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09:0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情感天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阵细雨,影婆娑。红颜易老,心底总有思绪千千绕。我们有时找不到来由,也找不出结果。雨,总使人容易产生愁绪。这愁因雨而起,却不一定随雨停而止。人生路漫漫,心语千万万。任何一种景象,都能勾起我们内心的那丝弦。轻微的,不动声色的,却令人震撼不已。有些话,我们说不出口,也不知如何说出口,更不想说出口。因此,世间多了一样令人欣慰的东西——文章。
我们在纸上肆意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如此,便可在心灵上得到一丝丝的慰藉。有人说,文人总爱无病。其实不然。有些东西,用语言甚至表达不出来,从而想到了把内心的话写在纸上。从此,文字有了容身之所,我们的情感也得以留念。那一字一句是文人用心雕刻的艺术品。一起一落之间,是文人情感的跌宕起伏。
雨,是没有感情的。可为什么我们要赋予它人的情感呢?也依旧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罢了。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有太多太多的感想,人生让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感慨罢了。
如果说,不把愁思依附雨上,那么,我们那些莫名的愁将无从说起。骤然脱口而出的“愁”便是唐突了别人,暴露了自己。唯有把“愁”通过雨才能表达出那绵绵不断之感。也因此能得到一个能够聆听我们愁绪的挚友。
虽然,它不能懂得人的情感,但我们可以倾心所想的畅所欲言。我们在这时需要的是聆听者,而不是交谈者。
一杯清茶雨后,袅袅白烟上云霄。雨后便是无迹,我们也暂时掩藏起自己那片小小的情感天地,去从容地面对人生。
内容摘要: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情感和激感的艺术,从美学的角度和音乐的表现形式上看,音乐情感的表达与一定的艺术形式往往是密切相关的,而民族情感正是音乐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也是确立音乐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把民族情感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中心。
关 键 词:音乐 音乐教育 音乐情感 民族情感教育
在艺术王国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情感和激感的艺术。由于音乐音律的运动形态与人的情感运动形态有着一定的同构、对应关系,所以,在情感的抒发、表现方面,音乐的强大优势是其他姊妹艺术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从美学的角度看,音乐不是情感,可它却是情感的最佳载体;音乐不能揭示情感产生的原因,却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存在着主体感受的个性差异性,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审美感受赋予了人们以充分自由的想象和幻想……以上观点不是对情感论和音乐学的简单认同,它客观说明了音乐与情感的辩证依存关系,也概括了音乐的某些基本属性。
从音乐的表现形式看,情感带有一定的先天性遗传因素,喜怒哀乐无须传授,人皆有之。但是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人就有了双重的品质,人类才有可能使音乐升华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情感。
当然,情感的审美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和丰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和完善品格,通过特有的潜移默化方式促使道德、理智等高级情感的形成,“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离开了情感,音乐的审美就不可能实现。人作为世界的主宰,其情感天地是无比丰富和广阔的。当这种主体品格纳入音乐审美教育范畴后,就应因势利导,使情感向高品质方向发展,而民族情感正是音乐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也是确立音乐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
综合前述,民族情感不是个人的心绪反映,而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的不同信仰和民族精神也不相同,这种精神是不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当它融入音乐文化之后,就升腾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所以民族情感在音乐教育中的归属,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更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开拓华夏文明的艰辛历程中,铸成了以勤劳、勇敢为主体的民族性格。它包容着艰苦朴素、自强不息、自尊自信、诚实善良、反抗侵略等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在时期,民族的觉醒、奋起、自救更迸发出爱国主义激情的火花,把民族解放的火焰在神州大地熊熊燃起。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民族情感的主旋律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显现。
音乐情感的表达与一定的艺术形式往往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或诸多民族民间音乐门类。在表现手法上和工具上,无论是节奏、音阶、调式、旋律等音乐要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相互依存和互补。作为炎黄子孙,要热爱中华音乐文化,尤其是音乐教师更要把热爱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己任。只有自己满怀炽热的民族情感,才能以民族音乐为中介去点燃学生的民族情感之火,也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不能只重视外来的,轻视民族的,要善于总结我们民族音乐的经验,在音乐教学法研究上增强民族自尊心,做到以中为主,吸取西方先进的、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科学方法。例如我国民间的“口传心授”就是一种颇有价值的音乐教法,它不仅蕴涵着直观教学的科学道理,而且是对音乐美感和音乐审美心理规律的遵循和张扬,不能以不利于学生识谱为由予以否定,应该有选择地推广使用。
要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民族文化营养滋润、培养民族情感。创造一个良好而浓郁的民族音乐社会氛围,以配合音乐教育,加强青少年的音乐母语熏陶和教育。各种传媒应以健康多彩的优秀民族音乐节目为宣传主流,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至于音乐职业类院校,更应当把民族性和实用性、师范性列为办学方向,通过课堂设置、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措施,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把民族情感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中心,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和教师。
总之,要想使民族音乐教育真正振兴起来,以实现民族情感的复归和精神振兴,我们必须坚持全方位、多渠道的综合教育,使我们民族的旗帜高高升起;必须掌握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把民族情感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职责。
1 天涯社区
想打发时间?上天涯准没错!全球最具影响力论坛之一,时尚资讯、娱乐八卦、情感天地……应有尽有。我们办公室入均泡在这里的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这里太让人振奋了。心血来潮的时候,注册一个马甲,晒晒你的婚纱照、蜜月行,陈述一下你的恋爱史,找找旅游最佳路线,看看天下的奇闻异事,快哉!
2 滴嗒猫
嘀嗒猫简直是80后小主妇的时尚标签啊――工作不爽了,上嘀嗒猫狂扫一番,把心爱的美食都抱回家。嘀嗒猫以经营体闲食品、饮料冲饮、滋补保健、粮油干货、方便食品、调味品、地方特产以及进口食品为主,吸引了上百个知名品牌进驻网站,成为中国最具人气的食品购物网站。除了低价、返利和品质保证外,7天无理由退换货承诺更让你吃得放心。
3 新浪徽博
用一句话记录生活,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微博,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开通微博,那你就大大的OUT啦!别说你为了保护隐私就不上微博,看看当红的明星,王菲、刘翔、李嘉欣、韩寒,哪个没有微博?
4 淘宝
如果要盘点淘宝的辉煌历史,恐怕离不开办公室的白领大军。大部分白领第一次在网上购物,都是从沟宝开始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白领都不屑去淘宝了,因为上面掌柜太多,良莠不齐。不过,只要你用心,还是能挑到价廉物美的货品。那些厌倦了朝九晚五生活的白领,有不少还想尝尝当淘宝女掌柜的滋味呢!
5 开心网
如果问哪个网站可以像男人痴迷游戏那样吸引办公室女同事,那就是开心网!说实话,我真觉得偷莱游戏太弱智,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弱智正好可以放松身心啊!我身边的同事,六个月的大肚婆,瞒着老公、躲着婆婆半夜起来偷菜,连续作案三个月直到孩子出生,真是开心网的铁杆“粉丝”。
6 妈妈网
现代女性,个个都想家庭事业两兼顾,办公室公开谈论孩子难免让入看不上,落下旧时代女性的称号,因而上妈妈阿取经就成了时尚辣妈的首选。无论你多时尚、多现代,只要上了妈妈网,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妈,传授真实版的妈妈经,乐此不疲参与团购省点儿钱,怎么做个时尚大肚婆……有很多版本可以借鉴噢!
7 QQ
虽说这年头QQ已经普通到上至80岁的老太太、下至3岁娃娃都会用了,但是办公一族仍然离不了它。和远方的同学聊聊天,给小恋人发发暧昧短信,向工作客户传传文件……省了传真省了信纸,低碳又环保。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欣赏就是通过听觉去感受一首歌曲或乐曲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美,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若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可参考。
第一,转换角色。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带给学生以欣赏艺术的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补充,师生共同讨论。
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当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的,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喧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未落,大部分学生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积极展示艺术魅力的体现吗?一声令下,教室欢腾一片,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歌声,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喝彩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的情感天地。
第二,设疑解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激发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阳光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到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再者在学习戏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录像、听唱腔、见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等,通过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我认为全面推进新课改,有效渗透新理念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艺术和方式,其实质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探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艺术形象的魅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升华,不断提升学习音乐、感受艺术的兴趣和情感。
关键词:音乐;乐教;琴道文化;诗性关怀;艺术智慧
中图分类号:J632.31文献标识码:A
古琴是中国古代艺术殿堂的瑰宝,也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符号化象征。透过音声的演奏和表达,具体的古琴形制完全可以显示出形上之“道体”,将人带入诗意般的人性化艺术境域。或者说“道”的世界能够在琴音中显现出价值和意义,给予我们一个活生生的美与善汇聚合一的实存感觉经历。形上之“道”透过感性形式的“琴音”而显现,感性形式的“琴音”就是形上之“道”的存在方式。因为“琴音”不是纯粹的“声音”,它携带着意义和价值,本身就是“道”的存在,是实存生命的诗化自觉和吐露,甚至古琴的形而下的形制法象也暗合着“道”的信息,如桓谭《新论・琴道》所说:“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注:参见桓谭著《新论・琴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3页。)古琴在这里不仅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而且更是天地精神的象征。古琴本身及其艺境化的音声,正是以“道”的存论方式,通过心灵的诗化“言说”,展示了中国人对“通神明”、“合天地”的永恒历史性追求。
古琴虽然是人的“作品”,但从“万物一体”的角度说,或者从中国文化的视域看,仍然是“道”而不是“人”,才是古琴的存在论依据。人虽然不是古琴的存在论根据,但古琴及内涵于其中的“道”的意义,却只向人显现或展示,要通过人来领悟和体会,不能离开人的“人文性”活动,尤其人的交往性“理解”和“沟通”活动。与动物只有演进自然史不同,人文活动必然有自己的“历史”。而古琴作为人的“作品”,自然也可以追问它的起源,考察它的流变,于是它也拥有了自己的“时间性”和“历史性”,成为人文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长途跋涉的“心路历程”,以无数的缘聚缘散的方式演绎出丰富的文化事象,开启了人世间追求精神超越与心灵自由的艺境般的光明。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一方面说明音乐艺术需要通过欣赏者(他人),才可能在历史文化中保存和流传,从而成为历史文化中的真正存在。因此,历史也可说是不断创造和保存以古琴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精神的历史,是历史性的人群不断丰富和发展古琴及其他优秀精神文化的历史;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了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追求“知音”的文化努力方向,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音乐的意义只向能欣赏它的人呈现,只为与演奏者同发于一境界的欣赏者和理解者打开,甚至只为“知音”而存在。聆听不仅是听见了它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它的“意义”。伯牙与钟子期正是在音乐艺术上同发于一境界的典范。他们不仅以演奏与聆听的方式实现了音乐的存在,而且也完成了活生生的精神生命与心志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以理性为中心的理解性“交流”,而且更是表征心志意向的情感性“交流”。“交流”并不局限于人的世界,甚至可以扩大到其他一切“有情”生命。《荀子・劝学》便说:“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注:参见荀况《荀子・劝学》,见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页。)音乐既然能够为一切知觉现象的存在所感知,也就有可能产生感应或感通的效果。这是对音乐不可思议力量的赞叹。虽然我们不能说“流鱼”、“六马”就是“知音”,也不能说它们就“理解”了音乐的“意义”,但我们却必须承认它可以“听”到琴瑟的“音声”,能够从中获得与本能性的生命节奏相应的“”。果如此,则具有灵性心灵和生命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天地,又怎能不为音乐所撼动,不在音乐中“移情”忘我,并在强烈的共鸣中呈现率真的“天性”和本真的“性情”呢?嵇康《琴赋》便说:
“性e净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是故怀戚者闻之,则莫不[XC;%40%40]懔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其康乐者闻之,则愉欢释,\舞踊溢,留连澜漫,爨逯杖铡H艉秃跽咛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是以伯夷以之廉,颜回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甚。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 (注:参见嵇康《琴赋》,见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06-108页。)
自“琴乐”出现的第一天起,它便参与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创造活动,以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开辟了广阔的美善合一的艺术主体世界,从而滋润了无数的心灵,陶冶了无数的人格,点化了现实世界,移易了社会风气,展示了一个丰富充沛的情感天地,建构了一个深邃幽弘的精神境域。但有必要强调的是,无论情感的天地或精神的境域,甚至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存在,在中国人看来,都有必要依据能够涵盖万物并使其调适畅遂的“中和”精神,来加以培养、润朗、化育或提升,使每一生命存在及其所展示出来的人文丰姿,都无不具有“性e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的欣荣景象。琴道发展的根本路向就是“致中和”,以“中和”的精神总摄一切存在,开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既超越又日常的意义世界。至于“文”“质”相宜则是最基本的要求,“乐而不”、“衰而不伤”当为最根本的原则。透过古琴艺术及古琴艺术实践背后的人格精神,我们不难看到尚有一个更广大的人文化的世界。艺术精神与文化精神本质上是联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完全可以作出一种诠释学上的相互解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认为古琴琴艺不仅蕴含着中国人的艺术追求和美感理想,而且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平中正、广大高明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精神。
从孔子开始,中国人就强调生命成长和人格提升的重要,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注:参见《论语・述而》,见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7页。)作为人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根据。“道”、“德”、“仁”、“艺”都可以在生活世界中落实,也都应该具化为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活方式。完整的生命存在和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道”、“德”、“仁”、“艺”四个方向的价值追求,但最高的精神超越和实存境界仍是“游于艺”的境界,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参见《论语・泰伯》,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60页。)之说,便清楚地点明了这一点。无论“诗”、“礼”或“乐”,都是培养君子的人格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教”的根本即在于可以吐属抱负、显发性情,学诗乃是吟咏性情、表达心志的最好方法。学“礼”则使人进退有节,把握好交往行为中的分寸感或妥适感,确保人文活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维护人格的独立和尊严,背后的精神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人间亲情与温情,因而“缘情以制礼”必须成为“礼”文化的一大根本原则。“乐教”的目的更是要澡雪精神,发抒心曲,沟通人类心灵,谐和人类情感,所以进入“乐”的境域才算“学”的完成,也才算“教”的成功。“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礼教”可以规范举止行为,“乐教”能够转化身心习气。尤其在仪式活动中,更是“诗”、“礼”交映,“礼”、“乐”互显,表现一种非常强烈的实践性力量。孔子特别赞叹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注:参见《论语・先进》,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57页。)的人生理想。这是人的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和谐生命的实现,更是“游于艺”超越精神的现象学描述。有趣的是,道家也极为重视“游”的精神,《庄子》开篇即是《逍遥游》。《在宥篇》则说:“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住。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注:参见《庄子・在宥篇》,见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6页。)儒、道两家都强调“游心”的广大与高明,都把与天地同体浩然流行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是儒家的“游”必须以“志道”、“据德”、“依仁”为前提,透过“善”与“美”统一的境遇,人才能在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中优游自如。儒家用艺术的方式给生命和存在以意义。存在的意义可以通过存在论的体验来领会,也可以通过知识论的认知来把握。所谓“游”便是同时领会和把握存在的艺术性和现实性,是既“超越”又“在世”的“游”,“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游”,使现实审美化和人性化的“游”。而道家的“游”则是“超越”而又“超脱”的“出世”的游,“出于四海之外”的“游”,“仙仙乎归矣”的“游”,凌空步虚、遗世独立的“游”,在天地间飘然高举、纵横驰骋的“游”。即使道家要“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但最后仍要“相忘乎江湖”,“相忘乎道术”,像广阔大海中的鱼一样,自由自在地“逍遥游”。
孔子一生都极为热爱音乐,曾“击罄于卫,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罄乎!’既而曰:‘鄙哉,nn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 (注:参见《论语・宪问》,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25页。)可见即使是在音乐的演奏过程中,孔子也融入了他的人格节操,寄寓了心存天下的深意。我们既惊叹“荷蒉”者透过音乐知觉现象判断孔子志向愿力的正确,同时也深入地了解到孔子走的是一条与归隐者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孔子并非不能“入境”者,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以及“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参见《论语・述而》,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41页。)的喟叹,都表明孔子已进入了物我浑忘的音乐“道境”,不仅身心皆为此“道境”所化,而且生命也完全与音乐合一。孔子曾师从襄子学琴,经历了由“曲”(熟悉乐曲)到“数”(熟悉技艺)、“志”(领会人文意蕴)、“人”(感通人格生命)(注:参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标点本,第1925页):“孔子学鼓琴,十日不进,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以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问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问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问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选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望如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准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即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超越的过程。从孔子学乐的过程不难看到,音乐诠释学所蕴含的意义由于智慧心灵的领悟而得以全部敞开,最后的结果便是“艺术世界”与“人格世界”合为一体的尽善尽美境界的达致。艺术的“生命化”和生命的“艺术化”同时成为存在的两个方面,艺术深刻地“见证”了一个“活”的人格世界,人格也通过审美对象“召唤”出一个“活”的艺术世界。
继孔子之后,以琴乐寄托生命理想的文人雅士,可说是代不乏人。嵇康便说自己“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注:参见嵇康《琴赋》,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83页。)。白居易《好听琴》诗则云:“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欧阳修更说他“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 (注:参见欧阳修《三琴记》,刘德清、刘宗彬评注:《唐宋家文集・欧阳修文》(上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文人雅士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生活绵延了琴道文化,也维系了精神价值和人格理想的传承不坠。音乐不仅抒发了幽遐独邃之志,而且也倾吐了寥廓闲奥之思,既展现了存在的本真性内蕴,也丰富了生命的精神性意义。
音乐与诗相邻,也与哲学为伴。古代志士仁人用琴音点染了人的心灵,也激发了生命创造的热情,既洗净了尘凡的卑陋,销融了世俗的孤独,更开辟了一个“诗”(艺术)的国度,拓展出一个“思”的世界。古琴不仅凝聚了中国古代无数杰出人士的心灵与智慧,代表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情操和精神气质,而且更象征着中国文化特殊的美感经验和艺术才情,显示了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与审美意趣。琴道文化的存在及其绵延不绝,表明中国文化始终对人有着强烈的诗兴关怀和艺术智慧。诗兴关怀的本体依据在于生命中本有的“诗情”与“才情”,内心的一念之仁、一念之诚、一念之心不一容已,便是人的最本源性意义上的本体论的“性情”。本体论的“性情”通过艺术而使自己成为审美对象,于是“性情”便成为具有艺术形式和主体特征的“诗情”与“才情”。这便是儒家长期毫无疲厌地开展“诗教”和“乐教”的心性论基础。严格地说,“诗教”和“乐教”本是不可分的,“诗”与“乐”分途独立发展乃是后来才出现的文化现象。“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注:参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第1963页。)。可以“弦歌”的“三百五篇”既是“诗”又是“乐”,因而至少在先秦,“诗教”本质上即是“乐教”,“乐教”的吃紧处也全在“诗教”。二者共同代表了中国文化对人的生命本质的诗兴关怀和艺术体贴,并与“礼教”合为代表中国“礼乐文明”的圆足整体与象征典范。从这一意义看,也可说中国音乐不仅具有哲学的精神气韵,而且也内涵着诗一般的灵感性质。
“乐教”的本体论依据和存在论来源,本来就根植于人的真实,离不开人的真性情和真精神,因而最能表达人性的本质和心灵的向往,“言说”生命的韵味与存在的节律。如荀子所说: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L,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之气无由得接焉。” (注:参见《荀子・乐论》,见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52页。)
音乐不是从生命外部添加进去的东西,而是与生命同体的现象学显发。真正优秀的音乐只有在人的真性情、真精神中才能存在,或者说从人的真性情、真精神中沛然涌出的音乐才是真正优秀的音乐。音乐使真性情、真精神得以敞开和流溢,而真性情、真精神也可以转化为音乐并使其显现和展露。真性情、真精神充实和丰富了音乐,音乐也诗化了真性情、真精神。音乐开拓了一个真性情、真精神的世界,既使人的生命获得实存的突破和超越,同时也使自己化为客观的社会存在――即真性情、真精神音声化、艺术化的客观社会存在。因此,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音乐及音乐所开启的世界来启发和陶冶人格情操,开展中国文化一贯重视的与“游于艺”关系最大的“乐教”工作。
从生命内部向外显发的音乐,当然也会以外在的形式深入生命,打动人心,净化人性。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注:参见《乐记》,见《十三经注疏・礼记》,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527页。)。“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注:参见荀况《荀子・乐论》,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第253页。)。朱熹也认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乐之教尤亲切,……久之,都换了他一副性情” (注:参见《朱子语类》,卷九十二《乐》(第6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48页。)。“乐教”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直透心灵的微妙幽隐之处,激发起最深邃的精神情感,契合最高贵的人格境界,唤醒最本源的生命气质,使心灵与音乐浃然合一,淌洋在璨溢的美境之中。当然,透过充满了价值与意义的乐调与节律,人所成就的不仅是自己的美感生命,更重要的是还成就了自己的德性生命。原因是“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注:参见《乐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36页。)。“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注:参见《乐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29页。 )。这里所说的“乐由中出故静”的“静”,代表了生命最本源的“未发”状态,也是“道境”如如自然的存在状态。但“静”并非就意味着死板枯寂,“未发”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转化为“已发”。“静”包孕着活泼泼的“动”,内涵着无限的“动”的力量,饱含着创造性的勃勃生命劲气,既是“动”的势态的内在聚集,也是最高的“动”的无形汇敛。因而真正优秀的音乐必然从代表人性本真状态的“静”中外显涌出,将“未发”与“已发”融成一片,并展现出诗化般的“中和”精神,以“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的方式,直接打动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性情。越符合人的天性的音乐,就越具有化导人心的无形力量。音乐不能有“伪”,“虚伪”不仅不能产生音乐,而且也意味着心灵秩序的紊乱,社会文明的腐败。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就是要让人回到人性的“真实”,同时也使人在不断的依体起用的心灵净化活动中,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德化”的存在,获得“止于至善”的智慧或与道德合一的圆融归宿。如果再辅以维护群体整体存在秩序的“礼教”,完全有可能将人类带向“揖让而治天下”的理想境地。在这一理想境地中,如果用“乐教”来作符号化的代表,则象征着无限的精神自由,或者说人类已成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如果用“礼教”来作标志性的说明,则象征着最高的秩序化文明,或者说人类已进入了无限和谐的秩序化世界。既无限自由又完全合乎人文规范,这便是最高的“礼乐教化”境界的达成。“乐教”的目的性价值预设,亦即它所向往和所要开发的目的性境域,正是一个精神的宇宙、意义的世界和心灵的天地,让每一个体生命都能自由地创造,都能和谐地交往,都能诗意地栖居,都能愉悦地劳作,从而真正获得安身立命的意义家园,回归“天人合一”的艺术故土。
生命是要创造要完美的,心灵也是要自由要解放的。“乐教”的推行及广泛开展,正好满足了人的这一目的。因此,一切伟大而不朽的音乐作品,都必须对宇宙及人的生命有所体贴。《庄子・齐物论》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天籁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注:参见《庄子・齐物论》,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页。)天籁之所以能“吹万不同”,乃是因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冷风得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习习乎?” (注:参见《庄子・齐物论》,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7页。)人籁是人类透过“比竹”(排箫)发出的生命奏鸣曲,地籁是自然世界“万窍怒号”时发出的大地交响乐,天籁寂静无声,或者是“大音希声”,但却可以涵盖一切存有,能够以“吹万不同”的方式显示自己,同时也显示一切分殊的存在。人作为生命的自觉者和价值的领悟者,则能够游心于“吹万不同”的世界之中,一方面可以不断地领悟作为有声世界的存在论根据的“天籁”,以及“大块意气”所透露的天地消息,一方面也能够体会依据天籁发出与自己存在状态相应的音声的“地籁”,尤其是人类通过创造劳作所发出的“人籁”,从而在“使其自己”、“咸其自取”的自得自在中,发挥一己之真性和才能。正是居于对宇宙及人的生命的体贴,道家才点染出一个“吹万不同”的诗化音响世界。
儒家的“乐教”虽然强调人格精神和生命境界的提升与完善,但也重视“人籁”、“地籁”、“天籁”三者的和谐统一。这便如《乐记》所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注:参见《乐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31页。)“乐教”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像天地一样,以广大悉备的精神顾及每一个分殊的存在,使每一存在都在“合同而化”的世界中调适畅遂地生长。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天地是可以创生的天地,人不仅可领悟宇宙生命的意义,而且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甚至还能以“作乐”的方式来显示天地的精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注:参见《乐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31页。)。不仅“乐教”的存在论依据来源于天地生物之心,而且“乐道”的本体精神也取决于天地无私的本性。所以如同“人德”要上配“天德”一样,“人乐”也要上合“天乐”。“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 (注:参见《乐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37页。)。人心可以显示天心,“人乐”也能昭明“天乐”。天地的本质在于促进万物的创生化育,“乐教’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发生命的和谐生机。“人籁”、“地籁”与“天籁”,三者在本体精神上完全和谐一致。即使具体而微到古琴的形制构造,古人也认为有着与天地精神一致的法象。譬如古琴的泛音即象征天音,散音则象征地音,按音更象征人音。桓谭《新论・琴道》亦有类似的说法:
“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下狭,法尊卑之礼。”(注:参见桓谭《新论・琴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版,第63页。)
古琴的形制要取法天地及人间礼治秩序,亦即天、地、人三者必须和谐一致。这正是将宇宙生命及世间价值的体会,转化为古琴形制结构象征意义的一种最好说明。通过古琴的“既定性”形制结构及相应的音响效果,文人雅士无数次地弹奏了它所要象征的那个“可能性”世界。清人陈敏子说:
“声在天地间,霄汉之籁,生枪戎响,雷霆之迅烈,涛浪之舂撞,万窍之阴号,三春之和应,与夫物之飞潜动植,人之息怒哀乐,凡所以发而为声者,洪纤高下,变化无尽,琴皆有之。唯明达之士,能取琴之所有,以著其妙。” (注:参见陈敏子《琴律发微》,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音乐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64页。)
足证即使是一张小小的古琴,也可以传达天地万物之声,表现“人籁”、“地籁”与“天籁”的特殊意蕴。易言之,即古琴也负载着传达宇宙天地精神的宏广重任,内寓着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表征了中国人的德性性命,寄托了中国人的人文意蕴。用音乐来涵盖一切存在,使一切存在都调适畅遂,或许也是中国人对音乐的一种目的性要求,至少是他们想与天地精神打通的一种存在论预设。尤其琴音透过知觉现象展示出来的“中和”意境,在中国人看来,其本身就是天道精神的体现和落实――古琴不但能够发出音声,更重要的是可以传达意义。天地化育万物的“中和”精神,完全可为琴音所“吸收”并“传达”出来。诚如《中庸》所说: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参见《中庸》,《十三经注疏・礼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第1625页。)
真正优秀的音乐不仅能昭示“宇宙间”的本真性存在,而且也能透显“人世间”的本源性“真理”。我们既可透过音乐与自然世界“交往”,也能凭借过音乐与人文世界“沟通”。“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完全能够打并为一个“世界”,在音乐的音调和节奏中敞开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面前。“中和”精神在这里既是“天道境界”,也是“艺术智慧”。但是过分尖锐亢奋(乐而)或哀怨郁闷(哀而伤)的音乐,则会使人陷入迷狂混乱的情绪或狭隘锁闭的境地之中,违背合“天道”与“人道”为一体的“中和”精神,不仅使人丧失了本然真实的自我,而且也疏离了生化不已的自然。表面上是拥有现实世界,实际则是沉溺于现实世界,骤看似乎是宣泄“情绪”,细察实乃迷乱于“情绪”,既无法与人文世界“沟通”,也难以与天地精神“交往”。因此,“乐教”的人文价值理想,也经常与现实世界处于紧张对立之中。但无论社会发生何种变故,也无论人生遭遇什么境况,我们都不能凭一己之乐意迁就和迎合现实世界,而只能根据“中和”点化和提升现实世界。就“乐教”工作的开展过程而言,“中和”精神之义旨亦可谓大矣哉!
“乐教”的价值理想,需要施及个人生命,也要泽润人类群体。从个人生命来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注:参见《乐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44页。)。但是“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 (注:参见徐上瀛《溪山琴况》,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音乐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05页。)。由个人性情的调适安顿,想到“天下人”的性情的调适安顿,这正是中国文化一贯强调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注:参见《论语・雍也》,见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4页。)的忠恕精神,也是儒家之所以要广泛推行“乐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便是文人化的古琴,也不能有所例外: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夫遭遇异时,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谓之“操”,“操”似鸿雁之音。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 (注:参见桓谭《新论・琴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4页。)
“达则兼济天下”乃是与人类“共业”有关的最理想的人文价值方向,也是包括琴道在内的“乐教”思想的目的性价值诉求。因此,就人类群体而言,普遍的民众心理情感及相应的社会风气的疏导、转化、升华和完善,也是“乐教”需要配合“礼教”而积极展开的一项工作。有如《荀子・乐论》所说: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据《汉书・礼乐志》,“俗”下当有“易”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注:参见《荀子・乐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一方面,即对学生德育意识上的熏陶和培养。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
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
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
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
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
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
素质。
一、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
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
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我让学生在了解爬山虎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
不屈、向上、永恒,进而激发自己积极向上。在学习革命题材的文章时,让学生感受到革命者的革命主义
、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
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学生获得真挚情
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也是一块
块情感天地,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
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
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
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要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
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夜莺的歌声》,要使学生理解遭受侵略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爱国主
义情感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进一步激起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
报效祖国的情思。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
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
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
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
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
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
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例如《桂
林山水》,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便会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
境的感觉,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情。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
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所以
。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以外,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开展形式多样的
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
种语文活动如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掌握了朗读、讲演的技巧的同时,又让学生能感受到
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
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这对学生的性格特点
、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扶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
地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我通过评语,指导学
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
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课教学,积极探索,积
关键词: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演奏风格;特性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168—03
19世纪(1830—1900)的音乐,常被称作浪漫主义音乐。钢琴在19世纪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乐器。尤其是踏板能使声音延长,并柔和地减弱消失,这种富于幻想的音响回荡,最符合浪漫主义的音乐理想。[1](119)浪漫主义音乐的体裁及表现手法在钢琴音乐方面也与古典时期有很大区别。出现了诸如即兴曲、夜曲、音乐会练习曲、幻想曲、无词歌等名目繁多、前所未见的新体裁,而且许多都带有标题音乐的性质。
贝多芬的创作继承并发展了18世纪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音乐风格,并且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特征。他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音乐中的美感,又有浪漫派音乐中的真切感情,他是横跨两个时代的桥梁式的人物。
在维也纳这座城市里,舒伯特和贝多芬共同度过了30年,但他们是属于两个时代的人,政治上的巨大变动,艺术风格上的变化,以及舒伯特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性格,使他以独特的艺术个性标志着新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2](229)与刚强热情、巨人傲岸般的贝多芬相比,舒伯特更多地表现出女性化的温柔和细腻;他将自己看做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将人生看成是一系列情绪的波动。可以说,钢琴音乐中纯粹的浪漫主义气息正是从舒伯特开始的。艺术歌曲和浪漫主义钢琴小品是舒伯特创作中绽放的两朵瑰丽的小花。
舒曼有着奔放、热情和光辉的气质,脑子里充满着优美的幻想。他的创作主要是写自己的内在感情和心理变化,具有一定的自传性,深刻而细腻、丰富而多变的感情以及鲜明而具体的标题是舒曼作品的特征。
李斯特是钢琴演奏艺术与技巧方面的巨人,他首创了“交响诗”体裁。这是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抒情性、叙事性,可以表达某种诗意的管弦乐曲,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标题性。李斯特主张“标题音乐”的原则,他力图使音乐和文学、美术相联系,他的抒情小品和音画性的钢琴曲集也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部分。李斯特晚年在和声上的大胆尝试开创了通向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音乐之路。
勃拉姆斯在19世纪下半叶文学化、标题化的音乐主潮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用古典主义的旧瓶,装浪漫主义的新酒,写出了大量富于醇厚的抒情气质的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合唱作品,钢琴作品虽不是他最主要的创作体裁,却是他的全部创作的起点。勃拉姆斯的钢琴风格虽没有肖邦的优雅,也没有李斯特的光辉和华丽,但具有更多史诗般的宏伟性。
19世纪钢琴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一举登上“乐器之王”的宝座。情感性、炫技性、民族性、标题性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在表现、技术、根源和内容四个方面的特性。
一、 注重个性表现和强调情感表达
在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在19世纪已经被普遍接受,并成为时代的主流,在此观念指导下以强调个性独立、表现个人情感为特征的浪漫主义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与古典主义以及莫扎特乐曲中所表现出的乐观、理性、节制、人为的高雅等诸多特点不同的是,浪漫主义者更为注重自我感觉、自我表现与灵感,浪漫主义音乐更为侧重于将各种社会现象透过个人心理的主观感受表现出来,因而,抒情性、自传性、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心理刻画成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又一特征。这其中有代表纯主观的、但也有反映一定社会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情感。李斯特作为一个匈牙利人,高超的钢琴技巧下,蕴含着对祖国命运的真诚关注,民族的英雄和历史人物,民间音乐的节奏和音调,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鲜活的运用和反映;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深情,把钢琴的表现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舒曼的作品短小精炼,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意境;门德尔松的作品均衡典雅、清新流畅,旋律富于歌唱性。浪漫主义钢琴家用极富个性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主观的情感,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天地,成就了五光十色的钢琴情感世界。与细腻的表现手段相对应,用来指示乐曲情感特征的音乐术语也大量出现。如:激动的、热烈的、如歌的、忧伤的、可爱的等等。这些术语不仅对乐曲情感的表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体现出创作上表情达意的目的,同时,也具有了某种标题性的含义。
二、 炫技性的作品大量涌现
19世纪的社会音乐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音乐家终于摆脱了对教会、贵族的依赖,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得以独立。艺术已不再是贵族们独享的娱乐,富裕的中产阶级成为新的音乐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他们购买音乐会或歌剧的票,订购作曲家作品的乐谱,以及让自己的夫人、女儿学习唱歌、弹琴等,这些都与音乐家的收入息息相关,为了在公开音乐会上增加自己作品的听众与买主,音乐朝着华丽辉煌和技艺高超的方向走去,无论是瓦格纳、柏辽兹,还是李斯特、帕格尼尼都曾经历过这种新的生活运转方式。
李斯特钢琴演奏技艺非凡,外向张扬。1831年聆听了意大利小提琴炫技大师帕格尼尼的音乐会,深为其富丽堂皇的演奏、浪漫主义的光彩和激情所动,感到这正是自己的演奏理想,决心在钢琴上体现出来。之后对炫耀高超绝技很着迷,奇迹般地把钢琴技巧发挥到最大极限,推出如快速轮指、准确的大跳、高音区快速装饰奏法、双手八度交错半音进行等,成为“炫技派”钢琴演奏的代表人物。他把钢琴当作乐队,追求交响化的丰富性,形成奔放、诗意、热情、辉煌的风格。他的《高级技巧练习曲》以形象鲜明、技巧艰深而著称,包括著名的“玛捷帕” 、“鬼火”等。这些作品已不仅是技巧上的复杂完美,更主要是通过这些技巧表现诗意的内容,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鉴于此,我们一直主张多阅读、勤阅读,要用书香来渲染学生多彩的人生。
一、从关注课外到关注课堂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提到阅读,很多人就想到课外阅读,仿佛阅读只是学生课外生活中值得提倡的一种行为。目前学生阅读已经走进了教师的视线,但没有纳入教师的日常工作体系;阅读引导已经成为个别教师的特长项目,却没有纳入学校有效管理的质量系统。究其原因,就是在许多教师眼里,阅读还是与课外联系在一起,课堂上教师眼里还只有自己的教材教学行为,而没有学生的阅读生活。
从大语文、大阅读的角度来看待课堂,传统的课堂就需要一定的改造。从内容上来说课堂阅读的不只有教材,要给更多的阅读内容腾出时空;从目标上来说,不只是关注知识、成绩,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拓展、阅读体验都应该从课堂开始。课堂改造要做好三件事:首先,是营造阅读氛围,以乐促学,以爱培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阅读行为,让课堂成为点燃阅读激情的地方;其次,是腾出阅读时空,去掉无效,避免低效,从保证学生的阅读过程,丰厚学生的阅读内容出发,少教不教,多导多引;再次,是关注阅读兴趣,加强行动,增加体验。体验越丰富,学生的的阅读情绪越高,阅读行为就会越自主,阅读就会真正地成为一种习惯。
阅读在课堂,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阅读生活从课堂开始,尤其是多彩的儿童阅读生活。
二、从阅读教学到阅读指导
阅读是一种学习,是学生人生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尚且只能建构,能力当然也只能养成。“渐形渐成”是学生阅读能力最好的发展写照,而这又植根于大量的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之中。阅读更多的是学生学的过程,是学生自己的行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有效地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将自己已经掌握的阅读技巧介绍给学生,应该着力于兴趣的培养,方法的点拨。“阅读”是读,不是听,应该是用自己的心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阅读指导也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将智慧放在内容的推荐,形式的变化,氛围的营造,恰当的激励上。
三、从能力训练到素养形成
阅读是一种习惯,是学生众多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改变的可能是孩子的人生,涉及学生精神领域、感情世界、处世哲学。阅读不只是训练,阅读更多的是积累与积淀。阅读态度,方法可能比做阅读题时的聪明更重要。我们不反对针对性很强的阅读技能专项训练,但我们更注重学生情感、意志在阅读中的参与程度。小学生阅读于人生的意义,就像中国的传统中医健身理论,注重整体调理,注重整个免疫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头痛医头、立竿见影。阅读是长效性的,需要静心地守候,就像一位教育专家说的:我们只管在空中布云,不用管究竟哪一片云彩会下雨。是的,只要能让学生多阅读,相信满天的云彩总有一片会下雨,学生一定能欣赏到那条属于他自己的雨后彩虹。阅读作为一种学习,目标当然也是三维立体的,自然涉及到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作为母语学习的重要方式与主要内容,大到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与繁荣,小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与情感天地。我们认为只有三维立体阅读才能让学生健康发展。
四、从使用教材到开发教材
(一)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
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毕业于正规师范院校。相当一部分是1986年以前参加工作,后来根据政策转为公办教师的,他们年龄偏高,但因为家在农村,一直在教学一线。我国自2000年以后就不再分配师范毕业生,现在年龄最小的一线教师也在35岁以上,教师队伍出现后续力量不足之势。近几年,国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许多教师,并意在把他们留在农村,培养成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可这些新上岗教师大多家在城市,或只为谋求“教师”这一职务,不能在农村扎根,其在农村镀金两三年之后,就会回到城市。所以,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农村教育还是依靠老教师的迟暮之力。
(二)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使用率低
现在,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有了相对进步,农村学校的装备配置比较合理、充足,但依然有很多农村学校,特别是乡小,在日常教学中根本就不使用这些设备,使很多设备在仓库中蒙尘。这些情况造成学校无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有一大批边远农村小学,校舍仍然十分紧张,仍存在复式班现象;教学器材多是城市学校的闲置处理品,教材都改了好几版了,教具却用不上,特别是艺术领域课程,经常由于教学器材和教材不符而无法使用,或者因为教学器材太新,教师不会操作而不用。所以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整体使用率还十分低下,造成素质教育的质量原地踏步,难有起色。
(三)农村子弟还在依靠考学跳出农村
时下,“农民二代”要想离开农村的出路仅有考学,通过考学,获得学历,谋得体面的职业,才能脱离农村生活。为了前途,无数孩子们埋头苦学,挤上应试的窄桥。如果哪个学校考入上一级学校的人多,社会就会认为这个学校是“好学校”,至于这个学校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宗旨则无人问津;如果哪一位教师门下有考出好成绩者,这名教师马上就成为了“名师”,至于他是否采用“书山题海”“填鸭式”教学法,则全无人计较……一时间,“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都成为口号。社会、学校、老师、家长都以成绩单为依据,甄别好学生与差学生,并时刻耳提面命地教育学生: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好出路。可以说,全社会共同建构了农村学子的求学思想。
(四)两多:留守儿童增多,初中学生流失增多
笔者所在的乡镇,地处半山区,耕地不足,农民想要经营副业又缺少技术指导,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留守儿童脱离父母监护和教导,很多人情感发育不良,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较差。特别是升入初中后,他们缺乏父母的心理引导,导致厌学,最终辍学。有些孩子因为学校较远,干脆放弃上初中,直接辍学。这些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
二、关于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一)合村并校要科学合理
农民能够理解和接受合村并校的思想,但合村并校不能一蹴而就,“一刀切”。并校之前,要考虑到每一个农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不能毫无顾忌地并了学校再研究后续问题,这是对农村教育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且决不能一窝蜂地跟风并校,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留下耕读点等小规模的教育场所。最大限度地保护受教育者能享受到合理的优质的教育。
(二)及时增加年轻教师,做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继续聘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新的力量”到农村教师队伍;优化宣传,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重视对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心理辅导,多给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扎根于农村教育事业。
(三)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要专款专用,避免“挂着羊头卖狗肉”
政府部门应妥善管理教育经费,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既要保证专款专用,又要避免浪费,逐步建设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四)集中全社会力量,尽快解决“留守儿童”这一教育难题
“留守儿童”是近些年的新生词,顾名思义是留在家里孩子,它的形成很有时代特征。我们国家没有放开“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工子女不能随家长到打工城市就读。社会各界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政府和家庭也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农村教师应关心这些情感缺失的孩子。不仅在学校内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应把爱延伸到校外,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宜的课外活动,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建设祖国的激情……使他们的情感天地不至于荒芜。应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为农村学校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合理科学的心理疏导;政府还要督促公安等执法部门严格管理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净化农村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使外出的家长意识到他们在挣钱的同时正在忽视自己的孩子,这种忽视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建议他们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总之,应动员一切力量,全社会共同配合,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三、小结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04-02
声乐是一门研究科学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的学科。师范类学生的声乐教学,由于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的生源不同,所以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必须有针对性。我认为从“情感培养”入手,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是提高声乐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声与情的关系
“情为声之,声为情之形” 是我国传统唱法中重要的美学思想,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声与情是歌唱艺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出色的声音技巧与完美的情感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两个方面。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声与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声与情是一对矛盾,情感就像一匹野马,不愿受任何限制,而声音技巧则遵循一系列的发音原理和规则,是规范的。情感要冲破声音技巧的束缚去自由伸展,声音技巧的规则又力图驾驭情感,不使其成为破坏规则的因素。另一方面,声音和情感始终保持着互为基础、互为支持、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声乐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就是在解决这对对立统一体,不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往复中前进,逐步达到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完美统一。“情”与“声”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光有声没有情,歌声就会变得空洞乏味;反之,光去追求“情”而不重视“声”,那演唱出来的效果也是虚飘的。因此说,善于唱歌的人,总是在歌唱中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做到声情并茂。
二、良好情感培养的策略
(一)教师在情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声乐演唱运用的是自己的身体,但是这一个每人都熟悉的工具,都是最难把握的。因此,声乐教师的教学比其它学科更为困难。声乐课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果从声音到声音,从技能到技能,从方法到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变成装腔作势的工匠,要解决这一困难,必须要求教师从情感着手。而情感必须通过一定的审美教育方式才能获得。例如演唱码头工人歌,教师应该较详细地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较深刻地表现旧中国码头工人沉重的劳动和他们内心蕴藏着的巨大愤怒和反抗的力量。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双方能积极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与不同的学生建立起师生间不同的沟通渠道,建立师生间的充分信任与自信。首先,教师要保持温和热情的教学态度,尽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在心理上获得放松,乐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歌唱学习。例如: 在进行声乐训练中,有些学生常常会出现歪嘴、翻白眼、脸红脖子粗等毛病,这时候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当或出现任何不太好的表情都会给学生带来紧张情绪,甚至会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沉重的打击而无法训练下去; 反之,如果教师给予耐心地讲解,恰当的示范动作,温和的笑脸,学生的紧张情绪便会消失而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原有的毛病也会慢慢改正。其次,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把消极的情绪感染给学生,要以自己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要对学生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真诚的爱,教师除了对学生心理上的关心之外,还要关心和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尽量预防嗓子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现嗓子发生疾病,应叮嘱学生及时治疗。要求学生养成健身、运动的习惯,因为身体越好,歌声的弹性和张力就越好。另外,教师还要发挥榜样作用,要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而强化声乐教学的情感作用,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在发声训练时,注重声情结合,是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基础
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歌唱的重要基础训练内容之一,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辅导,改掉学生在发声方法上一些不良习惯和错误,使学生逐步确立起较完整、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必须要做到满怀激情、情动于衷,再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势、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情的范唱等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开启他们的情感之库,激活他们的情感之潭,对每个不同的作品,教师都要这样把作品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因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情感变化,能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的信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多样化的个性特点,遵循情感内容的生活化原则,即不能一味苍白无力地要求学生“开心点”、“积极些”等等,而是具体地结合身边的人、物、情、景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引起其情感共鸣。
(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宣教授说:“如果对作品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就无法理解作品,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事先预习,准确地理解和分析作品,然后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有效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认识创作者的创作特点。每个艺术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酝酿而成的,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对表达其内在的思想情感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黄河大合唱》,它是这个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冼星海在这个作品中,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述了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诉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在音乐风格和素材的选择方面,吸取了许多民间音乐的因素,非常富有民族特点。只有理解了思想,体会到这种宏大的气魄,感受到这种深厚的情感,才能更轻松地把握住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出色地完成这部作品的演唱。
(2)熟悉作品内容,从歌词到旋律做到准确把握,恰如其分地领会和表达出作品蕴含的情感色彩。首先,要求学生在演唱前必须先熟悉、朗诵歌词,通过朗读来获得声情上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把握歌词所要表达的意义。在进入作品后,还要能够从作品中走出来,不受原作品的制约,通过充分运用自己的声乐演唱技巧,使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 其次,熟记旋律,唱准音高、节奏、节拍,并注意乐感,唱准谱子和音准、节奏,是对作品从音乐上分析研究的基础。只有先正确唱好旋律,才能准确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完整表达整首歌曲的内涵。
(3)鼓励学生对作品展开自由的想象。想象是提高学生情感领悟能力的催化剂,它既可以补充、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又可以挖掘作品中具有暗示性、启发性的内容,能扩充作品的情感天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有着不同于旁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去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由浅入深的去展开想象。
(三)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情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上除要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朗诵训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将有积极意义。因为朗诵是对语言技巧、发声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全面锻炼,将朗诵时的感觉带入演唱,将能使表演更具感情化。此外,教师要多给与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表演者之所以能做到坦然自若,是经验所致,是自我克制力发生作用的结果,而要想获得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积累演出经验,培养自己的克制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歌唱环境中,才可能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
(四)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种交流
声乐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由浅入深。不能因为学生的程度低而大加指责。这需要我们摆脱固有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声乐教师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心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另外,还要采取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练好基本功,并做到学生间能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在这一方面教师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感动学生,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结语
总之,情感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它是声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声乐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为引导,帮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使声乐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绪红霞,滕越.浅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2]王静.高师教学中歌唱艺术声音与情感的培养[J].大舞台(双月号),2009,04).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鹿山村672700)
作者介绍:杨丽珍(网上觅知音)、女、白族、现龄41岁,农村良家妇女,现在大理医院服务。本人自幼爱好诗文,在选择伴侣中,以才华为忧。21岁时与情投意合的夫君结为伴侣,有两个儿子为夫妻希望,长子现大三(本科),次子初三。不幸的是夫君于2010年在交通事故中离开80高龄的母亲和爱妻与宝儿,在万分悲痛的生活中,丽珍单肩挑起千斤家担,抚老求学两不误,同时作诗散苦,用诗句形式抒展人生。后又与深情厚意的郎君结为终身伴侣,2013年到大理工作,旅游了苍山洱海,将苍山洱海之风景点缀为诗,又将几年来的坎坷人生以诗情倾诉,同时展示自己的毅力和对未来的人生,其诗淋漓酣畅,忽而行云流水,忽而一气呵成。有“人比黄花瘦”的哀怨,又有“清泉石上流”的欢畅。一曲缠绵悱恻的追忆,一段人去楼空的寂寥,一副红霞满天忘却,实为当代红尘的写照。吸引了上千网友的评说赞美和安慰,结识了无数良师益友对她的由衷感谢和钦佩。今天,为了发扬民间杰作,让我们抛砖引玉,接着发表作者的第二集《诗歌献给三月街》,进一步了解这一位才华美女的才华吧!
启蒙之师---李富光
2014甲午年花朝月中浣
第6篇、(大理风景颂):
《丽日晴天》久雨初晴天如洗,碧蓝一片千万里,
久违阳光洒大地,秋高气爽新气息。
《春满人间》1、 艳阳光辉满华夏,枯木逢春吐新芽,
万里江山卸银甲,一片生机美如画。百鸟归来建新家,莺歌燕舞遍天涯,春雨如油大地洒,四海皆开幸福花。流水潺潺冰雪化,千古琴韵绕山洼,新柳如烟隐朱瓦,万花争春灿如霞。和煦春风柔如纱,人间美景如神话。
2 春姑无声轻临民间,万里江山春光无限
万里江山春光无限 香袖轻挥甘露万点,
呵气温馨融化冰川。青山含笑流水潺潺,
琴韵悠悠环绕山涧。百鸟齐唱歌喉婉转,
小草青翠柳枝纤纤。万花争春彩蝶依恋,
蜜蜂难舍几度流连。青蛙朦胧睁开睡眼,
惊叹画卷展现眼前。顽童嬉戏生趣增添,
春晖映就幼稚笑脸。身入画境益寿延年,
白发翁媪童颜重现。
《大理景观》
大理风光美无限,白雪旖旎点苍山。
山茶花开彩霞远,名满中外不虚传。
洱海泛舟波光浅,画舫轻游碧连天。
又逢樱花娇羞面,含露与水共缠绵
缕缕幽香随风漫,惹得蜂蝶几流连。
古诗三塔耸云端,塔顶佛光现神仙。
天龙寺内古风存,悠悠回渡越千年。
诗情画意蝶泉边,万花丛中蝶翩翩。
哥弄三弦表爱恋,妹绣荷包缔良缘。
山盟海誓比金坚,天长地久意绵绵。
《大理情》万古青山义重,千秋绿水含情,
繁花似锦迎客人,四季如沐春风。 白子依依相送,
白女伴君同行,蝶泉美酒表真诚,游客倍感温馨!
《大理风光》(一)魏魏苍山玉带飘,茫茫洱海荡轻舟;
千古三塔名中外,人间仙境数白州!
《大理风光》 (二)苍山白雪依旧,洱海碧波悠悠,
四方游子到白州,一览千秋锦绣。 处处繁花依旧,风吹杨柳树梢,一曲清歌荡悠悠,一返青春年少。
《欢度三月街》 大理风光妙一绝,身处画境怀玉蝶,
苍山奇花永不谢,洱海歌舞戏蝴蝶,立步齐观苍山影,牵手共赏洱海月一年一度三月街,白州欢度民族节。
《美景不胜收》 大理美景不胜收,怀友难禁丝丝愁,诚心备下蝶泉洒,只盼挚友来聚头。
《遍地花开》 巧夺天工八字样,石柱花香白粉墙。
凤凰常居梧桐树,遍地开花千里香。
《名景甲天下》大理名景甲天下,可叹怀友在天涯,隔屏留墨将妹夸,感怀之意难表达,朝夕期盼兄大驾,为兄备下三道茶,伴君赏遍万朵花,又去观赏千古塔,只愿仁兄心情佳,伴游朝阳到晚霞。
《山水入画》山山水水皆入画, 腕肥诗胖笔生花。
三道茶香味情浓, 群英会萃满堂春。大理风光在眼前,来自朋友好诗篇。满山花开吐馨香,水中荡游观客船。
樱花引来蜂蝶舞,三塔古迹佛光闪。天龙寺内人流拥,个采镜头留画影。各队情侣表深情, 荷包相送结良缘。
《久雨初晴》今宵久雨初晴,仰望满天繁星,
只觉脸面拂清风,夜空点点流荧。田野阵阵蛙鸣,
此时已近初更,忽听隐隐雷鸣声,顷刻大雨倾盆。
《鸟语蝉鸣》 鸟语蝉鸣气新鲜,又是一个艳阳天,
万里睛空几朵云,农家袅袅上炊烟。
《日落红霞》日落红霞满天,姿态变幻万千,
神奇美境属罕见,恨无双翅上天。短时又近黄昏,苦乐又度一天,满天红霞已不见,只留思绪万千。
《花蝶柳如烟》山林碧水梁连天,蜂蝶舞弄花蕊黏,
青枫浦上此时赏、游行月华留照君。花香蝶恋柳如烟,古国大理换新颜,大理佳境妙万千,拙笔难描自汗颜,
君赐丹青花增艳,玉言赞美暖心田。友谊情系天涯远,灵犀共赏天下春,盼君屈驾琼英现,无憾世事走一轮。
《花香蝶恋》花香蝶恋柳如烟,古国大理换新颜,
民族歌舞翩翩起,四海同胞情相牵。
《翩翩起舞》 民族歌舞翩翩起,四海同胞情相牵。
大理风光妙一绝,身处画境怀玉蝶,有你万花永不谢,无你牡丹亦失色,几时翩翩临寒舍,牵手共赏洱海月?
《秀丽景色》苍山洱海下关风,秀丽景色醉游人。
天下美景在大理,他日一游邀亲朋。
《风光一绝》大理风光妙一绝,身处画境怀玉蝶。
有你万花永不谢,无你牡丹亦失色。
《春江水暖》大理美景远名扬,怀友难禁丝线长,
诚心备下蝶泉洒,只盼挚友香味尝。春江水暖润两岸,百鸟合奏共月光。一线相连天涯远,温馨话语交吉祥。
《遍地开花》 古城巧工八字样,石柱花香白粉墙。
凤凰常居梧桐树,遍地开花千里香。杨柳轻柔随波荡:燕鹊展翅振霞光;一江春水远流长:两岸鸟脆花飘香
《大理名胜》 远近闻名好处所,万车来往互穿连,
花蝶似锦春常在,琼楼玉宇聚良贤。 风花雪月知音遍,春意春情春盎然。大理名胜千古秀,游人痴醉痴繁缠。
《山青水秀》 知音挥毫书锦篇,大理美景现屏前。
山青水秀风光好,犹如瑶池下凡间。繁华四景美名传,词穷难抒景色全。友谊情系天涯远,感兄赐墨锦绣添。
《蝴蝶翩翩》大理风光精彩现,山水花草有娇娘,
蝴蝶翩翩才女笔,精彩佳作醉心房。各队情侣表深情,荷包良缘送吉祥。妙笔添彩花绽放,丹青挥洒水流长。
《古国换新颜》大理风光四时春,彩云追月映苍山,
洱海碧波轻舟泛,风花雪月美名传。花香蝶恋柳如烟,古国大理换新颜,民族歌舞翩翩起,四海同胞情相连。
《佳境妙万千》大理佳境妙万千,拙笔难描自汗颜,
君赐丹青花增艳,玉言赞美暖心田。友谊情系天涯远,灵犀共赏天下春,盼君屈驾琼英现,无憾世事走一轮
《四季如春》 苍山洱海美神仙,四季如春没冬天。
奇花异草千万种,美女如云万万千。雀鸟莺歌燕儿舞,蝶蜂花丛舞翩跹。何日能得亲眼见,相聚苍山洱海间。
《鸟语花香》 一江春水远流长:两岸鸟脆花飘香;
杨柳轻柔随波荡:燕鹊展翅振霞光;
《大理风光》 大理风光在眼前,来自朋友好诗篇。
满山花开吐馨香,水中荡游观客船。樱花引来蜂蝶舞,三塔古迹佛光闪。天龙寺内人流拥,一个镜头留画颜。各队情侣表深情,荷包相送结良缘。
《大理美景》都说美景在大理,四季如春没冬天
奇花异草千万种,美女如云万万千。雀鸟莺歌燕儿飞,
蜂蝶花丛舞翩跹。小溪流的矿泉水,环保健康纯天原。
有幸能得亲眼见,团团相聚沧海源。
《翩翩起舞》 民族歌舞翩翩起,四海同胞情相牵。
大理风光妙一绝,身处画境怀玉蝶,有你万花永不谢,无你牡丹亦失色,几时翩翩临寒舍,牵手共赏洱海月?
《秀丽景色》 苍山洱海下关风,秀丽景色醉游人。
天下美景在大理,他日一游邀亲朋。
《风光一绝》大理风光妙一绝,身处画境怀玉蝶。
有你万花永不谢,无你牡丹亦失色。
《四季花香》1 春日繁华胜天堂,莺歌燕舞蝶成双。
盛夏荷开清水塘,瑶池逊色羡鸳鸯,芳菊最喜秋意
桂花相伴满院香。 严冬梅花独芬芳,欺霜敖雪气不凡。
喜鹊慕名来拜访,双双陶醉温柔乡。
《四季花香》2 春风杨柳桃花鲜,夏飘满塘荷花香。
秋闻桂香现金菊,冬梅花开敖雪霜。
《风花雪月》 大理风光四时春,彩云追月映苍山。洱海碧波轻舟泛,风花雪月满名传。
《春江水暖》大理美景远名扬,怀友难禁丝线长,
诚心备下蝶泉洒,只盼挚友香味尝。春江水暖润两岸,百鸟合奏共月光。一线相连天涯远,温馨话语交吉祥。
《遍地开花》 古城巧工八字样,石柱花香白粉墙。
凤凰常居梧桐树,遍地开花千里香。杨柳轻柔随波荡:燕鹊展翅振霞光;一江春水远流长:两岸鸟脆花飘香;
《春风沐理》春风沐理西双美:小桥满地水上龙,
云绕邻山画仙境:楼琴柔情唤春容。
《四季花》 桃花早春吐芬芳,荷花盛夏开满塘。
深秋清香送,梅花严冬斗雪霜。
《丽日晴天》久雨初晴天如洗,碧蓝一片千万里,
久违阳光洒大地,秋高气爽新气息。
第7篇、抒情:
《白州风情》巍巍苍山飘玉带,洱海皓月胜瑶台。
山歌悠悠绕云彩,彩蝶翩翩到蓬莱。九天仙女凡心动,长慕风光驾云来。阿鹏催马百里赛 ,万朵金花遍地开。
中巴文化传千载,三月街上久徘徊。三道茶中回美味,蝶泉美酒暖心扉。玉石纹景天然在,巧夺天工流海外。
白州儿女齐举杯,天下同胞共情怀。
《凄风苦雨》 绵绵秋雨久不晴,丽日晴天几朝能。
数度春秋经风雨,似泪似雨自悲怜。
《高黎贡山》云南名山奇万千,高耸入云数贡山。
珍稀异兽世罕见,栗家美酒醉神仙。若隐若现万重山,疑是仙境落人间。夜静可闻天上语,年复一年万古春,
神秘莫测唤雨湖,天宫瑶池愧不如。名贵药材不胜数,到此一游病根除。
《骤雨》 浓云笼罩天阴森,雷鸣电闪带狂风,
百鸟无声蝉不鸣,顷刻大雨如盆倾。
《幻想七夕》滚滚银河天上流,天意七夕架鹊桥,
牛郎织女佳期会,千言万语话离愁。良宵苦短去难留,聚时欣慰别时愁,临别依依情难舍,默默无语泪交流。
天规难违两悲凄,默默相对情依依,万古真情感天地,可叹不能同枝栖。
《听雨》凄寒夜雨泪潇潇,绿瓦滴答述寂寥。
是处情人空待月,凭栏倚酒忆琴箫。何时梦幻天涯近,此刻清明咫尺遥。可敢长寻一场寐,消魂梦里梦魂消。
《炊烟》鸟语蝉鸣气新鲜,又是一个艳阳天,
万里睛空几朵云,农家袅袅上炊烟。
《清风后雷鸣》今宵久雨初晴,仰望满天繁星。
只觉脸面拂清风,夜空点点流荧。田野阵阵蛙鸣,
此时已近初更。忽听隐隐雷鸣声,顷刻大雨倾盆。
《苦中求乐》万事由命莫强求,得失随缘少忧愁,
自古人无千日好,苦中求乐泪莫流。
《苦海日出》
历尽风雨似飘萍,苦海日出投温馨。唤得千年噩梦醒,感天恩赐姐妹情。此心不再受寒侵,坎坷路上结伴行。
《一见如故》 一见如故结友谊,时将吾妹来惦记。
只盼二度游大理,未知几时是佳。黎明留书表情谊,缕缕温馨绕心底。同心金结千秋系,共饮友谊长流水。
万福随春至》万福皆随春风至,事事如愿喜逢时,
好运连连无终止,春回大地梦如诗。
《姐妹花》 有幸结义姐妹花,佳节思姐在天涯,
满载祝福妹收下,万千谢意难表达。同姓根源本一家,遥祝吾姐马年发,家庭和美人人夸,前程无限美如画!
《默然回首》默然回首几多盼:何心觉醒放心宽、
君言如雨叹脆泪,莫把年华放随间!珍惜友情家人缘,快乐添福天涯联。
《人生颠簸》红尘诸事难随心,何不看开宽散心?
喜怒哀乐苦与甜,人生颠簸古难全!
《撕心裂肺》 撕心裂肺的告白,喊出寂寞的悲伤,
记录逝去的爱情,带给人惆怅感动。
《无所事事》日日无所事事,绵绵阴雨不停,
人生难免烦心事,不理自然心平,时逢繁荣盛世,四海幸福安宁,多少豪杰凌云志,可保天下太平
《从古至今》深感上天有情,容我身入凡尘,
悲欢离合乃常事,明月亦有阴晴,追忆从古至今,谁能万事称心,喜怒哀乐乃常情。何需为事烦心
《悲欢天注定》有缘千里心相印,悲欢离合天注定,
从今不再思愁情,只因今生缘已尽。
《拨开云雾》忘忧始觉天地宽,拨开云雾见青天。
愁情往事一场梦,转眼又是来年春。
《面对乾坤》 何必时时烦闷,理应笑口常开,
人生如梦几回春,尘世多少奇才,日月星辰仍在,万古山河依然,何需苦苦来伤怀。放眼面对乾坤。
《静思过往》
漫步青山小路,放眼蓝天白云,难禁心潮澎湃,
静思过往烟云,回首在看今朝,不由万端感慨。
《花开小院》
万紫千红花开满小院,无心赏花伊人难相见,可叹与君相隔千万里,岁月悠悠痴情永不变
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面队观念的抉择我告诫自己,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关键词:“新” 语文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在系统、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没有创新能力,那他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一群书呆子。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呢?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不要急噪冒进。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的创新能力从那里来呢?我想:首先得有扎实地基础知识。创新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月活跃,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更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累计,如果学生连路都不会走,何谈跑步呢?当然,如果教师没有充实地教学内容良好地教学组织能力和灵敏地教学机智、灵活地教学方法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去片面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许多学生向我倾诉,他们原来也很想举手回答问题,但又怕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课堂里沉闷的气氛,只知道埋头听课. 学生甚至说:这个老师真爱管闲事,学生上课不闹不就好了吗?师者,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吗?可是上课不讲话就是评价课堂效果的指标吗?《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学生连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都不敢,那他还谈什么与人交际呢?
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老师应当脱去神圣的外衣,走下讲台,使学生走上讲坛,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不管是否正确,先大加表扬,确立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再指出正误,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不同的学生不同难易的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上课前要求学生可以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大家在课堂上自己解决,教师进行指导。随时捕捉学生的亮点,师与生的关系不再是教与受,而是变成了共同探讨,如此,课堂气氛岂有不热之势。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人格,平等地和学生研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是主动性,学习热情,自觉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春风拂面,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高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想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疑惑表达出来,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产生成功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自觉性,主动性.切忌讽刺挖苦,阻遏学生的求知欲望.忌不假思索,否定学生的正确思维,要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创新人才不被看好: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首次投考大学竟然名落孙山,大发明家爱迪生被认为是个不堪造就的笨孩子,只读了3个月书就被学校勒令退学,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在校成绩一直很差,老师断言他今后不可能有所作为.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两次高考都未考上大学数学系.难道今天还要重蹈覆辙吗?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走出思维定势的怪圈,抛开话语的霸权,更多的关注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言语中捕捉到激活课堂的有效信息,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发展,体验,探究的世界,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言语,以及言语中折射出来的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走进学生的情感天地并与之零距离的接触,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切人口.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居高临下的告诉和训导,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地靠拢,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如果对学生总是否定多于肯定,呵斥多于鼓励,命令多于交流,居高临下多于平等对待.就会钳制学生的活力和个性的张扬,压抑了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多引导多支持,而决不横加干涉,指责,要把自己看成是参与者,协商者,而不是领导者,支配者,.创造出真正的民主,和谐,愉快并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要尽量做到赞美多于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你说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真诚的赞美是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因为犯错误而引发地心灵创伤和悔恨。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他还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
三、课堂教学灵活多变,要迷住学生。
在课堂是经常是老师尽情表演,学生袖手旁观,这种教学方法只会误人子弟,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结构,根据教材,教师自身的特长和学生不同层次的情况,灵活地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学得新鲜有趣,兴致盎然呢.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1)开展多媒体教学.很多文章如戏剧,写景散文.光靠老师上课讲述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上李健吾先生的时,许多学生从未到泰山去游玩过,没有一点感性认识,这时候如果光靠老师讲述,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我于是找了一盘泰山的风景录象,让学生先通过影象对泰山有一个初步了解,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跟随着录象里的导游痛快地游览了五岳之首,自然教学中就省了不少力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省时省力效果还好,何乐而不为.在上诗歌部分时,我都会找一些配乐朗诵,在悠扬的配乐朗读中,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间,那里需要停顿,那里需要抑扬,那里需要顿挫基本上听两遍就可以掌握了.(2)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同时还经常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对一贯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嘉奖.如:给小组各成员给与”优”的奖励.一单元累积使个优,平时成绩可获得相应的加分.同时对每学期表现突出的十位同学进行物质鼓励.奖品嘛:是本人自掏腰包,买一些笔记本或钢笔等小东西.礼轻情意重.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3) 改受作业为收难题,改教师问为学生问教师,在上课时用投影仪显示出来,要求大家和我一起回答.因为有学习小组的积极表现.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很容易就接受了(4)要求学生加强阅读,学会记读书笔记.我为他们推荐了一些书目,让学生在阅读课或者在课外时间阅读.阅读课上我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并经常性的开展读书交流,互相评价,当然,老师自然也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学生进行交流.(5)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多参加社会活动。不要死读书、读死书。(6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让他们置身于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在春天,让他们看看枝条的翠意;在冬天,让他们看看皑皑的白雪;在秋天,让他们看看丰收的果实;在夏天,让他们体验大汗淋漓的感觉。岂不比在课堂里说教真实的多。(7)善于归纳课文。力求事半功倍。如在上《项链》一课时,我把这篇课文画成了一幅图 ,整个图就是一条项链,最大的四粒钻石分别为: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假项链。中间的鸡心就是文章的主旨。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全文而且也难以忘记,因为一讲到《项链》这篇课文,他们就会想起这条项链。
同志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信创新一定能给今天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