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类的论文

经济类的论文

时间:2023-01-21 13:5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类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类的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经济类学术期刊 高品质作者库 构建 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2-01

众所周知,经济类学术期刊通常被归纳为图书馆藏当中的F类刊登学术论文期刊,其所涵盖的种类诸多,如经济学、中国经济、会计类以及工业经济类等。在新时期,要想有效地强化经济类学术期刊本身的影响程度与受关注的程度,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强编辑的各项能力。为此,一定要构建高品质作者群,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论文刊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完善期刊的整体质量。

一、以重要会议及论坛为途径发现作者

在构建经济学家或知名经济学者作者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重要会议与论坛的方式来发现作者。如果将知名经济学家创作的文章刊登在经济类学术期刊中,仅仅凭借作者创作稿件的方式,很容易出现周期过长或者是沟通难度较大的情况。而如果对会议发言进行整理,利用这一方式而形成的学术论文,不仅可以对经济热点进行及时捕捉,同时,也能够保证经济学家的观点时效性更明显。[1]正是由于是会议发言,所以,更加通俗易懂,更方便读者阅读。另外,通过对会议发言进行整理,能够向与会者提供完整的会议资料内容。同时,在文后可以把发言者所编著的书籍和文章当作参考文献,刊登在杂志中,向读者推荐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此,编辑应当对本年度重点的经济会议进行事先盘点。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新浪财经频道的会议栏目进行查找,而且可以详细地查找出会议的名称、主办方以及地点等信息内容。在会议索引中,不仅能够联系到主办方的媒体联系人,而且能够参与到会议现场,同与会者的重要发言人互相交换名片,而获取经济学家的联系方式。这样一来,在会议结束以后,还能够通过媒体联系人获取相关的会议资料等,进而对发言实录予以全面整理与编辑加工,最终以学术论文的形式署名发言人姓名,将其当作论文作者。同时,需要陈列同发言内容相关的发言人编著书目与文章,或者是将发言当中所涉及的观念及相关书目等当作论文重点参考文献。另外,还需要同发言人与助手进行联系并确认文章,进而和经济学家构建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2]

二、利用重要研究机构与作者联系

目前,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很多,而大部分机构举办方都是中央政府机关或者是比较知名的院校,所以,也被认为是国家经济问题研究的智库。同时,在民办智库当中,能够查询到为公司提供战略咨询的服务公司。现阶段,我国知名机构主要是长城战略与和君咨询,而且可以对上市公司进行查询,特别是银行与跨国业务公司,其下设了研究部,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预测。对机构官网进行搜索,可以查找到月度会与季度会。

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重要的研究机构官网,并且深入研习其内设的研究部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中,列举出了所有的研究人员名单,甚至包括详细的联系信息与邮箱。这样一来,编辑就能够根据栏目文章的需要联系不同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最终了解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内容,进而找出相应的文章,同作者构建联系。通常情况下,承担课题研究人员都是博士或者是博士后,属于单位的重点培养对象,而且自身具备研究成果发表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研究成果的发表,也能够实现研究人员与杂志的共同发展与成长。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重要研究机构内部刊物进行查找,进而联系到刊物的负责人,最终获得刊物,选择所需文章,而这样一来,也能够同文章作者建立联系,为经济类学术期刊作者库的构建奠定基础。

重要的研究机构通常都会在内部交流刊物中刊登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涉及到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动态的数据,所以,具有极大的信息量。为此,将其刊登在公开性的经济类学术期刊中,也会引起相关行业研究人员或者是高校研究人员的兴趣,增强关注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品质作者资源数据信息库的构建直接影响着经济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所以,一定要予以重视。而要想构建高品质作者库,同样需要编辑的努力。为此,文章针对建立经济类学术期刊高品质作者库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重点阐述了高品质作者库的两种路径,希望能够为促进经济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第2篇

经济类高级职称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取得经济类中级职称5年以上。

3、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4个模块,职称外语考试综合类A级。

4、在公开出版的专业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篇以上,刊物要有国际或国家统一刊号,或者有公开发行的个人专著一册,与人合著的必须是第一作者,论文如果没有公开发表,必须是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公开交流。

5、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二年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并通过国家或省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

6、申报高教,科研,卫生,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其他系列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参加A级考试。

7、申报高教,科研,卫生,工程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人员申报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系列申报副高级,不分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参加B级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然成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面临着经济市场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因此,对经济市场中的用人单位而言,高校毕业生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素养。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经济学教育在其课程设置上主要局限于经济类与相关专业上,如经济管理系、金融学院、经济学院等,这些主要是以培育专业的经济金融人才为教学目的的,而在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如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等却没有经济类的相关课程,可见高校中经济类课程普及化程度并不是很高。高校中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概论》等相关课程,因此对于市场竞争与基本的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也没有了解,从而在后期的就业中就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就业困难的窘境。

二、高校进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当前高等院校开展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校的大学生能够通过接受相关经济学领域的学科知识掌握关于经济学知识信息索取的方式,如可以依托互联网以及图书馆等途径,从而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二是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同时还应当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引证社会中所出现的经济事实,阐述相应的经济模式;三是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运用所学的经济学领域的知识进行专业论文的撰写,如拟定相关课题进行经济类文章的写作,从而在论文中阐述经济学原理以及概念的实际运用等;四是高校大学生能够做到通过对于专业经济理论的学习,对政府部门的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可分析其中的利弊;最后就是高校大学生能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同当前社会中的经济事实相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到现实问题中去,通过分析、探索从而能够发现新的经济原理与知识。这五个不同方面的目标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且逐步升华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学计划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逐步进行掌握与运用,从而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中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实现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构建同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高校的经济学教育教学应当首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该学科的教学应当注重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时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由于现代经济学这门学科是源于西方,因此西方经济学自然就会被视为主流经济学,但是在对于主流经济学的教育教学进行借鉴吸收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同我国经济体制与国情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对于国外先进的经验理论进行借鉴的时候避免照抄照搬,而是在理解其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从而整合出一套先进的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体制。在实现经济学教学体系本土化的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学教育教育也应当实现其国际化,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学应当走向世界,而世界的经济学也要融入中国。正是在这种学术交流过程中实现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构建了与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需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二)适应市场需求,改进教材与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当前部分高校中在经济学的教学上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对高校在学科教材的选取上所存在的问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材的选择应当同时展的需求相适应,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在内容上具备理论全面且新颖的特点,并且对于国外优秀的经济学教材也应当纳入到高校经济学科教材领域中;其次,选取的教学方法应当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于经济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次,高校经济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学习领会,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将知识经验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构建相对合理的教学考评制度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制与观念的影响,高校中对于学生的考评往往是通过单纯的考试成绩,特别是期末考试成绩来开展的,然而这种考评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就是学生对经济学领域知识真正理解掌握以及学生对于所学经济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都难以检测出来,因此,当前高校应当转变考评观念,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如综合性考评,即将学生平时成绩作为考评的参考依据,融入到最终的考评中;另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性考评模式,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再就是可以让学生撰写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提升学生对于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与科研能力。通过采用多种考评方式,从而建构起高校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考评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四)注重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29-02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

从1982年我国开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开始,至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类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实证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学习对于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等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研究中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可以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内容,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2]谭砚文,陈珊妮.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5).

[3]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2).

[4]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5]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6]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7]姜树元,虞玲玲.论大学本科教育中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8]丰田利久,高作宾.计量经济学的动向和课题――怎样应付来自“合理预期”和“时间数列分析”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1982,(03).

[9]张益丰,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02).

[10]王锦化,孟庆华,史达清,刘晓红,张立新.完全学分制下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多路反馈模式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3,(04).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当前实际应该具有国际性、应用性、专业性等特点,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配合以相应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调查的总体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本科教育经济类专业的9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84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开设和评价情况,而且结合问卷调查、走访部分高校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除了实验、实训、实习三种主要形式之外,还有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利用寒暑假进行密切与社会联系的社会调查和实践等形式。实验侧重操作性和综合性,它们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实训中,综合性实训所占的比重较大,体现了专业课程适应市场需求,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和工作实习。认识实习通常由学校组织实施,包括参观、现场观摩、现场教学和认知实习等。工作实习可由学校组织实施也可自行实施,包括实习基地实习、创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对实践教学评价时最常采用的是过程评价与报告评价,而且实践报告的评价采用最多,这一方面体现了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其评价侧重过程和结果。总体来说,我国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不足

因为精品课程的申报材料并没有强调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故难以判定经济类专业精品课程是否具备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文件。问卷和网络调查的结果则表明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针对具体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是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完整有序的工作程序,才能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1]。

(二)评价考核方式简单,成绩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

根据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笔试、操作考试和提交报告等。这类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过程的考核被忽略或者没有正确的考核方法,因而会导致实践教学的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以金融专业的模拟交易实验考核为例,基于模拟交易的特点,通常是规定一段时间,通过学生自己在模拟交易平台交易的结果来评定成绩。至于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情况是无法用交易结果来证明的。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

目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很多高校都有针对教师课堂教学和科研的考核评价系统,却往往缺乏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系统。即使有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系统的高校也是针对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些基本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定量考核,对于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往往不考核或者定性考核,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对于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的考核也比不上课堂教学和科研项目的考核,缺乏对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激励措施,也进一步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建立在准确的评价标准之上。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遵循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应该抓住对其实践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如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考核等要素。可以通过相对比较法、模糊数学隶属度法、专家排序打分法和AHP模型间接量化等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结合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价。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块,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及时修订和完善关于实验、实训、毕业论文和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使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实践教学真正能够科学、高效地运作。

(三)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的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工作津贴、绩效奖励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效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要将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与课堂理论教学的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对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利用寒暑假进行密切与社会联系的社会调查和实践等形式的实践教学根据合理的评价标准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

(四)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队伍。各大高校基本都有课堂教学和校内实验教学的专家督导,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队伍,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校外专家包括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和实习主管部门等,通过完善的评价标准评价督导实践教学工作。校内专家包括校、院两级督导。校级督导通过指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院级督导由系室主任、专业优秀教师组成,通过不定期听课、检查教学管理文件等评价所在院、系的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广外南国商学院 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 问题 改革措施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一个最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环节,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种种问题,经管类毕业论文总体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本文针对广外南国商学院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教学管理及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主观意识上对论文写作不认真。根据我院毕业论文工作调查问卷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论文的写作与找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动力”。一些学生当毕业论文是走形式,随便拼凑对付一下,对学院提出的各项要求置若罔闻,临答辩之前仍存在大量逻辑关系不清、语句不通顺、小标题与其后所写文字含义不相符的情况。同时,也有个别指导老师抱着交差的态度和不会被抽查的侥幸心理,指导过程马虎,有些甚至只给予寥寥几字的修改意见,让学生无从着手去修改,导致论文存在大篇幅抄袭、大段逻辑不通等现象。

2.指导老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我院2010届经管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与学生比例约为1∶10,物流专业老师指导人数比例偏高,约为1∶20,个别老师指导学生数近30人,每名论文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同时,指导老师的职称结构组成不太合理。我院2010届经管类论文指导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只占16%,讲师占26%,助教及未评职称的占58%。讲师和助教占了8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此外,对部分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较缺乏的青年教师,学院也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培训,导致个别教师指导水平偏低,难以对学生论文给予科学的指导。

3.评价体系不科学。我院毕业论文评价实行三次评审制: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评分占总成绩的70%;第二评阅人只给评价性意见,不给成绩;答辩小组评分占总成绩的30%。事实上,由于指导老师对参考标准理解的差异,论文评分差距过大,有些指导老师给予的平均成绩有80多分,而有些给予的不足70分。评价过于主观,加上许多指导老师不忍心让学生论文不合格,使得论文成绩普遍偏高,2010届毕业论文及格率甚至达到100%,与实际论文写作质量严重不符。其次,在论文答辩过程中,不少答辩老师认为论文只要按要求修改,就基本能达到合格的要求。但由于论文答辩成绩已经当场宣布,许多学生就不再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导致部分学生论文质量较差也能及格。

4.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我院毕业论文采用院系两级监管机制,学院负责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开展毕业论文抽查工作,各系负责具体落实论文工作,组织选题、开题、中期自查等。在长达半年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学院虽然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对学生指导5次以上,但由于论文撰写的主要时间集中在寒假及学生实习期间,指导质量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责任心和个人能力,学院和学系很难深入检查每位老师的指导过程。此外,各系毕业论文工作小组成员多由行政领导兼任,工作任务繁重,没有很多时间参与到具体事务中,只能将论文的自查、抽查工作安排给各教研室主任,教研室最终也只能让各个老师自查,导致一些指导老师应付系论文工作小组,填一张表格了事,无法起到实质性的监督效果。

二、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措施

1.更新观念,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与学院主管院长、各系部领导、指导老师和学生对论文重要性认识的程度是密不可分的。从管理层面来说,院、系领导都应该认识到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不容忽视。指导老师应明确毕业论文与课堂教学一样,需明确教学目的,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出教学要求,认真执行并达到预期教学成果。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虚心接受指导老师的意见,认真撰写毕业论文。

2.增加指导老师数量,提高指导老师素质。学院应加大经管类高级职称教师的引进力度,或聘请一些具有高级职称、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并应根据指导老师的职称来分配不同数量的学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每人指导学生数可以在10―15名,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每人指导学生数在8―10名,具有初级职称或没有职称的教师一般不独立指导毕业论文,但可以作为第二指导老师,每人指导学生数不超过6名,同时适当减少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指导论文的数量。其次,学院在选取论文指导老师时,应该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组织管理能力好、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特别要选取一些具有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应用型论文写作的教师。此外,学院必须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实践,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健全论文评价体系,科学评定成绩。首先要进一步修改论文评分参考标准,使评价指标更全面、更具体,除注重论文的完成质量外,还应将学生学习态度、完成程度及独立工作能力都纳入到评价指中。同时,突出答辩对论文进一步审查的功能,凡答辩不合格的,视为论文不合格,需经修改后参加补答辩;答辩合格的,论文评定总成绩为论文指导老师和答辩组成绩的加权平均。在论文成绩初步评定以后,各系应组织专家对优秀和不及格,以及有争议的毕业论文进行复查,发现有成绩与论文质量不相符的情况,应及时处理。此外,严格执行论文评分标准,适当增加毕业论文淘汰率,对那些不认真撰写论文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4.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机制。各系论文工作小组的成员应选择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闲暇时间较多的非行政领导担任。学院应给予其相应的权限及工作酬劳,确保各系论文工作小组确实起到组织和监督作用。为避免各系论文监控工作流于形式,在论文选题时,可要求经济和管理两系的论文工作小组交叉审题,论文开题和写作过程中,各系论文工作小组应随机抽查每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一名,在论文评定完成后,组织经管两系对论文指导过程进行交叉抽查。同时,学院应组织一批教授对各系推选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匿名评审,确保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名副其实。

参考文献:

[1]万伦来,马娇娇,王立平.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初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6).

[2]陆玉梅.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调查与分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3]胡景桂,吴小娟.对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思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4]李婧,张琪.经济类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与毕业论文写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08).

[5]江翎.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些构想.经济研究导刊,2009,(06).

[6]夏国恩,唐婵娟.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发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第7篇

【关键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学科。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本科《计量经济学》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线性代数为基础,课程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建立和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处理经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真正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合”。使得学生掌握“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要求学生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基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误差项假定的诸问题,线性模型的扩展,建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给后来者一点启示,目的是更好的促进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

二、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向活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进行剖析。

1.从教师层面上看

(1)教学大纲的问题

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认定的经济类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高等数学知识是获得良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前提。以笔者任教的情况为例,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期末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没有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另外,计量经济学的总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也制约了教学效果。以笔者任教的情况看,作为必修课程的计量经济学总共安排了46个课时,造成教学内容讲述上时间严重不足:只能讲述经典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显然这样有限的知识体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的,从学生的课程论文还有本科毕业论文在计量经济学应用上的错误百出就能窥见一斑。

(2)教学方法的问题

理论教学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尴尬:由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部分存在大量的矩阵计算和公式推导,在有限的学时限制下,教师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这一定程度解决了教学进度的问题,但是学生还是反映这种幻灯片上的教学不如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来得亲切,而且容易流于形式,使得课程讲授变成幻灯片放映。

试验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无法确保正常的教学时间,以笔者任教的学校来看,46个学时的时间要满足理论教学和上机试验操作显得相当勉强。另一方面,现有的试验案例与理论教学存在很严重的脱节问题。学生反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软件学习相关性不大,这就造成学生在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环节没有学到系统的分析方法,只是看到两个割裂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导致在撰写课程论文时,只能机械的模仿书本上的模式进行建模,然后在软件上进行操作,而无法将理论和试验部分进行有机的融合,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论文。

(3)教学经验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进入中国。从80年代开始,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才相继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本身仍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发展的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有良好的基本功,满腔的工作热情,但是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知识深广度的挖掘上、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师生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便很容易使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时流于公式推导,变成数学课程的讲述,而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本质。

2.从学生层面上来看

(1)学习态度的问题

学生不重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这种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知识,另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陌生感,较难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缺失了起初的新鲜感之后,由于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经济学只需要掌握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就足够了,而不需要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感,造成对计量经济学不重视。

(2)学习基础的问题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数学工具的掌握上。

经济学的学习应该是个系统的过程,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以往的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学习,最终掌握认识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但是,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习了课堂上的知识后,课外很少进行消化以及比较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进行模型设立的时候,因为缺乏对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对经济学原理掌握不牢,往往无法选择正确的模型。其次,就算勉强得出了计量分析结果,由于对前期课程知识理解不深,无法对回归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而因为无法灵活掌握应用数学工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纠结于数学过程的推导,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当然,这再一次说明了教学大纲设置时,应该合理考虑课程的衔接,避免造成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统计学基础,而影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3)其他问题

学生递交的不规范的课程论文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前期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写作上的问题以及编辑等诸多细节性的问题。学生不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表现形式多样:论文形式不妥,譬如出现结构不规范、语言不规范等问题;论文研究内容不妥,譬如有的同学研究的问题动辄宏观经济分析,但是其研究基础薄弱,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阐述,分析不够深入。另外学生对编辑软件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各种编辑错误随处可见,加上时不时出现的错别字,使得课程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三、解决方案

针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加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最终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

1.针对教师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教学大纲的设定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前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夯实经济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制定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第九章: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而将第六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作为限讲内容。在《2011年厦门大学计量经济学教学研讨会》上,该调整方案得到了教材编写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认同。

其次,针对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上,应该熟悉课程内容,充分理解和掌握本科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必要情况下,对授课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在试验教学上,尤其是对经济分析工具的学习上,首先是重点确定一个应用软件,最好是在使用较广泛几种软件中进行挑选,譬如Eviews、SPSS、SAS、STAT、Matlab以及R等。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来看,本科阶段的学生对Eviews的掌握程度较好。当然,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其他的计量分析软件。其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最好在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上机实验,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再次,在软件教学中,除了教师的现场演示外,可以通过给学生发放计量软件使用手册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加深对计量软件的掌握程度。

再次,针对教学经验的问题,主要应该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适应新形势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求。首先,教师应该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讲授的内容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尤其是应当对各个重难点进行适当的梳理。其次,可以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或观摩,适时总结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验教训。教师应该确保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思维流畅,掌握合适的教学进度,能够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于各个知识点。同时,应该善于积极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应当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迅速建立起一支合格的适应当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队伍。

2.针对学生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针对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立的学科性质。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在精确化和定量分析方面的发展需求,使得计量经济学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甚至是其他领域研究人员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只有牢固掌握了计量经济学这个必要的研究工具,才能真正进行现代经济学研究。

其次,针对学生基础的问题,也许我们无法在一门课程中彻底解决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譬如,可以将学生组合成小型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十人以内。通过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易于获得知识溢出。这样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外部效应,尤其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夯实学生基础的作用。

最后,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可以采取集中讲授和个别指导的模式进行。即教师进行先期集中讲授论文写作技巧,后期学生写作时进行沟通交流指导,最终完成高质量的论文。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整体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是将课本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有益尝试。

四、结束语

本文只是笔者对以往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总结和回顾,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和改进课程教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培养更多适应当代经济建设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J].经济研究,2008,8:136-143.

[4]郭惠英.谈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7:93-94.

[5]Jeffrey M.Wooldridge.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 [M].South-Western Pub,1st edition(August 6,1999).

第8篇

《证券市场导报》创刊于1991年7月,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主办的全国第一家证券类月刊,1993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证券市场导报》创刊17年来,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理性、建设性与创造性为宗旨,始终站在证券理论研究最前沿和实践最前沿,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证券研究领域的前沿杂志,是金融界、证券界、企业管理界、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师生及有关专业人士的必读刊物。

投稿须知

稿件一般不超过1万字,重要文章的篇幅可以适当增加。

理论文章来稿应附上中文摘要及有关参考文献。

文中的数据、图表和公式,请仔细校对、验证和推导。

论文注释必须规范、清楚,采用尾注。

采用E-mail投稿,不能用E-mail投稿的作者邮寄稿件时请附上Word文档的磁盘。

请勿一稿多投。投向本刊的稿件一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

稿件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务请作者在稿件上注明联系电话和详细通讯地址,以方便及时联系。

第9篇

关键词:文献资源 图书馆 文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210-01

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文献资源的建设。近几年来,为满足教学科研需求,河北金融学院图书馆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校的性质、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及发展规划,结合考虑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兴趣爱好等需要,大力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1 河北金融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概况

1.1 资源类型更加丰富,馆藏范围更加扩大

我们始终强化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全年采购中文纸质图书达55755册;加大期刊建设力度,增加学术期刊的种类及数量;购买国内外数据库资源,做好试用数据库的宣传和指导。续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新增了中科考试学习资源数据库、超星读秀知识库、超星百链云图书馆;实现了移动图书馆,将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与移动终端对接;开通了中经网、中宏网、国研网、优阅外文电子书等几十种数据库的试用,多渠道试用信息,并在试用期后做好试用资源的分析统计工作;建立“随书光盘数据库”,对现有的近万张随书光盘实现了镜像、完成了学校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的整理和建库工作。

1.2 资源配比更加合理,馆藏特色得以体现

根据我院教学确定的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以及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特色基础上,继续严格执行我们的馆藏政策:“以经济类为主,金融类为核心,兼顾其他”。在该政策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分配经费,日益完善我馆藏书体系的核心馆藏;本着实用性为主导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订购外文文献,在弥补馆藏文献不足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满足教师对外文文献的需求。

(1)全年订购的中文图书55755册中经济类24477册,占图书总量的43.9%;经济类图书中,金融类图书4137册;会计类1125册。截止目前,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已达到1156096册。其中,经济类图书总量为565797册,占图书总量的49%。金融类图书98596册;会计类32494册。

(2)2015年订购期刊共计1106种,其中经济类440种,占订购期刊种类的40%,经济类核心期刊覆盖率达到100%;管理与统计类核心期刊覆盖率100%;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类核心期刊覆盖率100%;外语类核心期刊覆盖100%;政治、法律类核心期刊覆盖率100%;文学类核心期刊覆盖率71%。

1.3 读者参与信息资源建设,满意度显著提升

(1)带领系部教师参与图书外采,让专业教师来到现采中心,直观面对各类图书,使得采购更加准确、确保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更富有针对性,同时更好地加强了图书馆与各系部的交流与联系。

(2)制作调查问卷,让师生参与期刊征订工作,最大程度满足师生需求。2015年期刊征订工作开始前,在全校范围内做需求调研。把和各系相关的期刊目录通过办公平台发给各位老师。请老师们在有需求的期刊名称后面的框格内打勾。同时在期刊阅览室给学生们发放纸质调查问卷。最后我们将师生推荐期刊做了统一汇总。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满足了大家的需要。

(3)开展读书节“你读书・我买单――我的书单我做主”图书推荐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此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用户的阅读热情,该次活动共征集书目700余条。

1.4 制定文献采访细则,建设特色馆藏体系

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学校的性质、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及发展规划,馆藏特色以及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结合考虑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兴趣爱好等需要,制定了我馆采访计划。其中包括各类图书比例分配、经济类图书采访比例分配等。

文献采访细则可以为图书馆采访工作提供清晰的目标,有助于保持系统稳定的采购方向,减少文献选择中人为的偏见,逐步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2 河北金融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思路

2.1 合理配比资源,优化馆藏结构

通过定期召开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大家展开讨论,共同审议图书馆有关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大问题;制定藏书建设方针、政策;审议年度计划;审定经费分配原则;审定连续出版物的保留和停订;审定重点文献的订购等,最大限度保证信息资源建设质量。

2.2 构建系部资料室,为教学、科研服务

系部资料室是高校图书情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情报的重要场所。资料室作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延伸,是图书馆的有益补充,其文献信息资源与本系的专业结合紧密,内容专深,可以为师生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资料查询服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亦把系部资料室建设作为评估指标之一,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原则,为了更好的迎接评估,我们倡议各系部建立专业资料室。

2.3 合理经费配比,加大数字资源采购力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内容广泛等优点的数字资源很好的解决了图书馆日益增长的各类纸质文献资源采购与收藏空间二者间矛盾;数字资源建设扩大了读者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而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自由查询…数字资源的上述优点决定了图书馆今后的资源采购中,在合理经费配比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大数字资源的经费投入比例。

2.4 逐步实现全部馆藏数字化,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购买、数字化加工、网络资源采集等途径逐步实现全部馆藏资源数字化。使图书馆在典藏空间上,从物理空间延伸到网络空间,突破单一图书馆实体的限制;让图书馆由“实体”和“虚拟”两部分组成,让每一册图书不再孤立的分布在图书馆中,而是永久性存贮在硬盘、光介质或流动在信息网络上。使我们的全部馆藏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 以文献资源建设促图书馆文化发展

河北金融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持续发展,使得其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文化作为现代图书馆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势必要继续提高图书馆文化的功能、构建和发展图书馆文化、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涛.浅谈校园文化框架内图书馆文化的构建[J].重庆图情研究,2007(8):18-21.

[2] 冯琼.试论加强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2):74-76.

第10篇

[关健词] 创新人才 经济数学 创新意识

一、数学建模及其发展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划一个实际问题,这种刻画的数学表述就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不仅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科学中的许多现象,还可以用来探讨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问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研究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城市经济均衡增长的最佳速度及最佳经济结构等问题。因此,数学建模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开始使用数学模型方法,秦汉时期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著写的。它的每一章都是在大量的实际问题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现实原型然后再通过“术“(即算法)转化为数学模型。而有些章(如“勾股”、“方程”等)就是探讨某种数学模型的应用的。近代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1604年建立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开创了数学建模的新时代,使数学模型方法成为各门学科中极其重要的方法,并成为和其他学科共同发展的连接点。从17世纪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把数学模型方法应用于经济领域,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经济理论(如著名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在1896年威克赛尔的《财政理论的探索》一书中就已提及。当前许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就是因开创性地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而获此殊荣。当前,数学建模教育和竞赛已作为各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往只有数学家才能求解计算的一些问题,现在的一般科技人员也能完成,这将使得数学模型的应用得以普及。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也随之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因此,对经济类院校培养的人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二、加强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经济类院校以招收文科生为主,对数学学习持消极态度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数学建模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授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较多。同时,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赶进度,而被迫牺牲许多方面的应用和计算,致使学生缺乏数学建模的初步训练,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思维模式陈旧,片面强调数学的严格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培养,缺乏从具体现象到数学的一般抽象和将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情况的思维训练,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的思维习惯。与现代化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数仍停留在粉笔加黑板阶段,学生做题答案标准唯一,没有任何供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余地。

三、开展经济数学建模教学的对策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增设以数学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数学建模教育模式。以数学建模为载体,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环境,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使创造性思维在数学建模中找到一个切入点,以吸引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经济数学建模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人才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经济数学建模教学又是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我们可以认识到深奥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概念、教学的公式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建模就是科研活动的缩影,其价值在于经济数学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我们面对的需要建模的问题千差万别,因此,数学建模总是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发展。提高主动性,探索积极创新能力,便成为数学建模教育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通过数学建模教育后学生的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国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大学生建模竞赛活动,近年来,这项活动的规模逐年增大,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促进了数学建模的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建模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能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再把数学结果用生活语言来解释,实现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翻译”;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再学习的意识和通过学习或查阅使用各种资料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及应用数学软件包的能力;团结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总之,这些能力的具备是作为高素质管理人才所必备的。因此,经济类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育,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也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管理人才。

数学教学过程融入模型化的思想,除了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自主思考,自行运用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用数学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和洞察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各种数学软件的能力,使数学在手中真正变成一个有力的工具。数学建模教育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开展“教”和“学”,改变了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数学建模教育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明:经济数学建模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创新人才的培养[J]. 商场现代化,2008(11)

[2]黄伯棠:关于数学建模的创新问题[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4)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 课程教学改革 必要性 具体内容 预期效果

一、独立学院《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财经应用文的使用日益广泛和频繁。它作为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文体而倍受社会的重视,其效能和作用也日益显著。在这种形势下,撰写高质量的经济类应用文章,已成为广大财经管理干部和一切从事经济活动人员的必备技能。为此,各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

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相较于国内本科教学在专业建设及课程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熟经验来说,独立学院在教学的诸多方面尚需探讨、研究。且独立学院的学生是由本科三批录取的,比起一本二本的学生他们的分数一般要低30分左右,但他们社会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普遍头脑灵活,善于走出校园,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对于各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能积极报名参加。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不能完全按照一本二本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培养。如何教学,怎样通过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恰当运用它,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以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中心问题。

二、独立学院《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这就要求对传统的《财经应用文写作》教材从理论上作适当处理,并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将教材的内容划分为基础写作知识部分和专业写作部分,基础写作包括行政公文、通知、计划、总结等,专业写作包括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合同和协议书、财经论文、广告、涉外经济文书等。灵活地根据学生的水平,像旅游管理、人力资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科类学生,写作基础扎实些,可将前一部分适当减少一些课时,更多的训练放在专业领域的财经应用文写作;而金融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为理科生,写作基础不如文科生,就要保证他们能先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常见公文等的写作,打下坚实底子,再求专业写作的进步,不可脱离实践,一视同仁。其次,我们要将财经应用文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财经专业的很多专业课有较强的实践性,财经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与之相互配合。如求职文书的撰写就可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结合;在讲授证券分析报告时,与相关专业的教师相联系,结合上市公司的年报等资料和K线图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加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最后,合理安排学时,改变全部是理论课的安排,将一部分理论课改为实践课,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交叉。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从“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财经写作不同于一般的财经专业课,学生经过以往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对于写作本身并不陌生,需要教师从无到有地教授的知识不如其他课程多,所以,教师要迅速转换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角,留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思考、演讲、写作。具体可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提炼和总结。从例文分析入手,和学生一起分析这篇例文的结构特点、写作特点,逐条、逐段地分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明晓这一文体的特色,这比满堂灌输、按部就班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总结”、“调查报告”教学,通过例文分析,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两种文体之间的区别,有效地掌握了两种文体的特点。

第二,通过项目教学(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熟悉财经领域某些任务的实际操作过程,实践出真知,有了实际经验,在写作的时候就有了丰富的材料,更容易写出有内涵的作品。在可行性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这些章节当中尤其适合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第三,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提高参与的兴趣,启发思维,激发独创性。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创设课堂学习情景。例如,在涉外经济文书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在简要介绍涉外经济合同的格式和基本要求后,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模仿合同的甲乙双方进行要约、承诺、再要约、再承诺的谈判,在此基础上签订合同。这样的模拟活动,通过协商、写作、比较,学生就能发现问题,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设模拟财经应用文的写作情境展教学不仅能巩固写作理论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手段而言是一个突破,信息量成倍增加,原本可能抽象、枯燥的知识通过声、影、图、文的诠释马上变得生动、易懂。但是这些仅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课后学生的想法、疑问,没有办法及时的和教师沟通,通过建立网络交互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方便学生实时访问课件等课程资料,顺利地获得需要的资源。

4.考核方法的改革

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增加考核的方式,如平时测验等方法。财经写作不适合一般的经济类专业课的考试形式,那些考试有很多的客观知识点,而财经写作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提高写作功底。写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把其成绩全部放在一张普通的考卷上不能很好地反映能力。所以要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综合每一次练习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甚至可以采取口试的方法,如说文,可以是在座位上或登台自述自己的作文,也可以是练习说段新闻或广告之类,这样既能活跃气氛,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种全面素质提高的过程,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多次的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临场应对的信心,提高其文字组织能力,对提高其写作能力,特别是在工作中针对实际问题现场发挥的能力有很多益处。

三、独立学院《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独立学院若能够对《财经应用文写作》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使开设了该课程的独立学院经济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理论和实践兼备,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语言总结能力的优秀人才,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吕雅静,张玉春.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训练与改进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15):218.

[2]梁会敏.指导财经应用文写作的有效尝试[J].北方经贸,2004,(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