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12:3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外建筑差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凌世穗.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建筑学报,2002.(9).
[3]蒋伯宁.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建筑与环境,2007.(1).
[4]王芳,等.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J].华中建筑,2006.(10).
关键词:旅游,旅游文化,文化传播,翻译
文化需要传播,优秀的文化会让人争相传诵,以致流芳传世,旅游文化亦如此。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旅游文化的传播涉及到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旅游文化的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和蕴含的深层含义,真正使翻译活动成为跨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品牌、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的概念。论文参考。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属于专业翻译,即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属“呼唤型”文体,主要有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旅游翻译涉及旅游相关的资料与所有文本,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地理、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甚至生物学、动植物学、生态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需要译者除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最起码也应对上述学科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而旅游文化翻译是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翻译质量对于宣传中国、树立中国的对外形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国际旅游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现状不容乐观,国内旅游翻译良莠不齐,问题颇多,存在拼写遗漏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语言累赘、文化误解等错误。此外还存在简单对应,生硬对译,信息传递不够准确、不够完整;望文生义,内涵把握不准确,导致信息传达错误;用词错误、不规范或语句错误;过多的拼音音译替代翻译法让人难以理解;粗制滥造,影响旅游地形象。由于上述旅游翻译问题,使得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完整、甚至错误,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游客无法准确了解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产品内容、产品特色、历史和现状,这就可能会导致游客的认知错误,从而降低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品位,损害其形象,降低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为此,旅游文化翻译要考虑交际意图和读者的认知,也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三、旅游文化特色与翻译原则。
旅游翻译作为实用文翻译的一大类别,其目的是为外国读者或游客服务的,旅游翻译是,其目的除了传播信息外,更要将一国的旅游文化通过翻译传递给另一国读者或听众,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诱发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在翻译时如果没有考虑并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论文参考。
因此,旅游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必须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旅游材料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它包括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心理、法律、道德、风俗及社会成员间的交往习惯等。自然景观大部分又含人文景观,它们往往与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典故传奇等密切相关。这些特点对旅游翻译提出了特殊要求,即译者不必追求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而应该根据中外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差异,力求译文与原文蕴含的意义和功能相应,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笔者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译语应在语言维、文化维、语用维、交际维等与原语保持高度一致。文化作为翻译意义传递的难点,译者应平衡双语的文化,以目标语读者为对象阐释原语,使读者在看译文时能得到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为此,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作者负责,还要对译文读者负责,尽可能消除文化误译,填补文化空缺。
四、旅游文化翻译的策略。论文参考。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和潜能。然而恰恰是旅游翻译蕴涵的文化因素给旅游文化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旅游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光有语言的对比和转换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段落等语篇层面上的文化。由于文化差异极可能导致旅游文化交际的障碍。旅游文化翻译以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为宗旨,旅游文化翻译特有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意图,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表达原作内容。对于旅游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应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决不可跟着原文亦步亦趋,做到增减有度,进退中绳,娴熟自如地对译文灵活处理,以成功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应顺应语言使用的语境,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重视读者与译文,在透彻消化、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化词汇和信息要有很强的文化敏感性,动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本着以文化翻译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弄清楚译文的目的、意图与效果。译者可以发挥译语优势,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全译、摘译、改译、提要增删、解释、增加、类比、删减、释义、改写,也可以是直译、意译,或归化、异化,或是这些翻译手段的综合,因事制宜,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使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以期达到传达旅游文化信息、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传递文化,发展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尽可能传递旅游“呼唤功能”的意境美、诙谐美、简约美、形式美等审美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不但要逾越语言的障碍,还要跨越文化的鸿沟。中外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各民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情绚丽多彩,在翻译过程中,让外国游客在欣赏我国名山大川之余,更能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认知和了解,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应为之努力的。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营造一个和谐的、易于沟通的旅游环境,使旅游翻译更好地为宣传中华民族、弘扬中华文化服务。随着中国与各国的交往的增加,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出境旅游等的市场更为广阔,这种跨文化旅游要求旅游业加速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赖余. 健谈旅游资料的英译〔J〕. 中国翻译, 1986,(1):23-25。
2、陈普. 也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国翻译,1987,(3): 36
3、冯庆华. 使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陈刚. 跨文化意思-导游词译者必备〔J〕. 中国翻译。2002,(2),38-40
5、刘慧敏,杨寿康. 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 1996,(5): 10-14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应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和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对文化的界定
文化或文明是人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拥有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其他能力和习惯的统一整体。(Tylor, 1871:123,转引自陈申,1999)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化可有不同的分类。Allen和Vallette (1977:325)把文化分为“大文化”和“小文化”。“大文化”指一个 民族对文明的所有贡献如艺术、音乐、文学、建筑、技术、科学发现和哲学等。“小文化”是一个民族总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政治系统等。具体地说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举止行为,包括:人们吃什么,怎样谋生,组织社会的方法,对朋友及家庭成员的态度,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达同意和不同意的语句,必须遵守的制度等。
二、文化教学的孟要性
长期以来,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语法词汇等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基本是以应试为主导而文化渗透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总结其原因如下:(一)英语教师认为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在完成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再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二)教师缺少合适的文化教学资料,他们认为自己对西方文化了解得不透彻而且缺少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三)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于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
然而,高考中亦不乏对学生文化知识及跨文化能力的检测,日常生活中也屡见因相关文化的不熟悉导致交际失败的例子。这就提醒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语音、词汇、句法、语法等的教授,还要辅以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不是与听、说、读、写并列的第五种技能。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Kramsch ,1993:217)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应熟悉我国社会生活,能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教师应把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显性教学活动、隐性影响和中西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Chen, Wang &Cheng, 2004:46)
三、中西文化对比的孟要性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环境、政治制度、习俗及价值观而导致不同的文化特征。保菲,2007:48)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大多来自于对目标文化和母语文化间差异的不了解。(刘长江,2003:18)
邓炎昌、刘润清(1989:2)指出“由于文化差异,严肃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哄堂大笑;无恶意的话可能会造成不愉快;外国人说的笑话可能会使我们不知所云。”张晓燕(2003:33)认为外国人可以原谅中国人语音、句法等方面出错却不能容忍其文化交际错误。比如,中国人习惯上问的“你吃饭了吗?”,“干什么去呀?,”“你多大了?,”“结婚了吗?”等问题。会使西方人感觉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因此“增强高中学生对目标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对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理解认同的最有效的时期。"(Robinson,1985:48)
四、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
近年来,中外许多语言学家和教师就文化教学的策略作了研究,提出诸如“文化胶囊”、“文化申”、“文化同化”、“文化插曲”、“文化岛”等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对某中学高一两个班(控制班和实验班)进行了研究。控制班沿用任务型教学法,实验班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方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并运用测试、问卷调查、课内外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两种文化对比的方法如下:
(一)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文化内容进行中西对比。
比如第五单元涉及电影,笔者为学生放映了《一个都不能少》、《英雄》、《夜宴》、《天下无贼》、《侏罗纪公园》、《大白鳖》等中外电影。同时组织学生对张艺谋、冯小刚、Steven Spielberg}成龙、章子怡、刘德华、Meryl Streep .Keanu Reeves等中外导演和演员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第十二单元涉及文学艺术,笔者引导学生就达芬奇、樊高、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等中外著名画家的人生经历、著名作品及绘画风格等进行了比较与对比。
总体来说,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主要用于新单元的导人并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其宗旨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其艺术鉴赏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识。
(二)每两周进行一次中西文化对比讲座。
内容主要包括中西词汇、习语、习俗的比较。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更好地与说英语国家的人们交流。
(三)为学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
如《乱世佳人》、《出水芙蓉》、《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卡萨布兰卡》、《哈里波特》、《与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学生呈现直观的中西文化材料,强化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Herbert (1989:582)指出“适当选择使用电影录象,能潜在地提供目标语言及文化的深层知识,这仅次于与目标语言使用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如今,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有效的动力。20 世纪末期,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合作方法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企业想要在充满了竞争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还要具备相当的创新能力,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行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 WTO 后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内地,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且竞争活动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竞争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企业市场竞争的需求,而是转向企业综合企业内部资源对外部的开发和利用的网络型合作。网络中的创新资源对于企业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能够在创新资源的传递中极大程度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帮助企业确立合作对象,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技术创新网络是企业开发外部资源的根本途径。传统的建筑技术创新在确定了项目成立后,能够形成一个自发的、临时的合作展开针对项目的创新工作,在创新项目完成后就解散。主体之间的这种合作形式相当的不稳定,非常不利于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吸收和传递,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R&D 活动依然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还是忽视了创新对于跨行业合作的要求。所以,如何面对需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技术创新网络来实现主体之间的跨行业合作,不仅关系到建筑业的发展,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命题。 技术创新网络作是一个多样性的、复杂的网络系统,不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主体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处于不同位置的网络主体,由于其与网络中其他主体企业性质上的差异,造成了其获取网络中创新资源的能力、速度、效率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需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目前国内外针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成果能真正应用于企业合作的则少之又少,而且罕有针对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深入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关注逐渐增长,学者们开始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如 Tsai&Ghoshal(1998)[1],李志刚(2007)[2],裕登科(2006)[3]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有关。1954 年,人类学家 Bames(1954)[4]在分析挪威某渔村的社会结构时首次使用“社会网络”概念。此后,学者们相继对社会网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他们对社会网络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对此进行了整理,如表 1.1 所示。社会网络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如图 1.1所示)。主体即为节点(node),可以是个人、公司或社会单位,主体共同研究或合作完成一项建筑技术创新的主要关系为合作关系。由多个主体之间的多种合作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网络。通过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主体和主要关系的梳理和分析,奠定学位论文的研究基础。在统计中,笔者发现虽然学者们早就已开始对创新网络进行研究,但是至今关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甚少,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总的来说,企业之间长期的、稳定的合作逐步演化成了技术创新网络。以往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只能为大多数企业的某一环节带来短期优势,企业只有与其他企业相互合作、相互吸收创新资源,才能使得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优势,才能让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使用。
.........
第二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研究设计
2.1 研究角度
本小节从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出发,对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 4 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网络规模是衡量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目标企业在创新技术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网络的大小,也就是网络的节点数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网络的大小。笔者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保持联系的新友人的数量反映技术创新网络的规模特征,网络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企业可能获得外部资源的多或少,网络规模越大证明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是跨行业的合作越多,企业获得的外部创新资源也就越多。网络中心度一般用来描述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是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结构特征之一。网络中越是处于中心位置的成员联结其他成员也越多,是技术创新网络中资源的汇聚点,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获取技术创新网络中的资源。企业的中心度越高说明该企业越处于技术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信任度也就越高,其他企业也更愿意与之交换创新资源和信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互相吸收起到了衔接作用,自身也可以从技术创新网络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
2.2 对象的选择
首先,本文要选择的研究对象必须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创新项目;其次研究的合作关联对象需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金融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种主体和客体;最后,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并统计出此项目的合作数据。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所谓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合理替代建筑的覆盖层,极大的降低了太阳能对建筑物美观的影响,避免了重复投资。笔者通过文献查询、专家咨询、电话咨询、网络查询、专利查询等多种方法,统计了关于此项目的合作方案 3000 多项,其中有效数据为 1387 项,涉及公司有 1081 个,由于公司名字过长等诸多原因,在研究中笔者给每个公司设置了编号。笔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适当理论并收集大量数据。要得到准确的研究结果就必须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因此需要认真选择适合建筑技术创新项目的分析工具(Ucinet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处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网络对个别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对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它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由于与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在技术革命的今天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注重研究社会网络特征及结构,因此,社会网络研究十分符合
本研究对分析方法的需求。按社会网络的分类,能从以下 2 种方式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 ..........
第三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图形绘制与结构分析 .... 19
3.1 网络图制作过程 ........ 19
3.1.1 关于数据收据 ......... 19
3.1.2 关于数据处理 ......... 19
3.2 全企业合作网络图分析 ..... 24
3.3 区域网络图结构分析 ........ 26
第四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 ......... 29
4.1 磨合期(2010 年~2011 年) ..... 29
4.2 协调期(2012 年) ........... 31
4.3 规范期(2013 年) ........... 33
4.4 发展期(2014 年) ........... 35
4.5 合作主体及合作模式分析 ......... 37
4.5.1 合作主体 ......... 37
4.5.2 合作模式分析 ......... 38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39
5.1 结论 ........... 39
5.2 展望 ........... 40
第四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
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实质是企业本身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收集和创造,而创新资源的创造效果取决于创新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或者是资源传递是否真实有效。因此,研究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认知,强化创新企业对创新资源的收集,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资源传递的有效性,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新型技术的网络已形成了。本文收集了从 2010年到 2014 年的一千多个案例。并绘制了网络图。
4.1 磨合期(2010 年~2011 年)
在技术创新网络形初期,主体一开始对自己新的角色和位置不确定,表现为谨慎地、小心的融入这个全新的网络,合作关系也相当的不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中的各个企业不但需要确认再确认新的角色和目标,而且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和其合作伙伴的需求,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优势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改变。如2010 年和 2011 年。(图 4.1、图 4.2 分别为 2010 年和 2011 年网络结构图,由于版面略不清晰,详见附录 E 和附录 F。)
.......
结论
本文提出从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和演进过程的角度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创新建筑技术网络进行研究,建立了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建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网络,运用 Ucinet 软件,通过数据深入分析技术创新网路的结构特点。结合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网络演进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关键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论文写作 导师角色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培养单位已达158所,其中40所院校已产生(或即将产生)毕业生。在这过程中,许多与MTI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例如教学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实习基地的建设、毕业论文的模式、就业方向的扩展等。对于一门新兴的专业,其发展必经历借鉴和探索,需接受社会现实的各种挑战。对于初接触这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导师的存在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提出了三种论文形式:(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穆雷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借鉴其他专业学位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提出将MTI的三种学位论文形式调整为四种,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之后,穆雷、邹兵在此基础上综合归纳了MTI学位论文的五种方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和翻译研究论文。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常规的写作模式,在从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论文完成过程中,师生都有许多疑惑和彷徨。笔者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所处的大环境下,从学位论文实际完成过程入手,探讨导师在“设计者、诱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观角色下的微观角色。
1 论文完成过程中导师的角色
1.1 选题、开题——掌舵人
毕业论文作为对学生在校学习、研究、实践成果与素质能力的检测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题、开题,作为论文的第一步将直接影响整个论文的成败。因此,选好了题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穆雷、邹兵在对首批15所MTI高校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统计中发现:翻译项目33.9%,实验报告0%,研究论文66.1%。这一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传统式的论文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由于没有先例参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往往会选择有例可参的研究性论文;第二,由于没有经验,没有明确的论文规定,导师为了指导起来方便多建议学生采用有先例的研究论文形式;第三,导师与学生交流不够。据笔者了解,部分学校师资紧缺,导师带领的学生不仅有翻译方向的,还有语言学方向或文学方向;优秀导师带领的学生甚至多大数十名。这种情况下,学生虽有意选择其他论文形式进行尝试但导师与学生交流较少某些想法得不到肯定、支持与实施,最终使学生的想法扼杀在摇篮中。
笔者对西南大学首届MTI毕业生学位论文进行了统计,发现翻译项目98.4%,实验报告0%,研究论文1.6%。就“翻译项目”与“研究论文”两种论文形式而言,该数据与穆雷、邹兵所获得的数据差异较大,但这说明西南大学在把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及突破传统的论文写作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
以上两组数据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显示实验报告为0篇的事实。是实验条件不允许还是其复杂过程令人却步?这值得深思。
由此看,论文选题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也是对培养单位教学条件的检测,对培养目标把握程度的反映。选题、开题时,导师应像掌舵者一样牢牢把握学生选题的大方向,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培养目标,让学生把握所选论文的目的、意义以及其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
1.2 写作——教练员
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写作过程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师生共同合作、紧密联系的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它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所选论文涉及的领域,例如法律、机械、医学、建筑、哲学、科技等;要在熟练运用办公室软件的基础上使用一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例如trados, wordfast, lingoes等;选择实验报告的学生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实验。因此,写作过程就是一把标尺,测量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勤奋诚信的人格特征。
写作过程中,学生就是球场上的球员,导师则是场外的教练——提供战略战术,但不参与比赛竞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虽提出了论文形式但具体要求、相应格式都未说明,加之无先例可参照,导致MTI学生束手无策,无从着手。导师应为学生指出着手点,如参照其他学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或国外同专业学生论文形式。此外,导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板,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或改进。如西南大学已从首届MTI学生开始采用这一方法,获得了较好的结果。翻译硕士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更注重实践,更注重与其他学科(行业)的联系。这一点在论文中得以体现。导师除要求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善于利用网络,敢于向专业人士请教,还应要求学生具有“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研究态度。毕业论文的完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数次修改、删除、增减才能完成。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改、互改,导师也要认真修改学生的论文,尤其是翻译部分或实验部分。
1.3 答辩——导演
毕业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进行测试的直观环节。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简要概述自己选题的原因、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回答答辩委员会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其新生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大多按照常规论文答辩程序进行,从而产生了不少困惑和困难。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
1.3.1 形式、标准单一
培养翻译专业人才,首先要正确认识传统外语专业人才与翻译专业人才间的差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了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传统外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有根本的不同。仲伟合、穆雷、许钧等都比较了传统外语人才与翻译专业人才的不同,并就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正是翻译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应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论文答辩。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研究论文,使得各校多沿用学术型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和评审标准。这使部分选择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学生感到困惑和无助。
1.3.2 答辩程序不够规范
部分学校由于师资紧缺,每名导师需要指导十几名甚至数十名学生;加之教师科研、教学、生活的压力较大,导师很难投入大量时间来指导学生的答辩而多半让学生独自努力或分组演练。同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毕业答辩必须集中在有限的几天内完成,客观上造成毕业答辩时间紧张。最初还能保证学生的答辩时间,到最后不得不以“缩减学生答辩时间”的方式来按时完成任务。部分学生毕业答辩时间甚至不足10分钟,这不仅有失公平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答辩质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然而由于实际条件不足许多学校都未达到这一点。另外,部分答辩委员会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毕业问题、就业问题、院系名声、学生情绪而不愿过多指出学生论文中的不足或提出较多较难的问题。这些原因导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答辩时间短、要求低、质量低,甚至给学生留下“走过场”的印象。
毕业答辩在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在考验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导师应根据培养大纲设计符合本专业本校的论文形式并及时推出针对MTI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新评审标准。导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答辩的重要性,组织学生互评,指导学生如何准备、如何答辩、如何在答辩后进一步完善论文。此刻的导师不只是教练更是一名导演。他指导学生全面把握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深入理解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并要求学生能在答辩过程中“演”好“应用型、专业化、职业化”翻译人员的角色。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建筑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主要讲授房屋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其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美学和建筑经济等领域,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本文针对建筑学、建筑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三个不同的专业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有所参考借鉴。
一、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建筑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建筑设计人才。由于专业特点,此专业学生学习建筑课程设计所花时间较多,多少影响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而且不重视结构课程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都给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要让其清楚地了解结构课程的重要性。例如讲述一些建筑大师如赖特、奈尔维等都是先学结构后改行做建筑的故事,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好的建筑师必须掌握有关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才能设计出可实施的、优秀的建筑作品。因此,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要激发其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对结构比较熟悉,并能结合自己的建筑课程设计设计并绘制一些详细的节点构造详图。建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人才。此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房屋设计一般原理,具备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二是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原理,了解房屋各组成部分的要求,弄清各不同构造的理论基础。三是能够根据房屋的使用要求和材料供应情况及施工技术条件,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进行构造设计,绘制施工图以及熟练地识读施工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对建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建筑观,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对建筑工程或与建筑有关的组织、事务管理的人才。毕业生不仅要拥有管理的能力,同时必须懂建筑,能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建筑工程建造工作,并初步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科研和开发能力。这一点与建筑学、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对此专业学生来说,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获得形成管理能力的专业知识,因而要求其掌握的知识面要广,内容要尽可能丰富全面。
二、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将繁多的课程内容分清主次。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由于教材内容是针对全国编写且大多侧重于北方建筑结构构造设计,因此对于教材有些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写出要点和提纲,课堂上就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岭南湿热多雨的气候以及多丘陵的地理环境等地域性特点,教师应增加相应的建筑构造内容的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构造设计,公开展示,共同讨论,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建筑设计意识,使其设计的建筑作品更能契合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具有地方特色。对于建筑工程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教师除了讲解建筑构造方面的基本内容外,还要重点讲述有关建筑、建筑历史以及建筑的平、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剖面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建筑文化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世界优秀的、经典的建筑图片,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建筑各个流派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增强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充分理解建筑设计的意图,解读建筑。教师在建筑设计部分可以采用建筑实例分析的方法,把平面设计、剖面设计、体型及立面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先总体讲解方案的构思及在构思中如何协调这三部分的关系,然后再讲这几部分在设计时如何运用构图原理和美学原则,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能满足功能的要求,又获得理想的外部形象。教师要强调建筑艺术、功能要求、技术及经济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注意从建筑、结构、施工各方面看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建筑观,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建筑设计,处理好建筑、结构、施工、管理几方面的关系。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如在构造部分加入节能工业化建筑体系和节能措施,新型材料的内外装修构造,新型防水材料的屋面作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概念等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1.重视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材中关于建筑设计、构造原理及节点详图等内容是通过文字叙述和平面示意图表述的,对于非建筑专业的学生,由于空间想象力差,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本校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建筑物的体型组合、立面设计、构造作法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概念,以丰富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建成图纸等将建筑构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时,可以根据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调整教材的部分秩序,并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例如,教师在讲墙体构造时,利用校园内建筑物的外墙身为参照物,首先介绍基础以上檐口以下由哪些部分组成,其次根据热工、隔声、防火及层高要求决定墙厚及材料,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地震裂度等因素决定散水、防潮层、圈梁、檐口等类型、规格尺寸及构造作法。这种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际的授课方法,能达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精选各类典型工程实例来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建筑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师生针对教学内容从不同方向搜集知识信息,并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图书馆、校园网、建筑工地等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比如在讲楼梯设计这一章,由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已经进行了教学楼楼梯测绘,所以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涉览多种楼梯设计,深入到大宾馆、教学楼、宿舍等场所细心观察,分组参观楼梯形式,或是先自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扫描仪扫描大量不同类型的楼梯图片,讲评建筑史上著名的楼梯设计,然后评述学生的设计图。像房屋建筑学这样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有让师生通过不同知识信息的融合、互补和交流,才能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建筑构造原理本身并不难理解,但由于各种构造因房屋的使用要求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以及气候、地域、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这种多样性往往造成学生对构造原理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教学手段深化和巩固学生对构造原理的理解,如采取现场教学、参观建筑物、完成调查作业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例如,教师在讲到建筑墙体装修构造的时候,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建筑内外墙装修构造的种类和做法,然后要求学生对校内和学校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常用墙体装修的类型和特点。教师还可在参观和调研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作图表达能力。学生经过亲手绘制建筑构造图,既能对课堂讲授的知识深入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绘图的实际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将一些工程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将工程中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实例补充到教学中,用以起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3.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创造力选题在内容上必须涵盖建筑设计部分和建筑构造部分。课程设计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时间为一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建筑构造部分时,每讲一部分都要布置相应的小型构造设计,例如要求学生进行墙体、楼板、屋顶等的构造设计。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些作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又为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对于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几个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有利于学生在设计中查阅和熟悉一些常用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构造标准图集,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奠定基础。课程设计题目为6层以下砖混结构住宅、24班以下中小学教学楼、小型旅馆等。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或由学生自行拟定设计题目。对学生在设计中有新意和独创的想法予以肯定,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设计方案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大量的实例分析,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确定设计方案。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根据此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与学生所进行的建筑设计课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解决自己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并且由于每个人的设计方案各不相同,相应的建筑构造设计也各有千秋,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创性。通过两个课程设计的结合,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四、结语房屋建筑学这门包含着技术和艺术的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且与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建设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强调教书育人,它还关系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问题,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裴刚,沈粤,扈媛.房屋建筑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必瑜.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裴刚.非建筑学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1998,(1):27-28.
〔4〕丁承朴,卜菁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结构教学的启示[J].时代建筑,1994,(2):38-40.
关键词:文化教学;教学策略;四个阶段
1.引言
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和变化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语言带有深刻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就无法解读语言。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我们的英语教学如果只是集中在对语言知识的讲解为忽略了文化的引入,这样的教学是肤浅的,枯燥的,舍本求末的。然而,尽管学界和教育界大力倡导文化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在文化教学上还是不够凸显,如何才能使得我们的文化教学真正的开展,需要我们对于教学的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2.研究背景
对于文化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胡文仲教授1992年主编的《文化与交际》论文集围绕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三种观点即从属(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并行(culture teaching as a parallel to language teaching),融入(culture teach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指出语言教学中要教文化。徐盛桓(1996)教授提出的“常规关系模式”(Stereotypical——Relation Mode1)即语言的表达要有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推理过程的参与才能顺利实现,应以“常规关系”作为连接语言和文化的中介。曹文(1998)总结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提出文化教学应超越文化知识层,通过对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达到文化理解。赵厚宪(2002)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1)对目标文化重在认识和了解的认知原则;2)吸收目标文化中有益成分的吸收原则;3)注意比较、对照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对比原则;4)摒弃文化歧视的宽容原则.对于文化教学,学界涌现出了许多新观念、新方法。但对于切实开展文化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和展开途径还有较为广阔的探讨空间。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性的,具体性的文化教学策略。以此起到一个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作用,实现学生语言与文化的全面发展。
3.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教学属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Clackworthy(Laughton&Ottewill,2000)提出的跨文化能力发展理论,跨文化能力发展有六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本地专家是指学习者思考方式和行为都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旅行者是指学习者逐渐意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好学的旅居者是指学习者理解了不同文化的内涵。二元文化专家是指学习者能够对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初步的融合。综合者是指学习者初步的构建了跨文化能力。领导者是指学习者能够很好的运用跨文化能力,真正的达到了文化融合的境界。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构建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的英语文化教学也应当适应这种发展趋向。目前国内的英语课文化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这六个阶段的最终效果,作者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较为系统的,可行性强的文化教学策略。
4.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4.1 文化的引入
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最基础的一步是文化的引入。文化的引入通常和课本内容相呼应,是对课本知识的再延伸。引入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知识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性显著,能够给学生带来较为强烈的反差效应。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讲到 “misunderstanding” 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不同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引入课堂。比如肢体语言的差异,饮食的差异,服装的差异,礼仪性的差异等。
4.2文化的理解
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异国的语言,社会风俗,任何学习者都需要一定的积累,虽然这个积累过程比较漫长,但只要坚持,还是能够学习到很多不同文化的。然而,要真正的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内涵和价值观,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即使是生活在异国多年的人,他也许对于当地的语言,习俗了如指掌,但对于异国的价值观也未必能够理解和接受。在英语课堂上,我们要将文化教学从表面的文化现象的了解引申到文化内涵的理解,这是一个必须深入的过程。只有理解了文化的内涵才能说真正学习了和理解了这一文化。比如在讨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欧美国家的父母与子女关系有什么特点,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在给与一个比较客观的答案。这里为止,只是对于文化现象的知晓,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分析一下形成这种关系模式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发言,信息得到相互交换,思路由此打开。学生提供的信息可能不是很客观或很全面,但是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学生探讨过后给与一个信息的补充,完善或是提供一种新的观念。比如教师可以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欧美国家的法律有父母抚养子女的要求却没有子女赡养父母的要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国内更为松散,子女的独立性更强,这和欧美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有关。
4.3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融合是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接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习俗,对于不同于我们的他国文化,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认识到本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特性,既能认同本族文化又能尊重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在这一阶段,我们的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差异的比较上。比如在讨论爱情与婚姻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比较中外文化在婚恋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发表自己对于婚恋问题的看法。在这样一个探讨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更多的文化差异,同时锻炼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形成个人意见的能力。最后的个人意见实际就是一种对文化的认识理解后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处于一个辅的地位,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文化的融合必须通过个人的思考和分析以及最后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够实现。
4.4文化的应用
文化的融合需要通过跨文化交际来表现和加强。语言和文化的使用要在一种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和实践机会。这一阶段的教学以实践为主。课堂中可以采取一些学生参与性高的活动,比如模仿性对话,角色扮演,针对某一文化观念的辩论。活动中教师课作为评委,学生形成评定小组,针对活动中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肢体表达,文化理解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反馈,帮助参与者认识到问题,从而不断的改进。这些活动对于参评小组的成员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如何给予评定也需要参评者首先对文化有着正确的理解。
5.网络和第二课堂的有益补充
文化的学习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努力,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外的场合和时间来更多的接触他国文化。教师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化学习的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定期做一些学习心得报告,此报告作为成绩的一部分给予考核。以班级建立学习网站,同学和老师可以在网站里提出疑问,交流心得。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每个学期开展一些文化主题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等
6.结语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当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目的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的教学有它特有的层次性,我们应当科学的,系统的组织课堂教学,合理的安排和分配文化教学的比重和时间。同时,由于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应当急于求成,而是利用能够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曹文 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高校图书馆 人性化管理
一、中外合作办学
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制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法人组织、个人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作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促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应当与国内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是学费高于国内公立大学,而且要从教育质量和形式上更优于国内的大学,培养出更优秀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这样不但能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目标得以实现,更加会使学校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获得人才与名誉的双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就是强化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图书馆的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要件。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实行人性化管理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国际合作化及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虽然中外合作办法是外国法人组织、个人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但多数学校的管理仍是以本土化管理理念为主。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现状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要求很不相适应。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后的管理理念模糊了图书馆“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的管理主旨,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化需求满足是任何组织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问题。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合理需求,始终是图书馆管理的主旨。
2.呆滞的管理机制抑制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图书馆管理体制存在结构性缺陷,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封闭型管理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没有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行机制,一切活动都围绕经费、馆舍、馆藏等图书馆内在要素和传统的业务项目。
3.僵硬的管理方式制约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贯彻。当前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采用以物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制度为准绳的“硬”管理方法,对馆员和读者大都采用“管”、“卡”、“压”等僵硬的管理方法,忽视柔性的以人为本的“软”管理,影响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发挥,也不利于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实现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1.树立高校图书馆的现代经营观念。经营观念能否更新决定人性化经营的成败。必须彻底改变长期以来“重藏轻用”的倾向,营造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根据每个馆员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差异,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切实提高馆员的地位和待遇,注重馆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充分发挥职工的才智。
2.注重复合型馆员队伍的建设。建筑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构成了现代化图书馆的三大资源。对现有职员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在培育馆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着重丰富馆员的现代图书资料的收集、分析、管理与传递能力;重点吸收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充实与提高现有图书馆职员的素质水平,使高校图书馆职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技能有较大的提高。
3.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能使员工发挥20%―30%的能力,但如果予以充分的激励,则可以使其发挥出80%―90%的能力。所以,“人性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建立,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有严厉制度,惩罚分明。
4.深化“读者第一”的机制。著名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是为一切人而存在的”,“给读者所有的书”,“节省读者的时间”。我们要科学地设置工作流程,对文献采集、分类编目、书刊借阅、信息检索,以及参考咨询等各个工作环节制订具体的岗位职责,延长开放时间,提高服务意识。
5.强化对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重视新生的图书馆技能培训,以及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检索与利用、国内外资料原始文献检索的介绍,让大学生掌握从现代图书馆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开展网上服务,加强与读者的及时沟通。改变图书馆封闭式运作的传统做法,在图书馆web站点设立意见箱,个性化定制服务和虚拟社区,及时反馈广大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现有图书馆全开架自助式服务的基础上,把本馆书目信息到网上,开展网上预约图书、推荐新书目等业务,购置自助借还书机,避免读者借还书排长队的现象,为读者节约借还书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柯平.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大学图书馆[J].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桑晓东.论图书馆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4,(3).
[3]崔丽娟.我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J].图书馆建设,2004,(2).
[4]张霞.市场经济中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化改革.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关键词:全站仪 隧道 变形监测 边坡
边坡变形观测的意义在于提供边坡的稳定状况、位移和变形的规律等,为滑坡预报提供依据。边坡变形观测的目的是确定滑体的周界,定期测量滑动量、主滑动线的方向和速度,以监视建筑物的安全。对于建(构)筑物变形的观测,除采用常规的正、倒垂、引张线等手段外,其外部变形的监测则要依赖于以大地测量学的原理、方法与使用精密测量及计量仪器相结合的精密工程测量这种特殊的手段,通过必要频次的反复测量来保障。
变形观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前方交会和极坐标
法。近年来由于全站仪和GPS的出现,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和GPS直接进行滑坡监测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多。本论文主要研究使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浙江省境内某高速公路的一座隧道,由于进洞口附近高边坡
开挖,已造成开挖部分出现多处裂缝,虽然施工方采取了喷浆及其它加固措施,但为了安全起见,并摸清边坡形变量,为施工方开挖提供正确的数据,需对有形变的边坡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2 观测仪器和极坐标差分法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发展也非常快。测量机器人(Measurement robot)或称测地机器人(Georobot)是一种能代替人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且获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像等信息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可以实现测量的全自动化、智能化。尤其在小尺度局部坐标测量当中,测量精度高、灵活机动、快速便捷、无接触等方面,有着其它测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2.1 TCA2003硬件介绍
TCA2003集成了步进马达、CCD影像传感器,是一种能自动搜索、识别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和三维坐标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属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标称测角精度0.5 ,测距精度±(1mm+1ppm),配备相应软件,可自动照准目标、观测和记录,故有测量机器人之称。国内已有多家单位购买使用。
2.2机载控制软件
机载控制软件是TCA2003的活动神经中枢,TCA2003的自动化在其控制之下得到实现。利用选配的GeoBASIC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相应的机载应用程序。该隧道进口边坡安全监测中测量机器人控制软件系我队自主开发,其作业模式和限差控制遵循我国现行有关规范。方向、天顶距和边长根据观测精度等级可设置不同测回数,观测值超限后能作出判断并重测,观测过程中外界条件不理想时可人为中断,排除干扰后继续观测。此软件成熟严谨,可应用于控制测量、变形监测等用途。
2.3极坐标差分法基本原理
在监测部位以外相对稳定的地方建立工作基点网(包括了设站点和参考基准站),每一个测量周期均按照极坐标的原理分别采集参考基准站和变形点的斜距、水平角、天顶距,将参考基准站的测量值与其真实值(通过建立工作基点网得到)相比,有一差异,这一差异可认为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大气、温度及仪器等的影响。把参考基准站的差异加到变形点的观测值上,通过计算得到变形点的实际坐标。极坐标监测系统方框图如图1。
图1
一般的变形监测点都有测站点(仪器的架设点)、参考点(为了得到变形体上点的变形量而选取的参考点)和目标点(用来观测变形体变形而选定的有代表性的点)三部分组成。本系统主要就是在观测站架设仪器,通过对参考点和目标点的观测值来得出变形体的变形趋势,采用一台测量机器人和计算机以及通讯电缆建立基站,将棱镜安置在需要观测变形的变形点和为了得到变形点的变形量而选定的比较稳定的基准点上,通过对基准点和变形点的持续的周期性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实时改正,从而得出变形点的三维变形测量,进行安全和稳定性等分析,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成果。
3 监测流程
3.1建立工作基点网
首先,在较稳定的区域埋设水准基准点3个,一个埋在施工单位办公室后面的山坡上,另外两个埋在进洞口左侧的山洼里,离进洞口300m左右,基础较为稳定,用混凝土现浇。
进洞口监测点布设,按照业主、施工单位负责人要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上边坡布设16个监测点,编号为A01至A16,在中间边坡挡墙布设9个监测点,编号为Al7至A26;在下边坡挡墙布设6个监测点,编号为A27至A31,共布设31个监测点,监测点埋设牢固稳定。
3.2 外业数据采集
首先对各监测点进行逐点人工观测,取得坐标x、Y、H,建立概略坐标数据库。概略坐标x,Y H 越精确,以后各期自动观测精确照准速度越快。在监测点变形累积一定程度后,要及时修正概略坐标数据库。极坐标差分法坐标精度与基准站至监测点和参考站的距离有很大关系。在观测中,尽量选择离监测部位近的基准网点做为基准站和参考站。将TCA2003 置于基准站观测墩上,精确整平,设置好观测点集、顺序和测回数,仪器根据内置点位概略坐标数据库的坐标,自动进行目标判断、精确照准,并测量方位角、天顶距和斜距,并将读数存储于内置SRAM 卡中。
外界条件对观测精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日光强烈的情况下,不但观测数据离散性大,有时还会令仪器无法捕获目标中心。为获取高精度的观测数据,我们一般选择气象条件好的时段进行观测。同时,由于施工场地集中、立体作业,交叉干扰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需要及时中断观测,排除干扰后续测。夏季降雨较为频繁,工地上大单量爆破也时有发生,需要及时将棱镜扶正,除去雨水和灰尘,使TCA2003能快速精确的照准目标中心。
3.3 数据处理及成果分析
将存储于SRAM 卡中原始采集的监测点斜距、天顶距、水平角转存至计算机(数据处理工作站),根据观测值按以下模型,调用相应数据处理软件,即可得到监测点的三维坐标、位移量,并进一步进行变形分析和预测。
3.3.1差分改正
将工作基点与参考基准站间的平距经投影反算后,改化为以工作基点和参考基准站上仪器高和棱镜高为准的斜距。
边长改正系数
各监测点经差分改正后的斜距为
式中:s 为斜距,D 为平距,H为高差,s 为斜距观测值。
3.3.2 球气差改正
计算球气差改正系数
式中: h 为工作基点与参考站间观测高差,H 为基准高差,Z 为天顶距。经差分改正后工作基点与监测点间的高差为:
式中:I为仪高,L为觇高。工作基点与监测点间的平距为
3.3.3方位角改正
由参考基准站的方位角观测值,可得方位角改正系数
经差分改正后各监测点的方位角为
式中:Fi位角观测值,Fo为基准值。
3.3.4监测点位移量
按极坐标计算公式,可准确求得每周期各监测点的三维坐标:
式中:X0、Y0、H0―― 为工作基点的坐标值。
与初始值比较,即得位移量:
4 结论
沉降监测:下边坡由于2009年1月1 3日施工影响,桩位被泥土覆盖,其后下边坡未再进行监测,因此分析的是上边坡及中边坡的沉降情况。从94期观测资料分析,中边坡右侧的A6、A7、A8、A9、A10,上边坡中间的A23、A24观测期间沉降在5cm至20cm,其它点位沉降在3cm以内。从最近5期的沉降监测数据来看,中边坡的A10、A11,上边坡的A16、A17、A18、A30、A3l、A32沉降在2mm至3mm,其它点位沉降在1mm以内,隧道边坡受天气及隧道施工影响较小,整体边坡沉降目前较小。
平面位移监测:因业主要求,1月份对原位移监测点进行了改桩,因此分析的是改桩后1月15日后至3月25日的位移情况。原裂缝下方的P4,上边坡的P8、P9、P10,下边坡的P13位移量在5cm至7cml裂缝下方的P5, 中边坡的P12、P14、P15位移量在3cm至5cm}其它位移监测点在3cm以内。从最近5期的平面位移监测数据来看,监测点位移量都在3mm以内,整体边坡近期平面位移较小。根据沉降及平面位移数据分析,近期该隧道进口边坡变形较小,趋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潘泓,叶作楷,曹华先,李哲辉.深基坑施工的现场监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2).
关键词:校园文化;差异;理念
国立高雄餐旅大学为台湾首创的餐旅专业学府──国立高雄餐旅管理专科学校三明治教学,劳作教育,海外实习参访等荦荦大者,于焉一一出炉,广获各界一致好评。因此,每届的招生考试,青年学子均趋之若鹜,不少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所硕士亦争相报名角逐,造成极大的轰动。与此同时,秉持"经年常绿,四季有花,荷花椰影,南国风光","春风无限意,庭园发清新,校园即观光景点"的理念规划布置,营造丰富人文气息的校园景观,以及每年两次,依循纯古礼式
进行的开学"拜师感恩"和毕业"谢师祝望"典礼,乃至校园不置垃圾筒,不装设铁窗,不筑围墙等柔性设计,皆成为脍炙人口的举措。尽管我们的大学校园内,不乏有漂亮的建筑与绿化,很难看到大学生能真正融入其中享受感受校园文化,我们能看到园艺师挥汗如雨的修剪树木,清洁工人认真的在打扫的场景。我们的图书馆很漂亮,图书的种类很丰富,却很少有同学在其间享受学习的状态。我们的制服很漂亮,可是同学们的着装总是很随意。我们的教室很漂亮,课桌里总是堆满垃圾,这些是大学校园常见的问题,笔者有幸走进台湾高雄餐旅大学,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的校园文化,与我们的校园比较有许多观念上的不同,具体表现在:
一、微观校园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校园内随处可见漂亮的树木贴上美丽的标签(鼓舞人心的名人名言),每一座雕像都刻着一段小传记,向同学们传递着正能量。每日清晨六点在学长的带领下,同学们拿着工具齐聚校园,点名后有条不紊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同学们用心的浇灌校园的一草一木;徒手一颗颗拔掉杂草;清除掉角落的垃圾;在这一刻人与自然显得尤为和谐。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美好的情感,这也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然而我们的大学校园,学生的劳作意识有待提高,劳作不仅是清扫校园,更重要的是锻炼的同学们的心智。从早晨拿起扫把起,学生的心灵也会被洗涤一遍,从热爱劳作起,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从小学教师一直在灌输的思想到了大学更应该继续加强,从一般角度来看,大学里校园的绿化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是大学生思想的表现。校园绿化不仅是树是花,更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互相结合,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精髓的雕塑、绿化碑刻要讲究配合校园整体的风格,并与学校的其他环境因素想和融合、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一种意象共同和谐存在,富有学校人文特色的校园绿化和建筑风格。
二、微观校园基础设施
在高餐大的校园内每一栋教学楼每一间教室看似没有特别之处,在进入大楼时我们看到了教室内外处处都体现了人文关怀,温馨的提示语、残疾人也可使用的电梯、教室门外搁置物品的柜子,时时刻刻方便了学生。我们在校园内学生每日争先恐后的地方是校园图书馆,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所有的设施设备都在为他们服务,和我们的图书馆相比,高餐大的图书馆是学习的加油站,学生教师都离不开他,学生课前课后都在此查阅资料,在图书馆内有舒适的沙发,便捷的电脑接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相得益彰,在这里学习是很幸福的时光。
三、微观校园文化活动
在校园内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校园内同学们很精心的布置活动区域,有条不紊,部分同学在邀请路过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整个活动没有看到教师的参与,只看到学生认真的在投入。参加社团活动时是结识朋友、娱乐、增强自信、补充学业知识的最好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还可以培养个人领导才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若学校能把学生的学习和大学文化活动妥善结合在一起,将会更加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微观高参大与内地校园文化的差异
1、理念的差异
校园文化的支撑应该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谐 起来的,它所应该体现的价值追求、氛围、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决定学生和一所学校的命运,是学校发展的大脑和灵魂,学校的文化活动实实在在统领和体现了的学生学习的各种行为和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素质,形成了共同的气质和风尚,形成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目前许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认识,还主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管理学生,在手段上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又往往定位于校园行为文化活动上,单纯的开展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简单开设几门艺术课,组织几场学术讲座,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一些活动。没有从和谐的理念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致使大量校园行为文化只是流于形式。
2、特色不明显
就当前大学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状况说,大部分学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实体文化,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大学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大学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高餐大的校园处处体现了能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学生在劳作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陶冶情操、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不足
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让校园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该不是目的,而应是手段。但是有部分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时常偏离了这一初衷。部分大学甚至把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和意义等同于建设几栋漂亮的教学楼,增添若干硬件教学设施,经常看其数量、关注最多的是质量和外形。这种离开了大学精神文化,单纯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只流于形式与肤浅。台湾高餐大把人文历史和校园美景结合的十分和谐,让学生处处体会到文化内涵,当物质和文化相互融合时才能较好的提升校园的人文气息。
台湾高雄餐旅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并让优良的文化传统能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观念、信息网络化,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育环境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创造适应时展的需要和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先进的校园文化是趋势。今后的大学校园文化,一方面应转变思维方式,打造出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另一方面可加强校园文化的研究,对比中外以及国内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文化研究,在这种比较中,找到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来支撑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应林,孔靓.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J].科技信息,2009,(29).
[2]冯慧莲.公安院校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2,(14).
[3]吴睿.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对策[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
[4]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0.
[5]王艳.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
【关键词】方法论 对比分析 罗森 巫鸿 细节描述法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是英国资深汉学家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所著,孙心菲等人翻译的一部专著,2002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当今西方汉学界,谈到美术考古问题时,几乎没有不推重罗森的。”(中译本序作者范毓周语)。该书是作者近年来有关中国古代美术史的部分论文的汇编,内容涉及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等多种质地的古代艺术品。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罗森的《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进行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巫鸿提出:“美术史首先注重对方法论的研究,西方学者对方法论很重视,敏感。比如研究一幅画,首先要问研究的方法,所以特别讲究方法的自觉性。” ①方法论对于美术史如此之重要,对于方法论的重视自然是理所应当。罗森可谓是目前西方对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代表人物之一,对其书中体现的方法论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对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的方法论一窥。2.如今的学者为了贬低巫鸿,每每喜欢拿罗森的《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作为对比,说这样的书才叫“艺术史”。
对于巫鸿和罗森的不同评价代表了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激烈冲突。具体的分析拟从选题内容、史料引用、研究方法、叙述模式四个方面进行。
一、选题内容
在选题上,罗森显然对器物类作品情有独钟,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等多种器物。其从各种不同风格的造型和纹饰等视觉艺术的形式要素入手,把细致入微的样式分析,置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中加以诠释和理解,试图从器物造型中探讨社会形态等问题,如《是政治家,还是野蛮人?――从青铜器看西周》一文。“以小见大”是其选题的一个突出特点。
作为一个欧洲人,罗森不可避免地以欧洲人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因此其在选题中不仅重视中西方艺术品在制作方式以及材质选择背后的不同传统,同时也着意于造型或图案创作的文化态度和不同信仰系统的相关内涵。其选题经常贯穿中西,如《中亚银器及其对中国陶瓷器的影响》《荷与龙》。
二、叙述模式
有人提出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书采用了“主题描述法”,而把罗森在本书中采用的叙述模式归结为“细节描述法”。罗森的行文通常是从微观的地方入手,对器物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做出很小心的描述,从而“以小见大”,但是缺乏整体性。与巫鸿主观构建的先入为主主题引导性太强相比,罗森的叙述显得更客观。
三、史料引用
考古材料还是历史文献的引用是中外学者最为冲突之处。罗森和巫鸿最大差别也在于此,巫鸿比较偏重于历史文献的引用,而罗森比较偏重于考古资料的采纳。其文章背后的参考文献多是来源于《考古》《文物》等考古杂志。还有很多考古手段的运用,如在《关于唐三彩外销问题的最新研究》一文中,表1 陶胎和釉彩成分分析,表2 中子活化分析和表3 X光荧光光谱分析,都是现代考古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在物质层面上的体现。考古通用的分期方法,在罗森的文章里有多处借用,如《过去在中国的多种含义》中对使用青铜容器的四个主要阶段的区分。此外,罗森在文中提到的考古材料证据通常都是最新的,比如《关于唐三彩外销问题的最新研究》中提到的在陕西省的黄堡镇发现了生产三彩器的耀州古窑,是“直到最近”的新发现,充分体现了其对考古材料的关注。
罗森对于历史文献的引用在书中也有少量的体现。其在引用历史文献过程中表现出对古代文献的不信任,如在《古代玉器的再使用》一文中引用了《周礼》关于古玉的一些说法“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②但在随后的文字中很快又指出:“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不合常规的,因为,我们从发掘材料中未看到这些玉器以任何方式一起使用,而这里却将它们归在一起。”③
四、研究方法
罗森对器物本身很显然地采取的就是图像学的解释方法。一件器物的观察通常是很细致的,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在其文中对某一器物很细节的图像志描述。几乎每一件器物背后都有详尽的图录,风格分析也是其研究方法中的一大特色。比如《晚商青铜器设计的意义和目的》一文对饕餮纹饰变化的风格分析。
罗森在《过去在中国的多种含义》一文中写道:“强调指出所有器物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最重要的方面是器物的组成部分,即它们的型制和装饰以及那些型制和装饰的特征。在本文的讨论中,这些组成部分可能环柄和面饰,或饕餮主题……第二个方面是这些组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关系一词是指一个组分同另一个组分的在大小装饰程度和位置上的关联。例如,就商代的酒器壶而言……第三个方面是赞助人、工匠、主人以及观赏者与青铜器或其他器物的相互作用。”④其研究方法分为这三个的层次,就把前面说到内外因素的研究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包含了。其中很明显的是,其对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关注突出表现在对器物的研究不是看在博物馆的样子,不是收藏家手中的单独收藏品,而是利用考古的系统发掘,要还原到本来的环境,即“原境”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综合考量。这一点和巫鸿强调的“程序”是很一致的。
综上所述,笔者从四个分析角度对罗森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中方法论进行了一个基本考量。并且笔者经常有意识地拿罗森和巫鸿作比较(原因是巫鸿虽然是方法论接近西方模式,但是有着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双重背景),亦是希望这样的一个评析能对读者理解中外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上的差异和互补有所裨益。
注释:
【关键词】建筑幕墙;荷载效应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幕墙使用的频率非常之高,因此,建筑幕墙的合理使用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建筑幕墙在使用的过程中,荷载效应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因此,必须要考虑建筑幕墙的荷载效应问题。本文以双层玻璃幕墙为例子,从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分析玻璃幕墙的风荷载效应。
二、双层玻璃幕墙简介
1、外循环式双层幕墙
外层幕墙采用单层玻璃,在其下部有进风口,上部有排风口。内层幕墙采用中空玻璃、隔热型材,且设有可开启的窗或门。它无需专用机械设备,完全靠自然通风将太阳辐射热经通道上排风口排出室外,从而节约能源和机械运行维修费用。夏季开启上下通风口,进行自然排风降温。冬季关闭上下通风口,利用太阳辐射热经开启的门或窗进入室内,可利用热能并减少室内热能的损失,见图1。
图1 外循环式双层幕墙示意图
2、内循环式双层幕墙
(一)外层幕墙采用中空玻璃、隔热型材形成封闭状态。内层幕墙采用单层玻璃或单层铝合金门窗,成可开启状态。利用机械通风,空气从楼板或地下的风口进入通道,经上部排风口进入顶棚流动;
(二)由于进风为室内空气,所以通道内空气温度与室内温度基本相同,因此可节省采暖与制冷的能源,对采暖地区更为有利。由于内通风需要机械设备和光电控制百叶卷帘或遮阳系统,因此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费用。
3、综合内外循环的双层幕墙
(一)并不仅仅拘泥于内循环或外循环的单一循环方式,应具有更加灵活的对外界天气、气候状况的适应性。例如对夏季和冬季具有更好的兼顾性,并且减少了对其他系统(如新风系统、制冷系统等)的依赖性,有利于提高综合节能效果;
(二)通道设置一般只作通风用,其宽度为100mm~300mm。有检修、清洗要求时,其宽度为500mm~900mm。当作休息、观景、散步时,其宽度为大于900mm,并设有格栅。
4、双层玻璃幕墙的特点
系统优点:卓越的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功能,合理采光功能,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调整光线的变化,改善室内光环境。卓越的隔声降噪功能,为使用者创造宁静的工作生活环境。双层玻璃幕墙的缺点主要有如下3点:
(一)相对于单层幕墙建筑,其护结构的造价增加将近两倍;
(二)在夏季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夹层中空气的温
度往往过高,当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的间隔太小而遮阳效果也不佳时,其温度往往就会超过室外温度,所以通过开窗所获得的自然通风将无法实现;
(三)双层玻璃幕墙的围护费和清洁较单层玻璃幕墙也有所增加。
三、双层玻璃幕墙风荷载特性
有的学者曾提出,幕墙设计风荷载取阵风(3秒)风速计算的风荷载,作用在外层幕墙的风,通过进风口进入热通道。由于进风口的阻力、进风口和出风口距离不同及进风口和出风口风压有差异,3秒钟时间来流风不会充满热通道,内层幕墙受到的风压约为外层幕墙的70%~80%,而当风吸力时,内层幕墙受到的风吸力也约为外层幕墙的60%~70%。现在有若干风洞试验报告,采样时间15s,外层幕墙的内侧面压力和内层幕墙的外侧面压力几乎相等,当通风口全部打开时,内层幕墙受到的风压与通风口全封闭时的外层幕墙和其它单层幕墙基本相同。因此对内层幕墙的外侧面设计风荷载取值,还要进一步测采样时间为3s风压力或风吸力时,内层幕墙的外侧面的效应后再分析、确定为好。
1、风荷载标准值
当计算围护结构时应按如下公式计算(JGJ102―2003《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规定风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1000N/m2):
式中:
WK―――风荷载标准值,N/m2;
β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W0―――基本风压,N/m2。
(一)基本风压系以当地比较空旷地面上离地10m高、统计所得的5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V0(m/s)为标准确定的风压值;
(二)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指在大气边界层内,风速随离地面高度变化而增大,当气压场随高度不变时,速度随高度增大的规律主要取决于地面粗糙度
和温度垂直梯度。通常认为在离地面高度为300m~500m时风速不再受地面粗糙度的影响,即达到所谓“梯度风速”,该高度称之为梯度风高度。地面粗糙度等级低的地区,其梯度风高度比等级高的地区低;
(三)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风作用在建筑物表面上所引起的实际压力(或吸力)与来流风的速度压力的比值,它描述的是建筑物表面在稳定风压的作用下静压力的分布规律,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和尺度有关,也与周围环境和地面粗糙度有关。
2、内层幕墙风压取值研究
由于风速随时间、空间的变异性,风压是由静态与动态成分组成。静态成分是大规模空气流动的结果,它只受渐进的风速变化的支配。动态成分来自于阵风,它取决于风的脉动。双层幕墙的外层对风的脉动,即动态风压突变影响起到了“防浪效应”的作用。类似的原理也被用于筑有防波堤或挡浪墙的水利工程,使得越过防波堤或挡浪墙水浪的脉动性减小。
防波堤整个计算域Ω划分为Ω1和Ω2两个子域。这两个子域通过一条公共的重叠带衔接起来。Ω1为包含幕墙和直立墙的近场,流动以二维紊流运动方程,即Reynolds方程(RANS)为控制方程,采用标准k-ε紊流模型封闭,并在近壁区应用壁面函数理论;自由水面的描述采用定义流体体积函数的方法。同样,越过双层幕墙外层的风脉动也因外层的“防浪效应”而减小,“防浪效应”导致双层幕墙内外层风荷载不同。
外层承受风荷载静压和动压,内层承受风荷载静压,和外层的风荷载静压相等,由于外层“防浪效应”,内层的风荷载动压减少。防浪作用大小,即风荷载动压减少的幅度主要取决于内外层的宽度,即热通道宽度。
内层幕墙与单层幕墙相似,内层幕墙只有一个受风面,其风压取值可借鉴单层幕墙风压取值,但是由于外层的幕墙的存在,使其风压取值又与传统的单层幕墙有所区别,所以又不能完全按照单层幕墙来设计双层幕墙的内层幕墙。单层幕墙风压取值涉及到体型系数μs、阵风荷载因子g、以及阵风系数βgz等等。
关于阵风系数的规定,在我国规范中基本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经验,采用相当于平均时距为1s~2s或瞬时的放大系数;另一种则是利用风压脉动系数μf的概念给出的。
双层幕墙与单层幕墙区别在于,双层幕墙的外层幕墙内、外两个表面同时受到风荷载的作用,因此其风荷载的取值要比单层幕墙复杂得多。可是我国规范对此类围护结构风压取值没有涉及到,所以研究双层幕墙风荷载分布和取值规律,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四、幕墙荷载和作用的要求
1、幕墙结构设计时,荷载及其效应组合等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采用。
2、墙材料的重力密度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取用。
3、玻璃面板及其支承装置属于护结构,其风荷载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阵风系数。支承结构是连接于主体结构上的子结构,本身刚度较小,但其几何尺度远远小于主体结构,在很多情况下其自振周期小于主体结构。支承结构的振动特性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影响:随主体结构的振动特性和自身的独立振动特性。由于前述原因,随主体结构的振动特性起主要作用,所以在计算支承结构的风荷载时,采用一般建筑结构物的风荷载公式,并以系数1.1近似考虑自身振动对风振系数βz的放大效应。
4、幕墙结构的地震效应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垂直于玻璃平面的地震作用和平行于玻璃平面的地震作用不同时考虑。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建筑幕墙的使用效果,确保建筑幕墙的使用安全性,就必须要考虑到建筑幕墙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荷载效应,进而分析如何更好的利用建筑幕墙,提高建筑幕墙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颜卫亨,高涌涛.单元式玻璃幕墙荷载分析及构件稳定的计算方法研究[A].天津大学.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大学:,2011:5.
[2]雍璞.超高层玻璃幕墙立柱的力学模型及计算[J].中外建筑,2011,0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