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06:1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高校的学生可以来自天南地北,他们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学生的贫富差距就会造成相互攀比,从学习到吃穿。在物质经济方面,贫困生由于受到攀比
心理的影响,就会感到很自卑,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比如前几年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就是由于产生了自卑情绪继而怒杀舍友。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仇富心理
由于贫困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比较,会逐渐觉得贫富差距较大,并且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认识,继而产生仇富心理,甚至开始仇视整个社会,心理感到失落,对生活没兴趣。如果任由这种情绪继续发展,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学生会失去奋斗目标而一蹶不振。
(三)贫困大学生感恩之心淡薄
部分贫困生以贫困为借口,只想依靠学校和社会对其资助,认为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对于学习方面不够重视,学校的活动参与度也不高。还有些学生利用资助金满足自己的私欲,逐渐变得懒惰,缺乏独立创造的能力,感恩意识淡薄,不懂得知恩图报。对于父母和朋友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当然,进入学校后与家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对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也呈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是分内之事,不必感恩。最后,还有些毕业的贫困生不偿还贷款,给学校和国家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
(四)贫困大学生缺乏对政治的了解
贫困学生一般成长的环境条件比较艰苦,因此接触到的媒介和信息平台也较为有限,而关于国家政策、政治的了解就更少了。在他们的眼中,国家大事比不上自家的小事,他们对此不感兴趣。这些情况都使得他们缺乏是非观念,影响他们对是非的评判标准,甚至淡化了爱国的热情。这些都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表现。
二、高校辅导员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
贫困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多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辅导员应该加强对他们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首先,辅导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展现自我,能够提高个人的自信心。辅导员还应该与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问题给与反馈。此外,辅导员应该提醒其他同学要关心和照顾贫困学生,多与他们交流,不要歧视和嘲笑他人,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贫困生能够逐步消除心理自卑。其次,辅导员要让贫困生能够正确看待贫困差异,对社会抱有希望。辅导员可以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灌输学生财富是靠自己劳动创造的理念。积极安排一些育人讲坛和成功人士的讲座,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最后,要注重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辅导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努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表演等,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培养贫困生的爱国情操和政治素养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培养爱国情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能甚少使用先进的设备,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缺乏,辅导员就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比如订阅相关杂志报刊,分发给贫困生,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实事。利用开放网络教室,使贫困生能够通过网络,掌握到国家动态,了解政治知识。通过政治知识的有效传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有些贫困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了培养他们能够自力更生,辅导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老人院看望孤寡老人、照顾福利院的儿童、进行义务献血等。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别人的困难之处,从而产生帮助他人的心理,改变原来的态度,怀着对学校、社会的感恩之心学习和生活。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学校提供了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可以让学生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锻炼个人的工作能力。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还通过工作中感悟到劳动的辛苦,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让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仇富心理,学会用勤劳创造财富。
(四)教育贫困生常怀感恩之心
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诚信活动,使学生能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让受国家资助的贫困生写一封感恩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还可以组织贫困生进行义务劳动,通过辛勤的劳动换取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表达他们对学校的感恩。通过感恩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关怀。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可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未来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五)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培训
很多辅导员不是心理专业或是思想政治专业的专家,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总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辅导,有时效果不太满意,学生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辅导员能够准确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辅导效果更加显著,学校可以安排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培训可以提理论知识水平,为实践提供帮助。学校还可以安排辅导员参加一些经验交流会和其他学校的辅导员进行这方面知识的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安排培训考核,对于心理和思想政治培训合格的辅导员办理合格证允许上岗,对于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再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辅导员自身素养得到提高,还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三、总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具有的时效性强、共享性强、覆盖面广等多种特点受到了网络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正逐步向其延伸。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现代人的思想特点、政治观念、精神理念以及道德素养,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加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宣传力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以及了解社会时代潮流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目前,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兴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动态的新途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例如,201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改革重要性与民生问题的紧迫性,借助于网络,实现了大学生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助网络平台了解两会精神内涵,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到社会主义最先进、最科学的大众文化。
2.搭建大学生爱国主义学习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文化教育、爱国教育,并不断将爱国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与平台。除此之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书画、视频、音乐等多种教育形式融入到爱国教学内容中去,通过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增强教育的多样性与思想性,逐步树立道德教化的媒体典范,采用恰当形式进行爱国精神主要内容的传递,增强爱国主义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影响力。
3.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互联网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变化中,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舆论与信息通信工具,在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借助网络,大学生可就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并在社会主导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自身道德素养与思政修养产生影响。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学生接触知识面广、接受信息速度快、敢于发表看法等特点,进一步扩大社会正能量的覆盖范围,批判消极、腐败的负面信息,将符合社会发展特点、先进文化的积极信息传播给大学生,进而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形成先进、科学的社会精神文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依附的活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空间。它并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特殊而真实的社会活动方式。新媒体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不真实的环境,这就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忽略现实生活,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愈发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新媒体网络资源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网民也能够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途径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这使得网络环境是一个完全透明、公开的世界。如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原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让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大量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完整,能够让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促进网络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媒体网络的基础特点就是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能够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去了解信息、获取资源。它的这一特点,使得网络信息能够无限地进行复制、传播,凡是进行网络使用的用户均可以分享交流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资源。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
21世纪,作为网络技术与交流的时代,其逐渐成为沟通交流的载体与平台,并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符合网络发展要求的创新性思想沟通方式。网络环境具有自由选择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当今的新媒体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更有吸引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的社会形势下,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众的主体,受网络的影响极大,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简单重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丰富多彩,与之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空洞无趣,内容单一。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页面单调、文字过多,首页仅仅只有新闻和简单链接,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必备的资源库。而对于一些刚刚发展起来的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又很少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教育形式也单一。要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使其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脚步,让网络思政教育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内容充实的状态。
(二)探索方法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较为全面地把握本质内容,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论体系的尚待建构、规范的分析模式尚未成型、理论支撑的有待完善等因素,要对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提升是较为困难的。同时,探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也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热点现象,其分析结果易脱离社会发展现状,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缺少
大学生是网络技术使用的主体,自然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数与网络使用主体人数有一定差距,而且,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力量短缺,与当今社会发展、时代形势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强大,所要完成的任务更繁重。因此,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进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它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大多数人不明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什么,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它的定位也模糊不清,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后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正是因为对它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其总体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高。面对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把握关键,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机遇与挑战在网络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展产生差距,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新时代下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互联网环境已经形成,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腾讯、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凸显了当代网络技术的特点,同时要求我们不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探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多措并举打造网络新媒体
1.沟通方式的利用。
随着信息行业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信息接收的主要来源。高校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通信媒体,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在互联网时代,人人、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使用频率极高,高校教育者应当立足学校新媒体,建立各种思政教育的公共主页,向大学生提供正能量的生活应用资源、学习交流资源及娱乐休闲资源,加强平台的思政化建设,吸引学生关注网络思政教育发展,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实参与者。作为普遍性的沟通方式,网上交流基地不断引入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成立网络关系门户,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精神、技术及内容上的支持,让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逐渐与社会发展“同拍”,形成贴近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进而让网络新媒体凝聚优势,发挥作用。
2.网络基地的建设。
创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基地,充分发挥网页内容的公开性及共享性,将会成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网络基地即将所要探索的内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实践,进而达到目的。思想政治网络基地的建设,主要利用文字、视频两种方式进行相关教育。在文字方面,基地负责人可以上传各种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容以及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现象,设立交流专栏进行教育感悟的分享。在视频方面,考虑到时间利用的限制性,上传于网络基地的教育视频应当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富有代表性。
(二)互动交融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其世界观与价值观易受外界环境及网络开放性与虚拟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络不良行为。为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双教育”作用。在网络教育方面,高校应当掌握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有特色、有思想的网络学习活动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宣传社会先进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同时,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制能力、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及网络使用能力。高校以学校内部网络中心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人文色彩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途径。为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功效,高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普遍性及深入性,在传授专业知识、剖析社会特点的同时,也需关注学生内心发展,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意识体现思想政治能力。
(三)深入探索弘扬网络文化主旋律
优秀思想信息传递出先进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信息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进步。因此,形成优秀网络文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要从受教育者出发以受教育为目的,将充实网络文化内容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目标。各高校应从本校特色出发,在网络上开设文化宣传板块,从世界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先进文化等各方面营造出和谐、科学的文化氛围;从切近学生实际的文化内容入手,着重强调文化实践的重要性及学生的关注点,逐步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需通过网络文化管理,开展优秀稿件评选、摄影、微电影、话剧创作等相关活动,拓宽优秀文化传播范围,将先进文化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齐抓共管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大学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优质高效的网络队伍能够很好地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1.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工作人员是指工作于校园网络建设、监督、更新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队伍,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提供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优秀的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应当定期检查网络安全设施,针对不良信息的侵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上传内容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形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舆论强势,完善教育环境。
2.教育者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应当将网络教育正能量传递到受教育者队伍中。各高校应从网络监督、网络评论、网络文化三方面进行教育者队伍的建设。第一,形成教育者监督队伍,要求定期上网查看网络内容及学生留言,针对不健康内容要及时反映,发现问题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与交流。第二,形成教育者评论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跟随时展而产生相应变化,教育者需浏览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推荐大学生应当关注的内容,避免学习盲区。第三,形成教育者文化建设队伍,着重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入,不断利用网络新媒体提供有效的思想信息,在信息提供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利用创新灵活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宣传。
四、结语
1.大学生公民教育概述
公民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发展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其荫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过中世纪初期中期的沉寂重生于中世纪末期。公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为西方社会培育了大量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意识的公民,他们主动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之中。就西方社会而言,公民教育不仅仅表现为严格的学科化教育,也表现为某一种单一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如法学意义上的公民教育,着重培养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这与我国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西方著名的教育学者凯姆利卡曾言,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为每一代新人履行其“公民职责”做准备,建立公共学校教育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见地、有责任感的公民。从以上所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与公民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包含公民教育,但是不仅仅局限公民教育,其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公民”课程,学校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外还教授学生有关政治生活制度、程序的知识和事实,即培养学生的美德、忠诚意识,有着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如前所述,西方社会的公民教育同样有着是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这与我国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正式形成与确立于诞生之后,可以说其同样源于西方,只不过是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着上了中国特色。就我国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首先,其作为一个概念或者一门独立学科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基于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旨在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形塑功能,能够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特别是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和公共理性的功能塑造,有着巨大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培育作用。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规范性、发展性特点,规范性体现在其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发展性体现在其是随着时代变化内容、体系不断完善的,是与时俱进的;如公民教育、生态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等,就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二、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
1.1目标的高度相似性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个体达到完善,即人格上的完善;简言之,公民教育就是使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个体拥有与展示良善、美德的过程。一个好的社会公民应该能够思考、追求一种值得付出的美好生活,公民就是手段、公民就是目的,每个公民有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在“快乐美好的生活”。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在遵循大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基础上,以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或者观点及相应道德规范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大学生具备符合社会、阶级所需要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可以说,二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2内容相互交叉、补充
分析西方社会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世界各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施过程,我们会发现在内容上都会有所侧重中的侧重,但总结归纳起来公民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法制、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权利与义务、价值观、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教育;而我国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核心价值观、思想、民主与法制、政策方针、道德、心理、生命、交往、诚实守信、国际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新要求、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在不充实、完善,如心理、生态、人文关怀、人权等内容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内容上相互交叉且相互补充。
2.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区别
2.1教育目的各有侧重
公民教育基于大学生个体成熟的自我发展,强调主体自识、主体间互识和主体间共识,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个体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和参与政治生活所需的公共品质,强调大学生个体对社会成员权利的认可,强调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自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由于受到统治阶级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等的影响,大学生是按照预定的要求、期望成长、发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2.2教育内容各有千秋
如前所述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和补充,二者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是有一定区别的,可谓各有千秋。大学生公民教育强调以公民权利、义务的统一为基础来理解个体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应承担的责任,简言之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实践权利与义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在社会活动中成为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个体;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公民的基本需求、要求来设定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与意识形态有关,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基础性内容,更加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的服从和责任,强调个体要为国家、社会承担责任、义务,个体是国家、社会建设发展的接班人。
2.3功能特点各有所长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
1.重视教育灌注,忽视实践过程。长久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大多是守旧的教学方式,多是课内的语言灌注,受教育者则是被动的接收教育。从表面看学生听从接受,但实际上学生内心不愿意,而教师也很难明白学生的内心想法。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不能激发学生自我实践教育的能力,很难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自我体验的主动性,也就很难真正完成教育的意义。
2.注重管理,轻视关爱,学生心理问题突显我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涵盖两点教育与管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分割。但是我们得教育理念不同程度的又受到了传统理念的影响,再加上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匮乏,我们的专业辅导员数量又严重缺少,进而才导致了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边倒”的情况。为了维护学生的安全与学校的稳定,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引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自觉地充当了应对意外事件的“消防队”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标从“人”变成了“事”,从对人的思想指导、精神感染和心灵交流变成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与制约。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接受一种规范性知识,最为重要的是一种价值性的理念、一种实践的能力。在分析现实的人、发扬个性的人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超越接受教育者自身属性和现实属性的限制,提升接受教育者自己的各种规定性,更新为新的德性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必须去除观念上的约束,准确认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努力培养大学生善良的思想和品质,告诉其生活的意义与最终目标,给予其过人的智慧和崇高的品德,确定道德、人性价值的方向。还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准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事和共同生活,把个体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把个体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形成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相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同学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完整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教育者再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据学生自身差异,重视教育的层次化,在整体思想教育目的的引导下,考虑学生自身心理、思想上的特别性与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是培育与发展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地了解每个大学生,积极发掘大学生内在的素质,因材施教,给大学生营造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展现其个性优点,使大学生养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3.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开展人文关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向,这其中的教育意义是深刻,是会带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当,并且当我们经历过种种社会实践活动后,才可以更好的完成锻炼人文关怀能力,以及培育人文关怀意识等。在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完成持续性人文关怀教育。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们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要学会认识社会并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各种的社会实践后,首先从专业的角度讲可以提高我们得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可以形成十分良好的个人作风与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断增加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然后我们还可以安排大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使我们得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感受到美好的大自然、朴素的民风、人和人之间的真情、社会的稳定和谐。
4.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指导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心理变化和心理需要,尤其是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不能混在一起解决,一定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把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指导与心理教育很好的联系起来。对于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活动,开办心理辅导班或心理咨询服务,制造交流诉说的机会,寻求构建心理危机干涉、预警和发泄缓解体制。让大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和放松心理,建立自尊、自强、自信的心态,提高坚强不屈、吃苦耐劳和珍爱生命、关爱心灵的品格,且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经过积极展开心理指导,加大对大学生的情感安慰和心灵关爱,使人文关怀的效果不断提高。
作者:张楠 徐文博 陶庆宇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1.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内涵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构建群众的积极人生观,提升群众自立、自强精神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本质上来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现代社会同样呼唤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在思政教学内容上,要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实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而融入了传统文化基因的内容,对于群众的学习来说,也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从而逐步构建和整体民族精神一样的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对此只有人民群众的内心始终将国家、民族和人民放在心中,群众个体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实践必须要建立在国家利益和民族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基础上。在现代思政教育体系中,要大力开展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积极引入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入,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进行创新和传承,才能够更好的丰富现代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3.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以人为本、修身齐家的人文精神对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中涉及到人生观教育教育方面无疑提供了充分的精神积淀。
我国长达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长河中,人道主义精神始终发出璀璨的光芒。重视自身素养的修炼,尊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对于开展人生观教育,促进群众思想素质的提升显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算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现代社会同样需要这种修身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精神。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引入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就能够更好的为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作出更好的服务。
4.传统文化所注重人际关系中的道德伦理调节,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无疑起到了积极地指导作用。
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个体和集体等不同关系的和谐。个人要和社会以及集体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虽然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但是我国五千年文化形成的人际关系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容,对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积极引入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想内涵,对于提升我国思政工作水平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传统文化,有效提升思政工作水平的几点措施
1.对广大群众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西方的很多思想观念对于我国群众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比如叔本华的宿命论、尼采的唯意志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这些思想理论体系,开始对我国群众构成了明显的影响,这些理论体系中往往受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会存在着一些糟粕,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这些西方理论进行重新加工,取其精华,并积极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为构建群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重要的内容基础。
2.科学利用教育资源,并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够更好的引导流行文化,同时也能够满足受教育者求知的需求和欲望。理论的说教往往会让思政教育变得非常苍白,而结合实践活动的理论教学,则能够让群众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及培养群众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他们的思想体系不断成熟。
3.在社会大众的传播方面,要注重舆论导向,规避不良思潮的影响和泛滥。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群众接受外来思想变得更加容易,而这些外来的思想既有其正确性,但是也带有非常明显的糟粕,比如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会对现代青年构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如果这些不良的思潮泛滥,无疑会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社会媒体要对这些思想进行批判也引导,积极挖掘外来思想的积极内容,同时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并结合生动的实例来进行说明,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让群众远离腐朽思想和粗俗文化,摆脱低级趣味,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结束语
一、从形式上看,个性化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话语权自教育者倾向受教育者
个体性话语权是教育世界里作为“本真”的“主体性”话语权,是教育活动的内在精神力量。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体系完整、术语固定和语境严肃的特点,使个体话语权淹没于制度要求的权势话语当中,在个体话语失声中以“论道”的传播形式于“微时代”必然面临困境。微博、微信等微平台赋予了年轻大学生尽可能展示个性的空间,以新鲜、时尚和富有创造力的话语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创造和使用“微语言”,而且促进了学习方式“快餐化”和生活方式潮流化的变革。“微时代”话语权的弥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发生变迁,结果使教育双方不再是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表现出成为对方的互为权力主体的主体间性。年轻学生创建的网络亚文化确立了自己的主体话语权,但与长辈的话语仍存在明显“代沟”。因此,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以及各话语主体内部间的文化传喻和平等对话,减少代际文化冲突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后喻文化理论: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微”变迁的新视角
(一)后喻文化:凸显多维代际话语主体共存的文化教育模式。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借助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教育模式,即从文化传承的不同方式出发,将人类整个文化过程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形态。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是一种自上而下传递文化的教育模式,文化权威来自过去;并喻文化,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是一种横向平行的文化传递教育模式;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是与前喻文化传递方向恰好相反的教育模式。[1]“后喻社会”是信息革命后一个“反向社会化”特征显著的时代。“前喻”、“并喻”和“后喻”各个形态的社会文化传递演变进程,衍生了文化教育多维传喻主体,即“前喻主体”、“并喻主体”和“后喻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事实上也存在“三喻主体”。前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正统、最经常的主体,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提升、开发教育对象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推动其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并喻主体的群体归属效应对同辈易产生示范效应和激励作用,引导同辈人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同辈间的互动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体,即由后辈来担任主体,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又推动长辈在新时代接受新的教育即“再社会化”。[2]话语权是由具体的人来承担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领域中,“三喻主体”均有话语传播优势,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权。“后喻文化”的产生并向纵深发展,表明社会文化传承模式正由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
(二)用后喻文化理论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微”变迁的理论适切性。“微时代”后喻文化特征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增强,主要表现为晚辈“文化反哺”能力的提升,同辈群体圈子影响的加深和长辈文化权威消解的加快。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了主体的平等交往实践,却忽略了现实教育主体间的“代沟”问题。后喻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契合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的重塑。首先,多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这是后喻文化时代最显著的主体特征。后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对晚辈实施教育职能时,为“前喻主体”,否则主体权威丧失。同样,“后喻主体”只有应用优势自觉履行教育职能,将文化信息反哺于长辈时才具有主体话语权。其次,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三喻主体”由于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别,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也不同。一般而言,经验阅历丰富的前辈,擅长传承性教育;经历、情感相当的同辈,适宜平等交流、启发,其榜样示范效应比单纯的前喻灌输更具感染力;年轻的后辈对新事物较敏感,善于探索和创新教育。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变迁,需要根据教育教学对象、内容选择相适应的主体话语传承模式。再次,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体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才能够获得新知而继续发挥自身的传喻价值,确保教育对象的自由全面发展,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要求,难以高效完成教育活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要注重主体“三重向度”发展的多维转化和优化组合,从而拓宽主体话语权的发展空间。后喻文化的主体特征要求,不仅能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变迁的时代困境,而且有助于减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主体间的“代沟”,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势整合。
三、文化互喻: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重塑的路径选择
(一)平等影响式互喻——树立话语权共享,从主体性迈向主体间性的“微理念”。树立“微时代”师生间的平等话语权,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教育者首先要树立话语权共享思想,实现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元论到主体间性的跨越,并定位自身话语角色,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网络话语权弥散的结果是教育双方互为权力主体,基于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力,给大学生“话语赋权”,相信并激发其话语能力,使话语权由独享转变为教育参与者共享。无论生活上还是课堂上,学生都有随时质疑、讨论和建议的权力,教育者不得以“师道尊严”的权势话语压制,在教育教学中应“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建立平等话语权,并不意味着话语权的丢失,而只是要改变话语权主体的单向性和表达方式的一些传统性。大学生的“三观”正趋成熟、辨析能力不够强,在尊重学生话语权的同时,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辨析、正确使用话语,增强其网络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可见教育者传统的“把关”、导向功能仍不可或缺。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主”关系化、“我——你”关系化,是新教育理念对主体话语权的回归与尊重,有利于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二)合作对话式互喻——构建回归现实生活,从一元独白走向多元对话的“微平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知沟”、“代沟”给相互间的传喻增加了难度,要想有效跨越、增强实效就需要合作对话。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三喻主体”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优势,因而只有根据特定教育情境,选择恰当的教育主体传喻文化,才能发挥主体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合力效应。合作对话式互喻是与大学生“共境”生活环境下的合作与对话,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基础,高校思政扎根于学生生活,从中提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材料,转化为其乐于接受的话语内容,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实效。同时,在“微环境”下,教育者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当前的虚拟化生存。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信息平台的构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除了校园BBS外,还可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即时校园动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互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用“微工具”,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可运用个人微博等年轻学生喜爱的社交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育工作者可以设置系列生活前沿议题,如教学课件、生活感悟、招聘信息等。这样,师生间可以自由跨越时空进行多元知识对话,整合智力资源,实现虚拟空间的“全员育人”。
(三)情理交融式互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文本叙事转向人本诉求的“微表达”。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精神的服务工作,后喻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交织并存关系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学生为本,创新话语形式,增强多元主体间话语形式的融合,提升个体话语的吸引力。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要在传喻价值理论的同时,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情感诉求,强化热爱学生的情感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大学生自觉认同教育理念,并形成独立的道德品格。在“微平台”的互动中,注意把握思想脉搏,了解思想困惑,并做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诉求对象和心灵的调节师,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巩固自身的话语权。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心理疏导,除了校内心理咨询中心外,还可以向后辈学生“请教”新媒体技术,开设学生真正乐于接受的网上心理咨询、心理门诊和心理健康知识专栏等板块。此外,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注重将情感灌注到教育话语中。通过情理交融将有效消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话语主体间的代际差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话语的引导力。
作者:李林 顾晓英
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媒介和平台,学生往往对这些媒介有着极高的兴趣,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后利用这些媒介和学生进行更加无障碍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从而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打造校园微博平台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针对性。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改进现有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大都注重“传授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减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下滑,而新媒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化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利用这一特点来打造各种网络课堂教学等形式来革新当前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灵活多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教育课堂质量。
(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新媒体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观念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很好地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来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而这也会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新媒体不仅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广泛去中心化的特点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成为各种信息的者,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进一步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仅仅可以接收到来自学校的思想教育,更有可能随时获取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极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可能出现于学生现实需要严重不协调的局面,尤其是不少老教师更是如此,因此,高校教师只有直面这种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断适应这种新的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去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采取有效对策来不断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一)利用各种新煤机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应该一方面立足于传统教材,另一方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各种平台例如微博等来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引入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等,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
(二)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新媒体时代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建立班级思政课堂讨论群等,课前课后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等,进一步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三)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改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理念,主动去接触这些新的媒介并将其巧妙引入日常教学当中,不但提高课堂质量。
三、总结
在校园环境下,受教育者仅作为“学生”这一唯一的身份接受学校教育;在实习实践期间,受教育者不仅作为学校的“学生”,而且也作为企业的“员工”这一第二重的身份,交替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分散教育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化在学校,学生接触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等有关方向性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性教育,而在实习实践期间,除了学校的教育外,企业侧重的是道德、法制、纪律职业要求、企业文化等规范性教育和社情、行业形势等体验性教育,教育内容多样化。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
实习实践期间,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由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学生活动的空间由课堂、宿舍过渡到企业、社会。学生离开原本熟悉的、温馨和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从而进入到另一个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现代企业多为大型企业,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人员构成极其复杂,学生接触的人与事较之学校要复杂得多,各种社会思潮、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复杂。
3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在学校,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说教性质的,缺乏实际的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同现实社会和生活的联系,针对性不强。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与科学文化理论)联系和运用于实践,并不断地指导实践,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实习期间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多用于回答和解决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4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时效性
由于学校教育环境相对孤立,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灌输式的,相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过于抽象,缺乏吸引力;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目标要求与价值取向偏高,缺乏时效性,且这种教育多需要学生的间接领会,而间接领会往往会受多种外界因素和同学们自身的理解能力、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心理素质、人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差,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书本理论滞后于形势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飞速进步,不能很好的回答和解决同学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实际问题与思想矛盾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内化作用,缺乏真实有效性。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要求和社会形势需求的内外交融中,通过自我的直接体验与深刻感悟来认知理论,通过操作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通过对比发现不足,加强改进;通过实践归纳总结,提升能力,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时效性。
5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树立“动态服务”的理念
在校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多由教育者来主导,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来接受,多数情况下呈现的是一种引导和管理,虽然也强调服务意识,但是这种服务意识并不以学生的真实需要为前提。而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承担的是引导和协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一角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服务者”,要努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学生的问题。且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发现问题和遇到困难是随时的、是动态的、是分散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是“动态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树立“动态服务”的理念。
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趋于网络化
在学校实习期间,学生相对集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集中地、面对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企业实习实践中,由于学生被分散在各个岗位,生活区域也不够集中,加之他们上下班的时间也不尽一致,很难集中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实习实践中多数学生上班时忙于工作,下班后忙于休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面接触学生的机会较少,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失效,所以网络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目前的学生多为90后,他们普遍“网络化”程度很高,喜欢用说说、微信、博客、贴吧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交流心得、发泄心中的不快、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实习实践期间更是如此,因此,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知晓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生中的舆论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及时化解矛盾。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时效性和针对性。
7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一)网络为高职思政教育可以丰富教育信息
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及时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特点是网络信息的一大特点,这种特性远远生于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传统单一枯燥,更新慢的教育模式已经面临被淘汰,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宿舍、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等这些优越的环境都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来,创建一定的网络,供学生们使用,并获得一定的信息,使学生相互交流和充分的学习。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大量正面的信息逐渐开阔学生的视野,定期组织一定的活动,以此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和改进,更为清楚的认识国家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家发展策略,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国内外大事,在国家与社会发展浪潮中,认清自我,完美的展现自我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创新其方法和手段的条件
由于教育者拥有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表达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思政教育走的是“灌输”单一路线,内容的枯燥往往使得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厌倦和排斥,极大的降低的教学的效果,而网络的教育,这时不仅仅利用彩色的图像,还配有一定的动画、音乐、视频等集合与一身,加大了课堂渲染力度,不仅仅使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对升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使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更为主动,而且信息量大、更新迅速、使用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特性在教育中起到了无可厚非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一定的多层次性和全方位性,对思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网络思政教育环境的时效性、针对性有待加强
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是不容大家忽视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政教育的宣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给大众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舆论环境,同时提供充分的教育素材和通畅的信息来源,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二、网络时代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有待一定程度的加强
在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的正确培养,也是完善网络法律的同时必须遵循的重要教育,一定要严格加强执行。渐渐的将现实中的法律意识自觉地运用于网络,严格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以法律的制约性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政觉悟,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杜绝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违法行为出现,使其在网络使用中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文明人,从而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文明行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一定要积极健康的开展
大力建设并推广正确思政教育意义的“红色网站”,并且由专职的、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设立专门的思想教育论坛和相关的思想教育板块,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并给予解答,以此直接和学生交流思想,同时并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思想,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这些富有特色的网站吸引,从而对大学生面对网络的正确心态和思想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思政教育队伍一定要具备专业和高效的基准
高职思政教育者思想一定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不断的提高网络使用技术的同时,通过建立一支不但具有较高思政理论水平,不断完善思政理论水平和实效性,利用网络平台使更多的同学关注并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是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的提高,可是适当的对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提高一定的思政教育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1.师生关系的交流性强。
自媒体时代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中的社交工具实现。相对来说,面对面进行教育的形式逐渐变少。教师由讲台上的思想灌输转变成为平等的思想和教育的交流者。高校教师的思想素质水平较高,让教育由“说服”变为“引导”,学生不再反感教师的教育行为。师生双方之间的沟通加强,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得更具亲和力。
2.教育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自媒体时代,教学活动摆脱相关设备与技术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环境、时间等条件的制约,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自媒体环境下教师更加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平台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3.以兴趣导入学习。
自媒体时代,学生利用网络媒体实施自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自媒体是一个媒介,是大众用来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以网络为平台的工具传播、获取新闻消息的。它具有平民性、多样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它易于操作,使用方便快捷,人人都能学会、处处皆可使用,因此极受大众喜爱,每时每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自媒体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挑战与机遇并存。从一方面来说,自媒体下的网络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容量之大令人惊叹,这使得大量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和处理就进入大学生的视听范围。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彼此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力,模糊了视听,引导了他们的思维导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复杂度。并且,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增多,便捷、多元的信息来源使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因此教师难以把控住学生思想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不过从另一方面积极地想,首先,自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前面说到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快、传播量大,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对此加以利用,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长时间、拓宽空间。其次,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练习为辅,如果能利用自媒体,多开展网络教学,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传播知识,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不仅能丰富教育工作形式,还能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在网上与学生的互动和深入沟通,教育者能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利于把控教育进程,提高教育效率与质量。
三、把握时机,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
1.创新自媒体时代下的教育模式。
要寻找新的教育模式,首先要加强对自媒体的了解、转变思想观念,以提高对自媒体运用的能力。其次,新的教育当然要有新的教育内容相匹配。既然不能阻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那么就转变思路,将网络上的信息加以利用,使之成为鲜活的教材。因此,应加大对专业的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自媒体学习环境。在掌握自媒体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确立学生与教师双方的教育主体地位。教育者需要把握信息脉搏,找到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时事热点,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分析信息内容,引导其正确判断和取舍信息,提高其是非分辨能力,提升其思想境界,成为其良师益友并赢得他们的尊重。最后,教育工作者应深入院系、班级、图书馆和宿舍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现代工具对大学生施以人文关怀,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2.借助自媒体优势,构建新的教育平台。
首先,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是相互的、开放的,教育者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微博、论坛、贴吧、QQ群、邮箱等媒介和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和交流,及时、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从细微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我所在大学就有专门的官方微信、微博及党、团支部微博和辅导员微博,在上面进行思想政治传播,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其次,学校可以选拔、组织一批有热情、有坚定思想政治立场并熟悉自媒体相关技术的师生,建立一支网络监控队伍。在网络上,多数大学生会毫无顾忌地释放心理压力、宣泄思想情感,排解郁闷忧愁,发出一些有失理智的言论,引导舆论走向,误导他人。这时,这支队伍的建立就能在自媒体上以理性的声音疏导其情绪,展开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的言论,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校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在网络上开展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比赛活动,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学习热情。
3.鼓励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媒体素养。
在网络遍及全球的时代,我们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通过讲座等形式加大网络安全与道德的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培养其自觉过滤和抵制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媒体素养,构建文明网络、绿色网络。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园广播站、校报等校园媒体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参与思政工作建设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
4.鼓励教师培育良好的媒介素养。
教师自身应当构建相关的媒介素养培养理论与方法,结合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充实教育理论。教师应坚持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教育者不应该以上位者自居,而是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和研究学科以外的知识,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5.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
中央在相关的文件中指出要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通过不同的手段保障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运行,就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传播途径进行管理,确保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学生信息部门、党委宣传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权责关系。要及时对组织的专题讲座、交流报告会等自媒体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报道。建立校园网络领导、监督与管理的体系,构建一支优秀的网络管理技术队伍。
四、结束语
在过去的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完整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历史分析,哲学引导,道德规范等课程安排,在塑造一名高品质、高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当今社会更新和复杂,给众多大学生带来很多很新的压力和困扰,传统的课程安排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培育优异大学生的目标,心理教育作为政治课程的拓展内容,也正好补充了一点漏洞。因此,现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启发大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认识自己以及认识与周边人事物的关系,并学会处理这些关系,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优质大学生的培养和形成。
二、心理教育拓展政治教育的途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实例、说服、评价、锻炼的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思想素质,虽然这些传统的方式取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统计下来,它达到的效果不增反减,问题和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方式难免令人感觉枯燥乏味,空谈思想政治尤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形式多样丰富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心理学可以通过平时的沟通,游戏,互动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运用心理咨询法、疏导、暗示、角色扮演等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心理能量,构建更强大的内心世界,这样循序渐进下来,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接收程度就会大大提升。
三、大学政治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两课”中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两门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主阵地,在过去的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让这种作用继续发挥下去,首先就需要摸清目前大学生思想状态和心理发展规律。事实证明,思想方面的教育效果不在教育者外部的强制灌输,而是在于受教育者在外部的引导下内化的程度,而内化程度优劣就取决于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在课程的编排上面,就应该进一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在政治课程之前先进行心理课程的学习,若条件不成熟也可增加一定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首先确保塑造学生优良的心理状态,才能让学生们吸收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使其拥有良好的人格,更好去迎接社会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推广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或心理教育学专门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感、无助感等心理问题,以增加心理能量,构建健康心理。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小问题,并予以排解和纠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心理已失衡,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与修复,使其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很好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咨询,还可以使不断反思反省自我,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能在较高的层次上面不断审视自己,矫正自己,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功能。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工作
(一)荀子道德教育的人性观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性本来是恶的,善良的一面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这一理论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同时也是荀子道德教育的思想出发点。从自然属性上看,人本恶,但是后天之性是善的,也就是其社会属性是善的。荀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想,在他的理论中也有说明。他认为,人出生之后就喜好财力,如果不对这行本性进行作用,任由其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争夺的行为,那么推辞谦让的品德也不会形成。同样的,人生下来就拥有妒忌之心,如果任由这种本性发展下去,那么就会最终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也就没有什么忠实诚信可言。每个人从出生时就具备了喜好本色的本性,如果任由其发展,则会出现荒诞的局面,礼仪就会消失。所以,荀子认为人本恶,但是同样也强调了必须对人的恶进行教育,用礼仪道德来进行教育,才能使“恶”最终转化为“善”。
(二)荀子道德教育的荣辱观对于荣辱理念的问题,荀子非常重视,他在著作中第一次引入了“荣辱”,并且对荣辱理念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诠释。荀子认为,事物的兴起必然有其原因,产生荣耀和耻辱,必定与品德是一致的。荀子在《荀子•正论》当中对“荣”、“辱”进行了分类。“荣”包括了道义上和权势上的光荣,“辱”同样包括了道义上和权势上的耻辱。同时,荀子对于“荣”和“辱”的标准和区别做出了一定的阐述,将道义放在首位,将利益放在最后,就是光荣;反之,以利益为先,将道义放在后位,则为耻辱。荀子对于荣辱的判断是以利和义之间的关系为参考。荀子认为,不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是喜好利益的,最不过是他们获取利益的方式不同。所以,荀子并不反对人追逐利益,但是要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荀子的这种思想比孔孟关于利和义的观念更加先进。
(三)荀子道德教育的礼仪观对于礼仪,荀子非常重视。。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主动追求。如果对这种追求不加限制,则会造成混乱,让人陷入到困境当中。所以古代的帝王为了避免混乱,则通过制定礼仪来对人们进行约束,控制人们的欲望,通过正当的方法来满足人们的追求。
二、荀子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荀子道德教育基础目标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告诫人们,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经过不断的磨炼,约束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举止,对待风俗习惯要小心谨慎。“君子”是荀子认为的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首先,君子应当具备了良好的道德风貌,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将良好的道德风貌发扬下去。其次,君子还要具备诚实和谦逊的品格,以“礼”作为行动准则,谦逊对人。而且在一定的时候,君子还要展现出自己诚实的品格,不畏首畏尾,在自己具有优势的方面,要宽容他人,引导他人。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向他人学习。再者,君子具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君子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他人,成为别人学习的标杆。
(二)荀子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标荀子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标以基础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荀子认为,当一个人成为君子之后,还要不断注重道德品行,通过努力,达到“圣人”的标准。在荀子眼中,圣人是一个理想的境界,遥不可及的。但是,还是要不断努力,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对于圣人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具备个人的处事原则,话出有理,行为体现礼仪,能够控制危险局势,面对突发事情时临危不惧,能够非常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但是却坚持着个人原则。其次,要具有独特的才华,要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深入研究知识,广泛博览知识,通古晓今。最后,还要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荀子看来,圣人是所有人都要学习的榜样,既具有品德,同时具有地位。
三、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具备层次性荀子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君子”和“圣人”,这样的道德标准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是,我们可以吸收他在道德教育中实行分层的先进思想,对于我国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也要考虑到时代的背景,同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差异进行分层管理,不能对所有人实行同样的标准。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把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理想目标。这样教育工作就有章可循,受教育者可以循序渐进,从完成基础目标开始,不断通过教育来向理想目标靠近。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设置的基础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做一个平凡的、健康的人。而对于理想目标的设置则是做一个要具备崇高的理想、要成为社会主义的道德模范的人。
(二)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重要性首先,要看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恶”,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同自身的“恶”进行斗争的过程。所以,人都必须要加强学习礼仪,通过礼仪来约束自己。如果不通过主观努力,就很难达到克己的效果。在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追求利益,追求权力的现象,许多人为了无限度的私欲铤而走险,道德沦丧已经成为社会常态。这就要求人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人,必须主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其次,要看到在人才培养中,道德所发挥的作用。在教育工作当中,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和人格对于受教育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让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人格,前提就是要塑造出教育者的健全人格,让教育者具备人格魅力,这样在培养受教育者时就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同时,教育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受教育者身上有“恶”的地方是正常的,教育者不能因此对其全盘否定,甚至将它贴上“恶”的标签。也就是说,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会遇到少数品德不端正的学生,但是不能以此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认为该学生就无法挽救。教师要思考自身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了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先,必须看到“荣”与“辱”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严格区分开。荣誉和耻辱时不存在交集的,虽然他们都是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评价,但是他们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然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荣辱不分、美丑难辨的现象。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荣辱观教育,让学生分得清美丑、辩得开荣辱和善恶。其次,准确把握当今社会中的利和义的关系。当今社会中,很多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权势上的荣誉,但是却忽略了对精神财富的追求,疏忽了对道义荣誉的追求。在现实当中,追求正当利益并没有错,但是要把握好“度”,如果超过了“度”的限制,就会出现偏差,直接导致道德水平的降低,所以也就会产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所以,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必须加强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