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4 04:2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通讯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XX年年外国语学院学生会新闻通讯部年度工作总结
作为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的一个部门,新闻通讯部在过去的一学期中积极响应院里各项号召,积极配合学生会整体工作,以通讯部的务实精神为导向,结合本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的深入开展各项通讯活动。在我院05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我部的各成员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将我部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回首这一学期,通讯部付出了辛劳与汗水,收获了鲜花与微笑,在此汇报此学期的工作开展情况与成效:
工作重点:对各项活动做通讯报道,及时真实的反映我院目前的动态,配合学生会各项工作——⑴通讯稿是通讯部在对院各项活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通讯稿作为一个直接面向广大同学的宣传窗口,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最直接便捷的了解院最新信息的渠道,通讯稿也是通讯部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本学期的工作中,为了要第一时间报道最真实,最详细的消息动态,通讯稿完成时间紧,要求质量高,但是,通讯部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通讯人员对每份通讯稿都力求精益求精,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及时的完成通讯工作,工作能力和通讯水平也在锻炼中得到了提高。
(2) 对迎新活动的报道。迎新生活动是我院05级团总支展开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部进行的第一次正式报道,我们利用照相机、dv机等许多形式记录了外国语学院迎新的整个过程,并且在院网页上了文字报道,展示了我院的工作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对运动会的报道。运动会的通讯报道是通讯部本学期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在运动会中,通讯部以快,准,美——报道速度快,报道内容准确,报道文笔优美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对我院比赛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充分用文字展现了我院运动健将的风采。最终在新闻稿评比当中为我院取得了好成绩。
(4) 对外国语学院红色党支部成立的报道。我院红色党支部成立大会召开于XX年年11月6日。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入贯切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与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校园文明礼仪养成、特殊学生群体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我院党政建设工作中的一次重要会议。
缺点与不足: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是作为部长的我是本学期刚进入通讯部的,对通讯部的工作开展经验不足,因此我部门在部门成员的努力下与其他部门成功合作的活动很多,却缺少自己独立组织的活动。第二,我部对新闻焦点的观察力和发现力上还有所欠缺。对于这些出现的问题,我们会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也希望老师给予批评教育和指导帮助。
我坚信,通讯部是一个朝气蓬勃,团结一致的部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在通讯部大家努力进取的精神。回首过去的一个学期,展望即将到来的下个学期我们通讯部一定会精诚团结,上下一心,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外国语学院新闻通讯部
“第一人冯有真”的说法
从第1届到第9届奥运会,中国均未组团参加比赛,更没有派过记者前去采访。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上,短跑名将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开始了中国的奥运之旅。虽然中国媒体开始重视奥运报道,但限于人力和财力仍然没有派遣记者随团采访。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政府派遣了以戴季陶为团长、王正延为总领队的130多人大型代表团,中央媒体也派出了特派记者参与奥运报道,掀开了中国奥运报道的新一页。
对于谁是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中国记者,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冯有真。据笔者目前查阅的资料表明,这个观点首先是由文史工作者提出,并随着奥运升温逐渐成为一种常识写入了工具书;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体育界人士开始宣传该观点,最后在新闻界推波助澜之下,写入大学生教材。
1987年,上海文史工作者指出:“冯有真这名字在解放前的新闻界并不陌生,但对于他曾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则鲜为人知。”①后来被其他文史工作者广泛传播,如《一代名记者冯有真》(见《江苏文史资料》第39辑“张家港人物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采访奥运第一人――冯有真》(《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1期)、《冯有真:第一位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上海滩》2005年第10期)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赛场上斩金夺银,中国人民奥运热情也不断升温,追寻中国参与奥运报道的兴趣日益浓厚。冯有真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观点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开始作为一种常识,写进了各种工具书中。如《新编青年知识手册》就有记载:“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是南昌分社主任冯有真,这是中国官方通讯社派遣的第一个中国新闻记者,采访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②大型工具书《神州第一人》就收录《中国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一文。
2001年7月,中国申奥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全方位的奥运知识普及,该观点不断出现在一些介绍奥运知识的书籍之中。2003年出版的《奥运百科知识全书》就有记载:“第一位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他于1936年采访了柏林奥运会,当时担任中国官方通讯社南昌分社社长。”③
新闻界也开始大肆报道,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进行宣传。如《爱国报人冯有真》(《南京晨报》2006年7月22日)、《流利的英语采访、忠诚之心报道中国报道奥运会第一人》,(《北京娱乐信报》2007年2月10日)、《中国采访奥运第一人冯有真,记录下别人,遗失了自己》(《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24日)等。
最终,这个观点被研究者们载入体育新闻教材《体育新闻学概论》,“中国媒体对奥运会大规模的报道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我国记者第一次采访奥运会,当追溯到1932年的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那时的官方通讯社中央社派遣南昌分社主任冯有真,单枪匹马奔赴洛杉矶,社会影响力毕竟有限”④。令人遗憾的是,该教材犯了时间错误,将“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写成了“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举行,中国奥运报道成为各大媒体的宣传重点,中国奥运历史更成为中国人民学习和普及的常识。现在只要你输入“冯有真”百度一下,用时仅0.001秒,就能找到相关网页约三千余篇。但是,笔者在查阅其他相关书籍时,发现“冯有真最早参与奥运新闻报道”的观点有值得补充商榷之处。这些书籍指出储安平参与了1936年的奥运报道,使笔者开始质疑“冯有真奥运报道第一人”的身份。
储安平参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报道
据目前笔者初步查阅的书籍,储安平以记者身份参与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最早由学者谢泳于1997年在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学人今昔》一书中提出:“1936年,他以记者身份前往德国采访奥运会,后转赴英国,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费边主义理论家哈罗德・拉斯基教授学习。”此后,不断有书籍持该观点,试举下面几例证明之。
“储安平是一位爱国报人,曾做过《中央日报》记者、主笔。一九三六年八月,他曾随中国代表团赴柏林采访奥运会新闻,颇有声望。”(谢泳、程巢父主编:《追寻储安平》第48页,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
“1935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储安平以《中央日报》驻欧洲记者的身份(只具名义,未支薪水)去了欧洲。其间,他给《中央日报》发回一系列报道。奥运会一结束,他就去了英国,考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投身著名的费边社员拉斯基门下。”(春林主编:《光明日报历任总编辑》第135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储安平(1909―1966),现代作家、记者,江苏宜兴人。……1935年志愿去柏林参加奥运会采访,后入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学习。”(徐行、迅步编:《反省中国人:文化名人剖析国民性》第28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储安平在大学时就为《申报》、《大公报》投稿,193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央日报》做副刊编辑。1935年,他利用采访柏林奥运会的机会考入伦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储安平末毕业就回国,在《中央日报》做主笔。”(金冠军、戴元光主编:《中国传播思想史・现当代卷》第256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储安平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1928―1935年间,涉及散文、小说、戏剧与诗歌。除结集的小说、散文外,其他作品散见于《申报》、《大公报》、《新月》、《文艺月刊》、《流沙》等报刊。储安平在1935年曾主编《文学时代》,1936年以记者身份采访奥运会,后赴英国留学,从此告别文学。”(李钧著:《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第153页,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这些记载,虽然其中时间不尽准确(如将柏林奥运会时间误为1935年),但都提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储安平参与了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然而储安平参与奥运新闻报道,迄今没有任何研究成果,仅是在记述其生平时,简单一二句话的介绍,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另外,储安平既然和冯有真同时参与了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也让我们心存疑惑:即最早参与奥运新闻报道的中国记者可能不止一人,可能是一个群体,除了冯有真、储安平,是否还有其他人?
有论者在《浓墨重彩的1936年柏林奥运报道》一文印证了笔者的假设:“我国媒体之所以能够如此浓墨重彩地报道柏林奥运会,有赖于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三位随团记者:中央社特派记者冯有真、《中央日报》社特派记者储安平,以及一名国际摄影社记者,这也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⑤该文不仅提到储安平,而且还提及“一名国际摄影社记者”。这样,包括冯有真在内,共有三名记者参与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新闻报道。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文也没有直接的史料印证,难以让人信服。
储、冯两人的通讯均证实:还有其他人
带着疑虑和好奇,笔者查阅了当年的相关报刊史料,终于在《中央日报》、《大公报》中找到了答案。
1936年6月,第11届奥运会召开前夕,中国各大新闻媒体及早物色人选,准备赴柏林进行中国第一次的奥运新闻报道之旅。储安平当时已是《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和文名渐起的青年作家,正准备赴英国留学。于是该报聘他为驻欧特派记者,先赴德国采访柏林奥运会。1936年6月19日,《中央日报》就了该报特派记者储安平赴德采访奥运会的消息:
本报记者储安平赴欧先驻德采访世运,再转英专攻史学。本报副刊编辑储安平君,系著名青年作家,平日勤于写作,产品甚多。最近更求深造起见,决以自费赴英入爱丁堡大学专攻史学,并兼任本报驻欧通讯职务。兹者世界运动会即将在德举行,储君于入学前,将暂驻柏林,为本报撰世运会通讯稿,陆续在本栏发表。今晨,储君先离京赴沪,26日与我国世运会选手同轮出国,首都文艺界知好与本馆同人均将往车站送别云。
冯有真当时是中央通讯社的采访部主任,不仅能讲一口流利英语,而且具备体育运动的经历,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期间就是足球健将。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丰富的体育采访经验,曾单枪匹马地成功采访了1934年马尼拉第10届远东运动会。1936年6月23日《中央日报》报道了中央通讯社派遣特派记者冯有真赴德采访奥运会的新闻:“中央社采访部欢饯冯有真。冯明日赴沪,26日放洋。此次世界运动会在德举行,中央通讯社特派该社采访部主任冯有真,随我国选手赴德采访世运会消息。”⑥
1936年6月26日,中国派出了由130余人组成的庞大奥运代表团,由上海乘坐意大利大型客轮“康E浮地”号赴德参赛。送行场景非常壮观,人数达到一千多人,航空协会甚至派出飞机,欢送客轮至吴淞口。27日,《中央日报》的新闻特别提到了随奥运代表团出征的记者们:“中央社特派记者冯有真,同轮赴德,探访大会新闻,随时致电本国,并每日在德广播世运会消息,由中央电台转播全国。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罗谷荪及中央日报、时事新报特派记者,亦同轮前往。”⑦这里首次提到了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罗谷荪和时事新报特派记者也赴德采访柏林奥运会。如此算来,赴德采访人数就增加到四人:冯有真、储安平、罗谷荪和时事新报特派记者。
如果说,上述3条史料还仅是媒体的报道,还不足以令人确信的话,我们再来看看当事人的亲笔记载。我们首先看储安平撰写的新闻通讯。中央日报社聘请储安平作为特派记者采访奥运会后,在该报上特设专栏《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将储安平发回的稿件冠以“本报特派记者第信”字样。1936年7月8日,该报刊登了“本报特派记者第一信”《我国世运代表团从上海到香港途中带着无限离愁别了亲爱祖国两天海上生活健儿们愉快活泼》。在该文中,储安平记载了随团出征的记者们:“记者同舱一共三人,即中央通讯社的冯有真先生,国际摄影社的罗谷荪先生,还有一位是香港中兴日报的吕先生,我们四人都是同行,所以住在一起,非常适合。尤其是冯、罗两先生,我们都在南京见过,更觉亲切。”⑧
我们再看看另一位当事人中央社特派记者冯有真撰写的新闻通讯《世运代表团随征记》第一信,其中也记载了随奥运代表团出征的记者情况:“随团的记者除我外,还有中央日报的储安平君、国际摄影社罗谷荪君、时事新报毛以信君。储、罗两君同我餐同桌,睡同室,减少了很多寂寞。……这次新闻界人数增加,虽说储、罗、毛三君的责任,不像我那样繁重,可是精神上是在给了我很多的鼓励。”⑨
根据两位当事人储安平、冯有真的记载,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有点出入。他们共同提到了跟自己同舱的国际摄影社的罗谷荪,但对于不同舱的第4位记者,却又有不同记载。储安平记载的是“香港中兴日报的吕先生”;而冯有真记载的是“时事新报特派记者毛以信”。根据1936年6月27日《中央日报》的报道,提到时事新报特派记者,并参考后来时事新报的奥运报道,毛以信参与了柏林奥运会的报道确信无疑。而香港中兴日报的吕先生则尚没有其他材料证实,何况储安平仅称其为“吕先生”,本身说明不熟悉。
综上所述,1936年,随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的媒体记者不是冯有真一人,而是一批,确切可考的有四位,他们分别是:中央日报社储安平、中央通讯社冯有真、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时事新报毛以信,而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则还需进一步考证。
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后,他们分工不同,奥运新闻报道各异。从赴德参赛的途中到奥运结束两个多月,冯有真先后在《中央日报》和《大公报》发表长篇新闻通讯连载《世运代表团随征记》14篇。在奥运期间,他出入奥运赛场,记录精彩比赛,发表了大量的消息,报道中国代表团赛况。他的报道被称赞为“富有章回小说的味道”,另外他还开创了中国广播奥运新闻的历史,“每日在德广播世运会消息”。1936年8月2日至16日,中央广播电台于每晚19点至19点20分设置了一档特别节目――《转播世界运动会消息》,由中央社记者冯有真在德国报道奥运赛事。正因为冯有真的出色表现,自德国回国后,被委任为刚刚成立的上海分社社长。储安平的奥运报道,与冯有真不同。他先后在《中央日报》发表通讯19篇,主要记载的内容为“惟一切偏于硬性的新闻,为某地举行某种节目的新闻,何人跑得第一,成绩为若干等等,均不在本通信范围以内,本通信暂以一切软性的记述为限”。至于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为《申报》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画报》和《大公报》每日画刊栏刊登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辑》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时事新报毛以信则为该报的奥运报道提供了稿源。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则限于资料,详情不知。
因此,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中国记者不是一人,而是一批记者。如果从奥运赛事报道的狭义奥运报道来说,冯有真可以说是中国现场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人;但是从广义奥运报道(与奥运会相关的一切报道)看,中央日报社储安平、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时事新报毛以信、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也参与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报道。■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讲师)
注释:
①潘湛钧:《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冯有真》,《文史苑》1987年第1辑
②劳理、杨洋主编:《新编青年知识手册》第97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张云柱等编著:《奥运百科知识全书(下编)》第585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④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第244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薛文婷:《浓墨重彩的1936年柏林奥运报道》第30页,《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3期
⑥《中央社采访部欢饯冯有真》,《中央日报》1936年6月23日
⑦《我国参加世运会代表团昨由沪启程赴德》,《中央日报》1936年6月27日
关键词: 中文系 专业素质 综合训练
一、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教育背景
198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要求新生一年内读100本书,写出读书笔记;到1986年,又做出一个令全国高校同行都为之震惊的硬性规定——所有入学新生在一年级期间必须写150篇题材自由的作文。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该系开始逐步形成一个贯穿大学4年的强化基本功系统——一年级100篇作文,二年级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后来还增加了一项内容——要求全体学生精读100篇古文,背诵其中的50篇,并列入学习考核内容。)。为配合学生基本功强化训练,中大中文系在近二十年前就同时推出另一项在全国上下引起更大震动的创举——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一二年级,导师和学生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导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个别辅导,三年级以后则由学生自己选导师。这项在全国大学中从没有过的制度,彻底改变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这种专业素质强化训练带给老师们的是成倍增长的工作量,也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再认识。在与学生的互相交流中,老师们受益无穷,有助于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例如中大中文系的萧德明教授在指导十几届学生100篇作文的基础上,就写下《大学生写作》这样一本深受好评的专著(参见薛晓峰、秦晖、邱瑞贤《大学生要补“童子功”,成才先打国学基础》一文及中山大学中文系网站相关文章介绍。)。
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相关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加强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专业人才》分别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四、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前,中山大学的专业素质(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做法为全国很多高校所采用。我系通过实地考察、当面访谈、电话咨询、网络查看等方式调研过全国十几所高校,了解到这些高校中文系早就开展一系列加强学生专业基础与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例如建立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系统、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等,并取得良好效果,我们需要向兄弟院校看齐。
二、我系为什么要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
1.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大都很早就会电脑打字,却写不好中国字,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却写不好作文,对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对中华文化却缺乏了解,热衷于感官刺激的网络读图,却冷待有思想艺术高度的名篇佳作。尽管他们有幸从高中考上大学,高考成绩及外语分数很高,但没看过或看不懂中外经典名著。以致有教育者戏称之为文化文盲,因为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中文系的学生。
2.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经历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他们进入大学后松了一口气,学习与生活变得茫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成才观念。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虚弱”,只会应试做题,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3.本系学生在社会活动和就业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专业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大体做法
我系参考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配合学校的素质拓展活动,制定了有自己特色的训练宗旨、训练目标和操作方式、操作程序,编成《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大体内容如下:
1.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2.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3.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会、读书报告会、调研心得会、诗文朗诵会、时事评论会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4.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各指导老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特长生、优秀生并向系上推荐。本系可在特长生大四时继续为其提供导师或为其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经过前三年培养已具备考研潜力的优秀生,本系在其大四时为其配备考研导师(或由其自由选择导师)。
四、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取得的效果
本素质拓展综合训练活动遵循专业学习、素质拓展、考研升学和系务管理一体化的思路设计。其主要功能是为本系学生拓展专业素质提供思路和方法,为本系学生考研提供知识线索和学习指导,同时为改进本系教师的专业教学和本系的系务管理提供摸索途径。本活动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出发,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导向,以读书写作、调研交流、学行并进为方法,以学生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为侧重,把中文系师生组织起来搞好教学工作,借此改变学生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一种新型的学风、教风和系风,尝试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师生双向交流大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大为提高。
五、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的不足
1.教学、学习观念改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仅仅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上,未能创造更广阔更自由的教学大平台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部分学生缺乏自觉的学习观念和成才观念,仍然处于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未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部分懒散畏难的学生,采用敷衍应付的态度对待训练活动,系里给出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式,到了他们手里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扭曲变形。
3.活动组织不力的问题:个别小组,由于组员们的素质的问题,也由于指导老师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一盘散沙,活动难以高质量开展。
六、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需要解决的困难
1.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统筹安排的问题:希望学校能为中文系配备一间学生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工作间或实验室;希望学校排课时能为本系专业素质拓展提供较为统一的活动时间。
2.学生活动经费和教师指导报酬的问题:希望学校能提供长远保障。
七、结论
在兄弟院校普遍进行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本系如果不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教学质量只会与兄弟院校拉开更大的距离。所以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势在必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出明显效果。我们应该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2010-10-30)
八、附《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方案》
1.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是本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属必修课,学生须用三个学年完成本课程的修习。每学期计0.5学分,三个学年共计3学分。
2.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3.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4.本课程分阶段任务:一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例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占50%,应用文类(例如新闻通讯稿、计划总结、对联、各种报告、各种公文等)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泛读另计,下同)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5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一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学生社团举办的专业性课外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含创作与评论)占50%,应用文类占30%,社会评论和其他类别占2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下学期的写作、阅读、背诵任务同上学期,另外应个人单独完成或多人合作完成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并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多人合作完成的社会调查由各人单独执笔行文报告)。三年级学生上学期任务与二年级学生下学期同。三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理论类(含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社会评论和其他理论性文体)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9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四年级学生在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检验自己大学学习的最终成果。
5.本课程其他要求:学生的所有写作、阅读、背诵、社会调查、第二课堂活动等成果均需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点、检查(例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复印好分发给同学们评点,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检查背诵和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学生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必须用钢笔、圆珠笔或毛笔书写,与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训练相结合。学生应每学期把自己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编好目录、装订成册并妥善保管。学生应在《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上做好阅读书目和背诵篇目的记录以备同学、老师检查(建议每个学生在大学毕业前把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习作、各科目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结集成自己的大学学习成果集。)。
6.本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是相互并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他专业课程的作业、练习不能计入本课程的写作、练量。各专业课任课老师应在课堂上高质量上好自己所任教的专业课程,为学生在课堂外完成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各项任务打好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应认真学好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课堂外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中去,高质量完成本方案的各项任务。确有某方面写作特长或其他特长的同学,经指导老师同意,并经主管实训工作的系领导批准,可以在不违背本课程训练宗旨的前提下,对本课程训练方案作出改动,为自己制订特别的训练方案。
7.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功,训练办文、办事、办会等专业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拓展阅历等提升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就业或考研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读书报告、调查研究、诗文朗诵、时事评论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8.本课程实行如下考核办法:平时考查可通过导师检查、组长检查、组员自查、组员互查等方式进行。每学期末导师按写作占40%、读书报告占30%、背诵占10%(没有社会调查任务的学期,此项占20%)、社会调查占10%、课外活动占5%、考勤占5%的比例为学生评定综合成绩。任何一项缺成绩则整个课程考核不予通过,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一项须经有关活动组织者确认。
9.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本系鼓励学生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争取习作公开发表。本系定期编辑学生优秀作品集出版发行。鼓励热心同学尤其是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相关系务管理,担负起组织、督促、检查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的部分任务。本系学生应组织各种专业性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参与专业性课外活动以获得相应成绩的机会。
10.各导师、各小组、各学生社团应及时收集同学们专业基本功训练的成果和重要信息,例如公开发表的文章、各种获奖情况和有影响的活动等,向系上汇报以便汇总、公布、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