的发展。

3.4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减少存货囤积

要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存货积压,优化供应链管理是关键。对于主营猪饲料销售B企业而言,要想优化供应链管理,就要建立与客户的固定合作,可通过给予当地养殖场适当销售折扣等方式,签订长期合同,稳定销售水平。在生产决策方面要以产定销,加强成本核算精确度,及时进行成本预算,严格审核和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为企业有计划地进行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3.5加强风险监控,稳定销售收入

由于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在风险应对方面天然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中小企业更应实时关注风险,识别风险,回避风险。就B公司而言,作为一家主营猪饲料加工和出售的企业,公司管理层应实时关注其下游养殖企业的情况,包括生猪价格、养殖周期等,还应关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养殖猪的健康状况,避免突然的疫情对企业存货销售的影响。由于猪饲料的销售受季节性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企业为稳定收入可以积极开发新产品,发展多元化战略,均衡销售收入。

4结语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不健全,存在诸多问题。若是中小企业能合理把控企业筹资结构,加强其上下游企业资金管理,合理管控存货成本与周转,企业将能不断提高自身实力,谋求更好的发展。否则将很难经受住新时代经济模式的考验。

【参考文献】

【1】丁悦晨.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9(09):17-19.

【2】田丽艳.浅谈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9(06):24-25.

【3】陈小莉.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盛威公司为例[J].中国外资,2012(07):182-183.

【4】赵明荣,杨佳.我国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2(01):143-144.

第5篇

一、现金流量表分析

1、直接阅读报表

仔细阅读现金流量表的流入和流出项目,并注意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对照、验证。例如,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无法分析企业的销售规模、销售能力、盈利能力、赊销政策的变化等;若结合利润表中收入、成本及利润项目分析,再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等项目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则可获悉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是来源于以前债权的收回,还是当期现销比例的提高,同时又可考查企业收益质量、坏账风险等。

例如,在阅读LT公司现金流量表时发现,根据“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一栏所列示的金额计算,该公司职员平均每月收入仅144.5元,该年上半年内人均月收入为185元,如此低的收入水平,对于“盈利能力”一向优异的LT公司而言,是不合情理的。再比如:ZGJL公司中报显示,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合计为22.14亿元,其中,“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一项就达9.58亿元,占合计数的43.27%;“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合计为20.85亿元,其中,“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一项就达12.47亿元,占合计数的59 80%。如此大的数额,在有关报告中没有给予披露,必须引起关注。

2、进行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包括量的分析和结构分析,其中结构分析尤为重要。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的作用在于进一步掌握该公司的各项活动中现金流量的变动规律、变动趋势、公司经营周期所处的阶段及异常变化等情况。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其中: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流出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流入流出比分析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此比值越大越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最值得关注的财务信息,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比在发展时期应该比较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应越大越好;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在发展时期则应该比较大才好。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应该为正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应该是正负相间的。在结构分析中,投资者可能会发现一些异常情况,应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具体分析判断。比如,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值,但当期现金净流量为正值,可以判断该公司是通过非商品经营手段获得现金流入,不排除通过筹资等手段来弥补由于经营性亏损造成的现金短缺的可能,这种状况应引起投资者谨慎。再比如,有些公司可能会出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的很少比重,且这种情况长期存在,说明该公司可能用其他业务利润弥补主营业务利润的不足,可以判断该公司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有碍公司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能力。利用现金流入和流出结构的历史比较及与同业比较,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

3、利用指标预警

利用现金流量表,结合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采用盈利现金比率、现金满足投资比率、净收益营运指数、现金营运指数、每股现金流量增长率、现金毛利率、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分析判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净资产)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对那些提前确认收益,而长期未收现的公司,可以用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对比,从而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的一些水分。现金毛利率(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是对销售净利率的有效补充,可以识别权责发生制下利润计算不实或人为虚增的问题。应当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对于特殊行业,特别是一次性投资规模大分期回笼现金的行业,如房地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应该将该指标进行连续几期的计算,以确定现金毛利率的合理水平,正确评价公司业绩。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

1、查看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了解企业的历史成长性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股本”或“实收资本”是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根本保证,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应查看该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的“股本”或“实收资本”项目,如果股本的数额小于注册资本的数额,则说明该企业的注册资本没有到位,应进一步的了解资本金未到位的原因。在查看企业注册资本可靠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了解企业历史上的成长性。具体可采用所有者权益合计除以股本(或实收资本)的数额,再用该商数除以企业自注册成立至会计报表截止日止的累计年份数,据此判断企业的成长性,即企业成立至今净资产的年平均增长率。此外还应注意“资本公积”项目的数额,如果该项目的数额过大,应进一步了解“资本公积”项目的构成。因为有的企业在不具备法定资产评估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虚假评估来虚增企业的净资产,借此来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蒙骗债权人或潜在债权人。对此种企业各利害关系人必须高度重视。

2、根据有关指标计算各项流动性比率和企业资产负债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

通过计算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以了解到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说来这两个比率越大,短期债权人的利益就越有保障。为稳妥起见,最好还应结合计算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对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质量进行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在1年内的周转次数,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应收账款的质量越好。而存货周转率则反映企业在1年内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实现的营业循环次数。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的生产周期越短、产品越适销对路。由此可见,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分析对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进行相应的修正,就可以对企业流动资产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做出更准确的判断。用“负债总额”除以“全部资产总额”所求得的资产负债率,也可以考察企业偿债能力状况。该比率越大,表明长期债权人的风险越大。

3、对各类资产性项目进行分析,借此对企业财务质量做出基本性判断

查看企业待处理性项目,具体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和“固定资产清理”三个项目,通常,在会计报表编制日,这三个项目的数额通常为零。如果它们的数额较大,则通常表明企业存在虚列资产、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之嫌,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了解企业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借此对企业损益核算的可靠性做出推断

应根据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并结合对“现金流量表”附注部分所披露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摊销”项目的数额,分别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项目的年初与年末的平均余额相比较,对企业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如果所计算出的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率大大低于会计政策所规定的摊销率,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虚增资产和利润的情况。

三、利润表分析

1、分析利润的结构组成

其方法是:看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例。通过“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利润总额”相比较,基本可以判断企业获利能力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只有企业的“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时,企业的获利能力才较稳定、可靠。而“投资收益”反映的是建立在资本运营前提下的产业或产品结构的调整情况及其相应的获利能力。通过三项期间费用与“主营业务利润”比较。可分别了解到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融资业务的合理性,企业减耗增效的潜力。

2、了解上市公司利润情况

为了精心维护、营造“壳资源”,一些上市公司的地方政府或其母公司,通过政府补贴或关联交易的方式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以确保上市公司的配股能力,进而不断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强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毕竟是不稳定、不可靠的。对此,企业的股东或潜在股东应予以相应的关注。中国证监会已经要求上市公司单独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旨在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产生的一次性资产处置损益摆在明处,以期引起报表阅读者的注意。这样,我们通过查看企业的“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会计报表附注就可以了解到这些相关情况。

四、财务报表附注分析

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补充,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上市公司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等内容,这些特殊的会计事项往往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对被投资方的非会计与会计事项应该引起足够的敏感,比如,管理层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关联方交易、特殊事件的发生;意外收益、收益的增长快于销售的增长、企业刚好或勉强满足报表外部使用者(投资者)对收益的期望、税收报告和财务报告中费用的不一致、在会计年度的最后一季的会计大幅度调整等等。若某公司的盈利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且远远高于竞争对手,则要找到其竞争优势,如在一定领域或地区内自然垄断、拥有能够保护产品价格的专利、发现或拥有低成本的自然资源等等。如果找不到这些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竞争优势,则其盈利能力、特别是收益质量必有嫌疑。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CPA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p66-67。

[2] 周浪波、杨琼:会计利润的质量特征探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2.p34-35。

[3] 李东平:大股东控制、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p10。

[4] 汝莹:收益及其质量的内涵演进与量化指标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p20-23。

[5] 颜丽:我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p11-16。

第6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管理体系;现金流量控制

现金流量,又称现金流转或现金流动,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差量情况的总称。因为现金流是一个动态的流入和流出过程,其流入和流出直接影响着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资金活动,这也是我们要加强现金流量管理的初衷及必要性。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加强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现金,现金已成为企业资金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从长期看,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中得到的现金必须足够支付企业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低开支。拥有良好的现金流量对企业至关重要,现金流量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现金流量是进行企业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

企业价值是对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评价企业价值的指标很多,例如每股收益或净利润,但是经利润是通过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每股收益是在净利润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它们都会受到财务政策的影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净利润的可操控性,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误导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而现金流量作为收付实现制核算出的结果,不受财务会计政策的影响,因而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二)现金流量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保障

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包括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的循环往复的有机系统。由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转变为现金,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链条,伴随企业生产经营形成了现金循环。现金每循环一次在正常情况下就会给企业带来利润和整体现金流量的增加。通过现金循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三)现金流量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保障

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下,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生存。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不断更新设备、提高技术工艺、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引进人力物力等都需要支付现金。企业不但需要维持当前生产经营的现金平衡,还要满足扩大再生产的现金需求,因此,合理安排现金流量,才能促使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四)现金流量是影响企业流动性强弱的决定因素

流动性是企业为偿付其债务所持有的现金数额或通过资产转化为现金的能力的描述。充分地流动性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保证,如果企业长期缺乏流动性,就可能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轻则影响正常生产经营,重则危及生存发展导致清算破产。通过现金流量循环满足各个环节现金的需求,才能确保企业的流动性,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二、构建现金流量管理控制系统

(一)规范基础管理

规范基础管理就是要制定出涵盖企业各项工作的标准,形成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企业要合理配置流动资金,安排好流动资金的筹措、投放。分配、使用和回收工作,科学控制现金占用量,有效运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并加强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考核。财务部门要建立流动资金主要经济指标台账,提供规范的现金流量报表,使管理者能据以监控流动资金的运作情况,随时了解现金流量、库存积压、销售、应收账款等情况,分析自身的偿债能力、资金周转能力和获利能力。

(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1、营运资金风险。营运资金,是企业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周转资金,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它与现金循环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营运资金不足,企业现金循环就无法顺利完成,而现金循环又是维持企业交易循环的基础,因此,营运资金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营运资金风险控制方法有:加强存货资金管理;加强现金回收周期控制;加强应付账款管理;加强现金预算,防止营运资金被挪用或占用。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指企业赊销而产生的到期不能及时收回销售款的风险。企业一旦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一方面会减少营运资金,另一方面会造成偿付能力下降,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信用风险控制方法有:(1)组建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企业坏账和拖欠款损失占销售收入的近10%,这一比例对具有正常盈利水平的企业来说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十分必要。通过组建独立的信用部门,构建完整的防范信用风险的组织体系,是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基础。信用管理部门应结合实际建立完整的客户档案并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审查评估建立相应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以此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2)完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从交易前期的客户筛选、评价、和控制的角度避免信用风险。企业评估技术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信用评估的准确性,企业可通过专业资信调查技术、信用分析技术等专业技术来进行的信用的评估。(3)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就是在签约时保障或转嫁信用风险。转移风险的方式有:银行提供的担保、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客户自身做的担保物的担保或抵押等。(4)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管理。目前,我国企业一方面面临着资金的紧缺,另一方面又面对的是大量的债权,即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企业除应加强清理现有债权、债务外,还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政策,以更好地控制应收账款。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和追收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应收账款核算制度、对账制度,建立收账制度和坏账追究制度等来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采取灵活多样的结算方式,缩短应收账款的周期,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贷款回笼,缩短回款周期,防范信用风险。

3、流动性风险。企业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来防范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方法有:(1)优化企业负债结构,制定合理地融资战略。企业为筹集对外投资、购置长期资产所需资金或弥补营运资金缺口通过向银行短期贷款等方式融资,虽然可一定程度上满足资金需求,但增加了企业流动负债,降低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企业应优化企业负债结构制定合理的融资战略。解决办法:一是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增加企业权益资金的比重,降低负债率;二是优化企业负债结构,合理安排各项负债,努力做到让负债的到期结构与企业的现金量相匹配、一致,保证债务的到期偿还。这样企业的负债成本才会降低,才会减少现金流出。(2)合理确定营运资金结构。企业营运资金的来源有:经营活动自身创造的资金盈余;通过股权性融资筹集的资金;通过负债筹集的资金。从营运资金的结构分析,提高营运活动自身创造的资金盈余和增加股权性融资比例,降低负债融资比例筹集资金才能提高企业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

4、其他现金风险。由于投资失误引发的现金风险;由相关方损失引发的现金风险;由货币汇兑引发的现金风险;由管理不当引发的现金风险等。因此,控制其他现金风险要求企业:(1)完善现金管理与控制制度。(2)加强资金使用计划。

(三)建立现金预算管理制度

现金预算作为控制和调节企业现金收支与结余、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金预算对于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防范现金性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金预算应由专人负责,采用专门方法编制,并定期与现金流量表相对照,找出差距,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或修改预算。资金管理部门应根据各部门执行预算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并进行通报,并对预算编制部门考核预算精度,对预算执行部门考核完成情况。

(四)加强现金流量组织控制

1、对现金收支进行控制。企业现金流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现金收付的过程,对现金收支进行控制即控制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和额度,以维护企业现金循环流动,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提供资金保障。加强现金收支控制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健全各项现金收支控制制度,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为现金收支控制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具体包括:现金授权审批制度、审批报销程序控制制度、备用金控制制度、现金收取程序控制制度、现金预算控制制度等。

2、对企业现金的安全性进行控制。现金收取支付以及保管过程中始终存在现金被盗窃、挪用、贪污或侵占的风险,因此保证现金的安全完整是企业现金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应通过建立岗位分工制度、结算控制制度、会计核算控制制度、内部报告制度、现金清查及审计控制制度等,防范风险,加强现金安全控制。

(五)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结构不合理是目前许多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优化资金结构要注意:一是企业在进行扩大再生产时,必须在固定资金投资时落实较为稳定的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二是科学安排自有资金与负债、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结构,充分并灵活运用各种负债来满足企业流动性的需要;三是避免为过分追求流动性而大量置存流动资产,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应合理规划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使流动性与效益实现最佳配置。

优化流动资金内部结构,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企业应据自身所拥有的资金数量,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运用现代管理技术,预测企业的销售状况,“以销定产”来合理地安排生产,组织采购,确定各种资金形态的合理比例和最优结构,并据此来安排资金。企业管理部门应对资金的实际使用进行定期的监督和检查,保持较好的比例和结构,以减少资金在各环节的浪费,加速资金的周转,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

(六)构建现金流量控制的指标体系

构建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的指标体系首先,应充分考虑市场、科技、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等风险因素,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期盈利,其运用能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效地防范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其次,要考虑到控制的成本及其可操作性,务求使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简便易行。这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现金流量结构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现金充足性及财务弹性指标和收益质量指标。现金流量管理与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对现金流量的控制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通过采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进行有效的价值管理与过程控制,充分挖掘企业的资金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九利,郭志刚.现金流量管理规范操作[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郝玉英.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的对策探析[EB/OL].论文天下,2007-11-22.

3、刘素梅.对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8(10).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显著性分析,因子分析,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筛选

 

一、引 言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问题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Fitzpatrick[1]和Beaver[2]提出单变量模型,美国学者Altman构建Z-score模型[3],我国学者李秉祥提出组合预警模型[4];李益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作为主要建模方法[5],李腊生将因子分析与选择性模型相结合,构建了判别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因子分析Logit模型[6],郭德仁构建了基于模糊聚类和模糊模式识别模型[7],周辉仁提出一种基于递阶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财务预警模型[8]。可见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数学方法构建财务预警模型上

二、显著性分析与因子

(一)显著性

一般来讲,财务危机和财务健康之间应该具有显著差别,因此进入预警模型的指标至少能有效显著的区分这两种状态,这是入

针对同一财务指标变量而言,当两组样本具备方差齐性(即

<sub><img title=" width="56" />

当两组样本不具备方差齐性(即)

这样在可接受的显著性水平上就可以筛选出能显著

(二)因子分

因子分析最早是由心理学家Karl Pearson 和Charles Speamen在1904年提出的,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是一种很有效的降维和信息浓缩技术。这种方法是从变量的相关矩阵出发,将一个m维的随机向量X分解成低于m个且有代表性的公因子和一个特殊的m维向量因子分析,使其公因子数取得最佳的个数,从而使对m维随机向量的研究转化成对较少个数的公因子的研究。即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该

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根据敏感性、先兆性、关联性、可操作性和互斥性的原则,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表内信息和表外信息两个角度六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包括25个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的指标体系,作为研究中使用的初始变量[9],如表1所示。表内信息指标主要包括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经

表1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计算公式

盈利

能力

指标

1

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2

总资产报酬率

利润总额/平均总资产

3

每股收益

净利润/期末普通股股数

4

主营业务利润率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5

成本费用利润率

净利润/(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

营运

能力

指标

6

总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7

应收账款周转率

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8

存货周转率

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偿债

能力

指标

9

资产负债率

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

10

流动比率

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11

速动比率

期末速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12

营运资本比率

营运资本/总资产

成长

能力

指标

13

主营业务增长率

(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14

净利润增长率

(本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

15

总资产增长率

(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16

每股收益增长率

(本年每股收益-上年每股收益)/上年每股收益

现金

流量

指标

17

现金流动负债比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18

净收益营运指数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19

销售现金比率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

20

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年末普通股股数

表外信息 指标

21

短期借款流动比率

短期借款/流动负债

22

或有负债总资产比

<

对于“财务危机”学术界和实务界有各种不同的界定,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将我国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根据一定的选择标准,选取了2008年被特别处理的3

(一)初选——显

按着通常的思路,ST公司和非ST公司之间应该具有显著差别,因此进入预警模型的指标至少能有效显著的区别ST公司和非ST公司,所以以此为标准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中的显著性检验方法(T检验)对预警指标进行第

从以下的T检验结果

1)在财务危机发生的前2年有11个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财务危机发生的前一年有15个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示了所选财务指标在作为预警变量时具有信息含量和时效

2)在25个预警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增长率、现金流动负债比、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短期借款流动比率、审计意见类型、企业资产规模11个指标连续两年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

表2 25个初始预警指标T 预警指标

t-1年

t-2年

T值

双尾检验的

显著性概率

T值

双尾检验的

显著性概率

净资产收益率*

-2.59

0.012*

-4..527

0.000*

总资产报酬率**

-7.547

0.000*

-5.405

0.000*

每股收益**

-7.873

0.000*

-6.678

0.000*

主营业务利润率

-2.010

0.048*

-1.641

0.105

成本费用利润率**

-8.838

0.000*

-5.991

0.000*

总资产周转率**

-4.895

0.000*

-3.960

0.000*

应收账款周转率

-0.118

0.907

0.951

0.348

存货周转率

-2.720

0.008*

0.938

0.354

资产负债率

2.166

0.034*

1.825

0.072

流动比率*

-3.563

0.001*

-1.304

0.197

速动比率

-0.787

0.434

-1.351

0.181

营运资本比率

1.953

0.055

-1.004

0.319

主音业务收入增长率

-1.782

0.079

0.892

0.378

净利润增长率

-1.056

0.298

-1.572

0.120

总资产增长率*

-5.148

0.000*

-2.143

0.036*

每股收益增长率

-1.760

0.083

-1.765

0.082

现金流动负债比**

-3.695

0.000*

-3.399

0.001*

净收益营运指数

-1.683

0.097

0.053

0.958

现金销售比

-0.788

0.433

0.943

0.352

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2.812

0.006*

-3.815

0.000*

短期借款流动比率*

3.026

0.003*

2.590

0.012*

或有负债总资产比

0.539

0.591

-0.475

0.636

关联交易比率

-1.789

0.078

-1.297

0.199

审计意见类型**

4.073

0.000*

3.224

0.002*

企业资产规模*

-2.723

0.008*

-2.092

第8篇

世界范围内财务舞弊案的持续发生,使得财务舞弊的治理问题在21世纪重新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首先从财务报表舞弊的含义和形式出发,阐述了舞弊的各种动机,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详细分析了财务报表审计中针对舞弊的重要审计程序,提出了对财务报表审计策略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审计

自从中国建立证券市场以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其造成的损害异常惊人,许多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财务报表审计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的效应,如何完善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以抑制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形式与动机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简化就是财务报表中的故意错报和遗漏,其形式主要包括:1、虚构交易或事项。常见造假手段包括虚构销售对象、填制假入库单、假成本计算单、假发票、假出库单等。2、会计“摆弄”。混淆借款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边界,在股权投资核算上做手脚,随意确认收入、成本和费用或收入确认的时间差,虚拟资产挂账。3、掩饰交易或事项。掩饰交易或事项的常见作假手段有对于重大事项隐瞒或推迟披露。4、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盈余管理。比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不当,变更资产减值准备比例,冲回上年计提等。

上市公司对报表进行粉饰,往往带着明确清晰的目的,使其能在证券市场中更好地发展。其主要动机可分为:1、为获得上市资格条件。一些业绩并不是十分好的企业,为了达到上市资格条件,必然通过各种舞弊手段进行会计处理。2、为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在利润指标为基础的定价模式下.公司必然会以种舞弊手段虚增利润,以期达到抬高发行价,使公司筹集到更多资金的目的。3、为获得再融资资格条件。一些达不到净资产收益率要求、但有着强烈再融资动机的上市公司就通过操纵利润来达到目的。4、避免被特别处理或退市。出于逃避惩罚,不愿意因连续三年亏损而退市的公司,具有巨大的利益驱动粉饰财务报告,甚至是舞弊的手段,来使公司扭亏为盈,隐瞒亏损,避免被ST或PT处理。

二、上市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意义

加强舞弊审计不仅是落实宪法、审计法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一)舞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威慑作用

舞弊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防范舞弊行为具有良好的作用。审计委员会在对防止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重点表现在它的威慑作用上。舞弊审计的存在,舞弊审计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都会对那些企图进行舞弊行为的人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审计机构更好地识别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查处舞弊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工作上的一致性,为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外部审计应对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外部审计开展工作时,通过内部审计报告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管理情况,对内部审计揭示的管理缺陷和薄弱环节,予以重点关注,执行更为详尽的审计程序,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由于外部审计尽可能地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舞弊审计在内部的良好发挥即可为审计机构起到支持和指导的关键作用,减少了重大错报,使审计质量更稳健。

三、上市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措施和策略

(一)保持职业谨慎,识别财务报表舞弊风险

红旗标志是一种有效评估舞弊风险的评估工具。包括压力方面的红旗标志、机会方面的红旗标志、自我合理化方面的红旗标志。当上市公司存在上述一个或多个风险因素,则说明舞弊风险较大,审计师应搜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防范审计风险,该理论对于指导审计人员对舞弊风险的判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针对识别的财务报表舞弊风险,实施重点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当格外注意对重要审计程序的实施,这将有助于发现和查处财务报表舞弊。第一,分析检查记录或文件。由于企业的会计业务繁多且复杂,我们在检查会计记录或文件时就需要关注各种奇异事项,利用奇异分析技巧迅速的发现舞弊。第二,函证。通过函证,注册会计师可以获取重要的外部证据,这是对付财务报表舞弊的锐利武器,同时遵循重要外部证据亲自获取原则。第三,监盘。注册会计师必须重视实物监盘,在盘点时,注册会计室必须到场,亲自监督盘点人员的盘点和计数,必要时应该亲自抽盘部分存货。第四,分析程序。当注册会计师怀疑存在舞弊时,分析程序显得更加重要,会增加发现虚假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如果通过分析程序发现重大差异应进一步调查。

(三)关注财务报表舞弊重点领域的审计

重点账户的审计是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这些账户的审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着眼于银行账户、存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和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账户等的审计,采取不同的审计措施,审查各账户反映的业务是否一致,有无在各银行账户之间串户的行为,存货监盘是否实施到位,有无利用“应收账款”转移资金,坏账损失的确认及其账务处理是否符合制度规定,待摊费用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是否被任意改变。另外,建议监管部门要督促公司建立和完善相关资产核销管理制度,使资产核销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

(四)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注意事项

首先,审计人员要面对公司内部管理者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使得审计人员要加强其专业判断能力。其次,在企业组织内部,要关注内部控制的状况和有一定权限接近企业资产的员工的个人审计期间表现,并“换位思考”一些最常见的舞弊预兆信号。最后,注重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在舞弊审计中的应用,判断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信息的变化是否与舞弊相关。

参考文献:

[1]袁春生.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

[2]黄金凤.论上市公司舞弊审计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2011,3

[3]王茜.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与审计策略[J].学术论文,2010,6

第9篇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一样需要财务控制制度。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是保证企业生产与经营成果免受管理层、员工与其他人的违法行为和错误行为导致的不利后果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因此应建立与其自身特点相符合的财务控制制度。本文分析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在众多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资产流失严重等。为解决好上述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入手,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增强财会人员监督意识。以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1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薄弱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生产经营过程中坐支、大额使用现金购物,借用银行账户,个人借款长期挂账而不清理的现象屡见不鲜。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生产或购置实物资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清收乏力,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收回形成呆账、坏账。三是存货失控,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收入的三倍以上,原因是重生产、轻销售、重产量、轻质量,管理混乱,白条抵库、质次价高。

1.2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下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成本费用管理过程中,往往片面追求利润,人为造成成本费用不实。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成本核算缺乏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料,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

1.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1.4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设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行同虚设,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于是,各级管理部门更加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职能的发挥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主观意愿。

2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性质特点各自不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并行之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纵横联系的分工、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这样必然会堵塞漏洞,强化管理,减少违法违纪现象,防止贪污盗窃行为和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必然会使企业走上规范运作,持续、高效的健康发展之路。

2.1建立健全内控体系①建立组织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②健全实物资产控制制度,一是应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的接触人员,如限制接近现金、存货等,以减少资产的损失;二是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做到账实相符。中小企业可以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实施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提出建议,督促各个内控环节不断改进控制,增强规范内控制度与有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的体系中去。

2.2切实完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①政策刚性原则。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首先符合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②账、钱、物分管原则。从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来看,严格贯彻账、钱、物分管原则是内控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账簿的管理混乱现象,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③努力做到责权利结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把财务指标落实到单位和个人(采取直线制组织结构的指标可直接落实到个人),并赋予财务管理责任人相应的管理权限,根据履行职责的情况在年末进行考评,依据考评结果,分别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或处罚。对于履行职责差的人员,一定要有追究责任的过程。④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并保持相对独立性与权威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内部审计机构的组成人员应该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聘任,让业务能力 强、思想素质高、敢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的员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财务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重整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企业财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除了因负债而产生的狭义财务风险外,还有遇到许多对于企业财务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其它一些风险。如企业投资风险、企业财产风险、资金运作风险、企业市场经营风险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凡是可能对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或企业财务状况构成影响的风险都可称为财务风险。如因投资失误或因投资不能形成预期的收益使投资收不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可能;在经营过程中因市场环境变化使产品销售状况趋坏的可能,等等。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成果,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构成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关注财务风险时,既要关注狭义的财务风险,更要关注广义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任何一项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物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营。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理财过程中,必须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经常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尽可能防止各项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将风险的影响减少至最小程度。

一、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应该密切关注本企业的财务动向,以防止发生意想不到的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检查企业财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检查企业投资、投资回收与资金是否平衡。要使企业成长壮大,必须先投资。投资主要是设备投资,包括采购机器、现代化设备和兴建工厂等。这种设备投资一步走错就可能导致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一般在投资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调查,由于设备投资而增加的经费开支,包括设备本身和维护修理、利息、折旧等费用,要按照这些开支与企业资金投放对资金状况的影响和投资回收、回收期的比较,再决定是否投资。怎么筹集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是长期贷款或增加资本,但有时也利用短期贷款。经营不好的企业,又不得不使用短期贷款的,则可能招致资金冲击的危险。论文参考网。更增大经营恶化的可能性。执意进行设备投资,可销售额却没能按照预想的那样提高,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金呆滞,于是那些资金不雄厚的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命运。

2.检查企业不良债权的可能性。为了防止大额不良债权的出现,对每位客户都要规定信任限度,应该控制不超过这一限度的债权。例如,决定A企业在五万元以内,则应经常检查是否在这一范围内。没有风险的买卖是不存在的,必须在充分调查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内容的基础上,决定信任范围,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另外在结算方式和销售比率上也要加以控制,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取现金交易和购销相抵结算,一家企业的销售控制在企业销售总量的一定比率以下等方法。

3.检查企业费用支出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增长倾向。如果对经费开支管理不严格,费用就会增加。经费的增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随时都要注意检查经费是否出现增长现象。首先要看经费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销售额的增长率,如果经费增长率高于销售额增长率,说明经费增长并未对销售额的增长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果出现这样的经费增长态势,就应检查经费开支内容,查清什么原因使经费开支不断增加,然后努力削减。其次要特别警惕诸如交际费、会议费等经费开支的浪费,浪费是经营的大敌,必须消除。最后应该关注可控制经费的管理和节约(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油)。

4.检查企业资金总额的变化。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必须查阅资产负债表填写的资产总额每年是如何变化的。若发生增长过多或资产膨胀,就应引起警觉。特别应注意不合理的拖欠货款,库存积压和机器设备等投资的闲置。资产膨胀会带来经营停滞,同时,资金的周转也会随之恶化,资产效率也会下降。所以,管理上必须想办法使全部资产都运转起来,不发生资产膨胀化现象。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一)加强财务控制,防止企业衰落

要提前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企业陷入衰落后当然有可能走出困境,但最好的做法是在衰落迹象显露之前捕捉到企业衰落的预兆。

1.自由资金不足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在获得利益之前,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由资本和借入资金。商品出售之后,有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后才能收回货款,在这期间,企业垫付的资金有时相当可观。有原材料货款的支出,有工资薪酬的支出,有促销费用的支出,还有其他杂费的支出。如果收支同期吻合的话,企业经营的难度就小的多。但一般来说支出的期限比收入的期限快。也就是说,等不到有收入,就先要支付的情形居多。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充足的自有资金是应付这一收支期限不平衡的最安全的方法。所以,在业务蓬勃向上之际,不能忘记增加自有资金。

2.企业应收账款不合理的增加是影响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衰落的前兆。应收账款不合理增加意味着企业的销货政策有问题,更可能的是反映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减弱。一般说来,畅销产品回笼货款都较及时,就如80年代的彩电业。论文参考网。但当产品竞争力下降之后,为了稳定或增加销售,企业就不得不忍受延长付款期限销售货款被挤占的痛苦。所以管理者发现应收账款增加过快时,首先得了解销售部门尽力与否,若销售部门却已尽力,那就意味着应该早点想办法推出新产品了。论文参考网。

3.企业存货的超常增长也是应该注意的预兆。存货的过度增加引致的增长只是“虚”的增长,只有当存货转化为商品,销售出去了才证明商品的价值得到确认。由于存货是企业占相当比重的资金占用,在经济不景气之时,更为明显,经济低迷会造成销售不畅,从而导致存货过剩,资金拮据,资金周转不畅。

4.设备的过度投资也可能导致企业衰落。审视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良好,有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将固定资产的总额与自有资本比较,若固定资产的比重过大,一般说来,资金周转就会感到吃力。这是因为经济高涨之时,不少企业会依赖银行借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投资,但是一般经济高涨过后就会出现经济衰退,这时,企业容易面临销售量下降,开工不足,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困境,而设备借款的还本付息将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说设备的过度投资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5.缺乏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拟定资金计划,也就是立足现在,预测未来收支的大概情形,考虑应付资金不足的对策,利用各种灵活的周转方法,维持资金余裕。若果拟计划质量不高,那后果要么资金闲置痛失获利之机,要么事到临头手足无措,使周转方陷入进退维艰的地步,进而带来全方面的衰落。所以,无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也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二) 摆脱财务困境,进行财务重整

日常风险控制和完善的预警系统都不能完全避免财务失败的发生。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财务失败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通过财务重整缓解危机并化险为夷。重整按是否通过法律程序分为非正式财务重整和正式财务重整。

非正式财务重整。当企业只是面临暂时性的财务危机时,债权人通常更愿意直接同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恢复和重新建立较坚实的财务基础,以避免因进入正式法律程序而发生的庞大费用和冗长的诉讼时间。重整的方法之一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所谓债务展期即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而债务和解则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同意将一部分债权转化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在企业经营过程发生财务困难时,有时债务的延期或到期债务的减免都会为财务发生困难的企业赢得时间,调整财务,避免破产。而且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均属非正式的挽救方法,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既方便又简捷。虽然债务展期或债务和解会使债权人暂时无法收回账款而发生一些损失,但是,一旦债务人从困境中恢复过来,债权人不仅能如数收取账款,进而还能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所以,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

重整的方法之二是实施准改组。如果企业长期亏损,留存收益出现巨额红字,而且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不符合实际。如果通过撤换管理部门,实施新的经营方针,可望在将来扭亏为盈。为此,企业便可以通过减资来消除亏损,并采取一些旨在使将来成功经营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固定资产,对有些固定资产或其它长期资产进行重新估计,并以较低的公允价格反映,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建立新的基础,以减少计入将来期间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准改组不需要法院参与,也不解散企业,只要征得债权人和股东同意不立即向债权人支付债务和向股东派发股利,便可有效地实施准改组。

正式财务重整则是将上述非正式重整的做法按照规范化的方法进行,它是在法院受理债权人破产案件一定时期内,经债务人及其委托人申请与债权人合议达成理解协议,对企业进行整顿重组的制度。

重整制度的设置对债权人、濒临破产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有重要意义。利益与权利各方均应树立重在挽救的指导思想,想法使有条件的企业继续生产,使无条件存续的企业尽量减少损失。通过财务重整的挽救方法,濒临破产企业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摆脱破产厄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防范企业眼前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韦伯.财务审计案例示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朱柯.资产评估[M].大违: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11篇

在SOX法案颁布前,很少有内部控制方面的实证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部控制报告是自愿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的公开信息太少(Hermanson,2000)。在2002年后的几年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有关SOX法案实施后内部控制质量的证据十分有限(Krishnan,2005)。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介绍的论文很多,而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才刚刚兴起。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当前,无论是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还是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出具鉴证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都成为了核心和关键。系统回顾国外相关研究结论、掌握前沿动态,对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审计的关系

Raghunandan & Rama(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披露实质性漏洞的公司比没有类似披露的公司审计费用高出约43%。Raniet al.(2008)的研究也表明审计费用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Ettredge, Chan, & Sun(2006)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报告延迟的影响。他们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存在与审计延迟相关,若公司在人事、职责分工和结算过程中存在缺陷,则往往会经历较长的延迟。Ettredge, Heintz & Chan(2006)的研究表明,收到注册会计师有关实质性漏洞反对意见报告的公司更可能更换注册会计师。若注册会计师离任源于客户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漏洞,则“四大”较少可能更换注册会计师。他们还发现,客户期望从继任审计方改善审计意见类型。

同时,管理层实施的自我评估和审计人员的鉴证之间有相互影响。Smithetal.(2000)发现,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审计师对管理层的控制系统是否有效的判断,减少审计师对管理舞弊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从而有效降低审计成本。Areletal.(2006)的研究表明,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于审计师判断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三、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Doyle et al.(2007)的研究着眼于内部控制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控制缺陷与估计不当、未实现现金流的应计项目有关。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具体判断的、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导致二者之间产生这种关系的驱动因素。分别使用酌量应计、平均应计质量、既往会计重述和持续收益能力加以测量后,结果均被证实。

Ashbaugh et al(2008)研究了基于SOX法案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及其对应计项目质量的补救。以应计噪音和绝对非正常应计项目衡量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没有报告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相比,其应计项目的质量相对较低,其应计数额(无论应收账款还是应付账款)也显著地更大。此外,经审计人员确认并对曾报告控制缺陷加以修复的公司,其应计质量有所提升。Ashbaugh等还发现,连续收到不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伴随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应计质量也发生了变化。

四、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其影响因素

Doyle et al.(2007)认为,对实质性漏洞进行披露是强制性的,然而对重大缺陷却是自愿披露的,在决定缺陷是否予以披露时,不同的公司及审计人员选择的“实质”与否的标准存在差别。强调更多的强制性披露将有助于我们回避自愿披露的自选择问题。

Kinney & McDaniel(1989)研究了从1976至1985年间准确报告了季度收益的73家公司的特征。他们假定报告重述意味着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同时发现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报告重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然而,DeFond & Jiambalvo(1991)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报告的前期调整之间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则表明公司规模并不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Ge & McVay(2005)对2002年8月至2004年11月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261家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重大缺陷是由会计资源不足造成的(例如,会计人员缺乏适当的培训),一些具体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收入确认政策、职责分工,报告截止政策,应计账户的核对方面。出现缺陷最频繁的账户主要是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他们还发现,较为复杂的诸如衍生工具和所得税相关账户错误也较多,存在重大缺陷较多的行业是IT业。

Bryan & Lilien(2005)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规模相对较小,财务业绩较差,市场贴现率较高。Ettredge et al.(2007)发现,最初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公司其CFO的更换率较高,而后任CFO的专业胜任能力优于前任。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在2007年第44期连续刊登了三篇内部控制缺陷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章。Ashbaugh,Collins & Kinne(2007)以及Doyle,Ge & McVay(2007)研究了影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实质性漏洞披露的因素,他们为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报告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他们发现,控制风险因素源于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组织本身的复杂性或组织的快速变化(与此有关的是:分部的数量、海外业务、并购、重组、销售增长和特殊目的机构的数量)。其二,内部控制的相对投入(反映该变量的有:财务困境、损失、公司的存续时间、规模和公司治理情况)。此外,Ashbaugh等还指出,发现和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激励机制(包括提供鉴证服务的会计事务所的规模、最近的报告重述、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司股票的集中度以及诉讼)影响了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Andrew(2007)对上述研究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部分质疑。首先,财务困境和损失作为内部控制相对投入的变量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可能性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其次,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报告重述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情况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可能性之间出现的(单调增的)关联关系是偶然的。Andrew的研究表明,“事务所的规模”这个变量具有内生性问题。规模大的公司通常聘请“四大”提供鉴证服务,与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的是公司的规模,且二者之间呈“倒U型”关系。而影响公司规模的有可能是不同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在“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方面,规模处于极端(最大和最小)的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很低的,因此应当将规模分段加以考虑。而“报告重述”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表现,而非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现和披露的激励机制。

另外,Doyle,Ge & McVay(2007)在对2002年8月至2005年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779家公司加以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与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具体类型有关。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困境相关,交易层面内部控制缺陷与组织的复杂性相关,而每一个公司都面临着独特的内部控制的挑战。

五、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

Whisenant et al.(2003)对审计人员在8-K表格中传递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对股票价格并没有出现负面的影响。Bryan & Lilien(2005)观察到实质性漏洞披露对股票价格有负面影响,但影响的滞后期长且影响时间短,对收益的影响并不显著。与此相对比,Cheng,Ho & Tian(2006)的研究则表明:公司宣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前后,短期内就出现了负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尤其是当管理层指出的缺陷在年末未得到修复时,负面结果将加剧。他们还发现,投资者可以利用重大缺陷评估的知识实现股票收益。

Emanuels et al.(2006)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源方面的内控缺陷对缺陷披露窗口期内的股票收益并无显著影响,但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问题则导致了窗口期非正常收益的显著下降。Hammersley et al.(2007)通过研究股票价格对管理层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缺陷特征的反应,发现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当缺陷严重、管理层仍声称内控有效、缺陷可审核、披露含混时,披露的缺陷是有信息含量的。

Beneish et al.(2008)分析了330家按SOX302条款披露未经审计信息的公司和383家据SOX404条款披露经审计信息的公司。数据显示,因遵循302条款而披露的负面信息带来了-1.8%的非正常收益,同时资本成本异常地增加了68个基点。他们认为,302条款直指财务报告可信赖程度低的公司,相关披露具有信息含量。与此相对,遵循404条款的披露并未对股票价格和资本成本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Thomas et al.(2009)的研究亦表明,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发表的意见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价值相关性。

Ashbaugh et al.(2006)认为,强制性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披露和审计对于公司而言是成本高昂的,但从降低信息风险进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角度上说是有益的。Ashbaugh等人利用SOX404条款颁布前未经审计的信息披露和404条款颁布后的审计意见,评估了内部控制质量对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的变化。他们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显著地具有较高的个别风险、系统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后,资本成本降低了。资本市场识别了良好内部控制的价值。

Ogneva et al.(2007)研究了首次向SEC提交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他们也发现披露了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较高的权益资本隐含成本。但是,在控制了公司初始特征和预测分析的偏见之后,二者之间呈现的关系消失了。因此,他们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与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

六、结论

与内部控制缺陷直接相关的是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影响缺陷披露的因素还包括外部的监管和鉴证机制。在梳理缺陷影响因素时,试图用一个方程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并不可取。此外,在研究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时,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是混乱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因”,而不是“果”。

按照法规监管的意图,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保驾护航”,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这一点已经陆续被经验证据所证明。此外,自SOX法案实施以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逐步规范。这就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提供了研究机会。伴随披露规范化的过程,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对股票收益产生负面影响的研究结论逐渐清晰。但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尚未有定论。

近年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是多方关注的焦点。但是“有效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内部控制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很难说清楚。与此相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缺陷的严重程度如何则是一组较为直接和明晰的概念。另外,按照美国现行法规的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交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人员的鉴证意见报告仅限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对重大缺陷和实质性漏洞的定义都基于“重大错报无法被及时地预防和发现”。然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等,2008,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是针对“全面内部控制”的。也就是说,不仅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在法规层面被要求规范执行,而且非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也要符合标准。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发展出一套与《基本规范》相吻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体系。

此外,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的视角基本上都集中在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及披露的程度,较少直接触及内部控制缺陷本身。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非规范性。伴随《基本规范》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现有的内部控制缺陷实证研究主题将有待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Hermanson, H. 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 Accounting Horizons. 2000, (September): 325-342

[2]Krishnan, J.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an empirical analysi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80): 649-675.

[3]Raghunandan,K.,& Rama,D.SOX section 404 material weakness disclosures and audit fees[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6, 25(1): 99-114.

[4]Rani Hoitash, Udi Hoitash, and Jean C. Bedard. Internal

第12篇

论文摘要:法津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热点问题,审计期望差异的存在是法津责任产生的根本原因,文章分析了审计期望差异存在和加剧的原因。

在公众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会计信息使用者往往对于质量低下甚至虚假的审计产品诉诸法律,于是造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许多法律诉讼问题。在我国,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的原因有多种,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审计期望差异的存在。所谓审计期望差异指的是社会公众对审计质量的期望(公众期望)与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的期望(业界期望)之间所形成的审计差异。它既包括了由于审计能力不足而形成的差距,也包括了由于社会公众的认识错误而形成的差距。从目前来看,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越来越低,以致造成审计期望差异越来越大。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环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因素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审计期望差距扩大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先天缺陷导致了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关系失衡,从而使审计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即独立性。

在审计活动过程中,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着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人机构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被审计人(上市公司)主要表现为公司经营管理层,是替委托人(股东)管理公司资产的人,而审计机构则是替委托人(股东)鉴证公司经营管理层业绩的人。以上两者均是受托人,服务于同一委托主体(股东),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契约、利益关系。按照委托理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是人监督人的过程,可以保证其公正性。但在我国,以国有性质为主的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应有的控制作用,很多公司总经理本身就是董事长,或虽非董事长也是董事会重要成员,这样就产生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上市公司审计中原本存在的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实质上简化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即现在一般是由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来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并且由其决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从根本上破坏了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使得审计机构难以保证独立性,而独立性是其最根本的执业条件。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与审计机构之间的直接契约关系中,审计机构明显处于弱势而不具有平等地位,在同业竞争中不得不作出让步并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上市公司共谋作假,生产出质量低下的审计产品,加大了审计期望之间的差距。

二、政府过度介入造成了审计期望差距

在我国,一些独立性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高质量的审计意见,会降低那些自身质量不高的待上市或已上市公司的利益。在审计市场上,那些能提供符合客户要求、顺利取得政府管制机构认可的审计意见最受市场欢迎。审计市场上并不需要实质意义上的审计服务.而仅仅是名义上的审计服务,这种名义上的审计需求主要是因为政府管制性干预所产生的。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上,市场对审计服务的自愿需求早于政府干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会为新上市公司带来更高的首发价格。而在我国,企业所需要的是价格最低、麻烦最少的注册会计师服务。由于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需求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可能需要事务所提供的服务就是欺骗股东,即他们需要假冒伪劣产品。另外,在会计行业里.会计服务的购买者与消费者存在错位,即会计服务的购买者是上市公司,而消费者则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利益,生产出了质量越来越低下的产品,加大了审计期望的差异。

三、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舞弊行为直接导致了审计质量低下甚至审计失败

注册会计师自身原因导致的审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l,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即不按专业标准执行,这常常导致审汁失败。审计失败可能来自于过失,也可能源于舞弊,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案件,都是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这一技术标准执行所造成的。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严重失真,而注册会计师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比如,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对银广夏进行审计时,对于函证程序的使用存在严重问题。注册会计师在对应收账款和银行存款审计运用函证程序时,没有直接控制函证信件,而是把函证信件全部交给被审计单位自行处理,导致不能查出虚增的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而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对黎明股份审计时,没有按规定对存货进行盘点,也就不能发现公司虚增存货以达到虚增利润的舞弊行为。这些都造成了审计失败。

2.导致审计失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注册会计师缺乏基本的职业责任意识,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作用是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进行鉴定,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从而帮助报表的使用者进行判断和决策。从表面上看,注册会计师执业要对委托单位负责,而实质上是对社会公众负责。注册会计师的鉴定一旦有误,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社会公众。银广夏的公司公告显示,1999年对德国出口达到4亿元人民币,2000年直线上升到7.2亿元人民币,2001年更是达到2O亿元人民币。但海关证明显示,1999年银广夏出口额不到4000万元人民币,2000年仅有27万元人民币,20H01年没有任何出口。

注册会计师应认真分析被审计公司的历史数据,对不正常的数据波动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找出数据波动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才不至于作出错误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该明白的是,进行准确而公正的审计不仅是为了对公众负责,而且也是为了使自己免于诉讼。

3.利益的驱动使会计师事务所不遵循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激烈,由于客户少,各事务所之间竞相压低审计费用。有的事务所收费低到不合理的程度,资产有几十个亿,收费却只有3oO00元左右。一般而言,降低收费标准就意味着降低审计质量。审计时间难以保证,审计过程偷工减料。实际上,没有几家上市公司年报表审计会用两个月时间。在这种情形下,过失行为不可避免。

四、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审计结果的过分依赖导致其对审计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l,会计信息使用者就是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但这种利益与被审计单位的利益大不相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常常担心被审计单位提供带有偏见、不公正甚至虚假会计信息,因而纷纷向外部审计人员寻求独立鉴证。同时,由于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编制的复杂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因缺乏会计知识而难以对会计报表的质量作出评估,所以他们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准确无误的鉴证,提供绝对的保证,并依赖注册会计师所得出的鉴定结果帮助其进行经济决策。

2,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审计结果的过分依赖加大了社会公众对审计质量的期望值,导致审计期望差异的扩大.从而增加审计法律责任。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主要是公司管理层的舞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为了融资而造假。公司因为扩充设备或营运周转而需要更多的资金,于是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为了借款或增加资本,他们可能虚报财务报表,以便达到说服资金提供者作出有利于他们的决策。无论在初次发行阶段,还是在配股或增发新股阶段,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证券法对于公司融资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定和限制,比如发行和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有3年盈利;已上市公司在其申请配股的前3个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应在l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也不得低于9%,上述指标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不得低于6%;公司在增发新股的前3年要连续盈利等实际上,许多公司或上市公司没能达到起码的要求,但为了获利只好造假,还美其名日“包装”。

(2)为操纵股票市场价格而造假。企业股票如果上市,为维持股价或为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经常利用不实的财务报表。股票价格预期的波动,也可能是蓄意使股价作暂时性的下跌,以便操纵者得以廉价购进股票,以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待价而沽。

(3)为避免处罚而造假。我国上市公司提供虚假报表的另外一个目的是避免带帽(“ST”“Prr”)以及退市;如果已带帽了,“TS”不想沦为“PT”,“RT”不想最后退市,这些带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扭亏为盈的欲望,于是便想方设法虚增收入和利润,从而以达到摘帽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管理舞弊的动机,同时市场环境又提供了管理舞弊的机会。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会不断发生管理舞弊问题,是和我国当前公司内外环境为其提供的机会分不开的。除了前述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外,地方政府给予公司的巨大压力,也是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地政府为扶持上市公司而为其造假大开绿灯的事也时常见到。公司管理舞弊、已披露的众多会计信息造假案件以及信息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控制权的弱化,使得信息使用者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准确无误的鉴证,提供绝对的保证,并依赖注册会计师的鉴定结果帮助其进行经济决策。社会公众对审计质量的期望加大,而审计质量不断降低,于是加大了审计期望差异值。

3.社会公众不理解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也会造成法律诉讼。会计信息使用者期望法定审计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证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保证可以预防和发现公司中的错弊行为,即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注册会计师基于自身能力和审计的固有限制,按照应有的职业谨慎原则,只能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而不能提供绝对的保证。但社会公众不理解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因此在现实中,信息使用者只要发现因受到不准确会计信息的误导而遭受损失,往往就会把注册会计师推上被告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