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旅游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时间:2022-04-23 14:2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顶岗实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第1篇

学院2010届毕业生总数为192人,其中地理科学专业97人、旅游管理专业95人。通过顶岗实习,这两个专业目前已经实现了53%的就业率。目前,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签订就业协议的有21人,另外还有15人正在办理相关手续;旅游管理专业签订就业协议的有65人。而且在这些学生中,地理科学专业的多名学生已经成为实习学校重要的教学力量;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酒店、旅行社等工作岗位上也大多成为中层领导,部分学生已经在总经理助理、人事部经理等关键岗位工作。

一、“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就业模式概况

学院旅游管理、地理科学两个专业在培养方式、培养类型、就业方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促进就业方面采用了相同的模式:在大四第一学期,学院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个人意愿,安排学生提前进入用人单位,按照正式员工的要求开展工作。无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中学任教,还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星级酒店和品牌旅行社顶岗任职,两者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相似性。学院把这种实习方式定位为“顶岗实习”,或者从培养模式上讲应该称为“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是学院近两年保证高就业率的法宝。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订单式培养”

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性又很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院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实习渠道。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校企直接合作,即学校和酒店直接联系,确定用工数量和种类,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二是学院与酒店管理公司合作,由酒店管理公司负责为学生联系实习酒店、入职培训以及实习期间的管理事务。

1.校企直接合作。学院与酒店合作省去了中间环节,便于沟通,可以直接获取酒店的特殊需求,如员工种类、数量及针对各自服务的客户群体的特殊语言和礼仪要求等。为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学院特意邀请酒店高层管理人员到校作报告,向学生介绍酒店行业的特点、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酒店行业的前沿信息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对他们所学专业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为“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与酒店管理公司合作。学院与酒店管理公司的合作虽然沟通环节比较多,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优势。作为专业为酒店选拔与培训人才的公司,他们对区域酒店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及趋势有着更准确的把握,能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给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同时,酒店管理公司还负责学生入职前的员工培训,使学生到岗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另外,公司还为每家酒店的实习生配备一名辅导老师,在学院老师非常紧缺的情况下,辅导老师对实习生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地理科学专业的“顶岗实习”

目前,师范生的实习时间一般为6周,实际在校实习时间仅有4周,而且实习学校的配合程度参差不齐,使实习生普遍感到“实习时间短、不够深入、效果不佳”。鉴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和存在的实习弊端,受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启发,学院主动出击为毕业生联系中学,让毕业生提前到有地理教师岗位空缺的中学顶岗任教。学院自2005年起与安阳二中、安阳三中等学校签订协议,安排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到校“顶岗实习”。通过一年或半年的实习,学生经受了锻炼,教学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大大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发现和反馈给学院的基层学校的信息,能够使学院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培养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模式总结

“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就业模式的关键在于双方的沟通,借用现代市场营销的观点就是生产“定制化”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按照这种思路组织的实习最终获得了校企双赢的结果,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信息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通过这种合作渠道提前进行了员工培训和教育,从而节省了员工上岗的前期培训与教育成本。

“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就业模式是在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主导理念的引领下进行的积极探索,当然,作为一项在探索进程中的实践活动,这一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尝试和总结。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实习实训 基地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是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旅游也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现存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训的情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酒店管理方向的校内实训情景缺乏真实性实训效果不甚理想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其他形式的学历教育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环境有许多仍然比较简单,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校内实训情景缺乏真实性,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硬”实训环境与酒店业的真实情景差距较大无论是外观、装饰、设备、档次、品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是“软”实训环境,即课堂的教学实习环境,大部分都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设计而成,虽然技能型的操作可以获得相对理想的效果,如餐饮服务、客房服务、调酒、茶艺等纯技能性的操作,但是上升到管理层次的训练或实物操作、应急处理就不甚理想多数只能“室内谈兵”。

2.酒店管理方向的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放羊”现象较为普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搞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它是利用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求学期间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较好途径,使学生的素质、技能、能力都得到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在实际的顶岗实习中,却出现了放羊式的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把学生交给了酒店就万事大吉,认为应该由酒店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的根本不把顶岗实习看作教学的一部分,甚至一些顶岗实习地点没有带队教师,或者是带队教师不能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只是一般看管,只要不出什么差错就行;另外,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以追求利益为原则,不把学生看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就干,不能胜任就走人。以上两种情况使学生根本无法进行顶岗实习,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就不辞而别,即使是坚持下来也是出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勉强坚持到最后,待到顶岗实习结束,学生所剩缪缪无几,也有部分同学嫌顶岗实习工资待遇太低,干脆跳槽,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出现了非常尴尬局面。

3.导游方向的校内实训设备较差,资金投入较少。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关于校内旅游实训的资金投入量只有一些专门以旅游管理为主导方向的旅游院校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在校学生的实训,而且在实训的“硬设备”和“软设备”的投入上,价格昂贵,如:导游实训过程中一个模拟影像实训室,投入就需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或上百万,这对于一个非旅游院校的导游方向的实训投入就难以实现了。

4.导游方向的顶岗实习难以安排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如:“2+1”模式、“1+1+1”模式、“1+1+0.5+0.5”模式等等。但无论哪种形式,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的顶岗实习许多院校在安排顶岗实习时间上的统一性这一特点,即在某一个学期或某一学年安排学生统一导游顶岗实习,但是旅行社和景区所需要的顶岗实习生并不像饭店那样的“规模需求”,所以在某一时间段内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此外旅游企业的业务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如:在旅游旺季的黄金周,旅游公司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就很多,但是许多院校在此期间并不一定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这就造成了“供需”在时间上的偏差。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1.酒店管理方向校内实训基地中,主体饭店经营模式的运作

针对高职院校中酒店管理方向的校内实训缺乏真实性的情况,可在校内成立主题饭店,可采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式,一方面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实习实训真实化,此类主题饭店的运作模式在运作时应把它看做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独立的校店分开、自负盈亏的企业,但前提条件是学校要进行前期必要的硬件投入也要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同时聘请酒店专业人士、管理专家定期做经营模式、经营思路、市场分析、技术等方面的指导。主题饭店正式运营后主要市场可以是学生、教师并对外营业;任课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常规,让课堂进入主题饭店进行现场指导,甚至教师也可充当主题饭店的员工。为确保学生能充分训练到每一个技能和管理科目,在实训中可以多次轮岗。实行主题饭店的运作模式来进行校内实训,主要的目的是让实训更加真实化,而真实化的最好检验标准就是主题饭店的经济效益,故在学期和学年教学实训验收中,可把主题饭店的盈亏做为重要的验收标准,也可用主题饭店的效益用来考核、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取得良好效益的应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力及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转贴于

2.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做好学生的酒店顶岗实习工作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的结合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撑”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面向当前酒店业的需求,学校与酒店行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学校、酒店的自身优势共同培养出酒店行业和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酒店四方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搞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具体做法如下:

(1)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必须建立起有高等院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旅游企业单位管理人员、行业带头人共同组成专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同时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进行认证和研讨。

(2)校企合作办学:按照当前酒店行业的需求,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实行订单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援。例如:让本专业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真正深入到酒店一线,同时在学校建立酒店员工培训基地、专门培训企业的员工,以提高酒店员工的综合素质,经常让专业教师和行业带头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努力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还要搞好科研工作,同时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同时要求把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实际,例如专业教师科研为酒店餐饮企业研发出各种营养食谱、酒店多功能点菜系统等,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对酒店的装饰风格、文化包装、环境美化、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行专业指导,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努力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在顶岗实习期间要加强学生的指导和跟踪,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实习计划,适时指导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顶岗实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找出需要弥补和提高的方面,并按标准严格考核,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带队教师的选派工作,完善相应的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动员、组织、考勤、奖惩措施、报酬以及学生和劳动事故的处理办法、教学效果的评定等等。另外与学校合作的酒店方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到社会效益,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在同行业的影响。

3.完善校内导游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实现实训与上岗的零距离

导游校内实训基地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符合本专业实际的仿真导游模拟实训室、导游模型讲解实训室、旅行社门市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建成后实现专门的实训管理,一方面要有充足的实习实训经费,使实训硬件和软件设备都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经常更新内容,使实训内容跟得上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如:不同年份的景区资源的变化情况、级别等,在实习实训投入和管理上不能一劳永逸。另一方面,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实验员、主讲课程实践教师等,同时也可聘请著名行业人士定期做课堂实训指导,如:旅行社经理、中高级导游员、外语导游员、景点景区负责人等。在实训过程中,可打破传统实训过程,让行业指导专业,围绕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办产业,努力实现实训的真实性,达到实训和上岗的零距离目标。

4.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旅游业与其它行业发展有所不同,它本身存在着淡旺季的区分,在旅游淡季的时候,许多旅游公司、旅行社、景区景点都存在着“裁人”这种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养闲人”,而到了旅游旺季的时候,旅游企业非常需要导游专业的顶岗实习生,故出现了“供过于求”“过不应求”的两种矛盾,为此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校内实训时间安排上不能因循守旧,应考虑到行业与专业的特殊性,按照行业的需求,合理的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校、企、师、生”四方的共赢,如:可以实行导游专业实习周或实习月活动,即在旅游黄金周或地方旅游文化节、民俗活动月期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以达到人尽其岗的要求。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旅游管理 应用 培养模式

中国在旅游发展方面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对旅游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业具有服务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宗旨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这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更多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也就是注重能力和应用。但目前我们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1 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基地建设不够重视,实训模式缺少科学性、规范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方面还沿用其他传统学科的老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或者有重实践这个意识但缺乏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方面能力的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只能依靠模拟训练来进行实训、实践,而模拟训练的实训标准达不到理想效果,与实际应用和操作还有一定距离。理论课程内容缺乏应用性和创新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偏少。在旅游企业用人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好高骛远,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和独挡一面的能力,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实践课程安排有时流于形式,实训效果不明显。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企业单位的顶岗实习或预就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作为学生的一门实践课程,学校把学生送到旅游企业,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至于学生到了旅游企业是否较好地结合所学进行实习,把所学带到实践中,又把实践中的问题带回课堂继续学习,每个环节有没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而旅游企业是否真的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较好地学习及培养能力,还是只简单的在使用廉价劳动力?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实践基地不够完善,缺少科学规范性。如何建立规范成熟的实训基地模式,并进行有效科学的合作和实训管理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

1.2 把专业操作训练当作学生素质培养

现在旅游市场上需要的人才是接受国际先进服务理念,并能把服务意识融进熟练的操作中。而我们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却错把专业操作训练当作学生素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设置的课程如仪表仪容、公共关系、语言训练、客房服务、前厅服务、饭店服务、导游服务等大多是基础技能方面的训练,以为这样就能搞好学生素质培养。其实这只能说是学生的专业操作训练,而实训过程中素质培养从思想到内容都跟不上,学生在参加这些训练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到是单纯的重复劳动,这达不到让学生从教育理念上接受国际旅游的管理思想和服务规范,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当代社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3 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有待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拥有一些带团机会,在服务技能和实际能力方面能得到一定锻炼,但学生对整体运作、旅游产品销售、管理经验方面缺乏实践。只能具体地根据安排来做一些事情,如果让其站在一定高度来做一个旅游产品还不行,在创业创新、独挡一面方面欠缺。

1.4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实训课质量的整体提高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大部分从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直接从事高职教育,他们没有太多实践经历,对实践环节及实训中将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较好地进行实训,较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很多教师还是按高中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动手练习的模式来教授学生,或照本宣科,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较难适应工作需要和社会需求。

2 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1 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规范

高职高专学校领导及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从思想上意识到实训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及将来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将之付诸行动,把实训基地建设规范起来。

2.1.1 校内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都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建设,尽可能的与实际情况零距离靠拢,如模拟导游实训,模拟客房,模拟前厅。同时运用计算机软件将模拟方法用于教学科研活动,模拟旅游企业的经营环境,供模拟参与者进行旅游企业经营决策,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教学训练方式。通过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主要模拟导游业务和旅行社业务现场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综合实验室针对学生进行气质形象,美容美体、服装化妆、社交人际关系、礼貌礼仪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模拟防真的训练环境,适应行业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许多高职高专学校都有自己的产业部门,有的学校有高校招待所、专家楼、高校旅行社、餐厅等实体。把这些实体办成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培养出独挡一面的就业能力。如让学生进入校招待所、专家楼、餐厅等让学生思考并实践如何经营与服务才能让顾客满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搞好经营;让学生参加旅行社的工作,甚至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由学生自己负责整个业务的运行,包括拉客源,做计划,安排行程,带团,处理善后事宜等工作。作为高校的实体既完成了实习任务,更好的协助学生就业、创业,又可在劳动力成本方面节约开支,只要认真研究,敢于探索,这样的方式会越来越多的走向成功。当然万事有利就有弊,难免会有不利的一面,如因学生实践能力不过关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这样就要求在学生上岗前做好相关培训和提醒工作,上岗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或老师及时提醒和定时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真的出现什么差错向客人做好赔礼道歉工作,当事人作出检讨分析差错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并警示所有同学。

2.1.2 校外

校外实训以顶岗为主,严格把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选择专业性强、操作规范,行业中处于先进管理的旅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与企业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坚持资源共享、产学双赢的原则,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实习基地。具体操作可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一个稳定时间内如半年或一年内进行顶岗实习,另一部分留校学习,到期后可互换。这样总能保证企业有学生在岗,不影响企业的工作进程,学校正常安排学生的学习,把学生从实习中带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也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真正与企业之间行成了“双赢”。

2.1.3 旅游企业、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

高职高专学校可创造条件在校园内部举办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供需见面活动,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学生打开就业渠道及与外界联系打开了一道窗口。具体操作可在实训、就业办公室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安排供需见面活动,把学生按能力大小进行搭配,轮流进行:1.去社会上了解、收集、整理对口的用人单位信息;2.向单位发出邀请函或亲自到用人单位邀请;3.布置安排好见面会场;4.会后班级讨论,总结安排活动成败经验,写出总结。事实证明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有的在安排供需见面会的过程中就被企业相中到企业去预就业或就业。学校还应加强与地方旅游局的联系,及时了解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修改旅游专业实践计划,指导学生就业。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把资格证书考试,全省导游大赛,旅游界的有影响的活动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与旅游局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及考前培训,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2.2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与国际旅游接轨

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现在的学生,虽然理论水平及特长爱好突出,但团队合作精神差,遇到困难缺少耐心和韧性。我们可在实训中加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公关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应变能力和独挡一面的能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多学习国外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更好的顺应中国旅游强国的大发展方向,与国际旅游管理接轨。具体的做法可多结合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既生动又能让学生更好理解。组织学生分组到艰苦的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到贫困山区去“献爱心”,在校内组织一些象“烹饪大赛”这样的劳动光荣,勤动手脚的活动;到校外搞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如何采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实训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我们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首先是由学校自己培养。我们从学校的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有责任心的青年教师到相关校外实训基地或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一年到两年培训或顶岗实习,让他们真正扎根在工作上,深深的体会学生将来在实训中会面对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学校协调或解决的问题及工作中应重点培养的地方。能及时发现、解决并协调好各方面问题,同时积累大量实践工作经验,对学生以后的实训指导能做到心中有数,能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意义的站在较高平台上指导学生的实训。有能力、有实力培养出新一代应用型人才;其次就是主动引进。我们可以从旅游企业中聘请经验丰富的金牌导游,资深从业人员来作学生的专业兼职教师,请他们用带团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通过讲座,团体的、个别的指导等形式指导及参与学生实训,提高实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仁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J].机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报,2007(4)

[3]王景山,孙德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半共半度“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第4篇

一、经济转型时期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随着国务院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计划的出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经济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2015年出台的《辽宁省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发展旅游产业,对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繁荣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20年,把旅游产业发展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辽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已占到60%-70%,我国占28%,而辽宁省的旅游消费只占到15%-20%左右,这已经成为发展的“短板”。旅游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各类社会资本追逐的投资热点领域。据统计,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将为550多万人提供就业岗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不仅是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促区域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构建中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旅游管理专业既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因此对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人才需求较大,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与此同时,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少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还有的院校在课程体系中一味重视导游资格证考试,教学中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技能性知识偏少,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虽然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但缺少具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实践等同于学生就业,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和教育,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脱钩,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也难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本校跨专业教师,高职院校很难招聘到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员,即使聘用兼职教师,由于待遇或时间的原因,也很少有企业人员愿意长时间上课。而本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足,或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够,难以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同时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顶岗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才能真正进行实践操作,掌握企业各岗位的操作技巧和方法。但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工作,或学校教师培养制度的限制,很难让教师有大块时间进行顶岗实践,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缺乏与学校合作培养教师的意愿。致使教师顶岗成为一种形式,很难真正起到培养教师时间能力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往往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以我校为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有导游模拟室、模拟旅行社等旅行社实训场所,硬件条件均能满足教学要求,但由于软件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与企业结合紧密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实训室缺少企业氛围,只能为个别课程提供基本的实践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仿真性的练习和操作,对学生只能进行简单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不明显。

(四)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但有的院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紧密型深度合作不够,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对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缺乏深入了解,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因此导致一些所谓的订单培养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协议上。在校企双方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方面缺乏机制和动力,普遍缺乏校企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研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更新、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技能大师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师为企业开展服务与咨询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人员,总结提炼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参照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引入行业操作标准,制定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准确把握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同时,应对实践教学提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如参观调研、见习、情景模拟、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环境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灵活安排学生的实践,如“淡进旺出”、分阶段实践等模式,打破固有的“2+1”模式,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导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意义重大。教师要有意识的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要制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帮助教师联系顶岗实践企业,对于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按定岗时间折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予以鼓励,并将教师顶岗实践作为考核、晋升的条件进行明确规定。此外,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颁发聘书,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通过座谈、讲座、授课等方式,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实习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弥补专任教师在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上的不足。

(三)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实训场所

学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仿真实训场所,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适应企业氛围、熟悉企业环境、掌握实践技能。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及时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实训设备和实操软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设备或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在实训基地上的共建和共享,并将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来完成相关的任务。学校根据实训基地人员要求安排学生进行轮岗,把课堂搬进企业,把教学与生产进行融合,真正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又可以帮助企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改变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变“松散型”合作为“紧密型”合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由于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并不难,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实习基地都属于“松散型”的合作模式,既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企业将学生作为员工进行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无法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学校也不能干预企业对学生的岗位安排,除了实习,学校和企业再无任何联系。这种实习模式导致学生实习既是工作,企业仅从自身角度考虑学生的岗位安排和培训,没有兼顾学校对学生顶岗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因此,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校企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学生实习这一种方式,学校和企业要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师资共陪、学生共育”的目标。

第5篇

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旅游行业持续发展。截至2015年末,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518所,在校生达到57.1万人[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学校的建设又为旅游业发展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但随着旅游人才竞争的加剧,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旅游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使命。

为了提升旅游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旅游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联动,将学生在校学习、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有机融合起来,建立长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更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需求[2]。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不少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仅限于挂牌或签约的形式,合作不够紧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不参与人才培养,校外实习期间学校不参与专业指导,产学研结合不畅通,校企人才培养的融合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学生实习实训效果。

2、指导教师实习过程共管意识不足。校外顶岗实习需要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参与,如专业实践指导、实习管理等。很多院校旅游管理?R邓淙皇敌辛诵F笏?指导老师负责制,但校方指导教师工作往往只围绕学生出现问题时的思想引导,而企业指导老师仅限于工作安排和实习评语的撰写,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缺乏沟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不足,学生满意度不高。

3、学生校企角色转换适应性待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虽然都在不断加大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但模拟实践教学局限性较强,学校教学与企业现实需求出现差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接触过校外企业真实运营,在顶岗实习阶段容易出现角色转变不畅,对客服务灵活度不佳等现象,进而减弱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创新多元合作机制,发挥政府和行业的资源优势。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除了深化传统校企合作双方主体的作用外,积极发挥政府和行业在高职教育中的资源优势。政府部门作为高职教育的宏观管理者,引导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推进产学研结合,牵头旅游职教集团建设,协调当地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动校外实训基地的宏观管理。旅游行业组织作为行业内企业的代表,对校企合作进行协调和专业指导。制定旅游行业规范,提供地方旅游人才需求信息和信息咨询,举办旅游行业各类活动,加强校企联谊。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行人才共育和师资互聘。创建企业兼职教师库,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学习进程,通过校企师徒结对的方式,学生入校能得到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在岗师傅的双重指导,一个企业面向一个班级或是企业一个团队面向班级一个小组。企业师傅传授的不仅仅是旅游岗位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授丰富的旅游工作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拓宽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通道,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兼职老师聘任与管理的难度问题。

(三)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旅游企业实际运营中工作或项目引入教学课堂,学生以企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训练内容,例如旅游线路的设计、酒店节日活动策划等,学生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的同时企业也获得创意和启发,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学生可将学校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带入企业,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用企业实践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实行旺入淡出,拓宽校外实习的时间跨度。

旅游行业季节性明显,尤其是周末和国家节假日,企业对人才需求较大。在校期间学校制定柔性教学管理制度,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季节规律进行教学要素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合理布局,实现旅游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教学进程的高度耦合。也可与旅游企业共同制定学生自修自选实践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采用学分互认的方式,学生在企业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或奖励转换成自修实践课程的学分,解决产学时间冲突。

(五)完善校外实习沟通评价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校企沟通和评价平台,实行及时沟通和全方位评价。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定期将自己的实习工作情况填入沟通评价平台,企业指导老师将学生工作表现导入平台,实现学校对学生实习动态的实时关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可在沟通平台上及时传递信息,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习评价系统的建设中,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指标,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第6篇

一、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酒店中西餐厅的主管和经理座谈了解我校实习生的工作状态,了解酒店企业专业用人需求特点,学习酒店中西餐厅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2)在酒店中西餐厅营业运营期间,以实习主管的身份留意观察酒店不同岗位的员工服务用餐客人的方式以及灵活处理客人纠纷的技巧。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1)与总经理座谈,学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行业经验,为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提供教学建议。(2)与旅游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如何依据旅游客人的需求计调制作旅游线路,并学习组团计调如何向地接社询问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和价格,然后再把完整的报价和完整的线路行程汇报给旅游客人,从而为旅行社计调业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和完善的思路。(3)与会议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旅行社如何向会议主办方提供完善的会议接待方案,具体而言包括酒店会议场地布置、参会人员的酒店住宿安排以及参会人员接送服务的车辆安排。(4)与公司财务总监座谈,学习了解旅行社在经营上的办公费用开支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从而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在财务方面的教学提供行业经验和建议。(5)参与旅游客人和参会客人的接送服务接待工作,学习旅行社在接送服务环节的接待要求和服务流程,为旅行社接送服务环节的教学积累真实的教学案例。(6)参与单位团队京山鸳鸯溪漂流一日游活动的跟团实习活动,了解学习旅行社在一日游旅游活动的旅游安排情况和旅游费用的支出情况与公司利润的获取情况。(7)参加公司每周日早上的例会,听取公司各位同事对旅游业务的执行情况和公司总经理对上周工作的总结和本周工作计划的安排,依据自身的顶岗实践情况谈收获与体会,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8)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设立旅行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从而学习了解设立旅行社的法律程序和所需要的文件资料。(9)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公司在旅行社业务、人事、财务、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文件,从而全面了解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流程,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性制度,帮助公司走向正规化发展。(10)协助公司总经理与两个业务总监完成对我校2011级导游专业学生的校园招聘工作,从而学习了解旅行社的用人要求和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要求。

二、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笔者曾经在深圳宝利来大酒店中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天时间,在深圳宝晖商务酒店西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一周左右。笔者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酒店中西餐厅的经理和主管们学到了很多酒店餐饮经营之道和餐饮服务理念。(2)在餐厅里,笔者认真观察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如何为客人服务,深刻认识到餐饮部实习生的辛苦。(3)在酒店餐厅,笔者观察了对用餐客人的服务流程以及用餐客人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等,为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通过向酒店的经理、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学习餐厅经营和服务的方式和理念,笔者认识到酒店对实习生看重的是灵活性和开口服务能力,从而也培养了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笔者曾经在武汉臻航国际旅行社以总经理助理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周时间。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旅行社总经理学习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经验,完善了自身对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2)笔者向旅行社的计调和导游业务能手学习了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和导游带团工作流程。(3)通过参与旅行社接送服务和跟团实践活动,笔者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高职教学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笔者协助旅行社总经理完成了面向我校大三毕业生的招聘工作,认识到旅行社行业人士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得有在旅行社行业的工作经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

笔者通过在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收获颇多,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有必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我还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种顶岗实践方式。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座谈,学习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经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深入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是在不影响旅游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向旅游企业专业人士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从而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思路和指导高职学生对旅游行业有全面的认识。比如,笔者在酒店中西餐厅顶岗实践期间,深刻理解酒店餐饮主管所说的“分工不分岗”经营服务理念。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深刻感受到中小型旅行社通过长期经营已经积累了很多老客户,而且非常重视诚信经营和旅游服务质量。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笔者还了解到以组团业务为主的旅行社对待不同客户会收取不同的费用并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团款收取方式和时间。参与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基层服务人员了解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案例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期间,高职教师可以试着参加一些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了解他们在处理客人纠纷或带团过程中如何处理客人异议等,了解从业人员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生动的案例。比如,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认真观察了计调人员如何依据客人的要求与地接社、酒店、票务等旅游服务供应商落实旅游接待计划,还亲自参与了接送服务和一日游跟团活动,这些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利用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帮助中小型旅游企业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经过暑假为期两周的顶岗实践工作,笔者感觉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工作,不仅能向企业专业人士学习旅游业务工作流程和旅游服务方式,还可以依靠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向旅游企业走向正规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笔者在武汉这家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曾经在旅行社总经理帮助下完成了公司在业务、人事、财务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化文件的撰写工作。深入大型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在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还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比如,可与大型旅游酒店集团合作研究酒店与学校“订单班”培养模式,为酒店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酒店实习生,可与大型旅行社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旅行社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等。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以课堂教学为主,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项目较少,所以可以借助顶岗实践的机会,与旅游企业合作完成一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从而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笔者经历了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以后,在综合考虑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学队伍现状的前提下,感觉收获颇多,不仅完善了教学思路,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横向课题的研究。希望高职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鼓励高职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对更好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

作者:杨国丽 单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第7篇

关键词:职业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05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项目,进行了连续5年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实施该模式的构建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启示做一探讨和思考。

一、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考,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职业性的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最终学会学习, 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特征

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在组织教学内容上,以行业、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项目”为模块,通过“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的分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及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一个个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生产实际任务的职业能力。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职业环境”或“岗位情境”, 让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教师所开发、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学与做的全过程。教与学、学与做通常围绕行业、企业的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学活动, 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第三,在培养学生能力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项目”作为目标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 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 并适当地给以点评,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最后,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二、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企业的运行状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项目,从2005年起进行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开展了系列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社会效果。本文结合学院5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阐述构建与实施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些做法。

1、以符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主线,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在对人才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群分类(见图1),分解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要求(见图2),编制旅游职业能力模块实施表(见表1),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训练,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图1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分类

图2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结构

表1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实施表

2、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要求为标准,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在以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展开,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以及职业能力设计任务模块, 设计单元实训任务和综合实训任务。以《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单元“中餐服务”为例, 说明以职业能力设计项目模块(见图3) , 每一模块都以特定的技能训练为重点, 以职业岗位实际操作过程为线索, 以项目任务模块来构成教学的组织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强化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教育作用,而且实现了“项目进校园,专业入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双重目标。

图3 宴会服务教学模块

3、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做到课堂模块教学与企业各类、各层次的实习相结合和校企联动就业共担

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学年第一个学期安排一周的专业见习,学生到各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各校企合作专业人员介绍企业情况及其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认识;之后的3个学期每学期安排4周到合企业进行专业专项实习。第三学年主要到旅游企业进行为期的一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并以实习单位的岗位为选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校企联动,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每年有60%左右的学生通过该种方式找到合适工作。在企业里,由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指导;由各岗位的管理人员在岗位上对学生进行现场技能培训,实习结束后, 再经实习单位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成绩。

4、以打造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改善与加强“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组成结构

能否真正建成“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为了使专业教学团队能胜任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旅游管理专业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1)加强“双师”素质培养。每年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安排现有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加强校内现有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和考核,学院制定了“双师型”和“双师素质”教师的认证标准与培训考核办法(条例) ,以规范“双师”素质培训的目标、内容、场所、方式、时间、考核办法、证书发放等一系列内容,以确保“双师”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目前,学院已建立了《教师聘任办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工下企业进修实施意见》、《教职工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制度,为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得到了有效发挥。

(2)优化专职师资结构。学院有计划地从普通高校、社会和企业逐年招聘和引进部分教师,注重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力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和优化专职师资结构,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3)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本地区、本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或部门经理及技能标兵(服务明星)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二元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学院已出台了每学期各专业总课时数的30%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兼职教师聘用条件及程序、教学规范管理及考核、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文件,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传授的机制,以适应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4)提出并正在努力尝试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和共同考核评价以及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的“二元课程建设主体模式”,把“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5、以行业准入制度、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与学生的实际就业需要为参照系,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三证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

通过研究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标准, 把饭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员(中级)、调酒师、导游员职业等资格证书考试等考证课程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努力使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如在考核“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时, 不但有理论知识的考核, 还要把通过饭店餐饮服务员证(中级)的成绩按理论与实践以1:1的比例算入该门课程考核的总成绩中。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三年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通过校企共同考核并完成实习答辩, 由校企对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习证书即“工作经历证书”。

6、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绩效

学院着眼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努力创新办学体制,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为手段”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互惠双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连续5年进行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采取“学工交替”、 “订单式”、“推荐式”、“代培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取得了毕业生就业率在100%、签约率100%,专业对口率85%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的较好效果,甚至出现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13名学生在大二时就与浙江省首家五星级饭店宁波南苑饭店签订了协议,成为“南苑管理班”的学员,毕业后直接在南苑饭店就业的好现象。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内涵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之路。

三、实施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结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长期实施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1、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这一模式的突破口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典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而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一年级组建素质拓展营,文化基础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刻苦的品质和灵活有效的沟通能力;二年级开展技能训练营,实践教学课堂与理论教学课堂结合,讲练结合、学练结合,重在训练,通过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三年级实施顶岗实习,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与校内产业化实训基地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规范管理,提高实习实训质量。

2、建设校内产业化实训基地是实施这一模式的支撑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投资300多万元,设计并建成集旅游、餐饮、酒店、节事策划为一体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规模性的校内产业化实训基地--学苑宾馆(三星级酒店标准)和大港&凤凰山旅行社(国内社),开展校内外业务,以分红或分股等形式进行运作。与地方政府主管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旅游项目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节事活动策划及人力支持等全方位、立体化的项目。此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校内实训室因缺少真实营业环境而与校外企业完全分割、脱节,学生提不起深入训练技能兴趣的不良局面。还将校外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引入校内实训基地, 使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在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的前提下, 把教育、技术、就业有机结合, 形成旅游人才培养产业链。这既是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

3、打造“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这一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

“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一方面要鼓励专职教师参加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选派他们参与大、中型旅游企业的实践和项目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或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行家里手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既能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实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够提供旅游企业一线的典型案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选择稳定、优良的紧密型合作伙伴是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

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供应链上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可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诸多困难,而且还可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降低学生就业成本和企业培养人才的机会成本,实现多边共赢。对于合作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这既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为企业储备人才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校企合作能力,为学校提供更好的学工结合、顶岗实习、选派优质兼职教师等服务。这是实施与深入推进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2-133.

[2]汪焰,董鸿安.餐饮服务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7-88。

第8篇

随着我国旅游业日益强劲的发展,中职生成为了旅游从业人员中的主力,这给中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中等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构建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旅游院校急需解决的课题。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中职旅游管理专业采用“2+1”的传统培养模式,我校经过广泛探研和校企充分合作,结合旅游企业的淡旺季交替的特性,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旺出淡归、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一、旅游管理专业“旺出淡归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旺出淡归”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即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淡季回校上课,这样既满足了企业周期性的用人需求,又在真实的职场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工学交替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组织、技能评价、就业都围绕“旺出淡归”来开展,旺季顶岗实习和专业其他实训及实践教学项目相配合而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这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为此设置如下的教学安排:即学生完成第一学年的校内学习任务后,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始,每学期均有一半时间在企业,一半时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连同暑假、寒假一并安排顶岗实习。经过不断总结完善,实施效果明显,受到企业和学生的欢迎。

学生通过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导游、计调、外联、营销、景区导游与服务等全岗位的虚拟仿真训练,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全岗位的体验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实施校内“专业基本理论和职业基础技能学习-专业理论和职业核心技能学习-综合职业素质和实际岗位能力培养”及校外“认岗-轮岗-顶岗”交替进行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虚实结合、内外互补的全岗位训练,从而全面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二、“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体系

1.确立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鉴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开发原则和沈阳市旅游行业人才供求状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熟练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的初、中级应用性人才,重点以培养导游员、景点讲解员为主,以培养计调员、门市接待与销售人员、酒店服务人员为辅。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和素质能力定位设置了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按照旅游行业和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了由“职业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训练课――拓展能力课”等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将国家导游人员资格证考核标准整合到专业课程内容中。建立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实训室,其中虚拟旅游实训室,配备了复印件、传真机、电脑售票和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等设备设施;导游实训室购置了中央控制系统、高清图形拼接系统、双机投影系统、实时录播系统及三维实景系统等设备设施,从而满足不同实训项目教学之需。

3.采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特别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与学中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而获取专业知识,锻炼岗位技能,优化职业态度。第二,积极开展以任务驱动为特色的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讲授教学、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外,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基于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在特定的课程教学中设置若干个项目或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些项目或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生动性、直观性,将投影机、录像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

4.打造一支“文武双全”的旅游师资队伍

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骨干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学校建立“专家工作室”,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培养协议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计划共订、培养资源共享。在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 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选派专业教师顶岗工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产、研”一体化。同时,聘请旅游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尖子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到学校来授课或进行培训;结合行业技术要求和岗位标准,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对实习中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5.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方法。取消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管理和考核,建立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四维一体的评价方法,由个人总结(口头表达+书面形式)、学生小组评议、学校专业教师和旅游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考核评价机构,共同负责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

三、“旺出淡归、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问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先期对旅游企业、工作岗位有了充分的感性认知,在淡季回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时理解力大大增强,促使教师不断提升教学项目的设计水平,使教学质量良性循环。同时学校和企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的局面。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更多是出于解决旺季临时性用工短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实力福利待遇、就业引导等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企业缺乏认同。

(2)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临时性的工作心态导致学生对工作的投入不够。一旦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工作任务过重,实习学生就会产生抵触行为或逃避行为。

2.解决对策

第9篇

1、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是个人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本领,它是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态度、技能的整合。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学校承担的是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它对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

2、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职业能力分析

旅游管理本科职业能力包括四个层次的能力:一是行业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文化素养、礼仪修养、服务意识等。二是岗位服务技能,如导游技能、计调技能、酒店服务技能等。三是综合能力,如信息的获取能力、竞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四是创新发展能力,如学习能力、公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二、职业能力提升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1、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性要求

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有时甚至实践重于理论,最需要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应用型人才。旅游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必须熟悉基层业务,或者从基层做起,这就决定了学校不可能直接向行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而应该是输送具有较强职业适应性,业务熟练兼具基本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达到此培养目标离不开实践教学。目前我国涉旅院校实践教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操作性的、分析性的和研究性的;四个方向分别是旅行社、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旅游行业宏观管理。操作层面,学生应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分析层面,学生应掌握发现问题并进行初步归纳总结,提出粗略应对措施的思维技巧,提升的是动脑能力;研究层面,学生应掌握应对比较宏观、复杂局面和难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和提升决策能力。它们需要学校提供不同的实践岗位和环境。

2、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提升职业能力

学术界对于国外成功的旅游教学模式如瑞士洛桑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等研究较为深入,这些成功案例无一例外地重视实践教学,各院校均有600-1300学时不等的实践要求。如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对本科生要求有800学时的实习。英国的旅游教育尤其重视实践,设置参观课和“职业实习年”,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促进学生对将来从事工作的了解,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适应能力增强,业务熟练,成为各旅游企业争抢的专业人才。这些案例均证明实践教学对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知识不等同于能力,只有经过实践,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更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正确职业态度的建立。将学习过程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市场调查、顶岗实习中需要实事求是、勤奋坚毅、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的职业态度,而这种态度也有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重管理,轻技能”

许多学校的培养目标都定位为“能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和教学内容也都倾向于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而对实践教学的管理较为松懈,给予实践教学的经费很少,甚至没有此项经费计划,实践指导教师的待遇远低于理论授课教师,这些情况都在传递一种错误信息“课堂学习比实践重要”,更强化了学生给自己的定位“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实际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理论,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培养事故、问题、纠纷的处理能力以及产品开发、节事策划的创新能力。

2、教师实践能力差

旅游管理毕业生不符合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说明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教育者出了问题。当前从事旅游专业本科教学的教师或者是由相关学科转向而来,或者是研究生一毕业即从事教学工作,相当多的专业教师既无实践经验,也缺乏与旅游界的实质联系,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面对科研考评种种压力,教师难有充裕的精力去进行实践能力提升,加之学校没有配套政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致使教师长时间与行业脱节,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只能照本宣科,根本无法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演示和指导。

3、实践条件差

校内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训练职业岗位技能技术,开展专业课实验教学和技能考核,一般有模拟导游实训室、酒店服务实训室等。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经费限制等方面问题,有的学校没有校内实训室,或者实训条件简陋,设施陈旧,配套设施不齐全,或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差较大,学生只能进行极为简单的技术训练,很多综合训练都无法操作,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效果无法保证。校外实习基地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实际工作,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院校与旅游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当前需要,不给学生提供轮岗机会,打击了学生进入行业的积极性。再如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的能力有限,多家实习单位实习条件不一致,实习内容不统一也造成学生能力培养不同步。

4、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第一,缺乏连贯性。国内涉旅本科院校大一时只开设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几乎不开设实践课。集中实践多安排在大三或大四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由于前期专业实践指导不够,学生踏上实习岗位短时间难以适应,造成较大心理压力,没等毕业就想转行。第二,内容缺乏综合性,培养目标不明确。有些院校实践环节的设置过于操作性,如仿照高职院校多开设茶艺实训、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等单科实训,却少有综合性实践课程,不利于本科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职业能力,学生真正接触实际工作时仍不知从何下手。

四、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1、转变思想,加强职业教育

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培养的是面向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人才,与理论研究型本科有明显区别。根据这个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从制度上和机制上鼓励老师从事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教师对学生应加强职业意识教育,有了职业意识学生才会有进入旅游业的动力。教师应该在学生刚接触专业后就不断进行职业分析,使学生明白旅游行业是服务人的行业,任何的管理岗位都应该有基层服务的能力。有了正确的引导,学生才会有职业认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师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有一支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在很多国家,想从事旅游高等教育必须具有多年行业背景,这一要求对于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目前阶段还无法实现,但学校可以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鼓励现有老师走出课堂,到企业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系统培训,取得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也可以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培训,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更接近行业实际。或者学生进入企业,校企合作开发“嵌入式”课程,由行业专家亲自带学生实训、实习,实现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3、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在仿真的训练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熟悉未来的职业岗位,以便日后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大投入,并邀请旅游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高标准的中餐厅、西餐厅、客房、导游及旅行社信息管理实验室以及基础职业素质训练需要的礼仪训练室等。学校实训场所多为操作性岗位训练,较高层次的实践需和旅游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实践场地。如前所述,分析性实践教学对应的岗位主要包括各类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部门,如酒店客房部、宴会部、办公室,旅行社的计调、外联、市场策划等,景区的规划部、项目部等。本科教育应面向此层次寻找符合条件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仿效国外高校成立旅游实习指导中心,专门负责专业实习和就业。经费投入要重视,这样既可以赢得合作方的信任与好感,也可以逐步获得实习基地建设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第10篇

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训内容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们形成了《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3A模式。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基于胜任特征的教育,包括实践技能、管理能力和行业认知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形成了有效良性循环。(一)3A内容模式《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实践技能、管理能力和行业认知三个方面的实训内容。其中,实践技能的实训指向的是饭店管理人才胜任特征的外部表现形式,管理能力的实训是内在的理论修养,而行业认知的培训则是一切实训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提高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原始驱动力。具体说来,实践技能的实训包括基础技能(知识)实训、岗位技能实训和扩展技能实训三个方面,以实践性操作为主,以使学生能够胜任具体的工作为目标;管理能力的实训包括管理理论实训、管理工具实训和管理方法实训三个方面,以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管理、研究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行业认知的实训则包含饭店职业规划、岗位认知、职业道德的实训等内容,以态度培养为目标。这三个实训内容的目标,归纳起来分别是实操(Application)、管理(Administration)和态度(Attitude)三个维度,依据其英文表达,可以被缩略为3A模式。这些胜任特征维度最终构成了学生在饭店业内可持续发展的胜任特征模型,也是《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结构。(二)3A循环本科阶段《饭店管理》实训课程内容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充实的动态循环过程。它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并演进循环。其演化是由行业认知(态度)开始发起推动,以管理能力的提升实现质的飞跃,以实践能力的增强来完成一个循环,并激发起学生的成就感和对行业新的、更深一层次的认知从而进入新的一轮。这就形成了3A循环。3A循环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每一次循环完毕,学生的服务技能、管理能力和行业认知就得到一次增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胜任力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3A循环确保了《饭店管理》实训内容的顺利完成。

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训方式

《饭店管理》实训课程采用的是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战略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全方位实训方式。(一)认知性参观实训“认知实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饭店企业的一般性知识,充分利用饭店文化氛围、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和经营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实际操作中,应主要采取主题参观和和专题报告两种形式。(二)日常模拟实训日常性模拟培训主要利用自身的校内实习基地、设施和环境,通过模拟客房、餐厅、前厅等服务环境,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紧紧突出和围绕着教学的演示及学生的操练来进行,其教学环节是以演示——练习——校正来重复进行的。(三)不定期的顶岗实训不定期的顶岗实训是饭店为学生提供临时的实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短期顶岗实训。这种形式的实训对学生实行“零距离”培养,使学生在一种“学校+企业”模式的教育氛围下,直接参与实际岗位工作,熟悉饭店基本运作和对各个部门进行一定的了解,掌握所在实训岗位的操作技能,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四)研讨性实训这是本科层次的《饭店管理》实训课程有别于职业学校同类课程的重要表现之一。研讨性实训是指在实训过程中,以饭店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某一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双方进行的开放性研讨活动。其具体形式可以是案例学习、实习报告、情况说明会等;可以是按照实训大纲准备好的专题进行,也可是临时增加的主题活动;实训活动的发起者既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饭店管理人员;试训的场合可以在校内实训课堂上,也可以是在饭店实训现场。(五)毕业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实训是指饭店安排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直接参与饭店主要部门的服务或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应要求学生多接触一些岗位,努力掌握每个具体岗位的技能和工作要领,亲身体会和感受企业文化和精神,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顺利达到直接上岗并且胜任岗位的要求。本科层次的《饭店管理》毕业实习实训往往还跟学生的毕业论文相关联。

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训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按功能性质,一般可以分为练功性实习实训基地和模拟性实习实训基地。练功性实习实训基地是为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任务而设置的,如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礼仪形体训练室等。模拟性实习实训基地是模仿在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如模拟客房、模拟中餐厅、模拟西餐厅、模拟酒吧、模拟厨房等让学生进行日常模拟实习,这些基地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二)校外实训基地为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本科院校应努力建立起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互惠互利。选择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是,国际化管理的五星级饭店或一些声誉良好的高星级本土饭店。原因是这些酒店一般管理较为规范,特别是一些世界酒店联号属下的酒店更能让学生学到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也一般具有人才发展战略。随着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旅游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为了增强竞争力,顺应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实训课程还应抓住机遇,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习生在国外独立顶岗工作,适应国外竞争环境,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可以取得了在国内实训达不到的成效.

饭店管理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训环节与教材建设

基于3A内容和3A循环模式的《饭店管理》实训课程,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训方式,才能顺利实现预定的课程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系统流程,分为“制定实训大纲(Planning)+实施现场培训(Implementation)+训后总结研究(Research)”。为方便使用,简称为PIR实训环节。其中,实训大纲包括实训整体大纲和单项实训大纲两个种类。实训整体大纲负责描述《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整体安排,单项实训方案类似实训指导书,侧重单一目的的实训项目的完成。我们的现场实施的方式包括训前提示、现场点评、示范、演练、校正、模拟、讨论、竞赛、游戏、多媒体演示、讲述、情景压力设置、案例讨论、考核和团队项目等。训后总结研究包括现场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两种形式。

结语

饭店行业是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型分支产业,《饭店管理》实训课程的组织实施,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办学思路的具体体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作用。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学校保证专业的办学方向,也有利于校企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研究,保证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产学研结合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毕业聘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作者:周春林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11篇

实践技能在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加强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它将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及科学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别于通常的集中实习,它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层次性等特点,需要构建一个时间、场景、教学内容和方式等组合要素都相对完整的教学实践系统。通过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以达到使学生的常规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近年来,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探索上,已经有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比如,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校企合作、建设学校自己的实验室基地、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的模式。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以前几点。

1 实践教学建设重硬件,轻管理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各个高校加强了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修建了现代化的酒店实验室、规划设计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场所,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多数实验室设计就只是为了进行专业课程的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模拟训练和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训练。除了上实验课以外,如何增加专业实验室的使用率,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还有待找到新的路径。

2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管理存在空白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从外部环境分析,由于企业经营运作和管理工作繁重复杂,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在学校方来看,学校对实践教学也面临安全、经费等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两方面因素制约了校企深层合作的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导致不少校企合作流于表面,难以建立紧密、长期和有效的合作关系,多数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基层服务层面,管理层面的实习难以落实,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3 实践环节实施缺乏保障条件,实践教学周期短

由于学生实习点很多时候分散在各个不同地点和单位,而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任务大,专业课老师还必须分配很多时间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上,不可能长期花时间来专门指导学生校企实习和毕业实习,以至于很多有专业老师带队的实践教学只能安排在几天或者一周左右。另外外部实践场所同时还要开展经营活动,对学生实践也很难做到全力配合,加上经费、人力、时间等要素在安排上不容易做到合理调配,使学生无法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实践教学的效果打了折扣。

综上所述,现有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制约,而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结合旅游管理教学实际,探索新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方式还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大创计划背景介绍

2007年,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该计划是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

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创计划的实施,其宗旨在于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该计划对于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经在100多所大学开展。各个学校和所在的省还推出了省级、校级的大创计划,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大创计划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推广该项目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的机会。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实施周期多为一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创计划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大创计划项目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 配备专业指导老师,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术层面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教学的专业水准。

2 鼓励团队合作,通过组建项目团队,每个学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管理能力。

3 项目多数结合市场产品创新、商业计划、企业实践等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走出校园,在企业、市场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大创计划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势分析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行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在这点上,大创计划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恰好和旅游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一致之处。大创计划明确提出了希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

大创计划所涉及的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等都和实践教学密切相关,都可以很好地结合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是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很好的平台。以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的国家级大创计划为例,一共有70个项目立项,和旅游有关的达到12项,占所有项目的17%,涉及到旅游市场开发、旅游资源调查和保护、旅游网站的制作、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商品的设计和推广等。可以看出,大创计划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交集,在培养目标、内容上有很多一致性。大创计划可以成为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新的平台,并具备以下优势。

1 项目时间周期优势

就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而言,以前的专业实习时间短,很多专业知识无法进行系统深入的教学,有时候只能是浮光掠影的体验或者短期的参观学习,甚至成为了“春游”和“秋游”的代名词。大创计划周期多在半年至一年之间,时间相对充裕,解决了旅游专业实习时间过短的问题。另外,一年的项目周期可以让学生参与项目策划、实施、评估的全过程,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的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和对比,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深度结合,对于培养其综合能力有明显效果。

2 经费支持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有关旅游管理的现场调研、资料收集都涉及到交通、食宿、门票等费用,往往成为专业实习的一大障碍。而不同级别的大创计划都有专门的经费支持,费用高的达到2-3万元,对于本科生实践教学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可以资助学生购买资料、现场调研和实验设备等,解决了实践教学经费上的瓶颈。

3 配备专业指导老师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学术水平

所有大创计划都为学生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可以从项目选题、项目计划和实施过程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老师的指导和授权下,学校的专业实验室也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率。另外指导老师可以在旅游管理专业领域的创新点、热点以及研究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可以使项目紧扣旅游业发展现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以保证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4 旅游管理跨学科的专业特点需要开展团队合作

大创计划强调团队合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可以邀请其他专业学生加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形成合力。而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型专业,比如一个旅游网站设计的项目,就可能需要计算机、环境艺术等专业学生的加盟,项目才能更顺利实施。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的组建,正好切合旅游管理专业跨学科的学科特征,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锻炼自己的综合管理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并保证项目质量。

四、建议和总结

大创计划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深远意义。对学校教学而言,可以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将大创计划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开发一些紧扣旅游行业发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新的平台。

在大创计划用于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实施经验和效果看来,受到学校、旅游管理老师和本科学生的认可,并显示出一定成效,产生了不少有一定创新、实践性强、具有一定学术前沿价值的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也总结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为大创计划将来更有效地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1 选题应突出旅游业发展的新问题和创新特征。部分大一、大二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申报选题时由于所学的专业课还不很多,往往选题集中于课本所讲授的旅游资源调研、人文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等,而且项目研究的对象过大,指导老师对此现象,应该帮助学生学会从小处着手,不要局限于课本上成熟的理论,鼓励学生在选题上敢于创新,对旅游行业发展中有争议的问题、新热点大胆研究,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可以增加企业参与的权重。如果大创计划能够和旅行社、景区以及酒店等旅游行业互动,深化合作内容和形式,更可以体现项目的实践性强的优势。比如在申报项目时邀请旅游企业对项目进行评估,并提供项目实践的演练场所,更能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和前沿,增加项目的应用价值。

3 以学生为主体,不要让大创计划成为老师课题的附庸。结合指导老师课题来申报大创计划选题可以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但是不要让学生成为老师课题的帮手,起不到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作用;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作为指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参与到项目中来,以确保项目培养学生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第12篇

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职业情境,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可供操作的实践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通过对国内多所院校的考察以及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的“一?五?二?三模式”(表1):

表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构成图

即一个培养目标、五块实践教学内容、二次实践教学循环、三种实习基地合作方式。

(一)一个培养目标

张金霞认为,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很多业界专家学者也感同身受,高素质,何种程度为高素质,比较抽象,应用型和复合型相对较好理解,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及相关单位,从事管理、技能、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五块实践教学内容

1、课程实践。现在大多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汪京强认为这四部分课程体系其比例结构大致为公共课约占15%,基础课约为30%,专业课约为40%,实习与技能约占15%。(见表2)

表2 课程体系比例

现在的高等学校开设的旅游院系中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一般相对偏少。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2009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如下:课内总学时2432,课堂讲授2062学时,课内实践370学时,课外实践444学时,课程实践总学时814,占总学时比例28.48%。实践教学累计学分数占总学分数32.83%。(见表3)

表3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所占比重

明显修正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但是国外很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旅游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基本持平,中国的旅游实践教学的革新之路则任重而道远。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结合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选取周末或者假期等时间段在老师的带队和指导下到相关景区或者企业见习。旅游行业实践性和变化性较大,要求新生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非常有必要,首先产生关注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随着对行业的调查了解的深入,形成对旅游行业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其次,通过第一学年有组织的实践安排使学生养成关注行业发展的良好习惯,并在以后学年中能够比较主动地进行自我安排,比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方法等。最后,通过行业调查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旅游行业,对学习的重点与努力方向以及择业、就业忠诚度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3、校内实训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时应优先考虑学生最能受益的实训项目,并且要优先考虑专业课的实训。比如餐饮摆台、形体实训、模拟客房、模拟导游等。校内实训,既便捷又易于操作,还节省教学经费。其不足是不能提供真实的工作场境和氛围,且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设施、设备老化,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需要。张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实训室、餐饮吧台以及客房实训室六个实训室。本人认为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有校内旅行社或旅行社门市部,以及星级或快捷酒店。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旅游策划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市场推广中心、旅游表演中心、艺术设计中心、旅游产品设计中心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3D实景模拟实训室等现代电化教学设施。

4、社会实践

在国外,很多旅游高校对社会实践环节极为重视,对社会实践的考核都有极为严格和具体的要求,如美国康纳尔饭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必须有800小时在服务行业实习的工作经历才能中请学士学位,还鼓励学生在每年5月底至8月底的假期内中请暑期工。再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所录取的本科生必须要有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社会实践可以采取学校安排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安排的形式。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有重点地安排各年级的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主要在旅游景点;三、四年级在宾馆、酒店或旅行社。学生自主安排的专业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一些旅游企业或相关单位兼职,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和磨练自己的职业个性,了解企业的各工作环节操作情况和社会动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5、综合实践

综合性旅游实践不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旅游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手段。综合性旅游实践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毕业论文写作;二是专业实习;三是毕业实习。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一直采取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就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延展指导。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如旅行社、酒店宾馆等进行专业技能、服务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实习方式一般是在旅游企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与到宾馆酒店、旅行社的整体工作中去,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系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有些同学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目前毕业实习迫切解决问题是:实习也大多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岗位较为固定,缺少轮换,内容较为单一,很少能接触到更高级别岗位的管理实习,如旅行社方面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对导游带团技能的训练,很少涉及到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计划调度、旅游产品营销等关键岗位;很多酒店接纳实习生主要分配客房部、餐饮部、宴会部、前厅部的一线工作,实习生担任熟练工的角色,并且很少轮岗,更没有让其担任领班、主管等更高级别的工作,很难深入到各实践环节的管理流程中去。

(三)二次实践教学循环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技术平台按“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两轮循环进行组织和合理衔接。第一轮循环: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先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奠定学生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二年级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并进行基本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其中穿插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我们院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于第四学期进行第一次集中企业实习,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第五学期开始第一次企业实习,此为第一轮循环。第二轮循环:三年级学生进行新一轮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应用能力提高训练,对第一轮循环所取得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进行综合实习训练,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完成毕业论文,完成第二轮循环。此循环主要贯穿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

(四)三种实习(训)基地建设方式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习(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自建、共建和他建。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有一所80间客房的4星级实习宾馆,实训条件一流。自宾馆开业之日起,所有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在这里见习一个月,很多饭店实训课也在这里进行。更为特别的是,宾馆对外营业,但一线员工均为见习学生,高层管理人员均为专业教师,真正实现了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也是全国为数极少的拥有国际旅行社的院校,在建的120亩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是由学院提供土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出资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对外经营,同时供学院高尔夫专业的学生教学使用;2010年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后沟景区委托学院经营,标志着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正式接管榆次后沟景区,开启了山西旅游院校与景区深度合作的先河,是山西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携手重庆中旅集团成立重庆中旅集团工商大学门市部,让在校生经营运作,积累工作经验。除门市部经理由熟悉行业运作的专业人士担任外,具体业务、导游服务以及各项实际操作均由该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运作。门市部设立了门店经理、销售专员、行政助理、导游等职务,除门店经理,其他岗位均为该院校在校生设置,并可轮岗、换岗。总之,无论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共建、自建或企业自建,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当然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一定的保障条件: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同步,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原则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一?五?二?三”实践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