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19 15:19:08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整合,模式

 

1909年,美国青年律师佛兰克.帕森斯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指导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职业指导由指导向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使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转变[1-3]。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涯教育活动逐渐兴起职业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和视野对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技术日益革新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和实施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面临多种选择,需要考虑自我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大学生如何有效的整合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信息,找准自己的坐标和方向,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还缺乏合理模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拦路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遭遇“整合”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整合模式

简单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是当前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发展自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理念、技术和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自我目标的调整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掌握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系统、科学合理的、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是建立在以往的生涯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我发展现状,社会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现状,综合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途径并积极实施的系统的整合模式。(如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

历史经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的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对职业、职位、社会、社会角色、家庭、自我认知、决策方式等都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已有的生涯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经验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是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资源:一是现在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特质、发展动机等大学生自我资源现状;二是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受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现状;三是当前的政府政策、企业发展、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现状,这三方面的资源的互动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怎么写论文。

合理地整合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客观科学分析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大学的学业目标结合起来,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大学学业,有助于降低失落感和挫折感,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历史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策略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的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资源的整合

舒伯(E.super)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已有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成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取得职业成绩,大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开发,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职业性格的发展等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会资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资源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经历、特质、技能、性格、兴趣、发展动机等组成的个人品性技能等特征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政府政策及行为、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现状、家庭环境及发展、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社会资源,三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怎么写论文。这三个方面内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和整理,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整合能力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为更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三方面资源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实践最优策略。

(三)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整合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要选择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总和,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独特性、可操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身方面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及方案,分析达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条件,尔后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措施,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对社会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内省、体验和追求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己为本的整合策略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在整合资源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以个人历史资源、特征、兴趣、技能、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为主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二类是以家为主,以家庭发展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三类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整合策略,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四)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包含目标、途径、内容、行为等诸多内容的有效整合怎么写论文。发展方向和目标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系列主动性的规划和努力,具有方向性。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多个方面的需要,那么那些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必须要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些是次要的,可以不一定实现,不同的理想、目标在那些职位上能够实现,需要系统地整合理想和目标,分析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围绕生涯规划目标有多种实施途径,选择哪种实施途径对于自我是最有利和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是需要在充分进行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整合。内容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内容有效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途径、时间、环境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协调安排,做出最优的内容安排。行为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需要进行多种职业生涯行为来实现,哪些行为时必要的,在生涯发展的时间段上实施何种行为时最有效需要整合分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的管理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的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涉及到个人发展途径的选择和实施,包括自我资源的发展和整合,教育与发展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历史经验和资源的整合等内容。包括历史的我,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个性的我,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性格、理想信念、发展动机等等;社会的我,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社会中我的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如何;理想的我,我自己希望自己发展为什么方向;家庭的我,我的家庭环境如何,我所在家庭如何发展对于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我职业生涯发展,我拥有哪些教育资源,现在取得成绩如何等等怎么写论文。只有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和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实践理想的我。

(二)过程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受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实践成果的综合影响,整合管理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实施途径和轴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化,并设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进行过程管理。

(三)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和设定分阶段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并实施目标管理,有效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施[5]。

(四)时间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生涯发展过程的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生涯发展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分阶段生涯发展管理,有效细分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和内容,实施时间管理,有效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策略选择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动态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争取从中找到一个科学的模式,这将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J]. 教育前沿,2007(1):

[3]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 社会科学家,2009(5):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调查 启示

[作者简介]李忠岘(1977- ),男,云南普洱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郭显林(1985- ),男,四川宜宾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四川省长宁县花滩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85-0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传入中国后,近年来发展虽然很迅速,但据笔者在CNKI信息平台上检索后初步统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体系建设”的文章截止到2012年10月2日仅检索到30余篇,虽然这些文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基础理论,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案欠缺。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在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同时,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得出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升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提供对策,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心理学家萨柏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规划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指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的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方案。按时间的维度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按性质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评估和目标设置的过程,是实现继续专业成长的必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文献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了阐述,并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高职学生尽早进行个人规划,尽快找到人生目标,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潜能,弥补不足,为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

1.国外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中小学时期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涯。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校长、生涯管理学教授黄天中等在2010年北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指出,美国学生在幼儿园就开始有生涯辅导,到中小学时,学校就开展多种多样旨在扩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和教育活动,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融入个体自我发展的全过程。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终生学习及职业研究教授、著名职业咨询师宫城真里子指出,日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同美国一样早,而且在学生上学期间,不单是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对生涯规划类课程的教学实行定期开放,邀请家长参与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率。

2.国内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尚属于新鲜物,现虽然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仅有少数高校和部分咨询机构开展系统的教育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虽然开设此课程,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或应付上级教育主管理部门的检查而出现在课表上,很多院校即使开设了也只作为讲座课,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开展一两次全校性的讲座。笔者走访和电话访谈了内地13所高职院校(以公办为主),将此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形成课程体系的学校较少(包括一些本科院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得到重视。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地位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需要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达到既定目标。

1.态度层面。树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主动意识,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和就业理念,把个人长远发展与国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确立利于个人发展的、宏观的职业概念和意识。

2.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形式下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国家与当地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全国及个人职业目标区域内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及基本的创业知识。

3.技能层面。基本能掌握探索自我的技能、信息检索与管理能力、生涯目标决策能力和各类求职技能等,还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各种社会通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4.预期目标。通过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和定位,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的就业问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理想,并积极谋划个人发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质量和就业率,树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声誉。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分为:自我分析环境认知确定目标战略性生涯规划策略的制定目标的评估与修正。

四、内地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案调查与结论

1.调查对象的背景。该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8年,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起步阶段:2005年以前,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10~20学时,无教材,教学内容及课程组织由各系自行安排;第二发展阶段:2005~2007年,在原“就业指导”课程组织安排不变前提下,增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课时分别为36时、20时,教材为自选教材;第三稳定阶段:2007~2012年,按照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学校成立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管理,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合并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一门课,总课时40学时,分为“职业导航”“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拓展”“就业与创业指导”四大教学模块,分四个学期完成。同时,结合校情自编并出版配套教材,经过三次修订出版,课程已成为覆盖学校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学校对课程的大力投入和建设,使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专业就业对口率达95.7%,就业层次对口率达97%,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居于同类院校前列。自2004年以来,该校连续八年被教育厅授予“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和“就业工作优秀奖”。通过几年的教学积淀,该校已经初步形成“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为导向”的学生就业工作体系,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打了坚实的基础。

2.问卷调查分析及结论。第一,问卷分析。第一次调查对象为2005~2007级的部分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学生,发出问卷2960份,2008年7月31日收回问卷2068份,经确认1400份有效。具体分析如下:(1)生涯规划指导方面:05级学生的需求着重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06、07级学生看重求职与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2)职业目标制定状况:05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清晰可行率比06、07级学生高得多;(3)生涯规划认知方面:05级学生认为生涯规划对就业择业、个人心态、个人意义、个人职业成功影响程度非常大的比重比06、07级学生多;05级学生愿意对职业生涯规划投入的资金(投入3000元以上占21.44%),远远高于06、07级的(投入3000元以上占14.43%)。可见,经过社会实践后,学生的职业定位更加理智、明确,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阅历,选择对象增多,对当初制定的职业目标是一种考验。

第二次调查对象为2008~2009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学生,此次问卷共发出1740份, 2009年12月16日收回问卷1635份,经确认全部有效。对涉及生涯规划教育的15个问题进行分析如下:(1)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和未来有了较大的认识,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2)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及人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调查结论。首先,新入学学生普遍对专业了解不够,尤其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不明确。因为对行业及专业的认识不足,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对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的了解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缺乏主动性,在调查对象中只有37.25%的学生把所学专业设定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其次,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但缺乏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涉及课程内容的问题沟通更少。在校期间最想得到的就业指导内容是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面对面,一对一或以班级为单位的就业指导。

最后,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之后,个人在制定职业目标和人生规划目标时有很大的改变,如心态变得稳定、平和,无所适从的情况减少,对职业定位与目标的选择,已经变得相对从容。就业观念较之前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只盯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放,选择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用人单位就业的学生占大多数。并且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全方位的发展很重要,即便是踏入工作岗位后也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自己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五、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通过调查研究结果知道,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基本能找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切入点,抓住重点内容,发现自己的强势和弱点,缩小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便于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重心和职业发展方向,也便于他们适应社会及就业市场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状况。

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也应针对教学、专业及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指导内容要紧扣企业岗位和就业市场需求,要紧扣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要。在大学一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不少于20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不少于10课时的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学期,视学校教学安排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成功人士进校讲座、报告。这样对稳定大学生专业思想、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改变大学生学习态度,塑造学习型风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利于学生明确人生使命,树立职业理想,使其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探究能力得到锻造,从而确定人生发展目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功能。

借鉴国内外职业生涯专家、教育行业及社各界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和总结,结合笔者的个案调查研究,发现开发和加强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将使学生和学校实现双赢。第一,学生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激发个人潜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适时自我觉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明确人生目标,促成自我实现。第二,学校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职学院树立自己的就业品牌和增加社会美誉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个性,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形成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层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益,使就业工作体系得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现状研究和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国内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取得预期效果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从学生与学校两个层面着手,相互协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所以一方面,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如“人-职匹配”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类型论”“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等。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学习、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帮助大学生自进校起就着手制定一个既有个性化,又能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树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付晓,陈永磊,任雷.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创新就业指导模式[J].现代商业,2010(18).

[2]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调查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李忠岘.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实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5).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校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及目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发展计划及实施方案,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而预先进行的生涯发展系统安排及其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认识社会,科学地规划人生,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在目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能促进大学生就业,又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合理配置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更是高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我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及发展

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已久。“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展职业生涯管理与辅导的国家。1894年,美国就业指导创始人帕森斯教授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且各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我国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较晚,最早的职业生涯规划是1919年黄元培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创立的职业指导部。1994年,劳动部颁布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提出职业介绍机构需开展职业指导。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受到了国家及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的重视,2007年4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教育部于2007年12月13日颁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2010年10月30日,由教育部主办、北森承办的“2010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正式召开,会议还邀请了来自明尼苏达大学、日本政法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斯坦福大学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出席,共同就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积极促进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引入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课程正式列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此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总体上来说,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逐步走入正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及现实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我国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中,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对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职业价值等发面缺乏较全面的了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趋向急功近利,职业选择追求“高薪热门”,学业选择趋向盲目从众,追随“考研热”、“考证热”,却对自身特点缺乏理性分析,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们认为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专业知识,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忽视了整个大学阶段对职业生涯选择的思考,仍未树立起终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学校虽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但学生上课的随意性较大,加之部分院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列入选修课,有些教师疏于管理,导致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开设此门课程应有的价值。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法还没有运用到学校教学及管理的全过程中,其主要表现在:许多高校没有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对于很多高校仍属空白;一些高校还未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研究机构;很多学校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教学管理,而是等同于毕业前就业指导课程,仅仅由就业部门或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对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却无人问津;教师队伍缺乏专职人员、专门的业务培训及相应的理论指导。由于缺乏在源头上的指导,导致各高校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的举措

1、重视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剖析自己,科学地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不断地开发自我潜能,才能正确掌舵人生的航向,实现职业理想。因此高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贯穿到学校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一是高校领导要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做到与其它课程同样对待略有从优,一起部署一起检查,遇见问题及时解决,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随时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参照物,实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2、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到大学教育全过程

大学生涯是人生职业生涯的基础,大学阶段如何规划直接关系到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因此将整个大学期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组织实施,建立长效机制,明确大学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奋斗目标,分层次有效进行规划,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合理定位,增强核心竞争力。

(1)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变化,尽快融入新的集体,认识自我。这一时期的主要规划任务包括:指导学生熟悉大学基本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并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借助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等,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对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对职业理想进行初步的规划。

(2)大学二年级是大学生基础性课业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充实自身力量、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规划任务包括:指导学生关注于学业,为将来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积蓄力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掌握或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及学科动态,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3)大三年级是大学生全面拓展自身素质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思想观念更趋成熟、职业理想进一步明确的时期,他们更加注重专业的发展、职业的定向,关注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注重实践环节和各种实用技能的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规划任务是:协助学生从事一份与未来职业或专业相关相近的工作,加深对本专业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参加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增强在职业选择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明确职业定向,使职业目标更加具体化,并强化和提高职业能力。

(4)大学四年级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阶段,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始新生活的全面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规划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职业意向定位,使学生的职业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缩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课业任务;做好求职择业的各项准备,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职业岗位确定后,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有针对性地进行“充电”。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及保障制度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咨询学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及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政策、形势的了解及分析,授课教师要有丰富的经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都对职业生涯教育队伍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实现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首先要求高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工作,在充分挖掘现有师资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支数量稳定、专业知识扎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同时,高校还要加强相关保障制度建设,如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学习、培训、深造,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贯彻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中,涉及到全体教师、学生及大学生活的由始至终,仅靠规划指导教师的力量无法完成这种全员性、全程性的教育,必须树立教师及管理人员人人参加、人人指导的意识,尤其是加强辅导员的培训,使他们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再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校友、企业精英、人力资源、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等作为兼职职业指导客座教授,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建立以职业生涯教育专职教师为核心,其他院系教师及管理人员为主体,校外专家为补充,全覆盖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服务。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因此高等学校要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来抓,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职业,迈向人生成功。

【参考文献】

[1] 曹瑞明,邵妍.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2] 何晓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3] 张洪田,张慧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4] 唐小芬.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2.

[5] 林艳新、丁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5.5.

[6]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08-2-24.

第4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中等职业学校 班级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制定自我职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目标所应采取的可靠手段的方案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应用在中职班级管理中,就是通过培训,帮助学生获得职业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职业规划的设计能力,使学生探索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质,最终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样做不仅对中职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带来帮助,而且有利于优化班级管理,有利于促进中职生和学校整体管理的有效整合、和谐发展。

有人说,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就是来混张毕业证的。如何让他们目标明确,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需要每位老师的引导,其中其关键作用的就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许多中职院校将办学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及设备投入上,而学生管理工作一直受到忽视,从而影响力班级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发挥。因此,关注学生成长,就不能忽视班级管理。必须以现实背景为依据,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班级管理工作优化发展为目标,促进中职生个体的发展,并使班级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将班级管理和学生的职业生涯相结合,构建一套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模式,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班级的有效管理。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中职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构建的方式

(一)导入生涯规划理念,全面指导学生。

班主任要根据中职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近期要干什么、怎样干、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等,使班级的目标管理形成体系、形成台阶,使学生在目标管理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例如,入学初期,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需要在短期内适应新的环境,包括熟悉学校的环境,适应新的集体生活,更重要的是尽快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班主任要深入了解班级所有成员的详细情况,指导学生科学认识自我,为构建班级管理梯队奠定基础。新生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种是充分利用新生档案资料,班主任在学生入校前详细阅读学生的档案材料,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工作情况;另一种是在学生刚入校时参与的各种测评,由学校相关的心理教师得出分析结果并反馈给班主任,从而使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目标。

(二)组织主题班会,关注学生日常学习。

班主任要利用好每一次班会课,确立一个主题,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提升自我。例如,确立以学习的目的为主题的班会,可以让学生思考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从众多的答案中归纳总结为三点。1.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2.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3.为自身更好地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班主任可以召开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采用多种形式或内容,如选择一生最重要的人;美文欣赏《水果》;PPT展示认识到《苹果树的故事》。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受到启发: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能对家人做些什么?从而未来走什么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人都很重要。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出“指导员”的作用,把班级建设重心放在学风建设上,积极开展学习指导、就业指导。通过邀请专业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把握当前专业发展脉搏,了解当前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通过搜集各类考证信息,指导学生将重心放到专业学习上。

(三)用生涯规划引领学生的职业发展。

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后,中职学生大多直接步入社会开始工作,如果在校园里提前进行自我规划,从而更好地应对毕业后所可能面临的激烈的就业与竞争压力。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认真开展自我评估与外部环境评估,制订三年的学习计划。每学期按照三年学习计划进行目标分解,制订明确具体的学期计划。在操作方式上,可参照企业绩效考评机制,在每学期期初制定绩效计划考核表,明确考核要求。除了个人的学习计划外,还应在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班级评奖评优的详细规则,确定评定指标、标准、权数、评分规则等内容,由全体学生讨论通过。考核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求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估、同学互评、班主任评估、任课教师评估等,以增强评估的公平性与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从而引领学生的职业方向。

(四)构建班级管理中的企业管理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突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就业、择业、创业观教育,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确立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在日常管理中,要借鉴企业制度建设理念,了解企业文化和价值追求,构建企业管理模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借鉴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对班级进行企业化管理,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内在需求,从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发展,促进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召开社会实践心得交流会,引导学生主动修订个人生涯发展目标,最终修订班级的学年目标。这一过程有利于班级成员由被动执行为主动执行,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隐性化。

(六)班主任行动向导。

虽然近几年来学生的生涯规划德育教师参与较多,但其实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他们最了解自己班级的学生,由他们参与班级学生的生涯规划是最有效果的,而且对班级管理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班主任可以通过典型示范和言传身教,在全班形成正确的精神激励机制、道德引领机制、环境影响机制,使班级初步具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舆论道德管理模式。建立班级QQ群、建立班级网页等方式,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也有利于将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传递给班级成员。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中职班级管理相结合模式的创新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中职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理想与追求。

哈佛大学的一个跟踪调查表明:一个人能不能树立理想、目标并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职业理想对学生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人生价值的体现,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人生的职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中职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避免传统工作形式的呆板僵化,避免传统管理工作内容的琐碎零散,避免传统教学工作过程的空洞。在中职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对他们进行霍兰德职业测评等相关测评,结合兴趣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强化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如可以让学生罗列理想清单,有哪些理想?将如何实施?这就是生涯规划。班主任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追求。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中职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有利于营造班级学习氛围。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促进学习,而学习一定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兴趣。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生通过生涯规划了解社会需求,在校期间能全面地分析自我,多角度完善自我,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引导中职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从而为班级学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爱好或特长,然后发散思维,未来可以做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学生目标确定,有了动力就会有利于营造班级学习氛围。

(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中职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环境。生涯规划里有很明确的职业路径,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但中职学生在学校里因为缺少社会实践经历,所以应该鼓励中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其中包括企业实践。班主任在中职学生实践归来后可以召开,实习归来话感受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从实习中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鼓励中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总之,在今天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确定人生发展方向,为准确定位提供目标与策略,增强生涯竞争能力。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中职班级管理的全过程,旨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合理规划自身学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良好班级管理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辉东.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9).

[2]王文卿.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0(31).

[3]邝允新,徐军.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10(02).

[4]马小红.以特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

[5]孟玉学中职学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08(6).

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价值链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021-0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里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那些能够吸纳、留住、开发、激励一流人才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赢家。现代企业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如何保留人才并使其得到发展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人的才能和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既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保证,也是企业保竞争力的保证。因此,在企业内部引入职业生涯管理将可能是一个解决企业发展动力问题的途径。

职业生涯(Career)源自拉丁文的“路径”之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职业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员工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丰富工作经验、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等一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和传播,在我国也获得了一定的推广和发展。其作为经营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日益成为企业和员工共同关注的焦点。蕴含着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职业生涯管理有着清晰的“双赢目标”:首先,员工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职业锚)。其次,企业要帮助员工明确自身能力状况,指明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以培训、薪酬、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等为保障机制,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比较规范、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一种体现员工与组织双赢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在企业实践中。它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个模块,其有效实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招聘、培训、工作设计、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等模块。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看,开展职业生涯活动的系统性很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中往往缺乏相关配套制度和有力措施的支撑,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缺少协同作用,没有统一整合到员工与组织的职业发展中来。因此,我国职业生涯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组织的需要与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协同作用,确保职业生涯管理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管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个路径。企业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每个价值活动环节都可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企业经营的本质是通过经营人才来经营客户。最终是经营人,只有人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整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形成企业价值。基于这一理论认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者们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价值链理论。它是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一体化的环节。价值链本身就是对人才激励和创新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与员工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它也是个体员工与组织基于组织战略进行价值设定、开发、评价与分配的一个系统化、柔性化和价值增值的过程。

三、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模式

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是员工与组织相互作用、互相配合组成的“需求―道路”活性复杂实践系统,并表现为隐形的个体层面和显性的组织层面,二者相互驱动,共同实现职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在于动态地把握员工的内在职业需求与组织的外在道路,使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能够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招聘、绩效评估、培训及薪酬管理等)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而发挥效果。员工与组织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各模块管理的归宿和落脚点,其管理过程也是员工与组织彼此需求相互匹配与适应的统一过程。基于此,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各模块的整合实现职业生涯管理,具体讲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将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教育培训、职业生涯通道设计等方面,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并形成有效的互动,实现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方位管理。

第一,以企业战略为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开展。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应该是许许多多的员工个体发展目标的集合体,员工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只有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相吻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反过来,企业在制定经营与发展目标时,只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才真正找到了目标实现的支撑。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其与组织架构设置、岗位设置和员工晋升、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员工职业生涯真正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轨道,才能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二,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可以确保企业战略落地,同时可以促进个体、团队和整个企业的绩效持续改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另外,绩效考核是企业实现薪酬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训开发体系设计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更是薪酬发放和调整的依据。因此,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与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L的吻合性,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与绩效改进是员工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要素。毫不夸张地说绩效考核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以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索。

第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训体系。企业的教育培训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补充与促进作用,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学习型组织,能够促成和加速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在实践中,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让企业的所有员工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做什么和怎么做,并在具体实施中随时根据需要开展培训和咨询活动,让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培训开发工作,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强化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培养员工的客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企业和员工真正实现共同成长,这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四,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后,员工要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职业通道,即企业通过lT作分析和工作设计,结合企业组织结构体系、薪酬结构,把内部岗位分为例如管理、研究、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序列,为员工提供明确的、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职业通道是员工实现职业理想和获得满意工作,或者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目前多路径、多通道的多重职业通道设计成为主要形式,它实现了职务和职能等级的并行,并且在薪酬制度设计上相互衔接和对应,从而鼓励员工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第五,开展跟踪反馈和指导。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员工必须不断接受新岗位和层次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素质结构。为此,企业须加强对员工生涯计划实施的跟踪和指导,建立反馈体系,实时通过绩效评估监控员工的岗位匹配程度,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点评。对员工与岗位不相匹配的情况,要及时和员工进行探讨、加以修正,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监督员工往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第6篇

【关键词】 学生管理 整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扩招实现了无数家庭及学生的大学梦,实现了民办高校规模扩张的发展梦,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高校及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为更好地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也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期通过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如果民办高校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机制的灵活性,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学生工作的整体力量,共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各高校逐步重视并相继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开始探索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缺失

很多高校都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采取的方式方法却不明确,管理人员认为上级有要求,就应当去执行与落实,授课教师认为职业规划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门课程,而未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成长的需求,从学校层面,缺乏对教育的设计与规划,教育理念不明确。

2、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原本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但目前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只是用大量的资料与图片告知学生就业的困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授课方式也较为单一,大多采用大班授课,“填鸭式”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互动性不强,第二课堂和实践环节较为薄弱,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校层面未形成合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高校内部的机构设置也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也细,有学生处、团委、就业处、教务处等部门,每个部门均有不同的职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就业处或教务处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由学生处负责,就业手续由就业处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由团委负责,且每一个部门均实行条块化管理,部门之间业务有交叉但深度合作不多,这就导致授课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管理只注重事务管理,学生活动只注重场面与热闹。虽教育对象一致,但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很好地整合各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去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教育针对性不强

随着学生对专业、市场及自我了解的加深,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位,就业、创业或者是继续深造。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却抛开学生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统一的教育,不能详细区分学生的职业目标,分类进行教育与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

二、整合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办高校没有国家拨款,办学经费自筹,在运行时会充分考虑到成本与收益,因而机制较为灵活,机构设置较为精炼。民办高校数量众多,竞争日益激烈,整合学生管理部门的力量,集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会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亮点,对其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民办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截至2012年底,全国民办高校有707所,要想在众多民办高校之中脱颖而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办出学校的特色。民办高校有效整合学生管理工作,全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更好地创立自身的品牌,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整合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合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将能更好地打通各个环节,用就业文化的品质和价值精神引导和教育学生,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行动自觉,引导学生及早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与学习规划,并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奋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民办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宗旨。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功能,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具备服务意识,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去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要实现此目的,就需要打破部门界限与壁垒,全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升学生与企业的符合度。

三、整合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整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急功近利的声势宣传往往会无功而返。民办高校要积极探索与实践,建立指导思想明确、师资队伍精良、课程体系科学、规划氛围浓厚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就业内驱力”为指导思想,以“为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为工作方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成长规律,坚持三个结合,整合三方资源,突出三个环节,这样方能取得成效。

1、遵循一个规律,坚持三个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明确目标,清晰奋斗路径。这一理念要深植于每一名参与规划教育的师者心中,从学校领导到普通的生涯规划教师、辅导员,都要深深懂得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成长的规律,激发学生内在潜力,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成功的必由路径,要探索一条与学生管理、学风建设、就业指导有机结合、互为促进的道路。

(1)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一种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也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每个学生都代表独立的个体,这无疑增加了职业规划教育的难度。为了提高针对性,民办高校可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手册,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全面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掌握学生生活、学习、思想进程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2)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彰显出一所高校的生命力。民办高校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学生就业目标分为就业、创业、继续深造三类,并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按照规划目标相对一致集中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规划目标动态跟踪管理,指导学生在课程讲授、生涯访谈、职场体验中进行适时调整和修正。

(3)与就业目标相结合。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集体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未来的职业,为学生顺利就业、走上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因此,民办高校可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整个过程之中,以全面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来促进大学生优质就业,以就业为中期目标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择业技能,全力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职业规划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了解就业政策,参与职场访谈,深入职场体验,注重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市场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市场需求情况,并组织进行就业市场调研,以实现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可调动一切资源,全程全员服务学生的生涯规划,为学生顺利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营造良好的氛围。

2、构建一支队伍,整合三方资源

稳定而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工作实践中,民办高校可着力打造一支涵盖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咨询人员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

(1)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民办高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建设,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和教研小组,还要定期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讨论、相互听课等方式进行研讨、交流,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保障。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大量的工作需要辅导员来指导实施。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导师制度打造核心辅导员团队,完善辅导员的相关激励制度,鼓励辅导员参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类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专业咨询师是保证。民办高校可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在全校所有的二级学院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咨询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辅导、创业指导等在内的多种咨询服务。在严格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周一至周五,甚至是周末都可安排熟悉学生工作、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熟悉职业测评手段、具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老师定时值班,采取团体辅导和个案指导的方式,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疑虑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3、构建一个课程体系,突出三个环节

民办高校要实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突出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契合,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一致,提升实践环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突出教学环节。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二年级推进实践教育,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定位;三年级加大内涵建设,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四年级加强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熟悉就业流程,实现就业目标。

(2)突出实践环节。每一个主题模块授课结束,学校可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课题,并认真进行考核,通过教师团体与个体指导、师生交流、创新社会实践形式等环节,使学生在对职业的自我探索中实现由“我该就业了”转变为“我准备好就业了”,主动就业意识大大增强。

(3)突出分类指导环节。民办高校要想方设法让大学新生在入学教育期间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力争使学生在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帮助下,大一结束时实现就业、创业、继续深造三个方向的分流。随着学生对所在专业领域就业形势的了解,大二时学校可将就业类细分为综合类、技术类、营销类、管理类等方面的就业岗位,并有针对性地从性格类型、心理品质、专业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及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 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1).

第7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 理论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10-01

一、职业规划的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0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1]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是较早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案保障。比如美国设立了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该委员会提倡从小就要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相关的研究才开始正式起步,文献研究也开始增多。

二、高校职业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陈志新、杨春梅、焦啸云通过对广西9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不够,对未来信心不足,对父母、亲朋和同学依赖性较强,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只是获取渠道较窄,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意识较弱,学生对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评价不高。刘红英和汤海斌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对策分析》中指出,当前高校校内组织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性不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方法,工作不能贯彻始终。曲光明在《关于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目前大学生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学校指导不够规范,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尚未形成。白强和高定伦就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这一重要课题,对重庆地区15所高校3500名高年级大学生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中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持续性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等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起步阶段,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系统性较差。而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只是简单的加以引进,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和方法,不能对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合理的指导。同时,大学生本身意识的薄弱,也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三、高校职业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此仍需不断完善。

首先,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者中,大都是思想政治或者教育管理方面的学者,而学习心理的则相对较少,所以,在未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中,心理学者应积极加入这一队伍。其次,张建芹在《关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分析》中指出,专业课老师应该主动进行课改,引导学生确立合适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之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最后,结合实际,积极鼓励学生为实现职业规划做好准备。[2]使得职业规划指导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增加其现实意义。第三,姚志红在《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从构建主义理论出发,结合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和持续学习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多种模式灵活教学方法、建立“第二课堂”和全站式服务体系等有益的教学建议。[3]

由此可见,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开始着手深入,使得整个研究体系更加全面。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的焦点,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发展现实和社会未来的变化趋势理性认识自己,理性认识社会,理性认识职业规划,才能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参考文献】

[1]董研均.2007年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8(9):14-16.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职业决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职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追求“稳定”工作的传统思想变得越来越淡薄。人们期望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能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目前,“80后”、“90后”时代的青年进入就业时期。这一代青年人思维活跃,思想上追求独立,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更期望自己有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们期望得到指导和帮助。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人们面临着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

1.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目前职业生涯辅导已成为西方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说,在学校中有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协助和促进学生就业和生涯发展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我国生涯辅导起步较晚,只是近几年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才开始探索,无论是理念、理论、方法,还是人员层次结构都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滞后。

1.1理论建设滞后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侧重于人与职业匹配,逐步转向关注以人生命历程的事业生涯为核心的过程,形成了科学的咨询指导策略,开发了诸多评测工具。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在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

1.2思想普及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了“生涯”的概念,强调对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到社会的不同教育阶段。反观我国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学生进入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是盲目的,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依然缺乏理性的规划。

1.3队伍建设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有完善的职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的选择培训制度等等。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部分从业人员往往因其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而将职业生涯规划变得功利化、职责化。

面对中国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本文期望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帮助人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建立相应的概念.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能够开展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2.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职业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指导,起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是由帕森斯等人提出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先后产生多种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职业规划的体系,给出了职业规划的方法。

2.1霍兰德类型论

霍兰德提出了四个基本假设:大多数人可以归纳为六种人格类型,既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工作也可以划分为相应的六种基本类型.或者其中几种基本类型的组合;人们一般都倾向于与其个性类型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以求充分施展个人的技术与能力,体现个人价值;个人的行为由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六边形的六个角分别代表霍兰德提出的六种类型。相邻的两个维度各种特征相近,相关程度高,距离越远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越大,相关程度越低。

2.2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与1953年提出“生涯”的概念。他把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所谓“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主观评价。生涯发展即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

2.3信息加工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彼得森和利尔敦提出了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关于一个人是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问题决策过程中是如何使用信息的。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该理论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

位于塔底层的是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对自己兴趣、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和职业知识。金字塔中间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构成决策循环;最上层是执行领域.即元认知。

除了以上三种理论之外,还有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但其核心均围绕着对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以及决策执行的方法。

3.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

当人们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之后,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3.1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充分且正确认知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对自我的探索包括对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学习风格等等。人们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等专业测量工具进行自我贪多,对自己建立一个科学的、清晰的认识。

3.2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的目的是充分的了解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全面了解目标职业的技能要求、工作特点、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可以进一步通过生涯访谈、生涯追随等方法更细致全面地了解职业信息。

3.3职业决策

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1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65-01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改变的时代。在过去的20年间,“职业生涯”在人们的理解认识中有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它不是来自某一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或技术,而是来自于外部环境,来自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做的是首先理解这种转变;其次,才是在理念和技术上有所创新。

1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概述

职业发展又称职业计划,职业生涯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从欧美传入中国,最早对职业生涯系统研究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施恩(E.H.Sichein)教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活动它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计划、招聘与选拔、绩效评估、培训等有着密切联系。

2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在知识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早就被企业看作一种“特殊资产”,甚至比企业的固定资产还重要的资产,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用人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就业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关注的大问题,再加上2008年下半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致使全球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中国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特别是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命悬一线。而有赖于这些企业生存的员工也在这场大风暴中岌岌自危,茫然惶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讨“职业规划”,尤其是探讨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职业规划”的意义就显的尤为重要和迫切。

3 民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当前,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内部管理问题。无论是外企还是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民营企业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对会受到局限与制约,未能在企业中得到广泛推广,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帮助民营企业把握和发现企业内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向,进而通过寻求有效、合理、科学的方法,从民营企业员工个人和企业两个角度进行把握和实施。

首先,从民营企业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制订企业内部岗位晋升与发展路径图,帮助员工认识自己,找出发展的源动力,找到企业与个人结合点,不断促进和融合。

其次,从民营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面,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将人力资源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之一,帮助员工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将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个人的锻炼和发展的愿望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多去关心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不断寻找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使其不断完善与成熟。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引导、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员工认识自我,以及在与员工反复交谈、沟通、听取员工意见的基础上,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目标相融合。

4 结语

总的来说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企业只有观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才能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若是想要造船,不是应该给他的船员造船所用的锤子和钉子,而应该是唤起他们对大海的渴望。因此,以员工的全面发展与企业的共同进步为宗旨的职业生涯规划,即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方法,使员工获得个人成长、有所成就,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只是在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性的研究,尚有许多待讨论和研究的疑难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伟,武浩,谷阳.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J].中国商界,2010(10):256~258.

[2] 蔡珍美.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增强现代企业竞争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201~203.

第10篇

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它的培训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喜忧参半,喜的是高职的培养目标正在与社会需求直接对接,忧的是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及时发生转变,学生家庭和社会关系人也存在观念滞后现象。因此,为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对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在高职院校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教务部门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比较随意,当前高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重视不够。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43%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4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方法、步骤等概念认识模糊,个人规划不清晰;仅有11%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规划设计。在我校新生的调查问卷中,仅一半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毕业时候的事情,毕业前不必要考虑。

2.高职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评估基础之上,借助于现代职业测评体系,对自己进行全面认识。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大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攀比人生理想的战书,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自己的学习、实习和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做出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与本人现实脱节、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在我校举办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展示中,众多的学生是从个人理想和家庭期望出发,缺乏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个人的实际深入分析,普遍存在着“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择业倾向。一些大学生只注重自己的未来目标,关注热门的行业,而无视个人实际(专业和特长)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一些大学生在做职业选择时存在着随大流、盲目跟从别人的现象;部分学生仅凭父母的意愿,不考虑个人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意愿。这些做法最终使职业生涯规划陷入歧途。

3.高职学生不能根据职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施,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因此,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行为进行评估,将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更多地指向了升学与就业形势、求职技巧与方法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应该重视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规划,做到学习有方向,实践有目的,主动的调整规划与社会对接,从选修课程、考取的资格证到实习的环节紧密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

二、引导大学生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1.坚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课堂,把职业规划教育列入高职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并纳入学校正常的管理和考评系统。对大一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 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初步制订和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二学生,主要是了解自身应具备的各种素质,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学生主动寻找锻炼的机会,学校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实践锻炼创造条件。对大三的学生要把指导目标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上,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各行业人才素质要求,让学生接受择业技巧培训,鼓励学生按人才需求的要求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不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独立教研机构,通常挂靠在就业指导机构。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及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绝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它比就业指导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改革管理体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就业指导部门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教学机构,势在必行!

3.建设一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是决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职教师。大多数高校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是由学校的政工干部和学生辅导员担任,而不是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或相近专业出身,缺乏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不深,专业水准不高,经验缺乏。对此,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对于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并经常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科学的职业测评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手段,也是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和检验职业生涯设计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学校高度重视职业测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依靠职业测评专业人员,采取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 使广大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真正地为他们成长服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基本都是引用在西方具有权威性的职业兴趣理论、职业人格理论和职业倾向测试三种理论及其测评量表。这些在西方被广泛采用的测评工具都是针对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人群对象开发的。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和现实环境有较大的差距,这些测评工具有很多方面都不符合我国的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大大降低,为此要加强测评后的学生的指导工作,否则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作为高职院校应在注重引进的同时,积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身力量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测评体系。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深化对这方面的认识,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明星.现代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教育管理新模式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与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于70年代初的美国大学,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也就是说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的个性特点或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探索,掌握环境资源,在此基础上确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事件时,针对各种资料和机会进行评估,形成生涯决定,进而承担生涯角色,以达到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

2 构建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管理新模式

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限于信息、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一般性的服务工作上,较少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能力,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而本文的指导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的个性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强调循序渐进地接触就业实践活动,以激励大学生去尝试新的认知反应方式,培养具有开创性和就业创业精神的教育。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此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就业的舆论氛围,激发大学生就业意识,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念转变,形成就业需要、就业兴趣、就业理念和就业信念。

阶段过程中通过“就业创业规划大赛、就业文化节、优秀就业者学术讲座、就业教育网站、企业家论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与理想,形成尊重就业创业者的浓厚氛围。具体步骤:一看,即组织大学生观看优秀就业者传记,到企业实地观察,认知了解就业创业过程,激发就业创业热情;二讲,即开办“企业家讲堂”,就业创业者讲就业创业历程,讲授就业创业经验;三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创业座谈会,定期举办“就业创业论坛”、“就业创业沙龙”,开展研讨、辩论;四写,组织大学生写就业创业计划,把就业创业理想、激情和思想火花变成周密的就业创业行动方案,增强对创业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信心。

第二阶段:培育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对象是大二大三学生,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两个模块,让大学生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懂得与就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理论教学模块,通过聘请不同专业背景,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师资团队,通过就业选修课与培训班,传授就业知识。理论教学课程分为基本理论、案例分析、模拟实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经营管理知识,三是综合性知识。

就业实践模拟模块,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理性到感性、理论到实践转变的环节。通过针对性、操作性极强的就业设计、企业运营实践培养学生就业实际能力。就业实践模拟模块的实现途径包括:1)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就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素质拓展训练等实践模拟活动;2)开展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3)模拟性实践,进行有关创业活动的情景体现或拟出就业计划、创办虚拟公司,参赛学生在大赛中熟悉就业程序,储备就业知识,接触了解社会;4)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

第三阶段:孵化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对象是大三、大四学生,目标在于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积累和检验就业创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品质,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此阶段的实现途径:(1)创业者联盟,通过这个平台,准创业者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诸如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通过这个互动的平台,使大学生创业活动具有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2)产、学、研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3)窗口教育,开展发明创造竞赛活动,将获得的科技成果申报专利,然后通过技术市场或其它场所进行成果转让,或者以专利技术作为出资,自行成立公司或入股公司在技术市场进行成果转让;(4)开业跟踪扶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咨询与评价,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等组织,提供一定的帮助,帮助解决资金、场地、技术、心理等问题。

3 构建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方法

3.1 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是指高校教师以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就业和职业生涯教育课为主渠道,通过对就业和职业生涯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3.2 常规教育活动.常规教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是大学生就业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为此,以抓常规教育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就业教育运行机制为保障,形成重参与、重过程、求实效的良好就业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新特色。

3.3 社会职业实践体验 .社会职业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与职业生涯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职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敬业、乐业、守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按职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形象,履行角色义务,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

3.4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注重信息、知识、人才、环境等软件要素的主导作用,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溶人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人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要优化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4 构建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新模式作用

4.1 职业生涯规划促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认同.相当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大学生的就业观点一定意义上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就业,还是考研、出国.不是到临毕业前才决定的,往往是大学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并开设相应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及早消除大学生就业、掸业中的误区;有利于使刚入校的新生及早转换角色,做出长远规划,使他们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今后能更好地走入社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2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想平台.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做到:(1)突破并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2)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3)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4)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5)增强个人的竞争力,执行力。学生以通过分析.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以此跨越自己的障碍.成功地把握自己。真正地体现自己,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通路计划。

5 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作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

所谓“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生一年级开始.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

5.1 使学生认识自我,逐渐形成初步定位。从大一开始就不问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对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有一个理性的自我认识,清晰的自我定位,从而合理规划人生。5.2 通过生涯三观(生涯发展观、职业价值观及择业策略观)教育。最终完成生涯三定(定向、定点和定位)。通过三观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三件事:想干什么即职业期望值的确定;能干什么即职业素质的确定;允许干什么即环境、条件、机会、渠道等的影响。

5.3 以人为本,凸显职业生涯规划张力。可以根据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掸、职业目标的差异性以及兴趣、特长、能力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也可根据学生规划中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行动计划措施当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

6 结语

以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进行研究实践,创出特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型人才。以职业生涯划为依托的就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持续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才会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云景.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2)

[2] 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第12篇

关键词: 师资培养 职业发展规划 双师素质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文中指出必须把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师资培养的角度谈谈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院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技能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能力,即除了要具有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而这正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某系为例,38名专业教师中直接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的教师33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6.8%,只有13.2%的教师来源于企业,而绝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这显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职校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内涵

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决定,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应当从“双师素质”角度出发,既要包括学科技能专业性,又要包括教育教学专业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完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人格,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执著的事业心、顽强的工作精神、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科技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更新。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人文教育知识,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3.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使教师除了传授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外,更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要向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训练操作的“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生涯是与教师本人在学校教书育人等一系列活动相关联的职业经历的模式,它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教师本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它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

二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组织从本组织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出发,有意识地将之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成员职业上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帮助、支持成员职业生涯发展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课题组曾对江苏省33所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所学校中75.8%的学校曾经要求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仅有9.1%的学校对一些关键性的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130名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118张有效卷中认为学校提供关于教师职业发展信息的占37.3%;学校对青年教师有一套有效的指导措施的占33.1%;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机会的占31.3%。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校均对教师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但是能够根据高职校发展和学校人才需求制订相应职业发展规划,并对教师进行倾向性引导培训的并不占多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他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如果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摸爬滚打,势必造成教师对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和所取得职业目标满意度的低水平。因此高职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在学校中制订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使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组织生涯规划管理和谐发展,将会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师资培养的建设,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教师既面临着一般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又有着特殊的专业成长轨迹,从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进行高职校职业发展规划,应当在职校教师的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三方面出发进行规划。

(一)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教育教学能力包含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知识背景、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知、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学科教学的各项能力等五项内容。在教师发展初级阶段,尤其对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目的是让年轻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岗前培训机制,使青年教师有培训渠道;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压力、有动力,以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自觉性。

我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培养和考核管理办法,使青年教师在相关机制的引导下很快地完成从职业准备期到职业适应期的转变。

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与普通学校的教育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职业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个职业,教师在学习传统的教育方法理论的同时也要进行《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两门职业教育关键学科的学习。学校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时要将这两门学科的学习纳入教师职业生涯学习内容进行培训。

(二)职业能力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职业教育对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培养对职教教师的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学校在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

由于我国对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的暂时不够完善,我们无法完全借鉴德国职教教师的定期企业顶岗制度,以全面获取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内部问题和社会状况。但是学校在进行师资培养时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行业的指导作用,建立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将企业顶岗制度化。

我校在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企业顶岗制度,近几年一直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职责和需求等进行培训,同时将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岗位顶岗,与企业亲密接触,采用“培训归来话感受”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分享所获取的企业文化、实践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些对教师的培训培养方法让职教教师逐步向“双师素质”转换。

(三)终身学习发展规划

对教师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是对教师学术性的培养,职教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观念,才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教育者。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基础、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是一名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终身学习发展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

五、结语

师资培养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校师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激励教师潜在的寻求发展欲望,使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依托,有助于推进学校人力资源层次提升,加强高职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做到“职得其人,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蒋旋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职教论坛,2006,VOL20.

[2]王维婷.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的调研报告,江苏教育,2012(06).

[3]朱懿心,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7(11)