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

时间:2022-02-16 20:2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

第1篇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创新

一、教学目标

圆明园毁灭》一课讲的是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课文的选编意图,确定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起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在有着辉煌建筑的背景图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七个大字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腾起熊熊大火。然后出示圆明园毁灭后的残垣断壁。教师导入:“这是我国古代的一座皇家园林,叫圆明园,而现在只留下这些残垣断壁,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

(巧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为以下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针对课题,主动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把问题归纳为:“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是谁毁灭的?怎么毁灭的?圆明园被毁灭前是什么样的?”等。以此作为理清作者思路,顺应学生学路,彰显教者教路的联结点。

(通过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三)整体感知,自主释疑

1.教师将梳理归纳后的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然后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边读文,边圈画,边写批注。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答问题,可以朗读原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侧重引导以下内容: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圆明园的景点。第四自然段描写圆明园收藏的珍贵,这三个自然段点明了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第五自然段回答了什么时间,谁,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如果有新的疑问,还可随时提出来。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交流研讨,多方感受

布置一次课外作业:和家长一起阅读这篇课文,记录下各自的感受。(这项作业很重要,家长的感受可能和学生的感受不同,这也许能进一步引起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兴趣,引发他们更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五)团结合作,深入探究

课文的重点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这些内容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洁有序,用词准确朴实,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昔日圆明园的欣赏、赞美和对毁灭后的痛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

1.小组学习,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重点学习2~4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研读,然后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有这样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的民族建筑,还有无数引人入胜的西洋景观,其不愧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啊!加上园中珍贵的收藏,圆明园的价值真是不可估量啊!

2.抒感,朗读练习。看到这昔日的圆明园,作为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出珍贵,赞美之情。

3.反思对比,激感。就是这样一座让人们无比热爱的举世闻名的园林,却在几天内毁于英法联军强盗的手中。学习第五段,看看英法联军是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圆明园的,边读边在书上批注。

(小组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能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还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拓展思维,加强体验

1.面对圆明园的废墟,你想说些什么?

2.侵略者毁掉的仅仅是一座圆明园吗?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2篇

一、运用课件。进行观察感知

多媒体则通过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描述未知事物的种种联系,充分表达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和事物,使学生从多方位感知并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全面的认识,为放手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为整体把握课文奠定了基础。如《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时,可以依据课文的讲述和学生的需求,制作圆明园呈“品”字形的简单示意图,同时展示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许多景点图,再配上课文录音。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游览于圆明园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出示奇珍异宝、名人书画、青铜礼器的图片资料,更使学生叹为观止。自然感受到圆明园的确能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最后出示《》的录像,从影片中学生们很直观地了解圆明园被毁的经过,也很自然地激起了对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的仇恨。同时学生们初步了解了侵略者之所以胆敢这样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无能,激起了他们一恨一爱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教学目标。

由于多媒体课件从整体到局部,从瞬间到反复,很好地呈现了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充实了学生的感知,化解了学生的疑难,使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过程有个深刻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情趣。

二、巧用课件,指导观察理解

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积累是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发掘”文章的蕴含,还能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并学会实际运用。如《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使学生亲眼目睹,有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台湾蝴蝶谷那壮观的景象。学生不仅从电视画面上直观地理解“金光灿灿”“五彩缤纷”“上下飞舞”这些词语的意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热情。

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把远的物体拉近,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而形象的画面,不但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还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内涵,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难点,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精用课件,诱导观察体验

品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这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辅以配乐朗读,将学生再次带入课文情景,诱导学生体验课文思想感隋,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内化、积累语言的目的。如在教学《大海》中,让学生一边自读课文,一边根据文中语言文字的描绘,在瞄海中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一望无垠的蓝色大海,多姿多彩的海上风景。这时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观察动画,一边听老师配乐范读,感受那如诗的美景。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验,融入美的境界,产生情感共鸣,随着配乐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传诵、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可见,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事物的动态,引导学生赏读内化,可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

四、活用课件,训练观察表达

语言的运用表达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在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用。以色彩表现情景,引导学生从中观其形、闻其声、体验情,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运用,不仅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加深理解,促进积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秋姑娘的信》一文中具体描写了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表达力,我设计了一个口语练习,“再写一封给――,――。”使学生从模仿到创造,从直观到想象,思维和语言同时得到发展。

第3篇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34-02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2.1学生主动性的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4篇

多媒体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能实现人机交互式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两者的优势。而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于它图、文、声、像并茂,能够实现人机频繁地多种交互控制,方便辅助教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化难为易、解释疑点很重要,它可以呈现精美画面,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激感,展示电脑的奇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说到底,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它直接的优点表现在:

1.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2.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3.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语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4.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确定鲜明的形象,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教学时,单凭词句的分析是不够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我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形式,用自己设计的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我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这节课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众星拱月。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 "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品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虽然,做这堂多媒体语文课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要大于普通备课,但是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更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听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这样一堂语文课,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通过传统媒体和其它教育媒体也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必要费时、费力地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做到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

(1)选择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特别注意选题的"新"、"奇"、"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意记忆、联想记忆成分增多,机械记忆成分减少,会使自主学习更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

第5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语文课堂;激趣;互动

如今,电子白板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它引进课堂已经近四年了。最初对它的陌生、好奇,过渡到学习、尝试,再到现在的熟悉与喜欢。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的一大变革,为此,教师开启了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投入到电子白板的使用中,优化了课堂教学。通过这几年的使用我充分感受到电子白板与语文课堂整合形成的优势,它带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而不局限于有限的教材。下面,我仅就我的白板教学课的实践来谈几点思考。

一、巧用电子白板,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学生仍沉浸在课间的兴奋中,这时如果贸然采用枯燥乏味的讲解导入,效果肯定差。若能运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则能像磁石般把学生吸引过来,集中其注意力、拨动其心弦、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时,我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了解一些名胜古迹,一上课我就通过电子白板播放自己制作的一组图片,配上动听悦耳的音乐,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故宫、水立方、鸟巢、天坛等一幅幅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迅速进入文本,这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这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看得更认真,听得更入神,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巧用电子白板,加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电子白板技术出现之前,我们上公开课,往往使用多媒体,都要写好教案、做好课件,上课时就按照这个过程进行讲解,课件就是一个简单的播放过程,要出示的重点词句事先必须在课件中设计好,以点击按钮播放的形式呈现出来。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老师一言堂,一节课下来教师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瞪着一双大眼睛听,有的则左耳进、右耳出,有的甚至一点也听不进去,教师偶尔也会向学生提问,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教学内容的改变随时在白板上书写绘画、批注,解决学生的疑问,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上找出视频或音频资料,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因素加入教学内容中,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记得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鲸》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通过书本预习了解到什么?学生有的说鲸很大,伺机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并用电子笔做好批注,然后在白板上呈现出鲸的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地感受到鲸的“大”。接着我再问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叙述清楚的?学生说出不同的说明方法,我让学生上台拿电子笔用红色字迹在白板上画出句子并做好批注,写上说明方法。这样激励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三、巧用电子白板,化抽象为具体,使遥远变接近

电子白板,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还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对于“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比较陌生,进而对“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惨重的理解有难度,教学时我就借助资料和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并通过今昔的对比,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在课前交流时,先出示圆明园昔日的美景图,如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蓬莱瑶台等,同时展现收藏的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及奇珍异宝。通过看图学生脑海中形成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情景,从而促发他们内心无比惋惜的情感。

在了解毁灭时,我插入影音《》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实画面,从而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和清的无比憎恨,在爱恨情感中生发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强烈感情。电子白板中的影音播放功能独有的播放和停止功能为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观看提供了便利。

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我们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使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 方法

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要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进行以下的尝试。

1.制定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上课之前,我都要制定好教学目标。例如教《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读、会写9个,认识2个笔画(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秋去冬来季节变化特点,了解一些小动物的过冬方法。(2)进行语言内化训练,拓展思维,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通过文中对秋姑娘的赞美,懂得关爱自然、关爱伙伴,培养互相关心的人文品格。制定了教学目标,学生就能正确地意识到他们需要了解什么,需要做什么。

2.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本书中写到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学得最好: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是,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受到理智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才是学得最好,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制定恰当、科学、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以朗读、听录音等方式引发学生读懂整体感知诗意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展示、分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给同组小伙伴讲一讲、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评价,理解古诗的意思。最后放录像,学生欣赏。问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请你站起来读一读。如果你认为古诗不足以表达出你此刻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这样学生自然学得轻松、学得深入。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3.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不仅可以显示出栩栩如生的动态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意境优美的乐曲,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随时调出资料……。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人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因此,特别适用于集形象、情感、和思想为一体的语文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首先播放的片断。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圆明园占地约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时候,全体静默,播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问之长,让学生想象: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11页)

4.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互相排斥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有时连教学秩序也难维持。学生喜欢老师,就相信老师讲的道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平时我很注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问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蹦乱跳……

5.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促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生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技能与方法的形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鲁姆说:“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如果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给予激励启发,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有独到见解时说“你真棒,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了。”学生读得好时说“你读得比老师还好,真棒。”学生回答犹豫了说“老师相信你能行”学生回答错了说“没关系,至少你思考了”……这样激励性语言在学生的耳边响起,学生会学得很轻松,会更有自信,会更喜欢上语文。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提供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基础学科,而且语文学科也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展现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面貌。比如《鲸》一课,在鲸的种类中介绍了鲸分为须鲸和齿鲸,但是具体是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中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中又提到了“虎鲸”,可它是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解决了这个难题。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网上查到的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开拓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摸式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引发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单纯依靠课本,单纯运用黑板的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说不清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学思想,形成了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究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情境化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演示上,而是与教学内容恰当地整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地融合。并以此为媒介创设师生合作学习的情境,成为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学习内容,师与教学内容的粘合剂。

比如《鲸》一课,学习鲸的进化过程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在学生初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媒体演示鲸的进化过程,要体现三个变化:鲸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时间发生了变化;鲸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在课件演示的同时由学生复述鲸的进化过程,再由学生参与评价,通过多媒体的介入,完成师生合作的教与学好环节。

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活动的情境。比如,《田忌赛马》中的第二次赛马,文中只是简单地交代了比赛的结果,没有具体场面的描述,教学时就可以借助电视剧《田忌赛马》的片段,创设语文训练的情境场,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或进行练笔活动,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化的实践中活化语文知识。

2.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教”的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种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这一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收集整理课文有关的大量信息,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如《我的战友》,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从中心句入手,扣住“千斤巨石,纹丝不动”进行层层设问,牵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方法也相应进行调整,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你学明白了什么”为主线,该汇报则结合资料进行汇报或进行补充。信息的吸纳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插上了双翅。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我探索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主动获取知识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核心,信息的加工、处理、应用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谈到圆明园的布局、景观、收藏,而现存的圆明园中是断垣残壁,怎样弥补现实与学生头脑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化难为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校园网、因特网上获取大量的圆明园的资料。占地多少,建筑多少间,收藏多少种,毁灭前的情景等都可以再现到屏幕上。西洋景观、蓬莱仙阁等每一种景观都可以从网上观看到,每一种收藏都可以从网上查阅到。网络使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扩大了视野,同时对文中“圆明园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在估量的损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2.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宽泛的学习环境。比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可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在计算机上完成下面的内容:

次数 狐狸 乌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8篇

关键词:开课情境;活动情境;学习情境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然而,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空洞说教、照本宣科的现象,课堂教学缺乏情趣和生机,效率不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教学情境,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富有实效。

下面,谈谈我在《圆明园的诉说》一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创设开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回放】

开课时,教师提问:孩子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此时,学生兴奋不已,纷纷抢答――我去过九寨沟,我去过峨眉山,我去过天安门、故宫和长城……学生说罢,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我国风景名胜的美妙画面,学生兴奋不已,此时老师说话了:“是啊,我国有许多风景名胜,它们风景秀丽,建筑布局气势恢宏,亭台楼阁金碧辉煌,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是,有一个皇家园林,人们再也看不到它那曾经的辉煌了,只有残垣断壁和荒野杂草,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国家的耻辱,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了解它的历史吗?”学生情绪直转,带着好奇心,迫切希望知道史实,教师顺势引入新课,水到渠成。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兴致盎然。

【课后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本课教师通过渲染气氛、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圆明园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们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就最积极主动、认识就最清晰深刻、思维就最活跃敏锐。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有所指向地学习,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内趋力。教师通过巧设悬念、宣讲故事、观看动画、聆听音乐、渲染气氛、矛盾冲突等方式和手段,营造新课导入的情境氛围,使学习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他们的情绪高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望,这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二、置身活动情境,经历体验感悟

【教学回放】

引入新课后,教师把学生带入一系列的活动情境之中。首先,让学生汇报分享课前收集的圆明园曾经辉煌的史料;其次,学生欣赏课件呈现的圆明园经过复原的图片,了解它昔日的辉煌;再次,学生观看圆明园被大火焚毁和洗劫的视频,呈现毁灭后的破败景象;随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及原因,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全班交流;最后,观看祖国强大的视频画面,把学生从悲愤的情绪中牵引出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特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

【课后反思】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多角度、多手段、多形式地创设各种实践体验情境,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去感悟,或和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感悟,从而获取知识的营养。这样,学生始终保持了在快乐、亢奋的激情中的学习劲头,避免了抽象听讲易形成的疲倦现象,又能让学生常置身在“最近发展区”的最佳学习境地。学生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感受,思维想象、理解认知、情绪体验、情感共鸣。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道德认知,引发道德情感,以期产生道德行动形成道德行为。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故事演讲、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打动学生的心灵,用他们心灵的“触觉”去体验人、事物,以及所处的情境中内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通过高尚情感的感染,促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过滤和升华,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学会自我发展。

三、再现学习情境,升华道德认知

【教学回放】

在了解圆明园的史实后,让学生展开“是否重修圆明园”的讨论,引出把圆明园作为纪念地,让人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随后讨论:如果圆明园存在于今天的中国,它还会遭到毁灭和掠夺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让学生写学习感想全班进行交流,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深化,道德情感进一步激发,道德意志更加坚定,道德行为形成。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呈现,学生加深了对圆明园历史的了解,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报效国家。在学习中,需要对学习进行巩固深化,若能通过再现或再创情境,把所学的知识蕴涵其中,这样,学生会既感兴趣,又能强化印记,加深记忆。这是融快乐学习和识记规律于一体的升华性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适时创设交流辩论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听觉动起来,在研讨交流中倾听同伴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认识,在交流讨论中思考问题、验证假设、参与辩论、思维碰撞、产生共鸣、达成共识。教师在活动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和辩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构建和自主发展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认知、感悟、体验的情境,能激活课堂,使教学成为学生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和自我发展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欲望,主动参与、积极认知、充分体验、深刻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远程教育;教师素质;课

堂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53―01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使学校教育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列车,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优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资源,也为我们观摩和学习搭建了崭新平台。下面,笔者就谈谈远程教育资源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远程教育资源中开设了众多栏目,包括《教育动态》《课程改革》《课堂实录》《教案示例》《教师发展》等,教师经常浏览,不但能掌握教育动态,了解同类教材的不同教学形式,了解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评价、课程结构方面的内容,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先进教育思想,还能形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谋求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另外,远程教育资源还能使教师通过不断借鉴,更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等,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教学六年级课文《匆匆》时,笔者先在《同步学堂》观看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课堂实录,支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采用了“课前引进,课堂汇报,总结交流”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读中悟,悟中学”的教学理念。再查阅《教案示例》博采众家之长,最后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设计了教学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远程示范课资源,能使教师目睹名师的教学风采,博采众家之长,教师可以从教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各个角度去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潜移默化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相互交流中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远程教育资源穿越时空,化虚为实,它以强大的交互性,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文为图,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用它能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化的教学情境,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首先结合远程教育中的课件,引导学生分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园林艺术的瑰宝;二是建筑艺术的精华;三是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然后进一步利用资源中的课件赏析圆明园的建筑美、文物的珍奇等,激发学生热爱圆明园的情感;再播放《》中侵略者入侵圆明园纵火焚烧、肆意掠夺的电影片段,结合书上的描述,配上激情朗读,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最后让学生对“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一话题进行辩论。让学生一步一步沉浸到特定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如,《同步课堂》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全部课程内容,运用媒体播放程序,全部由特级教师授课,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因为农村学校目前设备缺而差,学生不能广用、常用远程教育设备,所以教师可以把资源刻录成光盘,让学生通过借阅回家观看。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同步学堂》的“及时练习”,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还可利用《同步学堂》引导学生知识拓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之情。远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计算机或借阅远程资源光盘,来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能主动探究、刻苦钻研,当问题解决后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自主学习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当学生学习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成就感时,就会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

第10篇

多媒体的引进,改变了我们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为教学创设的特殊情景,它带给学生的视野是传统语文阅读模式所不及的,它能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有趣的视觉信息。比如,配上文字、声音,图文声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认识渠道多元化,使课堂告别单一性、抽象性,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它的到来,不单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许多更为便捷、更为有效、更为优化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我是一名长期在农村任教的小学语文教师,下面谈谈多媒体在农村课堂教学中所展示的魅力和优势。

一、拨动情弦,身临其境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这需要兴趣的推动,而渲染良好的气氛是激发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学生如临其境,才能进入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拨动了情弦,才能人文合一。如在教《去年的树》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了“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情景,让学生认识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为下文学习铺好道路。接着老师随课件播放的画面讲起了故事:寒冷的冬天来了,鸟儿必须离开树,去很远的地方。他们相约明年的春天再相见。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春天来了。鸟儿回来找他的好朋友树了,但却不见树了……动人的画面,可歌可泣的友谊,此起彼伏的音乐效果,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此情此景,已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弦,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融入到鸟和树的情感故事中,而后有声有色的朗读和情意满满的表达已告诉我们答案了。

二、充分感知,化难为易

学生的认知遵循“具体――抽象――具休”的发展规律,而多媒体的运用,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学生要获取的信息形象化、生动化、丰富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认识,这样更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文中出现了一个较难理解的词――蠕动,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当教师试着问学生是否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时,学生一脸茫然样,这“蠕动”似乎无法走进学生的理解世界中。但是当教师播放海参在海底蠕动的画面时,学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而后又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海参的动作来。此时,“蠕动”一词已无须教师过多讲解了,它早已融入到学生们的心中了。又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由于年代离学生较远,而学生的经验与阅历比较粗浅,仅凭文字的叙述,无法在脑中再现出当时的辉煌景观。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一环节时,就要借助图片、音像资料等,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正因为感受到圆明园的美让人心醉,才会为之后的“毁灭”感到心碎。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不经意间已迎刃而解,实现多媒体与文本的无痕对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拓展视野,勇于创造

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并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多媒体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身,会更好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与思维的碰撞中自由地飞翔,有助于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在教《草原》一文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美丽景象的基础上,我试问“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轻轻流入云际”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呢?你们是否能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创造一幅你心中的草原图呢?学生们边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边想象创作,有些学生用泼墨挥洒,有些学生提笔勾勒,有些学生……课堂异常热闹。他们用手中的笔与色彩绘出了柔美的小丘,翠流的草原。而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走进草原的世界里,当牛羊悠闲自在地漫步在草原时,竟有学生脱口而出“好美!好像几朵白云”“好像绿色的餐布上放着几串棉花糖呀!”“是呀,就像几朵白色的大花”“蓝天下几朵白云在悠闲地漫步着”,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间已被点燃了。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走进了老舍的草原,更让草原流到了学生的心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让农村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光彩。它的先进与便捷性是无法比拟的,为农村课堂教学中许多传统教育观念重新注入新的血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其直观性、生动性、深刻性、灵活性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成。但它对于教师教学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对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必须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利用好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文本“和谐共生”,为我们的农村课堂增添别样精彩。

(福建省永泰县城峰中心小学)

第11篇

1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面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色彩斑斓的科技手段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已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适当地运用一些科技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全神贯注》一课时,学生对雕塑和罗丹都很陌生,单纯通过语文课的讲解和对课文的朗读体会,他们很难提起兴趣。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利用电子白板和幻灯片技术专门设计一份生动有趣的课件:首先利用幻灯片模板设计统一的雕塑模板格式,然后利用配色技术设计上丰富恰当的颜色,最后把一些有趣著名的罗丹雕塑用动画放映的形式,或逐渐展开,或飞入动画,或逐渐放大……学生在一张张雕塑的动态展现中,一会儿睁大了眼睛,一会儿高声尖叫,一会儿静心细品……他们在一张张动态图片的播放中,喜欢上了雕塑,认识了罗丹,再进入文本的教学,很容易就懂得了罗丹对雕塑痴迷的原因,从而对课题“全神贯注”,对罗丹雕塑时全神贯注的状态、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对课文中完美的语言描述,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渐入佳境,整节课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重现文本,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因为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单靠文本的阅读,很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时现代化科技便有了用武之地。利用一些现代化科技手段可以重现文本或者一些文本片段,或者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让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通过视频或影片或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来协助补充理解语文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正符合现在学生的兴趣点和现代化的心理状态。他们喜欢动态的视频,尤其年龄小一些、理解能力弱一些的学生,他们从动画中更容易看懂理解一些较难的问题,然后再进入文本的教学,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在全面认识圆明园的辉煌之后,充分体会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之后的无比愤怒与痛恨之情?只靠文本的阅读,有些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一是因为课文中的一些语言难以理解;二是因为一些学生的想象力比较弱,对圆明园中一些辉煌的建筑无法从课文的语言描述中在大脑中重现;三是现代学生的爱国意识比较淡漠,对当时时代背景下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无法理解。因此,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首先让学生通过幻灯片饱览圆明园的辉煌图片,然后把当年英法联军抢烧圆明园的情景用影片的形式重新播放出来,文本内容在影片中一一展现,学生在惊呼圆明园的辉煌的同时,一下子激起了对英法联军的无比痛恨,圆明园的历史在此全部展现出来。

利用影片对文本的重现,学生对这一陌生的历史久远的题材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再来学习课文,在读到圆明园的辉煌部分时激动万分,语气或委婉或高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部分时,或咬牙切齿或群情激昂或叹气惋惜。从他们对课文的朗读里已充分体现出他们对文本理解已经不用教师多余的解释了,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以及充满情感的朗读中对课文已完全理解,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目标在一系列的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辅助中实现,本课的学习取得前所未有的高效率。

3 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薄薄的一本语文书,已经满足不了现在学生丰富的头脑。因此,语文课如何从课内走向课外,如何在课堂里做到以读引读、以文引文,创建课内大量阅读的高效语文课堂,成为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头戏。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介入正好推进了这一教改的步伐。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查找补充同类题材的文章,然后向学生或展示或打印,从而达到大阅读的目的;或者通过网络查找同一主题的课外阅读资料或课外书;或者充分利用校外社会或其他学校资源;或者与其他课程整合;或者给学生编纂课外读本;等等。比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这一课时,笔者便和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了很多有关恐龙的文章、资料,并和学生一起编写了恐龙读本,很多学生还在网上买了大量的恐龙书籍。

现代化科技手段给当今教学改革中现在流行的单元主题性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爱的主题这一单元课文时,为了实现课内整合和大量阅读的教学目标,笔者首先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整个单元进行整合,让学生抓住单元主题,对重点内容进行学习;然后利用网络和校外家校教育阵地,查阅搜集很多篇其他爱的主题的文章和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的爱的故事。这样,让简单的课文不用学,让复杂的课文简单学,让课外的文章课内学,让生活故事课堂化,真正实现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课内大量阅读的目标,由单一文本走向多层教学的高效课堂。

4 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现在的学生对网络的迷恋,让家长和教师头疼不已。现代化的科技电子产品更是让学生产生了无限的依恋,电视、电脑、手机、MP3、MP4、PSP……还有专门揣摩学生心思编创的各种动画片、游戏,让他们眼花缭乱、分秒思念、无所适从,不愿意再动脑子去思考、阅读、学习,甚至于长时间泡在这些电子产品上,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发展。如何引导学生从眼花缭乱、极具诱惑力的电视、网络、游戏中走出来,让他们对电子产品的迷恋服务于学习,成为家长和社会赋予教师的又一重任。

的确,面对社会上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的巨大诱惑,要想让学生走出来,甚至让学生把这一兴趣点转移到为学习服务上来,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这一兴趣点出发,既然你们离不开网络,那就把你固定上网的时间安排上学习任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便减少了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久而久之便实现了让高科技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服务的宗旨。比如: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查找各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甚至教会他们如何做幻灯片,如何使用白板技术,如何下载课文影视资料等,学生在动手、动脑查阅、制作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对网络的依赖,还对所学的语文课有了深入的了解,真正实现了高科技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12篇

一、突出一个“趣”字——创设学习情境

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一课时通常就是导入新课,就是初读课文,就是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字一个字,从音到形到义,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学生了如指掌,也就容易心生厌烦。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要了解学情,因课而异,常中有变,这样针对性才会更强,学生的兴趣才会更浓,教学效果自然才会更好。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词和地方名词,如果第一课时依然是按照固定程序读词语、读课文的话,学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如果这些词语没能在第一课时内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到了城市孩子人虽小,却已游历山山水水,见多识广。全班约一半的学生已游览了圆明园,文中提到的多处景点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由此,我设计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一座历经5代皇帝建筑修缮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请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

(相机解释“圆”就是圆满无缺的意思;明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并提醒学生注意同音字的字形辨认)

师:快速浏览课文,圆明园又叫做什么呢?根据你所知道的,简单说说这名字的由来。

(让学生快速找到“皇家园林”“圆明三园”“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等词语,感受到了阅读发现的乐趣。不仅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师:是的,这就是美丽的圆明园,它是一个奇迹。课件出示:圆明园的美丽图片。

(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圆明园图片,从视觉上感受着圆明园的美丽壮观,从而形象理解了“瑰宝”“精华”等词语的含义。)出示词语: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西洋景观 青铜礼器 名人书画 奇珍异宝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安谰园 狮子林 诗情画意 建筑宏伟

师:同学们,一个个词语就是一幅幅画。我知道你们已游览过许多风景名胜,能不能结合你们的游历介绍介绍这一幅幅美丽的画?

(学生或展示自己旅游时的照片;或介绍自己旅游时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或交流从网络上、课外书上搜集来的资料……大家兴趣盎然,交流展示的过程既学习了词语,又使得学生整体熟悉了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

以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均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既整合多方信息,又落实多元目标,有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投入阅读实践活动。

二、突出一个“读”字——转变学习方式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的朗读设计,就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示范。

(1)她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了小女孩?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

(2)“我”又是谁?(学习“阮恒”)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阮恒的呢?请你找出来,稍做记号,并读一读。

……

师:刚才几个同学读了描写阮恒的句子,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在这些句子中有几个表示相同意思的词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学习词语:啜泣、呜咽、哭泣、抽泣(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哭”的词语。)

……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让每一次的朗读都有明确的目标,读得扎实,读得具体。

三、突出一个“放”字——拓展学习空间

首先,培养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在预习中,学生除了读通课文,圈画生字,理解词语外,还应该质疑问难,思考课后练习,批注读书感受等。如《触摸春天》的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查字典理解生字词以及不懂的词语。(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4)在家里,蒙上自己的眼睛,体验一下看不见的不便、困难与痛苦。课堂上,教师再适时检查反馈,或资料展示,或听写词语,或交流感受。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无疑会增添学文的底气,热情会更高涨,思维会更活跃,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此坚持不懈,便可培养起良好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预习,简化了一些教学环节,课堂上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内容,甚至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品读感悟的内容,这样,第一课时的教学就会变得扎实而丰富。

其次,设置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