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机化工论文

有机化工论文

时间:2022-08-10 04:4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机化工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机化工论文

第1篇

    2007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在一直高位运行,从年初的2.2%上升到当年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随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2],形成一个从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过程。

    而同一时期,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飘升。2008年7月,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至创纪录的历史高点147美元。粮食、铁矿石等其它我国大宗进口资源的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我国又是这些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大国,石油、铁矿石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粮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赖进口,通过国际贸易使通货膨胀传入我国,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分析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的上涨国际贸易论文,最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2007年初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原料比重占91.67%,这些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必然改变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是工业交通的血液,被誉为“黑色黄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国内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除了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计价,在世界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以及受次贷危机影响金融资产接连发生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赋予了金融投机以及资产储备功能,从而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态势。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放任美元贬值,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衡量美元强弱的指标美元指数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波动,美元指数的上升说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跌,反之则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指数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创73.11历史低位,在此期间,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上涨[3]。

    四、对策分析

第2篇

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二、评审级别

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三、评审方法

采取“直通车”的办法,不受每年职称评审一次例会的限制,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四、评审申报材料

1、高级工程师审核表一式三份(中级以下不需填);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一式三份(帖上照片);

3、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三份;

4、反映个人学历、资历、的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

5、主要业务成果(获奖证书及有关业绩证明复印件);

6、论文、著作(原件、复印件);

7、一寸照片四张。

五、评审的工作内容

1、计算机职称考试考前辅导;

2、职称指导与推荐;

3、工程师报卷资料指导;

4、高级工程师答辩培训与指导。

六、评审条件

1、学历、资历要求

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满2年;本科满5年。工程师:博士毕业;硕士、双学士学位满2年;本科、专科满4年。

2、业绩成果要求

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国家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③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以上;④科技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奖励;⑤市、省直厅局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⑥省(部)级重大科技情况(信息)成果二等奖。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③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并有一定推广价值(须附“技术鉴定证书”);④市、省直厅局级重大科技情报(信息)成果奖;⑤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推广项目。

3、论文、著作要求

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对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经本(行业)企业采用的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可替代论文。

4、直接申报

(1)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1年、大专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

(2)工程师:硕士毕业2年、本科毕业5年、大专毕业7年;

(3)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2年、硕士毕业7年、本科毕业10年。其工作业绩、技术水平和贡献以近五年内取得的成果和业绩为依据。工作业绩、论文(著作)、外语及计算机能力水平按现行评审条件掌握。

第3篇

根据多年实践研究,纵观我国表面工程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对于电镀行业实施清洁生 产的技术进步、严谨管理、绿色通道、紧迫态势等方面发表不少相关论文,思路清晰,可操 作性强。

王一夫指出,中国已加入WTO,国际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业产品、农产品和其他 行业,都要按国际标准化监测办事,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的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还有很多事 情要做,努力缩小差距,我国政府多次提出,中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电镀行业面对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必须认真贯彻第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8次 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切实实施清洁生产。这是我国工业持续发展的 一项重要战略,是实现我国工业污染控制重点由末端控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的重大措施 ,并对行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001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有关专家研究讨论,首先选定电镀、啤酒、造纸三个行 业,具有代表性的污染行业作为推行清洁生产评定技术标准的试点行业。

王所长身任多职:中国电镀协会老专家委员副主任、中国电镀协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宁波电镀协会副理事长等。他数十年潜心研究、积极工作,提出了按ISO14000标准要求,努 力实施电镀清洁生产绿色通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抓紧做好。

转变观念,提高清洁生产意识

一个综合型电镀厂、电镀车间,可以说五毒俱全,在多年电镀工作岗位上,总觉得电镀 厂要达到清洁生产“难”,确定电镀厂要达到清洁生产比别的行业要难,其原因电镀厂用的 化工材料太复杂,有多种酸、碱、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及各种光亮剂、添加剂、表面活性剂 和各种金属材料等,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实行清洁生产,时间紧迫,功在 当代,利在千秋。

改变观念,规划好一个清洁生产的电镀厂,造就一批观念新颖,开拓性强,懂管理、懂 科学、会开发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企业管理,向高新技术发展。改进电镀工艺与设备,是提 高电镀质量的关键,所以不断探索改革工艺,应用新的工艺技术至关重要。电镀设备是实现 新的技术工艺有效措施,在生产线上实现温度、电流等参数的测控及添加剂自动补充,进而 实现自动生产,只有自动化才能真正做到清洁生产。

加强三废治理,减少排污总量。电镀行业是用水、用电大户,目前还不能离开水和电, 电镀体清洗下来的电镀废水必须处理达标才能排放。不少小电镀厂仍采用常流水的清洗工序 ,既浪费水资源,又增大了排污量,无论是间隙式逆流漂洗,还是连续式逆流漂洗都会比常 流水的情况大大减少用水量。相比之下,二槽逆流漂洗比单槽节水70%~80%,而三槽逆流 串联,节水效果更好。

有些单位采用反喷淋法,起雾法代替简单逆流漂洗,更进一步减少用水量,并提高回收 镀液的效果。

强化管理体制调正集中行业管理

全国电镀生产厂有三万多家,仅宁波就有600多家、实在太分散,污染源太多,不好管 理,也不好处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考虑,对规划、管理、处理、发展,全面考虑,实行集 中电镀、供热、供水、供电,集中治理,节能且可大大减少污染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相当突出,按ISO14000标准,以预防为主,规范从政府到 企业等所有行为,达到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电镀实施清洁生产是防治污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电镀污染控制治理方法多种多样,首先是从源头减少污染,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改进 ,减少排污量;其次是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回收利用,把废物变为 资源;最后是把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以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在电镀废水净 化处理中大多数采用化学法,也就是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化学沉淀,固体分离方法。以上 三种控污措施,是互有关联。但是,从经济效益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的发展来看,从源头削 减更具有积极意义。电镀废水单纯的末端净化处理,不但浪费资源,消耗了能源,影响了企 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不能圆满解决电镀污染的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如果从源头削减又称为 清洁生产(或清洁工艺)是防止工艺污染的根本出路。

第4篇

关键词:香豆素-3-羧酸乙酯;Knoevenagel反应;催化剂;合成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制备

1.1.1 薄层色谱板制备

实验中使用的薄层色谱板均为自制[3]。制成的色谱板经活化后于干燥处放置备用。

1.1.2 展开剂选择

据资料将展开现象大致分成四个等级[3]。展开现象说明,只有展开等级在Ⅲ级,最好是Ⅳ级的展开现象才符合选择要求。本实验展开剂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4:1作为展开剂。

1.2 水杨醛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前处理

本实验要求在无水条件下进行,故对主要原料水杨醛和丙二酸二乙酯进行前处理。取已烘干的无水硫酸镁适量,加入水杨醛、丙二酸二乙酯中,放置过夜备用。

1.3 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制备

1.3.1 以六氢吡啶为催化剂

在干燥的100ml圆底烧瓶内加入2.1ml水杨醛(0.017mol)、3.4ml丙二酸二乙酯(0.021mol)、12.5ml无水乙醇(0.272mol)、2滴冰醋酸和六氢吡啶0.25ml,放入搅拌子,安装回流冷凝管,冷凝管上口安放一根氯化钙干燥管[4]。分别在0℃、25℃、50℃、75℃四种温度下回流一定时间。将反应后的混合液转入锥形瓶内,加水3~5ml,冰水浴冷却使产物结晶析出完全,减压过滤,结晶用冰的50%乙醇洗涤2次(每次用3~5ml),最后将晶体压紧尽量抽干。将粗品香豆素-3-羧酸乙酯干燥,称量,计算此步反应的产率,粗品用25%乙醇重结晶。测定粗品熔点,检测其纯度。测红外光谱。

保持以上条件,在75℃温度下回流反应2.5小时,并利用薄层色谱板跟踪反应过程,再计算不同反应时间下的产率。

保持以上条件,改变六氢吡啶用量(分别为0、0.10、0.20、0.25、0.30ml),分别在75℃下反应2.0小时,并分别计算产率。

1.3.2 以二乙胺为催化剂

保持上述条件,采用二乙胺为催化剂,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1.4 反应方程式

2 反应条件的优化

本论文对催化剂六氢吡啶、二乙胺等催化下的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等)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实验确定了一种催化效果较好的催化剂,同时还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

2.1 催化剂的选择

实验首先进行了六氢吡啶催化下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2]。选择水杨醛和丙二酸二乙酯为底物,在无水乙醇和冰醋酸条件下进行了研究,同时又以二乙胺为催化剂,在其他反应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作了一组比较实验。

2.1.1 反应温度比较

分别以六氢吡啶、二乙胺为催化剂,并分别在0℃、25℃、50℃和75℃条件下进行反应,利用薄层色谱板跟踪反应过程。实验结果见下表。

表1 表2

a:水杨醛用量均为0.017mol,六氢吡啶用量为0.20ml (0.002mol) ,二乙胺用量为0.20ml (0.003mol);b:都以水杨醛计算产率

由上表可得,随着温度的升高,产品收率增大,当温度升至75℃时,以六氢吡啶和二乙胺催化的反应,收率分别为83.5%和44.1%。故确定该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为75℃。

2.1.2 反应时间比较

利用薄层色谱板跟踪反应过程,根据产物收率来确定最佳反应时间。结果见下表

表3

表4

a:反应温度均为75℃,水杨醛用量均为0.017mol,六氢吡啶用量0.20ml (0.002mol) ,二乙胺用量0.20ml (0.003mol);b:都以水杨醛计算产率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这两种催化剂时,收率都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大,但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后,收率增长较小。总体上看,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相对较小,且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经分析得知,在同等条件下,当分别以六氢吡啶和二乙胺为催化剂时,最佳反应时间分别为2.0h和3.0h。故从反应时间上来讲,应选六氢吡啶作催化剂。

2.1.3 催化剂的确定

经上述实验比较,得出结论:当原料和催化剂用量相同时,若反应时间和温度都相同,收率以六氢吡啶催化的反应较高。且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收率高,反应时间缩短。故确定六氢吡啶为该反应的理想催化剂。实验数据见表5

表5

a:此反应水杨醛用量为0.017mol,六氢吡啶和二乙胺用量都为0.20ml (0.002mol, 0.003mol);b:以水杨醛计算产率

2.2 催化剂用量选择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选用了六氢吡啶作催化剂,并对它的使用剂量做了研究,反应结果见表 6。

表6

a:此反应水杨醛用量为0.017mol,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2.0h;b:根据水杨醛计算产率。

从上述实验可发现,随着六氢吡啶用量的增大,收率不断提高,当用量从0.25ml继续增加到0.30ml时,收率增加不明显,故从总体考虑,选六氢吡啶用量最好为0.25ml,即水杨醛与六氢吡啶的最佳摩尔比为6:1。

2.3 优化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从上述实验条件优化选择的结果可得,六氢吡啶为该反应的最佳催化剂。当水杨醛与六氢吡啶用量的摩尔比为6: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2.0h时,收率良好。本实验中六氢吡啶用量为0.25 ml,水杨醛用量为0.017mol,收率为89.4%(按水杨醛计算产率)。

3 结论

在本实验所采用的催化剂中,以六氢吡啶的催化性能最好,得到的产品多,晶型、色泽较好;二乙胺的催化性能次之,得到的产品量较少,晶型也略差。此外,以六氢吡啶作催化剂还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副反应少等优点。故确定六氢吡啶为本实验的理想催化剂。其最佳反应条件:水杨醛与六氢吡啶的摩尔比为6: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2.0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收率为89.4%。

参考文献

[1]张彦英,孟宪梅. 芳基取代香豆素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J]. 染料与色, 2003,(40)1:39~41

[2]刘秀娟,厉连斌,王歌云. 香豆素-3-羧酸及其酯的合成研究[J]. 化学试剂,2007,29(1):43~45

第5篇

[论文摘要]介绍苯胺制造技术,并对各制造技术进行评述。

苯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由其制得的化工产品和中间体有300多种,在染料、医药、农药、炸药、香料、橡胶硫化促进剂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世界上苯胺的生产以硝基苯催化加氢法为主,其生产能力约占苯胺总生产能力的85%,苯酚氨化法约占10%,铁粉还原法约占5%。

一、硝基苯铁粉还原法

硝基苯铁粉还原法采用间歇式生产,将反应物料投入还原锅中,在盐酸介质和约100℃温度下,硝基苯用铁粉还原生成苯胺和氧化铁,产品经蒸馏得粗苯胺,再经精馏得成品,所得苯胺收率为95%~98%,铁粉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苯胺的产率。此方法因存在设备庞大、反应热难以回收、铁粉耗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设备腐蚀严重、操作维修费用高、难以连续化生产、反应速度慢、产品分离困难等缺点,目前正逐渐被其他方法所取代。

二、苯酚氨化法

基本工艺过程为:苯酚与过量的氨(摩尔比为1:20)经混合,汽化、预热后,进入装有氧化铝-硅胶催化剂的固

定床反应器中,在370℃、1.7MPa条件下,苯酚与氨进行氨化反应制得苯胺,同时联产二苯胺,苯胺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均在98%左右。该法工艺简单,催化剂价格低廉,寿命长,所得产品质量好,“三废”污染少,适合于大规模连续生产并可根据需要联产二苯胺,不足之处是基建投资大,能耗和生产成本要比硝基苯催化加氢法高。

三、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

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工艺是经预热的硝基苯与大过量的预热后的氢气混合,在触媒固定的反应器中发生加氢反应生成粗苯胺,粗苯胺经脱水、精馏后得成品,苯胺的选择性大于99%。

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工艺具有技术成熟,反应温度较低,设备及操作简单,维修费用低,建设投资少,不需分离催化剂,产品质量好等优点;不足之处是单台反应器能力低,反应压力较高,易发生局部过热而引起副反应和催化剂失活,必须定期更换催化剂。

(一)工艺特点

硝基苯用合成气预热,氢气气混合后进入列管反应器;使用列管式等温反应器+堆床绝热反应器复合操作,反应放出的热量通过产生17bar蒸汽带出;使用铜催化剂,消耗为0.6kg/t;单套反应系统最大生产能力5万吨/年;需要大型氢气循环压缩机;带有脱水塔+轻组份处理塔、精馏塔+重组份处理塔、苯胺回收塔;精馏塔塔顶产3bar蒸汽;重组份的回收处理,轻重组份7kg/t。

(二)优劣势分析

1. 相对优势。固定床反应器操作稳定;原料硝基苯、氢气消耗较低。

2. 劣势。单条反应线最大能力5万吨/年;催化剂消耗高;需要大量的氢气进行循环,消耗蒸汽、循环水和电;蒸馏系统处理过于复杂;需要去除硝基苯中的二硝基苯,二硝基苯过高会引起催化剂中毒;催化剂更换时比较繁琐。

四、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

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法是原料硝基苯加热汽化后,与约理论量3倍的氢气混合,进入装有铜-硅胶催化剂的流化床

反应器中,在催化剂流化的条件下进行加氢还原反应生成苯胺和水蒸气,再经冷凝、分离、脱水、精馏得到苯胺产品。该法较好地改善了传热状况,控制了反应温度,避免了局部过热,减少了副反应的生成,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不足之处是操作较复杂,催化剂磨损大,装置建设费用大,操作和维修费用较高。

(一)工艺简述

氢气同合成气换热后,同硝基苯一起汽化升温,进入流化床反应,生成苯胺和水,经冷却、静止分离后为粗苯胺、苯胺水。苯胺水进入苯胺回收塔处理;粗苯胺经过脱水塔、精馏塔处理为合格苯胺。

(二)工艺特点

循环氢气同合成气换热;液-液静止分离;具有废水塔、脱水塔、精馏塔;单线能力大;反应器中安装有热交换束,该热交换束浸在流化床内。用水作冷媒,反应热用来生产蒸汽;催化剂需要再生,1-2月再生一次,再生时间月24-72hr;有废渣产生。 转贴于

(三)优劣势分析

1. 相对优势。国内技术成熟,投资费用低;触媒运行成本低。

2. 劣势。硝基苯、氢气单耗高,生产成本高;单条反应线最大能力7万吨/年;催化剂需要每1-2月再生一次,耗

时1-3天;生产产品质量随催化剂周期性变化。

五、液相催化加氢

硝基苯液相催化加氢工艺是在150~250℃、0.15~1.0MPa压力下,采用贵金属催化剂,在无水条件下硝基苯进行加氢反应生成苯胺,再经精馏后得成品,苯胺的收率为99%。液相催化加氢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温度较低,副反应少,催化剂负荷高,寿命长,设备生产能力大,不足之处是反应物与催化剂以及溶剂必须进行分离,设备操作以及维修费用高。

(一)工艺简述

硝基苯先被用作萃取剂从苯胺水中回收苯胺,然后经预热后进入反应器。苯胺料浆(含催化剂)、循环水、循环苯胺和氢气从底部进入,氢溶解在液体混合物中,和硝基苯反应生成苯胺和水。反应生成的少量焦油及催化剂从反应器侧线流出经催化剂稠厚器过滤后,催化剂回到反应系统。反应物以蒸汽形式从顶部带出,进入二级废锅、空冷器、水冷器冷却后,气液分离,合成液静止分离,粗苯胺通过脱水塔脱水后,进入席夫碱反应器处理低沸物,进入精馏塔处理高沸物。

(二)工艺特点

对氢气纯度要求较高,必须增加甲烷化反应器;使用精硝基苯萃取苯胺水中的苯胺;反应塔为立式、多级、柱塞流反应器,液相加氢;使用以碳为载体的钯、铂贵金属催化剂;反应生成的热量由反应物以蒸汽的形式从顶部带出;具有一套催化剂循环系统,需采购德国设备催化剂增稠器;可产中压和低压蒸汽;氢气、硝基苯投料摩尔比为小,过量氢气用小型氢气循环机循环;催化剂连续添加,不需要停车;脱水塔真空脱水;具有席夫碱反应器处理反应生成的低沸物;有废液产生。

(三)优劣势分析

1.相对优势:(1)原料硝基苯、氢气消耗低,单位生产成本低;(2)单套装置生产能力大,反应器可设计最大能力为30万吨/年;(3)反应器内部不需要机械搅拌,不需要大的氢气循环系统,氢油比低,排放时可减少氢气的消耗;(4)三废产生已达到了最低,接近了理论值;(5)省去了触媒再生时间,只需要较少的主要设备维修时间,运转率可高达98%。

2.劣势:必须增加一套甲烷化装置,增加投;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昂贵;贵金属处理系统复杂,设备较多。

第6篇

关键词:“炼化一体化”项目 人才培养 探索

炼化一体化项目是中石化在湘最大的建设项目,按照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湖南省石化行业“十二五”规划要求,“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作为湖南省石油化工龙头产业发展。根据“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人才需求,中石化巴陵分公司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对接产业、融入项目、服务炼化一体化及其中下游产业链”的建设思路,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共建“炼化一体化”项目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基地。通过合作共建基地,深入开展专业共建共管、订单培养与员工培训、人员互聘、教学工厂、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等合作项目[1-3],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提供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需求保障。合作过程秉承平等互利的原则,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共定、培养过程共管、优质资源和教学科研成果共享。

一、合作专业及招生对象

按照项目建设人才需要,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向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定向培养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装备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仪表)、工业分析与检验、有机化工生产技术、高聚物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高技能人才。拟招合作专业三年制大专生,采取在校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2+1或2.5+0.5”的工学结合模式。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1、对接项目动态调整专业

根据“炼化一体化”及其中下游产业链开发或建设项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将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招生计划、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生均拨款标准、教育质量、社会评价等作为调整专业结构的量化指标。

2、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

为使合作教育顺利开展,维护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本着培养人才,促进企业发展和建立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宗旨,经学院与合作企业协商,双方就合作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达成框架协议,共同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在合作培养协议书中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选拔与考核、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就业、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以及其它约定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3、完善“四个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四个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化工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化工生产岗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结合;在培养计划上实现基础理论教育、化工专业技术教育和石化行业从业素质教育三结合;在培养途径上实现炼化一体化产业、合作企业和学校三结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石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教育拓展证书三结合,专业文化建设对接石化企业HSE(健康、安全与环境)文化。

采用“2+1”或“2.5+0.5”订单培养,从就读的二年级学生中选拔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第三年或最后一学期,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合作培养。

4、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参与对“订单”企业相应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分析,将企业文化的了解、职业素质的养成及岗位技能的训练等直接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石化行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技术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制定教学考核标准和教学实施计划。结合学生面向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就业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专业课和素质拓展课模块。

学院负责完成实施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合作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场地、必要的实习条件和技术指导人员。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安排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课题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并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完成。

5、合作参与课程建设

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课程的依据,根据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首先要了解炼化一体化及其中下游产业链企业的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将该行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

通过聘请石化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校企合作课程。学院通过对签约企业、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据自身的性质、特点和条件,充分利用企业和学院的课程资源确定合作课程的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评价这一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旨在以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满足企业的需求。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四明确”:即明确职业岗位,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链路,明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和教材,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合作建设教师流动工作站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管理暂行规定》,并选聘品德高尚、技能突出的现场专家担任指导老师,明确专业课教师在站、出站的目标、工作内容和考核细则。双方商定计划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流动工作站学习、实践。制定有关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将“走出去,请进来”策略落到实处。委派专任教师到“炼化一体化”项目工程一线调研、顶岗实习,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及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采取与企业共建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落实“一年一月一线”实践锻炼制度等具体措施,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聘请“订单”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培训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提高其执教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订单”企业的技术优势,建立起一支由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在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实训(作业)指导书等教学文件的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将实践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在师资整合方面,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7、积极参与订单企业的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利用订单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融入企业技能比武活动,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台竞技、相互切磋,深刻体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和职业能力。

8、双元质量考核与评价

学院与企业共同对订单班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质量考核与评价,经校企双方评价合格的学生方准予毕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订单”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企业积极跟踪实习生、毕业生的业绩表现,配合学院开展的企业满意度调查并及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反馈。学院指定专人参与学生管理,企业派专人指导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实习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并直接纳入学院的学籍成绩管理。

三、 学生的选拔与考核

学院负责召集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装备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报名工作,并配合企业做好报名前的宣传动员工作,邀请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发展前景及学生将来在企业中所能从事的技术岗位,负责向学生介绍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的目的,合作培养协议书中双方约定的内容,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作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学生报名之后,企业将对学生进行选拔,选拔的依据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前两年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是企业有关负责人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试。学生和企业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由企业确定订单培养的学生名单。

四、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成立“校企合作订单班管理领导小组”,设立校企负责人担任主任的双主任制,领导和指导订单班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订单班配备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老师,加强合作办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引进优秀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企业为订单培养的学生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和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使他们对企业有归属感。学生的实践性环节尽可能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活动来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立专项活动经费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

对于订单培养学生的就业,企业严格按照合作培养协议执行。只要满足合作培养协议书中规定的条件,企业即保障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2]朱怀忠.对高职教育建立“订单式”培养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第7篇

关键词 低碳建筑;低碳经济;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建筑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072-04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5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共识,我国政府也在积极行动。2006年,《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9月, 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2009年11月25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 上,研究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比2005年下降40%-50%的行动目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出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问题上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告诫全国人民走低碳经济之路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推行低碳经济,必须落实到具体领域。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碳排放占了相当大的 比重。因此要认真对待发展低碳建筑的困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1 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中首先提 出。随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 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引起全球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大量研究。庄贵阳提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 展[1]。鲍健强认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 展模式,它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 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2]。 龚建文提出,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 ,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 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

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概念基本达成共识: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以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 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来建设低碳社会,维持生态平衡。所以,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被 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它将成为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低碳建筑

关于低碳建筑,我国学者认为: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切 入点、侧重点和技术选择有些差异;低碳建筑更接近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另 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低碳建筑要求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 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国外的学者则认为, 低碳建筑应建立在降低建筑产品能源需求和充分利用可再生、可重复利用能源的基础上[4]。

笔者以为应该从建筑物的全寿命期来思考低碳建筑的涵义:低碳建筑要求建筑产品在 建造过程中,采用低碳技术、使用低碳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使用过 程中,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及消费观念,使用高能低耗空调、照明及节能家电,以延长建筑 及生活用品的生命周期,提倡循环使用与重复使用,减少碳排放。这就必然要求在设计过程 中,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满足建筑物内部资源的封闭循环使用 ,减少能源消耗。

在低碳经济中碳减排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产业、建 筑和交通三个方面。其中,建筑产生的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到了1/2,这一比 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建筑的直接能耗和碳排量占我国能耗及二氧化碳排量的1/3左 右,而且房屋建造等间接能耗及碳排量还呈上升趋势,所以,建筑减排具有特殊的作用。因 此推广低碳建筑对遏制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困境

2.1 认识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组成部分的低碳建筑的发展, 必须意识先行。 然而,现阶段低碳建筑理念并未普及,人们低碳建筑意识淡薄。往往激励企业注重短期的“ 低投入”“高产出”,而这一“低投入”就必然伴随着“高碳排”。因此,旧有的高能耗、 高排放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依然存在,并严重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行。

2.2 激励机制问题

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机制尚不健全,当前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针对“贫油 、少气、多煤”的能源结构问题。而对于发展低碳建筑,政府尚未制订相关政策,对建筑能 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相应的制约办法,更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得高能耗 企业没有降低碳排放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低碳 建筑的发展。

2.3 投入问题

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阶段,由于缺乏先进、有效的降低 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经济仍停滞在高能耗、高排放发展的落后时期。这势必带来更多 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由于投入所限,至今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低碳监测系统,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建筑 的重要制约因素。有数据表明,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使用中央空调的能耗为普通建筑能 耗的2-3倍[5],由于缺 乏对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量的监测数据,不能及时观测与控制这些建筑能耗及碳排放情况 ,因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建筑能耗大户高碳排的问题。

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不足,相关政策的缺位,及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技 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的失调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

3 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

3.1 建立建筑物碳排量评价标准,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

高耗能建筑隐含两种土地产 品的地租收益:建筑土地地租和煤炭矿产地租。但由于土地收益没有有效地进入中央财政, 而是以地方利益、开发商暴利等途径流失。之所以能够得到暴利,就是因为农地转变为建筑 用地后,产生的巨大外部成本(包括植被的损坏及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损毁、城市热岛 效应的加剧,以及高耗能建筑造成的资源浪费、碳排量的增加等),都是由全社会承担的。

无论建筑地租还是煤炭矿产地租,在农地转化为建筑用地的过程中,都包含有相当比重的负 外部效应。但在目前我国现有的房地产制度条件下,这种负外部效应都与房地产企业无关, 而是由社会来承担的。这样就变相激励了房地产开发商,通过生产高耗能建筑来降低成本。 显然这是促使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高排放的重要原因。

我国建筑能耗主要依赖燃煤。而目前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是解决由于能源结构造成的以煤 炭为主的污染问题。而对发展低碳建筑作用不大。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制约措 施,同时对低碳排放主体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性手段;另外,作为土地产品,却未认真计算煤 炭的地租(社会转移劳动)、综合资源损失和外部性社会成本。这样实际上鼓励了高耗能建 筑开发的冲动。也是造成建筑物使用过程中高排放的又一重要原因。

可见,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体制,对于低碳建筑的推行是不利的。必须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建 筑物碳排量评价标准来约束房地产开发行为。鼓励低碳建筑的推广。

3.2 制定低碳建筑标准,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

低碳建筑涉及建筑理念、建筑设计、建筑用材、建筑耗能方式等全方位调整。并以终端产品 的形式强制建筑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探索利用自然通风,自然能量参与建筑温度调节,与人 的自我调节能力相适应,实现居住健康、生态、环保三大主题。通过节能、节水和建筑与环 境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涉及:屋面、外墙、门窗、通风隔热、外遮阳技术等的 系统节能;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空气智能调节;生态建筑设计:建筑物内外绿化;废水 再生循环:中水回收利用、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技术等等内容,引导建筑业进行创新和深化 改革。为此,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建筑标准,以便理顺建筑市场与和能源市场,优化竞争环境 。以低碳建筑推动建筑业转型。运用轻质新型建材,特别是利用废弃物的保温建材;注重建 筑构件和材料使用的可再生性、本土化和易得性等;使得整体设计亲和当地环境,便于维护 。从而提升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3.3 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理顺能源价格

能源价格不合理,也是低碳建筑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我国能源价格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如下3方面:

首先,矿产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决定的社会劳动转移流失。作为土地产品,煤炭价格中的社 会劳动转移大量流失。商品价格由社会再生产价格决定。土地产品的价格由最劣等劳动条件 下的再生产价格决定,煤炭价格由最劣等矿床的再生产价格决定。当需求增加,供求矛盾加 剧,市场价格将不断攀升,导致人们去开发更劣等矿床以平衡供求。此时,优质煤矿生产就 能获得级差利润(即开发难度较小,距离市场较近,煤炭质量优良等因素带来的利润)。如 果市场供求失衡进一步加剧,最劣等矿床生产也能获得超额利润,较优质矿藏的生产还能得 到倍增的绝对垄断利润(即绝对地租)。由于土地产品有限性、差异性和地理位置固定性, 便形成了自然垄断,强制社会劳动转移,形成这两种超额利润,由社会劳动转移形成的超额 利润应该在矿产资源国有产权条件下以矿藏地租形式回归社会,进入中央财政,用于新能源 开发和低碳建筑的投入。但目前的矿产资源费没有完全反映这部分社会转移的劳动,无法以 中央财政的形式整体回归社会,而使煤炭的获益又主要以矿主暴利等途径流失。使得国家节 能减排改造,能源结构调整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其次,煤炭作为能源造成资源损失。其造成的连带资源损失极为惊人。煤炭不仅是能源,同 时也是重要的化工资源,能量仅是煤炭价值中的一小部分。可以从煤炭中提炼苯、萘、酚、 蒽、针状焦等主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塑料、化纤、染料、医药等用 品,都来自这些化工原料。可如果将煤炭作为能源利用,不仅造成高碳排放,而且造成巨大 资源浪费,因此,如果以再生能源替代矿物能源,就能节约大量化工资源。

最后,矿物能源污染环境,造成巨大外部损失煤炭作为能源,会造成诸多外部性损失。诸如 :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化物等的污染;采煤破坏的耕地和地下水;运输煤炭 又导致交通运力紧张(轮船、火车、汽车运煤均为空车返回);建筑能耗大量消耗矿产资源 ,加速优质资源耗竭;高耗能建筑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环境等等。会引发大量外部性社会成本 。这些都未计入房屋的开发、使用和运营成本。

可见,只有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理顺能源价格,才可能更好的保护煤炭资源,促进低碳建筑 的发展。

3.4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人地系统是近代出现环境问题后,环保主义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人地系统之人,是指人 及其行为;而地则不仅指地而且指人及其活动的环境,既包括地(地理环境)也包括天(宇 宙太空),即是指与人及其活动相关的自然环境。其主要思想是将人及行为放在大自然中来 考察,人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人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大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之天,不仅仅指天也包括地,指人 及其活动的环境,即大自然,应该说与人地系统中的地的含义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之人也与 人地系统之人是相通的。人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自然条件的产物,人必须敬畏自然,人的 生存必须适应自然环境,人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环境。可以说,祖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近代 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人地系统思想的一脉相承的。区别在于,天人合一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 史,而且它一直指导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而人地系统是在近百年来出现了环境问题后, 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时提出的。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指导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低 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年中国建筑节能报告认为,就节能效果而言,文化理念远远超越技术进步。应该就是受 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启迪。天人合一理论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不应该无节制 地追求一时的享乐,这样,会为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传统中医理论强调四季气候变化与昼 夜的阴阳对比对人体机能调节的重要作用,认为适度的冬夏温差是人体必须历经的,过度使 用空调对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有人提出仅对冷热峰值气温削减3度的空调使用模式, 以调动人体自身调节潜能的理念;昼夜的交替规律也是人体生物钟应该遵循的,夜间加班加 点白天睡大觉的工作习惯对身体的危害也是不可小视的。因此形成尽量在白天完成工作,夜 间休息的良好习惯,不仅是节能要求也是健康的必须。可见,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发 展低碳建筑的重要办法。我们应该清楚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固然是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如果 妄自菲薄,就一定会事倍功半,阻碍发展。

4 结 论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人类命 运的革命浪潮中,低碳建筑将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与制度约束得以实现。然而技术的跨越式 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投入的基础是由国民经济的实力来决定的;可是制度的约束不可避 免的会对以前的发展方式有所影响。可见低碳建筑的发展的确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和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79-87 . [Zhuang Guiyang. Approach and Potential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 ment [J].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5,(8); 79-87. ]

[2]鲍健强,等.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革[J]. 中国工业经济,2008, (4 ):

159-160. [Bao Jianqiang,et al. Low Carbon Economy: Revolution in the Way of Hu man Economic Development[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8, (4): 159-160.

[3]龚建文. 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 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7-33. [Gon g Jianwen. Low Carbon Economy: Chinas Realistic Choice [J]. Jiangxi Social S cience. 2009,(7): 27-33.]

[4]Phil Jones, Li Xiaoxiao. LowCarbon Building Design:European Experien ce[C].

第七届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ISAIA)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8: 159-163. [ Phil Jones, Li xiaoxiao. LowCarbon Building Design:European Experience[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al Interchan ges in Asia (ISAIA). Beijinag: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 2008: 159-163.] [5]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08[M].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8: 63-64 [Building Energy Research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 Chinas Annual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R] .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8: 63-64.]

[6]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1-6. [Qiu Baoxing. The Transformation Trends 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 in C hina:Lowcarbon Ecocity[J].Urban Studies,2009,(8):1-6.]

[7] 肖主安,彭欢.我国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路径选择[J].求索,2010,(4):8 1-82. [Xiao Zhuan, Peng Huan. The Path Sele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Land Us e Mode in China[J].Qiu Suo,2010,(4):81-82.]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Building of China

JIANG Hong LI Junming

(Business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