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三化学实验复习总结

初三化学实验复习总结

时间:2022-03-14 07:0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三化学实验复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三化学实验复习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三化学;教学策略;措施;有效性

伴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将近十年左右。虽然说在这十年当中,我国的课程改革在初中教育教学当中已经小有成效。但是有关资料和文献表明,虽然说在这十年当中实施了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课程改革的进展是非常不顺利的。我们就初三的化学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给广大工作在初中的教师一些建议。

一、新课改下初三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不足

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重视课堂听课而轻视课前预习、归纳、整理;重视作业练习而轻视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化学学科的特点而忽视自身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对化学学科认识的不足,使得学生接受化学课上的“一言堂”教学,并对课堂知识死记硬背,而没有形成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没有习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课堂参与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认识不够,技巧掌握不娴熟,影响课堂参与深度,导致课堂教学低效。这种学习方式只是针对考试,而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老师只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知识只是一个表象,真实的目的是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了解生活和自然,转变为内在的东西。老师要教会学生的不只是化学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探寻化学世界神奇的方法。老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目前初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兴趣去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时候较为吃力,兴趣就会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偏科现象。初三化学虽然比较基础,但是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元素的组成等较为难理解和记忆,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低。

3.新课改理念难深入到实际教学中

在国家提出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初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响应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完美融合。教师的理论水平低下,这导致对于理论的学习较为浅显,所以很难意会真正的新教育理念。教师对于知识的更新无法跟上理念,这样同一个学校里各教师的化学教学就存在差距。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够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样就没有实际集合新理念-以人为本。

4.实验设备较为落后

21世纪初三化学教育,特别是实验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的中学化学实验仪器较为落后,这使得无法进行全部的实验演示。初中时期,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很多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每当参加化学实验课的时候,显得格外兴奋。如果无法开展化学实验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下降,自然学习的效果也要大幅度降低。很多学校里面各种实验装置都稀缺,化学实验药品存放时间较长,导致变质过期,这样会大大降低实验的效果,甚至无法进行实验。初三化学实验难以开展,一部分是因为经费不够;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认为只需要学好理论知识就能够有好成绩,学习很多程度是填鸭式教育。有的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实地了解知识的本质,如果有实验辅助的话,学生的学习就能够更加有效率。缺少实验操作,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很多时候操作不规范,以后将无法进行深入的化学研究。

二、针对教学现状,及时做出教学策略

1.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制订教学任务时,教师要从客观实际着手,对教学任务作普通的描述,要分析的清楚明了。所以,在制订教学任务时,要照顾到任务的各个构成结构,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依据教学知识特点分别设定专门的目标,切忌盲目跟风。

2.认识学生

教师展开化学教学的前提条件就是充分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是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清楚,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不了解,这便约束了教学的高效展开。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借由交流、实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化学教学。

3.及时指引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堂学习的过程,因为在一个动态的化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真切的交流,在交谈中复习知识点,扩充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于是,在交流中指引,在指引中得到提升,也就提高了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提高初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更加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老师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改变课堂的气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和初三化学有关的科普小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去学习。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组成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介绍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讲解盐的时候,可以先讲侯氏制碱法主人公的励志故事,这样学生就会被主人公的精神所感染,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得到提升。

2.优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应当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即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三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某一化学现象的理解能力,再遇到该问题时,知道如何动手操作,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初三化学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生的实验现象观察,还是公式计算,抑或是化学反应实验操作,都应当形成一种科学的模式,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比如,在叙述某物体性质时,习惯性地先叙述其外在物理特点,然后才叙述其内在化学特性。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应重点培养他们的化学序列思维意识和能力,这种思维的养成,对今后的解题尤为明显。因此,在提高新课标初三化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应当先优化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基础和保障。

3.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当前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现,很多以谈话的方式出现,因为对每个话题的探索,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优点能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对学生的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化学问题思考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化学的有关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化学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的。

四、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三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1.与生活结合,创建教学情境

从酸雨造成的危害中还能引申出建筑被腐蚀的原理,建筑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那么硫酸是如何腐蚀到这些建筑的呢?通过一些提示和引导,试着让学生自己推导出这个化学方程式,增加他们的印象。通过酸雨一系列的危害,倡导学生要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由此提出如何减少酸雨危害的措施,采用原煤脱硫技术、降低燃煤的含硫量、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展煤的综合利用(如煤的气化和液化)等,采取一问多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对化学的兴趣,通过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参与思考,并根据一些已有的概念来认识到了知识点所应掌握的内容。

2.通过生活实践,巩固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学习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学习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雨水的pH值进行测量,对酸雨出现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等等。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初三化学课堂是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重要舞台,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生实践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3. 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来解释。而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实感受化学反应,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达到真正应用在生活中。例如,"铁钉生锈"是在生活中常见被大家所熟知的一种现象,但铁钉为什么会生锈呢?或者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生锈?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来解决,首先分析生锈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总结化学原理,通过对原理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及时为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利用(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想要提高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性。因此,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不断扩展教学空间、通过化学故事设置生动情境。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实提高学生自主W习能力,夯实基础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敬锋.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23).

[2]杨勇.中学新手D熟手型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特征的对比分析DD以《铁的重要化合物》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

第2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 复习 重点 关键 习题 实验

总复习是初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复习,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把零散知识系统化。为了帮助初三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工作中,笔者采用以下策略。

一、抓住重点,及时复习突破难点

酸、碱、盐等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该章篇幅不多,但知识点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应用性和规律性很强,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因此,学习后学生不易掌握,如果学习完该部分内容后,立即转入其他知识点复习,则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部分内容遗忘更多、更快。笔者在讲授完该部分内容后,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关键,归纳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实质上是各物质相互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应注意:(1)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化学方程式,应围绕酸、碱、盐的通性来进行。(2)采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例如,开展化学方程式改错竞赛,书写各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比赛等。

三、设计习题,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习题设计立足于一个“精”字,抓住一个“活”字,突出一个“新”字,强调一个“实”字,所选的每一道题都应符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切合初中学生能力要求,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以致用,知识越用越活,只有经过实践应用的知识,才能牢固的活化在自己的头脑里,历久弥新。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实践就是多练、多考,在练中学,在考中学,通过高效率的练与考来查漏补缺,强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四、注重实验,贯穿章节复习和提高实验技能

在章节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节知识点、重点,通过实验――思考――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复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五、强化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部分,其中各部分又分为若干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以概念为基础,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点,并连成知识线,再进行梳理和对比,最后形成知识网络。

第3篇

关键词:意义;目的;复习进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79-01

九年级化学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明显减弱,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增加了初三化学总复习的难度。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就成为了每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对近年来中考化学试卷的分析,并结合《化学考试纲要》的要求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如下复习策略。

一、重视复习的意义,明确复习的目的

进行总复习的意义有五:1、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2、复杂问题简单化;3、抽象知识形象化;4、零散知识系统化;5、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总复习的目的: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加强对复习教学的研究,能彻底改变简单罗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复习模式,使复习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合理规划复习进程,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仅一年,新授课结束后离中考只有一个多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检查并及时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将整个初中化学各知识点按结构和脉络融合形成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复习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秘、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等。

复习要求:“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低”是指复习中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孤僻怪异的题目,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双基”知识。

注意事项:1、用好课标、考试标准、教材(找准考点,落实基础);2、合理使用资料,防止用资料代替教材,引导学生重视教材;3、训练要适当,防止以做题、讲题代替复习;4、问题引领课堂,重视情景创设,防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总结综合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根据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自命知识专题,通常有气体制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质等专题。

复习要求:主要以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为主,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注意事项:1、研究考题、缩小范围、找准专题、做好专题复习;2、做好专题训练,精选、精练、精讲,切忌过多过滥,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要有针对性的训练;3、要杜绝仍由教师独占课堂40分钟的做法,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练习、复习、小结、思考的时间。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演练,中考仿真训练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学业考试的日益临近,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消除弱点、弥补漏点、调整心理方面,把卸下学生心理包袱作为重要任务。

复习内容: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考前适应性训练。

注意事项:1、进一步研究中考试题,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示例进行分析,整理考试信息,更加明确中考试题的特点、结构、难易比例,知识考查的呈现方式;2、提倡教师组卷(所选卷应题目典型、题型新颖,难度宜小,保证训练价值);3、回归教材、加强记忆,加强考试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材上的题型,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试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样题,掌握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重视知识基础,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元素;化合物

一、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SO4,HCl,HNO3,CH3COOH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WTBZ]

[1]陈永红. 中学化学教学法初探——论中学元素化合物教学[J]. 遵义师专学报. 1996(1).

[2]邸来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3]石郦. 新课标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第5篇

【关键词】 初三 化学教学 复习

1 紧扣新课标精神,抓考点、热点

新课标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选择了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技巧,而是要能够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

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其内容有:①活动与探究;②课堂讨论;③演示实验;④家庭小实验;⑤调查与研究;⑥插图;⑦资料;⑧选学;⑨阅读;⑩表格等。其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材改革理念,深挖资料的教学功能,灵活地实施创新性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尖子生的水平。

2 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复习材料

要搞好化学总复习,必须通观《安徽中考化学考试说明》。什么内容要求知道,什么内容要求理解,什么内容达到会的层次,都要在总复习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总复习不是把学过的知识简单、机械地复述一遍,而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对比。经过教材的组织,设计一套启发思考题穿线结网,则可以把这些“珍珠”串起来,进行“熔炼式”的复习。在组织总复习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选定重点;②攻破难点;③找出联系。

3 改进学习方式和复习方法

3.1 重视平时的复习。

3.2 改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自主学习方式。在总复习中要提倡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更不是上课不用听老师讲,专心听讲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始终坚持。但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首先是在总复习开始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其次,在每一次复习课前,把有关的内容先进行概括、总结。有时需要将这些内容归纳、比较,形成图表。自主学习还要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重点地复习自己尚未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复习内容。

3.3 认真阅读教科书。在总复习中阅读教材,可以从全册教材的高度来理解和审视所学过的内容,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掌握。阅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②注意弄清各种概念的含义。③注意阅读实验描述、化学符号以及各种图、表和举例、注解、附录等。④阅读时要动手、动笔。

3.4 勇于探索和思考,大胆提问。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思考,提出一些问题自己研究或者与同学一起讨论,向老师请教,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4 让学生掌握做化学实验的方法

4.1 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4.2 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将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4.3 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三”。①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②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③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5 加强练习,认真改错

第6篇

一、化学复习策略

1.扎实打好基础。要对初中化学最核心的知识,即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和基本实验操作牢固掌握。复习和练习均不要偏离基础知识;哪一部分掌握得不好,一定要花力气把这部分的缺陷补上。任何检测都是以这些知识为重点的。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国家和省的考试中心要求:无论是否用新教材,教学和检测都要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所以,要以化学视角观察身边发生的现象,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近年各省市的中考关于这方面的题型很多,可适当选取一些练习,形成这种习惯和能力。

3.把握好练习的难度和题量。近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题的难度总的趋势是下降。所以,平常练习以基础题为主,辅以中档题,即使选有个别难题,也只要求少数成绩好的优等生练习,且不宜太多。练习不是练得越多越好,练习量太大使学生疲于奔命,没有看书复习、思考总结、回顾记忆的时间,反而易形成成思维定势。

4.注意小结记忆和答题的技巧。对比小结、记忆知识讲究技巧会事半功倍,答题讲究技巧可以少出错。如性质、概念、基本操作多作横向对比小结。又如答题时注意:“窜题慢、勾出关键词,落笔快、书写要规范,遇到全不会、跳过向后看”;“慎做会、求全对,细推中档题、一分不浪费,估计全不会”等。

二、转变复习观念

1.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体系,领会《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帐,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准;四是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要按照整个教学的部署,以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复习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应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学懂。再次,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基础复习的阶段,就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克服学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难度逐次有所提高。

3.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其一,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的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们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其二,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其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利用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内的启发教学,本文已另有阐述。课外诸如对待学生的询问答疑,教师不应就题答题,而可视学生的水准采取反问、点拨思路、换另外的角度激发思考,启发学生用化学思想分析问题等方法辅导学生。其四,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外,还要使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三、化学复习要采用好的方法

1.做好统筹安排。制订复习计划,一是做好时间的统筹安排。各阶段和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一开始就要在时间上做好周密的安排,切忌头松尾紧或像踩西瓜皮那样踩到哪里滑到哪里。一般情况下,在初三上学期新课基本上已结束,到了初三下学期,就开始转入全面复习,大体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复习课本,抓章节过关;第二轮复习,主要是分类划片复习,也就是专题复习,形成知识体系;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训练,提高能力。二是合理使用好资料。对学生的复习资料要精心选择,合理使用,达到最佳效果,对每一轮的复习,精心选择配套资料和练习,侧重对重点、难点及学生易错题型的训练。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复习课,因为复习课是最难上的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方面多花时间,多下工夫,力争向课堂要质量。

2.注重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实验复习中要重视实验基本操作,牢牢树立安全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要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二氧化碳的性质;证据推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

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意识的重要素材。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基于证据推理的教学尝试,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有了科学的认识。通过学习,旨在让学生能从识别物质的阶段(即从混合物中识别出纯净物进行研究)过渡到具体物质的研究阶段,建立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方法:从组成、构成、用途、制备、性质、转化等角度研究物质。基于此,课堂利用“汽水中的气”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本节课的认识对象二氧化碳,然后结合课堂前测,让学生对二氧化碳进行描述,有序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从多角度认识具体物质的方法,并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通过问题“为什么可乐被称为碳酸饮料而不被称为二氧化碳饮料?”引发学生思考,明确探究任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通过猜想、设计方案并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为自己的猜想或结论寻找证据,从而推动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本节课系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知识,锻炼了实验探究能力,重点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证据推理的主要教学环节

1.环节一:从真实情境出发展示打开可乐瓶盖冒出大量泡沫的图片,提出驱动性问题:汽水饮料中冒出来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什么?接着通过问题链,引发学生猜想并寻找证据支持,为后续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问题1:你猜想它是什么?问题2:选择什么试剂能证明它?问题3: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什么?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汽水中的气”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搭建问题阶梯,开展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猜想—方案—证据—结论之间的关联认识。在通过实验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环节二:梳理前测建立严谨的科学认识投影展示课堂前测中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各种描述,然后师生一起从二氧化碳的组成、构成、用途、制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角度有序整理归类,通过不断追问“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证据推理,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建立关联。设计意图:通过处理前测问卷,把学生脑海中无序凌乱的物质性质知识进行有序组织和整理,避免了填空式的物质性质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多角度认识具体物质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虽然能从生活中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但要在性质和用途之间建立科学严谨的关联,还有一定难度。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等知识与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相结合,可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

3.环节三:实验探究寻找实证(1)巧妙设问引发思维冲突通过设问“为什么可乐被称为碳酸饮料而不被称为二氧化碳饮料?”引发学生思考和猜测: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向紫色石蕊干花上滴加稀醋酸溶液,紫色石蕊干花变红。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向装有二氧化碳水溶液的塑料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继续设问:二氧化碳水溶液中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并指出“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判断思路和方法:一是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二是证明生成物的增加或出现,即如果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新物质生成,就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学生由此意识到,要从证明新物质产生的角度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设计意图:通过把气泡饮料称为碳酸饮料这一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判断方法。设计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指向学生最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寻找反应发生的证据。(2)探究实验:干花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思考: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水,还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新物质?教师介绍紫色石蕊试液中含有水,紫色石蕊干花中没有水。学生很快意识到:二氧化碳和紫色石蕊试液接触会引起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但是用紫色石蕊干花就能避免这一问题。于是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把紫色石蕊干花放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第二步,把紫色石蕊干花用水喷湿,观察现象。第三步,把喷湿的紫色石蕊干花放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接下来,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到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干花变红,水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干花变红,而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可使紫色石蕊干花变红。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意外现象:个别小组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的紫色石蕊干花花瓣上有一小块变红,其他部分仍为紫色,经过小组学生反思实验操作,发现原来是实验过程中用湿镊子夹取了干花造成的。小组讨论、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出现的意外现象都能证明: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了酸性物质。教师提供资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教师继续进行演示实验:将变红的石蕊干花用吹风机烘干,可观察到干花的颜色由红色变回紫色。学生猜测是碳酸不稳定,加热后分解了。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碳酸加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设计意图:在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讨论交流—反思总结—寻找证据—形成结论,通过分析推理并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猜想(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从只关注实验现象,到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的发生,深层次理解了“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时控制变量的能力。

4.环节四:归纳整理引导总结通过设问,师生一起总结。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哪些是可观察到的?哪些是通过用途可以推测的?问题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检验方法,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认识寻找科学依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方法小结: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检验生成物的角度证明其发生,验证的时候需关注原混合体系中是否有干扰,如果有,则应注意通过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排除干扰。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区分知识的小结和方法的小结。在总结过程中,继续强调如何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和推理,如何完善分析推理路径,从而不断提高基于实验事实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推理能力,提高证据推理意识。“为感性认识和结论寻找实证”的思想,是学生学习物质性质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这种能力将在之后的学习中继续发展和深化。

三、结语

初三化学新授课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将知识认知与寻求实证相融合,有利于唤醒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的意识;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完成设计实验的任务中,教师适时搭建阶梯,让学生逐步突破障碍,最终建构起思维模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建立。从感知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设计,基于证据推理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化学思维,真正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基于思维模型构建的高三化学复习:以“核心反应的条件控制”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5):32-35.

[2]王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第8篇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教学质量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的进行可以将比较抽象的化学原理现象比较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原理定律,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此外,实验教学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动手动脑思考等能力。然而,初三化学实验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人觉得实验只是好玩、新鲜、有趣,对于有些教师而言,也仅仅只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导致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不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经验提出些许提高化学实验课教学效率的建议,对完善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具有一定意义。

1 实验课前准备充分,课后有效巩固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开展实验时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课前,老师应该检查好相关的实验仪器、配置好相关药品溶液,从而保证学生不会因仪器药品不到位而停止实验。此外,为了保证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须得在实验前按照操作规则做一次预实验,以确定实验中操作流程、药品用量、浓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结果现象等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

实验课前准备不仅仅指教师的准备,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同样重要。学生在实验前,须熟悉实验的操作流程、药品用量、浓度以及相应的急救措施等,确保实验能安全顺利有效地进行,防止常识性错误的出现(如:做粗盐提纯使用天平称量时将“左物右码”操作成“左码右物”等)。

学习就是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巩固旧知识的过程,否则就会边学边遗忘。实验学习也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布置难易适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且题量适宜的课后作业是普遍采取的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巩固旧知识的方法之一。①实例1:在演示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思考问题,像红磷燃烧后产生什么现象,反应生成什么物质,其形态如何;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水面有无上升,如上升有无达到总体积的1/5呢,其原因是什么;红磷停止燃烧后瓶内有无剩余氧气等等。实例2:水中加生石灰,溶液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显红色的原因,向上述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中出现什么现象等。

2 科学引导,兴趣导航,安全护驾

初中学生刚接触到化学,特别是化学实验,都会充满好奇心,觉得很有意思,然而当面对操作上的陌生,让很多学生都只能停留在“只可远观,不可近靠”的地步。笔者认为化学是一门可以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铁丝燃烧实验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燃烧前后铁丝的形状、颜色等观察对比,探究实验的目的及造成实验现象的原因,从而深化学生对实验的感官体验和理论兴趣,加强了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重视及热爱程度。②

如果在化学实验中操作不当或者药品用量不够准确,轻者会造成实验结果失败,重者则会造成安全隐患及相应的环境污染。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该科学的引导学生,增强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安全环保节约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如: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应先在燃烧匙中铺些许细沙防止燃烧温度过高,损伤燃烧匙;并且在瓶底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溶液,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等。

3 落实多媒体实验教学方案

随着课堂多媒体的发展,应用多媒体模拟相关演示实验和实验室急救操作不再是夸夸其谈。虽然多媒体不能代替学生实践,但如果在实验课堂上应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模拟辅助教学,将静态的抽象的内容比较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实验学习难度,增大实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奠定可行性的实践基础。此外,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危险性实验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实验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能架起本校和名校名师沟通的桥梁,从而是学生在自己的学校、教室、办公室,分享到各名校名师的精彩讲解,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如:在阐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间有长短之分的时候,石油及天然气的形成、铜生锈等属于时间较长的化学变化,氢气爆鸣等属于耗时较短的化学变化,运用CAI课件演示这些变化现象解释化学变化源自分子原子间作用力、质量体积以及排列方式等原因将会比传统方法讲解更直观、有效,也更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探究兴趣。③

4 课堂实验分组团队完成,课后实验生活化

初中化学实验的进行一般是以班为单位,每班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每人独立完成一组实验对于一般的初中生来说是不可能的,很多实验都需要多人协同完成。如:在做“分子之间有间隙”实验之前,分组讨论,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大米和黄豆的混合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通过直观现象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一基础知识,同时也能使同学们意识到团队协作的力量。④

化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化学知识也广泛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教学内容试着将相应的化学实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如“酸碱指示剂”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花瓣、树叶、水果以及蔬菜等自己制作酸碱指示剂,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所学的知识被应用到生活中的乐趣,也能通过自己动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断地探索追求,对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具有可行性的意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总结经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有限资源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创新性贯彻实验教学思维,科学地引导学生探究新事物的本质及其反应规律,为完善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注释

① 林炳成.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现代阅读,2013.3.

② 陶谋靖.对初中化学实验复习的两点意见[J].江苏教育,1985.5.

第9篇

关键词:电教化教学 化学 效率

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引入电化教学,为传统教学注入了一种活性催化剂,电化教学正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学校利用电子白板教学接近有3年的时间,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电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1.通过电化教学,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而电化教学中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化学课上,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媒体,直观生动的把所要讲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中讲解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我利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了化学在材料、生命、能源、环境科学的研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又如:在阐述水资源的重要性时,展示网上的天文观测资料、水电站以及其相关的资料,说明水在宇宙中的广泛分布和人类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展示水土资源流失、水污染严重的资料,说明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大量直观的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在讲解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时,利用录像、幻灯展示了火灾的危害,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进行自救等。

2.通过电化教学,提高效率,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信息量的传输,高密度知识的传授,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包含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而动画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但速度更快、容量更大,效果也更加好,直接加大了课堂的教学容量。在多媒体对学生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3.通过电化教学,可优化化学实验,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

初三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每当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学生们总是能够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每个细节的变化,尤其是初三的学生,由于平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那种因新奇而产生的兴奋劲头,更是在那成功的瞬间而达到了空前的高涨。此时此刻,作为授课老师应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利用电化教学来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且设法使学生对化学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演示胆矾的粉碎、铁屑和硫磺粉的混合物、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划玻璃等实验中,我利用展示台、投影仪让学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现象,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4.通过电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如在一些比较抽象的化学教学中(如:分子的扩散运动、原子的内部结构、电子的得失过程、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中和反应等),如果用传统的说教方法就不能形象的展示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学生也难以理解,但我们如果运用电脑模拟各种微观结构及微粒的运动来创设情景,化抽象为形象,就可以降低教学难度。

二、电化教学在化学课中存在的问题

1.上课节奏加快,信息量过大。

由于教师可以在课前事先制作好课件,上课时教师就可以不用写板书,这直接导致课堂上教师单纯说课的时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每节课所带来的信息容量,加快课程进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2.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的手会一直按在鼠标上,一直在进行着下一步的操作。教师这种思维的连贯性导致其很容易忽略对学生情绪、认知以及思维的观察和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减少。

3.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在重视教育技术的同时忽略了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没有把多媒体技术和化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三、解决电化教学问题的对策

1.合理地进行电化教学。

可以每次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堂习题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加强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适当地减慢了课程的进度。由于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各种公式和定理上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课堂习题的讲解也可以深化学生的记忆。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前面课程的复习与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建立起课程的前后联系。

2.正确处理好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教师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也不能仅仅是一台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我们可以在课件中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部分,通过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畅通地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

3.加强自身的学习。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专题复习;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经过第一轮章节复习之后,初三化学教学进入综合性的专题复习阶段。在以往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简单罗列知识点、用习题练习代替知识点等教学方式,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不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效率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锻炼,更谈不上提升科学素养。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要与新授课一样有明确的教学设计,确保复习课效率。下面以笔者在江苏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中开设的观摩课“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探讨专题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领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合理整合知识点

“我们周围的空气”有以下五点要求: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4.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针对我校具体学情,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将知识点重新整合为:空气的成分及重要作用碳、氧循环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定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来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简化模块,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出来,突显知识框架。

重新整合后的设计有助于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看待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这些内容为载体,理解、掌握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最基础的化学原理知识,了解学习化学的最基本方法。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形成化学学科观念

教师在专题复习课中往往会设计一些纯知识性问题,如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割裂开来,学生不能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需求。实际上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应用化学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中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引入课题,笔者向学生呈现我市二月份空气质量日报,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污染物的成分和来源。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建设绿色淮安等建议。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教师适时倡议学生改变生活方式,进行“低碳”生活,为世界增添绿色。这些环节设计成为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教师将碳氧循环、空气中的污染物及防治方法、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机的融合在情景中。在碳、氧循环教学中,学生学习用元素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用转化的观点看氧气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在归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通过“为什么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较大”“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存在什么关系”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感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内容中,通过具体的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思想和基本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别新增了对化学实验的阐述,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突出化学实验对于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功能,各地中考化学试卷将化学实验作为一项重点考查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加强实验内容与功能的联系。明确教材实验所涉及的核心知识是什么,该实验对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具有怎样的功能。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题中,新课标中涉及的实验要求有: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等实验。其中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实验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必做的八个基础实验中的两个。这几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实验技能有: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等。

笔者在透彻分析教材实验所研究的知识类型,针对实验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选择了如下复习形式:对于技能性的实验要求,采用回顾实验操作要点、这样操作的原因等分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对于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要求,综合设计问题,特别对于实验原理重点复习和变式训练。例如在复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实验室要制取一瓶干燥、纯净的氧气,需要哪些药品和仪器?2.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并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没有观察到火四射现象,原因有哪些?3.兴趣小组的同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了不同的发生装置,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具体思路。再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是各地中考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足,导致失分严重。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设置的问题由易到难,梯度明显,关注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1.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描述,实验误差的分析。2.除了红磷外,能否用C、S、Fe等其他物质代替?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你还能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你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这样处理后既较好地复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又对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通过加强实验原理的教学有效的落实核心知识和化学实验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组织方式多样,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对于往常一些如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等教学方式早已厌烦,课堂学习效率低,主动思考在课堂中较少发生。同样如单纯从中考考点的角度进行知识点和习题的复习,学生会觉得是炒夹生饭。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知识的有效呈现方式,采用课前任务单驱动学习,课堂上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和学生竞赛等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本节课笔者采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科价值和学科思想的设计,知识成为学习的载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在解决生活生产中问题得以体现,设计的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高,主动思考占课堂问题的70%,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和树立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归纳总结知识的同时,构建知识网络,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知识网络的构建是在复习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显得水到渠成。

本节课受到了评课专家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这样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教学功能。笔者认为在如何处理练习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的设计和构思,将中考考点与公开课进一步融合。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

初中化学是学生以后化学知识学习的基础,过去的作业设计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我们开发作业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作业的设计与开发虽然有自身的长处,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缺陷。那么,实际教学中要如何完善校本作业的有效性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是笔者的个人经验总结,供大家交流参考。

一、校本作业设计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化学教学效率

新课程教学目标下,不只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设计也要讲求艺术性。

1.缺少课堂作业,师生互动过少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课上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的方式,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并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因此在进行课堂教育教学中,课堂作业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是笔者在十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任务过重。教授知识是课堂授课的主要内容,教师一直将知识的传授放到了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尤其是在进行新课改后,化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等,教学任务加重。

(2)教师教学缺乏效率。效率与质量是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既要保障课堂质量,也要注重课堂效率,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很多教师很难兼顾质量与效率,在将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升,因此课堂教学占用了课堂作业的时间,造成师生间互动减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下降。

2.作业数量过多,学生负担过重

与课堂作业不同,绝大多数初中化学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十分的重视,尤其是针对初三学生,为了保障初三学生能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大多数化学教师一般会对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其中校本作业是主要内容。但是通过实践证明,题海战术对于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有可能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我国施行的是全日制教学,因此学生白天要在学校进行一整天的学习活动。由于化学教师布置的化学作业量过多,和其他学科共同作用使得学生的休息时间被压缩,学生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第二天的学习状态。

3.作业缺乏针对性,难易把握不当

现代教育虽然进行了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采取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由于自身素质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等原因,造成学生中出现学习成绩上的差距。由于存在这种学习上的差距,在面对同样的校本作业时,学习好的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完成,而学习稍差的学生,难以独立解答,因此使得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信心。由此可见,多数学校对于初中化学校本作业的设计仍存在问题,其在作业难易程度的把握上存在不足,影响了校本作业作用的发挥。人教版下册课本第76页第4题: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假设:①该溶液没有变质。②该溶液部分变质。③该溶液全部变质。请设计实验方案,分别检验以上假设,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和现象,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笔者在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初三学生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在新授课时面对这么大的题目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束手无策的,尤其是假设②,由于检验变质程度的关键在于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NaOH,因此在检验NaOH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案要想方设法排除Na2CO3对检验结果的干扰。由此可见,题目难度梯度过大,容易导致课堂效率的低效。

二、优化校本作业设计,提高化学教与学的质量

教学是一个多元素的有机体,作业设计也是这个有机体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1.重视课堂作业,合理进行课堂授课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课堂作业对于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首先应重视课堂作业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合理地进行课堂作业的安排,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有关化学教育工作者还应积极地对化学教材进行完善,增加校本作业中课堂作业的比重,让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

2.提升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

题海战术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成绩的提升。因此在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应积极地对自身观念进行改变,提升做题质量的方式。首先,教师在进行校本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重视质量而忽视数量,减少学生作业的布置量。其次,初中化学教师应注重化学作业的多样性。传统的化学作业以习题为主,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进行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关教师应注意初中化学校本作业的多样性。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习题的安排外,还要加入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均衡作业难度,照顾落后学生

第12篇

【关键词】兴趣 酸碱性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47-01

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从一个懵懂的年轻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基本功不断成熟的老师。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相对于其他几门主课来说,内容少、简单,易于掌握,但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本文以溶液的酸碱性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在教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对溶液知识已有一定了解,感觉并不陌生,也知道溶液具有酸碱性,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已有一些直接经验,而且实验简单、易于操作,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尝试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或图片等创设情境,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作为补充,拓宽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如在本节课的课题引入时,我用了大量色彩明艳的图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学生看到生活中他们所熟悉的物品时,顿时眼前一亮,再问他们这些食物吃起来什么味道,答案也异口同声:“酸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在引出酸碱指示剂时,我讲了玻义尔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他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随后在展示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时,引用了大量关于酸雨危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学好化学对于生活有重要意义。

二 关注学生层次,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即使之前基础差,只要学生对于课程感兴趣,学习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才能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自己的课堂中我很注意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仔细推敲,符合思维的逻辑性,上课提问注意学生的层次,容易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并且从不吝啬表扬,让他们有信心学好化学。

如在这节课中,讲到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些时,因为之前已经接触过,就请了一位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很顺利,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又如在归纳总结得到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后,倡导学生学以致用,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实验室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它们是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请你用化学方法鉴别它们。要解决这道题目需要知道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三种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鉴别题的一般格式,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于是我就请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该生表述上稍微有些不完整,但经老师提醒之后,马上能进行自我修正,也是一次不错的锻炼机会。接着我又增加了一个问题:“除了用紫色石蕊试液来鉴别,酚酞试液能否鉴别?为什么?”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两种指示剂的不同之处,尤其需要了解酚酞试液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局限性,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中等偏上的学生来解决,于是请了一位班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来回答,该生思路清晰,表述完整,我也由衷地进行了表扬、点评。

这样在一节课中,关注了各种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发挥实验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对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大家兴致就特别高,因此,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