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生统计论文

研究生统计论文

时间:2022-08-29 02:1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统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生统计论文

第1篇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为河南中医学院1997年-2006年中医内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207篇。

1.2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类型、论文名称、关键词、论文类别、中医经典引用、西医知识运用、实验动物选用、实验方法应用、检测指标、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软件应用、参考文献。

1.3调查方法

按照调查内容设计《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调查表》,组织已毕业留校的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后,对每篇学位论文进行阅读,按照调查表内容逐条归类。所采集信息汇总后采用频次法进行数据处理。

2调查情况

2.1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3项统计中学位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类别分为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实验方法由于医学研究中具体实验方法很多,比如血脂的检测、肝功能的检测、血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以及现代新技术放射免疫法、DNA检测、白介素的测定等等统计非常难,但都可以归类为定性和定量,定性指形态学、病理切片观察、心电图等为定性研究,定量指对某些检测指标的测定,有量的概念,两者都具备的为综合研究。经统计处理,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情况见表1。

2.2引用中医经典及西医知识运用情况

由于中医经典著作数量较多,因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引用中医古典医籍方面相对来说也十分丰富,我们对引用频次相对较高的中医经典(8%以上)进行统计,见表2。

西医知识运用相对集中,所列内容全部统计,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2.3实验动物选用情况

从论文选用实验动物来看,常见的有SD大鼠、Wistar大鼠、NIK大鼠、新西兰兔,除此外还有豚鼠、狗等。

2.4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情况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其研究起点和基础,同时可以评价研究生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显示通过对中医内科学专业207篇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显示,引文数量不太均衡,平均每篇学位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在50篇左右。从引文语种上看主要集中在中文、英文、日文3种,比例分别为83%、16.7%、0.3%。

2.5实验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情况看1999年以前的学位论文在实验研究中选用的检测方法与指标较为单一,主要是常规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形态学等检测,所用设备多为光学显微镜、普通病理切片机、心电图机、超声波等。2000年后的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免疫组化、细胞培养、基因检测等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得到了应用。

2.6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应用的最多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其他统计方法依次为u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从统计软件的运用上看2001年前应用的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8-SPSS10,较低的版本,2001年后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10~13,这与软件开发有关,功能增加,应用更先进。近年来也有部分采用SAS等软件统计处理。

3结果分析

3.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全面

调查的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引用了大量中医古典医籍文献,反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与河南中医学院加强研究生中医古典医籍的教学分不开。引用的古典医籍主要为《黄帝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医林改错》《伤寒论》等居多,其次《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也有较多引用,反映了我院研究生对中医古典医籍的重视程度。

3.2医学知识进一步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西医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得到逐步提高,反映了研究生注重学习、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比如2000年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的知识进行研究;2000年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免疫组化技术的出现,这些方法在学位论文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3.3注重查阅外文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的语种分析,是对研究生外语程度和论文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能力的判断。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引用外文文献逐渐增多,这反映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外医学科学的研究动态,并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中,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减少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而且能及时吸收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

3.4注重临床医学科学研究

1998年我国对医学学位类型进行了调整,临床医学研究生设置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由于学位类型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医学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临床应用型人才,论文要求与科学学位也不尽相同。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多为临床研究,如证候学研究、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等。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的临床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大多采用了随机对照法,部分设计还采用了盲法。科研水平、论文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不断更新

研究生的中医古典医籍引用虽然很多,但在应用古典医籍说明有关问题上有些牵强,阐述得不够清晰。这可能与研究生对古典医籍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培养研究生阅读、理解、掌握古典医籍的能力,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应加强古典医籍的教学。同时还要开设传统哲学、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加强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中医文化底蕴。

4.2实验设计应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重复性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在本次调查的论文中存在一些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临床设计中病人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不合理;对照组的选择不科学;实验因素选择不合理;非实验因素难以控制;盲法应用多数为单盲法,很少应用双盲、多盲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设计能力已有显著提高,这主要与我院在研究生中开设临床科研设计方法相关课程有很大关系。今后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增加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第2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选题是论文作者选择研究对象及确定通过何种方法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1]。学位论文写作不像是普通的命题作文写作那样简单。“写什么”,提出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是学位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所以说论文选题的动因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能就题论题,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目标。总得来说,论文选题就是学位论文保质保量的一个重要砝码。

2 多角度定量分析

本文收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从2004年到2008年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7篇。统计分析所用的硕士学位论文资料主要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资料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图书馆文本资料收集。

2.1 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一直隶属于城市规划专业的范畴,在2008年以前有关景观方面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只是个别导师的学生论文涉及景观规划内容的文章,所以5年来统计的文章大概总共57篇。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呈曲尺线性发展。2004年和2008年是这5年来论文数量最多的两年。在这5年发展的过程中,2006年的论文数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比起2005年和2007年论文数增加了将近一半的数量。

2.2 按照研究类型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指研究所涉及的方面或其他对象的类型。适合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类型可以划分为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的范围,例如西安文化名城、黄河高原小流域、某风景区等等。论文中涉及的对象总共有8种,随着年代的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论文数都有所增加,特别是有关研究涉及城市(文化名城 )、风景区、廊道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最集中;其次是研究涉及有关广场、居住小区、园林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也有一定数量;论文数量最少的研究是涉及黄土高原小流域和大学校园。论文研究的类型随着景观规划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围在逐渐的扩大,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也随之增加。

2.3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要素划分的依据是所选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或其他相关的基本单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按照景观要素可以划分为:空间形态研究、生境营造、景观设计手法、生态景观研究等十几种要素。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论文涉及的要素数量太多,总共17种。随着年代的增加,论文中包含的要素范围越来越广,说明对于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家越来越重视。论文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的研究,占总论文篇数的18%,这方面的论文有10篇。

2.4 按照研究对象分布地区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对相关分布地区的划分依据是指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或区位分布。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可以划分为西安、华山风景区、黄河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中小城镇等14个地区。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分布十分广泛。论文研究对象最多是集中在西安这个地方,比例达到了36%,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西安的文献资料较多,便于查阅,而且出行方便,便于实地调研。其次是西北地区中小城镇,再者就是延安。

3 结论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5年来建筑学院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57篇硕士论文的分析,总结了以下3种规律:

(1) 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涉及范围广泛。(2)从论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论文稍偏重于理论研究,应该把论文与具体工程结合起来。(3)缺乏学科交叉型的论文,论文中只是谈有关景观规划方面的问题,缺乏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结合。

另外,鉴于选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几点建议,要遵循“一大三小”的原则。

大的原则是“小题大作”,选择小一点儿的论题,抓住其要点,深入本质和核心,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就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主张。除了遵循大的原则外,论文选题还要遵循三点小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二是创新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飞. 学位论文选题因素分析[J].中国研究生,2006.

[2]魏伟.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问题邹议[J].考试周刊,2007,30:30~31

[3]张照,王德. 我国城市规划院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3:111~115

[4]王芳,陈莹. 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李晓纲.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为例(2003-2007)[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104~108

[6]刘 基,董西红. 我国建筑院校硕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65~67.

[7]李晓玲,鲁伟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83~86.

第3篇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整体与系统性;综合与协同性;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高永毅(1958-),男,湖北武汉人,湖南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唐果(1957-),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G2011A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08-0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离开创新人才的支撑,发展将失去动力。[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已集中到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集中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上。[2,3]因此,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当前我国学者在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中,使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培养的各个环节的对策建议、个人的观点和经验等方面进行的。因此对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多为表层分析,深度不够,其结论缺乏实证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分析,[4]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入研究,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提升。为此,有必要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实际过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以得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际的,能真正有效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各个培养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相互影响的综合的复杂过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那个环节独立或几个环节配合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各要素、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的竞争与协同合作,只有其协同合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最佳的方向步调一致、协同发展,才能使研究生培养真正是创新能力培养。为此,本文将依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重新审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对该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参照参考文献[3]的方法,在论文方面,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81年至2011年间标题中有“研究生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查询相关文献1554篇。在学位论文方面,以中国博士和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对1999年至2012年间标题中有“研究生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作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有3篇,硕士学位论文有65篇。

通过上述检索可知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在时间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1998年(含1998年)以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该时期为忽视期。二是在1999~2005年这7年间有关的文章为两位数,表明这段时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该时期为关注期。三是在2006~2012年这7年间有关的文章为三位数,表明这段时期研究生创新教育问题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该时期为研究热潮期。

通过对这1554篇论文和3篇博士学位论文,65篇硕士学位论文认真梳理并研读发现,这些论文中大部分论文是分别从研究生培养的机制[5]、研究生管理[6]、培养模式和体系[7]、培养方案[8]、课程体系和设置[9]、论文写作[10]、团队构建[11]、学科建设[12]、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3]、科学研究[14]、创新基地建设[15]、教育环境[16]、导师结构或建设[17]、招生制度[18]、隐形知识[19]等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研究的;有的论文对比美、英等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20]有些论文对创新能力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1]有些论文对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分别研究了对策。[22]但使用的研究方法普遍是定性分析方法,侧重于表层分析,深度不够,结论缺乏实证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且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的研究还很少。[3]为什么现阶段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其研究没有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实际过程提出切实可行的,符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际的,能真正有效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是各个培养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相互竞争与协同合作的综合复杂过程,只有根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提出一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协同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众多,本文根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审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如下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步,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视为复杂的综合协同的系统,建立该系统的子系统。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视为复杂的综合协同系统,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以及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理念、文化氛围、管理机制、制度保障、组织支撑、条件平台、政策制定者、行政管理人员、招生、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激励机制等诸要素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科学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个复杂综合协同系统的子系统。

第二步,建立协同研究数学模型。建立该复杂的综合协同系统(开放与非平衡态系统),在外参量(外界条件)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竞争与协同)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系统)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

第三步,通过确定控制该系统的演化和反映新结构的有序程度的序参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由于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互相协同、互相竞争产生了序参量,而序参量反过来又支配着子系统,序参量在系统内部与大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伺服过程,在后一个阶段,子系统是伺服于序参量的。[4]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慢变量支配快变量的情况,所以序参量理所当然的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心”。因此,在对系统的诸多细节不甚清楚的情况下,以序参量来说明系统状态发展演化的趋势更具有优越性,故确定系统的序参量是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动力系统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通过序参量研究获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以及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第四步,协同机理和协同机制的研究。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要素根据其功能划分出来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关系,任何一方的演化都会受到另一方的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非连续性,决定了其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是短暂和间断的,而远离平衡并不断演化才是永久的,因此非连续性特性的存在将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子系统之间走向协同演化,所以可以利用建立的协同研究模型研究其协同机理。依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理,构建包括形成、实现和约束机制在内的协同机制。

第五步,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和整体改革方案的研究。利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建立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通过对现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及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的分析,针对现行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提出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改革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第六步,实证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对实证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包括实证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问卷设计、数据收集程序、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主要分析方法与程序、各子系统的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等内容。

2.具体研究方法

(1)子系统确定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和外部环境以及培养条件进行分析,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影响作用的所有要素筛选出来,作为创新指标,再根据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功能进行归类,建立相应的子系统。

(2)建立协同研究数学模型的方法。同时处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的子系统,通过一系列过程进行着动态的协同演化,彼此影响,相互促进。根据协同学的伺服原理,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系统的协同演化过程;或借助生物领域的演化思想,利用广义朗之万方程,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模型,该模型描述系统的协同演化运动形式。再利用协同学理论与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理论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演化趋势。

(3)通过序参量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的研究方法。利用协同学理论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的众多参数中应用绝热消去法得出其序参量,根据序参量对应的子系统中的因素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4)协同机理和协同机制的研究方法。利用协同学理论和第2步建立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其协同演化规律及机理。应用协同学理论和系统学原理,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和使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动力、规则、程序,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

(5)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研究方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由学科专业、学术资源(软、硬件条件)、导师学术梯队、研究基地与平台、学术水平、制度和学风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这些要素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协同合作。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利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根据协同学原理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协同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自身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协同趋势和成长轨迹,具有自组织的某些特征。

(6)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方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从理论上研究得出现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外部环境和培养条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依据以上协同演化理论提出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并将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在一个年级中进行对比实践,即:选择一个班级利用改革方案进行培养,其他的班级利用现行培养方式进行培养,最后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的对比分析,确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整体改革方案。

(7)实证研究方案设计方法。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战略、文化、制度、管理、组织和平台等要素相互协同影响所有成员的创新行为,是不同主体层次的个人、团队与全员协同创新来获取的结果。基于此,在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时,必须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中各子系统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绩效之间协同关系的研究假设。再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各部分的目的和内容,根据杨国枢等人提出的问卷内容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可靠的调查问卷,要求问卷内容能为各部分研究内容提供所需的有效数据。随机选择多所典型和一般高校发放调查问卷,以期得到有关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手数据;使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对多所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进行分析,验证所构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协同研究数学模型和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

三、结论

上述提出的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由现在的单一或少数几个视角研究转变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进行研究;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论出发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全方位思考。该方法利用了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具有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利用该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深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进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该研究方法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并可以作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决策时的有效依据。

笔者正在利用该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后续将对有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研究数学模型的建立、序参量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理和协同机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模型的建立和研究生培养改革方案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方案等问题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瑛,郑文轩,周岭.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4):64-65.

[2]王小力,许晓雯.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64-66.

[3]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4]哈肯.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5]于书洁,史长丽,于嘉林,等.基于学科组织创新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70-73.

[6]邵凯隽.对医学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6):40-41.

[7]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S1):253-255.

[8]杨再明.创新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70-73.

[9]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1,(12):87-90.

[10]张建宇,邹云.论创新意识创新力的概念表现与培养——从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的现状与问题谈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6):47-51.

[11]肖春,毛诗焙.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69-71.

[12]季光,杨永清,刘平.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0,29(2):51-53.

[13]李云钢.谈培养工学研究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4):53-55.

[14]刘尧.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方式[J].江苏高教,2010,(2):42-44.

[15]李培.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世纪桥,

2012,(9):96-97.

[16]史文霞,张建军.优化教育环境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刍议——对当前研究生创新教育不足的原因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5):11-16.

[17]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64-268.

[18]孙卉.试论研究生招生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87-88.

[19]段成芳.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82-84.

[20]万军民,林瑾.中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75-176.

第5篇

摘要:以我国1999~2009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从论文选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较多,纯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较少,选题创新性不够,出现选题重复和与运动实践脱节的现象;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为主,而以人体的相对较少;论文研究方法以实验法和定量分析法为主;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相对较多,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及学校体育的相对较少。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运动人体科学,检索范围从1999~2010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获得963个检索结果,其中通过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学位论文35篇,最后将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全日制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动物的优点在于动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个体差异较大,在模拟人体运动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较有用的,其实验结果也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选择一些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能够在短期内复制出大量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模型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使实验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减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动物实验同时存在着很多缺陷。运动人体科学毕竟是要研究人运动的一些机能机制,动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运动特征及环境与所效仿的人类运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体育领域中,从实用价值角度看,人体实验的研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 贝尔纳J D. 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张瑞华,朱晗,张哲,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 张雪霞.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 黄翠,藏威,李国金,等.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8] 方千华,黄汉升.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第6篇

关键词:WSR;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一、WSR方法论概述

WSR是物理(W)――事理(S)――人理(R)方法论的简称,它不但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也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复杂、困难问题的有力工具,WSR理论是我国著名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提出的。WSR理论以传统哲学观为基本指导,同时大量吸收西方系统方法的思想,是一种软系统方法论,是众多方法的综合统一。它的内涵主要是人们进行各类实践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物理”、“事理”和“人理”常用于表达各领域、各对象下适用的规律或一般法则,因此人们在了解认知和作用于比较复杂、困难的对象时,应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规律和方法,强化人与人之间交流与配合,深刻领悟物理、事理和人理,获得最好的实际效果。

二、基于WSR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由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与WSR系统具有高度的紧密联系性,并且还具有WSR系统形成和演化的本质特征。因此通过对WSR理论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比较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与WSR理论契合部分,构建WSR模式框架,分析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关键因素,构建三维模型,建立运作流程,逐步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1.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WSR因素分析

为使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工作更富逻辑性、条理性,可依据WSR理论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的内涵,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物、事、人因素分别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2.W(物理)因素分析

按照WSR理论指导思想,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场地设施、检验器材、信息网络、数据库、评估体系以及在质量监控中运用的运筹学、统计学、质量管理学理论等。主要有:

(1)足够的资金支持

在目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中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较为短缺,科技含量过低。相关领导部门需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监控经费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信息资源建设

目前高新技术参与程度有限,没有建立全面有效的军队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信息捕集与处理过于粗糙,从而没有更有力的应用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中,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与资源浪费。应深入建立军队院校与地方大学互联互通的学位论文信息资源数据库,以更好的实施监控。

(3)理论建设

对于管理学、运筹学等理论理解不充分,掌握不全面,应用不到位,不能规范的进行学位论文质量监控。要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基础理论的探索、应用理论的研究、技术理论的应用,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科学性。

3.S(事理)因素分析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事理因素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监控运行机制等。主要有:

(1)健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规章制度

目前相关规章尚不完善,不利于质量监控的落实。建立健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规章制度是建立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前提。建立和完善学位论文考评制度、问责制度、召回制度,加大对研究生学员、导师、研究生处的考评和问责,对考评中发现的问题,依照规章制度予以纠正及处罚,同时进行信息公示。

(2)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当前学位论文质量由导师、研究生处(办)主要负责,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尚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实时监控。为保证质量监控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必须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操作实施,可成立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委员会或工作小组,由研究生处参谋、导师、专家、学员队干部等共同组成。

4.R(人理)因素分析

(1)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有针对性的技术水平培训。使其深入掌握相关规章制度,全面了解质量监控的有关理论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基础,并不断在实践中认识提高。熟悉质量监控方面信息资源的使用的技能,获得从事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基本能力。同时,应加强对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单位领导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对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有全面的了解,以适应领导工作。

二是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的职业道德。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学术活动,涉及研究生学员、研究生导师、专家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学术声誉。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而据有了某些特权,如果其经不住各方面的诱惑,就会产生学术腐败等严重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工作秩序的行为。因而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人员自觉形成良好的觉悟,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诚实守信,是质量监控工作更有实际效果。

(2)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

要加强研究生导师资格审核和认证,并在强化质量控制的同时保障导师的权利。导师作为学位论文的辅导者与责任者,是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人之一。选择学术能力强、责任意识高的导师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条件。应该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审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导师的相关资质、学术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只有符合条件的导师才能入库。对于在学位论文质量方面出现问题的导师,应视情况进行惩处,必要时从导师库中移除。同时要尽量为导师提供学术上的保障与服务,对于学位论文质量突出的导师应适当奖励。

参考文献:

[1]朱志昌.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国际系统的启示.第11弥泄系统工程学会年论文集.北京:ResearchInformationLTD,2000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第8篇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研究生企业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09-02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是我国教育部在2009年新提出来的一个硕士学位种类、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在缩短研究生培养周期和就业适应期限的前提下,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全日制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相比,专硕的培养目标独特性在于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经过近几年专硕的培养实践可以发现,专硕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从专硕的定位角度出发,分析了专硕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创新培养的紧迫性,进一步地,分析了我校的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下,专硕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最后,阐述了专硕企业工作站的建立及运行机制。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

目前专硕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离不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硕的培养目标。结合这两部分的分析,进一步地,提出了专硕创新培养的紧迫性。

1.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分析。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求的人才,从国家层面规划出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战略,需求已从本科生逐步转变为研究生。其中,以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为主体。而企业则更青睐那些具备专业技能,能进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专硕毕业生。根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2014年全国及部分地区和科研机构在专硕招收规模上在总体数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硕士研究生已不仅仅是科研机构需求的人才了,企业的发展,需要硕士人才对企业管理和技术方面进行更优质的服务。尤其是企业在参与国家、地区或全球竞争中,这类人才发挥的作用则尤为关键。相对于科研机构,企业希望所招聘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必须具备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是学硕毕业生所不具备的。因此,在这方面,专硕毕业生的市场需求较大。

2.专硕培养目标。专硕培养的目的是在缩短研究生培养周期和就业适应期限的前提下,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学硕相比,专硕的培养目标独特性在于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专硕创新培养紧迫性。专硕占硕士招生规模的比例如此之大,人数之多,其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是专硕培养的关键。客观上说,这将直接反映了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专硕自2009年由教育部提出至今,时间跨度较为短暂。专硕培养过程中各环节所依据的考核标准以及参照的规章制度均是在以前学硕培养的基础上过渡并简化而得来的。显然,这种模式肯定达不到专硕设计的初衷。由此可见,专硕在校期间的培养工作情况对我国的现代化教育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专硕进行培养创新与实践改革,能为专硕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二、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

我校专硕培养环节包括:学制、课程学习与学分、专业实践、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及答辩。其中专业实践是专硕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专硕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也是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专硕培养过程中,设有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在该模式下,专硕研究生在学校经历近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进入企业的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学习和研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这种模式利用学校的科研以及资源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企业现场的生产可以锻炼专硕学生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校内培养。专硕的培养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6学分。这些课程包括硕士阶段的基础课程,如《矩阵论》、《概率论》、《数理统计》、《硕士英语》等,这可以让学生储备足够的基础知识,是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必备条件。

2.企业培养。专硕进入企业工作站,成为企业的“特殊”技术人员。一方面,专硕学生需要参与该企业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任务。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企业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和学术论文。一般情况下,该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均为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主要技术负责人。这使得研究生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研发工作中。同时,技术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专硕学生可以跟随校外导师在现场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企业的项目作为载体,学位论文必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能促进学生提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提供经验积累。

3.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在时间上表现出连续的特征。但是,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并不意味着脱离了校内培养,学生需要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其课题进展。这种定期的科研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现场实际提出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专硕研究生再与企业导师进行交流,将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现场的技术问题。此外,企业导师能帮助或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这种良性的互动、校企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两方面均得到提高,最终成为新型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

三、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建立

江苏省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依据《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工作站通过融合高校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得高校和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培训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我校在专硕培养过程中,依托学校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进行培养。下面结合我校与徐州恒天德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设立的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实例,分析研究生工作站设立过程中人才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企业创新能力三方面建设的优势转变。

1.人才团队。在设立研究生工作站过程中,我校有6名高级职称人员参与该公司合作项目,其中三人为博士生导师。该公司原有的团队主要以工程师为主体,学校科研团队的加入,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力。高校科研人员也能够充分结合现场工况及技术需求,开展创新研究,服务生产实际;而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则为校园科研创新成果的应用提供载体。这种优势互补的模式,可以使得企业现场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同时学校科研成果也以最快速度进入产业化阶段。而这个过程中,专硕研究生发挥了纽带作用,专硕研究生在这种庞大的人才队伍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2.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已有3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该企业的研究生工作站。这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站之前,均有近一年的校内相关课程学习,修满了课程学习的学分。在进入企业后,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均已找到了课题的切入点。依托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开展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验与研究工作。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完成学位论文,既是在企业中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实实在在地锻炼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创能能力。我校为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创新学科平台建设院校,具有完备的科研创新平台。企业与我校合作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可以充分利用我校的科研平台进行创新性研究,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徐州恒天德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多型号挖掘机整机生产,而我校的机械工程专业为传统优势学科,参与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教师从事的研究包括机械设计、液压、车辆工程、理论等方面。在企业工作站建立过程中,已经凝练出了三项创新性课题,该课题也是该企业多年来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随着该课题的开展,必将产生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成果。而在这个过程中,专硕研究生积极参与,必将能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四、总结

专硕作为从一种国家层面设立的新型的硕士学位,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由于专硕和学硕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其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有新的创新体系。专硕主要服务于企业生产,因此,设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专硕经历校内和企业共同培养,学位论文以生产为载体,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创新培养模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双赢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第9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33-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09

1 . 引言

EGP是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即以学习任务为基本学习单位,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五部分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的基本运用知识(罗运琴,2010)。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EAP能力,即综合运用英语和以英语作为工具,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能力,那么EAP就成为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点。当今社会需要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是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EAP教学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应运而生。然而依附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哪种是硕士研究生普遍具有的学习动机?在此动机指导下哪些英语应用能力是硕士研究生所共同关注的?这些被关注的能力能给EAP教学带来什么启示?本研究通过对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探讨硕士研究生学习动机与EAP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2 . 研究背景

上世纪60年代ESP课程逐渐被大家所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及需求分析成为了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因此在课程开设前ESP从业人员就需要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动机及需求(蔡基刚, 2012)。对于作为ESP最大分支的EAP课程来说,摆在所有课程设计者面前重要的任务同样是有效的需求及其动机分析。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早,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如Ostler(1980),Johns(1981),Ferris & Tagg(1996),Bacha & Bahous(2008)等。在我国,尽管有些高校为硕士生开设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但对很多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的诸多EAP需求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罗娜、陈春梅,2012),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即是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说明以EAP课程设计为目的的学习动机分析是我国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们很少关注的部分。

江苏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综合类大学,学校学科门类涵盖10大学科门类如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校综合排名(2014年)列全国高校第63位,近年硕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近2000人。该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一直走在江苏省高校前列,该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英语教改,完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特进行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课程教学关系的研究。

3 . 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动机”是指导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心理状态,外语学习的动机对促进语言学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商学君、魏婉姝,2002)。在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中,动机被Gardner分成归附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指以适应外语环境社会生活为目的的学习动机,后者指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考试、寻求到合适的工作或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为目的的学习动机(Gardner, 1985)。Dornyei(1990)认为归附型动机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外语学习者更为有效,而工具型动机对中等或次中等水平的外语学习者更为有效。

3 . 1 调查目的

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归附型和工具型动机中哪一种是研究生普遍具有的英语学习动机?(2)在此动机激励下,哪些英语应用能力是研究生所共同关注的?希望本研究的成果能够给研究生EAP教学提供参考。

3 . 2 调查对象

选取江苏大学2012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1400名,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根据研究生入学英语水平被分入普通班、提高班和扩展班,每班约50人。拓展班英语基础最好,一般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60分以上并且通过CET-6考试,第一学期学习18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第二学期学习9周《外教学术交流口语》和9周《托福/雅思训练》,每周4课时。提高班的英语基础稍差,第一学期学习9周《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9周《外教中级口语》,第二学期学习18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每周4课时。普通班英语基础最弱,第一学期前9周学习《基础英语》,后9周学习《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每周4课时;第二学期学习《英语学术论文写作》18周,《外教基础口语》9周,每周4课时。

3 . 3 调查过程

我们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了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对课程的满意度。这三种班级的问卷题目基本一样:1道主观题和19道客观题。扩展班的问卷少了1道有关《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效果的选择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以及有可能影响动机的因素是这次研究的重点。本次调查进行时间为2014年3月份,共发出1400份问卷,回收1081份。数据收集与统计工作于4月底完成,采用人工操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 4 结果与讨论

下面对问卷中部分问题的调查结果做有针对性的分析。

3.4.1 被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情况

Q(1)在您的课程学习中,英语学习所占用的时间比例:

Q(2)您认为,现在的研究生英语课程的设置,总体上:

Q(3)英语课程学习对您来说:

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现阶段英语课程设置总体上较满意,英语课程学习压力也基本在学生的承受范围内。虽然总体情况较乐观,但为了探究为何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设计仍不满意,认为英语课程的学习恰到好处的同学寥寥无几,这和学生学习动机有何内在联系,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

3.4.2 硕士研究生普遍具有的学习动机

Q(4)您学英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仅选一项):

受调查的硕士研究生中持有“进外企工作”“学术研究”和“顺利毕业”这些工具型学习动机的人数要远远多于持有“出国深造”的归附型学习动机的人数。

3.4.3 各类班级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Q(5)您学英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仅选一项):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班级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寥寥无几,选择“进入外企工作”和“学术研究”的人数大致持平,其中拓展班较其他两种班级对进入外企有较大的意愿的同学居多;三个班级选择“顺利毕业”的人数最多。拓展班学习动机为了“顺利毕业”的学生比例远低于普通班和提高班,主要因为英语课程对拓展班学生而言相对较容易。

整体而言,学生出国深造的动力不足,另两个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仅3.15%的学生曾参加过TOEFL、IELTS、GRE、GMAT或其他留学英语考试,仅2.16%的学生正准备出国,54.78%的学生从没考虑过出国。

4 . 研究生EAP课程效果分析

江苏大学2012年9月颁布的《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提高硕士研究生能够更加精确以及流畅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培养独立撰写英语学术论文和英语口头学术交流的能力。为研究生开设的充分体现EAP要求的课程已经过一轮教学实践,实际效果如何呢?

4 . 1 普通班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所用课时最多,《综合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口语》这三门课程课时相当。那么这样的课程设计效果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何关系,我们从问卷中针对普通班的相关问题的答案可以得出结论。

Q(8)《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帮助:

Q(9)《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帮助:

Q(10)外教口语课对您的帮助:

分析结果表明,在普通班,认为《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专业学习和研究帮助小的学生比认为其帮助大的学生多,而认为外教口语的帮助大的学生比认为其帮助小和没帮助的学生多。这就说明现阶段针对英语水平相对较弱的普通班,《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这两门课程还未达到对课程的预期效果,而外教口语课程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4 . 2 提高班

和普通班一样,《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所用课时最多,《文献阅读与翻译》和《口语》这两门课程课时相当。学生对这些课程效果反馈如何?

Q(11)《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帮助:

Q(12)《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帮助:

Q(13)外教口语课对您的帮助:

统计表明,在提高班,认为《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专业学习和研究帮助小的学生比认为其帮助大的学生多。而认为外教口语课的帮助大的同学比认为其帮助小的同学相差不大。这也说明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还未达到学校预期的效果。而外教口语这门课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完善。

4 . 3 拓展班

对拓展班的课程要求是:能够掌握英语学术期刊论文的语言规范与结构特点,熟练撰写符合学术规范的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并且能够基本没有障碍地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口头交流。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设置该课程的预期也有一定差距。

Q(14)《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对您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帮助:

Q(15)外教口语课对您的帮助:

拓展班将近50%的学生认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外教学术交流口语》的帮助不大,说明这两门课程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需要。扩展班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两个班,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而已经开设的两门课程对其帮助差强人意。

比较这三类班级的反馈可以发现,越是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越觉得外教口语课的帮助小,其部分原因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分析得出。拓展班选择“进外企工作”这一选项明显高于选项“出国留学”和选项“学术研究”,也高于普通班和提高班的同一选项。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拓展班与普通班和提高班在对于外教口语这个问题上总体意见不一致了。因为拓展班的学生有更大的进外企工作的需求,而外企工作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口语的要求较高,所以现有的外教口语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当然,另一部分原因在于拓展班学生英语口语基础较好,外教的口语教学局限于日常口头交际而不是更富有挑战性的口头学术交流英语,学生不满足于“低层次”的口语教学。

虽然相当部分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仅为了顺利毕业,但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英语教学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打算毕业后进外企工作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应以交流为导向,可以增加口语课程,提高外教的质量、丰富教学形式,特别是文化交流方面,可以适当增加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对于打算毕业后出国深造的研究生而言,应熟悉外国的EAP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提高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选择与学习者所学专业、从事工作相关文献作为教学内容(丁玲玲,2013)。可以通过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打算毕业后在国内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而言,重点提高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培养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相互有重叠交叉。

口语教学和单纯的以传达意义为重点的交际训练都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用性的EAP教学的重点。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应掌握的英语应用能力依次为:专业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学术写作能力、职业协调合作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这对研究生EAP教学是一种启示: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写作的能力,其次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与专业相关的语言能力,最后应该对学生进行日常口语方面的训练(张琦,2011)。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学校认同感,影响因素

 

1.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在进入新的校园之后,都要经历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如果学生对学校有较强的认同感,则有助于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学校认同程度较高的学生,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更为积极,在学业上更为专注和努力。他们往往更愿意自发的调试自己的状态,接触周围的人群,努力适应新学校的生活。作为研究生,笔者对研究生群体的学校认同感有着深厚的兴趣。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就在本校就读的研究生,对于学校的认同高过本科不在该校就读的研究生;学校的校园环境、后勤服务、学习和学术氛围、校园人际关系等影响研究生的学校认同感。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2.研究的意义

在一所大学中,学生对学校认同程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潜在的影响这所学校的文化塑造和精神传承。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个体来说,既可以帮助他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知识,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也可以为他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有利于学校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对学校发展也将产生重要意义。

3.学校认同感的界定

通过查阅文献,一般认为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是指学生对所在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精神及文化传统的承认和接受并产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养成有助于增加对学校环境的适应,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控制及责任感。本文将学校认同感界定为研究生对所属学校学生身份的知悉、情感上的接纳,对所属学校的评价,以及由于这些认知和情感而产生的外在表现。

4.研究的假设

根据笔者的日常观察和访谈分析,本文进行了以下假设:

(1)学生对校园环境、后勤服务、学习学术氛围、校园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的评价是否满意的几率基本相当。

(2)学校认同感在性别、年龄、是否有工作经验、所学专业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学校认同感在本科是否本校学生、生源地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为本校学生或者生源地为本区、本省的学生学校认同感高论文服务。

5.研究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在校研究生,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个人访谈获取更为详尽的信息。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06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88%,有效率94%。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学校认同感的总分和四个影响因素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结果进一步对四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学生评价最低的影响因素。本文还分别对学生的性别、生源地、本科是否本校就读和是否有全职工作经验的变量上对学校认同感总分进行独立双样本T检验,考察这些变量在学校认同感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专业和年龄在认同感总分上进行方差分析,考察这两个变量对认同感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6.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学校认同感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研究生的人口学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学生的学校认同感。这两部分的题项均采用表述性文字。学校认同感调查着重在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上:校园环境、后勤服务、学习学术氛围和校园人际关系。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无法确定”,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本文调查问卷参照硕士论文比较成熟的调查问卷编写,测量了所要测试的研究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具有良好的效度。将问卷的结果按总分高低排序,前后25(100×25%=25)名受试者作为高、低分组,计算两组受试者在各个项目上的差异。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各项目高低分组差异显著影响因素,说明项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对问卷的信都进行分析,校园环境的问卷的Cronbachа系数是.768,学术学习氛围问卷的Cronbachа系数为.765,后勤服务问卷的Cronbachа系数为.788,校园人际关系问卷的Cronbachа系数为.786。问卷总体信度均属良好。

7.统计分析结果与解释

7.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问卷结果人口学基本信息

性别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41

41.0

41.0

41.0

女 59

59.0

59.0

100.0

Total 100

100.0

100.0

第11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

1.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黑龙江省体育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国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再构建,以期为我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问卷调查法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和牡丹江师范学院的体育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制定并发放问卷300份,具体情况见下表。

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

2.3访谈法

对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和牡丹江师范学院部分体育学全日制研究生及导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培养现状的看法。

2.4数理统计法

本文中的数据的计算与处理主要采用了Excel软件完成。

3.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培养目标重点不够突出,没有形成各院校的个性特点,执行性不强,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明确

通过调查得知,研究生基本了解所读专业的培养方案及目标,这有利于研究生的自我定位,提高学习效率。各高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相比过去有了很大变化,基本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但在具体的宣传和教育上大同小异,时代特点和宣传教育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各校的培养方案特色不鲜明,大多缺乏操作的细致要求,对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具体,这样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能更好的定位自己,从而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

3.2没有切实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相对固定,申请提前毕业制度较为刻板

调查结果说明黑龙江省学术硕士研究生都认为目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年限较长,非常渴望实行弹性学制,同时也可以看出实行弹性学制是我们体育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趋势。很多高校虽实行了弹性学制,但对于申请提前毕业的研究生要求还是比较严的,对于这些要求,很多学生在表示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不应用硬性指标作为衡量是否能够申请提前毕业的标准,学校应该灵活的把握弹性学制。

3.3培养方式单一,导师组制度实行不合理

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方法中依旧以单一导师制为主。从研究生自己所期望的导师制度的选择来看,占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研究生指导小组的指导。从论文上来看,研究生学位论文正向着多学科方向发展,单一导师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发展,使其单一、研究科学范围缩短,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毕业时学位论文的广度和深度,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3.4导师与学生普遍交流沟通频率偏低,效率不高,部分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

研究生要顺利完成学业,除了要自己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多与导师交流沟通,更多地探讨学术问题,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及对本学科知识有更深的理解[3]。

在调查与导师交流少的原因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导师工作太繁忙或指导学生人数较多而无暇与学生单独交流指导。而超过半数的学生是因个人原因导致与导师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少。

3.5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知识,与本科课程重复较多,选修课种类较少,技术课比例小

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所讲授的内容与本科课程基本无实质性差异,不能体现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从而导致课程开设效果不佳的局面,学生对课程开设状况的认可度不高。

3.6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强,以完成学校规定为主,多数人很少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或论文报告会

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最大特点是,要掌握更深的理论知识、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4-5]。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在未来工作岗位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探索客观真理、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检验一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文字功底,思想层次及创新能力。

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几乎都在2篇以下,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发表任何论文。调查发现其原因主要有:部分调查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入校不久,未能及时;自身科研能力有限,力不从心;时间原因,不够重视;经费不足等。

撰写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最为重要的学业任务。对于学位论文的要求,有57.4%的研究生认为比较严格,只有10.2%的研究生认为不是很严格。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部分院校都采用了随机抽审、学术不断检测等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杜绝论文抄袭的发生,在审核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实行双盲评审的方式,整个论文评审的过程都是比较公开和严格的。

4.建议

4.1注重加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在研究生招生中应打破“重考分轻技能、重书本轻能力”的思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市场需求和社会反应的角度评价体育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2目标设定应更具体可行,符合目标设定的基本要求,实行弹性学制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具体,让学生明确研究生阶段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针对性地朝着目标努力。学制方面应实行弹性学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学习年限,允许部分优秀学生在提前完成学业的情况下申请提前毕业,为优秀研究生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可能。

4.3增强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实行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制

导师的“导”与研究生的“学”是互动关系,而关键取决于研究生的自觉主动性研究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采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加强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之中,不断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导师制度方面,可以考虑采取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制。

4.4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新颖性、专业性,体现专业特点

在开设课程全面性基础上,注重增加实用性和新颖性的课程,应增加选修课,及时传授前沿性的科学知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强各种技能和创新能力。

4.5提高要求并落实,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高招生生源质量,逐步推行改革,提高人才选拔的精准度,录取真正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同时,各单位要积极搭建平台为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导师也要加强指导和督促,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林,闻兰,路锋辉.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1-113.

[2]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3]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7-9.

第12篇

从分析国内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入手,以加拿大戴豪斯大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加拿大研究生培养体制、考核制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比对中加两国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生物类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培养

戴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创建于1818年,位于加拿大东海岸新斯科舍省省会哈里法克斯市(Hal-ifax,Nova Scotia),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且国际知名的大学,尤其以医学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学校设有10余个学院117个专业,教职员工为6 000余人,现有学生18 200人,年科研经费达1.4亿加元[1].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学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研究生来自世界各国,国际研究生人数比例达招生人数的一半.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我国高考录取人数首次达到100万,经过15年连续扩招后至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达685万人,录取比例也从1997年的36%增至2012年的74.86%(图1).近10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比例虽然维持在30%左右,但招生规模却大幅度提高.200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超过10万,至2013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达53.9万人,比2012年增加约2.2万人(图2)[2].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为本国乃至他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某些领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因此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亟待改善.2010年6月至2013年11月,笔者在戴豪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感受到了异国的文化差异,也感受到了加拿大研究生教育的鲜明特色.本文以戴豪斯大学为例,剖析了加拿大的研究生教育特色,希望能为我国生物类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生源质量

加拿大戴豪斯大学的研究生来源于世界各国,国际研究生比例占总研究生人数的一半,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国际研究生来自于中国.国际研究生为戴豪斯大学研究生生源提供了保障,同时该校严格的录取和考核条件又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比例基本保持平稳,但招生规模却逐年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日趋密切,出国留学的人数也逐年上升.2007年至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增长比例均超过20%[3],造成了大量优质本科毕业生生源外流,还有一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以保送的方式获得读研的机会,这直接造成了2个方面的后果:①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考生总体水平比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录取线;②国内部分高校将本科生教育发展成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重点学习研究生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其结果是学生的应试水平很高,但综合素质不高,文献阅读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极低.因此生源的质量,尤其是综合能力得不到保证.

2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

戴豪斯大学制定了各种细则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责权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充分保障导师与研究生的平等地位.戴豪斯大学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给研究生提供可行的咨询信息平台,并提供一个可行的研究项目及完成该项目的足够资源;对项目研究进展进行监督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指导学生撰写与发表研究论文等.导师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具有充分的权利,主要包括:要求研究生能积极响应导师各种合理的要求与建议;要求研究生能及时地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如果研究生不听从导师合理的要求与建议或者研究生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导师可以终止其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共同拥有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结果等.同样,戴豪斯大学研究生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享有充分的权利.其责任主要包括:参加研究项目的设计并执行项目的研究工作;执行由导师所提出的一切合理要求与建议;定期汇报研究进展并撰写研究论文等.研究生的权利主要包括:有权得到导师的指导并了解导师的要求;有权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即使导师不同意,在与学院协商后仍有权发表);有权拒绝与项目研究无直接关系的研究工作及导师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具有充足的、令人信服的理由时可以要求更换导师等.反观我国,近年来我国高校将研究生培养下放到学院甚至导师本人,实行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具有主导地位,在导师权力增加的同时又缺乏更高层面的监管;研究生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并且学校没有提供行之有效的申诉渠道和平台.笔者根据多年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将我国高校导师大致分为3种类型:经费充裕型、经费不足型和不作为型.对于第一类导师(经费充裕型导师),往往是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成就,拥有充足的资源(经费和平台),招收了大量的研究生.但该类型的导师常年奔波于各种经费的申请、各类评审及各种会议,无法保证充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第二类导师(经费不足型),往往是年青导师(近年来多为国外引进人才),该类型导师有思想、有激情,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然而囿于经费和资源有限,很多想法却无法实施.学生能从导师那里学到很多研究设想,但实验操作训练有限.第三类导师(不作为型),既没有研究经费(或有少量经费)又没有指导学生的动力(或者对研究没有兴趣),但又不愿意放弃指导研究生的权力.如果高校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提高年青导师的支持力度,将会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戴豪斯大学研究生培养体制

3.1 学籍管理

戴豪斯大学所有的研究生课程在5年内(从最初的入学注册时间开始计算)完成.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在2~3年内完成,而博士研究生一般需要4~5年.此外,研究生有一个最长的在校学习期限,以便督促他们完成研究生学位的所有要求,最长期限分别为硕士研究生5年、博士研究生6年.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渐渐制订了最长期限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执行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3.2 课程设置

戴豪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设置了2种类型的研究生课程:一种是半学分制(half-credit classes)的专业课程(一个学期的课程,共10门).这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对微生物学、免疫学或相关学科的主要领域有一个广泛的认识与理解,该类型部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另一种是以专业文献讨论(Journal club)形式开展的全学分制(full-credit classes)课程类型,包括癌症生物学专题、高级免疫学专题和分子发病机制专题.这3门课程分别以专业领域内文献阅读和讨论的形式开展,为研究生在特定的研究领域提供互动式教学.所有的研究生在他们的培养计划里都需要选修至少一门文献讨论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研究背景知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献涉及的领域可能与他们的论文研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也分为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位课程不及格将拿不到相应的学位.但学位课程设置极不合理,一般为英语、政治及1~2门专业基础课,而且课程考核要求相对较低;专业课程更是走过场、完成学分的形式.

3.3 课程要求

戴豪斯大学每位研究生除需要选修专业必修课和1门文献讨论课程外,还必须参加每周的院系研讨会(seminar),研一学生还必须选修“宿主病原物相互作用和人类疾病”课程.研究生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的学分将计算在学生考核的课程等级中,课程等级由学生和研究生导师委员会之间协商决定,并经院系研究生委员会批准.另外,对于博士研究生,除了上述总体要求外,还必须通过一次全面的考核,包括书面论文和口头报告两部分.此外,每位研究生要求在第一学年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提交年度进展报告(Faculty of Graduate Studiesprogress reports)至研究生导师委员会,该研究进展报告要求在每学年结束前1个月提交,并需要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协调员的亲笔签名.我国高校也有相应的一些要求,但不同的学校、或不同的专业执行力度差异很大,导师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也没有充分的准备,基本不能起到学术讨论、提升学术思维的目的.

3.4 研究生淘汰制

戴豪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研究生按照课程成绩实行淘汰制.课程成绩划分为A+,A,A-,B+,B,B-,FM及F共8个等级,成绩低于B-(70分以下)的课程视为不及格.学生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任何一门课程不及格,该研究生将会被自动淘汰,即研究生调节.但是,如果学生只有一门半学分制的专业课不及格且成绩高于56分(C-),学院将在教师会议上综合考虑该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并将讨论结果提供给学院院长,由院长决定该学生的去留.我国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不及格就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但考核力度较低,基本能保证所有的研究生都能顺利通过考核(或考试).因此我国高校研究生基本不存在淘汰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基本都能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

3.5 硕士转升博士

戴豪斯大学如果学生愿意从硕士阶段提前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那么该学生可以在第一学年结束后进行申请,同时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博士阶段研究设想”.硕士转博士申请提交给导师委员会后,由每年2次的导师委员会对申请进行讨论,导师委员会通过评估申请者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潜力,判断申请者是否适合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并给出建议,对于符合要求者,委员会将会对他的“博士阶段研究设想”进行讨论审核,并对其研究设想给出修改意见.值得一提的是,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申请者导师、共同导师(若有)及另外的3~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的5人小组,定期对该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讨论、及时给予学生方向性指导,直到该学生毕业.这与我国高校的直博生是一个概念,但我国高校对直博生基本没有考核要求,只要导师和学生本人愿意就可以申请直博,申请能否被学校批准主要看指标是否满足.

4 学业考核

4.1 综合考核(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戴豪斯大学综合考核的目的是考核相关方向博士研究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以此来评估候选人对文献的总结和评价能力,以及评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讨论科学问题的能力.作为年青学者,善于积累知识、及时总结科学问题是论文和课题标书写作的基本技能.因此,学生在准备考核材料过程中所获得的技能以及在综合考核中表现出的技能水平是科学训练成就的一个重要层面.此外,通过一次成功的综合考核,能够确保候选人具备博士论文答辩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论文和口头报告.书面考核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2个书面论文主题中所涉及的知识.书面考核的主题是考核委员会在综合考核前6周制定的3个主题中任选2个,且这些主题与学生的研究课题相关但属于边缘的知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主题旨在加强候选人的知识薄弱环节或者是导师委员会认为的特别重要的知识点.书面论文主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通常覆盖了学科的某一个重要知识面.候选人将在正式考核前5周获悉论文主题,任意选择其中2个论文主题作为考核对象,要求在随后的3周时间内完成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及论文的撰写,并于口头报告考核前2周将准备好的书面论文上交给考核委员会的每位成员.收到书面考核论文后,考核委员会对书面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估.如果书面论文质量不合格,考核委员会主席将通知候选人采取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实行补救措施,并在2周内重新提交书面论文;若书面论文质量再次不合格,则取消候选人资格.若书面论文质量合格,候选人将在提交书面论文2周后进行口头报告考核,口头报告考核通常会持续约2h.口头报告考核主要是加强考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及考核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进展.在口头报告考核中,候选人将简短介绍论文主题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随后考核委员会成员将会就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提问,候选人需要从基础知识层面到专业知识层面展开回答.所有考核委员会成员根据候选人答题的情况评估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并根据候选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候选人尽快成长.

4.2 研讨会(Seminar)

戴豪斯大学所有研究生都要求参加每周的学院研讨会并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年度至少在研讨会上作2次研究进展报告,博士研究生每年度作3次研究进展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组以前的研究数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通过该报告让大家了解到“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为什么它是重要的”.随后学生阐述自己今后的研究方案,其中研究目的、方法手段、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都应详细说明,最后学生将获得这次研讨会中参与人员的书面意见和建议.我国高校研究生研讨会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积极、准备不充分,导师不参加、或参加也不能给予建设性的建议.每周举行研讨会的高校或学院更是凤毛麟角.

4.3 文献讨论(Journal club)

戴豪斯大学每学年都会开设3个主题的文献讨论课程,分别为癌症生物学专题、高级免疫学专题和分子致病机理专题,研究生必须选修其中的一门文献讨论课程.该课程每周1次,由老师组织,每次由2名研究生主讲,每名研究生每年主讲2次,选取主题相关的文献,文献提前发送给所有的成员.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手段、最新研究结果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国高校基本没有开设文献讨论课程,或文献讨论课程仅作为研讨会的一部分,学生和导师参与的力度远远不够.

5 研究生费用

加拿大戴豪斯大学研究生将获得由学院指定的最低津贴(大概17 850加元/年);除了基本的津贴外,学生还可申请额外的2 000~4 000加元/年的补助用于支付部分课程费用;另外研究生均有机会获得学院提供的助教岗位,得到部分津贴,其收入按小时付费,一般能收入500加元/月.因此,加拿大研究生完全有能力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此外,加拿大每一个研究生都有资格从研究生学院申请研究旅行经费的支持,例如参加学术会议.而在我国随着物价飞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学费、生活费仍然是困扰我国部分研究生的一大问题.国家补助、导师补助在庞大的费用面前仍是杯水车薪,部分研究生仍需家庭支助、甚至是倾全家之力才能完成学业.

6 总结与启示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加拿大已成为国际上留学的首选国家之一,而我国则是其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地[4].在加拿大留学的几年里,笔者了解到很大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先在国内完成本科教育,之后来加拿大接受研究生教育;或者博士毕业后,来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受欢迎的程度,也证明了其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5-6].笔者对此有几点思考:

第一,导师教育观的变革.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人格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导师需要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与研究生共同成长,研究生不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而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导师不只是让学生完成某个课题或完成学位论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同时还应把人格教育、心理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诚信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

第二,加大研究生的考核力度.学校或学院应该制订更科学、更严格的研究生考核制度,充分评估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进展,同时对导师的指导能力进行评价.若导师给予了充分合理的指导,则对研究生实行淘汰制;若导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尽到指导义务,则对导师进行相应的处罚或取消其指导研究生的权利.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完善的、公平合理的研究生申诉渠道,以保障研究生的合理要求和权益.

第三,加大支持力度.其中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和对研究生的补助力度.高校青年教师大多经历过博士教育和博士后的训练,了解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研究动向,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给予经费和科研平台上的支持,使他们更多的研究设想得到实施,鼓励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长期的研究.同时,学校应该提高研究生的补助,使研究生能解决自己的学费与衣食住行,这样既能增强研究生的自信心,同时亦能调动研究生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EB/OL].(2014-03-27)、

[2]中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EB/OL].(2013-04-20)

[3]胡 伟,邓 娟.加拿大研究生教育特点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6-17.

[4]伍建榕,马焕成.管窥加拿大研究生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