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制度

时间:2022-08-29 22:4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籍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籍管理制度

第1篇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环节。优化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可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现状及其他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达到稳定教学秩序及规范学生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

智慧校园;信息化;学籍管理

0引言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从入学时的资格、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毕业资格等所有过程的一种立体的、动态的管理[1]。学生只要按规定取得了高校学籍,就可以获得该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可以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按学校规定修满学分后获得学历证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生注册、复学、休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管理,还包括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考试成绩管理、学业预警、毕业资格审核等程序。智慧校园理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议题,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感知的接口[2]。

1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籍管理系统不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手工操作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学籍管理的要求。为了满足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来代替,然而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层次与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功能极不完善,有的系统从不同的模块出来的数据不一致,比如,学生登录查分系统查出来的成绩是及格的,而学籍管理人员从成绩管理模块查出来的成绩与学生看到的分数不同,需要从多个模块去复核,导致学籍管理系统并没真正实现系统化的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减弱了一个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利益也会造成危害,导致部分学生因系统中信息出错而推迟毕业。

1.2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了解渠道不畅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制订了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是存在不够完善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总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想到去补订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有些高职院校虽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但却不按制度办事,执行的力度差,导致好的制度并不能落到实处。另外,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渠道不畅通,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情况调查表所调查的150个学生可以看出,只有8%的学生对学籍管理非常了解,45%的学生比较了解,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只知道一点或完全不了解。

1.3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稳定性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为10%,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为74%,硕士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为16%,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处于本科水平。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及技能水平没太多要求,且思想上不重视,也没有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外出考察、培训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及水平很难有一个新的突破。学籍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细致具体、烦琐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处理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籍管理人员因承受不起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待遇不高,所以学籍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更换频繁,增加了重复工作的比例,严重影响学籍管理质量的提升[3]。

1.4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技术运用没有步入正轨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籍管理人员是计算机专业的所占比例为9%,计算机相关专业所占的比例为14%,非计算机专业所占的比例为7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刚刚采用智慧校园信息化技术进行学籍管理,初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业务流程不熟悉,管理平台的功能不能运用自如,所以不能充分发挥高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应有的作用[4],而且高职院校各学籍管理成员对于现代化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些都会严重阻碍整体现代化管理进程的推动进度,还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受传统方法的影响,也受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限制,一定时期内很难从传统的管理方法中走出来,再加上不同高职院校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全一样,即使大家有一起交流的机会,交流起来也会很困难。

2高职院校的新发展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工作,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急剧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2012年招生人数为4588人,2013年招生人数为5548人,2014年招生人数为5325人,2015年招生人数为6778人,近四年招生人数增加了32.26%,并且报到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计有1321所高职院校具有招生资格,而且在校生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构成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统计表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还在不断增长,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学生数量的扩大,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多,学籍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2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发展成围绕高职教育这个中心,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高职院校除了强调公共课,更为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把这些方面的能力量化并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学生必须修完的学分。在转变人才培养制度的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践水平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使得以往一直重视理论课程考核的评测系统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对学籍管理的综合水平及工作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2.3学籍管理工作需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向个性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需求

在当今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观念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想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专业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生的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矛盾相对突出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对专业的选择权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转专业规定》具有以下情形者,不能申请转专业: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免试入学的学生;休学、保留学籍等学籍状况不正常的;在校期间已有一次转专业经历的;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各院系转专业学生统计图也可以看出,由于受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后实现转专业愿望的学生数是很少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他们个性化及多元化的发展[5]。

2.4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融入其中

我国高职院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也加大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较多的缺陷,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整体目标不明确,影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筹兼顾,各职能机构与各院系在信息化建设上自立门户,教务处、图书馆、科技处、财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院系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因为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不同,数据标准也不一样,导致在各高职院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还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大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去,以致极大地制约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新的方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建议。

3.1充分掌握并利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功能

为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早在200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与IBM公司共同研讨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2014年6月4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IBM公司合作,正式启动了智慧校园顶层设计项目;2015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IT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建成支撑智慧校园IT基础架构体系。现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建或已组建的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覆盖有特色的教书育人制度、便捷的办公制度、实用的科研制度及时尚的娱乐制度,而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平安和谐型、服务便捷型、绿色节能型、科学决策型”的大学校园。目前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在结构上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只是局部的点的应用。所以在不影响学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怎样把云计算、互联网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当中,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3.2制定适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

每个高职院校必须参照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自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部门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同时,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对原来的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大胆创新,把社会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

3.3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各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籍管理人员技能,定期进行培训,让学籍管理人员了解并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将这些信息准确快速地传达给学生。除此,还需提高计算机信息软件的实操能力、分析及统计能力。各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到知名高职院校考察、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技能。还需给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帮助学籍管理人员提升素质及技能[5]。对于工作突出的人员,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奖励,还要从职业生涯的发展上提供通道,在职称晋升上提供机会,切实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及创造性。各高职院校要配备充足的学籍管理人员,强化信息管理手段,优化年龄结构,打造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籍管理队伍,使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健康快速地发展。

3.4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

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各高职院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程度和起点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很大程度提高学籍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从传统的管理制度中走出来。而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做好高职院校上下包括老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技术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步调一致,不然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仍然很难全面提高效率。

4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保证各系统之间能够无缝对接,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减少了学籍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数据录入的人为误差,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智慧校园信息化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长期而又与时俱进的任务。

作者:李元爱 袁华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职业教育,2011(2):165-166.

[2]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61-65.

[3]张素英.高校学籍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1(9):197-200.

第2篇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区全日制公办、民办中小学。

第二条(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

第一款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新生(小学一年级、初中六年级)入学的依据依次为:

1、按户籍就近免试入学

学生户籍与其监护人(一般为父母)或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按户籍地址就近安排。

2、按住址就近免试入学

户籍地址与住址分离的本市户籍学生,需待区域内按户籍入学新生安排后,视各校招生情况,再按房产证(产权人是学生本人或其父母)地址,由区教育考试中心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3、其他特殊情况的入学

市政动迁户子女、移民子女、转业干部子女、市政府协作办审批的大型企业职工子女、父母双方中有一方为本地常住户口而学生为外省市户籍的,由区教育考试中心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本市蓝印户口(学生本人)或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根据蓝印户口或居住证注明的地址,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就近统筹安排入学。

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参照沪教委基[2009]20号文件执行。

港、澳、台、外籍人员子女,由区教育考试中心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每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由教育局普教科根据市教委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制订,入学依据若有调整,以当年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规定的为准。

少体校、特殊学校的招生工作与其他中小学同步。

第二款由教育局普教科制定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事业规划和入学工作的政策和文件,根据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分布和生源情况,对学区进行统一规划或适当调整,并于招生工作开展之前向社会公示有关政策、文件和学区安排。

第三款学校根据区教育局的招生文件要求,进行新生报名、注册、分班,并将新生信息报送区教育考试中心,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导入学籍管理系统后生存学生学籍号。

第四款本市户籍、在本区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特殊原因需免学、缓学的,其监护人应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中小学生免学、缓学申请表》,学校于八月底前报送区教育考试中心,由考试中心汇总后报教育局普教科核准备案。

第五款按照《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学校会同街道办事处或者村民委员会进行调查,给予批评教育,并将未按规定就学的学生情况报送区教育局或镇人民政府;区教育局或镇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由区教育局或镇人民政府提请其所在组织给予行政处分,促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

第三条(关于班级学额)

本区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班级学额,根据市教委有关规定执行(高中年级班级学额不得超过48人,初中、小学年级班级学额一般控制在40人以内)。

本区中小学应按区教育局规定的招生计划,招生班级数进行招生,原则上不得突破学校办学规模。

第四条(关于转学的适用对象)

第一款义务教育阶段

(一)本区学校间转学

1、学生提出转学申请,学校原则上须予解决的对象:

(1)学生户籍随其监护人(一般为父母)或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迁入转入学校学区的。

(2)市政动迁、移民安置、部队转业落户转入学校学区的。

2、学生提出转学申请,学校在班额许可条件下须予解决的对象:

(1)本市户籍、因学生父母在转入学校学区购买住房并取得房产证(不含购房合同)而住址变迁的。

(2)市政府协作办审批的大型企业职工子女或父母双方中有一方为学区内常住户口而学生为外省市户口的。

(3)持蓝印户口者(本人)或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其居住证地址在转入学校学区的。

如对口学校因班额原因无法接收的,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协调统筹解决。

3、个别确有其他特殊困难的学生,提出转学申请的,学校在接收完上述两类学生后,班额仍许可的前提下,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二)跨区县(省市)学生转学

学生全家迁居(本市迁往外省市,或由外省市迁回本市;本区迁往外区县,或由外区县迁回本区),需跨区县(省市)转学的。

第二款普通高中阶段

1、本区户籍,在外省市就读高中,申请回本区就读的。

2、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子女,在外省市就读高中,申请到本区高中学校借读的。

第五条(关于转学的申请手续)

第一款凡属义务教育阶段本区学校间转学1类的两种学生,由学生或家长到原就读学校开具转学联系单,经转出、转入学校验证转学条件并盖章后,方可办理转学手续。学区对应学校原则上应无条件接受此类学生转学。

第二款凡属义务教育阶段本区学校间转学2类的三种学生,由学生或家长到原就读学校提出转学申请,双方学校验证,接收学校在班额许可条件下办理转学手续。

如学区对口学校因班额原因无法接收的,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协调统筹解决。涉及的学校应服从区教育考试中心的安排。

第三款凡属义务教育阶段本区学校间转学3类的学生,原则上应严格控制。双方学校同意盖章,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转学手续。

第四款凡属义务教育阶段跨区县(省市)转学的学生,从本区中小学转出的学生,经接收学校同意盖章方可办理转出手续,转出学校在未收到转入学校接收函,学校不得擅自取消学生的学籍。

第五款凡属普通高中阶段转学的学生,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材料,并推荐安排学生到校进行测试,对符合转学条件学生方可办理转学手续。

有特殊困难需从外区县转入本区(或本区转入外区县)高中学校的,由教育局领导核准同意后,按要求到区教育考试中心办理(本市范围内高中学生一般不转学)。

第六条(关于转学的申请时限)

暑假期间统一在八月底前一周内办理,寒假期间统一在开学前3天内办理。最迟不得超过开学第一周。

因市政动迁、移民安置、部队转业等特殊情况(须提供相关证明),经区教育考试中心确认,方可办理学期中途转学。

第七条(关于转学所需的材料)

初中、小学学生转学须提供:转学证明、学生成长记录册、体质健康卡、预防接种卡、体育合格登记表、学籍卡复印件(原件留存)等;高中学生转学须提供:高中录取材料(高中录取通知书、中考分数、录取学校资质证明)、转学证明、学生评价手册、高中军训证明、初中毕业生材料、高中阶段学籍卡(本市高中学生还需提供社保学籍卡)。

外省市高中学生转入本区高中的,在高中录取通知书、中考分数、录取学校资质等相关材料上需加盖原就读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专用章,并提供高中学籍证明以及学校资质证明。

第八条(转学过程中的几条规定)

第一款本区各中小学发生学生增减、变动情况(包括转学)均须在规定时间到区教育考试中心统一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款办理各类转学手续都必须严格按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进行,转出学校不得同时开出转学联系单及转学证明。

第三款凡符合规定,由外省市转入本区高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除外)的学生,必须向户籍所在区县或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区教育考试中心根据其居住地及学业水平情况,推荐安排到相应高中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决定是否允许转学。未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学校不得擅自安排就读。

第四款本市范围内高中学生一般不转学。

第五款学生受处分期间一般不予转学。

第六款高中起始年级第一学期和毕业年级第二学期不予转学,学期中途不予转学。

第七款转学过程办理中,双方学校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第八款对本市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转学学生,转入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书面测试,不得擅自安排学生留级。

第九款外省市转入的学生,学校可按其实际文化程度编入相应年级就读。

第十款转入学校不得擅自接收无转学手续及相关材料的学生。

第十一款在区少体校、启德学校就读学生的学籍保留在原学籍所在学校,由于特殊原因不适宜继续在少体校参加训练的,由家长向双方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原就读学校或学生户口地所在学校应予接收。少体校、启德学校中途不招收学生,此类学生日常管理均由两校负责(包括学业考试、毕业考试、综合测评等工作)。少体校、启德学校每学期上报区教育考试中心招生情况后,方可办理相关的借读手续。

第九条(关于学生借读)

第一款借读的适用对象

学校应优先解决的借读对象是:本市蓝印户口;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适龄子女;外省市户籍持学区内房屋产权证人员的子女;港、澳、台、华侨子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

在班额许可的条件下,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应逐步扩大招收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应优先满足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童的入学需求。

第二款借读的申请手续

符合借读条件的学生,由学生或家长持申请材料到借读学校提出借读申请,填写《非本市户籍学生借读申请表》,学校在班额许可情况下同意盖章后,由学校统一于每学期开学初一周内到区教育考试中心集体办理借读手续。

办理过一次借读手续的,在同一学段内持续有效。小学毕业后要求继续借读初中的,须重新办理借读手续,申请手续同上。

第三款借读生回原籍就读办理手续

借读生需回原籍就读的,须向借读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同意盖章后报区教育考试中心办理相应手续。没有办理过回原籍就读手续的,借读学校不得为其提供学籍证明、成绩证明等任何材料。

第十条(关于学业评价)

学生评价结果的表达:小学阶段全部采用“等第制”、初中阶段提倡使用“等第制”、高中阶段采用“等第制”和“百分制”相结合的方式表达。

采用“等第制”表达时,一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应的“百分制”分数为“80分以上”、“60—79分”、“59分以下”;中学艺术学科的“等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第十一条(关于学生留级)

凡符合留级条件(参照《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由学生家长提出申请,学校核准同意并加盖公章,每年6月底前3天报区教育考试中心办理留级手续。

小学一、二年级和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年级不设留级。

学校要掌握标准,严格控制留级学生比例,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

第十二条(关于学生跳级)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突出,学业成绩优异,已提前达到更高年级学力程度,由学生和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全面考核同意后上报,由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受理审核批准备案后,可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

跨学段跳级的学生须参加毕业考试和高一学段的统一招生考试,并达到相应的标准。

第十三条(关于学生免修)

学生学业成绩优秀,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某一学科已达到更高年级的学力程度,由学生和家长提出单科免修申请,经班主任、任科老师和教导处审核,报校长批准,允许单科免修。

第十四条(关于证书颁发)

各学段毕业生名单由区教育考试中心确认后,按市教委要求统一颁发毕业证书。

第十五条(关于学生休学复学)

第一款学生休学

学生符合休学条件的,由学生和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因伤病休学的,需提供区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经学校同意,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批准备案。

每次申请休学的期限一般为一年。

第二款学生复学

学生休学期满复学或提前复学的,由其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因伤病休学的,需提供区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经学校同意,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批准备案后,即可复学。学生休学期满复学,或经核准提前复学的,学校应将其编入原读年级学习;凡休学满半年以上,学生家长有要求的,可根据其实际学业程度,编入相应年级学习。

第三款休学延期

学生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须在休学期满前半个月由其监护人向学校申请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经学校同意,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批准备案后,可继续休学。

第十六条(关于学生退学)

学生符合退学条件的,由学生和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大龄学生退学由监护人凭户口簿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批准备案。退学学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

高中学生在一学期内连续旷课超过八周或累计旷课十周以上,经学校与家长多次联系帮助教育无效者;或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家长联系仍未复学或不按期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的,由教育局普教科委托区教育考试中心批准备案后,可按自动退学处理,由学校发给学历证明,证明上注明“自动退学”字样。

第十七条(关于学生处分)

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须经校务会议或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处分,除上述手续外,须经教育局普教科委托由区教育考试中心审核批准备案。

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一学期后,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一学年后,确有悔改表现,可撤销其处分。撤销处分的权限和决定处分的权限相同。

第十八条(关于学籍管理责任部门)

本区学籍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是教育局普教科,负责本区学籍管理办法的制订、修改和解释,并指导、协调和处理相关事务。

第3篇

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江苏省境内所有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机构和主管单位。

第三条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籍在其户籍所在县(市、区,以下简称“区县”),其入学、转学、借读、休学、毕业等有关学籍手续须按本规定办理。

二、新生入学

第四条小学和初中均实行秋季招生、入学。全省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第五条全省接受义务教育的起始年龄为六周岁。小学不得招收不足年龄的儿童入学。

残疾儿童入学年龄可以适当放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起始年龄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第六条小学、初中新生实行免试入学,公办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新生分班要均衡,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快慢班、实验班等。

第七条农村公办小学新生入学。由乡(镇)政府或委托中心小学,根据当地适龄儿童名单,在新学年开始前十五天,向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下简称“监护人”)发《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样式见附件一,以下简称“入学通知书”),监护人持入学通知书按通知时间带适龄子女到指定学校报到。

第八条城市公办小学新生入学。适龄儿童监护人根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学校施教范围,在学校公布的报名时间内到学校报名,报名时需出具监护人及适龄子女在本施教区的户籍、居住情况(房产证)等有关证明。

适龄儿童与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常住地址(房产证)不符的,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就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适龄儿童随法定监护人的户籍与常住地址就读:⒈监护人中有现役军人(含武警);⒉监护人中有公派出国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⒊单亲、离异、户口两地家庭、孤儿等。

政府或委托学校在新学年开始十五天前向监护人发入学通知书,监护人带子女持入学通知书按通知时间到指定学校报到。

第九条公办初中新生入学。在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每年七月,在乡(镇)政府分管领导的主持下(教育主管部门派员参加),将全乡(镇)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名册(样式见附件二)、毕业生的电子档案交乡(镇)中心初中,并填写交接表。交接表(样式见附件三)一式四份,中心小学、中心初中、乡(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各存一份。中心初中根据接收的学生名册在七月底前给所有新生发放入学通知书(可参照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学生持入学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学校报到。

在城市,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七月底前,将本辖区范围内小学毕业生,根据户籍和住房分布情况按初中的施教区分配给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根据接收的新生名册发放入学通知书。学生持入学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学校报到。第十条民办学校(含公办民营学校,下同)招收小学、初中新生,纳入当地就近入学招生计划的按照上述办法与公办学校统一进行;未纳入就近入学招生计划的,由学校按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的招生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地域范围招生,新生名单(参见附件二)报驻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向新生发放入学通知书。

民办学校招收新生的时间,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公办学校招生统筹安排。中途招收学生按转学办理。

第十一条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后,学校要使用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软件建立学生档案。

城市小学向初中提供毕业生电子档案的具体方式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新生无故不按时报到的,作为辍学处理。

第十二条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后需编制全省统一规定的学籍号。学籍号即为学生身份证号码。因故没有身份证号码的学生,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本地学生身份证编码方式编给学籍号,第18位用字母“b”(参见附件四)。

转学、借读等学籍变动均不改变学籍号。

适龄儿童、少年,因故未及时上学或在外地上学的,户籍所在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确应属本地学籍的,应安排学校就读或准予参加毕业和升学考试。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按规定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家长向暂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凭相关手续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学校就读,给予学籍,省内生源要通知学生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民办学校跨区县录取小学、初中新生的,由学校在新学年9月15日前向学生户籍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发出来源于该区县的学生名单(参见附件二)。学生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名单即予备案。

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依法更改姓名的,原名作为曾用名予以保留。

三、转学

第十三条学生全家户籍及家庭住址跨省、市、区县迁移或在本区县内跨乡(镇)迁移,可准予在公办学校之间转学。

转学手续:监护人持户籍迁移证明(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到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和转入学校办理同意接收证明(跨省转学除外);向转出学校提出书面转学申请,同时需附转入地同意接收证明(样式见附件五)、户籍迁移证明及复印件。学校审核、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转学证明(样式见附件六),并拷贝学生电子档案交学生带到转入学校。转学申请和附件与转学证明存根一并存档;学生持转学证明到转入学校办理转入手续。办理转出转入手续均需出示户籍迁移证明(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原件。

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第十四条民办学校的学生,不得转学至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中途转入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的,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统筹安排,并由学校提供同意转入证明。

第十五条转入学校办理转入手续须接收转学证明和学生电子档案。跨省转学的要及时发送和收取学生纸质《学生登记表》。转入我省的,学校要及时将学生信息输入计算机。

第十六条转学一律不得进行入学考试。休学期间转学的学生,休学期满转入学校方可准予复学。

四、借读

第十七条学生监护人因公出国工作一年以上、从事野外或流动性工作、长期支援边疆、现役军人(含武警),其子女因投靠亲属可到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借读,借读费按省颁规定收取。

学生因个人或家庭原因,拟到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借读的,须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同意,借读费用按借读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标准收取。

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借读手续为:由学生监护人向在读学校提出书面借读申请,出具有关证明材料,提供接收学校同意借读的证明(样式见附件五)。学校审核、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借读证明(样式见附件七)。监护人提交的有关材料应与借读证明存根一并保存备查。

第十九条借读学生的学籍保留在原校。学籍所在地学校要将借读学生的电子档案拷贝给学生带到借读学校;学生返回学籍所在地学校时,借读学校要将借读学生的电子档案拷贝给学生带到原校。

学生在借读期间的有关成绩、评定、奖惩等,由借读学校记入学生电子档案。借读学校在借读学生离校时要留存学生电子档案。

外省到我省借读的学生,学校应为其建立电子档案,学生离校时打印纸质《学生登记表》(样式见附件八)封好后让其自带回原籍,电子档案留存。

第二十条借读应在学期初、末办理。借读一律不得变更年级。

五、休学和复学

第二十一条学生因伤病和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连续缺课累计超过210个学时仍不能上学的,由监护人提出书面休学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学校审核后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因伤病提出休学的,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并出具证明及相关材料。学生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提出休学的,需出具公安或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的证明。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休学证明(样式见附件九)。学生休学情况要记入学生电子档案,医院等出具的有关证明作为休学证明存根的附件保存备查。

第二十二条学生中途到国外、境外就读的应办理休学手续。由监护人提出书面出国(出境)休学申请,出具出国护照、签证等有关证明,经学校审核、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休学证明。出国、出境所需的学业成绩、就读年级等证明,学校应如实开出。

第二十三条从收到休学申请之日起,在十个工作日内,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须给学生监护人能否休学的明确答复。

休学期,因伤病和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休学的自缺课开始计算;出国的自批准之日计算。休学期限为一年,不得提前或推迟复学,也不得中途到其他学校上学。

第二十四条休学期满,学生或监护人持休学证明到学校办理复学手续。因伤病和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休学的,复学时可根据学生本人要求回原级就读,也可到下一级就读。出国、出境就读的,复学须回原级。

因伤病或学生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在休学期满不能复学的,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提交相关材料,学校报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续办休学手续。出国、出境休学期满后不能复学的,学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注销其学籍。

六、成绩考核

第二十五条小学语文、数学两科只进行期末一次考试,其它学科不得考试。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第制。初中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或考查科目为国家或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科。

考试或考查成绩采用等第记分。记分等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阅卷时采用百分制的,需转换为等第通知学生,考试或考查成绩要记入学生电子档案。不得公布考试名次。

第二十六条学生学期成绩按平时学习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综合评定;学年成绩评定以第二学期为主。

第二十七条期末、毕业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补考。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级。

第二十八条小学、初中学生操行评语,由班主任依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进行评定。

第二十九条学生体育成绩按照国家颁发的体育合格标准评定,未达到标准的为不合格。学校要按有关规定在学生电子档案中记录学生健康情况。

第三十条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考查情况填写《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学生成绩报告单),向监护人报告。

第三十一条小学毕业考试,在城市(含县城)由学校命题、制卷、组织考试;在农村,由乡(镇)中心小学命题、制卷和组织考试。学校可以委托有关教育机构帮助命题和制卷;初中毕业考试,由市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命题、制卷和组织考试。初中毕业考试可以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结合进行。小学、初中毕业考试成绩须记入学生电子档案,没有参加毕业考试的作为辍学论处。

第三十二条为保证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不留级制度。

七、跳级、毕业、升学

第三十三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批准可以跳级。跳过年级视为受完相应年限的义务教育。学生跳级由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进行学籍变动,并上传教育主管部门。

第三十四条小学毕业班的所有学生,不论是否达到毕业程度均升入初中。

跨市、区县借读的小学、初中毕业生,一般都应回学籍所在地参加毕业考试、领取文凭、安排升学。经借读地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升学借读的,可在借读学校参加毕业考试、领取文凭并升学。

第三十五条民办学校小学毕业生,可以升入户籍所在地学区公办初中,也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或非户籍所在地的民办学校初中就读,不能升入非户籍所在地学区的公办初中。

民办学校小学毕业生要升入公办初中的,需向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进入初中。跨区县就读民办学校的小学毕业生,要先将学籍转移到户籍所在地的教育主管部门。

民办学校初中毕业生除直升本校高中的外,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升学考试,手续与小学毕业生相同。提交申请和办理学籍转移手续应在毕业学年的四月底前完成(学生可在民办学校读到毕业)。

第三十六条学生修业期满,毕业成绩达到标准,操行在及格以上,体育合格者准予毕业,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学校发给全省统一样式的毕业证书(样式见附件十)。

第三十七条学生毕业成绩有不及格者,准予补考。补考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毕业,只发给全省统一样式的小学修业证书(样式见附件十一)或初中的义务教育证书(样式见附件十二):语文、数学、外语有一门不及格者;其他学科有两门不及格者;操行不及格者;体育不合格者。

八、奖励和处分

第三十八条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应予以奖励。凡受到校级以上奖励的,应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学校应根据规定,民主、公开、公正地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第三十九条学生严重违反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管理和治安管理等有关规定的,应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记过以上处分须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因违法犯罪经人民法院判决需服刑、劳动教养的学生,服刑、教养期满超过十六周岁的,由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取消学籍。

第四十条学生在受处分一年内,进步显著,确实改正了错误,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批准,可以撤销处分。处分一旦撤销应在学生电子档案上加撤销记录。

第四十一条学生留校察看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在留校察看期内仍无改正表现的初中学生,经监护人同意可送工读学校托管。

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学生,可按规定送工读学校。

到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学籍留在原校,参照借读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十二条累计已经学满九年义务教育年限并年满十六周岁的,其本人及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不在继续上学的,学校审核,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取消学籍。

第四十三条学生受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处理期满,年龄在十六周岁以下者,可持批准处理单位有关证明,向原校提出书面申请回原级就读,原校应予接收。

九、管理权限

第四十四条全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由地方政府所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检查、处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和从事学籍管理电子化工作。学校专门负责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学生的电子档案并妥善保存,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信息要按所授权限进行管理。

第四十五条全省学籍管理的有关表、证,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全省统一样式制作。

第四十六条学生死亡、因故丧失学习能力的,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需附有关证明材料),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注销其学籍,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注明。

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所出具的纸质学籍手续材料必须按规定加盖学校或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公章方才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转学、休学、借读的学生涂改或重新制作学生学籍的有关信息和材料。

第四十七条任何学校均不得接收没有入学、转学、借读等手续的学生。

第四十八条学生或监护人不按本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一经发现由有关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立即作纠正处置,由此引起的后果由监护人负责。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有违反本规定行为,要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教育帮助,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第四十七条规定的,要对学校法人代表和相关责任人做出行政处分。

民办学校接收没有入学、转学、借读手续学生的,视做管理混乱,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40-02

一、高中学籍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学籍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制定规章、制度,并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跳)级、转学、复学、退学、奖励与处分、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进行的管理。总的来看,高中学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三个实施环节,即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全过程间的新生入学审查关、学习过程的考核关和毕业资格的审查关。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审核新生入学资格和取得学籍的管理;2、学期注册管理;3、课程考核和成绩管理;4、学籍异动管理;5、毕业资格的审查和证书的管理;6、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本校学籍基本情况等一系列统计报表、名册、数据。高中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庞杂且涉及面广,具有任务繁重、事务繁琐、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阶段性工作明显等特点。

二、高中学籍管理的重要性

学籍管理工作是各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的建设。

高中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制约作用,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也不同,学生对自己和学校的想法也千差万别,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殊途同归的效果。

学籍管理制度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规定,指导学生不断进取,达到教育目的。 学籍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是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一把尺子,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学籍管理制度能够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中学籍管理制度还可以用来规范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从而不断推进学校管理秩序和教学环境的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籍管理制度各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充分发挥该项制度的作用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巨大的作用,并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当前高中学籍管理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高中学籍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高中管理已经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首先表现在我国的管理体系已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改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的高中学籍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还是体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籍管理的控制上。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基本上还是要求学校严格按规定执行,各学校能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其次就是在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中人文关怀理念较弱

学校管理不重视学生需要的满足,强调对学生的控制。这是目前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学籍管理规定中,强调要学生严格遵守,为了保证管理者的自由。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往往不是靠发挥管理者的潜能,而是靠规则的强制性,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对学生的控制,而不是服务。 这是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相违背的。

2、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部门比较多的岗位,涉及的因素也很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不深,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按管理规定的要求,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序也有待规范。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还需要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的宣传,保证制度的透明度。

3、学籍管理方式比较滞后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已引用了现代化手段,推行无纸化办公,但仍然存在半手工的操作方式,效率低,重复劳动多,工作量大,准确性和精确性不高,使得学生学籍资料的成绩管理、各类数据分析、整理上难免有疏漏与错误,满足不了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手段,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果和作用。

4、学校管理特色不明显

高中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质量较高的选修课。但在集权制的管理模式下,教师只是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是在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根本没有自己学习的自由与机会, 学生的地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分科课程体现了对知识的高度分化的适应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之,目前的这种课程建设情况让学分制的实行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学生很难实现自由选课,也不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造成了很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管理特色。

四、解决高中学籍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高中学籍管理的特点及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高中学籍管理应把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模式和提高操作技能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1、学校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增强服务学生意识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我们关心每一个人,它对我们今天的高中学籍管理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从教学还是管理上,都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步成长过程。 要求每个人要承担起自己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在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中,所有的管理工作都要为一切学生的发展服务。要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帮助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力。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管理活动的主体,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大胆意见要给予鼓励,要做好学籍管理人员的角色转换,加快观念变革,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规范执行程序入手,树立法治意识。

2、日常工作中注重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

学籍管理政策性较强,且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在管理中稍有不甚,就有可能对学生利益造成伤害,在学籍处理过程中,学籍管理人员也很容易与学生产生矛盾,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作为一名学籍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要加强学籍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要将相关政策法规在学生中大力宣传,让学生及时了解以避免发生失误。

3、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

掌握一门数据库编程语言,更可使自己的工作事半功倍。计算机已成为办公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不言而喻。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工作中不只是用计算机打个表格或会操作一个应用软件变可以了,通常学籍管理人员要统计一些相关数据,而一个通用的应用软件也不能完全解决各个学校的所有具体问题,这时如果管理人员掌握一门数据库编程语言,将繁复的工作用计算机程序来处理,则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创新学籍管理模式,推广规范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是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随着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学生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学分制也为学生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种制度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高中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也将成为高中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亮点。

5、与兄弟学校学籍管理者相互沟通学习

在日常工作中与兄弟学校学籍管理人员多交流沟通,扬所长,补所短,使自己的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也是提高学籍管理成效行之有效的简单办法。

参考文献:

[1] 沈培华,王映雪.教育管理现代化与信息系统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2] 王承玮.浅谈学籍管理中的若干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3(8): 41 —42.

第5篇

(一)学校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成人高校对学籍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普遍出现了重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轻学生的学籍管理的现象。有部分成人高校对在校生的学籍资料收集、整理不重视,对毕业生的学籍档案归档不及时,从而导致学籍管理不完备、不规范等现象。

(二)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各成人高校根据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制定出本校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定,但是在内容、形式上与普通高等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基本大同小异,并没有结合成人教育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及保证制度实施的办法和措施。有的学校虽然制度完善,但执行不严,漏洞很多,学籍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

(三)学生档案资料不完整

成人教育学生学籍档案资料残缺不齐是成人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够。不能按照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建立、收集、整理学生档案材料;现已建立的部分学籍档案材料杂、乱、差,缺乏科学分类、统一的管理;档案材料收集过程中出现了遗漏、遗失的情况。二是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学生提供给学校的个人信息资料不完整、不准确;常有随意改动,不能及时向学校教学部门提供更改了的信息,缺乏严肃性;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个人信息在学籍档案中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学籍档案不完整,缺乏真实性,严重影响了学籍电子注册的顺利实施。

(四)学籍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这都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多数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现代化知识和管理知识欠缺,工作中存在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现象。这对加强学籍管理,提高成人高校教学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影响较大。

(五)学籍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仍然有许多成人高校在学籍管理中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除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完全采用计算机管理外,学籍管理的常规工作,如学籍记载、成绩填写、数据统计、毕业生登记等工作绝大多数依旧采用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准确性难以保证。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改进成人高校学籍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

由于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责任大、业务繁琐而严肃的工作。大多数管理人员工作三到四年后,都不愿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籍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这项工作,配备一支思想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精通业务的专职管理人员队伍,同时要保持管理队伍相对稳定,注重加强其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籍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建立健全适合成人高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适合成人高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实现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依据。在执行国家教育部及市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制度的基础上,以明确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为前提,制定和完善适合成人高校实际发展的学籍管理制度,做到学籍管理有章可循,既体现管理具有高度的政策性,又体现管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地修订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在制定、修订学籍管理规定中,要考虑到成人高校学生在职、分散、业务忙、工学矛盾大等特点,学籍管理规定要相对灵活些;要结合实际逐步推行弹性学分制,让学习时间充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

(三)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

以学籍管理条例为依据,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是实现成人高校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保证。如建立新生信息档案、学籍卡档案、学籍异动档案、班级档案、毕业生名册档案等。同时以教学班为单位,建立学生的通讯录,详细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从而方便学员管理。要注重学籍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切实保证学籍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真实性,为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学籍管理质量和效率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学籍管理一般是指依据教育部学籍管理文件对新生学籍注册、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全过程,核心内容包括取得学籍和注册管理、课程考核和学业成绩管理、纪律与考勤、学籍异动管理和学历与学位证书管理等环节。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高效性是教学工作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高校学籍管理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风建设。

面对近年来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状,高等学校在办学形式、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学籍管理作为重要的高等教育管理内容之一,却未能适应这种新变化,在学籍管理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极个别学生信息篡改、学生状告母校等案例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一、目前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现行高校学籍管理理念滞后,不够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现行高校学籍管理的长期实践中,学籍管理人员普遍奉行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在管理制度方面提倡控制和管理,极其不重视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极其不重视对学生的适当权益的维护。一味地把学生认为是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完全不以一个服务者的姿态为学生考虑问题,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不重视,这样的结果导致维护权益在学籍管理过程中显得形式化、表面化。

(二)大多数高校学籍管理知识宣传不到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跟它的功能不匹配

由于认识和宣传的原因,大多数高校领导和学籍管理人员一般没把学籍管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对待,普遍理念是学籍管理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的事务工作,在这种理念下的后果就是高校普遍缺乏学籍管理研究的大环境,高校学籍管理的创新几乎无从谈起。部分高校对于学籍管理的岗位和人员也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或不能保证基本稳定。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专有事情,对教学帮不大,很少去深入了解学籍管理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学籍管理中充当被动者的位置,他们对学籍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非常有限,对学生享有的申诉处理等权利缺乏了解。

(三)在高校教学改革新形势下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亟待提高

近年来,逐年剧增的高校在籍学生人数、不同专业灵活多变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弹性制学分制的推行与实施,这些新形势都对高校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由于专业发展的细分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籍管理的海量信息量迫使传统的学籍管理已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证全面、详细且系统的学籍数据管理要求,必须配以健全高效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也就是说现有的高校学籍信息化建设能力明显不足。

(四)学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要求

高校学籍管理的一部分功能是指处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另一部分功能是指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教育。但是,当前各高校把狠抓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放在增强学校硬件实力,以及提高教学科研队伍素质上,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还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绝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或学习,他们埋头于日常事务,沿袭传统的固有管理模式,很少对学籍管理开展深层次的探索,现实情况是学籍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知识层次和高等教育理念观念等还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要求。

二、在新问题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籍管理的对策分析

近几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高等学校学生获得学籍及毕业证书政策告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关于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和《湖北省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一线学籍管理工作者加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笔者据此做了以下几点对策分析。

(一)突出学籍管理的教育功能

高校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严肃规范的,但是仅仅依靠管理制度,用行政手段去管理学生,去规范学生的行为,其能效往往是空乏无力的,有时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诱发错误思想行为的发展。因此,在实施学籍管理中,必须强化学籍管理中的教育功能,学籍管理人员要通过不定期地与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生本人交换情况,对出现的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要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从思想根源上让学生理解学籍管理制度,按照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坚持以生为本,转变管理理念

当前,高校学生生源结构逐渐复杂化,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同时差异性特征也极其明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模式在教育界十分推崇,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当然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最好能够建立“以生为本”的学籍管理体制,以学生为中心,即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四个因素设定为管理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籍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理念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学籍管理工作中,可以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学籍管理,给予学生解释和申诉的机会,最终使得学籍管理能够推动学生全面进步和实现自我价值。

(三)尽量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通过新媒体等强化学籍管理宣传

在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校学籍管理必然会面临很多的新挑战,新挑战必然要求学籍管理人员结合自身教育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与其他专业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学生进行信息沟通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有关学籍规定对本校学籍管理中的细则进行合理的修订,目的是使得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在新的学籍管理制度形成后,学校要强化宣传,常见的手段是将与学生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学籍制度编制成册,以教材的形式向所有学生发放。另外还可以开展学生座谈会、技能竞赛月、教师培训班等活动,或者将学籍管理制度上传到校园网等新媒体上,使每个人都能及时了解到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新内容,这样的做法将使学籍制度内化到学生日常行为和教师教育工作中,引起师生的认同进而遵照执行。

(四)提高对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重视学籍管理建设

学籍管理涵盖的范围包括高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的学籍取得与更移、教学管理、校纪校风等方面。学籍管理的效果既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教学秩序的稳定,甚至可以说关乎国家高教改革制度的制定,因此学籍管理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是严谨细致的,且许多信息用手工处理不易操作。教育部已经建立了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平台,对高校学生的新生注册、在校生管理、学生毕结业信息统一进行网络管理。种种形势表明学籍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这样的话学校一方面要加大硬件设备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对学籍管理软件进行维护更新。学校要通过校园网信息系统建设,将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系统权限的合理授权与分工,促进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与交流,及时、迅速实现信息的上传、查阅反馈,形成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学籍管理制度。

(五)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和素质建设

高等学校应重视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根据现行高校的办学规模可以实行二级管理。学校下属的各二级学院应配备学籍秘书,同时学校教务处应配备一定的专职学籍管理人员,数量应与根据在校生总人数成一定比例。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措施和考核机制,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促进学籍管理人员干好本职工作,努力建设成一支稳定而进取的学籍管理队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学籍管理人员要本着按章办事的原则,理性地对各种学籍问题做出处理,并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加以解决。面对高校普遍面临质量建设的现状,为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跃上新台阶,高校要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只有学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达到较好的水平,学校才能高效地处理学籍管理的各项事务。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预见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丁晓丽.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8(06).

[2]郑亦敏.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3]高林琴.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11(2).

[4]安鹏.关于加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5]黄娅娟.高校学籍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9(3).

[6]陈勇.高职高专院校学籍管理制度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7]卫炜.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探析[D].兰州大学,2006.

作者简介:

第7篇

学籍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学籍管理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高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学籍管理是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无论对学生入学资格的审查和认定,还是对学生的成绩管理、记载和综合评定,以及对毕业资格的审核、证书发放以及学历信息注册,都属于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第三,学籍管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办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社会快速发展与学籍学历管理相对稳定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选择多元化,各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后提供的选择机会也越来越多,如:自主创业、出国留学、出国交流、转专业、改名等,学籍异动人数的增加、类型的复杂、学分认定等工作都不同程度地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2.办学模式改革带来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各高职院校不断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如办学模式的创新;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办学质量的提升等;各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还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等,给学籍管理工作增加了复杂性[2](P33-34)。

3.招生制度变革带来的挑战。目前,由于生源的减少,大多数高校采取多样化的招生形式,招生对象除了普通高考生,还有单招单考的“三校”生以及五年一贯制、“3+2”形式的中职生。

4.部门分工协调带来的挑战。学籍管理部门是学生与学校间的入口关和出口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会涉及众多部门,如招生、教学、学工、财务、图书馆、宿舍、系秘书(学工)等,这些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易造成学籍信息孤立、反馈不及时,高校各部门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往往会使学籍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三、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

1.建立健全学籍学历管理制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与高校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高职院校应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21号令)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并在发展中完善各项规定。在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只注重制度本身的建设,还应该加大学籍制度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制度,在正确理解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对制度的遵从度,只有在主观上的心理认同,才能有效地利用制度,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1)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事关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制度学习和实施。我们还应该举办培训班,组织高校的相关人员参加学籍学历管理相关制度的系统培训,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学籍管理的科学性、法制性水平。(2)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全面宣传学籍管理规定。如张贴宣传单、印发制度学习手册,以及知识竞赛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解学籍管理制度和个人利益的密切关系,掌握条文内容,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3]。(3)重视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普及,春雨润地般滋润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使之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如果仅仅依靠条条框框的文本约束、制度强制及行政手段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不仅事与愿违,而且违背教育的宗旨,也实现不了学籍管理的目标。所以,除了学籍管理者,学校、各系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也必须熟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而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只知道按程序处理学生,忽视思想教育工作。

2.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学籍管理模式。在学籍管理工作过程中,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违反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需要,赋予学生对学习专业、学习年限、学习时机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的自主选择权;尽量简化学籍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使工作更加人性化,为学生提供方便,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要培育新型的学籍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管理升华为服务,把控制转化为引导,变管理者为服务提供者。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制定,不仅应该成为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且应该保障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权益。这种制度的归宿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实现标本兼治。因此,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坚守服务学生这一根本理念,建立符合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学籍管理服务机制。

3.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与学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相结合。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办学模式的改革,学籍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应将学校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对教务部门与各系的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划分,使各系的管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解决学生实际且具体的学籍问题时,建立一套协调、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召开例会,对各系的学籍情况处理结果和问题进行及时通报,加强对各系的指导和考核。加快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依靠学校学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学校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使学籍信息能够信息同步、准确,做到学籍信息资源共享。学习现有教育政策法规,深刻理解其内涵,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将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和学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相结合,更好地优化学籍管理水平。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工作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体现学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对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就目前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做出如下浅析:

1 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独立学院学籍管理的管理人员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辅助工具,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学习状况、毕业资格以及学位资格进行全面考核、记录和处理,从而掌握学生学籍的变化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学籍管理涉及到学生的入学注册、个人基本信息管理、成绩的考核与记载、奖励与处分、学籍异动(包括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降级、跳级、延期毕业、退学等)、取消学籍、保留入学资格、参军入伍保留学籍等各个方面内容。

2 学籍管理工作在独立学院中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新机制、新模式下创办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在独立学院各项工作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籍管理工作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它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进程,对维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要地位的了解,我们更应正确认识到学籍管理工作在独立学院教学体系及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独立学院教育的快速发展, 办学层次增加、专业数量增多、人才培养模式灵活, 都给学籍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与挑战。学籍管理工作从手工管理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再到最新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同时把思想教育工作和激励机制引入学籍管理工作中,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果,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为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带来便利。例如:国家教育部从2005年开始实施学籍学历证书网络电子注册制度, 相继开通了网络学籍学历信息注册、查询系统等,可见学籍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为社会各界查询和验证学历证书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3 目前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籍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信息量不断增加,这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学籍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不够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繁杂的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包括招生录取名册、新生学籍注册、老生学年注册、学生证办理、毕业生学历注册、在校学生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学业预警、学生跳级留级、转专业、分层次教学分班、休学复学、保留学籍、退学、违纪作弊、毕业等所有在校学籍资料的纪录,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师生支持和参与学籍管理工作。如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进行学籍管理的教育。将学生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印发给师生,在每周的班会中,以座谈会或其他学习形式和学生交流,对学生关注的、重要的相关规定进行宣传,通过让师生共同学习,相互讨论,深入理解学籍管理的内容,使广大师生了解学籍管理的目的和意义,促进学生自觉遵守。避免学生总是到教务处咨询关于学籍方面的问题,如休学、复学、转专业、重修等学籍问题如何办理,避免学生违反了学校制度受到处分时,才知道有此类规定,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而且影响学生错过在校学习活动的最佳时机,同时也影响管理人员自己的工作效率。

3.2 高校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独立学院建校初期,规模小,随着独立学院发展迅速, 大多数独立学院都达到了七八千人甚至万人以上的规模,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学籍管理工作量的巨大。但相对于迅速增长的在校生,以及相应的学籍管理工作量来说,学校领导没有对学籍管理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学籍管理人员的地位和薪酬待遇与实际工作量不相匹配,也没有及时增加学籍管理人员数量,也没有针对新形势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如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没有形成合理的管理人才结构和稳定的队伍,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工作量过大,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3.3 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学生人数发展迅速,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工作,沿用母体学校的教学体系和学籍管理规定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而且独立学院存在学籍管理制度落后,学籍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经验欠缺,学籍管理工作繁琐且任务重等问题。再加上学校领导认为学籍管理工作只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 在聘用学籍管理人员时没有经过适当的筛选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考核, 上岗之前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更没有在任职过程中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 仅仅是靠原有的知识和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很难迅速达到岗位要求。

因此加强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升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籍管理体系迅速建立起来,有利于学籍管理工作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学籍管理工作的自主创新,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

4 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水平

4.1 优化独立学院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学籍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学籍管理工作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独立学院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贯穿“以学生为本、通专并重、知行合一、教学相长”的工作理念,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各项制度,让学籍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除了教务处专人负责外,更应当依托各学院,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的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支持系统,不断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籍管理工作信息化、自动化、科学化。

4.2 领导应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 优化管理机构

独立学院应当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机构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特别是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上具有创新意识或者有突出贡献的学籍管理人员给予奖励, 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4.3 提高独立学院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

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是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只有不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才能让学籍管理工作更上一层台阶。学院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如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计算机能力培训,组织学习新的教育政策和文件,开展研讨交流会,到优秀的院校学习交流等等。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加强理论知识、组织管理能力、计划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的培养,提高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水平,从而以观念创新带动学籍管理工作创新。

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时刻维护学藉管理的严肃性,在工作中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努力做到认真细致工作,热情周到服务, 发扬敬职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实践中主动发现新问题,分析新情况,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

4.4 增加学籍管理工作的软硬件投入,提升管理档次

独立学院应加大对学籍管理工作的软硬件投入,为学籍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使大量信息及时反馈,降低重复工作量,实现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独立学院学籍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4.5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作用, 优化学籍管理水平

近年来独立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学籍管理的数据信息量增加,为执行教育部推行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学籍信息,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引进科学、先进、高效的信息管理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籍管理系统,将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学生成绩、学生基本信息等学生学籍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不仅可以为学校各部门查找提供方便, 而且利用网络的“实时”、“共享”功能, 可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 减少学籍管理人员的重复性劳动。

总之,学籍管理工作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独立学院应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独立学院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新时期的教育目标。独立学院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应抓住改革与发展的机遇,针对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不断探讨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淘花.关于独立学院学籍管理的几点思考J. 人力资源管理,2010,(6)

第9篇

关键词:学籍管理;网络化;学分制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是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法规,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质量考核管理。它包括学生的入学注册、成绩考核、纪律考勤、升级与留、降级,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与退学以及毕业资格与授予学位资格的审核及证书发放等。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如何搞好学籍管理工作,提高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成为了当今研究热点。

一、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一)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和教师对学籍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学生只把自己作为学籍管理中的一个被动对象;教师视学籍管理为教学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且有些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对有关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不了解,也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有些学生在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尚有缺考或不及格课程;而有的教师对学生违纪现象不闻不问或隐瞒实情,对严重违纪问题不处理,也不上报,甚至弄虚作假、更改考试成绩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入学教育缺失。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军训、发放学生手册、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入学教育,在对新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后的学习方法、规律和手段等方面,缺乏及时有效的入学教育,新生需入学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适应大学生活。

2、学籍管理手段落后。高校学籍管理仍以分部门而治的多系统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系统,增加了工作量,信息无法达到共享,重复劳动多、准确性低、管理无序、反馈滞后等,已满足不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学籍管理决策功能不足,支撑力度不够。高校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对学生档案数据要求更加全面、详细、快捷、准确,且需求日益频繁。而开学初的学籍注册工作的制度支撑不够,致使学院和学生都不重视学籍注册工作。

二、如何提高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

(一)规范管理,树立“以服务为主”的观念

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搞好学籍管理工作的基础,并不断对学籍管理制度加以修订。学籍管理应以各教学系为主,实行过程管理。教务处工作应转为统一标准、监督检查等的目标管理。随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籍管理服务对象的不断变化,学籍管理工作应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如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专业设置和申报、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等,树立“以服务为主”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开放学籍管理内容和数据,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化的学籍管理

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实现高效、公正、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随着招生专业和人数的不断扩大,校际间的合作日益增多,人工管理无法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应使用计算机进行学籍管理,依靠校园网建立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将科学的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学籍管理工作中。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信息汇集在一起,建立学生学籍管理档案库,可随时调用和统计分析,使各教学部门能互换信息,也便于各级领导和部门掌握情况。学生可通过网络直接查询学籍信息、考试成绩、课表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籍管理文件的自动化检索,提高学籍管理水平,使学校学籍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三)积极探索、推行学分制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改革学籍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它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对所学知识和学习进程上的自主选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籍管理应当以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多样化为原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推行学分制。学分制应依据“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只要修满了学校规定的各项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学分制的实行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学生压力,改善考风考纪,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加强考试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考核是学籍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它是评定学生能否按照教学计划学习的客观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学籍处理的重要依据。加强考试管理,制定考试工作职责及处理办法,对考试各个环节作严格规定,还应建立校、院两级巡考制度,为严肃考风、考纪提供保证。

(五)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现代高等教育对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应加强学籍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还应定期对学籍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了解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特点,加强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强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逐步提高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三、结语

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又繁忙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应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专门学科知识责任心,还应有一定的计划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只有全面掌握学籍档案管理的特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使学籍档案管理在培养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谈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现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第10篇

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应注意到“人”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师与生。不应将“以人为本”简单地理解为“以生为本”,而忽略了教师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师说》一文中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传道、授业解惑者,所处的教育管理体系和环境直接影响了“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的贯彻实践和质量。因此,“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并重,同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学生是高校向社会输出的人才,学生素养是社会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依据,“以生为本”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根本保证。同时,“以师为本”是实现“以生为本”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以生为本”的良好教学环境的根本保证之一。“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的最基本要素,师、生均是能动的,与教育环境是一种交互的作用关系,良好的管理体系可以促进师、生与高校的和谐、共同发展,师、生的个人目标与高校目标是协调统一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师、生的共同发展才是高校发展的前提。

二、“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制度

(一)建立通识化和个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籍管理制度既要满足依据不同个人素质的差异化教育,又要立足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化教育;既要促进少数精英学生的个性成才,也要促进全体学生的普遍成才;既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要促进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要立足于当下的教育,又要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在不断适应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教育教学、服务和管理并行发展的管理模式,严格规范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在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参与权、选择权和建议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自我约束、自我选择和自我设计过程中完成受教育需求,形成学生自我满意的知识结构。

(二)建立时效性的规范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制度不仅要严谨规范,更要具有时效性。《孟子•离娄》中有:“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和程序是提高办事效率和真正“以人为本”的办事原则。学籍管理中如:入学与注册、调课、请假、考核与成绩记录、调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毕业和结业等,都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审批程序,并简化流程,建立人人平等的具有时效性的规范制度。严格地执行制度要注重人性化的沟通,实行人性化管理,更要注重流程的时效性。要完善相应的责任负责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依据教学和管理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责任分级,以期更好地履行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减少和避免各类教学事故,保证学籍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籍管理信息也快速增长,现代化的学籍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已势在必行,应逐步实施信息化的电子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无纸化管理,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为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激活基层的办学活力,应逐渐建立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扩大相对自由的二级学院自主办学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建立学籍管理人员的培养体系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籍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同时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就目前学籍管理人员的现状而言,明显存在数量不足和学历结构偏低等问题。而学籍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如知识结构、管理和业务素养等,将极大地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运行质量。因此,应依据学籍管理需求,不断增加学籍管理人员内、外部交流和业务及理论培训机会,建立相应的培养体系和机制,改善学籍管理人员的人文意识,提升其综合管理素养,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学籍管理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文素养。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教育厅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要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转变观念,要“以人为本”,要善于倾听、富有爱心,要努力建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

三、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成人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体现了其大众化、社会性以及终身教育的特点。而学籍管理则是一项政策性和原则性比较强的工作。近些年来,一些教育研究者们就如何有效地对高校成人教育学籍进行管理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尽管如此,此项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内涵

在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对其内容以及特点有所了解。

1、成人高校中学籍管理的具体内容

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是对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具体情况的记载和评价。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的规定以及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条例。这些规定一般涉及的方面有:入学资格审查、学籍的注册、每个学年度考核、考勤以及相应成绩的记载、学籍变动包括:转学、复学、转专业、休学、退学、相应的奖励和处分记载、电子图像采集、学位的审核与注册、学生的毕业结业证明、制作发放毕业证书、学籍管理和查询等工作。

2、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具体特点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具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社会性,而且管理的对象比较广泛。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素养和不同社会资历的求学者;其次是非正规性,管理形式多样化,其形式主要有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学)和函授3种,其他形式包括自考、网络等。相对而言,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难度比较大,一般的在校学生都是全日制的教学方式,但是还有大部分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到达学校接受教育,主要依靠一些通讯设备(电话、网络等)和各教学点的协助来获取学生学籍信息。如果遇到一些情况,像工作、生活等原因变更电话、地址,信息交互时间将会变长,工作量也加大。

二、高校成人教育现阶段在学籍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管理的力度不大,管理的制度比较松散是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方面包括如下:

1、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执行有偏差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由于没有统一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定,有些学校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和保证制度实施的办法和措施,而是直接采用普通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来管理办法,但是因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遇到问题时采取的执行方案往往无据可依。与此相反,有些学校虽然规章制度完善,但执行不严,漏洞多,学籍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于一些制度进行了修改,其修改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一旦实施的制度与学校的具体利益相互冲突就会使得制度的继续实行存在问题,最后被迫中止。

2、师生意识不够,管理人员认识不清

部分师生对学籍管理理解不对,教师往往认为学籍管理为教学管理部门的事。觉得自己能上好每堂课就够了,对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对于一些违纪情节严重的学生也不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学籍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在平时没有注意到学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到了最后综合测评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的科目没有通过。在学籍管理人员方面主要是因为,工作人员认为高校的成人教育的人数相对比较少,因此工作态度有些懈怠,更有甚者有些工作人员将这种轻松活儿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做,并没有考虑到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形式多样性,造成管理人员流动大。

3、学校轻管理,重扩招

有些高校只是把成人教育作为学校增加收益的一个渠道看重招生,而轻于管理。这样一来,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尽管有些人员兢兢业业地做,却往往费力不讨好。在一些学校的培训机会会比较少,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管理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这使得学籍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没有工作积极性,时间一长,就开始厌烦工作,敷衍了事。另外,学校在管理方面的投资少,使得信息化手段滞后。有些高校成人学籍管理还依然采用低版本的办公软件,使得部分工作需要分配人员,造成工作效率低。

4、学籍档案管理的不合理现象

学籍档案上主要记载了学生在学校期间全过程的表现和成绩以及相应的评价,在今后的社会面试中,学籍档案会是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由于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难度相对于一般的高校管理会比较大,这会造成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繁杂,而且在一些学校的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将学生的学籍档案上的记录进行相应的修改,这使得一些学生的数据出现不真实的现象,这样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对策

针对以上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下探讨其改革的方法:

1、改革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一个教育机构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教学管理制度之后才能使自身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学籍管理的重要性一直被各个教育监管机构所强调,对成人教育工作来说,完善和规范学籍管理制度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必须要以国家政策和省教育厅的文件为一个主导方向,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个合适的学籍管理体系。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对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决,将学籍管理体系的管理优化到最合适的境界,时刻保持管理体系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要保证这套制度能够完整的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实施,确保学校的管理的正常运行。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不加大执行力度进行落实到位,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话。提高学籍管理人员执行力,就要奉行制度,做到公平,不。这样扩大执行力才会有实施效果。

2、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中,学籍管理人员是具体执行者,学生是管理对象,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是配合者。三者均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各高校首先应该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定位,通过各种培训,从中选择出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来完成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于不同的学校部门配置相应的学籍管理人员人数,安排合适的工作管理时间使得学籍管理人员能够有自己的时间来对自身的专业管理知识进行相应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后也要加强学生、教师及其他人员的素质教育,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籍管理的工作中来,多多开展他们与管理人员的交流活动,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存在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猫捉老鼠的游戏。

3、以生为本,以质为本

在教育的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是完成学生利益与市场需求的协调与满足,这是实行改革的最主要的目的。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即以生为本,而不是以学生的数量为本,以学校的利益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在了解学生学习规律的同时可以让学生适当的参与到学籍管理的工作中,这样会使得管理工作的进行得更加顺利。切实为学生做好学籍管理工作。以质为本,就是以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为本。而对于这两项的改革,学校就要抛弃重扩招轻管理的利益途径,因这并不是一条长远的利益之路。

4、规范学籍档案管理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是一项延续时间长的工作,它的内容繁杂、琐碎,工作量大。由于涉及到原则性和政策性,它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有对于本职工作的端正的态度。要对于学籍档案的管理有着十分的责任心,完美的完成作为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在学籍档案的具体管理中保证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实用性,材料收集人员要依据相应的规定对于学籍档案的具体材料进行合理的把关和分类,档案材料要保证不欺骗社会,规范学籍档案管理,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实际地参与到其中来。在这方面各个高校的监管部门可以适当对学校的学籍档案进行周期性的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同时加大学籍档案的监管力度,完善学籍档案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籍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减少意外性的漏洞出现,从而可以大幅度的杜绝假文凭不良现象发生。

四、结语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国家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个方面,并根据具体的国情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就是最好的明证,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教育的大国。在教育方面,高校的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中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可以说学籍管理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较为难管理和处理的部分之一,这个部分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学校平均管理的具体表现,而且与每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各个高校要根据市场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来对自身的学籍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变动,制定一套适合高校本身的学籍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德、智、体、劳各个方面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更加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所以国内的高校也能够从各方面来提高管理水平,以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卫.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学籍混沌管理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45.

[2] 教育部部长第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P OL].http:.cnPcP2005-03-29P14485497218s.shtml.

[3] 金小丽.高校学籍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4] 闫友文.高校学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术论坛,2010.2.

第12篇

关键词:学籍管理;教学管理;重要性

G647.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加强学籍管理工作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建设,是体现学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籍管理非常关键。

一、学籍管理概念及特点

(一)学籍管理概念

学籍管理就是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学习情况和毕业资格的考核与管理,是对学生由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制度体现,属于是高校教育行为的规范性管理,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前途命运。

(二)学籍管理特点

学籍管理具有严肃性、强制性和导向性特点。学籍管理让学生遵守法律规定,遵守道德规范,遵守校规校纪。通过约束学生日常行为,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做。

三、基于学籍管理的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是保护学生权益、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因此,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一)学籍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学籍管理工作是推进高校依法治校、治教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必须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尤其是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面对在职人员,管理难度大,需要对学籍管理进行调整和完善,树立与时俱进创新思想[1]。

(二)健全学籍管理制度。按照现有政策和规定,高校在学籍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自,如教学计划制定、转专业、休复学、在校最长年限、奖惩标准等。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健全学籍管理制度[2],通过修订校内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业务流程、加强规范管理工作,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籍事务,加强服务性工作,确保“不让学生添堵、不给领导添乱”。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主义教育观是高职教育的教育哲学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树立人本理念,将创新意识渗入学籍管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四)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是适应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要求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培养职业责任感。学籍管理是一项业务性强、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从入学到毕业的工作细节不能有丝毫差错,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错误都会影响到整个学籍管理其它环节的正常运行。要求管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增加查核环节,保证录入数据准确性,为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六)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执行规定。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按照学籍管理制度执行。要坚持学籍专门岗位制度,非学籍管理岗位人员不得办理学籍手续,同时落实好工作移交制度,保证学籍工作正常开展。

(七)加强法制意识,将法治建设运用到学籍管理工作中。高校在“依法治校”管理工作实施中,在法律监督下,行使自主办学、自主招生、自主管理的权力,对于学生具有惩处的权力。在对学生进行惩处的时候,要做到广泛调查、接受申辩和抗辩,并以书面形式出示处分决定。对于严重违反校规的学生,学校做出退学等严重的处分,要求按照规定层层审批,并在主管高教部门备案。学籍管理法制化要求在要维护学籍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同时,要保护学生合法权益[3]。

8.加强学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学籍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乎到学籍管理的质量,并影响到高校教育管理质量。高校需要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引导学籍管理人员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学籍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处理意识,以满足信息技术对学籍管理工作要求。

9.发挥学籍管理“引导”作用。学籍管理人员要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管理理念,在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等构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0.加强学籍管理对人才培养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转型,高校教育意识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学籍管理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上的交融,使得人才转换相互衔接,实现了高校间的互惠互利,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办学机制,从而达到共赢。学籍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对学籍以主动管理,充分地发挥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引导性作用,以稳定高校正常的教育环境,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地发展,确保在学籍管理获得预期成效,实现高校学籍管理改革。

三、结论

(一)学籍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学籍管理工作是教学管理中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地位极其重要,对稳定学校教学秩序, 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稳定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起到重要保证作用。

(二)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籍管理。要把学籍管理搞好,依靠每一个人,凝聚全体师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使我们能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社会里能更好地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三)提高学籍等教学管理与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方向。它将最终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高等院校学籍管理的战略思想、体系、文化和方法,为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咨询和实践指导,并在知识管理战略框架的基础上,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分解,从战略高度对各要素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学校知识整合战略、知识沟通战略、知识创新战略和智力资本战略,构成多角度、多层次高等教育知识管理创新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胡胜良.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0(11):37-39.

[2]高炜森,解媛,何影.规模发展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