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

时间:2022-03-08 02:3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护人员岗前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

第1篇

目录

1、引言

2、针刺伤定义

3、针刺伤后被血液感染的影响

4、针刺伤主要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缺乏岗前培训和严格的规范操作

(2)护士职业防护意识较淡薄

(3)个人因素

(4)其他因素

5、防护措施

(1)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2)提高医护人员保护意识,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3)合理收集用后针头,减少和避免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4)严格规范物品的使用

(5)严格规范实习生的带教流程

6、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7、小结

8、参考文献

1、引言

目前已证实有有很多种疾病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针刺伤是当今医护人员工作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威胁着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给暴露者带来了很大精神压力,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医护工作者,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为此进行以下的一些阐述与论述。

摘要:目的 通过了解医院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处理经过,为医护人员职业伤害降到最低,其次是助产士及后勤人员,22%发生针刺伤,拔针分离针头,处理医疗垃圾。针刺伤医院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并完成规范操作,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关键词针刺伤:传染病:护理

由于服务对象的原因,目前医院针刺伤是职业病发生的原因之一,针刺伤的防护非常重要,医护人员都要加强重视,针刺伤将会感染艾滋病,梅毒的发生。所以自我防护非常重要。

2、针刺伤的定义:

针刺伤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的损伤,它是由一些注射的针头,或者是各类的缝合针或者是各类的穿刺针等比较锐利的医疗器具所引起的,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美国CDC对针刺伤研究得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

3、针刺伤后被血液感染的影响

针刺伤被传播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丙肝、艾滋病,乙肝,梅毒。这些问题在护理工作中最常见,危害也最大,但是一般不会被重视,往往发生针刺伤时才会得以重视,护理人员应对针刺伤有一定的了解,提高防范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生,应对医护人员高度重视。

针刺伤被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影响因素

针头的污染 最主要传播是也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针刺的深浅 针刺越深,带出血液就越多,传播几率就越大

针刺是否注入血液 注入血液,传播疾病越大

针头的类型针头类型不一样,传播程度不一样

4、针刺伤主要发生原因的原因有哪些

(1)缺乏岗前培训和严格的规范程序

临床第一线的护士,每天有任务繁重的工作,每天完成大量采血、输液等工作,由于接触注射器、针头锐利器械,所以造成了针刺伤,在工作中最普遍的就是拔针,在处理针头过程中因为防范意识下降,导致了被针刺伤的机会这与缺乏岗前培训和严格的规范密切相关,临床工作显示,护龄短年轻护士及实习护士,由于经验少操作不熟练,状态不稳定在拔针时发生针刺伤。

(2)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较淡薄

在我国,医务人员职业意识不强烈,我国目前教育体系还没有设置职业防护课,导致在校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重要性,对在职医务人员开展深度,广度都不够没有客观反馈资料,随着公民和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有关医院的纠纷和诉讼必然日益增多,因护理对象是患者,稍有不慎卷入其中,另一方面护士在一些护理操作不能重视,觉得针刺伤没什么,抱有侥幸心理,要加强护士职业防护。

(3)个人因素

护士每次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实习护士,经验少,资历浅,脾气暴躁,做事急等原因。

其中,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是最主要的,岗前培训,职业的安全教育,标准预防,如何戴手套,怎样防止针刺伤,临床工作中很多操作者都会引起针刺伤,例如穿刺时,拔针时在手术过程中递手术刀,用过的注射针头双手复帽时刺伤手指,在治疗室加药时,徒手掰安剖瓶时,留置针拔出针芯时,这些情况不可否认自己和仔细工作有关,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责任护士动作不熟练,压力紧张大任务工作太重,导致节奏快,身心疲惫也会发生针刺伤。

(4)其他因素

不良的工作环境和不足的工作分配都会导致针刺危害,但是医务人员分配和管理是不容忽视的,保证护理工作人员合理分配,应加强职业防护也是重中之重。

5、防护措施

(1)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医院应加强培训,提高职业防护,如有任何疑问时,及时向代练老师请教,护士要加强护理安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要多吸取经验。

(2)提高医护人员保护意识,加强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临床工作中,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加强技能操作,建立制度化的培训,加强培训,对感染的医护人员应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大多数发生针刺伤是因为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规定造成的,加强护理并安全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3)规范收集医疗垃圾用后的针头,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主要采用安全性高的医疗用品,护理人员提高针刺的发生,禁止使用可循环的物品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锐利器械的可用存放盒,防护手套,减少针刺伤,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安全性的环境和工作,也至关重要。

(4)严格规范物品的使用

规范锐器的使用,在医护人员用后的处理,医院必须提供足够的手套,隔离衣,安全针头,注射器等便于丢弃的锐器盒,研究表明,带乳胶手套被一个血液刺破的人比未带手套的医护人员接触的血量减少50%。

(5)严格规范实习生的带教流程

调查表明,实习发生针刺伤主要是抽血,静脉输液,处理针头时,主要原因对自身防护及操作不熟练,多发生实习早期,一旦发生在针刺伤及时上报在带教方面尽量安排一些临床经验的护士带学生,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毕竟实习同学刚到临床对任何事都报有积极性,但操作不熟练,导致了些错误的操作,加强岗前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发生针刺伤及时上报护士长,并做好一些相应的处理,加强实习生严格执行操作技术及临床老师带教,将针刺伤概率降到最低。

6、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在用碘伏消毒伤口,进行包扎,尽可能减少感染程度,同时积极处理,并做好上报,并进行可靠的HBV、HIV的检查,在确定感染源为阳性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降低传播率及时仔细记录,并做好回访。

7、小结

医护人员在临床中发生针刺伤的人有很多,护理人员应学会自我保护建立一个报告制度,并进行针刺伤的原因分析讨论,保证护理人员配备防护用品,提高自我防范,拥有良心的心理素质,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贤臣.论患者的依从性[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5.(4):237

2、磨昆,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5,5(1):1

第2篇

关键词: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锐器刺伤;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83-01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现阶段我国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锐器刺伤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本文通过对我院15名被锐器刺伤的患者的刺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刺伤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调查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被锐器刺伤的15名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跟踪其感染情况。

1.2 处理方法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在被锐器刺伤后,需要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出血,并利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1.2 处理程序在传染病医院管理中,要保证对每名医护人员进行疫苗的接种,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帮助其学习如何预防职业性伤害的相关知识,待医护人员考试合格后才可正式上岗。当医护人员出现锐器刺伤情况时,应立即上报,医院派专人进行感染评估并进行相关的跟踪调查。

2 结果

2.1 锐器刺伤后护理人员的感染情况对15名被锐器刺伤医护人员进行跟踪调查,检测其相关抗体,发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传播性疾病,其伤口均未出现感染情况。

3 讨论

由于工作需要,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是锐器刺伤及感染传染病的多发人群。其中,锐器绝大多数指使用过的针头,进行抽血、输液的针头由于针管内的血液越多、针头越细、刺入的深度越深,其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同时,由于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针头等锐器的接触机会较多,如果出现防范意识不强、操作不熟练、操作空间狭窄、精神紧张等情况,则发生锐器刺伤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3.1 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原因

3.1.1 操作程序不规范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锐器的不规范操作是导致其被刺伤的一大重要原因。如护理人员在使用针头后未及时、正确放入利器盒,而可能出现锐器刺伤的情况。

3.1.2 自我防范意识不足在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难以意识到锐器刺伤的严重性,导致在操作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极易出现锐器刺伤的情况。

3.1.3 不良的工作习惯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在整理使用过的针头时,要将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在进行具有危险性工作时,要带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出现感染情况。

3.1.4 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废物处理是医护人员出现刺伤率最高的环节。另外,特殊的工作环境带来的较大的工作压力也会造成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机会,如在传染病医院艾滋病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要比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出现锐器刺伤的几率高。

3.2 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防护对策

3.2.1 医院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在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上岗前,要统一对其进行疫苗的接种,并定期开展体检工作。另外,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积极宣传针头等锐器的规范操作流程,并制作相应的安全宣传警示,以达到提高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一旦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的状况,则需要立即上报,并及时跟踪调查,采取相关解决措施,以免出现感染的情况。

3.2.2 医院全面宣传相关的传染病防护知识传染病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预防知识,以达到减少锐器刺伤的情况出现。同时,医院要监督医护人员在暴露于血液、体液等操作过程中戴上手套,强调手套在预防传染病及防治锐器刺伤中的重要性。

3.2.3 医院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传染病医院可以定期培训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学习,帮助医护人员养成良好、规范的操作习惯,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巧。同时,医院应为医护人员配备必要的防刺伤医疗工具,如锐器盒、超声波自动清洗器等,当然接触锐器时必须要戴手套。

3.2.4 医院建立规范的锐器废物处理制度医院在各个科室配备锐器盒,在锐器使用后,要对其妥善放置,以防出现刺伤自己甚至刺伤他人的情况出现。另外,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处理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废物,在整理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小心刺伤的情况,对血源性疾病患者使用的医疗用品,要进行严格消毒。

参考文献

[1] 王绍玲,杨芸.医务人员锐器刺伤性感染跟踪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01).

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影响,以指导制订职业暴露综合管理方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制定系列干预措施,比较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职业暴露发生率,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结果:实施干预后职业暴露发生率低于干预前(P<0.05),发生职业暴露上报时间提前(P<0.05),规范预防用药比率提高(P<0.05),血清学随访比例增多(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暴露后预防水平。

关键词 综合干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54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我院于2012年7月被定为本省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试点单位,按照要求进行了6月份职业暴露基线调查,同时对2012年1~6月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了回顾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系列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6月医护人员1129名,其中医师343名,护士703名,实习生83名。2013年1~6月医护人员1314名,其中医师388名,护士811名,实习生115名。

1.2方法

1.2.1干预设计根据2012年上半年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院感科联合护理部制定系列干预措施。2012年下半年作为干预措施的宣传贯彻和强化培训期,培训对象包括实习生、新到岗人员和在职医护人员。2013年起全面实施干预措施。

1.2.2干预措施

1.2.2.1将职业暴露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评制度及具体方案,科室月度、年度考评得分与科室的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凡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以及明确与科室管理有关或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不当,则扣科室当月及年度医院感染管理考评分。

1.2.2.2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把职业暴露的防护纳入实习生和新员工岗前培训以及在职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唤起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设置课程包括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及病人评估技术等。实习生和新员工由院感科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在职医护人员则由院感科组织分批培训,未能参加的则由科室院感监测护士使用统一课件进行培训,保证培训率达到100%。然后,院感科组织考核以考查培训效果,对考核不合格者再进行培训,要求人人掌握。

1.2.2.3完善防护设施规定科室应准备足够且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必须配备普通利器盒和带卸针头装置的硬质利器盒。使用真空采血针,门急诊注射室使用自毁式注射器。

1.2.2.4优化操作流程,规范医护人员操作行为把职业暴露的预防贯穿于各项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规定不能为节约成本而放弃应用的防护;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喷溅时,如为病人插管、吸痰时应带防护目镜;掰5 ml及以上的安瓿应使用纱块;诊疗过程产生的废物应就地分类收集,不得对废物进行二次分类;拔除静脉输液针后应将针头置入利器盒而不得插入输液袋或输液瓶;使用注射器后应利用硬质利器盒的卸针头装置卸下针头,不得将使用后注射器重新复帽或徒手卸针头或直接传递给他人,术中锐器传递必须按规范正确传递,术后先处理锐利器械再处理其他器械;利器盒盛装3/4满时必须封箱。

1.2.2.5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和处置报告指南制定颁布《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暴露源、本底检测规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报告流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制度和指引性文件。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干预措施前后不同类别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表1)

2.2不同部门职业暴露方式比较实施综合干预前后职业暴露方式均以锐器伤为主,分别占78.26%(54/69)和86.96%(20/23)。实施综合干预前锐器伤发生总数为54人次,实施综合干预后锐器伤发生总数为20人次。实施综合干预前门急诊锐器伤共13人次,干预后为3人次。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不同部门职业暴露方式,见表2。

2.3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情况比较(表3)

3讨论

本组综合干预措施之一,将职业暴露管理纳入绩效考核是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关键措施。临床日常操作中被刺伤的主要利器物是注射器针头和静脉输液针头[1]。早在1987年提出“全面性防护”概念,禁止双手回套针头。然而,我院在带卸针头装置的硬质利器盒投入使用之前医护人员这一操作普遍存在。我院将绩效考核与科室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同时直接影响科室管理者个人的考核成绩,因此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管理纳入绩效考核,集体及个人的荣誉感促使科室管理者重视该项工作,自觉督促医护人员遵守操作流程,也遏止了一些科室为节省成本而不使用或少使用合格的利器盒和其他防护用品的行为。同时,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预防用药和血清学追踪随访方面的改善与科室管理者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

医护实习生是医院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这与他们在实习前所接受的职业防护教育欠缺、防护意识淡漠、临床操作不规范等有关[2]。本资料也显示医护实习生职业暴露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医护人员。因此,对于实习和新到岗医护人员,面对严峻的职业危害,进行职业防护、医院感染教育尤为重要[2]。由于医护实习生年龄、学历各个层次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传统医院感染教育只围绕在医院感染消毒隔离规章制度等书面文字上的教育,与临床医院感染教育结合有一定距离。为此,我院要求坚持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视为可感染操作,将操作中所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暴露源均列为有潜在危险的传染源,积极做好职业防护[3]。因此,以实用性为导向设置培训课程,通过培训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与高危环节有充分的认知,规范操作行为,对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和处置报告指南,用制度与流程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减少不良操作习惯[4]。工作繁忙和抢救患者时利器伤发生率最高[1],我院门急诊注射室工作量大,为此,在门急诊注射室投入使用自毁式注射器,结果门急诊锐器伤由干预前的15人次下降为3人次。

参考文献

[1]李素英,韩秀芬,张秀珍.医院工作人员利器损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07-1008.

[2]丁丽,侯玉静.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新疆医学,2009,39(7):105-106.

[3]李亚洁,彭刚艺主编.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0-101.

[4]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第4篇

1、要求新上岗及轮转的医护人员以及其他新进人员掌握医院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医院各科室岗位职责

2、掌握各岗位医务礼仪

3、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

4、掌握爱婴医院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我院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掌握母乳喂养知识以及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识别及处理。

二、培训对象

新上岗的医护人员、本年度安排轮转产儿科的医疗人员以及其他新进人员。

三、培训内容

具体内容如下:

本次培训教材涉及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管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和《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等法律法规;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包括心肺复苏、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新生儿窒息、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DIC、子痫的抢救流程;母乳喂养PPT根据《创建爱婴医院18小时课程》和《母乳喂养培训教材》、WHO/UNICEF制定的《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和《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及本院母乳喂养规定、促进母乳喂养适宜技术等为教材。母乳喂养实习正确喂哺姿势,手法挤奶。

四、培训反馈与考核

对于本次培训考核,可采取笔试和面试交流及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笔试和面试及实际操作结果要做好相应的记录。

第5篇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7年3月—2007年7月进我市某所医院护理专业实习的护生共200例。

1.2方法依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及省卫生厅有关文件要求,设计调查表。内容:对手消毒的态度;卫生手的概念;医院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卫生手的洗手指证和方法;是否希望得到相关知识培训等内容。由护生以无记名填表的方法独立完成,并要求其真实填写在工作中的洗手状况和认识。本次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经调查显示,护生掌握相关知识及洗手现状中未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的占66.59%;熟悉卫生手概念的占知晓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的占26.92%;掌握卫生手洗手指证和方法的占43.51%;工作环境安置流动水洗手装置的占75.1%、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占使用公用毛巾擦手的占76.68%;希望接受相关知识学习的占对手消毒持赞成态度的占90.11%,持不赞成的占持反对的占1.75%。

三、讨论

从调查得知护生洗手概念较差,洗手不使用肥皂,只用流动水冲洗3s~5s,操作前只洗1次;洗手方法不规范,洗手频率也较低。70%~80%的护生在护理过程中自始至终未曾洗手,有~30%在护理特殊或可疑病人后才洗手,只有20%~能按规定洗手;洗手范围合格的为34.75%,步骤合格的仅占。做不到在对2例病人操作之间用消毒液擦手,甚至有人还用自身工作衣擦手,造成再次污染。而实习护生在下班前却能作到较认真的洗手,洗手持续时间长,揉搓频率高。只有通过学习培训才能使广大护生认识到必须按照洗手指征、保证洗手持续时间、频度和范围、使用清洁干燥的擦手用具,才能有效去除手上的暂居菌。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护生忽略洗手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根源:①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洗手设施不尽完善,使用不方便;③医院内常用的洗手方法是流动水肥皂洗手法,以往报道此法可使手上的细菌减少60%~90%。在目前基层条件还不可能达到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条件下,首选的仍然是肥皂流动水洗手法,但不宜使用公用毛巾,一定要用洁净干燥的个人专用毛巾。建议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订更科学、适用、经济、快速、高效的手清洗消毒方法。医院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治疗与康复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形成一定威胁。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许多医院安装了高效、方便、价格合理的护手快速消毒剂,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说明只是单纯培训教育而不重视洗手设施的安装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免受感染,但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如不及时更换,仍可形成感染的途径,所以要按要求更换和洗手。当手污染严重时,使用普通肥皂洗手并不能完全清除手上的暂住菌、而消毒剂对细菌、病毒的杀灭率远远高于洗手。但消毒剂并不是完全可以替代洗手,因为它不能清除碎屑和污物,所以当手上有明显泥土或有机物污染时,仍需通过洗手达到手卫生。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机会各接受进修护生的单位也要加强岗前培训,从规范洗手抓起,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所有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2]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

[3]苗勤,张辉,刘晶岩,等.术前手消毒效能检测及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4):317.

第6篇

关键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54-02

1 我国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发展现状

2007年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 90%的医护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23%的医护人员有消极情绪,50%的医护人员有时有消极情绪,而73%的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有情绪消极情况出现。上海最近对一个区的调查显示,70%的医护人员感到自己合法权益难受保护,有相当比例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良心谴责与生存压力”。去年底, 在广东省卫生厅举行的医护人员精神压力座谈会上,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广东省医护人员精神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医护人员的总体精神压力较大,39%的医护人员压力达到重度程度。

另外,在 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开展了“中国医师睡眠状况调查”,该调查涉及到全国12个城市30家医院的2759名医生,这些医生的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结果调查显示,其中有1914名医生存在睡眠障碍,其中2/5的医生属于难以入睡,超过3/4的医生睡眠质量差,有大约1/3的医生容易惊醒不能持续睡眠,大于1/4的医生醒来后睡不着觉。进行该项调查的科研人员了解到,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的医生中,有一半的人认为睡眠问题对日常生活有一点影响,46.9%的医生感觉压力过大,35.6%的医生出现焦虑,17.6%的医生感觉存在抑郁症状,28.8%的医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可能与失眠相关。这项医护人员的睡眠状况调查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现象。

以上情况表明,改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试想,如果医护人员本身是带有巨大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在工作,又如何能为病人解决病痛呢?

2 我国医护人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2.1 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对医护人员来说,首当其冲的是工作压力。第一,是工作的量的压力,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紧张或威胁,压力过大尤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引起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产生身心疾病。现在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是超负荷工作――世界多数国家综合医院的病房床位与护士比例保持在1:1以上,而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为1:0.33,最低仅为1:0.26。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值白班的护士平均每人至少要负责15名患者,值公休日、节假日和夜班的护士负责的患者数常常超过40名。

第二,是工作的“质”的压力,即继续教育、科研和晋升的压力。医院是一个高学历人才集中的地方,不少大医院医生的起点学历是硕士,有的科室甚至博士化,护士的起点学历是大专,本科生、研究生已经不稀罕,竞争的激烈逼迫很多医护人员在职攻读高一级学历学位。而除去学历学位教育之外,医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学科。一个医生要精进医术,不仅要靠临床实践,还要不断吸收新的医疗技术成果,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而医护人员的聘用与待遇与其执业资格证相挂钩,医生需考取医师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而且资格证是转为正式人员的凭证,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都关系他们的事业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还有学习考证的压力,各大学附属医院的部分医师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任务过多,导致医护人员注意力分散,容易发生各种过失。

第三,是工作环境的压力。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恶劣”情景中,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这种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这些不良情景因素的长期刺激,促使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在某些医护人员的身上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格特点,这种人格特点在心理临床上集中表现为:烦燥、易怒、工作不耐心、不细心、不热心,与“白衣天使”的柔美形象形成较大的反差。这种人格特点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而且对自身的心身健康构成潜在的危险因素。

2.2 生活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生活条件、经济方面。以前,绝大部分医院都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工作区与生活区相邻而建,上下班的时间不过十来分钟。现在,大城市的医院基本不再提供宿舍,上下班途中花上一两个小时司空见惯,消耗的时间呈十倍的增长,工作紧张加上途中劳累,很多医生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不少人以为医生个个都是高收入。以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的三甲医院为例,新医生入职首先要经过两到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在此期间月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一些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为降低人员成本,大量招用编制外医师,不少人的起点月收入仅仅千元而已。在当前生活成本高涨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收入,要在大城市里实现成家立业、居有其所的目标,年轻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是感情、家庭方面。年轻的医护人员处于恋爱或对恋爱的需求中,这些本身就容易分散注意力,易与工作发生矛盾。一旦出现挫折,就会导致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年轻人又缺乏理智控制事态的能力与习惯,不良情绪便渗透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与服务态度。已成家的医护人员面临更多来自家庭事件的影响。日常家务、子女培育、家庭矛盾、亲人病故、经济损失等事件可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当个体同时面临许多工作任务时,其心理是焦虑、烦躁的,如不能与工作分清界限,就容易将负面影响转移到工作中,出现失误及技能发挥失常,导致医疗过失进而产生医疗纠纷。

2.3 其它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1)性别年龄因素:调查表明,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女性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评分低于男性,低职称、低文化程度的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为明显。而处于30至50岁之间年龄段的医护人员,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分散了他们的工作精力,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它年龄段的严重。

(2)病人因素: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往往只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对周围事物反应过敏,自私自利,做事、择物功利心态变强,只顾自己有没有利益可得,过于严谨,特别是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考虑如何体谅别人,忽略了医护人员的感受, 致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3)社会因素: 当下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常将患方视为弱势群体,偏袒患方,给医疗行业造成消极的负面评价。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大为下降,无疑给医护人员带来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

3 如何防范和疏导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

(1)针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巨大,一是要搞好加班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服务,如安排后勤人员送饭送水到科室。二是医院领导可以时常下基层慰问,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适当给予表彰奖励,如对节假日加班的医护人员予物质、精神的奖励等,提高医护人员主动加班的积极性,缓解其心理症状。四是培养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情,比一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医护人员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改变能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培养工作并快乐着的乐观人生态度。这里尤其要认识到医院管理者的作用,医院管理者在全面关心患者利益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本单位员工的健康。医护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的经营状况,甚至兴衰成败都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医院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护人员的困惑,尽可能解决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给医护人员建立减压机制,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医护人员支持系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

(2)针对年轻医护人员的生活压力,可以由老医护人员进行带教。科室的主要领导应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异常情绪,并及时给予疏导。还可以为科室改善办公环境,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科室氛围,使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感到科室和谐的积极效应,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场合。

(3)针对病人和社会舆论因素,医护人员在初次见面时给予患方热情、平等接待,可以有效消除患方可能出现的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怀疑,还可以促使患方全面、准确地反映病情病史。个别患方出于种种担忧,会有讳疾忌医的现象,医护人员应及时认真维护患方的知情权,加强沟通,有效避免患方可能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虽然目前社会舆论普遍偏向患方,给医疗行业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激发了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动力。医院应严格管理,切实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公正透明处理医疗投诉和纠纷,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另外,还应培养医护人员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医疗差错、纠纷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管理者对新医护人员应加强岗前培训,引导他们严格执行规范,减少差错和纠纷发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正常心态去面对困难,多替病人着想,用法律武器保护病人和自己。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作用甚大。医护工作中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是医护工作中人际交往产生压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对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医护人员还应学会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紧密相关,因此,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很重要,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5)医院可为医护人员设置相关健康教育和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避免医护人员因面子问题不肯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可把这种咨询室叫做“医护人员俱乐部”等。让医护人员有心理倾诉的空间,创造轻松、愉快、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尽量避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JCI;医院;人力资源;实践

JCI是美国医疗评审机构评审委员会的简称,这个机构主要是对除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医疗进行认证和评价,其评价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全球性医院管理体系的认可。在JCI中,评审委员会的组成部分涉及医疗、护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等,由来自各国的专家组成。其标准是世界共同认可的标准,能够促进医院管理与服务的优化。以下是本文在JCI视角下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和分析。

一、JCI标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

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有30家医院通过了JCI医疗评审机构的评审,在这其中,有7家医院已经通过了多次评审。利用JCI医疗评审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需要对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人员资质以及准入

人员准入在JCI医疗评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些医疗机构按照JCI医疗评审的相关准则制定了医院人员资质认定程序以及准入原则,以此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在医院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对医院工作人员的所持有的证书证件进行审核,并且要通过源发证机关进行核实。JCI医疗评审制定了《授权管理规定》,以此来完成医院工作人员评审工作独立完成的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医院人力资源具有相应的资质、技术以及权限。[1]

(二)岗位编制说明以及岗位职责的确定

在JCI医疗评审制度中,需要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认可。医院根据现阶段医院的改革要求以及医院的职能,发展战略,等等,通过对各部门的职责分析,确定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其中包含了与岗位属性、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以及岗位专业水平、知识技能、实践经验和从业资格相关的内容。岗位职责的确定需要由医院各部门负责人确定,在医院的主管职能部门通过审核以后,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共同协商、沟通,确认后签字,这样便于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岗位责任,进而更好地去执行。不管是医院本身的职工,还是外来派遣人员,以及实习医生或者医院志愿者,都需要签署岗位职责书,然后根据所在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岗位的调换和变动,以便于各部门职员及时更新。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已经开始把岗位职责录入到人员招聘的流程中,并且在培训计划以及工作评价过程中也涉及到岗位职责的内容。[2]

(三)医院岗前培训制度的实施

JCI医疗评审标准中要求医院的管理人员从现实医院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已有员工和新进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确定岗位职责。这样才能在不断改进之中让患者得到更加满意的服务,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从医院发展的角度看,这是把患者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仅仅从医院职工自己提出的申请出发。一些医院在JCI医疗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员工岗位培训与岗前培训的相关事宜,岗前培训的重点在于让员工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相关的岗位职责以及有效增加医护人员在医院的归属感。岗位培训,也被称为在职培训,重点内容主要侧重于员工工作的持续性,让员工工作期间能够得到本职位工作的继续教育和提升,保障其所拥有的专业水准以及知识水平适应医院的发展需求,适应患者的需求。[3]

(四)员工技术档案的建立

员工技术档案的建立是在医院定期考核评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JCI医疗评审标准中要求医院要建立起能够收集、评价员工的方案。员工技术档案的建立,可以有效记录员工在入职以前、在职期间以及岗位职责的执行情况和绩效考核业绩,等等。此档案的存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还能提升医护人员工作的认真程度以及有效性,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医院的持续性改进。如果从医院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员工工作责任进行审核和培训,可以按照员工技术档案记录的信息出发,选择一些对医院有贡献的职工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

二、JCI审核标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JCI理念以及相关细则与医院评审之间存在的差别

JCI医疗评审标准中涵盖了医院发展的核心观念,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此标准理念中,与目前的医院管理评审标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我国多数医院需要在新时期内转变医院发展的理念,转变思维模式。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JCI医疗评审标准对医院人员成本的相关概念没有重点涉及。这样,医院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以及配备上就会大幅度的增加,这种制度与现阶段我国多数医院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别。[4]其次,JCI医疗评审标准在对医护人员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医院的社会责任,并且会提升社会效益的地位,在此之中,要求医院必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医院的发展与管理就需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从社会责任以及病人的需要出发,同时,不仅仅是医院,医疗卫生主管部门也需要全力支持医院的此项改革。最后,JCI医疗评审标准中提出了医院的管理者,要对医院医护职工的工作满意程度进行监测。这需要医院建立起员工的满意程度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了解员工的需求,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程度的提升。部分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行双轨制管理,这样可以为医院创造出更加公平和谐的工作分为,以此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的满意程度[5]。

(二)JCI人员资质认定操作上存在难度

JCI医疗评审资质认定标准中,有很多工作方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关于工作人员职责资格证书评审的相关信息数据平台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样JCI医疗评审机构就没有办法对工作人员的资格证书进行真伪的辨别。其次,员工入职以前的培训经历,一般很难找到相关机构去核实。一些医院的员工称其再入职以前有足够的培训经历,但是因为这些培训部门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培训系统,这样对培训者的身份就很难去核实。再次,医院工作人员的资质认定需要足够的时间,也需要验证周期,这样就会阻碍工作人员的上岗工作时间。[6]从笔者的角度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发展流程加以优化,在时间上尽量减少因为资质评审而耽误员工正常入职的情况,保证及时上岗。在目前,我国卫生系统行政信息数据平台还未建立的情况下,要对医护人员的资格证书进行评审,可以要求工作人员为医院提供证书发放机关报名信息表,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评审的有效性,判断出证书的真实性,由此降低部分人员的虚假证书使用情况。在培训经历方面,如果要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核实,需要从与医护人员工作职责的培训内容出发,进行真实实践能力的考核。

(三)JCI对医院管理流程有严格的要求

JCI医疗评审标准中,核心观念是以病人的需求为中心,因此,从医院的各个部门管理出发,优化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这样医院的医疗流程可以显现出足够多的JCI医疗评审内容。医院在人员的使用方面、招聘方面、绩效评估方面、资格认定方面、培训方面等等都需要在JCI医疗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出台具体要求,以此做到各个流程的优化,保证人员录用的结构、医护人员的任职资格以及服务水平是否达到JCI医疗评审标准的要求,增强工作人员的适用性。[7

](四)JCI标准下需要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JCI医疗评审标准制度下,医院要建立起人力资源考核评价体系,就需要对医院工作人员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估,绩效考核需要将定量与定性结合在一起,对各项数据加以量化。在员工档案的整理与建立上,需要包含员工入职情况的各项要素,包含岗位职责、资格证书、培训记录、工作业绩,等等,员工的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医院的信息管理软件进行记载和收录,促进客观化考核目标的实现。信息管理平台的引进不仅可以促成JCI医疗评审要求的完成,还能不断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

三、从JCI出发制定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计划

(一)人力资源管理评估工作的进行

在JCI医疗评审标准的指导下需要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革,对比以往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对其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并且按照JCI医疗评审标准中涉及医院工作流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完成各类内容,并做好各部门的协管工作。[8]

(二)问题改进策略的实现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很多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都是从传统医院人事科演变而来,在最近几年中,各个医院开始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在数量以及系列上进行匹配。在对JCI医疗评审标准进行解读以后,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就需要有多方面考虑,主要包含以下几类:首先,从医院的发展宗旨出发,对可以服务的项目以及医疗技术和病人进行分类。其次,明确岗位职责以后,对员工所拥有的专业水平、教育水平以及技能和知识水平进行考核;再次,将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纳入;最后,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需要行政部门和医院临床科室一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力资源规划全体公认性,在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为医院各个科室提供员工招聘申请表。

2.员工绩效考核评价

医院员工需要有工作职责的书面反应,在JCI医疗评审标准中,确定员工的岗位职责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在医院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更新和变化。一些员工如果变动岗位需要重新的签署岗位职责书。人力资源部门要对整个医院的所有员工进行岗位职责的完善和修补,而且需要把这些内容放在医院内部管理网站中,便于医护人员相互学习和及时获取岗位职责信息。

3.新进员工的培训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无论是新进职工还是在职员工都需要进行培训和进修。在医院中需要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带领下,培训对象是每年进入医院的实习生以及新调入的工作人员。在培训内容,需要首先展现医院的发展宗旨与核心内容,完善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安全护理安全服务培训、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病人的安全管理教育。与此同时,培养还应包含医护人员的基本工作内容,例如,病历的填写,等等。在职员工的培训需要从员工的工作岗位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以此完成工作人员的再次进修。

(三)医院全体员工要切实体会JCI的理念和精髓

1.人力资源评审对医院工作有新的指示

JCI医疗评审标准在病人为核心的管理之上还有关于医院质量的持续改进,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具有紧密的联系。一些JCI医疗评审的专家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认定,同时也提出了该工作的升级改革。例如,在一个新的医护人员进入医院以后,就要提供其所在部门的培训资料,做好相关培训,只有符合岗位需求以后,才能进入医院工作中为病人提供服务,给病人以安全的护理。

2.JCI评审标准的贯彻和实行

在JCI医疗评审标准中,需要对医院职工的证书、注册以及培训和经验中的各项内容,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掌握。此标准中,需要员工和医院管理部门。人力部门以及各科室联系起来,贯彻JCI医疗评审的具体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JCI标准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以后的发展中还要对此体系进行详细的学习,增强医院对病人服务的理念,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芳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人力资源部

参考文献:

[1]董军,刘亚平,周亚春等.学习JCI标准推进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5):321-324.

[2]朱君亚,赵彩莲,郦忠,等.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新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1(1):14-15.

[3]张虹.药师在JCI模式下的新作用[J].中国药事,2015,(4):385-387.

[4]陈晓霞.台湾义大医院观摩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554-1555.

[5]王群,李惠聪,任珍,等.JCI医院评审对护理质量改进与病人安全管理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11):1397-1398.

[6]蔡蓓蕾,黄育文,蒋鸿雁等.住院患者药物医嘱合理性的抽样分析[J].医学信息,2015,(11):22-23.

第8篇

【关键词】 医护者;心理压力;心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16-02

人具有整体性,身和心息息相关,或者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相互影响[1];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对生理健康影响也非常大,目前,由于临床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有不少同志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心力交瘁,出现心理疾病的案例已不少见,所以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学习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管理者也应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突显情况,对我院医护人员240人经常问卷调查。临床医生,80名,男24名,女56名,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36岁。文化程度:硕士10名,本科70名。临床护士160名,均为女性,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岁。文化程度:本科10名,大专60名,中专90名。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医护人员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工作和生活压力,应对能力等50个项目。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受调查者过去的情况,采用心理健康表评定在工作生活中所感受的情绪和压力。其余按总是、偶尔、从不,分别给予3、2、1分的分值,并计算出心理健康认识总分,统计其各项的百分率或构成比。

1.2.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统一指导语,无记名方式调查,发出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3份,收回率93%。

2 结果分析

240名医护人员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评价:结果显示,240名医护人员大部分有积极的表现,心情愉快者占35.5%,自我感觉良好者占54.3%,生活态度积极者占48%,有32.6%常感觉有不同程度心累,经常有焦虑症状者占31.6%,对新鲜事物兴趣下降者16.7%,最为严重者出现失眠占2.1%,其中,100%的医护人员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43%的医护人员感到压力相当大,只有27%的医护人员对压力有较好的应对能力,25%的医护人员认为自己对压力的应对能力不强。

3 压力来源

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于:①特殊行业及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要求医护人员工作认真、周到、细心。②人力配备不足,要求无条件地承担工作任务和全身心付出。③知识更新快,要求不断学习、进取,没有更多时间放松。④后勤保障系统不健全,增加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负担。⑤承受着各种人际交往的压力,如家庭,社会,医患、医护、上下级之间;⑥患者对医护人员认识不足,信任度不够,期望过高等。⑦医院管理要求严格,检查评比、考试多使人身心疲惫。

4 讨 论

心理困惑和压力的发生、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改善这些因素会对心理应激状态产生积极的作用。

4.1 利用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Freud)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之一。Freud将防御机制视为应对逃避性或攻击驱力引起的焦虑及其它负性情绪的一种方法。防御机制在应激初期使用,可减轻身心反应,从另一角度去看问题以消除内心焦虑。

4.2 爱岗敬业 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适应这份特殊职业,能减少医疗差错和纠纷,这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加强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引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标准和规范,以正常心态去面对困难,多换位思考,减少误会,减少差错和纠纷发生,用法律武器保护患者和自己。

4.3 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树立健康、乐观、豁达、大度、积极的人生观,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处理好同事、朋友、上下级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工作之余保证能让自己闲适些。要知道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是非传染病,也非外伤,几乎全是个人自己“制造”出来的[2]。这说明无论是治疗还是预防,当事人自己的责任才是最重要的。

4.4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多参加良好的娱乐活动、体育锻炼[3]、卫生保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4.5 有条件的医院创建轻松、愉快医护人员俱乐部 让医护人员有心理倾诉和交流的空间,同行之间能相互理解、支持、抚慰,郁闷和压力能及时释放,有助于尽快改善不良情绪

5 结 论

调查显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精神压力很大,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以致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服务质量,如何缓解精神压力成为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这也是值得每个医务工作者包括管理者思考的问题。笔者对临床一线24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使他们掌握心理应对方法,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促进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1.

第9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越来越重视发展全科医学。疗养院医疗工作与全科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有着很多相近之处,都是通过不同的手段,使人们达到预防治疗疾病、功能康复、保健等目的。全科医学的学习掌握对疗养医学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为疗养院的医务工作者,应在掌握疗养医学的基础上学习全科医学知识并应用于疗养员的医疗保健工作之中。通过分析我院重新组建以来近两年急重症的发生救治情况,深刻认识到疗养院医护人员的全科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培训刻不容缓。

1 养院的医疗服务对象和任务

健康保健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到加强,因而疗养服务的对象比过去的单纯的部队老干部疗养增加了很多,对于疗养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对于服务对象的了解和熟悉是掌握运用好疗养和全科医学知识的前提和要求。

1.1 疗养院医疗服务的对象。目前疗养服务对象主要是空勤人员、在职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同时利用空闲床位和疗养淡季接待地方人员进行查体开会和疗养。空勤疗养员和在职干部疗养主要是来自各军种、各军区组织的疗养团,保障对象从年轻的士官到兵团级首长,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工作环境,身体状况差异很大。离退休干部疗养主要是师以上干部,近几年老干部疗养员年龄呈高龄化趋势。地方疗养员的年龄、健康状况参差不齐。所服务的疗养员年龄跨度大,健康状况不一,疾病种类繁多,急重症情况时有发生。

1.2 疗养医学与全科医学的关联性。疗养学强调研究自然疗养因子为主的各种疗养因子作用于整个人体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人体的全面作用与影响达到预防、治疗、康复恢复体力等作用,特别强调人体各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和统一的整体[1]。与全科医学的服务层面宽,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各个方面,以

人为本的要求是一致的。

2 疗养院医护人员现状与疗养院急重症发生情况 由于军队调整编制以后我院编制的扩大,疗养院的医护人员明显不足,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从全区医疗单位范围内抽调医护人员和院校毕业学员直接分配到疗养院。新到疗养院的医护人员在没有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及在对疗养医学和全科医学知识没有很好学习掌握的情况下,便直接进入到疗养医疗工作之中,尽管能应付简单的日常疗养工作,但对于满足疗养员日益增高的疗养需求与高质量的疗养医疗保障服务工作还有很大的距离。对疗养员急重症的处理方面总有欠缺之处。

据近两年我院医疗保健对象情况统计,共发生急重症120余人次,急重症发生按顺序是急腹症、高热、心脑血管意外、过敏、滑跌伤、外伤、妇科急症等。虽然没有因观察不及时延误病情造成差错事故,但在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3 急重症处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疗养员所发生的急重症大多及时进行了处理与救治,但在急救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或问题。

3.1 对于急重症的诊断不够准确 ,有等待仪器和检查结果的现象。由于疗养员平时大多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很多老年疗养员有慢性病,涉及多个系统和专业。疗养期间疗养员活动安a排较多,发生急重症的原因较复杂,比如急腹症的正确诊断直接影响救治效果,而时间的延误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3.2对于急症的处置不够果断,有依靠科主任和上级主管领导的现象。由于疗养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一旦有急重症的发生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给一些年轻的医务人员心理上造成了依赖,再者是由于对眼下需要他处理的急重症的处理方法心中无数。

3.3 急救的过程不够沉稳,有慌乱现象,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疗养科的急救设备与药品不是很齐全,加之对抢救预案不够熟悉,抢救时的忙乱与言行会给患者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影响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信任度。

4 疗养院全科医护人员培训的几点建议

疗养院医护人员只有全面了解全科医学知识和疗养医学知识,拓宽知识内涵,增强个人素质才能完成好新形势下的疗养保障任务。

全科医生和护士应具备强烈的人文情感,出色的管理意识及执著的科学精神,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2]。

4.1 充分认识全科医学在疗养医学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不少新从事疗养医学的医护人员,认为疗养服务的疗养员多是健康、亚健康或慢性病的康复者,不重视全科专业知识及疗养学的学习。应该以医务部为龙头做指导,以科室为基础,进行教育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4.2 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专业素养。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学习教育活动是一个双向活动,应该使双边人员都得到激励才会产生“自动力”;心理学家认为激励=效价×手段×期望,因而要取得有效的教育手段,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使“自动力”得到充分发挥[3]。 疗养医护人员,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重视知识的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

4.3 从急重症的发生、处置情况入手,发展性的进行全科医学知识的学习。每一次的急重症处理后,在全科医护人员中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和教育,真正做到预防为主、治疗及时、康复显效。例如对脑血栓患者要提高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结合当月疗养员病情情况分析,从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病程发展、临床表现、治疗与康复入手,对疗养员进行饮食起居、运动方法、保健、用药注意事项等知识的健康预防教育。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使全科医学在疗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

第10篇

1.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在精神病院工作的医护人员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部分精神科护理工作者认为精神科护理就是简单的看管,不认真履行职责。护士队伍中大多数以往所受的教育往往只是如何做一个好护士,对如何实质性的满足病人的需要了解较少。有些护士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但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而忽视了患者心理变化与需要,缺少与患者的沟通,从而影响了护理的效果。

1.2病人与医护人员关系不融洽融洽的医护关系能更有效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有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缺乏自知力,容易发生紧张,情绪不稳定,甚至情绪失控。而医护人员这时对患者的关心不够,没有及时动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适当予以心理干预,导致患者与医护人员不能有效沟通,而使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融洽。护士必须尊重患者,才能得到患者的尊重,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既能得到患者的尊重,收到以礼服人的效果,又能满足患者希望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这是护患心理沟通的首要环节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安全素质教育精神科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精神症状学理论,还要了解各种症状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规律,练掌握各种症状的护理技术并具备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对新进人员及时进行岗前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培训,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同时开展医德医风,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全体护士充分认识到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已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明确了精神卫生工作者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责任。适当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医护人员应督促患者按时检查,把精神疾病的发生原因、病情发展、对身体的危害、病情的转归及其预防措施等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克服麻痹心理,求得病人及家属对观察治疗及紧急处理的配合。对于患者家庭及工作方面引起的心理状态变化,要做好耐心的劝导,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对于出现紧张、焦虑或冲动攻击暴力行为的病人,护理人员应以温和、坦诚、尊重、接纳、冷静的态度对待患者,主动与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观察、了解患者冲动的相关因素,尽早给予干涉。把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反馈,使病人明白精神疾病并不可怕,用娴熟的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消除患者的心理焦虑,给患者以安全、信任感。

2.2护理及服务人性化人性化的住院环境以及技能训练可以给病人与家属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消除对陌生环境的顾虑和悲观情绪,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减轻精神症状。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病人认可。护士服务态度满意率有了显著性提高。我们的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主导,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严、权利,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与愿望,以人为本,从细微着手,注意把握时机,通过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提高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和满意率。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工作既有综合医院护理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性,又有其独有的特殊性,表现在精神科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精神病患者。掌握好专业的护理学知识外,还要掌握对自身情商的培养,多了解患者内心,从患者利益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信任,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作者:张果单位:南阳市精神病医院

第11篇

【关键词】医院传染病;控制管理;解决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3-02

1前言

传染病作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必须给予有效的管理,为此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治疗以及护理时,避免直接、间接携带病原菌或者成为病菌的传播者。应积极采取对传染病的预防对策,进一步完善病菌的消毒与隔离管理制度,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促进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2医院传染病病感染的途径

医院传染病的感染主要是由于组织管理措施不当、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污染区与清洁区没有分开管理,同时污水以及污物设施、物品的管理疏忽也会导致传染病的感染。此外病人用过的餐具、被服等物品未经严格消毒,造成细菌的污染与传播[1]。

3医院传染病管理控制面临的问题

3.1处置室的消毒不彻底医院处置室的消毒不彻底,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导致病原体或者是生物媒介的肆虐传播,大大提高了病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医院病房内的相关消毒设备尚未完善,患者进行衣物的更换与清洗时,也增加了病菌传播的几率。

3.2对传染病的病源未进行很好的控制传染病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医院中的传染源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加上就诊的传染病以及传染病感染人数的突增;此外,各病人的流动性很大、医院的各门诊尚未分开诊断,传染病的感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增加了医院传染病感染的几率。

3.3护理人员防传染意识不强此外,医院的医疗以及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淡薄,没有认真地进行无菌操作,未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导致传染病通过各种敷料以及器械等进行传播。

4解决的对策

4.1医院的污物需分类处置医院的污物需分类处置,例如,医疗与生活垃圾应该分类处置,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污染与扩散。为此,可设置几种不同颜色的袋子对分类的垃圾进行处理,例如黑色的朔料带用于处理生活垃圾、红色袋子用于处置放射的垃圾,黄色袋子可用于处置医疗垃圾,并且要求袋子的耐用、坚韧以及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此外,用过的输液器以及注射器应分开放置;血压计以及听诊器应每日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避免使用时出现感染现象[2]。

4.2加强对医院传染病的管理监测按照相关的规定与要求,对医院传染病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测,重视对流感病例、肺炎、以及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监测。此外,病患患有麻疹、流脑以及狂犬病等情况时,应该重视加强监测工作,对于有威胁的传染病应该建立及时的预警机制,做到早识别、早发现,进而早控制、早管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扩散,有效预防医院出现传染病感染的现象,提高医院的安全管理水平。

4.3重视消毒管理工作消毒管理工作是减少医院传染病感染的有效方式,同时有利于降低医院传染病的感染几率。例如,对用于侵入人体组织的器械以及器具等医疗物品应该进行灭菌;严格根据病房以及医疗器械的消毒制度进行操作,做到认真消毒、规范操作。此外,还应制定各项消毒与规章管理机制,并且制定有效的预防传染病感染的方案及措施,有效减低医院传染病感染的风险,提高医院消毒的工作质量。

4.4处理好个人的消毒卫生工作医院传染科的医护工作者进行工作时,应努力做到严格要求,讲究卫生与重视消毒的预防工作。例如,医护人员离开病区时,应该及时更换裤子、衣服以及鞋帽等物品,并且做好洗手与消毒工作;同时医务工作者进行各项操作之前,尽量用肥皂水对双手进行冲洗,操作技术后,需对双手进行消毒[3]。

4.5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医院的护理人员应加强提高自身的责任感,提高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能力,加强自身的培训与学习。例如,可以定期开展对全院医护者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活动,医院的各科室人员也应进行学习;每年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以及进修人员给予传染病方面知识的岗前培训等。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因此进一步提高医护者的责任感十分重要。

5结束语

总之,医院做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对医院的安全管理、对医护人员与病患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效控制医院传染病的传播与感染应该需要全院人员的重视,做好各项消毒工作,保障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医院感染与护理对策.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02):68转78.

第12篇

【关键词】 门诊 医院感染 管理

2009年以来,我院在搬迁到新门诊综合大楼后,在认真做好门诊诊疗工作的同时,也加强了医院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我院门诊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合理的环境布局

门诊各诊室要求宽敞明亮,墙面、地面、天花板便于清洁、消毒。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门诊注射室、治疗室、换药室等空气消毒按10m2面积安装30W紫外线灯管一盏,每日2次空气消毒,每次60分钟,治疗室、换药室等用臭氧消毒机每日照射1次,每次2小时,操作台面、地面每日用1∶80的84消毒液擦拭。

2 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

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就是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操作常规和无菌操作技术。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不正确和非规范行为均可埋下医院感染的隐患,亦可成为医院感染的魁首。为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科室加强了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进行“三基”训练,统一标准,集中考核,使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各项技术操作正规化、标准化。近年来,无一例因不规范医疗行为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3 加强对一次性无菌注射用品的管理

一次性无菌用品由医院统一从正规厂家购入,由院感染科抽样合格后,由消毒供应室根据需要发放登记。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破裂和字迹模糊者均不可使用。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按要求毁形,放在污物间固定的回收袋内,针头等锐器放在锐器盒内。医用垃圾、生活垃圾按规定分类分开袋装,放在污物间固定的地方,由院感染科指定专人送往指定地点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操作前均应认真洗手、戴好口罩,环境整洁,科室操作台面清洁干燥,控制人员走动,减少空气悬浮颗粒。检查床、操作台每日用1∶80的84消毒液擦拭。室内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专柜存放,标记清楚,不过期、不失效,定人、定时检查,并按消毒日期先后进行使用。抽出的药液、开启的无菌液体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不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24小时不使用。酒精、碘酒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

5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全员意识

定期组织科内人员学习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全员教育,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知识小讲座,有计划、有侧重内容的教育,特别是对新上岗、进修、实习人员采取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方可进入门诊注射室。在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在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从忽视变为自觉遵守,既加强了自身的防护,也保护了患者的利益。

6 加强门诊卫生员培训

门诊卫生员负责门诊环境卫生和一些消毒灭菌工作,但他们大都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在操作上不能完全符合要求,极易引起自身感染及交叉感染,因而也是医院感染发生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加强了门诊卫生员的培训,讲授有关医学知识和消毒隔离技术,工作中严格管理,检查和督促他们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力求避免因卫生员而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

7 加强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