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头族调查报告

低头族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27 02:0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头族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头族调查报告

第1篇

低头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近年来备受热议的话题。我们的社交生活因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的功能而悄然发生着“革命性变化”。无论聚会、就餐或出游,人们时不时的掏出手机来打发碎片时间已变得再寻常不过了。我们现在经常会碰见这种情景:周末的餐厅中,几对父母及其孩子坐在同一桌,大人们觥筹交错,聊得起劲,小孩们则不是在玩智能手机,就是在看iPad,而且这已不是一个特例。“低头族”低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且越演越烈,“小小屏奴”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有数据可作佐证: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北京市妇联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也显示:4岁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手机)上网。

“低头族”在心理学研究视角中被称为“手机依赖症患者”。“手机依赖”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或成瘾比例多在30%以上,这说明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国外学者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谓“手机依赖”,也叫“手机成瘾”、“手机问题使用”、“手机综合症”等,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是指手机使用者因为不恰当或过度地滥用手机,导致其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不适应及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实质上它是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心理疾病。

“手机依赖症”到底有什么危害又是如何发生的?手机依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等方面。其生理危害我们已达成诸多共识,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其心理和社会功能危害被我们往往忽视,有必要加以强调。一是过度使用手机会造成青少年的孤独、焦虑等一系列心理不适,导致他们会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朋友;二是过度使用手机者有更多的抑郁症状、社交孤立感和学校受挫感,以及更多的吸烟和酗酒倾向;三是过度使用手机者会产生过低的自尊感和各种情绪障碍。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要有:手机联络的优越性和功能的丰富性;与人格特征有关,往往外向型的人手机使用频率因社交渴望会更高;手机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辈群体的影响,追求时尚;自控能力差等。

手机依赖本身并非那么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并给予合适的干预和矫正,是可以规避危害的。首先,学校、家庭多管齐下要让“小小低头族”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理念,摒弃不良手机使用习惯。必要时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其脱困。其次,家长的适时和有效监管非常重要,对于一些低龄儿童来讲,禁止或最大限度减少其触碰手机的机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家时家长要带头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不长时间耗费在手机上面,应与孩子多作交流和沟通。再者,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与同伴、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平时注意儿童的自制和自控能力训练,提高对网络诱惑的抵制力。

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高职课堂,教学困境,解决方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移动通讯时代的到来,借助移动互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是大势所趋,不可抵挡。而智能手机也因其强大的功能和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身受年轻时尚一族的大学生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虽然智能手机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享受着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环节———课堂。借助移动互联即丰富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困难。

一、“移动互联”影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遭遇的困境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移动设备进驻了课堂,学生却拿它做跟课程无关的活动

移动终端消除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用户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输成为现实。不少高职课堂里,为了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与学习相关的活动,限制上课使用手机,而转变为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丰富课堂,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了教学手段与方法。但不变的是,很多学生依然作为低头族,自娱自乐的。这也对课堂教学中该不该使用、如何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思考的问题。

(二)教师通过移动设备端在线课程教学,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全员在线教学需要

首先,手机设备限制。教师与学生的移动端设备大不一样,有的设备制造商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有自有的操作系统与限制。比如:在线班级APP会因为某些手机品牌限制而不能安装,也就是说,有些学生无法参与在线课程的内容,这给了他们不参加课堂教学的理由。其次,班级人数限制也会影响移动互联开展课堂教学。大班课上课时,特别是百人之多的课堂,单由教师个人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教学,对教学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何况还有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之分,这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移动设备造成了无形的负担。再者,校园wifi限制。对校园wifi没有覆盖的学区,通过在线课堂,超额流量,无形增加教学的成本。

(三)强调移动信息在教学中的作用,却因此忽略了课堂本身特点

移动互联的使用,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高职院校的课程很多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在采用此方式时,如果不考虑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部都采用此方式,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有规律。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改革,会因缺乏互动,影响教学效果。

(四)存在信息资源利用不当,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弱化的现象

仅仅利用移动互联适应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方式,只是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或人机共灌[2]的教学模式。这样导致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现象,如:不加分析的将线上的资源、信息拿过来,学生接收信息量太大,无法把握重点,泛泛而谈,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又或者,不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与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教授的过程只是单纯的展示信息及资源。这些做法,不仅不能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更不可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这样的移动互联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考,交流,也无法发挥课堂教学的特点、更突显不了移动互联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势。

二、分析遭遇困境的影响因素

(一)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因素

首先,高职学生的上网时间呈现“碎片化”趋势。移动互联网中,特别是微博、微信、视频的广泛使用,使其学习时间与内容变得支离破碎,而对碎片化阅读产生的习惯性依赖,随时随地的碎片化阅读影响了高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1]。上课无法集中精力,总想着玩手机。再者,高职学生自觉性不高,表现为:自控力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玩的时间比学的多,对待人和事态度不积极。移动互联能24小时在线诱惑力大,信息更泛,对他们来讲更是挑战,若长期沉迷其中,消极态度,势必会助长我行我素,不容管理,不容说教,给学生成长和学生管理带来问题。

(二)移动运营市场因素

大学生本身就是强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未来市场新的新消费主力,移动互联正是看中这个群体,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通过各种用户体验,形成消费习惯,培养他们成为忠实消费者。用手机消费,体验多样化,吸引力远远大于课程教学的力度。再加上使用包月、送流量的方法,能随时使用手机上网,也无形中增加了相关费用。

(三)思想上有无重视教师主导课堂的因素

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果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的优势也就无法发挥。现代课堂教学虽然也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多是单向传授,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但移动互联将单一的信息化教学多元化,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那就更需要教师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设计、筛选、整合,对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更突显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如果只是单纯的把网上资源搬到课堂,不适当选择,不合理利用,根本无法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念、方法、知识的精髓,更不用说让教师体验到课堂教学的乐趣了。

(四)课堂教学存在与否的本质因素

虽然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适应现代移动互联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将取代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着移动互联不能取代的优势———面对面教与学。课堂教学的面对面,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学习体验,加深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教学合作过程。移动互联环境下,教学参与者不仅有教师,学生,还有企业指导教师,网上指导专家,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师生关系,也改变了学生只能向老师求教的单向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从空间上构建起一个平等对话与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利用这个平台,将资源合理利用,合理的分配,依据学生特点个性化学习,分小组、参与、调查、反馈,最终回到课堂,交流、提问、讨论、总结。

三、解决“移动互联”对高职课堂教学不利影响的方法

(一)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并保有不断学习新事物的热情

我们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正发生变化,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更要适应并接受改变与挑战而不是排斥,唯一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知识、思想、智慧的热爱。改变意味着教师需要提升教学水平,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充满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学习的热情。学习如何让课堂生动,就像给学生将故事;学习如何在课堂里设定悬念,让学生充满期待;学习如何为自己课堂代言,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学会如何授之于渔,而非鱼。学习好比做游戏,用互联网思维的游戏化,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

(二)提高高职学生社会认同感,道德自律,行为自控力

陶行知曾经说:学校即社会,也认为社会即学校。高职学生更不可能脱离社会,他们需要更多的参与企业活动,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多动手,多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提升专业素养。无论是企业实习,定岗实践,还是小组课堂,调查报告等,都需要协同、合作完成,而非个人行为,企业里更不可想怎样就怎样,需要遵守规定,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只有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将是高素质的职业人,而不是教育阶段的后进生,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修养,能合理利用时间,会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课堂低头族的现状可有效改善。

(三)重视课堂面对面教学的学习体验,采取“全渠道”沟通与合作

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更突显课堂教学真实面对面沟通的优势。这不只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应是和谐的,氛围融洽且乐学。教师能真实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参与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灵感,更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有效借助移动互联,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的途径,目的是让教师更好的行使教书育人的职责。“全渠道”式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打破传统课堂空间的局限,将线下的课堂移到了线上,将线上的资源引到线下。学校课堂,具体工作环境,模拟情景,灵活切换。学生可即时、同时提问题,说想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眼,脑,手,耳,口。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体验的满意度也会越高。

(四)强调移动互联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安全责任、提升移动互联配备对教育教学的支持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保障移动互联信息传播的安全。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有技术特点,调整监管策略和思路,建立并完善运营的安全管控机制,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备案制度和信息制度等,保障信息、传播的安全。另一方面,运营商行业不断地发展,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质量,使学生愉快享受信息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时,更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忠实用户,维护企业利益外,不忽略对教育教学的支持。

作者:周颖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军强.严丽丽.仇兆波,移动互联网对高职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4(08).

第3篇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考试改革;工程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其目标是培养一批既能面向工业生产一线,又能全面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卓越计划”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1]。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2]。考试是教学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而传统的课程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往往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装控)2013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并于2018年1月正式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文以《过程装备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为例,介绍了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探索经验。

一、现状分析

《过程装备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面向装控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属于专业控制类课程模块的核心单元。该课程旨在使学生熟练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入理解和认识控制系统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法,学会运用时域和频域方法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以及控制系统设计和校正的基本方法。课程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知识面广,尤其涉及大量的计算分析。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带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难以实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考试目标定位不准确

由于考试成绩与学生综合测评、工作、保研等息息相关,导致学生为考而学、平时不学、非考不学,学生功利化趋向明显,一味追求考试分数,仅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二)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评定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参考部分平时成绩。这种期末集中考核的方式,催生了部分学生临考突击抱佛脚的恶习。平时成绩仅包括出勤和作业,由于有少数同学是课堂上人到心不到的低头一族,也时有互相借鉴抄袭或抄袭参考答案的应付作业现象,难以做到合理评价与督促管理。这种以单一集中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评价所有学生的全过程学习效果,更难以客观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

(三)考试内容单一

考试内容侧重于知识检验,而忽视能力考核。考试的内容一般多呈现对教学内容的考核,比如基本概念、一阶和二阶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稳定性分析与误差分析等,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察不足。这种考试以再现课堂所学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缺乏过程监督

过于偏重课程结束时的测评,着重于通过惩戒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忽略了对课程学习进展过程的监管。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因此考核评价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建立全过程的考核机制,才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的学习情况,获取改进教学的反馈信息,持续引导、督促、监督、激励学生学习与能力培养。

二、改革理念及实施方案

根据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本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上述传统考核方法的不足,本课程考试改革采用了基于过程考核的多元化考核方法,分阶段、全过程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注重知识的应试学习向注重解决工程问题、培养创新能力转变,建立以考察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过程监督的多元化考试方法改革

将平时基于能力素质锻炼培养的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的综合性考试有机结合,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全面动态监控。平时成绩除了包括考勤和作业之外,增加随堂测验、期中考试、调查报告、工程实例控制仿真分析等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设计了全过程监督的考试评价方案。

(二)知识检验与能力考核并重的考试模式改革

专业课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需要注重考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及时将基本知识点与工程应用实例结合地引入教学与考核评价中来。因此,从考试内容着手,优化考试试题设计。首先,在试卷结构上,减少选择、填空、判断等客观题比例(不超过20%),增加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系统设计应用类题目比例。其次,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计算分析多,需要学生记忆的公式也多。因此,在试卷形式上,可直接在卷后附上拉普拉斯变换数学公式、二阶系统性能指标计算公式,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理解和应用。最后,结合工程实例,精心设计试卷题目的考核点。以二阶系统动态特性为例,课程教材[4]的例题习题是以零初值求解,而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的试题题目中均是非零初值的,考核学生能否在深刻理解传递函数概念中“零初始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时域分析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取有效结论的能力。

(三)强化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的仿真实践考核改革

工程教育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学院系近年来购置了多台套的过程装置控制综合实验设备,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训练;另一方面,计算机仿真由于其方便快捷、灵活直观的特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在自动控制领域,MATLAB软件因其具有可视化编程能力、良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和强大的绘图功能、丰富的工具箱及Simulink控制仿真平台,是国内外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学习的首选工具[5]。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制于授课学时有限,所设置的仿真实验简单验证类题目多而分析设计类题目少,很多学生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目前,借助于我校统一的石大云课堂平台,将教材[4]上MATLAB软件控制仿真的基本使用操作及命令函数,录制成相应的教学播客单元,由学生线下学习并完成相应的简单验证类题目,线上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随堂讨论。同时,结合工程实例设置综合分析与设计类题目,例如三相分离器控制分析与仿真、连续搅拌加热罐的动态特性分析与温度控制等,考察学生的实践创新应用能力。

(四)综合考核评分方法改革

突出过程化监督,优化调整多元化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增加平时考核成绩比例。课程成绩具体包括10%平时作业、15%课堂测验、10%期中考核、15%控制实践仿真、50%期末考试。从激发学生创新与能力培养方面考虑,对控制实践仿真环节中所体现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在考试评定时给予加分鼓励。制定平时作业、测验、实践仿真环节的评分标准,确保平时成绩评定的合理性与公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由应试学习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自主自发转变。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课堂 学生 手机管理问题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177-04

中职课堂的手机管理问题,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亦是迄今各所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大、难”问题。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躲避问题的借口。因为课堂手机管理的问题,无论是在中职学校,还是在中小学都是真真实实地存在着,并且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是无可回避的。为此,笔者特意翻阅了许多同行的文献资料,以期借着前人点燃的光亮,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继续探索前行。

1 课堂手机管理问题的现状

由于笔者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潮汕、湛江、茂名等广东沿海地区,距离学校确实有较远的路程。虽然学校一直都不鼓励、也不提倡学生带手机回校,但是为了使学生与家长保持联系,手机便“名正言顺”地被默许进入了校园。其后,我们便时常听到有老师抱怨一些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其表现五花八门:学生有用手机聊QQ的、有发微信的、有玩手游的、有看网络小说或电影的……

根据2013年的一份中职生使用手机的调查统计显示:92.6%的中职生选择携带手机上课,但是仅有12.7%的中职生在课堂中主动关机,还有48.4%的中职生将手机调整至静音,剩下38.9%的中职生愿意把手机调整为震动或者微小音量。这种现象使得中职生的听课质量降低,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1]。另一份相关调查则显示:中职生使用手机经常与父母联系的或用于紧急事情联系的为7%,与同学或朋友发短信、聊QQ及发微信等的占56.4%、通话聊天的占21.2%,玩游戏的占10.3%,拍数码照片的占3%,其他占2.1%。经常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学生占9%,偶尔在课堂中使用手机使用的占52%,在课堂上从不用的手机的占39%。

这些情况至少说明两点:(1)中职生手机的主要用途是与同学朋友聊天或娱乐,真正使用手机与家长联系的却不多,方便与家长联系只是购买手机的借口。(2)学生使用手机的自制能力比较薄弱,有相当部分中职学生不能自觉地规范管理好自己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行为。

2 课堂手机问题提出的背景

2.1 手机飞速发展

自1983年第一台手机DynaTAC 8000X诞生后,其款式从大手机逐步进入90年代的白屏机,然后发展到翻盖、滑盖、侧滑盖的彩屏机,再到后来集音乐、蓝牙、摄像一体的触屏机,最后进入现在的智能机、双核机、四核机……手机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其款式设计也越来越时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同时,手机的操作系统也从非智能手机基于Java平台的Symbian S40、Symbian S60系统,发展到后来智能机的安卓(Android)系统、苹果IOS系统、Win7等系统,手机的兼容性与可视化操作等性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然而手机的这一切改变,只了30多年的时间,手机就已经从古老笨拙的“砖块”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超薄机。

2.2 手机网络及手机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

中国手机通信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模拟信号时代,到GSM制式网络时代,再进入到2000年后的2.5G、3G时代,最后到目前正在着力推广发展的4G时代。随着3G、4G网络的到来,网络的传输和承载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发展为手机的网络业务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业务,例如手机QQ、微信等,同时催生了一个渐渐热门的行业―― 手游。3G、4G网络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采用新的网络架构,对需要高带宽、高速率的数据多媒体业务的支持能力更强。这些特点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更灵活的方式获取并处理信息,极大地推动了手游的迅猛发展。有数据显示,在2011年的一个季度中,中国手游用户数量就突破2 300万,环比增长15.05%。然而,支撑并促进其快速发展的大部分手游客户却都是学生。

2.3 国外对课堂手机管理的概况

英国的大巴尔学校规定:学生未经允许用手机拍照、摄像、录音等行为作为一次违纪,手机将被暂扣,并通知家长取回;若学生拒交手机,将作为严重违纪事件处理。英国的圣贝德中学规定:学生使用手机或手机响了,手机暂扣一星期,或父母来学校取回,情况严重者(比如看违禁视频),学校可将其交警方处理。英国的皇家中学明确规定了不同程度的处罚:第一次违反,手机将被暂扣,放学后取回,并记录在案;第二次违反,学校将暂扣手机,并告知家长;第三次违反,将告知家长,并由家长来学校取回。澳大利亚的莱纳姆中学规定在校期间的上午9点至下午3点,学生不能以任何方式使用手机,否则手机将被暂扣3 d[2]。澳大利亚的莱纳姆中学认同学生可在紧急情况下联系父母,但要求学生使用手机必须尊重、体谅他人,避免干扰他人和学校日常秩序,不允许收发短信或资料,不允许在操场、郊游、课外活动等情境下使用手机,在课堂上手机必须关机,并贮存在保管箱中[4]。

3 中职课堂手机管理问题的分析

3.1 手机的魅力越来越大

手机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尤其在近几年,无论是款式的更新,还是操作系统的换代,都在极大地促使着手机品质的提升:手机不再局限于打电话,还能进行下载、安装、聊QQ、玩游戏、拍照片视频、看小说或电影……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手机已宛如一台微型手提电脑,展现着科技的魅力。不仅如此,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手机,其价格反而变得越来越低廉―― 成功捕获了大量的学生客户。学生更是把最新款手机当作潮流的象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记得iPhone4刚推出的时候,笔者好几次课间都看到有一些学生一脸得意地拿着iPhone4向旁边的同学炫耀,其他学生则很主动围上去欣赏他的苹果手机,然后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同时,三大手机运营商也不失时机地精心为学生打造花样繁多的包月流量等优惠套餐,吸引学生使用手机流量上网。另外,据5月17日新闻报道:广东召开“纪念5・17世界电信与信息社日”座谈会上提出i-Guangdong项目―― 由政府牵头,向公众推广并提供免费WiFi服务的项目,今年我省将新增3G、4G基站14万座,累计超过49万座,目标是:使公众用户每天可享受不限时长的免费WiFi。在未来的3年里,免费WiFi将逐步覆盖范围将包括全省主要的公共区域。该项目还将推出配套手机APP,便于快捷登录。若果真如此,我们课堂手机的管理问题还能继续忽视下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矛盾只会日益尖锐。

3.2 课堂“枯燥乏味”,学生自制力薄弱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不扎实,他们大多没有升学的压力,有些学生自己甚至没有什么目标与方向,没想过是为何而来到学校的。因此,学生不怎么去预习、复习功课,造成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就感到比较吃力,觉得自己听不懂课,对比起极具吸引力的手机:有趣的QQ和微信的聊天、完全不需用到知识、智慧参与的电影视频,及情节精彩的网络小说等而言,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中,学生便百无聊赖地发呆或开小差,对于自身的自制能力性较弱的中职学生,他们就会趁机利用上课时间玩手游、聊QQ、看手机视频等。长此以往,学生个体自身会对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并导致个体的身心及社会功能受到明显损坏的痴迷状态,形成“手机依赖综合症”,这又反过来对学生身心与学习造成恶性循环,进而对学风班风也会有不良的影响。

笔者曾问过少数上课玩手机的学生,为什么要在课堂上玩呢?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惊人地相似:自己想学,但是学习的基础很差,在课堂上跟不上,也听不懂,又不能睡觉,就只能玩下手机,有些课听得懂他还是会听课的。

3.3 各个层面的制度有待完善

首先,是国家政府层面的对手机的监管及其使用的制度不够完善。显然这不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只是笔者期望:鉴于国外的情况,如果国家层面对学生的手机使用进行立法监管,对手机的制造商、通信运营商等都会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其次,是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条例中,对课堂手机管理的要求或许未够详细具体、或许可操作性不够强、或许对学生制约的力度不够等情形,都会导致有些教师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去玩手机的情况时,很想做出一些处理,却又感到无所适从,最后就只能听之任之。

最后,法律着重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对教师的权益以及课堂管理权力可能都在削弱。这就造成了课堂手机管理矛盾出现的时候,一部分法律意识较强的学生会运用法律手段,理直气壮地“反抗”教师对其手机的监管,而教师缺失了相应的管理权力,也只能不了了之。

3.4 有些家长对学生在校的行为束手无策或置若罔闻

有些家长或由于自己工作比较忙而无暇顾及孩子的行为表现,或者由于没有掌握一些正确的管教方法,害怕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有逆反心理,或者已习惯对学生放任自由。他们对于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唯一要求就是不出大事。把学校当作孩子的托儿所,把老师当作是孩子的高级保姆,对孩子的行为管教问题或束手无策,或置若罔闻。正是由于家长的不管教或不知道如何管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的行为更肆无忌惮了。

综上,笔者认为,课堂手机管理问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心,进而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这俨然就是一场“拔河”比赛,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对手的阵容与实力都很强大,相关立法机构目前充其量只是个观众,家长则时而旁观,时而参与其中(还未必是站在我们这边)――这就是我们课堂手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4 手机管理策略的探讨

由上可知,我们对手是相当强大的,而且可能还会继续强大下去。如果我们仍无所作为,结果极有可能是竭泽而渔:手机制造商等暂时取得完胜,这意味着他们一起提前透支了学生的消费、时间与精力―― 作为未来国家接班人的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与技能,试问将来又能有何建树?又将如何消费得起呢?在立法层面,不知道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即使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能有何为?笔者觉得有以下策略可以尝试,但各有利弊。

4.1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策略

笔者认为:课堂手机的管理问题,其核心点不在于规章制度,而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如果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就容易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完整的、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么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这其中包括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就业目标或升学目标,正确提升学习的方式方法,正确的课堂行为等。如果学生具备了这些正确的思想,课堂的管理也只是水到渠成的问题。话虽如此,然而,人的思想观念的建立本身就是一项持久而又复杂的过程,我们的中职学生大多数在初中不但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念,而且还可能沾染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因此,这需要班主任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尤其是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这是学生接触新环境并进行适应的时机,也是建立学生课堂行为规则与改变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

策略点评:

该策略优点:能让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的管理,对学生有长远的良好影响。

该策略缺点:需要班主任相当长的时间与精力跟进,才能见到成效。

4.2 完善校园手机管理制度的策略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对于自制力弱的学生。虽然学校一直都有《学生管理手册》对学生进行管理,但笔者建议可以对其尝试做进一步的细化。我们得从学校层面制定出合理、合适的校园手机管理条例、课堂手机管理条例,使手机的管理有章可依。针对手机管理的条例,并不能只是精神式的纲领或指引,手机管理条例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事项。只有条例制定得越清晰、越详细,执行才会越给力。当然,条例的制定过程,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以免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情绪产生。

策略点评:

该策略优点:清晰的、合理的条例可以较快地见到管理的成效。

该策略缺点:只是“堵”的策略,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

4.3 通过师生共同制定手机条例,引领学生思想转变的策略

首先,班主任可以学校制定的手机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有建设性的意见,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班级课堂的手机管理条例。作为班主任,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条例的制定,一方面,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翁;另一方面,加入了学生意见后而确立起来的制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有效降低了学生的抵触程度。

其次,笔者建议班规对条例的制定要做到“有奖有罚”,虽然这条规定耳熟闻详,但是对学生却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保证了条例的公正性――既然在课堂上违纪用手机发短信一次,要扣几分的操行分,那么对于能坚持一天或一周下来,完全没有玩手机的学生,就应该得到加分奖励,尤其是对于一些玩手机上瘾的少部分学生,更加要重点关注他们,并大力表扬他们,促进他们的转变。特别是在班会课上,要对表现好的学生、进步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引领着学生对待手机的思想健康发展,逐步构建起良好的班风。

策略点评:

该策略优点: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加入学生建议,进行班级个性化的手机管理。

该策略缺点:(1)需要的时间比较久才能看到成效;(2)不同的班干部对班规的执行力度存在一定的不_定性。

4.4 采用“学生一对一”方式制约学生的策略

第一,班主任可以尝试通过调换学生的座位的策略,将课堂纪律良好的学生或班干部,与班内少部分的爱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坐。采用学生一对一的方式制约学生,帮助“手机瘾”重的学生矫正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可以说,这是个非常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重点整治策略。

第二,班主任还可以就这个策略加以发挥,使策略更有趣味性。比如,让重点整治的同桌们比赛,每周统计下来,看看哪一桌的学生可以坚持的天数最久,做得最好。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额外加分奖励、表扬。

策略点评:

该策略优点:班主任通过将整治目标“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目标容易达成。

该策略缺点:只能针对班内数量较少的“重点打击对象”。

此外,同行们提出过其他的一些策略,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譬如,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校联合共同管理学生的手机使用问题;举办多姿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等。

5 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课堂手机的管理问题,就是一场“拔河”比赛,其关键点是如何抓住学生的心,从而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纵观各种类型的策略,或从“疏”、或从“堵”、或从“内”、或从“外”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若要问何为最好的策略或策略组合,其实,十全十美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只要是适合自己学生的策略,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 杨雯.手机普及对中职生的影响和导引[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4.

[2] 姚计海.国外中小学手机管理的分析及思考[J].人民教育,2013(9):39-42.

[3] 姚计海.国外中小学手机管理的具体规定[J].江苏教育,2013(10):64.

[4] 张建.本刊调查:手机利弊大家谈[J].关爱明天,2013(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