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17:4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专业描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特色;托利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50-04
0 引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高等教育中存在学与用脱节、理论多实践少[1]、课程设置模式单一等现象[2],成为工商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力图以美国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为例,分析说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经验,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托利多大学是美国俄亥俄州13所州立大学之一,成立于1872年。2006 年 7 月与俄亥俄医学院合并后,成为俄亥俄州近百所高等院校中财政预算排名第三的公立大学,目前有10个学院,230个本、硕、博专业,其专业广泛性位居美国第十七位。全校学生对教员的比率为 19∶1,8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是全球高校中5%获得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认证的大学之一,其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科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获得了该认证。AACSB提供世界最权威的商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及会计学科的认证。在我国大陆地区通过AACSB的学院只有三所,分别是中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因此,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专业设置和教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组织技术等学士学位。其中工商管理包括会计、电子商务、家族企业创业、金融、金融理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市场学、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组织领导与管理、销售等专业。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共修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职业发展、专业沟通等课程。各专业还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市场学专业为例,市场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顾客行为和关系营销、市场研究与数据库管理、营销分析与决策等共计12学分的课程,然后从模块一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再从模块一和模块二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其中模块一包括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营销沟通原理、企业营销、实习、销售。模块二包括供应链管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广告战略、直接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国际采购物流与运输、高级营销分析、产品价格管理、专题、购买与企业关系管理、销售领导力[3]。在表1中,多数专业方向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族企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 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美国托利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通识教育基础雄厚,专业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关联相互支撑三个显著特征。
2.1 共修课程教育基础雄厚
如前所述,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共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而雄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形成了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框架。在四年制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写作、报告写作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能力学习的平台;微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商务应用数学、商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统计数据工具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财务分析基础工具;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服务、宏观经济学、经营环境、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等课程将工商管理的各类要素和相互关系整体呈现给学生,从工商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到企业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科内容。同时,托利多大学在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中贯穿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同时思考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2 专业方向教育目标明确
托利多大学为进入商学院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了明确而清晰的职业定向,并用与工商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教育目标。例如,销售专业是托利多大学获得AACSB认证的第一个重要专业,获得了美国国家级的荣誉和大学销售专业的领导地位。所有销售专业的班级被设计成真实的企业,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企业销售领域的领导者。销售专业要求学生必修商务营销、购买与商务关系管理、销售、会计与区域管理、销售领导力、高级销售、销售实习共计21学分课程,同时需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分必修和校级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或者社会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任选一门,个体沟通(校级核心必修课)、批判思考(人文社科领域)和逻辑学初步(自然科学领域)任选一门。在沟通原理与实践、公共演讲、群体沟通、劝说理论、非语言沟通等课程中选择两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聪慧的关系管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审慎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提供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托利多销售专业的教育目标。再如电子商务专业是AACSB的特色项目。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同时辅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金融、国际商务或者创业等其他专业方向,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电子商务专长的人;另一种是学生成为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这两种职业轨迹可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管理者、企业家、经理人才和网络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网站设计和商务传播、商务智能管理、电子商务模型和计划管理课程,同时选修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网络营销、财务营销和制度、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
2.3 课程关联相互支撑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促进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较快融合。所设课程之间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以工商公共必修课程(第一层次)为例,图1显示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微机在商务领域的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和决策会计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课程的先修课程,工商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职业发展Ⅰ和职业发展Ⅱ课程的先修课程,职业发展Ⅰ是职业发展Ⅱ的先修课程,商务初步是各管理类课程的先修课程,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是生产与服务系统原理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4],在以上课程先修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形成的先后关联,使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均学有所用,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反复应用所学理论并不断深化。同时,如图1中虚线框所示,在公共类必修课中,分为信息技术类、财会工具类、数据分析类、职业方向类和管理核心类五大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为数据分析类、财会工具类和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数据分析类课程为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缜密的分析工具,财会工具类课程为管理核心课程提供理解工商企业信息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发展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管理核心课程中不断调整职业心理预期,在职业选择调整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念和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二层次)中,需要在以上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入特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和实践。
3 教学手段及其资源特色
在科学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3.1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商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新教学楼中的每个阶梯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安装电源和网络插口,这为学生提供了同时上网、与教师同步进行对网络信息资源操作的机会。教室中多媒体设备齐备,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中甚至设有三个屏幕装置,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切换都非常方便。另外,商学院学生有利用学院机房资源免费打印课程资料的权利,学生自由打印课程学习资料。
3.2 教师发挥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托利多大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角色和引导角色交替进行。学生随时在课堂提问,教师立即解释和引导学生讨论。每名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尽相同,选择的商务模拟系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教师通过固定答疑时间、电邮、网站等交流方式与学生在课外积极沟通。同时,商学院教师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和经历,结合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到企业调研或在公共企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完成各种调查或研究报告。
3.3 网络模拟和视听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商学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室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对接。例如,商务初步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个春季学期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在旁听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Capsim 公司开发的企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司管理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当课程进行到管理各项职能的介绍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新产品市场预测、进行生产决策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了解学生课下对自己公司的运作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司发展中创业者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Film计划,加入苹果电脑公司成立的影片,并组织讨论。
3.4 以应用为第一要素选择教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中,教师选择教材考虑的重要环节是是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否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应用价值。以统计学为例,我国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内容,虽然很多教材中也注重各章节后面加入案例内容和Excel、Spss等软件应用内容,但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涵盖描述统计、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体系等内容,并以理论阐述、例题的数学推导类课程模式阐述统计学的内容。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统计技能课程分为商务数据分析和统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两门课。前者教材主要以贯穿案例的形式阐述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后者教材以企业决策案例的形式阐述推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用的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使用统计软件根据模拟或实际的企业数据完成作业或报告。
3.5 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受到学校网络资源的人性化支持。例如,在教师方面,学校网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等资料,而且专门设计了软教学资源模块,包括做教学计划的技巧、做多媒体可见的技巧和素材资源推荐、各种情境下的教学技巧推荐等信息,这些软资源帮助教师职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具有人性化特征。同时,在学生方面,商学院为了辅助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网站上特别设计了Real Connection 模块,主要作用是收集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信息,帮助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与企业联系帮助学生搜寻就业信息。这不仅成为商学院职业发展课程的主要工具,也直接帮助了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和就业。因此,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对教师更好教学、学生及时学到求职技能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效。
4 结束语
托利多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很有启示。第一,通识教育是工商管理的重中之重,并且要和课程之间的紧密关联性结合起来。没有良好的通识教育基础,各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发展环境;同时没有课程之间的紧密结合,一些基础课在以后的课程中很少用到,会让学生觉得“学无所用”和“学不会用”。第二,及时了解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专业课程才能使毕业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毕业后才发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第三,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的共赢,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玖河,李晓霞.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7,30(1):68-70.
[2]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53.
一、课程研究基础
(一)信息技术的涵义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一般,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其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心技术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现代人们常把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容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基础比较宽的学科,一般专业的范围比较光,所学的课程也比较多,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二、信息技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深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随着时展的不断进步,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方面,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学一般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并没有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具体表现在,一般的高校在实现工商管理教学当中,老师都是通过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并不会结合信息技术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课堂上深化工商管理的教学方法。因而要想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就必须不断发展,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
(二)有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观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整体形式来看,排除专业类院校,一般的高校对在进行有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时,基本都是采取“填鸭式”式的教学方法,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很多高校的教育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很多学生在课桌下玩手机,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基本都是采取“不愿意听,不想听,不听”的方式来完成专业类课堂学习。这完全没有响应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授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上,不在只面对冷冰冰的书本和老师,而是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享受学习,对学生来说,这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信息技术与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课堂形式,充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一般,研究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遍课堂参与率低,课堂学习效率低。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都比较充沛,面对信息技术与工商管理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想必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工商管理课程对于老师来说可以代替他们讲解一些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这样有助于老师早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信息化的工商管理课堂有助于学生全方位了解和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体来看,信息化的工商管理课堂有助于缩短课长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信息技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方面,这无疑给工商管理教学带来了新活力,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因此可以看出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还是有很大帮助得。
(一)运用信息技术做好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
在研究高校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改革中发现,几乎所有老师都比较头疼学生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学习。要想充分改善这一现象,就需要将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日常的理论课课堂学习当中。进而弥补学生工商管理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校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当中应当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材料的全面,从实际出发,运用新型多媒体技术,為学生讲解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从理论方面丰富学生对工商管理知识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教学的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因为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师在实现课堂教育的过程当中,都是采取主动向学生授予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探索的精神。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很多课堂开始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上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开始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在实现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同时也可以将课堂的教学课件进行备份,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的复习研究,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工商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为学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已经遍布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的,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当中。如在讲解工商管理运行流程部分的课堂学习当中,面对比较抽象的理论学习,老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分局域对学生进行抽象化的具象解释,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堂所学,进行举一反三,通过自己的创新意识,研究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理念。
(四)利用信息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在高校学生学习工商管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实现老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具体,比如利用信息技术首先让学生与老师进行沟通,学生为老师阐述自己对教学中哪个部分的学习不够清楚,是因为概念模糊还是基础太差,根本没听懂。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需求的整合,了解学生具体的情况,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部分针对性的讲解。在实现学生与老师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注意首先应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沟通,其次,由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专项的作答给予学生课程学习改进的意见,从而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信息技术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此项课题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而后针对信息技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措施等一系列改善策略。最终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工商管理教学,提供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方法;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者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更要有充足的管理能力,来对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而现如今,大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只是进行了现代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教育,而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因此,必须要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培养学生实践管理的环节,让学生有一定的工商管理经验,才能够更好的在工作中,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体验式教学法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从理论教学转为能力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体验式教学法,也就是通过对于某件事物或某件事的发生过程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重现,来让学生融入到环境之中,设身处地的进行解决和考虑,从而发现问题,并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又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尊重,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融入到情景模拟过程中来,可以有效的提升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直接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让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机械性的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则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偏差。而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更加难以跟上教学进度,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产生畏难心理,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而在体验式教学法中,由于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主体地位,通过情景再现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自由性大大提升,并且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往往是按照课程进度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较好的完成课程进度,但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使得许多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而体验式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之种,根据在情境之中所得到的体验,来深化对所学管理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体验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固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互相连通,构建成了一种网络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教师与教材三方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提升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工商管理是一门注重实践能力的课程,只有拥有了充足的现代化管理理论知识、具备实际管理经验和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管理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实践能力的教学,也就使得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能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就难以结合自身的工商管理知识,使得学生的管理能力不足。而通过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的进行实际管理训练,促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被动的吸收知识,忽略了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偏低,甚至对工商管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影响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在体验式教学法中,由于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要求更加严格,其学习的自由性更高,也就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吸收教学知识的过程中,会积累相应的经验。经验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获得,并对未来的实践和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经验是一种抽象的、难以进行调动和使用的特殊能力,使得学生往往具备理论知识,而缺乏应有的经验,导致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往往偏低。因此,需要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经验进行转变,一方面,要让理论知识推动正确经验的建立,另一方面,还要让经验反作用于理论,让理论能够更好的转变为实践能力,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经验与知识的转换,在传统教学中难以达成,通过体验式教学法,则可以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体验过程中,促使知识与经验发生转化,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方式
体验式教学法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体验式教学法并不是单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主要有前期准备、课堂模拟和课后反馈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在课前,首先要让教师进行相应的准备。每一个问题能够设计的情景和矛盾都有所不同,根据课程中所讲解的内容,要设计出不同的情景,来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更好的体现出所要讲解的核心问题。并且,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科学的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分配到最合适的小组中,更好的进行教学。
(二)课堂模拟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将整个情景对学生进行描述,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角色扮演,以小组的方式,以学生自身的理解为基础进行表演,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融入到角色当中。在表演中,学生通过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对情景中的冲突进行解决和管理,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管理能力进行实际锻炼,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后反馈阶段。想要对学生的情景模拟进行评价,首先需要教师对每个角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针对每个角色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的表演和解决思路,来进行科学的评价。而由于表演的学生对于角色的理解最为深刻,因此,要让学生对角色进行相应的评述,表达自己对于管理方法的见解和运用管理方法的原因。其次,要让学生对其他人的情景模拟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是如何进行管理和解决的,而其他人又是如何进行管理和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开阔学生的工商管理思路,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管理。到最后,教师要对整个情景模拟进行总结,一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进行表扬,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表现不足的学生,也要在维护学生尊严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从而促使学生进行相应的改变,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效果。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模式中,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而对于实践能力则缺乏重视,使得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法,一方面可以在情景模拟和演示过程中,深化所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可以同步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对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季鹏.体验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1)
[2]邢伟,方晓波.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309-02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方法[1]。它秉承了经验管理学派的理论假设,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管理案例的分析、比较和研究,从而抽象出某些有助于提高理论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结论或原理。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具备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不单是理论演绎,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而不只是对某个概念、原理的理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正是促使工商管理教育由“书本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的有效实现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该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多维性的教学目标
案例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案例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判例,是作为一种可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求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工商管理案例则提供了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2]。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带动理论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理论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现代高校纷纷实行“多课少时”的做法,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全面灌输”的讲授,教师和学生都会疲于奔命,而案例教学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虽然是单一的、具体的,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要用到的知识是全面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去了解案例环境,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觉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开课之前针对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布点”,从而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战略安排。
2.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性。案例教学是促使管理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既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又紧扣管理学科的特点,具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权变性,任何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在具体环境中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因此大多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不是靠“学”,而是靠“悟”,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而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分析环境,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的管理人生。
3.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提升管理潜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工商企业实务工作,又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者潜质。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冒险精神及诚信品质等,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而通过案例教学,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中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决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日渐形成一定的管理者潜质。
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3]。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适合的行动方案。每个案例往往最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特点,针对成教生和硕士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融于案例中,而不必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本科生,教学应在强调知识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2.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对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开设较早的基础类课程案例的选择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将基础打牢,如果过多地涉及其他知识内容则可能使学生很难深入分析下去。而对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可以运用综合性案例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国情。有人提出管理无国界,一段时间哈佛案例曾经成为工商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选,但不考虑国情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针对本国企业编写的本土化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景的需要,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工商管理对象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工商管理案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一成不变,对于已有案例应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主动编写工商管理类案例。相对而言,根据文献资料或实地调研、走访各类机构和组织而自己动手编写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的案例应将现实生活中各经济组织所遇到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仓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以通俗易懂并引入入胜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形成故事描述出来,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评价。在案例编写中关键是搜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文件、档案资料,对编写对象的相关人员访谈,直接观察编写案例对象的运行状况。在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时,编写者必须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搜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管理的不同流程和阶段进行选择。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全员参与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充分互动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而是可以局外第三人的角色评判案例,或以辅导员的角色推进案例的有序进行,或以智库的角色不断地答疑解惑,或以企业最高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居间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公司竞争者的角色寻找案例分析中的漏洞。
2.强调全员的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案例教学应在学习型团队中进行,课下将教学班级划分为5~7个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表明观点;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作为发言主角,鼓励小组之间展开争辩,教师则营造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思考、分享体会,通过脑力激荡共同感悟管理真谛;课后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体会,组长对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
3.案例教学处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能会遇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情况。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方案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防止偏离主题。
四、强化案例教学的支撑和考核体系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课程教学的整体变革密切相关,最为主要的即是支撑案例教学的硬件与软件环境以及完善的适合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应对班级结构进行变革。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学习,将行政班级改造成为教学班级,这是将案例教学引向成功的组织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由单向被动接受信息的场所变成群体性的感悟知识和分享体会的场所。其次,营造和推崇案例教学的校园文化和硬件环境。学校和教师应重视案例教学,互相支持,注重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推广,让搜集材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在硬件方面,图书馆资料建设、网络环境建设,便于分级讨论的课堂设施建设都应以跟进。最后,建立和完善案例教学的评估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创新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办法。以案例分析的综合情况取代传统的标准题型卷面考试作为课程成绩评价的依据。
通过国内外高校的广泛教学实践,案例教学已被证明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的教育中也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力推广已势在必行[4]。一方面,各高校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加大案例建设力度,努力提高案例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强调学生全员参与。教师要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来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时,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结合学生讨论情况,采用理论和案例实际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植根于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中提升自己的管理应用能力,让理论与实践高度地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华明,杨慧,马义中,钟晓芳.分时段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6):430-431.
[2] 马庆栋,孙慧娟.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与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10,(10):42-43.
1.1课程当前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网上检索宣称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售教材,80%以上是国内学者编著的,它们的主体内容大多由5个部分组成。
1.1.1信息系统的概念与作用这部分内容多是介绍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少数教材对于信息系统对不同管理层的支持也有介绍,但都不深入。
1.1.2信息系统技术的基础介绍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发展趋势,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数据仓库的概念及其数据库的发展趋势,数据通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1.1.3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介绍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联机分析处理、商务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也有一些教材会提及具体的产品。
1.1.4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讲解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意义和步骤,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以这部分内容为重点,而且篇幅很大,一般都会安排4个章节。这些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里的《软件工程》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没有《软件工程》讲解得全面、专业。
1.1.5信息系统的管理介绍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同组织方式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其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计划、控制、人员管理的一般方法,信息系统日常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基本内容,信息系统常见的安全问题一般控制措施。此外,有些教材还加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内容,但也多是从概念和技术层面去讲解。
1.2存在的问题从我们研究的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侧重于在总体和基础知识的层面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技术基础和应用、建设和管理,介绍信息系统与组织、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知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事物,并能了解甚至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技术。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太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管理者不需要学量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开发内容;另一方面,因为专业差别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难以支撑系统开发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既不能学以致用,又晦涩难懂。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学以致用是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当前管理者的需求来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2.1研究管理者的需求管理者与管理信息系统关系紧密。在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管理者工作内容不同,这也就决定管理者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我们将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筹建、购建、实施、使用4个阶段逐一讨论如下。
2.1.1筹建阶段在筹建阶段,管理者意识到现有的信息获取方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需要购建管理信息系统。本阶段,需要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有概念上的认知,并对其功能有所了解。
2.1.2购建阶段在购建阶段,不论是购买市场化的软件系统还是自行开发,管理者都需要向软件供应商或者开发者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有时甚至要描述业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因此,本阶段需要管理者能够识别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能与软件供应商或者开发人员沟通。
2.1.3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由软件供应商或开发商向管理者交付系统、管理者掌握信息系统使用方法的阶段。本阶段需要管理者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2.1.4使用阶段使用阶段,管理者将从信息系统中获取信息,同时还要保障信息的安全。本阶段除了要求管理者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能够使用信息系统外,还要求管理者具有信息保护和信息安全的意识。
2.2强调管理应用,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围绕管理者的需求,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应该包含以下5部分内容。
2.2.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应用发展历程,此外还应当讲解信息对于管理者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认知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事物。
2.2.2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重点讲解运用信息系统处理各种业务问题,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部分内容旨在让管理者意识到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有信息需求,以及信息系统有强大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2.2.3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与开发方法这里不需要深入讲解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工具(如关系规范化和程序设计),应当介绍常见的应用软件和网络,如Excel和万维网。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让管理者无需学习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就可以用非常容易获得信息技术资源获取信息,甚至构建属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则可以让管理者以信息的角度来看待工作中的问题,并能向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描述信息需求。
2.2.4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运行时的问题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信息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计算机首先应用于会计领域,随后发展成为系统为商业领域和企业决策层提供信息,这使得公司和它的组织部门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此外,信息系统的使用规范、管理与维护也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项目资助: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JSJG107);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GJY2013002、GJY2013058、GJY2012061、GJY2012014)。
摘要:目前,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的工商人才的现象并存,市场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相脱节。以江苏常州3所本科院校为人才供给方调查范围,以江苏苏南162家企业为人才需求方调查对象,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和人才需求问题展开了供需双向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指出现阶段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给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调查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社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由数量和规模逐渐向质量和内涵转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校最为普遍的一门专业,目前正面临着专业人才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人才的现象并存,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脱节较大。那么,如何提高人才质量来满足市场需求就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以常州本科院校为例,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双向角度进行调查,探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基于供需双向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供给方调查:基于江苏常州的部分高校
(1)问卷设计
问卷的调查空间范围为常州本科院校,包括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理工学院未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调查对象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四)学生。鉴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构成,所以问卷主要依据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调查,了解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看法及培养意见。同时,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就业要求,在问卷中又增加了专业学生对就业所需能力和就业期望的调查。问卷发放形式有直接发放和电子邮件两种。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其中常州大学100份,常州工学院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各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问卷回收率为92% 。
(2)常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培养目标现状调查结果。主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培养层次、培养技能和就业去向三方面展开调查。从培养层次调查看,52.2%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的是高层管理者,然而现实是企业对基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需求量较大,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对培养技能定位来看,69.6%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培养的是以实务为主的应用型人才,还有近1/3的学生认为培养的是以理论为主的高级人才或理论研究工作者,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现有培养目标是认可的。对就业去向的调查,43.5%的学生更倾向于去企事业单位及相关政府部门,其中政府部门倾向高达26.7%,但是还有近一半学生还对自己工作去向不够清楚。
第二,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对应增加和减少的课程的调查显示,学校对课程比例的安排与学生的意愿存在偏差。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超出学生预期,分别有45.7%和39.1%的学生认为这两种课需要减少。65.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专业课安排太少,特别是实践类课程,导致毕业后难以胜任专业化分工。在对课程关联性的调查上,只有21.7%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的关联性很大,说明专业课程设置明显存在关联性不足特点。对于课程类型的调查,54.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课程,实践型课程安排较少;23.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布局不是很合理,有时会出现课程先修后修顺序颠倒问题;13%的学生认为课程存在重复设置问题。
第三,教学方法调查情况。目前,高校一直都在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如进企实习)、项目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同时还开发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调查结果显示,92.3%的学生认为教师更注重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说明近年来常州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类型的教学,这也是符合现在国内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然而,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合培养的效果来看,只有32.6%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效果较好,出现这一结果原因可能在于:一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二是一些社会因素阻碍学生进行管理实践。
第四,教师能力情况调查。主要考察教师整体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师实践能力水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教师比例中具有企业经验、实习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比例越高,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越好。从教师整体业务水平来看,26.1%的学生对教师的综合水平评价一般,还有17.4%的学生教师教学、知识能力水平的评价不太好或很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代教师业务水平需要提升,这可能跟现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有很大关系。而对教师实践能力调查来看,只有8.7%的学生觉得教师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或实践经验,而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侧面反映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和保障教师进企实践,走校企合作路线,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第五,毕业生能力和就业期望调查。在需要加强的各种能力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经营与决策能力需要加强,23.9%的学生认为组织协调能力也需要加强,表明学生认识到这些能力培养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从专业学生就业期望来看,通过学校学习和锻炼,过半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41.3%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期望一般,当然也有6.5%的学生持悲观态度。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能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缺乏信心;三是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人生规划,对未来迷茫,导致就业方向不清晰。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方调查:基于江苏苏南城市的部分企业
(1)问卷设计
企业需求方的调查主要向常州、南京、无锡、苏州等地企业发放问卷,包括能源性企业、制造业、服务业、纺织业等。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份200,回收问卷162份,回收率为81%。问卷从人才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问卷需要企业对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给出选择,分5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通过均值对问卷进行统计描述。对于得分均值超过3分的指标即可认为这个指标重要程度较高;反之,小于3分者表示这个指标重要程度较低。
(2)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方面的需求调查。营销类知识、统计知识和财务类知识的重要程度平均值分别为3.420、3.130和3.123。其中,营销类知识重要程度最高,说明企业对营销人才需求比较迫切,因为营销理念对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和收益都有着重要影响;当然,财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因此企业一向对于财务和营销人才比较重视。
第二,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情况。主要调查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英语能力、捕捉商机能力等六种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计算机英语能力的重要程度平均值分别为4.068、3.994、3.809和3.235,可以看出企业比较重要的这些能力。
第三,就业职业素养方面的调查现状。员工职业素养主要指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本文从人际关系和敬业精神两个方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是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分值为3.142;其次,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敬业精神(3.062),这两项也是现代职业素养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两项指标。
三、基于调查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现阶段常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校企缺乏沟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事实上,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雷同、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趋于同质,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无法区分。可以说,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是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调查中半数以上(52.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职位定位是高层次管理人才了。
第二,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范围广、职业选择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第三,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在常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学分大约占了80%,实践类课程仅占20%,其中实践类课程还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加之很多实践类课程还是属于软件类课程,可想而知实践课程的比例远比20%还要低。除此之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更少,部分实践类课程还是由没有经验的教师来承担;专业实验室或实践中心几乎是面子工程,且实验设备老旧,未起到建设目的用;校外实习基地大都扮演参观角色,形同虚设,外聘教师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也没有相应的校内课程与之匹配;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措施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在常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水平。
第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职业素养训练明显缺乏。调查发现,学生和企业都非常重视综合能力培养,这是就职的基本条件。然而,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所传达的是专业更侧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课程少之又少。
四、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为了解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下列对策建议。
1.专业认证视角下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所谓专业认证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从业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截至2014年底,常州大学已有三个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召开了文科专业认证推进会。因此,在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下,工商管理专业要重新审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是创新培养理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照专业认证标准,2014年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秉承常州大学商学院“专业化、行业化、地方化、国际化”战略办学路径,以服务行业和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为专业特点,打造坚实理论基础、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跟踪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脉搏、拥有战略前瞻和国际视野的卓越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现代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二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并完善现有培养方案体系。近两年,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与地方企业、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职业能力等方面多次深入交流,对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改:扩大经济管理基础类选修课范畴;增加双语课程比例;增加综合实践课程比例,如企业经营模拟、供应链与物流综合模拟、生产管理模拟等体现不同专业相关课程整合的专业综合实验;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实践项目,如创业模拟、实习仿真等实训项目;强化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毕业选题应用研究。
2.提高企业参与度,推进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工作
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常州大学位于常州科教城,该科教城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集约发展、资源共享而闻名的高等教育园区,并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和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常州大学周边还有六所高职院校,具有有利的产学研实践环境。为此,一方面,依托常州科教城、“常州现代服务业研究院”①和“国家与江苏石油石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继续推进校校协同培养、校企协同培养、科教协同培养、国际协同培养,共建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积极为大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实践应用环境、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科研院所参与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将企业用人信息与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培养方案体系的不断完善。最后,还应努力寻求企业与高校间利益平衡点,建立企业与高校良性互惠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3.积极整合拓展实践资源,搭建全流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除了常州科教城资源外,常州大学商学院已有省级实践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创业学院及50多家实习基地,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的实践实习场所。然而,事实上这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资源利用较分散。为了有效发挥这些实践实习基地作用,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体系,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拓展实验教学模块,打造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全流程、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考虑课程关联性、专业间与学科间的融合性,按实验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结合学生能力安排和组织教学,逐步形成了由基础性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学科综合实习、创新创业类实践等五类实践课程构成,实验课程及实践活动分布在不同年级阶段,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从注重传授知识到注重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循序渐进、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针对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开展相关实践项目研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搭建虚拟实践教学网站,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真正将专业内涵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统一起来,打造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
4.坚持“走出请进”策略,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
面对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各高校应继续坚持“走出请进”策略,完善相关机制,改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请进”策略包括:第一,针对有丰富专业实践背景和经历的人才,学校应适当放开人才引进条件。第二,应该直接外聘相关领域的企业家、管理人员、相关资格技师等作为专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走出”策略包括:一是学校鼓励并允许教师到第一线就亲身体验企 业运营与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管理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结合实践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当然,不管是请进,还是走出,最重要的是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能够充分交流与合作,编写适合本校、本专业的课程教材,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促进特色课程和特色专业的建设。
5.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高校应不遗余力地保障人才培养。主要做到:一是资金保障。学校每年应定额或定比拨付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实验项目等方面的资金使用,改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同时,鼓励学院或专业系部自筹资金,开发融资渠道,促进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人才保障。一方面,学校应建立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制度和办法,借助常州科教城平台,积极广泛的参与产学研活动,不断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办法,不同类型人才应区别对待,特事特办。三是激励机制保障。建立有利于教师开展实践科研项目和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制定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创新比赛的鼓励政策,并作为优秀学生或职称晋升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2]许慧清.培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和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253-255
[3]朱平利,魏想明.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217-218
[4]佟金萍,马剑锋,刘建刚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的跨界培养及驱动机制分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12)
然而,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实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论文写作及答辩质量不高,没有体现出毕业论文应有的价值[1]。这里有很多原因:有管理制度上的原因[2],如高校更注重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的程序性要求,而在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能力的要求方面缺乏针对性措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3],如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就业压力导致态度不够端正;也有指导教师的因素[4],如教师的投入精力和重视程度都有待改善,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指导方法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很大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5],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对论文质量有显著影响。徐海成等[2]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论文指导因素,包括学术水平和指导方法等,在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影响中具有0.3的权重。因此,提高指导水平和方法对有效实现毕业论文环节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入手,剖析当前该类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基本方法和改善指导绩效的对策。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真正发挥技能培育功能和学业评价功能,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最根本的要求,具体可以从选题、内容、写作和格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选题
选题是具有方向性意义的第一步,关系整个论文的成败[6]。
首先,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性,这是专业教学目标决定的。毕业论文应该聚焦于某个理论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展开分析。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专业教学效果的一个最终衡量指标[7]。毕业论文应该通过分析某个企业存在的具体管理问题,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科生不具备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但必须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论文的实践性要求比学术性要求更高。第三,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要足够小。要避免大而空泛的选题,一方面使得学生有可能针对性地展开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也使得结论具有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能力。最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应该与学生的毕业实习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避免纸上谈兵。
2.2内容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至少应该包括:文献综述,体现学术性的要求;某企业的管理现状和问题描述,体现实践性的要求;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分析问题,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最后,提出管理对策和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得论文的结论具有可操作性。
在内容的要求上,一方面要避免学生将毕业论文写成肤浅的理论文章[4],另一方面也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毕业论文不能是对一般性管理问题的老生常谈式的重复分析,而应该鼓励学生发现新市场和新技术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商业模式中的最新的管理问题,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和结论。
2.3写作和格式
大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强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写出规范和符合实践要求的管理报告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毕业论文必须在写作和格式方面具有较强的要求。毕业论文一方面要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殊性,毕业论文还应该贴近实践中管理报告的要求,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符合格式要求。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根据笔者论文指导经验和相关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3.1态度不重视
由于各高校普遍对毕业论文采取高通过率甚至是完全通过率,学生不存在压力。而就业压力增加,使得学生更关注找工作。因此,学生对毕业论文往往敷衍了事,态度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加上很多高校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注重程序而不重视质量,在学生心目中毕业论文成了一桩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3.2选题不合理
很多学生的选题较大而空泛,脱离实际。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学生与实践接触较少,对实际管理问题没有深入地认识,往往凭主观臆断选题;二是小而有深度的题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接触企业,而理论性的论题的相关资料较易获得。
3.3内容无创新
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没有创新,缺乏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当一部分的论文重复讨论往届学生的论题,没有展开实质性的研究。从学术性角度看,很多论文简单堆砌网上的资料,没有梳理已有研究的脉络,更没有提出创新性的观点。从实践性角度看,很多论文只是对企业现状的肤浅描述,无法分析实质性问
题,更没有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3.4写作不规范
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表现在:逻辑层次不清晰,标题同级而内容在逻辑上不同级;论文结构不完整,没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结构性;基本表述不过关,很多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尚有欠缺,表述不清、缺乏论证等现象常有发生。另外,论文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包括字号、字体、行间距、标题规范等。很多学生在格式初审时就不能通过,表现出较差的行文和工具操作能力。
4指导方法分析
4.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根据上述分析,要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措施是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实证研究也说明,态度是造成论文质量差的最重要因素[5]。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是毕业论文指导过程最根本的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4.1.1科学精神的培养
指导老师是学生大学四年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要充分利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机会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客观性和辩证性的认识,树立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研究的重视程度。
4.1.2与实习相结合
整个指导过程应该与学生的毕业实习解密地结合在一起。指导老师要跟着学生一起了解实习单位,共同分析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习单位的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与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兴趣,也增加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问题的感性认识。
4.1.3减少指导学生人数
过多的指导学生人数,造成老师精力不足,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都指导到位。而学生也会根据老师指导人数的多少来判断老师的重视程度和决定自己精力的投入程度。因此,要使学生重视毕业论文,首先必须学校和老师重视,每个老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不宜超过5-6个。
4.1.4重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论文选题、内容和研究方法,必须高度重视。很多学校仅仅将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的一个程序性工作,学生开题的状况较差,后续的质量就很难获得提高。因此,指导老师要将开题报告过程正规化,对不合格的开题要退回去让学生重新准备。几个回合下来,不但质量可以提高,学生也会对整个毕业论文持更严肃认真的态度。
4.2采取正确的指导方法
指导老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还应该采取正确和恰当的指导方法,包括:
4.2.1结合实践选题
必须要求学生结合毕业实习进行选题,否则不予开题。事实上,随着新技术发展、国际合作加深,以及我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崭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论文选题必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促进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具有微观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4.2.2重视资料准备
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还以知识传授为主,较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学生对如何收集和梳理相关学术资料尚较为陌生。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老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特别是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文献资料的使用方法,对研究论题在整个研究体系中所处位置有一个基本认识。这是保证毕业论文学术性要求的关键因素。
4.2.3适当降低研究深度
要重视毕业论文与现实管理问题的探讨与分析,适当降低研究深度。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综合性和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能力,整个毕业论文时间也不是很长,学生还承受着就业的压力。过多强调研究深度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后续的指导工作也较难展开。只要能针对某个管理问题的某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这样的论文就是合格的。
4.2.4团队指导和个体指导相结合
指导老师要通过面向整个团队的指导课的形式来传授和指导共性问题,如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发挥团队精神,也让学生们有一个参照体系。指导老师也要针对每一个学生展开具体的个体指导,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如实习单位管理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的设计和研究结论的讨论等。只有把团队指导和个体指导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效果。
4.2.5增设论文写作课程或专题教学
多数学生不熟悉论文写作,甚至有的学生在最基本的写作方法上也有所欠缺。应该通过毕业论文这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可以通过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或专题教学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把这样的课程或专题放在第四学年的上学期。
一、引言
社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由数量和规模逐渐向质量和内涵转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校最为普遍的一门专业,目前正面临着专业人才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人才的现象并存,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脱节较大。那么,如何提高人才质量来满足市场需求就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以常州本科院校为例,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双向角度进行调查,探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基于供需双向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供给方调查:基于江苏常州的部分高校
(1)问卷设计
问卷的调查空间范围为常州本科院校,包括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理工学院未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调查对象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四)学生。鉴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构成,所以问卷主要依据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调查,了解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看法及培养意见。同时,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就业要求,在问卷中又增加了专业学生对就业所需能力和就业期望的调查。问卷发放形式有直接发放和电子邮件两种。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其中常州大学100份,常州工学院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各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问卷回收率为92% 。
(2)常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培养目标现状调查结果。主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培养层次、培养技能和就业去向三方面展开调查。从培养层次调查看,52.2%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的是高层管理者,然而现实是企业对基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需求量较大,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对培养技能定位来看,69.6%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培养的是以实务为主的应用型人才,还有近1/3的学生认为培养的是以理论为主的高级人才或理论研究工作者,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现有培养目标是认可的。对就业去向的调查,43.5%的学生更倾向于去企事业单位及相关政府部门,其中政府部门倾向高达26.7%,但是还有近一半学生还对自己工作去向不够清楚。
第二,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对应增加和减少的课程的调查显示,学校对课程比例的安排与学生的意愿存在偏差。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超出学生预期,分别有45.7%和39.1%的学生认为这两种课需要减少。65.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专业课安排太少,特别是实践类课程,导致毕业后难以胜任专业化分工。在对课程关联性的调查上,只有21.7%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的关联性很大,说明专业课程设置明显存在关联性不足特点。对于课程类型的调查,54.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课程,实践型课程安排较少;23.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布局不是很合理,有时会出现课程先修后修顺序颠倒问题;13%的学生认为课程存在重复设置问题。
第三,教学方法调查情况。目前,高校一直都在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如进企实习)、项目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同时还开发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调查结果显示,92.3%的学生认为教师更注重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说明近年来常州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类型的教学,这也是符合现在国内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然而,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合培养的效果来看,只有32.6%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效果较好,出现这一结果原因可能在于:一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二是一些社会因素阻碍学生进行管理实践。
第四,教师能力情况调查。主要考察教师整体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师实践能力水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教师比例中具有企业经验、实习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比例越高,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越好。从教师整体业务水平来看,26.1%的学生对教师的综合水平评价一般,还有17.4%的学生教师教学、知识能力水平的评价不太好或很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代教师业务水平需要提升,这可能跟现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有很大关系。而对教师实践能力调查来看,只有8.7%的学生觉得教师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或实践经验,而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侧面反映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和保障教师进企实践,走校企合作路线,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第五,毕业生能力和就业期望调查。在需要加强的各种能力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经营与决策能力需要加强,23.9%的学生认为组织协调能力也需要加强,表明学生认识到这些能力培养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从专业学生就业期望来看,通过学校学习和锻炼,过半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41.3%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期望一般,当然也有6.5%的学生持悲观态度。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能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缺乏信心;三是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人生规划,对未来迷茫,导致就业方向不清晰。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方调查:基于江苏苏南城市的部分企业
(1)问卷设计
企业需求方的调查主要向常州、南京、无锡、苏州等地企业发放问卷,包括能源性企业、制造业、服务业、纺织业等。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份200,回收问卷162份,回收率为81%。问卷从人才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问卷需要企业对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给出选择,分5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通过均值对问卷进行统计描述。对于得分均值超过3分的指标即可认为这个指标重要程度较高;反之,小于3分者表示这个指标重要程度较低。
(2)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方面的需求调查。营销类知识、统计知识和财务类知识的重要程度平均值分别为3.420、3.130和3.123。其中,营销类知识重要程度最高,说明企业对营销人才需求比较迫切,因为营销理念对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和收益都有着重要影响;当然,财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因此企业一向对于财务和营销人才比较重视。
第二,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情况。主要调查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英语能力、捕捉商机能力等六种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计算机英语能力的重要程度平均值分别为4.068、3.994、3.809和3.235,可以看出企业比较重要的这些能力。
第三,就业职业素养方面的调查现状。员工职业素养主要指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本文从人际关系和敬业精神两个方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是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分值为3.142;其次,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敬业精神(3.062),这两项也是现代职业素养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两项指标。
三、基于调查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现阶段常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校企缺乏沟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事实上,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雷同、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趋于同质,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无法区分。可以说,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是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调查中半数以上(52.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职位定位是高层次管理人才了。
第二,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范围广、职业选择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第三,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在常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学分大约占了80%,实践类课程仅占20%,其中实践类课程还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加之很多实践类课程还是属于软件类课程,可想而知实践课程的比例远比20%还要低。除此之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更少,部分实践类课程还是由没有经验的教师来承担;专业实验室或实践中心几乎是面子工程,且实验设备老旧,未起到建设目的用;校外实习基地大都扮演参观角色,形同虚设,外聘教师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也没有相应的校内课程与之匹配;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措施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在常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水平。
第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职业素养训练明显缺乏。调查发现,学生和企业都非常重视综合能力培养,这是就职的基本条件。然而,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所传达的是专业更侧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课程少之又少。
四、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为了解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下列对策建议。
1.专业认证视角下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所谓专业认证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从业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截至2014年底,常州大学已有三个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召开了文科专业认证推进会。因此,在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下,工商管理专业要重新审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是创新培养理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专业认证标准,2014年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秉承常州大学商学院“专业化、行业化、地方化、国际化”战略办学路径,以服务行业和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为专业特点,打造坚实理论基础、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跟踪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脉搏、拥有战略前瞻和国际视野的卓越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现代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二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并完善现有培养方案体系。近两年,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与地方企业、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职业能力等方面多次深入交流,对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改:扩大经济管理基础类选修课范畴;增加双语课程比例;增加综合实践课程比例,如企业经营模拟、供应链与物流综合模拟、生产管理模拟等体现不同专业相关课程整合的专业综合实验;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实践项目,如创业模拟、实习仿真等实训项目;强化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毕业选题应用研究。
2.提高企业参与度,推进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工作
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常州大学位于常州科教城,该科教城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集约发展、资源共享而闻名的高等教育园区,并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和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常州大学周边还有六所高职院校,具有有利的产学研实践环境。为此,一方面,依托常州科教城、“常州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和“国家与江苏石油石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继续推进校校协同培养、校企协同培养、科教协同培养、国际协同培养,共建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积极为大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实践应用环境、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科研院所参与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将企业用人信息与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培养方案体系的不断完善。最后,还应努力寻求企业与高校间利益平衡点,建立企业与高校良性互惠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3.积极整合拓展实践资源,搭建全流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除了常州科教城资源外,常州大学商学院已有省级实践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创业学院及50多家实习基地,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的实践实习场所。然而,事实上这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资源利用较分散。为了有效发挥这些实践实习基地作用,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体系,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拓展实验教学模块,打造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全流程、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考虑课程关联性、专业间与学科间的融合性,按实验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结合学生能力安排和组织教学,逐步形成了由基础性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学科综合实习、创新创业类实践等五类实践课程构成,实验课程及实践活动分布在不同年级阶段,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从注重传授知识到注重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循序渐进、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针对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开展相关实践项目研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搭建虚拟实践教学网站,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真正将专业内涵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统一起来,打造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
4.坚持“走出请进”策略,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
面对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各高校应继续坚持“走出请进”策略,完善相关机制,改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请进”策略包括:第一,针对有丰富专业实践背景和经历的人才,学校应适当放开人才引进条件。第二,应该直接外聘相关领域的企业家、管理人员、相关资格技师等作为专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走出”策略包括:一是学校鼓励并允许教师到第一线就亲身体验企业运营与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管理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结合实践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当然,不管是请进,还是走出,最重要的是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能够充分交流与合作,编写适合本校、本专业的课程教材,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促进特色课程和特色专业的建设。
1.强调教学案例的经典性,忽视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
学科基础课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案例或多或少受到使用的教材案例的影响,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虽然影响大,但是往往背景复杂,编撰案例时前因后果的交代不是很清楚,不利于学生对实质性问题的把握。同时,忽视了案例在内容和作用上层层递进,一方面案例教学在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方面做得不够扎实,另一方面没有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案例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
在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学科基础课中,往往安排有教学实验课,但是这些教学实验课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的,而不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以直观演示的形式,增进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认识,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教师给定实验目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其结果是学生的潜能难以得到挖掘,学生只会停留在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层面,不利于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3.强调期末教学考核,忽视教学过程考核
学科基础课现行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的实验成绩往往单独计算)。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主要根据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计算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计算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视教学过程考核,其结果造成过程管理缺失,考试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等问题。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安徽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落实学校2010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不断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的解决措施,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以校本教材为抓手,在兼顾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
组织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优秀师资或联合省内外同类院校编写校本教材。截至目前,已编写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在把握学科基础课教材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内容的可读性,注重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同时,考虑到学校地方性的特点,注重引入本省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目前情形下,我们不能减少思想政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一般为英语)、计算机工具类课程、数学类工具课程等四类课程的学分,也就意味着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只能在有限学分的情况下进行。具体到学科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精练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学科基础课的系统性要求,而且可以挤出一定时间安排“以创新性的案例研究法为主,以情景模拟法、实践性教学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提高教学案例的编选质量,注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在案例编选时,在案例的内容和作用上考虑理解性案例、对比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的层层递进,在案例的形式上考虑文字型案例、视频型案例和情景型案例的有机组合。一方面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的反馈,另一方面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案例教学中。
4.重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地位,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在强调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基础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如在统计学实验教学中,安排了“用Excel作统计分析图形”“、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用Ex-cel作数据透视表、模拟抽样”“、用Excel求置信区间和进行假设检验”、“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等六个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和一个“综合业务实验”项目。通过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巩固和加强了学生对统计学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统计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统计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力地助推了学生突破一般技能型人才这一基本层面,迈向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阶段。
5.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全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基础课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科基础课课程特点我们对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总成绩比例由80%降低为50%,将原来单一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改为平时课堂案例讨论和发言占20%,作业占20%,出勤占10%。这种改进后的考试方法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间的相互竞争。通过综合而定量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意识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奠定了学生后续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未来人才市场上较强竞争力的基础。
三、结束语
【关键词】 Seminar 工商管理 教学模式
本文是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工商管理教改研究》YZUJX2012-29B研究成果之一
一、传统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讲授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填鸭式教学;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交流的单向性,消极、机械而单一地由教师指向学生,容易导致学习过程的割裂与分离。针对这一弊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逐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比重。[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诱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管理活动的各种矛盾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但目前在国内管理教育上,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有: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厚
传统教育思想是典型的课程论。它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发展能力;完全依靠书本知识,忽视其它教育因素。所以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把教学任务看作是从外面向容器里填装知识。[2]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既担心难以适应案例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所提出的高要求,不愿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担心学生不能适应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因而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更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学生能力不足
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普遍感到适应能力不强,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常表现出知识面过于狭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问题。
(三)管理案例质量不高
这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国外案例,案例过于陈旧、缺乏代表性与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等方面。目前的案例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从国外直接引进的,在教学应用时,很难真正起效果,因为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与企业制度的差别。第二种是各学校编写的案例。但只能作为例子的延伸,是课堂讲授的点缀。因为这种案例较简单,背景介绍得不清楚,且许多已经过时了。第三种是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有地方性,学生感兴趣,有亲切感。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不可能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二、Seminar教学模式简介
“seminar”(先生译为“席明纳”)一词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3]1773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首次将seminar引入到大学。洪堡(W.V.Humboldt)在创建柏林大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为科学而生活”的大学理念[4],真正使seminar由原生性的涵义发展到一种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目前,seminar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席明纳在柏林大学被称为“科学研究的苗圃”。它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5]席明纳教学模式的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学术自由和独创精神、师生之间平等合作、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Seminar的课程宏观结构由教师的概要式讲述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教师将系统、全面地介绍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学科的前沿发展背景,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和命题,提要性地勾勒这门课将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并将它们分派给相关的参与学生,为第二部分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铺垫。第二部分是课程交流的主干。在这个部分,学生们根据自己研究取向和学理兴趣,将认领的课程内容做出充分的准备,成为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报告人必须提前把自己的发言稿打印分发给每
一位课程参与者。[6]
三、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针对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在Seminar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一)在目标设计上,倡导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正如杜威所说,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7]课程目标是内在于教学过程,而不是外在于教学过程,课程目标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要使教师和学生同时兼有教学者和研究者两重角色,师生围绕一系列问题,共同在实习场中、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理解和发现知识。这种知识是个体化的知识,是学生个人的知觉、情感和思考中获得的经验。它不是预设好的,而是透过自身体验和研究历程。这种课程模式在派纳看来是一种个体经历导向型课程,课程理论并非将焦点放在外在的活动,而是放在交互的活动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协议。[8]
(二)在课程定位上,专注互动型的研究性教学
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教学主体,以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创造了既热烈活跃又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师生的互动合作,并有效地将师生之间的互动推广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合互动。它给予学生更开放的思考空间和更充分的思考时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考水平;它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更多地、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学会面对不同的意见;它锻炼学生更多更好地用书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消化、记忆、理解、运用和探索,有助于学生智慧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三)在课程效果上,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注重于学生资料查询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学生通过资料查找、筛选、分析和批判,学习如何开始科研工作;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某一课题,将重要的内容分离出来,从而训练了批判式的思维方式;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及时对不同的意见、提问作出解答,并对批评作出反应,从而学到了写作的能力;通过Seminar活动本身,学生将问题现状、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研究展望等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并清晰地汇报给其他成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术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恒川.论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
[2] 胡芳.批判知识观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3] 王林义,杜智萍.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外国教育研究, 2006(7)
[4] 刘娟.文化的社会意义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5] 林培锦.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6]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 2005(3)
[7] 胡立法,戴玉琴,唐春干.西方大学社会核心价值教育范式的特征论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2日
实践教学作为财经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财经大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财经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符合财经大类专业用人标准和职业要求。通过多元化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将各种管理决策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应用到实际中,找到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结合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保证学生就业时能尽快熟悉岗位标准,快速适应上岗。
(二)体现了高职财经大类专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要将工作和学习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多元化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将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基础上,并依赖“校”和“企”合作的平台。例如,财经大类中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企业家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真正的技能必须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
(三)符合学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财经大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立足于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职业基本专业学习任务后,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顶岗实习交叉进行,相互促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职场和课堂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大量的动手操作、岗位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目前高职高专财经、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情。
面对行业对财经大类专业人才技能多元化需求的变化,以及在“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类型和基础的差异化,笔者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财经大类专业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根据学院的整体专业学生分布情况,采用典型调查的方式,抽取学院财务会计专业群中的会计与审计专业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典型对象,对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共10人进行了访谈,并查阅了20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基本状况
1、实践教学包含两个基本环节:即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表1)
2、实践教学课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在理论上达到或接近50%。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如表2所示。(表2)
3、实践教学标准,主要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分项标准。
4、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上机操作、大作业、实习报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集中实践考核方式如表3所示。(表3)
5、实践教学合作企业数量不多,与学生数比例大概为20: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集中顶岗实习企业学生数比例如图1所示。(图1)
(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目前,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课程设置“学科性”痕迹较重,有的课程的实践教学仅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没有按照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进行设计,甚至未真正摆脱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2、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习实践岗位提供给学生。但目前学校和企业难以对此达成共识。校企合作企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实习机会相对较少。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难以接受大批一定时期内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该专业学生;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管理类岗位如人事、会计、营销等岗位具有一定的性特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大。除了校外实践实习岗位不足之外,校内实习基地的投入也不足。学校虽然有专业实训室,但硬软件更新较慢,同时师资培训跟不上,实训室教学质量也难能得到保证。
3、实践课程开发不足。课程开发立足于专业培养目标而定,财经大类专业各种实践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岗位要求,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训练各种专业技能,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较快进行工作角色。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目标针对性较差,再加上合作企业所能提供的实践实习管理岗位有较大的波动性,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活动实施等一系列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投入性不足,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及实施的主动性欠缺,使得理论课和实践课未能有效整合,课程标准不具体,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目前,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实习等。课堂案例教学是广为推崇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互动环节得不到重视,教师常满足于自身的说教与分析,不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的教师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不够。实验室实训在教学组织、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学成效再打折扣。顶岗实习一般是专业培养的最后环节,由于实习基地匮乏,学生分散实习较多,难以进行有效监控和考核,同时面临学校就业率压力,实践教学往往草草收兵。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实践考核改革力度不大,由于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成果难以物化,最后考核就变成了批改作业或主观评分,不利于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工学结合,改革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依托工作岗位标准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目前实践教学未能真正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进行建设的现状,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以专业目标岗位工作标准为基础。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包括生产及后勤管理岗、营销管理岗、行政及人事管理岗、财务管理岗和门店管理岗。岗位标准可以以生产管理员、营销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配备实践教学师资。
1、设置多位一体实践教学环节
(1)继续完善实训教学环节。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以往在设置实训教学环节时,以开设分课程实训为主,实训时间短,效果不明显。目前,针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发的经营管理沙盘实训软件综合性较强,且以模拟企业的真实经营过程为背景,仿真性很强,管理游戏的形式很新颖,易于激发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操作可以以管理沙盘为主要的实训课程,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难度的操作内容,如表1。(表4)通过上述分阶段的操作,让学生掌握目标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2)增加企业入校培训。采用“引进来”的办法,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将企业培训课程如《职业心态》、《职业生涯规划》、《销售技巧》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社会行业相衔接。
(3)加强学生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经历企业管理的基本经营过程,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方式,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针对目前高职财经大类专业校外实习形式较为单一的情况,可以考虑将识岗、贴岗和顶岗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对于财经大类专业而言,校外实习基地单一岗位接纳人数有限,因此安排顶岗实习时分散实习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通过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可选择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商业流通企业统一安排1~2个月的集中顶岗实习,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为学生独自走上社会工作打好基础,将实习落到实处。
(4)强化社会调查。财经大类专业的社会调查是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等情况的了解分析,是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社会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将社会调查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为达到调查分析的一定深度,可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团队调研活动,由教学团队教师进行综合指导,形成有有效结论的调研报告,计入学分。
(5)常态化职业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并以此为平台,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和方式引入校内比赛中,并使之常态化,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2、搭建多种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应由三个分支组成:一是理论知识应用平台,主要指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用于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体系;二是校内实训平台,主要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仿真实训室,用于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主要指合作企业现场,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总的原则是数量持续增加,质量严格把控。
3、配备专兼结合实践教学团队。为了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需要,要建设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适当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制度。
(二)构建分层实践教学方案。所谓分层实践教学就是按照专业教学周期规律,对照企业职业发展通道,由易到难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具体来说,可从岗位认知、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分阶段构建。
1、岗位认知:大一阶段实施,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企业进行参观,了解行业背景、企业的岗位设置和描述,学时比例达到8%左右。
2、岗位见习:大二阶段实施,对职业能力及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要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实践课时,同时在综合实训课程中安排学生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做中学”,学时比例达到12%左右。
3、岗位顶岗:大三阶段实施,要求学生进入企业空缺岗位以“管理培训生”、“营销员”、“生产操作员”、“人力资源专员”、“出纳”等身份进行工作实践,学时比例达到30%左右。
总的来说,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可以由图2说明。(图2)
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分层实践教学方案,对于高职财经大类专业而言,将使实践教学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满足人才技能多样化的需求,符合注册入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韦东海.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广西教育,2012.5.
关键词 专业对口率 专业认可度 层次分析法 多元回归模型
一、引言
专业对口指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在学校或类似地方所学的专业有极大的相关性。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数据显示:在专业对口这一问题上,54.69%的受访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90后”人群中这一比例则超过了60%。可见,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关于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影响因素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例如赵婷婷,2005;郭丽虹2008;周光礼、庞慧2010;刘扬2010;何春华2011)。尽管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文献都是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专业对口率的影响因素,而且绝大部分文献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鉴于此,本研究旨在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进一步探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的影响因素,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近两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实证检验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专业对口率的关系。本文对专业认可度的界定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的某种特定职业的主观态度,常与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和角色的投入(如时间、精力等)有关。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方法
(1)通过全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建立了专业认可度指标体系,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得出专业认可度指标权重,将专业认可度进行个性化和数量化。
2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我院2011~2012年药事专业、药企专业、卫管专业、信管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计160,其中实际回收问卷70份,收回率是43.75%。有效问卷为60份,有效率是85.71%。鉴于此,为了达到理想研究效果,将四个专业整合为工商管理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各专业人数分别为28、32。其中2011年、2012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4、36。男生17人,占28.33%,女生43人,占71.67%(被调查男女生比例与该专业招生时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
3问卷的编制
此问卷是封闭式(选择式)、结构型问卷,由个人信息、专业认可度量表、 就业对口率量表三部分组成。其中(1)基本个人信息,包含年级、专业、性别、年龄、就职单位、职位等;(2)毕业生专业认可度量表,问卷属自陈式量表,主要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要求被调查者在“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选项中选择,依次计分为5、4、3、2、1分。(3)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量表,采用Likert7点计分,1表示学时或频率极少,7表示极多。该部分按专业工商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分为两种不同结构表。在实际操作中,问卷问题不宜用量表评分,有些疑难问题只能是多重选择题,有些问题只能用“是”,“否”进行回答,如:“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并由大到小排序”等。
4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专业认可度测评方法研究
(1)专业认可度指标体系建立。国内外学者对专业认同度研究很多,而对专业认可度的研究较少,目前对专业认可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专业的高校群体(张婷,2006;魏慧,2008;林振涛,2009;陈群,2010;魏敏,2012)。国内关于专业认可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调查工具一般采用的是自编的专业认可度调查问卷。多数学者基于对相关专业认可度概念的理解和现有理论等都提出了关于专业认可度的若干维度。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专业认可度测评指标体系,共包括一级指标4个(包括专业就业信心、兴趣和动机、专业学习与专业能力、专业环境满意程度),二级指标14个,包括专业个人能力提升满意度、专业发展前景认可度、专业地位满意度、选择专业意愿、专业课程学习兴趣、专业对口相关职业的兴趣、专业技能学习重视程度、专业课程学习重视程度、课余时间利用程度、学习环境满意度、师资整体水平满意度、管理体系满意度。
(2)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专业认可度指标权重。为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每级指标重要性程度的确定是通过对10位相关专家(含学院院长、系主任、心理学专家学者、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学者等)进行调查,对每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打分,得到数据,计算出指标权重,每一个判断矩阵已通过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2、毕业生专业认可度现状特点分析
以自编的毕业生专业认可度调查问卷为调研工具,对管理学院毕业生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学院毕业生专业认可度的总体平均值M=2.9774,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公管专业认可度均值为3.0660,被调查者中大于3的占72%,小于3大于2.5的占16%,而工商专业认可度均值为2.8283,被调查者中大于3的只有18%,小于3大于2.5的占71%,说明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认可度比工商管理专业高。究其原因,大多数管理学院学生都是被调剂到所学专业,且无法再调换,学生对专业本身缺乏兴趣。作为文科专业,学习内容广而泛,所学知识技能很难被量化,对自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缺乏信心,这是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此外,在中医药院校学习工商管理的学生,大多数对本专业在学校的地位感到不满意,就业工作稳定性不及学校其他专业学生,导致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认可度比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低。
3、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现状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均专业对口率为0.5333(53.3%),工商管理专业平均专业对口率为0.5144(51.44%),说明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的整体水平不高。公管就业专业对口率高于60%的占44% ,低于50%的占28%,而工商就业专业对口率高于60%占29%,低于50%的也是占28%,这说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较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专业对口率略高。
4、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专业对口率的关系研究
(3)回归方程显著性F检验及系数显著性T检验。从表2方差分析表中得知:F统计量为81.760,系统自动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显著性F检验,X5、X6、X7、X8能够建立与Y之间较为理想的线性回归模型。同时,方程通过系数显著性T检验,X5、X6、X7、X8的系数较为显著。
四、结论
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实证研究得出,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为中等水平,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通过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得出,专业认可度、期望的起始月薪、家人影响、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影响就业专业对口率的重要因素,而其他因素没有影响。
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专业对口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因此要提高就业对口率,首先应该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其次,期望的起始月薪的重要性在这四个因素中排名第一位,这表明毕业生在进行职业的选择时对起始薪酬比较看重,这与现在物价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有一定联系。同时,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注重社会声望和职业的稳定性。另外,毕业生职业生涯有无规划也影响到就业专业对口率,学校注重学术氛围的熏陶,尽管现在实行了大学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开设课程的年级过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尚不清楚,对未来职业没有清晰认识。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结合学生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对学生以后竞争就业岗位和职业生涯良性发展都至关重要。
当然,因初次设计科研调查,设计问卷周密性和详细度尚不够,同时本研究的样本量和类型十分有限,对研究的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还需作深层次地挖掘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郭丽虹.关于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问题的思考[J].凯里学院报,2008,26(5):76-78.
[2]何春华,张梦丽,陈辉.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状与分析[M].人力资源管理,2011,(6).
[3]庞慧,周光礼.文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探析——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赵婷婷.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对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
[5]刘扬.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6]聂文明.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成因与解决对策[J].就业指导,2011.
[7]贺伟,龙立荣.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指标体系的构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
[8]张婷,杜丹丹,任艳香.本科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及毕业意向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1).
[9]魏慧,臧渝梨,娄凤兰.护士专业认可度量表适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11).
[10]林振涛,于泽秋,张奉梅,等.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10).
[11]陈群.护士专业认可度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