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惠金融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

时间:2022-12-20 08:2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惠金融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惠金融论文

第1篇

唐忠民,农村金融的理论专家,撰写理论文章论文162篇、约110万字,其中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公开发表65篇、约35万字;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两次被授予“吉林省高级专家”荣誉称号;吉林省劳动模范,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被中华合作时报社评为“建国6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60人‘十大标志人物’”,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为“建党九十周年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十大卓越创新人物”。

自2010年任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以来,唐忠民深入推进吉林农信创新转型与改革发展,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民生的金融支撑作用,在加快自身科学发展的同时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唐忠民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监管政策要求,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协调,与各市(州)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突出打造普惠金融、农业产业化金融、县域金融、城镇化金融、生态金融和全民创业金融“六个金融”,大力支持“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

倾心金融服务社会民生。唐忠民倡导普惠制金融,推进城乡基本金融服务均等化。潜心打造“民生工程”,深耕农村金融市场,研发百余种金融产品。强化科技支撑,增强服务功能,面向千家万户开展普惠型服务。大力开展“三帮扶”活动,在全省60个村建立帮扶联系点,通过信贷支持、传授致富技术、引进致富项目、培养大学生村官、培养致富带头人,助推农民共同富裕。

积极推进改革和转型创新。唐忠民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自我发展组建与“富帮穷”并购模式相结合,农商行组建工作扎实推进,系统内农商行总数达到9家。扎实推进省联社去行政化改革,着力打造科技、融资、清算、培训、信息和法律咨询“六大服务平台”,增强中后台支撑功能。加快科技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业务支撑能力和金融科技服务水平。推进县级行社流程银行建设,配齐“三长”,完善法人治理,强化营销总部、经营管理总部的功能,推进贷款集中远程审批等业务管理模式创新,初步实现流程化、专业化管理。撤销市(州)办事处,设立区域稽核中心,增强了风险管理职能。

着力提升经营管理成效。唐忠民提出“因农而生、随农而变、为农转型、助农富强”的发展理念,坚持“农民致富的银行、微企成长的银行、居民兴业的银行”的市场定位,资产总额、贷款规模、支农力度、缴纳税金、从业人员、网点覆盖率均列全省商业银行第一位,存款余额列全省商业银行第二位。

面向未来,唐忠民领导的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将继续以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为己任,以“深化改革、创新转型、管理升级、提质增效”为方针,完善普惠金融、县域特色金融和农业现代化金融,创新城镇化金融、全民创业金融和生态金融,助推新型“四化”统筹,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2篇

论文关键词 小额贷款 金融机构身份 立法建议

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是指为中低收入群体和其他无法从传统正规金融渠道取得融资的中型或小微企业提供小额度贷款的公司。自2008年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小贷公司得以在我国正式建立。从组织模式上看,我国的小贷公司是在制度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只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微型贷款机构(microcreditinstitutions简称MCIs)。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555家,贷款余额6357亿元,全年新增贷款434亿元。一季度末,仅贵州一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2%,累计让利于民20余亿元。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报告显示,一季度新增获贷企业超过2.5万家,其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已经超过25万家。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小贷公司为广大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小贷公司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金融机构身份的缺失却给其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我们所说的金融机构身份缺失,是指小贷公司不具备我国法律规定的合法金融机构身份。按照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除此之外,《贷款通则》第五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从事贷款业务的“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而《指导意见》把小贷公司定位为“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没有要求必须经过银监会或人民银行的批准,也不持有《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者《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显然与上述规定是不一致的,这给小贷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许多难题。首先,小贷公司只能以普通企业的身份从银行获得融资,而不能享有金融机构的待遇、政策和福利。表现最明显的是贷款利率方面,同期数据显示当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6个月的平均利率是4.1%时,普通6个月贷款利率则为5.6%。这样的差异增加了小贷公司的经营成本。其次,小贷公司无法接入人行征信系统,这一方面使其在放贷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成本做先期调查或者委托商业银行进行查询,挤压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小贷公司所掌握的大量企业与个人信息不能直接接入征信系统,加大了信贷风险管理难度。再次,在税收方面,小贷公司按一般工商企业标准,包括5.56%的营业税及附加税、25%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自然人股东20%的股东分红个人所得税,企业综合税率在10%以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也把主要业务对象就是农村市场和中小企业的小贷公司排除在优惠政策之外。这对于本来就属于低利润的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显得更加的艰难。

二、给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身份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制度的缺失,特别是小贷公司合法身份的缺失,增加了行业风险及不确定性。所以立法上对其金融机构的身份进行明确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这是维护法律体系协调统一的需要

建设法治社会要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最基本的要求是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一方面《指导意见》规定了鼓励小贷公司“合法经营”,而另一方面在不具备金融机构身份前提下参与金融活动本身就是违反了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监督管理法》等规定,那又何谈“合法经营”?现行的审批制度和我国相关行政法规亦存在冲突。《指导意见》规定:“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向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正式申请,经批准后,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这种审批被视为行政许可行为,属于企业设立登记的前置性程序。但依照《行政许可法》第14条和第15条的规定,作为行政规章的《指导意见》和各地颁布的地方政府规章都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这种立法冲突,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

(二)这是维护整个金融体系有机统一的需要

微金融系统是整个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关键环节。小额贷款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三农填补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空白,没有正规金融身份的机构从事正规金融服务是自相矛盾的。现在的规定人为的割裂了他们之间的联系。这也给监管带来了难题。《指导意见》对小贷公司的监管规定的非常笼统。各地监管机构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是银监会牵头各部门联合监管,有的是工商行政部门牵头,主流的做法是由金融办负责监管事宜。温州金改伊始又成立了地方金融管理局。到底由谁来进行监管的讨论也是络绎不绝。这其中耗费了大量物力精力,监管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将小贷公司定位成合法的金融机构,那么监管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的简化。

(三)这是与国际金融制度接轨的需要

入世以来,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已经变的越来越开放,逐步取消了各种限制。所有的金融企业都要面临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国际上通行的小额信贷组织模式中,大多数都将其定位为金融机构。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例如孟加拉、哥伦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玻利维亚、墨西哥等,也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微型金融组织的合法金融机构地位。小额信贷业务外资与中资的竞争在我国国内实际上已经展开。只有完善我国相关法规政策,将小额信贷纳入法制轨道,给予其正当的法律地位,才能使我国的微金融体系运营更加符合国际规则,提高中资小贷公司实力的同时也能合理引导国际资本支持我国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建设。

三、立法建议

为了明确小贷公司的金融机构身份,立法思路可考虑以下三种方式:

(一)修改旧的法律条文

可以考虑修改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中第五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不再把颁发《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设立的唯一条件。其次是修改《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贷款通则》第十章第61条规定,将小贷公司确认为合法的非公众型金融机构。其合理性在于小贷公司规模较小,风险也较小,没有类似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只需要对准入条件进行设置,既能不增加有关部门的的审查工作量降低监管成本,也有利更多民间资本投入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参与市场竞争,还可以为今后更多的金融创新试点提供便利。弊端在于,涉及的法律文件数量较多,修订成本高难度较大。

(二)修改《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完善小贷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型渠道

按照该规定,村镇银行明确享有正规金融机构身份,还能获得政策扶持。但按照当前转制模式,小贷公司不能作为主发起人,持股比例也会受到限制,会丧失经营的主导权,收益也会受到影响。这成为阻碍小贷公司转制热情的主要因素。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特别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或参股村镇银行,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修改,通过建立评级制度,放宽盈利情况好、管理水平高的小贷公司转制村镇银行的条件,允许其作为主发起人并相应的调整限制持股比例的规定,鼓励和促进小贷公司发展。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不能够完全的解决小贷公司的身份问题。因为即使放宽条件,小贷公司也不可能全部转制,那么其他没有转制的公司仍然会面临这种困境。

第3篇

[关键词] 产业结构;同构化;地方政府博弈

[基金项目]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地方政府博弈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0JDXM63004 )

[作者简介] 韦小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系主任,广东 广州510640;范旭,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广东 广州,510640; 张凤凉,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510640;张震宇,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广东 广州,510640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068-0005

一、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概述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珠三角地区依靠传统产业的单一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发展趋势,所以急需要进行改革。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了现阶段的改革目标,并明确提出了珠三角九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珠海和肇庆的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广佛肇经济圈以广州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深莞惠经济圈以深圳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珠中江经济圈以珠海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以重大成套装备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依托优势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本文通过对珠三角九市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的实证研究,来分析目前各市产业结构的现状。

二、 珠三角九市产业同构化实证研究

论文通过统计珠三角各市GDP排行前十的产业产值,运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的产业同构系数来进行计算,得出珠三角各市中每两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化系数。

论文以2010年珠三角各城市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整理,涉及到各城市GDP排行前十位的产业产值及其所占比例,对没有进入前十的产业产值置零,继而进行产业同构化系数的计算。

分析上述的统计表及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产业同构化系数超过0.7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和东莞,深圳和中山,深圳和惠州,深圳和珠海,广州和东莞,佛山和中山,佛山和珠海,东莞和中山,东莞和珠海。其中,深圳、东莞、惠州产业同构化系数较高,分别为:深莞0.7795、深惠0.75082、莞惠0.554802,主要是因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总的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东莞和广州、中山、珠海的同构化系数较高,是因为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业服务、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产业在这些城市中都占主要地位,对城市的GDP贡献率都较高。而佛山、中山、珠海,在各市排行前十的产业中,有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个行业同时上榜,致使它们之间的同构化系数也较高。

2. 肇庆和其他各市的同构化系数相对都比较低,尤其是与深圳和惠州。这与肇庆的主要产业构成有关,肇庆虽然在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上有所发展,但其产值贡献较高的依旧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像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

3. 广州和其他城市的同构化系数相对居中。这应该和广州的现状和发展定位有关,广州要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且要改造传统的优势产业,实行双转移战略,这样使现阶段的广州各个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比较平均,与其他城市的产业相似度也居中。

4. 整个珠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化系数并没有全部偏高或偏低,而是视地区而异。这说明珠三角地区各市的产业是有所差异的,并不像以前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而是都在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

通过对目前珠三角各市产业结构同构化的实证研究发现,对比王珺和郭惠武研究的1998年至2007年珠三角城市间的产业同构化系数,2010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各市产业之间同构化现象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在整个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框架下,各地政府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严重已经制约了地方的发展,珠三角各市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关系着GDP与政府的政绩,谁都不愿意放弃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引导性的产业规划。于是,文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便起了这个作用。根据文件,珠三角各市将组成不同的经济圈,突出各个地方的优势产业,进而推进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广州作为省会城市,要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深圳作为经济特区,要增强科研与创新能力,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方面继续推进,并且完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强化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时,深圳作为珠江口东岸地区的核心,要带动东莞、惠州等地协调发展,东莞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电子高端产品制造业等,惠州依托大亚湾核电站,继续推进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珠江口东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珠江口西岸地区,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要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航空产业等园区;推进广佛同城化,使佛山在机械装备、高技术平板显示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加速发展;中山临海,所以可以大力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同时打造成为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基地;目前江门和肇庆虽然传统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还是较高,但两市政府也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使珠江口西岸地区拥有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结合服务业的发展,使经济继续增长。

三、 出现产业同构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珠三角各市出现产业同构化现象,归根结底是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首先,各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必须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总体规划。《纲要》对珠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具有长远性和指导性,所以各市今后的发展方向需在整体规划的框架内,配合区域的整体发展。由于珠三角地区今后分为三大经济圈,每个经济圈有其各自的发展目标,需集中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发展优势产业,所以同一个经济圈内城市的优势产业趋于相似。

其次,各市在符合区域的整体规划下,会选择更利于实现自身执政目标的产业进行大力发展。就珠三角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市的执政目标基本分为两个:提高本市GDP和服务于民。

由于现在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主要是关注其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地方政府的行为趋向于理性经济人,只关注在其执政期内本地的经济增长程度,而忽略整个区域的产业协调发展和本地产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此时的地方政府更加青睐于扶植一些投资周期短、收益快、收益高的产业,类似房地产业、金融业等。

而现在,由于百姓公民意识的提高,要求政府提供良好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使得政府在执政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为民服务,满足公民的要求,使社会生活稳定而有序。所以,有关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产业在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珠三角地区各市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和为民服务目标,相互博弈,最终结果是使一些城市的产业同构化程度较高。

四、结 论

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颁布实施的两年中,珠三角地区各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同构化程度普遍降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个政策的规划和导向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意义,为珠三角地区20年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但政策最终的执行情况如何,就要靠各地政府的具体落实了。所以,解决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促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关键要看以利益与服务为导向的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它们与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的中央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了。

[参考文献]

[1]珠三角产业布局新规划 剑指产业同构[EB/OL],2010-08-12

第4篇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的办公室里有两座“高山”。

肆意摆放着、垒起来接近天花板的两座书山,像摩天大楼一般矗立、排列在这间小屋内,使人仿佛置身于书海世界。窗外清晰可见的北京西山,在冬阳照耀下显得沉稳、安静。相较之下屋内倒是有着活跃的气息。

“这里,就是做学问最好的地方。”平新乔说。

勤奋的幸运者

书,是平新乔一生的“密友”。

1954年生于绍兴乡下的平新乔自小就嗜书如命,“家里没有书,但基本村里所有能搜集到的书我都看了。”平新乔笑着回忆道。钟灵毓秀的绍兴赋予这位农家子弟好学的天性和出众的记忆力,而在小学编辑黑板报的经历也锻炼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看似平常的技能则在日后成为了他的求学敲门砖。

1970年,16岁的平新乔因编辑墙报受到绍兴文化馆认可并被推荐,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这也是平新乔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的上海华东师大聚集了多位文史方面的名家,如哲学史的冯契,经济学的陈彪如,中国近代史的陈旭麓等。从他们身上平新乔看到了在学术、求知上新的道路和境界。这3位名家都对平新乔有过单独辅导。“当时的华东师大在文史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我有幸受教于他们,真的是受益匪浅。”平新乔在此期间通读了马恩全集、列宁文选和选集等书目。靠着勤奋与努力,他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华东师大学习不到两年时间,平新乔又被抽调到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那时也参加到上海市委写作组下经济组内学习《资本论》。在这里,每周五会定期举行有关上海财贸、商业、金融和进出口等方面的经济会议。“我大开眼界,这些实际情况让我看到了经济是如何真正运行的。”平新乔说道,“可以说这段经历令我豁然开朗,当时研读《资本论》时有关流通、银行方面的知识一下清楚了。”

1973年,平新乔的毕业学术论文刊登在《文汇报》上,他告诉《经济》记者,“这就是我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开端。”毕业后,刚满19岁的他在华东师大留校做了教员。“从这一点说,我是很幸运的。”

坎坷的求学路

如果说此前平新乔的人生道路是意气风发的平顺,那么之后的求学道路便是崎岖不平的坎坷。

在时期,他屡遭磨难。关于平新乔的审查终于在1978年结束,之后他被分配到上海体育学院教课。一心向学的他接连报考了两次研究生:一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一次是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然而阻碍他的并不是成绩,政治审查这堵高墙两次将他拒之门外。

“我很肯定地知道中国社科院和复旦大学都已经决定录取我了,因为他们都过来调档案了。”平新乔说道,复旦大学的老师都跑到他的母校华东师大进行了调查。碍于各类因素,中国社科院和复旦都放弃了笔试成绩出众的平新乔,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平新乔自己对此也很释然:“想到在写作组的经历,我是逃不掉的。”

或许有着真正求知欲的人并不十分在乎环境的影响和命运的捉弄,对他们来说,既来之,则学之。平新乔并未就此放弃,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上海体育学院走上了独特的求学之路。

由于当时运动员需要学习的知识有限,平新乔的教学任务并不是很重,因此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回忆起上海体育学院,平新乔说道:“那时体育学院格外重视英文。因为体育是中国开放比较早的领域,游泳、体操、排球这些项目的突破需要引进、翻译大量外国资料,所以体育学院学习外语的风气甚至强于华东师大。”于是这段时间内,英文书籍成了他热衷的对象。后来在体育学院的英文考试比赛中还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另一个举动便是平新乔经常骑车到距离体育学院不远的复旦大学去旁听。他旁听了复旦经济系77级的全部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的课程和经济史、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等。他甚至还通过电视自学数学、物理和化学。而这一切的背后仅仅是因为他很“喜欢”。

平顺,坎坷,对于一位执着的学者都是暂时的风景,平新乔从未忘记他的方向。1983年,已然29岁的他以“再试一试”的心态报考了北大经济系。以破北大纪录的《资本论》考试分数成功通过笔试,陈岱孙先生的面试也十分顺利。但平新乔心中忐忑着的却是最后的这一道政审难关。所幸在陈岱孙先生的保护和周旋下,平新乔终于跨过了那道艰难的槛。正式进入北大经济系,平新乔感叹道:“好像自已又活了过来。”

北大与留学

在平新乔看来,北大、北方所特有的厚重文化让他深感自如,“对比上海的敏感、前沿,这里学术氛围更浓厚些。”

到了北大,平新乔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专业经济领域的学习。直到去美国后他才发现,70年代所学习的其实是属于社会学的范畴。这中间巨大的差异敦促他奋进。在北大时,平新乔保持着每天将近100页的英文原著阅读量,同时也在不断地补齐各类数学工具,一直到1989年留学离开北大。

其间,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平新乔追随厉以宁老师,协助进行各类国内经济研究的项目。再次与实践正面对话,平新乔在运用经济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发觉了知识上的不足。来访的美国经济学教授用平新乔很难理解的前沿方法和数理知识刺激了他的求知心。他决定走出国门去大洋彼岸深造。

1990年开始,平新乔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旁听了部分课程。平新乔遇到劳伦斯・萨麦斯、梯若尔、马士金和哈代等年龄与他相仿的经济学大家,亲眼见识到了外国经济学名家对问题精准深邃的把握能力,“在哈佛,经济名家不看论文,只问几个问题就可以将整篇论文的精华抓住,就会把人难倒。这个本事我可学不来啊!国内也很少有老师能做到这些。”

第一年的留美经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平新乔觉得这样一年回去是不行的:中国的经济学在这一方面和世界还是脱节的。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自己的求知心,平新乔都有了一种必须继续下去,直到完全弄懂的必要,“尽管我当时已经36岁了,但我也要念下去,这便是我当时的决心。”

1998年,44岁的平新乔拿到了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待办的三件事

平新乔别无他求,回到国内的这些年他相继在清华、北大的经济学院任教。“我的资本就在中国,于是就安心将学到的本事用到研究中国问题上来,将来能做中国的研究,也能与世界学术界交流。”

“在这个年纪了,我大概还可以做3件事。”

再编几本教材是平新乔的第一件事,除去现在已经印了21次的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和1992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平新乔已经有了新的编写教材的计划,“毕竟教育总是有人要来做的,中国经济学也需要人做一些基础理论工作。”

第二件事,是对中国农村金融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这项由平新乔组织的调查样本涵盖6省18县,包括100多个村的4000个农户。“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又有3段与农村接触的经历,我1998留学回国后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后来的国发院做了10年研究。我们想知道什么情况下,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减贫,在哪些情况下普惠金融没有完全普惠,国家可以据此加以注意、调节。”

第5篇

李志刚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院长。先后在企业、政府等多个岗位任职,在公司战略、企业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洞察。

佘丛国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部互联网研究中心总监。主要从事互联网行业研究和新业务发展战略规划,负责过多项中国电信战略规划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于吉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曾担任国家经委调研室副处长,国家体改委政策法规司处长、副司长,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副司长(正司级),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副局长(正局级),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现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陈赞成任职于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市场研究部。负责集团公司市场规划等重大项目,长期跟踪国际标杆运营商发展动态、国内运营商竞争格局与互联网企业发展,在《人民邮电报》《中国电信业》等行业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程多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博士,曾长期从事国际劳工活动和国际劳工问题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目录

引言:一个理解工业革命的新视角

第一章互联网开启新连接时代之门

人类社会的五种距离//011

连接的本质//015

连接的构成要素和属性//023

连接之升维//030

第二章新连接的经济效应

新连接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041

新连接的四大赋能作用//053

新连接经济的理论认识//064

新连接重构经济新形态//076

第三章连接“资源”:液化、共享和按需即用

新连接改变企业资源观//091

资源的液化//097

资源的共享//103

资源的按需即用//107

第四章连接“生产”:柔性、分布式和智能化

新连接重塑生产范式//113

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柔性制造//119

基于协同的分布式生产//129

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138

第五章连接“消费”:泛在化、可预知性和品质化

新连接促进消费释放和升级//147

消费人群和场景的泛在化//150

基于用户画像的消费可预知性//155

消费需求的品质化//162

第六章新连接产业

新连接产业构成//169

新连接产品与服务//176

新连接产业运营模式//183

第七章新连接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连接开启产业转型新模式//193

新连接驱动下的制造业转型//198

新连接驱动下的农业转型//202

新连接驱动下的金融业转型//206

新连接驱动下的零售业转型//210

新连接驱动下的民生服务业转型//215

第八章新连接发展展望

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关键//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源泉//227

新生活方式的塑造者//233

新连接面临的挑战//236

致谢//242

参考文献//244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成本成本控制管理思考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5.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迅猛,并一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行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房地产行业成为了主要收入力量。由于房地产本身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商开始投资国内房地产,导致房地产市场过于火爆,房地产行业迎来了寸土寸金的时代。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导致土地逐渐变成稀有资源,土地价格直线上涨,同时又存在过高的房屋空置率。为避免出现房地产泡沫,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对房地产进行调控,防止房屋价格上涨过快。政府的调控和外资的加入,使的房地产行业竞争加剧,为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永续经营,对开发成本的控制成为必然手段。

二.对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分析。

1.房地产开发成本的组成和控制方法。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主要开发成本包括以下内容:

(1)土地成本。

(2)前期费用。

(3)工程成本。

(4)管理成本。

(5)营销成本。

(6)财务成本。

(7)其他费用。

成本控制是以成本的发生为基点,根据预定的成本目标,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生产资料消耗通过指导、限制和监督,及时纠正偏差,促使成本下降,事项预定的成本的目标。在房地产的开发成本中,土地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及税费等在项目开始初期即可基本确定,其变化幅度较小,可控性相对较弱;前期费用、工程成本、营销成本会随着项目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涉及因素较多而且较复杂,在前期预算和后期统计中,差异较大,这部分具有可控性强的特点。在成本控制中要以工程成本控制为主,将营销成本和工程成本作为控制的重点。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始阶段,要对项目各建立成本控制目标,将目标按类别分解,责任落实到部门。房地产开发单位成立有公司总经理为首的成本控制小组,定期对各个项目的开发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检查,对项目成本和预算产生差距的部分要及时纠正,并提出解决措施。

2.房地产开发成本在各阶段的控制要点。

(1)初期阶段。

在房地产方案设计阶段,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建多少层、多少花园、配置哪些基础设施等,通过容积率指标控制面积。通过比较确定单体平面和户型,对户型做多方案的设计,对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和公摊面积进行比例测算,确定最合理的户型结构和搭配,以取得最大销售面积。对各方案搭配的配套设施、绿化面积、道路等进行土地成本和建造成本的分析和比较,对各方案的建设工期、销售预期及价格等做以比较,编制投资的预算额度。

在初步设计中,要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对设计规模和标准、工程数量和预算指标等方面进行控制,充分考虑施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的经济性。对施工图设计时,要对不同形式的基础工程以及不同结构体系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结构体系,对施工方法和材料选用等细节部分要注意把握。通过分析比较,要在保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尽量使成本降低。

在选择施工方案时,要对施工设备的选择、基础土方、运输方案、材料费用等进行比较选择。材料选择时,要考虑材料质量、价格以及运输的成本,选择机器设备时,要对机器的运行成本和使用寿命以及配件价格和维修费用进行比较。

施工图设计预算阶段,要根据施工图文件,按照各专业工程的预算定额的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结合实际的施工方案,安装现行的规定,确定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的造价。施工图编制时,要尽量采用限额设计,确定各设计阶段的造价计价,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变更,保证总的投资额不超标。在进行成本预算时,要对历史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结合当前的市场实际情况,对材料、人工、税费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对工程的概况、建设的标准以及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进行明确。

设计阶段是开发成本中最关键的阶段,其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可能性为70%-90%,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

(2)施工阶段。

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常常出现使用材料、施工进度、工程量以及设计的变化,随之带来的是成本目标和预算不相符。这种情况下,要对工程的变更原因进行控制,对工程变更要在不提高建设标准、不影响工期和施工范围的情况下,同时要建立工程变更的相关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核。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控制人工和材料的消耗管理,对市场价格信息要加强了解,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按照合同约定拨付工程的进度款。

在施工时要建立工程变更审查和流程制度,要充分对市场价格进行了解和调查,对材料和设备要建立确认质量确认价格的制度。

(3)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要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按照图纸核实施工量和单价,要检查隐蔽验收记录。

三.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思考。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普遍存在房价偏高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信心未恢复,对楼市的观望情绪较浓,对房地产的投资性被压抑。前几年的高价拿地项目在这几年的集中上市,房地产上存在大量存货,这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也带来了压力。消费者的观望必将导致价格的下跌,成本的因素将变得更加敏感,房地产开发商对成本的控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房地产行业习惯通过在招投标中低价中标进行成本控制,从另一方榨取利润。在现在的情况下,要转变成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做出高性价比的房产。在招标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关注产品定位和设计的管理。在进行成本控制中,不能当当只做好成本的预算和核算,更要将核算变成实际的控制。

在土地成本中,要尽可能的争取优惠价格同时要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在前期费用中,要利用优惠政策,争取减免费用。在工程成本中,要设计出最具性价比的产品,开展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和限额设计,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审核,加强采购管理和新工艺的应用。在后期要对营销策略进行跟踪确认,对各成本费用要确定支出标准,同时加大费用支出的审查力度。

四.结束语

通过施工前的设计阶段和施工实际控制阶段以及后期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要贯穿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增强管理水平,在成本控制中,要多比较多评价,多预测多核算,多管理多控制。做好成本控制,优化管理,以最少的成本,满足需求的功能,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由庆 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对策 [期刊论文]《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

[2] 曹晨琦 浅析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期刊论文] 《现代经济信息》2009,(07)

[3] 何孙秀,金诚 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与管理思考[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5)

[4] 蔡东红 论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期刊论文] 《现代经济信息》2012,(07)

[5] 史俊霞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期刊论文] 《金融经济》2008,(24)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课程设置;撰写形式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1-0132-03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手段,还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模式的新生力量,主要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能创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论文反映独立学院内涵建设的水平,关系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独立学院都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课程设置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与母体学校相区别的设置,但在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却多半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尤其是文科语言类的专业,依然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存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实践与应用,但在毕业论文环节又绕回到了重理论与学术研究的状态,此种矛盾不仅困扰了众多的学生,也令许多论文指导老师一筹莫展。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较常见的问题有:科研经验不足、科研兴趣偏低、选题困难、难以创新等。论文指导老师抱怨较多的方面则是:学生逻辑论证能力差、阅读量太少、科研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度不高、畏难情绪严重、主动性不够等。从师生两方面反映的困难不难看出,诸多问题的存在与课程设置、学习过程中缺乏与撰写学术论文相应的支撑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与培养过程中重实践与应用的模式不匹配。为此,相继有学者对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展开研究。在知网的搜索显示,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文章,以“独立学院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论文有22篇,时间段集中在2008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为3.6篇。而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有关论文为3篇,研究角度集中在写作过程调查、问题与对策等方面。有青年学者提出以配音讲解作品替代学术论文的做法。[1]147-150也有学者认为毕业论文要与社会接轨。[2]123甚至还有学者对毕业论文与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讨,主张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学生实习、就业紧密相关外,还提出学生可用外语类职业资格证书、国家级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申请免撰写毕业论文。[3]99-102与此相对应的,公立院校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进行研究的论文则高达上万篇,时间也要久远得多,有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如《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4]84-87,也有专门针对文科专业的,如《毕业论文改革:高校新闻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5]110-112姑且不论独立学院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生事物,但相关研究论文绝对量较少,是否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的重要性偏低,必要性不具备呢?答案是否定的。课题小组以南国商学院英语类本科专业2013届、2014届和2015届连续三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的重点校级课题中所采集的有关数据显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二、项目研究设计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结合学校英语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现实情况,提出改革的方案,进行改革实践,推动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科学发展。据此,特拟定了如下研究内容:一是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二是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三是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是否感兴趣,具体做法包括: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

三、项目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为期三年的试验实践的方式进行,最终通过分析试验和调查问卷数据,得出研究的结果。

(一)研究过程

1.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学校以“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为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可见,在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总体上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期望。2.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2013届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年级之前阅读和写作课程分别开设了两个学期,之后再无写作课程。也就是课程设置中并无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但学生毕业之时要求撰写毕业论文。2014届和2015届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阅读和写作课程依然在低年级各开设了两个学期,但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均开设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这意味着学生刚开始学习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就要开始撰写毕业论文了。此外,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论文指导老师的职责和毕业论文的格式等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撰写学术论文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唯一形式。显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毕业检测形式不匹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3.开展毕业论文改革实践。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在毕业论文论文撰写阶段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论文撰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是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凡是在本学科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译文的,且文章字数与毕业论文字数相当(约5000字),无论文章使用的语言是中文还是英文,只要在答辩前出刊,均可直接参与全英文答辩。选择公开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内容要素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有较大不同,内容有“拟撰写字数”、“论文内容概要”、“拟发表刊物等级”和“进程安排”等方面。计划书通过后,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最后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允许参与答辩。二是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熟练使用翻译工具,能够胜任不同文体文本的笔译、口译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翻译是毕业生必备的技能,鼓励学生从事翻译实践无疑具有很强的职业预备性。翻译资料的方式可以是中译英,也可以是英译中,原始翻译资料的总字数需达到3000字以上。译文被公司采纳的学生,需结合翻译实践撰写2000字左右的全英文论述文章,经论文指导老师审定合格后,可以凭借书面的采纳证明申请参与全英文答辩,答辩时还需提供翻译原件和译稿。选择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要素有翻译类型选择“英译中/中译英”、翻译字数选择“1500字汉译英+1500字英译汉/3000字汉译英/3000字英译汉”、“拟翻译的内容概要”和“翻译公司的相关信息”(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三是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等领域商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近年来对毕业生就业开展的跟踪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会从事与市场有关的工作。因此本项目提倡学生结合专业实习撰写有关的调研文章或论述文章,且字数、文章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时,经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视为完成毕业论文,最后参与全英文答辩。在此过程中,选择撰写调研报告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与撰写普通学术论文相同,但要求学生通过制定调查问卷,收集下翔实的数据,文中就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且调查问卷需附在正文之后,供答辩小组成员参考。四是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需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通过适度的问卷调查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是比较贴近实际、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对三届毕业生的选题进行分析发现,在导师的指导下,大量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类似的选题如:《英汉广告幽默文化对比》《中美灾难文化价值观异同》《中美商务谈判文化风格差异对比》和《中美企业文化差异对比》等。事实上,这些选题被学生认为易于撰写,并且完成得较好。五是告知学生还可用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替代毕业论文的撰写。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创新设计,字数、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经审定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形式均可由学生开展。如与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相当的有主持或者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参与翻译实践相当的有参加省级(含以上)口、笔译大赛并获奖;通过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等。视具体情况,由学生提出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审定合格的,均可视为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

(二)研究结果

1.改革实践数据统计。2013级305名毕业生中,有4人参与了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3%。2014届200名毕业生中,共有42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7人在公开刊物,占毕业人数的3.5%;35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1%。2015届290名毕业生中,共有66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2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占毕业人数的0.6%,51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6%,15人进行调查研究,占毕业人数的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3.3%。三年的数据表明,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绝对人数及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由于2015届为学院迄今为止毕业生人数较多、参与毕业论文改革人数最多的年级,故选择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问卷以不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的形式,就“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无必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撰写方面遇到何种问题?”,以及“最希望以何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等十项内容进行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承认完成毕业论文是必要的、的确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明显帮助;但资料贫乏、科研经验不足、语言表达跟不上和难以创新凸显了教学与检测的不对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毕业论文形式的确需要进行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的全面对接;有学生认为实践能力远比科研能力重要,学校需要对所开的专业课程进行相应改变以对接毕业论文改革。且不论学生看问题有无偏颇,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来看,学生要求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对接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3.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中反馈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的学生均是使用中文撰写,虽然答辩时使用的是英文,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其使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也达到了相应的水平。是否要求学生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全英文的文章还有待进一步商榷。第二,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反馈,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所翻译的译文初稿水平并不能达到相应要求,都需要指导老师的大力修改方能达到公司期望的水准。虽说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但指导老师认为译稿的最终水平并非学生真实翻译能力的体现。如果委托公司借此聘用学生担任正式的翻译,日后在无教师指导下的翻译水平能否保证还有待考证。第三,暂时还未对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进行实践研究,也没有学生提出相关置换申请。课题组成员认为,毕业检测的形式应该没有穷尽。从研究的结果中发现,对于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的独立学院的英语类专业学生而言,虽然更看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恰当的科研对于提高其综合的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关教学与检测对接问题的探索,不仅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展研究,也需要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方面积极改革,更需要对不同形式的毕业检测进行利弊分析,力争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检测相一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一致,在校学习与求职就业相一致,最终实现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多样化、方式合理化、效果显著化的目标,提高独立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庆,黄运婷.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奚道同,等.民办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向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

[3]王淼.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索[J].海外英语,2014(6).

[4]成强,张奇惠.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

第8篇

关键词:财政金融;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为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不断深化。在经济管理层面,降低企业职能审批门槛;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中小企业税负压力;提升金融市场活力等方面的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改革深度来看,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提升政府有关部门的财税管理水平。

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关理论概述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指的是银行与相关资金合作社,还有保险业,除了工业性的经济行为外,其他的与经济相关的都是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如今,我们已经进入金融时代、金融社会,因此,金融无处不在,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金融学涉及的范畴、分支和內容非常地广泛,如货币、证券、保险、银行、衍生证券、资本市场、投资理财、各种基金、国际收支、风险管理、地产金融、贸易金融、财政管理、外汇管理等。

二、我国财税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财政金融发展现状

2016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其目的促进供给作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引领新标准的重大创新,同时新标准的调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建议加快结构性改革,重新进行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扩大有效供给发展方向,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是财税金融政策(尤其是税收性金融政策)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地方。有两个主要的财税金融政策,一个是支出性金融政策,另一个是税收性金融政策。支出性金融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方面,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影响短期和长期供给的需求。更深层的区别在于,支出性金融政策相当于把资源分配给政府官员,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赋予企业和居民决策权。一方面,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往往低于私营部门;另一方面,政府有太多的权力分配资源,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在遏制危机蔓延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该计划主要由支出性金融政策组成,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交的问题,譬如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和腐败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有效改善我国财政目前的困境,推进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二)我国财政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1)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范围和对象狭窄,且不平衡

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创业对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优惠政策实行范围较小,目前还只适用于特殊群体和一些特定的企业,例如残疾和失业群体、随军家属、微型和创业投资企业等等,这些创业的人仅仅是潜在创业群体的一部分,更多的普通创业者没有得到实惠,且其能够获得金融扶持的力度有待加大,如物流、服饰等在内的非科技类的创业企业,他们同样能够为社会就业提供助力,但是却不能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

(2)财税金融激励政策过于单一

企业在不同阶段,创新研发的风险及资金成本有别,当前的税收金融缺乏弹性和动态机制,没有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推出针对性的税收补贴及优惠,而是注重“成果导向”。

衰败期,成熟期、发展期和萌芽期是企业成长的四大过程,在不同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不相同的问题和,各个时期企业的着重点也不同。在企业萌芽期间,会因为企业市场前景不明确,要承担较大的压力,所以,对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缺乏一定程度的掌握。由于融资困难带来的市场经济活动投入不足是我国初创期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大部分地区对初创期企业风险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导向作用不明显,在保证资金来源、调动投资者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上出现了调控的缺位。成长期的企业急迫提升市场份额、塑造品牌,而当前在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品牌宣传等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方面则缺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熟期的企业虽然经过前期的积累,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取得了相对竞争优势,但是成熟期的企业也必须时刻维持自身创新能力才能维持竞争优势,避免进入衰退期。此时成熟期的企业应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时刻关注前沿技术以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然而当前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更侧重于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对企业研发的过程不甚关注,难以激励成熟期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3)企业享受积极性不高

从现行支持市场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看,普遍存在一年一定,一年一调整现象,政策预期不稳定,导致企业信心不足。对于新的企业来说,可能由于自己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享受不应享受的部分,税务部门不仅要追缴其已经享受的税收优惠,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还会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影响企业今后的贷款申请等。此外,尽管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的优惠力度在逐步扩大,但由于多数政策设计与企业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直接挂钩,导致小微的企业获取的税收优惠有限,有些税种甚至只能受益几十元,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近年来因业务萎缩,未能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带来的实惠,导致申报积极性不高。

(4)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程序复杂,操作性差

简政放权方面持续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财税金融征管中已采取减少前置审批审核环节和备案等多种措施,以降低创新创业主体获取财税金融优惠的成本。但从整体上来看,税费项目繁多,纳税申报频繁,审批程序复杂,政策可操作性差的局面依然存在。因为计算难度大、填表复杂,而致使中小企业放弃享受相关财税金融优惠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相关部门仍存在着职责不清,多头征管的格局,不仅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而且影响了整体经济运行效率。比如根据现行政策规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将材料交给当地财税部门、科技部门、经济主管部门,三大部门协同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进行核查并形成统一意见,这毫无疑问会拖累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的进度,不利于企业尽早享受财税金融优惠待遇。

三、我国财税金融发展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财税金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对于财税金融政策的全过程而言,拟订、实施、反应和修改是环环相扣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消除政策真空,使其得到切实有效的履行。具体来说,现阶段,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财税金融政策比较纷杂,要想促进这一行业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这些政策進行整理,剔除不符实际和多余冗杂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不适应现阶段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其次,应根据各种政策的作用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每个部门应当创建相互通报机制,这样政府在出台财税金融政策的时候,能够充分了解各部门之间的意图,在相互合作下拟订出符合实际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二)加强财政资金的整合力度

其一,首要前提是理顺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如发改委、财政部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与科技厅、农业部等专项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关系,从根源层面上杜绝职能交叉、划分不清的现象。

其二,明确统一资金管理出口,强化并有序推进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资金、支出资金的权限。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金融扶持资金现状,由资金“多头管”转变为资金“一个出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财税金融政策的效能和活力。

其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在日常狠抓管理的基础上,迪过狠抓执行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确保把用于支持市场发展的各项资金真正落在亟须的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群体,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推动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常态化的制度性安排,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建立与资金绩效评价联动的机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提高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一是要扩大财税金融优惠对象的范围。对个人创业方面的财税金融优惠对象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应提高激励市场发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受益面,推广到所有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创业者,同时扩大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程度,平衡创业主体间的财税金融待遇,提高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二是要加强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宣传。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对财税金融优惠政策了解不全面的问题,税务部门应该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如微信公众号、税务网站、微博、税务栏目、走进企业等,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财税金融负担,支持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是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纳税申报程序。近年来,虽然税务部门已大力推进财税金融优惠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对后续服务的管理,要深刻贯彻放管结合的政策,让财税金融的征收更加的规范化,纳税的申报流程更简单化,纳税主体能更加高效便利的申请财税金融优惠手续,让“服、放、管”这一政策同时进行,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督,不断提高纳税服务的水准。

第9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贷款融资 城市商业银行 政策

引言:

2008年5月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小贷公司指导意见。2008年上海市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11年的温州老板跑路事件。2012年6月,金交会主题论坛之一“创新与发展——中小企业融资论坛”在广州顺利召开,就金融创新、政策前瞻、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外,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亦规定,下调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引导商业银行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投放,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从这些事件与政策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贷款一直是各行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随着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已从企业,银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与相应的解决方案。但长期以来,真正有影响的成果却不多。纵然研究成果很丰硕,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却一直持续升温。这也是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反复研究思考的原因。本文基于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现状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成因进行分析思考,提出缓解当前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案策略。

1.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把中小企业称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更把中小企业称作是“美国经济的脊梁”。在我国据统计,2011年1000多万家中小企业贡献了税收的50%,创造了GDP的60%,完成了创新的70%,解决了就业的80%,占全国企业数量99%。仅中关村(5.91,0.22,3.87%)符合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就有1000多家,从这些数据我们直观的看到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人口、促进技术更新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富裕的东部城市,中小企业缓解了其就业压力,更灵活的吸收了这些城市的资源和劳力。在相对贫困的中西部城市,中小企业则肩负着振兴城市的主动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会缩小与东部城市的差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阻力,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不活跃,参与资本市场的渠道非常狭窄,在银行贷款融资份额所占比率小都是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体现。

2.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环境现状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爱之又恨之的态度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有很大限制。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草根金融”,积极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仍面临税负比较重、放款资金来源有一定的限制、对信用信息了解不充分等问题。民间贷款的不规范性使中小型企业对其需之怯之,中小企业往往需要的是本金,或者是时间稍长一点的债务融资,这种服务只能由基础的直接融资来提供。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但参与资本市场的渠道非常狭窄。融资方式的限制也使得中小企业贷款不易。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讲,在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当中,政府相关企业占有的资源比较明显,中小企业获得的服务非常有限。我国大企业、国有企业享用的金融资源优势比较明显,中小企业获得的服务很有限。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没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有政策性银行。而出现的一批专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不足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需求。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环境还需很大的改进与调整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需求。

3. 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3.1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限制了贷款融资顺利进行

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经营方式灵活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占优势,但其市场波动性大,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又使其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贷款方面,贷款需求急,频率高,金额小的特点让其贷款不易。

中小企业规模小也限制了其人才的引进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不规范,影响其发展壮大,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还面临着其抗风险能力小,生产周期短,对中小企业投资的风险将很大,破产率较高,这使得投资方谨慎投资,贷款方小心贷款,构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3.2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进行了限制

商业银行一方面急需拓展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一方面对中小企业贷款又谨慎再谨慎。商业银行基于中小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比较高,亏损较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比较苛刻,体现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审核较严格,要求其信用等级较高,但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贷款时处于种子期或创业期,经营时间还较短,没有积累很好的信用,很难达到银行高信用的要求。银行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审核程序比较繁琐,耗时长,这正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急矛盾。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是根据大企业的特点制定的,当其用在中小企业贷款上自然有不妥之处,这种矛盾也使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举步维艰。此外,不良贷款率是商业银行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的特点,其贷款很可能成为不良贷款,这与商业银行业绩考核矛盾,不利于中小企业贷款。

综上所述,银行本身的管理机制有很大一部分与中小企业贷款相矛盾,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长期以来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也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提高。

3.3其他机构尚不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支持力度不够大。

担保机构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担保比率小,很多担保机构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反担保,由于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比率小,很难提供反担保,使中小企业的担保成了很大的问题,长期处于无担保或担保少的状态。

目前我国还没有广泛的出现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是中小企业享有的金融资源少,信息不对称,不利于贷款。出现的城市商业银行,纵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但由于其数量少,资源有限, 有难大规模高效率广范围的解决这一问题,而且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存在较少,给于的保护也较少,其自身存在也有一定的危险。

3.4政府及其他机构政策虽多但落实少而且政策变动频繁

政府出台的政策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没有落实,中小企业没有享用到政策带来的优惠与福利,而是利益外流。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大,很多政策存在不配套或不适应的问题。总之,许多政策没有真正带来其应有的效益。

政府的政策变动太过频繁,这对大企业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小企业来说,政策变动太过频繁对其造成的损失将很大,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政策频繁变动的影响很可能致使一个企业停业,破产。中小企业的这种脆弱使得其对政策变动很是敏感。故政府政策变动频繁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

4. 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4.1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提高企业信用与信心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频繁,需求比较急,金额小的特点,中小企业可以总结自己企业发展成长的规律,变不确定的,金额较小的贷款为确定的,长期的,金额大的贷款。处于种子期或创业期的企业一般需要资金较急,而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贷款就比较稳定,对于在前期提供贷款的机构,可以订立合同在后期给于贷款机构更高的优厚待遇,是企业自身处于主动地位,吸引银行贷款给自己。

严格管理企业内部,提高企业信誉,引进人才,刻服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吸引力不足的特点,强调本身优点,潜力股的特点的,低投入高回报。努力扬长避短但要以企业真实状况申请贷款,积极做好企业,逐步改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小心谨慎态度,拓宽贷款途径,挺高贷款金额。

4.2商业银行形成统一信用评判标准,严格控制贷出款项,监督企业管理,体现金融普惠理念。

银行业的发展与中小企业休戚相关,银行和中小企业是鱼水关系,应确保资金投放向薄弱环节延伸。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更应体现金融普惠的理念,从贷款的可得性、贷款的公正性、贷款定价的合理性上,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银行需要扩大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贷款这一诱人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要控制好风险,这就需要银行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为中小企业着想,和中小企业一条心,积极完善银行不适应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监督贷款的中小企业的管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减少不良贷款做努力。

积极体现金融惠普理念,让利于中小企业等同于薄利多销,积极做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主力军作用。

4.3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关注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问题

积极配合参与各个政策的实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环境努力。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的发展。

中小企业需要直接融资,两类主要的直接融资方式中,股权性融资准入门槛高、程序繁琐、核准期限长、综合成本高,因此能够通过上市融资的只能是少数实力较强的中型企业。而对于大量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而言,债权性融资就成为其当前的重要融资途径。截至2011年末,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9857亿元,同比增长40.5%;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占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77.3%,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在保户数17万户,同比增长20%。沪深交易所推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更是债券融资的创新之举。这进一步说明债券性融资积极地推动了中小企业贷款融资。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无法通过银行或某单一机构独立完成,需要的是一个“生态圈”,需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各类机构深入配合。在大力扶持村镇银行、担保公司、中小金融的同时,应该支持、扶持一些民营的金融公司,有时候小微企业不缺资金也不缺政策,缺的是金融服务。这种金融服务涉及到咨询机构、评估机构、评级机构、担保机构,还有经纪公司等等。这样才能保证中小企业在有限的金融资源的情况下比较顺利的贷到款。想要助力中小微企业突破融资困局,只有通过多方的努力,多管齐下,才能真正使金融服务体贴入“微”。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自力.抵押贷款担保效果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05.(12):17-19.

[2] 操桂芳.许坤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经贸2009(18).

[3] 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7.

[4] 汪振伟.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探索[J].银企信用.2009(7).

[5] 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 金融研究, 2005 ,(5):120-138.

第10篇

关键词:集中供冷供暖、运营模式、收费模式

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辖城市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乐山市,人口众多,自古就是"天府之国"。随着地区经济快熟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空调系统已成为了一件必需品。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浅层地热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运行费用比传统空调低30~40% ,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利用水源热泵技术进行区域集中供冷供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目前集中供冷供暖在成都平原城市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推动此项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克服很多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初步探讨在成都平原城市水源热泵区域集中供冷供暖的营运和收费模式。

1 PPP模式适用于区域集中供冷供暖项目

1.1 PPP模式的概念

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首字母的缩写),是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政府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合作关系,一方面能减轻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社会主体(公司)的投资风险[1]。

1.2 区域集中供冷供暖

区域集中供冷供暖像城市供水、供电一样,是一项公共事业。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区域集中供冷供暖通过由专门的能源中心集中制造冷水、热水,为指定区域建筑的集中供冷和供热。

采用水源热泵进行区域集中供冷供暖有很多优点:

(1)由于没有冷却塔等设施,节省建筑空间;

(2)减少开发商在中央空调机房的建设费用;

(3)省去开发商后期运营管理团队及管理成本贵;

(4)节能环保,空调使用费用低;

(5)零排放,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1.3 PPP模式应用于区域集中供冷供暖项目

区域集中供冷供暖项目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适宜采用PPP模式,由政府与社会主体(企业)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公担、全称合作"的关系,共同推动城市区域集中供冷供暖基础建设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区域集中供冷供暖项目采用PPP模式的例子。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金融中心区域供冷项目,供应龙湖金融中心,拟建3个区域制冷站。重庆市政府授权重庆市江北嘴水源空调有限公司以特许经营方式投资-建设-运营江北嘴CBD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项目。

2 项目建设运营模式

2.1 模式的选择

项目建设运营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类: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建设运营分离模式和建设运营交叉模式。

不同模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是由同一主体独自完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项目的所有收益都由一个主体获得,但是所有的风险也是由一个主体承担。建设运营相分离的模式是建设单位负责建设,运营单位负责运营,相互分离,独自承担各自风险。交叉模式是"建设单位建设-建设单位、运营商合作运营",建设单位和运营商共同承担运营风险,有利于项目高质量的建设和运营[2]。

综合分析认为,成都平原城市水源热泵区域集中供冷供暖宜采用"建设单位建设-建设单位、运营商运营"的交叉模式。

2.2 运营公司的组建

建设完成后区域集中供冷供暖系统在运营中涉及到设备的维护管理、能源费用的收取等一系列专业问题需要专业化的公司来进行项目建设后的后期运营管理工作。

考虑到各建设单位的情况不同,如果建设单位缺乏此类项目运营方面的经验,可面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国内外适合的运营商。在完成选择运营商的基础上,由建设单位、政府、运营商联合出资成立专业化的运营公司,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由成立的运营公司进行经营和管理。如果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具备此类项目运营管理的能力,则可由项目建设单位、政府共同出资成立运营公司。两种方式,建设单位均以建设投资和特许经营权入股。

3 定价模式

由于集中供冷供暖项目设备费用投入较高,如果将建设投入的费用分摊都后期运营费用中,则会出现使用费收费过高,消费者不容易接受的情况[3]。如何收建设投入的成本,后期运营中又能将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采用两部制定价模式是不二选择。

两部制定价模式就是一次性向开发商收取建设期间固定投入成本,在运营期间收取使用费。这样的模式既能保证成本的完全回收,又能将使用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还能保证一定的盈利空间[4,5]。

4 结论

成都平原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普及区域供冷供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采用PPP模式能较好的将社会资源投入公共基础建设事业,适合在区域供冷供暖项目上应用。以"建设单位建设-建设单位、运营商运营"的交叉建设运营模式能分摊风险,促进项目高质量的建设和运营。采用两部制定价模式,既能完全保证固定成本的回收,又能将使用费控制在合理的价位。

参考文献

[1]吕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浅析[J].经济论丛, 2011, 5:264.

[2]赵惠恩.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运营模式研究-以重庆江北城CBD区域江水源集中供冷供热项目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75-77.

[3]李影.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项目定价模式研究以重庆江北城CBD区域为例[C].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11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融资困境 对策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我国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重视,高新企业一步步得成长,对资金的需求也愈来愈高,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本身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以及金融货币市场不完善使得企业融资相当困难,融资困境约束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壮大,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未来至关重要。

一、高新技术企业特点与现状

(一)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实体。是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实践和市场经营应用,最终实现高科技产品制造产化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三大标准:一是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二是科技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三是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研究开发费用是其根本。以科技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高风险是指生产技术不成熟导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容易把握市场风险、企业在研究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风险。高投入便指的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利用前端科学技术进去研发,因为对人力资源和资金的需求是极大的,同时还需具备相应高科技的设备

(二)现状

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制造业不同,其面临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之快,与时俱进的要求更高,因此随之带来的投资风险也就随之增大。虽然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经历了20年的发展,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用于生产实践)、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明专利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专利熟练全球排名第一。国家级、省级、区级的科研成果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仅仅拥有这些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上的数量是远远不够,它与实际的应用率、转化率不能形成正比。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能够在生产实践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也就不到20%,远远低于欧美发达水平的平均值。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便就是高新企业的融资难。

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成因

(一)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面越来越小,出现了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现象。由于资金短缺等因素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每年有专利技术3万多项,80%不能转化,技术成果率为70%,其中试投产率仅为50%,取得的经济效益只有10%到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而最终形成产业规模的不足5%。中国高科技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至40%的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政策逐渐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力度,但高新技术企业繁多,单单靠这一主线是绝对不够,因此如何让高新技术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十分重要。

(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的分析

1.企业内部融资能力差。内部融资来源包括三方面: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和折旧计提。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很差,主要表现为:一是盈利能力弱。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投资额度大,回收期长,投资初期盈利能力弱导致大量资金缺口。二是新企业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不高,再者固定资产折旧率政策的不合理导致折旧计提较少。

2.融资渠道单一。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于银行的信贷,而银行贷款程序繁琐、效率地下、担保要求严格,高新技术企业本身可抵押的有形资产比例不高,因此担保机构出于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不愿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担保,或者即使提供担保也规定了较高的担保赔付率,甚至高达100%,这无疑是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度。尽管如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开发期、创业期也很难在银行融资到理想数额。虽然在成熟阶段融资结构比较合理,但考虑到企业的性质与特点,负债率仍然较高。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和加强公司的管理,企业的融资风险将会加剧。

3.信息不对称。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有意向投资的机构或个人,而资金供给者则需要有潜力有发展未来能带给自己收益的企业,这种的信息交互必须是对称才有可能达到共识。由于企业信息披露不足,使得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也加大了投资者的审核和评估企业经营状况的难度,从而使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导致双方达不到各取所需,错失很多机会。

4.缺少专业融资人才。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融资人才以及专门的融资部门。比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可利用专业的财务知识、财务技巧规避一些可控的财务风险,研制科学合理的融资结构可减少不必要的负债利息地支出。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前期的控制,后期的维护可以更好地博得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信任。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融到公司所需款项。

5.银行贷款额度有限。银行的经营模式是赚取放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使用存款人的钱进行投资,因此他的首要原则便是稳健,所以银行主要投资于收益风险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风险较大,收益不可估量,发展后期虽然盈利能力可能会骤然增大,但依旧拥有着技术能否转化应用、产品是否符合当下的趋势和资金回报与资金时间相匹配是否等多方面的风险,并且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占比高,进而可以作为信用抵押的有形资产相对于就比较少,这就与追求金融资产稳健与收益的银行来说无法满足其贷款要求。

6.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媒介---金融中介机构,使得两者的信息不能完全交互、财务信息不透明、对企业的信用评级缺乏真实可靠的数据,企业与投资者没有一道合适的桥梁,阻碍了企业从银行的资本筹集,也导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能充分应用资金带去收益。同时资本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也是使得高新技术企业难以筹到资金的重要原因,第一方面是风险资本投资不足。目前由于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且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大量民间资本不愿意把资金投入风险投资行业,导致风险资本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资金,资本有限因此不能充分发挥风险资本的融资优势。第二方是高新技术难以上市融资。目前两大证券市场对企业的上市条件非常苛刻,包括资产规模、经营年限、连续盈利年限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几方面都是其短板,所以上市融资甚难。尽管近年来我国适当开放了对资本市场的约束,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都有所发展,但规模有限,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7.投资周期长导致信用风险高。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占比高,较高的资本较强的密集度,即使智力资本优势明显,即使有将强的获利能力也不能掩盖它的高信用风险。从一个创意到科研到反复实践验证再到最后的生产投放市场,这一过程必定是漫长的,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它的获利周期较一般制造企业肯定要长。

8.政府职能缺失。政府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中至关重要,政府职能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好坏。目前虽然政府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和优惠,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的长期性和高风险性,导致政府投资不能够满足其融资需求。同时由于政府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导致我国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尚不完善,其完善的速度跟不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速度。以及政府的专项投入基金贯彻不足,监管不到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融资担保机构不够规范等,政府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实质作用。

三、高新技术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高新技术企业要打破融资困境,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关键。其不但可以增强企业内部融资能力,也可以扩大外部融资的范围。企业从研发开发初期开始就应该高度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克服在科技上的片面认识,带有发展的目光看未来形势并且与时俱进甚至突破现状,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规范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从而降低企业各项管理费用,提高利润。提高财务部分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抗风险能力,利用客观的盈利数据吸引更多的个人、银行及金融机构、政府的资本,进行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企业应该要积极地加强信息披露和诚信建设

为了解决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减少投资机构对企业信息的收集成本,企业应该主动地加强信息披露和诚信建设,定期披露研发方面的投资信息投资方向以及投资数据,公布企业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科技方面的盈利状况。积极地邀请相关投资机构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增强其信任度。

(三)逐步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现阶段我国银行贷款要求较为繁琐严苛,对于正处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为了开拓其融资渠道,应该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可以加快地方性多功能的中小金融机构建设;可以有政府和银行合作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但是它弹性较大可涉及面较广,能够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以较低的信息成本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交易成本;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主要贯彻政府相关贷款融资政策的基础上,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较优惠的融资支持,同时也要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机构,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能够充分交互,通过对企业的资信进行调查考核分析,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信贷评级制度,从而鼓励和吸引其他机构进行联合投资。

(四)大力构建高新技术风投基金

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风投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中只是占据一定的份额。纵观美国较为完善的风投机制,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机构投资者资金、富有人的个人资本、大公司资本、政府资金、外资。而中国风投资金入口来源只可能是有个人投资者、实力的大企业的投资、外资、机构投资者、政府资助。因此应该充分发展私募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私募市场融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中国的第二板块市场。适当放宽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在深沪股市上市的要求,从而降低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难度。

(五)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政府的财政扶持可以影响着一些的投资机构的投资意向,应为企业多增加政策支持进而为企业创造了更好的融资环境。政府要充分行使与发展其职能。不断制定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支持企业发展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资发展基金的投入,并且对一些有特殊技术创新贡献的企业加大奖励力度。

(六)政府应加强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

利用信用担保和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借鉴美国的担保开发公司计划、日本的信贷担保协会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不但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担保机构的规模并提高其服务水平,而且还可以迎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多样化,鼓励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扩大担保机构的数量,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担保机构或者企业间进行互担保,同时对其做好约束和监督工作。

简言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是因为企业自身融资结构不够合理,金融体系不够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要想打破这一困境,三方需同心协力一致向前。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期刊论文]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5期.

[2]周妍,景永平.高新技术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14年18期.

[3]张云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路径探析〔J〕.[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产业报.2015年11期.

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众筹 技术创新 路径 

随着Internet技术、智能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智能手机、PAD等)、存储技术、搜索引擎、云计算技术、社交网络等新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社会产业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正是在这种变革中产生的。 

1 互联网金融内涵与模式 

1.1 内涵 

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谢平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率先提出;此后,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内涵出现了众多观点: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两个概念的简单加总[1];互联网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指借助于互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国际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活动[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指出,广义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包含一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金融服务活动,是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创新而产生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其本质和核心仍是金融,是金融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 

1.2模式 

通过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以及结合调研发现,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论述非常之多,各家均有不同观点,有提出互联网金融10个生意模式[3],有提出按照金融在线化、互联网企业金融化、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分类模式,有提出阿里金融、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4]等等;本文依据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业态模式,总结归纳整理处互联网金融的六大新兴业态模式,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P2P互联网借贷、众筹、电商金融、互联网理财、虚拟货币。 

一是互联网支付是指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货币支付或资金转移的服务。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第三支付平台。 

二是P2P(peer to peer)互联网借贷,是通过网络为借贷双方提供借款信息以及借款人信用评估、催还借款、逾期贷款追偿等服务,属于借贷类众筹,P2P平台已经成为P2B、B2B、P2C、P2F等借贷模式的统一代名词。如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宜信等。 

三是众筹,指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通过互联网对公众展示他们的项目、产品设计或创意等,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集中大众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或渠道支持。如众筹网、点名时间、天使汇、原始会等 

四是电商金融,是电子商务和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历史交易等大数据信息基础上,运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处理技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由电商平台提供担保,将资金提供给有融资需求的消费者或供应商。如阿里小贷是典型的电商金融模式。 

五是互联网理财,是指互联网企业或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为投资者或家庭提供的理财金融服务。如余额宝、百赚、小金库、理财通、朝朝盈、掌柜钱包、活期宝、钱袋子等。 

六是虚拟货币,是指互联网上虚拟的货币且可用于互联网买卖、投资活动的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如比特币、百度公司的百度币、腾讯公司的Q币、新浪推出的微币等。 

2 众筹分类与运行模式 

2.1分类 

众筹的概念源自国外“crowd funding”一词[5],从这个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其内涵就是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支持完成某项事情或活动,即个人或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公众展示自己的项目、产品设计或创意等,争取更多人的资金支持、渠道支持,为个人或单位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渠道支持。众筹按回报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奖励众筹、公益类众筹(没有回报)[6]。广义上而言,P2P业务也被看作是众筹中的一种,即债权众筹。而狭义上的众筹则通常分为奖励类众筹和股权类众筹两类。奖励类众筹的代表有Kickstarter、Indiegogo,众筹网、点名时间等,人们通过在这些平台上出资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股权类众筹的代表有FundersClub、天使汇、原始会、大家股、好投网等,投资者们可以在这种平台上进行资本投资,所有投资实体的股权。 

2.2运行机制 

通过对众筹的运行模式与机制进行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有研究者提出众筹商业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不同类别众筹模式进行论述[7];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出众筹运行的基本模式,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众筹平台是推动创意创新理念、产品或活动与消费者、投资者、出资人等大众群体进行直接对接,并提供资金、策划、营销、市场渠道等服务,为创新创意实现商业化或成功实施提供全面服务。 

3 众筹本质 

互联网时代的众筹,要在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活动、思维和特征基础上,分析研究其本质与功能。 

3.1互联网时代显著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活动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和特征的社会活动[8],互联网的本质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互联网九大思维[8]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具有全球性、分布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征。基于互联网思维和特征,结合案例(案例来源:《互联网时代大型纪录片》 中央电视台 2014-09-03),分析总结并提出互联网时代的三大显著特征:

一是平等参与。在互联网上,不论身份高低、不论贫穷富有、不论丑陋帅气、不论高矮胖瘦,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力;互联网赋予个人更多的权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上事件或活动的领导者,通过社会自发组织形式,每个人能够以个人的形式采取行动。如北京“7.21”水灾事件中,参与的人自发组织,没有上下级关系,参与的每一位都沉浸在帮助别人的喜悦中。 

二是聚集资源。在互联网上,由于“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等普通人能够获得“参与感”、“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更多普通群体参与到互联网的事件或活动中去,而互联网能够将大众群体碎片化的供需聚集起来、组织起来,并进行有效地点对点对接,形成规模化收益。为天下需求者提供临时住房的Airbnb公司,将地球上有空余的卧室、客厅搜索出来,为即便只租住一天的需求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该公司为有意出租者创造了年10亿美元的收益。 

三是不同时地协作。工业时代,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进行协同工作;而互联网时代,人们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协同工作。维基百科是以协作模式运营的、当今全球规模最大的、最流行的网络工具书,共有287个语言版本,全球用户共有10亿民众,有来自全世界的1600万人志愿者。 

3.2众筹本质 

众筹是基于互联网进行协作的众包模式的一种类型。企业选择将价值链上的一些环节依托互联网外包给众多消费者完成的行为被称为“众包”[9]。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众包的实质是消费者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和创新过程中,众包是让消费者参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创新,以及经营和营销过程,消费者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而兼有生产者的角色,成为“产消者”(Pro-sumer)[10]。“产消者”这种模式的兴起正在改变着生产方式、创新模式、服务模式的变化,是经济社会结构的一种新变革。 

归根结底,众筹本质就是筹集智慧、筹集资金、筹集渠道。众筹就是让消费者参与到投融资环节中,让消费者参与到创新创业产品中,让消费者参与到创新创意产品的商业化中,真正融入到创新创意实施、商业化过程中。众筹鼓励大量的消费者、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参与者越多,智慧聚集就越丰富,就越容易解决问题,就会有越多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商业化,越能提高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概率。 

4 众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在分析技术创新阶段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众筹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提出众筹支持技术创新的路径与内容。 

4.1技术创新阶段划分 

技术创新理论中,关于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划分方式,在所有划分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学者傅家骥在《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中提出的观点,综合傅家骥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技术创新阶段,主要包括三大阶段,如图2底层所示。 

一是技术发现阶段,是指面向市场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发现、技术预见、创新构思阶段。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现活动是要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发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应用。 

二是产品(服务)开发阶段,是指新产品(服务)的设计、样机开发、试制、小试中试等产品开发活动,为大规模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产品(服务)价值实现阶段,是指新产品(服务)价值的实现阶段,包括规模化生产、营销策划、市场推广、销售渠道建立、产品(服务)的商业化、创新扩散等活动,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市场支撑。 

4.2众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依据技术创新阶段活动的内容,结合不同类型众筹的功能与模式,提出不同类型众筹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与支持的内容,如图2上层和中间所示。 

股权众筹主要是对种子期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获得渠道和人脉资源,以推动初创期企业的发展。 

产品众筹是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进行的资金和市场支持,即企业成功研发出新产品、进入市场和产业化前期,通过产品众筹企业既可以获得资金支持,也可以获得市场对新产品的反馈意见并进行不断完善,还可以获得媒介推广、市场渠道等服务,为企业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化获得服务。 

债权众筹(P2P)是为金融供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将碎片化的大众资金聚集,通过点对点的投资与回报,服务企业或个人的资金需求;主要服务对象是有贷款需求的企业或个人,贷款用途主要有个人消费、进货、扩大规模资金周转等内容。 

股权众筹、产品众筹、债权众筹是服务于不同发展时期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众筹中的股权众筹,即天使投资的互联网化,主要针对初创企业,以及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企业进行投资;产品众筹适合做面向产品的中试阶段和市场推广阶段的投资;P2P债权众筹主要面向产业化阶段,用于企业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阶段的投资。 

5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发现众筹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良好的模式。在众筹支持技术创新活动方面,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5.1搭建科技众筹平台,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环境 

众筹模式兴起于文化活动的众筹,借鉴文化活动众筹,技术创新项目众筹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创新活动的众筹越来越多。在创新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时期,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搭建科技众筹平台,构建推动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渠道和路径,尝试采用众筹模式支持科技项目,突破常规科技项目支持形式,让更多更好的创新创意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创业者到技术创新众筹平台上进行展示和对接,与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投资者、消费者等大众进行互动,获得更多资金、渠道、智慧等资源的支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更好更快在市场上的推广与应用,努力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环境。 5.2引入众筹模式,构建政府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市场化决策机制 

在众筹平台上获得市场认可的技术创新项目才能得到支持。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引入众筹模式中市场决策机制,在对面向市场应用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支持时,采用盲评模式,让更多技术创新项目成果的使用方、消费者等市场用户对拟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市场用户数量越多越好,获得大多数市场用户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以作为政府支持该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参考依据,促进更多技术创新项目面向市场开展工作,推动科技工作更好面向经济主战场,发挥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5.3借鉴众筹模式,推动面向创新创业全链条提供综合服务的新型科技孵化器建设 

借鉴众筹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链条式综合型服务的模式与机制,针对创新创业全链条需求,开展综合服务型孵化器建设,从场地、注册、税务、政策等较为单一孵化服务,转变到面向大众群体创新,开展风险投资、媒介推广、市场渠道构建、创新创意市场互动等综合服务,升级科技孵化器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现有科技孵化器功能,针对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面向创新创业全链条提供综合型服务的新型科技孵化器,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 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2] 郭畅.互联网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9). 

[3] 梁利峥,周新旺.互联网金融十大生意模式[J].经理人,2013(34). 

[4] 逄 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J].国家商务财会,2013(63). 

[5] 胡中彬,何健.中国式众筹大爆炸[N].经济观察报,2014. 

[6] 荣 浩.以实际案例揭示国内股权众筹发展现状研究[J].金融法苑,2014. 

[7] 孟韬,张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黎明,董大海.众筹的发展及其商业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50). 

[8] 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的“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03-20. 

[9] 杰夫豪.众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