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三化学下册学习总结

初三化学下册学习总结

时间:2022-04-17 22:0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三化学下册学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三化学下册学习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指导;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04-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02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现在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仅仅掌握老师灌输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才能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终生受益。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刚接触化学,化学实验呈现的精美的仪器、多姿多彩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增。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知识点的增多,灵活运用知识点难度加大,不少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谈一些做法。

一、从课题研究出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为切实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2011-2012学年对本校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学习方法的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以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的,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 初三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调查问卷及数据

①你在课前预习情况如何?

A.全都认真预习 B.基本预习

C.有时预习 D.没时间预习

②若你准备预习,那么你预习的方式是什么?

A.看一看课本 B.力求弄懂新知识

C.借助教材重新推导有关知识

③你上课时的状态大体是

A.想记住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B.把握知识要点

C.总在思索“为什么”

④你上课的思维状况是

A.紧紧跟着老师走 B.带着疑难问题听讲

C.自己的思考走在老师前面

⑤你参与课上讨论的情况是

A.经常参加 B.有时参加

C.偶尔参加 D.没兴趣参加

⑥你的复习方式是

A.先复习,后做作业 B.先做作业,有问题才翻书

C.先完成作业,然后复习

⑦你作业时遇到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是

A.完全靠自己思考解决 B.找有关参考书

C.问老师或同学 D.与别人共同研究

⑧你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应达到的目标?

A. 经常有 B. 有时有 C.从没有

⑨你在总结学习情况方面是怎么做的?

A.经常总结,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B.有问题时找找原因

C.只是不断努力,用行动代替总结

⑩你希望怎样学习?

A.独立支配学习时间 B.请老师或其他人讲解

C.老师讲为主,自学为辅

D.自己学习,有问题再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

从统计数据不难发现,目前我校学生仍处于比较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是多年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视野得不到开拓,思维得不到训练,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比较重视“学会”,并不能做到“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尤为重要和迫切。

2. 指导初三学生自主学习化学措施

(1)课前利用预习提纲明确预习目的、重点,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非常不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即便是预习了,也简单地看一下书,没有方向,事实上等于没有预习。为了加强学生的预习效果,更有针对性地看书,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进行沪教版第六章“溶液的组成”教学时,教材上讲的比较简单,很多知识点都混在一起,若只让学生看书预习,效果不大。我们可以对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分开来,设计成预习提纲,如:①溶液由什么组成?②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③怎样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④溶液该怎样命名?⑤溶液、溶质、溶剂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细细品味,必然能对上述问题作出大致的了解,再设计一个思考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钙溶于水后,溶液叫氧化钙的水溶液

B.碘酒中碘是溶质,酒是溶剂

C.50mL酒精溶于水后得100mL酒精溶液,则用掉水的体积为50mL

D.75%的消毒酒精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E.泥水中的溶质是泥,溶剂是水

通过以上的问题设计和思考题,相信学生对于溶液的组成有了一定的理解。课堂教学时,学生听课目的明确,课堂发言踊跃,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2)课堂利用学案导学,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化学学案设计,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引入化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教学时,沪教版教材上的实验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然后不断滴加稀盐酸”,为什么要加无色酚酞试液呢?我们在设计该内容的学案时,可以先进行一个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结果没有明显的现象,那究竟两者是否发生了反应?可以请学生在学案上自己设计实验,并选择合适的试剂进行实验。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怎样从现象上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化学学案的设计,也可以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时,对于灭火,可设计这样的一个实验:“点燃五支蜡烛,用五种不同的方法将其熄灭,思考其中蕴含的原理。”这样的学案设计,增强了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学生踊跃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知识面开阔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这两种方案经过近半年的尝试,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方案的效果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①利用预习提纲进行预习,你认为对你学习化学是否有帮助?

A.非常有帮助 B.有一点帮助 C.没有帮助

②利用学案进行上课时,你的感受是

A.听课更有针对性,听课思路更清晰

B.有时感觉很有条理,有时没感觉

C.没感觉,无所谓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通过以上尝试,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更加自觉,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而且较以往可以更快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更能畅所欲言,问题的深度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二、从教学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把握化学学习的方法

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以教材为主线,认真吃透教材,是学好化学的根本。初三化学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教材,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教材中的主要原理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还应注意学习初三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初三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能力。近几年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有不少来自教材上的原话或加以改编。如:2011年苏州市化学中考试题:

30.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有关酸、碱、盐的生产或应用说法不合理的是

A.将草木灰(含K2CO3)与氯化铵混合施用

B.纯碱既可从内陆盐湖提取,又可用“侯氏联合制碱法”生产

C.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混合配制防治植物病害的波尔多液

D.汽车或电动车的蓄电池中用到的硫酸溶液是由浓硫酸稀释而成

其中A选项来源于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202页“施肥时,要避免铵态氮肥与熟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用,否则会降低肥效。”B选项来源于下册教材200页“纯碱有天然的(从内陆盐湖提取),也有用化学方法生产的。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在纯碱制造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D选项来源于下册教材186页“实验室用来与石灰石反应制取CO2气体的稀盐酸、蓄电池中的硫酸溶液,分别是用浓盐酸、浓硫酸稀释而成的。”这三个选项都是用教材上的文字略作改编而成的。除了文字信息,在中考试题中,也会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信息。如:2007年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

25.(5分)(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____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

②框内NaCl质量分数为 ;

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 。

本题来源于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154页图6-2物质的溶解过程的部分截图。

可见化学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是相当重要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教材为中心和重点,切忌扔掉教材教学,要指导好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学生在课前可能没时间阅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多指导学生翻书,寻找教材中渗透的化学知识。教会学生阅读,从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

2. 指导学生课堂专心听讲

课堂专心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上课不注意听讲,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几倍时间才能补上。那听什么?(1)听新课前老师的提问。一般来说,老师在讲新课前,很多时候都会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复习的往往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就掌握了上节课的精髓。(2)观实验过程,听理论分析。听课时,对于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操作要做到心中有数,异常现象要分析原因;对于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听分析的思路,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3)听问题及回答。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回答、老师对回答的评价,这样也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判断是非。

3. 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学习一个章节后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在脑海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使知识更系统化、条理化,前后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前,可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整理一下,便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后,可让学生整理一下气体性质的研究方法、气体的制取方法。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后,可让学生小结一下酸和碱的通性,便于学生在应用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要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要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4.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

目前来说学生学习的好坏,是以试卷上的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的。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生在测试结果出来后,总是很失望,事实上这与学生没有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有关。那怎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尽量避免这些所谓的“粗心”错误呢?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明确求解的问题。尤其是实验题,一定要看清实验目的。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进行反复推敲。近几年苏州化学中考试题中选择题占了60分,在解选择题时,务必要求学生对于每个选项都能分析透彻。

5. 指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纠错工作

在中考学科中,化学教材只有2本,是最少的,但事实上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知识面很广。要让学生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掌握好,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减少学生在知识点上的重复错误?准备纠错本是不错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平时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及其出错的原因都写在了纠错本上。长期不懈地使用纠错本,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取得“轻负高效”的学习效果。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实践表明,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能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会学”的具体方法。不少调查都证实,很多学生喜欢化学是受其化学教师的影响,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思维特征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有较显著的作用。学生以科学方法为工具,使化学知识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复杂的化学问题迎刃而解,会从中不断获得乐趣。同时,根据学习效果有意识地调整、优选适合自身思维特点和不同学习内容的科学学习方法,反过来又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发现问题纵横对比迂回思考实验异常穷追不舍联系实际探究因果

素质教育中要求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许多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出来。例如"反思性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等。但有些老师在实施某一种模式时仍流于形势,或抓不住该模式的精髓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就曾以为"先学"就是让学生带着老师抛出的问题去看书,然后完成相应练习,实质上这仍然是学生在按照老师设计的路线一步不往前走,仍然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和书本的传授。

笔者认为,衡量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占据主体地位,或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发现问题或能否提出好问题。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那么整个学习炭探究过程就等于白忙活了,基础知识得不到巩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就抓不住。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失误进行了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再经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他就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笔者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分别从学生和老师角度,对一些常用的方法进行了粗浅的小结,现与大家交流分享:

从学生角度出发,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六个途径

方法一:纵横对比 发现问题

这种方法是化学化学学习过程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试试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或相同提出问题。例如: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人教版,第37页)中图2—14过氧化氢分解的图示过程中,针对第二个图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装入粉末药品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该"一斜二送三直"。为什么在这里试管是直立的?

2、若要取用液体和固体药品,应先取用固体药品,再取用液体药品。但是教材却是相反,这是为什么?由此既巩固了药品的取用方法又引出了催化剂的概念,突出了催化剂的作用。

方法二:迂回思考 迂回发问

该方法是围绕某些化学事实或化学现象进行迂回思考,从而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课题2 氧气》(人教版第35页)中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1、为什么瓶中预先加些水或细沙;2、如果没有预先装细沙或水,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3、它与硫在氧气燃烧实验的在集气瓶中预先加些水的作用相同的吗?

方法三:实验异常 创设疑问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由于异常实验现象中往往隐藏许多问题,于是,实验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便能发现许多新规律。例如;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中指出"金属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可以从较不活泼金属的可溶性盐中置换出金属。"但是,将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是,"金属钠先熔化未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液面上急速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同时有蓝色沉淀产生",根本看不到紫红色的铜生成,为什么?从这问题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方法四:穷追不舍 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罗列。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发现问题。例如,课本中介绍"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是说分子只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哪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方法五: 联系实际 发现问题

实际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去超市买蛋黄派时。发现食品袋内充满了气体,那么这种气体的作用是什么?充的是什么气体,它又如何验证?这种气体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充入?又比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联系实际油库周围为什么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火灾现象?

方法六:探求因果 发现问题

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 导"因" 或由"因" 导"果",这是常见的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抓"果"来探求"因",或抓住"因"来推导事物的"果"。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2)时,让学生主动探究是,有些学生发现用浓盐酸制取的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接着很自然就会问为什么?当场景漏斗下端没有伸到 液面下时,学生收集不到二氧化碳又是为什么?

以上介绍的六种常见的发现问题途径,掌握这些途径有助于我们发下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经常问一问,想一想,学生的自主学习肯定有很大的提高。

从老师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途径

第一,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积极去提出问题。笔者教学过程中主要利用以下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1、调整课堂气氛;2、创设问题情境;3、过播放与所授内容相关的录象;4、给他们提供简短的阅读材料,5;观看图文并茂的材料,6、给学生提供材料和仪器完成一定的实验。

第二,老师要善于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也有权知道自己回答问题 是"对"或"错"的理由,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释疑。尤其是 当学生回答出"不合理"或"错误"的结论时,更应耐心解释和加以引导。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和提问的能力,更严重的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到学生的学 习过程中,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与可贵的表现,教师或以颀赏的眼光、或以赞赏的话语、或以满 意的点头、或以会意的微笑、或以亲热的手势,呵护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 和热情的鼓励,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教师要善于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设计来设置学生观念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向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主动创新的学习中去,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 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迈向成功的欢乐。

参考文献

[1] 《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志高《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探讨》中学化学 2006.3

第3篇

关键词:教科书插图;功能分类;使用方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0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作为传播学习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体,图画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表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化学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以生动、形象、逼真、直观的形式描绘基础知识的一种方式。学生记忆图像和图表比文字更加容易,且不容易忘记,还有助于构建学习的网络结构。因此,研究教科书的插图,对提高插图系统的教学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国内文献目前主要从教学角度论述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和作用,介绍教科书插图的特点及探讨某些教科书插图的设计值得商榷的地方,对于教科书插图使用方式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教师教科书插图使用方式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插图使用的建议。

由于教科书插图众多,本文根据教育功能对插图进行分类,再研究不同类型插图的使用方式。教科书插图依据插图的教学功能,可以分为实验图、微观与原理模拟图、STS教育功能图(生活生产图、环保图、科技图、标志图、古代文明图、肖像图)、实物图(黑白和彩色)[2][3]。每个类别的功能叙述见表1。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2012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为研究载体,通过教师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和教师访谈等方法,针对教科书插图,说明和分析个人在日常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1 问卷调查

对表1中的插图分类和各类型插图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教科书中依类别选出五幅插图,其中有两幅插图构成一幅组合图(即图3)。实验图以图1为代表、微观与原理模拟图以图2为代表、STS教育功能图以图3为代表、实物图以图4为代表。

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了解教师使用各种类型插图的教学方法。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等[4][5]。根据四幅图,设计了四个同类型问题,即“针对某类型图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简要描述教学流程,针对此图您认为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

研究对象为珠海市初三化学教师,共计35名,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5份,回收率100%。

2.2 随堂听课

根据课时,听取8名教师8节课,每两位教师上相同的内容。课题内容分别为图1、图2、图3和图4对应的课题内容。通过听课,了解插图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

2.3 教师访谈

随堂听课后进行访谈,共访谈了8位教师。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插图的认识情况及使用插图的态度。

访谈的内容为:1.您对于插图是否真正的理解?2.您觉得该节课是否真正展现了此插图的教学价值?3.您在备课时,是否把此插图作为重要的备课资源?4.您平时是否经常运用插图来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5.您是否了解插图设计的原则?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教科书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概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6]。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阐述的“学校常用教学方法”分为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7];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谈话法亦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8]。而在王丽丽等所写的“角色扮演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到了一种现在使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即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由Fannin Shaftel和George Shaftel于1976年创立,藉由表演问题情境和谈论表演过程来探索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9]。

基于此,本文将调查问卷中关于各类型插图使用方式(实际采用教学方法)的数据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插图,教学方法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实验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和实验法;微观与原理模拟图,在教学中,主要使用了讲授法、谈话法和角色扮演法;STS教育功能图,主要使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在实物图的研究中,主要以演示法及实验法进行教学。整体来看,实验法在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演示法、讨论法和讲授法也得到一定程度应用,角色扮演法和谈话法运用相对较少。

3.1.1 实验图使用情况

在进行实验图教学时,有一位教师采用讨论法:请学生观察插图,教师指明观察要点:①反应物是什么,什么状态?②反应条件是什么?③反应使用了哪种反应容器?是否可以替换?④收集气体使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⑤如何检验产物?如何知道气体已经收集满?⑥收集满气体后应该注意什么(排水法收集),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接着教师总结,最后学生进行该实验。

上述案例中,学生对于插图进行了充分的观察和讨论,教师也进行了有效总结。与另一节课的演示法教学相比,讨论法教学的学生参与程度更高,知识生成性明显加强。

3.1.2 微观与原理模拟图使用情况

在进行微观与原理模拟图教学时,有一位教师采用讨论法。学生观察插图,教师设问:①盐酸中有哪些离子存在?②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存在?③当氢氧化钠溶液遇到盐酸实际是哪些离子相遇?④它们相遇后剩下了哪些离子?⑤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哪里去了?通过这样的问答形式,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思考深入,对插图分析得非常透彻,插图利用非常充分。

而问卷调查表明,教师也期望采用角色扮演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但是在角色扮演上,不同教师使用的道具各不相同,如有的由学生扮演各种离子和分子,有的教师由乒乓球代替各种离子和分子等,这些道具是否合适和必要,也值得思考。因此教师在使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一定要设计好角色,选择最合适的道具。

3.1.3 STS教育功能图使用情况

在进行STS教育功能图教学时,有一位教师采用角色扮演法。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作为每一种净水方法的团队,有沉淀池团队、过滤池团队、活性炭吸附池团队、投药消毒团队。在生产决策环节,每个学生扮演净水方法的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教师作为董事长,决定最后的净水方案。此案例展现出了插图中的各个环节,学生可以将插图的各个部分拆解,并且对插图的各个部分予以展开,非常充分地使用了插图。学生有了不同的角色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多元的视角看待化学问题,也可加强学生对社会性的理解,比较符合STS教育的理念。

对于STS教育功能图,如果有条件的学校,采用实际情境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会是更好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能够很好地完成插图的学习,同时学生对于插图的理解会渗透自身的体验,思考会更加清晰。

3.1.4 实物图使用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学校都有条件为学生做实物演示,因此在使用这幅插图上,往往就是结合实物演示来进行教学。教师利用真实的仪器,结合教科书插图,让学生真正地认识插图上展示的实物。也有许多教师直接通过实验法来向学生进行仪器及仪器用途的教学,通过学生实验,学生不仅认识了仪器,同时还学会了仪器的使用方法。

3.2 教科书插图使用差异及原因分析

3.2.1 插图的不同使用方式出现差异及原因分析

在表2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出现的比例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在调查问卷中,教师在选择实验法教学时,认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不仅有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多是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都要依托于实验法教学。对于实物图和实验图,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了实验法进行教学,这使得实验法成了多种教学方法中的优势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和讨论法教学方法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如实验图和实物图教学较多教师采用了演示法。问卷调查中得知,大多数教师由于学校的条件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反映演示法比实验法耗费的课堂时间少),无法完成学生实验,因此采用演示法。微观与原理模拟图和STS教育功能图较多采用讨论法和讲授法,问卷调查中教师反映微观与原理模拟图逻辑性强,STS教育功能图与生活相关,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采用讨论法或讲授法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角色扮演法和谈话法所占的比例较低,问卷调查中,教师反映角色扮演法不熟悉,研究少,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谈话法即问答法,对于问题的提出和引导学生方面,对教师业务水平要求高,很多教师没有做专门的研究,很难做到熟练运用。

3.2.2 对于同一幅插图使用方式差异及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师对于同一幅插图的使用方式上有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实际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他所认同的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同。如STS教育功能图,实际教学采用讲授法,教师则认同角色扮演法能更加充分地展现插图的教育价值,但由于此法耗费的课堂时间较多,为了不影响进度,不得不采用讲授法;再如,对实验图教师实际教学采用演示法,而他们认同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但由于学校实验员缺乏、实验仪器不足等客观原因,只得采用演示法教学。

在访谈中发现,有80%的教师对于教科书的许多插图并不是真正的理解透彻,不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因此备课时往往不把其作为重要资源;有30%教师反映不重视教科书插图,对其挖掘不够,3%教师甚至很少使用。由此可知,教师对于插图的态度比较淡漠,不重视,不理解,没有充分开发和挖掘插图功能。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插图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原因有:第一,教师对插图的重视程度不同;第二,教师对插图的理解不同及理解不透彻;第三,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足等。

3.2.3 对于不同类型插图使用方式差异及原因分析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同一位教师对于不同类型的插图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即不同类型的插图往往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访谈中,提及此问题,教师大致表示,教学内容不同,因此教学目标也不同,这样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的确,对于不同类型的功能插图,教育功能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也相差甚远,导致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从以上研究可知,以教科书插图功能分类为基础,不同类别的教科书插图,教师往往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同一类别的插图,不同的教师也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有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将插图进行充分的使用,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尽合理。这些不同基于教师对于教科书插图持有的态度不同、对于插图的理解程度不同以及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凸显教师对于教科书插图的重视程度不够,理解不够深入,学校实验条件及实验员不足等。

4.2 研究启示

第一,使用教科书插图要考虑插图的教育功能、插图的内涵、学生的学情。插图的教育功能往往与它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因此深刻分析插图的教育功能是使用的前提,本文提供了插图的功能分类,这一点可以作为参考。教师只有清楚地知道了插图的内涵,才能更充分使用插图。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不同的学生,可能在讨论法中会设计不同的提问方式,角色扮演中会有不同角色和道具的选择等等。

第二,结合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插图的教学功能,避免只为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忽略了插图的有意义教学,而采用了简单的讲授法,备课过程中没有考虑插图的教学功能,实际教学中没有发挥插图的教育价值,这一点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展开的,不应当仅仅考虑教学进度。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

[2]张顺清.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3.

[3][9]王丽丽,王伟群,武春娟.角色扮演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2,(3):4.

[4]邓峰,钱扬义,柴颂刚,谢泽琛.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图像系统的教学功能初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