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20:1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会计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创新课程工学结合模式
提升职业实践能力。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特点,采取实战演练和行业(企业)现场教学等模式实施课程工学结合。结合先进的管理会计手段,采取电子财务对抗、管理会计经营实战演练等分组对抗大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管理会计全过程,实际操作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任务,体验真实的管理会计工作,提升管理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在校内校外实践环节中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构建和完善学院管理会计实验实训案例教程建设和充分利用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校企结合平台,依据企业的管理会计岗位工作要求,不断总结和积累实践环境提供的资源,组织编写管理会计的工作任务、情境项目构建基于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协调校内校外实践的关系。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按照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从“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出发,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充分体现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突出管理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高职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管理会计知识应用的上岗零过渡。首先,管理会计教学组织工作任务化,把课程内容设计为若干工作任务、若干个学习子情境,明确教学要求;其次,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实训基地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强调启发式教学、工作任务与学习子情境相结合等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三,构建管理会计课程考核体系多元化、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随机考核构成。
二、全面开展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
全面开展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对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把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与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密切联系;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师生互动性、学生自主性、教学的应用性紧密结合。借助于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使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全面开展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该课程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职业教学能力;找准专业特色定位,创新管理会计特色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性地将管理会计特色人才培养路径设计为:专业定位抓核心———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抓规范———力求办出特色;课程建设抓基础———做到亮点突出;教学管理抓秩序———保障秩序井然;教学质量监控抓细节———做到细节量化;实践教学抓条件———校内外结合;产学合作抓实效———开展项目服务;学术研究抓团队———打造学术团队;学生日常管理抓重点———抓两头带一般;学生学习引导抓强项———培养技能人才。
三、探索与实践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由模块课程向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的项目课程的转变,《管理会计》课程的设计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线,按照职业岗位任务的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管理会计课程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职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强,体现管理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管理会计岗位的岗位适应能力,适用行业企业单位对管理会计岗位的用人需求。管理会计教学充分体现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管理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和工作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了高职学生职业性、开发性和发展性的需要。把企业调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把职业岗位和教学内容对应起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管理会计的人才。对此,在管理会计的培养目标上,要切实结合职业岗位任务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这样就大大节约了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管理会计课程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造就管理会计课程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提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通过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落实管理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
【关键词】 会计教学现状;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 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注3]×80%)×100%
[注3]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2期.
[2]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56.
关键词:业财融合;实操训练
一、什么是“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指的是财务部同其他业务部门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打破原来部门各司其职的现状,让财务部参与到业务部的数据分析过程,其中涉及业务经营活动内容,以此提及科学的、合理的建议。业财融合,作为财务部门业务延伸,帮助部门价值链重构的一种方式,是财务、业务、信息三者融合的重要表现。就2018年的中国会计研讨会上,便有提及业财融合的概念,目的是帮助指导老师参与到教学创新与教学变革,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业财融合的好处在于,能利用会计实践教学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好会计职业定位,并努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工作,以此增强学生的业财融合能力,避免学生在岗位就业中,存在财务不知、业务不懂,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1]
二、为什么要进行“业财融合”
(一)内因: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管理扁平化,岗位规模与业务内容的拓展,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多,管控意识遍地开花,业财融合能帮助企业增加其利润渠道。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寻找到发展契机,就务必要学会成本降低、提高经济水平,继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财务到业务是日常管理的步骤,只有从源头加强与实现开源节流,方可优化各流程,了解到成本与费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方便知道后续工作业务开展的内容。
(二)外因:新技术应用的外在推动
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现代管理职能改变的关键。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节省企业成本,优化企业系统,特别是企业各类数据工具的使用,使得信息化系统能符合各类标准、各种用途的数据报告。
三、“业财融合”背景下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
(一)强化沟通能力
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是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不同于业务员是为了公司业务着想。会计人员是实现业务与会计连接的基础,只有强化业务人员的交流,掌握同其交往技巧,方可实现业务与会计之间关系融洽,解读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概念。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将是财务部、业务部掌握实用信息,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基础。
(二)提升专业能力
财务会计隶属于报账型会计。会计人员依据业务内容记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出具会计报表,要完成基本的对账与核算工作。仅对其基本账务处理、财务核算等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管理会计隶属于经营性会计,其主要职责是会计决策、会计考核以及会计控制等,注重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会计人员务必要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精通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管理会计报告和分析、内部控制等管理会计专业知识。业财融合的好处在于,财务是业务晴雨表,业务是财务发展的重要表现。会计人员只有主动参与到管理会计之中,方可了解行业会计的发展情况,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掌握对行业的预测能力、战略定位能力、风险投资能力与管理咨询能力乃至税务筹划能力等。[2]
(三)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业财融合同现代化信息技术是紧密联系的。业财融合通常是基于财务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符合企业常规的流程,实现数据与信息的整合工作。会计人员只有不断适应行业的发展,方可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出谋划策,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一方面,会计工作者加强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技能的工具,而不是被现代技术所淘汰。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便能在技术交融过程中积极进取,让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让自己在会计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
(四)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基于业财融合的角度分析,财务人员参与到企业销售业务活动范畴,是为了支持业务的有效开展。业务人员能准确应用财务信息,并得到相应的财务支持与帮助。就实际处理来看,财务部与业务部通常是无法互相理解,由此,有必要进行“业财融合”。让财务知识融入到业务管理之中,好处在于:第一,促进财务部与业务部之间的理解,避免各自为政的情况;第二,财务部说服业务部改进工作内容,是其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3]
四、“业财融合”理念在本门课程中的体现
(一)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实操训练课程设计
本课程较好地将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融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主动参与其中,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融合。就整个实践来看,学生务必要亲身经历,按照自身的角色扮演,来负责市场营销、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多项管理的职责,并完成相关任务。通过业务运营、财务数据分析、财务决策分析,学生能感知企业管理的流程,比如企业的原材料投入、产品产出与产品销售等。从学生参与培训的角度,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营销状况等。实践过程中,逐步检验学生的财务能力,比如资金运筹帷幄能力、财务账单处理能力,乃至对整体公司的运营掌握能力等。学生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势必能提升其自身的决策能力与风险把控能力,乃至是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本课程主要是实现从教学生学习会计,到学生主动去掌握会计知识,获得会计技能。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了解企业业务处理基本流程,实现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专业技能,从而引导学生从经营管理层角度深入了解企业财务数据。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逐步创设良好的环境,方便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学生能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并在实践过程中熟知业务内容与业务流程,乃至企业的价值链,较好地解决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回归现实工作情境,才能体现“业财融合”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
(三)学生通过岗位分工,明确相应的责任
通过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担任出纳、总账会计、财务经理等职位,就此类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与了解业财融合的益处,同时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就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将课堂逐步延伸到实训公司。
(四)加强仿真实训,提升业财融合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专设采购部、宣传部、财务部、人事部、资产部等各部门,学生凭借自身的兴趣,参与到工作中去。同时班级成员将依据部门划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各司其职,并在模拟岗位上担任自己的岗位职责,另外岗位实施轮岗制,让本专业所有学生更加全面地关注各部门岗位职责与岗位细节。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能在其岗位工作中,了解到自身职责,并逐步掌握岗位实践技巧与方式。与此同时,在业财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传授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知识,解决过去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能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感受到不同的教学体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能力与职场适应力,以此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
(五)细化部门教师指导流程
1.采购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采购部经理以及采购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采购部经理制(修)订《采购部岗位职责》、《采购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采购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工作;(4)指导采购部人员进行商品询价工作;(5)在资产部对商品进行编号前,指导采购部人员完成商品定价工作;(6)指导采购人员填写费用报销单,做好费用报销工作;(7)对采购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2.销售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销售部经理以及销售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销售部经理制(修)订《销售部岗位职责》、《销售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销售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工作;(4)指导销售部经理制定本学期销售计划以及销售实施方案;(5)定期核查销售台账、督促销售人员做好商品入库以及出库登记工作;(6)每月末指导销售人员对存放于销售部商品进行盘点清查,指导销售人员编写盘点报告;(7)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已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3.宣传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宣传部经理以及宣传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宣传部经理制(修)订《宣传部岗位职责》、《宣传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宣传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宣传人员拟定本学期宣传活动方案(包括宣传时间、活动形式、活动具体内容);(5)指导宣传部人员做好宣传活动的实施和总结工作;(6)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4.财务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财务部经理以及财务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财务部经理制(修)订《财务部岗位职责》、《财务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财务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财务人员进行日常的账务处理工作以及期末结账、盘点等工作。(5)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5.资产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资产部经理以及资产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资产部经理制(修)订《资产部岗位职责》、《资产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资产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资产部成员对新品进行编码;(5)指导资产部人员对直销组库存商品进行月末盘点,并编制盘点表;(6)提醒资产部人员盘点时注意清查货物的保质期,如发生赔偿责任,协助资产部人员对责任进行划分;(7)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6.人事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人事部经理以及人事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人事部经理制(修)订《人事部岗位职责》、《人事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人事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教师协助人事部人员不断完善岗前培训PPT,并做好实训人员岗前培训工作;(5)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7.监管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监管部经理以及监管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监管部经理制(修)订《监管部岗位职责》、《监管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监管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监管部人员做好监管部相关日常工作;(5)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8.手工账实训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手工账实训部门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教师指导实训部工作人员做好实训人员小组分工(4人一组),并选出每组组长;(3)指导教师负责制作手工账实训PPT、并做好手工账实训培训工作;(4)协助实训部人员做好手工账的检查工作;(5)指导实训部人员做好实训部相关日常工作;(6)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综上所述,在业财融合背景下,会计教育将掀起一场革命,高职教育要想在这场革命中把握机会,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则需要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在改革的过程中,应与业财融合趋势相结合,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双师型”队伍,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使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全能型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永清.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7(15):47-55.
[2]梁庆海,刘桂涛.基于业财融合的会计人员转型思考[J].财会学习,2018(20):94-95.
[3]谢凑多.业财融合视角下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2):260-261.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职能;教育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139―05
在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日益明显的超强竞争作用下,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和内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从而造成会计的既有规则与遵循的“路径依赖”不得不发生瓦解,正如郭道扬[1]在《未来会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样,“迎合信息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及知识化经济发展的潮流,未来会计必须全面地、深入地对传统会计进行改革,通过这场持久进行的改革,建立新的会计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组织体系、法律制度体系,以及方法体系……”。这必然使 会计职能发生大的变迁,从而使现有的会计教育模式日益 面临重大挑战。
一信息技术发展与会计职能变迁
进入新世纪以来, 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 了重大改变,形成一种新经济,新经济 牵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信息网络日益成为新经济的载体而形成全新的经济体制结构。这种全球化、知识化、高速度、低成本、网络化、创新化和持续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日益增强,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会计观念的变革,也直接影响到会计职能的改变。会计职能是指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原始的会计行为产生时,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马克思《资本论》),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作为“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马克思《资本论》)而 增强了其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两个方面:反映职能(会计信息系统职能)和控制职能(管理职能)。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的变迁,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会计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学科体系。最先出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进而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等逐渐分离出来,财务会计演变成信息提供者,即其职能定位成反映职能。但是,会计控制职能的剥离,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也仅是控制职能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而被赋予财务管理、审计等其他会计学科分支。在这种背景下,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来探究会计职能变迁的特征和途径以及现在和未来的会计教育模式变革将成为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二会计职能变迁的特征和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会计职能的变迁,这种变迁应是及时的和紧迫的, 正如AICPA主席Robert Mednick[2]所言,“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即对提供信息、分析、签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也正因如此,须要深入探讨会计职能变迁的特征和途径。
1 信息化下会计职能的演变展望
王振武等[3]较完整地论述了会计职能在信息化整个过程中的逐渐演变和发展。这种演进需要经历三个阶段:⑴ 以完全模拟手工会计的软件“批处理”方式为特征的会计电算化阶段;⑵ 以数据充分共享和在线“实时处理”为特征的ERP阶段;⑶ 以主要运用REAL模型实时采集与业务事件相关的全部数据(包括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继而通过三库(事件库、方法库和模型库)整合和数据挖掘技术产生通用或个性化的多角度决策信息为特征的事件驱动会计阶段,该阶段目前尚处于预期阶段。会计电算化阶段大大提高了会计处理效率和核算质量,为会计职能的扩展奠定了基础。ERP系统实现了会计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报告,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如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监督模式、计算机犯罪增加等, 所以该阶段会计不仅要完成固有职能,也要 侧重于承担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职能。事件驱动会计阶段反映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全方位特征,使会计职能的发展更具有经营、管理或决策上的相关性和综合意义。这些论述对于充分把握会计职能特别是 反映职能在信息化过程中的逐渐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 会计职能的财务部门内部分配
信息技术环境下,财务会计人员的角色须重新定位。ERP系统功能减少了财务数据在输入端的工作量,而使输出信息复核和风险控制成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因此,在信息时代,公司会计职能作用的范围应予以拓展,公司财务部门应真正实现从成本控制、业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的传统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战略支持等高级管理活动[4]。据调查,美国大企业中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相关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工作[5]。因此,反映和控制两大会计职能应该在财务部门内部重新进行分配,财务部门应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控制职能。
3 会计职能的外部融合和集成
王衍[6]认为与传统的手工数据处理相比,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会计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新的拓展, 从内涵上看,会计核算与业务流程结合,通过对业务流程各环节产生会计规则的定义,不同的流程产生相应的会计记录(可以在预算层次、暂估层次和实际层次三个层次上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及核算),进一步细化了核算;从外延上看,对外报告会计与内部管理结合,会计核算对象从主要满足对外财务报告,扩张为能为内部管理提供支持信息,如预算、可预计业务信息等。过去十年,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大量财务和运营成果信息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但在支持高层决策方面却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数据的充分性并不意味着有效决策信息的充分性,因而削弱了管理层应对复杂环境挑战的反应能力。所以,既使 反映和控制职能在财务部门内部进行了重新分配,会计职能的变迁仍没有完结,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性和实时化发展会进一步刺激会计职能转型。Mark[7]认为虽然传统的控制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但趋势在于财务部门和运营部门共同对成本和风险进行控制,财务部门的工作在于提供相关、及时和高质量的信息以及支持性、责任性的专业服务。这意味着公司的会计职能应和其他部门职能(如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实现充分的融合和集成。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育现状
1 我国会计信息化现状
李翔[8]采用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方法,力图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特征、现状以及会计职能拓展情况进行客观把握和解释, 调查现状如下:从功能上看,“信息查询”和“提高效率”,效果最为明显;从范围上看,会计职能和其他职能管理系统的融合程度不是很理想;从实施结果上来看,财务部门的传统人力工作被计算机所替代,因此工作量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误区就 是过于强调传统工作的“自动化”,而忽视了更高决策层会计职能的发挥。施卓晨等[9]以E-mail形式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从会计电算化执行、行业、规模和具体应用等维度对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认为企业缺乏既懂财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性人才,而且实行电算化的企业重视账务功能但 忽视或很少运用其管理功能。戚啸艳等[10]运用个案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企业运用ERP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ERP系统背景下企业会计职能发生了变化,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以及输出等机械性作业已全部或部分由前端业务人员及系统来执行,资源的分配开始向分析性、协调性、辅助决策及专业判断作业上倾斜,会计管理逐渐重视企业的整体规划。同时,ERP系统的导入也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为会计辅助决策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保障。现有研究表明,我国会计信息化大致上还处于反映和控制两大职能重新分配的前期阶段。戚啸艳等[10]的研究还得出了如下启示:首先,尽管数据录入、处理、编制与提供会计报表等传统会计领域主要职能的资源分配优先级下降,但降低程度并不显著,表明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素养,对相关的法令规定与会计原则均需全面掌握;其次,为了配合ERP系统背景下会计人员熟悉系统功能、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协助规范系统处理原则并指导信息运用、担负系统输出信息正确性的验证任务、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等功能,企业会计人员应及时调整其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强化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工商管理、计算机、沟通协调、人际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结论为会计人才教育模式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2我国会计教育现状
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教育模式,已成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会计教育模式必须以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教育界已围绕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这些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于通才与专才之争上, 在争论中主要存续 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会计本科教育应为通才教育;二是会计教育目标应定位于为实际工作部门培养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人才;三是会计本科生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亦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门人才等。各高等院校围绕这些观点在实践中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是:会计教育如何随着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得到那些 完善?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本科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知识本身,而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既熟悉信息技术又通晓会计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在会计职能发生巨变的大趋势下,如果不注重强化信息技术能力,会计本科教育必将陷入尴尬境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高校相继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人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或者唯一课程,在当时的环境下满足了社会对会计人才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需求。但多数本科院校并未能注重会计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能力的综合培养,主干课程的设置也没有结合会计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造。显然,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会计人才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如何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嵌入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四 如何推动我国会计教育模式变革
新型的会计人才不但要具备全面的会计知识和全新的财务理念、掌握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同时还必须具备熟练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高等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为满足社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必须重7+ 新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重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会计人才。
1 重新修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管理的各个领域,社会对会计人才信息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财务与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广泛的专业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管理决策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践化,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整体优化的培养方案,是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会计教育应当以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构建出一个整体优化的培养方案,包括围绕培养目标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选择构建课程体系的主线;根据会计学学科的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具体构建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的教学方式等。
2 重新设计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突出素质教育
詹•威廉姆斯[11]撰文指出,“会计系正面临信息系统系、财务金融系、运筹系和其他商学院各系的激烈竞争,有些大学的会计系因太注重教育会计专业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使得毕业生素质低,不适应高级专业性的会计、审计或咨询工作。”会计教育比较发达的澳大利亚,在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记账和报表编制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释财务报表、建立和运用计算机会计系统以及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 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这充分说明,会计的反映职能和控制职能在财务部门的重新分配,必然要求财务部门真正从传统的业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战略决策等高级管理活动, 因而在会计教育中,看重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素质,也有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灵活性、思考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而在会计职能和其他部门职能实现充分的融合和集成后,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知识的综合化和多维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会计教育必须在专业意识、知识口径、基础知识范围等方面不断扩展,构建起金字塔式的立体知识结构。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于1990年在其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Obj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中指出,终生学习的基础包括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交际能力)和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orientation)(正确的价值判断)。其中提到的知识涵盖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务知识以及会计知识,一般性知识会提高学生对世界范围内影响社会和会计职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种种力量的认识,提高毕业后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的能力;组织和商务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组织的内部运作及组织内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于会计知识,AECC指出,对会计的深入了解是成功会计职业人士必具的素质,但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而不是放在职业 准则的记忆上。AECC对知识结构的概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输为主,因此培养的学生很多是“应试型”人才,而非“研究型”、“创新型”或“应用创新型”人才, 学生普遍缺乏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所学知识不仅落后于科技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甚至与用人单位日常工作的需要也有较大差距。所以,必须重新设计会计教育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突出素质教育。建议如下:
⑴ 扩大公共基础课程,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素质。应以通识教育为着眼点,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经济管理学科以外的其他人文社科课程,如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等, 同时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要求,除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外,也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理工学科课程,如建筑工程、产品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等,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其沟通和适应能力。同时,增加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包括金融工程、数理统计、组织行为学、运筹学、国际贸易与结算、民商法学(尤其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物权法、民事诉讼法等)、风险管理等课程。本着学以致用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这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并不一定单独开设,可以整合在一起于一个学期的一周或数周集中开设。也无须把授课重点放在一些专业基础概念上,应 结合会计学科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和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框架,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培养其判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⑵减少专业必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持续学习和自我改进能力。传统的专业课程是以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为主线,辅之以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法、税法、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实验和课程设计等课程。我们认为,对一些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经济法和税法,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可以整合,对于内容的增加,以增加授课学期数和课时量的方式完成。对于财务会计专题(如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会计制度设计)、审计专题(如风险导向审计、内部控制设计)、财务管理专题(如财务与经济分析、业绩评价)等可通过增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方式予以解决。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会计市场的国际化,对于会计英语、国际会计、西方财务会计等课程的重视也应提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另外,针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生事物,可以及时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的 能力。
3 改革会计信息化的授课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
信息化对会计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产生和分析利用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相关性,也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集成的程度。因此,在逐步改革和完善会计学综合和专业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须针对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学和考核方式改革进行重点研究。
⑴ 在总的知识体系构架方面,建议设计一套包括信息技术基础、会计软件操作应用、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对于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由于专业性难度高,建议主要针对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方向的学生开设,其他方向的学生可酌情简化。)等四个模块构成的知识体系方案。这种设计旨在使培养的会计学本科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会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会计软件开发技术和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当然也要对各知识体系模块进行细化,构建相应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按课程性质进行合理的课时比重分配。
⑵ 在实验知识体系方面,建议通过 信息技术实验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来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并锻炼其演示与表达等综合能力。要求会计本科生在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使用的 基础上,掌握分析设计业务处理模型(BPM)的方法,理解概念数据模型(CDM)、物理数据模型(PDM)的思想原理以及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建议实验项目涵盖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对会计软件开发技术平台的熟悉、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信息系统功能设计、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输入输出界面设计、信息系统相关功能模块开发等,以培养学生的业务处理、数据库应用、业务流程分析、功能分析、数据处理、界面设计以及二次开发等信息技术能力。
⑶ 在实践教学方法方面,建议采用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类型,实行课堂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小组实验、实验演示与答辩、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推动分层次实验教学。在方法上,建议使用实验原型案例教学法,即从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出发,结合会计业务管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目标,分析设计相关模块的实验案例,并通过选用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为学生开发出实验所必须的完整实验原型。在实验原型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建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基础性、扩展性和创新性三种实验教学模式,将学分积点与难度系数挂钩,以满足基础不同的学生学习的需要,保证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⑷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建议通过学生分组、师生共同制定考核目标、作业自评与互评、组间权衡评定成绩、教师全面综合评定成绩的程序和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由于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此种课程考核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使考核成绩更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果,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相互监督、充满竞争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过程的努力与表现,有利于培养其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分析、判断和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单方评定学生成绩的单一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会计职能的变迁,进而带来会计教育模式的变革。会计教育近几年的规模扩张速度惊人,因此,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对于打造新型会计人才,保证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 地满足社会需求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汉弗莱•H•纳什.未来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2.
[2] Robert Mednick.Our Profession in the Year 2000:ABlueprint of the Future[J].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88, 166(2):54-58.
[3] 王振武,迟旭升.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职能的演变与发展[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6):52-55.
[4] Iversen Kathy. The Evolving Role of Finance[J]. Strategy & Leadership,1998,(26):7-9.
[5] 杨君伟.重构会计教育体系[N].中国财经报,2001-04-25
[6] 王衍.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内涵与外延的拓展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3):72-76.
[7] Mark Arcy. The Finance Function of the Future:How Lending Departments are Changing[J].The CPA Journal,1996(7):60-63.
[8] 李翔.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会计职能拓展[J].会计研究,2005(6):45-51.
[9] 施卓晨,蒋秋霞,郑健壮.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及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7):107-108.
[10]戚啸艳,胡汉辉,赵红英 等.ERP系统背景下企业会计功能转变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56-59.
[11] [美]詹•威廉姆斯.会计教授们所面临的挑战[J].财会通讯,2000(9):3.
Changes in Accounting Function and Educational Mode on the Basis of IT
TIAN Guan-jun1ZHANG Zhi-heng2
(1.School of Accounting,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关键词】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一、培养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已经从以前的针对精英的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国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缺乏对市场动态竞争环境的分析与预计,培养的定位往往滞后于的市场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具体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滞后性,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型
现在,许多单位的会计人才知识的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该行业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市场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相对于学历更看重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环境的变化要求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2、会计工作职能在转变
目前,大型企业从事财务核算的工作的会计人员的比例越来越少,财务部门从事决策支持、和预算管理等工作的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会计的角色正逐步发生改变,更多的有了管理和决策的职能。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会计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定位
会计专业人才创新型培养模式应主要体现在:
1、以就业为导向,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单位会计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瞄准岗位任职条件,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
2、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长期跟踪研究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一线发掘剖析最佳财务管理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鲜活的经济生活,创设意境,案例与观点的准确衔接;使专业内容科学化、简单化,实用化, 更加贴近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3、准确定位学生需求,形成鲜明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准确定位学生需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教学过程中采用有大量的贴近生活的案例,寓教于乐的游戏,强调沟通。
三、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体目标
本专业指导学生学习法律法规、会计、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的知识、理论、操作技能,具备进行资金筹集、投资决策、运营资金管理、收益分配、财务预算及控制、财务分析等业务实践操作的技能,旨在帮助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理解并遵守财务职业及商业道德操守,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财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体现了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理论联系实际,优化课程体系,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确定培养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会计专业主要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具备综合的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审会计核算、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
2、应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现代会计中预测、决策、规划、考核与评价问题的能力,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相结合。本着“学历+技能”、“技能+考证”的结合,形成“学历证书+国内执业资格”的链条,以便于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零距离”对接。
3、信息化目标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课程体系中加大“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财务建模”、“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相关课程的比重和上机实践的课时。
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
当前我国经济新形势对会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新要求,紧随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服务于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应用型财会人才,一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人际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课程研发、讲授及课堂设计方面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
1、从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着手,采取切实措施,重点进行课程的建设
(1)师资队伍方面。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稳定的师资队伍,使青年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对现有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采取进修培养、鼓励在职读博士学位、努力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措施,同时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改善课程教师的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
(2)教材建设方面。根据教学教材使用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修订已经编写教材;编写、设计主干课程科学合理的习题集,供师生使用;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手段、方式的改革。根据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并结合采用的自编教材,完成主干课程试题库建设,真正做到考教分离。
(3)BB网络平台建设。完善课程的网络平台BB系统的建设,实现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实验指导、在线学习、试题库等资源齐全。
在网络平台建设中,注重以学生为主,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强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演示使用等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完善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
针对高校在会计类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以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为起点,进行课程研发,致力于融企业实践、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对外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课程开发,注重对学生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面的培养。
(1)结合课程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进度上网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形成自己的分析结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除了进行案例分析以外,还采用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手段。并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改进实验条件、课程设计、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
(2)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自觉实践各种好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CTE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目标任务驱动法”等,教师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多媒体适时交互教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产学合作课程建设, 与高端财务咨询公司合作,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建设共享资源库,提升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凸显“厚基础、强IT、重实践”、“立足会计、融会管理”的专业特色,着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人际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
3、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及教学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面、系统地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课后全面、系统地进行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训练。一方面要注意继承课程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跟踪学科前沿,高度关注会计理论、方法、实务的发展、改革动态,重视把新的成果及时吸收到课程教学中来。
(1)全程导入案例讨论。按照建设应用型课程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全程导入案例教学。讲授基础知识时,把枯燥的理论学习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案例中,以社会中实际的财务现象为主,以案例来说明知识点。另外全部课程要有3—4个大案例来穿插每章内容,将各章的技能融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提炼金融基础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目标任务驱动法。转变学生角色,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上课之前搜集大量为教学使用的相关资料、案例,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堂中从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开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隐含在课堂的任务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目标,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再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分析,总结分享,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其以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模拟场景实践教学。建立专业实训室,模拟出财务场景,如:按照企业各部门开展实训设立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要求学生掌握每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和工作。在会计手工实训室进行会计原理实训、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通过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财务岗位的职业技能。同时改革以知识继承为主、只注重书本理论内容、单一的课堂考核体系,建立了新的、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增加技能性考核,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特别是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综上所述,重视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抛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倡导 “应用型、国际化、新体验”的教学理念,立足会计、融会管理,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便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幼凤.我国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之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
[2] 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
[3] 陈新民.完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
[4] 颜淑姬.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J].财会月刊,2008(02).
[5] 张淑慧.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08(0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管理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F2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c)-181-02
运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决策的一门科学,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拓宽了运筹学的研究范围。同时运筹学还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在军事、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而管理运筹学就是使用运筹学的方法来解决工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在向应用型进行转变,在此背景下,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也应当更加注重应用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1管理运筹学学科的特点
1.1引进数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囊括了管理、经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思想,其主要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的经济管理实践,而主要的解决手段就是各种数学方法。因此,要学好管理运筹学,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如在构建和求解线性规划模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将具体的问题抽象成函数的表达形式,其次在求解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图解法还是单纯形表法,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知识。
1.2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管理运筹学注重对工商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研究。管理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而管理运筹学正是管理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目前管理运筹学主要的研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运输问题、存储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实践,需要使用运筹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如生产计划问题,其目标就是在给定生产资料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在给定生产目标下,实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由此可见,管理运筹学所研究的问题有着十足的现实意义。
1.3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近年来,管理运筹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学科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管理运筹学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工商管理的实践,而管理运筹学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上。运筹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运筹学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实践问题的不断革新,也对管理运筹学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商管理类的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对管理实践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对管理运筹学的最新手段需要及时掌握,而不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2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抵触学习
数学作为管理运筹学的基本工具,在管理运筹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是决定其能否学好管理运筹学的关键因素。但在实践中,工商管理类属于文理兼招,并且文科生所占的比重很高;从学生的性别来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中女生往往占据着绝对多数,这两个原因导致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管理运筹学同工商管理类开设的其他课程有着较大差别,也是造成学生抵触学习的原因之一。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各个学期学习的课程几乎都是围绕着会计学,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这使得学生无法对这门课进行定位,不能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会造成学生主观认为这门课同其未来的就业缺乏联系,降低其学习兴趣。
2.2过分重视理论
管理运筹学是运筹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管理运筹学的很多研究者都来自于运筹学领域,因此他们编著的教材更加偏重于理论部分,如各种数学模型的推导,而管理学的内容所占篇幅较少。教材的编写过分重视理论,不仅导致了教材晦涩难懂,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运筹学问题的求解过程变得十分简便,计算的精度也大大提高,因此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一定要掌握手工计算的方法。同时过分重视理论学习,也使得管理运筹学背离了应用型学科的初始设定。学习管理运筹学更是希望学生在面对管理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具备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
2.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管理运筹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考试的形式,又决定了考察的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相应的计算题也比较简单,而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管理运筹学相关软件的普遍应用,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已经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上机操作。但由于上机操作部分不在考试内容之中,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够认真,学习效果也十分有限。
3管理運筹学课程改革思路
3.1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针对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为了适应教学向应用型转变,应当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首先,为了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在线性规划建模和求解过程的困难。应当将管理运筹学设置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在学生完成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课程学习,一些管理运筹学所需的数学知识还掌握的比较牢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对一些基础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所涉及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是对课堂的丰富,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当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同样也会导致授课节奏变快,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知识学习的难度。因此,应当适当增加黑板教学的比重,特别是在理论教学部分,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理解所学知识,提升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管理运筹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门课,同时上课的人数往往在100人左右。而过多的学生,也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同时也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应严格控制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规模,以1~2个班,不超过50个人为优。
3.2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使用运筹学的手段来解决管理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同实际进行联系。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应增加案例教学在管理运筹学中的比重。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也能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案例教学的兴趣,也可以在课程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提供一些管理运筹应用的素材,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实践问题进行加工和优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管理运筹学的典型案例。
同时也要加强启发式教育。传统的管理运筹学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不仅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因此,应当加强启发式教育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置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对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过程,也应紧密同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来加深其对新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习单纯性表法求解前,可以紧密同图解法进行联系,指出每一个基本可行解在图中的位置,这样可以使知识点联会贯通,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管理运筹学并没有那么难以学习。
3.3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学习课时
管理运筹学软件的普遍应用,是管理运筹学教学的一大突破。目前各个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软件有Lindo、Lingo、Excel等,这些软件的应用,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学生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门实用工具,对其未来的就业提供较大的帮助。传统的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不仅过程繁琐、求解速度慢,同时当决策变量的数量多于10个时,学生几乎不能进行求解。而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提高了运算的精度,又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应当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通过实践证明,将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占到总学时的20%,就能够使学生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过程,同时也能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课下,也应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将有想深入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同学组织起来,组织大家对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同学进工厂、进企业进行调研,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打破课堂同实践之间的隔阂,使同学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并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4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后,应当对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为了实现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型,我们对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进行了全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在课后,组成管理运筹学兴趣小组,鼓励同学将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应用到管理实践之中。这样的课程设计,符合本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保证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因此,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也应适应这样的变化,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应当适当降低笔试考试的所在比重,而增加对学生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考核,通过全面的考核体系,即增强学生对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是对其自身全面能力提升的一种督促和促进。
4结语
本科教學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管理运筹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应进行重新设计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通过对目前管理运筹学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设计的实施办法,希望对提高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同时这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嘉歆.管理运筹学中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J].价值工程,2012(06).
[2] 何丽红,陈士成.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3] 王旭.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07).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岗位课程综合化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财务管理课程则是培养学生具备这种综合性管理活动所需的理财操作和分析能力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是以高等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学基础等相关知识内容为基础的,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因此,学好这门课、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在工作中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过我们的课程教学,要想真正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备现财观念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这对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还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普遍现状
(一) 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不合理
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广,学生一般要在学习了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基础、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学,但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上课时间少很多,一般只来讲有4-5个学期用来学习理论课程。因此在课程安排的先后问题上就存在不足,这使得财务管理学的教学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地运用了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再有很多先修课程都是同步开设,这都给教学效果带来很大影响。
(二) 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培养市场需要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要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资本经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此内容涉及甚少,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比已显滞后。
(三) 教学方法单一、大多只注重传统的理论讲解
目前,在我国许多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学中还是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公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现财理念以及操作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肤浅的,无实际操作意义的。在教学手段上,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被普遍运用,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所获取信息的质量。
三、财务管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新模式探讨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弊端,根据财务管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为了迎接挑战,满足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需求、培养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要尝试新的改革。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方面尝试开创财务管理教学的新模式。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设计与思路
首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岗位课程综合化。主要就是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将课程与之对应的岗位相结合,要学生能时刻站在财务管理人员的角度去考虑应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决策,而并非单纯的以会背公式会计算为学习的目的。
其次,在课程设计上要力争改变枯燥的公式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变为以理解概念从而理解公式的简化方法来进行学习。
第三就是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以教学任务驱动来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计划中各章节的对应内容,最终以财务上要解决的问题来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
最后,也应该看到课后练习的重要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要给学生准备相应的练习题,以做练习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来实现财务管理技能的提高。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1、加强教材建设。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和理财工作的、具有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选择合适的、高质量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时效性,随时与最新的财务信息相结合。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三)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1、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案例教学贯彻始终。建议每次课都用具体的财务管理案例来引入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永远是带着要解决的问题来听课的,来共同探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同时也是兴趣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很重要。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2、模拟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一种模拟的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介绍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比较分析法。财务管理课程中计算公式及方法非常繁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从分析公式到掌握、运用公式计算。虽然我们说过财务管理是有一些统计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做先修课程,做铺垫的,因此此门课程不必要推导所有的公式,但这一点并不表明,所有财务管理的公式都不需要给学生做解释,关于每一个公式它的简单由来,为什么要用这个相关公式,以及公式的具体含义都要给学生讲清楚,及时总结归纳公式的特点,尽可能找到简单的方法分析公式,有利于学生以理解的方式来掌握公式,而非记忆公式。
4、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尤为重要,通过课程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掌握了基本公式,熟悉了计算过程,会用相关原理解决理财问题之后,只是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要想运用自如,或者不至于很轻易的就忘掉,那么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做更多的相关练习,练习可以是书本上课后的实务操作,也可以是配套的实训教材的,还可以是由教师在其他途径上找到的相对比较好的、训练性比较强的习题。一定要注重答案的讲解,通过这些习题,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从中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或者做类似财务分析的思路。
5、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对所学财务管理知识分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学过的财务管理理论分析财务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6、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与课堂讲授充分结合起来,效率高,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表格、图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超质量的完成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传送到校园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通过下载教案和课件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使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
总之,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优秀的教学方法要三位一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满足社会上相应岗位的需求,尽快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Wang Xiao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摘要: 以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视角,指出了素质教育理念下会计实践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Abstract: 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 can train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aking this perspectiv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makes appropriat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 会计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Key words: accounting;practice teaching;innovation ability;qual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10-02
0引言
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大多数四年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无法立即“上岗”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素质教育着力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本质是创造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会计实践教学对于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作用不容低估。
1素质教育理念下会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拼命讲”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只要把理论背熟,期末考试通过就算达到了要求,只会做“分录”却不会编制“会计凭证”的学生屡见不鲜。而实践教学却可以缓解这一矛盾,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强化其理论学习。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教学中学生似乎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平时的练习和期末考试也只是一味地寻求标准答案;师生也缺少交流和互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实践环节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经济业务也不再是“雾里看花”。在科学的考核体系下,学生在实践中必须亲自动手,无形中培养了其动手能力。
1.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志曾说过:“迎接未来科学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会计实践教学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实践课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案例和实务,需要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做出分析和判断。教师在其中指点迷津,或是多问学生几个“还可以怎么做”,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4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更多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有广而精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1]。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例如在财务会计综合实验中,可以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做法将学生“按岗设置”并进行“岗位轮换”。通过实践,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到企业会计处理的流程及相关财务制度,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感受到了会计处理的分工与协作,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1.5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对会计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耳闻目睹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会计在各个领域的执业情况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等[2],以此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突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的感觉是真实和具体的,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让学生开阔了视野,缩短了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6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大多数大学四年本科毕业的会计学生来说,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具体的会计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如此。可在每年各地举办的招聘会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招聘要求却是应届毕业生的一道坎。对于企业来说招一个需要培训数月才能上岗的应届毕业生不但增大成本,也给工作安排带来诸多不便,当然不如找一个能马上工作的人实惠。实践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社会实践及单位实习等使学生已经基本熟悉了工作流程和环境,无论在心理上还是从业能力上都有了一定准备,相比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毕业生其就业竞争力可想而知。
2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由于高校的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缺少创新能力和应激能力。会计人才市场上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不足的矛盾显著。虽然高校都意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增加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在具体实施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2.1 仅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尽管很多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开设了实验、课程设计或实习等环节,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很多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仍停留在手工核算阶段。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手工操作对于掌握会计处理的方法和流程来说的确是必需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在计算机已经在相当多的企业会计核算中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竟然没有在计算机上进行过实务演练,甚至连“用友”、“金蝶”这样的会计软件都没听说过。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呢?
2.2 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够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的影响,以及经久不衰的考试压力,尽管高校安排了实践类课程,但学时分配上还显得很吝啬。大多数都是在课程的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一周的实践,毕业前有一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而已。即使如此安排在很多时候也留于形式,学生大多应付了事。
2.3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够丰富大多数院校进行的会计实验课程仅限于初级的会计核算。从程序上都是建账、制单、记账和编制报表的基本训练,很少涉及会计分析和检查的内容;而实验内容也仅仅是选择某个企业某个月的几十笔经济业务,很多时候只有业务的语言描述,学生连基本的原始凭证也看不到。基础会计实验如此,财务和成本会计实验也如此。学生既得不到感性认识,也倦于如出一辙的实验形式,实验的积极性自然也大打折扣。
2.4 缺少高质量的实践性教材由于教材固有的滞后性,可以说,在会计实践课程中,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高质量的教材。现实是教材基本是手工操作业务,不但滞后于会计准则,而且与会计实际脱节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很多教材中的原始凭证都是“word”排版而成的“假”凭证,与实际中的格式、内容都有不同,上面连基本的财务用章也没有显示。如学生可以根据银行相关业务描述做出准确的会计分录,可如果出示一张“真”的支票时,学生不要说填了,连见都没有见过。
2.5 师资水平有限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我国高校教师的现状来看,不可否认会计教师都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应试教育下一路过关斩将考过来的,但因为普遍缺少与实践接触的机会,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微乎其微。另外由于我国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使得很多高校会计理论课教师都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可会计实验室的教师学历层次却较低,有的甚至还不具备本科学历。在这种状况下,会计实验课的效果很难保证。
2.6 实践教学效果欠佳由于实践教学的设计、组织及考核等相关过程没有形成规范,尽管很多高校都进行实践教学,但教学效果总体并不理想。学生主观上也不够重视、抄袭等现象比比皆是。在生产实习中,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即使找到实习单位也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导致很多学生每日在端茶倒水中度过,多数只能接触到出纳业务而已,实习内容与会计日常核算工作相差甚远,自然也达不到实习的目的。
2.7 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不科学在实践课程中,很少有高校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多数高校评定学生成绩都是以最后交来的凭证、账表或实习报告作为主要依据。很多学生平时并不认真实验,临近实习结束时加班抄袭,或是通过互联网下载实习报告,“一锤定音”的成绩评定法却可能给他们带来不错的成绩,如此反复导致恶性循环。诸多现象虽然说明学生的态度不够端正,但也反映出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
3解决措施
3.1 形成完善的IT环境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会计实务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会计实验中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在综合实验中使用会计软件模仿企业进行实务演练等。这其中需要教师事先有完善的实践计划和细致的组织工作,实践中实现人机互动,实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3.2 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相应的实践环节。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物展示等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理论教学课程之后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如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管理会计实验、审计实验或课程设计等等;在毕业实习和设计中更要严密组织,使学生能在实习单位真正接触到实务工作,保证实习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如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尽一切可能增加实践的机会。
3.3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会计实践课程设置力求广博化、实务化、系统化和动态化。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延续,既不遗漏也不重复设置,并且与现行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实务相联系,做到与时俱进。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听报告或讲座、模拟实验、到企业参观、实习等诸多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4 编撰高质量的实践性教材各高校可以联合起来,组织有经验的专家、教师、实务工作者、注册会计师及国家职能部门人员(如税务、工商、法律人士等)一起进行实践教材的编撰,以最大程度的结合实际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所编教材尽可能采用真实或仿真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并加以各种实物图片。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时有如身临其境,缩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3.5 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现阶段必须要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可以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务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考虑聘请有经验的企业财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等到学校进行业务指导或学术报告,还可以请他们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用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职业素养给学生树立从业的榜样。
3.6 双管齐下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校内在实践教学管理上要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实施、考核和总结等组织工作,另外要建立仿真会计实验室并真正发挥其作用,配备实验用具、安装数据系统和会计软件等,使学生有机会模仿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实践操作;校外则要加强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现双赢,最大程度保证实习效果。
3.7 建立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要建立全局性的会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所有形式的实践课程和所有实践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实践课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实习过程作为评价学生实习收获和最终成绩的依据。教师应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上,而不是结果上。此外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实时考核,而且也通过对教师的考核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管和控制,使实习不仅有形式还要有内容,从而保证实习的效果。
总之,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其实务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一、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
(一)80年代的美国会计教育
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会计职业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会计职业的不断扩展上。首先,对于会计公司来说,虽然财务报表审计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但所占比重日渐缩小,而其他业务,如管理咨询、信息系统设计、经营审计等所占的份额则不断扩大。公众希望合格的注册会计师不仅仅是一名技术人员,而且是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总经理的远见,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的总体目标的专家。其次,在公司内部,虽然会计人员仍然需要精通财务报告方面的知识,但公司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再次,在政府内部,会计人员除了继续参与财务管理之外,在政府组织的计划、规划、预算和信息揭示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必须理解政府组织的目标和策略,具有系统分析知识,以胜任这些工作。
与会计职业的飞速发展相比,会计教育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教学计划的内容多年未变,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层出不穷,课程内容受教学时间限制,难以涵盖这些知识;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课堂问题已经设计好了答案,只有唯一解,显然脱离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用这样的案例教育学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以通过职业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会计教育与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衔接不当,不能达到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继续教育对会计职业至关重要,却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之间也缺乏联系,等等。
一面是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面却是落后的会计教育难以满足这一需要。会计教育究竟何去何从,以迎接跨世纪的挑战?美国会计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显然,只接受有限的会计教育,将无法在快速发展的会计职业中获得成功。会计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来适应会计服务多元化的要求。对会计教育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下面我们看一下会计职业的变化是如何传导到教育界,并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的。
(二)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的重要影响
在美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大会计公司对会计教育都有重要影响。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会计人才需求方的利益。为了便于得到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他们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研究,并发表报告,从而对会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为了维护职业形象,对新加入的注册会计师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AICPA于1967年发表了“职业知识”报告(HorizonsforaProfession),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一般范围。为了贯彻“职业知识”报告的要求,并为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提供示范。AICPA的Beamer委员会于1968年3月提出了一份名为《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AcademicPreparationforProfessionalAccountingCareers)的报告,报告认为要掌握“职业知识”所规定的内容,至少需要150个学时的大学教育。报告还设计了一张示范性的课程表。1976年,为了评价Beamer委员会的报告是否仍然适用于当时的情况,AICPA又任命了一个由WayneJ.Albers领导的委员会,对上述报告进行评估,并作了少量修改,于1978年以《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EducationRequirementsforEntryintotheAccount-ingProfession)为名重新。
1988年1月,AICPA通过决议,到2000年,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接受150学时的教育,具有学士或对等学位。1988年2月,AICPA对《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进行了修订。这篇关于会计教育问题的政策公告包括10项内容:①CPA证书是具备公共会计职业基本能力的标志;②进入CPA职业必须掌握“职业知识”报告所规定的一般知识;③要获得CPA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至少要接受150学时的大学教育,符合该项标准之后,在参加CPA考试时不再需要专门的职业经验;④会计教育计划的范围和内容应该接近《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所包含的内容(详后);⑤各州要尽快贯彻150学时教育要求;⑥完成150学时教育后,应尽快参加CPA考试;⑦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实习活动;⑧AICPA鼓励建立职业会计教学计划,或建立职业会计学院,并参与它们的鉴定;⑨教育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会计教育应当由学术界来完成,但AICPA对通过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给予关注;⑩AICPA要定期检查CPA职业的进入标准是否仍然恰当。
AICPA同时还根据150学时的教学标准,对示范性课程进行了修改。示范性课程包含的内容有:
1.一般教育。一般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力、判断力和正直的品格。其内容包括:①操行(Ethics);②交际(Communication);③行为科学;④初级经济学;⑤初级会计;⑥计算机;⑦数学与统计学。
2.企业管理教育。企业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这些包括:①中级经济学;②企业面临的法律和社会环境;③企业法;④市场营销;⑤财务;⑥组织、团体和个人行为;⑦数量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⑧交际能力;⑨商业道德。
3.会计教育。会计教育课程包括:①财务会计;②管理会计;③税务;④审计;⑤信息系统;⑥职业道德与责任;⑦实习与合作性教育计划(InternshipsandCooperativeEducationPrograms)。
AICPA在上述示范性课程表中,虽然指出了会计教育应该覆盖的课程和每门课程的大致内容,但对具体内容没有过多涉及。他们认为,对每门课程的内容规定得过于详细,反而不能适应会计实践迅速发展的需要。建立示范性课程表的目的在于对进入会计职业界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作出规定,各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AICPA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一般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权衡。他们对教学时间分配提出了如下建议:一般教育:6080学时;企业管理教育:3550学时;会计教育:2540学时。
Y_大会计公司是会计人才的重要需求者,他们对会计人才的教育状况也非常关心。为了表明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立场,1989年4月,当时的会计公司联合发表了《对教育问题之观点:会计职业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PerspectivesonEducation:CapabilitiesforSuc-cessintheAccountingProfession)。他们认为,1988年AICPA所发表的《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是对进入会计职业的必备知识以示范性课程的形式所进行的描述,而会计公司的报告反映的则是经过这种教育之后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这篇报告中,会计公司指出,从事公共会计职业(即注册会计师职业)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①交际能力,即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②智力能力,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人际关系能力,即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从事公共会计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包括:①一般知识;②各类组织和企业方面的知识;③会计和审计知识。报告特别指出,通过CPA考试不应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CPA考试仅限于现行会计实务,而会计教育内容必须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从事公共会计职业必须具备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对现行会计教育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及其对策是:①课程方面:目前以课本为基础,以各种规则为导向,课堂讲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继续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采用新教学方法,如研讨会、模拟教学、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②教员方面:担任公共会计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术界和实务界必须密切配合。③学生方面:会计学生要符合市场要求,必须接受比其他专业时间更长和更为严格的教育。会计学生在教育上多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必须通过更具激励性的课程和毕业后更好的前景得到补偿。④学校方面:为了适应会计教育的变革,要对教员在教学上的创新给予奖励,并重视大学和会计系领导者的作用。⑤鉴定方面: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AACSB)应该通过修改鉴定标准,对本报告所期冀的教育结果作出反应,并对会计教改试验予以支持。
美国会计学会(AAA)是一个主要代表会计教育界的职业团体。为了对未来会计教育进行研究,AAA下属的“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又称为Bedford委员会)对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研究,并于1986年提交了一份名为《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准备》的特别报告。该报告在评估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和结构提出了10项建议(对其他方面还有18条,共计28条建议)。①应当把会计视为一个建立于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操作基础上的,提供和传播广泛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会计教员应当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并在为各类组织设计综合的信息系统方面继续努力。②会计教员应该认识到,并应建议学生,严格的一般会计教育和广泛的个人技能的发展是必要的,过早地进行专业化教育并没有好处。③会计学生应该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利于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技能培养,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Life-longStudy)所必需的。⑤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⑥教员对学生应抱有较高的期望,并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个人能力和一般知识。⑦在会计教育计划方面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断调整的需要。⑧会计教育结构所涵盖的范围要宽,应包括人文学科、艺术、自然科学、通用信息系统开发与报告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开发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⑨专业性的职业会计教育只能在研究生层次展开。⑩学术界和实务界要互相配合,以确定专业化职业会计教育的内容由何者来提供。
不仅如此,在会计公司的资助下,美国会计学会于1989年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并资助和监督13所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会计教育改革。AECC前任执行长RichardE.Flaherty在谈到AECC的工作时,引用了AECC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
“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他在谈到新会计教育方式时指出:“我们正摒弃一成不变的课程,而采取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方式……新的会计教育方式强调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非仅是被动地接受教授们的知识。启发式学习已成为改革学校的标竿,减少使用以老师主讲的教学方式;老师主讲应限于介绍主题与启发学习的过程。老师授课也应从单向式的演讲改变成和学生讨论为主的双向性的教学方式……教学应注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注重问题的发现,鼓励学生寻找有关的资料,提供多元化的解决办法,并强调表达与说服的能力。科技已成为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依赖的工具。教学也逐渐重视全球贸易性的问题,教师彼此间应经常切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发展自己对于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课程设计应注重它是否有全面贯彻、相辅相成的特色,而非仅是一连串不相关联的科目。”
由此可见,美国大会计公司和美国会计学会,对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即会计教育应注重能力培养,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三)教育界对会计职业界的积极响应
1.首先看美国各大学对职业界呼吁的反应。美国各大学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人才市场上,作为供给方的大学,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密切注意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学习会计的学生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这样,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大减弱了。所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合格会计人才成为关系到大学会计专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正因如此,美国大学对会计职业团体和会计公司关于会计教育的报告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目标上,密切注意社会需求。以受到AECC资助的杨伯翰大学(BrighamYoungUniversity)为例。AECC曾对800个会计师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成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27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杨伯翰大学的教改就是根据这项调查结果进行的。教改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的毕业生。
(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他们的能力。虽然各个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不尽相同,但大体都包括前面所提到的AICPA在示范性课程表里所要求的三种知识,即一般知识、通用商科知识和会计知识。为了贯彻技能教育的要求,会计教材的编写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很多新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不象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课本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仅仅是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在杨伯翰大学的教改中,课本只是众多阅读材料的一部分。商业材料,如《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福布斯》、《财富》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非常重视高新技术的教学。AICPA在1996年曾经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的15项高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大多与信息技术有关。就学校教育而言,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职业会计本科生需要学习与信息技术有关的6门课程,其中包括象网络设计之类的高难度内容。
(3)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把各门课程的内容能够联系起来,对一项业务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杨伯翰大学在教改中,还采用一种专家小组教学法。也就是由5个人组成专家小组,分别去教60人的班。五个教授的专业分别是财金、成本会计、审计、税务和法律。60个学生每天上3小时的课,并允许5个教授轮流上课。这种教学方法据说备受推崇。
2.其次让我们看一下美国商学院联盟(AACSB)的反应。AACSB是美国高等教育鉴定认可委员会所认可的,唯一对工商管理和会计教学有鉴定权的机构。该机构对职业界的倡议也作出了积极响应。在它所制订的《会计专业鉴定标准》中指出,会计教育应该使学生对各种会计职业有广泛的适应性,包括公共会计职业,私人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工作。《鉴定标准》中“本科生教育”部分的课程要求与AICPA所制定的示范性课程表的要求非常近似。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教育系统对社会需求的必然反应。
二、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1.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我们认为,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之所以见效迅速,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会计教育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即会计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存在紧密的联系:职业界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当中,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了职业界的支持。会计职业团体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以改进会计教育,使会计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点出发,就不难理解何以美国的会计教材写得生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富有趣味性。因为不这样做,就达不到教学目标,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为社会所接受,那么就没有人申请会计专业,最终结果可能是会计专业的“死亡”。
反观中国的会计教育,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则弱得多,虽然近几年来市场机制在会计人才的供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的会计专业受到欢迎,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会计教育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样教育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会计专业一哄而上,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等诸多问题。因此,在会计教育部门和会计人才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可以多渠道地建立会计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首先,当前可以更多地以政府部门作为中介,建立起教育部门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政府部门(如财政部会计司或国家教委)邀请教育部门和实务部门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调查研究都是建立联系的好方式。其次,可以考虑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会计教育一向非常关注,并且与实务界具有广泛的联系,它们可以在沟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各个大学的会计系可通过举办系友联欢,邀请实务部门座谈、授课等形式,主动与实务部门接近,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在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当从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存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
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但是从其他专业教育的改革中不难看出,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再进一步,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对我国会计教育来说,以上各个要素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先说课程设置。知识面过窄,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不足几乎是每一个会计学生的通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会计教学内容往往注重规章制度,而不是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往往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应用得很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经费不足,改善硬件条件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注重基本原理的传授,让学生积极参与,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借口硬件条件不具备,就搁置极为迫切的教学改革,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
1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管理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涉及面广而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行发展,投融资渠道和领域多元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涌现,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沉着的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审时度势,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1.1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通过使用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学生逐渐善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及明确商业机会。
1.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灌输成为当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1.3由传统的知识传播到技能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应该在实际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体现,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理念的同时,首先需要根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
2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并引进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以追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其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采用国际原版教程,或聘请几位不懂国际管理的外国教师进行英语语言锻炼,实现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着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的构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标准国际性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应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功底和外语水平,以及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则的深入研究与了解。这样,根据人才的国际性标准,我们应对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2.2课程国际性
课程国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上与国际接轨,既要选用本学科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注重国际案例分析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师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2.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国际化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管理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评价的国际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国际经济往来频繁的发展趋势、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促进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健全和促进办学方向的市场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经济理论课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员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2)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3)通用电脑技术和统计方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
(4)国际案例和国际前沿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或对国际前沿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经营法则法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
除本科教学外,MBA教育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将MBA的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大类:即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决策科学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操作管理类课程。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包含在决策科学类中。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决策科学课程(见表1),财经和管理会计课程包含在会计类中,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会计类课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课程包含在操作类课程中,100%的学校要求MBA的学生必修该类课程。可见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MBA教学应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术与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技能;(3)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2)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灵活选择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课。因此,在MBA教育中为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立足于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既国际化又适合我国生源状况的教材,必修中设选修,即同一大类中设置多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做出选择。
3.2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逐步提升,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是每个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而实现该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次,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新知识的迅速发展,开发一些能展示给学生交叉学科间的关键联系和多学科视野的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相应要求具备多种知识技能的师资力量。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普遍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综合实际能力,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庄正民教授认为,台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团队拥有其他大学管理学院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师资队伍除管理或商业专长之外,还需具备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研究、工程领域等专长的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师资队伍中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为学校与企业界、政界的互动牵线搭桥;(3)师资队伍要求来源多样化,聘请教授时不偏重特定地区、特定学术机构、特定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多出自于北美大学商学院,近年来台大开始注重到欧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资互补。
根据国际师资队伍的构建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培养趋势,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进吸收具有国际管理经验或国外知名管理学院的学者,借助于国际师资力量引入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
(2)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或国外进修。派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有助于积累实际管理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到国外进修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将国际化的管理知识引进来。
(3)鼓励教师跨领域开展研究或撰写论文,以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教师。
(4)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不偏重于任何地区和任何机构,以实现不同学术机构知识结构体系的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设置体系,引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级人才,以实现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掌握独立获取知识,自己处理和获取信息,并运用科学方法去适应社会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为此,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控制学习环境,鼓动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从而逐步引导教学方法从系统讲授向边学边用转移,教学环境从课堂向真实的工作环境转移。
3.4建立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二是一些机构根据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对高校的排名,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专门评价。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得远,走得快,还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管理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评价体系可借鉴国外经验,根据管理教育在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市场化程度,在教育体系中的自身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教育绩效水平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工商管理教育的改进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