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1 10:0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走进大学后,面对的是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需要自己结识许多陌生的人和事,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琐事。以前一切事务都由父母安排,现在都需要自己一人承担。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的期盼与上大学后所面对的现实差异,平时学习成绩的影响,生活的影响,交际的影响,就业的影响,家庭影响等,这些环境的影响时刻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如心理咨询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一些其他专业或者是离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的,他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很了解,而且在心理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出现。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活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发放一些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无人问津,可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自我意识因素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认为他的能力很强,无所不能,处处抢风头,事事要强,但实际能力却达不到,自身又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导致最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成,不敢面对失败。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人身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锻炼方法时,融入心理辅导知识,如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而出现厌学情绪心理,教师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邀请这类同学作为“模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要领,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独特的辅导,使这些同学能感受到做好示范时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指导,从中得到了自信,会把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去除或者减轻。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经受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使其性格缺陷,神经衰弱等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如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期间总是笑口常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舞蹈和音乐浑然一体,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愉悦心情,放松身心,充满自信,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体育教学可以治疗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需要适应许多人或事,需要自身不断的自我调整;上学前的远大理想和上学后的差异;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学习知识的枯燥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生活焦虑,墨守成规,主动性差,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思想闭塞,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体育教学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或者减轻其症状。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使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调节了与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压抑许久的心情得到缓解,然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疏导心情,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心情舒畅,使其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使自身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发泄,流了汗水,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和喜悦;与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在老师的帮助下或鼓舞下完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心理压力减少,活得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一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体育舞蹈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体育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在社会上已广泛流传.由于其独特的社交功能和健身效果,已经越来越受 到大学生的青睐,高等院校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为带动全民体育的开展。
体育舞蹈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激动、连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它直接而生动的体现着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具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健身美体、延长青春、赏欣愉悦、陶冶情操、认知社会、宣传教化、团结鼓励的价值和功能。它对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它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它还能防止某些生理缺陷,纠正人体的不良姿态,发展人体动作的对称性、协调性、控制能力等。
我现在颇有感受,我们马上就要毕业找工作了,接触外界也多了,然而社交也多了,在一些社交场合难免会跳跳舞啊,现在就可以很自信的接受别人的邀请了,也不会娓娓梭梭的,可以很大方的然而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总而言之,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2.可以培养礼仪旗帜和鉴赏能力。
3.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3.可以锻炼身体。
4.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 研究步骤、方法:
(1) 查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
(2)上网查询
(3)向老师请教
(4)和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2 研究工作进度
(1) 200年11月20日开题准备工作
(2) 200年12月30日前完成开题答辩,拟定写作提纲
(3) 200年1月30前下达任务书
(4) 200年3月1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5) 200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写作,送交指导老师验收
(6) 200年5月10日前老师写出评语交各答辩组长
(7) 200年5月13日-5月14日分组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永军,凌红月 《体育舞蹈的演绎及在高校教学的实践研究》
2. 李春文 《体育舞蹈教程》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 《大学生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 体育高教研究,1992(3).
摘要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为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随机抽取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350名同学参与本次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优于女生。(2)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3)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体育类学生社会适应大于理科和文科学生,理科学生社会适应大于文科学生。(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优于不参加锻炼的大学生,且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效果更明显。(5)体育锻炼项目数量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参加多项目体育锻炼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优于单一项目和无体育锻炼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参与体育锻炼次数与项目数量越多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越@著。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一、前言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指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作出行动。或者说,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的统计信息中第十项,即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大学生数量有4018.1万人。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在大学这个半社会化的生活中,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大学的历练中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单凭借一纸文凭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事情,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跻身于行业竞争者前列。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成为了众多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对体育锻炼的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旨在为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并寻求最好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作为测量工具,本量表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等人编制,量表具有很好的构想效度,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指标;因此,可以使用本量表来评价我国在校大学生的适应状况。以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经常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需要,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适应、体育锻炼”为关键词查阅有关文献和相关书籍、学术论文等资料。并在图书馆查阅和研究有关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等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量表测验法
为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及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计分按照量表标准计分)和在老师指导下设计的人口信息统计量表,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随机抽取学生35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并发放量表,部分量表由本人亲自发放,部分量表委托所在班级班长发放,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形式。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310份,经过整理,其中有效量表299份,有效率96.5%。
3.数理统计
本实验采用量表测试,无记名答卷,再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EXCEL等统计软件对测量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以P
三、结果
(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在29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所占的比例为48.8%,女生所占的比例为51.2%。各个年级的人数也稍微有区别,大一所占人数比例为34.4%,大二人数所占比例为30.1%,大三所占比例人数为35.5%。体育类占总人数的29.4%,文科类占总人数的32.8%,理科类占总人数的37.8%。被试者人数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问卷回收有效性的差异造成的。
(二)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锻炼次数和锻炼项目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1.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在被试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上均处于一般水平。其中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均数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分别为:男生199.04和女生189.63,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F(1,297=24.685,P=0.000
2.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2,296=2.747,P=0.066>0.05),差异性不显著,说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大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知及态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基本准确,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测试有利于自己参与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大学生对测试的质疑,体质较差学生对测试的抵触及耐力测试项目不受学生欢迎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教育部于2002年7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健康标准))),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全面执行《健康标准》测试[}'} 0 6年间,众多专家学者密切关注《健康标准》的执行情况,对学生的测试成绩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但却鲜有对学生看法和观点的调查研究。本课题从学生角度人手,调查大学生对《健康标准》实施的认识和看法,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健康标准》对学生的作用,为《健康标准》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省8所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他们对《健康标准》的认知情况及态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健身的著作和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高校体育健身方面的专家,在了解相关知识和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并发放问卷,共向上述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7份(男生963,女生894),有效率为92.85000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ll. 5和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认知状况
2.1.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知情况
表1显示,78. 2%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标准》测试目的是“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健康”,59. 2%的大学生认为是“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说明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较为准确。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是“检查学生的平时体育锻炼效果”(24. 5})和“考察学生体育成绩”(14.400),可见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宣传还需加强。另外,男、女大学生对测试目的的认识基本一致。
2. 1. 2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
表2显示,90. 6写的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9. 4%的大学生是为了拿到毕业证,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健康水平的关注程度。另外,将《健康标准》测试合格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大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此外,男、女大学生在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选择上也很一致。
2. 2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态度调查
2.2.1大学生对刚试反映自身实际健康水平的认识
目前,学界对于《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和标准还存在较大争议,大学生对此也有不少质疑。表3显示,有34. 1%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测出自己的实际健康水平。在这些持否定态度的人群中,男、女大学生分别占31. 2%和37.100,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测试的项目设置和标准体系Cz7,从而使《健康标准》测试能够切实发挥其在增进学生健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2.2大学生对测试改变自己锻炼状况的认识
对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后,我会注意自己的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表4),有73. I%的大学生能够引起注意,有26. 9%的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经过多年的实施,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已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还有四分之一多的大学生没有引起重视,说明此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认为没有影响的群体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2.3大学生对a,li~影响体育健身知识学习态度的认识表5显示,有82.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健康标准》测试,有必要学习体育健身的知识,仅有17.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的态度影响比较大。另外,在该项选择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见,《健康标准》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2. 4大学生参加测试的态度调查
在对大学生“是否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调查中发现(表6):喜欢参加测试的大学生占到53.900,无所谓的占到18.000,不喜欢的占到28.100;且男、女生的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了解到,喜欢参加测试的同学身体素质都较好,他们认为通过测试能够展现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喜欢参加测试的主要是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把参加测试当成一种负担。如何调动体质较差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健康水平,应该成为各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2. 2. 5大学生对测试影响生活习惯的认识
表7显示:有71. 1%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健康标准》测试会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还有28. 9%的大学生认为不会改变,且男、女大学生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大部分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以不断扩大影响人群的范围。
2。2.6大学生最不愿意参加的a,liL~目调查
在“最不愿意参加的测试项目”的选择中,56.6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米(800米),且男、女大学生在该项选择的人数均在半数以上。1000米(800米)的测试容易让大部分学生感到不适,甚至有个别体质较差的同学会发生昏厥现象,对同学们的影响较大。笔者调查发现,相对于1000米(800米),大学生更喜欢“台阶试验”测试,但是“台阶试验”在反映学生耐力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3],故耐力素质测试项目的开发和改进应该成为完善《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课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情况整体上较好。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测试并不能反映自己的实际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已经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反映平淡。大部分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不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大学生最不愿意测试的项目为1000米(8O0米)。以上诸问题男女大学生的态度基本相同,没有显著性差异。
3.2建议
第一,建议学校针对学生对《健康标准》的认知及态度状况进行调查,根据各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标准》的宣传工作,促进学生对《健康标准》的了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普通高校,发展,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论文参考网。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完成大学生价值的升华。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民族体育的内容,对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经济、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各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活动具有相同的功能,如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的制约和影响,并被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特点。(1)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它是由特定的地域的民族所创造出的具有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不同精神形态。(2)传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纽带,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3)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4)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5)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给民族传统体育造成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也间接地反映时代的特点。
2、普通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养成科学合理文明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已经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到资金、科研水平、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仍然面临诸如专业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等多种方面的问题。如目前出版的学科专业教材还不是很丰富,而赵对全国不同地区共50所高校开展的9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况,针对从事教学的教师及所具备的场地、器材进行了调查统计, 发现部分高校只将民族传统体育放在课外活动中作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没有纳入教学内容。用于传统体育的教学经费只占3%左右。应该认识到,不论是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认识方面,还是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普及的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存在相当多的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对大学生在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增进身心健康以及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意识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符合大学生纯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作为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而有效地壮大学生体育锻炼队伍,扩大体育人口。面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缺乏等问题,普及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龙舟、跳绳、踢毽、拔河等,可大大减轻学校对体育教育投入的负担,既经济又具有实效性。论文参考网。
学生阶段是各种技能形成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人的协调、灵敏、柔韧和速度等身体素质正处在发展敏感期,只有相应地学习、训练多种技术,掌握各种技能,身体素质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包含的类型繁多,其中适合于学校开展的项目很多,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技能。在学校体育中充实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极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调的是人体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仅仅是衡量人的运动经历,而非是体育水平的标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运动技术加以较大程度地改变,摆脱了技术规范对人的制约,使人在活动过程中更加自由,心情更加舒畅。论文参考网。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终身进行民族文化规范教育的最好载体,各民族文化的规范要求凝聚在运动项目之中,被纳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成为生活中良好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的一生,为其健康服务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能够终身得到教育。学生在掌握这些技术的同时,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之后,极易形成人的运动习惯,对终身健身活动很有帮助,便于人们向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化。学生步人社会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终身教育作用还将始终发挥它的效能。
4 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措施和建议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珍品,是构成民族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努力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在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大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学生在对技术的掌握、规则的学习、理论的了解过程中,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包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成分的影响,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弘扬民族意识和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的是灌输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面向新世纪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身心俱健的合格大学生。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为此,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都需要重新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都应做出相应的变革。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教育。在普通高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的修养和思想道德的修养都很有益处。
4.2 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普通高等学校
目前在不少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和体育教育专业课中,已经开设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开设的面还不够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体育院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间传统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培养。
4.3 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离不开一定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支持各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4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通过借鉴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知识基础上,将不断成熟的体育文化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伦理学、体育民族学、体育人文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方面的自然学科理论充实其中,不断地吸纳交叉学科的成熟理论知识,逐渐完善和充实学科体系。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依托的、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体系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结合地区实际,吸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髓来充实学校体育,必须选择代表各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中民族体育的技术主干和框架,并以次建立起不同技术分枝,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要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服务。要健全学校体育文化,使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身体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人力资源。
5 结论
5.1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5.2 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目前还非常薄弱,需要不断加强经费投入和师资培养的力度。
5.3 要不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芦平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100
[2] 赵.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3] 赵玉娟.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73-175
[4] 黄银华.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54-157
[5]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8—
关键词:兴趣,学习效果,弹性教学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管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现在运动生理学、体育控制论、行为科学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人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在“激素”,他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并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笔者对任教班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试卷参考了心理学生中兴趣的差异性、动机、体育兴趣对其心理特征影响的试题..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项目本身种类繁多,又具有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特点.我们调查的我院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活泼好动,但由于他们已经升入大学,文化课学习教中学时期相对轻松,但是社会实践能力与实践需求加大,健身的意识增强,因此,对体育课的兴趣极大.体育课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减轻压力,调节大脑,使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足够强健的身体去完成学习任务和消除紧张的压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充分展示自我。
1.1大学生体育兴趣及性别特点
大学生体育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因素.笔者在对所教的我院420名大专班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男生感兴趣的项目依次为:散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武术套路、排球.
女生感兴趣的项目依次为: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武术套路、排球、篮球、散打、毽球、跳绳.
从统计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差异较大,男生对竞技性较强,富有挑战性的散打、篮球、足球等项目兴趣较大,女生对韵律感强、将强身塑体结合在一体的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更感兴趣。男女学生对体育教材中的体操,武术,田径中的投掷等项目普遍兴趣较差,对教材中限选的足球、篮球、健美操、乒乓球等兴趣较大,对大纲外的跳绳、羽毛球、毽球等也有较高的兴趣.另外,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教师优美标准的示范和生动精练的讲解,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大学生体育兴趣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对有浓厚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具学习的热情兴趣,锻炼后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学校场地、器材、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学校的传统项目,特别是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兴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固定班级固定教师的班级授课制,一名体育教师负责若干班级的体育教学,学生被固定在某一个班级,强调集中统一,往往显得机械刻板,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的教学优势和积极性,并限制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选择,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降低体育教学质量,达不到好的学习和锻炼效果。体育教学大纲是政府颁布的,具有权威性和法规性,体育教师是大纲的实施者,大纲中内容广泛地涉及到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健美操、舞蹈等项目,体育教师基本功再全面也不可能样样精通。由于性别差异,男教师对舞蹈、健美操相对欠缺,足球、支撑跳跃等对女教师也有示范讲解的困难,因而不但影响教师教学的优势和积极性,也使学生失去了对教师和教材的兴趣,直接影响了学习和积极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材内容,教师魅力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方面。僵硬、古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机械被动的进行体育学习,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
3弹性体育教学的实施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必修课和专选课或者说是提高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这里所讲必修课是指每一个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班级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专选课或提高课是指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赋予教学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成几个教学组,实施弹性化的教学管理。教师选择自己的特长项目招收学生来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教师的了解,打破固定授课班级,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和运动项目,这样才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才能主动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并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4弹性教学的意义
4.1 实施体育课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因素,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和自己所喜爱的教师,可使他们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进行体育课的学习,并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以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可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爱,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会充分体会运动后的满足感,会进一步增加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掌握运动规律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论文大全。
4.2 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得主动性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论文大全。教师在教授自己的特长项目时更有自信心,示范动作更准确优美。讲解更生动熟练,也增加了个人魅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学生自己选择授课教师,对教师也使一种压力,会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法,提高组织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让学生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体育教师也会使学生求知欲增强,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和锻炼
4.3弹性教学会增进师生感情交流,使教学气氛更融洽,锻炼效果更佳
教师在教授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时,会充满信心,热情高涨,更能释放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跟自己喜爱和崇拜的教师进行学习,会更加勤奋努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又会感染教师的教学情绪。论文大全。在这样的融洽愉快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可使师生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生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运动生3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论文关键词 体育权利 大学生 途径
一、体育权利的概念及内容
现代法学的核心是权利,着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法学即为权利之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体育法,也必然会涉及体育权利这一核心概念。体育权利是体育法学的一个基础问题,而具体何为体育权利,其概念界定出现在各种文献中,各种观点均有。比如陈华荣在《我国体育权利概念认识:困境与发展》一文中,对体育权利做了如下界定:“广义的体育权利包括所有在体育运动中产生或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权利。狭义的体育权利是指社会认可或法律承认的,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参加体育竞赛、接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生活的资格和可能性。”方燕在其硕士论文《体育权利及其法律保护研究》中指出,体育权利可分为明示的权利和推定的权利,前者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优先录取权等,后者则是由宪法等法律所规定公民所享有权利的推定或引申权利。刘毅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也对此做了描述,这三位学者在其论文中详述了各个专家学者对体育权利的看法。此外还有很多学者都以自己的观点对体育权利做了认定,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在众多对体育权利的界定中,笔者认为胡冠佩等在《体育法的权利制度及其完善》一文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部已经颁布17年的法律中的规定来限定体育权利更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体育法》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了发展权、管理权与参与权三项基本体育权。其中,第二条指出国家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第三条进一步说明除国家自身要发展体育事业外,还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是体育发展权;第四条则指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此为体育管理权它属于公权力范畴;体育参与权是指权利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三种权利中,可以说体育参与权是《体育法》立法之重点向所在,因此除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明确体育工作应全民参与之外,接着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又进一步详细规定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社会团体中的体育发展权和参与权等权利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现状
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应当是一种能力或资格,即大学生依照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事务中,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主要体现在《体育法》第三章的学校体育中,在这一章中,规定了学校应当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要开设体育课,学校应当为学生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创造条件;为使学生的体育权利能够实现,学校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配备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还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检测。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权利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的自主意识,而我们目前的现实是,学生对自己体育权利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我曾经问过我所教授的某一班的学生这一问题,知道大学生有哪些权利吗?学生能够回答出我国的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权利,但当我问什么是体育权利吗?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由此可知,体育权利在大学生中间仍然是一个新名词。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很无聊,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也不会自觉地从事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各高校都按照体育法的规定安排有体育课来保障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也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保证体育课程的开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体育课只是运动课,却没有学习体育法律法规的课程,包括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内,都没有意识到学习体育也有法律的保障;第二,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配备不够齐全,只是用于体育课教学,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第三,因为学生意识的缺乏,没有学生感觉自己的体育权利受到了侵犯,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自己有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而是服从老师的安排,而且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很少。要想解决这些缺陷,需要加强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管理,转变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使他们的体育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推动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三、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之途径
如何能够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我认为,除了各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体育课来加以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目标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目的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并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社团多种多样,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的建立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组建学生社团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每年可以根据学生社团情况组织一些社团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使学生社团成为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有力武器。
(二)合理利用学校体育馆,加快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举行。这些体育赛事仅仅是一个短期事件,但为了使体育赛事能够完满举办完成,每一次的体育赛事都会建设一些保障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目前几乎各个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体育馆,而赛事结束后,体育馆的使用问题就成了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兴趣找出能够合理利用体育馆的方式和方法,使学校的体育馆不至于闲置下来,而且也能够使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场馆,在奥运会赛事结束后,就得到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目前农大的体育馆已经成为了体育与艺术教学的重要课堂,可以说除了周日外,每天的课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
>>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专业承诺 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大学生网瘾程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体育运动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网络依赖程度的相关研究及应用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职业兴趣之间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与勤工助学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研究述评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择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研究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 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Bandura A,Barbaranelli C,Vittorio GC,Pastorelli C.Self-efficacy be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Child development.2001,72(1):1 87-206;
[3]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4]王云鹏.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6;
[5]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心理科学.2006.29(1):47―51.上海:《心理科学》编辑部;
[6]胡桂英.中学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4;
[7]董斐蓉,何金彩,刘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研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13届学术年会暨重庆市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第2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141―143.重庆.2007;
[8]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硕士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9]Smith M,Duda J,emporary measure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goal orientation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72:156.175;
[10]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教师教育研究,2005.17(4):43―46.北京:教师教育研究杂志社;
[11]魏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905--908.上海:《心理科学》编辑部;
[12]连榕,杨丽娴.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田.心理学报,2005,37(5);
[13]赵锦山.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专业承诺一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科技和产业.2007.7(6):4-6.北京:科技和产业杂志社;
[论文关键词]有氧运动;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l0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对培养人才、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利用体育中的有氧运动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寻找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方法,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就体育中的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以及有氧运动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予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8级八个系的大学生800人,涉及经济贸易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电子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旅游与涉外事务系、信息与智能工程系。
2.2测试过程与研究方法
2.2.1测试内容与过程
上述学生进校后经本学院校医体检后均符合相应医学要求,无器质性病变。随后对上述大学生进行了UPI(由日本筑波大学提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问卷测试和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身体素质的测试。UPI问卷测试由主试者宣读指导语后,学生独立当场填写,约15分钟内完成交回。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0份,有效率为98.7%。身体素质测试由我院体育教师担任,均按照相应的测试要求进行。上述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每天早上的晨练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活动内容为健身长跑,不限定跑速和距离,量力而行,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跑,但每次最少要跑完1500m(或慢跑2O分钟~30分钟),每周5天,每天2次,锻炼时计间3个月。完毕后同样进行了UPI问卷测试和上述身体素质测试。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4份,有效率为99.2%。
2.2.2研究方法
将上述测试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并作综合性的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躯体的影响
UPI问卷的躯体类问题在有氧练习前后呈现出差异,可见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引导,向大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介绍有氧运动的一些常用方法技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壮的体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
3.1.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从情绪类问题的统计对比不难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在有氧运动中,人体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1]。当大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或失败时,通过有氧运动可将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从人际关系类问题的统计对比可以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有氧运动前后呈现出显著差异(见表2)。就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交往需要在其人生构架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他(她)们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进一步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
3.1.4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神经症的影响
有氧运动可以促使一些患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学生改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排除自卑、抑郁从而表现出自信、坚强、充满活力[2]。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根据美国学者Kyan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氧运动能够引发神经递质B一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一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干扰、破坏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的效果。
3.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三个月的有氧练习,大学生的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生理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见表4)。从晨脉看,实验班学生出现心动“徐缓”现象,当然仅从晨脉还不能完全判定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增强与否,只有给机体一定负荷,观其变化情况,才能作出真实的判断。肺活量提高,说明肺呼吸功能和肺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氧运输系统机能潜力的综合指标,大学生的氧运输机能通过有氧运动得到了显著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能活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特别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等,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增强体质,特别是提高不同年龄段机体有氧代谓}功能的有效运动形式。
关键词:高校运动会,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据中国教育部的相关监测结果,中国17-22岁的城乡男女学生的体质健康在继续改善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肥胖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仍高居不下,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等。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高校运动会开展情况进行研究,从传统高校校运会角度找出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这不仅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将为高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制定调查问卷,以陕西省西安市6所高校田径运会作为研究对象。走访了陕西省西安市6所高校的16名教师及部门主要负责人8名。对高校田径运动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2高校开展校运会的本质
运动会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举办大学生运动会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运动竞赛鼓舞、激发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
但是一直以来各高校的运动会均是以田径项目为重要内容,这种传统运动会比较局限于竞技田径的范畴,出现了少数人参与大多数人看的现象,缺乏广泛的参与性与设置项目的多样性,失去开展运动会应有的目的,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举办高校传统校运会学生参与率低,参与面窄
目前国内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直接参赛运动员很少,大多数学生只能当观众,相当多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没有直接参加过运动会,我们对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详细情况见表1。
表1问卷调查统计情况
论文摘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江西省内四所高校部分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这为定向运动在高校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知识、竞技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使参与者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运动使参与者走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融人大自然,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定向运动已经逐渐进人大学体育课堂。但由于种种因素,许多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对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行相应的投人,从而制约了高校定向运动课程的开展。本文就定向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考察这项新兴体育项目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为定向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抽取江西省内四所高校内参加定向运动训练的大学生150名(其中男94人,女56人),并在上述高校各不同专业内随机抽取300名普通大学生(其中男179人,女121人)作为参照对象。
1.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问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to、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 tZ} o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由90个问题组成,根据总均分和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估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本量表采用0一4五级评分,其中。=无、1=轻、2=中、3二偏重、4=严重。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由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问卷测量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尸)和自我掩饰度(L)四个人格维度。以上量表均经过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所有数据应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SCL一90得分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躯体化这项因子的分值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P
除躯体化因子外,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几项因子上两个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的差异性达到非常显著程度}P
2. 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的SCL - 90因子得分的总均值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差异性不是十分显著(T=1.25, P
2. 3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SCL一90得分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与SCL一90得分呈正相关,而内外向E和掩饰程度L与SCL一90得分呈相关。在四个人格纬度中,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内外向E、掩饰程度L、精神质P、神经质No
3讨论
3.1参加定向运动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据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及坚强的意志,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定向运动是在野外紧张激烈的对抗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要在野外复杂的地形下保持不断地快速奔跑、跨越各种障碍,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因此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角度考虑,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此外,定向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迅速做出判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定向运动参与者参加训练和比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进行定向运动时,地点通常是设在野外、公园等,人们的注意力必须在地图上和实际地形、地貌上转移,既要用心识图又要观察、浏览大自然的秀美风光,由于注意力的不断转移,能使心情偷快,身体得到放松。故定向运动能陶冶情操,消除烦恼,解脱压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顽强、心胸开阔等良好的意志品质[[3]。因此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智慧型的体育项目,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表现在抑郁水平、焦虑倾向、敌对情绪以及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上。由表1和表2得知,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焦虑、抑郁、敌对、人际敏感等因子上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而且略高于青年常模。这表明参加定向运动能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 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关键词:八段锦 运动时间 运动强度 抑郁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22
1 前言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套完整有效、简单易学的运动功法。其蕴含中医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辩证的思想,注重身心并调,体现中医整体调节的理念。大量文献证实,八段锦可以有效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且已有文献表明,八段锦作为一种体育锻炼方式在抑郁、焦虑的缓解方面疗效显著。但有研究表明,不同运动形式、时间、强度以及频率的体育锻炼对抑郁、焦虑改善的程度不尽相同,而且八段锦相关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如何制定最合适的运动处方、最大限度的降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发生水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八段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八段锦”和“抑郁”为主题搜索发表文章,发现自2008年至今共12篇。
“八段锦”是国家体育总局积极倡导推广的中医养生运动,该运动是一套简单易学,蕴含中医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辩证思想的运动养生方法。其不同于一般有氧运动,它注重身心并调和整体调节,即可以有效调节心理和精神,达到改善亚健康状态,预防身心疾病的目的。
刘宇[1]等对社区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进行八段锦干预,一周3~5次,一次40min,通过实验前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的测量与分析,得出长期规律练习八段锦可有效改善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季向东[2]和张鑫在相关研究中,除限定单次练习时间和练习频率外,还把运动强度纳入变量并加以控制,结果证明八段锦对抑郁状况有改善作用。王芳[3]在其硕士论文中,将研究对象分为八段锦+放松功组、六字诀+放松功组和对照组,并进行一定运动时间、强度和频率的练习干预,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抑郁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刘晨[4]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其在其研究中指出:“运用传统体育保健缓解抑郁情绪中应注意练习时间、强度、手段的协调配合。”
综上所述,八段锦可以有效缓解人的抑郁、焦虑状况,提高人的心境和睡眠质量。但相关文献研究中只提及每次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八段锦练习对心理的影响,而对于运动的具体时间(上午、下午或晚上)以及不同运动时间和强度的研究尚未查见报道。
3 运动时间及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体育锻炼效益存在积蓄作用,只有适宜的运动量刺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而运动量等于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因此不同运动时间和强度对心理因子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胡德同在研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中指出,运动强度和时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的影响。刘波[5]在分析运动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的研究中,将受试者分为时间增加组、时间不变组和时间减少组,实验结果显示:每周运动时间增加者,出现亚健康症状或亚健康状态加重的可能性明显低于每周运动时间减少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每周运动时间增加1h及其以上,会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产生积极作用。宋子良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系列研究中指出:①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而且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②中等强度且适宜情景的体育锻炼减弱大学生羞耻感的效果较理想。翟芳[6]在其硕士论文“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维度若干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将研究对象分为大、中、小不同强度的实验组,分别进行跑步、篮球和跆搏项目锻炼实验,结果得出:大、中强度的跑步锻炼对男大学生的健心效果显著优于小强度组,其中中等强度最显著。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调节作用已经得到公认,但这种调节和治疗作用不是必然的,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不同锻炼项目、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甚至是锻炼者的性别、年龄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适合某类人的锻炼方案施加到另一类人身上表现不出促进作用,甚至产生负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因人制宜、科学锻炼,才能使身体锻炼获得最大的心理效益。
4 总结与展望
以上为八段锦干预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方法依据。在此基础上,应以单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运动具体时间(上午、下午或晚上)为自变量,以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为因变量,通过八段锦干预前后的数据分析,探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揭示八段锦的干预疗效,为健身气功科学锻炼提供实证性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宇,霍然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3):212-217.
[2]季向东,王群松,方春霞.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4):331-333.
[3]王芳.不同养生功法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抑郁、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4]刘晨,董婕.祖国传统体育保健对缓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1,(7):54-56.
[5]刘波,潘莉.运动时间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