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11:3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虚拟实验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为贯彻执行教育部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的举措,综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我校制定了完整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系列方案,加快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的步伐。目的在于加强学科融合,实现相关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增加观念创新、实验技术创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重复性和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及实验教学中心建
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我校启动了第二轮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相关学科在实验教学内容上的互相融合,全面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质量。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五年来,中心按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在各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建设成了理念先进、设备一流、管理有序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1 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独立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中心对实验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确定了以培养具有“高尚医德、扎实基础、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以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医学实验教学理念。
2.2 创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教育部本科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根据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打破传统的课程和学科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临床问题或生命科学问题为导向,遵循“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功能到形态”、“从基础到临床”、“从经典到现代”、“从教学到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对实验课程进行了全新的一维设计,创建了由四大模块——医学形态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五门主干课程——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课、异常人体形态学实验课、医学机能学实验课、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所组成的整合化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各门实验课都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种实验类型,使各类实验课程成为既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又具有实验课自身特点的独立性课程,见图1。新增或调整实验不少于全部实验的60%,综合性实验由原来的25%增加到35%-40%,设计性实验由原来的4%增加到8%-10%。这些课程既自成体系又与理论课程相呼应,各门课程均有各自的教学特点,但又相互关联形成整体。为了充分满足各层次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实验教学中心针对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每门实验课分为A、B、C、D四个层次,各层次的学时数和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有一定差异,实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2.3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新模式实验教学中心紧密依托我校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学科、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相关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多家知名附属医院的优越临床教学资源,采用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等多种补充形式,形成基础与临床相互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医学人才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课程体系建立之后,实验中心不断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实验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在教学内容上,将传统的实验技术和现代生命科学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整合,通过优化重组和研究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临床、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医学道德修养,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将启发式、PBL式、交互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人实验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数字网络技术、虚拟技术、显微互动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水平。各实验室还实施了多元化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各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全面的评价。
2.5出版配套实验教材为配合新设置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中心编写出版了《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异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和《医学生物学实验教程》五部特色实验教材。新编系列教材引入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与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又内部出版了英文实验教材《LaboratoryManualofMedicalBiology》'《LaboratoryofAbnormalHumanMorphology》、《FunctionologyLabManual》和双语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2.6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学校、学院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文件,制定了倾斜性的实验教学岗位聘用政策,为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室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这一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除了专职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晋升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人到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同时也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热心参与实验教学工作,积极承担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发表高水平的教学改革论文,努力为今后竞聘上岗创造条件。这些政策切实保证了实验教学中心能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敬业发奋、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保障了实验教学中心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心注重实验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工作,组织实验教学教师和教辅进行了显微互动、生物医学安全等多种培训,并定期召开实验教学研讨会,旨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内涵建设。
3.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果及辐射作用
目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已初步建成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科学、实验设施完善、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在教学研究、实验教材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学生科研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中心年接待国内外来访参观十余次,今年10月还将承办“第三届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医学组第五次会议”。
实验教学中心所取得的教学研究成果作为学校《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创建整合化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新体系、新模式》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获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五年,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承担教学改革课题52项,发表教学论文124篇;配套出版了实验教学系列教材9部,其中《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和《异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医学生物学实验教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和《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三部教材分获首都医科大学第六届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获批2010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获批校级精品课程。申请获批蛙心刺激电极、尿滴计数器、家兔手术台实用新型专利3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10月,12(S2)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对实验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经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新实验课程总体评价的优良率为96.75%,对新教材总体评价的优良率为95%。学生对五门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优良率平均达98%以上。近三年,本科生公开34篇,内部出版论文集四册。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获市级各项奖项60项,其他各种奖项52次。在首届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我校参赛项目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信息化环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08-03
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已经将统计在社会经济或商业管理、人口、气象、医学、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引领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并逐步在各领域统计数据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统计学的意义,同时对社会统计工作的全貌进行着深刻影响。信息化是统计应用的必然趋势,可以为更多统计人士所理解和使用,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为统计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开课的初衷是让学生将统计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针对性较强的实践平台,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是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高等院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一些数据分析软件、计算软件的普及使得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因而,研究如何结合统计学学科的专业特点,探索应用统计学在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实践内容,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更新就变得非常紧迫。
一、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有实践经验教师严重缺乏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推导,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不高,所以大部分高校基础类课程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而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到高等教育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课程门类逐步细化增多,原有的师资难以满足诸多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实践经验缺乏是我国现任高校教师的“硬伤”,主要原因是现任高校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也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通过对往届统计专业的学生的座谈和调研,他们普遍认为应用统计学从名称上应该是一门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实践性强的课程,然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环节仍注重应用统计概念、各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方法理论的演绎;只是一味地理论方法例题等的讲解,对“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等应用不够;在教学手段上,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是简单地将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统计应用的特征和方法。
(三)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
在统计各专业培养方案里应用统计学只设置40学时,由于学时过少,任课教师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训练达到平衡,只有少部分内容开设相应的实验课或安排课外实践,课程目标仅限于对有关内容了解即可,很少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或者统计软件去分析应用统计在经济管理、人口、医学、气象、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四)实践案例少
目前在应用统计学的实践教学中,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比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的验证上,综合性案例较少且比较陈旧,这本质上只是理论教学的一种延续;实验报告内提到的案例多来自参考教材。教学内容来自实际应用中的统计分析案例较少,侧重点仍是对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的理解和分析,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协作性,进而影响了部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的教改思路
针对以上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统计学专业教师教学团队以校级精品实验课程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改善应用统计学实践环境,优化配置实践环节课程资源,对统计学有关人员、平台和实践基地进行优化整合,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实践内容的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化”、“大数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语,因此需要及时对应用统计学的实践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保证统计数据能够有效地体现网络化知识经济的特征。比如可以采取体现网络化、体现知识经济、体现高科技含量、体现信息化以及能够有效地体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产品创新周期统计、企业科研能力统计、企业电子商务统计、企业创造创新能力统计以及企业文化统计等方面更新应用统计学在企业经济统计方面的实践内容。
1.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首先任课教师不应局限于经济统计学的领域,可以适当的扩展到经济管理、社会经济统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研究、财务分析、经济预测、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宽视野,多思路,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以此为基础慢慢得到提高。
2.在案例的确定环节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小组为单位,从互联网上搜集感兴趣的有关应用或者企业管理统计方面的二手数据,比如自行搜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资料等,也可以利用所学抽样调查理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或借助问卷星资源,对大家普遍关注的校园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并回收问卷,利用spss、excel、eviews、R软件等进行基本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或者多元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最后指导学生集中讨论良好以上等级的分析报告,鼓励学生投稿参与申请有关部门的创新项目。
3.取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高校实践教学之精华,就是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与科学技术进步同步。这些国家高校实践教学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或论文大多来自工厂和企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就是所谓“真题”化教学,即实践教学的内容取自于现实社会亟待解决的真实课题,类似于我国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赛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内容与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统计部门进行的数据搜集与处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能够更好的把握有关统计学理论知识在相应领域的应用。
(二)实践人员、平台的融合
当下高校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适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虚拟的应用统计案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下的小软件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组织课程实习,参与课程论文的组织和编写。
1.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积极性,安排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先进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制作应用统计相关的虚拟案例或者网络交流平台,并在交流平台上讨论案例的可行性以及解决方案,这样对其资料的查阅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建立统计学教师教学团队成员和社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机制。学校或学院应规定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工作量,其内容就是到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科研等活动,也可以像学术假一样给教师以“实践假”。同时学校必须有从社会聘请的、一定比例的、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
3.实践指导老师辅导学生先确定实验案例,进一步设计实践方案,借鉴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组织各小组由指导教师带领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或部门进行,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通过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统计人员交流,切实感受统计在实际部门的作用。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让学生逐步掌握统计方法可应用在设计阶段的市场预测、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初试样试制、小批量生产等;应用在生产阶段的工艺设计、过程控制、能力研究和质量改进;应用在销售阶段的营销策略研究、预期销售额的测算、顾客回报率的评价、安全性评价和风险分析等。能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及统计计算软件比如excel、spss、matlab等解决诸如产品市场占有率问题、调整措施效果的显著性问题、产品的质量检验问题等。
4.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统计部门进行兼职,或参加全国性的统计领域科技类的竞赛比如挑战杯、统计建模大赛,市场统计调研大赛等,同时多阅读有关文献,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地思考,认真的组织和撰写有关报告或者论文,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今年我院12级统计专业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统计调研大赛,课题是有关社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分获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
本着缩短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距离,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设立更多更适合的应用统计学实践平台。
(三)最新教学模式的融合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目前美国流行的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实验教学“融合共享”模式直接给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实验融合共享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支撑性的材料,材料的获取要求种类多、实效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借助学校大力资助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有利时机,借鉴兄弟院校建设网络课程的丰富经验,积极有效地建设应用统计学课程网站,网站除了常规的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大纲、实践方案等等之外,还要整理编写完整的网络课件、配套齐全的教学视频、习题库、试题库、应用统计案例集、重要数据网络链接等,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形成一个多角度、立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存教学资源网络,并逐步地更新和完善,形成一整套的应用统计学实践指导,方便学生学习以及与指导教师及时交流的数据库。
国内最先加入慕课平台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采取的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仿照他们的做法,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将在线视频上传到网络数据库,要求学生先在在线平台学习,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记录下来,在实际课堂上与老师共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外由于具有成熟健全的社交平台,学生会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交到供师生交流的论坛,教师会根据论坛提供的问题热度排名,集中在线回答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与之相关的开放性问题。
为了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更好的实施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院定期组织统计学教师团队进行实践教学教改的交流、学习,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实验室设备及时更新,教师机控制软件适时升级能够使任课老师和学生进行及时交流,能够实现优秀学生讲解展示自己对不同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法以及实践报告的完整性展示都很方便;提倡教师积极总结教学新模式的经验,形成教学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公开学习、探讨,积极融入教学之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