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9:4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师顶岗实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幼师生 职业能力 就业导向 课程设计
一、幼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幼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突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特色,我们学校创新了幼儿师范教育的“合格+特长+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永州市培养了大量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优点的幼儿园教师。
1、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质量为先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弘扬个性是现代学生观和学生成才观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我们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师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幼师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提高学生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相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
学生成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家长满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民意基础,政府放心是学校办学的重大责任,技术先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管理科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与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载体,也是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幼师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被分割为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活动课等,这种分法会造成教学过程条块状现象,而职业能力培养也往往重视在某些技能课之中。我们认为,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要重视专业技能课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文化课,不但要重视专业理论课,更要重视实践环节,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1)合理组合和优化课程
设计幼师专业课程既要考虑幼儿园的活动课程的需要,又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幼师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职业选择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原来的课程结构设计为“专项知识和技能、通用知识和技能、基本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选修课程”等模块,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体现实用、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将原有繁杂的课程整合为几门课程,并确立为艺术与技能、社会与适应、科学与能力、心理与健康、语言与交往、教育与科研、生涯与潜能开发等课程,从而突出职业能力教育要求。
(2)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证书结合
幼师生就业的主要目标是在幼儿园从教,这就要求幼师生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因此课程设计要把教师职业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之中,同时要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内容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考试推动职业技能的培养。
(3)增加实践模块的课时量和课程类型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能通过不断实践锻炼才能提高。如弹、唱、跳等基本技能基础差,不增加这些技能训练时间是很难学到技能的。在这方面可开展一些课外兴趣小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实践课程的类型上,可开展各类见习、实习活动,还可针对家庭、社区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临时寄托办、亲子活动等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判断幼师专业建设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宗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并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幼师专业应根据这一理念在开展普通话、弹琴等操作技能的等级考试外来构建得到幼儿园和业内人士认可的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3、建立以职场训练为主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操作技能,而职场训练的主要目的则不仅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在于帮助师范生全面把握职场中的教师职业。因此,幼师生的教育实习必须在开放的职场中得到实际训练。
(1)完善幼师生实习实训制度基地与建设
要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近年来我校已与十多所幼儿园建成了合作关系稳定的幼师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合作幼儿园可以为我校培养幼儿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促进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和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
(2)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
如开设学前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期间,可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见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深化认识能力的提高。职场训练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幼师生做好入职准备,所以在职场训练中,幼师生要对幼儿教育进行研究。学校应安排假期社会调查、教育咨询、办临时寄托班等活动,还可以提高幼教科研方法、撰写教学心得、邀请幼儿园资深教师来我校讲学并提供实习指导。
为了将职业能力培训活动贯穿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以加强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可组织学生深入幼儿教学课堂进行教育观摩和见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学现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幼师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成败和职业能力的达成度,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三、结束语
幼师专业是我校的重要专业,也是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近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四段”渐进培养模式,即学习成型段、技能过级段、工学结合段、顶岗实习段。我们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要实实在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志于此的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并热爱幼儿教育、能深入幼儿园并与幼儿园保持联系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玉《由“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讨论课引发的思考》.教育探索,2008年第2期。
2、刘民欢《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月。
一、立足现实,科学发展,遵循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突出中职特色,不断完善幼儿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我校总结了2006级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2007级幼儿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有关专业实践教学的部分不断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由三部分组成: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训项目、顶岗实习。在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断更新学生的幼儿教育理念,通过组织2006、2007级学生联谊,带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主题班会,园长专题讲座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热爱本专业,具备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此制订了2008级和2009级幼儿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2008级、2009级幼儿教育专业学制三年,其中四个学期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年到校外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在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我校充分吸取2006级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和市场调研分析结果,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内外现有的教学资源并立项新建了音乐舞蹈实训中心,积极开发了以广州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50多家幼儿园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二、积极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与专业汇报活动,充分延伸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
幼教学生的专业技能体现在说、唱、弹、跳、手工艺术等方面。我校针对每项技能特点为学生创造锻炼、演示和竞赛促进的机会。技能竞赛和专业汇报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有效途径。每个学期,在各年级分别举办幼儿教育专业幼儿故事、声乐与钢琴比赛、现场手工作品比赛、幼儿英语教学技能比赛、幼师三笔字等比赛。特别是幼儿英语教学技能比赛,既增强了学生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融入唱、画、跳、演、说的实践能力,又突出了幼儿教育专业艺术与英语特色。同学们在参加各项技能竞赛活动中,巩固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同时锻炼了胆量,还提高了活动组织能力。每年一度的大型汇报演出,既可以充分展示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在校期间练就的扎实职业技能基本功和良好的幼师专业素养,展示幼儿教育专业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突显幼儿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同时又可以对幼儿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一次年度检验。
三、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长期不懈坚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见习
1.积极与多家幼儿园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立幼教实习基地经过四年努力,我校与广州天河区合一国际幼稚园、广州市天河区福龙中英文幼儿园、广州市海珠区怡海中英文英文幼儿园等50家中英文艺术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
2.建立行之有效的观摩见习制度结合不同年级每学期学习课程组织安排幼教学生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制定了严格的见习纪律与制度,每次见习后同步进行评课活动,使学生对见习内容能够及时消化吸收,并要求学生撰写见习报告和心得体会。通过见习,学生对幼儿园常规教学有了初步认识,对幼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四、创设生动的就业指导平台,积极组织往届毕业生和实习生返校举办交流活动
组织在幼教工作岗位上有突出成绩的往届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座谈,邀请2008级实习生回校为2009级学生做实习专题报告,组织往届学生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图片及艺术表演,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2009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们从往届毕业生的现身说法中得到了信息和启发。毕业生的演讲和演示,受到了同学们欢迎。这样的交流活动在引导学生就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以园长专题讲座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
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使学生养成强烈的就业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中职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郑少凡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现总结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中职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激发学生投入未来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我校经常邀请实习基地幼儿园的园长来校举办专题讲座。2010年6月10日下午,我校语言与艺术部邀请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园园长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为我校2008、2009级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走出校园,走向卓越”的专题讲座和现场招聘活动。出席这次活动的有乐贝家幼儿早教中心教学总监杨秋雅、台湾智慧鸟广州幼儿英语教研中心教学总监李宏庆先生和广州松洲中心幼儿园张月馨园长。讲座环节中,杨秋雅园长就优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九个特征、如何做同事喜欢的教师、如何做幼儿喜欢的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如何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当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等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杨园长用身边的典型事例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诠释了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本次活动是幼儿教育专业“走出去、请进来”培养模式的有效实践,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们在聆听中得到了启发,在互动中深深感悟,更在应聘中得到了成长,并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就业充满了信心。
六、积极开展现场招聘会,提供供需双方见面平台,顺利完成学生的实习就业双向选择
幼师生的职业态度标准是什么,目前没有明确表述。但在国家关于教师的师德标准,各种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政策,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有这方面的体现。我们认为,幼师生对待职业基本态度,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幼儿为主体即要求
幼师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对待幼儿要坚持“幼儿为本”的态度,幼儿好比顾客,要把幼儿当“主人”。要了解并尊重幼儿合法权益,自觉从法律的角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障幼儿的身心不受到非法侵害。在生活与教育活动中,做到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人翁作用,认识儿童,了解儿童,从儿童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二)以立德为人师
立人先立己,育人先育德。师者人之楷模,作为教育者,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幼师生将来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师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幼师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不做有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三)以保教专业化为从业基础
不断学习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加强保教技能的训练,按教育规律办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批判性精神和创新精神。敢于反思、实践、再反思,具有不断自我提高的能力。
(四)以终身学习实践为工作作风
教育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终身学习。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
二、幼师生职业态度的培养策略
学校应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师生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科学的幼师生职业态度的培养,让他们在学校期间顺利成长,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度重视、科学管理
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关键靠管理。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管理层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落实到位;需要学校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事。在教育管理上,应突出“职业”特点。要正确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办学、科学管理、科学育人。要避免只重发展速度和规模、强调专业技能技巧,轻职业态度的培养。对幼师生职业态度的培养,要统筹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和有组织地实施。
(二)优化课程、德育为首
课程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课教育的作用。学校要根据国家的要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针对幼师生的心理、年龄和发展的特点,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促进幼师生正确认识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
(三)知行合一,校企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服务他人,锻炼职业素养。通过各种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学前教育的生活实际,了解幼儿了解幼儿教育,了解社会。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认识到从事学前教育离不开正确的职业态度。重视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在校期间认真组织开展好教育教学参观、访问、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活动。只有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才可能充分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了解幼儿生理、心理和活动特点,了解幼儿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自我提高的紧迫感。
(四)自我认同,自我完善
对于幼师生来说,职业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需要努力的过程。需要我们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改变不恰当的态度。如读高中和读中职,并没有严格的好坏和对错之分。只是学生或者家长、社会或学校等原因导致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既然选择了中职,就要看到读中职的优势,找到读中职的自信,最终达到自我接受,自我认同。引导他们学会享受在校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学会处理好每天的事,做该做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对相对消极的学生,要让他们认识到,与其自艾自怨,怨天尤人,不如放下包袱,面对现实,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到自我价值是靠自己来证明。
(五)自我挖掘,自立自强
一、“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
(一)系统性
所有的高校教学模式都是需要长期进行的,“园校合作”的模式也不例外,它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是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前教育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高校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必须是长期的和连续的。所以说,这样的合作方式是有目标和计划性的系统互动方式。
(二)互利性
一方面,这种办学模式可以让高校将社会资源充分调配起来为自己所用,可以为本校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对幼儿园的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在学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校与幼儿园双方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三)渗透性
“园校合作”是要渗透到合作的每一环节之中的,并不是单指的某一环节,是一种双向的渗透,学校与幼儿园中都有发生。学校方面,在大一开始学校就会对学生实施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会将“园校合作”模式渗透到该专业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切实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水平,为日后的工作就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幼儿园方面,这一模式会在园中的幼儿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家园合作等方面逐步渗透,这就为园内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
二、“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价值
使用“园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对于高校与幼儿园两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高校方面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是要承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责任的,因此高校需要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是要具备通用能力(思想品质、人际交流以及修身理论等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技术能力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人才。采用“园校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幼儿园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不仅可以加深自身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积累教学经验,帮助其形成自己的教学形式基调。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想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面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就需要对本园的教学理论进行不断的更新,想要达到这一点单凭幼儿园很难实现。而使用“园校合作”的方式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对其教师进行培训,并对幼师的工作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对策
(一)确立教学合作目标
学校与幼儿园之间进行合作,既要强化双方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写作,又要增加双方合作进行科研研究的机会。要以此为目标,确立合作的发展方向。首先,高校的教师要进入幼儿园对园内教师进行培训,并要在高校内部为其提供培训平台,帮助他们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幼儿园要为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并挑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教学指导,帮助学生熟悉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使其能够在毕业之后尽快的适应工作方式。除此之外,双方还应建立教师交流平台,让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并且还能共同申报、研究课题。
(二)双方共同设计教学课程系统
我校成为首批国家示范建设校以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在创新中提高。在自治区教育厅和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通过示范校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重点抓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以制度创新为支撑推动改革创新的纵深发展。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实施了《呼市二职任课教师教学常规量化考核办法》,每个学期从八个维度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新考核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了每学期一次的学生交流沟通制度,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了加强实践教学的实习制度,规定学生一年级专业见习,二年级专业实习,三年级顶岗实习。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一方面要求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建立了校长调研制度,每学期校长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调研一个专业,解决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每三年根据学科实际,结合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标准、新技能、新要求,突出实践性教学,修订一次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大纲。建立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制度,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训练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下大力气在教学模式上改革创新,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新模式。例如,旅游专业引入场景模拟教学法,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全息模拟真实场景,把旅游教学从单纯抽象书本中脱离出来,变为交互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幼师专业理论课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部分课程在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进行。计算机专业广泛引入任务教学模式,把章节知识分解成不同工作任务,一个大任务再分成若干小任务,每节课完成规定的任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模拟教学,全程模拟真实星级酒店情境开展准职业化教学。财会专业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解构教学内容,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此外,在专业教学中提倡以赛促学模式。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按照真实场景、实境教学的标准,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工作过程全程模拟;建筑装饰专业仿真模拟设计、施工过程;财会专业模拟企业做账和银行业务过程;旅游专业模拟导游实景教学。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仿真模拟,多渠道系统地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而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部分专业已经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服务场所。现在部分幼师专业理论课在呼市实验幼儿园完成,同时请幼儿园教师来校任教;茶艺课主要技能到呼市最大的茶庄——呼闽茶庄学习,同时请茶庄的高级茶艺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讲解和示范;酒店服务专业请内蒙古锦江大酒店技师到校示范客房、摆台技能,学生去喜来登等几家五星级酒店实践专业技能。
我校还开设丰富多彩的专业选修课,每个专业在每学期都为学生准备几门选修课,由学生自己选择,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幼师专业提供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讲故事、边弹边唱、民族舞、儿童舞创编;计算机专业提供了路由和交换机的配置、计算机动画、影视后期处理、电子商务;建筑装饰专业提供了建筑模型制作、平面图像处理、计算机模拟制图、影楼图像处理;旅游专业提供了插花、调酒、茶艺、形象礼仪、民族歌曲演唱;财会专业提供了用友沙盘模拟、翻打发票等选修课程。
三、创新德育工作
学校始终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德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以模拟准职业人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要求学生进入校门必须穿校服和佩戴标志,整理好仪容仪表,这不仅是学校管理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进入职业岗位意识的需要。进入实训室,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遵守规章制度,实实在在地按照职业人的要求,养成职业意识。学生在学校生活过程中,必须举止文明、环境整洁卫生,这些都是职业人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我们还赋予校园生活每一个细节以丰富的职业化教育内涵,营造一种职业化教育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德育工作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开展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求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德育干部、班主任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注重管理细节,提出“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的管理理念。其次,注重过程管理,坚持落实好几项制度,即:坚持学生处干部轮流值周制度;坚持纪律卫生出勤、课堂常规检查和评价制度;坚持值周班值周制度和及时奖励制度;坚持课间操、放学、中午静校等特殊时段楼道安全巡查和校门口疏导工作;坚持夜间校领导、环节干部带班和夜自习值班制度;坚持开展每月一次最美教室评比制度;坚持做好课间操评比和流动红旗发放制度;坚持夜自习检查评比和及时奖励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的宿舍安全、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在常规管理工作中做到每项工作计划精细、过程精心、结果精品,做到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日清月结。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动态活动过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等都极为认可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该职业的认知。故此,培养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应该从职前开始。
( 一) 专业选择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日后从事的工作是当初求学时选择的专业。家长在学生填报高考( 中考) 志愿时一定结合考生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兼顾社会需求,理性分析幼教行业,慎重选择适合考生的专业,决不能被社会流传的冷门热门专业所左右。
( 二) 学校培养
1.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完成,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一定紧紧围绕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要兼顾师范性、示范性,紧跟时展步伐,杜绝课程内容严重滞后倾向。
2. 师范院校教师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人物,从学生第一天跨进师范院校大门,就担负起培养准幼师职业认同感的光荣使命。要知道,培养职业认同感,绝不是政治学科、教育心理学科、语文学科等文化课教师的责任,而是所有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比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为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任课教师的每堂课都要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充分落实这一目标。同时,重视教育见习与实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课堂上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产生些许的认可,那么与幼儿零距离接触、走进幼儿园更能唤醒准幼师心灵深处的情感意识。增加见习、实习次数和时间,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准幼师对幼教工作的认识将更加深刻,对职业认同与否,此时已经建立起来。这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幼教工作提供了前提。
3. 重视师范院校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不仅教务处、学生处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放到首位,科研处、保卫处、总务处、图书馆、办公室等学校所有职能部门都应行动起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学校组织的讲座、竞赛、经验介绍、新闻报告等大型活动都应以弘扬正气、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主旋律。
二、入职初期
这一时期是准幼师到幼儿教师身份转变时期,也是职业不稳定时期。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刚刚从学校大门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期待、或兴奋喜悦、或焦虑,是思想、情绪极易变化的时期,也是对任何事不以为然的时期。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建立起来的信仰、观念可能在实际工作中遭遇的问题面前顷刻间化为乌有。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多数是私立幼儿园入职不久的幼儿教师所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认同感,甚至痛恨自己的工作,所在单位又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管理和对新入职人员的关心、教育,酿成事故是必然的。从这一点而言,用人单位在招聘幼师时,一定要牢牢把住幼儿教师入口关,对那些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有心理疾病的应聘者坚决拒之门外。幼儿园要承担起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培养重任,帮助她们尽快走出进入职场的困难期。幼儿园要重申职业要求,明确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职业操守,让新入职者感受到工作带给她们的成就感,以及儿童带给她们的快乐; 为每一位新入职者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工作上进行指导,生活中提供帮助; 工会组织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关心年轻人疾苦,使新入职者体会到工作集体的温暖,促进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年轻教师要从主观上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结束师范院校的学习,获得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一定根植于心中。所谓终身学习,指的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幼儿教师要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结合、园内学习与园外学习相结合,向同行学,向专家名师学,向书本学,向媒体学,向家长学。既要学习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也要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职业理想,争取做一名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健全人格和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加快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
三、职业倦怠期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难以顺利应对职场压力而产生的疲倦困怠的身心状态。它伴发于教师成长过程中,属教师履职的非正常行为和心理。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使工作士气受挫,成为教师厌教、流失和教育水准低下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4]。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近9000 名教师进行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6% 的教师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 58. 50% 的教师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 29% 的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主持这一调查的李超平博士认为,被调查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众多研究者纷纷从社会层面( 教师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对教师要求高) 、学校层面( 学校管理模式僵化、缺乏人性化、教师工作环境差) 、个人层面( 工作压力大、超负荷、身体心理亚健康) 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忽视了幼儿教育自身的因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求就如同金字塔一样是逐渐上升的,又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当低级的需求满足后,就会向更高一层次的需求迈进,与此同时,获得基本满足的需求就不再是激励力量。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低层次的温饱需求以及安全需求有了充分的保障,追求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成为更多人的人生理想。然而,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比低层次需求的满足获得的时间要长,方法要复杂,需要更好的精神环境和制度框架来支撑。在我国,一名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轨迹是: 入职时是二十岁左右的小姑娘三十多岁的教学骨干四十多岁的幼儿园( 行政人员) 主任、园长退休。职业特点决定进入中年阶段的教师不再胜任一线教师岗位,因为她们不具有年轻人的精力和体力,同时幼儿对这些不再年轻的教师也有一种心灵深处的排斥感。一方面,幼儿园的园长和主任永远是少数人; 另一方面,有些人不具备领导能力,不适合当领导。这些人的出路何在? 是提前退休还是无所事事? 当她们意识到自己凄凉的职业生涯前景时,何谈职业认同感! 反映在工作上是工作干劲逐渐消退,进取心丧失,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懒散、情绪低落、沮丧、抱怨等一系列职业倦怠行为。应该说这部分人是职业倦怠期的主力军。要避免职业认同中职业倦怠的发生,社会、管理者、教师自身都要做出努力: 全社会应形成尊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浓厚氛围,把幼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如大学教授、专家学者) 一视同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 幼儿园管理者要学习当代管理理论,把幼儿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由个人行为变为组织行为,深知不同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 创新管理模式,向职业丰富化、动态化管理模式转变,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于蹦不动跳不动的年龄偏大的曾经的骨干教师,委以重任。可安排其做年轻教师的师傅、玩教具开发人员、幼儿园环境设计者、语言类教育内容的主讲者、国内外最新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搜集人; 对于年纪较轻即有职业倦怠感的教师,幼儿园应进一步完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创新发展。让不同年龄的教师都看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希望,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工作满腔热情。
附件1
“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集中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
第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为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教师及骨干教师培训者等。
第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第三章 培训内容
第六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
第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施主题式培训,为学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章 培训机构
第八条 教育部评审认定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由教育部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五章 学员选派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参训学员,优先选派承担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及本地教师培训任务的骨干教师。
第十一条 参训学员选派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程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推荐参加同类项目。
第十二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网站(),及时报送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参训。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六章 培训管理
第十三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原则上省域外专家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整合优质资源,同时注重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择优遴选生成性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注重培训方式方法创新,采取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将专题学习与现场观摩实践相结合,注重学员参与,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培训设备、食宿条件等,为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提供保障。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制定教师考核、学员评价等相关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有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课题合作研究、跟踪指导等手段,做好学员训后服务。原则上训后跟踪服务期不少于3个月。
第七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网站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要将学员学习情况与其考核奖励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员“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主管“国培计划”实施工作,指定项目统筹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教师教育水平较高的院(系、所)或部门承担培训任务,完善项目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八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认真做好绩效自评工作,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报送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九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2
“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远程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机构
第四条 教育部通过专家评审确定远程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要求,做好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远程教学与辅导、学员学习支持服务等环节的工作。
第三章 学员选派
第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
骨干培训者要遴选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研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
参训学员选派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
第八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及时报送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注册和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四章 课程资源
第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第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按照模块或专题设计课程内容,应包含专家授课、文本解读、案例分析、研讨主题、学员作业等。视频与文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要搭配合理。视频课程(包括专家讲座和案例)学时原则上不少于培训总学时的50%。
第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择优报送课程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各机构提交的课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将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教学与辅导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培训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培训、教学引领、集中辅导答疑、培训简报编发等工作。原则上按生师比不高于500∶1配备,每学科(领域)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人,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指导市(地)、县级教育部门遴选骨干培训者,组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按生师比不高于100∶1配备。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班级的教务管理、研讨组织、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班级简报编发等工作。
第六章 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负责对骨干培训者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解读培训方案和学科培训主要内容;讲解网络平台功能与操作流程,包括平台注册、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简报制作、作业提交及评价等环节的操作方法;讲授远程培训学员管理的职责与技能等。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采取专家讲授、研讨交流、操作演练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期间应组织不少于3学时的网上操作演练,特别是在远程培训开始前,应安排不少于1次的远程演练。培训结束后,各机构须向教育部提交不少于1期的集中培训工作简报。
第七章 远程教学与辅导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组织教学专家团队认真做好远程培训的教学引领工作。实施专家在线值班制度,原则上每天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值班,引领学员交流,包括主题研讨、作业点评等方面。定期开展集中辅导答疑,原则上每10学时不少于1次,要利用视频、音频等手段,核心专家须全程参与。编写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反映学习效果,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和重难点问题,点评优秀作业,引领下阶段学习等。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会同省级教育部门组建网络班级开展教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0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培训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学员按进度学习、参加集中辅导答疑,进行班内交流研讨等;解答学员疑问,评阅学员作业并推荐优秀作业,推荐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编发班级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教学专家团队与地方辅导教师的交流协作机制。
第八章 技术支持与服务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远程培训平台,要为教学专家团队、地方辅导教师团队、参训学员等提供课程学习、教学引领、辅导答疑、互动交流、培训简报、作业评价、问卷调查等方面支持。原则上要具备视音频双向互动交流答疑功能;要提供项目主页、区域主页、学科主页、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等多种主页,便于远程培训管理;要提供平台操作手册。
第二十条 远程培训平台要监控学员学习过程,加强信息监测与反馈管理功能,及时反馈学员注册、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服务团队,设立服务热线,及时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定期向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报送培训工作监测报告,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期。
第九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和审核课程资源,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管、评估,并按时报送工作简报和培训总结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地)和县级教育部门负责本地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工作和参训学员的学习;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做好本地项目的总结评优工作;将参训学员学习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第二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组建教学专家、管理与技术服务团队,认真做好教学指导、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会同各地教育部门做好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工作;建立学员学习档案,对参训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十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培训绩效自评工作,并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培训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十一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九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3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
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幼师国培)管理,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引导各地规范教师培训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由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和模式
第四条 中西部项目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参训教师与指导教师如影随形,全方位参与备课、授课、研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下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组织高年级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中小学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培训,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三)远程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采取网络远程培训和线下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对教师进行80学时左右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第五条 幼师国培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幼儿园“影子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或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幼儿园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培养一批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学前教育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参与式培训”为主,重视优质幼儿园观摩实践,促使幼儿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保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转岗教师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培训新入职的转岗教师。以院校集中培训与优质幼儿园实践为主,组织转岗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20学时左右的集中培训,可根据需要辅以远程培训方式,远程培训学时原则上不超过三分之一。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保教能力。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第七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培计划”总体要求,制订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监督检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每年5月,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经费预算,从本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出发,制订培训方案。
采取招投标方式,遴选符合资质条件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要发挥省域内外高水平院校的作用,承担集中培训任务的省外院校比例不少于25%。各省(区、市)的招投标通知要在“国培计划”网站()公布。
第九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及时将年度实施方案和招投标结果报送教育部、财政部审核。经审核通过后,按照培训方案启动实施培训工作。
第五章 培训管理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核定承担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任务的院校(机构)资质,指导各地遴选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教师实践基地。
第十一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明确参训学员条件要求,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确定选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选派参加同类项目。要加强学员管理,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十二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管理,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相关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要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资源整合,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建设新资源,加工利用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第六章 绩效考核
第十五条 教育部、财政部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省(区、市)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中央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自我评价和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绩效考核,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各省(区、市)要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工作总结,主要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培训工作简报(每单位不少于5期)、绩效考评报告、学员信息统计表等,绩效考评报告须报送文本及电子版,其他材料报送电子版。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实施,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各省(区、市)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数、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省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等因素核定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八条 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交通费,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有关规定,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向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提出拨付经费申请,经审核通过后,由省级财政部门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将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各地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附 则
关键词:中职三年制学前教育;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就读的时间为三年,就读模式为2+1或2.5+0.5,即在中职学校就读两年或两年半,在幼儿园进行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这些学生比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就读时间短,比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生年龄小,文化基础薄弱。因此,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有针对性,要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最实用的幼儿教师。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实际,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基础学科的内容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选择最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语文学科应开设《普通话》、《教师口语》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必须通过专业测试达到二级甲等才有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可能,并且教会幼儿正确发音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普通话》必须开设;语言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通过开设《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让学生熟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初步学会组织幼儿的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文学作品学习、早期阅读等各种语言活动,因此这一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学则改为《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让学生熟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初步学会组织幼儿的数学活动。英语则以幼儿日常生活用语的教授为主。另外要开设《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为学生顺利组织幼儿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做知识上的储备;体育学科除开设传统的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内容外,还应开设《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让学生熟悉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初步学会组织幼儿的保健活动和幼儿基本动作训练、体操、体育游戏等各种体育活动。
第二,专业技能学科必须结合幼儿园的需要教授实用性的操作技能。现在,幼儿园非常重视和强调环境创设,每一学年会有一次大型的环创活动,从幼儿园的走廊、教学楼的外墙到各班教室的墙面和区角都必须根据相应的主题目标进行新的规划和布置,这既是各幼儿园之间进行比赛和参观交流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园向社会宣传和展示自己的一个内容。各幼儿园都特别重视,会对各班的环创效果进行评比,并把评比结果纳入对教师的晋升和奖励。因此美术学科的内容和教法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活动进行,让学生学会水粉画、彩铅画、蜡笔画外,剪纸、折纸、会写不同体的美术字,学会有效搭配色彩都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环境创设中,不仅要注重美观,还强调特色和创意,尤其在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玩具方面特别突出,例如用废旧的纸箱制作电视、冰箱、电脑,用废旧的饮料瓶、易拉罐制作哑铃等等,因此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另外美术教学也不能只是单纯地在教室、在纸上画画,必须和幼儿园一致,让学生在布置教室、制作教玩具的活动中上美术课。音乐课除教授基本的乐理知识外,更多的时间要用来让学生积累幼儿歌曲素材,学会鉴赏古今中外名曲。同时要增加钢琴课的学时,教授学生一些最基础的儿歌伴奏方法,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练习弹奏技能。舞蹈课上除教授各种民族舞,如傣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瑶族等的基本动作,学习基础的套路外,更多的时间应该让学生熟悉儿童舞,学习创编儿童舞,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舞蹈表现力。
第三、专业理论课要根据实际选好教材并增加内容。过去的《幼儿心理学》主要探讨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幼儿教育学》也主要研究的是3—6岁幼儿的教育规律,但是如前所述,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的去向还可能是早教中心,他们接触的是整个0—6岁阶段的儿童,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规律,以及婴幼儿的教育规律,因此最好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幼儿师范学校系列教材,这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师范学校课程方案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的,充分考虑了我国当前幼儿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把0—3岁婴儿也纳入了其研究范畴,教材提供了国内外幼儿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除理论外,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学生学起来也很直观形象。另外,在教学中要介绍一些现在在幼儿园尤其是早教中心广泛采用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亲子教育模式,奥尔夫音乐教法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模式方法的思想或操作,便于找工作时多一些知识上的准备。
第四、第四、加强与幼儿园的衔接,定期派教师到婴幼儿教育机构见习或顶岗实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定期安排任课老师去婴幼儿教育机构见实习,教师能够很快了解幼儿园教学实际和教改情况,能根据幼儿园的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觉的调整,真正做到让自己的教学最贴近幼儿园的实际,学生所学习的东西也就能够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且校内各学科教学的互助合作也会更有效。
第五,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和机会,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效配合。如前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时间最长为两年半,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仅仅靠课堂中教师的传授讲解远远不够,所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和必要,例如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知识问答,更好地巩固书本知识。总之,要让学生随时有事做,愿意做事,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动感,做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师学生教学做的统一。
2012年2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四川省也提出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新建、改建、扩建1200所公办幼儿园(其中新建700所、改扩建500所),发展1500所民办幼儿园。指出到2013年全省幼儿在园人数达到209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强调继续办好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所以中职学前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深化中职学校的内部改革才能真正抓住机遇,所以增强幼师学生的实用性,增加他们被婴幼教机构的欢迎度和接纳度,就是中职学校最大的竞争力。
参考资料;
〔1〕《幼儿教育学》第三版陈幸军
一、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1. 构建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开展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其针对性较强,一般定位于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我院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有两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专业,负责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定向委托培养师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订。
(1)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时,认真调研生源地幼儿园师资需求实际,结合我院幼师培养的优良传统,对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专业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并把培养规格定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学前教育理论的能力;具有组织高质量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对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观察能力;具有创设教育环境和拟定并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具有创新幼教实践的能力。依据这一培养目标,确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年级培养目标,并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文化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侧重个人修养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培养健全人格;第二,整合综合艺术类课程,在缩短艺术类课程课时、部分弱化艺术技能标准的同时,注重对这类课程内容的整合,把艺术类课程的定位调整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上;第三,分化和加强学前教育类课程,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类课程分化成若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更能体现应用性特点的课程。如把原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分化为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把学前心理学分化为心理学基础、幼儿学习与发展、儿童发展观察与评价等课程。
(2)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查,了解到湖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课改新设学科类师资和艺术、英语类师资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很难获得补充。二是农村小学面临着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师资少,而年级与学科门类多,急需能从事多学科教学的师资。据此,学校将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对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进行课程门类和时量的调整。在开齐所有文化学科、教育理论学科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方向选修模块的课时,在全学时中的比例由2.8%增加到4.7%,并对每一个方向选修模块进行重新设计,细化课程门类,确保“一门教学专长”培养目标的落实。二是结合生源地师资结构性缺失的实际,重构选修模块。将原来的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与计算机五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和美术合并为艺术模块,此外,为缓解小学科学教师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增加了科学模块。同时,根据实际,引导2007级学生选择英语和音乐方向;对2008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英语和计算机方向;对2009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和体育方向。三是根据小学教师教育规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初等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育实习属同一概念,局限于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在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中,教育实习占全课时的比例增加到了16%左右,教育实习也由一次变为三次,即见习、小学教育心理调查、教育实习。但这些教育见习、实习是比较零乱、不成体系的。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校提出建立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
2.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为了使该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在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门类,相继开发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多元智力理论、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婴儿教育等特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多学科特点,建设了20多门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双语教育”“幼儿综合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技术”“漫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儿童发展与玩具”等。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达标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三层次建设。学校已开设135门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课程门类在全国学前师范院校中是最全的,并拥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7门省级精品课程。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联合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组织编写了80余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近两年已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12门达标课程,为全省统编的所有主干课程教材编辑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关课程资源。
3. 遵循学段和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
根据初招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对五年学程进行了“二、三分段”,即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阶段(前二年)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阶段(后三年)。针对这一特点,学院设立了师范预科部,负责管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的第一、二级学生,在学工管理方面,与高中管理模式接轨,逐渐过渡到大学管理模式;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不强调大学教学模式,而以小步幅、高时频的教学模式逐渐推进。教学时,要求文化知识体系性强,环环相扣,强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不容许教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伸缩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三笔字”、普通话、各类艺体课程的授课,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挂钩。第三年,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测,检测合格的学生,分别转到学前教育系和初等教育系学习,学工管理模式完全与高校管理接轨,课堂教学也明确要求采用大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大步幅、低时频,并且具有跳跃性和伸缩性。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强调以课题为单位进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学习。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获得为主要依据。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院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
4. 开展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学院开展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分为艺术技能、运动技能、设计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科研能力等几大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科研训练六大模块。三是“接触―介入―研究―应用”四步递进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第一步,专业接触。通过专业介绍、带学生观察了解幼儿,引导学生感知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态度和情感。第二步,专业介入。通过多途径的专业介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本专业特点,学习本专业基本技能,形成专业认同。第三步,专业研究。除开展学前儿童心理调查和幼儿园教育调查外,二年级起,学生分成幼儿数学、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研究小组,每组一位指导教师,每周下园1天,从事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三年级上学期写作毕业论文。第四步,专业应用。除保育实习、一日生活与游戏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创新性实习等传统实习项目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习见习之外,201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包括健康教育实验室、语言教育实验室、科学教育实验室、音乐教育实验室、美术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16间,建立起了涵盖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儿童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幼儿教育实验指导手册》。
5. 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
“过程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以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为了激励公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五年学程,两次阶段检测。两次阶段检测中的第一次是指前二年学程结束时,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基础文化课进行中期检测,并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次是指在五年学程结束时,通过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检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每学期均设置文化知识考核和技能过关考核。这是常规性的,涵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期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文化知识考核纳入学院考试管理,技能过关考核由系部组织实施,每一门课程结业,课程内所包含的显性技能必须通过课程组代表系部组织的过关检测,毕业时,如果学生所持的职业技能过关手册中有项目没有过关,须补考过关后方可领取毕业证。第三,平时考核成绩必须占学期考核成绩的30%。在学期考核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平时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前二年的学习中,每个单元必须进行单元测验,这些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汇总后,占期评成绩的30%。
二、顶层设计与课程教学并重,改革成效显著
近几年,我院在公费定向学前师资和小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百年师范优势,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精心进行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强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各类保障性制度
比如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
2. 建立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建设了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了12门达标课程。承担公费定向培养任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相关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满足公费定向培养的要求。
3. 根据需要,梳理、编写了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部分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省内外的专家教师编辑出版了一套系统教材,涵盖整个课程体系中80本教材,并推广到其他兄弟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由省教育厅统筹,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了专门针对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系列教材,本校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组织编写了《语文》《应用文写作》《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实用教程》《阅读与写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教材,并出版发行。此外,还为“数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应的课程资源。
4. 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力素质成绩喜人
一是职业技能过关率高。以初等教育专业2007级为例,12项教师职业技能中8项一次性过关率达85%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过关率达到90%以上。
二是教育实践表现优秀。学院认真组织教育见习与实习,实习园所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合格率达96%,优秀率达到86%。各实习园所和学校领导对我院的实习生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另外,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项目结合,将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派往需置换的园所进行顶岗实习,既填补了幼儿园教师脱产研修出现的岗位空缺,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在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受到园所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是本科自考参考率、过关率高。早几年,学院与湖南师大成教办联系,建立了本科自考辅导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参考率达98.71%,过关率达95%,也就是说95%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在毕业时拿到全日制专科文凭和自考本科文凭。学校升本后,学前教育专业也开始自主举办本科自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结合专科学程开展自考学科的修习,参考积极性更高,通过自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边实践边提高,积累人才培养经验
在近几年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在发扬师范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超越传统,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制定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意味着由政府出资,为特定地区即生源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近几年的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实际也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生源地师资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生源地师资需求。
第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招收优质生源。在培养工作中,学校也招收了少量自费非定向生源,相对公费定向来说,这些学生入校门槛相对较低,学习能力、毕业时的职业素养整体来说也比较低。在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资敬业精神、能力水平较高,社会反响好。结果证明,湖南省开展的基于优质生源的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计划是成功的,促进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之处是公费定向机制为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第三,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必须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前途已定,部分学生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院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一方面,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各类考核对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进行全学程、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对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目标定位,并能受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本科自考,自考的压力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己,同时,不断的考试通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我校用春招、预招与秋招等灵活的招生方法基本解决了生源问题,面对这一“起点低、层次多、差异大”的生源群体,我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求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模式中进行 “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部分成为高校的优质生源,另一部分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中、初级技术人才或产业工人。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已经将我校的《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模式中实施“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研究项目作为“十一五”期间的立项课题。
一、“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1. 题解内涵
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er)作为教学论的一个术语,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终结,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用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范性。
所谓“按志编班”,就是按照学生的志愿、兴趣、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主观意愿结合客观条件,在中职阶段将学生实行多次分流,重新组班,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坐标。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和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升学或就业的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综合起来看,就是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接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 理论依据
“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思想来源于古代和近现代多种先进教学思想的融合。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还有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都为我校在教学管理模式中实施“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二、“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实践
我校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潜在能力、家长愿望等诸多因素,针对生源基础层次参差不齐的实际,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的管理模式,其目的也是因材施教,让学生树立信心奋发向上愉悦发展。
根据当前职教改革的方向和形势,我校坚持升学、就业两手齐抓的方针,在“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按升学与就业的志愿分层编班。高一阶段按升学与就业定性分流,加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高二阶段按专业定向分流;高三阶段在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两方面加强学习,冲刺对口单招。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入学报名时以中考成绩为依据进行了初次分层,学生填写志向表,既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了解学生对就业与升学的志愿,在尊重学生与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靠船下篙正确定位,在此基础上组成的升学班与就业班,分别定名为综合班与专业班。
第二步:高一年级时,两类班级的语、数、英等主要文化课安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但综合班侧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专业班则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同时将一级B、普通话作为公共必修课,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考核,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取得技能等级证书。
第三步:高二年级时,学校给学生提供第二次分流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已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分出计算机、机电、幼师、美术、财会、电子商务等专业。综合班进一步强化文化课与主要专业课学习,专业班则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学校组织专业技能考核,要求学生取得劳动局颁发的初、中级工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四步:高三年级时,专业班学生由学校介绍到各大、中型企业带薪顶岗实习,综合班则冲刺对口单招。
2. 专业内部的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个人爱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修完本专业必备的基础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后,学有潜力的学生,可以选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如我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就可以选修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网络技术应用、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更富有市场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班级内部的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4. 分层目标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抓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搞好“按志编班分层教学”的关键,要求所有教学人员和有关职能处室做到备课要分层,讲课要分层,提问要分层,作业要分层,课内外辅导要分层、考核要分层,反馈督查要分层。也就是说,分层教学必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落到实处。
我校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办学优势出发,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未来发展方向,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文化基础、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家庭条件以及身体状况、外部环境选定一个目标,或升学深造或上岗就业,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得一技之长,发挥个性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掌握的不仅是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体验中学会了生存,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我校实施的“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开发他们的潜力,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怀。近年来,我校对口单招进线率、录取率年年攀升,各专业中、初级考核通过率95%以上,对口优质就业率98%以上,毕业生因有一技之长和较高素质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经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学生把“三成”(成人、成才、成功)作为自已的人生目标,把“新三好”(在家做好孩子,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青年)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成长为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
“按志编班 分层教学”的实施给我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推动学校整体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惑和矛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
1. 要进一步明晰分层教学的原则和分层教学的办法。分层的理论依据是“因材施教”,终极目标是“进我职校都是才,出我职校都有用”,因此,分层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也应与此相衔接。目前对新生编班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中考成绩及学生、家长的意愿,其参考价值与科学合理性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办学方向,以"统筹兼顾搞建设,求真务实重管理,聚精会神抓质量"为工作思路,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创新,扩大优质资源,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具有永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管理和运行体系,进一步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各类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各项改革,构建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要,各类教育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发展协调,效益较高的现代化教育格局。力争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地区乃至全省上游水平,争创全省教育强县。
2,具体目标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通过小学附设学前班,深化国办园体制改革和大力扶持民办幼儿教育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到2015年,力争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9。5%。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在经费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整体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巩固扩大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到2015年,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都达到100%,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毕业率分别达到98%和97%。
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高中教育品牌,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到2015年,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0%。
突出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一个省级,三个市级骨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扩大办学规模,争创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力争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2。构建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初职班为基础,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
同步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实现民族教育一体化,进一步巩固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特殊教育惠及程度,力争残疾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8。5%和99%以上。保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地区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正确引导民办学校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范化。到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科学,规模合理,质量较高的具有永吉特色的民办教育格局。
三,工作任务
1,调整教育结构,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县城东扩"和"三化统筹"发展战略需要,扩大口前镇第二小学,开发区中心校办学规模,新建一所劳动实践总校。根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中新吉林食品区的需要,在岔路河镇移址新建职业高中,恢复永吉二中完中建制,新建两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
2,坚持"两手抓",努力办好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抓好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村级幼儿园,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办园条件优质,入园机会基本均等的学前教育。到2015年,力争所有公办园达到市级达标园标准,再有1所民办幼儿园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
3,突出重点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招聘"特岗教师"和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均衡师资配置。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按学区入学,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强化高中招生指标调控作用,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开展"送课下乡","蹲点教研","邻校共研"等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中小学全面达到《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4,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能力。三所高中在省级示范校和省级重点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实力,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出实验高中的教学质量品牌,永吉朝一中语言教学品牌和永吉四中以国防教育为主的特色教育品牌。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
5,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全力打造幼师,焊接,汽修,机加四个骨干专业。围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结合钼矿万吨技改和中新吉林食品园区等项目,走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工学交替之路,适时开设农机,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专业,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引企业进校园和顶岗实习等办法,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骨干专业教师培养,以每年3%的比例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到2015年,确保每个专业都有46名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6,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增强服务经济能力。建立起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实用型,开放型化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全面提高农民,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技能水平。依托职教中心,继续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工程"等短期培训;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围绕种植,养殖,防疫等涉农项目,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服务"三农"。
7,扩大优质资源,支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根据生源变化调整民族学校结构,探索民族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体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配齐康复和教学需求的各类设施和专业教师,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8,加强监督指导,提高民办教育质量。严格审批制度,着力构建民办教育科学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具有现代化教育功能的民办学校。
9,强化继续教育,提高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制定实施《永吉县中小学领导干部发展规划》,完成新一轮校长全员培训。全面启动"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名校长个性化培养计划",采取多元培训方式,努力打造一批教育家型名校长。构建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建立"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到2015年,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专业学历合格率达到80%,小学专科,初中本科和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达到98%,90%和30%,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分别达到60人,200人,500人。
10,深化教学科学研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验工作,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等教研方式,促进全县学校学科建设整体,均衡发展。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活动,以"增效"促"减负",建设高效课堂。树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理念,紧紧围绕"立足实效研究,突出学校特色"的主题,加强"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检查,指导,结题验收等工作,确保每校至少有一项市级以上重点课题,打造一批"科研兴校"的科研典型。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探索德育自主管理模式,切实把法制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贯穿于德育全过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强化对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与管理,推进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2+1"项文体类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审美素质。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力争构建全县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2,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县学校校舍达到抗震标准。适时完成校舍新建和维修改造任务,全县中心中小学以上学校楼房化比例达到95%,村级小学暖气化比例达到100%。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普通高中"八室两馆三系统",义务教育学校"七室一馆(室)一场两系统",村级小学"四室一库"建设。全县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率达到100%。卫生,音,体,美器材配备率达到95%,计算机配备达到高中8人1台,初中10人1台,小学18人1台标准。全县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按《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配备图书,生均藏书小学不少于20册,初中不少于30册。
四,保障措施
1,坚持优先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补充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和分配制度。
2,推进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学校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正确有效行使学校自主办学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创新特色普法形式。全面构建规避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
3,加强行风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招生阳光工程,遏制各类违规招生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弘扬优秀师德风尚,坚决制止有偿家教等以教谋私行为。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升全系统行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