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14:4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山风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制作文化垫
巧赚游客钱
我叫胡玉兰,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张家界一家旅游宾馆任部门经理,随着中国旅游政策和假日政策的出台,国际旅游航线的开通,旅游产业正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态势,给旅游工艺品经营者提供了市场机遇,但同时国内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因品种单一缺乏地域特色,跟不上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因工作关系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队,从中发现许多旅游者来到景区,除了饱览当地的人文山水民俗风情,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在难得二次重游的旅游区买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待了一批来自韩国的游客,她们在宾馆就餐时,拿出一套精美的竹艺文化垫放在茶具下把玩,我一看,眼睛豁然一亮,这种纯自然竹子制作的文化垫上透视着秀丽多彩的黄山风光,整个产品蕴含着浓浓的黄山地域文化特色和独具人文山水的产品个性特质,通过对随团导游的了解,这批第一站在黄山观光的韩国游客,看到由竹艺制作的环保自然时尚个性的黄山风光系列文化垫,个个爱不择手纷纷解囊争购,有的还一次购买十几套文化垫带回去赠送给亲友,听到这里,我无意中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商机,于是我根据韩国游客购买的竹艺茶杯垫背面的网址:zuowenku.net随即对安徽省黄山徽州香玉现代工艺品中心进行了咨询,在得到这是一个由黄山市高考落榜女青年寒萍历经6年发明的新技术,同时将有选择面向全国部分重点旅游区限额转让的答复,我随即请假携带了几张张家界的风光名信片去了黄山,该中心技术教师为我现场制作了一个竹艺张家界风光文化垫样品,我一看,色彩与彩照风景一模一样,于是购回了一台竹艺文化垫制像仪回家,适逢全国假日旅游旺季,我加紧制作了一批印有湘西民族风情系列的文化竹垫,通过向景点各经营户代销铺货的方式,一举铺出2万元的货,每套竹杯垫(6枚)综合成本5元7角,批发9元一套,盈利3元3角,黄金周第一天结账卖出6500套,第二天8060套,第三天9320套,由于初次经营,对生产设备产量和假日旅游市场需求估计不足,后面几天很多经营户催着要货都没有办法供应上了,望着手中三天挣来的7万多元白花花的钞票,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我又从黄山购回2套设备准备在“十月黄金周”好好干一场。
在旅游区经营,赚的是假日火爆的钱,如同我国铁路营运一样,春运一个多月,铁路部门即完成了全年的营运利润额,平时则维持营运收支平衡,所以,在旅游区经营,如果能找到好的项目,提早做好市场需求预测,并备足货源,抓住假日黄金周促销,一个黄金周,即可让你赚到创业的第一桶金。但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经营风险:
一、认清淡旺季对产品销售的影响:南方地区旅游旺季集中在每年 4---10月间,北方集中在7---9月间,平时淡季旅游区经营户大多亏本守业,所以要有心理准备,另外还要考虑不可预测的间接因素,如2002年非典给旅游行业带来全年毁灭性的打击。
二、产品要考虑游客一次消费的特点:生产精美小巧实用便于游客携带,价格在易于大众化游客接受的20—30元。
三、创业初期尽量走短、平、快的短线经营:选准项目后,初期不要开店走长线经营,否则前期投入的高额房租装修等费用会使你“壮志未酬身先死”,无力在市场机会来临时实施强势冲击,有效的办法采取无店式家庭生产,抓住假日旅游机会,提前备足货源,通过直接向景区经营户代销铺货的方式迅速占领整个卖场,所以前期要有铺货的流动资金,方能取得局域市场的绝对驾控。
邮编:419400 地址:湖南省麻阳县兴隆街35号
胡玉兰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摘 要:多媒体图文并茂,美仑美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密度、陶冶学生情趣、增强学生体验,还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屏幕上变化着的动画、直观欣赏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优化了课堂结构。但如果不加思考地滥用多媒体,就会丢掉很多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笔者认为:一方面,多媒体使用的时机要合理,讲求“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多媒体运用的量要合理,“多则惑,少则精”,利用适量的多媒体使课堂充满灵性。
关键词:巧用多媒体;运用时机合理;运用量要合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50-01
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运用多媒体成为一种“潮流”。私下里,经常听到老师说,没有多媒体,这课无法上。意思是,没有运用多媒体的课就无法上成好课。所以,一些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多媒体的运用满堂飞。多媒体图文并茂,美仑美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密度、陶冶学生情趣、增强学生体验,还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屏幕上变化着的动画、直观欣赏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的确优化了一些课堂的结构。但如果不加思考地滥用多媒体,就会丢掉很多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笔者认为:一方面,多媒体使用的时机要合理,讲求“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多媒体运用的量要合理,“多则惑,少则精”,利用适量的多媒体使课堂充满灵性。
一、以“生”为本,把握时机。
运用多媒体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需要,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运用的时机合理。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精彩的片断放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本的渴望和期待。比如在教学《荷花》一课前,可以去公园摄取一些不同姿态的荷花。上课伊始,播放给学生看,动听的音乐,抒情的朗读、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又如在教学《赶海》一课时,可用多媒体出示赶海的画面,并以《赶海的小姑娘》为背景音乐,学生边欣赏孩子们赶海的快乐场面,边静静地聆听那活泼动听的音乐,把自己想像中的一点,用语言描述出来,谈心理感受,从而体会出海的快乐。
2、巧解疑难,提高效率。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学生阅历匮乏,以及认识世界能力有限。对于文章中介绍的一些内容难以理解。
如《海底世界》这篇写景的课文,作者从海底的声、光、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等几个方面,重点突出地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海底我们都没有去过,学生不熟悉海底到底有些什么。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枯燥、乏味。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我制作了《海底世界》课件。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体会海底的宁静时,我提出问题:波涛澎湃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又出示波涛澎湃的大海的声像和海底悄然无声的对比情境,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这两个词的意思,更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在讲到海底植物时,学生不熟悉海底植物是什么样的,我相机出示了五彩缤纷的海底植物图片,学生立即茅塞顿开。利用多媒体的虚拟技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栩栩如生地加以展现,会有助于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培养想像,启发思维。针对课文的重点,可以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的“迎客松”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多元趋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迎客松”,声情并茂的为人们介绍着美丽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可以用课件展示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此环节中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
4、巧增美感,培养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许多写景状物的优美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如低年级《春天的手》、《美丽的武夷山》、中年级《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观潮》等。这些文章富含奇异的景色、生动的语句,处处诗情画意。如果借助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将感受、阅读、思维、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受到了美的情感感染,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以“精”为本,宁缺勿滥
从小,我就觉得妈妈不爱我。幼时哭闹,她从不理我,常说:“没人理就安静了。”稍长时,她又老是差遣我做这做那——那些洗碗、做饭、买菜累人的活儿。她也从不让我享有年幼的特权,即使有好吃的也难得多分我一份。于是我常常羡慕别人的孩子有妈妈特殊的关爱,不像我。但自从经历了那次黄山之旅,我的看法改变了。
妈妈身子弱,每逢出门旅游,都反由从小跌摸滚打惯的我照顾。那年到了黄山脚下,恰逢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山上的许多护栏因此冲断,但为了不白走一趟,我们还是决定上山。
黄山风光旖旎,纵使狂风骤雨也不使它有丝毫逊色。我沉醉于这青山翠柏的人间仙境之间,常常忘了身边的母亲。从半山寺到所住的宾馆之间有一段山路,很陡,且知道的人很少。路旁有条小溪,由于暴雨连连,潺潺的水流化为一条不大不小的瀑布,脉脉滋润着山路旁的青苔野草,颇有一番朱自清《绿》中的韵味;路的另一侧,则是千米高的悬崖峭壁,眼望不见底,向下看,全是淹没于云海中的点点山峰。真可谓一边天堂,一边地狱,不更世的我独爱在这天堂地狱一线之隔的山路上徘徊。到黄山的第二天黄昏,雨刚停,我便偷溜到我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妈妈从来很少管我,我常常觉得自己只是母亲的附属品,不过是个途中提包的小角色,我去哪儿,她并不会在意。山里气候总是变幻莫测,尤其在这“百年难遇”的日子里,这会儿风和日丽,顷刻间风雨大作。迷蒙的雾从我的身体中流过,温柔的风在我耳边轻诉,我仿佛脱离了身躯融入这无尽的自然中……“一个、两个、三个……”我数着远方嶙峋的怪石,却不觉那耳边温柔的低诉渐渐变为暴躁的狂吼,待我发觉,我已害怕得全身发抖,我蓦地趴在石阶上,一动也不敢动,生命此时如此渺小,仿佛任何一阵狂风都可以将我带下那边的“地狱”。天渐渐黑下来,风毫不留情地往我脖子里钻,雨狠狠地打在我蜷缩着的冰凉的身上,我紧紧地抠住石阶,仿佛我所抓住的是我的生命。黑鸦鸦的云从四面向我压来,眼前不断晃动那深不可测的悬崖下面惨死的鬼魅。这样阴险的天气,一定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来寻我的,我这回死定了!我绝望极了,泪水不自觉地在眼眶里打转。这段时间,比我度过的任何时刻都长。忽然,我蒙?的眼中出现了一个晃动的身影,娇小,孱弱,伏着身,艰难地往上挪着。耳边依稀有熟悉的声音,透过嘈杂的雨声,奋力地嘶喊:“洄洄,别怕,妈妈来了!妈妈来了!”多么亲切的呼唤,我的泪再也忍不住涌了出来,“妈!小心点!”我竭尽全力喊着,从我懂事到那一刻前,我从未喊得如此真心……不知过了多久,妈妈够着了我,把我紧紧抱住,我感觉那时我并不是一个她口口声声说的大人,而只不过是十六年前刚刚出生的婴儿。妈妈的体温从湿冷的衣服中透了过来,并不冷了,我贪婪地嗅着妈妈身上的气味,那淡淡熟悉的气味竟赶走了死亡、恐惧的阴晦。抱住我的不只是母亲,还有一种比千年黄山更雄浑,且充溢于大地亘古不变的力量……雨点打在我的脸上,是热的,那是妈妈的泪……
不知过了多久,风停雨息,我依偎在母亲的怀中,看着她苍白的脸,岁月在这里刻下了她的沧桑,时光染白了她缕缕青丝,疲惫掩去她昔日明眸中的光芒,我听到她深埋于胸膛的心跳动如初。此刻,我恍然领悟:生命是宝贵的,但世间还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伟大,更珍贵——那就是母爱。历史的车轮可以碾覆一切有形的事物,而无法磨灭母亲关怀孩子的心。我感动于母亲的勇气,感动于母亲的泪水,感动于母亲为了让我拥有坚强、勤劳、负责的品格而做的一切。并不是我的母亲不好,而是她用一种比任何其他妈妈更深切的方式来爱我。
从黄山归来,我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母亲的爱,将是我一生的感动……
一、正确理解集成性——在“主角”与“配角”之间恰当定位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渠道的知识源。这些知识间的联结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它内容丰富,知识量大,具有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并且从抽象的文字扩展到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其强大的集成性在阅读教学中拥有很好的表现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对阅读课堂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过度使用,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笔者听过一堂《黄山奇松》的阅读课,执教教师利用黄山专题网站,播放视频,让学生赏黄山风光;点击图片,让学生观黄山奇松;出示介绍,让学生知奇松资料……语文课堂变成了声光电的精彩演绎,而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反而退居一隅,成了“配角”。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是达成目的的方法,方法应该是为目的服务的,而不是“唱主角”。
教学《黄山奇松》,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去过黄山,为了让遥远的黄山变得亲近,的确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黄山风景。但这个时间可安排在新课伊始,利用视频中的广角镜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一一展现,让学生初步领略美丽的黄山风光,在高昂的学习热情中走近黄山奇松。课中,教师可结合课文文字,利用奇松的特写镜头,让学生细致观察其枝干、根叶、精气神,感受它的独特优美。课终,教师可出示更多的黄山奇松形象,布置学生去找一找,知晓奇松资料;写一写,描摹奇松形态;游一游,感受奇松秀美。如此,教学目的明确,方法恰当,主次分明,相得益彰。在现代教育技术这个辅助平台上,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探究,自由表达,教和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诚然,现代教育技术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中,正如教学的复杂性及技术的集成性一样,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完善应用的。我们不能盲目地简单堆砌“资源丰富假象”,而应在精当的教学目的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引下,量其体,裁其衣,这样才能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的潜力。
二、不断呈现多样性——在“抽象”与“形象”之间自如转换
赫巴特说过:“真正的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许多内容,因为其特殊性、抽象性,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等多样性优势,能缩短时空距离,为教学排忧解难、增光添彩。当然,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切忌为用而用,华而不实,而应辅助恰当,设计精当,运用适当,以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理解“象征”一词是个难点,“象征”在词典中解释为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但这很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个词,教师要在“抽象”与“形象”之间自如转换。教学中,教师可出示埃及金字塔的图片进行提问:“看到这些宏伟精美的金字塔,你就会想到哪个国家?”当学生脱口而出“埃及”时,教师顺水推舟:“因为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接着教师依次出示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泰姬陵、长城等图片,在学生说出联想到的国家后,马上指出它们都是某一国家的象征。就这样,在简单的问答、点拨之间,学生水到渠成地明白了“象征”的含义,随即还能当场进行说话、造句,真正化解了教学难点,达到了利用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目的。
《黄河的主人》一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红花绿叶相映美”。一开篇描摹“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是“绿叶”之一,用波浪滔滔的黄河,表现了环境之恶劣。再强调羊皮筏子的“小”是“绿叶”之二,用如此狭小的空间,反衬了乘客之众多。接着描写乘客坐在皮筏上谈笑风生,胜似闲庭信步,为“绿叶”之三,使人不禁遐想:坐船的都如此,那撑船的如何,就不言自明了。文中揭示“我”的情感变化为“绿叶”之四,从“胆战心惊”到“提心吊胆”到最后对艄公的“敬仰赞颂”,反衬了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使他的高大形象如“红花”一样引人注目、让人赞叹。为了让学生感受以上特点,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研读文本中的抽象文字,更要引领他们观看黄河波浪滔天、羊皮筏子又轻又小地漂浮河中的真实画面,感受乘客谈笑风生、“我”提心吊胆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进而感同身受,在“文字—画面—文字”中走个来回,更在“抽象—形象—抽象”中螺旋上升,真正理解艄公的主人翁精神,领会作者谋篇布局的苦心。
阅读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变抽象为形象,变呆板为生动,集散乱为综合,为学生提供了灵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并形象逼真地展现了教学内容,从而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有效利用交互性,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跳跃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叉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常有许多资源在课堂上生成,对此,教师要学会甄别,机智应对。既不能不管青红皂白,一味置之不理,也不能游离主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生成教学的精彩。而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交互式白板的使用,更便于演示多媒体课件并捕捉课堂的生成细节,必要时还可回放重现,强化操作过程和教学细节,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认知环境,让精心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水融。
教学《埃及的金字塔》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了解金字塔的外形特点,掌握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和构段方式,笔者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当发现学生的批注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冗长偏颇时,马上利用白板技术人机交互性强的特点,当场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利用白板的手写功能,把自己的批注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组织学生一起品评。笔者还发挥白板技术的0ffice嵌入功能,不仅像在传统黑板上那样勾画,而且随机对学生的批注内容执行放大、拖曳、修改等命令。冗长的,改简洁;偏颇的,修准确;欠缺的,补清楚;意思表达模糊的,变明了。因为当场评改、示范,学生很快就领悟了批注的方法与要领。最后,笔者利用擦除、遮罩等功能,把每处批注择优留下,并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学生马上发现,作者为了表现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描写,从金字塔的“多、高、周边长、用材多、结构紧密、劳动人数多、时间长”等方面来构段。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以上写作方法,笔者又出示了一些图片和资料,布置学生仿写一处世界建筑奇迹,并再次利用白板技术,当堂显示学生的练笔并讲评和点拨。
以上教学,既遵循了预设的方向性,又重视了生成的开放性,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两者达到了动态平衡,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中,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不要千文一面。作文指导不宜太细,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适当增加自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练习,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从而写出个性的作文。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也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教师要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创新的火花带来的成功。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观察决不能仅仅局限于“用眼看”。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自然风光和身边的美景,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云霞星辰、雨雪风霜;教会学生欣赏风光片和科教片,如黄山风光、九寨沟风光、沙漠风光;指导学生在电视片如“人与自然”“科教之窗”“神奇的地球”等栏目中积累素材。
二、指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美的感悟
艺术是相通的,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是具有独创性的,展示了作者个性风采的精神产品。音乐课、美术课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审美素养的途径,语文老师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在艺术欣赏中感悟美,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在美的享受中增加写作时的创新意识。
三、打破思维定式,以便掌握创新方法
定式思维是最不利于创新的思维方式。而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例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守旧、愚公破坏了环境、“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等。也可以通过辩论会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进行“新解”,例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就要在班门”,“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等。
四、营造轻松氛围,便于学生创新
“作文有法,文无定法。”教师要在作文课上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让学生放任思绪,自由写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发言有独到的地方,都及时表扬,不必追求完美,也不应求全责备,每次作文只要比他自己原来的水平有所提高,就给予鼓励,创造一个能发挥创造性、写“放胆文”的宽松环境。
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获取创新灵感
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文形式。作文之前不只要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发挥想象力。老师要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例如,角色错位类想象作文《我和我的儿子》;时空转换类想象作文《减去十岁》;梦幻设计类作文《2030年的中国》;借助神力类作文《我在玉皇大帝身边》等。这类作文学生写起来兴致盎然,写出的文章也生动有趣,能很好地体现生活的创新意识。
六、命?}要有特色,让学生体验创新乐趣
丁春苗
(宿迁市沭阳县陇集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教师要根据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关键词:情感;励志;熏陶
初中语文教学从事的是打基础的工作,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语文教师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感染,把《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中生富有活力,情绪高亢,激情满怀,他们爱唱爱笑,喜欢浪漫情调,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他们热爱民族英雄,崇敬正义事业。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同一事物经常出现两种对立的情绪。他们更喜欢审视自己,进行内省。他们极为敏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基于初中生的这些特点,我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景悦目,以情激情,以疑激思,以文励志。
一、以景悦目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以文学艺术的精品让学生赏心悦目,带领他们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领略无限美妙的风光。
比如《飞红滴翠记黄山》,这是篇语句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怎样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以至乐而忘返呢?我采用了三者结合和两个调动的方法。三者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教学,两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思维器官,启发他们展开想象。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由于它是黄山的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之一,在群峰的环抱中,好像是天国的都会,所以取名‘天都峰’。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抓住这些句子,我搜集了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读文看图,再扣住文中语句:“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手里抓着摇晃的铁索……飘动在万绿丛中。”指导学生朗读,展开想象。又以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激发学生攀高峰览胜景的豪情。作者还在文中不惜笔墨地描绘了黄山怪石、古松、云雾、日出,我引导学生读描述的词句,说描绘的形象,然后用多媒体播放黄山风光,使学生赏心悦目,如入其境。再回头读徐霞客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细细品味,黄山之景令人难忘。
二、以情激情
教师要努力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激起他们胸中的情。
比如《枣核》一文,怎样把海外华人依恋故土、思念祖国的感情传送到学生的心头呢?一上课,我就从情入手,深情地说:“这篇散文让我们倾听一位海外游子的心声。谁怜爱国千行泪。祖国,这神圣的字眼,多么亲切。在这里,有神奇秀丽的名山大川,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明,有我们深深热爱着的土地,有我们的亲人,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激起我们心中的爱国情……”充满感情的语言,能燃起学生爱国的火苗。当学生的感情被激发,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最能表现旧时同窗依恋故土、思念祖国的词语和句子来剖析、渲染、品味,如“再三托付”写出游子十分希望得到枣核的心情,“托在掌心”可见游子对枣核分外珍惜。游子为何对几颗普通的枣核有深厚的感情?继续品味句子“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我用低沉的语调、深切思念的感情来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也深受感染,朗读渐入佳境,情意真切。在读到最后一段时学生感情饱满,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我的中国心》。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都沉浸在思乡爱国感情的海洋中。
三、以疑激思
“疑为学之始。”教师应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的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激发他们生疑、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停留在文章所写人、物、事的表面理解上,而要深入思考,由表及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接受教育,受到感染。
比如教《父母的心》一文,为了深入了解父母的心,我把激发学生思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然后发问生疑:“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下一个环节是揣摩人物的心理,我这样引导学生:“这个穷人每次在送换子女时各是怎样想的?”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后,我进一步启发:“穷人的想法和行为变来变去,你们发现他有不变的东西吗?”接下来安排学生质疑。在质疑中教师相机启迪学生思考,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以文励志
志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影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以文励志,可以从文中关键词句,关键段入手。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学习第三段时,我扣住“少睡眠”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文章结尾部分时,从诵读入手,在充满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再激发学生深思:当杜甫遭受大风破屋,骤雨无情袭击,长夜沾湿,困苦不堪的痛苦时,他内心的愿望是什么?如今,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你认为现代人是否需要杜甫的思想?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应树立怎样的志向、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渐江绘画;当代摄影;创作理念
优秀的绘画与摄影艺术作品都是取源于生活,通过作品反映创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是作者用自身独到的艺术语言去表达生活情感的,是艺术家的生活态度、情感、阅历、审美取向的体现。这些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避不开对前辈的研究,吸取他们在技术、艺术、思想等方面的精华,结合自己对生活与艺术的理解、感悟,修成自我创作风格。优秀艺术作品不仅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自我风格的表达,还是他们文化理念、文化素养的体现。下面以渐江绘画艺术与当代摄影艺术为例分析其创作理念的共性特征。
一、取写生活
渐江从武夷山回到家乡黟县后的创作多写家乡之景,因为这一带自然景物以黄山为最,所以渐江的绘画作品以黄山为主要取材对象,其笔下的黄山栩栩如生,形神兼备。50幅《黄山图》,写尽黄山雄奇于富丽,他对黄山的表达富有生活气息并独具一格。相对于仿前人并取材武夷、匡庐景物的作品,1649至1659年回归故里后绘写家乡景物的作品是渐江在绘画技法上初步形成个人风格的时期,它是在不断游历和写绘黄山的生活中逐步完善的。特别是他1659至1664年去世5年前的创作高峰期,个人画风完全定型。“就描写黄山的雄奇变幻而言,他不及雪庄、石涛。就描写黄山的飘渺开阔而言,他也不及梅清。但就探寻黄山之幽深,细腻的体验、吟味其一木一石、一山一洞、一溪一涧的美,并把这种美提到一种较深的精神境界而言,这却是他人都难以与渐江相比的。”[1]刘纲纪这句话揭示了渐江是以生活为基础绘写黄山的,说明生活体验与创作者的精神境界是息息相关的。《李可染论艺术》写到:“画家要读大自然、社会这本书,要真正深入客观实际,要熟读你要表象的那个范围内的大自然。”[2]艺术家只有去接近、观察和体味自身处生活环境,才能胸有成竹的去表现。在这种接触过程中会无意识发现更多别人看不到的细节,这往往就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当代摄影名家彭祥杰创作的《流浪大篷》专题作品,就是在与漂泊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的流浪人深入交往,用几年时间去了解、熟知,才体察这一群体的实际生存状况。作品通过记录来自社会底层表演者生活、练功、表演等台前幕后的人生悲喜剧,真切地反映这一特殊群体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为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着中国艺苑样式而做的努力。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志勇策划的专题《摄影家遇到服务员》,主要表现了黄山狮林大酒店冷菜间厨师、白案厨师、厨房洗菜工、大堂经理、保安部主管、餐厅经理、大堂副经理、酒店订房员、酒店摄影师、副总经理、总经理、原副总经理的工作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摄影家遇到服务员》丝毫不输于专业摄影,因为酒店服务人员天天生活在黄山之中,随时随地记录着变幻无穷、雄奇秀丽、多姿多彩的黄山风光,占尽取材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反映了艺术创作取写生活的真理。安徽省摄影家刘小兵擅长社会纪实摄影,《茶馆纪事》与《故乡》等专题系列作品就是他用影像凝固的方式去认识生活的,这有助于让人们在解读、品味他作品的同时对其影像中的生活产生深刻的认识,这是缘于他对生活与生存的思考与拷问。这种取写生活而反映生存方式的理念,驱动着他用摄影的方式去追问生活。渐江着意绘写黄山自然风景、彭祥杰深入生活的摄影以及刘小兵对现实生活的拷问与思索,都是在践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现代艺术思想。
二、研众修我
渐江的绘画艺术显然与中国古代艺术渊源很深,从其作品中就可寻得董源、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米芾、米友仁、萧云等名家的绘画技法痕迹。在古代众多名家中,渐江尤其推崇倪瓒,渐江有诗曰:“传说云林子,恐不尽疏浅。于此悟文心,简繁求一善。”这表明渐江的确对倪瓒艺术有所继承,但在取法上是有选择的。“唐宋遗留看笔皴,自伤涂抹亦因循。道林爱马无妨道,墨沈何当更累人”之句更表达渐江取法前人的思想,即在取法前人时不应拘泥于笔墨,而应对其内在精神加以研究,更重要的是理解与去留。渐江研习前人修行自我的画艺在很多研究渐江的著述也有描述,如王泰徵《渐江和尚传》、闵麟嗣《弘仁传》以及在陈传席的论述中都有体现。同样,《流浪大篷》专题摄影作品的创作者彭祥杰也是不断接触、研究国外及中国摄影前辈的优秀摄影作品。他认为,这些优秀作品大多都有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感悟,这深刻影响了彭祥杰先生对记录摄影的认识,他更加关注摄影的生活真实,并进一步坚定了他对记录摄影要深入生活的立场。至于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记录专题摄影作品,在他看来,就是要在研学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来创作,这从《在中国的马戏团》、《拾花女—新世纪的迁徙者》等专题展览就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著名观念摄影艺术家傅文俊也是在摄影路上经过多年研究摸索才修成自我的艺术风格。他早年从事宣传工作时多采用的是纪实摄影方式,多年之后却发现所谓的“纪实”也只是万物发展的局部而已,难免被眼见事物的“相”蒙蔽,造成“纪实摄影”较为“轻浮”。在不断研究众家摄影名师后,傅文俊采取“让照片‘飞’一会儿”的呈现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他的《故乡的云》这组观念摄影作品的原稿是2008年在肯尼迪拍的,而最终作品是在研究摄影发展趋势后,在深入非洲大陆现实的基础上完成的,把最初拍摄时的思考与后期心境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角,这一作品对于创作者与观者来说都会产生很大的视觉冲击。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老先生被誉为中国摄影界“三老”之一,一生在风光摄影领域不断追求,以“影画合璧”的摄影风格屹立于摄影界,是中国沙龙摄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摄影历程上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入门期的沙龙摄影、50到60年代高产期的风光摄影、70年代旺盛期的表现摄影、80到90年代创作期的探索摄影几个阶段。他早年受家庭环境影响向往绘画,后来看到郎静山刊登在法国杂志上满富画意的《集锦摄影》改变了艺术发展方向。他师承的陈芳渠先生为人厚道、正直,对他的摄影创作影响甚大。对陈复礼老先生“意画摄影”影响最大的当是齐白石大师的绘画,其“写心”与“写意”的绘画艺术特质独具一格,乃顶级手笔,这也是陈复礼摄影作品颇具诗情画意的原因之一。陈老的摄影取众家之精华,形成了既写意又写真的“影画合璧”摄影艺术形式。所以摄影这门艺术和渐江研众修我的艺术精神一样,都注重观摩、学习、研究历史与当代名家名作,取众所长,悟业真谛,修我特色。
三、在交游中演进
渐江画风形成与其同期文人的书画交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渐江一生尚无功名,也极少有世俗应酬,结交的大都是诸如程守、许楚、汤燕生、吴羲、龚贤、査士标、梅清等一批身份志趣相投的文艺名家,他们彼此切磋交流,相互进步,形成各自独特的绘画风格。如《渐江和尚传》记载:“师又被友程子守者,师所订石交也。”此外,在渐江赠予程守的《岁寒图轴》、程守为渐江作《故大师渐公碑》、汤燕生为渐江《江山无尽图》的长跋等文献中大量关于交游的记载。宗白华评价渐江:“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安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3]可见,一种个人艺术理念和风格的形成也与他所处的交际圈有很大关系。傅文俊这位观念摄影艺术家也是在现代网络、展览等各种交游中不断砥砺前进的,当然,关键还是他们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主客观相统一中逐渐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就在《故乡的云》创作中,他并不像其他摄影师那样从贫困、落后的角度看待非洲,而是从对“文明”的独特理解中来诠释非洲,进而从全新的角度展示非洲。非洲这块被人类起源地,是我们共有的故乡。但人类文明步伐是不同步的,非洲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落伍了。傅先生认为,非洲部落安定的内心状态是“文明社会”不发达的结果。正如老子认为周以前是单纯质朴而合于“天道”的世界,傅先生《故乡的云》展示的正是这样的非洲。摄影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傅文俊先生的纪实摄影也融合了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观念。他曾用油画布等媒介结合油画等多种绘画艺术语言技法创作摄影艺术作品,后来他又用摄影艺术表现抽象意象。如在《云里雾里》、《不期而至》、《走出伊甸园》等摄影作品中,都将摄影的抽象语言发挥到极致。傅先生打破摄影常规的条条框框,融汇多家艺术语言、形式及个性思维,创作了许多较前卫的摄影作品。自由摄影师苏哈老先生作为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对中国画与书法这种本土艺术颇有研究,他努力吸收传统艺术精华,并借助现代摄影技术创作中国山水画似的摄影作品,他的《水墨黄山》系列摄影作品就是吸收、借鉴、融合了中国山水画与书法艺术精髓的探索性摄影作品。《水墨黄山》系列摄影作品主要突出了“水墨”的特征,这种摄影创作方式不仅仅是对摄影前期准备、中期技术处理的探索,也是后期暗房创作观念与技术的探索,因而达到了气韵贯通的中国山水画艺术效果。虽说《水墨黄山》是苏哈老先生的习作作品,却是摄影艺术创作大胆尝试。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摄影艺术,如果在文化思想、艺术形式、技法语言等方面相互借鉴,必然新的艺术思想、语言、形式、风格。
参考文献:
〔1〕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30.
〔2〕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87.
〔3〕黄宾虹.黄宾虹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27.
关键词:电子白板;多媒体;语文教学
随着课程教学逐步由黑板向交互白板演进,电子白板在全国各地校园中正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在新课改背景下,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电子白板对于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方面意义重大。本文力求通过本人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优势”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丰富资源,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谈谈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表现出的“催化剂”作用。
一、养眼――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有生命,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效。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多维度、深层次地对话。
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我充分发挥“交互白板”对语言文字的书写勾画、放大遮罩等功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利用图画,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翠鸟的美、机灵、可爱。互换一些图片的色彩,明确翠鸟外形上的色彩鲜艳美丽、小巧玲珑、可爱。在等待捕鱼时直接出示动画,创设情景,利用聚光灯效果,让学生观察翠鸟外形各个部分的色彩和飞行的动态。再加上透视镜手段的加入,这样互动式的教学,不仅突破课文教学重、难点,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是在快乐中读懂了课文,了解翠鸟,从而激发了学生爱鸟护鸟之情,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很开心,像是与翠鸟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整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达到积累运用效果。
二、体会――情感激发的催化剂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作者创作情感、教师教学情感和学生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这时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迸发。多媒体的应用为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供了条件。
例如,在教学《黄山松》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赏读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从文字中感受黄山松的独特姿态,接着用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伴随悠扬的古筝曲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此时,学生已经用画笔在自己的脑海中“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了,最后用课件出示黄山松的图片,优美的景色更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源泉,将他们融入其中。这时让他们拿起笔来,用文字赞一赞黄山松,舒缓的音乐伴随着画面的变化,学生很快就写出了一段段赞美的话语:“瞧!那挺立在山顶上枝叶茂盛的松树,斜伸出了一根枝干,好像一位导游正向游客介绍美丽的黄山风光呢!而这边悬崖上的松树,则像一位勇士面对着阴风毅然迎着阳光努力向上,彰显着它不屈的精神。”
三、直观――学习生字的催化剂
关键词:绘画技巧;美术美;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97-01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 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 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在愉快的感受中做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调动参与,激发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如一位导演,上好一堂课就如演好一出戏,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作用,调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一堂静物素描写生课中,教师可在没讲解示范的时候先让学生进行静物写生,学生自然就会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观察,如何下笔起稿,如何画等等。在此时,教师可恰到好处的让学生停下来,看教师示范,从观察起稿到深入塑造,几个绘画步骤都进行了简要示范,使学生看的很投入,教师不用怎样讲解学生便领会了一些基本的静物写生步骤,经过简要示范,然后留大部分时间给练习,学生再进行写生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学生们也能够在课堂中画出一幅效果还不错的静物画。
2.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并进行对比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八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中国山水画》时,我先放了《桂林山水》、《黄山风光》等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山水之美,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再把山水画的作画过程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放给学生看,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身边的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生们跃跃欲试,反应强烈。
3.运用电化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图案基础--写生变化》一课,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的过程中,我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了简化的鱼、兔子,几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张的小猪、梅花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喊说出"松鼠!""青蛙!""小猪!"……,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讲添加法时,在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鹊,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可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采取面批,个别辅导
美术教师任教的班级多,任教的人数多,而美术是非常人性化的课程,它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答案。学生就自己的体验和作品进行广泛的交流,相互评价和鼓励,取长补短,教师此时可尽量将"球"踢向学生,让学生互相评价,活跃气氛。但是,教师为了对学生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倾听他们自己对作品的解释,从而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今的教学情况下,美术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面批,对学生更有积极的意义。作为教学手段,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课堂教学更具兴趣性和丰富性。无条件的也要自创条件:如实物挂图、模型或实物等。大胆打破教学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勇于激发学生的多角度绘画兴趣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绘画知识。要注意多激励、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之才。对绘画才能真正感兴趣,对创新才有激情。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我们应该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她们的绘画兴趣。现在学生普遍喜欢上美术课,认为上美术课心里没有压力,而且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有部分学生 强烈要求参加美术课外小组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比赛。近年来,有不少人获了奖,有些还升入了职高美 术班,成为学习的尖子。
5.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
做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美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学生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比如在讲《天然的斑纹》时,我准备了各种不同材质的物质(毛巾、绸缎、钢条、塑料书夹、贝壳、石头等)放在一个盒子里。首先向全班宣布:"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好吗?"学生一听到做游戏,干劲就上来了。接着我请同学到讲台来,先把眼睛闭上,然后让他们摸摸,并猜一猜自己摸的是什么,有什么感觉。这时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很快,学生就摸出了是什么,而且还会根据不同材质给自己带来的感觉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解决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机理带给自己的感觉。
总之,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钻研教材,尝试新教法,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使课更精彩。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并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天台山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沉淀深厚。综观天台山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从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始到现在,总体的旅游接待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可是,近几年来,旅游发展停滞不前、景区没有深化、服务没有差异化,相比周边地市,令人担忧,自叹不如。
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吸引物缺乏个性和强吸引力,旅游开发不够整体性、体验性。那么,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使之长盛不衰,提升旅游生命力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山顶文化
中国传统“龙脉”即山脉,就是把昆仑山作为山水文化的祖山,山山相连,无论哪一座地方名山,都有它自己的山头,自己的顶。我国各地名山都是因顶而名扬四海。如峨嵋山的“金顶”、泰山的“玉皇顶”、黄山的“光明顶”等等。
同样,天台山作为全国名山,来天台旅游的客人都希望能够到山顶一览群山风光,也是自己对大自然征服的一种表现。华顶即“花顶”,原为天台山之顶――主峰,其文化内涵非常的丰富。顶上有台,为“拜经台”,因佛教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在此拜读“楞严经”而得名。这里还是观日出的绝佳处,清齐周华写有“金霞缕缕,间以清气,日轮欲起,如金在熔,摩荡再三,始开天际”。在这里可以看到天台山的七十二座山峰组成的莲花。
天台“山水神秀,佛宗道源”是名副其实的。可是目前山顶上建造了雷达站,属于国防军事基地,游客不能到达。原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已不见踪影,以至于佛教天台宗文化、观日写意文化、唐诗之路终点等就无法得到应有的体现。
由于难以登顶,近几年,华顶景区环境虽然相继建设完善,可是山头文化一直没有做,道教养生、书法源头、茶文化源头等没有更深的挖掘。因此景区还是半冷不热,效益不高。
那如何把这些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带动旅游发展。创造旅游的一个新起点呢?本人认为可以换一条思路,避开原有华顶“雷达站”,在边上的“二望”或者“学堂岗”等地方寻找,重新规划一个山顶。在那里建设“拜经台”、“望海尖”等山头文化内容,使天台山顶名副其实。以达到一种“不到华顶,不算游天台山”的效果。
二、物化济公形象
济公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出生于天台,对天台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目前在永宁村兴建的济公故居、在赤城山修建的济公院等,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济公是天台人,可以供人参观游览而已!
那么我们如何提升其文化的参与性,让其影响深入到下一代人心中?今年是济公圆寂800周年,世界各地信仰济公的入都会来此朝拜,现有的济公故居肯定容纳不了这样的大型滔动,赤城山的济公院也承接不了。济公院的建筑属于小品建筑,设计上比较高雅,而济公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人物,不仅要让客人欣赏、品味,更重要的是让客人参与,并从中体验哲理。
鉴于发展的需要,建议把整个赤城景区规划成济公文化园,展示济公的各种文化内容。在天台,济公不但是佛,更是人,要解开游客的谜团,让客人知道,济公出家前是什么样子的?如济公童年、少年、青年时的各种生动典故,根据史实编著济公传说,最好是拍成电视剧,让客人亲身观看、接触。并把与济公有关事件编成参与性的活动,把济公身上的帽子、鞋子、扇子、佛珠、酒葫芦等物品具体化,让游客可观可触可操作。
三、开发养生资源
天台是中国道教南宗,即“金丹派南宗”的祖庭,该宗主张性命双修的养性思想。其实就是研究人类养生长寿的一个门派,他们主要是通过炼丹、服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道教徒们修炼的所谓“丹”,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各种药材及各种药材的组合与服用,再配以时空的浸涸,最终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历代众多的养生高人,在此创造了卓有成效的养生方法,并撰写了精彩纷呈的养生著述,是不可多得的养生胜地。因此天台的养生环境得天独厚。
天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森林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众多的中草药材,特别是一些珍稀的石斛、乌药、九精干、黄精等,适合做成药膳相关的养生宴会。
同时。也可以开发出各种地方菜如:黄花菜、地钱、凤尾草、野芹菜、芥豆干、洋芋干、笋茄等,这些菜既生态又环保。还可以深度挖掘一些保健菜肴:如金樱子、白茅根、苎麻根、狗脊、女贞子等等。把这些生态、保健、药膳运用到商务、休闲及疗养的酒店或农家乐旅游中去,让客人看到、尝到、带走我们天台山的“仙丹”,只有这样,经济效益才会产生,地方资源才算充分挖掘了。
四、融入体验文化
在旅游的过程中,有了参与,才有体验;有了体验,才有感受;有了感受,才有永恒的回忆!
天台索有“围棋之乡”之称,涌现出了许多名人,如“棋王”俞斌;马晓春、袁卫红等国际棋手。天台还是“体育先进县”,武术之乡,武术内功专著《易筋经》,中国气功四大经典之一的《悟真篇》都出自天台;还有最具地方语言特色的“天台乱弹”等等文化。如能将这些文化设计成参与性的活动,让游客在游玩中体会到天台地方文化,了解各种文化的内在底蕴。那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画派的形成对地方绘画的发展贡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画家辈出,形成了各种绘画风格和流派,创造了无数的艺术珍品,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放异彩。
绘画流派简称画派,所谓画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内,由一些思想认识、艺术见解、审美情趣、绘画风格和创作方法等相同或相近的画家构成的群体。
画派是绘画发展的产物,是绘画走向成熟的表现。在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没有画派的,因为那时绘画作品往往是人们集体的创作,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画家及绘画思想,因此也就没有形成画家个人的艺术风格。南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所说的:“格高而思逸”的“格”,即指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创作的独特标志,是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色,也就是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风格是流派产生的前提,没有画家的艺术风格,谈不上什么绘画流派。
在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画派的产生、发展与衰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原因,也有画家主观的原因;有社会上经济、哲学、宗教、科学及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艺术上的原因。有些画派的成因与政治方面关系比较直接,有些则比较疏远;有的可能主要表现为绘画风格上的斗争;有的可能各种因素兼而有之。不管何种原因,他们的产生,是绘画发展和繁荣的表现,显示了画家在不断探索、开拓艺术道路。各种画派之间在自由竞争、相互促进中各树一帜,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二、龙眠山与李公麟的“龙眠山庄”
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内容,都是植根于民族特定的生活环境、地方民俗传统的特征、山川名胜的地理特征、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传承等赋予它的境况所造成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感情的思想,所以说变化是永恒的,尤其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绘画艺术。桐城地居皖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这两句话即是形容大别山在桐城的主脉龙眠山的,《桐城县志》载:龙眠山自华崖山大徽尖派生,呈人字形向东南倾降,一经猪栏寨至黄草尖,长12公里;一经纱帽山至县城东北部的凉风尖和银皮树岗,长14公里,此山蜿蜒深秀,为皖北名山。
龙眠山秀美恬静,清潭叠障,怪石时见;红叶落径,雪泥鸿爪;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雅士,或于山中筑山庄以养性,或于溪边建别业以怡年。尤其有宋以后,文人雅士踏歌山中,举杯邀山月,临溪赋新词,对景描画图,更使龙眠山遐迩闻名。据《安庆府志·山川》载:“龙眠山擅江北名山之秀,宋李公麟归老于此”。清张若驹《李伯时龙眠山庄图》诗云:“伯时先生任风雅,以身入画画龙眠…….”以画家的眼光看,龙眠山就是一幅画了。当年李公麟在诸多名山大川中,之所以选中龙眠山作归老之所,原因或许有二:一是乡情难舍,落叶归根;二是龙眠山风光殊秀,如诗如画。于是老画家便到龙眠山来,建一座“龙眠山庄”,收山中诸景,作《龙眠山庄图》,真是个以身入画画龙眠了。
三、李公麟的“白描”技法和画学品格对桐城“龙眠画派”的影响
宋代人物画,起始时一直在前人窠臼里无甚发展,直到安徽画家李公麟出,才改变了这种局面。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云:“北宋人物(画),至(李)公麟而始脱吴道子之范(樊)篱,岸然自成一代之代表作家。”实为确论。李公麟无疑是宋代人物画的“群龙之首”。他在艺术上自创一格,使白描人物成为一个特殊的画种,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李公麟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对后来桐城“龙眠画派”的产生取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山人,安徽桐城境内龙眠山人,此时宋时桐城属于古舒州。与李公择、李公寅号称“龙眠三李”,宁熙二年(1069)举进士,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御史检法、朝奉郎等职。元符三年(1100)因患右手麻痹病,辞官归宿故里龙眠山,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居京师十年,不游于权贵之门,只与文学名士相善,遇佳日,则载酒与二三友人访名园荫林为乐。他与王安石友好,这有《王荆公骑驴图》为证;也与苏轼、苏辙、黄山谷、米芾、王诜等名士相善。苏轼曾为《龙眠山庄图》题跋,苏辙作《龙眠山二十韵为李伯时赋》,黄庭坚有《龙眠山》诗等等。李公麟自幼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士大夫家庭,少时就藏古博今,对古人用笔的意趣理解得颇为深刻,他有广博的学问和精到的见识,对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及前代高手名画,集众家之所长,而另成一家之风,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其“白描”技法更是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世画家;他精湛的画技,勤奋刻苦的精神,创造了大量的不朽画作,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
通观李公麟的作品,他创作的题材极为丰富,作品的数量众多,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佛道仙鬼、山水楼阁以及鞍马走兽、杂画,无不涉及,尤以人物为最。在他三十多年的绘画创作活动中,作品众多,仅《宣和画谱》就著录有皇家收藏107幅之多。可是因年代久远,遗留在世的作品,寥寥无几,其中大部分为当时或后人的摹本,例如作品《莲社图》、《九歌图》广为世人传颂,但就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仍能从中领略到其深远的立意和精湛的技法。
回眸李公麟的画学历程,大致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即“转益多师”的阶段和师法自然、独创一格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他主要是学习传统,师法古人。由于他家藏“法书名画”甚多,给李公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古人画艺的机会。少年时“即悟古人用笔意”,精心临摹过顾恺之、阎立本、李昭道、吴道子、王维、韩干等名家画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牧放图》,就是他不畏繁难,精心临摹唐代韦偃作品的证明。这幅画画马千余,牧者百余人,结构宏伟,气势非凡。虽是一幅临摹作品,却是李公麟前期画技之代表作,也是他转益多师之后,对前人作品的再创造。即使是画马,李公麟也没有在师法古人的阶段止步不前,而转而进入了他师法自然的第二阶段。
叶梦得在《石林避暑录中》说:“李伯时初喜画马,曹(霸)韩(干)以来所未有也。曹辅为太仆少卿,太仆寺有廨舍,国马皆在其中,伯时每过之,必终日纵观,有不暇与客语者。”由于李公麟这样终日观看写生,以至于引起了养马人的惊恐,生怕李公麟把御马的“神”给取走了。他这种以马为“师”,师法自然的精神,自然能给李公麟超越前人提供登天的云梯,使他步入独创一格的阶段。亦如苏轼诗评“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由“转益多师是汝师”到师法自然,“下笔生马”、“几夺造化”,便使李公麟绘画艺术全面成熟,达到独创一格超越前人的高度。李公麟于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杂画等,也无所不能。《宣和画谱》认为,李公麟数门之中“尤工人物”,是“独步当时”,“映照千古”的第一流大画家。古人云“画莫难于白描”,纯以线条的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诸特性传达画家对客体的审美把握,构筑超凡脱俗的艺术世界,把中国画“线的艺术”品格发挥极致,成为高雅精美的画种,如果没有李公麟这样超绝的技术功夫,没有对民族审美精神和文化意蕴的深刻理解,是实难办到的。李公麟前承诸贤,又独创一格,在中国绘画史上树立起白描画的一面旗帜。如《罗汉像》画,他把罗汉处理成温文尔雅、秀逸端庄的文学之士;而在《长带观音》中,观音的“绅带特长一身有半”,像一位活泼飘逸的人间少女;特别是《维摩诘像》,如果除去头上的光环,便是现实中心地高洁的文人雅士的形象;身边的天女,则完全是当时名门小姐的模样。更耐人寻味的是,在《维摩演教图》中,维摩诘分明是一位面带病容而精神矍铄的老者,一位学养很深、德高望重的有道君子。他以手作势,侃侃而谈,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贤士名师。在他的面前,不论是文殊菩萨还是法侣、天女、神将都洗耳恭听,十分专注。在这幅画中,诸神皆盘腿而坐,敬听维摩诘宣传大乘教义,而“维摩诘”却坦胸露腹,依椅伸足,自由潇洒得犹如竹林名士。这幅画从根本上颠倒了神人关系,使人处于中心位置。人的地位、人的精神、人的气质都远远超越于众神之上。这种对士大夫人格的诗意张扬,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魏晋名士个性解放的延续,也是士大夫知识分子对神权的调侃。佛语《心经》云:“色即空,空即是色”,即色即空,淡去色相而得色之灿烂。我们在放宽心神,以宁静淡泊的心境去品阅李公麟的白描作品时,初望之,如雾中观花。细端祥,则渐品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意趣与境界。它是一种从形式向精神境界的转换——一切喧哗的、狂乱的情调在此都已被净化了。
中国的艺术可以说从上古、中古到近古发生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转变。中国绘画从宋代开始进入了,表现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简约玄远的诗意境界,而艺术精神和艺术语言的变革也随之而来,而李公麟是将这种平淡的境界运用了极致。平淡是真情、真我,是一种无言的美丽与魅力,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平淡的境界更容易让人感受到是一种难以形容,但扣人心弦的情感、意趣与境界。纵观历史长河,李公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洗尽铅华的人物白描画法,成为一代宗师。在他身后,宋之贾师古,元之赵子昂、张渥,明之陈洪绶、丁云鹏,清之萧云从诸名家,皆师法李公麟,并取得相当高的成就,但未见“青于蓝”者。清代以来,以萧云从为首,又有范景似、姚文燮、邹溥、沙馥、王鉴、俞宋礼、方维仪、华胥、吴友如等皆师法李公麟,并取得“酷似李公麟”、“龙眠后身”、“龙眠复生”之誉。可见李公麟在画学上影响深远。
四、桐城“龙眠画派”的形成与传承发展的研究价值。
由于社会的变革、生活和情感的变化发展,促使艺术也必然相应的变化和发展。桐城的绘画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继宋代李公麟之后,桐城历代画家达130余人,可见桐城画家群,是仅次于新安画派的画家群落。一个地域流派的形成不是偶然、随意的,它是该地域所处的文化背景抑或经济、自然环境有关。不仅方以智、方享咸、姚文燮、张敔、张若霭、张若澄、姚元之、张祖翼、姚康之,这样的大家出现在桐城,还有方若徽、张乃轩、方观承、方维仪、阙岚、张文伯、马其日韦等人,可谓陈容强大,名作纷呈。而且出现了一姓之内,一家之中,画家丛生的现象。如方姓画家便有20余人;张姓画家便有十余人;姚姓画家人数亦不少。到了清末民初乃至现代,桐城画坛仍人才济济,成就斐然。如清末秀才姚达之,工书善画,为时坚所推崇。姚沧客,上海美专毕业,曾留校执教,后一直在安徽大、中院校教美术,毕生研究宋代名家绘画风格及恽南田画技,创造自己的风格。曾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刘海粟等著名画家为其订:“桐城姚沧客花鸟润格”,时评颇高。
还有金家庆,苏行筠,姚京受,潘淇,徐观等人,或以画名,或以书显,均有时望。当代光元鲲,毕业致力绘画,所画猛虎与雄狮,借险山巨石扬威,令人惊叹,人称“光老虎”。亦擅写花鸟草虫,赖少其评曰:“取法远承徐熙、黄荃、林良,近习近代画家之长,博览广记,取精用宏,推陈出新,自成一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